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9 楞嚴經精解評林-明-焦竑 (master)



新刻三續玄言釋經精解評林卷之三 恕集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第八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具足如斯虗妄亂想。」


孤山曰。元是真具。具無具相。一切皆空。如是了知。始
可議道

溫陵曰。以一一類心妄種皆具。一則現起名
事造。餘則冥伏名理具。以妄本無體。元是真心


溫陵曰。十二顛倒。即動顛倒。欲顛倒。至殺顛倒也。
以是妄擾真心。而成八萬四千亂想。各具即互具。】


「汝今脩證佛三摩地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吳興曰。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湯水
如正行。灾香如助行。甘露辟所證之理

長水曰。前問
至何漸次得脩行目。今此二正行。故云真脩


孤山曰。言漸次者。事漸理圓。不同偏教之漸也。問。
此三漸次。於天台六即中。屬何位邪。答。名字中脩。
能成觀行。及發真似也。】
[003-0268c]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第一增進脩行漸次。」


吳興曰。食甘等舉段食之損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也。
以五辛能發婬恚。猶毒死之食焉

孤山曰。五辛者。楞
伽經云。[葸-十+夕]蒜韭薤興渠也。應法師云。興渠梵音訛也。
正云興宜。慈愍三藏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慈愍冬
至彼土。不見其苗。則此方無。故不翻也


溫陵曰。四食者。人間段食。謂所飡必有分段。鬼神
觸食。但歆觸而飽。禪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飽。
識天識食。既無形色。但以識想。此直明眾生皆衣
食住。而因食戒斷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內發婬。
故名助因也。恚外引邪魅。】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第二增進脩行漸次。」


泐潭曰。清淨戒律。即四棄也
吳興曰。不婬故無相生。
乃至不妄故不還宿債。以大妄語。貪其供養。故約位
言之。此應在外。凡觀行之中

資中曰。此如法華現身
所得六根清淨。即相似位也


溫陵曰。欲刳婬殺正性。必持戒律。不飲酒防亂之
至也。不噉生。防殺生至也。律中五果。皆須火淨。示
不噉生氣也。婬如毒蛇怨賊者。能害法身殺慧命
故也。執身使無犯也。執心使無思犯也。婬殺相襲。
偷劫相負。由無禁遏故。禁戒成就。二業永無。業性
刳盡。則妙性圓明。】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第三增進脩行漸次。」


泐潭曰。三種漸次。以戒為體
長水曰。世界清淨。皎如
琉璃。則真空之體現矣。所謂清淨奢摩他。如鏡現諸
像也

吳興曰。此中別指初住以上。名為聖位。若下文
云。以三增進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則通取十
信也

補註曰。密理也。圓智也。淨妙行也。即法身等三
[003-0269a]

携李曰。孤山以瓔珞五十二位。對今辨之。有一合
三開之相。一合者。合十信。為乾慧地也。三開者。開初
住為十信心。開十向為四加行。開等覺為金剛乾慧
也。□□□說。惟四□□□□則道□□


溫陵曰。流逸奔塵。起現前業。由戒禁制。得不流逸。
斯能違遠。因不流逸。由斷客塵煩惱也。旋元自歸。
漸入如來藏理也。塵既不緣下。此又進破根本無
明也。前屬以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證。乃是根
塵泯亡。逆無明流。純一真性。微細生滅。六用不行。
故國土身心妙圓清淨。與如來合。故一切如來密
圓之心。淨妙之性。皆現其中也。華嚴十忍。第三曰。
無生法忍。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離諸
情垢。無作無願。安住是道。名之曰忍。言法忍者。即
乾慧地無間道也。業淨性明。乃可發行升進聖位。
五十七位。各隨行相立名。使觀其名義。知所修進
也。
吳興曰。上三漸次。且約麤細前後分別。若圓修
者。豈不以違其現業為創心發觀之本歟。故第一
漸次即云。脩菩提者。永斷五辛也。當知菩提無漸
次。漸次取菩提。辟如滄溟太霄。詎有涯量。由操舟
舉翮之異。而里數生焉。此下乾慧地等。即後二漸
次之所階也。】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吳興曰。是善男子。指圓教外凡之人也
吳興曰。人法
二執。了無實性。故曰執心虛明。即惑成智。體具寂照。
故曰罃十方界。大品十地初名乾慧。天台於圓教十
信前。立五品位。且曰義推如大品乾慧地也。噫智者
[003-0269b]
隨時。此經未至。而所立名位。懸契佛心。非聖人孰能
是哉


溫陵曰。欲愛潤惑。根境造業。生死相續。唯此而巳。
故欲枯境謝。則殘質不續。無所汩雜。故執忍虗明。
純是智慧。然初入位。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則乾有
其慧而巳。聖位始於十住。而以信為初因。又於信
前立乾慧。地前立四加。妙前立金剛。乾慧者此三
為轉位關要昇進方便。初從凡發迹。慧性不圓。不
能入信成賢。賢行既成。不加功用。不能登地成聖。
聖位既終。非金剛慧斷。不能造妙成佛也。】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吳興曰。以觀行心。緣中道理。相續無間。流入初信

際曰。言圓妙開敷者。即見惑先落。三諦似顯也。從真
妙圓等。釋成上句。謂從乾慧真妙圓心。重發此位。真
妙信心。心與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長水曰。捨欲愛。超乾慧。猶在凡地。未入法流。故須
於如來薩婆若海。中中流入。無所偏滯。則圓妙之
性。於是開敷。然猶餘妄習非真妙圓。又須從真妙
圓。重發真妙。而常住妙信。使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中中之道。純真無妄。故名信心。住餘皆由此增進。
更無別法。】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真際曰。心真而明。則一切圓通。而陰等不礙。故能洞
照宿習。憶治無遺

泐潭曰。能習氣名為念心。陰處界
三。即世間生處習氣也


吳興曰。捨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也。一切習氣。即思
[003-0269c]
惑正使也。故下文明五不還天。所斷欲惑。亦名習
氣。又應通指二死為捨身。總名五住為習氣。】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孤山曰。前雖憶念。習氣未融。此則精明。故得發化

興曰。化變也。變諸妄習。純成真明。言其精也。惟以下
示其進也


溫陵曰。妙圓通性。既純既真。則妄習皆化。唯一精
明。而進乎真淨。行無雜糅。故名精通。】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携李曰。由精進而智慧則純明矣


溫陵曰。妄習既盡。故心精現前。而進趣云為。純智
無習矣。】


「執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孤山曰。有慧無定。至德不凝。故以定□□凝慧


溫陵曰。慧既純明。須定以持之。
吳興曰。周徧寂湛。
謂定之用。寂妙常凝。謂定之體。】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惟進無退名不退心。」


長水曰。定久生光。湛極而動。故能進也


溫陵曰。以定持慧。至於寂湛故性也。發明而深入
於道。】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吳興曰。久進涉動。失於安然。故須保持
長水曰。既能
深入。又能保持。使道同十方。氣合如來。是謂護法


吳興曰。按圓位。至此斷三界思盡。即六根清淨之
正位也。配瓔珞屬七住。將大品當佛地。約婆沙齊
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淨位。有齊
[003-0270a]
有劣。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既
是 真斷惑之大節。故持示云。十方如來。氣分交接。】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資中曰。由護法心。進合如來。得妙覺明。護持不失。故
能妙回向。回佛慈光。則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則回
因向果也。因果交參。體用互攝。故譬雙鏡云云


吳興曰。覺明保持。即護法心也。上氣分交接。則自
他心佛相應相冥。今迴佛慈光。向于佛境。則與智
明相對相照。故曰猶如雙鏡等。又約十方如來。對
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携李四。迴佛慈光。向於
巳身。迴巳身心。向佛安住。巳身佛身。彼此迴向。故
如雙鏡。】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吳興曰。迴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體。即是無上妙
淨明心。安住此心。正防無明微細之患。故得戒名


溫陵曰。由回佛心光。而得之於我。故曰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常凝則對鏡無動。妙淨則涉塵不染。而
戒心成矣。】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顧名願心住。」


吳福曰。戒不能拘。故所去無礙
吳興曰。準天台圓教。
未斷無明。生同居者。名為願生。正符此文也。又說十
信出假。利益眾生。今遊十方。亦合其義


真際曰。對境無動。涉塵不染。是謂住戒自在。無動
無染。則無適不可。故能遊十方。所去隨願也。修行
之初。必枯絕欲愛。使心性虗明。然後能入法流。開
妙圓性。真性明圓。細習乃現。遂發行治之。使純智
[003-0270b]
無習。又持之以定。使寂湛發光。深入於道。護持不
失。斯能迴佛慈光。獲佛淨戒。而涉塵不染。所去隨
願。此十信之序也。】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携李曰。十種妙心。圓成為一。故得安住。名發心住

興曰。真方便者。謂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道
心脩故


泐潭曰。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也。十心頓發。圓
成一心。住佛智地。名發心住。聖位以十信為初因。
信者。真純無妄之謂。以十住十行十願十地為漸
次。而終於等妙。皆相攝而設。欲令行人從信趍入。
住佛智地。而依智起行。濟行以願。由是超三賢。入
十聖。登等妙。此脩證之序也。住者。依無住智。永不
退還之謂。】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履以成名治地住。」


吳興曰。能證心如琉璃。所顯理如精金。履治也。依前
心地。以觀治之


携李曰。心中發明。內外精瑩。牒心精發暉義也。履
是妙心。以為真基。名曰治地。如將築室。必先治地。
乃可興作也。】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脩行住。」


泐潭曰。由內外精瑩。治成心地。故所涉所知。俱得明
了。則任運修進。得無留礙


吳興曰。上治地由境得名。此脩行從智受稱。境發
於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徧修。故云遊履十方
[003-0270c]
等。
真際曰。以心住境。以境住心。心境無奪。故得明
了。】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溫陵曰。妙行密契。則妙理冥感。將生佛家。為法王子。
故名生貴。中陰喻冥感之理也。現陰巳謝。後陰未生
之中。名曰中陰


孤山曰。分真智與究竟智等。名行與佛同。分證理
與究竟理等。名受佛氣分。如中陰下。以喻顯之。究
竟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運相合。名自求父母。密
齊果德。如陰信冥通。斯即稟佛遺體。初託聖胎也。】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孤山曰。此喻雖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不缺


溫陵曰。同妙行之氣分。冥妙理之中陰。是遊道胎
奉覺胤也。道胎既成。故妙相不缺。而脩行方便具
矣。】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孤山曰。容貌喻應用。心相喻理智


溫陵曰。容貌外同。心相內異。非正心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溫陵曰。同佛之德。有進無退


孤山曰。色心互融。不相妨礙。故曰合成。】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溫陵曰。具體而微。故以童稱。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
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也


資中曰。十身靈相。即盧舍那也。聲聞身。緣覺身。菩
[003-0271a]
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國土身。業報身。眾生身。虗
空身。此十種身。如隨色珠。顯現自在。菩薩雖未如
佛。分得此相。】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孤山曰。出胎喻破第九住無明義。從理起用亦如之。
紹隆佛種。故云佛子


溫陵曰。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
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終。故喻出胎王子。】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孤山曰。表以成人堪行佛事也。陳列灌頂者。華嚴云。
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寶
妙金之座。張大網縵。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
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
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大智職菩


興福曰。大國王。天子也。嫡嗣曰太子。剎利王。諸王
也。嫡嗣曰世子。將付國位。取大海水灌頂。表為王。
當承用眾智。今此位眾德潛備。堪任佛事。故表以
成人。陳列灌頂也。言以國事分委。則非正付國位。
特表成人而巳。盖此方極十住。若十地行滿。乃堪
正付。故華嚴十地菩薩。受佛職位。此輪王太子受
職。夫發心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後生如來
家。而具覺相。同佛心。長道體。圓十身。為佛子。任佛
事。此十住始終之序也。】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巳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長水曰。行者住之增進。以十度為體。歡喜即檀度。十
[003-0271b]
方隨順。約自行為歡喜。故饒益即戒度。戒無惱害。能
饒益故


溫陵曰。具佛妙德。故能十方隨順。無適不可。自他
利備。機應俱喜。故名歡喜。善推妙德。益以利人。故
名饒益。】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溫陵曰。瞋恨生於違拒。由無違逆。故無瞋恨


長水曰。自覺故無明不能違智。覺他故有情不能
拒化。二利兼成。故無瞋恨。】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携李曰。觸類而長。隨機而應。利行無盡無盡行。名無
屈撓


孤山曰。種類出生者。化十界身。化復作化也。窮未
來際。益物庶盡。竪徧三世。橫周十方。】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携李曰。於法不了曰癡。於行紛錯曰亂。今能一合於
法。得無差誤。故離癡亂


孤山曰。妙智了達塵妙法門。異名別說。同歸一理。
故離癡亂。】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泐潭曰。善現即慧度。理能顯事。名同中現異。事能顯
理。名異相現同


孤山曰。同中現異。達理即事故。異相見同。達事即
理故。
溫陵曰。由無癡亂。故能於種種法門。互現隨
應。圓融自在。所謂善現也。】


「如是乃至十方虗空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003-0271c]


孤山曰。方便以權為事。塵中現界。即權智所顯


溫陵曰。此由善現行。充擴圓融也。塵中現剎。名現
界。不壞塵相。名現塵。】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吳興曰。智慧輕薄。般若尊重。故此名焉


溫陵曰。種種所現皆是般若性德。無作妙力。自在
成就。故名尊重。金剛稱第一波羅蜜。即般若也。】


「如來圓融能成十方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吳興曰。上善法行。全性起脩。故成法則。此真實行。全
脩是性。故皆無為


溫陵曰。十方諸佛。以是成道。以是利生。故名善法。
總括前行。無非真性本然妙用。相雖萬殊。體惟一
真。故名真實。如是十行。乃至後位。不離前法。而皆
相攝。別設者一使行人隨位增進。開擴性覺。淨治
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阿難是善男子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溫陵曰。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須濟以
悲願。處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圓融。悲
智不二。是名十回向。亦名十願也


泐潭曰。滿足神通。至遠諸留患。牒前現塵現界。不
相留礙等事。謂此行滿足。當脩回向行也。回向之
行。悲願㝡深。故軄在度生。然見有可度。即涉有為。
背涅槃路。故須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也。】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吳興曰。壞其可壞。從所壞境說。遠離諸離。約能壞。智
[003-0272a]
論。不見可壞之相。是名不壞


溫陵曰。壞其可壞。謂遠離一切虗妄境界也。遠離
諸離。謂離遠離幻亦復遠離也。得無所離。即除諸
幻。而證不壞矣。】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至一切處回向。」


吳興曰。上覺言智。此地言理。皆因果體同。故云等也
至也


溫陵曰。無壞不壞。無離不離。乃湛然齊佛覺湛。故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前覺等一切。則真如體徧也。
此地至一切。則真如界遍也。】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補註曰。準吳興解。則世界即理。如來即智也


吳興曰。真界真體。二俱圓遍。故涉入無礙。任運發
揮。德用無盡。】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携李曰。約一多回向。於同佛地。一也。各生清淨。多也。
此二相涉。故得平等

長水曰。同佛地即前地如佛地
也。於一切處。各起淨因。取涅槃道。是謂平等善根


孤山曰。於諸佛理地。起萬行真因。依此真因。發越
揮散。周徧法界。以取究竟涅槃之道。行從理起。名
隨順平等。能生道果。名為善根。】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


孤山曰。依因發生。故曰真根。皆我本性。迴眾生若巳
也。不失眾生。泯巳同他也


溫陵曰。平年善根。性真圓融。周徧法界。故十方眾
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
[003-0272b]
無有遺失。無有高下。故名隨順等觀。】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名真如相回向。」


資中曰。如故即。真故離。有即有離。是假真如。二無所
着。乃真真如也


孤山曰。即一切法。假也。離一切相。空也。二無所著。
中也。】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法界無量回向。」


携李曰。以真如如境。境亦如如。故十方無礙。十方所
也。無礙如也。真如故非縛。有所故非脫


孤山曰。三德妙性。於此圓成。不見十界。高下差別。
故云法界量滅。
溫陵曰。初證性德。以為齊佛。以為
如佛。以為至一切處等。皆存量見。則法界性未離
有量。及乎性德圓成。乃滅量見。乃得無量。此總治
前位限量情見。此性圓成。可入十地矣。】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興福曰。加行以尋思為體。印持為性。依四尋思。故為
四加


溫陵曰。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
通致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圓。故此特標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用為巳心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孤山曰。依明得定。名之為煖


長水曰。佛覺。果智也。
補註曰。前之佛覺。雖曰能齊。
未能正證。今將趨聖果。故即用佛覺。為巳因心。復
加功行。以求正證。初入因位。未即德果。故辟鑽火。
方得煖相。】
[003-0272c]


「又以巳心成佛所履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吳興曰。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觀於心。故如足履地。
心相垂盡。故若依非依。高山喻當位之心。虗空喻一
依之理。無明未盡故下


泐潭曰。前以佛覺為巳心。以此巳心成佛行。則因
心果覺。巳鄰極矣。故譬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但因
果未融。心迹尚滯。故有微礙。然到頂地。少需㩳進。
則微礙除矣。】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吳興曰。忍取信順之義。今心佛二同等。即信順僧中
辨事。忍則默然。既不懷疑。亦不出說也


溫陵曰。巳心佛覺。融為一體。曰二同。因果兩忘。二
邊不立。曰中道。而此中道。將證未證。故如忍事人。
非懷非出。】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孤山曰。世第一法者。□□□漏。故名□。□□是最勝。
□□□。離有漏□□。□名世第一法


吳興曰。若迷中道。及覺中道。皆是數量。即世間義
也。今既消滅。二無所目。當出世間。然猶未入初地。
故名世第一也。
溫陵曰。若進十地。極乎妙覺。乃出
世第一也。】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孤山曰。總攝功德。為勝依持故。令得長生。故名為地。
以入見道。親證真如。自知不久。證大菩提。生歡喜故


孤山曰。覺通如來。智同佛智也。盡佛境界。理齊佛
理也。三諦圓融名佛境界。比前曰盡。其實未盡。以
[003-0273a]
初得法喜。故名歡喜。
溫陵曰。十地者。蘊積前法。至
於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也。自十信
巳還位。皆躡迹相資。直趨妙覺。於中不無斷證。是
皆不斷而斷。不證而證也。】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真際曰。由前於大菩提。善得通達。名異性入同。同性
亦滅者。若見於同。即為垢矣


泐潭曰。通大菩提。盡佛境界。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是異姓入同也。然見異見同。
還是情垢。至於同性亦滅。乃名離垢。華嚴云。辟如
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鍊巳。離一切垢。】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𦦨慧地。」


携李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大慧光。故前
地明生此地覺滿。發慧光也


溫陵曰。發光者。情見之垢淨。則妙覺之明生也。𦦨
慧者。明極覺滿。如大火聚。一切緣影悉皆爍絕故也。】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吳興曰。登地智名同地前智。名異至猶及也


溫陵曰。由前燄慧爍絕故。一切同異。所不能至。至
尚不能。孰能勝哉。】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孤山曰。同異既遠。真如自露
吳興曰。盡真如際者。斯
是無際之際。理既無。際行豈近乎


溫陵曰。同異不至。則真如淨性。明露現前矣。真如
現前。分證則局。盡際乃遠。回超極造。故名遠行。】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003-0273b]


【溫陵曰。既盡其際。乃全得其體。一真凝常。故名不
動。


孤山曰。真如之性。本不動故。】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資中曰。此菩薩具四無礙智。演說何僧祇句義。無有
窮盡。故名發真如用


溫陵曰。既得真體。斯發真用。凡所照應。無所不真。
無所不如。故名善慧。】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巳往亦目此地名脩習位。」


問。後位既無。修習復有斷障之事。何邪。孤山答。此明
智悲功。終得十地果而巳。若論斷障則等覺之位。猶
是修習。故至妙覺。乃名無學


溫陵曰。此結前顯後也。聖位總束有五。一資糧。三
賢也。二加行。四加也。三通達。初地也。四修習。即此
也。五無學。妙覺也。自初發信。至超賢入聖。皆脩習
之事。而此位巳超八地。無功用道。智悲並圓。則脩
習之功。終畢於此。故名修習。以結十地之因也。次
後乃十地之果。無復修習矣。華嚴十地。以金剛藏
表因。解脫月表果。亦以因地有脩。果地無脩也。】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吳興曰。以無緣慈。普蔭眾生。本涅槃相。如雲覆海

山曰。蔭蔽一切。充滿法身故


溫陵曰。慈陰妙雲。十地果德也。涅槃海。妙覺果海
也。十地果滿。智悲功圓。無復自利。純是利他。故大
慈之陰。充偏法界。無心無緣。而應彼心。緣施作利
[003-0273c]
潤。而本寂無作。稱合如來大寂滅海。故云覆也。】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吳興曰。理無逆順。由權實智而得二名。如來權智下
隨機感故。謂逆菩薩實智。上合覺心故。謂順瓔珞云
等覺照寂。妙覺寂照。即其義至此二智相交。故名等


溫陵曰。十地菩薩。混俗利生。與如來同。但所趨逆。
順。與如來異。盖如來逆流。出同萬物。菩薩順流。入
趨妙覺。巳至覺際。故名入交。與佛無間。故名等覺。
即解脫道前。無間道也。此雖齊等。未極於妙。蓋能
順能入而巳。須於大寂滅海。逆流而出。妙同萬物。
乃名妙覺也。】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巳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吳興曰。瓔珞有云。等覺性中有一人。各金剛。幢慧。故
知金剛乾慧不可別開也。言初乾慧者。由此菩薩以
大願力。住壽百劫。修于三昧。今既始獲。豈非初邪。應
知今之乾慧。以障妙覺。無明初乾。未與究竟如來法
流水接故也


溫陵曰。此明等覺後心。妙覺伏道。妙覺之道。無別
行相。但從初乾慧。至等覺巳。復起金剛心。從初重
歷諸位。破斷微細緣影。最後無明。使纖塵不立。乃
可入妙。為其復從初位以始故。名金剛心中初乾
慧地。識陰盡者。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即此也。前名
乾慧。以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此名乾慧。以未與如
來妙莊嚴海接。名雖乍同。義乃迴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吳興曰。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即單十回向。即複十以
[003-0274a]
四加行。只是十回向後心耳。并前乾慧及等覺位。故
有二也


溫陵曰。獨由信心。以歷諸位曰單。兼金剛心。重歷
諸位曰複。十二者。乾信住行向煖頂忍世地等金
是也。十二為因。妙覺為果。故單複十二。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清淨脩證漸次深入。」


携李曰。金剛三昧。不住不起。不滅不壞。不斷不異。不
脫。不變。入明慧性。不見身心法。然後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長水曰。奢摩他以照了自性為體。以分別
境界為緣


溫陵曰。此教其用金剛心。成就妙覺之方也。種種
地單複十二位也。十喻者。幻人。陽𦦨。水月。空華。谷
響。乾城。夢。影像化也。了法如此。則頓忘情解。纖塵
不立。故曰清淨脩證。奢摩他毗婆舍耶。云心觀。言
如來者。揀異小乘。】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吳興曰。三增進者。即漸次也。前三文下皆結示云。是
名增進脩行漸次。又云。從是漸脩。隨所發行。安立聖
位。或指金剛奢摩毗婆為三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
前乾慧。由信至等覺是也


溫陵曰。三增進。三漸次也。聖位皆資之。以成就也。
信住行向地為五十。并乾慧四加等妙。有五十七
位。獨指五十五為菩提路者。等妙乃菩提之果。由
是路以趣證也。或指金剛觀察及止觀。為三增進。】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吳興曰。五十五位。既由三增進故。而得成就。今簡
[003-0274b]
邪正。所以約觀言之。


携李曰。圓教之外。三乘所修。皆屬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孤山曰。此經發起。為救阿難。是故先開圓解。次顯圓
行。行成入位。極乎妙覺。〔乘〕範來世。有始有終。於是文
殊請問經名。及奉持法也


溫陵曰。上明證果竟。自此以下。名結經分。正宗未
終。而遽結經者。由初示密因。次開脩證。而卒乎極
果。則經之正範畢矣。結經後文。尚屬正宗。而名助
道分者。特助道而巳。故於後別列。乃正助之辨也。】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真際曰。此經實大事因緣。非小智之法。故以文殊請
問而揭之


溫陵曰。大佛頂白傘盖無上寶印者。體極含覆。超
情離見。即如來藏之心印也。證佛心要。必契於此。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者。照窮剎海。淨絕纖塵。即爍
迦羅之法眼。也開佛知見。必資於此。】


「亦名救護親因亦名如來密因脩證了義。」


孤山曰。亦名如來。下謂如來正果。藉此為因。權乘脩
證。皆不了義


溫陵曰。阿難為親。摩登為因。舉斯二者。明有緣皆
度也。無上正覺。由此經得。一切智海。由此經入。】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


溫陵曰。因果同彰。染淨不滯。於法自在。名妙蓮華王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名十方佛
母陀羅尼呪


吳興曰。大方廣所說之法也。大方是體。廣是其用。
[003-0274c]
即空如來藏。具不空之用也。又常徧曰大。軌持曰
方。包博曰廣。如次配法身般若解脫。亦如來藏之
三德也。】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長水曰。結經分竟下為助道分。而有二科。一曰別明
諸趣。戒備失錯。始下文終于第九卷中。二曰詳辨廣
境。深防邪誤。始第九卷中如來將罷法座處。而終于
第十卷末


溫陵曰。菩薩由此受佛職位。故名灌頂章句也。

興曰。此經從天竺灌頂部中流出。蓋約密言。名灌
頂章句。有誦持者。則如來智水灌其心頂。亦如剎
利之受軄也。菩薩萬行。以首楞嚴為本。又脩此定
者。於一心中。具足萬行。故涅槃云。首楞者。一切事
竟。嚴者堅固。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


「說是語巳阿難即從座起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吳興曰。前阿難問位。後佛言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
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各妄。滅
妄。名真等。於是先約因妄。有生明二種顛倒。後約滅
妄名真。明漸次諸位。然於世界顛倒中所說十二類
生。一徃且示欲界因果之相。其實界趣。說而未周。今
答位既終。故躡前妙性之義。領其庶彙。皆是真如發
起。如來委談諸趣


溫陵曰。前說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則法界一真。萬
動一體。宜無諸趣之異。其如方今現有。乃常情所
疑。故或執諸趣。而迷妙圓之體。或執妙圓。而撥諸
趣之業。以致失錯墮落。故特請問。冀行人詳明。而
知所戒備也。】
[003-0275a]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自然從隊此名內分。」


問。憐由情愛生水可然。恨由怨憎。何以流淚。吳興答
曰。此中內分。悉約情論。以愛為情。且言少分。如喜怒
哀樂愛惡。六者皆人之情也。是故怨恨亦屬于情。情
則悲悲乃成淚。內外之義。當文難曉。須取下文。外分
顯之。且外分云。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欲生天夢想
飛舉等。應知從持戒善及修禪定有人天乘者。即屬
外分。降斯巳還。皆屬內分


真際曰。心動於內曰情。故情為內分。情人之陰氣。
有欲者也。故因諸愛染而起。以陰積故。能生愛水
潤業。潤生輪迴不斷。職皆由此。諸愛不一。皆能感
水結惑。故曰流結是同。水性沉下。故情積之業。多
從輪墜。】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溫陵曰。想能生勝。而卵以想生者。由染淨異也
吳興
曰。且指人天想心。名為外分。非出世三乘之智也。何
者前文因阿難問於地獄。乃至人天等道。於是佛說
妄習為二分。次約二分。以辨諸趣。諸趣之後。總結示
云。此等眾生不識心受此輪迴等。故知外分不出三
界也


真際曰。意緣於外曰想。故想為外分。想人之陽氣。
有冀者也。故因渴仰而發。以陽積故。能生勝氣。如
輕清雄毅等事。皆勝氣也。想能生勝。而卵以想生
者。由染淨異也。諸想不一。皆能輕清飛舉。故曰輕
舉是同。以輕舉故。多能超越。】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孤山曰。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者。以一切眾生皆愛生
而惡死也。是故生則順其習。死則逆其習故。復云死
逆生順。二習相交。此乃文辭互略耳。未捨煖觸。謂現
[003-0275b]
陰之末。中陰之初也


溫陵曰。人之情習。好生惡死。以生為順。以死為變。
逆順相交。謂方死方生之間也。一生善惡之業。即
於是時。隨其情想。輕重而感變焉。】


「純相即飛必生天上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吳興曰。必生天上者。據下情少想多。伹在四天之下
驗今純想所生。應是忉利以上。若單修善禪。則惟生
上界。若兼諸福。則隨徃十方


携李曰。想體輕舉。故純即飛升。然此特純善。故止
於生天。若兼修福慧淨願。則二習交時。感變倍勝。


溫陵曰。於飛心中。旁論福慧。故皆云兼。】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真際曰。情少想多。此通舉也。理宜等降。四類分之。一
情九想即為飛仙。二情八想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
為飛行夜义。四情六想為地行羅剎

携李曰。持戒護
法。出世淨想。則能親住如來座下


溫陵曰。勝想不純。少滯邪情。故感此類。其中下。謂
雖滯邪情。而有善願。斯感善緣。即天龍八部類也。】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興福曰。由所習情想。各在強弱。致有聰鈍之異


孤山曰。由昔情想感。今聰鈍。是知言均等者。總報
之業也。言幽明者。別報之業也。】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真際曰。情多想少亦合分四。六想四想流入橫生。七
情三想墜為餓鬼。八情二想生有間獄。九情一想生
無間獄


溫陵曰。橫生者。情多故淪變。帶想故飛舉。而業重
[003-0275c]
不能。但為毛羣耳。俱舍說。大地最下有金水風輪。
有八寒八熱地獄。在三輪之上。此文說沉下水火
風輪。又似地獄。在三輪之下。疑此所指。非地下三
輪。乃地獄三輪也。言水輪火際。即寒獄第八也。受
氣猛火。謂受火氣以為身。故常被火燒。或得水飲。
亦化為火。故曰水能害巳也。下洞火輪。即八熱獄
也。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謂超寒獄。入熱獄也。熱獄
第八。名五無間。有間即餘七也。


孤山曰。只就七地地獄。自有輕重而此無間非五無
。】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補註曰。六交者。如造業因眼。而餘五為助。至受報。時
亦徧及也

携李曰。從識造業。從根顯報。業報相會。謂
之交


溫陵曰。前略明情想感變。此詳明根境搆造也。十
習本於十惑。以習成惡業。六交因乎六根。而交起
惡報。】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真際曰。所名亡交報者。璿師云。因與果交。今則不爾
但是時六根與惡報相涉也


吳興曰。造業招報。根識必俱。今以識為業。而報從
根者。盖業並由心。報多約色故也。】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星火迸洒鼓空界。」


吳興曰。一者下標示。臨終下釋相。先見猛火等。即現
報也。亡者神識等。即生報也。發明下就眼根明二相
如是見火者。根明交報他皆放此。然一根惡報而五
[003-0276a]
根。徧受者。雖可了知。理而推之。必申六識造業之時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從業受報。法爾如斯。以相知故
六報互通。以相背故。諸相差別。惟識發現。信其不誣


溫陵曰。見覺屬火。故感猛火。畏見於境。恐藏於心。
六交皆直入無間者。就重言耳。成論云。極善極惡
皆無中陰。所以直入。聞聽屬水。故燒聽能為鑊湯
洋銅。鼻嗅生氣。故燒息能為黑烟紫燄。舌主味。丸
糜味類也。身主觸。灰炭觸類也。心正屬火。燒之轉
熾。故迸洒煽鼓。】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溫陵曰。聞聽屬水。故觀聽旋復。則水不能溺。依之造
業。則能感波濤。注聞發聲。故為責罪。詰情之事。注見
能為雷吼者。聞波屬陰。見火為陽。陰陽相薄而成雷
故也。注息為雨霧。水隨氣變也。注味為膿血。水隨味
變也。注觸為畜鬼。水隨形變也。注意為電雹。意出於
心。水火交感也。一切物理。莫不因五行。乘陰陽以變
化故。此隨根轉變之事。皆不出此


吳興曰。上云見火。凡云聞波。今以近義詳之。如易
云。離為目為火。坎為耳為水。將恐見聞本乎水火
之性。故發燒注之相也。又其聞波所注諸根。循業
各變。難盡銷會。如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等。似非眼
根所入之相。乃至下文。多此義例。聖言叵測也。】


「三者齅報招引惡果為飛沙礰擊碎身體。」


孤山曰。魚敗曰餒。羮敗曰爽
溫陵曰。質礙也。履通也
齅業所依。不離通塞。故衝息能為質履也。衝見為火
炬。衝聽為沒溺得沸。則見覺屬火。聞聽屬水。明矣。飢
餒乖爽。由味隨氣變也。綻拆爛壞。由體隨氣變也。衝
思為灰沙。依土感也


資中曰。鼻根造業。貪齅諸香。故招毒氣。以受其報。】
[003-0276b]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溫陵曰。舌噉生命。使彼承忍。故歷甞發苦。使巳承忍
依見貪味。故能為燃金石。依聽發惡。故能為利兵刀
依齅。恣貪。籠取群味。故能為大鐵籠。觸味傷物。故感
弓箭以自傷。緣味思物。故感飛鐵以充味


孤山曰。準眼耳鼻。云見聞齅此應云甞報。言味報
者。從所甞為名也。貪味則網捕燒野。以取禽獸。故
見鐵網猛𦦨之相。為承為忍。謂發言承領。忍聲甘
受也。】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則能為隊為飛為煎為炙。」


溫陵曰。大山來合。及鐵城火狗等。皆惡觸雜感也。觸
業所依。不出離合。屠裂即離相也。道趣獄路也。觀獄
王門。關兩觀也。廳按皆治罪之處。皆身觸所依也。括
袋所以收氣也。思業飄蕩。故感飛墜之事。剚插刃於
肉也。剚射𦒱縛。則相因旁舉也


孤山曰。合山刀劍。並由貪著男女身分而感也。】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携李曰。思必有所。故結思則為受。罪方所見能鑑證
故結見則為證。罪人事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等。水土
交感也。車船㩜乃息氣乘亂思所變也。甞即舌根。聲
所自發也。大小巳下皆言其身。乃觸業乘亂思所變


溫陵曰。思屬土。而飄蕩。故先見惡風吹壞國。土等
事。思業所依。不出迷覺。荒奔迷思也。知苦覺思也。】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人不及處有十種僊。」


吳興曰。此總結上十因六果也
孤山曰。抱朴子云。求
仙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脩。而但務方
術。終不得長生也


溫陵曰。僊遷也。人之形神。能遷而不死者也。故曰
[003-0276c]
存想固形。然終歸敗壞。比天為劣。比人為優。故別
開也。】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行簡子曰。此皆絕世離俗。熊經鳥伸者
携李曰。津液
內潤。綽約的絜。是名天行。吸取精粹。引生光色。是名
通行

携李曰。明鍊精思。念心獨照。曰照行。携李曰。坎
離水火。自相交遘。此修煉之士也


溫陵曰。以藥餌駐一期之壽。而不能輕舉者。地行
仙也。行去聲功行也。飡黃精松栢之類。久而身輕
者。飛行仙也。煉金石還丹之類。化骨易形。撮土點
石。以遊戲人間者。遊行仙也。乘陰陽運正。以調氣
固精遺形涉空者。空行仙也。鼓天池。嚥津液。氷雪
婥約。不交世欲。與天無異者。天行仙也。吞吸精色。
服虹飲霧。粹氣潛通者。通行仙也。能以術法。述道
自然者。道行仙也。澄凝精思。久能照應者。照行仙
也。或存想頂門而出神。繫心濟輪而煉丹。皆思憶
圓成也。內以坎男離女。匹配夫妻。外即採陰助陽。
攝衛精氣者。精行仙也。存想化理。心隨邪悟。能太
變化。其行絕世者。絕行仙也。】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長水曰。言人中者。以仙趣無別總報即於人心總報
之上。加於前來十種脩。煉轉成仙也


吳興曰。山海經云。崑崙之山。廣都之埜。軒轅之丘。
不死之國。氣不寒暑。人皆數千歲。此亦眾私同分
非無定處。若但固形而不煉心。便希千歲。是猶見
卵而求時夜。不太早計乎。】
[003-0277a]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携李曰。六天由脩五戒十善而致。今約欲微增勝者
愛欲為輪𢌞根本。前明淪墜始此。此明超騰。亦始此
意。使初心未能成就禪定智慧。旦疾斷根本輪𢌞可


溫陵曰。未能離欲。且能窒欲使愛水不流。則湛性
澄瑩。故能初天託生也。】


「於巳妻房婬愛微薄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孤山曰。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釋焉


溫陵曰。此愛薄於前。故報居其上。後遞然也。淨居
謂清淨自居之時。未全清淨之味。為有微愛故也。
日月居須彌腰。忉利居頂。以澄瑩增明。故能超之。】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欲心不作。故動少靜多。六欲下二名地居天。上四名
空居天。不須日月。常明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名時

真際曰。兼修禪定。麤住細住。所謂兜率。天業也


溫陵曰。一切時靜下。言雖靜心愈多。亦未免應觸。
此能少欲。未能無心也。兜率天有內院外院。三灾
至三禪。而此言不及者。約內院言之。精微不接。皆
內院之事也。】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真際曰。諸天皆有報境。而此天樂自變化。以受用越
於下天。故名越化


溫陵曰。此無心而境自至。曰橫陳。嚼蠟言未甚薄
也。】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溫陵曰。了然超越。言全無味也。化即第五天。無化即
下天也。諸欲樂境。不勞自化。皆由他化。而自在受用
[003-0277b]
名他化自在也


吳興曰。準天台說。六欲天業。皆以十善為本。若兼
護法心。是四天王業。若兼慈化人。是忉利天業。若
兼不惱眾生。善巧純熟。是𦦨摩天業。若兼脩禪定。
麤住細住。是兜率天業。欲界定是變化天業。未到
定是他化天業。今經止約欲事輕重。而分六天者。
應有二義。一是阿難發起之緣故。二是欲界受生
之本故。】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自此以還名為欲界。」


携李曰。雖出塵擾。未能絕欲。故通名欲界


吳興曰。形雖出動。此對人仙二趣。得出動之名心
迹尚文。謂欲心事迹。猶有交合之相。故俱舍頌曰。
六受欲交抱。執乎笑視婬。此言地居。兩天則形交。
𦦨摩則勾抱。兜率則執手。變化則對笑。他化則相
視。須知彼文。各據六天受欲而說。今經只就人中。
辨欲事輕重。用顯六天感報不同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第九


「阿難世間一切所脩心人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溫陵曰。前明六天。雖出塵擾。而未能絕欲。故通名欲
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故通名
色界又通名梵世。為巳離欲染也。通號四禪。為巳離
[003-0277c]
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感生。然特有
漏禪觀六事行耳


溫陵曰。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
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世間道也。不假禪
那等者。言雖非正脩真三摩地無正智慧。但修六
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麤惑不染。淨報
現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眾。則眾庶而巳。次名梵
輔。乃大梵宰輔。而終於大梵。其進有序。】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携李曰。戒定相應。名定共戒


溫陵曰。初天但能執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
順律儀行梵德。故超之也。】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孤山曰。上三天不顯言修禪。惟言持戒者。蓋此經扶
律。以勵未來故也


溫陵曰。由前淨心威儀戒行。而進至於妙圓清淨。
又加以明悟超達。則盛德之至。故為梵王。
資中曰。
大梵天劫末後去。劫成先來。外道不測。故執為常
也。】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孤山曰。禪有四類。一有漏禪。即今四禪也。二無漏禪
謂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無漏禪。謂六妙通明等
四非有漏非無漏禪。即今經首楞嚴王中道理定


真際曰。莫非流也。有無明流。生死流。欲流。勝流。四
果流。涅槃流。皆各隨流類而趣也。欲流則趣於生
死。雖至六天。未足為勝。此天巳出欲流。皆生死趣
[003-0278a]
勝淨。故四禪皆稱勝流也。巳離欲界八苦。故曰苦
惱不逼。巳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此名離生
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也。】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資中曰。二禪巳上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光有勝
劣。分其高下

泐潭曰。前初得定。未能生光。此則寂湛
故名少光

長水曰。身境俱無。故十方變成琉璃
真際
曰。暎十方界者。約其定光。隨所受用。東西等言之。非
徧十方世界也


溫陵曰。此躡大梵之行升進。具戒定慧。故曰圓滿。
以圓滿故。能澄疑其心。不隨境動。而寂湛生光。然
此初能脫粘復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溫陵曰。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淨。徧成琉璃。】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孤山曰。教以言音為體。故曰光音


溫陵曰。諸世界中。教體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積
無文字說。但依眾香。此天以圓光成音。而發宣化
法。故名光音。】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麤漏巳伏名為二禪。」


吳興曰。地持論。目第二禪。名喜俱禪。此定生時。與喜
俱發。故今說云。一切憂懸。所不能逼懸。或作愁字之
誤也


溫陵曰。二禪離憂。得極喜樂。故云憂懸不逼。初禪
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巳伏麤漏。則業漸
劣。行漸勝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樂地。謂有定水
[003-0278b]
潤業。憂懸不逼也。】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興福曰。發成精行。入寂滅樂。不事言音。故曰少淨


溫陵曰。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前
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泊寂靜。
名寂滅樂。而淨猶劣。則能通而巳未能成也。以猶
劣故少淨也。】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吳興曰。望上未徧。聖下則多。故名無量
資中曰。淨境
無量。即心二行俱得輕安。故名無量


溫陵曰。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
是充擴。使淨相無際。恊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
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也。】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如是一類名徧淨天。」


泐潭曰。身境俱圓。勝託現前。故名徧淨
吳興曰。上身
心輕安。且言其內今世界等者。總攝於外


溫陵曰。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
就。則性樂歸託於是矣。以一切圓淨。故名徧淨。】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吳興曰。地持論目第三禪。為樂俱禪。此定功德。與徧
身樂俱發。故前二禪雖有樂支。為喜支所障。今滅喜
純樂。故得其名


溫陵曰。具精行性樂。名大隨順。故安隱無量也。歡
喜畢具者。此名離喜妙樂地。謂心雖離喜。而喜樂
自具也。】
[003-0278c]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溫陵曰。以捨苦樂名麤重相滅。捨念清淨。故淨福性
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禪。凡有九天。然四禪報境但有
三天。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開皆凡夫報境。此四
之上。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脩靜慮。與凡夫不同


吳興曰。復次下。結三禪之德。樂非下。顯三禪之過。
苦樂下。正示復生也。三禪無下界苦因。雖名為樂。
樂久必壞。壞亦成苦。今既捨樂。苦則不生。特名此
為捨俱禪。其義同矣。
真際曰。前之禪行。止於自利。
未能利他。至四禪乃懃修慈悲喜捨利他之心。】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吳興曰。得妙隨順。即隨順下文。二支路也。由此淨福
體性。無遮愛樂。脩習勝妙之法。是則福資二路。非止
當天。故云窮未來際


溫陵曰。苦樂二忘。故捨心圓融。心無所累。故勝解
清淨。繇是福無遮礙。而得妙隨順。自有漏禪定。而
發無漏行。至於究境。故曰窮未來際。定福如此。為
可愛樂。故名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資中曰。此廣果天以四無量心。熏禪福德。離下地染
廣福所感。名廣果天


溫陵曰。從福愛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廣果。一迂
僻道。趍無想。若於先心。不帶異執。直修禪定。使自
無量光天至福愛。所脩福德。圓明而住。此天定福
彌廣。故名廣果。】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003-0279a]


資中曰。是人不了妄性體空。乃執生滅。以為勞累。厭
此生滅。求不生滅。非真不生也。但見第六識不行如
水夾無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


溫陵曰。先心雖能伏惑脩禪。而涉妄帶異。以有心
為生滅。以無想為涅槃。於是雙厭苦樂。專研捨心。
以趣無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捨。名圓窮
捨道。心慮灰凝。即無想定也。以是感報。生無想天。
壽五百劫。俱舍說。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半劫始
無。及報將盡。復經半劫有想。然後報謝。】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溫陵曰。四禪不為三灾所動。名不動地。然彼器非真
常。情俱生滅。雖非無為真境。而有為功用。至此巳純
熟巳


泐潭曰。想念之心。麤曰尋。細曰伺。初禪二天兼之。
大梵無尋唯伺。二禪無尋伺。有喜樂。三禪離喜樂。
有出入息。尋伺感火。喜樂感水。出入息感風。四禪
并離之。】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資中曰。俱舍云。雜脩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淨居
雜脩者。以有漏無漏間雜而脩也。靜慮者。定慧均等
之謂也。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


溫陵曰。第三果人。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即生此天。
不復欲界受生。故曰不還。亦名五淨居。謂離欲淨
身所居也。習氣。惑也。與現行皆滅。故曰俱盡。此指
欲界無續生業也。苦樂雙忘。兼指四禪巳下無續
業也。故云下無卜居。此五天自四禪別立。通名捨
念清淨地。故曰捨心同分。】
[003-0279b]


「阿難苦樂兩滅𩰖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溫陵曰。前於苦樂。有捨有厭。心與境聞。不能無煩。惟
心境兩釋。煩惱斯斷

真際曰。無熱謂心境得清凉義


携李曰。盛熱曰煩。微煩曰熱。上雖𩰖心不交。疑若
猶有交地。方滅麤相。得無煩而巳。此復增勝。心機
無對。斫交無地。能滅緣影。故得無熱也。】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曰。塵像沉垢。即定慧之障也。定慧精明。融鍊自
在。故云陶鑄無礙


真際曰。能滅緣影。故妙見圓澄。而染心塵像。累性
沉垢。於是皆無也。圓見十方。故名善見。精見。智照
也。向滯塵垢。不能發化。今既澄圓。猶如明鏡。隨緣
顯現。名陶鑄無礙。陶鑄者。造作之義。由機發自然。
故名善現。】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泐潭曰。機括允終。無復流動。色性窮極。與空為鄰。入
無邊際。故曰究竟

長水曰。幾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
未能究了。則局於色相。自為限礙。此能究而窮之。故
出乎形礙。入無邊際。名色究竟


吳興曰。究竟。研窮之義也。幾者。動之微也。研窮多
念。至於一念。故曰究竟。群幾。以名窮色性性者。窮
亦究竟。變其文耳。心能熏多至少。色亦窮麤至微。
麤細不同。故曰性性。入無邊際。即色界與無色界。
二邊之交際也。俱舍云。從此向上。無復所居。此處
最高。名色究竟。】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世間麤人所不能見。」
[003-0279c]


溫陵曰。下天脩有漏凡定。此天脩無漏聖業。麤細有
異。故不能見。】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自此巳還名為色界。」


孤山曰。此無色界天無業界色。有定。果色。無方所。無
色蘊也


孤山曰。獨行無交。俱無情欲故。未盡形累。尚有色
質故。】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吳興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鈍。故分二路。其
利根者。發無漏智。斷盡脩惑。即出三界。其鈍根者。復
由定心。欣上厭下。生無色界。應知慧光圓通。且約盡
無生智圓滿而言。入菩薩乘。正約出三界。後勝進而
說。斯亦今經破定性之明文也


溫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頂。與無色隣。名色邊際。
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無色。即次科也。四
禪皆依捨念修定。此言捨心。指有頂因心也。因心
能發無漏智慧。斷盡塵惑。至於圓明。即出三界。不
住小果。入菩薩乘。是名回心。名為回心者。圓師指
同涅槃五人發心之。義今謂不爾。彼是界外發心
即入初住。此是界內迴心。方成四果。安得五人為
同年邪。】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長水曰。捨心有二。一者若於有頂。用無漏道。伏惑入
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於廣果。用無漏道。伏惑入
空。即凡夫外道也


溫陵曰。自此而下。明無色界四天也。無色者。無業
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滅身歸無定性。聲聞
[003-0280a]
所居。或捨厭天人雜處。其類不一。皆無色蘊也。四
天皆依徧空脩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
空識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
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迴。不成聖道
者也。今此初天厭巳形礙。堅修空觀。滅身歸無。即
厭色依空者也。名空處定。故報生空處也。】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長水曰。賴耶第八識。末那第七識也。而末那所緣。色
空色三此。位厭色空而依識。則色空麤緣巳無。故惟
全半分微細也


溫陵曰。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於色。無礙之無亦
滅。則不依於空。唯留阿賴末那。既厭空依識者也。
名識處定。故報生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真際曰。此雖仁識心。未仁識性。今多滯於此。雖能洞
了色空。灰滅心慮。逮無所有。而終於識性。不能自脫
生死窟穴


溫陵曰。前位雖亡空色。而未滅識心。此則都滅。故
十方寂然。迥無攸往。以寂無攸往。故名無所有。】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泐潭曰。識恠寂然。見無攸動。便以為滅。是以滅研窮

孤山曰。識性寂然。有似於滅。故曰若存而實非滅
故曰若盡


溫陵曰。識性者。識性幽本也。不動者。寂無攸往也。
既能不動。復研窮使滅。然依識滅之。竟非真滅。是
強於無盡中。發宣盡性。所以似存不存。似盡不盡。
[003-0280b]
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盡不盡。又非非想也。此又
幽幽綿綿。至微之相也。】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幻師曰。其那含天除其利根廻心羅漢。其餘鈍根貪
寂定者。脩空空增勝。入四空處。其凡夫禪次第脩者。成
四禪後。次從廣果。入四空處。然則根本天中。第三廣
果。能攝無想及五那含。今云。有頂色邊際。通指廣果
聖凡雜地也。○四空凡聖通修。故從不還六窮故屬
聖流。從無想者屬外道。外道窮空。自無想始也


吳興曰。此等窮空。通指凡聖。欣厭未盡。故云不盡
空理。縱是聖人脩八聖種觀。亦有四陰。細惑未亡。
以未得滅。受想定故。從不還天下。明聖人有生此
處者。是鈍根那含耳。言羅漢者。約後為名也。若從
無想下。明外道有不生此處者。謂窮空不歸也。外
道窮空。凡有二種。一窮至四禪。以無想為極。二窮
至無色。以非想為極。今既入無想。則迷於有漏。無
聞四空。故五百劫滿。自當輪轉。有解此文。作外道
從無想天來者。非也。請觀不歸二字。歸猶來也豈
非無想窮空不來乎。】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回向聖倫所脩行路。」


携李曰。彼之天王。華嚴謂。初地菩薩。多則閻浮提王
二地輪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竪論巳終。故
通結指


溫陵曰。通指欲色無色天也。其眾乃隨業感報。未
出輪迴。其王乃隨行權應。寄位升進。】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補註。定果色者。顯揚論名定自在所生色。謂由勝定
[003-0280c]
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變起五塵境也。數取
趣者。能取當來諸趣。即中有也。涅槃云。中有五陰。非
肉眼見。天眼所見


溫陵曰。身心滅盡者。無色蘊及麤識也。
孤山曰。無
業果色者。顯有定果色也。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
謂諸有情。起惑造業。隨諸趣受生也。】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問。此四脩羅。既為四趣所攝。應無別報同分之處耶。
答。雖屬四趣。非無別報。今云。卜居鄰於日月等。即同
分之處也。○又長阿含云。南洲有金剛山。中有脩羅
宮所治六千由旬。欄楯行樹等。然一日一夜。三時受
苦。苦具自來。入其宮中。是知此趣且取一分善報。謂
之人天。若論受苦。實在人趣之下。故正法念經。惟以
鬼畜二種收之。良由於此


溫陵曰。脩羅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無天行。為多
瞋故也。隨業輕重。而有四生之異。水穴即尾閭也。


問。法華所列四種脩羅。與今四種為同為異。答。資
中曰同。今謂彼四。只可攝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
分屬其類。】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云何更隨盜婬事。」


孤山曰。有無二無。無生死之俗也。無二亦滅。滅涅槃
之真也。尚無於善。況隨於惡。亦應云尚無無二。云何
隨二。中道無著。其有惟明

補註曰。有無相傾者。鬼趣
業盡。或脩善而升。天趣報衰。或轉惡而墜。此名相傾
起輪𢌞性也


溫陵曰。前問妙心徧圓。何有獄鬼人天等道。故此
結示。由殺盜婬三為根本。有是業則名鬼倫。言必
墜也。無是業則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無殺盜婬。
即天趣也。七趣舉二。以善惡通攝也。因有而墜。因
[003-0281a]
無而升。故曰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正定。則妙
性常寂。無復輪迴矣。有無二無。言相傾業斷。無二
亦滅。言分別情忘也。業斷情忘。則三種忘本。名迹
雙泯矣。故欲斷妄輪。須脩正定也。】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携李曰。三業即殺盜婬也


溫陵曰。前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故此牒答。】


「汝勗脩行欲得菩提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溫陵曰。殺盜婬為惑業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諸趣戒
備失錯。而終於勸斷三業。勸除三業。乃戒備真要也。
縱得下。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詳辨魔境深防邪誤


真際曰。魔。即魔羅。此云殺者。亦云奪者。能殺慧命
奪善法。開之有五。曰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鬼
魔。合之惟陰魔天魔而巳。陰魔即生死煩惱。依五
陰而起者也。天魔因脩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發
心者。常與隨順。則無𡨥敵。惟正脩者。違而不順。徧
致煩惱害。故須辨識也。】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溫陵曰。前法既終。當机無問。故將罷法座而又攬寶
几。回金容無問自說者。真止觀中。微細魔事。非一切
智。莫能辨識。能隳寶覺。破法王家。故須特告。乃最後
深慈也


長水曰。四禪無聞者。比丘無多聞慧。但勤小行。得
生四禪。便謂巳證阿羅漢。及乎天報將畢。見有生
[003-0281b]
處。遂謗佛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因此墜墮。乃邪
誤之咎也。】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或曰。有漏空界。乃眾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銷殞。矧
古今發真者眾。空界依然。安在其銷殞。璿曰。同業所
感。不離晦昧。發真返明。故可銷殞。然眾生不可盡。世
界不可盡。雖一人發真。眾復感紹。所以依然使同業
之人。同能發真。則山河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為
淨妙佛土矣

補註曰。迷則轉覺體為虛空。悟則全虛
空是覺體故。一人發真歸元。則一人所見虗空。悉皆
消殞而為覺體矣。即所謂心精通㳷。當處湛然。彼之
未見消殞者。是其未能發真歸元也


溫陵曰。覺圓心體。所謂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立
妄。成有漏界。為魔所依。化迷者。隨迷轉變也。空生
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喻片雲。以明世界虗幻微
芒易以銷殞也。惟真元之體。本自廓然。而虗空國
土。皆是迷頑。妄想安立。若汝等一人。發真不迷。則
無安立者。故自殞裂也。此并下文。皆敘魔所起。盖
有漏空界。為魔所依。今若殞裂。則魔不安矣。】


「汝輩脩禪飾三摩地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溫陵曰。魔以晦昧為依。今脩禪飾定。妙心精明。故能
振裂魔界。遂致惱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

問。大地無
情。水陸異類。何以同魔。亦皆振慴。孤山答。三昧威神
不可思議。如大樹緊那羅王。絃歌一動。聲震大千。須
彌山為之踊沒。況菩薩首楞嚴力。豈以情無情異而
為責邪


溫陵曰。飾猶莊嚴也。謂脩禪定功德。莊嚴本有真
三摩地。以脩飾故。彼菩薩羅漢所證心性。通同㳷
[003-0281c]
合。此動魔之由。由三摩地。將出其境。故魔等宮殿
自然崩裂。斯亦歸元之前相也。凡夫昏暗。不覺遷
訛者。此釋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諸天。既見其相。
凡夫何事。都不覺知。故此釋云。】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長水曰。此言妙覺真體。無動無壞。正力所鑠。邪氣自

泐潭曰。正定勝邪。邪亦勝正。是成就破亂。皆由心
中五陰主人

孤山曰。以婬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
戒比全身。事眇劣也。舉劣况勝。最彼深防。初果道共
戒力。自然無犯。故云心清淨等。籍沒。漢書云。除其屬
籍是也。宰臣藉沒。喻成於覺位而淪惡也


溫陵曰。五陰主人。真心也。陰消入明。指發真者。登
伽眇劣。只毀戒體。諸魔熾惡。能隳寶覺。固宜深防。】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補註曰。離念精明。心未發光等。色陰未破之相
孤山
曰。謂在名字位中。則似抑之太低

溫陵謂。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則似升之太高。當依吳興。指屬觀行。此盖
禪那得力之處。塵勞暫息之時也


泐潭曰。消落諸念者。以湛旋其虗妄生滅也。離念
精明者。得元明覺無生滅性也。湛寂故動靜不移。
離念故憶忘如一。定力雖爾。而色陰未破。故如明
目暗處。雖精性妙淨。而心未發光。此色陰之相也。
陰以蔽覆為義。區局性真。故曰區宇。


補註曰。前解五濁云。劫濁依於色陰。故今色盡。則能
超之。餘四例此


溫陵曰。五陰盡相。非滅身歸無。乃觀力洞照。不為
迷礙而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開也。色陰始因
[003-0282a]
父母巳三。妄倫交結。故曰堅固忘想為本。五種妄
本。經未自釋。】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孤山曰。凡諸境發。雖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惡相。若
不取著。邪亦成正。以境隨心轉故

泐潭曰。十魔皆依
境起。身能出礙。由觀照力故。使精明心。與四大身。兩
不相涉。故能出礙。○前境指所因也。形體即精明心。
內徹於身故。蟯蛔可〔於〕


溫陵曰。此中者。定中也。妙體本融。由妄質成礙故。
精窮妙用。則四大不織。而身能出礙也。然此特定
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暫而不常。故非聖證。】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溫陵曰。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則外無所隔。流溢形
體。則內無所障。故能身內恰出蟯蛔。此亦暫爾。】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溫陵曰。前之精研。初能外虛。次能內徹。此復內外精
研。俱虛徹故。其魂魄等失常。迭互相涉故。夙昔聞熏
自能發揮。而忽有聞也。今夫刻意凝神。討論之極。則
奇文麗藻。往徃煥然。得於夢寐。精研激發。神者偶現
類可知也

資中曰。若脩念佛三昧。斯境現前。與脩多
羅合者。名為正相。若脩餘觀。設見佛形。亦不為正。以
心境不相應故。況觀真如。不取諸相。而有所著者。豈
非魔邪


吳興曰。除執受身。餘皆涉入。謂除其色身。而內魂
魄等六。互相涉入也。互為賓主者。餘五入魂。則魂
為主。五為賓。乃至入神。則神為主。餘為賓也。遞相
離合。即精離本位。而合於魄。或魄離本位。而合於
精等。】
[003-0282b]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吳興曰。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應對。四分煩惱。或如下
文。排四大性。此名等從略而結也


溫陵曰。淨穢之境。常隨心感。故澄徹之極。則心魂
染於靈悟。佛境現於心光。】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孤山曰。觀察過越。精明遍徹。故十方虗空。重重現色


溫陵曰。精研妙明。抑伏雜想。制心勝託。力用過越。
故妙用逼極。煥散而現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泐潭曰。定心澄徹。精光不亂。故暗能見。物不除滅。皆
實境也


溫陵曰。人固有不明自發暗不能昏者。惟微細定
心。澄使不亂。而後能見。暗物不除。言皆實境。不隨
定變也。】


「又以此心圓入虗融若作聖解即受羣邪。」


真際曰。由排擯力故。四體虛融。故刀火無損。所謂入
火不難。入水不溺者


溫陵曰。定力虗融。則五塵併消。四大排遣。純覺遺
身。故無傷觸。定力所持。故火不燒也。世之端居喪
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況真定之力哉。】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溫陵曰。厭麤濁之質礙。欣妙淨之虗融。名成就清淨。
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觀。得無障凝也

真際曰。
厭想日深。淨心功極。故見十方皆成佛土。】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003-0282c]


真際曰。由觀照力。功用深遠。迫心飛出。故多隔見


溫陵曰。研心窮遠。逼迫精神。遺身而出。冥有所至。
故能見聞遠方事也。上皆未離色陰。徒因定力。而
能出礙。見聞遠及。若色陰盡。則十方洞開。無復幽
暗。六通縱任無為。山璧由之直度。固無疑矣。】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資中曰。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來。此
則非善境界。純是魔嬈。不同前九。皆稱善境。起心作
證。方乃成魔者


溫陵曰。所見知識乃魔變現也。前九但明定力。獨
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動魔。研究精極。乃
漸發魔事也。故下文魔事愈甚。】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泐潭曰。五陰各為十魔種子所依。共五十重。皆在觀
行初心所發。故有退墮。若入相似。墮久不成。故佛次
第細辨相狀。令初心識其所發氣分。譬如色陰未破
之中。或現天魔。此即想陰氣分之所發也


吳興曰。用心交互者。用禪那心與色陰堅固妄想
交互。故現斯事。乃至識陰。例此明之。何則以五妄
想。各於本陰區宇之中。為禪所觀。將破未破。如燈
欲滅。其光復熾。乃與定力。交戰其功。故成之敗之。
則魔佛之道。於是乎辨。】


「阿難彼善男子脩三摩提虗明妄想以為其本。」


孤山曰。受有邪正。正受屬定。邪受屬魔。故失其正受
則當淪墜

真際曰。妄起見覺。汩擾湛性。名見濁。即受
陰之體也。故受陰盡即超之


溫陵曰。受以領納前境為義。巳破色陰。內外虗融。
[003-0283a]
故見諸佛心。如鏡現像。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
如鏡現像。謂清淨虗凝。了非形礙也。雖具妙體。而
未能運用。盖為受所覆故。如魘寐人。支體宛具。六
根明了。而不能運動。此受陰之相也。


溫陵曰。色除盡者。巳離形礙。然為受所魘而未能
用。故受陰消歇。即能離身反觀。去住無礙也。因違
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則受陰無體。虗有所明。
故名虗明妄想。】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長水曰。此中受陰定中也
興福曰。大光耀者。即正
之心。明白之境也

吳興曰。其心發明。即下文見色陰
消。受陰明白也。有以狂慧。釋之者非


溫陵曰。既破色陰。無復幽暗。故得大光耀。知受陰
為咎。故內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過。失於慈柔。故
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真際曰。由前色陰皆依境起。此獨依心故。生悲含受


泐潭曰。勇猛精勤。生於功用陵率
吳興曰。陵率謂勇
心高率也


溫陵曰。色盡受現。為定之勝相。因喜成功。故感激
勇動。以為佛果可齊。功行易致。陵率之過。故狂魔
附焉。今夫以少為足。驕狂犯分。自視無前者。皆陵
率之過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溫陵曰。凡脩觀行。須定慧等持。乃能無失。今此定強
智微。而受陰未盡。故進無新證。色陰巳消。故退失故
[003-0283b]
居。進退之間。杳無所依。名中隳地。以無依無見故。枯
渴沉憶。而憶魔附焉。憶心妄系故。如有撮懸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溫陵曰。前以定強智微。此又慧力過定。皆互有所失。
故欲等持也

長水曰。定力微故。亡失恒審。慧力過故。
溺於知見。】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溫陵曰。進退失守。故心生觀險。以成邪憂。自致患害
。】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吳興曰。輕安七覺支中。其體屬定。定若兼慧。正道可
通。今所發者。既無慧自持。則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
樂附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溫陵曰。慢名有七。恃巳淩他。名我慢。同德相傲。但名
曰慢。於同爭勝。名過慢。於勝爭勝。名過慢。未得謂得。
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𢍉劣慢。不禮塔廟等。即邪慢
也。今之妄人。不禮不誦。皆慢魔也

携李曰。疊花寶巾
類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吳興曰。輕安者。名雖同前。其義則異。以云因慧。獲諸
輕清故。此由受陰於諸塵境。無重濁之惑。便言成聖。
得大自在也


溫陵曰。以色消為精明。以精明為圓悟。遂以為得
大隨順。輕清自在。皆得少為足。無聞之儔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溫陵曰。因得虗明。誤執斷空。成諸邪咎。凡為此者。皆
空魔也

資中曰。此從邪見種生。引此空魔。入其心腑。
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歸依魔。□如膠如
漆。斷手□臂。不以為難。】

[003-0283c]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溫陵曰。愛心多因順起故。定境順心。即邪愛成咎

興曰。此如天台止觀。煩惱境欲發之相。智者去生來
欲色。抑制可停。今所發者。其惑熾盛。若見外境。心狂
眼暗。如睡師子觸之哮吼。若不識者。則能牽人作大
重罪。今文既云魔入其心。則是煩惱與魔。二境俱發。】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泐潭曰。愛相有三。諸境中發為悲哀。衰微憂懸者。即
苦違境也。發為勇猛。大喜我慢貪欲者。順樂境也。發
為輕安。空心疑慮者。中容境也


溫陵曰。諸陰結文皆云保持覆護等。即深防邪誤
助道之意也。】


「阿難彼善男子脩三摩地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長水曰。未破想陰。故如熟寐寱言也。有成聖位分。故
如音韻倫次也。令不寐者。咸悟其語。如證聖人。則知
彼有聖位之分。故般若云。如來悉知悉見是人皆得
成就阿耨菩提


携李曰。想者心慮浮相。識情妄習。能覆妙明。障聖
道故。雖得受陰盡。其心離身。去住自由。巳為成就
聖位。得意生身之因。然尚為想陰所覆。故譬熟寐
寱言也。雖未即得。而因巳成就。故譬無別所知。而
巳成音韻也。如是因相。惟想盡者能知。故譬不寐
者。咸悟其語。此想陰之相也。】


「若動念盡浮想消除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孤山曰。覺明如鏡。浮想如塵。想盡心明。猶居相似。首
尾猶始終也。若悟真常。無始終生死之異。故云圓照


溫陵曰。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如想酢梅。能
通質礙。故名融通妄想


長水曰。浮動塵消。故無覺明垢。無動則生滅想亡。
[003-0284a]
覺淨則始終念滅。故一倫生死。首尾圓照也。憶識
誦習。發知現塵。名煩惱濁。即想陰之體也。故想盡
則超之。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也。】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吳興曰。飛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脩定習者


溫陵曰。得受陰盡。曰虗妙。巳無受魔。曰不遭。圓定
等者。想陰定中也。愛圓明求善巧者。因其虗妙生
愛。思於圓明之體。以發漚和之用也。天魔變現教
化者。示漚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
也。彼人是人皆指脩定人也。想陰十段。皆初舉天
魔。次明鬼魔。而舊科不分。今按經分之。前總敘云。
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後總結
曰。是十種魔。或附人體。或自現形。魔師婬婬相傳。
邪精魅其心腑。如受陰中舉悲等十魔。即陰魔也。
想陰初舉十類。即天魔也。】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携李曰。愛遊。愛遊歷異境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溫陵曰。愛綿㳷者。□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與開
悟。自開悟下。皆密契□事也

資中曰。夫亡机寂照。理
自玄會。若希求契合。擬心即差。於是天魔得其便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溫陵曰。愛穹萬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辨拆。將佛涅槃
等者。以肉身為果德。以幻生為常住。而撥無淨土報
體。皆因其辨折化元。而妄為混融之說也。以穢染為
真淨。亦意引媟欲也。】

[003-0284b]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吳興曰。懸應在聖。冥感在巳。於未證理前。求其休驗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溫陵曰。愛深入幽靜。以證養通力也
吳興曰。陰寂靜
謐。即深入之功。下各知本業。即深入之念。】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溫陵曰。好知潛匿異事及宿命也
吳興曰。宿命者。六
通之一也。小乘脩成。大乘發得。今進不待變。退不從
脩。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溫陵曰。化元萬化之本也。欲乘之以發神變
携李曰。
神通即變化之事。化元即變化所由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溫陵曰。欲入滅定。以趣空寂也
孤山曰。薄蝕者。經史
皆作食。常昭云。氣往迫之曰薄。虧毀曰食。】


「又善男子受陰虗妙汝當先覺不入輪迴。」


孤山曰。變易者。斷見思盡。生法性土。故受變易。今頓
欲變麤身為細質。易短壽為長齡。從此分段。延入彼
土也。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別有魔王居處。亦他
化自在天攝


溫陵曰。三界惑盡。方離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今
功未成。妄希即惑矣。研幾謂研窮幾微。以深求也。
細想云者。欲變麤為細。求久住世也。】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失正徧知墮無間獄。」


溫陵曰。涅槃經云。末世魔屬。現比丘羅漢等像。混壞
正法。非毀戒律儀。意同此也。】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孤山曰。末世魔現比丘等像。混壞正法。非毀戒律。故
[003-0284c]
於篇終戒勗脩證


溫陵曰。始以阿難起教。終復囑令弘宣。足知大教
源流。浚發遐被。無非阿難之力。則示遭魔事。徵心
辨見。皆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著魔。得正知見也。
當知昔雖四派示滅。今之法化常存。與夫在處影
響。無非留願之身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脩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第十


「阿難彼善男子脩三摩地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携李曰。夜之夢寐。晝之想像。想陰盡則覺寐一。塵影
滅。故山河如鏡。無所分別。即虗應而巳

孤山曰。雖未
下。謂雖未能別相見彼眾生。修因趣果。因由端緒。巳
能總相見彼生類。俱由行起。名此行陰。為同生基。野
馬陽燄浮埃也。熠熠光耀閃爍之貌。清擾即下文幽
清擾動是也

孤山曰。行想二魔。見思為體。行中諸見。
有六十二。即六十二化也


溫陵曰。通敘想滅行現也。浮動妄習。晝明則想。夕
瞢則夢。汩亂性真。莫得而一。擾動覺明。莫得而靜。
故想陰盡者。夢想消滅。寤寐恒一。覺明虗靜。猶如
晴空也。五陰前麤後細。故想盡則無麤重影事。雖
觀萬象。而無想念。故如鏡鑑明。無粘無迹。虗受照
應。了無陳習。惟一精真。明極如此。故幽隱行陰。於
是披露也。行為萬化生滅根元。故其相披露。則十
[003-0285a]
二類生之元。無不殫見。各命由緒。識也。同生基。行
也。擾動幽隱。故譬野馬乍生乍滅。故曰熠熠。無復
麤影。故曰清擾。根塵運止。皆本于此。故曰究竟樞
穴。】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真際曰。想滅則此心為澄。空行現則。游塵清擾。識為
立命由緒。其性元澄。行破還元。則流習頓滅。故為澄


溫陵曰。行陰習擾成性。故稱元性元習。能滅擾習。
則歸元澄之本。而遷流相盡矣。故如波瀾滅。化為
澄水也。生滅不停。業運常遷。名眾生濁。故行陰盡
則超之。行陰密移。曾無覺悟。故曰幽隱妄想。】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溫陵曰。夢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稱正知。奢摩他。又稱
凝明正心。皆想盡之相也

携李曰。既見此巳。遂以一
切生滅皆圓於此。而不進窮識陰本末。遂立二無因


泐潭曰。外魔皆因心召故。想盡凝明。則天魔不至。
從此惟是修禪失趣。狂解妄計。是即陰魔也。生類
本即同生基也。於本類中生元露者。於同生基。見
巳行元也。幽清動元。即行元也。】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孤山曰。生机既破。則根離區穴。而眼清淨。故能洞見。
業流灣環者。隨業流轉。如水在灣。迴旋其處。不能自
出也。未脫識陰。定力有限。故八萬劫來。冥無所見。無
所見故。計本無因也。不知本因。存乎妄識。此所謂亡
正徧知


吳興曰。生機全破者。機喻擾動。即行陰也。不為想
[003-0285b]
陰所覆。故云全破。眼根八百功德。既約三世四方
論之。今見本無因。即乘過去功德。下見末無因。即
乘未來功德。斯由定中發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
力用。業流灣環。行陰流轉也。冥無所觀。外道冥諦
也。夫善惡業緣。惟識變造。是人八萬劫外。尚不見
行。何況於識。故從此來。起無因計。】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吳興曰。無復改移者。此見一分人畜之類。有經長時。
業果未轉。故起斯計。如智論明。舍利弗觀鴿子身前
後。皆八萬劫。不改其類。今行陰中。既見此相。乃執一
切自然而然。此即不知十二類生。各命由緒。□□□
□□等明能末未□□□□觀。八萬劫以外。□□同
聲聞故


溫陵曰。謬執生根。不達此理。以人竟為人。乃至黑
竟為黑。無復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見道。末亦無成。
是末無因也。結文本字。合是末字。】


「由此計度亡正徧知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長水曰。一無因有□□想中來。自憶□□□無所有
二□□□□智觀察。□□是計。謂諸見□有。定心出
智。二相以依根本後得二境故


吳興曰。肇師云。外道末伽梨。謂眾生苦樂。不因行
得。皆自然耳。前經云。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
滅。今計無因。雖不云死滅。必至劫滿。亦同其倫。當
知諸見不出四句。謂斷常雙亦雙非也。上二無因。
即斷見。下四徧常。及一分無常一分當。乃至死後
俱非。即後三句。餘之所計。皆源流于此。】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是人墜入四徧常論。」
[003-0285c]


長水曰。行陰生滅。相續不失。故名常。所計四種一切
法。故名圓

孤山曰。徧常曰心者。一觀心境。二觀四大
三觀八識。四觀想滅。總計為常。名四徧常


溫陵曰。前言圓擾動元。此言常擾動元者。以生滅
之元皆圓於此。遂執為常。而起徧常論。徧即圓也。
故此標名徧常。後結名圓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真際曰。心境二處雖則無因。二萬劫來。相續不斷。故
計為常


泐潭曰。由妄計行陰。為生滅圓元。遂于心境四大
八識等。皆起妄計。或撥生滅而計常。或存生滅而
計常。或認識神而計常。或起邪見而計常。今此窮
心境性。本自無因。謂無生滅故。以十方眾生生滅
之理。皆則循環。本無散失。此撥生滅而計常也。想
陰盡者。依心境二法修觀。故功力能知二萬劫事。
後四萬八萬例此。】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溫陵曰。眾生依地水火風生滅。而四性元則常住。則
諸生滅法。咸皆體常

真際曰。言六根者。舉所依根。顯
能依識也。既云心意識中。故知觀八識也


溫陵曰。六根及末那執受。即八識也。心意識中本
元。即識性也。八識元由。惟佛與入地菩薩能窮。若
真能窮盡。則入智境。離心意識。今此唯得心意識
中本元由處。謂其本性恒常。眾生依之循環而住。
不曾散失。此認識神而妄計也。】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003-0286a]


吳興曰。前指本元為常。即于生滅。計不生滅。如見細
流。謂之止水也。今取理中為常。乃于不生滅。計不生
滅。如見虛空。謂之常住也。斯亦妄認行陰為理耳


溫陵曰。想元。想陰也。生理。行陰也。妄謂流轉生滅。
皆屬想心。今巳永滅。則不生滅理。自然屬行。不知
行陰。即生滅元也。
長水曰。此于生滅。計不生滅。故
執為常。】


「由此計常亡正徧知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吳興曰。此四徧常所窮之境。從廣至狹。而成次第


携李曰。初通五陰。二局色陰。三惟行陰。四但是行
陰。不生滅理。若言第三計八識。第四復計行陰。其
義既失。所次亦非。】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携李曰。四顛倒者。一由自及他。二離心觀土。三別觀
心精。四謬於四陰。各起分計故也


孤山曰。於自他境。妄起倒見。其類有四。各計一分
無常。一分有常。】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則我心性名之為常。」


長水曰。此以湛寂之理為常。生滅之性無常
携李曰。
妙明圓湛。離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從是計
我。徧凝不動。而諸眾生于中生死。遂計自為常。計他
無常


吳興曰。觀妙下。重舉觀行。湛然下。正明起計。亦由
不了行陰生滅。妄謂此處心性湛然。以為神我。言
神我者。外道名主諦。謂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
神而為其主。】
[003-0286b]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吳興曰。謂二禪以下。終為三災所壞。名無常種性。四
禪以上。灾不能壞。名究竟常


溫陵曰。前依心觀。此依土觀。種種徧計。一法既邪。
萬法皆倒矣。】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長水曰。此觀心精細流轉。即細相生滅


溫陵曰。不能即身即心。故作別觀。微塵喻精微也。
謂由心精密運。令身生滅。而心不壞滅。前于一法
作二計。此于性作二計也。】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今巳滅盡名為無常。」


長水曰。此以陰行流性為常。色受想為無常


携李曰。幻陰一體。遷流一相。而且執是而迷非。見
今忘昔。故以流者為常。遷者為滅。】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溫陵曰。以理為真。以相為幻。於理則融。于事則礙。不
免墮此四種分計


泐潭曰。此四顛倒。初觀神我。及一切眾生。即正報
也。次觀國土與劫。即依報也。此二對他。明常無常。
三觀我身及心。四計陰等。此二約自色心。明常無
常。亦從廣至狹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長水曰。此分位計度。一三際。二見聞。三彼我。四生滅。
是名四邊計


溫陵曰。分位有四。謂三際分位。見聞分位。彼我分
[003-0286c]
位。生滅分位。】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興福曰。此以觀過未有分位。為有邊。相續無分位。為
無邊


溫陵曰。生元流用。行陰也。因遷流計三際。以過者
巳滅。來者未見。故名有邊。現在相續。故名無邊。不
知真際本非有邊非無邊也。】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孤山曰。無見聞處。其境叵〔則〕有見聞處。其境可了。故
名有也


吳興曰。後八萬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溫陵曰。前
以不見為有邊。此以無聞為無邊。乃回互倒計也。】


「三者是人計我徧知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泐潭曰。觀我徧知之性。其知無涯。故名無邊。彼所觀
者其境有極。故名有邊


真際曰。我知彼性。乃與同體。今曾不知。是彼與我
異。則我得無邊。彼但有邊矣。
孤山曰。我曾下。謂但
見彼人。現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徧。故計彼性。
以為有邊。】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資中曰。此于密移中。觀造化性。故計一身半生半滅。
以生為有邊。以滅為無邊


溫陵曰。因窮行空。昔有今無。遂以一陰為半生半
滅。而內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為有邊。滅為無邊。】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003-0287a]


吳興曰。此四有邊。初惟約自。二單約他。三具自他。四
重計他一切依正。斯則前狹後廣。以成其次


携李曰。諸皆窮道失趣。展轉妄計。所謂禪那狂解。
迷謬至此。】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溫陵曰。以邪倒故。於知見中。狂解不决。遂矯亂其語
也。今之邪人。妄謂得道。而中無主心。矯惑于人者。多
類此

孤山曰。四種矯論。由分別境相。立知見名字


資中曰。準婆沙論釋。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計
不亂答。得生彼天。若實不知而輒答者。恐誠矯亂。
故有問時。答言秘密言辭。不應皆說。或不定答。佛
法訶云。此真矯亂。故名不死。矯亂虗論也。】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今彼前人遺失章句。」


長水曰。于一生滅行陰。分為八義。別見謂變恒生滅。
增減有無也。答中略舉六義。以不能定其道理。但兩
楹而答。故云亦生亦滅等

携李曰。總觀八境。知見多
端。報答不定。此觀化迷理矯亂


溫陵曰。此觀萬化。見其不齊。遂生異解。用心別見。
即異解也。于是不能決擇。矯亂其語。】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孤山曰。此二節觀心執無執有。矯亂徧觀一境。故唯
見一義


溫陵曰。互互無。即念念滅相也。得證者悟一切法
皆無也。】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真際曰。此觀境亂心矯亂。蓋有無兩觀者


溫陵曰。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無言是。皆不明
[003-0287b]
答。】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溫陵曰。枝。如樹枝差互不一。】


「由此計度矯亂虗無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資中曰。今之邪人。妄謂得道。而中無主。正矯惑于人
者多類此


吳興曰。從二至四。於前入中。有無分出也。二三單
計。第四兩亦。有即是無。如水是水也。無不是有。如
水非氷也。四句之中。但涉三句。未見雙非。其計猶
慶。】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携李曰。十六相者。一謂終後生有色有想。二者生無
色有想。三者生亦有色亦無色有想。四者生非有色
非無色有想。五者生有邊有想。六者生無邊有想。七
者生亦有邊亦無邊有想。八者生非無邊非有邊有
想。九者生有樂有想。十者生有苦有想。十一者生亦
有樂亦有苦有想。十二者生非有樂非有苦想。十三
者生有一想。十四者生苦于想十五者生有少想。十
六者生有無量想


資中曰。無盡流即行陰也。由見無盡。故言死後有
相。
溫陵曰。或自下。心顛倒故。固執色身。以色是我。
又謂我體圓徧。則色為我有。前緣即目前之色也。
行相續。相亦色也。於色作此四計。於受想行亦然。
故成十六相。皆計死後復有也。
携李曰。不言識陰
者。所計之我。即識陰也。
吳興曰。不爾外道六法我
與識異。今行陰未彼。識未當情。故不言耳。】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003-0287c]


泐潭曰。有為無為諸法也。畢竟並驅者。計煩惱菩提。
不□□□皆後有也


吳興曰。上四陰與我。既死後有相。或復妄計。煩惱
菩提。理亦如是。□煩惱由陰而生。菩提由我而證。
言畢竟者。即兩性不相陵滅。入未來際。此皆後有
也。言五陰者。通結五陰。王在前四。又雖在前四。義
惟行陰耳。】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長水曰。□諸陰滅計度
真際曰。于未劫未見。生無想
論。是為八見


溫陵曰。陰性消散。謂色受想滅也。生理即行也。謂
無受想。則行亦滅也。此約四陰。現在因亡。未來果
滅。因果合論。故成八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長水曰。前旁計諸法。後有此旁計。諸法後無


吳興曰。涅槃因果。依現陰而修。後陰而證。陰既恒
則修證何有耶。】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吳興曰。此存滅計度
吳興曰。雙計有無。至死後俱非
者。此有二義。一亦有亦無。二非有非無。下文先計雙
亦次計雙非


溫陵曰。行存則有相也。受想滅則無相也。以前後
相例。則存者終無。雖有非有。滅者曾有。雖無不無。
四陰雙計。故成今非。】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吳興曰。此計雙亦也。見有非有。謂色受想無也。觀無
[003-0288a]
不無。謂行陰有也。如是循環。等例立雙。亦謂三陰無
亦如行陰之有。行陰亦如三陰之無。四陰各二。故名
八俱非相。言俱非者。對前徧計。有無得名。文意且在。
雙計有無耳。故總結云。有相無相


泐潭曰。三陰為滅相。故見有非有。遷流為存相。故
觀無不無。隨得一緣者。于四陰隨舉。皆生計執。八
俱非論。謂于末劫末見。生非想非非想。生有色。非
有想非無想有。生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有生。亦有
色亦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有。生非有色非無色。非
有想非無想有。生有邊。非有想非無想有。生無邊。
非有想非無想有。生亦有邊亦無邊。非有想非無
想有。生非有邊非無邊。非有想非無想。是為八見。】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虗實失措。」


資中曰。諸行一切遷流法也。因見行陰。遷訛不定。遂
生邪悟。謂一切法有無俱非。不可定指


吳興曰。此計雙非也。色受想等。皆名諸行。悉有遷
訛下。文云。甲長髮生。氣消容皺。及念念不停。即其
相也。於前四陰。雙計有無。亦有八俱非義。此見既
細。所以的就行陰言之。】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真際曰。今人惑于俗論而疑。死後有無者。多矣。皆八
俱非類也


溫陵曰。昏瞢無可道者。不能明知死後之事也。】


「又諸摩中諸善男子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溫陵曰。見行陰念念滅處。名後後無。由是忘計。設生
人天七處。後皆斷滅。○此後無計度。為七斷滅論


興福曰。婆羅門于末劫末見。起斷滅論。總有七見。
[003-0288b]
或計我身從因緣生。必歸磨滅。或計我于欲天斷
滅。或計我于色天斷滅。或計我于無色界空處斷
滅。或計我于識處斷滅。或計我于不用處斷滅。或
計我于有想無想處斷滅。是為七見。見行陰念念
滅處。名後後無由。是妄計設生。人天七處。後皆斷
滅也。】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溫陵曰。身滅即欲界人天二處也。欲盡初禪也。苦盡
二禪也。極樂三禪。極捨四禪也。及無色也。是名七際。
謂七際事相。皆現前消滅。更無復生。終歸斷滅也


吳興曰。此計應從第七外道流出。伹前約橫論。今
約竪說。若攝橫歸竪。則前無相。屬今身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携李曰。此後有計度。為五涅槃論
孤山曰。婆羅門於
末劫末見。入四十四見中。或于本劫本見。盡入十六
見中。或于本劫不見。末劫末見。盡入六十二見中。此
六十二見。世尊亦如是知。如是見。但不執着耳。盖外
道以知見立知。故成見網。如來以知見無見。故成菩


溫陵曰。見行滅復生。名後後有。妄于五處。計涅槃
果。轉依者。轉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圓明理。
遂以欲界。即轉依處。或以初禪離憂。二禪離苦。三
禪極喜。四禪極捨。即轉依處。是謂五涅槃也。迷有
等者。不知此天皆屬有漏。非無為果。非究竟處也。】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携李曰。此計應從第六外道流出。橫竪攝屬亦如七
九之類

[003-0288c]


吳興曰。前標後後。今結五現者。影互其文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溫陵曰。前云禪那現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禪那
狂解。乃心魔自起深蘖


泐潭曰。凡見道不真。多岐妄計。皆即狂解。是謂心
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將如來語。徧為
羣生。保持覆護。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墯邪岐。不取
小證。而直登覺位。是謂作大覺王標指也。
吳興曰。
此云心魔。後識陰云見魔。心見不出見。愛二惑。即
煩惱魔也。】


「阿難彼善男子脩三摩地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孤山曰。此識陰十魔為受命之元。行窮識現。故深達
命元。行陰遷流。不出根境之法。由感應懸絕。故內外
湛明。諸類不召。故入無所入

吳興曰。受命元由者。識
息煖三和合成命。受生之際。識陰為先也


溫陵曰。通敘行滅識現也。行為世間遷流之體性。
擾動生機之綱紐。補特酬業之深脉。能隱晦性天。
馳逸六根汩擾內湛。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故行陰
盡者。生機綱紐。倐在隳裂。補特深脉。感應懸絕。而
性天將大明悟。六根無復馳逸。以不馳逸故。內外
湛明。以無驅穴故。入無所入。反動而靜。深之又深。
故曰內外也。涅槃性天。為五陰所覆。昏如長夜。前
三陰盡。如鷄初鳴。雖為曙垂。猶沉二陰。精色未分。
此行陰盡。如鷄後鳴。惟餘一陰。故將大明悟也。受
命元由。識陰也。以行滅識現。故深達。無樞穴故可
觀。無遷流故可執。無生机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
[003-0289a]
皆識所變。故巳獲其同性天。精色雖未明徹。而幽
秘之想。巳漸發現。此識陰之相也。


資中曰。識為還元之地。故諸乘于此。妄立因依。而取
果證。總成十魔。】


「若於群召巳獲同中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吳興曰。六用不隔。皆悉通隣。即法華所明。六根清淨

孤山曰。罔象亦倣象。皆不實貌


溫陵曰。群召同中。即十二類之命元識陰也。若於
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門。使根合而不分。界開而
不隔。則見聞圓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內之
身心。無復留礙。此識陰盡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塵
隔越。性用之間。同異失準。名為命濁。故識盡則越
之。識乃妄覺影明。元無自體。由顛倒起。故名罔象
虗無顛倒妄想。】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携李曰。此因非因執
吳興曰。覺知通㳷能入圓元者。
示觀中所發之相也。斯亦功用暫得。如是不生勝解
名善境界。由起邪執故墮外道種類


溫陵曰。識由行流。故行空則還元。既空行陰。故巳
滅生滅。尚依識元。故寂滅未圓。而能漸破識陰。消
磨六門。故巳六知根。㳷合無隔。諸類覺性。通融不
二。故能入圓元。圓元即融根。隔通諸類之識元也。
若以此為真所歸地。而立為真因。則墮因所因執。
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認阿賴耶識未
形之前。冥然初相。為所歸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
所得。果有所歸。即因即果。皆墯所妄。所以違圓通
[003-0289b]
背涅槃也。


孤山曰。阿賴耶識。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
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即
此義也。】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携李曰。此能非能執。計我生彼。成徧圓種
長水曰。大
慢天即摩醯也。不能謂能。故名大慢也。徧圓者。計我
體圓。徧空界也


溫陵曰。執識元為自體。而謂一切眾生自此流。出
遂執我能生彼。而實不能。故曰能非能執。摩醯首
羅即色頂魔王也。妄計我能現起無邊眾生。亦能
非能類也。能為心能事果者。計我能為彼依能成
彼事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吳興曰。從彼流出者。此指所歸識陰為彼。非指他人

携李曰。此常非常執。計彼生我。成倒圓種


溫陵曰。以識元為所歸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
法。遂計生起流出之處。為真常無生之體。此則在
生滅中。妄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
以非常為常故。名常非常執。既計彼能生我。即與
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識元。妄計常住。
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計果。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
圓生我。故名倒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資中曰。常住真心。一體無二。用諸妄想。依正乃分。是
故眾生草樹。悉如空華。當知草樹山河。皆是有情。自
[003-0289c]
心所變。故說有情。有佛性時。即草樹有性說。有情成
佛時。即草樹成佛。以心外無境故。華外無空。故波不
離水。故執□不了。乃謂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說木
死有人。人死為木。未明一體謬計徧圓也


溫陵曰。所知即所觀識陰也。謂識有知。而一切法
由知變起。因計知體。圓徧諸法。遂立異解。謂無情
徧皆有知。無所簡擇。故曰無擇徧知。此以無知為
知故。名知無知執。婆吒霰尼。二外道也。執一切覺。
謂執一切有知也。此謬計圓知。以為因心。則果終
虗謬矣。以無知為知。是倒知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吳興曰。园化者。謂觀中所見。园融變化。惟識之境也。
一功發生。即四大之相也。觀塵成就。別名地大。以此
群塵。通指四大。既見此時。並由园化。乃計終圓證果。
不出火之見明水之清淨等。故曰發作本因。立常住
解。迦葉波亦婆羅門別姓。下所并者。總攝其類


溫陵曰。識陰盡者。消磨六門。諸根互用。今此未盡。
則纔得隨順而巳。因隨圓互。于是計一切法皆能
圓化。發生勝果。謂火能顯發光明。乃至塵能成就
器界。遂則邪求邪觀。而勤心崇事。執為能生勝果。
而實不能。故名生無生執。即三迦葉波諸外道之
儔也。既迷真心。從物求冀。則因果皆妄。顛倒化理。
名顛化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吳興曰。非滅群化。非尤破也。群化即四大等
携李曰。
歸無歸執。計永滅依。成斷滅種


溫陵曰。觀理不諦。誤墯虗無。故于圓明性中。計皆
[003-0290a]
虗無。於是絕滅群化。歸於永滅。而不知其非。名歸
無歸執。舜若多云空。言無想舜若。即執斷空外道
也。以執斷空故。圓虗無為因心成空亡之斷果。永
滅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溫陵曰。阿斯陀。此云無比。即長壽仙也。彼雖延長。終
歸壞滅。今此欲固妄身。以求常住。則空長勞耳。妄延

長水曰。長勞果者。應侔牢聲之誤耳


吳興曰。依識陰觀圓常。執識元為圓精。遂欲固保
其身。與之並存。妄貪堅久。不知其非。名貪非貪。識
陰精明。湛不搖處。名之為常。今見其常。乃執色身。
同此精圓也。身本無常。實不可貪。以為長久。今堅
貪著。故云貪非貪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孤山曰。真非真執。謂留欲固命。成天魔種
携李曰。吒
枳迦羅。能化欲境自娛


溫陵曰。以識陰為命元。互通三際。識陰若盡。我命
亦盡。誰證其常。故便于定中。化諸欲境。以留塵勞。
不令銷盡也。依此邪思。欲證真常。而不知其非。名
真無真執。吒枳迦羅。即欲頂自在天類也。因其邪
思。感生天魔。惟恣塵欲。名熾塵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孤山曰。背清淨解卷十道者。既發小解。乃背圓融常
樂我淨之道。今於四德。略舉一耳

携李曰。定性聲聞
曰明經謂畏。若厭身志存泥洹。墮阿羅漢者


溫陵曰。命明者。因窮識陰。深明眾生受命元由也。
[003-0290b]
以生滅猶識。精麤由業。故依四諦分別決擇。以苦
集為麤偽。以滅道為精真。於是專修道因。求感滅
果。以少為足。故居滅即休。斯特定性聲聞上慢之
儔也。此則圓精應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應者。
即決擇麤業。惟求精應證于偏真。纏空趣寂而巳。】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携李曰。圓妙真體。思習俱盡。名清淨覺。明于寂妙中
極其本真。發研深妙。以此為果。名定性辟支

長水曰。
識陰總統。入識而入識者。是□□根本。故通敘聲聞
□□諸修證法


溫陵曰。融淨覺明即識精也。雖無惑習。圓融清淨。
而未離于識。故名覺明。若以此為深妙。立為果證。
則定性緣覺獨覺而巳。此則圓覺㳷為因心。成湛
明之滯果爾。覺㳷如心精通㳷覺知。通㳷之㳷。謂
僅與正覺通㳷。而不前進也。湛明即圓融覺明也。
所覺止於圓明識精。而定性不迴。故名覺圓。明不
化圓種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吳興曰。大妄語者。別指前八也。前八通名。外道邪魔
亦可別指。七是外道。八是邪魔。俱未斷惑。故云墮獄。
二乘異此。故云不進。言見魔者。見以違理為名。前八
違真。中二理起界內邪見。后二違中道理。起界外邪
見。以二乘智即無明故。又前八中。七純是見。八具見
愛。以留塵勞。生勝解故


溫陵曰。窮道失趣。故中途成狂。轉遭枝岐。曰因依
迷惑。所愛先習。即邪傳謬解也。秘為真得。遂即休
心。將為畢竟所歸寧地。適足自誤。故邪魔依之。終
[003-0290c]
墮惡道。二乘依之。不成增進。最宜深防也。邪見錯
解。為妖為孽。顛蹶身心。謂之見魔。心為內韄。見宜
外鍵。故前防心魔。此防見魔。則助道之要盡矣。】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真際曰。先聖乘。此心開得道。后學固宜勉究也。識盡
則消磨六門。故諸根互用。從互用中。入金剛惠。發圓
明心。即心開事也。直超信等。入如來海。歸無所得。即
得道也。金剛乾惠為等覺后心。十信諸位為進修漸
次。此能直超不歷者。諸位修進為治惑習。今識盡無
習。故能超之。等覺圓明歸無所得者。自初乾惠至等
覺。未為圓明。尤有所得。為識未盡也。至獲金剛心。破
盡細識。乃能圓明。入妙覺海。歸無所得。此真修之盡


吳興曰。如是法門。且指識陰禪那現相。過去諸佛
無不覺了。入佛知見。故曰乘此心開也。能入金剛
乾惠者。從相似位。超入等覺后心也。天台明圓教
利根。一生有超登十地者。與此符合。圓明下至寶
月。示後心所證。有法有喻。有體有用。金剛乾惠。是
妙覺無間道。轉入解脫道。即妙覺也。故云入於如
來等也。妙莊嚴海。是福究竟。圓滿菩提。是智究竟。
歸無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脫。智即般若。理即法
身。不縱不橫。三德秘藏。於茲具顯。遠討其因。實由
初心修奢摩他。三摩禪那。三止之功也。
溫陵曰。妙
莊嚴海者。統眾德。合異流。不嚴而嚴。無證而證之
果海也。前稱首楞萬行。為妙莊嚴路。則起此而巳。】


「阿難即從座起重復白佛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携李曰。此問有二。想心以上問生起因緣。緣此以下
[003-0291a]
問。還滅因緣

溫陵曰。生死妄業。塵垢妄緣。真淨性中。
既無所留。全因妄起。猶如迷頭。則五陰相中。五妄為
本。從可知也


吳興曰。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
即空。三諦融通。元無塵垢。總名本覺圓淨。此單論
真性也。乃至下單論妄想生起諸法。斯元下。合明
真妄發生世間。所以爾者。無前單論。則不知離義。
無後合。明則不知即義。】


「妄元為因於妄想中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長水曰。破因緣自然之情因。謂能生緣能長養。因由
攝助。因方能生。生巳相續。緣力長養。或因惟一緣。乃
眾為又自然者。或名自生。或名自相。或名自體。或名
自法自覺也


溫陵曰。明妄無因。不容計度也。知妄所起。可說因
緣。不知所起。因緣何有。況推自然。得非妄計邪。】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携李曰。體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傳。諸想交固。以
成色陰。故名堅固妄想


溫陵曰。想為虗妄影象欲愛深脉遺體。自想愛流
出。故曰體因父母想生。陰中乘想愛冥求。故曰心
於想中傳命。酢物等說。以驗體用妄結。故與妄理
相應。若非妄倫。則妄不能感也。】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名為虗明第二妄想。」


真際曰。虛明妄想。為違順因緣
吳興曰。由因受生者。
因想故受生也。去動色體。即形受酸澀也。當知色受
想三陰。妄想相由而起。必不相離


溫陵曰。臨高空想而酸澁。真發違順皆妄。而損益
[003-0291b]
現馳。則受陰為體。虗有所明。故名虗明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真際曰。融通妄想。為形取因緣


溫陵曰。念慮虗情也。色身實質也。虗實不倫。而能
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虗想。形取實物。心形異
用。而能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於寤寐搖變。使心
隨境。使境隨心。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真際曰。幽隱妄想為體。遷因緣密移非汝。云何體遷
若即汝體。自應有覺

長水曰。初標行陰幽隱之相。阿
難下牒辨虗妄之理


吳興曰。此若非汝。此指化理不住等也。云何體迁。
詰其甲長髮生等。如必下。若為體迂。實是汝者何
不覺此相代之。相以不覺故行陰生滅。名為幽隱。】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念念受熏有何籌筭。」


真際曰。此陰通收八識。用動體常。見聞精明。同一識
陰。何因下示妄習想。念念受熏者。以昔覩奇物。納種
在識。若不受兄。覆覩前異必無記憶之想。既不忘失
則知中間常為無明。念念熏習。兄習即妄。何精真之
有乎


携李曰。精湛不搖。指識體也。見聞覺知。指識用也。
非真常而執常。曰名恒常者。精真不容妄習。今能
藏昔。宛不遺失。即妄習也。則湛雖不搖。而念念受
熏。其容妄多矣。】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吳興曰。六根互用等。如破見思。故妄想滅。即麤垢先
落也。問。上文受熏。約無明說。今妄想滅。何止見思耶
[003-0291c]
答。無明所熏。亦見思種子。故前指見物。有憶有妄。正
是麤相。今種現雖盡。根本尤存。非謂六根得真互用


溫陵曰。湛非真湛。特幽潛不覺耳。故譬急流之水。
幽潛流注。不可測知。此真憶想之元。容妄之體也。
直須消磨六門。使妄習無寄。然後可滅也。串常習
也。幾微也。似無曰罔。似有曰象。其體精微。故名罔
象虗無顛倒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湛入洽湛歸識邊際。」


携李曰。受陰亦名取陰。佛果報身。有為無漏。以非惑
業所生故取。以惑業為取陰。從取生故名取陰


溫陵曰。五受陰亦曰五取蘊。由一念迷妄。故此取
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無有界。由妄想因也。
故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故成色邊際。乃至滅不自
滅。因生有滅。故成行邊際。識稱湛了。而湛不自湛。
因行不流逸。性入元澄。而合乎湛了。成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長水曰。五陰生起。從細至麤。由迷智有識。乃至由受
有色也。滅則從麤至細。必破色而後受現。乃至破行
而后識現也


孤山曰。約生則由內造外。從細至麤。如著衣也。故
迷理有識。乃至有色約滅。則由外至內。從麤至細。
如脫衣也。故悟理色盡。乃至識盡。】


「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吳興曰。所指前說。亦有頓漸二義。巾體是一。以喻其
性。悟則成頓也。巾結有異。以喻妄想。除則成漸也


真際曰。識譬則劫波巾也。色譬則最後結也。結依
巾有故。生因識有。解因次第故。滅從色除。理則頓
[003-0292a]
悟乘悟并消者。知巾本無結。亦不有也。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者。巾根頓悟。必假漸修也。若因悟忘修。
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適墮偏邪。終非正修真三
摩地。


資中曰。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結。亦次第而解。所譬
六根及以五陰。生之與滅。一往相類。再研有殊。何
者以六根義橫五陰義竪故。且如六根迷真起妄。
因妄成根。必無先眼。次耳等異。至於返妄歸真。亦
無從麤至細之理。豈非義橫邪。前以解結次第為
喻者。但取六根差別及選圓通。謂之次第也。今明
五陰亦迷真起妄。因妄成陰。既云生因識有。滅從
色除。豈非義竪邪。若以結解喻之。則二番次第。宛
有倫緒。當知前文舉喻。不可以喻難法。此引例不
可以根難陰。適時之說。須曉大綱。】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孤山曰。上明助道分竟。正宗大分。文終于此。下乃流
通分也。不錄


溫陵曰。令以此義。自覺覺他。永斷妄元。齊歸正果
也。】


「佛說此經巳比丘比丘尼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吳興曰。初發心者。圓教外凡。或內凡也。皆大歡喜。通
該凡聖也


溫陵曰。皆在會听眾也。聖仙童子即天仙類也。大
力鬼神諸護法者隨所證量皆得法喜也。】
[003-0292b]

No. 301-C


楞嚴經後序行簡


盖如來瑞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而究竟堅固為誓。
首談四諦。次說空有。斯經肇為慶喜。遭魔所攝。假以
因依。再敷重重啟請。婆伽至尊。頂放百寶之光。舌吐
一乘之談。七處徵心。而入還見性。破根塵之非相。明
七大之有歸。至於根根塵塵。週遍法界。而事事物物
渾成教海。仍徵諸聖會一真。則諸漏頓圓。契一機則
精明密證。返聞思脩。則觀音豈容外覔。一門超出。則
圓通盡在吾身。十九說法。自知不在他弘四不思議。
由來一心變現。阿難重請斷除。四禁以業果無生。潔
淨五蘊。而冤魔不復十二類之受生。悟之弗有二十
五有之出離。達之即無至哉。玄教攝盡群機。而至有
言。首楞嚴之決定誠。一代之宏規。地上地前。未臻斯
定。則事法差殊。大智大聖。不入斯宗。無由決擇。故玄
言一成於當世。則大法益闡於末運。壽梓流通。冀人
人各悟本心。剎塵徧□。□□□□□□□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