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089 梵網經記-唐-傳奧 (master)



No. 682-A


梵網經記序


如來所說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西天譯經三藏法
師羅什奉詔所譯葢大本中一品也其在大藏與菩
薩地持經同安字圅中凡持此經者有五種功德或
十方佛愍念常守護或命終時正見心歡喜或生生
處為淨菩薩友或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或今後世性
戒福慧滿此是佛行處智者善思察噫如來大誓願
故神通力故慈憫有情故誠真實不虗石壁奧法師
信之為尤力於是撰述記文遠延日國愚菴照公從
大宋國得此本以示予予隨喜讚嘆即於賀茂佛光
山禪堂院騰寫以樂同心道俗伏願見聞隨喜種知
足之因讀誦思惟證慈尊之法印轉相曉悟共脫沈
淪。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
賀茂佛光山禪堂院沙門高辨
[001-0242b] No. 682
梵網經記卷上
北京石壁寺沙門 傳奧 述


波羅提木叉者菩薩之師也片善必錄纖瑕必懲
退禦機微進防言行為萬德之階陛作十身之泉
源故得蓮藏親宣千華轉受學者之要不亦宜乎
然自濫觴姚秦綿歷遐代派諸天下雷諷寔多其
於旨趣鮮有知者雖古德著疏文廣義豐致令後
徒思而不學此方釋子多習大乘雖受假聲聞而
行兼菩薩寡尤寡悔誠在深知不有發揮終難措
趾故於廣疏略此別行有不同者頗為改易輙申
庸鄙以繫全文苟獲其玅則筌蹄可云矣。


「 歸命三世佛
 滿字修多羅
 十方菩薩僧
 慈悲見加護
 我今略讚述
 波羅提木叉
 普利諸群生
 令向菩提道」



【釋此菩薩戒經大分為二初釋題目。】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心地法門品菩薩戒本。」


【釋曰曲分為二初三字是一部之都名梵網兩字
是諭也梵謂梵王具云梵覽摩此云極淨離欲穢
惡得極淨名網即彼天之幢網以彼持此至佛會
中供養聽法時佛見之因取為諭諭有通別通者
諭情器差別佛教被此亦所不同故下文曰於寂
[001-0242c]
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別者諭菩薩三聚淨
戒一諭攝律儀戒如網羅樹禽穢不侵二諭攝善
法戒如樹得羅網華果繁實此二相資三諭攝眾
生戒如張網在河澇魚出岸然準下文所說佛於
菩提樹下乃至色究竟天都說十會法門前九即
是通諭之所諭第十即是別諭之所諭也又通必
該別別不該通經者諭中一分之所諭也義有多
門常法貫攝如常所談二盧舍那下是當品之別
目於中又有總別總即一品之總名別則品內別
義今初盧舍那佛即能說之主也盧舍那此云滿
淨一切障染若麤若細無不盡故佛者梵音具云
佛陀此云覺者謂滿淨之覺者覺即是人揀餘二
乘菩薩是分淨之覺人故今存梵之略但云佛也
然準梵本即云毗盧遮那此云光明徧照謂身智
二光內外俱照故然前約障離此約德顯義雖兩
途理歸一致心地法門品者具有六十一品此揀
非餘也心即所修所發之心所謂信等五十心也
地即所依所成之地位謂三地也地前總名信行
地見道名淨心地修道巳上通名如來地地有生
成荷載之義故以諭之此三地中能生能載諸功
德故無非妙軌為法賢聖通遊曰門類別不同故
[001-0243a]
稱為品二菩薩戒本者即此品內之別義也以應
更有諸義理故不爾品下何須別標菩薩之義如
常所釋戒者孝順義制止義廣下說明本者菩薩
之根源故戒即是本持業釋也菩薩之戒本依主
釋也若望果而論亦為佛本故下文云諸佛之本
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今約當機且言菩薩亦可輕
重二戒未盡戒條以略言之略為廣本故下每節
皆指廣文如八萬威儀品等又智論曰略有八萬
廣有塵沙將知此者蓋略中之略也下云如毛頭
許然天地春秋知乎一葉圓機對此足反三隅然
此題中有兩重總別詳之可知斯則法諭雙彰師
教兼舉詮旨齊立總別俱名文簡理周以冠篇首
故云梵網等也然汎論菩薩戒具本什公相傳曰
西域有十萬頌六十一品若具翻譯應成三百餘
卷以什公持菩薩戒偏誦一心地法門品略明菩
薩戒相既至此土時當姚興翻傳經論五十餘部
最後於逍遙園中譯出此經也時弘始三秊其餘
廣部未達此方釋題目巳竟。


自下第二釋本文本文三初戒起所從分二對緣
正說分三結勸流通分前中二初長行後重頌前
中二初總標本末廣略後別明真化源流前中二
初正明。】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
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001-0243b]


【釋曰爾時者爾猶當也即當舍那於華藏界中付
傳釋迦之時也盧舍那佛者能說之主也即應之
真略如前說為此大眾即地前三賢及諸凡夫也
略開下即所說之法也略少也恒河之事同諸處
說不可說者即華嚴中云大數意明一沙為一不
可說直有百千箇恒沙數乃至不可說此為能數
之數法門即所數之法直有爾所法門皆是舍那
之所說也心地如毛頭許者謂於廣多法中略說
少許諭如毛頭以被地前之眾也問何不盡說乃
略說也答善慧位中尚不能受雲雨之法況斗屑
之器而能有巨海之量哉故不可也此乃約本望
末懸指地前謂舍那親授彼眾彼眾是釋迦化身
親所被故斯則約主會時乃知是蓮藏之時以法
取眾方知是地前之眾但是釋迦如來序致於此
也下文亦然斯則大開法門示其少法如開國庫
唯賜一金二顯證。】


「是過去一切佛巳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
菩薩巳學當學今學。」


【釋曰既諸佛同說菩薩皆學當知非謬亦知珠勝
冀諸達者見賢思齊聖所云爾不徒然也二別明
真化源流文二初明真佛按法垂敕後明化佛稟
命傳通前中二初舉自修證。】


「我巳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


【釋曰我即盧舍那隨世所稱亦兼具法身自在百
[001-0243c]
劫即修行時分時實無量大數言百是心地所修
之法盧舍那即所求之果多劫修此障盡德圓故
致此果耳前雖通證尚恐未信今引巳別證足可
信也然欲令他修學故先顯自所德斯則承前巳
說巳學者也此則今說下令當學二令轉誨人既
自證無上道亦以此度眾生蓋大士之行也文二
初略標。】


「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釋曰諸佛者即是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也化從
真起報尊化卑故呼云汝所說即心地海邐迤流
通故名為轉顯法所屬故云我也一切眾生即地
前之眾是所被機也開心地道者機所獲益開謂
開覺開發道即是因意令然與心地菩薩開覺根
機開發戒品以成佛因也又明此戒是心地之道
路開令進涉耳又明心地有道此道通於佛果開
令行之此則以本心為心地亦以戒為道也二廣
述。】


「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
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
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
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釋曰時即告佛傳受之時蓮華臺藏世界即所依
國土謂界所依本是大蓮華臺含種剎及諸功德
故云臺藏赫赫下明所依座蓋依中之別也師子
[001-0244a]
座者佛能降魔無畏決定宣說由如師子師子所
坐之座名師子座依主釋也天光者天上皆寶常
放光明座以寶成故如天光或取淨光及自然之
光為天光也其光熾然故云赫赫盧舍那佛即傳
法主是正報也放光光者光非一故曰光光意在
召眾表法故放光也下文釋迦亦斆於此表法之
義如下所明千華上佛者有曰是應十地之報身
或恐未是余謂應二地菩薩之報身也以彼地行
戒度增故見千佛故千百億釋迦者是應地前之
化身也一切眾生者即是化身所教地前之眾也
復轉者謂舍那親授千華報佛令報佛授與千百
億化佛令化佛授與地前眾生故然於千百億下
下務簡不言伹云及耳次第下即所傳法然次第
之言通有三意一約能傳之佛是上轉義二約所
化眾生不令遺棄故下云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等三約所傳法門即文義始終二皆如舍那所說
也汝等下令其受行不伹傳言而巳始終不易故
曰一心此即親敕報佛遠勗餘生然光告兩字勢
通離合合則光中演法離即光後發言望下釋迦
應當後義。


自下第二明稟命傳通如宰臣受敕敢順行文二
初總明諸界多佛即千百億世界釋迦也後別顯
此界一佛即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也前釋迦中二
初唯明一界後類辨餘方前之中三初避席興供
[001-0244b]
受法將辭。】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
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
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
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釋曰爾時即當舍那之傳法爾時千華等者準上
文令千佛轉授千百億佛即合此中唯明千佛千
佛歸於淨土然後轉授化佛今與報佛同處者密
顯報化二無礙等下偈文中亦同於此師子座起
者各有所座之座故各各下避席將辭舉身放不
可思議光者二佛身光皆如此光皆化無量佛者
一一光中各有無量佛斯即重化也一時者本末
相兼以無量等者一一佛各以無量華供養也青
黃赤白即如次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勿頭華
芬陀利華供養等者敬法重人令人重法故受持
者領受寶持將傳未悟故竟者了也謂上來聞法
辭退放光現化持華供養領受法門悉皆了也二
潛形履虗旋歸本界。】


「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巳入體性虗空華
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釋曰千百億不同故云各各體性等者所入定也
三昧者正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專一境
故體性虗空者由入定證知諸法悉無體性猶若
虗空故謂圓成體性本自虗空無我法故又依他
[001-0244c]
無實故云虗徧計都無故言空華光者將說華嚴
及心地戒故還本源等者閻浮化土則釋迦本邦
暫往蓮臺故云還本閻浮提此云瞻部洲洲中有
此樹故因立洲名菩提樹下者本是畢鉢羅樹以
佛於其下得菩提故立此名耳然準義理合入定
發通沒此還彼應云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入
體性虗空華光三昧而沒沒巳還本源世界等令
文倒耳又據前分報化之異即合云千佛還於淨
土千百億佛歸於南閻浮提今不言者非此所要
故文義不便故亦顯無二故若至而言之則舍那
佛千百億佛是二無差別又準下八相例且合往
天上化魔然後化生成於佛道今皆略也其傳受
及法會等即廣於後前前相影耳三遵成教敕廣
利群生文二初出三昧。】


「從體性虗空華光三昧出。」


【釋曰前於蓮藏欲歸故入今於樹下欲說故出斯
則總相土中入正定別相土中從定起言總相者
通染淨故言別相者但唯染故從彼至此既然自
此之彼亦爾但文隱耳二說法門。】


「出巳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玅光堂說十世界海復
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至𦦨天中說十行復從
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
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
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
[001-0245a]
至四禪中魔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原蓮華藏世界
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釋曰出巳兩字義屬前科文連此段今從文耳有
十一處十會法門初二合故初會中方者始也金
剛座者佛本於此座成道今還於此座說法佛出
即現法滅即沒今殘一分矣千光王者座嚴光發
多而且勝故又佛放多勝光明故又如來法王放
千光故然初義優耳妙光堂者華嚴云普光堂堂
以寶成發玅光明無不照故又於堂中放難思光
徧十方故然此去菩提樹三數里許近故言及非
謂樹下有此堂也既言其及自然不一說十世界
海者華嚴經說華藏之外十方方有一海故又諸
世界海有十種事得成立然以橫包多種竪容多
界既深且廣立以海名第二會中帝釋者具云釋
迦提婆因陀羅此云能天主能施善化為天主故
即玅高山頂三十三天主也宮者爾雅曰室謂之
宮嚴麗寬愽不可悉談十住者即發心住治地住
乃至灌頂等第三會中𦦨天者具云須夜摩此云
喜時分隨時受樂故又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
夜故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十行者
即歡喜饒益乃至真實等第四會中第四天中者
欲界第四天也梵音覩史多此云少欲知足後身
菩薩為彼天主善化誘故十迴向者即救護一切
眾生離眾生相乃至法界無量等第五會中化樂
[001-0245b]
天者具云樂變化天樂自變化為宮殿等還自悅
樂故十禪者即出家禪近善知識禪乃至通明禪
等第六會中他化天者具云他化自在天宮殿等
事皆變化而得受用自在義十地者即歡喜離垢
乃至法雲等第七會中禪者具云禪那此云靜慮
此即色界四禪之初故立也十金剛者謂覺了三
世一切諸法悉無餘等此十地滿將成佛位得金
剛定方有所作發此十心照菩提心令無礙轉不
為世道所壞能壞一切障等法故說此地名金剛
心非是地前迴向心也彼約欲入見道能伏二分
別障此據將成佛果能摧一切相染名義稍同而
意異也況麤細不同十地後說居然不疑第八會
中十忍者準善戒經說性忍難忍乃至寂靜忍等
第九會中十願者發菩提心經說菩薩發心大悲
為首興十正願願我三世善根普施眾生迴向佛
果乃至為陀羅尼之所守護等第十會中魔醯首
羅者具云莫醯伊濕伐羅提婆此云大自在天為
四禪王是娑婆主統御諸天故也宮者有大宮殿
隨身化生心地之義如前所明法門即菩薩戒也
此戒是菩薩心地所修行法便能出生死界入涅
槃界故號為門斯則以行為門若以教為門亦能
出三界苦伹能所詮異其旨亦通然此心地法門
來自報佛淨土故指蓮藏舍那為本原也準華嚴
說唯七處九會不出欲界化樂一天全無覺樹與
[001-0245c]
光堂一定異其中法門多是菩薩所說所說之法
與此亦增減不同又彼皆不起樹下徧至餘處今
皆云起應是真化現異聞見乃殊不可和會後類
辨餘方。】


「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贒劫品中
說。」


【釋曰曲分二節初正類所同處會言理無二無別
後指其說處可知。


自下第二別顯此界一佛文三初依身起化天上
降魔二降德現生人間利物三戒均含識宜普受
持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
宮中說魔受化經巳。」


【釋曰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不住涅槃及生死
故初現華藏者約實即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處約
圓即十身初滿心正覺始成處流從源有化自真
流故今經文先按其本東方來者有曰此界在西
故意曰從報佛淨土中來今文但舉華藏總界不
言淨土如前顯彰無礙也若取所表東主於春發
生之首表依真起化此為其端天王宮者即欲界
第六天也說魔等者魔羅梵音此云殺者或云惡
意或云嫉妬謂不喜善者斷彼慧故佛將下生現
成正覺宣流正法化彼群蒙彼邪乖此故先伏之
彼聞言順故云魔受化經也應是此戒或即未來
[001-0246a]
初云爾時者是此等時也問本行等說將成正覺
然始降魔云何此中天上降魔然下成佛答天上
降者真實降也樹下降者示現降也故正法念經
說將成正覺放光召魔降訖送去餘說云云恐非
正義然降魔有十種意如雜華經說二降德現生
人間利物初文三初下生成道二傳法利生三生
所獲益今初。】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
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釋曰下生者入胎相也為破諸天計有常故勝人
尚沒餘者奚在由是勸勵不復放逸迦夷羅國者
生處也其止云劫比羅伐率堵此云黃髮仙人住
處城即是白淨王等兄弟四人所從之處本是彼
仙住處因立城名今為國號耳摩耶此云大術本
行說釋摩男有八女小者賢當生聖子淨飯聞而
嫂之娶長及幼六餘則與三弟為妃長曰鉢剌闍
鉢底此云生主大術生佛七日命終生天生主育
之名為姨母今即生身之母也悉達者具云薩婆
喝刺他悉陀此云一切義成世出世法無不解故
七歲出家相也三十成道成相也又有曰十九二
十五出家三十五成道然今七歲之言或則見聞
不同或則傳譯差謬然諸聖教說有八相此但有
三者嬰兒一相入胎所攝文云下生故七歲出家
不言童子苦行一相出家所收次即說法是轉法
[001-0246b]
輪正明興化不說涅槃其具闕離合照然可悉餘
文可知二傳法利生文二初大覺弘慈巳垂多化
後群迷扣聖赴感又來前中二初橫指處會。】


「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
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
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釋曰寂滅道場者佛得道處名曰道場生滅滅巳
故云寂滅斯即菩提樹也十住處如前所明略叩
兩端故云乃至時佛觀下明梵網經名所由謂梵
幢網孔大小方圓不同器界生界心形亦異佛教
被彼故有一三乘等差別梵網經名蓋因此立是
則於前十會中初一是所諭世界後九是所諭法
門後竪明往復。】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
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
心地法門竟。」


【釋曰八千返者或增減一二等未必整數娑婆堪
忍且如常談然五濁之惡未若娑婆大聖加慈及
多垂祐竟者結上八千返事若文順合云吾今來
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是中一切大眾坐
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醘首羅天王宮略開心地
法門竟後亦類爾過在譯人後群迷扣聖赴感又
來。】
[001-0246c]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
眾生凡夫癡闇之人說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
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
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
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界中。」


【釋曰曲分四節初明所至處自化魔處之成道處
也二為此下明所為機地上者揀非天上無濫聖
流輕微無德號曰凡夫愚鈍昏迷目為癡闇或則
地上一切眾生是信行地凡夫癡暗之人是十信
巳前之輩斯則地上不為揀於天上然揀之者優
三說本下明所說法謂舍那本行菩薩道時於三
地四十心中最初發心即持此戒此戒大要故釋
迦傳之萬行之基故居三學之首矣光明等者從
用約諭以制其名光明即戒用戒能資定定能發
慧慧即光明從所發立名亦即具戒不行非善如
人有目日光明照故下戒如明日月小乘戒云譬
如有目人等故也金剛寶戒者戒之諭也諸惡不
能摧能摧諸惡故又光明金剛皆通體用思之是
一切佛本源等者應作元字是初首義也本因受
戒得為佛菩薩故順途託於初步故故戒經云譬
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
尚不生止況佛菩薩又佛之三身自於三聚而得
此即可用源字三聚淨戒是三身之泉源故菩薩
修證三身果故故亦以為源耳此源最先故加本
[001-0247a]
字或即一也文體容斯佛性者有二種一理性即
如來藏二行性行性復二一本性住種性法爾本
有在本識中一類相續二即習所成性即發大心
後令本識中無漏種子體性增長種子者因義由
有理性苟異木石由本種故致招現習因此得佛
號為種子四一切眾生下明所化意皆有佛性者
意曰菩薩以有佛性故持戒持戒故得為佛菩薩
汝等既有佛性亦可持戒齊於上士然上云佛性
是行性行性即戒也此言佛性是理性也理性即
非戒文同意異慎勿濫之一切意識等者釋成可
受戒之相意即第七識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
處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曰眾生是情是心者於
上眾生中不揀高卑妍媿但論是有情是有心者
皆入等者戒能防非通於三業攝所從能故名為
入又曰三聚戒中攝取眾生得名為入以予之意
謂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伹由薰習便有行性種子
故令普施戒律必得入於性戒性戒即戒所習種
由此得佛故名佛性性即因義預於此流乃名為
入了義首不亦然乎後生所獲益。】


「當當常有因故有當當常住法身。」


【釋曰當即當來當來不一故曰當當常有因者即
菩薩戒也謂初心堅礭有始有畢故世世有因當
當常住法身者戒之果也十地之中分分證得故
曰當當又戒與法身各有三種由有律儀戒為因
[001-0247b]
故住真如法身由有攝善戒為因故住受用法身
由有攝生戒為因故住變化法身以各不一故皆
重言言常住者凝然不斷相續如次是三法身皆
常住也或予意曰伹若世世有戒為因必當常住
法身矣因果相望遲速在人類別不同故云當當
也後均含識宜普受持。】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
眾生頂戴受持。」


【釋曰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戒由制戒巳戒法
在身別別防非而解脫故廣如下釋出於世界者
舍那誦出傳於釋迦釋迦奉教流於人代故是法
戒者戒有軌則戒即是法法能防非法即是戒故
是三世下勸持佛所流傳意在霑物聖果既因斯
得故宜頂戴受持意曰但是眾生皆合頂持也文
不暢故本為眾生有性故戒出戒故合物持也。


自下第二重頌文二初標出舉後正頌今初。】


「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
戒本源自性清淨。」


【釋曰重說者望前八千返故亦即望於長行故十
無盡藏者十數表圓意彰無盡由此包攝故名為
藏一切眾生等者應云一切眾生自性戒本源清
淨謂從本巳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染而不染所
以今令持戒者性相異故方相契故不爾皆徒設
故性相俱淨方成佛故或可物皆有分故云一切
[001-0247c]
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者戒性為虗空故故下文
云有緣非無因既屬因即是空義亦即是善品故
後正頌文二初頌真佛垂敕後頌化佛傳通前中
四初報從真現。】


「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匝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釋曰能現所現乃相互耳舍那即自受用身也方
者始義正義蓮華臺者表所證離染具德故周匝
等者謂於真佛四面周匝有千華圍繞他受用身
各依而坐是應二地菩薩之身也言復現者復由
重也舍那坐華巳是一現今望於彼是第二重故
云復也二化託報成。】


「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釋曰初偈明一華所現一華等者謂一四天下為
一國百億四天下是一報佛為國故云一華百億
國每一國南洲現一釋迦故云一國一釋迦由是
便成百億箇釋迦也各坐等者各各於本國南閻
浮提樹下現成正覺竝無前後故曰一時如是千
百億者類餘華也一華之佛既能現百億釋迦餘
九百九十九佛亦爾故成千箇百億也或可百億
國佛是大化身若爾云何說是報身耶答但千華
總取先報身若一一別論即是大化身若爾大化
寧與彼同答伹一一別明加行所見即是千大若
[001-0248a]
千華總說二地所見其量即大化總為體其義不
殊伹隨根眾所見別故斯則蓮華臺藏是自受用
周徧千華是他受用一華百億國即大化身千百
億釋迦即小化身準此則上文千百億釋迦之言
含斯二化以同是化同應地前故合言耳若準傳
法則自受用傳與他受用他受用傳與大小二化
大小二化傳與地前異生但詳上文斯皆可見三
詣本聽聞。】


「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釋曰初句是所詣之真佛次句即能詣之化佛次
句明化佛神力接眾未必掌擎次句明主伴同詣
從佛故須去機劣或不聞以是化佛所攝生故次
句正受戒法佛所誦故是佛因故故名佛戒後句
明說戒利益然甘露有二義故以諭三戒能除飢
渴以濟自他同攝善及攝眾生二皆得益能治疾
病同於律儀斷諸惡行因此解脫戒即是門傳通
受行即是開義亦可戒能出生死之熱惱納涅槃
之清涼故用斯諭耳四還歸傳受。】


「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釋曰初三句明諸化佛各還本位後二句明通傳
戒本本師戒者得自真佛故此約釋迦之言也戒
即是師發本師故遺教有文此約舍那之言也依
[001-0248b]
主持業二釋可知十重等相如下廣明後頌化佛
傳通文二初舉群聖以勸持後顯同佛以勸持今
初。】


「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巳
 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釋曰初兩句明戒德圓滿謂內破無明外招欽敬
又即是福慧二嚴也又律儀如日破暗故攝生如
月使清涼故攝善如瓔珞善自莊嚴故次二句明
戒用深廣即上句深即下句廣次二句明大人誦
持上報下化皆大人也次二句勸令自利次二句
勸令利他後三句敕令諦受不爾差謬無所利故
佛法揀異邪魔戒藏表非經論備包眾德立以藏
名顯非定道故云波羅提木叉也然此六節展轉
而起詳之後顯同佛以勸持文三初勸令信。】


「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巳具足」



【釋曰初句勗能信之心不容汎爾故云諦信次二
句出所信境其由蘭菊時異而芳同耳後二句辨
信利益實信即心淨心淨即戒圓即行之信方是
實信也如起信中五行成於四信矣二勸令受。】


「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001-0248c]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巳
 真是諸佛子」



【釋曰初二句普勸攝即受義前云當成即是語佛
性之體今言攝戒明佛性之用故下云但解法師
語盡受得戒是知云有心者言通意別耳餘四句
釋勸所以但能受戒雖未成佛便入佛位如作沙
彌墮僧數亦如寡尤寡悔為得祿之道位同大覺
巳者牒次上之句此但位同非德用同亦如沙彌
雖預僧數而戒行未圓真是諸佛子者受佛戒故
佛口生故真即是嫡揀非外子及庶子也三勸令
聽。】


「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釋曰可知。


自下大文第二對緣正說分文三初略序源由二
對機正誦三結勸受持前中四初序成道時處。】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巳。」


【釋曰自往却還之時依真而起化佛去蓮華藏而
居穢土隱實證而現假成也二序所結戒相。】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
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釋曰曲分二節初辨相初結等者以是本戒法爾
合行故亦成即結不同小乘至於後時因犯方制
菩薩波羅提木叉者表非二乘及定道戒故孝順
者愛敬從命之義此即能孝順心下明所孝順境
父母者有生育之恩故須孝順現存者竭力供養
[001-0249a]
以發道心過往者戒善潛資咸令離苦又一切眾
生無非父母既具饒益即成孝順又現無力因以
成佛無所不度為大孝也師僧者揀非餘僧以有
訓導之恩故須孝順前是色身父母此即法身父
母又前生其道器此乃生其道果故三寶者以有
拔濟之恩故須孝順謂非佛無以垂教非僧無以
弘道也至道之法者真如法性也至為至極萬法
由生揀非諸法故云至道之法今令離過契合名
孝順也餘義云云皆非正理問師僧豈非僧寶至
道豈非法寶而重說乎答親受教誨故究竟所證
故由是開之成四種境也二會名孝名戒者以一
切眾生皆是父母既不於彼行殺盜等事而及生
慈愛等心以此便能合於三寶之意又以符契真
如之理故也名制止者謂制善令行制惡令斷止
即唯令止惡明開密遮所以然也斯則戒與制止
皆孝順之別名耳據此則一切聖教皆成孝順之
義由是教字以文從孝文不為孝即非教故故孝
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序口光表
說。】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釋曰舍那欲授釋迦既爾釋迦將傳餘眾亦然然
有二意一為集眾通招有緣如擊鐘故二為表法
表法之意如下所明無量者即大數也四序眾集
聽受。】
[001-0249b]


「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
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釋曰曲分兩節初眾集是時口光徧照之時百萬
億大數如此未必定爾大眾者屬上即數大屬下
即德大文雖屬下義通上下諸菩薩者即下發心
等十八梵天等者謂三禪各三四禪有九梵為導
首故特舉之六欲天者謂四天王等十六大國者
謂央伽國等準下文意合兼四眾八部今無有略
或則攝在其中無所遺矣此等見光知佛說戒殊
方競驚同集道場二合掌下敬聽合掌者恭敬也
至心者諦聽也一切佛者三世佛也大乘者揀非
小乘斯則一切佛所說大乘之戒也亦即此大乘
戒是一切佛之本故以是佛本故名大乘。


自下第二對機正誦文二初總歎戒德後別誦戒
相前中有二初明戒法玄玅後辨戒機宏廣前中
二初約事所顯後勸總修學前中二初約人顯勝
後約光顯勝今初。】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
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
菩薩亦誦。」


【釋曰曲分為二初約尊顯半月者其時若白月定
是十五日若黑月或即十四十五所以半月說者
約人即無厭無忘表法則黑半闇盡白半明圓律
儀惡盡攝善善圓是所表也攝生一戒通茲二矣
[001-0249c]
法戒者戒即是法通教行故佛誦佛戒能所勝故
二汝等下約眾顯一切之言貫下四類發心者十
信也以未成位伹言發心發趣者十住也以是三
贒之初故云發趣長養者十行也謂修善根故金
剛者十迴向也堅固不壞故十地可知二約光顯
勝文二初能表後所表今初。】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
黑。」


【釋曰是故者仍前起後也意曰至時欲誦戒是故
口放光戒光者以光表戒非戒即光從口出者表
佛自誦及勸一切眾生悉皆誦故具戒真子從佛
口出故有緣等者表戒從因緣離有無等所出光
非五色也光數不一故曰光光言因緣者師資感
應戒方起故二所表文二初戒體幽微。】


「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


【釋曰非色非心者無質礙故非色無緣慮故非心
非有非無者因緣所生即假即空故又非所執故
不有緣起之故不無非因果者藉菩提心為因故
非因也能成大菩提果故非果也尅體而言非佛
非菩薩也又非因者眾生得之成佛故非果者諸
佛得之化物故最後法字通上諸文意曰以此戒
法假因賴緣之所發起乃得離於色心有無因果
等法相也二戒用深遠。】


「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
[001-0250a]
根本。」


【釋曰雖非果能為佛之本源雖非因能為菩薩之
行本雖俱非因果能為大眾等之根本亦可以非
因故為果以非果故為因以非定因故得能果後
勸物修學。】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


【釋曰意令受持其事讀誦其文善學其義應者勗
勵此三後辨戒機宏廣。】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
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
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伹解法師語盡
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釋曰曲分三節初約戒總標二國王下約類別列
總二十類開則更多變化人者如龍變為人等不
同小乘貶之為難餘文可知三伹解下約器總結
斯則人有不可者畜有可取者非以形類評乎優
劣又曉了文義方名解語不同鸚鵡伹襲其言第
一清淨者佛性論說有二清淨一性淨本無惑染
故二相淨對治離障故今約初義故云第一約人
以明故云者也後別誦戒相文二初明十重後明
輕垢前中十戒所制一一皆為內防三毒三毒不
有七支自無三惑不生七亦非犯況依慈慧即犯
為持不約內心是非何據若定配三業則無殊小
乘達士詳之足見臧否又此十戒約其相顯唯是
[001-0250b]
律儀據其細論兼通餘二謂治惡進善自作誨他
故若不誨他非菩薩故如前所明文三初標勸誦
持二據事正顯後結勸指廣前中二初舉數勸誦。】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
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


【釋曰夫為菩薩者必二利通行不誦則不能傳受
大悲之行不成不成則自止一身佛種由此永斷
佛行不爾故非佛種既非佛種亦非菩薩又若不
聞此自亦不得無上菩提故非佛種非菩薩也我
亦誦者正顯不誦非佛種等義且夫真佛傳於報
佛報佛傳於眾生眾生苟不能傳豈得名為佛子
佛子既非胡為菩薩後引例勸持。】


「一切菩薩巳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巳
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釋曰引其過現以勗未來學者學解解於自受誦
傳持者行持持於所解之法對下廣明故云略說
二據事正顯十重戒即為十段。


○初殺命戒菩薩以慈悲為本眾生以形命為先
為存物命故首明之不同小乘急於猒離以婬戒
居初也文二初標告當機後正示戒法今初。】


「佛言佛子。」


【釋曰佛言者若約結集所序近取即釋迦佛言若
準報化傳通於本即舍那佛言本末雖殊實通兩
勢佛子者是發大心受大戒菩薩也從佛法所生
[001-0250c]
得佛法分紹繼佛家故名佛子的非凡迷及二乘
也以結犯云菩薩故然下九同此故下不別科後
正示戒法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
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是律儀後即攝善攝
生之戒通在兩途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
殺因殺緣殺法殺業。」


【釋曰三節初明殺類二殺通於三業謂自殺是身
教他是口意通自他審決二思為先導故又教人
殺者有二謂教令自殺或使人斷命然菩薩合行
二利今反為二損二明殺相方便讚歎者釋有離
合合明亦二謂讚能殺之人或讚所用之法此二
各二謂未殺即讚之令殺殺巳即讚令喜皆悉巧
言曉諭美事故云方便離者上之所明但是讚歎
至如千居之戮范曾晏子之誅三士等為方便也
此與教人殺別者教為明形此乃潛損故此通自
他故見作隨喜者亦二謂喜此殺或喜彼終呪殺
者或但呪願或有呪術言乃至者意云自他二類
殺中通方便等多種殺相殺相既多不可備舉呪
殺最希故言乃至三明殺具因謂內心通於三毒
謂利屠獵等貪為因也以怨報怨等瞋為因也不
識罪福或戲或好等癡為因也但除貪瞋外所有
行殺盡癡為因也緣謂外境有此總別別即窮困
軄伇達情風俗娛樂等總即弧矢劒戟乃至鷹犬
[001-0251a]
手足等也法謂軌則如沉舟感電等業謂殺事即
正作或以此為業榮身益家上通下局細思可知
然前三具足方成此業闕則不成故下輕篇別別
遮制又此四前後者若據現行即緣先因後若據
種子則因先緣後次法後業定不參差下皆此例
二制戒令斷。】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釋曰上句境明所殺之境九類悉說下句心明能
殺之心揀不作意斯則有命皆重定心皆業不同
小乘畜等為輕業重唯人命斷佛性平等故無非
父母故深防意地故萬法唯心故也問何以前云
因等具足方成殺耶答前說成其殺事此說定其
殺罪故不同也後制所應作。】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
生。」


【釋曰菩薩即持戒之人應起下能救之心一切眾
生所救之境謂前一切有命之者於中有臨命者
令以悲心救之有違巳者令以孝心順之護令以
慈心護之亦可孝順通於一切一切皆父母故斯
則慈悲是孝順之別耳起常住者如此三心應須
發心常住在懷造次顛沛不得暫忘亦可所起之
心如常住之性是無緣之慈等也方便者不爾不
脫故或反傷故又雖起慈悲而無物我不乖常住
之體為方便也斯則進不失用退不違體大方便
[001-0251b]
也行此二利不虧戒律真菩薩也既止他殺自必
不為即翻前殺類又慈悲等翻前殺因方便翻前
緣法救護翻前殺業殺具既無何成殺相以翻不
善為善故名攝善戒也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恣心等者恣心則當殺之心難制快意則殺
了之意豁然又恣則殺心無限快則殺事稱情反
自者兩意謂尚合救生而今害生是一反也此唯
反字尚合教他不教而今自行其殺是二反也此
兼自字是菩薩者即上佛子波羅夷此云他勝處
處即是戒持犯所依故菩薩以持戒為自犯戒為
他今既犯戒即他處也以予之意恐是阿鼻阿鼻
是犯戒之人住處此處最劣即明他處皆勝也罪
者摧也摧善法故既造惡業何有善法縱有善種
亦乃不生故亦摧也且夫大士弘慈是心戒因之
巳非佛子況加殺害快意恣情為咎頗深故貽斯
罪其所開者若實以慈悲為懷去病興利願當殺
罪務且益生如仙譽等即無過也但以中人巳下
未可推不行則未是多非誤為則翻成大過由斯
得失遮而不開下諸戒條多同此意。


○第二偷盜戒命以衣食等資故次於前故智度
論曰一切諸眾生以衣食自活若劫若奪取則為
劫命賊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
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001-0251c]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呪盜盜因盜緣盜法盜
業。」


【釋曰三節初明盜之類二盜三業同前但於教人
中開一義耳二明盜之相方便者除身手偷竊伹
不義而取皆方便盜呪盜者呪使鬼神取或轉轉
人心令捨而取等亦應多種略舉此二竝於前戒
又略讚歎及隨喜也或以方便攝取三明盜具因
者亦通三毒貪則可知非巳所要但不欲彼有取
之使無令其困乏瞋為因也除貪瞋外不與而取
皆癡為因然此三中貪者多矣緣亦非一謂貪怕
怨家慣習及穿窬之具等總別可知法亦軌則業
者正作或以此為活餘義準前二制戒令斷。】


「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艸不得故
盜。」


【釋曰先明所盜之物鬼神等者約所主以辨物鬼
神物者有三句一鬼而非神尋常家墓中物及祭
祀物等二神而非鬼謂四天王等所有三亦鬼亦
神謂諸祠廟中物鬼趣攝故劫賊物者兩意一是
賊劫得或遺或藏知而取之或反劫之二謂巳賊
得巳成他物而劫奪之今詳文意以輕況重鬼神
賊物尚不得盜況人物取況三寶之物取一切財
物者約色類以辨物不揀金帛錢穀等類故云一
切一針一艸者約多少以辨物不同小乘待滿五
錢亦是以少況多故也乃至之言貫於三節思之
[001-0252a]
不得故盜者止能盜之心除無心外起意即犯不
同小乘待離本處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
生樂。」


【釋曰佛性之義同前常住但名異耳孝及慈等名
義皆同常者約時無間一切者約類徧收雖但言
人實兼鬼等福通漏與無漏樂兼世出世間伹福
因樂果為異耳言助者護護彼物故又或惠之以
衣服濟之以飲食導之以禮樂示之以法門苟令
福樂皆助義以此翻前可詳會耳後違禁結罪。】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慈惠不施反加盜竊既違嚴制罪復何逃開
遮利害審自詳悉。


○第三婬欲戒智度論云婬欲雖不惱眾生心繫
縛故為大罪也為於生死永劫難出莫不由之故
次明矣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
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
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
婬。」


【釋曰分三節初示婬類二婬三業可知是則嫡嫂
男女皆教人婬也二縱婬行不揀親疎好媿等故
云一切女人準下文說是女皆制不唯於人文影
互耳又今且約男子為門若約女人為門計應反
[001-0252b]
此不得故婬者揀去強力及無心等起意即犯也
不同小乘徒從於事然亦不得至於樂也正法念
經說沙門夢中行婬覺後隨喜讚說死入鉢頭摩
地獄等也然此段文合居第四亦是譯人之失也
三顯婬具因亦通三毒貪染可知實無愛情但欲
令彼耻辱遂為其事瞋為因也此二之外謂之曰
癡緣亦多種也謂富貴得貌伎澇粉黛綺及怨恨
等法者即是使宜業者遂事或以此為務四彰婬
境兼望後文都有十類一畜生二天三鬼四神五
餘人六母七女八姉九妹十六親越略所餘故云
乃至也約女望男反之五及非道下辨婬處二意
一但論女之下部及口二總攝男之口等二制所
應作。】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


【釋曰孝順心愛敬皆如父母也救度等者謂示欲
過受其戒法等令離欲縛即名救度以此翻前亦
可思準二違禁結罪。】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揀畜生乃至母女姉妹六親
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合淨而染巳是一𠎝兒於母等行非畜上為
惡心踰禽獸事越聚塵過累重疊故云反更乃至
者略去鬼神等故六親者父母夫妻男女也無慈
悲心者翻上救度若其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
等即無過。
[001-0252c]


○第四妄語戒前繫縛此為解脫智度論云如稠
林拽木直者易出又以妄語是前三之方便所以
次制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
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
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


【釋曰四節初明妄語之類二妄語中正唯口意亦
兼於身或作誑妄之事或示喜怒等故故下文云
身心妄語二略明妄相如云我今日不入定等是
方便妄語亦合有讚歎隨喜蓋文略也三明妄之
具因亦通於三毒為求名利妄說禍福傳所不習
巧詞說理以護身命等貪為因也妄說異端但欲
損害瞋為因也此二之外所有不實竝癡為因也
緣亦多種謂貪乏畏難及宿恨器具等法業準前
可知四廣明妄相事通六識六境今舉初及後二
以攝中三故云乃至若具足應云不聞言聞等既
言於身豈唯二業斯則妄皆重不同小乘別分輕
罪又亦在意不俟形言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


【釋曰正語是總正見是別則見言見不見言不見
若具合云正聞乃至正知依此發言皆成正語故
語為總矣今但略之亦生等者教他亦爾教他生
故正是翻前自他二妄方為菩薩無時不爾故曰
常生後違禁結罪。】
[001-0253a]


「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
夷罪。」


【釋曰以他況自故云而反等或即於一切眾生起
自邪語等通茲兩勢邪語者語之用也但以心中
不正故語業皆邪聞等亦略之也至於誘進之道
益物之門如虗於化城故隱麤等即不犯。


○第五酤酒戒醉後昏狂何事不作或能助成前
四所以次之然與下飲酒異者損多人害他物與
醉一人輕重別故故十輪經說十壓油輪罪等彼
一婬坊置彼十婬坊等一酒坊罪文二初制戒令
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後制所應作
前中又二初示相令知。】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
酒業。」


【釋曰分二初明酤酒之類二酤酒亦通三業可知
二明酤酒之具因貪心偏多瞋癡分有緣謂貪乏
麴米糟具等法醞釀方便業者得直與他依之存
活後制戒令斷。】


「一切酒不得酤酒起罪因緣。」


【釋曰分兩節初舉事正斷文分二勢一約種類智
論說酒有三種謂穀酒菓酒藥酒等乃至乾濕清
濁二約少乃多至一毛滴悉不得酤二顯過除疑
疑酒有何過而全止之故此云也智論說有三十
六失且傾國喪家亡身失政多因於酒是知酒過
[001-0253b]
之事那能具陳言三十六由是略說由此深過所
以制之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


【釋曰隨其根器導以慧明一三五乘俾令通達後
違禁結罪。】


「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罪夷罪。」


【釋曰本來愚情尚要提撕暫時睡眠猶須䇿發豈
得貪財易酒致彼昏狂作所不應故當其罪若為
益自醘他益求之即可酤也。


○第六說過戒前四同律中聲聞四重後四同瑜
伽菩薩四重中間更加酤說說細於酤所以相次
文二初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
止。】


「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
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


【釋曰分二初明說過之類乘有大小小有僧尼之
殊大有在家出家之異出家菩薩在僧尼中二說
正當口意亦兼於身次章亦爾二說過之具文闕
說字知之因通於三毒謂為名利身命故說貪為
因也不為益巳但欲損他故說瞋為因也除此二
外所有談說癡為因也緣亦多種謂財位勢力舊
惡宿習辭費等法者令知方便業者當說為業亦
以此為勢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
[001-0253c]
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


【釋曰外道是佛法外惡人二乘是佛法內惡人以
不信大乘皆惡人故故法華中不令親近佛法中
者通大小乘謂外道即兼說大小之過小乘即多
說大乘之過亦兼說自乘中過以諸部異故教化
者謂種種方便譬諭言辭惡人輩者即上二種善
信者即實信也又不信大乘不名善故能信難信
一乘法故實教大乘即一乘故此中有能化所化
自化緣化益詳之可知後違禁結罪。】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尚合止他而今自說故云反自等大悲經說
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從一酒家至一酒家
不出賢劫當般涅槃是故於彼不應說過若以為
師訓下決斷是非忠苦相誡摧邪顯正破小顯大
大悲為本一向利他即無過也。


○第七讚毀戒前依過說此乃加毀先輕後重以
為次第況加自讚由來不同也文二初制戒令行
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
毀他法毀他業。」


【釋曰分三初明讚毀之類二事三業準前然有三
句謂讚而不毀毀而不讚亦讚亦毀又詳下文伹
隱德不稱便成其毀況復誣之二明讚毀之具文
取婉順略於自讚理必有之因亦通於三毒謂自
[001-0254a]
讚為貪或兼於瞋顯他非故毀他正是其瞋也或
兼於貪顯自德故又為名利讚毀即貪為因也為
損故讚毀即瞋為因也此外讚毀竝癡為因也緣
法及業大義同前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巳好事
與他人。」


【釋曰過過而說名毀令其耻赧為辱受惡施好必
在兼行不可也後違禁結罪。】


「若自揚巳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
羅夷罪。」


【釋曰成人之惡自伐其巧君子不為況於菩薩令
他受毀光瑩巳身既觸嚴科理當重罪若於教道
開誘抑陽之門慈悲方便不可無也。


○第八慳恡戒前二貪於未得之財此段恡於巳
得之物前麤此細義之次第文二初制戒令行後
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


【釋曰二節初明慳類二慳三業兼正可知二明慳
具因亦通於三毒謂存巳不施貪為因也憎彼不
捨瞋為因也此二之外不行捨施癡為因也緣亦
多種為外財所乏或宿有慊恨或不得稱情法者
護惜使宜業者堅固不捨或務此成家二制所應
作。】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
[001-0254b]
與。」


【釋曰貧窮之言含於兩意望財施即以飢寒等者
無福為貧窮望下法施則以寡聞等無慧為貧窮
一切給與該於二施之中復有多種所謂財有金
帛財物之異法有一三五乘之殊須者施之故云
一切給與又要帛者不可與錢樂大者不可與小
故云隨前人所須後違禁結罪文二初據本明非
後加過結罪前中二初明慳因。】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


【釋曰以惡心者謂貪癡二毒若為身不施即以貪
為惡心若任運不好即以癡為惡心或別生異見
亦是癡攝瞋即瞋毒為對宿怨後明慳事。】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艸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
偈一微塵許法。」


【釋曰初財後法一錢等者意日針艸至寡慳之即
犯也句偈有文義之異如常所辨微塵許者如云
毛頭類於極少非謂法門有塵毛相斯皆以少況
多故首云乃至非謂恡多財多法後加過結罪。】


「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有可之恡匪曰大才菩薩行中詎容慳秘財
法不惠巳是一𠎝罵辱於人因宜加罪若復求其
所無問所不解或施反招損及妨巳大利等則不
可也然須方便發遣慎勿罵辱令其怨恨。


○第九瞋恚戒前慳貪此瞋恚法之次也文二初
[001-0254c]
制戒令行後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


【釋曰分二初瞋類二事三業可知二瞋具因亦通
於三毒謂競名利等故瞋貪為因也伹對違情瞋
即因也違順之外所有瞋者癡為因也云何瞋與
瞋為因邪種現異故緣者即名利怨讎等法謂發
作方便業為忿毒現行亦以此為業二制所應作。】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


【釋曰善根者無瞋也無諍事者為無瞋善根所起
之業即謙虗柔忍善和諍訟也慈悲者非伹無瞋
更能拔苦不唯無諍兼能與樂如斯行者即名孝
順二違禁結罪。】


「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
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
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一切眾生不唯人類非眾生者無情之物如
蹶倒罵地等以惡口下三業皆具然反更之言有
六重事合慈不慈一也更加瞋恚二也及以口罵
三也又以手打四也兼行刀杖五也懺謝不解六
也過犯重重故云反更若為利物故慈悲示行如
吒呵調達等即無犯也。


○第十誹謗戒前即瞋心此是邪見故次於瞋以
此能令三寶斷絕故次明制文二初制戒令行後
違禁結罪前中二初制所應止。】
[001-0255a]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


【釋曰分二初明謗類若人言如來定大定小定有
定空定一定多定等皆謗佛也若不了四意趣四
悉檀及三語等皆謗法也若不知權實逆順內外
事理等方便皆謗僧也斯則佛通真應法兼半滿
僧具聖凡二事三業可知後明謗具因亦通於三
毒謂若為財位徇情容佞謗者即貪為因也若為
讎怨謗者即瞋為因也若為不了不信及任運謗
者竝癡為因也緣謂祿位通巳得未得怨嫌邪師
邪教戲論等也法者巧說道理業者現行其事或
以為務後制所應作。】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
㓨心。」


【釋曰外道即邪見無信之輩也惡人即但為貪瞋
等謗未必無信者也外道非非惡人但緣過重故
偏語之謗佛者不謂法僧略有二意一文不便故
二以本該末故為法是佛所說僧是佛弟子也鉾
者鏘戟之類也謗言至少鉾㓨甚多乃㓨心痛惜
之甚所以然者菩薩燒身供佛捨命求法忍苦度
僧蓋為紹隆三寶今反見斷三寶之事寧不痛哉
二違禁結罪。】


「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
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曰見謗不痛巳是其罪而復自謗故云況也又
[001-0255b]
見謗不止巳是一非也而復助彼故云反更不生
信心則同外道不生孝順心即同惡人既謗三寶
即不孝順三寶理法是至道之法亦不孝順由此
損物亦不孝順父母如或破小顯大進實忘權抑
揚之門不可全廢如淨名云我觀小乘猶如盲人
即其類也必須據理不得附情後結勸指廣文二
初結勸後指廣前中二初舉損勸持後引例勸持
前中三初令持護小𠎝次明違招大損後則結所
不應今初。】


「善學諸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
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釋曰善學諸人者意曰善學他諸人者諸人者即
巳學菩薩又或意曰善學得此諸人者此諸人者
即今學當學菩薩斯皆勗勵之詞應當等者於此
十戒隨一一戒中尚不得犯微塵許何況具足犯
十戒二明違招大損文二初明失十善利。】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亦失轉
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
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釋曰犯者即前微塵許不得發心者非法器故國
王即粟散天子輪王即兼於四輪皆言失位者鬼
神不護故雖得之必失之如次篇說失比丘等者
無淨戒故不約形服巳上通凡小自下唯大乘發
趣等四位是因於中有地前地上賢聖不同下二
[001-0255c]
皆果常住是涅槃果顯體同因故曰佛性以此明
於常住常住即涅槃妙果是菩提玅行處成萬德
莊嚴故或可佛性是涅槃常住言通於二果二果
皆常住故或可佛性是至得果佛性常住玅果即
涅槃菩提故一切皆失者結前凡小及大乘因果
等或可凡是一切善品漏與無漏竝皆失也後明
墮三惡道。】


「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釋曰二三等者於惡中隨所犯輕重及宿善多少
或一中經二經三或二三中共經二三劫等隨罪
輕重亦通小中大三也不聞父母名字者地獄化
生鬼從多分畜雖多有癡故不知與無不別故也
三寶於其難處固宜絕聞後則結所不應。】


「以是不應一一犯。」


【釋曰果報若斯理須堅礭如形帶影終不可遁後
引例勸持。】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巳學如是十戒應當學
敬心奉持。」


【釋曰舉其先進以勸後徒可知後指廣。】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釋曰廣本在彼但今知之而未見之。】


梵網經記卷上
[001-025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