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94 楞嚴經如說-明-鍾惺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如說第六卷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
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
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
[006-0438c]
三摩地。」


【此耳根法門。廣陳功德。表殊勝圓通也。觀世音者。
觀世音聲。圓悟圓應之號。於音言觀者。以觀智照
之也。見六根互用之義。所師之佛。亦名觀世音者。
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聞字。指擊鐘所驗。不生不
滅之聞性。思者。非思善思惡之思。是用百不思之
正思。專注聞性。究此根從何所來。令彼顛倒聞機。
脫粘內伏。為拔根之利器。除結之先鋒。下入流至
現前。皆仗此思而得深入。修者。非造作功行之修。
但達諸法如幻。了無根本。不生取著。則諸微細塵
垢。自然銷落。覺性現前。是名正修。入者。巳到之謂。
三摩地者。即前大陀羅尼門。謂拔此一根。便得入
大羅尼門矣。問初卷巳斥思惟是妄。何故此中復
用此思。答前所以斥者。以阿難認此思惟為真。不
肯放捨。是認賊為子。故須斥破。欲其識賊而求真
子也。今復用此思者。是知其為賊。而借賊以殺賊。
轉禍為功也。且二十四聖所修。門雖不同。要其用
心觀察。皆用此思。若無此思。無下手處。故即二十
四聖下手功夫。皆在觀音一門顯發。】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敘入觀始終也。初於聞中者。即指聞性中也。謂
我初以聞性為所觀之境。終以聞性為所入之門。
[006-0439a]
流字。即欲流之流。入字。即逆字。順則因明立所。入
則自然亡所。亡所功夫。只是如幻而巳。昧如幻而
流逸奔塵。便是立所。識如幻而息機歸寂。便是亡
所。所入。即流也。寂。即亡所也。以能入之根逆流。故
所入之塵得寂。不唯動相不生。即靜相亦不生。此
將聞性與塵分開。不令織妄相成。所謂即明而妙
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此根如幻也。漸增。即如幻
三昧。更加精明耳。聞。即聞機。所聞。即動靜二相。由
前根塵交結。故將顛倒聞機。反聞自性。不與塵交。
今外塵雖脫。聞機雖伏。未得盡淨。故次盡內根。所
謂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此
覺如幻也。盡聞境界。可謂本覺湛然矣。但住此覺
相。猶是法執。今不住此智。則覺與所覺俱空矣。所
謂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也。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此
空如幻也。空覺。即覺所覺空也。此境巳斷見行法
執。然未至極圓之地。猶有空相在。從此修到極圓
滿處。併能空與所空者。一切滅盡矣。所謂解脫法
巳。俱空不生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無功夫。言初
入流亡所。塵空矣。尚有根在。根即是所。根空矣。有
空根之智在。智即是所。智空矣。有空智之空在。空
即是所。皆不離生滅業識。至於空所空滅。則生滅
盡滅矣。諸妄銷亡。不真何待。大寂滅海。自然現前。
寂非對動之寂。滅非對生之滅。乃不動之寂。無生
之滅。即如來藏性。真如實際。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006-0439b]
名大寂滅海。此理現則。前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
上知覺。下面一切勝用。皆從此發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
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不為界內有縛。是超越世間。不為界外空縛。是超
越出世間。十方圓明。乃寂照含空之意。十方不止
大千。亦可作十法界。二乘所不能。故曰殊勝。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故證自心時。即與佛生合也。慈能
下化。故曰慈力。六道眾生下。應有本妙覺心四字。
不重標耳。悲仰皆屬眾生。悲者。悲巳沉淪。仰者。仰
佛救度。眾生悲。菩薩與之同悲。眾生仰。菩薩與之
同仰。三十二應。申同慈力。十四無畏。申同悲仰。】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
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
二應。入諸國土。」


【萬法虗妄。唯是一心。聲塵本空。聞性常住。於常住
中。一切聲塵。及於萬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門。
始於聞中熏習。終於聞中修證。隨緣應用。本體如
如。不動不搖。不失不壞。此三昧者。名如幻聞稟聞
修。金剛三昧。乃三十二應之本也。】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
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
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
[006-0439c]
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
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
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應出世四聖。凡菩薩希成佛身勝解者。因行巳極。
所起證悟之智也。問等覺菩薩。假初住現佛說法
何也。答聞法得解。似不求人。復假勝身。彌增內慧。
況觀音上合諸佛。其證非淺。豈初住能局哉。出無
佛世。觀物變易。自覺無生。號獨覺。樂獨善寂。求自
然慧。故曰寂靜妙明。多生受佛小教熏習。當歷七
生。方證無學。現同類身。先稱本習。後令近佛。下同。
稟佛之教。觀緣悟道。曰緣覺。知迷勝性。由十二緣。
一切斷之。勝性現矣。故曰緣斷勝性。勝性。則因緣
無生之性也。亦化城涅槃耳。斷四諦惑。證生空理。
名得四諦空。斷俱生惑。證滅諦理。名修道入滅。】


「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
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眾生。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虗
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
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
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
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
[006-0440a]
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天道。欲心欲身二欲字。是樂字解。謂樂心明悟。
身清淨。以有欲塵。則障塞悟門。心不明了。身亦穢
濁。故樂不犯欲塵。梵天。色界天主。說法。如說出欲
論是也。解脫。離欲生梵也。帝釋。欲界天主。橫有三
十二天。帝釋主之。說法。如說十善法也。欲天全屬
散善。菩薩隨順而成就生天之樂。下同。自在天。即
欲頂修欲界定者。大自在天。即色頂修無漏定者。
遊行十方者。六欲四洲之十方也。飛行虗空。能至
他界。如法華言能過五百萬億國。推尋供佛也。天
大將軍者。帝釋上將。統領鬼神。救護者。摧魔護生
也。四天王者。為帝釋分統四洲。世界。須彌四面。一
切國土也。四天太子。即那吒之類。能驅鬼神。】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若有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
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談名言。
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
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
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
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
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
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
[006-0440b]
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
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
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人道。自金輪至粟散。皆人王。粟散者。邦國人主。
散於天下。如粟之多。具十德為長者。姓貴。位高。大
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引淪不仕。
名居士。或談道論德。為人師範。或著書立言。垂教
後世。愛治國土。如立綱常。正風化。剖斷邦邑。如片
言折獄一語解紛。三台輔相。州牧縣長。皆號宰官。
婆羅門。此云淨行。四姓之一。數術。和合占相推步
之類。攝衛者。調護身壽。即名醫輩也。諸位皆由五
戒五常所致。心有廣狹。報分君臣。仁覆一家。為一
家長。仁覆一國。為一國長。樂為人主。乃有德懷仁。
不忍世亂。發願世世為有道主。以理邦國。菩薩現
身。與說生貴之因。及帝王德業。如修十善為輪王
因是也。若平人妄志帝。王豈亦成就之乎。餘倣此。
比丘戒二百五十。尼倍之。比丘所持。常律而巳。尼
禁加切也。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五戒。近事佛法者。
天子公卿等。掌外政。王后妃嬪等。掌內政。所以修
治國家。女主。即后妃也。國夫人。邦君之妻。命婦因
夫榮受錫命者。大家。內貴所師。若漢惠姬之類。各
[006-0440c]
有仁孝溫良之德而致。】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
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
前。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
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
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為
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
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
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應八部雜類。天即欲界初天。天報唯樂。何以求出。
以耽欲沉迷。報謝復苦也。前天欲求得。此天欲求
度。現龍身者。如龍樹化五百龍眾。俱受具戒之類。
藥叉。此云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一在虗空。一在天。
乾闥婆。此云尋香陰。帝釋樂神。阿修羅。此云非天。
無天行故。緊那羅。形似人而頭有角。名為疑神。帝
釋絲竹樂神。摩呼羅伽。大𧎔神。如迦毗尊者。為𧎔
受三歸。聽訖。現老人身。素服而去。藥叉等七趣。皆
具神通福德威權。各有苦惱。均名惡趣。故欲脫去
之也。經云。諸天甞自思。我等當得人身。生釋迦如
來法中。受比丘戒。上言脫去。未委樂生何所。今曰
樂人。蓋樂生人道。而欲修之也。諸非人者。有形。如
[006-0441a]
休咎精明等。無形。如空散銷沉等。有想。如鬼神精
靈等。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本金石等。六凡不舉地
獄者。方沉幽昏。未能聞法。別以施無畏力拔之。凡
說法。一說超勝善法。令修之即超出彼類。二說本
行業。令斷之不入彼類。天斷求有之心。龍斷嗔。藥
义斷殺。乾闥婆斷戲。修羅斷諍。緊那羅斷謟。摩呼
羅斷癡。雜行斷邪見。】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
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心如海。諸身如海之印紋。緣至而現。來無所從。緣
盡而沒。去無所止。無礙無滯。稱妙淨之應。依無作
為。起大神用。名無作妙力。】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
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
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十四無畏。本前聞熏等三昧。故曰復。獨言方世六
凡。不兼四聖者。上善不與惡難也。無畏者。遭難怖
畏。蒙救得脫也。】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
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觀菩薩音聲者。眾苦逼急。急稱菩薩名號。即此一
聲。稱性而發。全體現前。則苦不期脫而自脫。八難
此為總。下七為別。自。猶獨也。凡人聽音。只觀其音。
今不獨觀音。復觀其能觀音者。如是旋倒聞機。反
[006-0441b]
觀自性。則了無諸妄。唯是一真。覓樂尚不可得。有
何苦惱。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以此
神力。加被眾生。故眾生聞菩薩聖號之音。而一心
觀之。專注不舍。皆於苦惱而得解脫。觀者。持念之
謂。而有二義。但以事觀。專持名號。解脫世間苦惱。
而獲安穩。兼以理觀。反聞自性。解脫三界苦惱。而
得涅槃。此與法華不同。彼屬菩薩觀。此屬眾生觀
也。眾生脫苦。有因有緣。眾生自肯為因。菩薩大悲
為緣。因緣合處。即能脫苦。菩薩同一大悲。充周法
界。恆與眾生作增上緣。眾生但能一念相應。直下
離苦。今有稱名不蒙解脫者。未得一念相應耳。】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者。
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斷滅
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五者。
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
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
眾生。藥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
其傍。目不能視。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
能令眾生。禁繫枷鎻。所不能著。八者。滅音圓聞。徧生
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內外四大。常相交感。見覺屬火。聞聽屬水。見業交。
則見猛火。聞業交。則見波濤。今知見旋倒。則無見
業。觀聽旋復。則無聞業。故水火不能燒溺也。於聽
[006-0441c]
言觀。猶音言觀也。本由四大分湛。今既旋復一元。
則了無塵相。故水火不能害。問旋見旋聽者。菩薩
何與眾生。而能令脫水火之難。答自利餘力。加以
悲願。威神不可思議。然須稱名念切。改過遷善。菩
薩方尋聲而拔濟之。下同。妄想生滅。能殺法身。能
害慧命。既能斷滅。真性無傷。故令眾生。鬼不能害。
殺害為其有身。熏妄聞以成真聞。形銷同聲。無塵
可對。了無可觸矣。故如割水而水不痕。吹。光而光
不動。反聞功極。發明本耀。明能破暗。鬼神幽氣。亦
何能侵。羅剎。可畏鬼。鳩槃茶。厭魅鬼。毘舍遮。噉精
氣鬼。富單那。熱病鬼。塵累相縈。如禁繫。六根質礙。
如枷鎻。根塵兩銷。則內無所累。外無所縛。音滅。脫
聲塵也。圓聞。證根性也。內外融通。同為一體。故徧
一切處生慈力。無復惡心相向。以上八難無畏。】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
貪欲。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
忿恨眾生。離諸瞋恚。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
如瑠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
離癡暗。」


【貪欲。以塵之順。忿恨。以塵之違。愚癡。以塵之蔽。離
塵無對。違順兩忘。銷塵旋明。身心朗徹。則三毒永
祛矣。阿顛迦。此云無善心。癡最重者。十業悉壞法
身。婬瞋癡為甚。舉三以該餘。八難畏其現是苦果。
三毒畏其必成苦因。故並求出離。】
[006-0442a]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
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
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
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
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
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
愛敬有相之女。」


【此令眾生得二求無畏也。融形則礙滅。復聞則性
真。故涉入世間。而無動無壞。能徧十方供微塵佛。
稟承其法。各為法子。供佛足福。承法足慧。具男子
德。故能以福慧之男。應其求也。圓故明照。通故含
界。明照則大圓智之質。含界則空如來藏之體。故
能承順法門。受領無失。承順即坤儀柔德。受領即
閨門能事。故能以柔順之女。應其求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
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
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
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眾生持我
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
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
修習得真圓通。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此令眾生稱名無畏也。此方眾生。耳根利。所以觀
音化勝諸聖。行位雖齊。對機異耳。總彼恆沙。但敵
觀音一人。持名二福正等。巳密揀圓通矣。】
[006-0442b]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
思議。無作妙德。」


【現眾多容。誦一一呪。攝化眾生。圓應所求。理出於
無為。神應於不測。名不思議。無作妙德。前亦現形
應求。此獨名不思議者。前則略顯。此復深明。】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
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生妙容。能說
無邊秘密神呪。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
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
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
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
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此明一身多身不思議也。初獲。即初於聞中所得。
妙妙聞心者。初亡根塵。心固巳妙。繼而境智雙亡。
能所俱寂。故云妙妙。由是心精遺聞。六根不隔。一
覺圓融。應現無滯。首總六用。臂表提接。目表照了。
各依本數。至八萬四千。表依根智用。泛應塵勞也。
爍迦羅。云堅固。母陀羅。云印。清淨寶目。即金剛正
眼。慈護善根。威救惡性。定護散亂。慧救迷淪。一體
之中。萬法咸備。繼二十四聖示現者。明彼各現一
端。圓會於此也。問八萬四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
施。答此以有思惟心。測度圓通境界也。身含十虗。
[006-0442c]
毛端現剎。空剎不啻首臂。猶人八萬四千毛孔耳。】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
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無畏施諸
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此明各身各形不思議也。眾生機器不同。故對機
現形亦不同。眾生習氣不同。故對機說呪亦不同。】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
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


【此明過化不思議也。由我得清淨本根。於六塵境。
毫無貪著。悉能捨施。故所遊世界。亦無慳吝。能捨
所珍。求我哀受。而為施作佛事。】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
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
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
涅槃。」


【此明供養不思議也。我得佛心者。初獲如來藏心
也。證於究竟者。畢獲如來藏心也。始終得此如來
藏心。無量佛法寶藏。悉現在前矣。故能運出家珍
廣作佛事。既以種種法寶供佛。復以種種財法無
畏等施眾生。以菩薩觀法界眾生。全是佛體故。妻
子長壽。是世間樂。三昧涅槃。是出世樂。】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
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嘆我
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
[006-0443a]
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此結圓通也。從耳根一門深入。彼六知根。應拔圓
脫。故上同諸佛。下合眾生。隨緣設施。無不自在也。
入法性流。而得三摩提。結因心也。成就菩提。結果
覺也。世尊下。兼明得記得名。皆由此門也。】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
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
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并灌會中諸大菩薩。
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即時天雨
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虗空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
合我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諸聖各述圓通。華屋諸門悉啟。佛復以瑞應之。是
諸聖以言顯。如來以相顯。啟眾生開悟也。五體同
放寶光。以顯渾身是大光明藏也。諸佛交會灌頂。
以顯十方如來。同證頂法也。併灌菩薩阿羅漢。印
其修證無優劣也。林木演音。交光相羅。以顯根塵
既銷。無情有情。皆成佛道。非若織妄相成。世界相
涉也。大眾普獲金剛三昧。以顯首楞嚴王。即是金
剛寶覺。平等法界也。十方國土。合成一界。以顯寶
明空覺。自然發現。有為習漏。當不復生。眾塵廓然。
無復隔越也。梵唄詠歌。自然敷奏。以顯法界皆離
眾苦。常得妙樂也。真實圓通其妙如此。】
[006-0443b]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
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
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
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
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此勅文殊選擇圓通也。無差別。是說所修之門。亦
各平等。諸聖散在十方。根隨方利。各有多生熟習。
順其種性。各有多分煩惱。對治所宜。皆妙修門。實
無差別也。當根。對此方之機耳。對機。則易成就矣。】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
佛威神。說偈對佛。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
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
國土。知覺乃眾生。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
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
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
三昧。遲速不同倫。」


【此明從真起妄。故有返妄歸真。由返妄歸真路有
遲速。故須選根也。妙覺性海。本來澄清圓滿。而圓
澄覺性。本來自妙。不假作為。亦無方所。良由元明
性體。忽起照用。遂落方所。所既妄立。而照用之本
性遂亡。此即依本覺而成業識也。既迷性覺。而成
業識。遂迷性空。而成頑空。由是空晦暗中。結暗為
色。復立無情有情二種世界。以取一分浮虗亂想。
凝結而無知者。成器界。一分浮虗妄想。凝結而有
[006-0443c]
知者。成根身。此即依無明業識。生起相見二分也。
殊不知虗空生乎大覺性中。不異一漚之發大海。
空尚如此。況有漏微塵國土。悉依虗空建立者。渺
小可知矣。若了漚滅。則空亦本無。況從虗空所生
三有。而獨存耶。若得歸元。覺性固無有二。但欲入
此無二覺性。則方便有多門。聖人全證此性。則法
法圓融。事事無礙。或憎或愛。或苦或樂。皆是入理
之門。不須揀擇。初發心人。欲入三昧而得圓根。則
定有遲速。故必用選根也。遲速者。謂聞法有一念
便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覺海二句。即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也。元明二句。即因明立所。所
既妄立。生汝妄能也。迷妄八句。即引起塵勞。起為
世界。靜成虗空也。漚滅二句。即三緣斷故。三因不
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也。】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有。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此揀六塵。塵乃無情之物。於心最疎。又具障蔽染
汙二義。疎則難轉。蔽則難圓。染則難通。故並揀去。
揀非揀聖。乃揀法也。亦非揀法。乃揀機也。云何獲
圓通。就阿難及此方大眾之機言耳。若諸聖各依
[006-0444a]
彼法。畢獲圓通。佛謂其無優劣矣。沙陀因觀不淨。
析色明空。妙色密圓。今揀色塵由妄想結成。塵質
留礙。初心之人。縱見精了了。不能通徹。如何不明
徹法而取圓通。陳那悟四諦空聲。妙音密圓。今揀
音聲不離諸雜語言。即是名句味耳。一非含一切
者。理圓言偏。一言非能徧該一切理也。問此與觀
音耳根何異。答聲是佛語。根乃自心。認塵則著他
語言。觀根則了巳心性。香嚴因香入鼻。觀香無生。
塵氣倐滅。妙香密圓。今揀香之一法。合有離無。覺
既不恆。未為圓觀。藥王藥上因嘗眾味。了味無生。
由味覺明。登菩薩位。今揀味性本無。待根方覺。無
根無味。故非圓通。䟦陀忽悟水因。得無所有。妙觸
宣明。成佛子住。今揀此觸因所觸身而得顯。無所
則不顯矣。性非常定。故不圓通。迦葉觀塵變壞。修
於滅盡。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今揀雖稱妙法。乃是
內塵憑伏。此修豈非能所。故非圓通。法塵非外五
塵之實質。乃五塵影子。意中獨緣。故曰內塵。必有
所者。緣一境。必捨一境。能所皆局。不能徧涉。】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此揀五根。根能旋反。轉之即性。勝彼塵識。然圓缺
[006-0444b]
不齊。故並揀去。律陀因修樂見照明三昧。旋見循
元。由斯得證。今揀見性雖能照了。而前方全明。後
方全暗。明前之二維。不明後之二維。故曰虧一半。
槃陀調出入息。反息循空。因是得道。今揀鼻息雖
通出入。而不相交。支分既離。豈成圓觀。鉢提觀味
之知。非體非物。還味旋知。我無學果。今揀之何故。
舌有說法嘗味二種之用。論說法。則無礙辯才。所
謂入無端也。猶與圓通相近。若非能入無端。祗論
甞味。境合方覺。境滅知亡。何謂圓通。畢陵觀覺覺
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純覺遺身。獲無學果。今揀
身與觸塵。皆合而知。離則不知。非圓覺觀。所觸。指
觸塵。各非圓覺。以涯量不冥會也。涯量。猶云邊際。
會知也。各有邊際。不能冥中有知。如耳之於聲也。
須菩提曠劫空寂。空性圓明。入寶明海。同佛知見。
今揀意知雜亂。難於制伏。於湛了性。終不能見。圓
通乃無分別之勝果。亂想不脫。豈能得此果哉。】


「識見雜三和。詰本稱非相。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鼻想本權機。祗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獲圓通。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此揀六識。經首破六處識心。是生死根本。不可依
之錯亂修習。諸聖自陳。仍備此六門者。聖性無不
[006-0444c]
通也。若初心用此。成聲聞魔外者極多。故須揀。舍
利弗嚝劫清淨。見覺明圓。光極知見。今揀眼識。雜
在三合之內。窮其本性。無相可得。自體不常。如何
圓徧。識見。即眼識也。眼色和合。識生其中。故云雜
三和。和合則有。不合則無。故曰無定。普賢用心聞。
能知沙界外事。得大自在。今揀此由修法界行大
因所生。非耳識自妙。初心即能成此果也。孫陀羅
心常散動。觀鼻端白。息久發明。明圓滅漏。今揀本
為對治散亂。權假攝住其心。真心無住。若心果有
住。則成心所住之處。偏局一處。不圓通矣。富樓那
助佛轉輪。說法無上。降伏魔怨。銷滅諸漏。今揀說
法。不離音聲文字而能開悟。須由曠劫辯才之力。
先世成熟。方得如此。非一時舌識所能。所說名句。
非無漏法。豈成圓通。優波離持戒清淨。身心寂滅。
成阿羅漢。今揀持戒之法。不過檢束此身。覺海元
明。本非身量。將何所束耶。既有所束。便非周徧。目
連修定。旋湛意識。心光發宣。得大神用。今揀神通
乃宿因所得。意識。乃法塵上分別性也。此念緣物
則有。離物則無。故非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006-0445a]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虗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此揀七大。前五同塵。第六同識。第七同根。但加廣
大之相。持地平心地。見塵無性。不相觸摩。悟無生
忍。今揀地性堅礙。平填尚屬有為。不成聖心。故非
圓通。遇佛平心。巳歸空性。此揀就初心說耳。月光
作水觀。身水香水。性合真空。得無生忍。今揀此觀。
未離想念。難契如如。葢如如離念不動之法。離覺
觀法。火頭觀多婬心。成智慧火。生大寶𦦨。今揀聞
說欲火而生厭離。是厭有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方為真離。厭離。非真離也。初心不皆多欲。非一定
方便。瑠璃光觀心身世界。皆妄緣風力所轉。於動
見不動。即證實相。今揀動與寂對。對即非真。豈同
圓觀。入流亡所。問反聞法門。亦從動靜而入。答彼
漸脫動靜二塵。取無動靜之聞性為入門。此取有
動寂之風性為入門。所以不同。虗空藏觀四大無
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得無生忍。今揀
虗空本以冥頑為相。與菩提覺性相反。就昏鈍而
取明靈之果。固難應矣。彌勒修唯識觀。識性圓明。
入圓成實。得無生忍。今揀識性。念念生滅。理非常
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還成虗妄。豈是圓通。大勢
至念佛三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無生忍。今揀
諸行遷流。皆墮無常。念性生滅。正無常也。如何以
無常因。獲常住果。二十四法。或偏而不圓。或礙而
[006-0445b]
非通。或滯而不明。或頑而非覺。或生滅而非常。或
虗妄而非真。或深不該淺。不宜初心。或淺不通深。
難臻奧域。正顯耳根聞性諸過皆離眾德咸備。】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此下獨選耳根為圓通也。如來設教隨方不同。此
方耳根偏利。皆由聞性徧達無量。故佛對此方機
宜。以音聲作佛事。逗彼聞根之利。是則合音與聞。
乃為此方清淨教體。然聲教但為弄引。聞性實為
妙心。故領悟雖雙托音聞。而修定宜單取聞性。離
苦下。讚自利利他之德也。離苦者。離生死苦。得解
脫者。得人法二種解脫。言從聞性而得離繫自在
者。唯觀音為能也。舉沙劫。則時為極長。舉塵剎。則
處為極廣。得大自在方者。嘆三十二應。隨緣說法
也。無畏施眾生者。嘆十四無畏。尋聲救苦也。三十
二應。隨類說法。曰妙音。三途八難。齊觀並救。曰觀
世音。本根清淨而無染著。曰梵音。徧赴其求而不
失時。曰海潮音。具此四音。故救世間在苦難。者悉
得安寧。復令出世者。得常住之果也。】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皷。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006-0445c]
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非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顯耳根功德之勝也。俱擊俱聞。顯其圓也。逈異
五根。顯其通也。寤寐恆一。顯其常也。以聞性徧一
切處。十方聲塵。應時而有。無有前後。同時周徧。靜
居。非多事擾心之時。若當擾時。則聞雖常圓。殊不
覺知。欲其於靜中。驗取耳根之利。目非觀障外者。
如隔紙膜不見外邊。隔皮膚不見五臟也。如器中
之食。爐中之香。若以物葢。則口鼻不能取。故云口
鼻亦復然。意根雖通。而散亂不常。若耳根者。即隔
垣聽之。亦遐邇俱聞。然則耳根之用。不問障與不
障。合與不合。念與不念。而聞性常通。異於五根。音
聲有動靜。在聞性中或有或無。顛倒者以寂然無
聲。惑為無聞。然非聞性實無。以此聞性。不隨聲生
聲滅。即在夢想中。猶聞舂擣聲。其為覺觀。出於思
議之外。勝餘根矣。三種真實。是凡夫現具。不待證
而後有。若就此更修。是順風行船。何難之有。】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祕密門。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006-0446a]


【此明耳根最便初心也。言此方之機。耳根明利。必
須語言。方得明了。故對此方偏利之根。廣宣一切
經論。而經論所詮無非發明圓湛妙性。當借聲論
而反聞自性。若因指而見月。眾生不達如來本意。
反迷自巳本有聞性。循聲逐響。不顧本聞。何異執
指為月哉。不獨世俗之聲。循之必至流轉。縱能強
記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尚不免落於邪思。溺於婬
舍。豈非隨彼聲塵。不能自反。而被淪溺耶。隨所。即
循聲。淪溺。即流轉。若知循聲流轉。則知旋流必獲
無妄矣。阿難下。專囑當機必依此門而修也。言我
今日選根。皆是承佛威力。即前金剛王寶覺。如幻
三摩提。可見如幻實三昧之本名。以此三昧。能出
生諸佛。故稱佛母。從聞思修。思此修此而巳。五卷
解結以來。俱是發明此義。此卷專指耳根。而以觀
世音作一榜樣。金剛王。與初卷首楞嚴王相應。俱
是究竟堅固之意。不出如幻三昧耳。汝聞下。出其
循聲流轉之過。言汝記持佛法。巳為極多。然唯樂
多聞。不除欲漏。故所蓄愈多。而愛根愈深。無益於
道。徒增過誤。不免摩登之難。將聞二句。激其反聞
也。言汝將此聞機。以記持佛之佛。何不旋此聞機。
而自聞其聞性乎。上聞。能聞之智。下聞。所聞之理。
自聞聞。只是反照本性。非真注於耳根也。】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006-0446b]
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
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


【此正宗如幻工夫也。聞無自體。但因與聲相應。而
有卷葉之名。是不但塵如幻。而根亦如幻矣。認為
真。則相織不解。達幻無性。則聞根歸元。不與聲粘。
此時能所俱脫。前文見非是見。指本體到極真處。
故見之名不存。此指工夫到極真處。故聞之名亦
不立。若此一根既脫。則六根應時圓脫矣。有翳。故
有空華。有根。故有三界。目翳除。則華亡而淨眼現。
聞根復。則塵銷而覺圓淨。淨眼發現。則眼前諸境
不能礙。淨覺發光。則世間諸境不能礙。覺圓淨。應
前覺海性澄圓。光通達。應前圓澄覺元妙。寂照。番
前所立照性亡。含虗空。應前空生大覺中。及漚滅
空本無。却來以下。應前況復諸三有。此常寂光。通
達世界。即虗空雖大。如大海一漚。況依虗空所立
器界根身耶。果能到此境界。却來反觀世間諸事。
真如在夢。以在迷時。未曾證此如幻境界。認以為
實覺。而後知為夢也。摩登伽以邪呪方。攝人婬席。
亦是在夢。安能以夢事而繫汝身。由汝見聞未除
幻翳。故為空華所眩。為彼流轉耳。】


「如其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淨妙。餘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006-0446c]


【此言一根解而六根拔也。首六句。舉喻以明六根
幻成。六根五句。法合上喻。六根。合諸男女。一精明。
合一機。一處休復。合息機歸寂。六用不成。合諸幻
無性。一精明。即識精明元。那陀微細識也。六根為
能依。一精明為所依。由一精明而攬塵成結。各各
不同。遂分為六。在眼名見。在耳名聽等。故曰元依
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和合。即前黏字。與脫字相反。
休即息機也。復即歸寂然也。塵垢。即前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是業識中微細無明也。六解之後。聞所
聞盡。巳證人空。若從此進。頓空法執則塵垢應念
皆銷。而識精轉為圓融清淨寶覺。若塵垢有餘而
未盡。尚居學位。未得畢功。明相精純。到至極處。即
是如來所證圓成極果是則法門既妙。成佛無難。
當選此一根為入門之路也。】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
斯門巳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此復廣舉所證發其欣慕之心普勸進修也。言反
聞之功。效驗之速如此。汝等當旋汝顛倒聞機。不
循外而循內。果能反汝聞如來祕密之聞。而聞自
巳本有之聞性。得此性為因地心。可成無上覺道。
故圓通之門雖有多種。若真實圓通。可當此方之
機。治多聞之病者。唯此一門。以此一門。是微塵佛。
[006-0447a]
到菩提家。一條大路。入涅槃海。一重大門。所以過
去諸佛。由此而入。現在菩薩。亦由此入。有許多榜
樣在前。故未來學人。當依此法門而入也。不唯諸
佛菩薩從此門入。即我亦從此門而入。豈特觀音
為然哉。阿難前問將誰立因。求無上覺。故確指聞
性明其不誤也。問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何故亦揀
之耶。答念佛雖被淺深之根。亦須從耳根流入阿
彌陀佛名號。然後意根念念不忘。是則念佛法門。
亦必因於耳根。故即念佛亦揀之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
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此報復尊勅也。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牒前所
問二十四聖。誰當其根也。以救諸末劫。牒前兼我
滅度後。此界眾生也。求出世間人。牒前入菩薩乘
也。成就涅槃心。牒前成無上道也。觀世音為最。言
唯觀音反聞一門為第一也。自餘二十四聖所入
之門。皆是佛之威神加被。偶觸一事而捨塵勞。非
是通長可修。淺深同說之法。極欲其專修也。】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
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此頂禮求加也。謂此耳根一門。即前所說三如來
藏。即前所說無漏業。即前所說如幻不思議。佛母
[006-0447b]
真三昧也。願佛以神力加被未來進修者。皆從此
門直入。不令一念生疑。將此法門。為最初方便。則
易成就。故堪以此法教阿難。併度末劫沉淪也。但
用此一門。不用餘門者。依此一門進修。可超二十
四聖之圓通。以真實心唯此一事。更無他法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
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
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
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
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巳。成阿羅漢。無量眾
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敘悟也。五卷云身心皎然。是知身心結解次第。
尚未知何門得入。今巳確知從耳門入。更無疑惑。
故身心了然也。菩提涅槃。皆指極果。故喻之如家。
耳根。喻如道路。久為窮子。逃逝他鄉。即欲歸家。路
頭不識。今日指出一條還家道路。若使直往向前。
決不復遭枝岐矣。前曰路。曰門。至此則曰家者。謂
了悟耳根。是到菩提家之路。入菩提家之門也。最
初方便至此方結。普會下。大眾獲益。皆得本心者。
即初信所得因心也。遠塵離垢者。即所斷之惑也。
獲法眼淨者。即徹證圓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即
十住初心也。發菩提心者。即初入信心也。】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
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巳
[006-0447c]
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
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巳圓。能覺他
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
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
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
無退屈。」


【此請安立道場為末世攝心之軌則也。心跡圓明
者。先悟不生滅心。是大佛頂。首楞嚴王。心圓明也。
又悟耳根是入不生滅之門路。跡圓明也。悲曠劫
之沉迷。欣今日之頓悟。因久迷而忽悟。故悲欣交
集也。欲益未來者。自疾既除。復愍他疾也。是中修
行。得無疑惑者。巳悟成佛法門。決定從耳根入。而
無疑也。常聞下。引佛言以自勵。自未度而思度人
者。為菩薩。自度巳畢。而專於度生者。為如來。諸佛
菩薩。皆以度生為事。而我所急者。願學菩薩也。世
尊下。言我遇佛說法。巳知修行之路。從聞中入。但
恐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而邪師說法。岐路復多。令
修進者。心無適從。欲攝其心入三摩提。云何令彼
安立入道之場地。則邪說不得傾動。於菩提心。方
得無退屈乎。此後漸說向戒律上去矣。世尊懸知
末法之中。邪師熾盛。非撥律儀。疑誤眾生。故於此
經始終以戒為本。阿難示墮發端。至是阿難巳得
開悟。特為未來眾生。代請安立道場。世尊苦口叮
嚀。首揭戒為決定明誨。曰我滅度後。多諸魔民云
[006-0448a]
云。重重結以不如此說。即波旬說。如老人遺囑。既
沉痛。又斬截。使人淚墮。使人心寒。】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
安立道場。救獲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大眾。唯然奉教。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
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毗奈耶。律藏也。大小乘戒之通稱小乘稟法為戒。
但制其身。大乘攝心為戒。并淨其本。能攝心。則定
由是生。慧由是發。三者圓明。諸漏永盡。故名三無
漏學。三決定者。決定戒為最先。決定定依戒生。決
定慧依定生也。律中宣明是義。故曰所謂。下殺盜
婬妄。是戒中四決定明誨。各不相混。問何故下文
但說四戒。而不說定慧。答前文忘前塵。盡內根等。
皆是發揮定慧。但未曾說戒。故特明之耳。】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
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
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
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
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
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
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
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
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祗名
[006-0448b]
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
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
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
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
說。即波旬說。」


【婬心不除。定慧必不可得。縱發定慧。只是邪定邪
慧。修力深者為上。修力淺者為中下。暫生魔宮。終
當備歷三塗。諸經戒首不殺。此以斷婬為第一。清
淨明誨者。真修必先離欲。葢欲氣粗濁。染汙妙明。
欲習狂迷。易失正受。觀阿難起教。示遭邪染。而厥
初發心。先厭欲濁。至於三漸次中。一一首懲。然後
身心妙圓獲大安隱。十信初心。由欲愛乾枯。圓慧
性而階等妙。諸世間人。由心不流逸。澄瑩生明。漸
乎六天。槩可思矣。機者。婬心所自發。斷性不無。則
欲之圓影猶在觸機即發矣。】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
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
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
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
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
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
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006-0448c]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
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
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巳。
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
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呌。
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
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
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
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
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
中百糓。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
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
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大力鬼。如嶽瀆諸神。鬼帥等。為大力部從。未免血
食。易墜難升。行人入之。謂之墮落。自謂得無上道。
認巳是而不知其非。食肉得菩提路。如言酒肉不
礙菩提之類。律開三淨。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
不疑為我殺。加自死鳥殘。合稱五淨。乃小乘權宜。
若真慈真脫皆在所斷矣。西域五天。通稱婆羅門
國。神力所化。本無命根。末季現前無佛。所化無由。
乃食眾生肉矣。心開者。禪定得力。然食肉障深。似
而非實。身分者。指裘毳等。亦彼身之一分。服之即
與成緣。劫初之人。體有飛光。足若御雲。後食地肥。
[006-0449a]
㗖香稻。即與地為緣。其體堅重。不離地矣。】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
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
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
妖魅。下品邪人。諸魔所著。彼等羣邪。亦有徒眾。各各
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
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巳得上人法。詃惑
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
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
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巳無返。云何賊人假我
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
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若我
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
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
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
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巳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
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
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
世尊。等三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
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
平復。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
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
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
義說。迴為巳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
[006-0449b]
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心不偷者。利欲念不起也。厭塵方可出塵。貪世豈
能越世。不但取人之財。即假設形儀。邀人恭敬利
養。皆偷也。偷心回邪。故墮邪類。妖言恐人。令人改
心易志。敬如神明。傾財奉之。販。賣也。裨。助也。裨助
偷心。販賣佛法也。稱造業為佛法。非法說法也。非
具戒為小乘。法說非法也。盜者取他依報。資於巳
身。今損巳正報。以供上聖。故能翻破無始盜業。又
一切難捨。無過巳身。難捨能捨。則餘貪愛決能棄
捨。故曰是人於法。巳決定心。苟能捨身而心不決
捨。則徒增業苦。無益於道。佛宿世詬比丘可食馬
麥。證果後毗蘭邑食之。示宿債必酬也。惡言尚酬。
況逋負有不酬者哉。不畜施人。視毀如讚。利害二
途。身心俱捨也。身與眾共。捨之至也。行能至此。其
心不偷可知。阿含稱所蓄物。可以資身進道。薩婆
多許百物各蓄一。是方便說。皆不了義。觀此行。令
人慚愧墮淚。可見末法祖師。立為叢林。亦因時慈
悲。曲就利生。非得巳也。處此者。每愧不能取證。不
萌一毫利養志。僅免罪戾。或遇人引斯經為難。實
言末法未能。不可巧言無礙。】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
巳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
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
謂前人言。我今巳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006-0449c]
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
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姦偷屠販。與其同事。
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
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
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
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
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
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
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
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四果十地。未得謂得。名大妄語。貪其供養。求巳尊
勝。名愛魔。妄起邪見。謂巳齊聖。名見魔。皆大妄也。
顛迦。即闡提。此云信不具。多羅。此云岸形。樹名也。
刀斷其本。永不發生。以妄語斷佛種。如刀斷木也。
示現同形同事。令易信受。或作四句。是順行事。如
是四句。是逆行事。稱讚二句。通上順逆。讚佛弘法。
[006-0450a]
令人得入正定。雖現形同事。終不自言聖迹。洩漏
密機於初學人前。唯命終時。略露消息。洩則不住。
住則不洩。四威儀。行住坐臥也。果招紆曲。三途報
也。以妄語求正覺。猶以自口噬自臍。莫能及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如說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