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08 楞嚴經纂註-明-真界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纂註卷第十
唐 天竺沙門 般剌密諦 譯
唐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唐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明 檇李沙門 真界 纂註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通敘想滅行現也。浮動妄習。晝明則想。夕瞢則夢。
汩亂性真。莫得而一。擾動覺明。莫得而靜。故想陰
盡者。夢想消滅。寤寐恒一。覺明虗靜。猶如晴空也。
五陰前麤後細。故想盡則無麤重影事。雖觀萬象
[010-0209b]
而無想念。故如鏡鑑明。無黏無迹虗受照應。了無
陳習。惟一精真。明極如此。故幽隱行陰。於是披露
也。行為萬化生滅根元。故其相披露。則十二類生
之元無不殫見。各命由緒。識也。同生基。行也。蓋謂
雖未能通其十二種類受命元由。巳能見彼生類
俱由行起。名此行陰為同生基。野馬。陽𦦨浮埃也。
擾動幽隱。故譬野馬。乍生乍滅。故云熠熠。無復麤
影。故云清擾。雖無麤流逸相。既行陰未盡。則於根
塵尚有微細流逸。故名行陰為根塵樞穴也。】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明破行陰以超眾生濁也。行陰習擾成性。故稱元
性元習。能滅擾習。則歸元澄之本。而遷流相盡矣。
故如波瀾滅。化為澄水也。生滅不停。業運常遷。名
眾生濁。故行盡則超之。行陰密移。曾無覺悟。故曰
幽隱妄想。】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夢想消亡。寤寐恒一。故稱正知奢摩他。又稱凝明
正心。皆想盡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盡凝明。
則天魔不至。因無想覆。方得研窮行陰也。生類本。
即同生基。於本類中生元露者。於同生基見巳行
元也。由見生元披露。故發觀觀之。以於圓元中妄
生邪計。故墜入二無因論。此總標所計也。】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機全破者。由無想陰所覆。故得行陰披露也。乘
[010-0209c]
於下。謂由定中發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力用。業
流灣環。行陰流轉也。善惡業緣。唯識變造。是人八
萬劫外。尚不見行。何況於識。故從此來起無因計。】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由見。生滅根元。不達業理。謬執自然。遂謂人竟生
人。乃至黑竟為黑。從八萬劫無復改移。縱八萬劫
滿。人還生人。烏還是黑。云何而有見菩提成菩提
之事耶。故計一切物象。皆本於無因也。】


「由此計度亡正徧知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牒結二無因也。肇師云。外道末伽黎。謂眾生苦樂。
不因行得。皆自然耳。正同斯計。當知諸見不出四
句。謂斷。常。雙亦。雙非也。上二無因。即斷見。下四徧
常。及一分無常一分常。乃至死後俱非。即後三句。
餘之所計。皆源流於此。】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是人墜入四徧常論。」


【所計四種。徧一切法。生滅相續。而不失壞。故名徧
常。結名圓常。圓即徧也。】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是人於勝定中。以心境二法為所窮處。因修習故。
能知二萬劫中眾生。循環不滅。故計為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此人定中。以四大性為所窮處。因修習故。能知四
萬劫中眾生。生滅不失。故計為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010-0210a]


【六根及末那執受。即八識也。言六根者。舉所依根。
顯能依識也。心意識中本元。即識性也。此人觀中。
以八識之性為所窮處。故能知八萬劫中眾生。循
環不失。遂計為常。此認識神。而妄計為常也。】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想元。想陰也。生理。行陰也。妄謂流轉生滅。皆屬想
心。今巳永滅。則理中自然成不生滅。不知行陰即
生滅元。此即生滅中計不生滅也。由此下。總結前
四。】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於自他境妄起倒見。其類有四。各計一分無常一
分有常。】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妙明圓湛。離我我所。而行者於此妄立神我。從是
計我徧凝不動。而諸眾生於中生死。遂計自為常。
計他無常也。】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國土非一。行人既徧觀十方。故見未壞者計之為
常。見巳壞者計為無常也。】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微塵。喻精微也。謂由心精密運。令身生滅故。計為
無常。而心不壞滅。計為常。】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此就四陰以計常無常也。蓋幻陰一體。遷流一相。
[010-0210b]
因其見今妄昔。故以流者為常。遷者為滅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分位有四。謂三際分位。見聞分位。彼我分位。生滅
分位。】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生元流用。行陰也。因遷流計三際。以過者巳滅。來
者未見。故名有邊。現在相續。故名無邊。不知真際
本非有邊無邊也。】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前以不見為有邊。此以無聞為無邊。乃回互倒計
也。】


「三者是人計我徧知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我能徧知一切眾生。則一切眾生現為我知。故我
得無邊性。由不能知彼人性徧。故計彼性以為有
邊也。】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因窮行陰。而心見籌度。故計一陰為半生半滅。根
身器界一切皆然。此則以生為有邊。滅為無邊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以邪倒故。於知見中狂解不決。遂矯亂其語也。準
婆沙論釋。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計不亂答。得
生彼天。若實不知而輒答者。恐成矯亂。故有問時。
答言。祕密言辭。不應皆說。或不定答。佛法訶云。此
真矯亂。故名不死矯亂虗論。今之邪人。妄謂得道。
[010-0210c]
而中無主正。矯惑於人者。多類此四。】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於一生滅行陰。分為八義別見。謂變恒生滅增減
有無也。用心別見。即異見也。答中略舉六義。以所
見而為所得。即以所見而答。故云亦生亦滅等。】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互互無。即念念滅相也。得證者。悟一切法皆無也。】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無言是。皆不明答。】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不死矯亂徧計虗論。」


【言境枝者。枝如樹枝。差互不一。由心亦生亦滅。故
見境亦有亦無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無盡流。即行相續相也。以生滅滅生相繼不絕。故
計死後有相。或自下。謂由心顛倒故。固執色身。以
色是我。此即色是我也。又謂我體圓徧色為我有。
即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前緣。即目前之色也。色屬
我。即離色是我也。行中相續云我在色。即色大我
小。我在色中。於色作此四計。受想行陰亦然。故成
十六相。皆計死後復有也。不計識陰者。以幽祕未
現故。】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此旁計有為無為諸法。畢竟並驅者。謂煩惱菩提
不相陵滅。皆後有故。言五陰者。從通結也。】
[010-0211a]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陰性消散。謂色受想滅也。生理。即行陰。謂無受想。
則行亦滅也。此約四陰。現在因亡。未來果滅。因果
合論故成八非。】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前旁計諸法後有。此旁計諸法後無。】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行存。有相也。受想滅。無相也。以前後相例。則存者
終無。雖有非有。滅者曾有。雖無不無。四陰雙計。故
成八非。】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色等三陰。先雖是有。而今破盡。故云非有。例行亦
爾。此四非有也。行遷流內觀無不無者。若將行陰
例前為無。現且念念遷流不斷。此又非無。行既非
無。前三亦爾。此四非無也。如是循環等。謂將四陰
循歷相例。一一皆見非有非無。今言有無者。有即
非無。無即非有也。】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虗實失措。」


【此又約生滅流變以計俱非也。現見諸行遷變。生
中無滅故非無。滅中無生故非有。由是通悟。一切
皆非有非無。故云有無俱非。虗實失措者。謂諸法
既非有無。豈可定其虗實。故云虗實失措。】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後際下。釋死後俱非之義。無可道者。言有不有。言
[010-0211b]
無不無。現在尚爾。豈況死後不覺不知而可道耶。
故計死後俱非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見行陰念念滅處。名後後無。由是妄計設生人天
七處。後皆斷滅。】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身滅。即欲界人天二處也。欲盡。初禪也。苦盡。二禪
也。極樂。三禪也。極捨。四禪及無色也。是名七際。謂
七際事相。皆現前消滅。更無復生。終歸斷滅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見行滅復生。名後後有。妄於五處計涅槃果。言轉
依者。謂轉生死依涅槃也。或於欲界悟圓明理。遂
以欲界即轉依處。或以初禪離憂。二禪離苦。三禪
極喜。四禪極捨。即轉依處。是謂五現涅槃也。迷有
等者。不知此天皆屬有漏。非無為果。非究竟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前云禪那現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禪那狂解。
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見道不真。多歧妄計。皆即狂
解。是謂心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將如
來語徧為羣生保持覆護。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墮
邪歧。不取小證。而直登覺位。是謂作大覺王標指
也。然則楞嚴垂教。待羣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輕。
吾徒宜勉旃。】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010-0211c]


【通敘行滅識現也。行為世間遷流之體性。擾動生
機之綱紐。補特酬業之深脉。能隱晦性天。馳逸六
根。汩擾內湛。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故行陰盡者。生
機綱紐。倐然隳裂。補特深脉。感應懸絕。而性天將
大明悟。六根無復馳逸。以不馳逸。故內內湛明。以
無樞穴。故入無所入。反動而靜。深之又深。故云內
內也。涅槃性天。為五陰所覆。昏如長夜。前三陰盡。
如雞初鳴。雖為𥌓兆。猶沈二陰。精色未分。此行陰
盡。如雞後鳴。惟餘一陰。故云將大明悟。受命元由。
識陰也。以行滅識現故深達。無樞穴故可觀。無遷
流故可執。不作業故不召。以見能變十方依正識
體。故云巳獲其同。性天精色雖未明徹。而幽祕之
相巳發現矣。此識陰之相也。然經中內內湛明之
說。解自長水至於環師。皆以內內為止觀深入之
效。故云深之又深。因吳興集解。謂內內或作內外。
然亦未敢妄改聖經。厥後不知何人妄改。故遵經
語及義海正之。】


「若於羣召巳獲同中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明破識陰以超命濁也。羣召同中。即十二類命元
識陰也。若於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門。使根合而
不分。界開而不隔。則見聞圓通。六根互用。由是外
之世界。內之身心。無復留礙。此識陰盡之相也。性
本一真。由塵隔越。性用之間。同異失準。名為命濁。
故識盡則超之。識乃妄覺影明。元無自體。由顛倒
[010-0212a]
起。故名罔象虗無顛倒妄想。】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識由行流。故行空則還元。既空行陰。則巳滅生滅。
尚依識元。故寂滅未圓。由於定中漸破識陰。消磨
六門。故能令巳六知根㳷合無隔。諸類覺性通融
不二。能入圓元也。圓元。即融根隔通諸類之識元。
若於所歸圓元識陰。而立為真因。則墮因所因執。
蓋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認阿賴耶識未
形之前。冥然初相。為所歸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
所得。果有所歸。即因即果。皆墮所妄。所以違圓通
背涅槃也。】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大慢天我徧圓種。」


【覧識元為自體。而謂一切眾生自此流出。遂執我
能生彼。而實不能。故曰能非能執。摩醯首羅。即色
頂天王也。妄計我能現起無邊眾生。亦能非能類。
能為心。能事果者。計我能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
慢天。即摩醯首羅天也。不能謂能。故名大慢。徧圓
者。計我體圓徧空界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以識元為所歸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計
生起流出之處。為真常無生之體。此則在生滅中
妄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以非常
為常。故名常非常執。既計彼能生我。即與計自在
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識元妄計常住。故曰立
[010-0212b]
因依心成妄計果。由計妄識為不生滅。能生身心
及一切法。故名倒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所知。即所觀識陰也謂識有知。而一切法由知變
起。因計知體圓徧諸法。遂立異解。謂無情徧皆有
知。無所簡擇。故曰無擇徧知。此以無知為知。故名
知無知執。婆吒。霰尼。二外道也。執一切覺。謂執一
切有知。此謬計圓知以為因心。則果終虗謬矣。以
無知為知。是倒知也。問。常說無情有性。無情作佛。
何異此文邪執乎。答。不然。常住真心。一體不二。用
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眾生草樹。悉如空華。當知
草樹山河。皆是有情自心所變。故說有情有佛性
時。即草樹有性。說有情成佛時。即草樹成佛。以心
外無境故。華外無空故。波不離水故。執情不了。乃
謂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說木死為人。人死為木。
未明一體。謬計徧圓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識陰盡者。消磨六門。諸根互用。今此未盡。則於定
中纔得隨順而巳。因隨圓互。便於圓化之中。妄計
一切皆能發生勝果。謂火能顯發光明。乃至塵能
成就器界。遂則邪求邪觀。而勤心崇事。執為能生
勝果。而實不能。故名生無生執。即三迦葉波諸外
道之儔也。既迷真心。從物求冀。則因果皆妄。顛倒
化理。名顛化種。】
[010-0212c]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觀理不諦。誤墮虗無。故於圓明識性之中。計皆虗
無。於是絕滅羣化。歸於永滅。而不知其非。名歸無
歸執。舜若多。云空。言無想舜若。即執斷空外道也。
由執斷空故。以圓虗無為因心。成空亡之斷果。永
滅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圓常。精圓。皆識元也。以精圓長不傾逝。遂欲固保
其身與之並存。且身本無常。實不可貪。而妄貪堅
久。自不知其非。名貪非貪執。阿斯陀。此云無此。即
長壽僊也。彼雖延長。然終歸壞滅。今此欲固妄身
以求常住。故云趨長勞果。不應延而延。故云妄延。
勞應作牢。聲之誤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以識陰為十二類生之命元。彼我互通。識陰若盡。
眾生命盡。我命亦盡。誰證真常。誰為所化。故便於
定中化諸欲境。以留塵勞。不令銷盡也。依此邪思
欲證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無真執。吒枳迦羅。能
化欲境自娛。即欲頂自在天類也。因其邪思。感生
天魔。惟恣塵欲。名熾塵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命明者。即識陰也。蓋生滅由識。精麤由業。故依四
諦分別決擇。以苦集為麤偽。以滅道為精真。於是
專修道因。求感滅果。以少為足。故居滅即休。斯特
[010-0213a]
定性聲聞上慢之儔也。此則圓精應為因心。成趣
寂之小果爾。精應者。即決擇麤業。惟求精應。證於
偏真。纏空趣寂而巳。】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融淨覺明。即識精也。雖無惑習。圓融清淨而未離
於識。故云覺明。若以此為深妙。立為果證。則定性
緣覺獨覺而巳。此則圓覺㳷為因心。成湛明之滯
果爾。以所覺止於圓融覺明。而定性不迴。故名覺
圓明不化圓種也。上陳五十魔境。皆是識情錯解
邪悟。未得正見者。擬心動念。皆墮其中。雖證緣覺
辟支。猶為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所以覺皇苦口垂
慈。勦心辨析。欲人之不迷不失也。然則如之何而
可得也。當於五十位類。審諦觀察覺巳。心念不墮
其中斯得矣。】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窮道失趣。故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故於未足中生
滿足證。所愛先習。即無始習氣也。以所愛先習各
有所偏。故休息歸寧之地不一。是以前八依之。終
墮惡道。後二依之。不成增進。最宜深防也。前防心
魔。此防見魔。助道之要盡矣。】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先聖乘此心開得道。後學固宜勉究也。識盡。則消
磨六門。故諸根互用。從互用中。入金剛慧。發圓明
心。即心開事也。直超信等。入如來海。歸無所得。即
[010-0213b]
得道事也。妙莊嚴海者。統眾德。合異流。不嚴而嚴。
無證而證之果海也。前稱首楞嚴萬行為妙莊嚴
路。則趨此而巳。然此云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
乾慧者。即前云返流全一欲愛乾枯乾有其慧也。
此云圓明精心於中發化者。即前云六用不行十
方國土皎然清淨也。此云如淨瑠璃內含寶月者。
即前云譬如瑠璃內懸明月也。但前明依位漸修。
此顯一超直入。頓漸為異耳。】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總結五陰辨魔之意。使知深防也。奢摩他中毗婆
舍那者。即定之慧也。覺明。謂妙覺圓明也。蓋先佛
世尊。由覺明分析止觀微細魔事。故靡不委悉。行
人識之。則心垢洗除。諸魔殄滅。直至菩提無乏少
也。若諸下。為愚鈍無知者。敕勸持呪以祛魔魅也。
汝當下。誡令欽奉最後垂範。褫。猶喪也。】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此問五陰之本。及頓漸因界也。然如來將明五陰
妄想。先示本無諸妄。故云精真妙明等。蓋生死妄
業。塵垢妄緣。真淨性中既無所留。全因妄發。乃至
虗空亦因妄起。斯元下。牒明從真起妄之相。令識
虗妄。謂妙明精真本無諸相。由迷妄故生諸世間。
則世間相畢竟虗妄。故喻迷頭認影。由是則五陰
相中五妄為本。從可知矣。】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010-0213c]


【明妄無因。不容計度也。知妄所起。可說因緣。不知
所起。因緣何有。況推自然。得非妄計耶。是故下。結
指五陰本因既同是妄。則五陰亦非實矣。】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想為虗妄影像。欲愛深脉。遺體自想愛流出。故曰
體因父母想生。陰心乘想愛冥求。故曰心於想中
傳命。酢梅等說。以驗體因妄結。故與妄理相應。若
非妄倫。則妄不能感也。體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
想傳。諸想交固以成色陰故名堅固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名為虗明第二妄想。」


【臨高空想。而酸澀真發。由因受生者。謂因想故受。
生也。能動色體。即形受酸澀也。汝今下。正示受相。
謂因違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則受陰無體。虗
有所明。故名虗明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念慮。虗情也。色身。實質也。虗實不倫而能相使者。
由想融之也。心生虗想。形取實物。心形異用而能
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於寤寐搖變。使心隨境。使
境隨心。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此若非汝。指化理不住等。云何體遷。詰其甲長髮
生等。如必下。若謂體遷實是汝者。何不覺此相代
之相。以不覺故。行陰生滅。名為幽隱。】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010-0214a]


【精湛不搖。識體也。見聞覺知。識用也。非真常而執
常。故牒云名恒常者。若實精真不容妄習。今能藏
昔。宛不遺失。即妄習也。則湛雖不搖。而念念受熏。
其容妄多矣。以湛非真湛。特幽潛不覺。故譬急流
之水。幽潛流注。不可測知。此真憶想之元。容妄之
體也。直須消磨六門。使妄習無寄。然後可滅。串。常
習也。幾。微也。蓋言見聞覺知之中。念念熏習微細
之相。即是第五顛倒細微精想。似無曰罔。似有曰
象。其體精微。故名罔象虗無顛倒精想也。】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初二句。結前。汝今下。明界相。五受陰。亦曰五取蘊。
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
無有界。由妄相因也。故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成色
邊際。乃至滅不自滅。因生有滅。成行邊際。湛入合
湛歸識邊際者。上湛即生滅。下湛即不生滅。所謂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阿梨耶識。故歸識邊際也。】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真譬劫波巾體。識譬初結。色譬最後結也。生因識
有者。如後結依初結生。滅從色除者。如解從後解
也。五陰生起從細至麤。由迷真有識乃至有色。滅
則從麤至細。必破色而後受現。乃至破行而後識
現也。理則頓悟乘悟併消者。謂了陰無體。五陰併
亡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者。謂理雖頓悟。事假漸
除。如巾雖無異。結須漸除也。若不漸除。則有解無
[010-0214b]
行執理迷事。終非正修真三摩地也。】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令以此義自覺覺他。永斷妄元。齊歸正果也。上明
助道分竟。正宗大分。文終於此。下乃流通分也。】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校量顯勝。流通是法也。蓋以法示人。能消劇報。變
苦為樂。如此其勝者。使人因之明心見性。脫粘復
湛解六亡一。破陰褫魔。不歷僧祇獲寶王果故也。
彼既如是。則此消劇報。猶淺近言耳。誠將與彼同
證也。】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上勸流通。此勸誦持及依教修行也。】


「佛說此經巳比丘比丘尼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皆在會聽眾也。聖僊童子。即天僊類。大力鬼神。諸
護法者。隨所證量。皆得法喜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纂註卷第十
[010-0214c]

No. 300-E


後序


原夫佛所得法。甚深難解。以舍利弗大智。猶盡思不
能測。註釋若為盡之。而何用纂為。曰。古德不云乎。纔
有信入。皆可為人。從是長水溫陵諸家。雖皆當世英
才。智超羣品。而不無麤妙相形。顯晦異趣。其間集眾
美而會大成。豈云小補。此纂註之所由作也。第諸家
所註。各擅一長。使於註不能洞燭羣言。則糾纏而鮮
要。於巳不能深會佛意。亦紛還而無宗。猶夫未纂也。
幻師於楞嚴。則積功二十餘年。易藁凡四五度。其照
徹諸家同異。如指諸掌。故自甲午結夏徑山清涼。演
說至五十五位。恍然信入。又作五十五頌。註以頌顯。
頌以註證。而楞嚴之義彰彰矣。纂註委悉。巳見經前
引中。而頌文仍綴卷末。以便披閱。觀者按圖而索之。
庶乎不得於註猶得於頌。而幻師為人之心。誠深且
切也。或有謂予曰。近世講席。方贅疣諸解。而此輒勞
勞纂輯而復頌之。能逃添足之誚乎。予曰。此為佛語
玄微。忌在說破。欲學者自求而得之斯可耳。既巳形
之言矣。與註釋何異哉。且言說僅濟一時。而復非人
[010-0215a]
不繼。即令代不乏人。而傳久失真。必須得文可證。故
知註不迷人。人迷於註。脫肯自求而得。豈於註釋有
妨。而防彼執註為經者。至捨註而取言。亦一義也。聞
者意解。遂併識之。


萬歷歲在乙未仲春望日來吳沙門釋如奇書於徑
山喝石山房

No. 300-F


首楞嚴經頌


頌海眾雲集求示深奧為楞嚴發起一章



「 諸來清眾集祇林
 欽想慈嚴布法雲
 敷座宴安示深奧
 遞相欣慶未曾聞」



頒匿王請佛阿難行乞誤墮婬室為發起教緣一章



「 匿王延佛入宮闈
 齋畢無言竟爾歸
 知彼術加難解脫
 故光說呪破重圍」



「 不遑僧次獨歸遲
 欽仰無遮行等慈
 乞食婬坊遭幻術
 加持呪力實難思」



「 未全道力枉多聞
 得息婬機仗密音
 提獎歸來同見佛
 慚惶悲泣恨何深」



頌請示最初方便一章


[010-0215b]


「 創問菩提本起因
 瞿曇詰處意何親
 可憐不識衣中寶
 流浪窮途作乞人」



頌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至七處徵心一章



「 廓然清淨本無方
 真照無私體自光
 滯有著空情未瞥
 何能得見法中王」



頌不知真際請示奢摩他路一章



「 不知真際溺多聞
 婬術交加惡見縈
 請示奢摩他路法
 欲知真際息迷情」



頌指所迷眾示二種根本一章



「 凡夫逐妄枉沈淪
 迷性修行非正因
 指示菩提生死本
 令人識妄自知真」



頌舉拳詰心復認能推一章



「 舉拳驗見詰其心
 復認能推是本真
 一昧奢摩他路矣
 無邊生死自相親」



頌破能推之心一章



「 動屬前塵靜法塵
 一離二境即無情
 能推覺觀從茲滅
 修證無生孰與行」



頌不知寂常心性請示妙心道眼一章



「 二障相纏昧寂常
 性天慧日兩無光
 法幢大建高揮抹
 心眼清明萬法忘」



「 當機猶佇佛慈音
 故問陳如悟道因
 若識主空元不動
 寂常真性在當人」



「 屈指飛光意甚殷
 那堪認物逐前塵
 若知見性元無動
 身境消亡契本真」


[010-0215c]


頌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觀河之見一章



「 罔知覺性無生滅
 即以觀河見指迷
 悟得本來無變異
 不勞動步證菩提」



頌若此見聞必不生滅認妄為真一章



「 見聞知覺本非真
 遺失圓明認影塵
 棄海認漚情巳妄
 執漚為海轉迷津」



頌承佛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等一章



「 承佛圓音悟性真
 其如所獲但緣塵
 能知指客咸無實
 心法雙亡見本人」



頌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八還辯見一章



「 明暗諸緣悉有還
 圓明見性自無遷
 因迷本淨無還者
 常被漂淪深可憐」



頌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一章



「 萬形雖異性無殊
 周徧河沙體湛如
 驀忽相逢無孔鼻
 即知自足不求餘」



頌若此見性必我非餘縮夾絕一章



「 迷卻真心逐外塵
 方圓大小橫交陳
 一能轉物全空體
 應用無方妙入神」



頌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乃至無是非是一章



「 見性未圓能所立
 內心外境豈融通
 是非物我情忘也
 一覺圓融萬法同」



頌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破妄見顯真見一章



「 真見猶然絕照功
 能緣之見合消融
 妄真俱盡離還遣
 水色山光觸處逢」


[010-0216a]


頌因迷見見非見許示奢摩他觀照一章



「 妄見虗無容可識
 真離見相罔知歸
 只因慶喜增迷悶
 許示三摩觀照微」



頌覺所覺眚覺非眚中示奢摩他觀照釋見見非見


疑一章


「 寂而常照萬緣空
 照覺無私混寂中
 所覺既空真照寂
 從前迷悶自銷融」



頌因緣自然和合與不和合前後諸章



「 和合因緣及自然
 空華猶是翳於先
 執除緣謝心明露
 翳去華亡空體圓」



頌汝猶未明等會通藏性至說偈讚佛一章



「 浮塵幻相本來真
 不覺俄興萬象陳
 人法兩亡無滯礙
 山河全露法王身」



頌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及地性障礙空性虗通問一




「 萬法由來絕異同
 擬思量際昧真宗
 認明遙落無明裏
 立所深沈有漏中
 背覺合塵諸相礙
 滅塵合覺眾緣通
 滿慈迷卻圓融理
 翻累瞿曇話更重」



頌示妄無因一章



「 未明諸妄本無因
 曲引狂人認影真
 狂歇推因無可得
 即知諸妄亦無因」



頌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一




「 分別忽忘狂性歇
 因緣從此永無生
 覺心本淨周
[010-0216b] 沙界
 何藉劬勞修證成」



頌賜屋求門請示本發心路及攝伏攀緣法門一章



「 悟心廣大絕邊涯
 漂泊之人巳得家
 若示其門深入奧
 圓常佛智粲心華」



頌初審因地發心答無餘涅槃本發心路問一章



「 修行之要貴因真
 心地真時道易親
 以湛旋流得元覺
 涅槃證入亦非新」



頌次審煩惱根本答攝伏攀緣入佛知見問一章



「 煩惱之元在六情
 脫黏復湛眼清明
 欲成無上徧知覺
 超越三祇不涉程」



頌請示結解之元及六解一亡等一章



「 縛脫元來無二門
 粘兮交結解兮分
 六根解脫真猶泯
 莫自循聲迷本聞」



頌請示圓通本根一章



「 本根未達問何殷
 異路交陳念豈純
 若昧此方真教體
 安知遲速不同倫」



頌敕諸聖各陳圓通一章



「 敕令諸聖各陳因
 七大諸緣混入神
 究竟歸元無二致
 須知方便不同津」



頌敕選圓通本根一章



「 諸聖圓通巳雜陳
 敕令大智選當根
 不知此土何方便
 堪教眾生息苦輪」



頌奉敕揀選圓通本根一章



「 覺海圓澄性本然
 瞥生一念起諸緣
 依根復湛空
[010-0216c] 漚滅
 真照靈明洞大千」



「 歸元妙性本無殊
 方便之門煞有餘
 欲使初心容易入
 須依聞性莫憑虗」



「 諸聖圓通固所珍
 此方教體在音聞
 能旋倒妄聞聞性
 證入三摩豈滯文」



頌請示攝心遠魔四種清淨明誨一章



「 入定先須攝四心
 免教魔事得相侵
 惑亡業謝根塵淨
 頓入無生覺海深」



頌示持呪消習一章



「 現業易違憑自力
 宿殃難脫藉神功
 修行方便無他術
 盡在瞿曇顯密中」



總頌三漸次及五十七位一章



「 妙性圓明絕悟迷
 本無煩惱與菩提
 三重漸次梅休渴
 五位階梯葉止啼
 有作固宜為妄縛
 無修安得是真離
 夢中行盡江南路
 覺後方知步不移」



別頌違現業得無生法忍一章



「 返流全一想心空
 一念圓明與佛同
 以故如來密圓妙
 明然顯現淨心中」



「 如來慧月性天明
 行者禪河定水清
 無去無來光暎現
 常相涉入了無情」



別頌獲無生忍成乾慧地一章



「 欲愛乾枯慧性明
 十方國土皎然清
 根塵脫落無生獲
 覺路從茲漸次行」



別頌五位并等覺一章


[010-0217a]


「 五位修行功漸深
 法流水接始圓因
 從茲順逆相交也
 妙覺菩提巳極鄰」



則頌得初乾慧窮盡妙覺成無上道一章



「 自獲無生發聖位
 迥超極造未圓明
 因茲證得初乾慧
 無上菩提始極成」



「 發心畢竟二無殊
 鏡體無殊光有殊
 五十五番磨瑩後
 須知鏡體本如如」



頌單複十二皆以金剛止觀證入一章



「 如是重重單複陳
 本何心行以趨登
 始從乾慧終圓妙
 皆用金剛止觀升」



頌無生法忍即金剛止觀意



「 始獲無生因地心
 金剛觀察即真因
 寂而常照諸緣息
 止觀圓明本一真」



頌請示經名一章



「 見道修行證果圓
 綺筵未散樂頻諠
 文殊為廣流通意
 啟請經名萬古傳」



頌精研七趣戒備失錯一章



「 妙覺圓明絕聖凡
 只因迷妄起天仙
 夢中歷歷形諸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頌詳辨魔境深防邪誤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章



「 法筵將罷眾無詢
 攬几迴容復倚凭
 真止觀中微細事
 自非詳辨若為憑」



「 止觀之中境
 異陳預須辨識在於心
 臨時了了無迷惑
 真照圓明空五陰」


[010-0217b]


「 識陰盡時根互用
 從茲頓入覺圓明
 一超直至如來地
 圓滿菩提何所成」



頌校量顯勝讚法流通一章



「 七寶盈空供佛陀
 示人一念福何多
 能令證性超塵累
 財施無常法不磨」


No. 300-G


五陰辨魔說


夫圓明心體。凝然湛寂。猶若太空。廓爾清明。方之圓
鏡。良由俄焉晦昧。動念瞥興。空華競發。痕垢爭生。五
陰妄想以翳圓明。五重魔境而攻法性。於是然智燈
以祛昏惑。仗慧劍而斬魔軍。雖離念精明。尚為色陰。
所覆。如明目者。見為幽暗所扃。十種境。或善或惡。定
中現起。不取著。是魔是佛。一掃齊平。色陰盡時。見佛
心體。如明鏡裏。洞見面形。體雖具。猶為受蔽。而未能
運用。如寐者。為鬼所魘。而不能動身。悲等十心。於焉
競起。不作聖解。魔境消沈。故受陰盡。得意生身。隨心
自在。鳥出籠。於十方界。任意縱橫。六十聖位之因雖
具。擾動麤浮之想尚縈。十種愛心。想中橫起。天魔鬼
魔。大奮威神。徒恃神力。伹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主
[010-0217c]
人。是以想陰盡。魔不得便。照諸境。如鏡鑑明。麤想既
息。清擾始形。故行陰生。如靜水波瀾微起。猶陽燄野
馬奔騰。四邪見行中雲踊。十外道定裏風生。行陰盡
時。沈細綱紐隳裂。雞後鳴際。性天精色不昏。慧照朗
然。心魔殄滅。生滅行盡。幽祕相生。於是認識神而妄
起異計。著諸見而橫發迷情。或居魔道。或滯小乘。所
愛先習寢息。見魔於是銷鎔。由是得識陰盡諸根互
用。從乾慧超至後心。五陰既盡。五想不生。想既不生。
諸魔自滅。如是則昏動俱息。心體圓明。魔𡨥齊降。法
城永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