KR6k0098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明-弘贊 (master)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略疏卷六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廣州寶象林沙門 弘贊 述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違無相心。失平等福。三輪不空。非大士行檀波羅
蜜也。】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
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
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
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賢聖有權有實。實者巳證四果三賢十聖。權者雖
是凡夫。而巳受本源心地大戒。修學賢聖之正道。
亦名賢聖。故僧通凡聖。施普十方。心行平等。福等
空界。心生揀擇。果報有限。況聖凡難辨。優劣寧測。
是以賓頭盧被打。沙彌不得衣施。故知不擇。即得
賢聖。況如來巳敕十六大阿羅漢。各領徒眾百千。
皆證四果。示跡同凡。人莫能識。以應施者之福田。
按十誦律。戒因緣經。毗舍佉母。別請五百羅漢。佛
言。毗舍佉母。無智不善。不得大福。若於僧中。次請
一人者。得大功德。果報利益最勝。問。然則五百聖
僧。不及一凡僧耶。答。須知論田。則百千萬倍。不及
[006-0742a]
於聖。故阿那律。昔以一飯施獨覺。從是巳來。九十
一劫。天上人間。受福不滅。如四十二章經。從飯惡
人。乃至如來。其福明矣。論心則平等福大。是以如
來命舍利弗。以飯施狗。然理當隨時取重。勿泥一
法。即得不相妨礙也。此論施心平等。非論求法。求
法須具擇法之眼。不可邪正不分。賢愚不辨。迷失
大道。事非小也此經如來初坐菩提樹下時說。毗舍佉母未生。何言別請五百。此或
如來說過去世。先佛時事。或預記。後毗舍佉必有如是事也。】


「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
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隨外道教。不遵佛制。是逆佛違法。復悖等視凡聖
心地。故曰不順孝道。七佛者。皆在此娑婆世界應
化。跡在百劫之內。長壽天。悉所曾見。故處處多引
七佛為證。使人易明也。過去九十一劫。有一佛出
世。名毗婆尸。亦名維衛。中間諸劫無佛。至三十一
劫。有兩佛出世。一名尸棄。二名毗舍浮。第九十一
劫。名為賢劫。有千佛出世。一拘留孫佛。二拘那含
牟尼佛。三迦葉佛。四釋迦牟尼佛。乃至最後第一
千尊。名樓至佛。前獨受利養戒。是不差客僧赴請。
得罪。次受別請戒。是自受他別請獲罪。今戒是自
擇請僧。而結罪也。不犯者。非求福飯僧。或知識親
朋。有所言論。故別請也。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邪法得利。養活身命。害物潤巳。非大士慈悲心。清
[006-0742b]
淨心也。】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
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呪術工巧。調
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
毒。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以惡心。明非善心也。為利養。明非益物也。販賣男
女色。謂買年少男女。賣與人為欲事也。自手作食。
是躬自炊爨也。自磨自舂。是磨舂五穀也。占相男
女者。占是占卜。相是察形觀氣。皆妄判男女壽夭
窮通也。解夢。謂原夢。以斷吉凶禍福。所娠是男是
女也。呪術。是外道邪呪符籙等也。工巧。是百工技
藝也。調鷹。是教鷹犬。以畋獵也。百種千種毒藥。謂
用世間一切毒藥。和合湯膏丸散。以害物也。蛇毒
者。然蛇之毒。在頭在尾。或取其腦。或取精液。以傷
人也。生金銀。服食即斷命也。蠱者。和合毒藥。食則
腹脹成蠱也。都無慈愍心者。大士當以慈愛哀愍
眾生。猶巳赤子。損巳利他為念。而反為自活害人。
猶食子肉。是無慈愍心也。菩薩視眾生如巳父母。
而反以自利傷親。忤逆之甚。是無孝順心也。故作
者。顯非誤為。此以邪求活命。故犯輕垢。若物死。即
犯重罪。若在家以呪術工巧醫藥。如法自活。不傷
物者。不犯。出家以正呪術。救危拯厄。無求利心。亦
開。問。磨舂作食。在家寧免。答。此有二義。一為自活。
非大人所作故。二為五穀柴米中。多有蜫蟲故。若
[006-0742c]
不損生。非邪求活命。出家下二眾亦開。按經論中。
邪求活命。有五種四種。與今戒互出。一為利養故。
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
相吉凶。四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
養故。自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出家復有四種邪
食活命。一下口食。謂醫藥。地理。種植田園。二仰口
食。謂觀天文。日月五星等。三方口食。謂曲媚豪勢。
通使四方。巧言多求。四維口食。謂學種種呪術卜
算吉凶。若以上相違。名淨命食。淨命食。復有四種。
一深山果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淨
食。以此活命。不污心地。故名淨命也地理俗稱堪輿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好時不知恭敬。非信心孝心。言行相違。非正心真
心。六齋。十齋。三長齋。現大神通日。乃至佛誕。成道。
涅槃。自恣等。皆好時也。】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
行在有中。經理白衣。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婬色。作
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
戒者。犯輕垢罪。」


【惡心。謂於三寶中。不生敬心承奉。善誘於人。而虗
詐假現親近三寶。令他信敬。出言則口口談空。履
行則心心在有。言行相違。乖返正真。故曰謗三寶
也。經理者。謂經營料理白衣家事。甚致為白衣私
通男女。或與作媒嫁等。穢惡鄙陋事也。作諸縛著
[006-0743a]
者。謂作如上不淨諸事。皆是自他纏縛。於三惡道
中。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也。六齋日者。四天王經云。
諸天齋日。伺人善惡。四天王各鎮一方。常以月初
八日。二十三日。遣使者下。按行人間。考察善惡。十
四二十九日。遣太子下。十五三十日。四王自下。命
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勤察眾生善惡。俱奏天帝釋。
施行吉凶也。三長齋月者。正五九月。天帝釋。以大
寶鏡。正照南贍部洲。察其罪福。亦四天王各分鎮
四大部洲月。今此三月。是北方多聞天王分鎮南
洲。察人善惡之月。如此日此月。盡是鬼神得力之
日月。天王遞相巡狩之好時。正宜避惡修善。如此
好時不知。而反更虧慢犯戒。不生慚愧恐懼。正所
謂惡心也。殺生劫盜者。是於十重戒中。略舉初二。
以該諸重。隨作隨結波羅夷。更於重罪上。加一輕
垢。如犯死刑。更加鞭撻也。若於四十八輕戒有犯。
亦加一不敬好時罪也。破齋者。在家於六齋日。長
齋月。受持八關戒齋。過中不食為齋。若犯非時食。
故云破齋。出家則終身非時不食。如於此齋日。犯
非時食。罪亦加一等。瓔珞經云。若有菩薩摩訶薩。
修習六度清淨之法。兼修八關諸佛禁法。此善男
子善女人。於六度法具足清淨之行。準如經說。豈
可輕齋戒。棄八關而不受持。甘為破齋犯戒人耶。】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明。」


【從瞋打報讐戒。至此不敬好時戒。如是十戒。應勤
[006-0743b]
習學。尊敬奉持。勿使忘也。餘如大本制戒品中詳明。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見苦不救。無慈悲心。知賣不贖。違孝順道。】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
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
尼。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
奴婢者。」


【佛滅度後。正明末法惡世。佛在世時。人皆知善。故
無是事也。形像者。或彫塑。或繪畵。若被惡人強奪。
或劫賊盜賣也。今舉比丘二眾。則巳該七眾。發菩
提心。是初發大心人。道人。是行菩薩大道之人。智
論云。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人。雖未得道。以修
出世道故。亦名道人。官使者。為官差遣役使也。一
切人者。士農工商等。】


「而菩薩見是事巳。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
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
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佛像是佛寶。經律是法寶。發心道人。及菩薩形像。
是大乘僧寶。比丘是小乘僧寶。父母是恩田。子之
天地也。大士正當於此末劫惡世之中。護持佛法。
紹隆三寶。廣行善事。化導眾生。豈當坐視。如此毀
辱之事。是故應為救贖。若自無力無財。即種種方
便勸化他人贖脫。若心懈怠。或故意不贖。俱犯。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006-0743c]


遠防損害之因。離結殺盜之業。始不違大士慈心。
悲心。利益心也。】


「若佛子。不得販賣刀杖弓箭。畜輕秤小斗。因官形勢。
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猫狸猪狗。若故
養者。犯輕垢罪。」


【刀杖弓箭。繫縛。猫狸猪狗。是損害眾生正報身命。
餘秤斗等。皆損害眾生依報受用。用輕小而出。則
必用重大而入。丈尺長短。例此可知也。形勢者。或
用自官勢。或倚他官勢。繫縛。謂以惡毒私心繫縛。
損害眾生肢體。非公心繫縛罪人。雖是罪人。亦須
生慈愍心。念彼愚癡無知。當方便勸喻。令其發起
善心。改過前非也。破壞成功者。謂他人欲成巳就
之事業。而以惡心。還使廢壞也。長養者。畜養也。猫
猫。皆是捕鼠之獸。猪狗為貪財害命。賣時輕垢。殺
即犯初重。其秤斗。及因勢取物。破壞他業。皆犯第
二重。名欺取強取也。故養者。是結後一事。以攝前
五事。皆有損害。故犯也。優婆塞戒經。亦不聽畜養。
乃至猪羊蠶等。律中為防守故。開畜狗子。雜藏經
云。一鬼白目連言。我陰丸極大如甕。行時擔著肩
上。住即坐上。進止患苦。何因緣故。目連答言。汝前
世時。常以輕秤小斗而與。重秤大斗而取。欲得大
利於巳。侵尅餘人。故受斯罪。此是華報。地獄苦果
在後。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006-0744a]


初心倐起乍思名覺。細心分別沉思名觀。若思惟
出世之法。名為正業。思惟世間雜事。故云邪業。有
亂正道。而違心地戒體也此戒文與涅槃經同。】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鬬。軍陣兵將。劫賊
等鬪。」


【惡心者。非為見機方便和解。及權示同彼邪業。誘
歸正道之善心也。一男女身口爭鬪。二軍陣戰鬪。
三劫賊相瞋共鬪。上等字。謂象馬牛犬等鬪。大經
云。乃至雞雉鸚鵡等鬪。亦不得觀。下等字。謂𠒋酒
無賴之徒等鬪。觀看必有傷損。亦令人不善心生。
自失威儀。致俗譏議。此是第一戒觀鬪也。】


「亦不得聽吹貝。皷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呌。妓樂之聲。」


【貝是海螺。琴七弦。或五弦。瑟二十五弦。箏十三弦。
箜篌二十四弦。笛長一尺四寸七孔。上八事。皆假
物成聲。歌叫。男女自音唱咏也。妓樂者。貝皷乃至
笙簧。簫管。琵琶。三弦。二弦。倡妓等。悉屬妓樂。古人
多使婦女作之。故字從女。斯皆放逸之門。妨修道
行。伹增欲樂。無益眾生。尚不得故往觀聽。況自身
作耶。義疏開供養三寶得作。自娛不許。亦非許僧
自為。乃使俗作也。此第二戒娛樂也。】


「不得樗蒲。圍棊。波羅塞戲。彈棊。六博。拍毱。擲石投壺。
牽道八道行城。」


【樗蒲。乃博弈之總名。博物志。謂老子入胡作。老子
此方稱聖。豈作博戲。以亂人心志乎。如下孔子答
[006-0744b]
哀公自明矣。圍棊。古有三百六十路。今橫直止十
九路。波羅塞戲者。波羅是梵語。塞戲是華言。塞。音
賽。即博塞。謂以釆相勝曰塞。苑說云。行棊相塞。謂
之塞也。彈棊。按此方漢宮人。以粧奩為戲。或以棊
子相擊。亦曰彈棊也。六博。是雙陸戲也。拍毱。是擊
毬獻也。擲石投壺者。古以石擲。今用矢投也。牽道
八道行城者。此是天竺棊戲。縱橫各八路。以棊子
行之。如此方象棊等。巳上諸戲事。涅槃經及律藏
俱出名目。家語云。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
有之。孔子曰。有之。為其兼行惡道也。噫。世儒尚恥
為之。況大士修習人空法空大道。而懷勝負之心。
以欺眾生可乎。此第三戒雜戲也。】


「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


【爪鏡者。或以藥塗指甲。或用呪術呪指。使明如鏡。
以現吉凶等事也。如密部中。呪指甲。及佛圖澄指
上能現吉凶等事。無求利心。為益眾生者。不犯。蓍
草。一生百莖。長必一丈。昔出羲文之墓。上覆雲氣。
下守靈龜。用之以四十九䇿。分二。掛一。揲四。歸奇。
三變成爻。十八變成卦。以占吉凶。此方雖云出羲
文墓。而天竺亦以此草為䇿也。楊枝者。或無蓍草。
即以楊枝為䇿。又如此方巫師。呪祭樟柳成神。以
報禍福之類是也。鉢盂者。以鉢盂盛水呪之。而現
吉凶也。髑髏者。以邪術呪祭髑髏。即能從人耳邊
報種種事也。卜筮者。龜曰卜。蓍曰筮。然總該上五
[006-0744c]
事。以占吉凶。皆名卜筮。斯等悉妨正道。起人邪見。
故此第四戒卜筮也。】


「不得作盜賊使命。」


【上作國使猶禁。此與賊通使。為害非小。若賊殺人
得財。即是教他殺盜。隨殺多少。盜物輕重。而結重
罪。此第五戒惡使命也。】


「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此總結上五事。謂諍鬪能起𠒋惡心。娛樂便發婬
泆念。雜戲令心散亂。卜筮邪惑見生。使命心懷奸
詭。如此悉妨戒。亂定。障慧。故禁之。其餘一切技藝
詩畵等。但於出世正道有違者。當永絕之。如昔慧
全禪師。雖坐禪積業。外學未絕。不免生婆羅門家。
故為害非小也賢愚經云。佛言。過去世有一國王
名法增。有慈悲心。政法治國。無事閑暇共人博戲。
時有一人犯法。諸臣白王。外有一人犯於王法。云
何治罪。王時慕戲。便失答言。臣即按律殺之。王博
戲巳。問諸臣言。向者罪人。今何所在。臣白言。隨國
法治。巳殺竟。王聞悶絕躃地。良久乃甦。即捨國入
山自守。時王命終。生大海中。作摩竭魚。身長七百
由旬。多有諸蟲唼食其身。身瘙癢故。揩玻瓈山。碎
殺諸蟲。血流污海。百里皆赤。以此罪緣。命終墮大
地獄。有如是過。可不戒哉。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心欲背大向小。意猶未決。即犯前第八。若心決定
[006-0745a]
失戒。即犯第十重。今戒言其心不欲背大。而謂小
乘易修。且先斷見思惑。取證涅槃。然後化生未晚。
而暫興此念。即廢大願。終墮聲聞。寧知大士帶惑。
而能廣利羣生。故止觀云。退大取小。眾聖所呵。菩
薩不爾。見眾生苦。同於巳苦。起大慈悲。愛同一子。
如母得食。常憶其兒。若住於空。即有棄他之過。亦
不能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具足佛法。皆不能辦。雖
入世間。生死煩惱。不能損其智慧。雖佛道長遠。不
以為遙。雖眾生數多。而意有勇。心堅無退。精進發
趣。初無疲怠。故云菩薩於生死而有勇。於涅槃而
不味。勇於生死。無生而生。不為生死所染。如華在
泥。不為泥之所污。輔行云。經說高原陸地。不生蓮
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薩
大悲之華。生死泥中。乃有菩薩利生勝用。雖在生
死。而生死不染。蓋大士誓堅志勇故也。況小乘歸
戒。不離菩薩戒。菩薩戒力。能成就之。是以大能攝
小。小無大用。何云化生未晚耶。】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
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


【此五十八戒。悉是舍那親制。故曰禁戒。如王禁敕。
無敢故違。是故大士。當於四威儀中。護持勿犯。晝
夜勤學。讀誦通利。使無忘失也。金剛。喻戒能破諸
煩惱結賊。亦喻大士心堅護持。如金剛也。浮囊者。
天竺渡海之人。或以鳥翎毛袋作。或牛羊皮作。或
[006-0745b]
持牛脬。常帶隨身。海船若壞。即吹氣浮身。以渡大
海。今喻大士欲渡生死大海。非戒莫能濟於彼岸。
故涅槃經云。如一羅剎。隨渡海者。總乞浮囊。渡者
答言。寧殺身命。浮囊不可得。羅剎復言。不肯全施。
見惠其半。彼人亦不施與。如是展轉乞微塵許。彼
人亦不施與。喻菩薩護持禁戒時。煩惱羅剎。教菩
薩令犯十重。護餘輕者。菩薩不隨。如是展轉勸犯
餘篇。乃至輕垢惡作之罪。菩薩亦不肯隨。何以故。
菩薩持十重禁。及餘輕垢惡作。敬重堅固。等無差
別也。草繫比丘者。如來制戒。比丘不得損壞草木。
昔有諸比丘。在曠野中行。為賊劫掠。剝脫衣裳。賊
懼比丘往告聚落主知。欲盡殺諸比丘。賊中一人。
知比丘不傷草。即以草繫縛之而去。諸比丘為日
所炙。及蚊虻蚤虱唼嘵。從旦至夜。惡獸交橫。甚可
怖畏。遞相教告。惟當護戒。寧死不犯。各正其身。不
動不搖。次日國王出獵。見諸比丘護戒。寧死不犯。
王心生歡喜。即為解草。詳出因緣經。及大莊嚴論。
今此戒經。如來初坐菩提樹下頓說。時未有比丘。
何得草繫。此或如來預記。或是過去佛時比丘事。
引以為證。如迦葉佛時。坐禪比丘。折伊羅臭樹葉。
墮在龍中。頭生臭樹。風吹搖動。膿污大海。百千萬
歲受諸苦痛。至彌勒佛出世時。方脫龍身。故三藏
中。處處引此為證。今時狂禪。謂宗門解脫。持戒執
著。斬草掘地。復何所傷。而未具歸宗斬蛇之手。初
[006-0745c]
果耕地。蟲離四寸之德。可觀此龍。是解脫乎。是執
著乎。損一樹葉。感報如是。可不令人心寒膽喪哉。】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巳成之
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輕垢罪。」


【上雖能堅護禁戒。而無大乘正信。猶恐墮於二乘。
終失成佛之極果。而度生之大願隨失。故須常生
善信。信我及眾生。是當成之佛。諸佛是巳成之佛。
雖具此信。不發菩提心。其信即無所依。故當發此
大心。以堅其信。知我心即諸佛心。故上求佛道。知
我心即眾生心。故下化眾生。而於此心此念。須臾
不可離。故云念念不去心。若念須臾離。即起二乘
自度之心。言下化者。非為化一世界眾生。乃至百
千恒河沙世界眾生。言上求者。非為承事一世界
諸佛。乃至百千恒河沙世界諸佛。求於無上道。故
華嚴經云。菩薩不為教化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
心。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轉。三千大千世
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世
界中。次第出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
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次第
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
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悉無
餘故。發菩提心。問。大菩提心從何而出生耶。答。從
大悲生。如無盡意經云。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
[006-0746a]
悲願等力。趣求無上菩提。若不為度眾生。我即不
發是菩提心。華嚴云。從初地。乃至十地。於地地中。
皆以大悲為主。菩提心論云。從悲發生大菩提心
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為根本。無差別
論云。因時即是菩提心。果滿德圓名正覺。菩提心
法不思議。諸佛如來皆稱讚。無畏上授問經云。發
菩提心所生諸福。如虗空界。廣大勝上。無有窮盡。
正使有人以恒河沙數佛剎。滿中珍寶。供養世尊。
若有人合掌至誠。一發無上正等菩提心者。而此
福德。勝前福德。不可校計。成佛經云。諸法無相。為
虗空相。作是觀巳。名勝義菩提心。當知一切法空。
以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
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
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所以十
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戒。伹具此心者。能轉法輪
自他俱利。餘如華嚴六十四卷及發菩提心品明。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願者。希求欲樂之義。一切殊因妙果。無量善法。而
無希求欲樂之心。何由得遂。故當常發大願也。】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
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
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
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一切願者。該下十願。初願孝順四人。即持戒願。以
[006-0746b]
孝名為戒。故孝為十願之根本。根本若虧。九即隨
失。二願得好師。好師者。行解雙備。若有解無行。何
能誘我前進。若有行無解。何以開我心地。是以酬
報二親。紹隆三寶。皆賴師教誨力成。故十願中。師
為最要。縱具信心。而無良師訓導。不成法器。今時
當末法。行解兼備。誠為難得。且從有解。依解而修。
自當加功勉進。終悟無生。直至寶所。有行無解。其
行非正。切忌依之。如以盲人為導。即誤墮邪途。永
無出期。今求正見正解。亦不易遇。況其行解雙全
乎。先言師僧者。是當孝順於師也。後言好師者。是
須擇其明導也。三願得同學善知識。是同一大乘
宗學。善解心地法門之良朋。遇雖明師。而無賢友。
即缺輔德夾修切磋之益。四願善教。謂願上師友。
常教我大乘經律義理。發正信心。修進十發趣等
位。免墮二乘偏空。外道邪執之見也。五願修十住。
故云十發趣。六願修十行。故云十長養。七願修十
迴向。故云十金剛。八願修證十聖。故云十地也。九
總願如法修行。謂如上大乘法。要皆資稟於師友。
願隨所稟之法。使我心開勝解。隨解修行。證入三
賢十聖也。十願堅固持戒。初以孝順為戒。今此第
十。還以持戒而結。故知始終。皆以心地正戒。為大
乘宗趣。是以無量法門。百千勝定。無漏妙慧。莫不
由戒出生。三賢十聖以至妙覺極果。悉因戒得。故
此戒法。特宜加尊重。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者。謂
[006-0746c]
於前十願。發堅固心。念念不忘。縱遇失命難緣。誓
不貪惜四大。而捨去此心。違犯於戒也。一切菩薩
不發是願者。謂從初得戒。以至十地。不發此十大
願。則志不堅牢。加行進修。猶恐為魔所障。中途成
滯。而妙覺果海。無由得至。故云莊嚴佛界事大。獨
行功德不能成。故須願力相持。譬如牛力。雖能挽
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是知志不可不堅。願不可
不發。故圓覺經云。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
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
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是也。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誓是十願中決斷之心。勇烈之志。由以誓填願。無
使生一念退怯之想。乃成就大士所修所求。如意
滿願也此戒文。與涅槃經同。】


「若佛子。發是十大願巳。持佛禁戒。作如是誓言。」


【大士持佛禁戒。首以十願為之先導。後以五誓堅
固其願。使無畏怯。尅彼終修也。一離欲染誓。二受
供養誓。三受恭敬誓。四淨六根誓。五度眾生誓。】


「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
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寧以者。是發堅誓之詞。謂寧可如此。誓不為彼。即
較量之切語也。流轉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染污本
源心地。不淨行為先。故當首發大誓曰。寧以身投
[006-0747a]
入猛火𦦨中。受焚燒紅爛之苦。大坑穽中。受顛墜
陷沒之苦。刀劍山上。受割剌肢節腸臟之苦。千種
楚毒。萬苦交逼。終不違犯諸佛經律。共諸女人作
不淨事。何以故。如上猛火刀山。暫壞色身於一時。
作不淨行。終喪慧命於萬劫。故一切眾生。無始以
來。沉淪苦海。不能得出。皆由女色繫縛。盲無慧目。
不見生死大坑。致使陷墜不少。大涅槃經云。若有
菩薩。雖不與女和合。而共言語嘲調戲笑。或壁外
聞環釧聲。乃至見男女相逐。如是菩薩。毀破淨戒。
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聞聲見
色尚致雜穢。況當菩薩起不淨念。而得戒具足耶。】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帀纏身。終不以此
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
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
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
身。臥大流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
百矛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
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
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
舍屋宅。園林田地。」


【前文云。作是誓言。今文云。復作是願。故知誓是願
中決斷勇烈之志也。一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舍
宅。田園。皆信心檀越。為求福故。供養於我。我戒若
[006-0747b]
全。猶須深生慚愧儉用。以施悲敬二田。展轉令生
福善。如戒有虧。粒米難消。何能酬彼所求。故預設
此重誓。以自警防也。】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禮拜。雖不費財。而信心慇重。故有人於三寶所。以
恭敬心。一瞻一禮。罪滅無量。福生無邊。瓔珞經云。
菩薩初生時。行七步。次舉左足。徧滿三千。虗空境
界。不嬈眾生。無覺知者。其有眾生。覩足輪相。皆發
無上正真道意。斯由如來曩者。禮敬之報。是知得
福既多。獲罪寧少。今以破戒之身。受他禮敬尚自
損福不淺。何能令彼益善。有慚愧者。可深思之。】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矛。挑其兩目。終不以此
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
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
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
心。貪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
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
斧。斬破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前誓身口。不堪受他四事等供。今誓六根。不應恣
染五塵。而不言意根者。五根皆云破戒之心。心即
意也。況意根無形。法塵非像。不可同五根為喻。然
意根緣於五塵境中。分別美惡。即是法塵。故不可
更別立法塵。如此六根。染於六塵。如蠅著唾。猶猴
[006-0747c]
膠五。今喪戒身。永失慧命。是須發重誓以防之。立
重難以制之。故寧受百千刀刃矛錐之楚痛。不視
好色。乃至貪著好觸。好觸。即輕衣上服臥具等。今
以此誓心。截其惡源。方能生諸善根。故遺教經云。
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
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
磨滅。智度論云。如佛偈言。寧以熱鐵宛轉眼中。不
以染心邪視女色。有智之人。所不應視。若欲觀之。
當如母姊。諦視觀之。不淨填積。婬火不除。為之燒
滅。色過既爾。餘聲香味觸。例可知矣。】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


【前四誓。雖云自度。然亦兼他。何也。菩薩修行。本為
眾生。苟不自度。焉能度人。非同二乘之獨利。故今
此誓。願生成佛。正顯大士之本懷。自利利他共成
佛道之大誓也。】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不發是願者。不立前之五誓也。若不發十願五誓。
縱有修持。非墮二乘。則感人天福報而巳耳。


○第三十七冐難遊行戒。


業既結於多生。果報受於未定。遇緣即如響應。未
就則且俟餘時。冐難遊行。如蛾投火。況人身難得
如盲龜值孔。倘遘惡緣。稍忘慧照。即生大痛惱。由
此而墜墮三途。現失受道之良器。永遊長劫之苦
津。又復大小諸橫。誰能定之。自取夭折。誠可愍也。】
[006-0748a]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


【二時者。春秋二季。氣序和暢。寒暑不侵。大士行化。
無所傷損也。梵語頭陀。亦云杜多。華言抖擻。謂抖
擻三界貪瞋癡。諸煩惱。而解脫生死之愛縛也。其
行則有十二。如大般若經出。一住阿蘭若此云寂靜處。離
村邑五六里是。二常乞食。三納衣即糞掃服。四一坐食日惟一食。五

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果汁也。七塚間坐。八樹下住。
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不揀貧富十二
伹三衣不畜餘長衣服。斯於飲食衣服住處無所貪著。是
離蓋障。速獲解脫也。大論云。佛所結戒。弟子受持。
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
戒。譬如布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亦無罪。冬夏坐
禪者。冬則寒雪。夏則暑熱。復多蜫蟲螻蟻。遊行則
摚觸寒熱傷身。復損害物命。故宜坐禪安居也。】


「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鍚杖。香爐
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牀。經律。佛像。菩薩
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
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
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
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十八物隨身。如鳥之有兩翅。任意去來。遊行百里
千里。受用無乏。據事如是。然理皆有所表。楊枝用
淨口業。澡豆以淨身業。瓶水以滌意業。一鉢知足。
以離邪命。三衣以除三毒。而披弘誓之甲冑。坐具
[006-0748b]
以安五分法身。鍚枝以豎賢聖之標幟。香表戒德
氛馥。爐表持戒堅固。奩是香盒。其底平正。表菩薩
心地平等。漉囊是救生之慈行。手巾以除無慚無
愧之垢膩。刀用降伏四魔。火燧表慧光。以破無明
癡闇。鑷子用拔煩惱之根株。繩牀表坐法空之座。
經律以闡明本源大乘心宗。佛像表如來之極果。
菩薩像表大士之妙因。欲得極果。要由妙因。欲階
妙因。先明心地。如是十八種物。事備理足。瞬息不
可離身。離則非行菩薩之大道也。結夏安居者。從
四月十六日結。至七月十五日解。乃九旬禁足。三
月䇿修之要期也。】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
八輕戒。若誦戒時。當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
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
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
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


【常布薩者。謂一歲中。每於黑白半月。恒誦戒經。不
可有一缺也。今但舉新學者。言舊學巳知諸佛半
月半月誦戒之恒規。惟恐新學未諳半月布薩之
定式。非謂舊學不在誦。故前文云。是盧舍那誦。我
亦如是誦。三世諸佛菩薩。亦如是誦。是知非獨新
學誦也。令在佛菩薩像前誦者。以明大士不異諸
佛菩薩誦也。一人布薩。是獨住之人。乃至百千人
亦一人誦者。是不閙於眾聽。各各得秉一心也。誦
[006-0748c]
者高座。而聲朗。亦顯戒法是當尊崇也。聽者下座。
而普聞。亦明謙卑以敬戒也。袈裟。梵語具云加沙
野。華言壞色。亦云赤色。用青黑木蘭染為緇衣。如
熟桑椹。以別五大色。若其所表功能。名義非一。詳
如餘處。五條名安陀會。此云下著衣。七條名鬱多
羅僧。此云上著衣。九條名僧伽梨。此云重衣。斯有
九品。自九條至二十五條。今略舉初品。亦表半月
誦戒。出九有。利九界之初門也。一一如法者。謂不
伹餘時。半月半月誦。即結夏安居。亦當一一如法
半月半月誦。不得有缺也。若當安居。而不安居。冐
寒暑而遊行。亦名冐難遊行也。今者去聖時遙。正
像巳過。屆當末法。布薩久廢。正教罕聞。諸方叢席。
十有九而不行。或於晦望昇座示眾。名為布薩。甚
至擺茶夜話。號為羯磨。嗚呼。法將滅矣。誰為正哉。
特賴有力大人。紹隆聖種。繼軌木叉者。救頹綱於
斯時。張教網於末季。雖復去聖遙。還同覺世無異
棄布薩以充豎義。遂被神而訶𢷤。羅漢自惟清淨。
世尊猶親往。召以赴集。我等何人。敢為輕忽。今略
舉其一二。以自慚警。昔齊。鄴東大覺寺。僧範。戒德
清高。守禁無虧。曾宿他寺。意欲聞戒。至十五夜。眾
議停誦。可為豎義。令一僧昇座敘曰。豎論法相。深
會聖意。何勞布薩。僧常聞耳。忽見一神。形高丈餘。
勇聳驚人。問豎義者。今是何日。答言。布薩日。神即
打之。拽下座。委頓垂死。次問二三上座。答皆同前。
[006-0749a]
神一一陵害。打亦將死。神乃掉臂而出。道俗共覩
非一。範師由是自勵一生。恭敬說戒。又鄴下寶明
寺。僧雲。襟領大眾。於四月十五日。眾集欲說戒。雲
居上首。乃白眾曰。戒本防非。人人誦得。何煩數舉。
可令一僧豎義。使後生開悟。雲乃氣格當時。無敢
抗者。迄於夏末。常廢說戒。至七月十五日。將眾集。
欲自恣。忽失雲所在。四出追覓。去寺側三里許。古
塚內得之。徧體血流如割。問之。雲曰。有一丈夫。執
三尺大刀。厲聲瞋我。何得改變布薩。妄充豎義。刀
膾我身。痛毒難忍。眾接還寺。竭情懺悔。經於十載。
說戒布薩。以為常業。臨終之日。異香迎焉。】


「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
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
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
諸難處。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惡國界。乃人境俱不善。惡國王則不信三寶。必有
輕毀沙門。土地高下。則山陵磽确。地多卑濕。處身
不安。林木深䆳。則毒獸惡鬼多聚。師子虎狼。乃害
人惡獸。水災漂沒。火災焚燒。風災崩折。劫賊抄掠。
毒蛇傷人。一切難者。略舉前八。其餘諸難非一。故
云一切。凡有妨命難。梵行難。悉不得入。若知而故
入。即犯。或曰大士尚以身飼虎。何得捨之遠避。斯
言可謂未達正理也。捨身飼虎。以濟饑亡。將軀代
鴿。而救彼命。冐犯惡國水火。投身劫賊毒蛇。既無
[006-0749b]
利於彼等。又何益於法門。況始行菩薩。忍力未備。
徒喪軀形。我見未忘。正念斯失。且待蘊空。神通迅
發。或入鑊湯爐炭而代苦。或變肉山大身而濟饑。
此正大士廣行六度之妙用。豈與冐難遊行而為
比哉。問曰。除上諸難不入。設偶遇之。若為措置。答。
菩薩學論云。或以因緣遇諸難事。正念對治。不生
驚怖。故般若經。佛告舍利子。若菩薩。設於惡獸難
中。不生驚惱。亦無恐怖。何以故。即作是念。我當利
益諸眾生。一切皆捨。若諸惡獸欲噉我者。我當施
與。速得圓滿施波羅蜜。願我當成無上正覺時。國
土清淨。不聞諸惡蟲獸之名。設於怨賊難中。不生
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若巳所有。皆悉能
捐。即作是念。若諸怨賊來欲所須。我當與之。乃至
劫取。斷我命根。身語意業。亦無瞋恨。速得圓滿戒
波羅蜜。及得具足忍波羅蜜。願我當成無上正覺
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怨賊之名。如經所說。則離
驚惱恐怖。無失正念。猶能成就諸功德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略疏卷六



音義



賓頭盧被打
賓頭盧。此云不動。昔西國有長者。
聞賓頭盧羅漢。受佛教敕。為末世人作福田。即設
大會請僧。三會不見至。長者向一年老上座懺悔。
[006-0749c]
上座曰。我三會皆受汝請。汝自使奴門中見遮。見
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泳-永+隸-木+上]渧沙門。以杖打我右額
破。第二會來。復打我中額破。不得進。第三會來。打
我左額破。言訖不見。乃知是賓頭盧也。


沙彌不得衣施
宋沙門慧全。有一弟子。得阿那
含果。候全疾。因曰。闍黎過世。當生婆羅門家。全曰。
我坐禪積業。豈方生彼。弟子曰。闍黎信道不篤。兼
外學未絕。雖有福業。不能超詣。若作一勝會。得飯
一聖人。可成道果。當以僧伽黎布施。若有須者。勿
擇長幼。全於是設會至施衣時。有一沙彌就全求
衣。全謂是自巳弟子。云。吾欲議奉聖僧。那得與汝。
迴憶前言。不得擇人。便喜施與。別日見此沙彌。問
云。先與汝衣。著不大耶。沙彌曰。徒不得衣。亦有緣
事。愧不預會。全方悟先沙彌者。聖所化也。


毗舍佉
此云氐宿。謂氐宿直此月生故。即正月
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是也。


泥洹
即涅槃也。


堪輿
謂地能載萬物如輿。故稱擇地人。為堪輿
也。


五星
熒惑星。鎮星。歲星。太白星。辰星。



狸有多種。今制不畜者。是鼠狸。小者如鼠。大
者如猫。善捕鼠。


猶猴膠五
昔有獵人。於猨猴行處。以黐塗其草
上。有智猨猴。遠避而去。愚癡猨猴。以手小觸。即膠
[006-0750a]
其手。以兩手欲解求脫。即膠兩手。以足求解。復膠
兩足。以口咬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臥地。獵人以
杖貫挑而去。愚癡凡夫。不善護身。五根染著五欲。
被五縛巳。隨魔所欲。持去也。



音爭。樂器也。


箜篌
上音空。下音侯。樂器也。



音拋。膀胱也。


九有
欲界六道為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
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為九地。皆有生有死。故云
九有。


九界
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修羅。五人。六天。
七聲聞。八緣覺。九菩薩。


羅漢自惟清淨
時大迦賓㝹尊者。在仙人山。心
自思惟。今布薩日。我若往不往。常清淨。佛知其心
念。即飛至其所。告言。汝不恭敬布薩。誰當恭敬。應
當先往。不得乘神通往。應步往。迦賓㝹。此云房宿。
父母禱此宿而生也。



音僧。細切肉也。


代鴿
釋迦如來往昔為大國王。名曰尸毗。布施
不違眾生意。天帝釋。欲試之。乃令餘天化作鴿。帝
自化為鷹逐鴿。鴿怖。投王足下。王曰。莫怖。吾今救
汝。鷹白王言。鴿足我食。願王相還。王曰。鴿以投我。
鷹曰。惟欲得鴿。不希餘肉。若王慈惠。可割王身肉。
令與鴿等。我歡受之。王即自割髀稱之。鴿身渝重。
[006-0750b]
割身肉盡。猶未與鴿等。王遂連筋骨。扳上秤稱之。
天帝即復本形。讚歎稽首而去。王身平復如故。


肉山大身
釋迦如來。往昔為轉輪王。名日無勝。
發菩提心。出家修道。時值大饑饉。欲以身肉施眾
生食。即立大誓願。上彰水山上。便自投身。以本願
故。即成肉山。高廣一由旬。人民鳥獸。來食血肉。血
肉晝夜生長。漸漸高廣至一千由旬。皆具頭目四
肢身分。乃至十千年中。以身血肉充滿一切閻浮
提人。夜又鳥獸食。無一念生悔心也。


十齋日
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
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如來現大神通日
十二月初一日。至十五日。


不可說不可說轉
謂十大數中。從第十數。不可
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
一不可說不可說也。十大數如初卷出。


三輪不空
若達我能施者。彼受施者。及所施之
物。三皆本空。即能摧破執著之相也。



音癡。黐膠以黏鳥獸也。


澡豆
以小豆。大豆。豍豆。胡豆。豌豆等。為屑。皆堪
洗沐。但不得雜香作。若用木槵。皂莢。洗時應在無
蟲地。無致水入地。蟲即悶死。


四教
謂釋尊一代所說法門。天台智者大師。準
義推尋。具明四教。曰藏通別圓也。若勤修六度萬
行。三阿僧祗劫。銖積寸累而成佛者。藏教菩薩也。
[006-0750c]
此藏教中具有聲聞菩薩二門。而今經屬菩薩戒。
故獨表菩薩。然藏教菩薩。偏而未全。亦名偏菩薩
也。若前通藏。後通別圓。或鈍。伹見偏空理。或利。則
發心與種智相應。徹上徹下者。通教菩薩也。若下
別藏通。上別於圓。離此二。而別為一教者未圓。是
別教菩薩也。若發心時。便能成佛度生者。圓教菩
薩也。別教菩薩階位有五十二。明次第修行。一外
凡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迴向。此三十為內凡。
賢位也。十地。等覺。妙覺。為聖位也。圓教者。圓聞圓
修。一心具萬行。異於次第行也。然圓教位次名與
別同。伹別教次第漸修。圓教一心圓具。別教位位
各不相收。圓教位位互相融攝。是為不同。初外凡
五品。一隨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
六度。內凡十信。圓聞圓信。修於圓行。此五品位也。
由此善巧增進五倍深明。得入圓位十信。相似解
生。得六根清淨也。次明聖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
地。等覺。妙覺。皆聖位也。詳如義疏。


無盡藏戒
謂未受戒時。而十方世界。無非我殺
盜婬妄之場。十方世界無非我殺盜婬妄所行之
境。既受戒巳。則十方世界無非我慈良清直之地。
十方有情無非我慈良清直所被之機。故一念中。
成就無漏微妙善色。一一徧於法界。一切諸念。亦
復如是。是名為無盡藏戒品。一切諸念者。謂不殺。
而感慈良。不盜乃至於法界三寶邊。得不謗無漏
[006-0751a]
妙色相。又眾輕戒中。於法界師友邊。得不慢色。乃
至於法界法門。得不破壞色。此不殺等戒法。雖無
形相可見。而借色表顯。故名無漏色法也。


無作
無作是戒體。小乘從白四羯磨時得。大乘
從三番羯磨得。然此戒體。不起則巳。起即全性。性
修交成。故有無作。亦云無教。又云無表色。謂不殺
盜等法。雖無形相可見。而性必假借色法。以為表
現也。所謂非眼處色。是法處色。又云無漏色法。謂
殺盜等。是有漏法。不殺盜等。是無漏法。故名無漏
色法。言此戒體。憑師一受而發。直至菩提。於其中
間。任運止惡。任運行善。不俟再作。故云無作。受之
則得。不受則無。持之則堅。功德自然增長。毀之則
失。自然墮落惡道。三番羯磨得者。師對佛像前。初
番白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
二番白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蓋。覆行人
頂。三番白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行人頂門。流
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自誓受者。
亦從三番白時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