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98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明-弘贊 (master)



No. 695-A


梵網經略疏序


佛說諸經。取喻多方。皆以發明本源心地而巳。今梵
網經一百十二卷。分為六十二品。此品當菩薩心地。
仍分上下焉。品上則專明三賢十聖修證之階位。品
下則特明三聚淨戒。以備菩薩六度萬行。實乃定慧
之基本。三賢十聖之踐履也。昔天台智者著義疏。以
明其宗趣。標其大綱雲棲大師復註發隱。以發天台
之所未發。今鼎湖在和尚綜理略疏。又補發隱之未
盡者。珠珠交映。次第燦然。使見之者。逐事而明理。隨
理而達旨。徹於旨則自不迷宗。察於事則自不怠持。
梵網之義既明。則吾人之心地未甞與毗盧遮那徧
照異也。然而末學之支離久矣。自禪律之分也。分則
岐。岐則兩傷。古人學道必從漸履。以至徹悟。未有後
先之分。蓋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互融。故經是佛
語。律是佛行。禪是佛心。又何禪律之分耶。夫四時寒
暑日月度數。天行之律也。天且不違。而人可違之乎。
動容旋止不失其正者。人之律也。守而行之。謂之戒
耳。然名從義起。昧道者執名。遂成守株封滯也。余早
歲歸依佛乘。待罪粵東。得聞鼎湖在和尚戒律。精嚴
宗說。兼通心向巳久。近讀和尚所註經律。世慮頓消。
名心盡息。故從之受八關齋法。師之道行。余固不得
[001-0695b]
窺其高深。而師之教人。言經律則必兼於禪。言禪則
必兼於經律。余見今之參禪者。多略於經律。猶如儒
者但談經義而不及躬行也。世運之昇降。而人事應
之。亦氣數使然。和尚慈愍念切。思以古佛菩薩之行。
誘諸後學。而挽回末劫頹風。余每誦之。不勝讚仰。今
是經分科疏釋既詳。使梵網一珠而眾珠咸相照耀。
余將返都門。因序而還之。



康熙巳未夏日南恩令八關戒弟子孫廷鐸撰
[001-0695c]
[001-0696a]

No. 695-B


梵網經心地品下略疏科文




* 今釋此經大科分二

* 初釋題目

* 初正釋經題
* 二釋譯人名
* 二釋經文

* 初別序

* 初三佛傳教

* 初總囑
* 二別囑
* 三供本尊
* 二二佛說法

* 初千佛上佛說
* 二千百億釋迦說
* 三一佛說法

* 初十處說法
* 二教起因緣
* 三降生非一
* 四為凡說戒
* 四重頌
* 五敘結戒
* 二正宗

* 初十重

* 初總標
* 二別列
* 三總結
* 二四十八輕

* 初總標
* 二別列
* 三總結
* 三流通

* 初正囑流通
* 二結頌迴向流通



略疏科文
[001-0697a] No. 695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略疏卷一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廣州寶象林沙門 弘贊 述


【今釋此經。大科分二。初釋題目。二釋經文。


初釋題目分二 初正釋經題 二釋譯人名。


◎初正釋經題。】


「佛說梵網經」


【佛說者。先舍那後釋迦親宣也。梵網者。時佛在摩
醯首羅大梵天王宮中。觀彼天宮殿上因陀羅網
幢而說也。其網幢。以無量百千萬億摩尼寶珠共
成。而一一寶珠光色。各各別異不同。互相映射。互
相攝入。故每一珠。俱含眾珠之色。文彩重重。不相
妨礙。佛因之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佛說教門亦復如是。由是引此。以明十
方世界安立。各各無量不同。十方諸佛教門。施設
無量。亦復不同。十方菩薩依教修證。參差無量。亦
各不同。故以梵網。喻為經名。此經大本。共有一百
十二卷。如彼網之一孔。今此心地一品。猶彼網之
一珠耳。經者。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契謂上契諸
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謂貫穿攝化也。以貫穿
所應知義。攝持所化眾生也。又云。經者常也。古今
[001-0697b]
雖殊。覺道不改。羣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
也。按諸經律。有以人法為名。或以法喻為目。或以
人法喻為名。或以單人單法單喻為目。今本經。以
喻為名。若兼品言之。則以人法喻為目。梵網是喻。
菩薩是人。心地是法。經是能詮之教。梵網是所詮
之法。佛是能詮之人也。若論宗趣。體用。教相。權實
所攝。則本源心地正戒為宗。克成舍那佛果為趣。
實相心地為體。止惡行善為用。大乘毗尼為教相。
三藏之中。毗尼藏攝。大小二藏中。菩薩藏攝。權實
教中。權實所攝也。瓔珞經云。一切凡夫戒。盡以心
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是故以實相心地為體
宗者。崇也。謂當經所崇尚也。趣者。宗之所歸趣究竟處也。因陀羅。此云天帝。亦云天赤珠。合而
言之。總謂大梵天王赤珠網幢也。】


「菩薩心地品下」


【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菩提。此云道。亦云覺。薩
埵。此云眾生。謂以佛道化諸眾生也。又云覺有情。
菩薩是能覺義。薩埵是有情義。謂能令一切有情
覺悟也。又上求下化。建立大事。名曰大士。亦云開
士。謂能開化一切眾生也。從初發心。終至等覺。皆
名菩提薩埵。心地者。乃一切聖凡之本源也。在凡
則迷此心。故流轉三界。六道四生。在聖則悟此心。
而復本真源。截生死之流漫。菩薩欲還本源。故依
此心地正戒。以為勝因。而證舍那之極果也。地乃
從喻為名。謂菩薩修行六度萬行。教化荷負一切
[001-0697c]
眾生。憎愛不起。殊因妙果。由之增長。譬如大地。承
載荷負一切。淨穢無嫌。萬物因之生長。菩薩心之
平等。亦復如是。梵語鉢里勿多。此云品。品者聚也。
謂義類相從。共為一聚也。按本經別品。猶兼談世
界。此品惟重教修。明本心地。而復分上下。上品明
菩薩以定慧力。修證三賢十聖之階位。今此下品。
專令大士依本源心地戒法。為定慧正因。故三賢
十聖。以至等覺。悉令誦持也。


○二釋譯人名。】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是姓。秦是國號。乃後秦國主。姓姚名興也。三藏
者。法師善譯經律論三藏之玄文也。鳩摩羅什。此
云童壽。謂法師年在童稚時。而辨慧巳過耆宿也。
父天竺人。以聰慧見稱。龜茲國王聞。遂以女妻之。
師在胎日。母增辨慧。七歲出家。日誦千偈。九歲與
外道論義。辯挫邪鋒。天竺諸王。皆尊奉為師。符堅
聞師道德非凡。遣將軍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請
師。師纔及中途。姚興續秦。迎師歸國。弘始三年。方
入長安。秦主興。厚加禮待。延入西明閣。及逍遙園。
別館安置。敕譯經論。五十餘部。此梵網一部。是最
後譯出者。時聰慧沙門八百人。咨受師義。與三百
發大心沙門銳智者。授菩薩戒。此為東夏受菩薩
戒之始也。天人陸玄暢。答宣律師云。什師位居三
賢。從七佛巳來。為譯經師也。譯是翻譯。謂翻彼西
[001-0698a]
天之梵語。而為東夏之華言也。


◎二釋經文分三 初別序 二正宗 三流通。


按諸經。皆具序正流通三分。此心地一品。出梵網
經。梵網大本。品有六十二。此心地品。當彼第十。故
無全經如是我聞等之通序。惟有別序。如華嚴法
華等。品品皆以爾時為首。今此亦爾。即正宗流通。
亦是明此一品之性相事理。非彼全部之正宗流
通。故華嚴鈔云。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命微言。
先彰由致。由致既彰。當機受法。故授之以正宗。正
宗既陳。務於開濟。非伹篤於時會。復令末葉傳芳。
永耀法燈。明明無盡。故授之以流通。非唯一部。當
會當品等。皆容有之。是也。今釋。惟列大科。不列子
科者。恐初學。反見為難。更增蒙昧。其餘纖悉玄理。
菩薩階位。備載義疏及發隱。自當檢閱釋經。分序正流通。此
方始自晉道安法師。後西域諸菩薩疏釋至。皆分三分。始知晉符西釋。誠乃古今不易之恒規也。序謂序
述。亦緒也。致也。乃一經之由致。而有通有別。通序者。如一切經初。皆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諸大
眾俱。是為通序。別序者。葢說經。各有緣起不同。故別序一經。或一品之由緒也。正宗者。宗即主也。崇也。謂
佛說法。必崇尚當機所說之義為正主。斯即一經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謂不滯。通謂不壅。以正義既陳。務
傳後世。利益眾生。使正法之源流通。而無壅滯。廣布十方。無有窮盡也


●初別序分五 一三佛傳教 二二佛說法
 三一佛說法 四重頌 五敘結戒。


○一三佛傳教分三 初總囑 二別囑
 三供本尊。


○初總囑。
[001-0698b]


三佛者。盧舍那。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也。釋迦傳
自千佛。千佛傳自舍那。舍那傳自先佛。然一切諸
佛。皆具三身。所謂毗盧遍耀。正法為身。舍那行滿。
報果為身。釋迦化迹。赴感為身。法身無相。圓明徧
照十方。舍那萬德具八萬四千相好嚴身。釋迦金
身丈六。相具三十二。好有八十種。梵語毗盧遮那。
此云遍一切處。光明徧照。一身光徧照。盡空法界。
二智光徧照。重重法界。亦云大日。如世間日。惟照
一邊。不照一邊。晝照夜不照。照一世界。不照餘世
界。不得名大日。今毗盧遮那。色身法身。普周法界。
十方世界。悉皆照耀。心地觀經偈云。法身體徧諸
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滅無來去。不一不
異非斷常。法界徧滿如虗空。一切如來共修證。有
為無為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淨。法身本性如虗
空。遠離六塵無所染。法身無形離諸相。能相所相
悉皆空。如是諸佛妙法身。戲論言辭相寂滅。遠離
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為欲修證如來身。
菩薩善修於萬行法身無相。寄於報化二身。故心論云。初身與二為依止。】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
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爾時者。即盧舍那佛說法時也。梵語盧舍那。此云
光明徧照。一內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約自受用身。
二外以身光照應大機。此約他受用身大機。即大乘菩薩
又翻為淨滿。謂諸惡都盡。故云淨。此是止惡果報
[001-0698c]
也。眾德悉圓。故云滿。此是行善果報也。斯多從自
受用得名。其光明徧照。多從他受用為號。按心地
觀經。法身。亦名自性身。無始無終。離一切相。絕諸
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此名法身。其受用身。有二種
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阿僧祗劫。所
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巳。十地滿心。出過三界。
居淨妙國土。坐大寶蓮華。無量海會菩薩圍繞。供
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名為後報利益。爾時菩薩。
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成無上
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
欲劫數。無有限量。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
四智圓滿。受用法樂。具足八萬四千智門。如是一
切諸功德法。名為如來自受用身。如來他受用身。
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說一乘法。令諸菩
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
薩眾。現於十種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葉蓮華。
為初地菩薩。說百法明門。菩薩悟巳。起大神通變
化。滿於百佛世界。利益安樂無數眾生。第二佛身。
坐千葉蓮華。為二地菩薩。說千法明門。菩薩悟巳。
起大神通變化。滿於千佛世界。利益安樂無量眾
生。第三佛身。坐萬葉蓮華。為三地菩薩。說萬法明
門。菩薩悟巳。起大神通變化。滿萬佛國土。利益安
樂無數眾生。如是如來。漸漸增長。乃至十地。他受
用身。坐不可說妙寶蓮華。為十地菩薩。說不可說
[001-0699a]
諸法明門。菩薩悟巳。起大神通變化。滿於不可說
佛微妙國土。利益安樂不可宣說。不可宣說。無量
無邊。種類眾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寶菩提樹王。證
得無上菩提此名應身。一一華葉。各各為一三千世界。
各有百億須彌山。及四大洲。一一諸贍部洲。有金
剛座。菩提樹王。其諸化佛。各於樹下。破魔軍巳。一
時證得無上菩提。如是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為諸菩薩二乘凡夫。隨宜說三乘
妙法。是諸化佛。皆悉名為佛變化身。如是二種應
化身佛。雖現滅度。而此佛身。相續常住。偈云。為化
地上諸菩薩。一佛現於十種身。隨機應現各不同。
展轉倍增至無極。如是十佛成正覺。各坐七寶菩
提樹。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現應身。即他受用
身。化身。即千百億化身。言倍增至無極。則豈止千百億而己。故其文云。百千萬至不可說。大小化佛。各坐
菩提樹。即本經流通分云。微塵世界佛。是也。為此大眾者。指千華上佛。

及千百億釋迦。按上品。是時釋迦。擎接此世界大
眾。還蓮華臺藏。見盧舍那佛。佛乃廣開示三賢十
聖法門。為入佛果之根源。是知非止千佛。千百億。
為大眾也恒河沙者。河在中天竺。濶四十里。沙細
如麵。一河之沙。數尚無窮。況百千河之沙數。豈可
能盡。故云不可說。不可說。亦十大數之第九數。以
喻法門廣大。無窮無盡。今於無窮盡法門中。略說
心地法門。如一毛頭許。猶百千河沙之一沙耳。法
門雖廣。不出心地。舉心地。即該盡萬法。是亦以少
[001-0699b]
攝廣也。涅槃經云。佛在林中。取少樹葉。告諸比丘。
我覺了一切諸法。如大地草木葉等。為眾生說。如
手中葉耳。亦同此喻也。】


「是過去一切佛巳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
菩薩巳學。當學。今學。」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云覺。覺具三義。一自覺。如
大夢覺。此揀凡夫。二覺他。揀異二乘。三覺滿。揀異
菩薩。由行滿果圓。故稱為佛。即惑業俱盡。福智圓
滿之稱也。過去未來現在。是三世。今舍那所說。雖
云一毛頭許。而實三世如來同說。三世菩薩同學。
何也。心為萬法之源。舉心則萬法俱盡。故諸佛同
說。大士同學。】


「我巳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
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我者。乃如來八自在之真我。非凡夫執五蘊身心
之妄我。劫者。梵語具云劫波簸陀。此云大時分。甚
為久遠。非歲月可知。如瓔珞本業經云。譬如一里
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
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二
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廣亦然
以梵天衣。重三銖。即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為日月
歲數。三年一拂。此石盡。名一中劫。又八百里石。方
廣亦然。以淨居天衣。重三銖。即淨居天中。千寶光
明鏡。為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盡。名一大阿僧
[001-0699c]
祗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盡。名一里劫二里
劫五十里石盡。名五十里劫。百里石盡。名百里劫。
千石里盡。名千里劫。萬里石盡。名萬里劫。一切賢
聖。入是數量。修一切法門。時節久近得佛果。其數
百劫。乃得等覺。若一切眾生。入是數者。得佛不久。
若不入者。不名菩薩。今言百劫修行。而品上云。百
阿僧祗劫。此或略文。準餘經多云。如來於三大阿
僧祗劫修行。或過三大劫巳。復於百劫中。修相好
因。故云百劫。天台引智度。俱舍。婆沙等論云。如來
從古釋迦。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祗
非七佛中。尸棄佛也。從尸棄佛。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
第二阿僧祗。得授記莂。號釋迦文。從然燈佛。至毗
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祗滿。從初至
此。修六度竟。更住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
故賢愚經云。佛言我三阿僧祗劫。精勤苦行。百劫
修福。初阿僧祗劫。供養八萬八千諸佛。中阿僧祗
劫。供養九萬九千諸佛。後阿僧祗劫。供養十萬諸
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羅蜜乘。六度車。被忍
辱鎧。於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伏魔王。得成佛道。
按瓔珞經云。佛初發意。志求緣覺乘。閒居靜處。四
十四億劫。無佛法聖眾。其間七十劫後。遇大通慧
佛。演暢大乘。乃微信解。建功德業。復經十九劫。為
大國王。供養清眾。周給貧乏。捨位出家。晏居寂念。
心漸疲倦。往來生死。受報無數。由意無大誓。欲免
[001-0700a]
自身患。復經六十劫。值遇寶纓佛。一乘無二道。不
聞小節名。始從彼發意。弘誓心難沮。從彼至今日。
七億阿僧祇。將護順正法。今乃自覺悟。須知七億
巳前。雖復勤苦修道。而無堅誓。終不能成等正覺。
據此則百阿僧祗猶少。斯亦隨機所說。權實大小
兩乘。化儀不同。今舍那以自巳。所修證驗之成法。
而告之。令他生信。依此心地法門。而傚修證也。汝
諸佛轉我所說者。前說法。普為大眾。今付心印。非
餘人所堪。故特囑千釋迦。傳我舍那佛語。示諸眾
生。使上承而下布。稟法自有來也。與一切眾生開
心地道者。然眾生心本虗通。良由無始劫來。為妄
情惑業壅閉。故舍那囑千佛。傳我開心地之大道
法門。令一切眾生。豁通本來之自心也。今此略敘。
下文次第詳示。


○二別囑。】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
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
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蓮華臺藏世界者。即華嚴海藏世界。藏以包含為
義。由十方法界。悉在其中也。餘如下重頌中釋。赫
赫天光師子座者。謂此座發光。高明顯著熾盛。猶
如天光普照昞爍也。如來說無畏之法。外道魔王。
悉皆歸降。猶師子之哮吼。飛禽走獸。盡皆潛伏。是
[001-0700b]
以凡佛所坐之座。皆名師子座。又名法空座。亦表
無畏。謂如來得法空故。故無所畏。上品云。舍那在
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
明座。是也。光告千華上佛者。如來心地。本絕名言
聲色。今欲顯心地正法。還以心光而作佛事。故不
以言告。而以光告也。斯則舍那光告千佛。千佛復
轉為千百億釋迦。釋迦復為諸眾生說也。次第說
我上心地法門品者。謂說品上菩薩次第修證十
發趣等心地諸法門。以該此品下心地戒也。在心
為受持。在口為讀誦。心口進修無二。故云一心而
行。


○三供養本尊。】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
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
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
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舍那以法付千華上佛。千佛復以法付千百億釋
迦。各各承受。故各各辭退也。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者。諸佛之光。有常光放光。常光即本覺圓明。徧照
法界。放光即所起神通。變現非一。然皆不離本源
心地戒體而出。既是本源戒體。即言思路絕。故云
不可思議也。光皆化無量佛者。無量亦不離心地。
是則舍那心地。化為千佛。千佛化為千百億。千百
億化為無量。復化無量妙華。還供本源心地佛。此
[001-0700c]
亦表菩薩依心地戒體。福慧交修。而成萬德。還以
萬德莊嚴自心也。


○二二佛說法分二 初千華上佛說
 二千百億釋迦說。


○初千華上佛說。


今先敘千華上佛現身於十處說法。後敘千百億
釋迦亦現身於十處說法。十處者。一金剛座及妙
光堂。二帝釋宮。三𦦨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
他化天。七初禪天。八二禪天。九三禪天。十四禪天。
此色界。第四禪。色究竟天頂。上無復有天矣問。色究竟
天上。無復有天。其無色界四空天。惟在何處。答其四空天。以受想行識四蘊成身。無有色質。人同碧落。界
若虗空。故無處所。但隨其人。在於何處修證四空定。即名四空天。由其定超過四禪。故列於四禪之上耳。】


「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巳。入體性虗空華
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體性無相。故曰虗空。即本源心地。心地本具智用。
是故心體雖空。而具足恒沙性德智光妙用。故曰
體性華光。然如來三昧。本非出入。故云那伽常在
定。無有不定時。又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示十法
界像。導利眾生。今言入出者。以體用冥一。故云入。
體用全彰。故云出。所謂百千定門。同歸一寂。無邊
智海。不離本源。圭峯云。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為
入。是也。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然三昧名體甚
多。修證不一。如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今言
體性華光。是揀餘三昧也。閻浮提。此云勝金州。謂
[001-0701a]
此南州之北。有大樹。名閻浮。樹下有河。河有紫金
沙。故以為名。斯則樹因河為名。州從樹得稱。新云
贍部洲。是也。菩提。此云道。乃道之極者。稱曰菩提。
即大覺之道也。其樹本名畢鉢羅。因佛坐此樹下。
成正覺道。故曰菩提。高數百尺。莖幹黃白。枝葉青
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二月十五如來涅槃
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華嚴經云。菩提樹。高顯殊
特。金剛為身。瑠璃為幹。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
扶疎。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
為其果。此是舍那他受用身。十地菩薩境界。非凡
夫二乘所能見。然亦表佛三昧神通智光。影現莊
嚴心地。還同體性華光也。釋迦由此修道。故曰還
本源世界菩提樹下。】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出巳。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復從座起。至𦦨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說
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
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
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
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
地法門品。」


【前明千釋迦。與千百億釋迦。皆先於舍那前。受菩
薩戒藏巳。乃入三昧。還本源世界。今明出三昧。現
身十處說法。千光王座。在中天竺。摩竭陀國。王舍
[001-0701b]
城之西二百里。菩提樹下。昔此世界初成。座與大
地俱起。據三千大千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
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皆坐此而入金剛
定。成無上覺。故曰金剛千光王座。是如來修證聖
道之所。亦曰道場。華嚴經云。其地堅固。金剛所成。
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
海。無邊顯現。乃至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
於中影現。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徧十
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校。堂榭
樓閣。階砌戶牗。凡諸物象。備體莊嚴。其師子座。高
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
斯非大機菩薩。莫能覩之。凡夫二乘。惟見木菩提
樹。座周百餘步。金身丈六耳。妙光堂者。眾寶莊嚴。
故曰妙。寶輝互照。故曰光。亦名普光堂。又名普光
明殿。在菩提樹西不遠。乃如來初成正覺時。梵王
以七寶。建立此堂。帝釋建立七寶之座。放異光明。
照菩提樹。佛坐座上七日放光。今寶變為石矣。華
嚴經云。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是也。十
世界海者。詳見華嚴經。總而言之。一世界海。二眾
生海。三法界安立海。四佛海。五佛波羅蜜海。六佛
解脫海。七佛變化海。八佛演說海。九佛名號海。十
佛壽量海。海以深廣為義。謂如來所說一切諸法。
此十攝無不盡也。瓔珞經云。佛初得道。在此樹下。
說十世界海法門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等覺菩薩。現身
[001-0701c]
得佛。又云。有九十億人。入六入明門。復至普光法
堂。說十佛國土。有百萬億人。入六入明門。乃至。至
第六天摩尼堂。說十地。有百萬恒河沙人。入六入
明門。
○帝釋宮。梵語具云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
謂能為三十三天主。其宮名殊勝殿。居須彌山頂。
即欲界第二忉利天也。華嚴經云。爾時如來。威神
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
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
不自謂恒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
而上升須彌山頂。向帝釋殿。其餘一一上升。皆亦
如是。疏云。如來不動覺樹。而昇釋天。體用無方。赴
於物欲。其猶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
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
舟見月不移。是謂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如來
應現。類此可知。即體之用。無不普周。去住在緣。佛
無動靜。不動而徧。以赴彼機。故經云。佛身充滿於
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
此菩提座。是故如來不起真際。而普利羣生也。十
住者。菩薩約位進修。從淺至深。以妙覺為極果。而
始必以十信十信如後出為之先導。故妙覺由信而入。
入則能住也。此下住行向地四位。諸經列名略異。
即本經品上。堅信忍中。十發趣心。一捨心。二戒心。
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
喜心。十頂心。依瓔珞本業經。一發心住。二治地心
[001-0702a]
住。三修行心住。四生貴心住。五具足方便心住。六
正心住。七不退心住。八童真心住。九法王子心住。
十灌頂心住。
○𦦨天。梵語𦦨摩。或云夜摩。此云時
分。是欲界第三天。其殿名曰寶堂。十行者。由前十
住。進修功滿。自得巳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故廣行
饒益。隨順眾生。令其歡喜。即堅法忍中。十長養心。
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五施心。六好心。七
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瓔珞經云。一歡喜心
行。二饒益心行。三無瞋恨心行。四無盡心行。五無
癡亂心行。六善現心行。七無著心行。八尊重心行。
九善法心行。十真實心行。
○第四天。是欲界兜率
天。梵語兜率。此云喜足。其殿名曰法光堂。十迴向
者。十行功滿。起大悲心。救度眾生。迴轉十行之善。
向於三處。一向真如實際。是所證故。二向無上菩
提。是所求故。三向一切眾生。是所度故。復以能迴
之心。及所迴善行。向彼萬類。圓滿萬行。等入法界。
即上品。堅修忍中。十金剛心。一信心。二念心。三迴
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想
心。九慧心。十不壞心。瓔珞經云。一救一切眾生。離
眾生相迴向心。二不壞迴向心。三等一切佛迴向
心。四至一切處迴向心。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心。六
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
向心。八真如相迴向心。九無縛解脫迴向心。十入
法界無量迴向心。
○化樂天。是欲界第五天也。十
[001-0702b]
禪定者。亦名十大三昧。諸大菩薩。乃能善入。入此
三昧。得法界力。無有窮盡。得法王位。無量自在。生
如來家。示現種種。廣大神通。一普光三昧。二妙光
三昧。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三昧。四清淨深心行
三昧。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六智光明藏三昧。七
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八眾生差別身三昧。
九法界自在三昧。十無礙輪三昧。詳見華嚴十定
品。然華嚴在十地後出。
○他化天。是欲界第六天。
其殿名摩尼寶藏。十地者。謂菩薩證此十地位。猶
如大地。一切佛法。依此發生。瓔珞經云。地名持。持
一切百萬阿僧祗功德。亦名生。生一切因果。故名
地。即上品堅聖忍中十地。一體性平等地。二體性
善慧地。三體性光明地。四體性爾炎地。五體性慧
照地。六體性華光地。七體性滿足地。八體性佛吼
地。九體性華嚴地。十體性入佛界地。瓔珞經云。一
歡喜地。二離垢地。三明地。亦名發光地。四𦦨地。亦
名𦦨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
地。九妙慧地。亦名善慧地。十法雲地瓔珞經中。佛說住。行。向。地
等覺。妙覺。六入法門甚詳

○一禪。是色界初禪天也。十金剛者。
按本經品上。及此品下文。即十迴向。然在第四天。
巳說十迴向。斯乃名同。義別。今依華嚴。出十金剛
心。然本經。與華嚴。同時而說。後結集者。分為二部。
謂菩薩願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一覺了諸法心。
二化度眾生心。三莊嚴世界心。四善根迴向心。五
[001-0702c]
奉事大師心。六實證諸法心。七廣行忍辱心。八長
時修行心。九自行滿足心。十令他願滿心。
○二禪。
是色界第二禪天也。十忍者。得此忍。則得到於一
切菩薩。無礙忍地。證一切佛法。無礙無盡。此乃等
覺菩薩後心。斷盡微細無明所證也。一音聲忍。二
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𦦨忍。六如夢忍。
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詳見華嚴

三禪。是色界第三禪天也。十願者。華嚴經。列兩十
願。前十願。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
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
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
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
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
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後十願。一禮敬
諸佛願。二稱讚如來願。三廣修供養願。四懺悔業
障願。五隨喜功德願。六請佛轉法輪願。七請佛住
世願。八常隨佛學願。九恒順眾生願。十普皆迴向
願。
○四禪。是色界第四禪天也。摩醯首羅。此云大
自在。得八自在。欲樂解脫。光明勝一切。居色界頂。
主領大千世界。是十住菩薩。字威靈帝。佛前在四
禪下。說住行向等諸法門。今最後在四禪。說心地
法門。此第四禪。是色界最極之頂。此天王宮。過五
淨居上。更無有天上於此者。故三乘教中。立此為
淨土。是報身佛所居之處。密部云。過五淨居天。有
[001-0703a]
毗盧遮那宮殿。是也。亦表萬法總歸一心之至極。
最尊無上。復無有法上於心者。今此本源無為無
相之法。非下地凡夫心識所測。惟佛與佛。乃能知
之。


○二千百億釋迦說。】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
說。」


【上千佛如是覆述。說舍那心地法門。今千百億佛。
亦如是覆述說。故云無二無別也。賢劫品。出大本
中。巳上經文。是結品上之末詞。古疏著於品下之
初。以彰釋迦之本跡。令人了如指掌。故今仍其舊。】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略疏卷一



音義




音亦。傳也。釋也。交釋兩國言音。而傳告之也。
周禮王制掌四方之語。各有象胥通官。東方官名
曰寄。能寄寓風俗之異於此。南方曰象。謂能倣象
風俗之異於彼。西方曰狄鞮。謂能別其服飾之異
也。北方曰譯。謂能辯其言語之異。而釋通之也。時
譯官兼善西語。故不云狄鞮。而言譯也。自漢至宋。
翻譯三藏師。若出家。若在家。共有三百餘人。其往
來途中亡者。或至彼終者。不可紀也。故唐義淨法
師題取經詩曰。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
[001-0703b]
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
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
將經容易看。


天竺
新云印度。唐言月。謂彼土聖賢繼軌。導凡
御物。如月照臨。


龜茲
亦云丘慈。又云屈支。在崑崙之西。葱嶺之
東也。


毗盧遮那
或作吠𡀔者那。此云徧照。亦云大日。
如來色身法身。普周法界。十方世界悉皆照耀。若
人稱名歸命禮拜。則得法界。一切諸佛菩薩賢聖。
乃至八部加持衛護。


八自在我
我是自在義。即如來常樂我淨四德
之我。由如來具大神力智慧。隨機示現自在。具此
八義。故稱我德。一能示一身以為多身。二示一塵
身滿大千界。三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
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無法想。七說一
偈義經無量劫。八身徧諸處猶如虗空。


阿僧祗
此云無央數。乃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
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祗。此是華嚴經十大數之
首也。十大數者。一阿僧祗二無量。三無邊。四無等。
五不可數。六不可稱。七不可思。八不可量。九不可
說。十不可說不可說。


尸棄
華言寶髻。


然燈
亦云錠光。
[001-0703c]


毗婆尸
華言勝觀。亦言徧見。


修相好因
相謂三十二相。好謂八十種好。修百
福成一相。福義多途。難可定判。有云如大千界有
盲人。悉治瘥。為一福。或云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
百福德成一相。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又云用三
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也。


五淨居天
一無煩。二無熱。三善見。四善現。五色
究竟。



梵語禪那。此云靜慮。


百法明門
百法束為五門。謂色法十有一。心法
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應行法二十有四。無
為法六。共成一百也。詳如大乘百法明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