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26 楞嚴經宗通-明-曾鳳儀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二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
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
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虗實。
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通曰。前云見無所動。見無舒卷。巳明白指出不生
不滅性。然此不生滅性。見在生滅身中。真發明性。
即不生不滅根本。妄發明性。即生滅根本。其中虗
實難辨。故願如來顯示之也。昔薜簡問六祖曰。京
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
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
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
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
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
豈況坐耶。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儻不以智慧
[002-0767c]
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祖曰。煩惱即是菩
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二乘見解。
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
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
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
賢聖而不增。在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
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
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
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
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授。豁然大悟。此即現前
生滅。顯出真不生滅性。非佛佛道同。固不能透露
如此。】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
延。外道名說諸法亦有亦無毗羅胝子。外道名說刦滿自然得道咸言此身死
後斷滅。名為涅槃。此似阿耆多語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
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
願聞。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
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


【通曰。世尊垂語。步步歸真。如云汝未曾滅。云何知
滅。若是上根利智。當知知滅者原不滅也。即證無
[002-0768a]
生法忍。有僧問雲居。纔生為甚麼不知有。膺曰。不
同生。曰未生時如何。膺曰。不曾滅。曰未生時在甚
麼處。膺曰。有處不收。曰甚麼人不受滅。膺曰。是滅
不得者。觀雲居如是酬對。豈為廉纖須明那邊事。
方可觀此語。】


「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
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
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巳從衰老。
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
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
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
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
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
少。顏貌巳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
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
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
變寧惟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
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
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
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通曰。幻化色身。終從變滅。清淨法身。原無生滅。非
色身外另有法身也。法身如海。色身如漚。漚有生
滅。海水一如。大悟之者。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身
中有不滅也。石頭有偈云。問此菴。壞不壞。壞與不
[002-0768b]
壞主元在。不居南北與東西。基址堅牢以為最。又
云。住此菴。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迴光返照便
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嗟乎。人人具此不生滅性。
其如隨流逐浪。不能迴光返照何。】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
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本。王言。我生三歲。慈母
攜我謁耆婆天。此云長壽天神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
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
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
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
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
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
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
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
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
伽黎等。外道名說自然而然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
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通曰。外道有六師。一富蘭那迦葉。所說諸法皆不
生不滅。二末伽黎拘賒黎子。說眾生雖有苦樂。無
有因緣。自然而然。三刪闍多毗羅胝子。說眾生任
運。時熟得道。八萬劫滿。自然得道。四阿耆多翅舍
欽婆羅。說眾生當受苦報。後受涅槃樂也。五迦樓
鳩駄迦旃延。說諸法亦有亦無。六尼犍陀若提子。
所說皆由業定。無可逃避。皆斷見也。雖說不生不
[002-0768c]
滅。乃對生滅而言。因牛角有。說兔角無。既有對待。
終屬生滅。若觀河之見。宛然無異。真性不變。於是
可窺。直於現前生滅之中。顯出不生滅性。是知身
中有不滅者存。雖云捨生趣生。其實滅而不滅。豈
外道斷見可並語哉。僧問趙州。承師有言。世界壞
時。此性不壞。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陰。僧云。此
猶是壞底。如何是此性。州曰。四大五陰。法眼云。是
一箇。是兩箇。是壞不壞。且作麼生會。試斷看。有僧
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隨
云壞。僧云。恁麼則隨他去也。隨云。隨他去。又僧問
龍濟。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濟云
不壞。僧云。為甚麼不壞。濟云。為同大千。天童頌云。
壞不壞。隨他去也大千界。句裏了無鉤鎖機。脚頭
多被葛藤礙。會不會。分明底事丁寧㬠。知心拈出
勿商量。輸我當行相買賣。大隨說壞。龍濟說不壞。
是一是二。濟云為同大千。隨云隨他去。依然是趙
州四大五陰宗旨。世界壞時。此性不壞。正須在四
大五陰中。討箇安穩地始得。】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
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
願興慈悲。洗我塵垢。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
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此云印手為正為倒。阿難
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
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
[002-0769a]
如來豎臂。兜羅綿手此云網相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
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
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
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
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通曰。清淨法身。即妙明真精妙心也。見聞覺知。即
妙心中所現之物也。歸根為正。逐末為倒。譬如漚
發於海。認海為正。認漚為倒。佛問阿難。汝今見我
垂手為正為倒。但當於自見處。猛省誰正誰倒。不
宜於如來手上分正分倒。如須菩提巖中宴坐。見
如來法身。不緣根識。是名正徧知也。以阿難眼。對
如來手。更於手上分正分倒。此乃六識用事。背本
逐末。巳離正位。故號性顛倒也。初阿難以垂手為
倒。語尚含糊。及問將何為正。則以豎臂為正。然後
知阿難之所謂正與倒者。在手上辨。不於見上辨
也。其瞻視巳為顛倒矣。垂手首尾相順。本正也。而
世人以為倒。豎臂首尾相換。本倒也。而世人以為
正。是於瞻視顛倒之中又倍加顛倒也。故比類發
明。遺失清淨法身。而認見聞覺知。巳為顛倒。又執
色身之內見聞覺知必不生滅。云此為正非為倒
也。不更倍於顛倒乎。僧問洞山。尋常教學人行鳥
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山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山
曰。直須足下無私去。曰祗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
面目否。山曰。闍黎因甚顛倒。曰甚麼處是學人顛
[002-0769b]
倒。山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却認奴作郎。曰如何是
本來面目。山曰。不行鳥道。丹霞頌云。古路翛然倚
太虗。行玄猶是涉崎嶇。不登鳥道雖為妙。點檢將
來巳觸途。夫鳥道玄微。庶幾轉功就位。洞山門下。
猶以為顛倒。況見聞歷歷。尚存粗迹。而可以此為
不生滅。足當無上菩提者乎。】


「于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
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
時語也應此機授此法徧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
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
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
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
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
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
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通曰。汝身即是相分。汝心即是見分。相分該根塵
諸所緣法。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見分該八識及
心所使五十一心所法。善惡業行。邪正因果等。總
是如來藏中流出。故曰唯心所現。此心本妙。不假
脩習。何以見其本妙也。語其體。則為圓妙明心。從
妙起明。故曰圓。語其用。則為寶明妙性。即明而妙。
故曰寶。妙而明。明而妙。毫無染污。即所謂大圓鏡
智也。一切見分相分。皆鏡中所現之影耳。今遺本
妙而認見聞。猶遺本鏡而認幻影。雖若有悟其實
[002-0769c]
在迷。故曰悟中迷。認悟中迷至以為心性。當一氣
讀下。迷性妙明而成無明。由此無明。變成頑空。故
曰晦昧為空。所變頑空。與能變無明。二法和合。變
起四大。為依報外色。以四大色。雜妄想心。變起眾
生正報內色。根謂妄想。相謂妄色。想相為身。見相
二分俱備。即八識也。聚緣內搖。即七識也。趣外奔
逸。即六識也。以此無明。變起雜妄緣塵。昏擾擾相
認為自心。豈不惑哉。其妙明真心。即清淨法身也。
豎窮三際。橫亘十方。豈拘拘於色身內者。若此見
聞。雖不生滅。然離目無見。離耳無聞。以此為心。決
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此色身外洎山河大地。皆
妙明真心中物。如影像重重。皆鏡中物。故認鏡者
為悟中悟。名正徧知。認影者為悟中迷。號性顛倒。
長沙岑云。我若一向舉揚宗教。法堂裏須草深一
丈。事不獲巳。向汝諸人道。盡十方世界是沙門眼。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巳光
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巳光明裏。盡十方世界無一
人不是自巳。我常向汝諸人道。三世諸佛。法界眾
生。是摩訶般若光。光未發時。汝等諸人。向甚麼處
委悉。光未發時。尚無佛無眾生消息。何處得此山
河國土來。時有僧問如何是沙門眼。沙曰。長長出
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輪迴。出不得。僧
曰未審出箇甚麼不得。沙曰。晝見日。夜見星。曰學
人不會。沙曰。妙高山色青又青。且道長沙此語。指
[002-0770a]
識精元明。指寶明妙性。試別白看。】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
窮盡溟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通曰。知觀河之見必不生滅。似屬於悟。執觀河之
見在色身內。為悟中迷。譬如棄海而認漚。巳是迷
矣。復執漚而盡海。非迷之迷乎。遺真性而認見聞。
巳是迷矣。復執見聞為不生滅性。非迷之迷乎。不
悟而迷。但一迷耳。悟之而迷。執情更深。不尤倍於
迷乎。如我垂手。汝見分別。巳是顛倒。復乃首尾相
換。正倒錯會。不尤倍於顛倒乎。巳在顛倒之中。乃
謂云何名為顛倒行事。是顛倒中之顛倒也。是迷
中之迷也。故曰迷中倍人。二倍字相應。徑山欽國
師同忠國師在內庭坐次。見帝駕來。師起立。帝曰。
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
悅。又肅宗問忠國師。在曹溪得何法。師曰。陛下還
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見。師曰。釘釘著。懸挂著。帝
又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立起。曰會麼。帝曰不
會。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帝又曰。如何是無諍
三昧。師曰。檀越蹋略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
曰。莫認自巳清淨法身。帝又問。師都不視之。帝曰。
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虗空
麼。帝曰見。師曰。他還貶眼視陛下否。觀二師指示。
一以不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一以虗空還眨眼
[002-0770b]
視陛下否。何甞惑為色身之內。此見與觀河之見。
天地懸殊。當與須菩提見佛法身。同名正徧知也。
大抵以念為知。心則不徧。馬鳴曰。若心有動。非真
識知。動相者念礙也。離諸念礙。若知乃徧。】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
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
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
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
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
所標指為明月故。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
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
如是。」


【通曰。阿難悟妙明心元所圓滿。本非緣也。常住心
地。本為主也。然今瞻佛聽法。尚屬緣心。未知本元
心地。何由識認。謂即此而是乎。固不敢。謂離此而
有乎。當何在。佛將破其緣心之非。而先示其所說
之法亦緣也。故謂此法亦緣。非得法性。法為見性
而設。見性則法無所用之。金剛經云。如筏喻者。法
尚應捨。何況非法。此復以指月喻。見月則忘指可
也。古德引喻多與此合。有曰彩雲影裏仙人現。手
把紅羅扇遮面。急須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
扇。又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纔見便生擒。後來
[002-0770c]
獵犬無靈性。只向枯樁舊處尋。東坡文字。有盲者
問日何狀。人以銅盤示之。盲者敲之有聲。他日聞
鐘聲而以為日也。其原蓋出於此。有僧問法眼。指
即不問。如何是月。眼曰。阿那箇是汝不問底指。又
僧問。月即不問。如何是指。眼曰月。僧曰。學人問指。
和尚為甚麼對月。眼曰。為汝問指。若明得法眼家
風。當下指月昭然。不爾則當面錯過。】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
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
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
則無所去。」


【通曰。現說法音。是所緣者。所緣者既不可執以為
實。分別法音。是能緣者。能緣者又豈可據以為真。
當其心與音遇。分別歷然。是分別亦暫耳。猶之乎
客。及其心與音離。分別都泯。而分別之性不泯。此
性不以聽法而有。不以不聽法而無。故名主人。於
此見得。方名見性。若執聽法緣心以為自性。是猶
認客為主也。大顛初參石頭。頭問那箇是汝心。顛
曰。見言語者是。頭便喝出。經旬日。顛便問前者既
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頭曰。除却揚眉瞬目。將心
來。顛曰。無心可將來。頭曰。元來有心。何言無心。無
心盡同謗。顛於言下大悟。異日侍立次。頭曰。汝是
參禪僧。是州縣白蹋僧。顛曰。是參禪僧。頭曰。何者
是禪。顛曰。揚眉瞬目。頭曰。除却揚眉瞬目外。將你
[002-0771a]
本來面目呈看。顛曰。請和尚除却揚眉瞬目外鑒。
頭曰。我除竟。顛曰。將呈了也。頭曰。汝既將呈。我心
如何。顛曰。不異和尚。頭曰。不關汝事。顛曰。本無物。
頭曰。汝亦無物。顛曰。既無物。即真物。頭曰。真物不
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大須護持。石頭父子再
四辨驗。只要勘定真心原無所得。是名真主。】


「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
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
拘舍離等即末伽黎名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
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通曰。云何二字。直貫下離諸法緣無分別性為一
句。分別聲。分別色香味觸諸塵事業。此皆前塵分
別影事。云何離諸前塵。便無分別自性。縱滅一切
見聞覺知。乃至分別都無。內守幽閒。非色非空。此
乃外道所執冥諦。但能離境。未能離法。猶為法塵
分別影事。云何離諸法緣便無分別自性。因前塵
而有。離前塵便無。因法塵而有。離法塵便無。此分
別性。即各有還。云何為主。一動一靜。皆屬於影。影
有還而鏡無還。一去一來。皆屬於客。客有還而主
無還。不認鏡而認影。不認主而認客。則汝心性即
同斷滅。何者為常住真心乎。大顛上堂。夫學道人。
須識自家本心。多見時輩。秪認揚眉瞬目。一語一
默。驀然印可。以為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為汝分明
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却一切妄運想念。現量即是
[002-0771b]
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寂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
佛。不待脩治。何以故。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
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須護持。不可
容易。大顛分明指出真主。太煞洩漏。即此可知與
外道冥諦敻別。外道二十五諦。除冥諦是非色非
空非心。餘皆不出色心空也。覺諦我心。五知根。五
作業根。心平等根。及神我。皆心也。五塵五大。皆色
也。五大中空大。即空也。最初一諦。名為冥性。計以
為常。第二十五諦。名為神我。亦計以為常。思我聖
境。冥性即變二十三諦。為我所用。我所受用。為境
纏縛。不得解脫。我若不思。冥諦不變。即無纏縛。我
即解脫。此其所宗也。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
得於心。勿求於氣。渾然一冥諦脉路。說者指為禪
宗。大非。】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
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
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
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
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復昏
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
處。則復見緣。頑虗之中。徧是空性。鬱𡋯之象。則紆昏
塵。澄霽歛氛。又觀清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
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
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
[002-0771c]
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虗還空。鬱𡋯還塵。
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
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
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
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
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
可憐愍。」


【通曰。緣塵分別之見。與見精明元。有能所之辨。見
精明元。與妙精明心。有體用之分。故妙精明心如
真月。見精明元如第二月。緣塵分別如水中之月
影矣。明暗通塞八者。太虗中止有此往來。故曰不
出斯類。亦彷彿與八卦相符。昏塵清淨。乾坤之象
也。日明月暗。坎離之象也。通塞。艮兌之象也。分別
屬動。震之象也。空性似風。巽之象也。其在人心。通
塞足該迷悟。緣虗足該有無。鬱霽足該塵覺。明暗
足該聖凡。盡乎其為境矣。境有差別。見無差別。有
差別者。各還其所。無差別者。原自不動。諸可還者。
境也。物也。非汝也。不自汝而還於物者。見也。非物
也。實汝之真精也。可還名客。不還名主。見精明元。
尚且如是。況真心本妙明淨。不落於見。尤主中之
主乎。主中主者。不生不滅根本也。人人具足。非自
外來。不自作主。漂流為客。亦猶不認真月。而認水
中月影以為自心。其能免於生死淪溺乎哉。僧問
曹山。古德道。盡大地唯有此人。未審是甚麼人。山
[002-0772a]
曰。不可有第二月也。曰如何是第二月。山曰。也要
老兄定當。曰作麼生是第一月。山曰險。只此一險
字。足見曹山不敢喪本受輪。最親切處。報慈文遂。
嘗究首楞嚴。謁於法眼。述巳所業。深符經旨。眼曰。
楞嚴豈不是有八還義。遂曰是。曰明還甚麼。曰明
還日輪。曰日還甚麼。遂懵然無對。自此服膺請益。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註疏所及。端師子頌曰。八還
之教垂來久。自古宗師各分剖。直饒還得不還時。
也是蝦跳不出斗。與前七微調同。致亦同。】


「阿雖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
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
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此云如意見𨶒浮提。樹名洲有此樹
故名如觀掌中菴摩羅果。此云難分別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
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
徧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象。無非前塵分別
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
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
至七金山。周徧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
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
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
見性。」


【通曰。初阿難問妙明元心云何無還。佛以真心無
[002-0772b]
朕。難可指陳。故託見精方便開示。見精切近於真。
如第二月。然此見亦妄。將亦須還。唯有真月所喻
真性。誠不還爾。下文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豈非
此見亦可還乎。阿難雖識見精無還。巳悟第二月
義。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正欲根究第一月義。此無
還性。當何方便使我自知自信乎。佛仍以見精別
白示之。所見是物。能見是汝。物有差殊。見無差殊。
無差殊者見精也。清淨所矚。雖係淨色根清淨四
大所矚。然亦由清淨本然性體發起不假造作。則
自妙而明。謂之見性矣。見精既為汝之真見。見性
不為汝之真性乎。故曰此精妙明。誠汝見性。夫性
一而巳矣。見精所及。容有不齊。則能盡性與不盡
性之別也。有佛眼者。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
土無所不矚是也。有法眼者。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是也。有慧眼者。須菩提見佛法身是也。有天眼者。
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果是也。有肉眼者眾生
洞視不過分寸是也。阿難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
力見於初禪。肉眼而天者也。五眼所見不同。其能
見者無二。故曰無差殊也。必至佛眼窮盡微塵。然
後滿其見性之量。僧問雲門。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門云。日裏看山。投子頌曰。坦然曾問老師安。爭似
韶陽一句傳。日裏看山仙掌露夜深猿呌月當軒。
且道此日裏看山。指見精。指見性。與祖師西來意
作何解會。雲居智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
[002-0772c]
搖。不屬有無。非可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
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
不屬有無。因何有見。曰見無所見。曰既無所見。何
更有見。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曰無
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曰妄計為有。即有能
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
然。終日見。未嘗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
名為見性。曰此性徧一切處否。曰無處不徧。曰凡
夫具否。曰上言無處不徧。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
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繫此苦。何
曾得徧。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
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
曰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曰了尚不可得。豈
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
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
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
即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曰我能了。
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
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
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中。且不壞方
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
性。可謂見性成佛矣。雲居此語。却於見猶離見最
切。故備錄之。】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
[002-0773a]
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
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通曰。佛果舉阿難意。世界燈籠露柱。皆有名相。見
精明元。喚作甚麼物。願令我見。佛意我見香臺時。
你作麼生。阿難言。我亦見香臺。即是見佛見處。佛
言。我見香臺則可知。我若不見香臺時。你作麼生。
阿難言。我亦不見香臺。即是見佛不見處。佛言。汝
云不見。自是汝知。他人不見處。你如何得知。古人
到這裏。只可自知。與人說不得。只如世尊道吾不
見時。如羚羊掛角。聲響蹤跡氣息都絕。你向甚麼
處摸索。雪竇頌云。全象全牛瞖不殊。從來作者共
名摸。如今要見黃頭老。剎剎塵塵在半途。雪竇出
教眼。單頌見佛。天童深得經意。頌出真見。頌云滄
海瀝乾。太虗充滿。衲僧鼻孔長。古佛舌頭短。珠絲
度九曲。玉機纔一轉。直下相逢誰識渠。始信斯人
不合伴。此則機緣。兩重公案。極口發揮。止道得一
半。】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
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
非我。見性周徧。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
不真。取我求實。」


【合論曰。此段經義。生於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句。
故世尊開示不見之相者。使了知真性不當更求
分別。馬鳴曰。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
[002-0773b]
互相見故。故曰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言
非彼者。非世尊不見之相。但是阿難不見之相耳。
然則世尊不見之地。亦非阿難不見。但是世尊能
見。故曰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言非物者。
非是世尊之見。但是阿難不見之相耳。倘世尊亦
見阿難之見。阿難亦見世尊之見。則清淨性見。宛
成有形之物。故曰體性紛雜。不成安立。此不見之
地。即本根之地。決不可見。譬種樹者。日取其根而
視之。樹其能有生乎。傅大士偈曰。有物先天地。無
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只此數語。分
明指出真性非見所及。乃第一月義。非徒謂見精
明元不可見而巳。通曰。此段經文。轉折最妙。無非
發明此精妙明誠汝見性。何言乎此見是汝非物
也。以此見性非是物故。若見是物。則吾之見。汝亦
可見。然吾之見。汝必不可得而見也。若謂我見汝
見。同見之時。即為見吾之見。則吾見時。既為可見。
吾不見時。亦為可見。而何為其不然也。若謂見時
以見見。其不見時以不見見。名為見吾不見之處。
既自不見。云何見彼不見之相。使彼不見之相。為
汝所見。宛是見相。又非不見之相矣。是不見之地。
決不可得而見也。不見之時。既非可見。則同見之
時。亦非可見。見與不見。俱無可指。吾見非是物明
矣。吾見既非是物。則汝見亦非是物明矣。汝見既
非是物。則不屬於物矣。云何非汝。此即不可見以
[002-0773c]
辨其非物也。設使可見。見亦物耳。何能為萬象之
主。而安立世間矣乎。故有無形而後能形形。有無
物而後能物物。吾之見。汝之見。既非是物。莫可端
倪。徧周法界。無欠無餘。有情無情。皆由此建立。乃
所謂真性也。性不汝真。必見不屬汝乃可。而見則
屬汝非我。云何自疑其非真。而取我求實乎。使我
可與汝者決非真也。僧問上藍超禪師。如何是上
藍本分事。藍云。不從千聖借。豈向萬機求。僧云。不
借不求時如何。藍云。不可拈放闍黎手裏得麼。丹
霞頌云。一片靈明本妙圓。箇中非正亦非偏。寶峯
瑞草無根蒂。不待春功色自鮮。悟此則知真性本
無物。無物則無雜。無雜故物我同原。渾然具足。若
向他人求覓得者皆非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
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國。此云
堪忍退歸精舍。秪見伽藍。此云眾園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

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
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
知斯義所在。願垂宏慈。為我敷衍。佛告阿難。一切世
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
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
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
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
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
[002-0774a]
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若
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
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
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巳為物。失於本心。為
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
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通曰。阿難謂見性周徧。必我非餘。則我所見。應同
佛眼。何為居日月宮。徧娑婆界。今在室中。唯滿一
室。此見舒縮大小不同。何得謂無差殊。不知大小
由塵。非關見性。譬之方圓因器。不在虗空。對器明
空。似有方圓之相。但除其器。而空即無方圓可指。
緣塵辨見。似有舒縮之形。俱離其塵。而見即無舒
縮可得。見隨塵轉。如辨空者。不於太虗。祗狃於一
器之內。故於是中。觀大觀小。是迷巳為物者也。若
能轉物。則一切色皆佛色。一切見皆佛見。一亘晴
空。物無障礙。故曰身心圓明。惟其圓也。一即一切。
故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又何佛眼之不
同乎。僧問黃檗。既云性即見。見即性。秪如性自無
障礙。無劑限。云何隔物即不見。又於虗空中近即
見。遠即不見者。如何。檗云。此是你妄生異見。若言
隔物不見。無物言見。便謂性有隔礙者。全無交涉。
性且非見非不見。法亦非見非不見。若見性人。何
處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總是
我之性淨明體。故云見色便見心。色心不異故。秪
[002-0774b]
為取相作見聞覺知。去却前物。始擬得見者。即墮
二乘人中依通見解也。虗空中近則見。遠則不見。
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內亦非外。非近亦非遠。
近而不可見者。萬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見。更道遠
而不可見。有什麼意旨。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
僧云。雨滴聲。清云。眾生顛倒。迷巳逐物。僧云。和尚
作麼生。清云。洎不迷巳。僧云。洎不迷巳意旨如何。
清云。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雪竇頌云。虗堂雨
滴聲。作者難酬對。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會不
會。南山北山轉滂霈。此可謂徧界不曾藏也。僧問
谷隱聰禪師。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萬象是物。如何
轉得。聰曰。吃了飯。無些子意智。若有意智。即為物
轉也。又僧問韶國師。如何是轉物即同如來。韶曰
汝喚甚麼作物。曰恁麼則即同如來也。韶曰。莫作
野干鳴。擬同如來。即千里萬里。有僧問趙州。十二
時中。如何用心。州曰。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
十二時。是真能轉物者。白雲端頌云。若能轉物即
如來。春暖山華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
易舞三臺。真如喆頌云。若能轉物即如來。處處門
開見善財。華柳巷中呈舞戲。九衢乘醉臥樓臺。於
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國土。佛眼則可。眾生其能
爾乎。江州刺史李渤問歸宗曰。教中所言須彌納
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談否。宗曰。人
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曰然。宗曰。摩頂至踵。
[002-0774c]
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而巳。即此推
之。眾生心量。與如來奚以異。】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
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
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
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唯
垂大慈。開發未悟。」


【通曰。前云認物為巳。此云迷巳為物。前就妄擇真。
即自身皆謂之物。今以真融妄。即萬物莫非巳也。
就妄擇真。言巳與物異。猶自可辨。以真融妄。言物
與巳同。其實難解。故阿難言。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即此見精。周徧法界。所見山河。皆我妙性矣。今此
妙性。現在我前。若現前之見。既我真性。我今貼體
身心。復是何物。若謂身心非性。而今身心則實能
分別矣。若謂現前皆性。則彼見何為不能分辨我
身也。若謂彼見無形。渾然與物同體。實為我之本
心。有感而動。令我現今能見。則見性實我。充滿現
前。而塊然一身。非復為我矣。何殊如來先所難言。
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此見亦乃在外。而何謂為我
真性耶。據阿難見處。似窺得寂滅現前之旨。但我
見未除。光未透脫。面前隱隱有物。故未能融物我
泯是非耳。石頭因看肇論。至會萬物為巳者。其唯
聖人乎。乃拊几歎曰。聖人無巳。靡所不巳。法身無
象。誰云自他。圓鑑靈照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
[002-0775a]
鏡智非一。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後僧問長沙。如
何轉得山河國土歸自巳去。沙曰。如何轉得自巳
成山河國土去。曰不會。沙曰。湖南城下好養民。米
賤柴多足四鄰。僧無語。沙示偈曰。誰問山河轉。山
河轉向誰。圓通無兩畔。法性本無歸。讀二尊宿語。
而疑阿難之疑者。可渙然氷釋矣。】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
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
坐祇陀林。徧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
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
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
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
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
既巳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巳是見。何者為物。
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
同彼諸物。分明無惑。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
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
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
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
性。佛言如是如是。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
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
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
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徧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
[002-0775b]
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
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
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
如是如是。」


【通曰。阿難既知。指皆是物。無是見者。則我身心外
洎山河。無見性可指。何謂今此妙性現在我前。既
又知萬象中無非見者。則我身心外洎山河。無非
見性。何謂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世尊姑就彼自為
發揮。前疑頓釋。昔子昭首座。問法眼。和尚開堂承
嗣何人。眼云。地藏。昭云。大辜負長慶先師。眼云。某
甲不會長慶一轉語。昭云。何不問。眼云。萬象之中
獨露身。意作麼生。昭乃豎起拂子。眼云。此是長慶
處學得底。首座分上作麼生。昭無語。眼云。只如萬
象之中獨露身。是撥萬象不撥萬象。昭云。不撥。眼
云。兩箇。參隨左右皆云撥萬象。眼云。萬象之中獨
露身聻。後子方上座亦自長慶至。眼亦舉前話。方
亦舉拂子。眼曰。恁麼又爭得。方曰。和尚尊意如何。
眼曰。喚甚麼作萬象。方曰。古人不撥萬象。眼曰。萬
象之中獨露身。說甚麼撥不撥。方忽悟法眼前話。
此等機緣。原從地藏處得來。如何不嗣地藏。眼初
與紹脩法進三人至地藏。附爐次。舉肇論至天地
與我同根處。藏曰。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巳是同是
別。眼云別。藏豎起兩指。眼曰同。藏又豎起兩指。便
起去。雪霽。三人辭去。藏門送之問曰。上座。尋常說
[002-0775c]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
在心內在心外。眼曰。在心內。藏曰。行脚人著甚麼
來由。安片石在心頭。眼窘無以對。即放包依席下。
求決擇。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藏曰。佛法不
恁麼。眼曰。某甲詞窮理絕也。藏曰。若論佛法。一切
現成。眼於言下大悟。始信長慶處學底未在。天童
頌曰。離念見佛。破塵出經。現成家法。誰立門庭。月
逐舟行江練淨。春隨草上燒痕青。撥不撥。聽叮嚀。
三徑就荒歸便得。舊時松菊尚芳馨。取此則公案。
與此段經文。反覆詳味。不知郭象註莊子。莊子註
郭象。】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
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
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
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
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通曰。茫然不知是義始終。始則見不是物。終則見
無非物。始則妙性現前。終則無可指陳。故茫然失
其所守也。是真實語云云。即金剛般若五語。佛真
語者。與二乘共也。實語者。與菩薩共也。如語者不
共無實無虗。無虗故不誑語。無實故不異語。懸見
未然曰不異。此但以不妄總之。婆娑論。外道計天
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生彼天。若實不知而
輙答者。恐成矯亂。故有問時答言。祕密言詞。不應
[002-0776a]
皆說。或不定答。佛訶云。此真矯亂。詳見第十卷。世
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
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
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且道世尊此語。
如所如說。是矯亂語。參。】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
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
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
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
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
鮮。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
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
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此云正定見與見緣。并
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
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通曰。文殊七佛之師。慣說如來禪。要世尊發明此
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世尊前云。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巳明明
說破。何容更說。但於其中。撥萬象則有非相。不撥
萬象則有是相。是非二相。最為微細。惟真見無上
菩提妙淨明體方有出身之路。妙淨明體。即菩薩
自住三摩地也。住此定中。敻脫根塵。故見與見緣。
俱不可得。色空為見緣。乃至想相為意緣。屬六塵。
見聞覺知屬六識。證菩提者。不但所空。能亦空故
[002-0776b]
曰本無所有。能所俱空。此見及緣。當體寂滅。即是
菩提妙淨明體。不容擬議。不容分別。一切智智清
淨。無二無二分。無斷無別故。何得於中分別之曰。
此是見此非見乎。若強生是非。即同翳眼。妄見空
華。於菩提真性。有何干涉。石霜初參道吾。問如何
是觸目菩提。吾乃喚沙彌。彌應諾。吾云。添淨瓶水
著。良久。却問霜。適來問甚麼。霜擬舉。吾便歸方丈。
霜乃有省。丹霞頌云。垂手還他作者機。尋常語裏
布鎗旗。重詢擬進歸方丈。一句分明更不疑。要知
不疑底道理。須問石霜始得。後來有僧問石霜。咫
尺之間。為甚麼不覩師顏。霜隔窗應曰。我道徧界
不曾藏。僧又舉問雪峰。徧界不曾藏意旨如何。峯
曰。甚麼處不是石霜。霜聞曰。這老漢著甚死急。峯
聞曰。老僧罪過。只多此一是字。引人入情解窟裏。
便遭石霜砭剝。毫釐之間。非具眼者莫辨。】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
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
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
相。」


【通曰。我真文殊。答第一義。例立菩提妙淨明體也。
無是文殊。答第二義。例破色空是見也。非無文殊。
答第三義。例破色空非見也。若謂色空是真見者。
斯乃從妄辨真。對於無妄之真。則成二義。故曰若
有是者則二文殊。若謂色空非真見者。其如妄境
[002-0776c]
全體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洛浦示疾。告
眾曰。今有一事問汝等。若道這箇是。即頭上安頭。
若道不是。即斬頭求活。第一座曰。青山常舉足。日
下不挑燈。浦曰。是甚麼時節。作這箇語話。時有彥
上座對曰。離此二途。請和尚不問。浦曰。未在。更道。
曰彥從道不盡。浦曰。我不管你盡不盡。曰彥從無
從者秪對和尚。浦便休。脩山主偈曰。是柱不見柱。
非桂不見柱。是非巳去了。是非裏薦取。於此二則
透脫。則是非可泯。昔豐干欲遊五臺。問寒山拾得
曰。汝共我去遊五臺。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遊
五臺。不是我同流。山曰。你去五臺作甚麼。曰禮文
殊。山曰。你不是我同流。干獨入五臺。逢一老人。便
問莫是文殊麼。曰豈可有二文殊。干作禮未起。忽
然不見。趙州代云。文殊文殊。又文殊三處過夏。迦
葉欲白槌擯出。纔拈槌。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
盡其神力。槌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箇
文殊。迦葉無對。天童拈云。金色頭陀。有心無膽。當
時盡令而行。莫道百千萬億文殊。秪是這黃面瞿
曇。也須擯出。若能如是。不唯壁立真風。亦令後人
知我衲僧門下。著你閑佛祖不得。快哉快哉。須知
是見得。即菩提妙淨明體亦無著處。何得有是非
二相來。】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
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
[002-0777a]
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通曰。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
與聞見。與前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
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
為心性。生起略同。皆妄想為之祟也。妄想即是病
根。如揑目故。本一妙明真心。以妄想分別見。謂有
色空聞見。此見與見緣。豈能離真心而自為體。既
名之曰色空聞見。去真心遠矣。譬之本一真月。以
揑目分別見謂有第二月。此第二月。豈能離真月
而自為體。既名之曰第二月。去真月遠矣。故於色
空聞見妄為卜度。以為即真心乎。不可。以為非真
心乎。不可。以妄辨真。真隨妄轉。譬之於第二月。妄
為卜度。以為是月乎。不可。以為非月乎。不可。以揑
辨月。月隨揑轉。是心本真也。隨妄想變。如月本真
也。隨揑目變。但除妄想。只一妙淨明體。不見有色
空。不見有聞見。是非從何而立。但除揑目。只一月
真。不見有第二月。是非從何而起。此即上文我真
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故曰亦復如是。昔雲巖
掃地次。道吾云。太區區生。巖云。須知有不區區者。
吾曰。恁麼則有第二月也。巖提起掃帚云。這箇是
第幾月。吾便休去。玄沙別云。正是第二月。長慶云。
被他倒轉掃帚攔面𢷾。又作麼生。沙休去。雲門云。
奴見婢殷勤。天童頌云。借來聊爾了門頭。得用隨
宜即便休。象骨巖前弄蛇手。兒時做處老知羞。雪
[002-0777b]
峯曾示眾云。南山有一條鼈鼻蛇。汝等諸人切須
好看。雲門以杖攛向面前作怕勢。此豈不是奴見
婢殷勤。與雲巖提起掃帚何以異。故曰老知羞也。
西園藏禪師。一日自燒浴次。僧問何以不使沙彌。
園撫掌三下。僧舉似曹山。山曰。一等是拍手撫掌。
就中西園奇怪。俱胝一指頭禪。蓋為承當處不諦
當。僧却問西園撫掌。豈不是奴兒婢子邊事。山曰
是。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山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
山叱曰。這奴兒婢子。看諸老宿恁般提唱。政恐人
認奴作郎。落在第二月見解。】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
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通曰。若未見性。性在見中。同名見精。種種妄想分
別。豈能出是非是。若能見性。性脫於見。不名見聞
覺知。一切分別都無。故能出指非指。不能於中出
是非是。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故能令汝
出指非指。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物為所
指。即前云指皆是物是也。見非所指。即前云無是
見者是也。阿難雖能發明是塵非見是塵即見二
種義。猶為是非所縛。不能出離。良由不知是義所
歸。歸於見性也。若見真精妙覺明性。則此見及緣。
本無所有。安所容其指乎。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
淨明體。安所容其非指乎。於其中間無是非是。方
有出身之路。出字最有味。所以能出者。必此之由
[002-0777c]
也。故曰由是。指歸必見性乃可耳。僧問韶山。是非
不到處。還有句也無。山曰有。僧云是甚麼句。山曰
一片白雲不露醜。天童拈云。通身迴獲。不觸尊嚴。
退位傍提。要當宛轉。還見韶山相為處麼。盡力推
爺向裏頭。洞山偈曰。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白
雲終日倚。青山總不知。韶山云一片白雲不露醜。
本此。有僧問九峯虔侍者。如何是外紹。峯云不借
別人家裏事。如何是內紹。峯曰。推爺向裏頭。天童
云盡力推爺向裏頭。本此。又投子頌云。白雲不到
中峯頂。滿目煙霞景象殊。一句曲寒千古調。萬重
青碧月來初。要知妙覺明性。出是非是。如第一月。
須究竟曹洞宗旨。方得其妙。】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徧十方界。湛
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此云外道娑毗迦羅所談冥
諦。及投灰等習定灰凝諸外道種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
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
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
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虗妄顛倒。似非因緣與
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羣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通曰。外道所談冥諦。體非生滅。說有神我徧滿十
方。但以八識為宗。止得杳杳冥冥趣味。非有大圓
鏡智之妙也。既有神我。即是生死根本。豈得為正
因乎。佛言正因。即第一義諦。以不生不滅為本脩
因。非世俗因緣之謂也。阿難方信忽疑曰。似非因
[002-0778a]
緣與彼自然。而猶以覺性為自然者。謂覺性遠離
是非二相。湛然常住。名為自然。向者執觀河之見
為不生滅。既未達本。今者指離見之性以為自然。
尤未超脫。故願世尊開示不入一切因緣自然虗
妄顛倒之邪見也。長沙岑令僧問會和尚。未見南
泉時如何。會良久。僧云。見後如何。會云。不可別有
也。僧回舉似沙。沙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
不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僧云。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沙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不
會。沙云。四海五湖王化裏。天童頌云。玉人夢破一
聲雞。轉盼生涯色色齊。有信風雷催出蟄。無言桃
李自成蹊。及時節。力耕犂。誰怕春疇沒脛泥。只如
會坐在潔淨地。不能入泥入水。撒手橫行。便是與
生滅對。故雖得入而非真也。外道所云冥諦。大率
似此。長沙云。十方世界是全身。外道亦說有神我
徧滿十方。何處不同。試參看。】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
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
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
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
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通曰。自然云者。謂自體本然常住不變也。即此妙
明見性。以見明為自然乎。以見暗為自然乎。以見
[002-0778b]
空見塞為自然乎。若自然見明。應不見暗。自然見
空。應不見塞。若隨緣而變。便非自然之體。或謂見者。
其自然之體也。明暗空塞。隨感而見。豈不自然。設
無明暗空塞。見將安施。所謂自然者。渾成斷滅矣。
此但破見性不可以自然名。非謂見性自明暗空
塞而有也。若論生起之自。見性雖不因明暗空塞
而有。却自本覺妙明而出。然則本覺妙明。又以何
為自。真開口不得也。石霜初在溈山作米頭。一日
篩米次。溈曰。施主物。莫拋撒。霜曰。不拋撒。溈於地
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拋撒。這箇是甚麼。霜無對。
溈又曰。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霜曰。
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處生。溈呵
呵大笑。歸方丈。溈至晚上堂曰。大眾。米裏有蟲。諸
人好看。夫求其生出之自。不可得也。何處更安立
此自然之名乎。故謂為自然者非也。】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
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通曰。阿難甞聞世尊以因緣破自然。今此見性既
非自然。必屬因緣。却疑因緣之義。無常生滅。此有
彼無。體非常徧。豈同。覺性湛然常住。行相相違。云
何合因緣性。此疑甚微。中觀論曰。無物從緣起。無
物從緣滅。起唯諸法起。滅唯諸法滅。譬如畫水成
文。未甞生滅。庶幾合矣。報恩明禪師。甞舉雪峰墖
銘。問諸老宿。夫從緣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有
[002-0778c]
者。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置。雪峰今日在甚
麼處。法眼別云。秪今是成是壞。時老宿莫能對者。
此豈可以淺近窺乎。】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
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
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
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
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
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
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
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
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
手掌撮摩虗空。秪益自勞。虗空云何隨汝執捉。」


【通曰。假物為因。循物為緣。因親緣疎。故分二門。現
前見性。謂因明暗空塞而顯則可。謂因明暗空塞
而有則不可。謂緣明暗空塞而用則可。謂緣明暗
空塞而起則不可。故謂為因緣者非也。何以故。精
覺妙明。本無相故。若謂為因緣。為自然。即屬因緣
自然之相。故始而曰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遣相也。
猶有非相在。故繼之曰非不因緣。非不自然。遣非
相也。猶有不非相在。故終之曰無非與不非。無是
與非是。是非俱不到之地。不容擬議。不容測度。即
精覺妙明實相也。彼是非等相。皆是妄情徧計分
別。妙明本體。原無是事。故曰離一切相。徧計既離。
[002-0779a]
則圓成實體。觸處現前。故曰即一切法。古德云。但
離妄緣。即如如佛。此之謂也。昔疎山到溈山懶安
處。便問承師有言。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忽然樹倒
藤枯。句歸何處。溈山呵呵大笑。疎山云。某甲四千
里賣布單來。和尚何得相弄。溈喚侍者。取錢還這
上座。遂囑云。向後有獨眼龍。為子點破去在。後到
明招。舉前話。昭云溈山可謂頭正尾正。只是不遇
知音。疎便問樹倒藤枯句歸何處。昭云。更使溈山
笑轉新。疎於言下有省。乃云溈山元來笑裏有刀。
天童頌云。藤枯樹倒問溈山。大笑呵呵豈等閑。笑
裏有刀窺得破。言思無路絕機關。先後溈山到這
裏。只有呵呵大笑。如一印印出。疎山曰。笑裏有刀。
却捉得虗空也。石鞏問西堂。汝還解捉得虗空麼。
堂曰。捉得。鞏曰。作麼生捉。堂以手撮虗空。鞏曰。汝
不解捉。堂却問師兄作麼生捉。鞏把西堂鼻孔拽。
堂作忍痛聲曰。大煞拽人鼻孔。直欲脫去。鞏曰。直
須恁麼捉虗空始得。故以戲論名相而捉虗空者。
大難大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
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
眼。是義云何。佛言。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
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
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
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
[002-0779b]
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
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
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凌奪。
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通曰。此世尊先破世間因緣之相。後顯第一義諦
也。世間以見因緣日月燈光而有。如無日月燈光
夫豈無見。見暗與見明等耳。明暗自屬前塵。見精
原無生滅。由此言之。世間之見。且非因非緣也。況
進此者乎。九峯虔禪師受印於石霜。僧問教中有
言。三光緣就。始成其見。三光未就。還成見否。虔曰。
緣有差殊。見無虧損。僧云。既無虧損。暗中為甚麼
不見物。虔曰。雖不見物。寧無見暗。僧云。離却三緣。
如何是真見處。虔曰。匝地日頭黑似漆。石頭參同
契曰。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
明相睹。正同此旨。此是何等明暗。須具眼者別之。】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通曰。此世尊顯出第一義諦。所謂妙菩提路也。見
與見緣。具五種義。明暗空色為四種見緣。見精為
一種見妄。世尊於此分擇見精。非前明暗空色之
相。以四義推之。成就見精離塵而有。即於此分擇
真見照了見精。非見精所及。此第一月也。故以見
[002-0779c]
精為妄。嗚呼。見猶離見。何處有影響氣息。乃從而
描摸之。曰因緣。曰自然。曰和合。豈不妄哉。百丈問
僧見否。曰見。丈曰。見後如何。曰見無二。丈曰。既云
見無二。不以見見於見。若見更見。為前見是。為後
見是。如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
及。所以不行見法。不行聞法。不行覺法。諸佛疾與
授記。又寶積經云。法身不可以見聞覺知求。非肉
眼所見。以無色故。非天眼所見。以無妄故。非慧眼
所見。以離相故。非法眼所見。以離諸行故。非佛眼
所見。以離諸識故。若不作如是見。是名佛見。昔紹
隆禪師初謁長蘆。得其大略。有傳圜悟語至者。隆
讀之。歎曰。想酢生液。雖未洗腸沃胃。要且使人慶
快。恨未領謦欬耳。遂由寶峯依湛堂。客黃龍。叩死
心。次謁圜悟。一日入室次。悟問曰。見見之時。見非
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舉拳曰。還見麼。隆曰見。
悟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悟叱曰。見箇甚麼。
隆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肯之。俾掌藏教。有問悟
曰。隆藏主柔易若此。何能為哉。悟曰。瞌睡虎耳。德
山涓禪師上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
不能及。遂喝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眾中忽
有箇衲僧出來道。長老休寱語。却許伊具一隻眼。
古人於此章句。往往因指見月。一粒仙丹。點化凡
骨。大不容易。】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
[002-0780a]
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通曰。清淨實相。人人具足。何故聲聞不能通達。以
有執著故。執著意識。處處能緣。唯不能緣於般若。
故世尊愍之。令善思惟。當於見而離見。證妙菩提。
則非見之所及也。夾山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
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妙契乎此。天童拈云。夾
山老子。解開布袋頭。將差珍異寶。撒向諸人面前
也。正當恁麼時。作麼生路不拾遺。君子稱美。只如
這般好話頭。尚不許留於胸次間。正是見猶離見
實詣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
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
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宏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
心明淨。作是語巳。悲淚頂禮。承受聖旨。爾時世尊憐
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此云總持諸三摩
此云正受妙脩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
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
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通曰。寂而常照。故能照了見精是妄。照而常寂。故
知見非是見。此非平日三觀圓融。未易了此。石門
蘊輝師。在青林作園頭。一日侍立次。林曰。子今日
作甚麼來。曰種菜來。林曰徧界是佛身。子向甚處
種。對曰。金鋤不動土。靈苗在處生。林欣然。來日入
園。喚蘊闍黎。蘊應諾。林曰剩栽無影樹。留與後人
[002-0780b]
看。蘊曰。若是無影樹豈受栽耶。林曰。不受栽且止。
你曾見他枝葉麼。曰不曾見。林曰。既不曾見。爭知
不受栽。曰秪為不曾見。所以不受栽。林曰如是如
是。若悟得見猶離見。則一切因緣自然和合因見
而立者。從何而生哉。智炬禪師。初問先曹山曰。古
人提持那邊人。學人如何體悉。山曰。退步就巳。萬
不失一。炬於言下頓忘玄解。乃辭去。徧參至三祖。
因看經次。僧問禪僧心。不挂元字脚。何得多學。炬
曰。文字性異。法法體空。迷則句句瘡疣。悟則文文
般若。苟無取捨。何害圓伊。故多聞強記。若智炬者
可也。】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
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
眾生同分妄見。」


【通曰。將明見精是妄。故以別業妄見。及同分妄見。
分別開示。知別業之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
知同分之為妄。而見精之妄。可以例知。知見精之
為妄。而見見者不妄。可以例知。悉此。則見非是見。
可自洞然無疑矣。見聞覺知。同為虗妄顛倒。而獨
詳辨於見者何。前云使汝流轉。心目為咎。故流逸
奔色。惟見難制。阿難為摩登所惑。匪摩登能惑阿
難。由阿難見妄為病耳。況此見妄流思。原屬生滅。
而真見無還。湛然常住。故以盲人之見見色。則色
無可好。以見暗之見見明。則見本非緣。直達見見
[002-0780c]
之源。了知非見所及。又何流轉之咎哉。昔溈山問
仰山。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
他有之與無。仰曰。慧寂有驗處。時有一僧從面前
過。仰召曰。闍黎。僧回首。仰曰。和尚。這箇便是業識
茫茫。無本可據。溈曰。此是師子一滴乳。迸散六斛
驢乳。天童頌云。一喚回首識我不。依稀羅月又成
鉤。千金之子纔流落。漠漠窮途有許愁。即此一則。
謂之別業妄見可也。又陳操尚書與僚屬登樓次。
見數僧行來。有一官人曰。來者總是行脚僧。操曰
不是。曰焉知不是。操曰待來勘過。須臾僧至樓前。
操驀然喚上座。僧皆舉首。公謂諸官曰。不信道。官
罔措。天童拈曰。陳尚書當面白拈。瞞長蘆一點不
得。即此一則。謂之同分妄見可也。若其中有箇漢。
呼喚不回頭。當令仰山吐舌。陳操謝過。】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
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
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
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巳成色。
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
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
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
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
二之觀。揑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
[002-0781a]
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
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通曰。將明見非是見。故以目眚為喻。目眚見病。故
妄見圓影。彼無眚者。即不見有圓影。是眚為病。而
見眚者未甞病也。以例見精是妄。故妄見心境。彼
無妄者。即不見有心境。是見為妄。而見見者未甞
妄也。若於妄見心境。重起因緣自然是非之見。譬
猶於眚見圓影。而窮其生出之根元也。以為是燈
是見。謂圓影由燈見而有。即因緣義。以為非燈非
見。謂圓影離燈見而有。即自然義。既非因緣。又非
自然。但目眚所成耳。此眚見圓影。與揑見二月。同
一見病。若根究此月生處是形是見。又謂之曰離
形離見。不足以言智。乃於圓影名為是燈是見。又
從分別非燈非見。其可以為智乎。即此二者。明知
是妄。推求因緣自然之義。尚不可得。何況本覺明
心。非眚非揑。原無圓影二月之相。何處安立因緣
自然之戲論乎。故以因緣自然和合而論見精者。
猶之乎眚也。智者不應如此。故名為別業妄見。溈
山甞見野火。問道吾。還見火麼。吾曰見。山曰從何
處起。吾曰。除去行住坐臥。請師別致一問來。山休
去。佛鑑拈云。炎炎野火。人人皆見。獨有道吾。見得
迥別。又香林遠鉏草次。有一僧曰。看俗家失火。遠
曰那裏火。僧曰不見那。遠曰不見。僧曰這瞎漢。是
時一眾皆言遠上座敗闕。後明教寬聞舉。歎曰。須
[002-0781b]
是我遠兄始得。此見迥別。不離正位。與世間見精
如病眚者。不可同日而語矣。又溈山問道吾。甚麼
處去來。吾曰。看病來。山曰。有幾人病。吾云。有病者
不病者。山云。不病者。莫是智頭陀麼。吾云。病與不
病。總不干他事。速道速道。山云。道得也沒交涉。天
童於沒交涉處頌云。妙藥何曾過口。神醫莫能捉
手。若存也渠本非無。至虗也渠本非有。不滅而生。
不亡而壽。全超威音之前。獨步劫空之後。成平也
天蓋地擎。運轉也烏飛兔走。此則於真見中拔除
病本。即病與不病且沒交涉。何況分別是眚非眚。】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
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
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
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
祗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
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
暈適珮玦。彗孛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
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


【合論曰。暈氣環日也。適所謂適見於日月之災。珮
玦近日氣狀如之。彗所謂掃星。偏指曰彗。芒氣四
出曰孛。飛星自下而升者。流星自上而降者。負氣
背日如負者。耳氣旁日如耳者。虹蜺。螮蝀也。明者
虹。暗者蜺。春秋傳曰。魯哀公六年。楚有雲如赤烏。
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太史。史曰。其當王
[002-0781c]
身乎。杜預注曰。日為人君。妖氣守之。故以為王身。
雲在楚上。唯楚見之。故禍不及他國。又魯昭公二
十六年冬十一月。齊有彗星。齊候使禳之。晏子曰。
無益也。祗取誣焉。天道不慆。不貳其命。若之何禳。
且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德。又何禳焉。
若德之穢。禳之何損。杜預注曰。出齊之分野也。不
書。魯不見。以是驗有一小洲。秪有兩國。唯一國人
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
界明矣。


通曰。惡緣之感。有定業。有不定業。定業決不可逃。
不定者未始不可移也。如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預知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有難。一日忽指東北問
曰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復
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
矣。祖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
汝身。後師子尊者果為罽賓國王所殺。王之右臂
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我父何故自
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
宣夙因。解其疑網。此所謂定業決不可逃者也。宋
景公時。熒惑在心。懼。召子韋而問焉。子韋曰。熒惑
天罰也。心宋分野也。禍當君身。雖然。可移於宰相。
公曰。宰相所使治國也。而移死焉。不祥。寡人請自
當也。子韋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將誰君乎。寧獨
死耳。子韋曰。可移於歲。公曰。歲饑。民飢必死。為人
[002-0782a]
君欲殺其民以自活。其誰以我為君乎。是寡人之
命固盡矣。子無復言矣。子韋還走。北面再拜。曰臣
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仁人之言三。天必
三賞君。今夕星必徙舍。君延壽二十一歲。公曰。子
何以知之。對曰。君有三善。故三賞。星必三舍。舍行
七星。星當一年。三七二十一。故曰延壽二十一年。
臣請伏於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請死之。公曰可。
是夕也。星三徙舍。如子韋言。此所謂不定之業猶
可轉移者也。要之定業不定業。於自性何加損。猶
之乎幻也。執幻而以為實者。是為妄見而巳矣。】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阿難。如彼眾生
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似前境。終彼見者
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
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
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
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
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通曰。以圓影例前境。以目眚例見病。以見勞例覺
明。以見眚例本覺。無不明了。但文義委婉。無非發
明見者為眚。而見見者非眚也。見與見緣。根境和
合。現有山河國土。及諸眾生。似現前境如圓影。然
圓影非色所造。此亦非境所造。元我覺明妄見所
[002-0782b]
緣。如目眚之所成耳。此覺明妄見。因明立所。攀緣
外境。即是眚病。若本覺明心。不落方所。能覺諸緣
起相。不逐諸緣遷流。本非眚也。是知元我覺明。緣
於前境。是所覺也。所覺者眚。而本覺實能覺之。本
覺明心。既能覺眚。知眚是病。自不墮於眚中。言覺
所覺眚者。疊元我覺明見所緣眚。以覺所覺之緣
有故。言覺非眚中者。疊本覺明心覺緣非眚。以浮
塵未起。不墮明了意地眚中故。此非見聞覺知之
境。故曰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若以覺聞
知見為即性者。是猶以眚目而當清淨眼也。其可
通乎。三平偈曰。只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
君。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雲門拈云。
即此見聞非見聞。喚甚麼作見聞。無餘聲色可呈
君。有甚麼口頭聲色。箇中若了全無事。有甚麼事。
體用何妨分不分。語是體。體是語。復拈拄杖云。拄
杖是體。燈籠是用。是分不分。不見道一切智智清
淨。後白雲端拈云。雲門只解依樣畫娥眉。圓通則
不然。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眼是眼。
耳是耳。箇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四五
百條華柳巷。二三千處管絃樓。天童頌云。正相逢。
沒交涉。六戶不掩。四衢絕蹤。遍界是光明。通身無
向背。機絲不挂梭頭事。文彩縱橫意自殊。三平別
有一頌。見聞知覺本非因。當體虗玄絕妄真。見相
不生癡愛業。洞然全是釋迦身。又慧超上堂。諸上
[002-0782c]
座。見聞覺知。祗可一度。祗如會了。是見聞覺知。不
是見聞覺知。要會麼。與諸上座說破了也。待汝悟
始得。合之足為此段註脚。】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
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
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
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
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虗妄
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
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
本心。本覺常住。」


【通曰。以目眚顯妄易。以瘴惡顯妄難。故以別業例
同分也。又同分中瘴惡之妄易知。諸有漏國虗妄
病緣。其實難信。故以易而例難也。所見山河國土。
并諸世間十類眾生。雖屬虗妄。同是覺明無漏妙
心。謂之曰妙。即物而非物也。即境而非境也。但背
覺合塵。則為有漏。有漏即為物轉。與病眚者同。若
背塵合覺。本自無漏。無漏即能轉物。與無眚者同。
同一覺明也。無漏即為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有漏
即迷真逐妄。流轉生死。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與前
當處發生當業輪轉相應。本以真妄和合。而偏言
妄者。真如在迷故也。諸和合者。即在三界流轉。不
和合者。即屬自然外道不生滅見。此和合與不和
合二緣。即為生死根因。總為顛倒見妄。若妄見滅
[002-0783a]
除。祗一本覺。如眚病滅除。祗一清明眼。豈不圓滿
菩提不生滅性乎。及至圓滿菩提。而後信見猶離
見見不能及也。玄沙上堂云。我今問汝諸人。且承
當箇甚麼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還辨得麼。若辨
不得。恰似揑目生華。見事便差。知麼。如今目前見
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種種諸物。皆是狂勞華相。
喚作顛倒知見。夫出家人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
門。汝今既巳剃髮披衣為沙門相。即便有自利利
他分。如今看著。盡黑漫漫地墨汁相似。自救且不
得。爭解為得人。仁者。佛法因緣事大。莫作等閒相
似。聚頭亂說雜話。趁謴過時。光陰難得。可惜許。大
丈夫兒。何不自省察。看是甚麼事。秪如從上宗乘。
是諸佛頂族。汝既承當不得。所以我方便勸汝。但
從迦葉門接續頓超去。此一門超凡聖因果。超毗
盧妙莊嚴世界海。超他釋迦方便門。直下永劫不
教有一物與汝作眼見。何不自急急究取。未必道
我且待三生兩生。久積淨業。仁者宗乘是甚麼事。
不可由汝用工莊嚴便得去。不可他心宿命便得
去。會麼。秪如釋迦出頭來。作許多變弄。說十二教
如瓶建水。大作一場佛事。向此門中。用一點不得。
用一毛頭伎倆不得。知麼。如同夢事。亦同寐語。沙
門不應出頭來。不同夢事。蓋為識得。知麼。識得即
是大出脫大徹頭人。所以超凡越聖。出生離死。離
因離果。超毗盧。越釋迦。不被凡聖因果所謾。一切
[002-0783b]
處無人識得汝。知麼。莫祗長戀生死愛網。被善惡
業拘將去。無自由分。饒汝鍊得身心同虗空去。饒
汝到精明湛不搖處。不出識陰。古人喚作如急流
水。流急不覺。妄為恬靜。恁麼脩行。盡出他輪迴際
不得。依前被輪迴去。所以道諸行無常。直是三乘
功果。如是可畏。若無道眼。亦不究竟。何似如今博
地凡夫。不用一毫工夫。便頓超去。解省心力麼。還
願樂麼。勸汝如今立地待汝搆去。更不教汝加工
鍊行。如今不恁麼。更待何時。還肯麼。便下座。玄沙
因閱楞嚴發明心地。出詞吐氣。一一與楞嚴合。於
此信入。當下圓滿菩提本覺常住。又何妄見之為
病乎。】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
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復以
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
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
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
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
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
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
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羣塞。
亦復如是。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
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
明相巳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
[002-0783c]
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通曰。本覺妙明。非因緣非自然。阿難先略有悟。似
非因緣與彼自然之說。而又執世間三光緣就。始
成其見。并疑證菩提心。必由和合而起。彼世間之
見。不但見明。且能見暗。非藉於緣明矣。況菩提本
覺常住。遠離於見。豈和合可得而名乎。和者如水
土和。雜而不辨。今者妙淨見精。與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雜和。見有情也。境無情也。歷然可辨。若二者
雜和。作何形像。見必見明。似相雜也。然明不自見。
而唯見能見。則非雜矣。凡可雜者。必有不圓滿之
處。今見分相分。各各圓滿。充塞法界。何處更容參
和其間耶。就使可雜。見彼相雜。不得名見。相被見
雜。不得名相。是見必與相異。非可和也。合者如函
蓋合。附而不離。今者妙淨見精。與前境明暗通塞。
云何比合。與明合者。應不見暗。不言與暗合者應
非見明。以見具四種緣。但緣明故。既不與暗合而
能見暗。應非與明合而能見明。若與明合。則不見
明矣。既不能見明。則不得謂之明合矣。云何又與
明合。了明非暗。見暗見明。俱無比合。是見必與境
異。非可合也。即此見精。明暗通塞。俱非是見。故謂
之淨。然明暗通塞。莫非是見。故謂之妙。曰妙淨者。
彼但淨色根。不涉妄塵。且非和合而生也。況見見
覺元。尤為至淨。尤為至妙。豈由和合根塵而起者
[002-0784a]
乎。章敬上堂云。至理忘言。時人不悉。強習他事。以
為功能。不知自性原非塵境。是箇微妙大解脫門。
所有鑒覺。不染不礙。如是光明。未曾休廢。曩劫至
今。固無變易。猶如日輪。遠近斯照。雖及眾色。不與
一切和合。靈妙獨明。非假鍛鍊。為不了故。取於物
象。但如揑目。妄起空華。徒自疲勞。枉經劫數。若能
返照。無第二人。舉措施為。不虧實相。又空室道人
智通。因看法界觀。頓有省。連作二偈見意。一曰。浩
浩塵中體一如。縱橫交互印毗盧。全波是水波非
水。全水成波水自殊。此即非和合義也。次曰。物我
元無異。森羅鏡像同。明明超主伴。了了徹真空。一
體含多法。交參帝網中。重重無盡處。動靜悉圓通。
此又非不和合義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
心念慮。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
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
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
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
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
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又妙見精非
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
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
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
諸羣塞。亦復如是。」
[002-0784b]


【通曰。阿難所疑非和合者。謂真妄二法。似不相入。
未能融真妄而一之也。借曰非和。則見之與明。必
有邊畔。借曰非合。則見之與明。性相乖角。今皆不
然。故知非不和合也。前阿難云。不能於萬物象前
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大略相類。既云非
和合。自見精之妙淨而言也。淨故不容雜。又云非
不和合。單自見精之妙而言也。妙故無不在。百門
義海曰。達無生者。為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
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
自緣。起待於心。心不自心。必待於緣。由相待故。則
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紹先
禪師上堂。團不聚。撥不散。日曬不乾。水浸不爛。等
閑挂在太虗中。一任傍人冷眼看。椑樹和尚向火
次。道吾問作麼。樹曰。和合。吾曰。恁麼即當頭脫去
也。樹曰。隔闊來多少時耶。吾便拂袖而去。吾一日
從外歸。樹問從甚麼處去來。吾曰親近來。樹曰。用
簸這兩片皮作麼。吾曰借。樹曰。他有從汝借。無作
麼生。吾曰。祗為有。所以借。觀諸尊宿如是舉倡。此
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果和合耶。非和合耶。
須具眼始得。】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
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
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虗妄有生。因緣
別離。虗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
[002-0784c]
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
生死。了無所得。」


【通曰。此直顯頓門。指出妙菩提路。即浮塵幻化中
而證真如。真如性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
得。諸陰入處界。唯有幻妄之相。幻無自性。依真而
立。如華起空。全體是空。如泡生水。全體是水。故曰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此體即法身果。自含藏眾德
曰如來藏。本無去來曰常住。本未甞味曰妙明。本
無生滅曰不動。本自具足曰周圓。惟常住。故去來
不可得。惟妙明。故迷悟不可得。惟不動。故生死不
可得。唯周圓。故真常。此之謂妙真如性。其實本來
無一物也。僧問黃檗。學人不會。和尚如何指示。檗
云。我無一物。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你無始以來。
祗為被人指示。覓契覓會。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
陷王難。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一念不想。
即是無想身。決定不遷流造作。即是無行身。莫思
量卜度分別。即是無識身。你如今纔起一念。即如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
果。故善財童子一百一十處求善知識。秪向十二
因緣中求。最後見彌勒。彌勒却指見文殊。文殊者。
即汝本地無明。若心心別異。向外求善知識者。一
念纔生即滅。纔滅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
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巳來。即五聚之生滅。五聚者。
五陰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
[002-0785a]
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若有所住著。即身為
死屍。亦云守死屍鬼。若黃檗此語。非明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乎。皓月供奉問長沙曰。了
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只如師子尊者。
二祖大師。為甚麼得償債去。沙曰。大德不識本來
空。月曰。如何是本來空。曰業障是。曰如何是業障。
曰本來空是。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滅亦
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若長沙此語。非明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
性乎。又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曰。生死中
無佛。即無生死。夾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互相不肯。同見大梅。夾山便舉問二人見處。那箇
較親。梅曰。一親一疎。夾山復問那箇親。梅曰。且去。
明日來。夾山明日再上問梅。梅曰。親者不問。問者
不親。夾山住後自云。當時失一隻眼。即此一則。非
即明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乎。
舊說自徵心辨見以來。廣破人執。當奢摩他空觀。
自此以下。廣破法執。當三摩提假觀。於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尚隔一程。未識阿難所問者。妙奢摩他。
此所答者。妙真如性。妙之一字。難以形容。悟者自
知。】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通曰。五陰亦云五蘊。蘊謂積聚。陰謂蓋覆。積聚有
為。蓋覆真性。故並稱云五陰區宇。甚為難破。此云
[002-0785b]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豈謂推本緣起。從如來藏中
流出耶。抑豈謂五陰皆空。即顯如來妙真如性耶。
此係頓門。即上所稱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脩行
路。正謂即此五陰即如來藏。即妙真如性。無二無
別。故銷除五陰。不無次第。若論理則頓悟。須直下
見得五陰皆自無生。皆自寂靜。求五陰之相了不
可得。又何五陰之非真如。而真如之非五陰乎哉。
僧問溈山安曰。離却五陰。如何是本來身。安曰。地
水火風。受想行識。僧云。這箇是五陰。安曰。這箇異
五陰。又問此陰巳謝彼陰未生時如何。安曰。此陰
未謝。那箇是大德。曰不會。安曰。若會此陰。便明彼
陰。若懶安者。可謂深明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者也。】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虗。逈無
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虗空別見
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
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
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虗空。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阿難當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
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
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
是故當知色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龍勝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
[002-0785c]
無因。是故說無生。夫諸法不自生。待諸緣故。不從
他生。諸緣無自性故。不共生。智及脩行。體空無自
性。無合散故。不無因。要待覺悟修行方顯。不自然
成。故知此妙覺明體。離一切過。本自無生也。自五
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逮七大。無非廣明此意。
悟得無生。即清淨目。本自無華。瞪以發勞。背真合
妄。則見有華。華本無體。無所從來。但除翳眼。狂華
自息。若於狂華。謂有所自。即因緣性。謂無所自。即
自然性。今審其所從。不於空出。不於目出。則非因
緣明矣。若果自然而有。則見華時。自應無翳。若無
翳而見華。則見華者謂之清明眼。見晴明空。應是
翳眼。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華必由翳而生。又非
自然明矣。夫狂華如是。色陰亦然。本皆虗妄。本無
自性。即色即空。故謂之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馬
祖示眾云。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
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
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
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
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
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
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雲門示眾云。真空不壞
有。真空不異色。僧便問作麼生是真空。問曰。還聞
鐘聲麼。曰此是鐘聲。門曰。驢年夢見麼。又高安仁
禪師示眾云。尋常不欲向聲前句後。鼓弄人家男
[002-0786a]
女。何故。且聲不是聲。色不是色。時有僧問如何是
聲不是聲。曰喚作色得麼。云如何是色不是色。曰
喚作聲得麼。僧作禮。仁曰。且道為汝說。答汝語。若
人辨得。有箇入處。丹霞頌云。色自色兮聲自聲。新
鶯啼處柳烟輕。門門有路通京國。三島斜橫海月
明。故知色陰本妙真如性者。即達無生之旨。】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
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
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
何不觸身。不應虗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
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通曰。藏性本無諸受。但觸情於境。納境於心。斯名
曰受。故以二手相摩妄生澀滑冷熱諸相為喻。冷
熱本無。因觸故有。故曰幻觸。使此受性。由因緣生。
或自然生。則不謂之虗妄可也。今非空非掌。則非
因緣矣。待合方知。則非自然矣。非因緣。非自然。當
體寂滅。本自不生。非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何。謂之
曰妙。即受而非受也。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
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為宗。
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
[002-0786b]
袖而去。行至路中。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
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
志曰。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頭。不於無知人前得勝。
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麤。是見
不受。負門處細。一切天人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
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
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世尊曰。我法中
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
投佛出家。證阿羅漢。夫受陰若是其微也。豈易破
哉。】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
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
耳中而出。想踏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想無實相。由心成相。故名曰想。想梅水出。想
崖酸生。梅不至口。但有談說。此水胡為乎來哉。成
於想也。又如夢中談者非人。聽者非耳。聞說酢梅。
口亦涎流。此又胡為乎來哉。結於想也。此想若因
緣性者。必不離梅與口而有。今者談不自梅。聞不
自口。耳不出水而口中水生。其非因緣明矣。此想
若自然性者。談梅應合足酸。談崖應合水出。今者
各隨種子習氣。非無故而有。其非自然明矣。非因
[002-0786c]
緣。非自然。當其想時。即是無想。渾然一妙真如性
也。有一道士問萬松曰。弟子三十餘年。打疊妄心
不下。松曰。我有四問。舉似全真。一問妄心有來多
少時也。二問元來有妄心否。三問妄心作麼生斷。
四問妄心斷即是不斷即是。其人拜謝而去。黃山
趙交孺。親覲圓通善國師。嘗作頌曰。妄想元來本
自真。除時又起一重塵。言思動靜承誰力。子細看
來無別人。又佛在時。有弟兄三人。聞毗耶離國有
婬女曰菴羅婆利。又舍衛國有婬女曰須曼那。又
王舍城有婬女曰優鉢羅槃那。皆有美色。晝夜念
之。便夢與之從事。覺巳念之。彼女不來。我亦不往。
而婬事成辦。因是而悟。一切諸法。皆如是耶。於是
頓證唯心。噫。若三人者。可謂能明想陰之為虗妄
者也。頓證唯心。不既見妙真如性乎。】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
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
無盡虗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
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湛不搖處。名第八
識黏湛妄動。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名第七識。是為
行陰。行陰故如暴流。隨境轉徙。然其流也。非從境
[002-0787a]
生。非從心生。非即心境。非離心境。蓋由七識內依
於八識。外依於六識。原無自性可得。既無自性。即
是虗妄也。流非空出易知。流非水有難辨。能有是
水。所有是流。如樹生果。果不是樹。今應現在。確然
可指。而流水二相。無可別白。則非因水出明矣。不
即空水。則非因緣。不離空水。則非自然。非因緣。非
自然。宛是虗妄。明得虗妄。當下。本自無生。故謂之
妙真如性也。楞伽經云。相生執礙。想生妄想。流注
生則逐妄流轉。若到無功用地。猶在流注相中。須
是出得第三流注生相。方始快活自在。僧問趙州。
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僧
復問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指如何。子云。念念不
停留。雪寶頌云。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
端。茫茫急出打毬子。落處不停誰解看。此是雪竇
活句。且道落在甚麼處。如覰得透。方信行陰即如
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
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虗空。
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
既貯空去。於木瓶地應少虗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通曰。宗鏡錄云。若執有識隨身往來者。此處識陰
滅。往彼處生時。如將此方虗空遠餉他國。若此陰
實滅。於本瓶地應少虗空。若彼陰復生。如開孔倒
[002-0787b]
瓶應見空出。故知。虗空不動。識無去來。識陰為虗
妄也。溫陵曰。性空真覺周徧法界。一迷為識。故知
瓶中之空耳。內外一空。喻性識一體。塞其兩孔。喻
妄分同異。空無來往。喻性無生滅。瓶喻妄業。空喻
妄識。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他國。喻去六道妄隨
流轉之狀也。法句經曰。精神居形內。猶雀藏瓶中。
瓶破則雀飛去矣。此頻伽瓶。取其形似。意亦相類。
用餉他國。唯空能貯餉。是以瓶為餉之用。非謂以
空為餉也。特擎空而行耳。陸亘大夫問南泉。古人
瓶中養一鵞。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不
得損鵞。作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應諾。泉曰。出也。
陸從此開解。即禮謝。一日問南泉。弟子從六合來。
彼中還更有身否。泉曰。分明記取。舉似作家。陸曰。
和尚不可思議。到處世界成就。泉曰。適來總是大
夫分上事。又報恩明和尚問二禪客。上座近離甚
處。云都城。明曰。上座離都城到此山。則都城少上
座。此山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說
得道理即住。不會即去。二人無對。若天衣懷禪師
見處自別。天衣赴杉山請入院上堂云。二十年樂
慕此山。今日且喜到來。因緣際會。山僧未到此山。
身先到此。洎乎來到。杉山却在山僧身內。於此一
一透徹。方信識陰虗妄。本無去來。如漚生漚滅。不
離乎海。漚即海也。而識獨非妙真如性乎。】
[002-078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