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四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
[004-0807a]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
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
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
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
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
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
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
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
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
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
空。不相凌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虗通。云何二俱周
徧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
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巳。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
上慈誨。」


【通曰。如來藏妙真如性。名第一義諦。微妙圓融。要
在心悟。能悟之者。拈來無不是。用處不生疑。一超
即入。何假功勳。如阿難輩。習漏未除。巳破麤惑。而
細惑尚在。會中登無漏者。雖斷煩惱障。而所知障
尚在。滯在功勳位中。安能領悟最上第一義諦。彼
諸相虗妄。本自不生。而今疑其生矣。四大清淨。如
摩尼珠。隨方現色。似有青黃赤白。而本無有。今疑
其相凌奪矣。滿慈子非執相以難性。葢於本性圓
融湛然常住處生疑。彼業巳登無漏。於無漏中。徒
[004-0807b]
見其湛。未見其妙湛也。徒見其住。未見其無住也。
趙州云。諸方難見易識。我這裏易見難識。則所云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豈虗語哉。長水璿
法師。問瑯琊覺和尚。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覺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璿於此有
省。且道答他語。不答他語。若道答他。作何道理會。
若道不答他。何為遽省去。天童頌云。見有不有。翻
手覆手。瑯琊山裏人。不落瞿曇後。又僧問韶國師。
一切山河大地。從何而起。韶云。此問從何而來。可
謂劈腹剜心。】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
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此云無喧雜正修行處。汝
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佛
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
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通曰。如來藏為勝諦第一義。此云真勝義性。則直
指山河生起之源。令人於源頭覰破。當下便自見
性。定性聲聞。雖無諠諍。而寂滅非真。以未證諸法
本自寂滅故。阿羅漢雖得人空。未得法空。躭於空
寂。未能回向上乘。故至此皆獲一乘。更無餘乘。入
佛知見。乃為正脩行處也。於性覺則曰妙明。其體
[004-0807c]
本自妙而常明。不因他以有明者也。於本覺則曰
明妙。由不思議熏脩之力。明知我有是性覺之妙
者也。即妙而明。非不明矣。即明而妙。又不滯於明
矣。正是當陽顯露處。若覺明便落情識。離覺無明。
豈得為妙。故曰覺明為咎。趙州上堂。至道無難。唯
嫌揀擇。纔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
裏。是汝諸人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
裏。護惜箇甚麼。州曰。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既不知。
為甚麼道不在明白裏。州曰。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雪竇頌云。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
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髏識盡喜何
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趙州
道不在明白裏。是他純是妙則境界。却教人護惜。
略通箇明妙底消息。這僧窺見趙州脈路。要與重
重發明。乃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箇甚麼。州曰。我
亦不知。灼然明妙。又問和尚既不知。為甚麼却道
不在明白裏。灼然妙明。趙州深許這僧有些見處。
問事儘得在。却教禮拜了退。連累這僧都不在明
白裏。更說甚揀擇。雪竇欲與趙州翻案。要揀擇。要
明白。三祖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趙州著
語云。纔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恐落言詮。便屬二
義。若是見徹底人。即言語也不妨。所以道言端語
端。若離言語。歸在一處。正是枯木巖前差路多。故
有多種。若見得頭頭是道。雖言語支離。却無兩般。
[004-0808a]
所以天際日月。檻前山水。總是這一箇。刀斧也劈
不開。到此分劑。喜識俱盡枯木龍吟。渾然一妙明
真際。豈容易致得。故曰難難。若猶帶喜在。猶帶識
在。名乾不盡。猶是覺明用事。所謂清光照眼似迷
家。明白轉身還墮位是也。是可無揀擇無明白乎
哉。曰君自看。正欲審定此揀擇此明白。果與至道
相當否也。三祖曰。但莫愛憎。洞然明白。趙州曰。不
在明白裏。雪竇曰。揀擇明白君自看。言人人殊。可
謂同參。】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
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
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通曰。妙之一字。佛所自秘。拈却妙字。但論覺明。直
得十年分疏不下。為性體本明。即昭昭靈靈者。而
直名之為覺乎。則墮在明邊。為覺體闇然。有不明
處。特加一明字。稱為明覺乎。則墮在不明邊。兩邊
俱是荊棘。如何是出身之路。富樓那縱善說法。豈
能以無所明而名為覺。故謂若此不明之體。亦名
為覺。既無能明。則無所明。斷斷乎性體本明。方名
為覺也。明既有所。便是背覺合塵。於性覺離塵之
妙相去遠矣。若見其妙。必且曰如來說性覺妙明。
即妙而明。非不明也。本覺明妙。即明而妙。則又非
明也。非明非不明。離此二途。方名性覺。世尊因其
[004-0808b]
不達此。故告之曰。若汝執言。必有所明。方稱明覺。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是覺以明不明為存亡也。豈
知真覺獨立。遠離能所者乎。若明有所。巳離覺位。
而不得謂覺矣。若執覺無所。則照燭安施。而不得
謂明矣。若一切不明。則是無記性。又非真覺妙湛
明性。覺湛明性。無明而無乎不明。非頑空可比。是
性覺任運徧知。必然有明。若執定必明。妄生分別。
計著不忘。即為明覺。覺必因明。非妙明也。有所無
所。總未離所。無明必明。總未離能。性覺之妙。豈若
是哉。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
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州曰。不擬爭知
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
無記。若直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虗。廓然蕩豁。豈可
強是非耶。州於言下契理。若南泉趙州。却有如許
妙解。惜富樓那猶在理障不免向第二頭分疏。】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
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勢久發塵。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
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通曰。覺湛明性。不動周徧。豈有方所。既不落方所。
即無同異。此無同異。真無為法也。馬鳴曰。若心有
動。非真了知動且不可。況有所乎。一念妄動。認明
立所。所立而真覺隱矣。所既妄立。因分別之曰此
[004-0808c]
是所。然能為此者能也。其分別者所。而能分別者
又能也。能所既立。同異即形。能必異所。所必異能。
本一真覺。本無同異。而熾然成異若此者。則因明
立所之故也。豈但成異而巳。欲異異相。又立同名。
以動則有異。靜唯一同。異者異此無同異之覺也。
同者同此無同異之覺也。於中發明。以為異又同。
以為同又異。因此復立無同無異。由不生不滅與
生滅和合而成阿賴耶識。非一非異。以為同。則五
識攬境。六識分別。七識染污。以為異。則五識乃其
相分。六識非相分不立。七識非分別無有。此無同
無異純是識。興前無同異逈別。前無同異。非有立
也。乃不生不滅真性。此無同異。見所立也。乃生滅
種子。唯有能所同異影子含藏其中。便為世界眾
生業果胚胎。故有同相。有異相。有無同無異相。如
是擾亂。能所相待。同異相形。不得清淨。故有勞相。
勞相即無明。勞久發塵。自相渾濁。混雜真性曰渾。
汩清淨體曰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見思二惑。由
煩惱故變起依正二報。動成世界。靜成虗空。虗空
即上因異立同。雖無能所。却是頑空。世界即上熾
然成異。動為世體。異為界體。有能有所。純是動境。
此有同有異指依報也。固是有為粗迹。彼眾生正
報。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異。以有色相故。非如
虗空之同。然所有生滅。能無生滅。究竟能有生滅。
而離能所者無生滅。至無生滅。無同無異。亦皆有
[004-0809a]
為法也。識有分別故有為。智無分別故無為。有為
故有業果諸有為相。無為即無業果諸有為相。山
河大地。本自不生。只因明立所。從妄見有爾。僧問
雪居膺禪師。山河大地。從何而有。膺曰。從妄想有。
僧曰。與某甲想出一錠金得麼。膺便休去。僧不肯。
後雲門云。巳是葛藤。不能折合得。待伊道想出一
錠金得麼拈拄杖便打。此是何等作用。故雲門以
拄杖示眾云。拄杖子化為龍。吞却乾坤了也。山河
大地。甚處得來。雪竇頌云。拄杖子吞乾坤。徒說桃
華浪奔。燒尾者不在拏雲攫霧。曝腮者何必喪膽
驚魂。拈了也。聞不聞。直須灑灑落落。休更紛紛紜
紜。七十二棒且輕恕。一百五十難放君。師驀拈拄
杖下座。大眾一時走散。於斯徹去。豈但山河依舊。
抑且覺明無出頭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烝。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擊則成𦦨。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
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通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前地水火風
[004-0809b]
空五大皆如來藏。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循業發現。
寧有方所。其發現者。由眾生業力之故也。眾生業
力。由無明始。為無妙湛總持。一念忽動。覺既離空
生明。空亦離覺生昧。覺明發識。識精湛不搖處。即
水也。空昧結色。即土也。相待成搖。為風為水。即土
尅水而生木也。因空昧之土生搖為木。而覺明不
搖。便成堅礙。即木尅土而生金也。金與木合生火。
故曰風金相摩。則有火光。火與金合生水。故曰火
光上烝。則有水輪。水與火合生土。火騰水降。而洲
潬生焉。土與水合復生木。土劣水強。而草木滋焉。
巽為風為木。風者其木之性也。前相待成搖。故有
風輪。但有木之性爾。至抽為草木。則居然有形之
木矣。五行以生尅為夫婦。以相生為父子。子由婦
生。必夫劣然後陰陽和而生子。子生而父母之氣
存焉。故山石可以成𦦨。可以成水。由水尅火之所
成也。草木可以成土。可以成水。由土尅水之所成
也。推之萬物。莫不皆然。余甞以易配之。若合符節。
信乎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覺明發識。為最初湛元。
其天一生水義乎。水生東方震巽之木。木生南方
離火。火生西南坤土。土生西方兌金。而西北乾金
復生北方坎水。如環無端。遞相為種。故曰帝出乎
震。齊乎巽。震動也。巽為風。非相待成搖之旨乎。震
為木。兌為金。東西相對而為夫婦。火於是乎生焉。
非即風金相摩之旨乎。離為火。坎為水。南北相對
[004-0809c]
而為夫婦。土於是乎生焉。非即交發立堅之旨乎。
坤為地。艮為山。均屬土。萬物之所成始而成終也。
故春夏萬物發生。恒於地上而可見。秋冬萬物收
斂。恒於地下而不可見。此河圖所以成變化行鬼
神。不但妙契流行之用。而亦脗合生起之源。如此
世界最下。依風輪住。大地最下。依金輪住。土與金
同是堅性。俱屬地大。火不言輪而言變化性者。在
外界。則諸大為所遷革。在內界。則諸大隨之生滅。
火能鎔散成熟萬物。故曰為變化性。俱舍論謂有
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虗空。有風輪生。風輪
之上。次有水輪。水輪之上。方有金剛。與此稍異。彼
約安立。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約生起。不妨錯綜
言之。仰山湧和尚示眾云。一言說盡山河。僧便問
如何是一言。山以火筯插向爐邊。却收舊處。投子
頌曰。一句稱提萬象分。摩竭空自掩重門。當初衲
子微開眼。插筯爐邊當火焚。若是大徹悟人。視三
界起滅於大覺之中。真同漚生漚滅爾。而況本自
無生。覓三界相了不可得。】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
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
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
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此云凝滑
蒲曇此云泡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
[004-0810a]
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以受
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通曰。世界以空昧為體。想澄成國土是也。眾生以
覺明為性。知覺乃眾生是也。空昧因覺明而顯。故
世界由眾生業力而成。二者相續。皆覺明為咎。是
因明立所之妄。非他四大等生。只因認覺為明。遂
有所明。所屬相分。能屬見分。四大在器界為疎相
分。四大在根身為親相分。所妄既立。遂使六根隔
礙。而見分中明理不相踰越。本一圓融寶覺。分為
見覺聞知。根塵識三。引起妄業。於是同業相纏。因
父母巳三者業同。而成胎卵有情之物。合離成化。
不由父母。但由巳業而成合濕離化之物。其所以
吸引同業者。皆見明為之崇也。以妄心見妄境。而
色由見發。無見則無色矣。以妄見逐妄色。而想由
見成。無見則無想矣。見結為想。識巳成情。故同業
相引之際。異見成憎。父為所憎境也。同想成愛。母
為所愛境也。女人託胎者反是。想流為愛。愛則不
離。種於是乎生焉。故愛為輪迴之本。母既納想。想
結為氣。胎於是乎成焉。故想為傳命之媒。交遘發
生。精血和合。一七凝滑。二七皰。三七軟肉。四七堅
肉。五七形位。胎卵皆然。濕化則不必有凝滑與皰
也。卵生何以居首。想念初動。情愛後起。而卵又兼
胎濕化故也。人亦兼四種生。如毗舍佉彌羅母。三
十二子皆卵生。揜鵲羅婆利頂生輪轉聖王。名濕
[004-0810b]
生。佛與四眾遊行。比丘尼中。有比丘尼名阿羅婆。
地中化生。故知情變為想。合變為離。原無定業。卵
易為胎。濕易為化。亦無定質。逐其飛沉。隨其所應。
又無定趣。但以想愛為因。父母為緣。而眾生相續。
於是乎無窮矣。大同濟訪龐居士。士曰。憶在母胎
時。有一則語。舉似阿師。不得作道理主持。濟曰。猶
是隔生也。士曰。向道不得作道理。濟曰。驚人之句。
爭得不怕。士曰。如師見解。可謂驚人。濟曰。不作道
理。却作道理。士曰。不但隔一生兩生。濟曰。粥飯底
僧。一任檢責。士鳴指三下。又歸宗可宣禪師。因郡
守恚師不為禮。窘甚。遂作書寄郭功甫曰。某世緣
尚有六年。奈州主抑逼。當寄餘喘。託生公家。願無
見阻。功甫閱書驚喜。且領之。中夜其妻夢間見師
入其寢。失聲曰。此不是和尚來處。功甫撼而問之。
妻詳以告。呼燈取書示之。相笑不巳。遂孕。及生。乃
名宣老。期年記問如昔。至三歲。白雲端抵其家。始
見之曰。吾姪來也。端曰。與和尚相□□年。宣倒指
曰四年矣。端曰。甚處相別。曰白蓮莊上。端曰何以
為驗。曰爹爹媽媽明日請和尚齋。忽聞推車聲。端
問門外是甚麼聲。宣以手作推車勢。端曰。過後如
何。曰平地兩條溝。果六周無疾而逝。葢由宣老平
日不作道理主持。故雖隔生。尚自惺惺乃爾。若有
絲毫覺明情想挂於胸中。幾被白雲端勘破。】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
[004-0810c]
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
諸世間卵胎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
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
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
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
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
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
果相續。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
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
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通曰。世界屬依報。依報無情。故不結業。眾生屬正
報。正報有情。即有業也。業莫大乎殺盜婬三者。而
根從婬始。以同想成愛。異見成憎。只此愛憎。便是
作業根源。想愛不結。則猶可離。既彼此同結。則生
生世世。自不能離。父母子孫。相生不斷。皆婬為之
本。貪愛同滋。便覺有味。而殺於是乎生焉。貪味不
止。必求得之。而盜於是乎生焉。其實始於一愛。愛
不遂。則強吞為殺。陰取為盜。皆所以成其愛也。故
婬中自具殺盜二業。憎結則償債償命。常在生死。
愛結則憐心憐色。常在纏縛。是憎愛即業因。而生
死纏縛。即業果也。通上世界眾生三種顛倒。背真
合妄。皆覺明之所生。覺明虗妄。妄立能所。故有山
河大地。世界相續。眾生業果。諸有為相。生滅滅生。
相續不巳。若悟妄無自性。當體即是無生。誰為次
[004-0811a]
第遷流。誰為終而復始。而根塵處界。居然一清淨
本然。如來藏性矣。永嘉曰。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
應須還宿債。有味哉其言之也。雲居膺在洞山作
務。誤剗殺蚯蚓。山曰。這箇聻。膺曰。他不死。山曰。二
祖往鄴都又作麼生。膺不對。後有僧問。和尚在洞
山剗殺蚯蚓因緣。和尚豈不是無語。膺曰。當時有
語。秪是無人證明。看他雲居三界外人。故非情想
所及。更說甚眾生業果相。】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佛告富樓那。譬如迷
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
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
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
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
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
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巳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
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常更出山河大地。又如
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
[004-0811b]
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通曰。圓覺經金剛藏菩薩問世尊曰。若諸眾生。本
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
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
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世尊
答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
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
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
無有是處。今富樓那所疑。與金剛藏無二。世尊但
就彼生滅之見破之。連舉四喻。一喻覺不復迷。二
喻滅不復生。三金不重鑛。再申覺不復迷之意。四
灰不重木。再申滅不復生之意。故其詞略。覺不復
迷。即是菩提。滅不復生。即是涅槃。此以既出輪迴
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無輪迴。故曰。諸佛如來菩
提涅槃亦復如是。眾生在迷。所貴一覺耳。昔本無
迷。無始之迷。似迷也。當其迷時。何曾忘失。故曰似
迷。今亦無覺。從迷而覺者。似覺也。當其覺時。更有
何得。故曰似覺。覺迷迷滅。乃始覺也。覺至始本不
異。唯一妙覺。則不復生迷。但自不迷。覺亦無用。忠
國師問紫璘供奉。佛是阿義。璘曰。是覺義。師曰。佛
曾迷否。璘曰不曾迷。師曰。用覺作麼。璘無對。又米
胡和尚令僧問仰山。今時人還假悟否。山曰。悟即
不無。爭奈落在第二頭何。胡深肯之。投子拈云。仰
山與麼道即得。還免得自巳落麼。若免得。更有一
[004-0811c]
人大不肯在。若免不得。亦落第二頭。米胡雖然肯
他。自巳還有出身之路也無。諸人試點檢看。若點
檢得出。兩人瓦解冰消。若點檢不得。且莫造次。頌
曰。碧岫峯頭借問人。指山窮處未安身。雖然免得
重陽令。爭似靈苗不犯春。後天童頌曰。第二頭分
悟破迷。快須撒手捨筌[ㄇ@企-止/弟]。功兮未盡成駢拇。智也
難知覺噬臍。兔老冰盤秋露泣。鳥寒玉樹曉風淒。
持來大仰辨真假。痕玷全無貴白圭。總之。不得春
風華不開。及至華開又吹落。設有妙悟。亦須吐却。】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虗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
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虗空。體非羣相。而不拒彼諸相
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虗空。日照則明。雲屯則
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
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
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曰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
云何中霄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
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
[004-0812a]
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
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虗妄。無可憑據。」


【通曰。前答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以相論。
則有生。從妄見生也。以性論。則無生。覺不復迷也。
相元是妄。孰為陵滅。性本無生。誰不相容。故七大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
七大發現。譬如虗空。體非羣相。而不拒彼諸相發
揮。一虗空耳。土積則地相現。水澄則水相現。日照
則火相現。風搖則風相現。霽澄則空相現。明暗故
屬見。氣濁故屬識。此七喻喻七大也。七大不自生。
故非彼生。不他生。故非空有。非日非空。故非共生。
不異空日。非無因生。由此言之。本無生也。既本無
生。雖循業發現。猶如空華。空華不能結為空果。豈
有陵滅而至不相容者乎。相雖是妄。性元是真。其
清淨周徧。先非水火之形。無形則不相為礙。豈有
不相容而至陵滅者乎。七大之相既若彼。七大之
性復若此。故如來藏妙覺明心。亦猶是也。如以空
明。則有空現。以事言之。如鑿井等。以業言之。如靜
成虗空。以心言之。妄起空見。唯見一空。地水火風。
亦復如是。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
現。無論南山起雲。北山下雨。總於虗空無礙。即如
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俱有日隨之。不取信於天
上。但致疑於水中。亦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從妄
見生。豈可於虗妄所見。辨其是一非一。毋乃大惑
[004-0812b]
歟。或曰地水火風。現前實有。何謂虗妄。答曰。無智
人謂為實有。慧眼觀之則不然。譬如小兒見鏡中
像。歡喜欲取。大人知之。故不為所惑。諸凡夫見微
塵和合謂為實地。有天眼者。能散此地。初不可得。
故知相元虗妄也。法眼問寶資長老。古人道山河
無隔礙。光明處處透。且作麼生是處處透底光明。
資曰。東畔打羅聲。歸宗柔別云。和尚擬隔礙。如二
尊宿問答。不為滲漏。尚被歸宗檢點。西天大耳三
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肅宗命忠國師試驗。師曰。汝
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
得却去西川看競渡。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
甚麼處。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却在天津橋
上看弄猢猻。良久復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麼處。
藏罔測。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麼處。藏無
對。僧問仰山。大耳三藏第三度為甚麼不見國師。
山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
見。僧舉問玄沙。沙云。汝道前兩度還見麼。又僧問
趙州。三藏第三度不見國師。未審國師在甚麼處。
州曰。在藏鼻孔上。僧後問玄沙。既在鼻孔上。為甚
麼不見。沙曰。只為太近。天童拈云。三藏不見國師。
則且置你道國師自知下落處麼。若謂自知。則百
鳥銜華諸天供養。未有休日。且道正當恁麼時。落
在什麼處可知國師兩度涉境心。不妨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若妙覺明心。自受用三昧。落處且不知。
[004-0812c]
云何詰其陵滅不相容義。】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
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
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
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
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
動道場。徧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虗空。於一毛端。現
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
覺明性。」


【通曰。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
免輪迴。無有是處。即此段以色空傾奪之相辨如
來藏。而如來藏性。隨為色空流轉法界。欲免世間
塵勞。無有是處。眾生迷悶。不達色空本吾一體。為
形所拘。觸處成礙。以背覺故。雖明不妙。故謂之迷。
塵屬生滅。原非本有。覺非生滅。不假外來。非本有。
故可滅。非外來。故可合。真如妙覺圓照法界。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縱橫自在。事事無礙。是不思議用。
非脩所成。但謂之曰發而巳。達磨大師安心法門
曰。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
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
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神秀偈曰。身是
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只
此勤拂拭。便是以生滅心合如來藏。故在門外。六
祖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
[004-0813a]
處著塵埃。只此無一物。便是以不生不滅合如來
藏。合繼祖位。趙州上堂。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
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
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僧問佛是誰
家煩惱。州曰。與一切人為煩惱。曰如何得免。州曰。
用免作麼。此趙州不用滅塵。不用合覺。却能小中
現大。大中現小。足與六祖把手共行。圓照上堂。於
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拈起拄杖
曰。這箇是塵。作麼生說箇轉法輪底道理。山僧今
日不惜眉毛。與汝諸人說破。拈起也。海水騰波。須
彌岌峇。放下也。四海晏清。乾坤肅靜。敢問諸人。拈
起即是。放下即是。當斷不斷。兩重公案。擊禪床。下
座。又尼妙總上堂。宗乘一唱。三藏絕詮。祖令當行。
十方坐斷。二乘聞之怖走。十地到此猶疑。若是俊
流。未言而喻。設使用移星換斗底手段。施攙旗奪
鼓底機關。猶是空拳。豈有實義。向上一路。千聖不
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靈山付囑。俯徇時機。演唱
三乘。各隨根器。始於鹿野苑。轉四諦法輪。度百千
萬眾。山僧今日。與此界地方。乃佛乃祖。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現前四眾。各轉大法輪。交光相羅。如寶
絲網。若一草一木。不轉法輪。則不得名為轉大法
輪。所以道。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
輪。乘時於其中間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周徧法
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
[004-0813b]
步遊彌勒樓閣。不返聞入觀音普門。情與無情。性
相平等。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於此倜儻
分明。皇恩佛恩。一時報足。且道如何是報恩一句。
天高羣象正。海闊百川潮。諸尊宿深契妙明境界。
極口宣揚。津津有味。】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此云布施非尸羅此戒非毗梨耶此云精進非羼提此忍
禪那此定非般剌若此智非波羅蜜多。此到彼岸如是乃至非
怛闥阿竭此云如來非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耶三菩。此正徧知非大
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
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
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
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
即死。即老死盡。即若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
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
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
三有眾生。乃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
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通曰。此段經文。唯長水略有次第。其曰。本妙圓心
[004-0813c]
非心非空等。約非相以明真諦也。元明妙心即心
即空等。約即相以明俗諦也。妙明心元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者。約遮照以明中道諦也。雙遮真俗。故
曰離即離非。雙照真俗。故曰是即非即。三諦一體。
故皆曰即如來藏。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
終帶名言。未極一真之旨。離即離非。無非不非。言
語道斷。心行處滅。方顯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故維
摩經三十一菩薩說不二法門。皆以言遣相。文殊
以言遣言。維摩以無言遣言。方為究竟。大都世間
法。不出五陰七大。根塵處界。出世間法。不出聲聞
緣覺二乘。而菩薩與佛。於世出世。非專出世者也。
心屬識。即攝五陰。眼識界等。即攝十二處。此六凡
界也。緣覺觀十二緣。有生起相。有修斷相。此緣覺
界也。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此聲聞界也。有智有得。
及六度到彼岸。菩薩界也。如來應供正徧知三號。
涅槃四德。總為佛界。世出世間。悉不外此。若各有
著即不圓。故於非見其圓一向著非即不妙。故於
即見其妙。妙而明。明而妙。不即不非。亦即亦非。能
所俱離。無影響可得。此真無上菩提也。馬鳴曰真
實空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
差別相故。無有虗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
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
一異相。非非一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虗妄分別
所不能觸故。是故三有眾生見其假。聲聞緣覺見
[004-0814a]
其空。彼於菩薩中道諦。尚不能測。況第一義諦。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雖登地菩薩。有所不窺。豈世間
語言可得而彷彿之乎。無上菩提。不可以心知知。
不可以語言入。益當想見其妙矣。僧問馬祖。和尚
為甚麼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後如
何。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曰為
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曰且教伊
體會大道。馬祖巳得涅槃妙心。出詞吐氣。暗與此
合。又馬祖聞大梅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
得箇甚麼。便住此山。梅曰。大師向我道即心即佛。
我便向這裏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梅曰。作
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梅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
了日。任地非心非佛。我祗管即心即佛。其僧回舉
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東寺會禪師。常患門徒以
即心即佛之談。誦憶不巳。且謂佛於何住。而曰即
心。心如畫師。而曰即佛。遂示眾曰。心不是佛。智不
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南泉有時曰。江西馬祖
說即心即佛。王老師不恁麼道。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恁麼道還有過麼。趙州禮拜而出。時有僧問
趙州曰。上座禮拜便出。意作麼生。州曰。汝却問取
和尚。僧乃問泉。適來諗上座意作麼生。泉曰。他却
領得老僧意旨。必於諸老宿用處無疑。方可入佛
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004-0814b]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通曰。妙明明妙。即此妙音妙指之妙。總之非思議
所及。如我按指。妙音隨發。如海印發光。色色圓滿。
何造作之有。大集經云。閻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
印文。故曰海印。汝暫舉心。如器與手不相習。不得
其妙。故塵勞先起。為以生滅心。合如來藏。不能隨
順定慧觀照。而隨順煩惱無明。故有塵勞。塵勞覆
蔽。雖有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其何能發。東明遷禪
師。一日閱楞嚴次。忠道者問。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佛意如何。遷曰。釋迦老子。好與二十棒。曰為甚麼
如此。遷曰。用按指作麼。曰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又
作麼生。遷曰。亦是海印發光。妙哉妙哉。須如是見
得。乃可謂轉楞嚴也。薦福悟本禪師上堂。乾闥婆
王曾奏樂。山河大地皆作舞。爭如跛脚老雲門。解
道臘月二十五。博山今日。有條攀條。無條攀例。也
要應箇時節。驀拈拄杖。橫案膝上。作撫琴勢。云還
有聞絃賞音者麼。良久云。直饒便作鳳凰鳴。畢竟
有誰知指法。卓一卓。下座。嗟乎指法豈真不傳哉。
勤求無上覺道。自當得之。】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
[004-0814c]
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佛告富樓那。汝雖除
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
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此云祠授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
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巳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
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
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
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
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
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
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
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
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
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
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通曰。富樓那巳證漏盡。巳得聖果。何猶餘惑未盡。
只為從前在滅妄上用工。即此滅妄之心。便是覺
明分別怖頭狂走。滅妄求真。有真可得。如鏡中之
頭。眉目可見。真本不失。難可卜度。如頭本不失。面
目難見。一生分別。此世間。此眾生。此業果。與吾真
如不相似。縱得真如。由斷妄證得。非本來自性天
真佛也。富樓那尚未達此。故以妄既可滅。生必有
因。須識其因。乃可斷妄。前因明立所。固是妄生。此
[004-0815a]
等分別。正是妄。世尊直顯頓門。不論滅妄。但息分
別。菩提自足。但息狂走。頭元自在。所以妄分別妄
狂走者。因積迷而有。迷本無因。不從迷生。不從悟
出。迷既無恨。妄將安附。妄既無依。妄本不生。妄元
不生。無可滅者。滅無可滅。寂滅現前。所以妙覺明
圓。本圓明妙。原無生滅。非有妄也。得菩提者。覓真
且不可得。而何從得妄乎。故不隨順分別三種相
續之所以生。及緣斷之所以不生。則一心不生。萬
法無咎。勝淨菩提。何假人力脩證而得哉。三緣斷
故。三因不生。即於其中證滅盡定。富樓那等常作
如是分別。是以菩提由脩證得也。但不如是分別。
即無妄可滅。無真可得。清淨本然。周徧法界。若謂
如來獨妙真常。必由一切圓滅而證者。未見其妙
者也。骨間肉曰肯。於骨可啟處有筋肉結礙曰綮。
疱丁解牛。用功力處。借此字面。為不用功力之喻。
有僧問黃檗。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檗云。
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
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
妄。所以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僧
云。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檗云。汝今覺妄起時。
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
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
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
何處所。如文殊纔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僧云。
[004-0815b]
今正悟時。佛在何處。檗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
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
上安頭。嘴上安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
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
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巳。何處有多般。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虗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
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
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
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曾說著一字。僧云。
若如此。何處是菩提。檗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
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發菩提心。檗云。菩
提無所得。汝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
菩提心。菩提無生處。是故無得者。故云我於然燈
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
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你今問發菩提心。謂將一
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道任。汝三祇劫脩。亦祗
得箇報化佛。與汝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
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又臨濟云。道流。諸方說有
道可脩。有法可證。你且說證何法。脩何道。你今用
處。欠少什麼物。修補何處。後生小阿師不會便即
信這般野狐精魅。許他說事。繫縛他人。言道理行
相。因護惜三業。始得成佛。如此說者。如春細雨。古
人云路逢達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脩道
[004-0815c]
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知。智劍出來無一物。明頭
未顯暗頭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覓什
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
欠少。你若欲與佛祖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悞。你
心心不異。名之活祖。心若有異。則性相別。心不異
故。即心與相不別。又僧問薦福思禪師曰。古殿無
佛時如何。思曰。梵音何來。又問不假脩證。如何得
成。思曰。脩證即不成。諸尊宿見地。一一洞契何藉
劬勞肯綮修證之旨。此即涅槃妙心。正法眼藏。豈
待靈山拈華。迦葉微笑。而後號稱別傳心印哉。】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路他方。
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通曰。法華楞嚴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皆以衣珠為
喻。如來藏性。為五陰所覆。如珠繫衣中。故不易見。
向外馳求。日見不足。窮露他方。狂走九界。求人天
樂。取偏小益。猶乞食馳走也。既獲本心。充然有餘。
珠名如意。所願從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
性能生萬法。故妙用不虧。致大饒富。此一神珠也。
迷未曾失。悟未曾得。但得智者指示。便自受用無
窮。豈假脩證哉。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
天王。此珠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復
藏珠入袖。却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
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歎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
[004-0816a]
珠示之。便各強說。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
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道。大珠初參馬祖。祖
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
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
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珠遂禮拜。
問曰。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
汝寶藏一切現成。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
來覓。珠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踊躍禮謝。師
事六載。後歸。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祖見
之。告眾曰。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
也。仰山參東寺會禪師。會問汝是甚處人。仰曰。廣
南人。會曰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是否。仰曰是。會
曰。此珠如何。仰曰。黑月即隱。白月即現。會曰。還將
得來也無。仰曰。將得來。會曰何不呈似老僧。仰叉
手近前曰。昨到溈山。亦被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會曰。真師子兒。善能哮吼。千百載而下。
賴有諸尊宿各獲神珠。非從外得。益信佛言匪謬。】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
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
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
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
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
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
[004-0816b]
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通曰。世尊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正教富樓那等。
不隨分別三種相續因緣斷滅等法。則狂性自歇。
菩提現前。不欲其以生滅心合如來藏。另開一頓
悟法門。即斷因緣而得不生不滅。尚不許也。況復
有因緣乎。阿難一向多聞。習知因緣自然。彼此互
破。錯會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是小乘中殺盜婬三
業不緣。則貪嗔癡三因不生。有因緣。有對待。皎然
明白。何得謂無因緣。即如大目犍連與舍利弗逢
馬勝比丘。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言下即證
初果。是從因緣開悟。長老皆然。今頓棄因緣。毋乃
末伽黎拘舍梨子說眾生雖有苦樂。無有因緣。自
然而爾。何以異乎。殊不知聞佛因緣。得成無漏。所
云從緣生從緣滅。隱然悟見無生之旨。彼生滅者。
皆緣耳。故得無漏。豈滯於因緣哉。鳥窠侍者會通。
一日欲辭去。窠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
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窠曰。若是佛
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鳥於身
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汾陽頌曰。侍者初心
慕勝緣。辭師擬去學參禪。鳥窠知是機緣熟。吹毛
當下得心安。如此機緣。豈亦因緣之謂乎。】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
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
[004-0816c]
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
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
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
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通曰。若謂因緣斷滅。而後菩提真性。自然而出。非
正論也。即演若達多怖頭一事窮之。非因緣非自
然斷可識矣。始以頭論。頭本自然。必不為因緣所
奪。何故以照鏡因緣而狂。既以因緣為是。則自然
不能作主。何以不因緣故真失其頭。然而頭本不
失。彼自狂走。見狂本妄出。非關因緣明矣。既不從
因緣生。亦不從因緣滅。而謂狂性因緣。可得滅除
者非也。既以狂論。狂本自然。潛於何所。不狂自然。
又何狂走。或狂或不狂。皆無自性。非關自然明矣。
既非自然潛。亦非自然出。故謂不狂性自然而出
者非也。是知說因緣。說自然。何與於頭。說本狂。說
本不狂。何濟於狂。俱屬戲論。未為真實。但悟本頭。
頭本不失。識知狂走。狂本妄出。只此一悟字。一識
字。乃自家真實受用。非言論所及。悟頭。即悟本來
面目。元無變易。識狂。即識九界狂走。妄生分別。此
悟此識。如電光石火。在剎那際。豈因緣自然所可
竚足之地乎。故謂歇即菩提。不從人得。遠離因緣。
與彼自然。良以此也。牛頭山智巖禪師。隋大業中。
為郎將。頻立戰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從
寶月禪師為弟子。昔同從軍者二人。聞師隱道。乃
[004-0817a]
共入山尋之。既見。因謂曰。郎將狂耶。何為住此。巖
曰。我狂欲醒。君狂正發。夫嗜色淫聲。貪榮冒寵。流
轉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歎息而去。後謁融禪
師發明大事。融謂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
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
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巳過此見。吾復何云。故
息狂若智巖者。可語真悟也巳。】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
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
辛勤脩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如恒河沙。秪益戲論。」


【通曰。此段申明何藉劬勞肯綮脩證之意。忽然狂
歇。非有斷緣劬勞。故非因緣。若謂三緣斷故。三因
不生。藉此因緣。得菩提心。是菩提心生。因於生滅
心滅。滅妄證真。真亦成妄。此但生滅法爾。非菩提
也。是因緣之屬生滅也。固易可知。至於滅生俱盡。
不但生滅心盡。而滅生滅者亦盡。既無生可滅。即
無功可用。其中若有不生不滅而名為自然者。此
自然心。由於滅生俱盡而顯。是自然心生。因於生
滅心滅。亦謂之生滅法。非菩提心。亦字有味。彼無
[004-0817b]
生滅者。名為自然。何以亦謂之生滅。彼對生滅而
顯不生滅。有對待故。猶對和合而顯不和合。有然
有不然。有合有不合。對待宛然。如對牛角有。說兔
角無。故屬生滅。彼但能空其生滅。不能空其自然。
猶言彼舍無人。但空其人。未空其舍。非真實見。故
名戲論。直使合與非合。然與非然。諸對待法。一切
遠離。亦無遠離之心。而離合俱泯。既離其所。又離
其能。能所俱離。唯一真實。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若
依此句取無。上菩提涅槃。尚在遙遠。何以故。坐在
有為功勳故。菩提正覺。涅槃妙心。但可剎那悟入。
非汝歷劫辛勤所可脩證故。不由歷劫辛勤脩證
得者。是不假因緣自然而得也。必藉歷劫辛勤脩
證得者。是必由因緣自然而得也。雖復憶持十方
如來清淨妙理。皆即無戲論法。亦祗益因緣自然
之戲論而巳。何有於實得哉。故我謂三緣斷故。三
因不生。隨此分別得菩提心者。非真得也。謂其以
生滅心合如來藏也。但不隨此分別。狂性自歇。歇
即菩提。不徒人得者。乃真得也。為其以不生不滅
合如來藏也。此最上機緣。豈拘舍梨自然之說。可
同日語乎。六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
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
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進山主問
脩山主曰。明知生不生性。為甚麼為生之所留。脩
云。筍畢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還得麼。進云。汝向
[004-0817c]
後自悟去在。修云。某甲只如此。上座意旨如何。進
云。這箇是監院房。那箇是典座房。脩便禮拜。天童
頌云。豁落亡依。高閉不羈。家邦平帖到人稀。些些
力量分堦級。蕩蕩身心絕是非。是非絕。介立大方
無軌轍。於是觀之。證無上菩提者。原不落堦級。更
何轍迹可見。】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
佛頂神呪。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
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
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脩無漏業。遠離世間
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呪力。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此云障日母耶輸陀羅。此云華色
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脩無漏善故。
或得出纏。成蒙受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通曰。阿難積劫多聞。不能免離摩登伽難。是憶持
如來清淨妙理不得證果明也。佛頂神呪。能使摩
登伽婬心頓歇。是不思議熏脩自得出纏明也。憶
持秘密妙嚴。即為有漏。捨妄趣真。即名憎愛二苦。
苦且不免。而況於得果乎。熏習圓頓法門。即為無
漏。悟知夙因。貪愛不生。且蒙授記。何止於得果乎。
摩登伽證三果。名出纏。耶輸陀羅。亦是世尊歷世
因緣。法華會上。授記成佛。此但女流。一念回心。尚
成精進。況汝聲聞。如何自欺。不能頓悟。必藉斷妄
[004-0818a]
因緣。而以外道戲論留於觀聽間乎。楚南禪師上
堂。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缾注水。及得百千
三昧。不如一念脩無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繫絆。時
有僧問無漏道如何脩。南曰。未有闍黎時體取。曰
未有某甲時。教誰體。南曰。體者亦無。得此一二轉
語。而如來未竟之旨悉露。】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
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
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
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
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來
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
不逮脩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
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通曰。自初決擇真妄發明覺性。乃至宣勝義中真
勝義性。決通疑滯。使其信解真性為因地心。因心
既真。斯可圓成果地脩證。故上文為見道分。此下
別起為脩道分。阿難既獲法身矣。而尚有微細之
惑。今既除惑。悟實相矣。而又有不逮熏脩之歎。總
之尚在門外。雖知有天王華屋而未能入也。所以
不得其門而入者。一由愛念小乘。不明本發心路。
[004-0818b]
二由攀緣為苦。不能入佛知見。雖則多聞之習使
然。亦為會中諸有學者請也。睦州謂眾曰。汝等諸
人。還得箇入頭處也未。若未得箇入頭處。須覓箇
入頭處。巳後不得辜負老僧。堯峰暹禪師上堂。冬
去秋來。樓閣門開。若也入得。不用徘徊。諸上座。還
向這裏入得也未。若也入得。所以古人道。是處是
彌勒。無門無善財。若也入之未得。自是諸上座狂
走。更不忉忉。久立珍重。有天使問睦州。三門俱開。
從那門入。州喚上書。使應諾。州曰。從信門入。使又
見畫壁。問曰。二尊者對談何事。州摑露柱曰。三身
中那箇不說法。睦州門風高峻。至此都明明說破。
若信得及。更不歷於階級。】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
妙脩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
二決定義。」


【通曰。阿難問有二義。一者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
路。二者攝伏攀緣。入佛知見。故佛以二決定義語
之。欲知本發心路。須擇生死根本。得無生滅性。為
因地心。然後圓成不生不滅涅槃妙德。此初心第
一義也。欲攝伏攀緣。須詳審煩惱根本。知六為賊
媒。自作自受。但擇圓根。一門深入。彼六知根。一時
清淨。此初心第二義也。欲得無生。須伏煩惱。能斷
[004-0818c]
煩惱。即證無生。二者未始不相成也。此云妙三摩
提。又云妙脩行路。時時提醒一妙字。要於妙明明
妙相應。不至著相求菩提耳。彼緣覺聲聞。未免著
相。故於菩提未得自在。唯悟此妙。不藉劬勞。肯綮
脩證。乃所謂無生乘也。達磨大士至金陵。梁武帝
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絕。有何
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
何是真實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
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
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祖知機
不契。遂潛渡江北。雪竇頌云。聖諦廓然。何當辨的。
對朕者誰。還云不識。因茲暗渡江。豈免生荊棘。闔
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休相憶。清風匝
地有何極。顧視左右云。這裏還有祖師麼。自云有。
喚來與老僧洗脚。天童頌云。廓然無聖。來機徑庭。
得非犯鼻而揮斤。失不回頭而墮甑。寥寥冷坐少
林。默默全提正令。秋清月轉霜輪。河淡斗垂夜柄。
繩繩衣鉢付兒孫。從此人天成藥病。若論無上乘
妙脩行路。即聖諦第一義。尚不許也。況落二落三。】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
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
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脩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004-0819a]


【通曰。此開示見性第一義也。若論見性。不假功勳。
但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故聖人不思
而得。不勉而中。赤子亦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不學
不慮。其因也。不思不勉。其果也。故曰大人者不失
其赤子之心者也。果因一契。更無增減。非見性者。
不足語此。馬祖居南嶽傳法院。獨處一室。唯習坐
禪。凡有來訪者都不顧。讓大師往。亦不顧。師視其
神宇有異。遂憶六祖讖。乃多方誘導之。一日將甎
於菴前磨。祖亦不顧。時既久。乃問曰。作甚麼。師曰。
磨作鏡。祖云。磨甎豈得成鏡。師云。磨甎既不成鏡。
坐禪豈能成佛。祖乃離坐云。如何即是。師曰。譬如
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祖無對。師又
云。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
坐佛。佛非坐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
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祖禮拜。問如何用心。
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
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祖曰。道非
色相。云何能見。師云。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
昧。亦復然矣。祖曰。有成壞否。師曰。若以成壞聚散
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
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祖聞示誨。豁然
開悟。侍奉十秋。日益玄奧。後闡化於江西。師問眾
曰。道一為眾說法否。眾曰。巳為眾說法。師曰。總未
見人持箇消息來。因遣一僧去。囑曰。待伊上堂時。
[004-0819b]
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師旨。
回謂師曰。道一云。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
醬。師然之。雪峯寄巖頭語云。一自鰲山成道後。直
至於今飽不饑。與此相類。皆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了無同異者也。彼學坐禪。有修有證。即屬生滅法。
於無上乘。何啻千里。】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
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
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
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
終五疊渾濁。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
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
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
貌泊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阿難。汝見虗
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
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
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
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
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
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
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
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
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004-0819c]


【通曰。第一義要明本發心路。當審觀因地發心與
果地覺。為同為異。謂之審觀。必須詳審。何者是生
死根本。與果地異。何者是不生不滅根本。與界地
同。本一湛圓妙覺明心。本無不同。何為有異。只為
黏湛發起四大。結成六根。根塵相染。疊為五濁。而
妙覺明心。離其本位。分而為視聽覺察。流轉生死。
是視聽覺察。從始入終。從色至識。不離五陰區宇。
乃生滅之根本也。以此為因而求佛乘。無有是處。
何者。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而空非可作。故無
爛壞。唯佛無為。不墮諸數。是為真空。雖世間空。亦
須消殞。況身中四大。各有所歸。視聽覺察。離塵無
體。如此五濁生滅知見。其可以為因乎。何言乎五
濁。色屬相分。識屬見分。識水也。色土也。見空相織。
如水土合。故名為濁。見初動時。唯見一空。有空無
體。即是頑空。有見無覺。即是無明。既有虗空徧十
方界。成住壞空。皆由此始。故謂之劫。空見不分。是
見分與器界疎相分淆而為濁也。故名劫濁。屬色
陰。見聞覺知。本無留礙。因四大所壅而有留礙。水
火風土。本無覺知。因六根所旋而有覺知。是見分
與身中親相分淆而為濁也。故名見濁。屬受陰。前
攝六根為見大。此亦總六根為見濁。見境領納。屬
前五識。憶識誦習。屬第六識。是知見由真性發起。
神發知矣。不可謂之性矣。是意想中。容受六塵顯
現其中。是謂內塵。亦可謂之相矣。離六塵之外。別
[004-0820a]
無實相。離知覺之外。別無真性。塵勞煩惱。汩亂湛
覺。是知見與法塵淆而為濁也。故名煩惱濁。屬想
陰。意想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戀著三界。猶可知也。
輪迴業運。每常選於國土。變化密移。不可知也。總
不離眾生因。亦不離眾生果。是知見與眾生相流
轉而為濁也。故名眾生濁。屬行陰。行陰屬第七識。
其濁易辨。識陰屬第八識。其濁難晣。故見聞覺知。
自湛元而分。元無異性。六塵不同。牽生六識。眼不
別聲。耳不別色。不相互用。故異生。唯無異性。故性
中相知。唯眾塵隔越。故用中相背。性本不生不滅。
故同。用處與生滅和合。故異。未轉第八識。即無後
得智。於前五識不得圓妙。故性中了了相知。及至
用時。與如來用中相背。轉不盡。故失準而名識。
轉盡即不失準。而均謂之性矣。如來藏一性無二。
如來準此滅生滅心。二乘見自共相。即於同失準。
如來藏隨為色空。如來準此種類俱空。二乘取真
證滅。即於異失準也。絲毫未化。命蒂猶存。來先去
後。作主人公。是性與識。相織成妄而為濁也。故名
命濁。屬識陰。此五濁皆非實有。故曰妄成。如水清
潔。原非有土。如土留礙。原非有水。二性本不相循。
心境不相到故。若知湛無黏性。知妄即離。離妄即
覺。但一湛圓妙覺明心。不落視聽覺察。如水自瑩
然。何濁之有。必須悟知本來無濁者。然後可為不
生不滅根因也。僧問梁山。如何是空劫巳前事。山
[004-0820b]
云。擊動乾坤鼓。時人聽不聞。丹霞頌云。虗空為鼓
彌須槌。擊者雖多聽者稀。半夜髑髏驚破夢。滿頭
明月不思歸。四祖信大師。年十四。初禮三祖。問曰。
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曰。誰縛汝。對曰。
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此所
謂大根大器也。司空山本淨禪師偈曰。見聞覺知
無障礙。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
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非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若淨禪師者。雖處五濁惡世。何嘗不淨。】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
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虗妄
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
圓成果地脩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
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
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
涅槃清淨妙德。」


【通曰。大學知止而後有定數語。為千聖秘訣。此段
經文。恰與配合。象山云。此心此理同也。固非虗語。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如澄濁
水。貯於靜器。所謂知止而后有定也。以湛旋其虗
妄滅生。伏還元覺。如水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
現前。所謂定而后能靜也。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
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所謂靜而
后能安也。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所謂安
[004-0820c]
而后能慮也。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所謂慮而后能
得也。常樂我淨。為涅槃妙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今以見聞覺知契之。故曰遠。先擇死生根本。雖通
指五濁業用。而識陰尤死生根本。此識依不生滅
與生滅和合而得名。故當擇去生滅種子。而依不
生滅圓湛之性。識陰湛不搖處。似無生滅。然湛而
不圓。望如恬靜。實為生滅根本。若圓湛之性。本自
圓成。非由造作。乃真如實際理地也。依此圓湛。
本自無事。即以此湛旋其虗妄滅生。從前許多滅
生工夫。皆為虗妄。雖至滅生俱盡。由功勳得。非元
覺也。必識陰旋伏。然後元覺現前。此元明覺。原無
生滅。只緣分為見聞覺察。馳入識陰區宇。為識陰
所覆。不得出頭。今識滅性現。還我本來面目。此元
明覺。即見聞覺察。而非見聞覺察也。見聞覺察有
起滅。而元明覺無起滅也。故不以見聞覺察為因
地心。而以元明覺為因地心。然後圓成不生不滅
如來果位也。涅槃四德。即不生不滅果。謂能斷客
塵煩惱。及根本無明。故謂明性精純。如金不重礦。
灰不重木。更不為煩惱。故有一念無生。即證涅槃
者。即因即果。一時具足。有理雖頓悟。事以漸除者。
因該十信。果通分滿。總之圓成一元明覺而巳。曹
山見紙衣道者。便問莫是紙衣道者否。衣云不敢。
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衣云。一裘纔挂體。萬法悉
皆如。山云。如何是紙衣下用。衣近前應諾。便立脫
[004-0821a]
去。山曰。汝既解恁麼去。何不恁麼來。衣忽開眼問
曰。一靈真性。不假包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衣云。
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衣便珍重下僧堂坐化。山
有頌曰。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疎親。念異
便於玄旨昧。心差不與道相隣。情分萬法沉前境。
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能曉會。了然無事昔
時人。又九峯虔在石霜作侍者。霜遷化後。眾欲請
堂中首座接續住持。峯不肯。乃云。待某甲問過。若
會先師意。如先師侍奉。遂問。先師道。休去歇去。一
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
其餘則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座曰。這個秪是
明一色邊事。峯曰。元來未會先師意在。座云。你不
肯我那。座乃焚香云。我若不會先師意。香煙起處。
脫去不得。言訖。便坐脫。峯乃撫其背曰。坐脫立亡
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天童頌云。石霜一宗。親
傳九峯。香煙脫去。正脈難通。月巢鶴作千年夢。雪
屋人迷一色功。坐斷十方猶點額。密移一步看飛
龍。順默和尚頌云。元座徒亡一炷煙。九峯不是抑
高賢。若將一色為承紹。辜負先師不借緣。石霜示
眾有云。未嘗亡照。猶為外紹。為臣種。亦曰借。若誕
生絲毫不隔。如王子生下。則能紹大位。謂之內紹。
名王種。名句不借也。借則一色邊事。彼原未得不
生滅性為因地心。而欲圓成果地。皆合涅槃清淨
妙德。難矣。】
[004-0821b]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詳審煩惱根本。此無始來。
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脩菩提。若不審觀煩惱
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
降伏取如來位。」


【通曰。審觀因地發心。所以會其真。審觀煩惱根本。
所以絕其妄。妄復無妄。即妄即真矣。煩惱根本有
二。一潤業無明。謂過去煩惱也。二潤生無明。謂託
胎時於父母起愛憎識情也。二種煩惱。本無自性。
若知無自性。更無作者。更無受者。當體空寂。誰為
煩惱。彼小乘人。不離有為功用。謂實有煩惱。務須
破除。是未知根塵之為虗妄也。若菩薩乘。則異於
是。直趨無上菩提。但於根塵間。審詳誰作誰受。忽
然撞破。無始無明。一時頓息。羅山閑先問石霜。起
滅不停時如何。霜云。直須寒灰枯木去。一念萬年
去。函葢相應去。純清絕點去。山不契。往問巖頭。頭
咄云。是誰起滅。山於此有省。天童頌云。砍斷老葛
藤。打破狐窠窟。豹被霧而變文。龍乘雷而換骨。咄。
起滅紛紛是何物。於此省去。更不向六根門首作
分疏也。龐居士偈曰。一羣六箇賊。生生欺殺人。我
今識汝也。不與汝為隣。汝若不伏我。我即到處說。
教人盡識汝。使汝行路絕。你若肎伏我。我即不分
別。共汝一處住。同證無生滅。此真知顛倒所在而
能降伏之取如來位者。】
[004-0821c]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
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
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
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通曰。前喻虗空不壞。非生滅故。此喻虗空無結。非
煩惱故。虗空且然。而自性真空。夫何生滅煩惱之
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
銷落。則眾生世界。不生纏縛矣。內瑩發光。如是浮
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
知覺。則於器世間能超越矣。家寶如是。奈何不自
護惜。內六識。外六塵。皆由六根引發。自生纏縛。故
曰賊媒。僧問曹曰。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底人。山
曰是。曰忽遇六賊來時如何。山曰。亦須具大慈悲。
曰如何具大慈悲。山曰一劍揮盡。曰盡後如何。山
曰。始得和同。又僧問保福。家貧遭劫時如何。福曰。
不能盡底去。曰為甚麼不能盡底去。福曰。賊是家
親。曰既是家親。為甚麼翻成家賊。福曰。內既無應。
外不能為。曰忽然捉敗。功歸何所。福曰。賞亦不曾
聞。曰恁麼則勞而無功。福曰。功則不無。成而不處。
曰既是成功。為甚麼不處。福曰。不見道太平本是
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此可知借功明位。宗門
不廢。何甞一向說無事禪也。】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
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
[004-0822a]
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
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
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
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
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阿難。
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
二百功德。如鼻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
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
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
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
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
二百功德。」


【通曰。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謂
眾生業力。結成世界。身為正報。器世間為依報。但
憑業果裝載。貿遷逆旅。流轉無窮。與世塵相涉。皆
由六根為之媒也。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此據了別之性是同。下對六根分別之用有異。故
全闕不等。前云使汝流轉。心目為咎。故七徵八還。
巳明見妄。茲復具明六為賊媒。而詳辨六根優劣
[004-0822b]
者。令擇耳根圓通以為修證之本故。眼鼻身三分
闕一。不能滿其性量。舌意雖具足功德。與耳無異。
然一落言詮。一落思惟。不如耳根無聲無臭。最於
性體相近。故當遵也。以方涉世。名三疊者。第一約
四方各論三世。共成十二。第二於東方三世。變一
為十。南西北方亦然。是以一疊十。成百二十。第三
於東方三十。變十為百。南西北方亦然。是以十疊
百。成千二百。流數有三。故用三疊。方位有十。故一
變為十。此自然之數也。易大衍之數五十。用五乘
十。用十乘五。亦同此法聖人作用。先後一揆。如此
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總之一方三百也。今眼
所見前及左右三方。巳成六百。並前二隅。共成八
百。唯後一方及後二隅不見。三分明。故有功。後方
暗。故無德。功與德亦互文耳。其實六根清淨。互用
無方。如華嚴依經修行。巳發相似之解。雖眼八百。
亦具餘五根功德。若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則織妄
貿遷。有何涯際。故修之則功德本無窮。不修則業果
亦無窮也。法眼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禪。三界綿綿。
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甚麼道三界綿綿。何處是
十方浩浩底道理。要會麼。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
身意。無空闕處。無轉動處。上座。作麼生會。橫亦不
得。竪亦不得。縱亦不得。奪亦不得。無用心處。亦無
施設處。若如是會得。始會法門絕揀擇。一切言語
絕滲漏。曾有僧問作麼生是絕滲漏底語。向伊道
[004-0822c]
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會。自然不通風去。如識
得。盡十方世界是金剛眼睛。無事珍重。又黃龍震
禪師上堂曰。舉箇古人因緣問闍。黎闍黎不得作
古會。若作古會。失却當面眼。舉箇即今因緣問闍
黎。闍黎不得作今會。若作今會。障却闍黎本來眼。
假饒不失不障。非古非今。猶是藥病相治。止啼之
說。祗如透脫一句。闍黎還道得也無。若道不得。直
待羅漢峯深談實相。即向汝道。這般說話。雖單明
向上。却與此經相發。直得口似鼻孔。眼似眉毛。六
根無寄。方證無生之妙。至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更無吞吐處。此之功德。不以世求。】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
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
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
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
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
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脩行。皆得圓滿無上
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
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
知根。一時清淨。」


【通曰。流根。即妙湛不動者也。決之而出。流逸奔境。
名生死流。逆之而入。返流全一。名不生滅。生滅即
妄。不生滅即無妄。六受用根。雖係妄明功德。元是
一精明所分。同一湛圓明性也。但於一門深入。直
[004-0823a]
達本源之地。得循圓通。不生纏縛。攝伏疇昔攀緣。
入佛知見。而六受用根。皆成妙用矣。六祖曰。若起
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
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
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
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
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
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
行。六祖此語。從意根入。直紹迦葉門風。仰山在溈
山前坡牧牛次。見一僧上山。不久便下來。仰問上
座何不且留山中。僧曰。秪為因緣不契。仰曰。有何
因緣。試舉看。曰和尚問某名甚麼。某答歸真。和尚
曰。歸真何在。某甲無對。仰曰。上座却回向和尚道。
某甲道得也。和尚問作麼生道。但曰眼裏。耳裏鼻
裏。僧回。一如所教。溈曰。脫空漫語漢。此是五百人
善知識語。蹣菴成禪師上堂。鼻裏音聲耳裏香。眼
中鹹淡舌玄黃。意能覺觸身分別。冰室如春九夏
涼。如斯見得。方知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從
定出。葵華隨日轉。犀紋玩月生。香楓化老人。螟蛉
成果羸。若也不知。苦哉佛陀耶。許汝具隻眼。必如
諸尊宿所見。方得六根清淨消息。】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
時清淨。佛告阿難。汝今巳得須陀洹果。巳滅三界眾
[004-0823b]
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虗習。彼
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


【通曰。見諦所斷。即八十八使也。修道所斷。即八十
一思也。初果雖斷分別麤惑。尚餘俱生細惑未斷。
故不能證苦邊際。能證苦邊際。至無學地。不但知
一有情生住異滅限劑頭數。復於三千大千界內
有情無情。念念遷變。微細行相。悉亦知之。此瑩徹
之極。必由修所斷得也。僧問溈山。頓悟之人。更有
修否。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
頭話。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
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
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從聞入理。聞
理流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
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
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
如佛。夫理事不二。非修不證。溈山極口談最上一
路。何甞掃蕩漸修。不復置齒牙間。】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
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
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
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
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
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
[004-0823c]
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
銷。猶未亡一。如太虗空。參合羣器。由器形異。名之異
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虗空。云何為汝成同不
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
是。」


【通曰。此正釋一門深入六根清淨之疑。使六根元
一者。本自清淨。不必更言六賊。使六根元六者。不
相為用。何能一時清淨。今惟如太虗空本一。參合
羣器成六。由器形異。名之異空。謂六非一也。除器
觀空。說空為一。謂六銷一在也。此喻一六義生。彼
太虗空。非能與形和合。原非同異。既無同異。何處
更立一六之名。此喻本非一六。見得本非一六。圓
湛常寂。何所不清淨乎。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
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六銷。尚執有涅槃在。
故未亡一。一從何來。空從何起。故知向上更有事
在。藥山問雲巖。汝除在百丈。更到甚麼處來。曰曾
到廣南來。山曰。見說廣州城東門外有一片石。被
州主移去。是否。巖曰。非但州主。闔國人移亦不動。
山又問。聞汝解弄師子。是否。曰是。曰弄得幾出。曰
弄得六出。山曰。我亦弄得。曰和尚弄得幾出。山曰。
我弄得一出。巖曰。一即六。六即一。後到溈山。溈問
承聞長老在藥山弄師子。是否。曰是。曰長弄有時
置。巖曰。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曰置時師子在甚麼
處。巖曰。置也置也。要知雲巖弄師子。不是弄精魂。
[004-0824a]
為伊有闔國人移不動一片石在。】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
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
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
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
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甞。
甞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
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
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
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
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
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通曰。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詳見於此。自六根
結造之由。以逮奔塵之態。無不纖悉具備。此即如
大虗空參合羣器也。精明之體。色遇之而成見。聲
遇之而成聞。何等妙圓。然湛湛止水。塵入之而成
黏矣。清淨四大。明勝義根。能照境發識。是淨色根。
浮根四塵。明浮塵根。能流逸奔塵。這種種業。地水
火風之性。本皆空也。故曰清淨四大。地水火風之
相。本皆動搖。故曰四塵。如幽室見。安得有浮根四
[004-0824b]
塵。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以此暗色。與妄
想雜。聚緣內搖。以其有暗可見。故曰浮根。以其動
搖。故亦曰塵。如五種色中。受所引色無形。而受憶
持者也。根沉於內。塵浮於外。塵為所依。何言流逸。
舉所依顯能依也。普安禪師偈曰。揑不成團撥不
開。何須南岳又天台。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
特地來。保福僧至羅漢。羅漢琛禪師問。彼中佛法。
如何示人。僧曰。保福有時示眾云。塞却汝眼。教汝
覰不見。塞却汝耳。教汝聽不聞。坐却汝意根。教汝
分別不得。琛曰。吾問汝。不塞汝眼。汝見箇甚麼。不
塞汝耳。汝聞箇甚麼。不坐汝意根。汝作麼生分別。
僧於言下有省。是於六根門首得箇入路。便窺見
妙圓一段真風。又有僧聽西廂曲云。爭禁當臨去。
秋波那一轉。便大契悟。豈必胡僧特地來也。】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
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
聽質。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
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
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
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
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
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通曰。前云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局於根也。此云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
[004-0824c]
黏妄發光。逐於塵也。總明六妄成就。分彼湛圓。精
光映發。內不離根。外不離塵。而本真明耀。遂為根
塵所覆。無由發見。當知六塵虗妄。本無自性。六根
虗妄。離塵無體。唯塵無性。故可黏也。亦可脫也。唯
根無體。故對境即有。離境即無。八識規矩云。眼耳
身三二地居。謂色界初禪。是第二地。無段食故。舌
識不起。無雜穢故。鼻識不生。唯眼耳身三識居之。
至第三地。以定生故。即三識亦不起也。此即除器
觀空。空更何有。是知可一可六者妄也。非一非六
者真也。妄伏則真現矣。真現則妄不黏矣。既脫於
黏。則明耀所發。不由塵起。既不由塵。則本真元明。
不循根出。湛圓明性。雖不循根。特寄根明發而巳。
根而曰寄原無定位。故聽不必耳。見不必目。而六
根可以互用。非若向者聽不出聲。見不踰色。自生
纏縛。不能超越也。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為
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
起亦滅。此段經文。乃其註脚。僧問韶國師。承教有
言。眼不見色塵。意不知諸法。如何是眼不見色塵。
師曰。却是耳見。曰如何是意不知諸法。師曰。眼知。
曰恁麼則見聞路絕。聲色喧然。師曰。誰向汝道。乃
曰。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事無不
通。理無不備。良由一切言語。一切三昧。橫竪深淺。
隱顯去來。是諸佛實相門。秪據如今一時驗。又定
慧信和尚問僧曰。忠國師無情說法。南方尊宿如
[004-0825a]
何商量。僧曰。諸方皆云六根互用。信曰。教中道。無
眼耳鼻舌身意。將甚麼互用。僧擬議。信劈脊便打。
若信者。乃爾互用現前。猶勝韶國師七步。】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此云無滅無目而見。
䟦難陀此云善喜龍。無耳而聽。殑伽此天堂河神女。非鼻聞香。
憍梵鉢提。此云牛相異舌知味。舜若多神。此云風性無身覺觸。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
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通曰。明不循根。乃至六根互用。於何騐之。律陀獲
半頭天眼。故不藉目。龍以角聽。故不藉耳。河神聞
香。原非以鼻。鉢提牛舌而別眾味。舜若空天而能
覺觸。諸脩滅盡定。得證寂聲聞者。如大迦葉久滅
意根。是知六根可以無非元六也。六根可互用。非
元一也。非一非六。而湛圓之體。人人具足。不於是
而益信乎。普融知藏至五祖。入室次。祖舉倩女離
魂話問之。有契。呈偈曰。二女合為一媳婦。機輪截
斷難回互。從來往返絕縱由。行人莫問來時路。又
張子韶至徑山。與馮給事諸公議格物。慧曰。公秪
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公茫然。慧大笑。公曰。師
能開諭乎。慧曰。不見小說載唐人有與安祿山謀
叛者。其人先為閬守。有畫像在焉。明皇幸蜀見之。
怒。令侍臣以劍擊其像首。明閬守居陜西。首忽墮
地。公聞頓領深旨。汾陽六相頌曰。見是阿那律。分
[004-0825b]
明無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羅蜜。聞是䟦難陀。
聲通總莫過。遠近一齊了。更不念摩訶。香是殑伽
女。慈悲心徧普。淨穢盡能知。即此我人母。味是憍
梵鉢。甜苦尋常說。入口辨辛酸。恰似當天月。觸是
舜若多。善惡總能和。屠割無嗔喜。祗箇是彌陀。意
是大迦葉。毗盧俱一法。幽室顯然分。枝派千華葉。
汾陽見處敻異。借此六根。一一指出向上一竅。總
之不離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而巳。】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巳。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
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通曰。隨拔一根。脫黏內伏。返窮流根。至不生滅。此
功勳邊事。機猶在我。諸根圓拔。內瑩發光。生滅滅
巳。寂滅現前。此頓悟邊事。機非在我。故不悟。則浮
塵根身。世間器界。諸變化相。皆歸生滅法。如水凝
而成冰。一悟即轉生滅為不生滅性。如湯銷冰而
成水矣。水者其本來也。無上知覺。本吾自有。既成
無上知覺。又何六賊之足患哉。龍潭信問天皇悟
曰。某甲自到來。不蒙和尚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
來。吾未甞不指示心要。信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
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
便低首。何處不指示汝心要。潭佇思間。皇曰。見則
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信當下開悟。乃復問如何保
任。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又夾山有小師。隨侍日久。遣令行脚。遊歷禪肆。後
[004-0825c]
聞夾山聚眾。道聲振遠。回歸省覲。問曰。和尚有如
是奇特事。何不早向某甲說。山曰。汝烝飯。吾著火。
汝行益吾展鉢。甚麼是辜負汝處。小師從此悟入。
均可謂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巳。】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
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
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
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通曰。前示湛圓不循於根。今示湛圓不假於緣。彼
合眼之人。以手循他人之體。即能辨其頭足。暗中
知覺。與明見無異。世人尚不藉明緣而能有辨。況
聖人之真覺豈藉於緣乎。緣見因明。暗成無見。此
相沿世諦。若以覺明之體。因明而明。因暗而昏。今
以合眼之人觀之。不因明緣而了知。暗相中頭足
不為無見。是見也。明不能明。暗不能昏。不但非根
之所能拘。亦且非塵之所能隔矣。根塵既銷。豈直
手可為眼。眼亦可為耳。一根返元。六根清淨。云何
覺明不成圓妙。覺明自六根而發者。明理不踰。即
非圓妙。唯不假根塵而自發者。神通妙用。應感無
方。是六根互用。即為觀世音圓通三十二應張本。
雲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甚麼。吾云
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巖云。我會也。吾云。汝作麼
生會。巖云。徧身是手眼。吾云。道即太煞道。只道得
八成。巖云。師兄作麼生。吾云。通身是手眼。天童頌
[004-0826a]
云。一竅虗通。八面櫺櫳。無象無私春入律。不留不
礙月行空。清淨寶目功德臂。徧身何似通身是。現
前手眼顯全機。大用縱橫何忌諱。雪竇頌云。徧身
是。通身是。拈來猶較十萬里。展翅鵬騰六合雲。摶
風鼓蕩四溟水。是何埃𡏖兮忽生。那箇毫釐兮未
止。君不見網珠垂範影重重。棒頭手眼從何起。咄。
夫徧身與通身。何至較十萬里。徧身未離身見在。
通身則并其身而忘之。此毫釐之差。非具眼者莫
辨。雪竇併忘手眼。天童不妨機用。則玄之又玄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
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
性。菴摩羅此云無垢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
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
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
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
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
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
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
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唯垂大慈。開我蒙
恡。」


【通曰。阿難以因是實因。果是實果。故以離塵無體。
離念無心。疑是斷滅。尚未知對境之心。原屬生滅。
生滅者可斷。離境之心。不屬生滅。不生滅者未甞
斷也。湛精圓常歸無所得。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
[004-0826b]
我心所。以此立因。是謂正因。以此證果。是謂真果。
湛精圓常。本自如是。而何更疑其違越乎。本一湛
精圓常。有七種名。寶積經曰。空如來藏。離於不解
脫智一切煩惱。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
不可思議法。空不空如來藏。隨為色空。普應一切。
而空如來藏為常住果。大圓鏡智。明見一切而無
分別。菴摩羅識。分別一切而無染著。以其了了靈
知。故名佛性。了了靈知。則究竟覺。故名菩提。究竟
覺體本自寂滅。故名涅槃。寂滅則一切妄心所不
能觸。故名真如。七果本一體爾。初祖達磨。只用八
字該括無遺。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淨者白淨識
也。智者大圓鏡智也。空者空如來藏也。寂者涅槃
也。而真如菩提佛性。總不外於妙圓。而妙圓二字。
即分別。非分別。即生滅。非生滅。尤覺渾融。僧問黃
檗。如何是道。如何修行。檗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曰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檗云。接引鈍根
人語。未可依憑。曰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未審接
上根人。復說何法。檗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他
覓他。自巳尚不可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
中云。法法何狀。曰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檗云。
若與麼。則省心力。曰若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
無也。檗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曰既
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檗云。若不覓。即便休。誰
教你斷你見目前虗空。作麼生斷他。曰此法可得
[004-0826c]
便同虗空否。檗云。虗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
暫如此說。你便向這裏生解。曰應是不與人生解
耶。檗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
曰向這裏不生情是否。檗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千百載而下。尚有如阿難之疑者。得黃檗數語。更
與重宣甚深旨趣。】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
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
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鐘歇無聲。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時羅睺羅
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
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
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則名無聲。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
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
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
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巳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
[004-0827a]
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
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
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
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
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
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
惑此舂音。將為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
通塞。其形唯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
云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
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
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
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
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通曰。如來說脫黏內伏。即是湛精圓常。阿難疑離
塵無性。恐同斷滅。故佛即鐘聲以顯聞性。聲銷無
響。但是無聲。非是無聞。聲有生滅。聞無生滅。若謂
聞因聲生。聞因聲滅。當無聞時。誰知無者。故或無
或有者可滅。知有知無者未甞滅也。非但醒時對
境不滅。即夢時離境亦不滅也。非但夢時根存不
滅。即形銷根謝亦不滅也。此與前觀河之見。亦略
相似。第前所顯見者。意在不生不滅。而此所顯聞
者。意在耳根圓通也。返聞聞自性。即是開悟性淨
[004-0827b]
妙常。常光現前。即是寂滅現前。皮膚剝落盡。只有
一真實。如是乃可謂法眼清明。成無上覺。保唐寺
無住禪師。杜公鴻漸問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
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師曰然。公曰。此三句是
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
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又問師還以三句
接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
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於時庭
樹鵶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鵶去巳久。又問師聞
否。師曰聞。公曰鵶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
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
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
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
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縛。當知聞無生
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公又問云何不
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
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
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
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
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公
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人。隨念流浪。葢為
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
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沉不浮。無為無
相。活潑潑。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
[004-0827c]
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踊
躍而去。何意保唐重衍楞嚴。察其語脈。如出一口。
唯有雲門見處又別。上堂聞鐘聲。乃曰世界與麼
廣濶。為甚麼鐘聲披七條。於此得無疑去。方名法
眼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