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93 梵網經菩薩戒疏-唐-法銑 (master)


No. 690
梵網經疏上
法銑 撰


將釋此文即是隨智之戒能破無明喻之於日隨心
之戒清凉適神比之於月隨戒之嚴身可觀故如瓔
珞次約人辨勝者三世菩薩由戒道成以此彰戒威
力也是謂指前無勞妄改。


次彰益勸修文中分四初有九句勅聽勸持次有五
句舉益勸信三有六句舉益勸受後有二句結成敬
聽初文四義初有二句結前正誦初句指前舍那下
句彰巳同誦次有二句誡令受持舊學之人無勞復
誡伹云新學頂戴身業珍敬受持意業存誡領納為
受蘊守曰持三有二句訓令轉授初句明前受持下
句教令轉受復有三句勑令審聽既欲受持事須審
聽聽若不審則有謬聞之失錯傳之過故令諦聽靜
察為諦尋聲曰聽此句正令諦聽下之二句出所聽
法戒者所詮之行藏者能詮之教即戒之藏故如開
宗斛木叉同前第二勸信中三義初之一句教令諦
信次有二句出所信境自信作佛決定無疑即是唯
識論中希望之信信佛是巳成之佛決定無疑即是
唯識論中樂欲之信信者心淨為性即十一善中信
所為體後有兩句結信之益由淨信故清心心所惡
[001-0534b]
法不生即名具戒故涅槃云戒者伹是遮惡法若不
作惡是名持戒第三勸受有其二義初有二句勸令
受戒下有四句彰受之益初勸受中以凡有心皆有
佛性有佛性故必定成佛故堪受此大乘之戒攝者
受也無煩輙改下明益中言入佛位者以未受時名
為外道令創受戒與佛齊功名入佛位以其戒善量
同法界窮盡未來與佛身中所有戒行其體齊等約
此為言云入佛位非證理同名入佛位也故下結云
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從佛戒生名為佛子若證
是同應名佛也第四二句結成敬聽者以前文中勅
令諦聽時眾承命虔恭頂受此結時會敬聽之相非
勸聽也。


自下第三對機正說文中分二初經家序列次告諸
菩薩下對機正誦初文分四一序說戒時處二序所
結戒相三序口光表瑞四序大眾敬聽初中爾時者
是此化佛從報佛所領戒却還至此之時故云爾時
也初坐菩提樹下者舉時處也初即時樹下舉處唯
上偈中成佛巳後方接塵眾詣報佛聽戒復還道場
方誦本戒今言初者以成佛竟未法餘處未說餘經
此經在初於樹下說第二七日方說華嚴此舉誦戒
之時意不在成佛也。


次序戒相於中有二初辨結戒次會異名以此戒中
定其犯目位列防非故名為結以初誦出名為初結
非是初制名初結也兼異聲聞持犯藉請然後制戒
[001-0534c]
五年巳後方結木叉過十二年方說廣教問所以不
同者答菩薩是本三世同行聲聞戒末諸佛或異又
復菩薩之戒經生不失聲聞之戒唯盡一形又復菩
薩利根聞即能受聲聞根鈍預制謗生以斯三義初
復不等波羅提木叉如前所解此示戒名孝順等者
教其起行念思敬養名之為孝受遵教命名之為順
父母等者出孝順境父母謂是生育恩也師僧有訓
導恩也三寶即是救護恩也不知恩德無異畜生豈
名大乘菩薩也父母有二一現生父母二過去父母
故下文云一切眾生皆是父母於現父母竭誠供養
勸發大心當成佛道故曾參云言孝者謂喻父母以
道參伹養也於過去父母為講大乘經律以救冥途
又救一切眾生離苦獲安修行成佛皆名孝順過去
父母師僧二類孝順亦然又復聞教奉行為報恩德
三寶恩者若無其佛法起無由若無其法無所生解
若無僧傳聞則無所故知三寶於我恩深四分律云
若人因我得聞佛法僧名此恩難報非是衣食臥具
醫藥所能報恩三者是數寶者是喻帶數從喻為名
依寶性論寶有六義頌云真實世希有明淨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等佛如上解法有二義一持
自性義如色等法常守質礙等性二軌生物解義如
無常等法生人無常等解僧伽此翻為眾和合即是
僧家義用故四分律云僧者四人若過和合者一羯
磨一說戒攝體從用直翻和合故涅槃云僧名和合
[001-0535a]
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名聲聞僧二者第一義和合
名菩薩僧又攝用從體但翻為眾此經下云孝順父
母師眾若體用合翻於僧即智論云秦言眾多比丘
和合一處是名僧伽孝順即是辨孝功能眾行之先
故名至道次會異名者由孝順故能滅諸惡順教無
違即名持戒故云孝順名為戒又能禁勤身心制御
諸惡復名制止制即止故故云制止。


三放光表瑞者令生信也又戒能破惡如光滅暗故
先放光將說戒故次文云是故戒光從口出。


四序眾敬聽有云由前放光令眾集者今現文意先
集也如其未集前與誰說教令孝順今解此中大眾
即是前接往舍那所之徒眾也未接往前應有集眾
文中略無文中分二初先舉眾次合掌下正明敬聽
前中四眾一菩薩眾二色天眾三欲天眾四人王眾
初可知下三須釋十八梵者初禪三天一梵眾二梵
輔三大梵正理釋云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梵即大故
名為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
威德勝故故名為大大梵所領故名梵眾於大梵前
所列侍衛故名梵輔今解十八皆離欲故名之為梵
二禪三天一少光二無量光三極光淨正理云自地
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
量光光明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三禪三天一少
淨二無量淨三遍淨意地樂受說名為淨於自地中
此淨最劣故名少淨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
[001-0535b]
此淨周普故名遍淨四禪九天一無雲天以下空中
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名有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
在無雲首故曰無雲二福生天更無異生勝方所可
往生故說名福生三廣果天異生果中此最勝故故
名廣果此天多是異生所居四無想天巳上五淨居
天言淨居者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
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
止故名淨居此釋通名次別名者一者無繁天繁謂
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又繁廣中此最
劣故故名無繁二者無熱巳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
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三者善現巳得
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四者善見雜修
靜慮除其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五色
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
此巳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故名色究竟六欲天者
一四大王眾天四王是主眾是所部即是須彌諸層
級上及七金山日月星等諸天類也二三十三天在
妙高山頂帝釋居中四面各有八臣總成三十三梵
云忉利三夜摩天此經云𦦨此云時分受五欲境有
時分故晝夜八時四都史多舊云兜率此云知足於五欲
境生知足故五樂變化天謂彼天中樂變號境於中
受用六他化自在天所受號境餘天為化得自在故
十六國者如長阿含說一央伽國二摩竭國三迦尸
國四居薩羅國五䟦祇國六未羅國七支提國八䟦
[001-0535c]
沙國九居樓國十槃闍羅國十一阿濕波國十二婆
蹉國十三薩羅婆國十四乾陀羅國十五𣫍設沙國
十六阿梨提國問上偈文中各接微塵眾此中少者
今解前據報佛境界徒眾實多此據化佛境界所以
故少如花嚴中菩薩雲集聲聞不覩問所以無有比
丘等四答以初成道未度比丘及尼眾故在家二眾
攝在第一菩薩眾中故智論云若菩薩必在四眾中
有四眾不入菩薩眾中何以故是人不發菩薩心言
我當作佛故今聽此戒皆是大心是故攝在菩薩眾
中又復多是地前菩薩化佛機故又復三界無色天
以無緣故仁王具有故彼文云佛放大光照三界中
復頂上出千寶蓮華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復爾
時無色界雨無量變大香花香如車輪花如須彌山
王如雲而下問既其無色如何得雨香花諸論解云
無業果色有定果色於理無違今尋大法皷經云佛
告迦葉無色天是有為數無色天有色迦葉白佛無
色天有色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涅槃經亦同准此
望於凡夫及以二乘名為無色非彼見故約佛所觀
而實有色又約五趣而無地獄陀羅尼經有神呪拔
苦故彼經有修大乘心必須容預故使此無又無八
部無緣故也。


上來列眾以下敬聽合掌身恭至心誠篤聽佛誦等
正明聽也聽謂能聽佛誦等者出所聽也一切佛大
乘戒者以此戒諸佛同說簡異小乘故曰大乘故智
[001-0536a]
論云戒為大乘能致重寶至涅槃城此能至大處名
為大乘上文亦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亦是諸
佛大人乘是戒故名為大乘亦是觀音彌勒諸大士
等之所乘故名為大乘又復接機寬故名為大乘以
有心者皆許受故。


自下第二對機正誦文中分四一明自誦兼勸他誦
二是故戒光下辨戒深勝勸令修學三佛子諦聽下
勸令受戒辨機寬廣四佛告下廣陳犯相結勸奉持
初文又二先明自誦次勸他誦初文每至半月佛自
誦戒猶如小乘略教之法月有黑白重言半月又復
但至半月即自誦戒誦非一時故重言也此戒即是
諸佛之法故云諸佛法戒自下勸他以十信初創求
大道名為發心故仁王經言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
三界苦輪海以信初心超於後九而舉十住文云乃
至十住是三賢之初入位之始堪成當果故云發超
十行轉勝增益善根故云長養十迴向轉更堅固名
曰金剛十地能生一切德行故名為地此釋通名次
釋別名言十信者瓔珞經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
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佛子修行是十
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增修百法
明門所謂十信心心有十故修百法明門問仁王起
信經十千劫方入十住何故瓔珞唯至三劫答劫有
大小根有利鈍行有勤惰不可一准准瓔珞經若一
劫等明知不定起信仁王舉其極遠於中若進若退
[001-0536b]
故經十千又十住婆沙有現師不退故彼問云若佛
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願為說之
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至
幹之言也若必欲聞此方便者今當說之佛法有無
量門如世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
樂菩薩亦爾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方便易行疾至
阿惟越致者如偈說十佛名執持稱名號并懺悔等
如常所行既有此文幸同行者早求不退無棄時日
十發趣者一者捨心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
巳身有為諸物一切皆捨無為無相我人知見假令
成故二者戒心戒非戒無受者一切性離一道清淨
故三者忍心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四者進心若四威儀一切時行伏空假
會法性蹬無生山五者定心寂滅無相無量行無量
心三昧六者慧心空慧非無緣智體名心分別一切
法假名主者與道通洞七者願心以無量妙行願求
菩提無量功德以求為本八者護心護三寶護一切
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嬈九者喜心見他人
得樂常生喜悅也十者頂心是人最上智如人頂滅
我見見等文云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入賢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一者慈心使一切眾生得慈樂果二
者悲心救一切眾生無量苦故三者喜心悅喜無生
使諸眾生入佛法家常起歡喜四者捨心無造無相
空法中於善惡二中平等一照五者施心財施法施
[001-0536c]
皆如如相六者好語心謂入愛語三昧以聖法語教
諸眾生發起善根七者利益心入利益三昧現一切
身口意於六道中受無量苦不以為患伹益人為利
八者同心以無我智同生無二無量身入諸六道一
切事同九者空心復從定心觀慧證空心心靜緣而
不動轉十者慧心觀諸邪見結患等縛無決定性順
忍空同故諸佛當知從是長養入堅修忍中十金剛
心一者信心一切法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不起邪
見信信寂滅二者念心常修六念及第一義三者深
心於二諦中深深入空無去來幻化受果而無受者
四者達心達一切法空如如想不可得五者直心入
無生智直行於空三界主者結縛而不受六者不退
心不入一切凡夫地不退一道照七者大乘心解脫
一空載一切眾生度三界河入佛海故八者無想心
妄想解脫照般若波羅蜜無二三世行如如一諦而
行一切佛一切賢聖皆同無生空故九者慧心無量
法界無作無受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
光明照性入一切法十者不壞心入聖地起智八魔
不壞諸佛當知從十金剛入賢聖忍中十地一體性
平等地出生佛家坐佛性地凡夫因果畢竟不受大
樂歡喜常入二諦而在第一義中信忍空慧常現前
故二體性善慧地清淨明達一切善根從觀入大空
慧方便道智中見諸眾生無非苦諦觀四諦法度眾
生苦三體性光明地以三明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
[001-0537a]
法門十二分教等四體性爾涅槃地謂此地修七覺
品入善權方便化一切眾使見佛體常樂我淨經文
又云爾真𦦨俗不斷不常梵云爾𦦨此云智母即真
俗境能生智故名為智母五體性慧照地有十種力
品生起一切功德以一慧方便知善惡二業六體性
華嚴地能於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
眾生種種變化天眼智知微塵細色成大色天耳智
知十方三世六道音聲天身智於一念中知一切色
非色非男非女形天他心智知眾生心天人智知眾
生宿世苦樂等天解脫智知眾生解脫天定智知眾
生心定不定等天覺智知一切眾生巳成佛未成佛
天念智知眾生受命久近天行智知賢聖行願七體
性滿足地謂十八不共聖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於一
切國土中示現作佛八體性佛乳地入法王位三昧
其智知佛乳三昧故為大法師破壞四魔入佛境界
九體性佛華嚴地以佛威儀如來三昧自在王定出
入無時於十方三千世界一時成佛十體性佛境界
地其大慧空空復空如虗空平等智神虗體一法同
法性故名如來爾時坐寶蓮華一切佛與授記手摩
其頂瑜伽云應知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為
地唯識云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
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問何故三賢十聖名
義不同答三賢十地位歷三祇時既久長行願非一
故諸聖教各舉一行立名不同義亦有異然位無別
[001-0537b]
故此經中前之三地皆云略開如毛頭許即此義也
又位位中名有重者以名雖重行深淺義不重也。


自下第二辨戒深勝勸令修學文中分二初嘆深勝
次諸佛子應受下勸令修學初文又二初明戒深次
諸佛之本下辨其戒勝初文是故戒光從口出者此
一句結前生後言是故者是前自誦兼勸他故由斯
口出說戒之光又解我所以勸汝誦者前口放無量
光故故勸汝誦以我從初至今成佛常誦此戒是以
今誦口出光明如智論中有一年少三藏比丘於迦
葉佛時在大眾中演說迦葉無量法門自是以來口
出妙香世世不絕恒如今日而說偈言草木諸華香
此香氣超絕能悅一切心世世常不滅類同此也又
能滅惡如光破暗從喻名光戒即光故名為戒光准
次釋中多約後義下正嘆深有緣非無因者出深所
由故光光下正顯深也初文有解云有緣者謂此戒
法三無數劫修習圓滿因所生故遮無因論又有緣
者佛大慈悲本願因力有情感佛增上緣力如是戒
光必有因緣此即釋前光出因緣令所解者欲顯戒
光甚深所以由從因緣即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是
空故非青等此與下文而張本也文通兩勢後為正
義若不爾者如何以解非青黃等以光即是青黃相
故光即戒戒不孤起必託因緣若以教為戒即佛悲
願為因眾生機感為緣若以身中所受之戒即菩提
心為因師受為緣因緣生故所以無性由無性故非
[001-0537c]
青黃等下正顯深故光光等者由前從緣以如是義
故故云故也若作前解則云非無因故光今不同之
光光等者光即戒也戒相眾多故重言也於中四句
一非青等二非色心三非有無四非因果由從緣生
空空無自性故十二門論云眾因緣生法是則無自
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以即空故非青黃等五
次非色心者若約戒教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故非色
心若約所受亦即空故而非色心又解無表戒體依
思種立無質礙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故涅槃云雖
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善脩方便可得具足三
離有無者從緣無性即緣非戒離緣無戒非即非離
中間亦無故非有也然則有此離相之戒故云非無
故天親般若論云以無物故名無法相空無我理非
無故無非法相又無相故非有緣起故非無四離因
果者以無自性因果俱空故非因果故中論云若法
因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又約
戒教以佛悲願為因故非因能成眾菩薩之果故非
果也若約所受以菩薩心而為因故故非因以能成
就菩薩故果故非果也雖有二義文中戒光從於口
出又次下文勸令應誦以教為戒也次彰戒勝於中
三句初句戒雖非果而能剋果故云諸佛之本原此
句約果以顯勝次句戒雖非因而能作因故云行菩
薩之根本第三通為大眾之本前約位高此約初位
故為兩句此二約因以顯勝也自下結勸修學是大
[001-0538a]
眾等舉所學受持如前背文為誦尋義進脩並名為
學。


自下第三辨機勸受佛子諦聽警眾勅聽若欲受戒
者辨情所為國王以下明受之機文列十八變化人
者即龍鬼等而能變形本形惟得恐變不得故別舉
之但解法師語辨得之由以法師語是增上慢緣雖
有受心無緣不發即是牛羊等類中邊不同皆不發
戒亦猶有種無雨而不生牙皆名第一清淨者辨得
之益以其三聚戒具兼防意惡以對聲聞皆名第一
清淨者准此亦是勸受之言。


自下第四廣陳犯相結勸奉持大文分二初廣陳犯
相次諸佛子聽是十重四十八下總結勸修前文又
二先明重戒次辨輕垢前文有三一舉數勸持二列
名辨相三總結勸持初文有五一告所為人二略舉
其名數三舉失勸誦四舉例勸學五結說勸持初文
合是經家提舉次段有十種者舉數波羅提木义者
出名第三段中初明不誦之失故云若受等次彰佛
自誦故云我亦如是誦作此言者擊令誦也前舉失
中非菩薩者失其位非佛種子者失其因也前失現
行之行後失如來之種由不誦戒不識持犯戒行不
存故非菩薩又復不熏以成佛種二俱失也又解此
乃過分擊令誦戒不誦能持計不應失也第四段舉
三世學勸令學義及修行也第五結勸中巳略說等
此結前也應當學等此勸持也。
[001-0538b]


自下第二列名辨相先解其義十門分別第一彰其
犯因第二彰其犯具第三配於業道第四定其三時
第五明其次第第六辨其遮性第七明其犯境第八
明其輕重第九彰其來報第十諸部相攝。


初門犯因者犯此十重三毒為因若論究竟者殺毀
及瞋由瞋究竟盜妄說過三報究竟婬慳酤酒自讚
由貪究竟謗之一戒由癡究竟殺三起者優婆塞戒
經云若為貪故害命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名從嗔
殺老父母是名從癡皆起害心由瞋究竟盜三起者
自為巳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與往劫奪是名從貪
盜怨家物是名從嗔劫奪下姓是名從癡三究竟者
情有所期名貪究竟燒埋成犯由瞋究竟互用成犯
由癡究竟此約違教不同瑜伽婬三起者若人自樂
行非梵行是名從瞋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貪
婬怨眷屬是名從癡境悅暢思由貪究竟妄三起者
若為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為壞怨故是名從瞋
若畏他怨是名從癡結成究竟亦由貪等故四分律
云有三種妄語得波羅夷貪恚癡酒三起者義云為
貪直故是名從貪酤與怨家令醉亂故是名從瞋不
信有罪而酤酒者是名從癡以財悅心無瞋究竟說
三起者貪名利故兩說他過是名從貪說怨家過是
名從瞋說師父過是名從癡三毒現前可得成犯三
報究竟讚毀三起者經文唯說毀三起也為財利罵
詈婦兒是名從貪向怨家說他所惡事是名從瞋說
[001-0538c]
他往昔先人之過是名從癡皆暢忿情由瞋究竟自
讚三起今義解云規求名利是名從貪為勝怨故是
名從瞋無德謂德自讚名癡為暢愚情瞋非究竟慳
三起者屬貪瑜伽云於非怨有情財物資具起如是
心願當屬我名貪所生貪欲業道若於財物不計為
好伹九慳事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當屬我名瞋
所生若作是計諸有欲生釋梵世主妙世界中獲大
福祐多癡所生義解慳三若恡財物擬死自恣是從
貪起瞋他不施是從瞋生謂施無福是從癡生並暢
貪情由貪究竟瞋三起者若為財利稱譽安樂起損
害心名貪所生從怨對想起損害心名瞋所生住外
道法於正沙門增惡他見及壞彼見兼疑害人名癡
所生然約究竟皆瞋現前故瞋究竟謗即邪見從三
起者若作是心撥無與彼於王等獲大供養即以此
義起於邪見名貪所生邪見業道若作是心若言有
施違害於我彼由增恚起於邪見言無有施名瞋所
生由不如理觀察由此方便所引尋伺發起邪見名
癡所生依於瑜伽由癡究竟若依四分諸戒皆有癡
心究竟以彼文中有愚癡五犯又更一義若約位齊
起心即犯十戒皆以三報究竟。


次約犯具所謂三業此十戒中初三及五皆亦依身
犯語有犯義所謂教人殺兼道意如仙人起瞋然屬
身業妄說毀謗此四語犯然妄三業現相即身說戒
默妄即屬意業然屬語業業性異故不究竟故慳瞋
[001-0539a]
二戒是意業犯瞋通身業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方成
犯故若位稍高獨意成犯。


三配業道者將此十戒配十業道初四如次配前四
業酒戒配貪及以邪見以酒生癡助邪見故若望貪
利屬貪業道說配兩舌若直說過則非兩舌離間心
說則成兩舌毀配惡口自讚非十慳屬於貪瞋正相
當謗屬邪見。


四定三時者優婆塞戒經云十惡道皆有三事一者
根本二者方便三者以成巳斷他命根若動身作相
或口說殺是名根本求刀毒等是名方便殺巳自食
若與人食歡喜受樂無悔恨心是名後起若自盜取
若教人取是名根本若壞垣墻入舍求索乃至手觸
是名方便若得物巳任意施與賣用句遺心不悔恨
是名成巳若屬他婦女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使
往若與信物若以手觸是名方便若事巳訖共器飲
食歡喜受樂心無悔恨是名成巳若於大眾捨離本
想虗妄說之是名根本若受他語起往彼說是名方
便若事成巳受取財物任意施與受樂無悔是名成
巳經無酤酒義解酤巳得直名為根本醞釀方便得
直巳後恣意受用無悔恨心名為後起說當兩舌能
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說他過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
離壞者必有好事是名方便既離壞巳受財物等同
前妄語若變容色惡口罵詈是名根本起去到彼欲
說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巳還受財物等同前自讚
[001-0539b]
經無對人自譽是名根本起往欲讚是名方便讚巳
得財隨意受用是名後起慳屬於貪於他財物生貪
欲得是名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巳得財任意
施與不生悔心是名成巳若打罵人是名根本准此嗔戒
惡打方犯若捉杖石是名方便打巳生喜受取財物等同

前謗善因果真諦賢聖是名根本信受邪書讚嘆稱
譽是名方便受巳向他分別演說增其邪見受取財
物等同前瞋之與貪未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
五次第者然聲聞戒待犯方制婬戒居先大妄居後
以依制戒為先後故此中先後者一以菩薩慈濟為
懷殺戒若首二順本業道以殺為初乃至第十謗戒
居後以不待犯即為制故故智論云一切寶中人命
第一人為命故求財不為財故求命是故佛說十不
善道中殺最在初五戒中亦在初若人種種修福德
而無不殺生戒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樂家生勢
力豪族而無壽命誰受富樂以是故知諸罪中殺罪
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惜命為第一下制意
中六須此意今解十惡身三業中重先輕後以為次
第殺重盜次婬最輕也口四過中約就稀數以明次
第妄語最數乃至第四惡口最稀意三亦然貪數瞋
次邪見最稀故先後也今十戒中前四後四依本業
道以為次第中間二戒別為俗制優婆塞戒經中於
俗人制於六重而此前六第五一戒為護前四故在
第五第六一戒令護佛法故次制之。
[001-0539c]


六遮性者酒戒為遮餘皆是性由佛禁故名之為遮
體是不善名之為性又世界中王等共禁名為本戒
佛教獨禁名為容名戒。


七明犯境於十戒中位分為二前八局性後二通二
以瞋戒中云於眾生中乃至非眾生中皆成犯也以
謗戒中佛僧有情法是非情文就情中說謗局人餘
通異趣又就人中在家出家謗局出家餘通二位又
有情中有凡有聖酤酒唯凡謗境唯聖餘之八戒境
通凡聖。


八輕重者可為五門一約事明二約心說三約三時
四約稀數第五約戒初約事者如殺發菩薩心人及
羅漢等是名為重反上為輕盜佛物常住物等名之
為重餘則稍輕人望餘趣復有輕重前殺亦然婬母
汙尼菩薩心人是則為重餘境漸輕稱過人法夷罪
謗是則為重餘妄便輕酤與出家菩薩心人是則為
重除此應輕說於菩薩出家則重在家小乘是則便
輕毀他為重自讚應輕又毀他中聖境持戒是則為
重非聖破戒是則為輕於父母師長及賢聖所起恡
應重餘則便輕嗔戒於賢聖父母師長是則為重餘
則便輕又嗔有情為重無情則輕三寶之中謗法最
重是佛次僧輕二約心者貪心為下嗔心為次癡心
最重故優婆塞戒經云貪心殺生輕嗔心次癡心重
餘戒准同又善心不善及無記心不善為重無記為
次善心便輕戒獲功德如瑜伽說又瑜伽論有三品
[001-0540a]
纏如前所引三約三時如優婆塞戒經云或方便重
根本成巳輕或根本重方便成巳輕或成巳重方便
根本輕此一時重也或方便根本重成巳輕或方便成巳
重根本輕或根本成巳重方便輕此二時重也或方便根
本成巳重三時俱重也或方便根本成巳輕三時俱輕事雖是
一由心力故得輕重果四稀數者十住婆沙云事雖
是輕以數習故則成重也准此事重稀則為輕五約
戒者謗戒最重殺戒為次嗔為第三盜為第四婬為
第五毀他第六說過第七妄語第八慳為第九酒及
自讚最居後也讚又輕也。


九感報者准下文云一切皆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
明知十戒皆三受以由犯時有輕重故二劫三劫時
節不同又約十惡根本業道明感報者如善生經是
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鬼或有畜生餘
果則得人中短命殺果貧窮乏財盜果婦不貞廉邪行果
所言說人不信受妄果無有親厚兩舌果常被誹謗惡口果
耳不聞善好之聲綺語果也上等流果也能令外物四大衰微
無有真實惡風暴雨臭穢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
多有石沙味不具定此增上果然經不明意三報也婆沙
云諸有貪欲從彼處沒來生人中貪欲猛利是等流
果所感外物多分損減是增上果諸有嗔恚來生人
中嗔恚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物多分枯悴是增上
果諸有邪見來生人中愚癡猛利是等流果所感外
物多分零落乏少花菓或全無果是增上果。
[001-0540b]


十諸部相攝者依菩薩善戒經出家菩薩有八重戒
即此十中初四及後四是也以出家菩薩先受聲聞
戒具前四重後受菩薩戒更加後四故有八也二依
善生經在家菩薩有六重戒即此中初六是也三依
瑜伽地持有四重戒即此後四此中十戒通攝道俗
統該諸部也。


自下釋文此十重戒即為十段頌曰。


「 教盜婬妄洒
 說毀慳嗔謗」



▲初明殺戒。


先作六門第一制意第二釋名第三
具緣成犯第四闕緣之義第五對治第六通塞。


初制意者一通二別通中又二初明總制輕重戒意
二明通制十重戒意前教起所因多是前意次通意
有四一者為順十業道故二者為成如來種故三者
為成菩薩位故故上文云若不誦此戒非佛種子下
文復云若犯此戒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
位等四者與輕戒而為本故若無根本支條不存以
斯四義制茲十戒次別制意菩薩理應念彼宿恩存
斯孝行觀群生之佛性起常住之悲心廣拔有緣普
施無畏今斷物命反結深怨現退勝心當招極苦以
斯損故制不聽為。


次釋名者亦有通別通即是戒能防之行別即殺生
所防之過能所通舉故云殺戒所言生者即出入息
故涅槃云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殺
戒等諸佛亦隨俗說說名為殺又五陰和合假名眾
[001-0540c]
生若壞五陰名為殺生亦涅槃云眾生佛性住五陰
中若壞五陰名曰殺生若有眾生即墮惡道善生經
云若有說言過去巳滅未來未生現在無住云何名
殺一念不殺微塵不壞若一念不殺多亦不殺云何
言殺是義不然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能遮未
來故得名殺若有說言色是無記命亦無記云何殺
巳而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惡心
器若壞是器遮於善惡心故是故得罪若有垂終其
命餘殘有一念在若下刀者是得殺罪四分亦云從
初識至後識而斷其命律攝之中必死而殺不得夷
罪違經律也加水之露斯之謂矣經文又云或有說
言若心在善不善無記悉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
非惡心殺不得殺罪若使他殺受使之人到巳更以
苦毒而殺口勅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兼得二罪作
以無作問殺既從緣則無自性無自性故應無有罪
答罪雖性空迷情執有故有罪根若證空理悲心行
殺如仙預王則無有罪二十唯識問曰若彼三界唯
是內心無有身口外境界者以何義故屠獦師等故
害猪羊得殺生罪是故應有外色等境答曰死依他
心亦有依自心依種種因緣破失自心識此偈明何
義如人依鬼毗舍闍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
自心或有憶念愛不愛事是故失心或有聖人神通
轉變前人心識如大迦旃延令婆羅巳見惡夢等又
毗尼中有一比丘夜踏苽皮謂殺蝦蟇死入惡道是
[001-0541a]
故偈言依種種因緣破失自心識故死依他心亦有
依自心以依仙人嗔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故殺餘
眾生此依他心死問五陰生滅此不至彼云何受報
答善生經云是義不妨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是受
現報異作異受後生報也人作天受無作無受約第一義無自性故也汝意
若謂異陰異受云何復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
故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若言是業何
處住者住過去中待時待器得受保報如人服藥藥
雖消滅時到則發又如小兒初所學事雖念念滅無
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不忘失過去之業亦復如是雖
無住處時至則受若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
無上果。


三具緣者亦有通別通緣有三一是受菩薩戒人以
不受戒人則無犯故經云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文云若佛子故二是住自性謂非犯等以無犯故三
無開緣謂即救生無間苦等此三遍該一切諸戒故
名通緣次別緣者依十地論五緣一是他身簡自身
故二是眾生簡杭等故三有眾生想簡迷心故四起
害心簡無心故五正加害簡方便故依對法論亦具
五緣一事謂有情數二意樂謂有此想及必害意三
方便謂為害故加刀杖等四煩惱謂貪瞋癡五究竟
謂彼有情由此方便故或無間死或後時死合此二
論想具七緣一他身二眾生三眾生想四殺心五有
三毒六興方便七斷命通別合論十緣成犯。
[001-0541b]


四闕緣者先闕通緣若闕初緣無違教夷有業道罪
故善生經云但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
戒受戒者罪重不受戒者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闕
第二緣若未狂前巳興方便合有輕垢若始末皆狂
則都不犯故律云癡狂心亂痛惱所纏闕第三緣若
為救生反成持戒故清淨毗尼經云問頗有犯戒名
尸波羅蜜耶答言有若菩薩多益一切眾生不自觀
戒如是毀戒是尸波羅蜜次闕別緣若闕初緣以瞋
恨故而自殺者合得輕垢若以善心燒身供養及施
眾生翻成福也闕第二緣非情來替作有情想及起
疑心各一輕垢若闕第三緣實是有情作無情想本
迷無犯轉想輕垢生疑二義闕第四緣誤錯無犯若
以瞋故而作打心犯第九戒闕第五緣內無煩惱作
利物心反生功德如瑜伽論闕第六緣但起單心唯
犯輕垢若位稍高能自禁心而不制止單心亦重闕
第七緣初興方便即止犯輕垢若斫未死而便止者
犯重輕垢然方便罪有其二種一者進趣二者不成
言進趣者心觀前事造境求成業有自他心分尅漫
步步輕垢名進趣罪及前事諧覽因成果不成罪者
又分七種一者闕緣方便違教成保言必假菩薩病
捨等生罪非究竟若約菩薩無捨戒法唯病救生二
緣辨闕二境強方便懷毒造境希望事成前境既強
殺等不遂三緣若方便造境成犯要藉眾緣緣既差
違殺等非遂四境差方便將欲起作事藉前境非情
[001-0541c]
差本謬暢思心五善心息方便壞毒之造前事未成
忽生善心惡息非重六想心方便前是有情想次須
當境迷情謂杌轉想為怪七疑心方便犯因心成事
須竅徹猶預不決心劣成輕此有二義若其通境疑
生制而不得事成非重若預疑生懷疑故殺還成重
罪五分無疑應約後義今將此七闕前十緣闕緣方
便闕前通緣境差方便闕初二緣想疑二種闕第三
緣境強緣差心息苦闕殺心方便斷命心息又闕第
五三毒或不應具七至下別明疑一不定如瞋非情
及謗佛法則無境強。


五對治者文云應起常住慈悲心即是對治今隨義
別可為二門一通二別通對治者善生經云有智之
人既受戒巳常觀三事不作惡行一者自為謂自證
知此是惡事我今云何而自欺誑二者為世有得清
淨天眼天耳及得他心我若作惡必當見我我當云
何而不慚愧而作惡耶三者為法觀如來法清淨無
染得現在利度於彼岸我為是法受持禁戒次別對
治略申四意一起慈悲戒文自說二觀佛性如常不
輕悉記一切當得作佛以是義故應生禮敬豈容有
殺三念勝緣如智論云或可蟻子在前成佛此事難
知若斷彼命與彼無緣不蒙彼化四念難事所謂念
苦難行苦行如薩埵王子捨身救虎如尸毗王割肉
代鴿又如比丘不飲虫水渴而死又如比丘護鵝命
故自受鞭撻又如鹿王代母鹿命又如船板比丘海
[001-0542a]
水讓板又如菩薩商主入海採寶海中船壞以劒自
害身載五百人得到海岸如王夫人以割乳房救飢
產婦如此等誠規足為龜鏡觀之自勵寧容有殺。


六通局者通有二一通諸戒如清淨毗尼經為益眾
生不自觀戒如是毀戒名尸波羅蜜二通此戒如瑜
伽云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教多生或復
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
事巳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當墮地獄如其
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當殺彼墮那落迦終不
令其受無間苦如是思巳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
記心知此事巳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
彼命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次局者上不應
起一念害心何況殺命是故閇也。


次釋文中分四一舉能犯戒人二出所防過三而菩
薩下教修對治四而反下明違結犯初中若者善見
論云若者總名不屬一人隨有佛法具戒之徒皆持
犯法言佛子者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名為
佛子今此文中以受佛戒名入佛位即是戒從佛生
名為佛子故上文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等即
此義也四分亦云從佛戒所生爾乃是真生此即小
乘戒生名佛子依寶性論信從佛生名為佛子彼文
云大乘信為子般若以為父母禪胎大悲乳諸佛如
實子約佛地論聖名佛子故彼文云由佛教力彼聖
生名為佛子准此以慧為子若約法華二乘迴心名
[001-0542b]
真佛子如舍利弗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由聞法華
知得成佛乃悟以前亦名真子依瓔珞經十住不退
菩薩之心名為佛子依寶性論初地名為佛子依楞
伽經八地菩薩名最勝子今此文中正約初義傍兼
餘義理亦無傷以初發心乃至十地皆誦此戒故知
通也。


次所防過文中分三一明殺業二明殺因三明殺境
初殺業中文舉六種一者自殺二教他殺三方便殺
者聞他欲死方便與刀繩索藥等四讚歎殺者如律
所云汝生便受苦死則受樂用語而死者夷五見作
隨喜者或見殺怨家或心規由肉分而心生喜皆得
重罪六呪殺者以誦呪呪他令使死也殺相眾多如
律廣列其中更有魔禱藥殺坑穽機撥咒殺最希超
舉最希故云乃至如呪龍令入管等次舉殺因前舉
殺業無因不成故次舉因此四何別三毒殺心以之
為因刀杖為緣巧施計䇿為法身口進趣為業又有
解殺法云謂依先師法而行殺生此有二種一有外
道經云殺羊祠天得生天上二有外道經說諸苦行
者必得生天如莊嚴論說有老婆羅門說外道婆羅
門書令國王信之投火死者得生天上後時王問師
比丘知巳語王言先遣伊入火坑彼即不去如是等
書名為殺法亦有本中殺業為初皆得無妨三所殺
境越其勝境但使有命皆得殺罪故云乃至瑜伽云
與壽和合現存活故名為命者誤落開緣故云不得
[001-0542c]
故殺。


三教起對治文中有二一起慈孝心二作救護事初
文先舉修行人故云是菩薩也應起三心謂於卑境
起慈悲心若尊境所起孝順心前文常住有其二義
一制常起暫勿令息故云常住二起離相平等之慈
故云常住前約世諦次約勝義於樂眾生而起慈心
於其苦境而起悲心起孝可知又於一切眾生通起
三心以皆曾為父母等故次作救事言方便者攝化
有軌名方可為權巧稱便言救護者有其五義一於
卑境作救拔事順前慈悲於尊境所作護持事順前
孝意二於巳在苦者救命得脫未入苦者護令不入
三在苦者救之受樂者護之四以救故不受苦果以
護故不種苦因五救護但是拔濟異名由前三心生
救護事也。


違而結犯中有二句初違制起犯次結示罪名違前
慈救故云而反言自恣者不犯對治縱其貪瞋故云
自恣兼生慶躍故云快樂意言殺生者正彰其過是
菩薩者指出犯人波羅夷者彰其犯因斯即梵音此
云他勝處釋有二義一煩惱魔等名之為他聖道為
自若犯此戒退失墮落令魔得勝名地勝處二望同
類名之為他若犯此戒為他持者之所勝也又翻為
墮故僧祇云非唯失道不入二種僧中亦乃捨身便
入阿鼻地獄生報不久甚可怖畏。


▲第二盜戒。


六門同前。
[001-0543a]


初制意者凡是資財形命之本稟識之類保重是同
菩薩理應常行給濟以身血肉惠施於人速具三檀
早圓四攝反行盜竊損物非輕違慈寔深制之不許
次釋名者非理損財名之為盜舉其所防以別能持
故名盜戒問盜有多名公向強取名之為劫私竊往
取稱之曰偷主不捨故名不與取何故今者獨標盜
稱答劫偷名狹攝損不周不與取名又濫非盜可為
四句一與取非盜可知二與取是盜如多論云行三
番餅錯得四是三不與取是盜可知四不與取非盜
如親友意及暫取等盜名既寬又無非濫故獨標也
三具緣者通緣如前別緣同上亦具七緣一非巳物
諸無主物雖非巳有亦不成重故次第二須明有主
物雖有主轉想則輕故次第三作有主想想雖當境
無心不成故次第四明有盜心心雖念盜不與三毒
伹為救生亦無有犯故次第五須有煩惱煩惱雖行
不與方便不成損主是故第六須有方便方便雖興
若未離處未成屬巳是以第七舉離本處。


四闕緣者若闕初緣取於巳衣作他物想盜得輕垢
罪闕第二緣作有主想疑各一輕垢闕第三緣作無
主想本迷無犯轉想獲輕疑則成重不同於殺制不
得故又菩薩戒本制於心疑分當本故成重也闕第
四緣暫取等想全不犯故闕第五緣伹為救苦反成
功德闕第六緣有盜心故得輕垢罪闕七亦同。


五對治者略申四意一孝順心一切眾生曾為父母
[001-0543b]
寧容盜損二慈悲心愍傷貧苦三惠施心財物身肉
無所恡惜念須達長者尸毗王如前所引尚應惠施
寧容盜損四少欲行故莊嚴論偈云若人展手施是
手為嚴勝受者能縮手嚴勝復過彼。


六通局者通有三義一約親友二約救苦三約密意
初義者四分律中具七法者名為親厚一難作能作
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報五互相䨱藏
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
善友即開取物不犯盜罪次救苦者瑜伽戒云又菩
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
巳執為巳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巳起憐愍心於彼有
情發生利益安樂之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
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
財物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
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生若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
波物言是巳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巳思惟彼意起憐
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
所能癈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
功德三密意者如梁攝論云何菩薩行奪非他所與
謂菩薩教化眾生不從王主及父母等之所得故次
塞者乃至起念則便成犯故文殊問經云若起盜想
犯波羅夷。


次釋文中同前四段初句同前。


次所防過中亦有三義一明盜業次出盜因三明主
[001-0543c]
物初業有四讚盜隨喜理亦應犯文中略無自教可
知方便盜者或託王官或假名聞而取他物言呪盜
者如呪物過開餘本在後准前殺戒及義次第理合
在前依四分律盜心有五盜業亦五初五者一黑暗
心癡心犯也如僧祇中互用成重二邪心謂貪心犯
也心規利養詐現善相即邪命也三曲戾心謂嗔心
犯示瞋怒相求財是也四不善心謂具前三心名不
善也五常有盜他物心謂垣壞侵奪必得不疑次五
者一決定取謂方便巳成決得為限二恐怯取謂恃
形勝勢令他畏也三寄物取或今抵拒或復少還四
見取伺他慢藏得便而取也五倚託取或假名聞威
德或託最勢是也盜因者盜心三毒以之為因鍬钁
及伴以之為緣巧知計䇿以之為法身口進趣方便
名業三取盜主物者鬼神有主明物主也一針一草
出所盜物上從三寶次及人天鬼神劫賊皆得為主
超舉最下故云乃至然小乘中則分輕重大乘之中
唯除北州餘皆犯重又不同小乘滿五方重故云一
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若無故心不在犯限故
云不得故盜。


三教起對治於中有二初教起對治心次教與利樂
事初中應起四心一佛性心二孝順心三慈四悲以
上生字道及於下初二上位下二下位各為一合應
觀一切皆有佛性當得作佛不可侵損又一切眾生
曾為父母故須孝順寧容盜損緣下位時應起慈悲
[001-0544a]
況當盜損又解依於佛性起下三心由佛性故當得
成佛故須孝順由有佛性現可救護故起慈悲又解
由此佛性有二義故起後三心一常住義經云其藥
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二隨緣義經云隨其流處
有種種味約初義故生孝順心如常不輕敬四眾等
約後義故起慈悲心如常慘菩薩愍四眾等又佛性
有三約引出佛性及至得果佛性可尊敬故生孝順
心約自性住佛性在纏可愍起慈悲心又一切眾生
昔為父母今則疎隔望昔生孝順望今生慈悲次教
與利樂者謂依前心而起此行言常助者無休息也
生福者使種樂因生樂者令得樂果又解福者富也
與其財富令生安樂故云生福生樂准瑜伽論但生
現樂而無福利或二俱無菩薩不作但生福利或二
俱生菩薩皆作此文具二說令作也。


四違而結犯謂違前對治之行故云而反更盜等且
出喜心犯故云人物然盜佛物涅槃犯蘭僧祇重約
聲聞結佛在得夷滅後蘭罪今此戒文伹言有主佛
既成主理結夷愆然善生經守塔人邊得罪者以佛
滅後人所守護故從人結俱舍兩說一云若有盜取
窣堵波物彼於如來得偷蘭瑜伽盜罪以佛欲入涅
槃時哀愍世間總受所施有餘師說望守護者正理
亦同然以前釋於理為正故論云則彼自盜應無有
罪是則前說於理為勝今詳經論經據有主論約無
主及主自盜故不同也若盜法物唯望護主以法非
[001-0544b]
情無心受施不同佛也盜佛及經亦望護主盜僧物
者常住現前皆結夷罪不同小乘論滿不滿次示罪
名可知成論問云一切外物皆共業所生劫盜何得
罪答曰雖從共業因生因有強弱若人業因緣強又
加功力此物則屬婆沙云財主於財攝受守護餘則
不然是故唯於財主得罪非餘復次財主於財作巳
有想盜者於彼作財主想是故唯於財主得罪非餘
二論少異成論釋出得罪之意婆沙釋從財主結意
也。


▲第三婬戒。


智論云戒律為今世取涅槃故婬欲
在初白衣不爾殺戒在初為求福德故菩薩不爾無
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諸福德十善為舊戒餘戒為客。


六門同前。


初制意者菩薩理應常修梵行慈心愍物淨法與人
絕生死之輪迴出愛獄之枷鏁超陰界入荷負眾生
今乃縱彼邪心躭茲穢迹自掛魔網何能益他故智
論云婬欲雖不惱眾生以繫縛心故為大罪由斯損
故制不聽為。


次釋名者文但舉婬不標邪稱今詳此戒通於道俗
文不可以並彰約道以制但言婬也故善生經六重
之中言邪婬也躭滯欲穢是名婬也此即所防戒即
能防能所合彰故名婬戒律中名不淨行戒及非梵
行所為穢汙名不淨行乖離奇行名非梵行言邪婬
者瑜伽云若行不應行戒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非
[001-0544c]
理皆欲邪行若於母等所護名不應行除產門外皆
名非支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
有病時所謂有病不宜習欲是名非時若諸尊重所
集會處或靈廟中或大眾前或堅硬地高下不平令
不安穩說名非處過量而行名為非量量者極至於
五過名非量不依世禮故名非理自行媒他皆名邪
行智論問曰人守人瞋守法破法應名邪婬自妻何
以為邪答既聽受一日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妻今不
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有身婬婦人以身重故厭
本所習又為傷身乳兒時婬其母乳則竭又復心着
婬欲不復讚兒非道之道非女根故女心不樂強以
非理故邪婬問曰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
答曰以其邪故是故有罪復次此有種種罪過未妻
之情異身同體奪他所愛破其本心是名為賊復有
重罪惡名醜聲為人所憎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
所知多懷妄語聖人所呵罪中之罪。


三具緣者別緣亦七一是有情死屍未壞亦同犯也
長尾弱背自婬成犯不同前二有簡自身二是正境
謂女三男二以餘身分不犯重故三起彼想若約邪
婬以於他妻生自妻想本迷不犯轉想獲輕若出家
人以本迷正道為非道想或獲輕垢轉想獲夷律文
成重應據此說四有婬心以睡眠等一切無有婬意
不犯五有三毒以在家菩薩方便化生開不犯故六
興方便單心但輕七與境合入侵毛分則成犯限若
[001-0545a]
為怨逼但具六緣一是有情二是正境三起彼想四
為怨逼五向與境合六受樂犯。


四闕緣者若闕初緣則闕第二但犯輕垢若闕第二
未必闕初闕第三緣如具緣中說起疑全犯闕第四
緣全是無犯闕第五緣反獲功德闕第六緣單心輕
垢闕第七緣亦輕垢也義分輕重次前亦然怨逼闕
緣比而可解通別合論但六方便謂除疑也。


五對治者略申四意一起不淨觀以此正治貪欲病
故二觀欲多過律云如毒蛇領如輪力轉如履鋒刃
等三滅除惡覺以惡覺觀能生欲心當以正智止其
思想如有頌云。


「 欲欲知汝本
 但從思想生
 我今不思汝
 汝還不得生
 四護世間如
 正法念經云
 世間果得苦
 皆由於女婦
 非少非中年
 莫不由此因
 女人壞世間
 令善悉滅盡
 天中大繫縛
 莫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
 將至三惡道」



六通局者通中謂入位菩薩在家之者為化眾生有
開不犯如瑜伽戒本云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世
色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
巳作是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
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
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生多功
德出家菩薩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
[001-0545b]
行非梵行二局者如涅槃云復有菩薩自言戒淨雖
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談笑於壁障外遙聞女人瓔
珞環釧種種諸聲心生愛着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
破淨戒汙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復
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言語嘲調聽
其音聲見男女相隨心生染着及為生天受五欲樂
而持禁戒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汙辱梵行
令戒雜汙不得名為淨戒具足。


次釋文中同前四段次所防過中亦有三段初婬業
中略標過境者欲明故犯言次須陳有人云此執筆
家著准前文中不合有者理不然也自教可知言一
切者如律文中舉二十種越男黃門二形等類唯舉
女人故云乃至下舉境中但明餘趣亦不重舉若無
此文収境不盡不得故者簡怨逼等無故心也有云
簡悞准於此文及集論等明有境想此謂故婬於女
非謂本心擬婬外色悞婬女人成本迷也三舉婬因
婬心毒以之為因傍人引致及梯蹬等以之為緣巧
施計䇿令事成辦名之為法身口進趣名之為業三
出犯境舉三趣境及以非道超畜生及黃門等故云
乃至此之乃至通及諸天及以鬼神神則善惡雜報
威力勝鬼然鬼趣攝言非道者下部及口三而菩薩
下教起對治初起勝心次起勝行前中曾為父母故
起孝心現為下位應起慈悲夫寄在後次起勝行中
初教救護義同上解次教與淨行謂以梵行教示於
[001-0545c]
人名之為與四而反下明違結犯違前對治故云而
反此中二意一教他故云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下明
自作又有二意一婬欲熾盛不擇畜生二不識羞慚
汙及母等越神人天中庸之境故云乃至無慈悲心
彰其過也惡法與他令沉苦海失禪定等及三乘樂
名無慈悲下示罪名可知。


▲第四故妄語戒。


六門同前。


初別制意者誠諦之語菩薩所宜實相薰心真言導
物不顧身命何況財榮今乃違見背心欺誑前境䨱
澡盤而棄水曳曲木於稠林賢聖所呵天神不護失
利處重故須制之。


次釋名者有心起犯為故言不稱實為妄陳彰在口
為語能防業本為戒智論妄語者不淨心欲誑他䨱
隱實出異語出口業是名妄語又云四種口業中妄
語最重故。


三具緣者別緣亦七一對眾生二起彼想三起誑心
四具三毒五䨱實事六言辨了七他領解。


四闕緣者若闕初緣無情來替迷為有情得輕垢罪
疑亦同然知是無情獨語無犯闕第二緣實是有情
作非情想本迷無罪轉想輕垢疑有二義同前殺戒
闕第三緣戲笑無犯闕第四緣無罪獲福闕第五緣
不䨱實事失口無犯故律開云欲說此錯說彼不犯
闕六七緣皆輕垢也。


五對治者略舉四種一實語行十地經云離於妄語
[001-0546a]
常作實語諦語時語是菩薩二地菩薩乃至夢中不起覆
見無心誑他何况故妄語二者觀過如智論云妄語
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為虗以虗為實虗實
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心無慚
愧閇塞天道涅槃之門應觀此罪勿令復作三觀實
利亦智論云復次觀知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自從
巳出甚為易得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
人之相四觀果報智論云呵多比丘雖行法施以妄
語故死入地獄。


六通局者通者如瑜伽云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
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割耳剜眼等難雖
諸菩薩為身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以要言之菩
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
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
所違犯生多功德局者謂若自為起念便犯如文殊
問經云但起一念妄語想犯波羅夷資糧論偈云雖
由實語死退失轉輪王及以諸天王唯應作實語以
性重故殞命不開。


次釋文中次所防過先明妄業文舉三種自教可知
方便妄語假說異事令他得解如云我今日不入初
禪等又設置方便如作書等次舉妄因誑心三毒為
因身口為緣計䇿及所稱為法發動身口為業三不
見下明妄差別謂三業異不見言見等口業妄也身
意可知越於稱聖重罪謗他伹舉小妄故云乃至八
[001-0546b]
種境中但舉其二聞觸知三略不明耳前不見等以
無為境如直不見答言我見成於妄語若實聞知答
言我見亦成妄語後四見等以有為境若實眼見而
言不見及聞觸知皆成妄語舉初例後伹有二句身
妄語者謂即現相如有問言是阿羅漢者起即便起
立成妄語也心妄語者謂說戒時默妄者是三教起
對治中二句初起自行故云常生正語亦利他行正
語可知令他不生倒解名為正見四明違結罪中邪
語邪見反前可知言邪業者依邪見起行名為邪業
又解語業起妄名為邪語意業起妄名為邪見身業
起妄名為邪業自起尚輕教他至重故偏牒之而結
罪也。


菩薩戒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