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No. 318-A


楞嚴宗通緣起


昔天台智者。師我南嶽思大禪師。獲證法華三昧。覩
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自是閱諸經典。渙然冰釋。及解
法華六根清淨義。沉吟久之。有西域僧謂曰。唯首楞
嚴經。著明六根功德。足與相證。智者於是渴慕。每昕
夕望西遙拜。如是者積十六歲。南嶽天台寺左畔有
拜經臺遺址云。距智者後百餘年。楞嚴始入中國。經
屬房相筆受。文字爾雅。宇內學士大夫多誦之。余凡
三至拜經臺。輙徘徊不忍去。竊歎古人繫懷聖典。積
十餘載不及見。今楞嚴盈書肆。乃棄置不復觀。何也。
余因發心書楞嚴於石。命工鐫刻。以次砌成石室。俾
造拜經臺者。周環讀之。咸曰經來也。庶為智者補一
欠缺事。方操筆端書間。忽作是念。余所書者字也。非
義也。智者欲此經之來。無非欲人人知有此經義爾。
如玄沙備頭陀。因閱楞嚴。發明心要。是深於義者。乃
至靈巖安長水璿竹菴珪黃龍南及紹隆安民等。靡
不因楞嚴而有悟。此諸宗師不孤此經之來也巳。若
因文解義。句釋字訓。漸疏漸徹。累至數十家。而經義
愈遠。則不求諸心之過也。故能得諸心。此經雖未至。
而智者依教立義。往往與楞嚴合。不得諸心。雖日對
楞嚴。而此經猶然在西域也。即充塞棟宇奚益。宗師
[001-0749b]
家務掃除文字見解為不足尚。有以哉。然諸宗師出
詞吐氣。接引初機。語意多似楞嚴。至發明向上。證入
菩提。則與二十五圓通機緣無異。即不誦楞嚴。而楞
嚴具在。即楞嚴不至此土。而此土未始無楞嚴也。余
不自揆。徧採宗語。配合經文之後。或與暗符。或與互
見。或推衍其意。或發所未發。念之所到。隨取隨足。余
亦不自知其凑泊一至於此。豈天地間合有此種議
論。而余多生夙願。固欲藉是宣楞嚴之義耶。是借諸
老宿以明經。而非以我明經也。抑即宗以明經。而非
以文字見解明經也。遂名之曰宗通。宗通及說通。當
有自得於心者與。諸老宿披襟相見。不但楞嚴一會。
儼然未散。而智者亦至今在。
南嶽山長金簡曾鳳
儀舜徵父題
[001-0749c] No. 318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
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伽譯語


唐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明菩薩戒弟子前奉訓大夫禮部祠
祭清吏司員外郎南嶽曾鳳儀宗通


【通曰。此經胡以名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
菩薩萬行首楞嚴也。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
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
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
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亦名救獲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
菩提心。入徧知海。亦名如來密因脩證了義。亦名
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亦名灌頂
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據本文含有
多義。此但以大佛頂該之。以佛頂神呪。即十方佛
[001-0750a]
母陀羅尼呪。即灌頂章句。即度脫阿難及性比丘
尼者。故不重出。呪曰摩訶悉怛多般怛囉。此云大
白傘蓋。純潔白淨。含覆一切。故謂之大。此大佛頂
神呪。不可思議。乃如來之密因。脩證之了義。諸菩
薩萬行。即此具足。而一切究竟堅固也。夫法能漸
而不能頓者。不可謂大。能頓而不能圓者。不可謂
大。今曰密曰了。巳該頓義。曰脩證曰萬行。巳該圓
義。唯此圓頓法門。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及妙法蓮
華經無異。蓋信住行向地等妙覺。巳包裹華嚴。而
耳根圓通。都與普門品互見。兼備二經旨趣。其大
何如。未悟者。轉不生滅而為生滅。即非了義。其悟
者。轉生滅而為不生滅。即一切究竟堅固。故向上
一路。非悟不可。然則呪何關於悟。悟何關於呪。均
以大佛頂名。何也。呪不可思議。悟亦不可思議。呪
即悟境。悟即呪境。言語道斷。心行處絕。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故取於佛頂。離自見相故。又諸佛頂族。
一超直人。至尊至貴法門也。合論名曰尊頂以此。
僧問黃檗。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檗
云。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
更見。祗教汝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
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
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
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
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001-0750b]
所以云彌勒亦如也。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
見。如即無聞。頂即圓。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權以虗空為喻。圓同太虗。無
欠無餘。等閑無事。莫強辯他境。辯著便成識。又僧
問百丈。無邊身菩薩。不見如來頂相。如何。丈云。為
作有邊見。無邊見。所以不見如來頂相。祗如今都
無一切有無等見。亦無無見。是名頂相見。觀二尊
宿說佛頂義。如珠走盤。若知他落處。許頂門上具
隻眼。既曰如來密因。則不藉脩證矣。又曰脩證了
義。胡以別於不了義哉。蓋如來者果號也。金剛經
云。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
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
名如來。夫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果何物哉。可謂密
矣。佛頂神呪。為如來密語。其密無二。以此密為因。
即以此密得果。如蓮之蔤。因果一時具足故。以此
為脩。脩而無脩。以此為證。證而無證。經云。何藉劬
勞肯綮脩證。此即了義之旨。如其不然。猶為未了。
昔惠明趁及六祖。祖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
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
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言下大
悟。復問云。上來密言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曰。
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某
甲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巳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
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某甲師也。祖曰。汝若如是。
[001-0750c]
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又懷讓初謁嵩山安
禪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安曰。何不問自巳意。
讓便問如何是自巳意。山曰。要觀密作用。問如何
是密作用。山以眼開合示之。讓不領。山指見六祖。
祖曰。從何來。讓曰。嵩山。祖曰。什麼物恁麼來。讓不
能對。經八載。始白祖曰。某甲有箇會處。祖曰。如何。
對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脩證否。對曰。脩
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善哉。秪此不污染。諸
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若二尊宿者。深
契密意。得脩證了義矣。後僧問百丈。從上祖宗。皆
有密語遞相傳受。如何。丈曰。無有密語。如來無有
祕密藏。秪如今鑑覺語言分明。覓形相了不可得。
是密語。從須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語句。盡屬
法之塵垢。但有語句。盡屬煩惱邊收。但有語句。盡
屬不了義教。但有語句。即不許也。了義教俱非也。
更討什麼密語。據百丈見處。密之一字。亦須吐却。
了義教亦不立。可謂向千佛頂上行。諸菩薩萬行。
未離脩證。何謂一切究竟堅固。蓋諸菩薩未至灌
頂位。即有脩有證。巳至灌頂位。即超入等妙覺。何
脩證之有。諸行雖無常。但自妙覺中流出一切事
法。當處寂滅。故謂之究竟堅固。經云。有三摩提名
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
妙莊嚴路。此三摩提。即首楞嚴大定也。乃具足萬
行妙莊嚴路。非離萬行而別有所謂定也。一切皆
[001-0751a]
定。故曰一切事究竟堅固。傅大士日常營作。夜則
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
乃曰。我得首楞嚴定。此經未至。此名巳標。異哉。四
祖語牛頭融禪師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
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
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
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
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
巳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
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
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
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融禪
師聞此。橫出一枝佛法。即灌頂章句。何以加焉。法
眼云。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是直到三
祇果滿。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
權學。故曰。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却三祇劫。宗
門中原有此奇特事。豈謂萬行具足。而後可得首
楞嚴定哉。經者。常道也。說文曰。織有經有緯。經常
而緯變。此經係龍勝於龍宮默誦而出。五天世主
祕重不傳。豈知此經人人具有。箇箇不無。乃為常
道。何必祕也。有僧問首山。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
如何是此經。山曰。低聲低聲。僧云。如何受持。山曰
不染污。投子頌曰。水出崑崙山起雲。釣人樵父昧
來因。只知洪浪巖巒闊。不肯拋絲弃斧斤。藥山尋
[001-0751b]
常不許人看經。有時自看次。僧云。和尚尋常不許
人看經。何故自看。山曰。我只要遮眼。僧曰。某學和
尚得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須穿透。故知遮眼分
齊。斯得受持之妙。若透牛皮。幾何不至於染污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此云豐德祇桓精舍。即祇樹給
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

羅漢。」


【通曰。如是我聞一時。諸經皆以此冠。阿難稟佛遺
旨。結集諸經。唱此六字。羣疑頓釋。如是如是云者。
但可自信。無容言說。若了如是之法。佛祖密付。則
以下葛藤。皆其註脚矣。有僧參南陽忠國師。師問
習何事業。曰講金剛經。師曰。最初兩字是甚麼。曰
如是。師曰。是甚麼。僧無對。咄哉。是甚麼講經。又雪
峯存禪師問座主。如是兩字。盡是科文。作麼生是
本文。主無對。五雲代云。更分三段著。且道五雲出
語。是科文。是本文。比丘具三義。曰乞士。曰破惡。曰
怖魔。阿羅漢亦具三義。曰應供。曰殺賊。曰無生。始
因終果。相為呼應。皆云大者。揀非小品。謂其所從
事者。即大佛頂之大。故均以大名也。漏亦有三種。
曰無明。曰欲。曰有。經云。汝常聞我毗柰耶中。宣說
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
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則無欲漏。定則無有漏。
慧則無無明漏。此三無漏。名決定義。似以慧為極
則。而洞山語曹山曰。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
[001-0751c]
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
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
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於此三種。子宜
知之。此於乾慧中。又分此三種。非具擇法眼。莫能
照破。故回向大乘阿羅漢。必合洞山之語觀之。而
無漏之義始備。】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嚴淨毗尼。此云戒律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
眾生。拔濟未來。越越塵累。」


【通曰。住持云者。覺性常住。能持萬法者也。數語總
敘。實該一經之大旨。曰善超諸有。則七徵八還。五
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至七大。所不能障也。破
妄之義巳具。曰成就威儀。則建立道場。及三漸次。
五十五位菩提之路也。顯真之義巳具。曰妙堪遺
囑。則二十五圓通。各證自性。俱堪授記作佛者也。
見性宗趣自存。曰弘範三界。此經扶律。諄諄於四
禁十善。及九次第定。弘彰三界之軌則也。阿難啟
教。以斷淫為首務。即此而在。曰應身無量。即敕諸
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
諸輪轉是也。為末法眾生防範魔事。超諸塵累。證
於圓通。實如來最後垂範至意。風穴沼禪師垂語
云。若立一塵。家國興盛。野老顰蹙。不立一塵。家國
喪亡。野老謳歌。雪竇拈柱杖云。還有同生同死的
衲僧麼。意在立塵處。頌云。野老從教不展眉。且圖
[001-0752a]
家國立雄基。謀臣猛將今何在。萬里清風只自知。
雪竇於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天童兼實際理地。不
受一塵。兩法齊行一併拈出。頌云。皤然渭水起垂
綸。何似首陽清餓人。只在一塵分變態。高名勳業
兩難泯。又長慶云。總似今日。老胡有望。保福云。總
似今日。老胡絕望。天童拈云。富嫌千口少。貧恨一
身多。觀諸老宿傳持大教。總為得人。與佛祖拔濟
未來之心。等無差別。故錄之為住持者法。】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鶖子摩訶目犍連。此云大采菽氏摩訶
拘絺羅。此云太膝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滿慈子須菩提。此云空生
優婆尼沙陀。此塵性空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
併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
此覺有情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
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通曰。此敘經之始。謂諸菩薩將求密義。而不云何
者為密。謂世尊宣示深奧。而不云何者為奧。胡為
法筵清眾。得未曾有。昔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椎
云。諦觀法至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天童頌
云。一段真風見也麼。緜緜化母理機梭。織成古錦
含春象。無奈東君漏洩何。雪竇頌云。列聖叢中作
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
殊下一椎。若於世尊敷座宴安處。得箇消息。是真
妙契奧密。而不假詞說之繁者矣。辟支有初發心
者。蓋辟支之徒也。休夏自恣。律開三日。七月十四
[001-0752b]
十五十六。】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
而為上首。」


【通曰。迦陵仙鳥。在㲉巳具美音。眾鳥莫及。喻頓教
入如來種。不假修習。非三乘所及。如來此音。以應
頓機故也。昔目犍連欲窮佛音。盡其神力。歷恒沙
界。至一佛國。報身甚鉅。鉢飯邊圍。可當道路。目連
振錫而遊其上。彼諸弟子問其佛曰。安所有蟲而
人其貌者彼佛云。是娑婆界釋迦文佛弟子目犍
連。未可以其小而易之也。因問連何為至此。連以
窮佛音聲對。彼佛語連。佛音無盡。非汝可窮。連乃
返。所謂徧十方界者。良有徵巳。恒沙菩薩。各有住
處。如華嚴所載。補陀。支提。五臺。峨嵋。那羅延窟。列
剎相望。踵接肩摩。宇宙無窮。何地非菩薩住處。聞
佛音聲。來集佛所。即恒沙未足方其多也。文殊此
云妙德。以表實智。宣示頓教。則文殊為當機。故為
上首。昔無著文喜禪師。嘗至五臺金剛窟。禮謁文
殊。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
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
據床。指繡墪命坐。翁曰。近自何來。喜曰。南方。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喜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
曰。多少眾。喜曰。或三百。或五百。喜却問此間佛法。
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喜曰。多少眾。
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喜
[001-0752c]
納其味。心意豁然。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
這箇否。喜曰無。翁曰。尋常將甚麼吃茶。喜無對。惜
哉。當時只合與撲碎玻璃盞。喜覩日色稍晚。遂問
翁擬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喜曰。
某甲無執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喜曰。受戒久矣。翁
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喜辭退。翁令童子相送。
喜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喜應
諾。童曰。是多少。喜復問曰。此為何處。童曰。此金剛
窟般若寺也。喜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
見。乃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童說偈曰。面上無
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
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喜後參仰山。
頓了心契。令充典座。文殊常現於粥鑊上。喜以攪
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說偈
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
僧嫌。到這裏。還道有執心麼。雪竇頌云。千蜂盤屈
色如藍。誰謂文殊是對談。堪笑清涼多少眾。前三
三與後三三。於此透脫。許覿面文殊。】


「時波斯匿王。此名勝軍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
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
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
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此云慶喜先受別
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此軌範師
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
[001-0753a]
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此云施者以為齋主。無問淨
穢剎利此云王種尊姓及旃陀羅。此云屠膾方行等慈。不擇微
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巳知如來世
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此云飲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
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
整威儀。肅恭齋法。」


【通曰。波斯匿王。及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何若是殷
也。以飯僧功德。最利益故。佛嘗為須達說布施果
報。謂多施少報。少施多報。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
養一淨行。乃至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
道人。又四十二章經云。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
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持五戒者
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
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
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
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
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大略相同。有僧問洛浦。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
一無心道人。百千諸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
浦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丹霞頌
云。拾得疎慵非覺曉。寒山懶惰不知歸。聲前一句
圓音美。物外三山片月輝。此單頌無心道人爾。甘
䞇行者一日入南泉設齋。黃檗為首座。行者請施
財。檗曰。財法二施。等無差別。甘曰。恁麼道。爭消得
[001-0753b]
某甲䞋。便將出去須臾復入。曰請施財。檗曰。財法
二施。等無差別。甘乃行䞋。又一日入寺設粥。仍請
南泉念誦。泉乃白槌曰。請大眾為貍奴白牯念摩
訶般若波羅蜜。甘拂袖便出。泉粥後。問典座。行者
在甚處。坐曰。當時便去也。泉便打破鍋子。疎山如
頌云。特來設粥誇英俊。那知王老更風流。打破粥
鍋呈醜拙。貍奴白牯一齊收。若䞇者可謂能供養
無心道人矣。行乞有五種義。一由內證平等理。外
不見貧富相故。二離貪慢心偏利故。三有大定力。
不懼惡象婬女家故。四離凡夫猜嫌故。五破二乘
分別故。淨名曰。於食等者。於法亦等。無論貴賤淨
穢。俱證菩提。是為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須菩
提捨貧從富。大迦葉舍富從貧。則慈不均平。不為
等慈。阿難心中作如是念。即落意識分別。即屬鬼
家活計。所以魔得其便。何似契此之行乞乎。常以
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入鄽
肆聚落。見物則乞。或醯醢魚𦵔。才接入口。分少許
投囊中。時號長汀子。一日有僧在師前行。乃拊其
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僧曰。道得。即與汝一
文錢。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又一日在市立。僧問
和尚在這裏作甚麼。師曰等箇人。僧曰。來也來也。
師曰。汝不是這箇人。僧曰。如何是這箇人。師曰。乞
我一文錢。嘗有偈曰。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
目覩人少。問路白雲頭。若契此者。可謂得諸佛儀
[001-0753c]
式矣。世尊一日敕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鉢。
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鉢。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
難應諾。世尊曰。持鉢去。噫。阿難若早了此。何至有
摩登之事。】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此云本性以娑毗迦羅此云黃髮外道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
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
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
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
趺坐。宣說神呪。敕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提
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合論曰。世尊愍眾生流轉三界。皆由著欲。於諸欲
中。惟婬為重。故經首敘摩登伽女。特言其故。謂溺
之為大患。絕之為大利。譬如牧羊鞭其後者。故於
機會處。必痛致其意焉。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
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即於女
根生大猛火。然後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而烏
芻瑟摩以聞佛說多婬之人。成猛火聚。以火光三
昧。成阿羅漢。曰諸漏既消。生大寶𦦨。登無上覺。夫
無上覺。佛地也。而觀婬性。則便能登之。無間獄。惡
道也。而從婬事。則便生陷之。又論十種習因。則首
敘婬習。曰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摩。研摩不休。如
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是故如來色目行婬。
[001-0754a]
同名欲火。然後乃敘貪慢等。又毗柰耶宣說修行
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
則名為三無漏學。今斷殺盜婬妄。而此經序婬於
先。又觀世音菩薩自敘三十二應身說法。而梵天
王以欲心明悟。便與佛菩薩緣覺聲聞同名解脫。
自餘二十八種。止名成就而巳。又以五種辛。發婬
增恚。令立三漸次以斷之。名第一增進。又觀婬欲。
過猶毒蛇。禁戒成就。父母肉眼。能觀十方。是皆機
會處痛致其意者也。此論櫽括一經脈絡。反覆叮
嚀。深明此經啟教。必以斷婬為首。務令人愓然毛
骨為悚。雖然。證實智者視一切聲色。如幻如夢。又
惡足以滑其中哉。四十二章經云。佛言愛欲之人。
猶如執火逆風而行。必燒手也。天神獻玉女於佛。
欲以試佛。觀佛道意而定遐邇。佛言。革囊眾穢。爾
來何為。去。吾不用汝。天神逾敬。因問道意。佛為解
說。即得須陀洹果。又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女。汝
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
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
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否。舍利弗言。不也。幻
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無有
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
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
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
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
[001-0754b]
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
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
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
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
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
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天女神力。能轉舍利弗。先
梵天呪。不能毀阿難戒體。是兩段經義。可謂兩彩
一賽。】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通曰。此阿難發問。乃一經之領袖。自始至終。世尊
酬答無遺。所云奢摩他。此云至靜。當空觀。三摩鉢
提。此云變化力用。當假觀。禪那此云寂滅。不取幻
化及諸靜相。當中觀。圓覺經云。寂靜奢摩他。如鏡
臨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
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
槃。阿難一向多聞。於此素所修習焉者。何待於問。
然今日為幻術所加。則平昔所習觀行。所修禪定
俱不得力。竊計十方如來。必有妙於此者。玩一妙
字。似彷彿窺見何藉劬勞肯綮脩證之旨。但不知
最初方便。何由悟入耳。圓覺亦云。唯除頓覺人。并
[001-0754c]
法不隨順。原有一種頓門。但以見性為宗。故能見
性。則無心於止觀。而止觀自具。不能見性。雖日從
事於止觀。而難敵魔境。唯見性則得妙矣。向後所
云妙明真心。妙莊嚴海妙明明妙。不一而足。皆以
酬彼妙字之意。而終之以偈曰。是名妙蓮華。金剛
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
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此頓門也。故非尋常止觀
禪定所及。昔雪峰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亦既多聞
矣。巳嗣德山。與巖頭至澧州鰲山鎮。阻雪。頭每日
秪是打睡。峰一向坐禪。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
來。頭曰。作甚麼。峰曰。今生不著便。共文䆳箇漢行
脚。到處被他帶累。今日到此。又秪管打睡。頭喝曰。
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裏土地。他時後日。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峰自點胸曰。我這裏未穩在。
不敢自謾。頭曰。我將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
草庵。播揚大教。猶作這箇語話。峰曰。我實未穩在。
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
證明。不是處與你剗却。峰曰。我初到鹽官。見上堂
舉色空義。得箇入處。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
又見洞山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疎。渠今正
是我。我今不是渠。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峰
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
德山打一棒。曰。道甚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頭
喝曰。你不聞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峰曰。他後如
[001-0755a]
何即是。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巳胸
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峰於言下大悟。便
作禮起。連聲呌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妙哉
妙哉。豈是一向坐禪。得這般話頭來。】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
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
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
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
佛剃落。」


【通曰。阿難賴有此思惟。為初發心張本。故遭幻術。
不甚眩惑。雖入婬室。不毀戒體。但以三十二相觀
如來。不免色見聲求。猶存邪解。於佛真法身。尚遙
遠在。隨州法為禪師上堂。法身無相。不可以音聲
求。妙道亡言。豈可以文字會。縱使超佛越祖。猶落
階梯。直饒說妙談玄。終挂脣齒。須是功熏不犯。影
迹不留。枯木寒巖。更無津潤。幻人木馬。情識皆空。
方能垂手入鄽。轉身異類。不見道無漏國中留不
住。却來煙塢臥寒沙。於此了了。豈必勝淨妙明。紫
金光聚。而後乃稱如來哉。】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
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輪轉。」


【通曰。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
[001-0755b]
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正欲識知常住真心性淨
明體。不入輪轉一段大事。又云。此相非是欲愛所
生。亦巳備知欲愛腥臊。雜亂妄想。是無始以來生
死根本。故佛嘆曰善哉。真心常住。原無生滅。瞥起
妄想。故入輪迴。無論欲愛麤濁。惡業非真。即緣覺
聲聞。執情未化。亦皆是妄。妄想淨盡。性體瑩徹。本
自無生。又何輪轉之有。此一部經。無非發明此意。
故知常住真心。即謂見性。見性則無事矣。靈雲上
堂云。諸仁者。所有長短。盡在不常。且觀四時草木。
葉落華開。何況塵劫來。天人七越。地水火風。成壞
輪轉。因果將盡。三惡道苦。毛髮不曾添減。唯根蒂
神識常存。上根者。遇善友伸明。當處解脫。便是道
場。中下癡愚。不能覺照。沉迷三界。流轉生死。釋尊
為伊。天上人間。設教證明。顯發至道。汝等還會麼
僧問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雲曰。青山原不動。浮
雲任去來。即此數語。可為此段經文註脚。添減一
字不得。】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合論曰。於此特言真發明性。則亦有妄發明性乎。
曰有之。曰何以辨之。曰任運徧知。本妙而常寂者。
真發明性。所謂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
以直心。是也。違時失候。妄覺而強知者。妄發明性。
[001-0755c]
所謂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是也。本一體
也。以無性無時。故隨所用之有異耳。任運寂常而
知。則合本妙。違時失候而覺。則合妄塵。馬鳴曰。本
性清淨。無明不覺。染心相現。雖有染心。性常明潔。
染心之相。即現行無明。明潔之性。即不動智體。有
僧問雲菴。雜華論稱現行無明。即是如來不動智。
此實難信。如何得解。時有童子方掃地。雲菴呼之。
童子回首。雲菴曰。非不動智乎。又問如何是汝佛
性。童子左右視。罔然而去。雲菴曰。非現行無明乎。
真發明性。譬如明珠之光。常自照珠。孔子曰。思無
邪。近之矣。妄發明性。譬如東方將旦。澄滓之間。巳
有精色。易曰。蒙雜而著。近之矣。】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
所見。誰為愛樂。」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一誘也。世尊豈不知見者屬
眼。愛者屬心。然有見者。有為之見者。有愛者。有為
之愛者。故問誰為見。誰為愛。要阿難當下識取本
來人耳。若能回光返照。覓見了不可得。一切愛樂。
原無根株。頓入首楞嚴定。豈不快哉。後來衲僧家
多用此機。有僧問百丈。如何是佛。丈曰。汝是阿誰。
曰某甲。丈曰。汝識某甲否。曰分明箇。丈乃舉起拂
子。曰汝還見否。曰見。丈乃不語。僧所問者佛。丈竟
不語之佛只就他見處提撕。即此一則。渾然托得
楞嚴樣子。】
[001-0756a]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
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
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
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
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
心與目。今何所在。」


【通曰。世尊問處。單明向上一路。曰將何所見。曰誰
為愛樂。分明用標指月。阿難答處。未離常情。只知
合塵。不知合覺。背覺合塵。伊誰之咎。六賊為媒。自
劫家寶。故阿難所謂心與目者。唯根與識。牽引塵
勞。流轉生死。常住真心。猶如國王。日為所侵。淨者
日濁。明者日暗。是心與目。乃性之賊也。必窮其巢
穴而蕩除之。返流全一。六用不行。然後發本明耀。
六根互用。父母所生肉眼。洞見十方。則又何流轉
之為咎哉。子湖樅禪師。嘗夜大呌云。有賊有賊。其
徒競起逐之。樅把住一人曰。拿住一箇了也。其徒
曰不是。是某甲。樅拓開曰。是則是。只是不肯承當。
故承當得去。賊即是子。不能承當。子反成賊。恁般
說話。却與國君討賊。另是一番播弄。具眼者別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
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
根四塵。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
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
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
[001-0756b]
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
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
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通曰。十種異生。如後列十二類生。胎卵濕化。有色
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
非無想。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類。非心眼倫。故
曰十種。張無盡以六凡四聖當之。非也。浮根四塵。
六根皆然。此但指眼根耳。地水火風。性本清淨。而
地水火風之相。各皆搖動如塵。六根成就。藉此四
塵。六根沉於內。四大浮於外。故曰浮根四塵。十種
識心居內。眼在於面。不言可知。如來眼在於面。而
不敢確指識心居內者。如來巳離識故。法身圓滿
無內外故。阿難言固斟酌而譯語者亦自不苟。世
尊欲破心不在內。必先以講堂林園戶牖為喻。講
堂喻身內。林園喻外物。戶牖喻六根。而阿難其明
了之人也。若見阿難端的。原不屬講堂。不屬林園。
不屬戶牖。而阿難去來自在。無內外可指。若執定
此心。惑為色身之內以臟腑為堂奧。以六門為戶
牖攬外境為林園。非此無安身處。一旦堂𡉏牖壞。
境謝見亡。而所謂明了者將安在乎。世尊雖就彼
常情辨晣內外次第。亦灼然示以色身如幻。非所
宜執。如講堂戶牖。與我了無干涉云爾。智暉禪師
臨別偈曰。我有一間舍父母為脩蓋。往來八十年。
近來覺損壞。早擬移別處。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
[001-0756c]
時。彼此無妨礙。乃跏趺而逝。此憎愛俱忘。去來無
礙。將并其能見者而忘之矣。又何內外之可言哉。】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
及諸大眾。有三摩提。此資發變化定名大佛頂首嚴楞王。具
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
難頂禮。伏受慈旨。」


【通曰。此一門超出。分明指出頓悟路頭。惟在轉識
成智。純以金剛乾慧。乃可語真菩提路。末云。如是
妙法。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
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
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
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
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首尾呼應。必以超
出識陰為極則事。世尊洞徹世間生死相續。惟是
妄想種種。迷而不返。識陰若盡。則常住真心。乃得
現前。性淨明體。與佛無異。故能破識陰。即入頓門。
阿難雖聰慧多聞。總不出識情分別。識情未除者。
惟在有得。而證菩提者。惟在無得。故下文七處徵
心。在阿難往往以有得自縛。世尊一一以無得而
蕩除之。楞伽云。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此真速證
菩提之頓門也。二祖神光。斷臂於初祖達磨前。乞
與安心法門。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光曰。覓心了不
可得。祖曰與汝安心竟。使阿難能信七處徵心俱
[001-0757a]
不可得。則金襴袈裟。豈獨先付之迦葉哉。】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
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
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
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
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
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
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通曰。目見心知。不離根塵。由內達外。自是常見。世
尊乃即常見破之。既不知內。云何在內。雖有智者。
不得不屈於其辨。其實心肝脾胃。莫非知也。爪髮
筋脈。莫非覺也。使非知覺。豈不塊然一物而巳哉。
傅大士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
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
去處。秪這語聲是。由此言之。謂覺了能知之心。住
在身內。亦無有不是處。雲門拈寶藏論云。乾坤之
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
裏。將三門來燈籠上。作麼生。自代云。逐物意移。又
曰。雲興雷動。雪竇頌云。看看。古岸何人把釣竿。雲
冉冉。水漫漫。明月蘆華君自看。此段公案。謂覺了
能知。與本覺圓明。容易誵訛。如明月蘆華相似。務
須甄別。若甄別得出。不但燈籠露柱。頓徹雲門心
宗。而身內之寶。亦與僧肇契合。非尋常弄精魂者
[001-0757b]
所可藉口矣。】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燃於室中。是燈必能
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
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告阿難及諸比丘。
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巳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
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
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
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緜手。此云細香緜色如霜汝眼見時。心
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
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
有是處。」


【通曰。阿難見處未真。不免隨語生解。隨語生解。正
是識情所在。世尊要與拔除識根。故一一剗却。令
阿難無屯札處。此真如國王討賊。知賊之所在而
討除之也。阿難謂心居身外。同佛了義。不為無見。
夫心者。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或神遊八極。或夢歷
數世。何嘗拘拘一軀殻中。故云悟知我心實居身
外。又云是義必明。將無所惑。世尊設喻。他食必非
我飽。以例外心何關我身。軀命形也。故食不能以
相通。知覺神也。何內外之所能隔。只為阿難執定
[001-0757c]
在外。如一物然者。但能照外。不能照內。則身外是
心。身內非心。心在身外。身不能知。如他人食。我不
能飽。然眼之所見。心能分別。此心又何嘗不在內
也。故謂在外者非也。昔曹山聞鐘聲。乃曰。阿㖿阿
㖿。僧問和尚作甚麼。山曰。打著我心。僧無對。五祖
戒代云。作賊人心虗。又傅大士偈曰。諸佛鄉村在
世界。四海山田徧滿生。佛共眾生同一體。眾生是
佛之假名。若要見佛看三郡。田宅園林處處停。或
飛空虗中擾擾。或擲山水口轟轟。或結羣朋來往
去。或復孤單而獨行。或使白日東西走。或使暗夜
巡五更。或烏或赤而或白。或紫或黑而黃青。或大
或小而新養。或老或少舊時生。或身腰上有燈火。
或羽翼上有琴箏。或遊虗空亂上下。或生草木亂
縱橫。或無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暫寄生。或鑽木
孔為鄉貫。或編草木作窠城。或轉羅網為村巷。或
臥土石作堦廳。諸佛菩薩盡如是。這箇名為舍衛
城。於此契證。謂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亦無有
不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
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
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
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001-0758a]
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
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
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
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
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
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
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通曰。八識規矩云。愚者難分識與根。蓋根識之難
辨久矣。若謂根非識。則根自根。識自識。識應見根。
若謂根即識。則彼死者眼根現存。何以不見。故知
五根但白淨色照境而巳。識必明了分別。二家種
現。熏習不同。五根乃色法。即第八識親相分。具執
受二義。是白淨無記性。五識乃心法。即第八識見
分。三性皆具。但能明了。名性境屬現量。故曰性境
現量通三性。至第六識方有分別。屬比量非量。此
根與識之辨也。阿難謂彼根隨見隨即分別者是
也。謂潛伏根裏如瑠璃合者非也。果如瑠璃合者。
眼見山河。亦見瑠璃。則心見山河。亦應見眼。今不
見眼。則非潛伏根內明矣。此喻比度不真。正屬非
量。據阿難所指覺了能知之心。但六識分別耳。此
識從何而起。以有七識為之傳送也。以有八識為
之含藏也。縱令分別易泯。而行陰難除。縱令行陰
易銷。而種子難化。今阿難於分別六識。尚且不知
落處。況復知所謂七識八識哉。落處且不知。況能
[001-0758b]
發兵而討除之哉。此經始破六識窠白。故有七處
徵心。終搗八識樞穴。期於識陰都盡。此轉識成智
之大略也。後文云。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及至一六
俱銷。了無所寄。回視此段潛伏根裏如瑠璃合。不
發一大噱哉。雖然。善喻者無所不可。昔中邑洪禪
師。仰山往謝戒畢。問如何是佛性義。邑云。我與你
說箇譬喻。如室有六窗。中安一獼猴。外有獼猴喚
云猩猩。獼猴即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仰山禮謝
起曰。適蒙和尚譬喻。無不了知。更有一事。祗如內
獼猴睡著。外獼猴欲與相見。又且如何。邑下繩床
執仰山手作舞曰。猩猩與汝相見了。譬如蟭螟蟲
在蚊子眼睫上作窠。向十字街頭呌云。地曠人稀。
相逢者少。雲居錫云。中邑當時若不得仰山這一
語。何處有中邑也。崇壽稠云。還有人定得此道理
麼。若定不得。只是箇弄精魂脚手。佛性義在甚麼
處。玄覺云。若不是仰山。爭得見中邑。且道甚麼處
是仰山得見中邑處。天童頌云。凍眠雪屋歲摧頹。
窈窕蘿門夜不開。寒稿園林看變態。春風吹起律
筒灰。此頌分明讚嘆仰山睡處。不墮於枯槁。正是
中邑與他相見處。恰恰一六俱銷境界。然園林變
態如律筒灰。自與精魂脚手敻異。】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
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
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
[001-0758c]
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
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
暗室中。無日月燈。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
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
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
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內。若在虗空。自
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巳知。身
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
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通曰。阿難只疑滯不能見內一語。生出許多轉計。
潛根既非。毋乃見暗即是乎。此見暗轉計更多。阿
難雖未明言。世尊一一拈出破之。始以所見之暗
為對不對。若對則成境矣。不對則非見矣。是暗固
不可謂之內也。既以能見之見但由返觀非假目
視。若開目返觀。可以見暗。則開眼返觀。亦可見面。
面不可見。暗豈能知。是見必不能見內也。若復以
心識默對。此為腑藏。此為面目。即可名見。則此心
眼不在虗空乎。既以心眼本在虗空。如魘寤者。能
見自巳面目。則如來之身亦即汝身乎。既又以如
來之見即我之見。如來之身即我之身。則阿難一
身。不成兩佛乎。此從內對中翻出許多轉計。內對
必不可成。則見暗必不可謂之見內也。雖然。能見
者本自暗也。而誰其見之。雲門垂語云。人人盡有
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麼生是諸人光。明自
[001-0759a]
代云廚庫三門。又曰好事不如無。雪竇頌云。自照
列孤明。為君通一線。華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見
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若解得倒騎牛入佛殿底
道理。即謂見暗名見內者。亦無有不是處。】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
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
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
今既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
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
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
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
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
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巳死。
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
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
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
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
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徧
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
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
隨有。無有是處。」


【通曰。觸頭頭知。觸足足知。豈不是隨所合處心則
隨有。然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隨所不合處。心則總
無。豈不是斷常邪見。世尊姑無暇責此。但就彼合
[001-0759b]
之一字。詳辨其非。合必有體。若無體者。合義不成。
如無七塵。即無十九界。若有體者。此體既非外來。
又非內出。以心體論。為一體乎。為多體乎。其在人
身。為徧體乎。為不徧體乎。借以手挃一支。而覺隨
挃有。是覺為一體。應咸在矣。是覺為多體。應多人
矣。是覺為徧體。則挃無在矣。是覺為不徧體。則挃
有所不知矣。此四俱非。即無定體。何由與之合哉。
隨所合者。合其一體乎。合其多體乎。合其徧體乎。
合其不徧體乎。合彼則遺此。合此則遺彼。且非一
非多。非徧非不徧。而卒不可合也。既不能合。何以
見其隨有哉。世尊雖以此辨其隨所合之非。然亦
明示以真心無體之妙。無體則無合。心境不相到。
當處解脫。本自無生。而何謂法生則種種心生乎。
心生種種法生。與三界唯心之旨不殊。故不必辨。
法生種種心生。以心本無生。因境有觀之。亦自無
病。而阿難引以證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是隨波逐
浪之心。而非對境數起之心也。故悟心無體。即數
起不為礙。緣起無生故也。有僧問夾山。撥塵見佛
時如何。山曰。直須揮劍。若不揮劍。漁父棲巢。僧舉
問石霜。撥塵見佛時如何。霜云渠無國土。何處逢
渠。僧回舉似夾山。山上堂云。門庭施設。不如老僧。
入理深談。猶較石霜百步。天童頌云。拂牛劍氣洗
兵威。定亂歸功更是誰。一旦氛塵清四海。垂衣皇
化自無為。丹霞頌云。當機一句玉珊珊。內外玲瓏
[001-0759c]
溢目寒。無漏國中留不住。月華影裏見應難。即此
一則。撥塵見佛。尚自不逢。況合塵而覓覺。抑亦顛
倒甚矣。雖然。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隨所合處。何患無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
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
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
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
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
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
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
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
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
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
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
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通曰。阿難至此。方明識生其中。謂六識分別。介乎
根塵之間。較前潛伏根裏之說。尤為有據。但指所
謂中者。既非在內。又非在處。唯以根境相交。從中
有分別之識。乃指為心。不知根塵識三。相依而立。
如交蘆然。原無自性。今確定謂在中間。若有定位
然者。為兼二乎。為不兼二乎。兼則一知一不知。角
[001-0760a]
立而不成中。不兼則非知非不知。無體而不成中。
然則中將安在。故謂當在中間者非也。若論真心。
亦兼二。亦不兼二。何謂兼二。如來藏中。原具見相
二分。如後舉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何雜亂之有。何
謂不兼二。靈光獨耀。逈脫根塵。如後舉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何甞無體性哉。若信得此心非知非不
知。原無自性。亦無在中之相。乃深明乎中者也。東
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齋次。王乃問諸
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祖曰。貧道入息不居陰
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
一卷兩卷。王便禮拜。天童頌云。雲犀玩月燦含輝。
木馬遊春駿不羈。眉底一雙寒碧眼。看經那到透
牛皮。明白心超曠劫。英雄力破重圍。妙圓樞口轉
靈機。寒山忘却來時路。拾得相將擕手歸。此祖師
門風。二邊不立。中道不安。虗玄大道無著真宗。最
為第一。故非六識根塵所及。若寒山拾得。去來自
在。絕無纖毫識情挂胸次間。足與二十七祖相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
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
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
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虗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
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
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
[001-0760b]
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
無有是處。」


【通曰。阿難所引無著。未甞不是。但多了一切二字。
是對境而言無著。境在則無著在。且謂俱無所在。
幾於斷滅。語便矛盾。若一切物象俱無者。何處更
容不著。既有不著。則物象不可謂之無也。若無不
著之相。可言無在。非無不著。不著即是相也。有不
著之相在。即是心在。心實在於不著。而何以謂之
俱無所在乎。心既有在。而又何以謂之無著乎。先
即能以明所。不可名無。次即所以明能。相有則在。
故無著之義不成。昔嚴陽尊者問趙州。一物不將
來時如何。州曰。放下著。嚴云。一物不將來。放下箇
甚麼。州曰。恁麼則擔取去。尊者言下大悟。黃龍頌
云。一物不將來。兩肩擔不起。言下忽知非。心中無
限喜。毒惡既忘懷。蛇虎為知巳。寥寥千百年。清風
猶未巳。天童頌云。不妨細行輪先手。自覺心麤愧
撞頭。局破腰間柯斧爛。洗清凡骨共仙遊。此頌無
著也無。故得自在。大都從境上見無著者。離境則
無無著。從性上見無著者。無著即是自性。但存一
無著之意。便不可。】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
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
娑毗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001-0760c]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云寂靜令諸
闡提此云信不具隳彌戾車。此云惡見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及
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通曰。據此時阿難見地。猶未能按伏識情。至湛不
搖處。所以未得無漏。始以覺了能知為有物矣。故
曰在內在外在根。既知非物矣。而猶以為有識也。
故曰隨合而有。識生其中。及知識俱泯。而後信其
無著。然有意無著。是亦著也。故一切無著。僅斷七
識。尚未至恬靜之地。即至恬靜。猶坐在八識窠窟
中。外道所謂冥諦也。若奢摩他路。是轉識成智邊
事。雖聖解不容注念。矧凡情可得而牽引之乎。故
凡聖情盡。體露真常。方名真際所詣。既知真際。不
為婬術所轉。非但自證寂靜。且令一切凡夫信不
具者。破除惡見也。端師子讀楞嚴有頌云。七處徵
心心不遂。懵懂阿難不瞥地。直饒徵得見無心。也
是泥裏洗土塊。可謂具眼者。】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通曰。放光動地。舊以為不思議境界。然亦可以意
會。養生家精神完固。昏夜中目光炯炯。無物不覩。
況世尊多劫成就。其光有不晃曜者乎。祈求家運
動元氣。可以興雲致雨。況世尊清淨法身未可涯
[001-0761a]
量。普佛世界有不震動者乎。世尊建大法幢。必先
有所表。所云令諸世界合成一界。隱然有會妄歸
真之意。若是上根利智。見如是光。覩如是事。即獲
本心。證無生忍。圓照禪師上堂云。看看。爍爍瑞光。
照大千界。百億微塵國土。百億大海水。百億須彌
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乃至微塵剎土。皆於光
中一時發現。諸仁者還見麼。若也見得。許汝親在
瑞光。若也不見。莫道瑞光不照。好參人人皆有此
光。何為圓照便見。眾人便不見。悟與不悟耳。法性
本周。妄塵不隔。智境本圓。情量不礙。若悟自心。便
知此等皆屋裏事。】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
如惡叉聚。果名一蒂三實無孤生者諸脩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
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
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脩習。猶如煑砂。欲成嘉
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
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
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
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
不自覺。枉入諸趣。」


【通曰。七處徵心。皆指其非。為其用攀緣心為自性
也。阿難亦知此心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呪。
為彼所轉。當由不知真際所詣。亦隱隱窺見菩提
涅槃。元清淨體。願佛開示。故世尊明白分析而語
[001-0761b]
之。前云。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即此用攀
緣心為自性者。乃無始來生死之根本也。前云。皆
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此菩提涅槃。元清
淨體。乃無始來不生不滅之根本也。輪轉生死。惑
業苦三。生必同聚。故如惡叉聚。不但天魔外道。決
入輪迴。即聲聞緣覺。錯亂修習。總名顛倒。何以故。
以生滅為因故。若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本自不生不滅也。如後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
亡。與此同旨。此即妄想生起之由。既落妄想。遂遺
本性。遺此本明故入諸趣。而不能成無上菩提也。
有客來謁長沙。沙召尚書。其人應諾。沙曰。不是尚
書本命。曰不可離却即今秪對。別有第二主人。沙
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曰恁麼總不秪對時。莫是
弟子主人否。沙曰。非但秪對與不秪對時。無始劫
來是箇生死根本。有偈曰。學道之人不識真。秪為
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然則本來人何由而識。雜華出現品云。佛子。無一
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
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
前。天童頌云。天蓋地載。成團作塊。周法界而無邊。
析鄰虗而無內。及盡玄微。誰分向背。佛祖來償口
業債。問取南泉王老師。人人只喫一莖菜。既是人
人具有底道理。何故不能俱證菩提。乃至別成聲
聞緣覺等。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妄見流轉。厭流轉
[001-0761c]
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
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然則識取不生不滅根
本。非大悟徹不可。】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
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
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
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
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
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
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
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
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二誘也。汝今見否。阿難言見。
但於此猛省。便見識精元明。不容擬議。不容安排。
菩提涅槃。充然自足。纔涉分疏。即入比量。即係六
識用事。黏湛發知。去真性遠矣。故佛咄之云。此非
汝心。若於咄時忙然自失。忽爾回光。本覺自在。何
謂離此覺知。更無所有。此覺知者。對前塵而有分
別。塵去則無。故名虗妄著相之想。若本覺者。不依
塵而有生滅。故名真性。然覺一而巳矣。為此覺知
遮蔽本覺面目。是覺知者。實本覺之賊也。若認覺
知為自心者。是認賊為子。棄不生滅而守生滅。其
[001-0762a]
輪轉也何疑。雖然。離此覺知。更覓別有本覺。則又
不可。天童略舉云。若能推底是汝心。則認賊為子。
脩山主云。若能推底不是汝心。則認子為賊。天童
拈云。如今推也。是子是賊。買帽相頭。食魚去骨。即
如天童還有揀擇否。六祖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
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此猶翻掌覆掌之說。永嘉曰。無
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則洞徹乎不二
之門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
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
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
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
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
示未悟。」


【通曰。阿難情竭見枯。乃謂無心同諸土木。此處正
好承當去。却省得許多心力。奈何認定一箇覺知。
不肯放下。昔大朗初參馬祖。祖問汝來何求。曰求
佛知見。祖曰。佛無知見。知見乃魔耳。汝自何來。曰
南嶽來。祖曰。汝從南嶽來。未識曹溪心要。汝速歸
彼。不宜他往。朗歸石頭。便問如何是佛。頭曰。汝無
佛性。朗曰。蠢動含靈。又作麼生。頭曰。蠢動含靈。却
有佛性。曰慧朗為甚麼却無。頭曰。為汝不肯承當。
[001-0762b]
朗於言下信入。住後。凡學者至。皆曰。去去。汝無佛
性。其接機大約如此。此豈離覺知更無所有者哉。】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
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
切心而無自體。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
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
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
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
叱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
別性。即汝真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
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
法身同於斷滅。其誰脩證無生法忍。」


【通曰。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如影像重重。唯鏡所現。
六塵如形。分別如影。影因形有。心因塵有。斯則前
塵分別影事。動屬前塵。靜屬法塵。故內守幽閒。雖
無前塵影子。却有幽閑影子。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為其所執者識。而非本覺常住真心也。常住真心。
遠離一切分別。如大圓鏡。遠離動靜二塵。此心本
自無染。故曰清淨。染而不染。故曰妙淨。一切因果
世界微塵。因之而立。乃九界妄心之本性也。故曰
性一切心。若見此心。即離分別而有自性。是自性
[001-0762c]
不隨分別而為有無者也。如塵離影而有鏡體。是
鏡體不隨塵影而為生滅者也。若執分別覺知為
自性者。但執影為鏡耳。對塵則有。離塵則無。如鏡
中之影。原無自體。終歸斷滅。若是而可以證無生
乎。故知心自有體。本非斷滅。前咄云此非汝心。為
所認者虗妄斷滅心。非本來真實心也。豈真無心
哉。玄沙上堂云。更有一般說昭昭靈靈。靈臺智性。
能見能聞。向五蘊身田裏作主宰。恁麼為善知識。
大賺人知麼。我今問汝。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
為甚麼瞌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瞌睡時不是。
為甚麼有昭昭時。還會麼。這箇喚做認賊作子。是
生死根本妄想緣氣。汝欲識根由麼。我向汝道。昭
昭靈靈。秪因前塵色聲香等法而有分別。便道。此
是昭昭靈靈。若無前塵。汝此昭昭靈靈。同於龜毛
兔角。仁者真實在甚麼處。汝今欲得出他五蘊身
田主宰。但識取汝祕密金剛體。古人向汝道。圓成
正徧。徧周沙界。我今少分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
解。汝還見南閻浮提日麼。世間人所作興營。養身
活命。種種心行。莫非皆承日光成立。秪如日體還
有許多般心行麼。還有不周徧處麼。欲識金剛體。
亦須如是看。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國土。色空明
暗。及汝身心。莫非盡承汝圓成威光所現。直是天
人羣生類。所作業次。受生果報。有情無情。莫非盡
承汝威光。乃至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盡
[001-0763a]
承汝威光。秪如金剛體。還有凡夫諸佛麼。有汝心
行麼。不可道無便得當去也。知麼。玄沙因閱楞嚴。
發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脩多羅冥契。即此一
段縱口所說。一一與經旨不殊。至謂盡承威光之
力。與諸法所生惟心所現。更覺精采。又佛眼之嗣
竹菴珪和尚。與伯父持一居士。俱喜楞嚴經。菴曰。
若離前塵有分別性。正是生死根本。士駭曰。佛妄
說耶。菴曰。佛固不妄。且約只今居士對面徵詰之
心果安在。士嘆曰。佛說解第一空。名師子吼。汝行
矣。無滯此。菴後上堂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
離見。見不能及。落華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送落
華。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常恨
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喝一喝云。三十年
後。莫道能仁教壞人家兒女。據竹菴見處。即離前
塵。亦無分別自性可得。自善轉楞嚴者。正是見猶
離見見不能及一段真風。可與玄沙同參。】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
諸脩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通曰。九次第定。如後舉四禪四空等天。但言其果。
未及其脩。此謂脩學人九次第定。從一禪入一禪。
次第而脩。當如大般若所云。離欲惡不善法。有尋
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住內
[001-0763b]
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
具足住。離喜住捨。具念正知。身受聖樂。能說能捨。
具念樂住。入第三靜慮具足住。斷樂斷苦。先喜憂
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超一
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
邊處具足住。超一切空。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
住。超一切識無邊。入無所有具足住。超無所有。入
非想非非想具足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
想受具足住。是為九次第定。皆有為功用。忻取有
為善果。故曰迷有漏天。作無為解。為其所執者。入
識中微細生滅妄想而修。未能見無生真性。當下
寂滅。是真無為法故未得漏盡。若大阿羅漢。巳證
滅受想定。是名無漏。今九次第定亦證滅受想定。
何為有漏。以有妄想而證涅槃。縱得滅盡定。未為
真實。黃檗云。一切眾生。輪迴不息生死者。意緣走
作。心於六道不停。致使受種種苦。淨名云。難化之
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禦其心。然後調伏。
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
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六道。地獄脩羅。皆由心造。
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
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却如許多種妄想。
性自本來清淨。即是脩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
意。縱你廣學勤苦脩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
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如此脩行。當復何
[001-0763c]
益。誌公云。本體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
識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淨名云。唯
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人臥疾。攀緣都息。
妄想歇滅。即是菩提。如今若心裏紛粉不定。任你
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秪向凡聖中坐。諸
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
還墜。却歸生死輪迴。如斯脩行。不解佛意。虗受辛
苦。豈非大錯。誌公云。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
藥。吁。大乘法藥。尚不濟事。況九次第定乎。故知錯
亂脩習。難成聖果。】


「阿難聞巳。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脩。
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
雖有多聞。若不脩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
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通曰。捨父逃逝。法華亦有是喻。窮露他方。冀指衣
珠。浸浸乎有還家之望矣。二障。謂煩惱障。所知障。
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結業受報。所知障障慧。慧
不解脫。不了法空故。阿難明知二障所纏。又知所
謂寂常心性。何故道眼不開。甚矣透脫之難也。僧
問藥山。學人擬歸鄉時如何。山曰。汝父母徧身紅
爛。臥在荊棘林中。汝歸何所。曰恁麼則不歸去也。
[001-0764a]
山曰。汝却須歸去。汝若歸去。我示汝箇休糧方子。
曰便請。山曰。二時上堂。不得齩破一粒米。後僧問
洛浦。學人擬歸鄉時如何。浦曰。家破人亡。子歸何
處。僧云。恁麼則不歸去也。浦曰。庭前殘雪日輪消。
室內紅塵遣誰掃。又偈云。決志歸鄉去。乘船渡五
湖。舉篙星月隱。停棹日輪孤。解纜離邪岸。張帆出
正途。到來家蕩盡。免作室中愚。丹霞頌云。太平鄉
國路空賖。歸興悠悠思莫涯。撒手到家何所有。瑠
璃寶殿瑣蟾華。諸老宿一期指出歸家方便。可謂
道眼開明。真知寂常心性者。】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剎
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
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通曰。前從面門放光。十方國土。一時開現。令諸世
界合成一界。表真妄不二也。開示二種根本。必以
斷妄為先。妄想不息。雖至九次第定。不成聖果。其
面目可考而鏡也。今從胸卍字放光。灌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大眾。表聖凡不二也。開示前塵自暗。見
何虧損。乃至頭自動搖。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
舒卷。指出向上一路。人人具足。可以印心云爾。昔
仰山坐次。有僧來作禮。山不顧。其僧乃問山識字
否。山曰。隨分。僧乃右旋一匝曰。是甚麼字。山於地
[001-0764b]
上書十字酬之。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麼字。山改
十字作卍字。僧畫此○相。以兩手拓如脩羅掌日
月勢。曰是甚麼字。山乃畫此[○@卍]相對之。僧乃作婁
至德勢。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
如是。吾亦如是。善自護持。其僧禮謝。騰空而去。時
有一道者見。經五日後。問山。山曰。汝還見否。道者
曰。某甲見。出門騰空而去。山曰。此是西天羅漢。故
來探吾道。道者曰。某雖覩種種三昧。不辨其理。山
曰。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是覺海變為
義海。體則同然。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別
不離隱身三昧也。若知仰山覺海變為義海三昧。
則佛胸卍字涌出寶光。亦不思議中妙用耳。必以
護妙微密性淨明心為本。溈山甞問仰山。妙淨明
心。汝作麼生會。仰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溈曰汝
祗得其事。仰曰和尚適來問甚麼。溈曰。妙淨明心。
仰曰。喚作事得麼。溈曰。如是如是。只緣仰山會得
妙淨明心。得清淨眼。故識字三昧。逈出尋常。】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將誰見。」


【通曰。此世尊循循第三誘也。可謂老婆心切。前云
汝將誰見。阿難答言同將眼見。業巳咄之認賊為
子。至此又問汝將誰見。正欲阿難回光返照。忽覩
見精明元。不藉於眼。奈之何其終不省也。有僧侍
立玄沙次。沙以杖指面前地上白點曰。還見麼。曰
[001-0764c]
見。如是三問。僧亦如是三答。沙曰。你也見。我也見。
為甚麼道不會。他日又以杖拄地。問長生曰。僧見
俗見。男見女見。汝作麼生見。對曰。和尚還見皎然
見處麼。沙曰。相識滿天下。賴有皎然此對。遂與玄
沙覿面。向使阿難能自知見處非見所及。又何勞
世尊許多口吻。】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樹名果汁入水砂石成金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
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
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
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
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
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通曰。世尊何故以盲人為喻。緣阿難執定以見為
見。不離根塵。而識生其中。盲人無眼。云何亦睹黑
暗。是可知待眼根而見者。乃前塵分別之見。而非
清淨本然之見也。前塵分別。屬第六識。眼存則存。
眼亡則亡。必待根而後顯者也。清淨心光。不待根
而存。不隨根而泯者。故無生滅。是無生滅清淨本
然之見。人人具足。不以盲人故無。阿難執定唯眼
[001-0765a]
見者。是生滅根。而世尊所指見何虧損。是不生不
滅根也。如此提醒。可謂透露極矣。昔相國崔公羣。
見如會禪師。問曰。師以何得。會曰。以見性得。會方
病眼。崔譏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會曰。見性非眼。
眼病何害。崔稽首謝之。後法眼別云。是相公眼。豈
以會所答。猶涉教意乎哉。】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難。諸
盲無眼。唯覩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
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羣盲。二黑較量。曾
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
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
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
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
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
眼。」


【通曰。此世尊剖析分明。所謂實言告汝者也。燈之
與眼。俱是見緣。體非能見。其能見者心也。前云門
能見不。巳具此義。而此復以燈喻眼。以眼例心。燈
不可謂之見。眼顧可謂之見乎。眼其見者。非見性
也。若六根互用。耳亦能觀。眼又何甞決定是見。阿
難所云。我實眼觀。分明執妄為真。若知燈但顯色。
能見屬眼。既離所妄。又知眼但顯色。見性屬心。并
離能妄。能所俱離。唯此一心。心超乎眼。故無生滅。
以不生滅之見。見如來手。未甞不見。但不可謂之
[001-0765b]
眼見也。昔枯木祖元禪師。依大慧於雲門菴。夜坐
次。覩僧剔燈始徹證。有偈曰。剔起燈來是火。歷劫
無明照破。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蹉過。不蹉過。
是甚麼。十五年前奇特。依前秪是這箇。慧以偈贈
之曰。萬仞崖頭解放身。起來依舊却惺惺。飢飡渴
飲渾無事。那論昔人非昔人。夫剔燈何與本分事。
乃即悟去。如世尊云。如是見者是眼非燈。如是見
性。是心非眼。故祖元曰。剔起燈來是火。如隔牆見
角。知必是牛。須如此徹證。方名見性。】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巳默然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爾時世尊
舒兜羅緜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此云解義五比丘等。及汝
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
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得成聖果。」


【通曰。世尊實言指示。傷於明白。阿難大眾。尚未開
悟。機緣未易凑泊故也。世尊慈悲之故。猶恐語涉
微妙。故未易解。然諸比丘中亦有得解者。以解引
解。其解易入。故令諸比丘各述開悟之由。使阿難
易於凑泊云爾。其後二十五圓通各述所證。亦用
此機。但此唯明妄。後乃證真。不無淺深之異。其為
方便接引。則一而巳矣。所謂不成菩提。皆由客塵
煩惱所誤。正是二種根本消息。悟亦不易。僧問南
陽忠國師。阿那箇是佛。師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煩
[001-0765c]
惱否。師曰。煩惱性自離。曰豈不斷耶。師曰。斷煩惱
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禪看靜。此
復若為。師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靜相。又上
生經云。不脩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
陳秀玉學士。甞問萬松云。彌勒菩薩。為甚麼不脩
禪定。不斷煩惱。松曰。真心本靜。故不脩禪定。妄想
本空。故不斷煩惱。士復問香山大潤和尚。山曰。禪
心巳定。不須更脩。斷盡煩惱不須更斷。復問竹林
海巨川。川曰。本無禪定煩惱。士曰。唯此為快耳。於
此信得及。方知鹿園開示。秪為初機。】


「時憍陳那此云火器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
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晹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
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通曰。客喻所知之麤。塵喻煩惱之細。念念遷流。生
滅不停。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業。捨舊趨新。
故譬食宿事畢。俶裝前途。真性常住。初無是事。故
譬主人無攸往也。麤障易遣。細惑難明。必由性天
澄霽。智日舒光。乘五陰隙。照本性空。方覺於中妄
自擾動。故譬新霽晹光入隙。以發明空中塵相也。
煩惱擾動。真性寂然。若悟本空。常住不動。即知寂
[001-0766a]
常心性矣。趙州云。汝等一從見老僧後。更不是別
人。秪是箇主人公。這箇更向外覓作麼。正恁麼時。
莫轉頭換腦。若轉頭換腦。即失却也。又一日掃地
次。僧問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掃地。州曰。塵從
外來。僧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州曰。又一
點也。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辨客塵義。析入秋毫。
若於此鑒別得出。真是有主沙彌。居塵不染。豈但
獨得解名。】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巳復開。開巳又屈。
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
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
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
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
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
為無住。佛言如是。」


【通曰。憍陳那因悟客塵二字。但明得煩惱邊事。世
尊則直指菩提而示之。先即外境以辨真性。境有
開合。見無動靜。此人所易知者。世尊因其易知者
而引之。阿難果信手有開合。見無開合。而我見性
尚無有靜。誰為無住。覓動靜之相。了不可得。庶幾
哉見常住主人矣。非世尊提醒之妙。何以有此。昔
西堂問百丈。你向後作麼生開示於人。丈以手卷
舒兩過。堂云更作麼生。丈以手指點頭三下。且道
百丈如此作用。為合楞嚴機鋒。為更別有道理。又
[001-0766b]
俱胝和尚初住菴時。有一尼名實際。到菴直入。更
不下笠。持錫遶禪床三帀云。道得即下笠。如是三
問。俱胝無對。尼便去。俱胝曰。天色將晚。且留一宿。
尼云。道得即宿。胝又無對。尼便行。胝嘆曰。我雖處
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遂發憤要明此事。擬棄
菴往諸方參請。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來日有
肉身菩薩至。為和尚說法。次日天龍到菴。胝乃迎
禮。具陳前事。天龍只豎一指而示之。俱胝忽然大
悟。後來凡有所問。只豎一指。至遷化。謂眾曰。吾得
天龍一指頭禪。平生用不盡。要會麼。豎起指頭。便
脫去。天童頌云。俱胝老子指頭禪。二十年來用不
殘。信有道人方外術。了無俗物眼前看。所得甚簡。
施設彌寬。大千剎海飲毫端。麟龍無限落誰手。珍
重任公把釣竿。雪竇頌云。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
空來更有誰。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
法華經云。如一眼之龜。直浮木孔。無沒溺之患。自
世尊輪指以來。無非開示佛之知見。令人得箇安
穩處。何者不為盲龜計哉。】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
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
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
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
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001-0766c]


【通曰。此即內身以辨真性。頭自搖動。見無所動。較
前手自開合。見無所動。更為微密。在一人之身。見
動則頭動。何得謂頭自動而見不動。彼隨頭而左
右者。情見也。不隨頭而動靜者。真見也。情見屬識。
故有起滅。真見屬性。原無作止。何以驗之。頭有動
靜可見。見無動靜可指。故知無動靜可指者。是名
真見。阿難向者執識為心。但知情見為見。今蒙如
來方便開示。智光暫現。乃信頭自搖動。見無所動。
此不動見性。動如是。靜如是。見時不為有。不見不
為無。尚無有止。誰為動搖。是真離塵空寂體也。阿
難於是乎知性矣。既云知性。何為尚有種種多疑。
蓋阿難因佛始焉輪指。既乃放光。以手開合。例頭
動搖。彼見無動。此見亦然。所謂推測之知。而非獨
悟之妙也。從門入者。不是家珍。於茲益信。無業禪
師初見馬祖。問曰。三乘文學。粗窮其旨。甞聞禪門
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祗未了底心即是。更無
別物。業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
正閙在。且去。別時來。業纔出。祖召曰。大德。業回首。
祖曰。是甚麼。業便領悟。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
作麼。又五洩靈默禪師。遠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
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洩便行。頭隨後召云。闍
黎。洩回首。頭曰。從生至死。秪是這箇。回頭轉腦作
麼。洩於言下大悟。乃抅折拄杖而棲止焉。且道無
業五洩回頭轉腦。便爾悟去。較阿難多少。】
[001-0767a]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性心失真。認物為巳。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通曰。佛手不住。見性常住。是真主人。頭自搖動。見
性不動。是真空體。今不認主而認客。不認空而認
塵。豈不顛倒行事。良由念念生滅。煩惱相續。以致
遺失真性。不成菩提。客塵所誤。一至於此。圓覺經
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正所
謂以動為身以動為境。認物為巳者也。既認逐境
妄動者以為自心。而不動真心。即迷在遷流之內。
故曰遺失。非謂遺失而不存也。如水巳成氷。水性
遂失。前云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遺此本明。雖終日
行而不自覺。抂入諸趣。如是何由出離生死乎。故
曰輪迴是中。自取流轉。向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正謂此也。昔洞山問僧名
甚麼。對曰。某甲。山曰。阿那箇是闍黎主人公。對曰。
見祗對次。山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秪認
得驢前馬後底。將為自巳。佛法平沉。因斯是也。賓
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問如何是主
中主。山曰。闍黎自道取。對曰。某甲道得即是賓中
主。如何是主中主。山曰。恁麼道即易。相續也大難。
[001-0767b]
遂示頌曰。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恰
似入京朝聖主。秪到潼關便即休。由是觀之。識情
分別。較不動見精。尚隔幾程。而不動見精。較寂常
真性。猶自有辨。如下文云。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則
幾乎越潼關而見聖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