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54 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明-袾宏 (master)



No. 1081-A




瑜伽施食雖流通多種。其或芟增不一。名相糺紛。惟
本山所行要集。乃準雲棲大師之較正。即壇儀補註。
亦大師婆心峻切。見末法學者。遍弘𦦨口。藏揚華態。
競起俳倡。惟好熱鬧。三觀妙旨。置之不聞。所以真言
句讀之不清楚。手印字種。亦失所授。況觀門乎。盖印
列三十有六。於內六合相符。初二三尖印一合。次變
空印與多寶如來發菩提心印一合。次遣魔印與自
在印一合。次真空印與寶勝如來印一合。次二妙色
身如來印一合。次光明如來與乳海印一合。印雖六
合。伹字種儀注。備有不同。故以觀圖合璧。用廣其傳。
意取不勞探討。瞭然心目。譬猶當臺明鏡。湛水摩尼。
物象洪纖。靡逃朕跡。吁是書剞劂。皆古錐相應三業
之筌蹄。誠非初學小補。余敢齊先哲而妄議耶。以是
告夫同志。其勿忽諸。


千華二愚山人福聚書
[001-0271c] No. 1081
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祩宏補註
「」


【修者。煉磨治習之謂也。以眾生三業念念紛紜。欲
期與佛法相應。故假修治。俾三密變為三身。八識
轉成四智。速登聖位。利益羣品也。如神變疏云。若
用三密為門。不須經歷劫數具修諸行。只於此生
滿足諸波羅密。此在正報說。設者。鋪排建立也。謂
建立勝妙壇場。排列香華供養。奉攀諸聖。而施作
佛事也。此在依報說。梵語瑜伽。華言相應。謂三業
同時。而不先後。共緣一境也。手結印時。口必誦呪。
意必作觀。三業齊施。無有參差。始名相應。以相應
故。則外無異緣。內有主宰。以有主宰故。豈非全身
總是大悲王。以無異緣故。正是脫體俱成𠶹哩字。
審如是。三密即是一心。一法徧含諸法。方能上合
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
方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出世間。隨願
即成。凡有所作。皆獲如意。此瑜伽大本有五部。一
佛部。即佛說呪。二蓮華部。諸菩薩呪。三金剛部。金
剛神呪。四寶部。諸天神呪。五羯磨部。諸鬼神呪。每
部復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於中皆權實雙彰。顯
密並談。今集要者。乃聚集此五部之中至精至奧
[001-0272a]
之要義也。施食者。梵語檀那。此云布施。居六度首。
為萬行先。有財法無畏三種之別。題雖獨標施食。
而文則兼有也。經云。一切眾生皆依食住。若無飲
食。身體飢羸。縱有財法。奚濟身命。蓋緣極苦眾生
而起悲濟。故先施其食也。然食又有四種。所謂段
觸思識是也。食者。有資益之義。任持之義。謂此四
食。能持有色根身令不斷壞。故名為食。段。謂分段。
以香味觸三法為體。變壞為相。惟欲界有。乃人天
食也。觸者。乃六識相應之心所。若觸著可意之境。
攝受喜悅。諸根和順。心便怡暢。能為食事。有資益
義。即鬼神食也。思者。即意地有漏思。與欲俱轉。希
望勝妙之境。資益身命。於中緜想不斷。如望梅止
渴。懸餅充飢等。有資益義。即禪天食也。識食者。即
阿賴耶識。一類相續。執持有色根身令不壞爛。有
任持意。此則一切眾生平等共有。不擇凡聖也。約
事而言。即前三食。約理而言。即後一食。何也。謂藏
識具本覺不覺二義。以此識食。則施者訓為開發
之義。謂開發眾生本有之覺性。俾其轉識而成智
也。壇者。生也。集也。謂出生無盡功德法故。亦是聖
賢集會之處。即今所建曼怛是也。儀者。儀規。乃千
古不易之式也。要而言之。謂修攝身心。鋪設壇場。
作瑜伽施食之法也。此乃善本之題目。何謂題。題
者題頭。挈其綱領也。目者名目。列其條序也。如人
之有頭。則四肢無不具焉。似人之有目。則六根奠
[001-0272b]
不該焉。有此妙義故。名之曰題目。登臺拈香。如世
尊將成道時。以牧牛所付拘留孫佛之爐。執爐
燃香。繞壇繞樹。合三十二帀。於是十方諸佛普皆
雲集。各手授香。親付世尊。熱此香時。十方眾生一
切天人。皆得生信悟道。然後方登金剛寶座。成無
上道。故佛凡說法時。必先執然香。蓋古佛說法之
儀式也。又香以表信為義。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
嚴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信心
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水清月自現。心信佛出興。是
知欲達諸聖。先具正信。信無形相。藉香表之。香煙
徧處。信心必通。以心感佛。何佛而不應也。】


「此一瓣香。」
【乃剋指法體而言也。夫吾人法性。量充
沙界。體含萬有。湛若澄清之海。香騰薝蔔之林。明
逾日月。德等太虗。舒之能徧於法界。卷之可納於
微塵。為萬象之根源。作天地之玄祖。歷千劫而不
古。卓然而獨存者。其唯自性歟。或於一塵之內而
現全身。五眼莫能覩其形。或於六根之門而耀威
光。四辨莫能談其狀。聞之則穿過髑髏。頓枯識海。
觸之則沖破頂𩕳。豁開正眼者。其唯心香歟。故知
此香。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自一念回光。身心一
如。有何欠虧。信者垂手而得。然之普天遙聞。不待
僧祇熏修。清氣本自天然。十方佛土。唯此為最。三
藏教海。誰不摧尊。法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
真。方是此一瓣香之意。是知此一者。乃當體得名。
[001-0272c]
包含為義。香者。謂法體上無有妄染雜穢之氣。純
一無漏功德之香。又能流出無盡教海。熏諸眾生。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故眾香世界。唯以香塵
而作佛事。聞其香者。皆得法忍。又是五分法身之
香。從戒定等所熏成故。故曰香也。】


「不從天降豈屬地生。」
【凡世間者。未有不從地產雨
露陽和而滋長者。今曰不從天降地生者何也。蓋
吾人心香。天不能葢。地不能載。尚非因之而生。豈
待栽培而後成者耶。假饒無功用行。皆是妄興勞
慮。殊不知法法現成。信手拈來。無所不是。又何必
三條椽下。七尺單前。晝三夜三。廢寢忘餐。乃至六
度萬行。塵沙法門。然後方為究竟也。故先哲云。吾
覓得無陰陽地一片。種得一株無根樹子。日照無
影。風吹不動。運金斧以難入。經劫火以愈芳。開無
聲無臭之花。結非青非黃之果。不煩攀枝折葉。巳
在諸人胸中巳。】


「兩儀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
【空劫巳前。威音那
畔。則心境未彰。染淨圓融。而本體虗玄。性絕邊表。
無形之形。形充法界。非寂而寂。寂照含虗。豎則窮
於三際。橫則徧該十方。豈唯充塞三界。抑且剎海
無遺。故經云。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徧外。
情與無情總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傅大士云。有
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彫。
旨在斯乎。】
[001-0273a]


「一炁纔分之後枝葉徧滿十方。」
【混沌一炁即太極。
所謂道生一者也。太極分兩儀。即一炁分為陰陽。
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所謂一生二者也。約小乘上
說。一炁者即光音金藏雲。陰陽者即所雨之雨。清
者先成天宮。濁者次成洲海。良以竺墳未至。儒老
權說。設義未免究竟。故不繁釋。從陰陽化育人及
萬物。即二生三三生萬物者也。是知外教以一炁
為根本。人及萬物為枝末。在內教約理說。即第八
識。王所未分。心境未彰。故云一炁也。謂依如來藏
有生滅心。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而成阿
賴耶識。內有此識。外有空界。所謂晦昧為空者。故
知一炁是彼識體。不了本空。轉成能見能現。於是
遂有根身器界之分。陰陽化育之象。故楞嚴云。內
之根身。外暨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如是。則一心是根源。萬物為枝末矣。故肇法師云。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稱理起事。事復何
窮。依鏡現形。形寧有盡。此四句正是宗門意旨。劫
外今時。打成一片。偏正回互。賓主歷然之旨。】


「超日月之光華。」
【金光明經云。日月雖明。不能透覆
盆。但照四天下而巳。若心智之光。上窮有頂之天。
下徹無間之地。普照法界。煥若掌珠。如理智。徧照
真如門中無漏性德。如量智徧照生滅門中染淨
事品。故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明不循根。寄根
明發。一切暗相永不能昏。祖師云。靈光獨耀。迥脫
[001-0273b]
根塵。不同虗空。性自神解。故曰超日月之光華也。】


「奪山川之秀麗。」
【山川雖秉造化精英。而秀麗可觀
者。乃確乎不變之定法。夫吾人心香。能轉變自在
卷舒無礙。殊形異狀。幽顯莫測。或於一毛端頭。現
無邊剎海。或假輕煙內。示華藏莊嚴。乃至雲臺寶
網。悉為心感。鬱密生閴。豈外性德。又一切山川。以
正眼觀來。猶如空華亂起亂滅。無如此心真實。不
常不斷。以理形事。故曰奪山川之秀麗。如寶藏云。
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天真。光超日
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
縱橫。恒沙而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孰見不驚。如
何以無價之寶。隱於陰入之坑。即其義也。】


「即戒即定即慧。」
【本性無染即戒。無亂即定。無癡即
慧。三學圓明。一心自淨。二諦渾融。萬德頓彰。】


「非木非火非煙。」
【明心香本無生也。如楞嚴云。此香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
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室羅筏城四十里內云何
巳聞。是知不生於木與煙矣。若生於火。何藉爐中
爇此枯木。則一切火皆是香氣。是知不生於火矣。
既不生於木火煙。又豈復生於空耶。若生於空。空
既常在。香應常聞。空既無香。則知不生於空矣。四
皆非香生因。則當體性空。性空即諸法實性。實性
則無生矣。無生之香。方為法身功德之香也。】


「收來在一微塵。」
【德山云。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吾向
[001-0273c]
一毫頭上識得根源者也。】


「散處普熏法界。」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昔西域異見王。問波羅提尊者曰。佛性在何處。答
曰。佛性在作用處。曰。當作用時。其處有幾。曰。當作
用時。其處有八。在胎名身。出胎名人。在眼曰見。在
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只在一塵。識者喚作佛性。不
識喚作精魂也。】


「爇向爐中普同供養。」
【鼎有三足。表法身般若解
脫三德祕藏。謂此心香安住於三德祕藏之中。而
成妙香密圓最上之法供也。常住三寶者。即一心
也。是心清淨名佛。光明名法。淨光和合。處處無礙。
名僧。昔本不生。今亦不滅。名為常住。而曰供養。即
因心與果覺冥契也。所謂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
同共如來合也。剎者最廣。海者最深。剎海既無邊
量。聖賢寧有窮盡。歷代祖師。幽顯靈祇。莫不承此
真香而普同供養。夫如是。方名真法供養。虗空有
盡。此香無涯也。次皈敬請加。人天見佛。先讚後皈
將興勝妙利益。必先皈敬三寶。懇求加被。如清涼
國師云。歸讚者有六義。一荷恩德。二請加護。三令
生信。四為儀軌。五表尊勝。六顯益物。有此六義。故
先舉偈云。】


「佛面猶如皆具足。」
【佛面圓滿皎潔。猶如清淨滿
月。並無纖毫不備之相。非但如月之圓。亦如千日
[001-0274a]
之光。以月面放光。輝煌赫奕。無可為喻。故以千日
同時放光而比之也。又項佩圓光。普照十方。設使
一處不週。不得謂之圓光。必如是塵剎普徧。容光
必照。無放無收。方名圓光千尋也。面光圓光既然
如是。則通身之光又不思議可知矣。是知如來之
身。當體即法身大光明藏也。慈悲喜捨者。乃佛之
四無量心。利他之功德也。如淨名經云。文殊問曰。
何為慈。淨名曰。為諸眾生說寂滅法。是真實慈。何
為悲。曰。所作功德與眾生共。何為喜。曰。有所饒益
歡喜無悔。何為捨。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依偈意。
顯佛非唯具六度七覺八正十力十四無畏十八
不共自受用法等。而慈悲喜捨利他之功德皆悉
具足矣。前三句讚佛相好。後一句讚佛功德。然佛
之相好功德無量無邊。縱我窮劫音聲聯續。曷能
讚其萬一哉。如華嚴經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
中水可飲盡。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南無盡虗空三寶。」
【梵語南無。此云皈命。皈者。依
投趣向義。命者。總御諸根。一身之要。人之所係。莫
不為先。舉此無二之命。以奉無上之尊。表敬之至
也。又歸者。返本還原義。謂眾生背覺合塵。從一心
而起六根。流轉生死。今總攝諸根還歸一心。令清
淨光明而成自性三寶也。三寶有同體別相住持
之殊。同體者。法界為體。覺照即佛義。軌持即法義。
和合即僧義。別相者。法報化三身名佛。教理行果
[001-0274b]
名法。五果四向十地三賢名僧。住持者。雕刻塑畫
名佛。黃卷赤牘名法。圓頂方袍名僧。而今獨皈盡
空徧界者何。正顯所歸之佛無窮無盡。而我能歸
之心亦無量無邊矣。次趺坐頂冠。入根本定。起觀
音慢。云何登座必須起觀音慢與入定耶。殊不知
施食一法。根於世尊作婆羅門時。曾於觀世音菩
薩處。受無量威德自在光明陀羅尼法。能變少食
普週法界。夫如是。則觀音是施食之鼻祖也。今吾
本具縛凡夫。不憑聖功而自作觀音。必難乎其為
有濟矣。究理言之。我與觀音實無殊別也。觀音是
我本體。𠶹哩字是我本具。故慢之一字。即天上天
下唯我獨尊之旨。又諸佛說法。必先入定鑒機。法
華圓覺。自有明徵。當會而審詳可爾。既欲起慢。先
須入定。應觀自心如秋月輪。光明皎潔。中有白色
𠶹哩字。此字名阿彌陀佛一字呪。是大悲真體。利
生妙智。如金剛三昧耶經云。此字具四種義。一賀
字門。即一切法因不可得義。二囉字門。即一切法
離塵義。三伊字門。即自性不可得義。四德字門。即
涅槃義。亦名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法。具
足一切無漏法。又蓮華部云。阿彌陀佛以此字。加
持於極樂國中水鳥樹林。皆演法音。所以若觀此
字。則一切諸法之因了不可得。本是離塵。自性清
淨。當體即涅槃。所以西方三聖初證此心印。便即
運悲利生也。問。既曰入定。又曰作觀。何也。答曰。觀
[001-0274c]
乃定前加行之方便。乃假想慧耳。定者。令心專注
於一境。不昏不掉。心心無間。念念寂滅。名之為定
如文殊云。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
就。更無心想。常與定俱。故先作觀。引起心月字種。
分明顯現。次則定心專注觀境。湛寂不動。不動之
處即定。明顯處即觀也。又定慧二法。不可單運。如
車之有兩輪。如鳥之有兩翼。缺一不可。失之則無
淩霄致遠之功。若偏於定則曰愚。單修於慧則曰
狂。二皆不能明見佛性。如日不明。孤燈照物不了。
必如是止觀雙修。定慧均等。始可了了見於佛性。
故正觀時。資之以定。則不散。正定時。加之以觀。則
不昏。如是方名即定之慧。即慧之定。寂照同時。明
靜均修。始是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是證無上
道矣。問。若夫緣境。何足擅於月輪耶。答。昔西域十
四祖龍樹菩薩為眾說法。於其座上現自在身如
滿月輪。一切眾生。唯聞法音。不覩祖相。眾中有長
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
覩。安能辯識。提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
等。何以知然。蓋以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任運自在。
皎潔清淨。雲霧不能蔽其光輝。萬象不能奪其精
氣。千古無虧。佛性之義廓然虗明。故現斯而表之
也。言訖。形相即隱。復居本位。而說偈言。身現圓明
相。以表諸佛性。說法無形相。用辯非聲色。彼眾聞
偈。頓悟佛性。咸求出家。是知月輪者。正吾人本體
[001-0275a]
無相三昧也。所謂慧月在懷。靈珠在握。法界同徹。
無不照矣。既入觀音定。必契觀音體。體既頓證。何
患輪相用之不然乎。三大圓具。則自身等觀音。可
謂慢不起而自是觀音也。以菩薩具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項佩圓光。其身金色。坐大蓮花。頂戴五佛
冠。五佛常流光灌頂。及以威神加被。令其神通廣
大。入生死海教化眾生。我今亦頂此冠。則五佛必
然從五智流光灌我頂門。令我身心堅固。神通廣
大。威德智慧。辯才無礙。以利羣生也。五佛者。均遮
那佛所現。謂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巳。成於五
智。一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執金剛杵。二
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執摩尼珠。三妙觀
察智。流出西方彌陀如來。執妙蓮華。四成所作智。
流出北方成就如來。手輪相交。五法界清淨智。即
中央毗盧遮那如來。手千輻輪。五佛各有四菩薩
阿閦佛四菩薩者。一金剛薩埵菩薩。二金剛王菩
薩。三金剛愛菩薩。四金剛善哉菩薩。寶生佛四菩
薩者。一金剛寶菩薩。二金剛威光菩薩。三金剛幢
菩薩。四金剛眷菩薩。彌陀佛四菩薩者。一金剛法
菩薩。二金剛劍菩薩。三金剛因菩薩。四金剛利菩
薩。成就佛四菩薩者。一金剛業菩薩。二金剛語菩
薩。三金剛藥叉菩薩。四金剛拳菩薩。毗盧佛四菩
薩者。一金剛波羅密菩薩。二金剛寶波羅密菩薩。
三金剛法波羅密菩薩。四金剛羯波羅密菩薩。五
[001-0275b]
方五佛各四菩薩。共二十五。連四攝八供。四攝者。
一金剛鉤菩薩。二金剛索菩薩。三金剛鎖菩薩。四
金剛鈴菩薩。八供者。金剛花菩薩。金剛香菩薩。金
剛燈菩薩。金剛塗菩薩。金剛果菩薩。金剛樂菩薩。
金剛歌菩薩。金剛舞菩薩。共三十七位。皆本師遮
那如來智用流出。不離一真之境。化儀百變。縱分
億數之身。千江一月。所以觀音頂此冠者。意顯帶
果行因。圓彰法界無盡之體耳。】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請求出定加持法水之故
也。一稱其名。解脫諸苦。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
議威神之力。巳於過去無量劫中作佛。號曰正法
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現為菩薩。未來成佛。
號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梵語阿耶菩婁吉底輸。
此云觀世音。觀者。能觀之智。指應而言。世音。是所
觀之境。對機而說。智能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機則
萬象流動。隔別不同。類音殊唱。被智一觀。俱時離
苦。正如普門品云。若有眾生稱念我名。即時觀其
音聲皆得解脫。而曰大悲者。謂此菩薩悲心偏重
故爾。不同生緣法緣之小悲。乃無緣同體之悲。故
曰大悲也。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巳覺斯道
而覺斯民之稱也。】


「夫此水者八功德水。」
【安養國有七寶池。水皆七寶
中之所流出。言八功德者。一澄清。謂澄停潔淨離
染污故。二清涼。謂明湛涼冷無煩熱故。三甘美。謂
[001-0275c]
甘和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輭。謂輕揚柔輭可上下
故。五潤澤。謂津潤滑澤不枯澀故。六安和。謂安靜
和緩絕迅汎故。七除飢渴。謂水僅止渴。今兼療飢
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增長養育身心內外故。謂
此瓶內之水。即如西方寶池內性功德水也。如牧
牛女付瓶與世尊云。此瓶內具足八功德水。飲之
能除飢渴。煩惱亦消。不久當成無上菩提。為人天
說法也。】


「自天真無處不超淪。」
【天真者。本來自性天真也。
業即善惡無記三業。垢即煩惱障。玷污法性故。塵
即所知障。蔽智眼故。眾生具此三業二障。一則令
自性不得清淨。生死不得解脫。二令法水觸途成
滯。今先洗而淨之。則無復留礙。然後推廣其心。運
此法水週徧滾入華藏世界。與香水海性合真空。
普沾情器。當體清淨。業累既遣。內外渾真。此真個
之中。何處更有眾生而不超於淪溺乎。上明水體
妙合天真。下明返巳恢其玄奧。】


「水不洗水妙極法身。」
【經云。性空真水。性水真空。清
淨本然。週徧法界。既云週徧。則大地皆水也。塵自
何立。水既無塵。用洗奚為。豈有水復洗水之理哉。
如刀不自割。火不自燃。水不自洗。真可謂微妙絕
待。法身極則之理。不假修證也。】


「塵不染塵返作自巳。」
【古德云。盡道水能洗垢。焉知
水亦是垢。如病痊藥除。藥存病生。故說水亦是塵。
[001-0276a]
水雖同塵。終不染於業垢之塵。亦可將彼塵性。返
作吾之自巳。以諸塵性同一緣起。當體性空。以空
合空。以水投水。何有自他之分。所以云會萬物為
巳者其惟聖人歟。】


「蠲除器界蕩滌壇場。」
【上出水體。下彰水用。謂此水
而蠲器界滌壇場。則自然氛消八面。霧歛長空。殊
勝清淨也。】


「灑枯木而成淨土。」
【謂此水有起死回生之功。翻
穢成淨之能。灑於枯木。遂使枯斡重榮。寒巖花笑。
潔於穢邦。當下即成清淨寶莊嚴土。令諸眾生步
步踏金界之域。念念聞薝蔔之香。非唯如此而巳。
兼有無量妙義不可勝紀。向下總收而結之也。】


「所謂道縱清涼。」
【內之根身。外之器界。中之識心。
皆無濁穢。四聖六凡。總得清涼。無復餘累矣。】


「大悲神呪。」
【復藉呪力加持此水。令其頓同菩薩柳
頭甘露法水。成就勝妙殊勳也。理事圓融。顯密齊
暢。正所謂快舸順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則疾屆
寶城。速登彼岸。信手拈來無不是巳。并誦此呪。不
獨為水。更有無量妙義。多端勝益。如大悲經云。爾
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
神呪。墮三惡道者。不生諸佛國者。不得無量三昧
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呪。於現在生
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
也。即於佛前現千手眼而說是呪。由此證之。故知
[001-0276b]
不獨為水耳。又金光明云。十地菩薩尚以呪護持。
何況凡夫。首楞嚴云。若不持呪。而坐道場遠諸魔
事。無有是處。凡陀羅尼。或一字多字。皆是佛菩薩
自覺聖智所證法界妙心。字字皆從無相國流出。
所以辭句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只宜誦經持呪供
養。則生福發慧。斷障除愆。凡所希求。必獲如意。不
可妄自臆度。裁量聖心。小乘極果。尚不知大乘初
心。況於如來祕藏乎。又呪乃是諸佛菩薩名號。稱
其名者。必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或是諸天魔梵
及鬼神王名號。稱其名號。則部從敬主。不敢為難
行殃。又呪似軍中密號。唱號即應。不敢違背。又呪
者祝願也。願此事必竟成就也。如蜾[嬴-口-女+口/虫]之祝螟蛉。
似我似我。而此似我之聲。念茲在茲。相續不斷。諸
蟲受熏。莫知然而化為蜾[亡/罩-卓+月*虫*几]矣。諸佛菩薩以慈悲
教化熏諸眾生。故眾生莫知然而離苦得樂轉凡
成聖矣。如大悲菩薩陀羅尼曰。譬如靈丹妙藥。點
鐵成金。誦持陀羅尼。變凡作聖。此之謂也。】


「甘露王菩薩。」
【此喻以顯法澤也。甘露者。乃帝釋面
前有波利質多樹。此翻為員生。葉上每垂滴玉露。
其味甚甘。食之者能長生不死。永離飢渴衰惱等
患。正喻法水如其甘露。能長養眾生法身慧命。增
一切禪定功德。不被三災八難等苦而煎迫也。超
彼甘露。故謂之王。唱時。以右手無名指點盂中之
水。彈灑虗空。令器界皆得清淨。沾露眾生咸獲清
[001-0276c]
涼也。如上所論。全談理地。向下作法。實益事界。如
經云。理須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
當如漸次淨身界也。】


「淨法界真言。」
【法界者。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元依一
真法界。分而為四。一理法界。法者軌生物解之義。
理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二事法界。事是分
義。一一義別有分劑故。三理事無礙法界。一切分
劑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實際理地不
受一塵。不待淨而自淨也。四事事無礙法界。事有
染淨。固當簡別。而事界之中。又有身器之別。此則
淨事界之根身也。以根身是父母赤白二點所成。
并積生無始虗習。故淨之也。以六根四肢。各有法
則。各有界限。是故名為法界耳。誦呪時。調伏身心。
想頂臍具有唵㘕二字。以表福智圓滿。何則非福
不能具相好。非智不能淨餘累。福智圓滿。則內障
自淨。外相自嚴。故觀唵字在頂。㘕字在臍。頂者一
身之首。臍乃命脈之源。淨此二處。則六根四肢無
不淨矣。問。云何二字便致二嚴。答。經云。唵字者是
法身真理。即一切法本不生義。又三身義。無見頂
相義。亦是如來相好功德義。觀之在頂。即具如上
諸義也。㘕字者。即真言儀軌云。此名寶曇佛智光
徧照三摩地。若想若誦。令三業悉皆清淨。一切罪
障盡得消滅。又能成辦一切善事。隨所住處悉得
清淨。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成澡浴。若
[001-0277a]
用水淨。不名真淨。若以此字淨之。即名畢竟清淨。
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真言一字。變染成淨。偈云。
㘕字色鮮白。空點以嚴之。如彼髻明珠。置之
於頂上。真言同法界。無量眾罪除。一切觸穢處。當
加此字門。所以用此字置於命元者。則諸根圓拔
內瑩發光矣。故楞嚴云。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脫。
此之謂也。】


「點淨真言。」
【此淨器界。故云點淨。念真言時。用右手
無名指揑取香水。彈灑虗空。并塗掌上。想壇場內
外悉皆清淨。圓覺經云。一世界清淨。多世界亦然。
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
動。淨名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加持華米真言。」
【花者因義。以此米為因。誦真言時。
想成智慧光明種。出生金銀碧玉等雲。預先加持
者。彼用之時。隨心轉變而不違也。正所謂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意也。】


「鈴杵真言。」
【鈴者有適悅義。置腰之左。表大我焉。謂
此我。非同凡夫情計之我。乃法身中常樂我淨真
常寂滅之我。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是
我義。如鈴相似。虗而能應。感而遂通。稱適佛心。悅
豫羣機。故鈴談慈。表我德也。振之以悅生佛之心
故耳。杵者示威義。又表五智。轉拳向外。以示眾生
也。表五智者。以智能摧滅煩惱降伏魔軍故。誦真
言時。右手拈花米灑鈴杵上而加持之。】
[001-0277b]


「唵阿吽。」
【此名三字總持真言。凡諸作法。以此真言
總加持之。皆得堅固廣大無窮無盡之用也。瑜伽
大教經云。由持此唵字。加持威力故。縱觀想不成。
於諸佛海會。及供養雲海。真實具成就。由諸佛誠
諦。法爾所成故。由適誦阿字。摧滅諸罪障。獲諸悅
意樂。等同一切佛。超聖眾魔羅。不能為障礙。應受
諸世間。廣大之供養。由吽字加持。虎狼諸毒獸。惡
心人非人。盡無能淩屈。如來初成道。於菩提樹下。
以此印密言。摧壞天魔眾。是此三字。既具如斯妙
用。是故文中重重念之。次振鈴唱。】


「十二因緣呪。」
【正顯上來所有諸法。皆從因緣而有
當體皆空。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
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故三界轆轤。皆屬因緣。欲證
無為。必仗神呪之力。轉生滅而成還滅也。誦呪之
後。得心自在。得法自在。隨其所欲不違拒也。何謂
十二因緣。轉輾感果為因。互相由藉為緣。即法華
所言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等是也。無明者。無
有智慧之明也。體即隨癡迷暗為性。即真如不守
自性。一念妄動而有不覺。迷覆真性。故謂無明即
是惑也。行者。於過去時所造善惡之業。名之為行。
由惑造業。故曰無明緣行。識者有了別之義。此即
第八阿黎耶識也。由業因故。牽生三界。意識妄動。
投托母胎。故云行緣識。既托胎矣。即有壽煖識三
字。七日一轉而成名色。名是心。色是質。故云識緣
[001-0277c]
名色。六根成此胎中。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故云
名色緣六入。以根有入塵之義。故謂之入。觸者。出
胎巳後。由根對塵而未能分別。故云六入緣觸。受
者有領納之義。領納世間善惡等事。由六根觸境
故而後領納。故云觸緣受。愛者好樂世間可意之
境。由領納故然後生愛。故云受緣愛。取者取著不
捨之意。見一切境皆生取著。由愛生著。故云愛緣
取。由取著故。起惑造業。當生三有。故云取緣有。既
有三有之因。必當生故。故云有緣生。既有生故。必
有老死等果也。此十二緣生。總該三世因果。如旋
火輪。無有休息。無明與行。過去二支因也。識名色
六入觸受。此現在五支果也。愛取有。此現在三支
因。生老死。未來二支果。總名流轉門也。今行者既
從曠劫以來。隨無明等緣故。感現在苦果。今以戒
定慧觀照方便之力。神呪加護之功。照自他身心
境體相皆自性空。無內外有。即我此心同佛智海。
是稱為還滅門也。所以十明論云。迷十二有支。則
為苦海。號曰眾生。悟十二有支自性本空。即是大
寶莊嚴城。名之曰佛。今行者神呪智力加持功德。
頓令十二因緣而成佛波羅密海也。如上所論。借
權顯實。攝事就理。會假歸空。培植萬德之本也。】


「我及法界上師三寶。」
【從此以起。正明行願相資。
建壇設供。莊嚴淨土。而攀諸聖也。未行而先願者。
蓋願乃志氣之要約。若不先願堅固其心。恐生懈
[001-0278a]
怠。故須先發願皈依三寶。若不皈依。凡有所作。盡
成魔業。并仗上師三寶冥熏加被。令我本願速得
成就也。行者持花米於手中。白云我及法界一切
有情。正顯其不專為巳而發此廣大之心。從今以
至未證之間。正顯其願之堅固。而常時無退怯也。
誓皈上師三寶者。正顯其發心廣大最勝無上也。
金剛上師居於三寶之首。以佛所師之法故。如大
智度論云。諸佛以實相為諸法。依此實相。發心修
行。方成菩提。若不以此為師。皆是天魔波旬。報恩
云。佛以法為師。般若云。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讚。
無過於法。皆能成度一切凡聖故。所以上師即法
也。金剛者喻實相也。取堅利不變之義。所以華嚴
文殊云。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所師之佛。謂不
動智如來等。金色世界。即喻實相也。不動智。即根
本智也。即是金剛上師居首者。此之謂也。】


「捺謨孤嚕桑渴耶。」
【此四句是皈依三寶。首句皈
依上師。次三句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也。】


「唵哩哩哈哈者。」
【正上師也。】


「唵失哩麻哈者。」
【正三寶也。】


「唵阿吽。」
【復念此三字總持而加持之。灑花米於虗
空。想所落寶米。即成花香種種供養等雲而奉獻
之令無盡也。次請三壇主。先伸偈焚香讚請。然後
獻供。】


「羅列香花一毫端。」
【星羅布列名香鮮花。建此勝
[001-0278b]
妙眾寶之壇。重重無盡之佛境。皆現我一毫端字。
不相妨礙也。而毛端不大。佛境不小。而能週徧含
容互無障礙。猶如一尺之境現千重影。此即事事
無礙境界。廣狹無礙自在門也。經云。於一毫端現
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帝網鏡珠隨意遊入。
依正大小隱顯互映。此非智巧所能。蓋為法應故
爾。】


「心融妙理法界寬。」
【此二句讚法身德。謂心與妙
理融會之時。即見法身廣大無際。反觀世間虗空
如海一滴。楞嚴云。爾時阿難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見心徧十
方。見十方空。如觀掌中所持葉物。此其義也。道者
智行也。謂此智行若與真如貼體契合。則見法界
之性。豎窮三際。橫徧十方。寬廓無涯。如人入海。愈
見深廣也。此是理法界意。】


「相好慈悲暮雲繁。」
【此讚報身般若德。夫佛根身。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慈悲喜捨
等皆悉具足。如同秋月圓滿無缺也。此讚應化二
身解脫德。言佛之化身。徧歷十方。應機六道。儼若
晚暮之雲。繁興鼓躍。任運騰騰。靉靆無可承攬矣。
此二是事法界。】


「香煙堆裏海印含。」
【佛之三身。神妙莫測。有求皆
應。無願不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我今香煙堆裏。
瞻望應現色身而降赴也。猶如海含萬象。分明顯
[001-0278c]
現。如印成文。不假先後。古德云。澄潭瑩淨。明鏡空
懸。萬象森羅。廓然虗鑒。今則信心懇切。一念湛寂。
則千聖貞歸。萬靈交會。豈獨三壇主乎。此二是理
事無礙法界意。正請之文也。】


「釋迦如來。」
【娑婆教主。現在賢劫第四佛。梵語釋迦。
此云能仁。謂能有仁慈惠濟眾生。梵語牟尼。此云
寂默。永寂二邊。默契中道。如來者。謂從如中而來。
故名如來。乃是然燈佛授記之號。今請證盟者。我
今依教作法。佛必印可也。】


「觀世音菩薩。」
【此如前釋。是甘露教主。請求密垂加
護。俾所作成辦。】


「阿難陀尊者。」
【是興權啟教之主。施食之宗師也。梵
語阿難。此云慶喜。如來堂弟。多聞第一。良以法不
孤起。仗境方生。欲益未來。先興權化。故於林間習
定。夜覩非形之態。歸投白佛。哀求救苦之方。佛示
威德之神章。大開甘露之法門。於是昏衢頓朗。萬
物回春。匪仗尊者之悲心權現。曷有施食之教乎。
振鈴念自性偈。】


「方便自性大勇識。」
【方者法也。便者宜也。謂將善
巧方法。隨順眾生之機宜。如現身不定也。以妙體
本來離相。為諸眾生而現諸相。所有之相。皆一期
隨緣之方便耳。此方便自性之體。如金不變。如剛
堅利。混塵鑛不壞其體。入大冶不變其色。不為物
所壞。能壞一切物。以此自性之體。雖不變而能隨
[001-0279a]
緣。示生三界。與民同患。又能斷眾生之癡網。破煩
惱之牢城。故喻之如金剛本來不壞也。大勇者。能
勝怨敵。能怖魔軍。大識者。即一切智。無所不燭。世
出世間。惟佛能知之謂也。】


「最勝無比皆成就。」
【雖不變而不妨隨緣。雖隨緣
又不妨不變。所以最極殊勝。無可為比也。善超諸
有。越諸塵累。靈知絕待。逈出思議之表。故曰超出
相。佛本既然。我今所作亦願成就此妙體也。巳上
四句。乃讚佛現身之體。向下四句。正讚佛說法之
體也。】


「勝慧自性法輪音。」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
門。難解難入。假使聲聞緣覺及諸菩薩積滿河沙。
亦所不知。故曰勝慧。其自性最極甚深。以甚深故。
方能演說法音也。法而曰輪者何也。輪者有推轉
之義。轉此法輪。能為眾生摧碎煩惱。轉凡成聖耳
經云。從根本智流出後得智。從後得智流出大悲
心。從大悲心流出十二分教。所以說法皆以智為
體性。】


「以無生現願得成。」
【說法不離其身。身本無身。方
便而現諸身耳。法華云。時我出世間。方便為眾生。
諸佛所得法。故曰以無生現方便身。彼既如是。我
亦應然。故曰今此所作願得成也。佛身之智。如此
甚深微妙。最勝無比。未有無漏之身。而依有漏之
土。故念淨地偈。轉穢成淨。以便安住諸聖賢也。】
[001-0279b]


「一切方隅等皆無。」
【即後所建曼怛之方隅也。非
如娑婆世界。雜穢充滿。土石諸山。瓦礫砂磧。坑坎
堆阜。不平不淨之地。今皆變成瑠璃之寶地。】


「瑠璃寶地願具足。」
【掌者。海底有石。最極平滿。既
平如掌。柔輭如緜。微妙無比。願佛慈悲於此安住。
極樂國中。妙寶為地。眾寶為園。瓊林玉樹。危樓迥
帶。金臺銀樹。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闥交映。階墀
檻楯。池沼花林。種種滿足。一切皆以妙寶所成。法
音所演之處。無不具足矣。】


「從出世間願安住。」
【如來在世。於娑婆而變為淨
土。今佛入滅。無能再現。我今從佛出世之法。復能
再現此種種七寶所成之地。無量光明。徧照內外。
輝煌赫奕。光照之處。願諸聖賢於此安住不動也。
至此應當獻供。念濯足真言。結蓮花印。念梵五供。
散䞋。念斯麻囉呪。故有濯足灌沐真言。即浣足意
也。書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
兮可以濯我足。唱音樂呪。置鈴於案。誦淨地呪。】


「音樂呪。」
【凡唱此呪者。如鈞天普奏。五音和雅。六律
交暢。微妙通徹。供養十方三寶也。】


「唵斡資囉二合麻明啞吽。」
【初總明世界因起。如俱舍
頌云。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二洛叉。金剛
不能壞。此名持界風。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雨
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剛界。
次第金藏雲。布雨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
[001-0279c]
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
泥犂。醎海外鐵圍。方名器界立。此名眾生世間。唯
因迷妄而起。楞嚴云。一切眾生本覺妙明覺元心
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
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
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若夫佛出世間國土者。即淨土也。為從一切法空
之理。隨定智力應念而現。不涉籌量。如幻術力。剎
那頓彰。大小染淨。隨心應量。如善財入彌勒樓閣。
以三昧力具見莊嚴等事。忽然不見。問彌勒曰。適
來境界從何處去。曰。從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智
慧中來。依智慧神通而住。若隨法性。萬象都無。隨
願智力。何所不成乎。次微細委釋世界因起。夫未
免形累者。故須託土以居。八地巳上。永脫色累。照
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奚為。然復現有染淨差別
者。無非因時設化接引羣機耳。將建曼怛。先釋因
起竟。】


「輪圍山。」
【即大鐵圍山。】


「鐵圍山。」
【念真言時。手拈花米於曼怛上右旋散灑。
如空注雨。成此二山。輪圍山在外。鐵圍山在內。高
六百八十萬由旬。此云限量。大由旬八十里。中六
十。小四十。從廣隨應。或一四天下量。或小千量。或
中千量。種種不定。彌牢堅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
此大千界外。總有座大輪圍山。高至四禪。範圍之
[001-0280a]
內。總名三千大千世界。】


「金剛地而作擁護。」
【此成金剛界。手拈花米於曼
怛囉中間書一吽字作擁護。排列花米。從中間而
出。勝金剛地基者。讚智力所現。不同眾生妄想也。
若依次第差別因起者。如因本經云。此大地厚四
十八萬由旬。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虗
空。虗空依妄想。妄想依真如。真如無所依。水聚厚
六十萬由旬。水上別有風大吹轉。於上成金。如熟
乳上生膏。名為金輪。厚三洛叉二萬由旬。風聚厚
三十六萬由旬。各廣無量。其大海中有須彌山出
水為大。小須彌山即七金山。乃大須彌山之輔山
耳。】


「大須彌山。」
【此翻妙高山。下根連住金輪之上。皆七
寶所成。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合成。下狹
上闊。漸漸廣大。端直不曲。最勝可觀。曲臨海上。高
八萬四千由旬。四面有四峯。一峯各有八天。中間
一峯名忉利天。帝釋所居。即玉皇是。須彌山半四
面有四埵。名四天王天。又下三級。有堅首持曼常
憍三天。是八部天神所居。須彌四維。各去百由旬。
有七重紫金山。】


「小須彌山。」
【各高七百由旬。其底平正。四寶所成。生
種種樹。鬱茂花菓。多諸聖賢之所住處。一名雙持。
二名持軸。三名擔爾。四名善見。五名馬耳。六名象
鼻。七名魚嘴。又有七重香水海。一吉祥。二醍醐。三
[001-0280b]
酪。四酥。五乳。六酒。七蜜。一重紫金山內。一重香水
海。一海遶一山。魚嘴山外。即是大海。名曰醎海。日
月宮殿。遶大須彌山腰。常行不息。東始南中西出
北半夜。南贍部洲正當午。北俱盧洲打三鼓。六箇
月北行。六箇月南行。每日行六俱奢。在閻提最極
南垂。地形狹近日過速疾。冬則晝短夜長。漸向北
行。日移六俱奢。當洲中行。地寬行久。夏則日長夜
短。寒暑者。謂須彌半。有伽提羅伽等山。日向北行。
照觸彼山。則生熱惱。二山之間。有須彌留海。闊八
萬四千由旬。日向南行。照觸彼海。則寒冷也。日以
天金玻瓈合成。宮殿廣五十一由旬。正方如宅。遙
看似圓。風吹依空而住。日天子身光照閻浮檀金
輦。輦光照宮殿。光明相接。而有千光分照傍下。月
以天銀瑠璃合成。宮殿廣五十由旬。何故漸現。有
三因緣。一者背相轉出。二者青衣諸天常伴月中
隱蔽其宮。三者日光障奪漸漸而現。若日隨月後
行。至三十日覆月都盡。名為晦日。若日在月前行。
月見開淨。至十五日具足圓滿。日月相望。名為望
日。朔者甦也。謂月死而復甦故。星者。最大寬一由
旬。小者廣二十里也。復有斫伽羅山。闊十二由旬。
楞伽等山併諸海水。及與林池空地。不及枚舉。次
復有海名禪那迦。闊千由旬。百寶間錯。海中涌出
宮殿。七寶合成。高十由旬。轉輪聖王宮殿隨身。此
中海道自然涌出。與水齊平。即金輪王出世。有三
[001-0280c]
十二相。具足八寶之所輔焉。次有雪山。高五百由
旬。四寶所成。四面金峯挺出山外。高二十四由旬。
中有高峯。眾寶間錯。迥然秀出。於彼山頂有阿耨
達池。池東有恒伽河。從象口出。共五百河流入東
海。池南有辛頭河。從牛口出。共五百河流入南海。
池西有縛芻河。從馬口出。共五百河流入西海。池
北有斯陀河。從獅口出。共五百河流入北海。總此
四海。共一醎味。名為醎海。中有四大部洲。八中洲。
八萬小洲。只一世界耳。萬億須彌并諸大海。方名
大千世界。】


「東勝神洲勝勝神洲。」
【廣九萬由旬。其洲如半月
輪。人面亦爾。身長五肘。壽命五百歲。】


「南贍部洲最勝洲。」
【廣七萬由旬。其土南狹北寬。
狀如車箱。人面亦爾。身長三肘。壽命百歲。】


「西牛賀洲妙拂洲。」
【廣八萬由旬。其土如滿月形。
人面亦爾。身長四肘。壽二百五十歲。】


「北俱盧洲勝道行洲。」
【廣十萬由旬。其士正方。人
面亦爾。身長七肘。壽命千歲。佛手一肘。長三尺四
寸。今舉中大十二洲。其餘小洲該在其中矣。依人
王經云。此南閻浮提一洲。十六大國。二千中國。十
萬小國。楞嚴云。此閻浮提有三千洲。正中大洲。大
國凡有三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
三兩百國。乃至或一或二。經旨雖殊。當以神契。幸
勿泥也。一界既然。而大千同一成壞。所有差別。舉
[001-0281a]
一以例諸方。今以大千總為曼怛。隨成一界。萬億
須彌四天下同時成立。於中皆是眾寶所成。微妙
莊嚴莫不具足。而先必仗吽字擁護者。是字即菩
提心因也。以有此字為因。恒沙功德依之而生。豈
獨山洲眾寶而不隨之變現耶。又一切魔羅不能
為礙。故仗之作擁護。俾我作法速得成就。於中大
小二山四洲八中。隨念真言一徧。手拈花米於曼
怛上次第排列。應念而成就。無有不然也。既頓變
國土巳。不可無鎮國之寶。故以金輪王八寶而嚴
飾之。】


「象寶。」
【轉輪聖王為太子時。年既長大。堪紹王位。受
灌頂時。其時夫人於正月十五日。手執金瓶。取四
大海水。灌太子頂。爾時太子沐浴齋戒。受王職位。
高陞宮殿臣僚輔翼八寶自至。王四天下。象寶者。
即八寶中之一也。名金剛身。此寶能知王意。其欲
乘時。即現其前膚色光白。莊飾殊特。行步平正。其
疾如風。具足六牙。牙有浴池。池外有玉女作樂。池
中之水冷煖隨意。此為寶也。】


「主藏寶。」
【此名大才。即文臣也。世間文字無不通達。
先王典籍熟覽無遺。綱紀國政。輔佐聖君。又復能
知伏藏。隨王所需。皆得滿意。如王索真陀羅尼。唯
智臣能解。故稱為寶也。】


「馬寶。」
【此名迅疾風。一剎那間。周行四天下。又復能
於一切時中。一剎那頃。周行塵方。不生疲厭。故稱
[001-0281b]
寶也。】


「女寶。」
【此名具妙德。端正殊麗。有傾國之色。肌膚鮮
白。猶若冰雪。冬溫夏凊。無大小便。能生千子。巧慧
聰辯。適王娛樂。有此殊妙。故稱寶也。】


「將軍寶。」
【此名離垢眼。即武臣也。威猛雄厲。有葢世
之雄。若四天下儻有抗違王制者。此寶一至。自然
肉袒歸降。傾心向服。故稱寶也。】


「輪寶。」
【此名無礙行。以轉輪聖王灌頂受職之時。爾
時東方忽有大金輪現。其輪千幅。具足轂輞。金輪
寬一由旬。眾相圓淨。來應王所。因知此王定是金
輪。王於四天之下。欽仰聖王。望風而化。垂衣拱手。
無為而治。般若云。王欲游行。輪即前導。王念飲食。
輪即停住。王意進趣。即知所在。一時普週。威伏一
切。是稱為寶也。】


「如意寶。」
【此名光藏。即摩尼珠。是金翅鳥王之心也。
圓明映徹。能雨眾寶。龍得之而鎮海。鳥無能害。王
得之而鎮國。百寶具足。并士庶熙和。萬邦咸寧。稱
為寶也。】


「寶藏瓶。」
【乃貯寶之器。又能出生眾寶也。】


「日宮月宮。」
【前巳廣釋。】


「眾寶傘。」
【即寶葢也。王若出入。即葢其頂。懸處虗空。
終不墮落。】


「尊勝幢。」
【即庭前所豎之高幢也。建此幢者。顯法尊
勝。人天仰之為宗。外道望之而服。又幢者幢旗之
[001-0281c]
屬。刊定記云。幢有七義。約之為五。一高顯義。二建
立義。三歸向義。四摧殄義。五滅怖義。巳上一切供
具。皆是無上心所成。無作法所印爾。】


「唵室哩麻忒捺麻。」
【此名佛智隨喜真言。上來雖
有山洲諸寶。尚無宮殿樓閣園林池沼衣服珠玉
等。故念此真言加持花米。徧灑曼怛囉上。想所落
寶米。悉成如上諸莊嚴具。如空注雨。相續不斷。供
上師三寶。中圍佛會。復拈花米向灑虗空。念云。】


「人天所有種種供物。」
【盡世所有一切供養莫不具
足巳。唱曼怛囉真言。結蓮花印。念梵五供。至十二
因緣止。唱畢。持鈴杵於曼怛上緊搖一徧。以表洪
音振動大千世界。此名初獻也。】


「寶錯真言。」
【凡作印者。從右手小指數起。施戒忍進
禪。又左手小指起。慧方願力智。是為十度。方可作
印。故不錯也。左手持於寶錯。右手結三尖印。想印
中赤色吽字出火光。念吽吽癹怛。彈指三下。遣其
魔礙。次念唵㰠。觀一㰠字徧空。然後入觀。復想黃
色得浪字放光成寶生佛。禪押戒度頭。施忍進申
直。結施印。亦名普通吉祥印。利益有情。天寶錯者。
乃得浪字之所變也。經云。此字具四種義。一多字
門。即真如不可得義。二囉字門。即離塵義。三阿字
門。即一切法本來寂靜義。四莽字門。即一切無我
義。謂此心若與真言相應。能令身心無礙。猶如虗
空。凡有所求。最速成就。一切伏藏。悉得現前。所以
[001-0282a]
云因陀羅尼寶能滿眾生希求願故。將欲此寶滿
我所願。當於空性中。觀心月輪上光回得浪。一念
變成寶錯錯之。念真言時。將錯數下。想寶錯內。出
生無盡諸天如意珍寶等雲。間錯雜糅。盤旋虗空。
而奉獻之。問。前由心月𠶹哩字。增長自性成觀音。
今以此處復觀得浪字。而又變作寶生佛。一身尚
更改不定。焉能主法利生也。答。普門品云。應以佛
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聲聞天
龍八部乃至異類之身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
說法。又豈有一定之拘哉。不然。何得稱為普門示
現。所以向下作法更易身色處最多。如在七寶如
來時。即現身為七寶如來也。】


「散花米真言。」
【手拈花米撒於寶錯上以加持之。俾
用之時令無障礙也。上來建設皆從自心不思議
變。及真言字種之力。故有如是妙用。既有境界。焉
無魔礙。又彼魔等心行。最喜作破法因緣。若以正
法興盛。魔宮隱蔽。威德增長。楞嚴云。若人發真歸
源。十方虗空皆悉消殞。況諸世界依虗空耶。故彼
魔王及諸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崩裂。大地振
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怪。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
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豈肯令汝摧
裂其處。故於三昧之時。僉來惱亂禪定。令汝正法
不得成就。俾其魔宮安隱無虞。故今行者作法之
時。恐有境界魔礙。與夫天魔及五陰等魔種種魔
[001-0282b]
礙。故須遣之。】


「遣魔真言。」
【三重真言。三重遣魔。初遣魔。從印上赤
色吽字出光。遣境界魔。即違順等境魔。次遣魔者。
從印上四度吽字出火光。作搖扇勢。而遣諸魔。即
天魔睡魔病魔死魔煩惱陰魔等。三遣魔者。從印
上十度赤色吽字出金剛𦦨煽空。令魔遠離。金剛
燄者。永嘉云。般若鋒兮金剛燄。非但空摧外道心。
蚤曾失却天魔膽。此蓋就理之言。若約事者。即如
火輪金剛烏芻瑟摩火光三昧也。此上智力。皆順
文釋之。若據表法。其義轉勝。如初登壇。則自恃我
為法王。於法自在。隨處建立。今恐迷巳逐物。不達
如幻。故須遣之。所建諸法。若不知其自性本空。執
為實有。名為法執。復於法中妄計實有主宰。名為
我執。有此二執。二障從生。上則不能轉依二果。下
則何異魔外等見。梵語魔羅。此云殺者。能戕害法
身慧命。劫功德寶故。所以初印者。表遣我執也。以
麤易斷故。次印者。表遣法執也。以細難除故。二執
從遣。便證二空。名曰俱空。若住此空。名為理礙。故
空亦空。名遣俱空。即當第三印也。以不可空處。即
是真空無住之本。一切凡聖之源。故次維之以真
空印。】


「真空呪印無有間斷。」
【念真言時。應觀心月輪上
有金色唵字。此名莊嚴一切佛剎大智大輪金剛
三摩地。入此定巳。能從無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經
[001-0282c]
云。菩薩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諸法。故於真空自
性之中。默想𠽾[口*隆-一]阿吽。一念頓成十方世界。所有
天妙曼怛等。啞哩干五供。猶如普賢雲集供養者。
正明其供養之心廣也。徧空充界者。明此供橫徧
十方也。盡輪迴而無間者。顯此供豎窮三際也。問。
三字云何便能成辦此勝事耶。答。𠽾[口*隆-一]字。如前云
莊嚴一切等。及佛頂尊勝經云。此呪能破一切地
獄閻摩羅界傍生之苦。回趣善道。乃至諸佛淨土。
及諸天宮。一切菩薩甚深行處。隨意遊入。悉無障
礙。捨報即生佛剎等。阿字者。名以菩薩威力入無
差別境界。亦是無生義。吽字者。名一切如來菩提
心因也。亦名一切如來恒沙功德皆從此生。總而
論之。蓋以菩提心為因。而入菩薩甚深行處。莊嚴
一切佛剎及諸天宮微妙曼怛。究竟總歸一真實
相無差別境界也。問。四洲諸寶。上皆一一具足成
就。此處又建者何義。答。從上所作。盡屬漸次。不能
圓具。一成一切成。并藉真言之力。恐失唯心之旨。
兼三遣。恐墮空寂。故於一念間。從真空自性中。想
此三字之力。剎那頓現。一念圓成。故後偈云字字
密言唯心之所成。故知前屬漸次。此係一念圓成。
故無濫也。以上建立諸法。皆仗因緣而成。花米為
因。真言為緣。并及唯心一念想成。依此因緣。然後
有所建立諸法也。諸法既屬因緣。當體即空。雖空
不妨現有。有常自空。縱有當體即空。空常徹有。空
[001-0283a]
有無礙。中道觀也。所以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
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之謂也。】


「唵啞吽。」
【撒華米以成珍寶等供。復以三翻曼怛顯
密奉獻。并祈佛納受。而求索願事也。】


「諦想清淨哀納受。」
【梵語蘇伐羅。此云黃金。梵語
阿路巴。此云白銀。寶玉者。眾寶之類也。梵語麻薩
葛斡。此云玻瓈。亦名水玉。即水晶梵語瑠璃。此云
青色寶。內外明徹。梵語鉢摩羅伽。此云赤珠。又云
珊瑚。琥珀非赤珠。即天赤珠。紅光互射寶色交輝。
又名因陀羅寶。非世所有。梵語鉢摩羅伽隸。此云
瑪瑙。亦名石心。硨磲又名大貝珠。寶珠者。即摩尼
珠也。】


「我今依教無間斷。」
【此第二獻也。三重偈文。最極
顯著。不必瑣釋。置鈴於案。次右手持花米念云。】


「唯願上師三寶唵啞吽。」
【既發大願巳。皈依三寶。
請求證明。復念三字總持真言。撒花米。想所落寶
米。悉成花香等雲而供養之。上皆同體三寶。此下
讚別相三寶等。發起眾生欣慕之心。成就佛種也。】


「志心信禮萬德具。」
【志心信禮者。乃精敬之詞也
梵語佛陀。此云覺。覺者。謂五住究盡。二死永忘。如
大夢覺。蓮花開。名之曰佛。福足慧足。名兩足尊。自
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三覺圓。慈悲喜捨等皆具足。
名萬德具。因窮果彰。開導人天。曰調御師。調乃調
伏。御乃適時善駕。如淨名云。閻浮眾生。其性剛強。
[001-0283b]
難調難伏。唯如來以善巧方便。設諸苦切之言而
教化之。譬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
御其心。乃可調伏而入律也。故名之曰佛。】


「天人調御師唵啞吽。」
【此無非加持音聲。令成廣大
讚歎。如行願品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微塵。一一
塵中復有塵數佛。我當悉以甚深信解現前知見。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
音聲海。一一音聲海。出一切言詞海。稱揚讚歎一
切如來諸功德海。盡於未來相續不斷。即此之意
也。】


「凡聖大慈父。」
【三聖六凡之依怙。曰慈父。經云。五眼
具足成菩提。永為三界作慈父。】


「從真界十方處。」
【此下讚現身說法。所謂如來從
一真法界而騰應化之質。若桂月朗空。千江頓現。
悲化之心。無處不在。豎則窮於三際。橫則該徧十
方。】


「震法雷。」
【有警覺義。】


「擊法鼓。」
【有進策之義。】


「廣演權實教。」
【三乘。權也。一乘。實也。】


「唵啞吽大開方便路。」
【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
相。不可以言宣。今佛於無身中現身。無法中說法
曲徇機宜。隨時設教。此所以為開方便也。】


「若皈依地獄苦。」
【起信云。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
不離因。以因生果。一念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既
[001-0283c]
有業因。焉無苦果。若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則乘
此般若之力。何患地獄之苦而不免乎。】


「志心信禮傳東土。」
【阿難於西域畢鉢羅窟結集
諸經。所以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法華云
護持諸佛之法藏也。次有三藏法師等。翻譯傳於
東土。易梵語為華言。謂之翻譯也。】


「祖師弘。」
【不與凡聖同纏。超然名之曰祖。弘者弘開
播揚也。】


「賢哲判。」
【依教修行。但未洞徹於心源。將近於聖。故
謂之賢哲。判者。於諸教之中。判分半滿。了義之教
曰滿。不了義曰半字也。】


「成章疏定宗趣。」
【解釋義理。頓成章疏。三乘者。聲
聞緣覺菩薩也。頓者。唯顯佛之知見。不立階級。伹
離妄緣。即如佛也。漸者。廣明行位。三祇熏修。角立
性相。疏決真妄。五教者。小始終頓圓。當部所祟曰
宗。宗之所歸曰趣。】


「鬼神欽真甘露。」
【經云。脩多羅教。如標月指。令人
依指而識月也。見月忘指。切勿認指為月。故云標
也。】


「若皈依餓鬼苦。」
【餓鬼宿因。多是慳貪不捨。空腹
高心。由此業因。故墮餓鬼。而今歸依。則摧折慢幢。
如今聞知。則達諸法空。豈復顧空花之果。聳大我
之山哉。又何患餓鬼之苦而不能免乎。】


「志心信禮是家務。」
【僧伽。此云和合眾。眾流入海。
[001-0284a]
同一醎味。眾姓出家。同姓瞿曇。如水乳合。名和合
也。謂智高才廣。行端德隆。眾所欽仰。名眾中尊。五
德者。一心語不麤獷。二說法利人不倦。三戒德清
淨普聞。四能除煩惱毒害。五常與佛安住。六和者。
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
修。利和同均。利生為業。弘法為務。不憚捐軀殞命。
正顯為僧弘法。非分外事也。上讚入鄽垂手之高
僧。下明苦行頭陀之耆宿也。】


「避囂塵採薪薇。」
【厭暄欣寂。潛避塵世。宴坐於幽
靜山林之中。棲止於巖阿石室之下。人天恭敬。不
以為喜。採薪薇以充腹。披毳衣以蔽身。摶草為褥。
曲肱而枕。以樂道也。】


「鉢降龍相傳付。」
【目連六祖等以鉢降龍。鄧隱峯
聞二虎[鬥@豆*斗]。飛錫空中作聲。因而解散。西天四七。東
土二三。乃至五宗列派。禪教律諸大宗師。或以法
傳法。以心印心。如燈傳一燈。燈燈相續。明明不盡。
名無盡燈。照窮世間。無有休息。故曰法燈常徧照。
祖印相傳者。此皆以祖師心印遞相傳付也。】


「若皈依傍生苦。」
【傍生者。謂畜生傍人而生也。以
僧寶是解脫道。一墮畜生。則被人之籠繫。獵之弓
弩。漁之羅網。庖丁屠割。種種苦惱。設使飛禽走獸。
常懷獝狨之悲。強弱大小。遞相吞噉。負力償勞。互
為徵酬。無得解脫。一皈僧寶。則智慧頓發。翻破愚
癡之網。慈心相向。却敵弓矢之手。有此勝力又何
[001-0284b]
患不免於畜生苦乎。此處可通施主情。行者又當
激勵大眾發菩提心。次則皈依三寶發最上心也。】


「眾等發廣大心三菩提心。」
【人天福報。三界有漏
之因果。聲聞緣覺孤調解脫。唯求自利。不顧本羣。
權乘即藏通教。大乘圓教。修六度等。最上乘。即佛
乘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
此云正覺。正言發此大願。不專為巳而求人天小
乘菩薩之果。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此無上菩
提之道。既發心巳。然後請十方諸佛轉大法輪。令
彼一切眾生聞此法巳。然後頓破無明。開發其本
有之覺性。而自然成無上菩提。將欲廣迎諸聖大
轉法輪。必先淨治壇場。整肅莊嚴。方堪禮請。是故
次結明王印也。】


「先結大輪呪七徧。」
【依教者。乃甘露軍茶利菩薩
念誦儀。教持呪密言。令我所作廣大宮殿勝妙莊
嚴。皆悉成就。無諸障礙也。默念七徧。應想面前空
處。離身七肘高八肘。現一金色。𠽾[口*隆-一]字。此字名莊
嚴一切佛剎大智大輪金剛三摩地。一入此定。能
變勝妙宮殿。當以大千國土合為一國土。以此國
土融成一宮殿。一一莊嚴及諸供具。如華嚴云各
有阿僧祇數勝妙樂事。問。上來點淨淨地并建曼
怛。皆有壇場宮殿及諸供具。又何得重複耶。答。上
來所作。但是建立。似有彼此之分。未齊平等之境。
若不和會融成一土。難彰至理。所以楞嚴會上。世
[001-0284c]
尊從面門上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
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
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正表妄想凝結。則國
土殊分。真智一起。則法界圓現。今融世界。亦如是
也。伹除妄想。國土自如。況藉神呪之力。何患而不
成也。初是翻染顯淨。次是從空現假。今是融世界
而為宮殿。令宮殿之量。等彼大千。廣闊無際。重重
無盡。方堪容受無邊聖賢也。既巳莊飾宮殿。然後
迎請諸聖。故先伸偈禮請也。】


「稽首十方哀納受。」
【稽首者。以首至地。稽延少時。
總持能皈三業。意起欽承。感佛他心通。身首作禮。
感佛天眼通。口稱名號。感佛天耳通。十方調御。佛
寶也。演揚一句。法寶也。三乘一句。僧寶也。慈能與
法性之樂。悲能拔無明之苦。哀納受者。正請也。】


「奉請三寶光臨法會。」
【此是顯請。次則以心光密
請。既巳殷勤三請。諸聖豈得不臨。當現所建壇儀
而奉獻之。】


「印現壇儀。」
【雖現壇儀。意兼密請。謂上所建曼怛。在
於印上一時顯現。如印成文。不假先後而成也。正
所謂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現。而獻佛者。正如
法華云。諸梵天等。各持宮殿奉獻於佛。勸請世尊
轉於法輪之旨同也。據建壇儀云。若無壇無佛。應
結纔發意轉法輪菩薩印。今將請佛說法。須結此
印先現壇儀也。次請佛。念唵斡資囉拶裓囉吽拶
[001-0285a]
吽𠳐。斛手作金剛拳。施慧進力相鉤。相對當胸。應
觀心月輪上白色𠶹哩字放光。至色究竟天請智
觀音。此天是等覺菩薩成佛之處。色身最極高大
六十四萬由旬。菩薩來入道場。放無量光。先請十
方三寶及顯密護神等。即普集巳。互相放光。交光
相羅如寶絲網。輝煌晃耀瑞所希有。問。凡教中皆
以果為主。因為伴。今觀音放光召請諸佛。何以因
為主果為伴耶。答。此有二義。一行者以觀音為所
緣熟境。今先契此境。是因該果也。二此菩薩是過
去威德自在光明如來退位度生。雖則示因。元果
位也。觀音本稱悲。今稱智何也。非智不能運悲故
也。拶吽𠳐斛者。即鉤索鎖鈴之四攝也。鉤召也。索。
引也。鎖。留也。鈴。適悅也。此名四轉輪印。若表法而
論之。即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也。經云。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如婆須密女。執手抱身
心月淨。脗脣唼舌戒珠圓。約一法而言。若同事攝
化。隨其所作。漸漸引入佛智。此即同事攝化之鉤
義也。隨彼求索或法或財而罄捨之終無悔恨。此
即布施攝化之索義也。導以善行。令彼關閉諸惡
趣門。此即利行攝化之鎖義也。無礙辯才善巧隨
順。輭言愛語而獎誘之。令其入道。此即愛語攝化
之鈴義也。所以諸佛住世。必以四攝而化眾生。故
回向偈云。願我得證無上道。以四攝法救六趣也。】


「眾誦三十五佛。」
【即現十方國土說法度生也。】
[001-0285b]


「毗盧遮那佛無上輪。」
【意明諸佛各於其國出廣
長舌相而說法也。法而曰輪者何。輪者有推碾轉
運之義。謂轉此法入眾生心中。推破煩惱。碾碎無
明。轉凡成聖。運至於涅槃彼岸也。又曰恒轉者。正
塵說剎說熾然說。皆遮那本願使之然也。】


「大眾默念心經一徧。」
【此正應轉法輪之意。於此必
念心經者。蓋謂三藏十二分教。千七百則公案。莫
不欲人直下明此心達此心也。當體是佛。瑞應經
云。其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又心者喻也。如人一
身徧體以心為主。今八部般若。六百雄文。蓋以心
經為般若爾。如云是故空中。非但無五蘊等法。即
諦緣智理出世間法。若真空實相之中。皆不可得。
設有一法過於涅槃。吾亦說如幻夢。故般若如大
火聚者也。是知此經。乃諸佛之母。萬行之源。若轉
此法。能度一切苦海。菩薩依之修行。則能離惑業
苦。究竟證無住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故。得無上
菩提。以此觀之。出生死。入涅槃。由斯道也。大哉心
光。智不能知。識不能識。謂之大神。陰陽不能籠罩。
謂之大明。更無有超於其上者。謂之無上。非但一
切諸法不能與等。且能等一切法。等一切生。一切
平等無有高下。謂之無等等呪。能除二種生死苦。
轉依三德祕密藏。真實不虗。復說密呪以助顯焉。
有此妙利。超勝餘經。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
滿上來所發大願云法界眾生一時同得菩提之
[001-0285c]
謂也。華嚴云。身為正法藏。心為無礙燈。照了諸法
空名曰度眾生。】


「啟告十方無量聖賢。」
【此一文之中。正敘施食本
意。原始要終。分為四段。此六句。正啟叩聖賢矣。】


「我今某甲異類鬼神。」
【此申巳意。以慈悲心。仗佛
威神之力。召請六道眾生也。】


「唯願諸佛悲增護念。」
【此願諸佛聖賢舒大威光。
興悲愍心。護念於我。令我隨心得滿願也。】


「普願十方證無上道。」
【此正申其施食之願如此
也。普願法界眾生。於此時中。乘如來力。決定降臨。
享餐甘露。發廣大心。離惡苦果。證無上道。利樂一
切有情也。俟後當陳五供。以圓滿第三獻也。】


「十方一切剎哀納受。」
【此從心間𠶹哩字種放光。
出生六箇吽字。各具一色。花淡紅色。表布施。令人
生歡喜。香黃色。表持戒。令業行芬馥。燈紅赤色。表
忍辱。轉瞋恚火成大光明。塗白色。表精進。潤澤法
身。果紅黃色。表禪定。成就佛果。樂青綠色。表智慧。
能出生種種法故。此六天母。皆以六波羅密為體。
一面四臂。上二手各持一供。下二手輪相交。窈窕
美貌。展左跪右而作舞勢。奉獻諸佛。間以三字呪
者。加持諸供。令徧滿恒沙諸國土也。】


「因緣自性三麻曳吽。」
【因者各有種子。緣者藉事
顯發。自性出生。非外有也。復念真言結印者。別彰
華梵顯密云爾。問。果有此天母耶。答。此之天母。乃
[001-0286a]
喜金剛中圍內有之。皆佛母文殊普賢之儔也。皆
從毗盧智用流出。即前三十七尊內數也。問。塗是
何物。答。是水也。何不直稱曰水。而曰塗者何也。如
恒河水。魚龍見為窟宅。天人見為瑠璃。人間見為
波流。餓鬼見為猛火。本是一水。所見各別。故取名
亦不同也。今能獻之人是天。故所陳之水彼稱為
塗也。】


「我以普賢行願力皆供養。」
【此出華嚴經普賢廣
修供養。普徧塵剎禮拜供養諸聖賢也。既欲修此
供養。如普賢之行願普週法界。必當運其一心。然
後方如法也。上來諸供。皆非法供。即當用心。方為
法供也。淨名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又行願經云。
縱有種種供養常供於佛。不如法供為最。法供者。
即菩提心也。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若諸菩
薩行法供養。其功德不可為喻。又般若云。若以一
食及一衣花米瓔珞燈燭幢旛等供養於佛。各如
恒河沙數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密。般若者。即
實相般若。是本具心光也。以供養功德。在心不在
事。若以一食。大心悉供十方諸佛。不以遠近為礙
是故諸佛皆見皆受。所以世出世間無過此心為
最萬善普會。千聖共揚。若運之以作供養。是名真
如法供養也。】


「次結運心供養印。」
【誦真言時。應觀印上有金色唵
字。即法身真理。流出人天所有妙塗花香燈明。幢
[001-0286b]
旛傘葢。鼓樂歌舞。真珠羅網。懸諸寶鈴。華鬘白拂。
微妙磬鐸矜羯尼網。如意珠寶樹。衣服之雲。天諸
厨食。上妙香美。種種樓閣。諸天嚴身頭冠瓔珞。如
是等雲。行者想滿虗空。以至誠心而為供養。】


「我以志誠心遣魔印。」
【此繼之以施主家三山斛
食而供養之。以顯非廢事專理獨擅觀門也。先結
三尖火輪印。誦真言時。應想掌中有赤色吽字。三
脚放光。從三尖出。作搖扇勢。遣食器魔。問。食有何
魔。答。以食有尋香施食等魔。故遣之。】


「我以佛神力虗空界。」
【以欲變空。先申此偈。問。既
是萬法隨我使之有無。一切不能有無於我。何得
又言承佛神力方得此食徧滿也。答。若非諸佛不
思議力。焉能隨心轉變。化有歸無。從空現假耶。當
知神力者。即呪中之㰠字也。此㰠字。名一切如來
正覺不動智變化金剛三摩地。一入此定。則不動
本智。契本覺真空無相之理。中道觀也。所以正覺
者。無分別理也。不動智者。無分別智也。金剛者。喻
能斷惑也。以金剛能斷惑。故空觀者變化也。謂化
有歸無。從空現假。假觀者。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故
曰三摩地也。】


「變空印。」
【誦真言時。觀一白色㰠字。飛在食器上。使
其頓空。極令清淨。如火燎枯草。滅盡無有餘。於其
空處。應觀三箇金色𠽾[口*隆-一]字。變成七寶鉢盂。盂中
有白色唵字。流出勝妙飲食。皆乳酪醍醐及麵蜜
[001-0286c]
等淨味。默念唵啞吽二十一徧。加持極令廣大。正
應偈中云。加持甘露食。徧滿虗空界。復伸四轉輪
印。拶吽𠳐斛。想前來所請三寶海會分明顯現。再
伸五供施寶錯運心等印呪。將上次第所成諸供。
於此一時而奉獻之。想三寶歡喜攝受。問。要空此
器及食者何也。答。食乃欲界段食。器即銅錫瓷木
等器。諸天尚厭。況世尊乎。今則遣其麤而變其妙。
方堪奉上諸聖賢也。次則結印而奉獻此食。】


「以此甘露食奉食印。」
【此以二手作掬水勢。而捧
上來七寶鉢盂貢獻甘露。每念真言一徧。各彈指
一聲。初一分奉佛并法。次一分奉菩薩聖僧。後一
分奉顯密護神。以表一彈指。頃持一食而徧供恒
沙諸佛耳。并取警覺去塵義。如法華云謦欬彈指
聲。震動大千也。次振鈴念奉食偈。仍分三分。求索
願事。奉食後復讚者。正明三寶是人間最勝福田。
應受人天供養也。】


「我今奉獻甘露食圓滿一切智。」
【世尊者。十號之
總稱。大慈者。萬德之首也。妙相莊嚴者。即百福莊
嚴相也。明解者。謂世出世間無不了知。法華云。如
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約如理智也。楞嚴云。
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乃至恒沙界外一
滴之雨。皆知頭數。此約如量智。權實並施。故云圓
滿一切智也。上句歎功德。屬福足。下句讚智解。屬
慧足。兩足既尊。應受人天供養。應作四生師範。故
[001-0287a]
能施福慧也。】


「能施福慧我讚禮。」
【應施福者與之福。應施慧者
與之慧。猶如大海。脩羅飲之亦飽。蚊蟲飲之亦飽。
不以百川普會而增。不以萬派裂分而減。不以魚
龍鼓之而濁。不以珍寶聚之而清。又應時而潮。知
機而化。故喻之如海也。具此最勝一義。故諸如來
我讚禮也。】


「自性本體脫惡趣。」
【自性者。即法寶自性也。法有
教理行果。謂法體上本離欲染。猶如蓮花處污泥
而不染。即理也。若依此理。即教也。而起諸波羅密。
即行也。則能永脫惡趣。速超道果。即果也。良以眾
生貪瞋熾然。障蔽自心。故起諸業。羈滯三塗。今修
六度。則能對治貪等諸業。以對治故。則三界因亡。
四生果絕。所以能脫惡趣也。又云。自性離欲者何。
論云。於真如法。勝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本
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密。以知法性無染。離五
欲過。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等。是故必須先悟自
性清淨。然後修行。則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一
證一切證。根本既清。則六度萬行不修而自圓。以
本體具故。依此修行。又何惡趣而不免乎。】


「以為甚深我讚禮。」
【此之理趣。甚深微妙。即理與
行。稱為法寶。於彼妙法我讚禮也。】


「解脫道中堪恭敬。」
【三乘四果。稱為解脫。而大乘
菩薩超勝彼等。故云勝解脫也。此是聖僧戒定嚴
[001-0287b]
身。六和自備。守護律行。如護明珠。能作後昆之模
範。堪受人天之供養。故云堪恭敬。】


「勝妙福田我讚禮。」
【此是凡僧。以僧雖有聖凡之
別。皆是紹隆佛種之人。如影響眾生。與聖僧俱生。
如常隨眾住處。與佛同住。應供於龍宮天上。說法
於王宮內院。有如是德。故我讚也。既稱頌矣。想三
寶歡喜攝受。求索願事必蒙允許。自我及法界至
此而止。於中乘大願力而修三密。建壇設供。總名
福慧雙修也。夫建壇設供本乎行願。屬作福門自
利邊事。若入觀音大悲剎那禪定。則能長養悲智。
成就利他事也。有福無智。恐墮人天因果。故當修
此禪定。則有智矣。故經云。因依禪定。得無漏智。既
具福智。等同諸佛。然後於法界之中。能作廣大利
益。是故此定宜當入也。自此巳下。總名大悲利生
分。故先舉偈云。】


「普陀洛伽觀自在。」
【普陀洛伽。山名也。乃菩薩入
定之處。隨緣赴感。即普門示現。有叩皆應。無剎不
周。一稱其名。皆得離苦。如洪鐘在架。隨扣擊以無
虧。月映寒潭。處波浪而不散。此所以為觀自在。前
稱觀世音。此名觀自在者何也。自在二字。總二利
而彰號。一自利。二利他。自利者。謂菩薩用般若空
慧。照了心色。清淨圓融。事理不二。此自利也。復念
眾生八苦所逼。不知出離。隨類應機說法度脫。令
其皆得自在。此利他也。由自利故。發智德之源。由
[001-0287c]
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則慈起無緣之化。
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以同體故。則心起無
心。以無緣故。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則何樂而不
與。化成大化。則何苦而不收。何樂不與。則利鈍齊
觀。何苦不收。則冤親普救。斯乃菩薩之大慈大悲。
故稱自在耳。問。既云在定。云何能赴感度生。既言
常在。又焉有出入之理乎。答。此定名所作定。即剎
那大悲定也。古訓劫波。是時之最長。剎那。乃時之
最促。如壯士執利劍斬一籰絲。每一絲上有八十
剎那。則時促可知矣。既曰時。而迅速若此。則此時
者乃無時之時也。正明無時而不在定。即那伽常
在定。無有不定時之性定也。既性是定。焉有常與
無常。出之與入。然何妨於出入。畢竟出入無礙。去
來自由。順逆不干其懷。動靜不失其照。始稱自在
禪定。所以終日在定。無時不應機。雖常應機。未常
離本定。故華嚴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
生前。隨緣赴感靡不週。而恒處此菩提座。又云。清
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淨名云。不起滅定。而現諸
威儀。即此之謂也。】


「南無無盡微妙身。」
【南無者。承順之詞。菩提心者。
即覺心也。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無不先發此心而
後滿行證果。我今欲起行利生。故亦承順三寶而
誓發此廣大心也。既發是心矣。惟願菩薩慈悲攝
受。令我速證聖身。心便興慈運悲行行利生而無
[001-0288a]
障礙也。此四句。乃歸敬請加之意。】


「次入觀音三摩地。」
【表白舉。令行人知時也。梵語三
摩地。此云等持。即平等任持之意。亦名正定。謂不
偏不倚之謂正。不昏不掉之謂定。亦云正受。不受
諸受。是名正受。如大火聚。名觀音三摩地者。此定
名大悲剎那定。入此定時。能於剎那間普利羣生
也。】


「澄心閉目觀心中。」
【澄心者。即入止也。謂止其心。如
碧潭澄水。湛然不動。即內心不起也。閉目者。即運
觀也。謂收視返觀心月梵字。不復緣於餘境。即外
緣不入也。祖師云。內不放出。外不放入。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問。何故先澄心而後閉目耶。答。謂境由
心現。心因境有。二者相因。故令妄想之波念念不
斷。今欲達境唯心。故先澄其心。則境無因矣。後閉
其目。則心無託矣。各住法位。當體無生。始名為定。
故楞嚴云。於外六塵不多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
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
清淨。譬如瑠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
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
無生法忍。】


「圓滿皎潔淨月上。」
【自性本來圓滿皎潔。若秋月之
無雲。圓而滿。則無德不備。皎而潔。則無照不週。體
用之別也。】


「字種放光成蓮花。」
【謂自心月上。有金色𠶹哩字。放
[001-0288b]
光增長成蓮花。此字乃大悲菩薩。取證真理。利生
妙智。又從光而證者何也。楞嚴云。爾時世尊從肉
髻中涌百寶光。光中出生千葉寶蓮之謂也。肉髻
者。表最上頂法也。百寶光者。表心光普照也。蓮花
者。方因即果。處染常淨。喻圓頓法中。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伹離妄緣即如如佛是也。】


「花中有一觀自在。」
【此是字種增長自身所成之觀
音也。初從理起事。事有依中現正。正中現依。普賢
現身。毛現樓臺。諸佛栴檀塵中。現佛菩薩幢旛等
雲。是其事也。】


「相好具足無比對。」
【此稱讚之詞也。偈文太略。應說
一面二臂。其身金色。花冠瓔珞。頂戴彌陀。嚴好殊
特。無與儔侶而並對也。】


「左手執持妙蓮花。」
【左手表實智。無分別故。執持花
香。實相無相。巧喻蓮花。表實相契實智理也。】


「右手於葉作開勢。」
【右手表權智。有作用故。於葉者。
謂花開蓮現。表因花既敷。果德自彰也。作開勢者。
謂開權顯實。見究竟果也。若逐一表之。則金光明
疏云。法性身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見。唯
應度者示令能見。此即無身之身。無相之相。一切
智為頭。第一義諦為髻。八萬四千法門為髮。大悲
為眼。圓通為耳。中道為白毫。無漏為鼻。十八空為
舌。甘露為口。四十不共法為齒。弘誓為肩。三昧為
腰。如來藏為腹。權智實智為手。定慧為足。如此等
[001-0288c]
為莊嚴法身也。上皆自覺。下是覺他。行菩薩行也。】


「菩薩思惟之蓮花。」
【謂此覺悟之花。人人本有。箇
箇不無。一切眾生無不各具。與諸菩薩本是同體。
如何迷頭認影。懷寶迷邦。而不自覺。誠可悲愍。如
世尊覩明星悟道之時。讚歎曰。奇哉眾生。具有如
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得證。若離妄想。
無師智自然智皆悉現前。我當為彼而開導之。此
中思惟。即行者思惟。不可打作兩橛。何者。所證理
同也。各具者。如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
身不由他悟之意也。】


「清淨法界無惑染。」
【蓮花是喻。清淨法界是法合耳。
謂一真法界。本來清淨。一塵不立。無有煩惱惑染。
如蓮花之不著水也。六祖云。何期自性本是神變。
何期自性本自圓成。何期自性本自祕密等。】


「八葉各有一如來。」
【自此至晃耀五句。通自他說。約
他。則言一切眾生平等共有此花。與如來入定向
觀自在。約自。則言行人與八如來同時入定也。以
上蓮花不曰八葉。至此而獨言八葉者何也。八葉。
表八識也。一花。表一心也。八葉總是一花。八識總
是一心。上來菩薩巳轉識成智。唯是一心。故不曰
八葉。今眾生不能掀翻識海。截斷情流。歸於心原。
八識熾然。故此獨出八葉也。各有一如來者。起信
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
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此識有二種義。
[001-0289a]
能攝一切法。亦能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
二者不覺義。不覺有本末之殊。覺有始本之異。本
覺為如。始覺為來。始本不二。名為如來。此獨第八
識有此義。從第八識復轉起前七識。楞伽經云。藏
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藏識既具。則前七識亦具如來之義。故經云。眾生
身中。念念有如來成正覺般涅槃。又云一切眾生
即菩提相。何也。謂若一念緣起無生。是人與佛何
殊。其或識情不斷。即此號曰眾生。斯蓋就機而說。
若約行者巳轉八識成四智。四智皆能現身說法。
有如來義也。】


「如來入定觀自在。」
【如來面向菩薩者。謂此菩薩
即過去正法明如來。以故不分主伴。又蓮花即因
果同時。而菩薩亦因果同時也。花是因。蓮是果。今
果尚有菩薩。即因該果海也。花上有如來。即果徹
因源也。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先後。冥真體於
神化之域。彰德相於重玄之門。自非竿頭進步。絕
後再甦。焉能測如是之境界也。入定者。即同行者
所入之剎那大悲定也。問。既曰面向。前四面可。後
四得不背也。答。謂圓通之身。本無背向。如雞犀枕。
面面皆正。豈同眾生分段之身。向東則背西。面南
則背北。如大通智勝佛坐於道場。諸梵天等。東看
則曰在西。南觀咸曰在北。寧有一定之向哉。知道
者更須向無向背處看。】
[001-0289b]


「項珮圓光及晃耀。」
【上句彰殊勝身。下句彰殊勝
境。若在法上。明眾生心。從本以來具無漏智。炳煥
靈明。洞徹不昧。經云。世尊語金剛慧菩薩言。我以
佛眼。觀一切貪欲瞋恚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
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
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污染。德
相具足。如我無異。楞伽云。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
十二相入眾生身中。為蘊所覆。煩惱所纏。臨濟云。
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赤肉團中放光動地。正明即
眾生心中有如來智慧德相。故云無一眾生而不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上十四句。總顯理事二種法
界。下二句。方入理事無礙法界。】


「次想其花虗空界。」
【次想者。欲行人以三昧光照
彼心花。令其心開意解。即得以理相應。其花舒大
者。以事攬理成。故能漸舒大。理隨事變。故能徧法
界。未有事不依理。故隨理之事。一一如理圓滿。遂
令一塵普徧法界時。諸塵皆徧。一多無礙。大小相
容。此是理事無礙法界。】


「思彼覺華共廣大。」
【思彼本覺之華。光明朗照。窮
十法界。元是一真。與如來海會同時廣大。更無二
致也。何謂如來海會。有無量光明徧照法界。令彼
諸覺花亦能徧照法界。互無障礙。交涉重重。如一
室千燈。光光無雜。此事事無礙法界也。】


「心若不移諸眾生。」
【上句自覺。下句覺他。上來思
[001-0289c]
惟。即是起行。心若不移此定。遂能興無緣慈。運同
體悲。愍諸眾生。起於哀救。即是利他行也。何以故。
以諸眾生懷寶迷邦。持珠乞丐。本自是佛。迷而不
覺。枉入諸趣。我今證此廣大無礙境界。當以慈光
普照。令彼頓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
身。如類我也。】


「覺花蒙照觀自在。」
【彼之覺花。果蒙吾光一照。如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當下永脫苦惱。心花頓開。覺
地圓淨。便同菩薩無差別也。】


「蓮花漸收同巳量。」
【上八句皆舒。此一句獨卷。約密
說。即是增長究竟。準余巳現前解云。從正位起名
增長。復歸正位名究竟。亦名始本不二也。上師云。
有放不收同凡夫。有收不放是二乘。有收有放名
祕密境界。収放總不同名無戲論法。此乃最極本
續也。正表吾人自性。縱橫自在。舒卷天然。儒云。放
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矣。】


「復結自在觀自在。」
【以前乃是定中境界。今復結
印者。正請智佛冥熏加持四處。今我父母所生之
身。頓同菩薩堅固不壞之金剛身也。又前既現觀
音。今恐迷巳逐物。當復回觀自身。故云亦等。問。最
初既巳字種增長令成觀音。何故今又加持耶。答。
初表增長。由未離覺。今是親證親入也。前所觀觀
音。望因則名因中果。加持之後。當體即果中因也
問。登座即頓起觀音慢。今復何故又入此定。豈不
[001-0290a]
濫耶。答。前是根本定。亦名正位。亦名正體。如在家
為人也。此復入定。如在邦為臣也。其實一體。而約
處別也。如在戎則戎衣。在朝則朝衣。故根本定白
色。所作定金色。向下一一作法。多有更改身色。當
以此理鑒之。問。分明加持五處。云何只言四處者。
答。初登座時。即頓起觀音慢。以心間𠶹哩字中。增
長觀音體。故不離𠶹哩字。是本體義。具足無漏法。
及至下座方纔不現。故不言五處也。四處者。頂口
喉臍是也。當觀吽字加持頂。是真如功德義。用此
加持。無能淩屈。次觀唵字加持口。是如來相好義。
次觀阿字加持喉。是語莊嚴種種義。次觀覧字加
持臍。能令身心清淨。皎潔如水。如是加持。何患身
心不同菩薩無漏之體也。】


「以此禪定廣大願。」
【此四句。將自巳之功德。而回
施法界眾生。同生西方。見佛聞法。成就徧吉菩薩
廣大願力也。】


「若人欲了知惟心造。」
【前來入定鑒機之後。諦觀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一切眾生。身為八苦所逼。心
被煩惱酷熬。求暫停捨。了不可得。眾生本來與我
同體。未有我安樂而彼輪轉。故當興慈運悲。乘定
力而救之。是以稱誦伽陀。示其出要之道。三光並
照。直徹長夜昏衢。梵音演處。地獄頓空。神思遊履。
苦輪停息。頓使鐵牀銅柱。當體全真。博地凡夫。同
御寶乘。故經云。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
[001-0290b]
界獄。免出諸眾生。今欲破獄救彼眾生。先伸華嚴
經偈。此偈意正明唯心之旨。古人云。阿鼻依正。常
處極聖之自心。諸佛法身。不離下凡之一念。能達
性空之理。諸苦自然不及。但了性心現量。禪天之
樂何殊。所言苦者。假設之詞。設使有人而欲了知
三世諸佛何得而成。應當觀察法界之性。以真如
體本來無凡聖之別。因隨緣故作業有異。所以十
界昇沈六道不等。何則。若真如隨無明緣而造染
業。則感六趣之報。若真如隨不思議緣而修戒定
慧業。則登四聖之果。故曰一切唯心造也。經云。三
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宗鏡錄云。應觀法界性者。
則真如理觀也。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識事觀也。以
理觀唯識之性。諸佛證此為成佛之體。以事觀唯
識之相。眾生達此為出要之門。良以一文之妙。攝
義無遺。一偈之功。能破地獄。纂靈記云。有京兆人
王明幹。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病致死。被二人引
至地獄門前。心念地藏菩薩。乃見一僧人教誦偈
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
心造。菩薩授記巳。謂曰。誦得此偈。能破地獄苦。其
人誦巳。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持
一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偈時。聲所至處。受
苦之者。皆得解脫。三日乃甦。憶持此偈。向道俗說
之。參驗偈文。方知華嚴經中。無量菩薩雲集。覺林
菩薩所說之偈。意明地獄心造。了知心作佛。地獄
[001-0290c]
自空耳。故知若觀此心。不唯離苦。不唯破地獄界。
乃至十法界一時破盡。以入真空一際法故。】


「次結破地獄印。」
【結印誦呪。增長自心。成紅色觀世
音。心舌印上三處。皆有紅色𠶹哩字放光。如日初
出之狀。三光同照阿鼻地獄。彼蒙光照。悉皆破壞。
觀佛三昧海經云。是時佛心如紅蓮花。蓮花葉開
八萬四千諸白色光。其光徧照五道眾生。此光出
時。受苦眾生皆悉出現。所謂阿鼻地獄。十八小獄。
八寒八熱。乃至百億刀林等獄。皆悉破壞。今行人
亦當效此觀也。問。一處放光。足以破之。何用三乎。
答。為彼眾生三業妄造而成此獄。故今亦用三業
放光以破之也。又問。地獄是眾生別業而成。云何
能破。答。雖云別業。同是一心。以智照之。眾生尚無。
況地獄乎。由迷一心。妄造眾惡。報在地獄。妄見受
苦。譬如夢中為彼虎狼獅子所噬。或為賊害。或遭
王難受種種苦。及至於醒。了無所得。今觀地獄受
苦亦復如是。假以智照之力。亦無有不破也。問。地
獄既然本空。何得破而救之。答。我雖以智照知其
本空。彼無智照焉得不苦。圓覺云。夢時非無。及至
於醒。了無所得。今正欲破此地獄及苦空也。誠知
諸眾生。以惡業因緣而成此獄。則實非本有矣。我
今以智照因緣而破之。一禪定。二手印。三真言。四
作觀。五智照。有此五緣。何事而不辦耶。豈唯地獄。
即三界二十五有亦皆破矣。今時學者。濫稱闍黎。
[001-0291a]
唯是音聲嘹喨。振鈴擊節。慮恐負於請主之意多
矣。】


「由此印呪豁然自開。」
【真言呪印威神之力不可
思議也。次運心執爐而請。】


「奉請地藏菩薩臨法會。」
【破獄之後。然後請者何
也。以此菩薩是幽冥教主。又三界總是一生死獄。
菩薩示生三界。得三界空。然後成佛。常在獄中教
化眾生。是故先破令空。方運請也。請巳。當伸四轉
輪印。念五供施寶錯運心等呪而供養之。此處宣
祖宗亡靈附薦等疏。次承毫光召請十方眾類孤
魂。先逐一列名。次振鈴歎悼。名為顯召。若鬼住處。
在南贍部洲下五百踰繕那。有琰摩界。是一切鬼
住處。若依楞嚴。鬼等住處。在水輪之下。火輪之上。
地獄又在風火交過之地。自此巳下。即八大。極底。
名阿鼻也。梵語捺洛伽。或云泥犂。此云苦極。即地
獄之總名耳。】


「一心召請西來戰艦。」
【即晉王濬王渾伐吳事。有
詩曰。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
鎖沈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
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
秋。】


「北去鑾輿。」
【即北宋時。金遼虜徽宗欽宗舉族入沙
漠。遂卒於五城國。】


「杜䳌。」
【此鳥名。昔蜀望帝因貪色。誤入武臣家。被臣
[001-0291b]
幽禁。一心思歸。遂化一杜䳌。從口而出。飛在桃枝
上。詩云嗁得血流無用處。是其事也。三王。即禹湯
文武。五伯。即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今曰前王
後覊。不止此等而巳。】


「築壇拜將。」
【即韓信常與蕭何語。何奇之。信在漢。漢
即高祖。初或小覰韓信。委以輕職。詎時未利而僨
其事。自度王不用。乃私遁去。蕭何自追之。王曰。諸
將亡者眾。而獨追信。何也。何曰。諸將易得。若韓信
者。國士無雙。王乃築壇拜韓信為將。後伐楚得功。
封為淮陰侯。復封齊王。】


「建節封侯。」
【昔班超有大志。家貧為人傭書。久受勞
苦。投筆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能效傅介子張
騫。立功異域。以取萬里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後平西域。封定遠侯。】


「力移金鼎。」
【大禹所造。即伍員投吳。三舉金鼎。其色
不變。後果伐楚。】


「身作長城萬里。」
【即宋朝檀道濟。自騖文武全材。國
家倚賴。文帝疾。義康矯詔誅之。道濟見詔。憤怒氣
盛。目光如電。脫幘投地曰。今日此舉。乃壞汝萬里
長城也。】


「霜寒豹帳。」
【武將立營荒郊。常懸幔帳。每於其帳上
彩畫豹。以示威也。】


「風息狼煙。」
【古制十里一營。皆設煙堆。儻朝中有不
測之難。遞起煙騰。諸國皆知。頃刻萬里。所屬之地。
[001-0291c]
皆悉興師救護。又凡三軍出師。至晚駐劄。所打營
火之煙是也。】


「五陵。」
【陜西漢陵寢在焉。又金陵巴陵廣陵茂陵武
陵。皆地名也。】


「蓬萊之島。」
【蓬萊山在東海中。六帖云。銀宮金闕。紫
府清都。人鳥絕跡。是神仙居住之處。】


「探花足步文林。」
【進士杏花初宴。謂之探花。使少俊
二人為探花使。徧游名園。採取名花。若他人先得
則花使不免罰焉。】


「射策身遊棘院。」
【射策。謂投策也。難問擬議。書於后
策。列而置於案上。使不彰顯。在試者意。隨其所取。
得而擇之。以定優劣。上者為甲。下者為乙。棘院。即
應試場也。】


「螢燈飛散。」
【車胤家貧。至夜攻書無油。以囊螢火為
光而讀之。】


「鐵硯磨穿。」
【五代桑維翰。初舉進士。座師厭桑與喪
同。莫之舉。遂作日出扶桑賦。或勸其改業。翰則鑄
鐵硯。清洲以熟鐵為硯。甚發墨。鑄此鐵硯而示人
曰。硯穿則易他業。後遂及第。】


「七尺紅羅。」
【即銘旌也。以死者不可別。故以旌書識
之。穎達疏云。士長三尺。大夫五尺。諸侯七尺。天子
九尺。愛之以錄其名。敬之以盡其事。杜牧之詩云。
黃壤不沾新雨露。粉書空煥舊銘旌。】


「白牯黧奴。」
【南泉云。三世諸佛不知有。白牯黧奴却
[001-0292a]
知有。白牯者。即水牯牛。喻禪也。黧。黑色。奴。即貓貍
之類。却知有者。教有苦空之談。禪有直指之說。】


「黃冠野客羽服仙流。」
【唐李湻風之父。名播仕隋。棄
官為德士。自號黃冠子。唐太宗時。有仙人譚紫霄。
帝寵之。出入金門無阻。賜號金門羽客。由云羽人。
王子年拾遺記。周昭王假寐。夢白雲中一人。服皆
羽色。王求仙術。受絕欲之教。因名羽士。】


「桃源洞。」
【在終南山。閬苑洲。在蓬萊畔。即彼修真養
性之處。】


「三花。」
【即精氣神也。】


「九煉。」
【即七還九轉之法。道家以金鼎烹食。吐故納
新。為內丹。銷煉五方金石。使其致柔。為外丹。合九
十晝夜。從寅至申。為七還也。】


「羊腸之險。」
【泰行山路險。猶如羊腸九曲。】


「漠漠黃沙。」
【古之戰場詩云。漠漠黃沙際碧天。問人
云此是居延。停驂一顧魂堪斷。蘇武爭禁十九年。】


「鸞鳳和鳴。」
【夫唱。婦隨。】


「熊羆叶夢。」
【詩云。吉夢如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太
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兆。
羆似熊。而長頭高脚。獃憨多猛力能拔樹。熊羆者
是陽物。所以為男子之兆。虺蛇者陰物也。所以為
女子之徵。】


「奉恭欲唱。」
【乃註生神前二童子名。凡妢娩時。彼唱
則吉。不唱則凶。】
[001-0292b]


「璋瓦未分。」
【蜀江津有天泉池。邑人春日遊此。競於
池中摸石求嗣。得石者生男。得瓦者生女。又毛詩
云。乃生男子。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衣
之裼。載弄之瓦。】


「宇宙。」
【天地四方曰宇。往來今古曰宙。】


「金谷園。」
【在洛陽橋北。逸史云。梁氏女有姿容。石季
倫名石崇。以珍珠三斛買之。因號綠珠。後孫秀使
人求之。崇不許。謂珠曰。我為汝得罪。珠曰。當效死
君前。遂死此園。】


「馬嵬之驛。」
【唐玄宗有楊貴妃。被安祿山謀叛。逼妃
死於此驛。】


「薜茘多。」
【餓鬼之異名也。】


「魑魅魍魎。」
【此物之怪也。俗書云。山澤之怪謂之魑。
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豬頭人形曰魅。魍
魎者。木石變怪也。玉篇云水神也。】


「華胥。」
【列子。黃帝晝寢。夢遊華胥之國。既覺。怡然自
適。其後天下大治。儼如華胥之夢。】


「映雪偷光。」
【孫康家窘。映雪讀書。漢匡衡少貧好學。
至夜鄰家有燭。鑿壁偷光。深明經術。每說詩。解人
頤。】


「五姓。」
【世間之姓。奚啻萬家。禪波羅密經云。即五音
也。謂一切姓之音韻文字。總不出此五音。攝末歸
本。故言五音。宮商角徵羽。即五姓。夫如是。則盡世
間之姓。該攝其中矣。以上皆本文昭著。不復細釋。
[001-0292c]
故但出事跡而巳。顯召竟。】


「我以大悲餓鬼印。」
【此是密召。先偈次印。以左手
作無畏勢。慰其弗懼也。左願上有月輪。中有白色
𠶹哩字放光。至閻魔界。勾攝一切有情。右手四度
微曲。進度勾召。來入道場。遶佛三帀。作禮而出。壇
外分四門。東門至南門地獄眾。南門至西南隅餓
鬼眾。西南隅至西門畜生眾。西門至西北隅人眾。
自西北隅至北門脩羅眾。自北門至東門天眾。應
當如是而安住之。故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也。】


「既召請巳令離苦趣。」
【既召文畢。讚善激勵其思
法也。主者撫尺一下。誠慰施無畏之意。既召請巳。
復召其罪性入金剛掌。】


「汝等諸佛子次結召罪印。」
【勾罪經云。自身觀自
在菩薩心月輪上。想白色𠶹哩字放出火光。如勾
入彼身中。口誦密言。勾攝一切有情并自身三惡
趣業。其罪黑色。猶如煙霧而合。入我掌中。變成諸
鬼形。又金剛頂瑜伽念誦儀云。於進力度端。各想
一𠶹哩字出光。勾攝自他身中所有障罪。誦密言
時。想彼罪障如鬼黑色髦毛髼豎。二羽各齊。想勾
攝彼罪入於掌中。結成罪山。問。罪無實體。云何如
彼煙霧耶。答。雖無實體。却能充塞天地。障蔽心目。
不能得見諸佛清淨境界。今借諸霧為所緣境。實
有益於事也。既召入掌。必當為彼而摧破之。先伸
偈云。】
[001-0293a]


「摧罪諸惡業摧罪印。」
【摧滅罪障與諸惡業。猶如
劫火洞然之時。菩薩以大威力一唾即滅。然劫火
雖滅。一噓猶能復生。我今以金剛杵摧碎彼罪山。
當體如微塵。永不復合也。勾罪經云。自身增長四
面八臂觀音。前面青色。右黃。左綠。後紅。想心月輪
上青色𠶹哩字放光。照前六道所召之罪結成罪
山。前兩手結摧罪印。左願上怛囉字。是離塵義。右
忍上吒字。悟一切法性不可得義。並金色。名菩薩
入甚深般若波羅密門。右第二手持杵。表摧滅一
切有情法破煩惱軍故。右三手箭。表能穿破諸苦
惱故。右四手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左第二手持
鉤。表鉤出有淵所居故。左三手弓。表發智機應當
度故。左四手絹索。攝取一切所應化故。身出火光。
坐日輪蓮花。足踏烏麻怖畏。誦呪時。二中指搖動。
至後一徧。拍手作聲。觀彼罪山如瓦塔而倒。問。罪
無實體。云何摧耶。答。正謂之無。故今摧之。若決定
有。不能摧也。其業障亦有二種。一者業障。二者報
障。其業障中。復有現行種子。其現行種子之中。復
有定業不定業二種。今摧罪真言。正滅不定業也。
偈云。自身觀世音。莊嚴極威猛。四面各變色。青黃
綠紅整。八臂形現間。有印手俱秉。杵箭劍右列。鉤
弓索左儆。蓮花日輪坐。足踏烏麻影。梵語烏麻怖
畏。此云白澤神獸。澤音鐸。大論云。其形體白紅燄。
方頰大骨。眉高而廣。口鼻方正。利爪尾長。膚色光
[001-0293b]
潔。似麟無角。似龍身短。有大威力也。】


「定業不可轉定業印。」
【上來召摧。皆滅不定業也。
尚餘有二種諸佛出世不通懺悔之業。今當破之。
偈云。決定之業。理固難轉。今藉禪定印呪觀想之
力。遂能轉彼無始障難。與一切罪業當下消滅。如
湯消冰也。當想自身於心月上觀青色𠶹哩字出
光。照諸鬼眾所有定業當下消滅。應想自性清淨
本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名破決定業也。大乘
千鉢經云。諦觀心鏡。照見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
淨。徧現十方。廓週法界。朗然寂照。無有障礙。迦葉
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
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罪性本空懺悔滅罪印。」
【上來不定與定業。悉巳
破之。未及於彼發露懺悔。先申偈文。令知懺悔之
方。若論罪福之性。本來空寂。皆由汝之妄心造作。
妄心若滅。罪相奚存。如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
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
如幻起亦滅。心罪兩妄。當體真寂。真如體上。一切
罪障如紅爐點雪。欲覓罪性。了不可得。非伹懺悔
罪障。即無始根本無明。亦從此截斷矣。故曰。智者
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如是始名真懺及
與理懺也。念真言時。自身觀自在菩薩。應想二屈
指上并心月上有白色𠶹哩字放光。入彼法界有
情身中。如日爍露之狀。罪垢消鎔。猶如墨汁。從足
[001-0293c]
流出。滲至金剛際。問。前巳摧破。今復懺者何也。答。
前時召摧皆有三密之力摧滅罪性。至此方是於
彼發露懺悔。謂自此懺悔之後。永不復作也。罪屬
黑業。故以墨汁表之。自召至此。是滅業障竟。】


「諸佛子等無有餘。」
【文顯不釋。】


「一滴清涼水施甘露印。」
【以上業障雖滅。報障猶
存。如本罪人。雖超其罪。甦其刑罰。而身形𩑔瘦。容
顏憔悴。兼之久困牢獄。身體飢羸。當施之以湯藥
飲食。方盡惻隱之心。今則身雖無罪。報障未轉。故
此以甘露施之。正欲除其報障也。月密明點本。并
蘇魯巴本。續云。自身想觀自在菩薩心月輪上白
色𠶹哩字放光。照前鬼眾。并右忍指上有一月輪。
輪中有白色錽字。流出甘露。如水銀色。是真智所
成。左手力智點水。彈洒虗空。如細雨而下。觸此水
者。悉具色相。猛火息滅。普得清涼離飢渴。消滅心
報障。】


「汝等自從無量劫離諸障難。」
【業火巳息。復具色
相。而咽喉究竟未通。故當與彼而開通之。先申偈。
正申其閉塞之由。謂汝等自從無始以來。廣造惡
業。起諸慳貪。我慢邪諂。空腹高心。由此等業。故墮
餓鬼。腹大咽小。所以千萬劫。不聞漿水之名。二六
時中。唯受烈𦦨之苦。我今持誦密言。令汝咽喉通
達無礙。所受之食。得上法味。不復變為膿血鐵糜
也。應觀自身觀自在菩薩心月輪上字種放光。照
[001-0294a]
諸有情。想左手掌中有青色𠳐字。變成青色蓮花。
花上有白色阿字。流出性水。極甚清涼。右手忍禪
點水。彈洒虗空。彼諸有情觸此水者。咽喉自開。通
達無礙。便能出聲接如來名。此一段是滅報障竟。
問。巳前俱用𠶹哩字。至此又用阿字何也。答。阿字
是語種。故以三本續用之也。】


「南無寶勝如來悉皆消滅。」
【以前來業報既盡。復
為彼等稱讚七佛名號。令其聞名覩相。永離苦海。
究竟常樂之意也。涅槃云。聞常住二字。尚七世不
墮地獄。況如來萬德者乎。華嚴云。設聞如來名及
所說法。不生信解。亦熏成種。自然成佛。如人食少
金剛云云。問。七佛還有前後優劣者乎。答。佛佛道
同。無有優劣。所謂語等字等法等身等是也。前後
次第者。以諸佛因地。各有大願。利益眾生。故以此
功能列之。當前者前。而後者後也。初以離苦趣。業
火未息。故先藉寶勝如來名號。令彼得聞。沃滅業
火。聞此佛名。即能滅塵勞之火也。】


「南無離怖畏如來清淨快樂。」
【業火既巳停息。方
離幽暗之處。乍覩光明之境。人天混聚。凡聖交參。
不無驚怖之狀。故次以離怖畏如來名號。令彼聞
之。便得永離驚怖。常得安樂。】


「南無廣博身如來得甘露味。」
【恐懼巳息。針咽永
透。故稱此如來名號。令彼聞巳。一聆洪名。壅塞門
開。業火永熄。清涼通達。所受之食。不復變為鐵丸
[001-0294b]
銅汁也。】


「南無妙色身如來最為第一。」
【雖食甘露。而色相
猶然不滅。當稱斯佛名號。令彼聞矣。一聆洪名。便
得不受醜陋。而得相好圓滿。到此方脫鬼畜形也。】


「南無多寶如來受用無盡。」
【色相雖具。而衣冠不
整。受用乏少。復令彼聞如來名號。便得莊束整齊。
財寶豐足。稱意所需也。】


「南無阿彌陀如來入不退地。」
【既巳適其所願。恐
在閻浮信心難堅。又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雖
蒙法化。難階不退。故稱彌陀名號。一聞其名。即得
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而入阿鞞越致地也。】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如瑠璃珠。」


【復稱此名號者。所謂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昬而獨
照。一歷耳根。遂得五種功德。設在世間。世間中尊。
如悉達初生。即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不受異
生之身。相好端嚴。威德廣大。如太子墮地。貴壓羣
臣。又有大自在力。所向如意。飛行自在。無諸阻礙。
又得金剛不壞之體。具大智慧之因。身心明徹。如
瑠璃珠。不歷僧祇。頓悟法身。具此等義。可謂盡善
盡美矣。此滅煩惱竟。】


「諸佛子等無上道。」
【此總言七佛如來誓願廣大。
拔濟眾生離苦得樂。若一稱名。便能千生離苦。證
無上道。救拔餓鬼經云。佛告阿難。若人欲求長壽。
福德增榮。滿足檀波羅密。每於清晨及一切時。取
[001-0294c]
一鉢盂盛以淨水。置少飯麵及餅食等。右手按器。
作無量威德陀羅尼法。誦變食真言二十一徧。後
稱五如來名號。謂多寶。寶勝。妙色身。離怖畏。廣博
身。稱名號巳。彈指七徧。至晚取其食器。傾之淨處。
作此施巳。諸鬼神等皆獲充足。捨此身巳。必生天
上。如是供養。與佛無異。復增名者。彼佛願力接引
眾生往生極樂。故加增之。重在戌亥二時。若遇是
時。於事無益。凡持戒居山者。亦可作此法。結來生
緣。每於清晨以鉢盛水。安置佛前。持大悲呪二十
一徧。至午供佛飯一器。持變食真言二十一徧。至
晚持尊勝真言二十一徧。稱七如來名號。然後散
食。次與彼受三皈。發菩提。受佛戒。施法食。圓滿行
人利生之事也。】


「次與汝等皈依三寶三菩提。」
【皈依三寶。能免三
塗。自受之後。當如法護。遠離邪徑。直趨覺岸。越此
無由矣。婆龕亦云步欠。即實相義。所謂一切法等
同虗空。離諸色相及障礙也。實相無相。無相不相。
故名實相。即有一性一體三寶之義。次與彼發菩
提心。發有二義。一開發。二顯發。行者則云顯發。眾
生當云開發本有覺心也。故下申偈云。】


「今所發覺心能取所取執。」
【此偈即理趣六波羅
密經發心之偈。覺心者即菩提心。遠離性相等者。
若依於性。則平等寂靜尚無生佛之殊。焉有上求
下化之事。依相發心。恐墮二乘。相有生滅染淨。千
[001-0295a]
差萬殊。楞嚴云。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
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世間相。體非常住。
依此發心。恐墮凡夫。揀此二過。故不依也。乃至不
依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能取所取。即心境惑
業根緣等而發其心。謂但有依。即是取捨生滅之
心。非無住真心。故曰遠離諸執也。】


「諸法悉無我空性圓寂故。」
【云何要離一切諸法。
以一切法無實主宰。本來平等猶若虗空。豈虗空
而復有所依耶。經云虗空無所依。云何知如空耶。
謂自心昔本不生。今亦不滅。一相無相。週徧清淨。
名為自性涅槃。空寂如之。故取為喻。非謂虗空即
涅槃性。何也。以虗空是頑然無知之物。豈比靈覺
之性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古人云不同虗空性自
神解者是也。】


「如諸佛菩薩是故志心禮。」
【諸佛菩薩既必依如
上等法而發其心。我今亦以此而發心。以故至心
頂禮也。】


「次與汝等發菩提心汝等諦聽。」
【諸佛與我皆發是
心。是故汝等亦當依此法式而皈依三寶發菩提
心也。華嚴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
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


「假使熱鐵輪菩提心。」
【上來藉偈開導彼岸。欲其
速發大心。今正教彼誓發大心也。如世尊發菩提
心時。有大力魔王逼佛皈降。若不爾者。即飛熱鐵
[001-0295b]
輪摧碎汝頭。佛即誓曰。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
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魔聞巳。讚曰。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無上道心。難可退轉。若得成佛。先應度
我。故今借此偈以儆其堅固道心。不可遇緣即退
也。出報恩經。】


「次結發菩提心印。」
【誦真言時。應想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於一念間。融成一廣大月輪。如中秋夜中霄
無雲之時。極甚清涼皎潔。與虗空齊等。於月輪中
想一金色阿字。如秋毫之末非有非無。當爾之時。
不得加於了知。上無佛可成。下無生可度。中無行
可修。煩惱菩提等若知花。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此
為大要。學者於此宜用心焉。不惟為鬼神作利。行
者不久亦就此中了解者矣。四食之中。識食之義。
見在此處。何者。謂開發眾生本有覺性。頓同諸佛
妙明真性。】


「今為汝等不被染壞。」
【當知此心是成佛正因也。
行願品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
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
正覺。從三皈至此。方是破煩惱障。何則。以諸煩惱。
非定不伏。非智不破。智慧一起。諸惑自除。猶如明
生暗絕。今發大心。智慧從茲而起。一受大戒。禪定
因之而生。定慧具足。何患無明煩惱而不能破乎。
此名斷惑。足可徵矣。】


「次與汝等受三昧耶戒得佛法分。」
【上來既發大
[001-0295c]
心。堪受三昧耶戒。而入佛子數也。先申梵網經偈。
汝等受佛戒。即光明金剛寶戒也。一受此戒。眾生
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矣。
何也。夫行與佛同。受佛氣分。既遊道胎。親奉覺胤。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豈非佛子乎。即圓教十住位。
金剛三昧耶經云。明悟佛性者。如是之人。不存二
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眼。亦不具戒。能以
自心無不自恣而獲聖果。大乘千鉢大教經云。如
來心法。金剛自性。本來清淨。究竟寂滅。名之為戒。
果悟此戒體性。一切寶戒自圓。頓入如來位。名為。
佛子也。次結印誦呪者。是平等義。除障義。警覺義。
金剛頂經云。如入壇輪。證三摩地。一切義法。皆悉
具足。三聚淨戒。俱時圓滿。應想印中有白色錽字
放大光明。普照所召一切有情。蒙光照觸。三世諸
佛戒波羅密一時圓滿。法界善法。想為光明。流光
灌頂。貯彼身中。身同普聖。坐大月輪。紹諸佛職。為
佛嫡子。次以舍利弗自肯之詞而喜諭也。戒即法
身。悟此者如初生也。又非四生之生。乃從如來口
生。從法化生也。內障既淨。外相自嚴。又發大心并
受佛戒。方名法器。堪受法食。淨名云。於法等者。於
食亦等。若非其器。縱受甘露。翻成毒藥。如獅子乳。
要瑠璃瓶貯之。若非其器則裂。既稱佛子。當施之
以法食。資養彼等法身慧命。不斷佛種也。】


「汝等冥陽諸有情終無能盡。」
【此施食印呪。乃是
[001-0296a]
如來在觀世音菩薩所受得者。及傳阿難。亦止此
一章而巳。前後印呪。皆是金剛上士。遵瑜伽部集
出自利利他始末之由。而成一期佛事者也。是印
呪者。乃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之呪印。於中觀
門不可不精用心。此若不到。則前所作功德唐捐
矣。應以右手怖畏彈洒。先結三尖印。觀赤色吽字
出光。念吽吽癹怛三徧。遣左手魔礙。問。手有何魔。
答。謂手中有諸戶蟲。令迴避也。次彈指三下。念唵
㰠。觀一㰠字變空。問。空手何義。答。謂此手是父母
赤白二點不淨之種所成。故今空之。復以一念間
變成勝妙莊嚴之手。於如來兜羅緜手無二無別。
問。上來入定。巳增長自身成觀音。今復何故又遣
魔變空。答。法華經云。世尊說無量義巳。又入三昧
放光。至開寶塔。又入定放光。豈不濫耶。蓋因一事
而彰一法。譬如世禮。祀宗廟之人。非不齋戒沐浴。
及至登殿之時。却又盥手。何也。謂表敬也。今再遣
魔變空。表慈之深悲之極用心之切也。既頓變矣。
復於左手掌中觀一紅色𠳐字。變成紅色蓮花。花
上有白色錽字。月密明點中。流出無盡飲食。復想
面前水器。盡為摩竭陀國之斛。七寶嚴飾。盛滿甘
露勝妙飲食等。然後想此字種所變之食徧滿法
界。念唵啞𠶹哩吽一百八徧。當爾之時。加持令廣
大。次念變食真言二十一徧。以右手戒禪二度。於
明點中點取甘露彈洒虗空。侍者當壇散食。俾令
[001-0296b]
事理相應。不虗禪觀也。摩竭陀國之斛。一斛有我
國四十九斗。所謂斛食者。乃桶斛也。食。飯也。名七
七之數。七粒能變七斛。七斛能變四十九斛。七而
又七。變成十方無量之法食也。故云斛食。白云。今
為汝等作呪印巳。變此一食為無量食。大如須彌。
量同法界。縱使窮劫。取之不盡。用之無竭也。】


「由此真言力皆飽滿。」
【上來但變種種勝妙飲食。
未曾融成一味。慮恐不均。越佛慈濟。故復念此乳
海真言。申此呪力。融彼諸食皆成乳海。如會眾流
統為一味。普施餓鬼。令彼身心皆悉飽滿。受用無
乏也。問。食祇可養身。云何心亦飽也。答。謂此食即
法食也。食可資身。法能養心。即上法喜等義。復結
前印。念真言時。應想錽字明點中流出甘露。右手
點取。彈洒虗空。如雨注下。凡所至處。即成長河酥
酪也。問。何以小少器水。等徧法界。答。心力難思故
也。況又藉神呪及字種觀想等力。乃至諸佛冥加
禪定之力。豈不能變小為大。化少為多也。且如欒
巴一[后-口+己]之酒。以術力故。尚能化為霖雨。何況神呪
之力者乎。行者不可不用心焉。後漢欒巴為尚書
郎。誕日。聖上賜酒。向蜀噀之。有司奏不敬。巴奏曰。
臣成都失火。故噀酒救之。後知成都失火。得雨而
滅。雨中有酒氣。是其事也。宗鏡錄云。以有如此大
願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一切所作自然成辦。
凡夫執著。妄見局礙。執障若無。萬法隨作。不離一
[001-0296c]
真之境。化儀百變矣。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
能。醉告三軍。豈麴蘖之所造。筍抽寒巖。非陽和之
所發。魚躍冰河。豈網羅之所致。悉為心感。致此靈
通。故知萬法施為。皆因自心力耳。餘義準思。】


「汝等業障鬼障施鬼真言。」
【此復恐彼等業障深
重。雖巳普施甘露未。及聞名覩相。而其報障猶存。
卒難解脫。或見飲食仍變猛火。我今再誦密言加
持前食。盡成法食。不復轉為苦緣也。誦真言時。應
展垂左手。想錽字明點中流出甘露。從右掌而下
念唵啞𠶹哩吽四十九徧。侍者至師前問訊。取淨
瓶水出壇。向東立。候行者念真言彈指時。侍者云
淨水。徐徐注下。行者至唱時。想彼障施鬼盡皆胡
跪。復想自身觀音。徧至其前。而傾甘露。從頂門上。
滅其業火。普得清涼。再誦真言五徧。各彈指一聲。】


「諸佛子等獲無生忍。」
【方以類聚者。如前召請四
方四隅各以其類。而此安置聚集一方。物以羣分
者。物即六道生靈之物。各隨羣隊而分之也。三塗
即三惡道。是十惡業者所履之道也。四流即天人
脩羅神仙。皆不免流轉也。水族者。即溼居鱗甲之
屬。由無明故。愚於我相。深生貪著。情多下墮。故墜
水族。一沾法水法食。頓獲人空。毛羣者。即飛禽走
獸之類。楞嚴云。七情三想。流入橫生。重為毛羣。輕
為羽族。此皆不達諸法本空。妄生情想。若沾法食。
異執冰消。唯心理現。諸法自空耳。稟識者。非有色
[001-0297a]
四蘊而無形質。如四空天舜若多神等類是也。陶
形者。有形色而無心者也。如無想天及神像有色
等是也。如食香積如來之飯也。未得聖果者。即得
聖果。然後乃消。未得法忍者。食此飯時。即得法忍。
若今之甘露法食。但有沾之者。皆離苦得樂。究竟
證於無生法忍也。無生之法忍。祇在於心。名無生
法忍。餘不繁釋。】


「神呪加持淨法食普供養印。」
【上來所建種種供
養。普供於六道也。淨名云。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
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會。念真言時。應想屈
中指處有白色唵字。明點中流出無盡供養。具足
莊嚴。矣結印。默念梵五供。施寶錯。念斯麻囉等。出
聲念普供養真言七徧。問。最初既奉三寶施食巳
竟。今復何故作此供養。答。前之所作。猶揀凡聖。故
先奉三寶。後施鬼眾。今融以平等供養。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聖凡一體。貴賤等觀。所以普供養也。】


「諸佛子等願速成佛。」
【此文最顯。依義可知。無非
激勵佛子等眾。不復思其人間生命之食。離諸苦
海。永得解脫。今受法食。發廣大心。誓願成佛。遞相
度脫。皆得道果。然後方滿我施食之願也。所以我
之施食。普濟法界有情。無非欲諸有情。同將此福
普皆回施於佛果也。侍者白此文畢。然後云次為
汝等稱誦尊勝真言。令汝往生。】


「大眾同念尊勝呪。」
【此呪共有五譯。此其一也。同聲
[001-0297b]
此處稱念此呪者。令圓滿佛事。圓滿復有二。一神
呪圓滿。二善根圓滿。此即神呪圓滿也。主者持花
米於手中。表大眾同聲念誦此呪。加持此米。想成
光明種巳。侍者出壇散酒。師想佛子觸此光者。皆
得往生極樂國土。上品上生也。尊勝經云。佛在忉
利諸天會處善法堂上為眾說法。時有善住天子。
耽著天樂。於其夜分。空聲告言。善住天子。勿自貪
著。汝七日內。必當命終。生於閻浮。經歷七趣。又墮
地獄。後生人中。貧窮下賤。生無兩目。天子聞巳。驚
恐惶怖。具白天主。當奈之何。天主思惟。欲免此苦。
惟有如來應正等覺是所歸趣。於是同詣佛所。頭
頂禮敬。具白善住七趣之事。爾時世尊頂髻放光。
照十方界。還復口中。現微笑相。告帝釋言。有一總
持。名佛頂尊勝。乃八十萬億俱胝恒沙諸佛所誦。
攝受一切如來智印。能於如來令受灌頂。能護一
切有情。盡除業障。令生樂趣。所生之趣。能知宿命。
若持誦之。設壽盡者。現獲益壽。一切地獄鬼畜等
界。悉皆成空。能開一切佛國天界之門。隨願往生
等。唐有梵僧。名佛陀波利。罽賓國人。航海而來。忘
身殉道。徧觀靈跡。聞文殊菩薩在清涼山。遠涉流
沙。儀鳳五年。杖錫五臺。䖍誠禮拜。冀覩聖容。忽見
一老翁從山而出。謂波利曰。師何所求。利曰。聞大
士隱跡此山。從印土來。欲求瞻禮。翁曰。師從彼國。
還將佛頂尊勝經來否。此土眾生。多造諸惡。出家
[001-0297c]
之輩。亦多所犯。佛頂神呪。除罪祕方。速歸持來。流
傳此土。廣利羣品。拯接幽冥。即是徧奉諸聖。報佛
恩德。取經來至。當示所在。波利聞巳。向山作禮。舉
頭之頃。不復見其蹤跡。遂歸取經。既達帝城。詔鴻
臚寺日照三藏等於內共譯。留內未行。波利奏曰。
委棄身命。志在利人。請帝流行。是所望也。遂還梵
本於僧。順真重譯流行。有偈曰。西域尊者往東來。
却被文殊化引開。東土若無尊勝呪。孤魂難以脫
塵埃。前後五譯。呪亦大同小異。廣播華夏者。惟南
無薄伽伐帝一呪而巳。後𠽾[口*隆-一]者。乃出本朝仁孝
皇后夢感佛說希有功德經。後學當以藏本為正。
若誦若持。能淨業障。令生樂趣。現獲益壽。能閉惡
道門。能開諸佛國。故此誦之。令圓滿佛事。畢利生
之功德也。】


「復念往生呪三徧。」
【謂誦此呪。能拔一切業障根本。
得生淨土之津梁也。若想若誦。則西方三聖執金
剛臺放光接引往生也。復念六字真言。】


「唵摩抳鉢訥詺二合吽。」
【此呪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
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具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
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腹中諸蟲當得菩薩之位。
是人圓具諸波羅密功德。無盡辯才清淨智聚。口
所出氣觸人身者。令彼離瞋得菩薩位。若諸眾生
皆得七地所有功德。與誦呪者等無有異。此呪是
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若人書寫誦持。則同書持
[001-0298a]
八萬法藏。超勝金寶造像。若人得此六字大明。能
離貪瞋癡病。此戴持人。身手所觸。眼目所觀。一切
有情。速得菩薩之位。永不復入八苦。說此呪巳。有
七十七俱胝佛一時現前。同聲說準提呪。廣如大
乘莊嚴寶王說。至此呪念者。總欲眾生究竟證果
也。振鈴。誦法樂六趣偈。】


「承斯善利成正覺。」
【承斯善利者。謂此施食之善
利也。五趣皆轉苦具為樂緣。天則捨樂而發覺心。
如兜率天子聞天鼓音。悟得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畢竟是苦是空。而發心求出離也。二乘承斯善利。
則回心向大乘。四諦十二因緣。而修六度萬行。初
地菩薩承此善利。則福慧具足。頓超十地。圓滿菩
提。歸無所得也。至此能事畢盡巳。行者發願回向。】


「現世之中無上佛菩提。」
【回向者有三。一回向一
切有情。二回向無上菩提。三回向真如實際。此中
三義皆具。若不回向。則被相縛。盡屬有漏之法。譬
如百川之水。若歸大海。則等同一味。若回巳功德
而向實際。則一一功德皆如法性廣大無涯。無有
不成佛也。所以云。真流之行。還契真源。若因若果。
統歸實際。若此密門。凡作少利益。必須回向發願。
不可歸功於巳。若不如是。墮有漏矣。文中鉤鎖連
環。義意不斷。最極明顯。識者自詳。求索願事。並隨
行人及請主之意。向下略出明相。】


「具七功德丈夫身。」
【有三種七。一約世間者。一長壽。
[001-0298b]
二妙色。三無病。四辯才。五智慧。六威儀。七大家業。
二約小乘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智。
五身證。六慧解。七具解脫。三約大乘者。瑜伽七地。
即七賢位。又瓔珞六位及信。一知法。二知義。三知
時。四知定。五知身。六知眾。七知尊卑。有云即七善
法也。】


「七種聖財。」
【如未曾有經云。一信信。二進進。三戒戒。
四慚愧。五聞聞。六捨捨。七定慧。】


「三災。」
【小三災。人壽三十歲時。身長三尺。饑饉災起。
減至二十歲時。人長二尺。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
人長一尺。刀兵災起。此出俱舍劫章。大三災者。因
本經云。大三災起時。有大黑風吹。使海水兩披。取
日宮殿。置須彌半。安一道中。緣此世間有二日出。
河渠流竭。久生大風。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
大海竭。五日六日出。天下煙起。至七日出。天下洞
然。上至梵天。火災之後。布大黑雲。周徧降雨。滴如
車軸。復成世界。無數千歲。又水災時。其水漸漲至
光音天。此水後滅。有大風起。鼓動波濤。起沫積聚。
自然堅固。變成宮殿。七寶嚴飾。由此復成梵天。次
第漸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災之後。其次久久。大
毗嵐風至徧淨天。其風四布。吹諸天宮。使宮宮相
拍。盡碎為末。直至天下諸大山王。互相岌峇碎為
微塵。地下水盡。水下風盡。後還復雨。至果實天。風
鼓波濤。起沫積聚。如前水災。仍舊建立。所以小三
[001-0298c]
災損人民。大三災壞器界。人則生住異滅。器則成
住壞空。】


「五濁。」
【一劫濁。約四濁假立其名。謂四濁增劇。聚在
此時。二煩惱濁。五鈍使為體。三災為相。三眾生濁
者。見慢果報立此假名。惡名穢稱為相。四見濁者。
五利使為體。諸見轉盛為相。五命濁者。連持色心
為體。摧年減壽為相。】


「七難。」
【一火。二水。三羅剎。四王。五鬼。六枷鎖。七怨賊。
名為七難。】


「八怖。」
【一怖煩惱。二怖死。三怖天魔。四怖無常。五怖
苦。六怖空。七怖無我。八怖不淨。】


「八福田。」
【一孝順父母。二恭敬沙門。三平修險隘。四
市開義井。五水路船橋。六給事病人。七救濟厄難。
八設齋賑濟。此是世間八福田。出世八福田者。一
深信諸佛。二依經法修。三遵師訓誡。四明解因果。
五遠惡近善。六受佛戒律。七轉誦大乘。八參禪。】


「三輪體空。」
【能施之人。所施之法。受施之者。故曰三
輪。若不住相。則三輪體空迴向巳。主者即念伏以
文。先舉楞嚴文殊選圓通偈云。】


「見聞如幻翳塵消覺圓淨。」
【見聞者。六根之首也。
謂見聞覺知之六根。皆由前塵之所黏發。正眼看
來。猶如幻翳。是以三界宛然空花。何則。以目有翳。
妄見空花。翳病若除。何花之有。若能返聞自性。則
聞根自復。一根既返源。六根同解脫。翳除塵消。覺
[001-0299a]
心明淨。淨極光通。寂照含虗。返觀世間。猶如昨夢
耳。】


「伏以真源湛寂同圓種智。」
【文中無非發明眾生
從真起妄。淪溺諸趣。故如來興慈運悲。特駕般若
之航。普載迷流。俱登解脫之岸。返妄歸真。究竟成
於無上菩提也。】


「三十六部鬼王。」
【光明疏問。云何謂神。答。神者能也。
大力能移山填壑。小力能隱顯變化。云何曰鬼。婆
沙論云。鬼者畏也。虗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
威也。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他人希求飲食。
以活其命。神之與鬼。淨名疏云。皆鬼道也。而有優
劣之殊。麤分三品。細分九類。三品者。正理論云。一
無財。謂不得飲食。二少財。謂少得飲食。三多財。謂
多得飲食。無財中分三。一臭口。二炬口。三針咽。少
財中分三。一針毛。二臭毛。三大癭。多財分三。一得
喫。二得時。三勢力。即藥叉羅剎毗舍遮等。所受富
樂類於人天。彼皆人間一月。鬼為一日。壽五百歲。
儒者鄭玄子云。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
謂之鬼。尸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三
十六名者一波吒薜茘多。二婆羅門仙。三婆吒遠
害大力。四若夜叉吉遮。五波羅剎食不淨。六飢虗
食糞。七波吒富單那。八婆叉人吉遮。九婆羅多熱
病。十阿附邪接傳送。十一波吒吉遮。十二毗陀羅
多。十三若健陀羅。十四烏摩勒迦。十五阿䟦摩羅。
[001-0299b]
十六鳩槃茶羅。十七毗舍闍多。十八韋陀羅多。十
九附物為怪。二十風行妖怪。二十一畜行精魅。二
十二蟲成蠱毒。二十三瘟衰癘瘧。二十四陰昧幽
視。二十五精明魍魎。二十六明靈役使。二十七阿
利帝母。二十八食小兒精氣。二十九河海精魅。三
十波吒食尿。三十一日月薄蝕。三十二波羅遮文
茶。三十三婆吒食涎便。三十四波吒食濃涕。三十
五婆吒食胎血。三十六婆吒摩羅。此乃鬼神中之
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恒河沙。」
【舉此以明數之多也。此河在西域。香山頂
上有無熱惱池水。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廣四十里。
沙逐水流。其細如麵。佛常在此說法。舉此為喻。】


「五衰。」
【天帝將死。而現此衰相也。有大小之分。涅槃
經云。一花冠萎落。二腋下汗流。三衣裳垢染。四身
體臭穢。五不樂本座。小者。俱舍論云。一衣服香絕。
二身光忽滅。三浴水沾身。四本性囂馳。五兩目眴
動。大現必死。小者不定。遇緣而可救也。】


「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四恩。」
【一父母。慈悲顧復之恩。二師長。有訓導願成
之恩。三國王。有正法治水土之恩。四三寶。有利樂
有情之恩。僧俗通俱。若能供養給事。得無量福。未
來必能成佛道也。】


「三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因果不忘謂之有。】


「諸佛正法菩薩僧隨願所成。」
【此乃再皈依三寶
[001-0299c]
也。始曰未證菩提之間誓願皈依三寶。今曰直至
菩提我皈依。正法源始要終。莫不乘三寶之力。故
不敢忽也。復以所修善根。非專為巳。迴為法界眾
生同時成佛。又願世出世間之法。隨願處所成。畢
竟無諸障礙也。】


「謹依瑜伽教奉送印。」
【化事巳畢。當普奉送。先伸
偈云三密證作法時。應想諸佛菩薩四生六道悉
皆不現。究理言之。而實無來去。若有來去。何異常
情。若無迎送。不成禮儀。謂法身如來。本無生滅。從
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應一際。即不來不
去。故金剛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化即真。本無
去來。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
而見也。不來相而來。似水月之頓成。不見相而見。
猶空花之忽現。譬諸幻事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
明可見。我今所作亦復如是。隨願智力。萬象頓彰。
化事既畢。諸相奚存。緣生無性。法應爾故。法華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如善財參毗目仙人。
仙人執手。即入三昧。具見微妙莊嚴等事。爾時仙
人還攝神通。須臾不現。此其證也。】


「次誦藥叉偈。」
【天阿蘇囉藥叉等。此偈出隨求孔雀
等經。誦此偈者。以成善報圓滿也。意在誡勉護法
神。唯當精誠護法。并衛國護民也。到此。下五佛冠。
誦呪。】


「金剛薩埵百字呪。」
【此呪乃補闕之謂也。或行者。手
[001-0300a]
印不次第。觀想不專注。真言恐誵訛。如是等過。誦
此呪巳。悉皆清淨。復回觀自心月輪上金色阿字。
一氣默持二十一徧。則前來能想所想一一作行
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則墮有為矣。問。初入壇時。則
以𠶹哩字為主。此處何得又觀阿字。豈前後所主
不同耶。答。𠶹哩字者。是大悲真體。利生妙智。故初
以之為主。阿字者。無生義。亦名菩薩威力入無差
別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雖有種種差別。以
此字威力印之。當體亦無差別。究竟證入無生自
性之涅槃也。又上來所作。皆從因緣生。而法性實
無生也。中論云。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緣生法
不生。緣滅法不滅。於吾體上。何曾有絲毫增益損
減也。所謂𦦨口。豈易語哉。】


「皈依三寶和南聖眾。」
【復皈依三寶。請求證明耳。
下座。至佛前唱回向偈。】


「施食功德殊勝行波羅密。」
【此正行者所集功德。
盡以回施法界有情。同生西方無量佛剎。見佛聞
法。入不退地。而證無上道也。】


施食補註



竹窗隨筆云。𦦨口施食。啟教於阿難。蓋瑜伽部攝
也。瑜伽大興於唐之金剛智。大廣智不空。二師。能
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數傳之
後。無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巳。手結印。口
[001-0300b]
誦呪。心作觀。三業相應之謂瑜伽。其事非易易也。
今印呪未必精。而況觀門乎。則不相應矣。不相應
則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巳。昨山中一方
外僧。病巳篤。是晚外正施食。謂看病者言。有鬼挈
我同出就食。辭不往。俄復來云。法師不誠。吾輩空
返。必有以報之。於是牽我臂偕行。眾持撓鉤套索。
云欲拽此法師下地。我大驚怖。失聲呼救。一時散
去。越數日僧死。蓋未死前。巳與諸鬼為伍矣。向非
驚叫。臺上師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誠。被鬼舁
至河濵欲沈之。一僧失鎖衣篋。心存匙鑰。諸鬼見
飯上皆鐵片。遂不得食。一僧曬氈衣未收。值天雨。
心念此衣。諸鬼見飯上皆獸毛。遂不得食。各受顯
報。又一人入冥。見黑房中有僧數百。肌體瘦削。顏
色憔悴。似憂苦不堪之狀。問之則皆施食師也。施
食非易易事也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