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89 楞嚴經圓通疏-元-惟則 (master)



No. 281-A


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序


天台遙禮楞嚴願早至此土。既而迫於西邁則曰楞
嚴吾不得而見之矣。當有宰官菩薩以文章翻譯。復
有肉身比丘以吾教釋經。而房相國遂應宰官之記。
凡以青白之文赤青之章。染西線而爛然者皆得附
於宰官。而釋經比丘若圓若岳似副天台之望又斥
山外雜傳。果此土之菩薩非耶。迨交光之撥三觀。舜
徵之混五燈。儀卿之贊聾莫。澄印之遇異人。宰官乎。
比丘乎。法師乎。禪師乎。禪則天台之天如。有會解矣。
中峯命木林和尚取魏靜復小本手付天如。而曰楞
嚴一經禪者多取以為準的。吾徵心辨見略見指點
須成會解發明全經。刪改多年。金聲玉振。山家無盡
燈師證其能集大成行焉名圓通疏。非惟經之圓通
庶幾進十人於二十五圓通之品。蓋身為金城身為
湯池千秋不壞。而又於時味理行間崇赤城之堞亘
錢池之坊。細書密旨經緯縱橫。斯殆菩薩所示。第二
十六圓通者乎。或者曰顗師西望而拜。目不及見此
經。而肉比丘輙云見佛談經紏諸師之雜亂。斯特往
生淨國之祥耳。見靈山未散之會者何人。追隨南嶽
於西竺者何人。先身後身親依佛窟。得旋談妙。久隣
聖階。中品既生而肉身之五現牀帷之頓空。人見其
[001-0688c]
從觀音而來乃未見觀音而證耳根之圓通猶勤西
望哉。表密義之難逢。導高足之深詣。天台之記良騐
百年之數巳過。夫安知雜亂之非波旬語耶。波旬未
破全藉呪心。人但知佛頂經。不知灌頂部經者。呪之
序分。呪者經之正宗。本圓修佛乘也。青衿宿儒裂法
而獨苾禪那。始拔魔登伽也。白衣女子混十人而將
犯淫戒。終陳五陰魔也。大力鬼王增六時而重加精
苦。此師所以建壇表法從俗從宜。雖金口瑕疵。必出
於三七日所見之佛。觀鏡光高下應照見數千年巳
老之魔。是以首出玄義湯若士常重其文句之清匪
錯匪亂。後出壇儀僧孺弟重其剏制之善書額書銘。
愧肉眼之宰官。護肉身之菩薩。懸應其記固千載之
一時矣。予往夢中峯作六夢記。中峯贊台教比四時
之夏。屬天如揚盛德之光。或司徒百縣雩祀衍期水
潦失時燈師調劑焉。於是天台天目兼山並峙。不圖
雪謗書傳願超清磐而獨出。如此疏者將苕城若培
而高龍池若󳳤而深。進中峯父子於圓通不增二菩
薩哉。至其剞厥則手眼神通磨勘則夙夜精敏。道林
卓峯何以加諸。如來見之當懸記月光說法後此經
此疏不先眾經而滅。由攝流通諸人歸無量壽土經
等無量壽故。



皇明天啟元年季夏之哉生明受
菩薩戒天台宣灑虞淳熈和南謹序
[001-0689a]

No. 281-B


楞嚴經圓通疏序


余生平有三不幸而獲三大幸焉。生為楚人而乏楚
才。一不幸也。宦途多鈍置。二不幸也。以直道交人而
橫遭誣謗。三不幸也。然而因之獲聞西來大教。於西
教獲秉天台大師之宗。因台宗而悟明首楞嚴經旨。
豈非三不幸中而獲三大幸歟。余始於是經之未悟
也。側聞先達。搆以心師。發為八難。今悟之矣。而翻然
更為八易。此又不幸中之大幸也。試厓略言之。即以
是而為圓通疏序。諒亦師所印可者也。此經始祕中
印。累葉帝胄珍為鎮國重寶。慮傳持外國。防衛甚嚴。
而般刺密帝三藏入內道場。用薄素細騰。剖臂而寘
諸股中。潛持得出。非傳來之難乎。因即附南海估舶。
得達五羊。將出之共房融宰相翻譯。而苦為脂血所
凝。賴房妻黠慧。以銅盆盛水。浸而舒解。就之抄錄。非
翻譯之難乎。當時密帝正急於流通。實未及奏請。而
朝廷責違其制。乃畏而持經遁去。房雖奏入亦不及
頒行。後因神秀禪師入內道場。傳寫歸於度門。慧振
法師訪度門。得之經始傳焉。非流通之難乎。自唐天
寶十年西京惟慤法師始作疏解。相沿至今凡十數
名家。孰不謂深契佛心得骨得髓。至於關鍵大意修
性境觀。展卷則滿目陳言。反照則修途罔指。非疏解
[001-0689b]
之難乎。昔天台大師甞西望此經一十八載。既而入
滅期迫。不獲寓目。乃預讖譯入懸記。釋者謂當有菩
薩宰官以文章翻譯。復有肉身比丘以吾教判此經
歸於中道。余遍觀諸疏。皆無足以應聖讖。惟今大師
之圓通疏獨可當之。非應讖之難乎。夫經之流通貴
在得旨。得旨又貴在建壇修進。此經自入支那海內。
未聞有建壇之者。惟今大師于幽溪蘭若依經建立
莫不中規中矩。非建壇之難乎。然而建壇方是事相
莊嚴。進修又貴在見道修道。師自乙卯始歲歲引眾
修持。莫不解行相資目足雙運。非進修之難乎。又建
壇雖則為難。得地誠為不易。必在名山。離諸垢染。波
旬不得其便。斯可如意修為。否則障難孔多。未必成
就。非得地之難乎。昔也八難。今為八易。然而非後四
而莫成前四。而後四又觸在吾師。微師悟入修證何
以作我導師。若師者可謂應大師之聖讖。傳古佛之
心宗。即肉身而悟法身。即肉眼而具天眼。剖微塵而
出經卷。朗金錍而刮翳膜。發古今之所未發。決釋迦
之所祕密。可以稱楞嚴之中興。可以滿大師之久望。
而今而後讀是疏而開解修證者。斯可以稱見道而
後修道。修道而後證果矣。余廣陵鹺使千里。迎師坐
夏。衙齋耳提。密授示明珠於衣陰。見見為先。賜華屋
於旅亭。聞聞居首。非惟得其門而入堂奧。抑亦識解
寶而雨珍󴒽。遂得飽飫醍醐住持圓覺。富有多寶藏。
作長者之子。貴為法王裔。愍貧乞之兒。豈非遇千生
[001-0689c]
罕遇之人。聞萬劫難逢之法歟。所願人人悟入各各
宣傳。俾大法不雍滯於一隅。至道獲流通於永劫。則
報恩之心庶少酬於萬一也。

皇明萬曆泰昌天啟
三聖繼體郊天之歲。歲星在上章涒灘畢相月哉生

欽差疏理兩淮江廣河南等處鹽法道山東按察司
廉使宗天台教觀菩薩戒幽溪宣灑滄孺居士蘄
州袁世振槃談撰

No. 281-C


大佛頂首楞嚴經圓通疏序


夫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清淨本然而周徧法界。隨眾
生心而應所知量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空非有而
離即離非。即俗即真而是即非即。其惟如來藏性歟。
於性覺必明中而妄為明覺。向澄清大海內而棄海
認漚。因而為三細六麤。因而為眾生業果。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揑見聞幻翳以作華因。邀三界空華而結
空果。其惟九法界眾生歟。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其惟釋迦如來歟。以大權而啟
無上之教。示墮婬室之中厭小慧以求成佛之因。得
[001-0690a]
示莊嚴之路垂範千載弘益萬方。其惟慶喜尊者歟。
直示常住真心總標二種根本。破七處妄心無所而
三處詰妄體元無。示十重真見有歸而一道顯元常
清淨。圓開二種微妙三諦。俾當機頓獲法身。直指一
乘寂滅道場使眾會咸悟實相。圓解開而後修圓行。
常心顯而方事圓修。二決定門重伸取捨之方。三無
漏學再決修行之漸。入道之要而獨選乎耳門。破障
之功而兼誦乎神呪。可謂顯與密而兼修正與助而
雙運。遂得菩提之路親到涅槃之家。舉要言之教理
智斷而無不皆圓。行位因果而無不皆妙。其惟首楞
嚴經歟。或憐孱弱析重以分科。或哀短脛派深而作
疏。或擊蒙而為標月之指。或探玄而為指要之宗。其
惟諸師之疏解歟。合殊途而歸一致滙大海以合眾
流。同一鹹味。失其本名。其惟天如師之會解歟。第大
成雖集玄意尚弢。當機首請三法漫不究其所因。如
來示以根本了不原其所自。顯十見性主賓之理何
彰。破二見妄遠離之言奚在。次第不次第二種三諦
圓融與行布不分。修成不修成平等法身眾生與諸
佛罔辯。見道而後修道。見道有所未諦則修道何施。
修道而後證果。修道有所未獲則證道安望。此為大
定之本。此為萬行之源。雍而不通滯而不決。又何貴
乎智者之西望梵僧之懸讖密諦之持來房相之筆
受乎。燈。夙生慶幸獲遇真詮。索隱研幾積多寒暑。既
仰承乎本講之面命。復資乎壇法之圓修。參同止觀
[001-0690b]
法門會通圓覺了義。隨文釋義既不忍廢於諸師之
雅言。立體標宗竟獨挈乎一巳之心印。筆以成疏名
曰圓通。剞劂流通用酬法乳。大矣哉首楞嚴之為經
也。無法不具無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妙
明不從人得謂之華嚴圓頓可也。墮婬室無殊乎孩
提弱喪徵心目何異乎哆跢嘙和謂之阿含漸初可
也。四教並談而三根普潤一道直入而四門等開謂
之方等漸中可也。廣辯三科備明七大以空慧水蕩
二執情謂之般若漸末可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疑
惑消除心悟實相謂之法華非漸非頓可也。始明常
住真心終歸三德祕藏四種律儀。珍重扶植三無漏
學懇切宣揚謂之涅槃扶律談常可也。部類既不專
乎四時法門復兼通乎漸頓。收通歸別以別攝通。誠
方等實相之真詮圓頓生酥之教相也。嗚呼悟此理
者清淨法身可即生而獲。修此法者般若妙智可直
下以圓。解脫德由之而念念增明涅槃果因之而心
心成就。可謂明心見性之妙門成佛作祖之祕典也。
然而慧因定發定藉戒成。三無漏學事無躐等。仰冀
後賢於此法門而無惑者。內既資乎聞熏聞修之理
觀外必藉乎佛力呪力之事修。宿習既驅現行不作。
便可飽餐甘露以延年不致過傷醍醐而早夭。以此
而續佛慧命以此而廣佛化儀。使人人悟心地之無
生各各證菩提之不妄。庶不負如來頻煩告誡之恩
當機慇懃啟請之德云爾。
[001-0690c]



皇明萬曆纔四十有七年歲次巳未中安居日天台
山幽溪沙門傳燈述于楞嚴壇之東方不瞬堂
[001-0691a]


圓通疏引用并曾所經目古今書疏




* 古師

* 孤山法師諱智圓 經疏 谷響鈔
* 吳興法師諱仁岳 說題 集解 熏聞記
* 法界菴主諱可觀 補註
* 雲間法師 補遺
* 長水法師諱子璿 義疏 經註
* 栢庭法師諱善月 玄覽
* 桐洲法師諱思坦 集註
* 資中法師諱弘沇 經疏
* 擕李法師諱洪敏 證真鈔
* 真際法師諱崇節 刪補疏
* 道欽法師稟長水璿公之學而著是書 手鑑
* 荊公王丞相諱安石 經解 補遺 纂註 釋要
* 覺範禪師諱德洪 合論
* 天如禪師諱惟則 會解現所承用
* 福唐法師諱咸輝 義海排長水泐潭吳興三師註入經
* 今師

* 魯山講主諱普泰 管見
* 妙峯法師諱真覺 百問
* 幻居法師諱真界 纂註
* 月川法師諱鎮澄 別眼 正觀疏
* 曾儀部諱鳳儀字金簡 宗通
* 憨山法師諱德清 鏡懸 通議
[001-0691b]
* 中川法師諱界澄 經疏
* 交光法師諱真鑑 正脉
* 蓮池法師諱袾宏 摸象
[001-0691c]


圓通疏凡例八條




* 是疏乃合會解而為之。元無有科。今欲加之似與舊解相反。欲巳之復於經文章段無所發明。故用細字傍經而書謂之旁科。猶今人之旁註也。若不厭精細不妨從傍翫味。若以之為冗繁則竟讀經文而是科可略。取舍隨宜。亦一時之方便也。
* 今疏既以旁科而段乎經。即應經隨科列。但會解舊有所分章段。況解隨經置業有定式。不可更為之分割。故經有宜前四反在於後。科有宜後而反置於前。讀者請以意得可也。
* 經文比解與疏。大而高書一字者所以尊金口也。會解讓經一字而大書。今疏與解相並而細書者所以尊古人也。意欲讀是經者經明而解可略。解明而疏亦可略。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亦無適而非可也。
* 會解中不無臧否。所以不敢妄有增損者。念古人草創間關天如師會解時巳沙汰其大半。今若更損之。似令後學全不知古人之用心處矣。
* 古師之釋會解中猶有收之未盡者。然於經義實有所發明。今更為取之而亦用細書者不敢澆漓於會解之乳味也。著某師曰者知非蹈竊也。間有與巳解間錯而入者文義有所連屬也。
* 會解臧否處難可以一巳之意而妄為雌黃。若其間於時味或有相妨。理行或有乖戾然後明正其
[001-0692a] 非是。舍此之外亦惟任之。
* 是疏但取古師而不及今師者非曰是古而非今也。以諸師著述亦各自成一家言。苟盡取之則卷帙繁多。少取之又啟人嫌隙。是故巳之。
* 是疏亦有與今師交論處者。所以為本宗堅金城為會解深湯池也。若夫本家之長江一曲異宗之美玉纖瑕。如公論何。如家法何。亦不妨或者之陽秋。其若吹毛求玼陽排陰取。明明三尺其肯遜諸。
[001-0692b]

No. 281-D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敘
師子林沙門 惟則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
綱禪門之要關也。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
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
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
無學者無尚楞嚴矣。釋其名則一切事究竟堅固
即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而如來密因菩薩萬
行靡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耳。考其所詮則談
圓理以明真性開圓行以示真修。其性也體用雙
彰。其修也果因一契。原始要終了義之說也。良由
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無上菩提。或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或欲漏不除畜聞成過。故阿難以多聞
邪染為緣浚發大教。而世尊首告之曰一切眾生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
路。斯一經理行之大本也歟。由是破七處攀緣別
二種根本。因見顯心因心顯見。雖心見互顯而正
顯在心。如以盲人矚暗喻見非眼。屈指飛光驗見
不動。印觀河之非變比垂手之無遺。辯於八還擇
[001-0692c]
於諸物。非舒非縮無是無非。使悟淨圓真心妄為
色空及聞見耳。既悟妄為尚疑混濫。故又破自然
因緣示見見之非見。合別業同分指見妄之所生。
且以一人例多人以一國例諸國總顯器界根身
同一妄耳。自淺而深自狹而廣。雖多方顯妄而所
顯惟真。故又舉陰入處界。廣及七大融會入於如
來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體妄無自性。全體
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業發現而巳。既悟即
真尚迷循發。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難深窮生起之
由。譬虗空不拒諸相發揮。顯真妙覺明圓照法界。
一多互應。小大相容。即體即用非俗非真。至於離
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復引
照鏡狂走喻妄無因。結責多聞勸修無漏。通而言
之皆圓理也。理解雖圓非行莫證故又明二決定
義。初審因地發心伏斷無明為修行之要。次審煩
惱根本意擇圓根為發行之由。於是定六根優劣
令一門深入。擊鐘驗常。綰巾示結。陳二十五聖所
證法門。敕選耳根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攝心軌
則安立道場。遂聞四重律儀頂光神呪。通而言之
皆圓行也。乃至由三增進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
路。雖談證位未盡行因。下而戒業習於七趣情想
防禪定於五陰魔邪無非行門之事。必期於圓滿
菩提歸無所得始得名為究竟堅固之證也。然則
依究竟堅固之理立究竟堅固之行。修究竟堅固
[001-0693a]
之行證究竟堅固之理。楞嚴教旨大抵如是。是知
教行理三悉號楞嚴。了義之說莫此加矣。科經者
合理行為正宗。離正宗為五分。一見道。二修道。三
證果。四結經。五助道。謂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
證果此常途之序固爾。究論上根修證如發明藏
性之後謂不歷僧祇獲法身。請入華屋之前謂疑
惑銷除心悟實相之類。又豈局於常哉。大哉教乎。
夫欲發真歸元明心見性者於此宜盡心焉。然是
經無教不收無機不攝。或言偏意圓。或名同體異。
昧劣之士有所不達。弘經者思所以達之從而為
之解。自唐而宋解者凡十餘家。始余見長水璿師
孤山圓師泐潭月師溫陵環師之說。又閱吳興岳
師之集。併得興福慤資中沇真際節擕李敏。諸師
之意無不大同。惟所見或各從一長乃不能不小
異。遂使行者泣岐莫辯良導。則不達之患不在彼
而在乎此矣。今余會諸家要解以通大途。異不公
乎眾者節之。異而互通者互存之。互為激揚者審
其的據而取之。間有隱略乖隔處則又附巳意目
為補註若合殊流同歸於海故謂之會解。噫。道本
無言非言不顯佛不得巳而言矣。言有不達道無
以明則諸師之言亦不容其巳也。言既多而不同
去道轉遠則會解者又豈容其自巳哉。解既會矣
庶幾覽者因會解以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
言。佛言知矣究竟堅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
[001-0693b]
禪曰達道曰慧命皆剩語矣。況所謂解與會哉。

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廬陵沙門惟則述于姑
蘇城中之師子林。

No. 281-E



昔天台智者大師聞西域有是經夙夜西望願
見而未及見也。唐武后長安末般剌密帝三藏
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廣州。會宰相房融知南銓
在廣請就制止寺譯出而筆受之。中宗神龍元
年乙巳五月念三日經成謄寫入奏。適朝廷多
故未遑頒行。有神秀禪師入內道場見所奏本
傳寫歸荊州度門寺。時慧振法師訪度門而得
之經始傳。天寶十年西京興福寺惟慤法師復
於故相房融家得其筆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廣
傳之。繼是則有長水孤山吳興諸公遞相發明
而解益詳矣。然學者或困於詳而莫能徧探。今
師子林天如禪師會解一出則不待徧探而眾
美具在。不勞辯覈而群疑自消。誦習之便。莫便
於是矣。愚與師遊從既久。自其搜括諸家參酌
去取凡三年而會解成。皆愚所目擊。蓋亦頗知
其深有功于是經者也。茲因募眾梓以流通。乃
復記經來之歲月云。
臨川沙門克立題。


會解所引教禪諸師名目年代未詳姑據所聞而刻


[001-0693c]



* 與福法師諱惟慤
* 資中法師諱弘沇
* 真際法師諱崇節
* 擕李法師諱洪敏
* 長水法師諱子璿
* 孤山法師諱智圓
* 吳興法師諱仁岳
* 泐潭禪師諱曉月
* 溫陵法師諱戒環
[001-0694a] No. 28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
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師子林沙門 惟則 會解
天台山沙門 傳燈圓通疏


【【觧】溫陵曰如來果體其體本然何假密因。菩薩道用
其用無作孰為萬行。無因無行無修無證無了不
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嚴究竟堅固者
也。特以眾生如來隱於藏心非密因不顯。眾生菩
薩淪於七趣非萬行不修。覺皇於是示之以大法
使不迷於小道而默得乎無外之體。喻之以佛頂
使不滯於相見而妙及乎無上之致。指如來密因
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諸佛皆依此為初因。明修證
了義使悟究竟法知一切聖人皆依此而證果。乃
至具足菩薩萬行。一切事法無不究竟至於實相
堅固不壞。故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
薩萬行首楞嚴經。經即能詮之文而巳。詮猶筌也。
知經為筌則從而釋之者皆筌也。非魚也。學者慎
勿執筌為魚。然後首楞真經可得矣。天如補註曰。
梵語首楞嚴乃大定之總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
堅固。古師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爾差殊為法
所縛。得此定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事法當
[001-0694b]
處寂滅即是常住心性。故云究竟堅固。如法華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韶國師云心外無法滿
目青山亦此義也。上略釋經題竟。若其翻譯筆受
等來歷。及分門科判之類。諸師既有明文茲不繁
引。


【疏】天台曰此經以人法為名。佛所知見常住真心
為體。佛能知見了了見於佛性為宗。破九法界妄
知見顯佛法界真知見為力用。圓頓生酥為教相。
初人法為名者。人有果人因人如來菩薩是也。法
有果法因法大佛頂密因萬行是也。修證了義首
楞嚴則總該因果。初人法為名者。此經題目首標
大佛頂而異說多途。或有單從法釋。如義海師云
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作此解說在理或
當未愜人情。以逐字分釋破句讀故。或單從喻說。
如溫陵師所謂喻之以佛頂使不滯於相見。作如
此說雖謂善巧不合經文。以經文不云猶如佛頂
故。又有單以頂法解說。如覺範等諸師謂此經尊
無上頂法故。善則善矣終帶牽強。今直作事釋。以
事該理還攝得諸家一偏之義。蓋大佛頂如來者
本指世尊頂中所現化佛也。阿難方遭邪染心雖
明了而力不自由。於義為著相故遭繫縛。下文云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是也。如來設救頂中化
佛說呪。於義為無為故能解脫。下文云何須待我
佛頂神呪令汝解脫是也。阿難見佛頂禮悲泣啟
[001-0694c]
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
方便。此實覩勝以興懷仰果以求因。故阿難所宗
者解脫。即對病之妙藥救苦之良津莫尊於頂中
化佛。如來得成菩提豈非題稱如來密因乎。故如
來者於三德為解脫。言大佛者即釋迦報智微妙
色身也。蓋佛是覺義於三德為般若。特言大者謂
即法身之報也。能獲法身故在佛名大佛在菩薩
名大菩薩在人名大人初無間然者。故此首題建
言即稱為大。蓋示阿難解脫之本也。何則。以解脫
由般若而證般若又由法身而成。故慕解脫者莫
先於修般若。修般若者莫先於悟法身。故此經前
之三卷無非明眾生本有法身邊事。其曰則汝法
身終成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厥旨顯然。故阿
難敘悟特云不歷僧祇獲法身非示解脫之本乎。
四卷至六卷無非明般若邊事。七卷至十卷無非
明解脫邊事。蓋般若屬於修解脫屬乎證故也。但
三法相即經亦映帶而說。如二卷云於奢摩他微
密觀照心猶未了。五卷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
脫法巳俱空不生。非法身兼般若。般若兼解脫言
之乎。至於論切要工夫則又三法必俱。如曰見見
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第一見字般
若也。第二見字法身也。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解脫
也。又曰隨拔一根脫粘內伏。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隨拔一根般若也。內伏法身也。永不能昏解脫也。
[001-0695a]
又曰入流亡所。入般若也。流法身也。亡所解脫也。
故此大字為一經之主意。其曰百千澄清大海見
性周圓遍十方國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皆從此大字上演
出。蓋此經所宗者祕藏。涅槃經云安置諸子祕密
藏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不其是乎。故大佛者的
指說經教主也。頂釋迦無見頂相也。如來頂中所
現化佛也。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即解脫如來則
解脫之中極勝解脫。如此解說則義海之義成。不
滯於相見而獨尊乎頂法則二師之義亦足。此固
不涉譬喻而文義俱符亦可謂釋題之一快事也。
言密因者即阿難恨多聞而厭繫縛仰解脫以請
修方。雖屬乎修此修即性。照性成修此之謂歟。故
經初二兩卷約眼以辯性。普門大士約耳以明修。
特言密者不過對迷以言。若約悟者全密是顯。如
見性十義堂堂獨露。法身妙性舍此而誰。今借喻
釋字令義易顯密如蜂蜜之蜜。蜜味至甘藏之於
華。人獨見華而忽其蜜。惟彼黠蜂緣華而歃。蜜名
甘露人得而食之愈病延年。如帝釋天園生樹產
甘露。諸天同食皆獲不死長生。眾生六受用根亦
復如是。浮塵根相顯露如華。識精元明其猶甘露。
能悟乎此即獲無生。大集經云憐愍為莖智慧葉
三昧為鬚解脫敷菩薩蜂王食甘露我今敬禮佛
蓮華。亦得證此意也。言修證者一往而言修時非
[001-0695b]
證證不關修。再往而求今之密因全是佛性。照此
名修無別有修。是則修時即證證時即修。圓覺經
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之謂也。又證者證驗證
明。如無生常住之理即眾生六受用根或不動或
無遷等皆可即事證驗證明故。若如溫陵師之釋
修證與題相違者二。如來本以修證為首楞嚴。溫
陵乃以無修無證為真首楞嚴。經意本以即修證
而無修證為首楞嚴。如因果名目決定相應。如妄
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巳非真真如性
皆其義意。溫陵乃以有修有證為非真首楞嚴。既
非圓旨今所不用。經顯此義是大乘中之大乘圓
頓中之圓頓。所謂宣勝義中真勝義性故云了義。
言諸菩薩萬行者。上雖曰如來密因要知即眾生
密因。蓋迷之為眾生證之即如來無別如來也。例
今迷此為眾生修之即菩薩無別菩薩也。上密因
乃萬行之正體今萬行乃密因之助用。體用互具
正助兼備。蓋此密因是首楞嚴定。舉一全該無俟
別修。雖或別修亦未嘗出定。所謂不動寂體現諸
威儀。而經云有三摩提具足萬行豈假別修哉。首
楞嚴兩譯不同。一譯徤相分別則義屬乎行。一譯
一切事究竟堅固則義屬乎理。併是兩者以言說
而詮辯之則義屬乎教。古師所謂教行理三悉號
楞嚴。信而有徵矣。以此而求則一題總號一部別
詮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無非究竟堅固者也。又此
[001-0695c]
經題一十九字究其旨歸不無傍正要之皆為密
因而設。謂以性顯修以果顯因以教顯行以人顯
法以助顯正。以性顯修者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頂
即解脫。用此三性以顯三修。法身即禪那般若即
奢摩解脫即三摩。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大佛頂密
因也。以果顯因者。法身如來即禪那報身如來即
奢摩應身如來即三摩。因超果海果徹因源如來
密因也。以教顯行者。非了義之教不詮了義之理。
非了義之理不起了義之行。教行理三悉號楞嚴
了義密因也。以人顯法者。彰此密因是圓頓菩薩
所修。所謂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諸菩薩密因
也。以助顯正者。若能正修密因即能具足萬行萬
行密因也。首楞嚴正歎密因是究竟大定總謂之
首楞嚴密因。故此一十九字是傍正相顯賓主互
嚴。覽別為總一經大旨於是乎盡故曰大佛頂云
云。巳上是別題經是通號。梵語修多羅此稱契經。
謂上契佛理下契物機。又訓法訓常是貫是攝。常
則道軌諸佛法則德模萬靈。攝謂集斯奧義貫謂
持理不失。由如來金口所宣故稱經也。覺範師引
說文曰織有經集絲為之經常而緯變。夫經之所
為經而巳緯以成之則經所不能言也。故孔子貴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第二佛所知見常住真心為體者凡有四意。一是
經之張本。經初發軫即云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
[001-0696a]
住真心故。二是經之盛談。如屈指飛光驗見不動。
觀河之見童耄無遷。訖第四卷皆明常住真心故。
三以智驗諦。體是如來妙智究盡之法既云我以
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能究盡者既是常住。所究盡
者安得不常。四以宗驗體。蓋體是宗之所歸宗常
體亦宜常。經云若於因地以生滅之心為本修因
而求不生不滅之果無有是處。因果之宗既須常
住。所歸之體安得不常。又當機發行之由具圓通
常三義。彌須以常住真心為體也。


第三佛能知見了了見於佛性為宗者。蓋用此為
宗非惟攝法周備文義亦復顯然。如經初首告之
曰不知常住真心蓋以不知顯知。徵心之初惟心
與目今何所在。當機請云發妙明心開我道眼如
來許云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四卷云用
世語言入佛知見。請入華屋云得陀羅尼入佛知
見。如來答云修菩薩乘入佛知見。五卷云知見立
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復次知見乃是
略舉備必六根。故云生死結根安樂妙常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然根必對境對必發識。故經云十方
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菩提。此皆顯詮佛
之知見也。言攝法周備者。如知見既備六根則耳
根在其中矣。既曰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則六根
通須首楞大定為本方成佛之知見。佛命文殊選
擇耳根者。蓋入道雖有多門初心豈能遍入故令
[001-0696b]
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然
於所入之門又必有要。苟得其要則與不圓根日
劫相倍。此方眾生惟耳根最利。故文殊順機選此
耳根圓通為入佛之知見之要門。非謂圓通但只
耳根而巳。此與摩訶止觀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
於三科揀却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
為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伐樹得根灸病
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殞大同小異耳。言了了見
於佛性者。一經所詮常住真心。如見性十義耳根
三法皆眾生本有佛性。在於根門莫不了了分明
見了了分明聞。能體會乎此是為佛能知見了了
見於佛性無別佛知見可顯也。


第四破九界妄知見顯佛法界真知見為力用者。
此經破顯力用至大。破妄極至等覺顯真直齊妙
覺。又復應知非謂別有等妙可破可顯。直指眾生
日用見聞之際。一塵不立便名破妄極至等覺。見
性昭然便名顯真直齊妙覺。以眾生成佛時秪乾
盡此現前見聞上情識。秪顯此見聞上佛性故也。
如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秪一見見即見佛性即
破無明力用豈不大乎。然此猶就宗之力用言之。
若用之力用要顯佛說此經功用極大。能破眾生
如此疑情。能顯眾生如此佛性能使眾生悟佛性
修行破妄顯真至極者如此與宗俱大也。


第五圓頓生酥為教相者。此經說在方等。方等四
[001-0696c]
教並談此經純談佛性。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故約
教判為圓頓約味判屬生酥。巳如前茅與玄義中
所說。茲不重辯。
○會解云若其翻譯筆受等來歷
及分門科判之類諸師既有明文茲不繁引。則知
天如師亦不廢於科判等說。今仍順古師備釋翻
譯筆受來歷及隨經科判云。】


「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疏】長水曰此別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
月邦。以此大國形諸小國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
當中也。即一境之都名。一境之中有多國別。最尊
大者號摩竭提此云大體以總攝故。或云不害皆
義翻也。那爛陀此云施無厭即龍名也。西域記云
菴摩羅國有池池中有龍名施無厭。寺近彼池故
以標號大道場者沙門體心修道之地也。佛滅度
後六帝緝興。遐竦紺宇園林普合都建一門主客
萬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於此故名曰大。灌
頂部者彼有五部此當其一毗盧為主。既標部處
尋驗可憑。無謂近翻疑非正說。】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巳卯朔二十三日辛
丑」


【【疏】長水曰長安三年則天罷政中宗嗣位。是歲改
為神龍元年。龍集者。龍星亦曰歲星歲行一次也。
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穌也。月死復穌。穌生
也。】
[001-0697a]


「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疏】長水曰天竺亦云乾竺乾豆身毒印度等。沙門
云勤息取生善滅惡之稱。般剌密諦此云到彼岸。
譯者以有才智通四方語。名曰象胥之學。四方各
有其名。今取北方掌語者也。】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疏】長水曰國名未詳。彌伽釋迦此云能降伏。翻梵
為華故云譯語。其中證義應有別錄。餘如翻譯時
年中說。】


「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
房融筆授」


【【疏】長水曰雖為宰官而授大乘戒者。經云欲受國
王位時乃至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
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也。資於師長以父兄之道
事之故云弟子。正諫者今之諫議也。舉賢達能大
扶進人故曰大夫。中書門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
國政之事曰平章事。筆授或云筆受。謂以此方文
體筆其所授梵本。緝綴潤色令順物情不失正理
也。初密帝割膊藏經至融所苦血浸。融妻以水清
之方得就筆。


天台曰隨經科判準常為三。初序分始於如是我
聞終於歸來佛所。第二正宗分始於阿難見佛終
於不戀三界此後皆屬第三流通分也。】


「○初序分二初通序六初指法體如是。


二顯能聞我聞。


三明機感一時。


四稱化主佛。


五述住處在室羅筏城祇桓精
[001-0697b]
舍。


六引同聞三初聲聞五初明類與大比丘眾。


二示數千二百五十人俱。」


【【觧】溫陵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此集者因佛立言
證法有所授而巳不必他說。一時之語亦因佛立。
諸經通用故不定指也。孤山曰室羅筏或云舍衛
新翻豐德。以國豐四德。一貨財。二欲境。三多聞。四
解脫。祇具云祇陀正云逝多此翻戰勝太子之名
也。生時父王與外國戰勝因立美號。即須達為之
買園造立精舍以施佛者。桓即林也。比丘含三義。
乞士破惡怖魔也。長水曰千二百五十人者。初度
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兄弟兼徒一千。次度舍
利弗目犍連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長者等五十
人。經舉大數故減五人。此眾並先事外道勤苦累
劫一無所證。纔遇佛即得上果。故感佛恩常隨佛
化為常隨眾也。天如補註曰會解之例不以人品
年代先後為次第。蓋於諸家之解互有去取。但以
所取之解隨經文先後而插入焉。解之同者不重
取。貴在一路貫通如出一人之口而巳。


【疏】天台曰不必他說者如自古釋經有六成就四
阿難離合等說。皆護法菩薩之所建立馬鳴龍樹
之所宗尚。蓋通序文通其義亦通而意在於別。環
師解經多從要略故其言如此。然以略該廣可也。
若以略斥廣此惡乎可。學者當兩存之庶不倍乎
聖經。今一往順長水所解伸通其義。如是者若兼
我聞合釋即指法之辭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
[001-0697c]
地論云謂結集時眾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
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離釋如
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
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肇公亦云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
資之道成。故萬行中以信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
契機曰如永離過非曰是。如理而說如理而信故
言如是。若約今經如來藏心體性不動曰如。真實
義故曰是。又一切諸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故名
為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稱為是。更有餘義繁
而不論。我聞者聞成就也。我即阿難自指五蘊假
者。然一切法佛說無我。今稱我者我有四種。一凡
夫徧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世假立賓主。四法
身真我。經指後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說故無過矣。
聞謂耳根發識聽受。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
聞。無相宗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生故不壞
假名即不聞聞也。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
俗無礙之法門。一時者時成就也。師資合會說聽
究竟總言一時。一者揀異餘時。時者隨世假立。如
來說經有無量時不能別舉。一言略周但云一時。
涅槃經云一時在恒河岸等。又諸方時分延促不
定故但言一時。若約法義釋者即說聽之時心境
泯理智融凡聖如本始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不
[001-0698a]
標春夏秋冬日月歲時。但是佛說法時。佛者主成
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
即究竟覺也。論云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未覺心
源故非究竟覺。然具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
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
圓稱之為滿。佛地論中具有十義。謂具一切智一
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
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
開故稱為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者處成就也。
處有二種。一所化處即筏城。二所住處即祇園。具
云室羅筏悉底此云豐德。或云聞物或云好道。此
乃城名非是國號。以其城中多財物好欲境饒多
聞豐解脫。道德名稱五天共聞故。或云聞者城。昔
有老僊於此修道。後有少僊從其受學。厥號聞者。
老僊歿後少僊於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國都號
憍薩羅。但以就勝易彰。故舉城號。祇桓者具云祇
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戰勝即太子名。林主是彼
故云勝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門精行所舍處
也。謂須達買園置舍太子捨樹造門二人共建以
延佛僧。與大比丘眾者眾成就也。與者并兼共及
也。佛與阿難及大比丘等證非虗謬。梵云摩訶此
具三義謂大多勝也。器量尊重天王大人之所恭
敬故云大。徧知內外經書故云多。勝出九十五種
外道故言勝。比丘名含三義乞士怖魔破惡。謂出
[001-0698b]
家者上於諸佛求法以內資令慧命增長下於檀
越離邪正命乞食以外資令色身無損故云乞士。
又出家者最初發出家心或發菩提心或至成佛
皆令魔怖失人眾故名為怖魔。又能破斷身口七
支九十八使業煩惱故稱為破惡。四人巳上能作
說恣羯磨法故名為眾。】


「○三顯位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四歎德二初自行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二化他二初現在助佛揚化
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
範三界。


二未來垂應益物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觧】孤山曰無漏者內冥中道不漏落二邊也。準涅
槃四依品十地菩薩名阿羅漢。溫陵曰華嚴歎眾
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護持諸佛正法之輪所謂
佛子住持也。法華歎眾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謂
善超諸有也。能於國土成就威儀者。隨剎現身正
容悟物也。從佛轉輪妙堪遺囑者。道能助化德足
利生也。而又嚴毗尼而作範示應身而度生。意非
利彼一時直欲拔濟未來使皆超諸有塵累耳。此
阿難同列之德也。凡經序眾皆隨緣起。此經以阿
難起教示墮婬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諸有。
虧威儀汙戒律不堪遺囑度生拔濟未來。故因歎
同列之德以顯阿難示迹實無虧汙意在拔濟也。


【疏】天台曰。二師釋歎德[改-己+易]之太高者。以孤山判歸
法華溫陵判歸般若法華兩間故也。不知如是等
六事名經前序居一經之首故。亦名經後序結集
[001-0698c]
家後安故。今正意在經前。豈以未聞楞嚴而遽歎
功德超勝如此。即法華稱最圓頓而未經開顯敘
眾亦從小釋。楞嚴輙以過之恐無此理。今既判歸
方等則無漏者內冥真諦不漏落三界也。羅漢三
種一慧解脫二俱解脫三無疑解脫。今揀非慧俱
故稱為大。以大乘言之菩薩稱佛真子二乘猶子
而巳。住一切智所住境護持諸佛正法之輪所謂
佛子住持也。法華嘆眾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謂
善超諸有也。能於國土成就威儀者。隨物現通正
容悟物也。餘如舊說。若應身無量度脫眾生亦須
約小乘無漏神通而釋。惟其如此具德方堪受別
請而事遠游行等慈而不擇微賤能轉邪而不為
邪轉。如其未然無有蹈大人之跡而不顛倒錯亂
若阿難者。經家敘意不在茲乎。是則歎德出當機
一籌足矣。經前之序胡必拘拘以涅槃華嚴為較
哉。】


「○五累名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
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二緣覺眾 三菩薩眾列在別序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觧】長水曰舍利此云鶖也。弗即子也。其母名舍利。
以其眼黑白分明轉動流利如之故連母為名。目
犍連姓也此云釆菽氏。名拘律陀此云無節樹。摩
訶拘絺羅此云大膝乃舍利弗之舅。常論勝姊。姊
懷鶖子。論即不勝。知懷智人寄辯母口。遂往南天
[001-0699a]
學十八經無暇剪爪號長爪梵志。學畢還家而甥
巳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奪之。佛令立論義
墮負媿得法眼淨成阿羅漢獲四辯才。富樓那父
名此云滿。彌多羅尼母名此云慈。今連父母名召
云滿慈子。須菩提云空生。生時庫藏皆空占者云
既善且吉故亦云善現善吉。優波尼沙陀此云塵
性空。孤山曰諸經列名不同。尚年臘則先陳如。尚
聲德則先鶖子。今從尚德之例也。長水曰辟支具
云辟支迦羅。此云獨覺亦云緣覺。獨但自悟緣依
教悟。獨覺自分二類。其利根者曰麟喻。喻麟之獨
出無佛世。觀物變易。自覺無生。其鈍根者曰部行
亦出無佛世。部黨而行師徒訓化也。緣覺依佛教
觀十二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者也。資中曰此
是部行遇佛迴向者。吳興曰并其初心正似師徒
共集實部行也。


【疏】天台曰二序分文通序巳竟下屬別序。論此經
亦具三乘及以俗眾。第二乘內眾常隨侍佛。王臣
等外眾出沒不定。菩薩居兩間輔弼揚化而隱顯
無恒。發起緣由既屬休夏自恣。菩薩隨機化導必
自遠方而來。王臣設齋延佛要須隨佛而至。經家
欲避重複故於別序而插入焉。】


「○一別序二初發起遠由二初夏終演法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
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坐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
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僊音徧十方界恒沙菩
[001-0699b]
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觧】孤山曰自恣律開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
溫陵曰自有愆失恣任僧舉曰自恣。九旬禁足。莫
由覲佛。故於休夏咨決心疑。自恣決疑皆所以考
九旬德業也。欽奉如來而稱慈嚴者。慈以恩言嚴
以威言。宣示深奧所以為楞嚴發起。如法華以無
量義為發起也。迦陵頻伽僊禽也。其音和雅佛音
如之。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嚴會上為擇法
眼。故居上首也。


【疏】天台曰深奧為此經發起者即菩薩所求密義
也。楞嚴所說妙在密因。開佛知見莫尚乎此。是則
菩薩與佛砧槌相扣。於楞嚴未舉齒先巳聊通一
線。又此一段經文應通別兩屬文殊師利而為上
首屬通序列眾。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一段屬別序。
蓋此經所說最嚴者戒律戒律所重者休夏自恣。
欲敘菩薩咨決心疑而集。不得不以休夏自恣而
為發端。則恒沙菩薩來聚道場者為咨決心疑而
集也。古師知此經以阿難邪染為緣浚發大教不
知邪染之緣正根于此。經家意明阿難大小威儀
俱失兩門作略俱無。而欲行大人事且曰方行等
慈不擇微賤。摩登伽女所以得乘其間矣。何謂大
小威儀俱失。休夏自恣此小乘之威儀也而阿難
方受別請。咨決心疑此大乘之威儀也而阿難方
遠遊不還。何謂兩門作略俱無。藏乘極果猶諄諄
[001-0699c]
乎結制。小乘初心當謹謹乎伴侶。而阿難方破夏
而獨行。大乘菩薩如文殊雖三處度夏至休夏未
甞不住佛所而咨決心疑。阿難果何人斯而獨異
乎是耶。故經家暗紏阿難之失而有此五焉。一破
夏遠遊。二獨受別請。三不來自恣。四不咨決心疑。
五強學大人作略。要知正為末世比丘與白衣居
士學虗頭禪無真實慧虧威儀蔑戒律。強學大人
作用其過有甚於誤墮婬舍將毀戒體者設豈阿
難之實然乎。】


「○二王臣營齋二初佛應王宮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
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


【【觧】孤山曰波斯匿此云勝軍。溫陵曰匿王舍衛國
王也。宮掖王之內庭也。於內庭延佛敬之至也。


【疏】中川曰仁王經波斯匿名月光德行十地也。諱日
者。曲禮云卒哭而諱。謂諸候既葬七月有祭於庭
廟謂之卒哭。乃命於中宮捨故而諱新。無敢稱名。
故匿王以其日設齋恭延聖眾所以資先王之靈
也。又諱日亦云忌日。祭義云忌日必哀稱諱如見
親。宮掖者按唐志及宋元宮殿錄掖皆為掖垣掖
門而非內庭。蓋云宮城也。若按班固西都賦云後
宮則有掖庭椒房。呂向註曰掖庭宮名在天子左
右如肘掖也。】


「○二僧應臣舍二初敕文殊領眾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
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二闡阿難他行惟有阿難先受
[001-0700a]
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


二發起近由四初獨還無供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
中獨歸其日無供。


二乞食遭攝二初乞食運懷三初俯運等慈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
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
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
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觧】溫陵曰此敘其悞墮婬室之由也。律制僧遠出
侶須三人一上座一軌範師所以嚴行止防悞失
也。鉢曰應器。最後檀越謂未飯僧者。平等之慈於
巳等心而化使彼等心而施。於食等者於法亦等。
所以能成無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穢而微賤。阿難
既無揀擇所以誤墮也。剎帝利王族。旃陀羅云殺
者即屠膾婬酒之家。


【疏】熏聞云飯僧者謂以食請僧飯之。四分律明請
僧有二種謂僧次請別請也。雖律開別請而諸文
中多斥別請偏讚僧次。十誦律云別請佛及五百
羅漢不如僧次請一似像極惡比丘。成論云僧次
請僧如飲海水即飲眾流也。梵網經中亦作此說。
天竺以積財巨億為長者。守道居正為居士。阿闍
黎有五種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經。五依止。
受戒及依止多巳十夏者為之。餘皆多巳五夏者
為之。】


「○二仰遵訶戒阿難巳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
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三威儀如法經彼
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001-0700b]


【【觧】溫陵曰此敘平等行慈之意也。須菩提捨貧從
富大迦葉捨富從貧。一謂富者易施。一為貧者植
因。如來訶之欲其心無遮限而息不均之疑謗。故
阿難欽仰以肅恭齋法。齋法者。齊整嚴重次第行
乞之謂也。或局維摩經謂非如來訶責。安知如來
不訶獨淨名訶哉。


【疏】中川曰分衛經明一切賢聖欲濟貧苦故入聚
落。當乞食時乃至入無城想見無人想。阿難嚴整
威儀肅恭齋法即此謂也。】


「○二經歷遭攝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
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
戒體。」


【【觧】長水曰摩登伽義翻本性。下經云性比丘尼是
也。溫陵曰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羅此云黃髮外
道。所傳幻呪名先梵天實妖術耳。婬躬撫摩將毀
戒體者。以身逼近將毀淨戒之體也。後云心清淨
故尚未淪溺則將毀而巳。


【疏】栢庭曰夫是經之設特以阿難摩登一緣。蓋其
意有二。一以後世其過徧甚。宜先示教以為之防。
一以有慧無定為未足恃。雖果位猶且不免。以為
未全道力之戒故權設迹以救世焉。非謂聖賢實
蹈其過也。而經云將毀戒體亦權為之辭焉。


天台曰戒體即無作戒體也。謂授戒之時三白四
結身口承受心不異緣。一作之後更不復作。戒疏
[001-0700c]
所謂不起則巳起則性無作假色是也。今之將毀
即四根本中第一婬戒。言將毀者非謂當機將欲
毀之。蓋謂摩登之婬躬撫摩將欲毀伊之戒體也。
後云八萬行中但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以
當機初果巳斷邪婬不入欲流故不淪溺。】


「○三如來慈救三初在王宮密知如來知彼婬術所加。


二歸精舍演法二初齋罷歸園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
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二現通演呪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
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
說神呪。


三敕將呪往護敕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消滅。


四護歸佛所提獎
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觧】資中曰如來常儀受請齋畢皆為說法。今既速
歸必有所為故王臣大眾隨而來也。溫陵曰頂門
為無上果。光有百寶色謂之無畏者。能攝魔外物
無以勝也。世尊不自說呪而於頂光化佛說者。示
此呪乃無為心佛無上心法也。孤山曰登伽得益
而經家不敘者下文顯故。然約實行則機熟得道
之時。由阿難牽以欲鈎故使後入佛智也。若是大
權則同阿難。發起斯教以益群機耳。


【疏】天台曰如來知彼婬術所加。正明佛界機興感
應道交也。知之一字。即如來鑒機之智寂而常照
無緣慈悲也。婬術所加正明得機。此之機感有乎
冥顯。婬術所加人天機顯。未即起數佛界機冥。如
地隱好堅人無知者。惟佛天眼乃能知之。然此知
字與下知常之知。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之知同是
[001-0701a]
一體。王及大臣等。俱來隨佛願聞法要者。明此大
機不為一巳獨得滅度而發。即佛之大應亦不為
一人開佛知見而興。歸園演呪雖為析邪拔苦之
方。實是攝機與樂之漸。殷勤啟請十方如來楞嚴
大定慕果以求因仰勝以興懷不由之而致乎。故
此一節。為一經之深脉。全題之都召也。佛敕文殊
將呪往護等者。論區區惡呪焉用牛刀。如師子搏
獸亦盡其力而巳。然有二因緣焉。一以摩登婬俗
之舍目連雖具大神通所不得往。一以阿難佛界
之機富那等雖善巧說法所不得預。惟文殊為實
智之母權智之父。泯是非一境智鑒機宜知順逆
具大體大用將欲因之而開佛知見故偏遣之。


【觧】天如補註曰一經大分準常為三。一序分。二正
宗分。三流通分。序分齊此。下文為正宗分。蓋阿難
返省前非啟請妙奢摩他等政是正宗之發端也。
環師於正宗一分又科為五。初見道分始於此而
止於第四卷中。二修道分始於第四卷中而止於
第七卷。三證果分始於第七卷末而止於第八卷
中四結經分在證果分後。五助道分始於第八卷
中。而止於第十卷末。正宗文竟遂入流通而卷終
焉。


【疏】天台曰準桐洲集解正宗分科為六與溫陵所
判大同。初依常住真心以開圓解即見道分也。二
依常住真心以起圓行即修道分也。三依正助兩
[001-0701b]
行以分圓位即證果分也。四承三法既備問名受
持即結經分也。五因釋餘疑廣辯七趣即助道分
也。六無問自說預明禪境與之小異。蓋彼合禪境
為助道此開助道為禪境爾。正宗文竟遂入流通
焉。今依集解惟開圓解起圓行多有更治。蓋前經
三卷酬當機三止之請。雖曰開解行隨解進。常心
雖圓而三諦宛爾。隨聞入觀妙行斯立。第開解有
兩翻問答。初對慶喜明破妄顯真約不次而次說
三諦酬三止以開圓解。始於初卷終第三卷。次對
滿慈明從真起妄約次而不次說三諦酬三止以
開圓解。始於第四卷終請入華屋之前。初次第中
始于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約真諦酬奢摩。始敷演大陀羅尼至意識界約俗
諦酬三摩。始開示中道了義至說偈讚佛約中諦
酬禪那。經敘阿難。即解即行即證一期酬三止之
請巳竟。次答滿慈不過釋餘疑以盡三諦之妙。洎
乎請入華屋去又不過重為末世眾生。曲施方便
以開行門爾。】


「○二正宗分六初依常住真心以開圓解二初對慶喜明破妄顯真約不次而次說三諦酬三止以開圓解三初阿難悔請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
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
那最初方便。


二大眾願聞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
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觧】天如補註曰奢摩他等三名乃楞嚴大定之名
也。昔孤山甞用天台三止配之。一曰體真止止於
[001-0701c]
真諦。二曰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三曰息二邊分
別止止於中道第一義諦。以止屬於定故也。今復
釋而明之。奢摩他者寂靜之義也。三摩者觀照之
義也。禪那者寂照不二之義也。義立三名體惟一
法。舉一具三言三即一三一互融故謂之妙。如是
妙修方曰楞嚴大定。此乃一經之要旨趣理之玄
門。阿難昧之是以遭難。至是始以多聞小慧為恨
而以楞嚴大定為請。然如來下文所示別無其方。
始則決擇真妄次則真妄和融乃至會通藏性深
窮萬法直至第四卷中。皆是發明究竟之圓理而
巳。蓋此圓理乃大定之本也。吳興曰最初方便者。
阿難所請有通有別。通謂奢摩他等。是諸佛成道
之法也。別謂最初方便即當機發行之由也。應知
下文從破心見以去酬其通請。如佛告阿難有三
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
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等。至辯諸聖圓通本
根酬其別請。如佛告大眾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
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等。舉要言
之。惟觀音所觀耳根圓通是此經最初方便。舊有
多說今無取焉。


【疏】天台曰阿難持法藏人示跡恒為魔嬈。此獨悲
泣者蓋淚出痛膓有所含恨而發。非恨佛救之不
疾也登伽邪染之所困也。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
全道力耳。苟全道力也摩登柰我何哉。道言體也
[001-0702a]
力言用也。有道而後有力有體而後有用。如來巳
成菩提故能從體起用說呪伏魔。阿難方證初果
未全道力故為魔力所轉。遠追其咎過在多聞。多
聞能為道助今為道障者。永嘉所謂分別名相不
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也。小慧巳自為障矧一向
乎。矧無始乎。法華經云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
發菩提心我常勤精進故成道果阿難惟樂多聞
故未得無漏。則無始來一向多聞誠矣。夫人之居
恒孰能內疚。惟其臨難方事悔責。既以多聞小慧
自咎宜以首楞大定為請故經敘殷勤啟請云云。
經文照應有道而後有力。道體屬果有因而後有
果。菩提翻道阿難仰果以求因是故請三。蓋菩提
有真性實智方便三種之異。故於因行亦請其三。
一一主對函蓋相應。昔孤山法師。甞用天台三止
配之此說甚符經旨。今用圓覺三法釋成。經云若
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靜即真也。
取靜即體之之義也。此與今文屈指飛光驗見不
動。觀河之見童耄無遷。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
之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等義同皆體真意也。又
云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以
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
開幻眾。此與今文推陰入處界非因緣自然義同
皆方便隨緣止意也。又云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
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
[001-0702b]
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
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即中
道也。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即息二邊分別也。此與
今文觀七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
法界義同。皆息二邊意也。孤山又曰雖以大定為
請然如來下文所示別無其方始則決擇真妄次
則真妄和融乃至會通藏性深窮萬法直至第四
卷中皆是發明圓理而巳。蓋此圓理乃大定之本
也。蓋止不自止由觀理以成止。修不自修由見性
以起修。如來答之以開解當機照之以成觀。故圓
覺三觀一一皆云悟淨圓淨以淨覺心與此甚相
契合。天台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也。最初方
便者。古今議論是否無定。如長水所說有二方便。
一信解真正為本起因。如圓覺普賢下五章約教
門明解為教方便。則經初四卷皆其事也。一此方
當機發行之由。即文殊所選耳根圓通為行方便。
則經六卷是也。若吳興惟是後說。以耳根圓通為
最初方便。余則并存之復足一以為三。乃通指初
心所修首楞大定為最初方便。即此經與圓覺所
說初心皆可修之是也。以對夫首楞三昧經十地
所修者為最後真修。故此經十住位云以真方便
發此十心。非初心所修大定為最初方便乎。然余
後之一種但是前之二種。前之二種合而修之但
成後之一種。蓋行非解不導解非行不進。目足雙
[001-0702c]
假。斯可以成真家之方便。是則余後一種祇是長
水中之二種。豈非二解長水所得居多乎。雖然如
來所答要必以解而濟乎行。若阿難所請但在行
而不在解。則吳興所說亦不違乎經旨。第解行證
三為經家之常途。惟此經與餘經者異。蓋此經所
詮者祕藏而開解意在法身。修行意在般若。證果
意在解脫。以阿難仰解脫而請般若得成菩提妙
定是也。如來答中先以法身之解者。示般若之照
非法身而不圓。解脫之果非法身而不滿。故慕解
脫者莫先於修般若。修般若者莫先於悟法身。能
悟法身則修般若證解脫如取物而持左劵。故善
照法身者即般若即解脫。一舉而兩得。天台云直
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即今經三諦而
一諦也。又云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脫。
即今經三止而一止也。又云直解脫非解脫解脫必
具法身般若。即今經三涅槃而一涅槃也。以是而
知。今此三止即三般若。直通十地及以等妙。無謂
止觀但被初機而巳。故纓珞經云等覺照寂妙覺
寂照。寂照非止觀乎。交光正脉懸解中大非天如
會解。謂如來所答前四卷皆明奢摩他性定道理。
只言性而未言修。會解硬配三止甚違經旨。不知
會解此文但云前之四卷皆是發明圓理。蓋此圓
理乃大定之本何曾硬配三觀。余所深服天如者
無論餘文。只此數言可以定一經修性解行之大
[001-0703a]
旨。後世所說豈能過之。然則謂其未盡經旨可也。
斥其盡非故不可也。巳如前茅廣破。細翫彼文自
知大途。】


「○三如來演說二初酬請開示以發圓解三初約真諦明破妄顯真以酬奢摩二初約七處妄計破妄心無所密示真心五初審問發心二初問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
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二答阿難白佛我見
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
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臊交
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
仰從佛剃落。」


【【觧】溫陵曰阿難此云慶喜斛飯王之子。如來成道
夜生。淨飯既聞太子成道斛飯又奏宮中生男。舉
國欣慶因名慶喜。是佛堂弟。故云同氣。同氣共本
也。天倫兄弟也。吳興曰阿難既厭多聞。而欣妙定。
如來欲談是義。先詰妄緣。故問發心見相之由。為
止散入寂之本。迷解之要並在於茲。孤山曰見相
實有。生滅宛然。緣此發心安趨常果。故下經云若
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天如補註曰阿難見相乃緣塵分別之
見。其所發心即妄想攀緣之心。後文七徵八辯重
重逐破者此也。


【疏】天台曰如來問阿難發心見相之由先敘俗中
至親故曰情均天倫。次敘法中至親故曰於我法
中。意問俗親則以恩愛為深重。今捨深重而趣乎
法必有勝於父母妻子恩愛之深重者。特不知見
[001-0703b]
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也。阿難所答。則以相
好從清淨之所生。恩愛從麤濁之所得。一昇一降
自不為倫由是頓捨世間恩愛。亦可謂挹流而得
源。聞香而得根矣。然而孤山云見相實有。生滅宛
然。緣此發心安趣常果者。此原阿難分別事識生
起之因從六塵而有。如黠師子先除塊本。雖似破
相。原是破識。而交光輙斥之云盡將破識之旨轉
為破相之宗。此不徒吹毛求疵抑且不知妄本矣。
然不能無失者。不可以阿難一人之非而槩非佛
之相好。如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相好果何過哉。過在以色以
聲求之也。若天如分明指出為分別之見攀緣之
心作下文重重徵破之本。可謂提綱挈領深見旨
歸而交光特掩人之善。亦獨何哉。】


「○二直示常心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
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
想不真故有輪轉。」


【【觧】孤山曰常住真心。即下文如來藏心圓融三諦
也。用諸妄想謂九界眾生不達此三本惟一念於
是六趣見其俗。二乘見其真。菩薩見其中。皆由不
了圓融。妄生取著。故致輪轉二種生死。


【疏】天台曰善哉阿難者如來將示第一義諦先以
大慈哀憫之辭與而進之也。常住真心即圓融三
諦之體。要而言之下文所顯真心真見所謂則汝
[001-0703c]
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也。用諸妄
想要而言之下文所破妄心妄見所謂則汝今者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是也。為下文開圓解作張本。
不知正為顯知為下文開圓行作張本。蓋能知此
體則用諸真如。不知此體則用諸妄想。一經大體
大用盡於此也。若論文意生起。阿難既忻妙定如
來前文問以發心者。蓋萬行以發心為之始。發心
正凡所修行無不皆正。阿難既答緣相發心。如來
繼此而示之以常心者。蓋發心以開解為之本。開
解妙則心無不真。故天台家所立十乘觀法以觀
不思議境為之始以真正發心為之次然後示之
以善巧安心止觀。與此甚相符合。如來之意。謂阿
難所請三止既以如來得成菩提者為言。不可謂
之不善巧。所發之心既緣如來相好而起亦不可
謂之不正。特未知其真乎不真乎。果真乎。即當進
之以真。則妙奢摩他不數言而足。果不真乎。即當
首破其妄然後進之以真。但如來大慈不欲人蹈
之於妄。不欲人蹈妄不若先聊示之以真。使上根
利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則楞嚴妙定亦不煩數
言而足豈不偉哉。故如來嗣發心而告之曰善哉
阿難云云。此不知字。與下第三卷阿難聞法領悟
中。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知字相照應。此中不知。是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之知。下文之知。是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之知。所謂正遍知也。須知此經明阿難
[001-0704a]
觀境發心立行有兩番。初番觀境既執心在內在
外不知妄心無所無體。心既妄矣則發心立行無
非是妄。次番既示以妙境而各各開悟。然後說偈
讚佛。而云妙湛總持不動尊等云云。又繼之以發
四弘誓願而云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
眾。發願既竟釋疑既畢。請入華屋重開行門則若
觀境若發心若止觀至於破法遍識通塞等十乘
莫不皆正矣。噫。智者所立十乘。豈果有意求合於
此經。蓋契理契機之教不求合而自無不合有如
此也。】


「○三勸進直心二初勸令直答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
問。


二引佛明益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
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疏】長水曰諸佛同道脫苦得樂皆由直心者此有
二種。一發言無虗假。二向理之心無別岐路。今此
經意須具二焉。始令發言無妄終成向理心絕。方
為十方道同。孤山曰言者心之聲。由心直故所言
直。三諦真常。名心直。了義頓說。名言直。由此心言
乃能趣道。】


「○四勘定直否二初問將何見樂二初問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
何所見誰為愛樂。


次答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
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
捨生死。」


【【觧】泐潭曰此正陳妄體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識。根
[001-0704b]
識虗妄猶如空華。若執有體。能見能樂。豈惟迷於
法空亦起我人見愛。故後文云六為賊媒。自劫家
寶。無始虗習住地無明皆由根識更非他物。想相
為塵識情為垢。生死輪轉莫不由斯。故下推徵令
知虗妄。


【疏】天台曰觀諸師之釋遽欲於見相發心以正阿
難之妄。不知如來大慈辭不逼迫且放過一著。又
且方便真實開示。常住真心。要使阿難依常心以
進乎解。依圓解以發乎心。依圓誓以造乎行。則首
楞大定不俟多辭而入矣。蓋發心自有多種。如止
觀說有見種種相好而發心者。有聞種種法而發
心者。乃至第十云云。見相又有四種。有見父母生
身而發心者。有見勝應而發心者。有見報身而發
心者。有見法身而發心者。今阿難所見即父母生
身。然四教雖有不同莫不同以一父母生身為境。
解圓則圓解偏則偏。故如來先標常心以為張本
然後誨敕阿難。當以直心酬我所問。使阿難果能
依常住而發心一以直心酬佛所問。如栢庭所謂
我以心見見佛惟心。我心遍於佛身。佛身現我心
內。心不自知心佛不自見佛。心有想則痴。無想則
泥洹。是真見佛。如般舟所云者。又能了知如來之
身。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亦不住。不觀色不觀色
如不觀色性等。如維摩經所謂者。是則依於佛慧
不以二相見於如來。惟依心現不離真如。能如是
[001-0704c]
見如是答者。則七處徵心八還辯見之說無從生
起亦何有於是經。惟阿難將發起是教。特閟其妙
解姑以緣心酬其所問。則曰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安能契本有常住真心哉。】


「○二問心目所在二初問四初法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
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二譬譬如國王為賊
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三合使汝流轉心
目為咎。


四問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觧】孤山曰王譬真心賊譬妄想真為妄轉如國被
賊侵。發兵討除。喻修大定。汝合國王心目合賊。


【疏】天台曰此喻設得極好。總喻得下文七翻破心
無所。三處破心無體。蓋有賊。必有所居巢穴。初攻
其內則逃遁於外。次攻其外則遁於潛根。以至攻
其中間則漫散四方而無所著。至攻無所著則巢
傾穴破以為流賊。夫賊至於流。則絕之必矣。故下
三處破心無體皆所以設正設奇降伏塵勞之良
䇿。至於因見顯心因心顯見去。此又撫字之嘉謨
用文之仁聖也。】


「○二答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
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
浮根四塵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觧】溫陵曰謂心在內目在外自眾生至如來。阿難
皆然文互見也。異生有十二類除土木空散。非心
眼倫也。天如補註曰浮根四塵。言眼也。詳見第四
[001-0705a]
卷中。


【疏】熏聞云青蓮華眼。天竺有青蓮華其葉修而復
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


天台曰阿難是多聞人佛有所問而言不亂答。故
內則審定其所見外則引同乎眾人。識心在內既
均乎有情。佛屬有情。理豈不然。故曰一切世間十
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眼根在面既同乎善
逝生侔佛相。事非頓異。故曰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引同巳成然後結歸自巳云我今觀此
浮根四塵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要知阿
難尊者其猶慣竊偷兒。豈肯一鞫成招。釋迦世尊
其猶法家老吏須假三翻成案。初問發心乃以見
相為答。夫發心出家。孰不因相。遽正其妄誠心未
服。次問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答云用我心目。凡厥
有生無問聖凡孰不因眼而見因心而知。遽正其
妄誠心亦未肯服。惟問心目何在。則答之云心在
身內眼在其面。阿難到此情盡辭窮贓物畢露。而
一力成招。如來下文七翻重重逐破。得以藉口矣。】


「○三廣破心眼二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初立例三初定內外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
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
在堂外。


二定先後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三定因由阿難汝
矚林園因何所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
堂得遠瞻見。」
[001-0705b]


【【觧】溫陵曰定內外境欲明在內之心當次第見。定
先後見欲破在內之心不先見內。汝矚等。皆且引
事辯定下乃牒破。


【疏】天台曰阿難所計心在內而眼在面。如來則先
破在內之心七處之文是也。若破在面之眼則寄
在顯示見性之先而說。今疏則約阿難雙計心眼
以為之科云初正破妄心之所。二寄破妄見之所。
及至下文則又順頓示見性常住妙明之義而更
為追破見性是心非眼。以二文破顯各有傍正故
也。】


「○次正破二初慰許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
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
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
禮伏受慈旨。」


【【觧】溫陵曰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
定。首楞三昧千聖共由故曰一門。妙莊嚴海由此
而至故謂之路。孤山曰阿難向以三名為請。今如
來但舉三摩提者。圓融三止舉一即三。故下文奢
摩他路。其意亦爾。


【疏】天台曰此段經文有謂倒置合移於問發心之
前。此說非也。蓋此經以破妄顯真為力用。前問發
心等為破妄作序。示常心為顯真作序。但顯真為
傍破妄為正。妄賊巳露方事逐破。故知七徵為妙
定之正文。如來于此許說誡聽。文不為倒。先摩頂
[001-0705c]
者。以七處所徵皆當機尋常所守。今將逐破恐其
怖畏失守故安慰之。又將開示無上頂法故摩頂
以表之。有三摩提等者舉全題以示也。三摩即密
因。大佛頂題之始。首楞嚴王題之終。具足萬行備
舉中間。一門超出即修證也。不言菩薩以如來該
之前以三止釋密因義得于此。門之與路皆三摩
也。蓋總指一經所說三止大定最尊無上能徤相
分別至堅至固。但修此法而自具萬行。三世諸佛
莫不由斯以成正覺也。故知七處雖曰破妄密巳
顯真。所謂妄賊既除。真王得顯。無生之理于此見
矣。】


「○次正說為二初破正計在內二初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
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
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次循例正破二初牒執阿難
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內。


二例破二初雙難二初無內見二初立爾時先合了知內身。


二破頗有眾生先見
身中後觀外物。


二無內知二初立二初縱無內見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二應有內知爪生髮長
筋轉脉搖誠合明了。


二破如何不知。


二反責必不內知云何
知外。


二結破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
有是處。」


【【觧】溫陵曰心在身內。合見身中。頗猶可也。引眾以
問決不能也。心胃內藏縱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
不曉。既不內知。果非在內矣。天如補註曰前文雙
呈心目所在。今乃先破妄心。雖曰破妄心。而但言
[001-0706a]
此心無有處所却不顯言此心是妄。要引阿難處
處推呈令其情盡而理窮也。由是直至七處徵心
之後始告之曰此非汝心等。然則七處逐破者且
破妄心無所在也。


【疏】孤山曰欲破執心在內故汎指其人以例之按
定阿難之答也。身喻內心堂喻人身。林喻外物。


天台曰心在內此當機之正計也。一切凡夫莫不
皆然。經云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是也。若後之六徵
乃是轉計非本心也。故今總科為二。初破正計在
內次破轉計六處庶令讀者知其大途。】


「○二破轉計六處六初破在外三初轉計三初因破轉計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
心實居身外。


二立喻例顯二初喻例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
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二合法一切眾生不
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三結意請政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二正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
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
林我巳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觧】溫陵曰因破非內復生妄計。謂心在外彼食不
能飽此則外心不能知身矣。宿。預也。食有四種。摶。
即段也。有形段可摶取。揀非思食識食等也。孤山
曰前云受請。今言從我乞食者。提奬阿難。在赴請
日。為彼演法。事應隔宵。故指即日循乞為例。我巳
[001-0706b]
宿齋者。即我一人巳飽也。


【疏】孤山又云齋乃經宿方食故曰宿齋。谷響云謂
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顯齋義。纂謂今日明相
現時方可得食。】


「○二循例破執二初牒執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二例破三初以理定其相外身心
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
能知。


二約見驗其相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
難答言如是世尊。


三約相知難其在外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結破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
處。」


【【觧】溫陵曰身心相外下。辯其非外也。我今示汝下
驗非外也。兜羅此云細香。其綿色如霜佛手柔軟
如之。】


「○二破潛根三初轉計二初領破轉計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二因徵廣敘二初佛徵其處佛言處今何在。


二敘義立例二初正敘立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
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猶如有人取琉璃椀合
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二翻前難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
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觧】長水曰琉璃喻根眼喻於心。眼根色淨。不礙於
心同琉璃椀不礙於眼。隨照一境心隨根知。】


「○二逐破二初立例按定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
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
[001-0706c]
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二循例破執二初牒執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
合者。


二例破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
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
琉璃合。


三結破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
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觧】真際曰此責阿難有法喻不齊之過。喻見琉璃
法不見根。縱許見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
隨。以前文云彼根隨見隨即分別故。溫陵曰事理
俱違非潛根矣。】


「○三破內外三初轉計二初陳執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
腑臟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


二請裁是義云
何。」


【【觧】吳興曰初計心在身內佛以不見腑臟為破。次
計在外復招身心相離之難。又計潛根且乖琉璃
籠眼之喻。今立內外欲免前三之過也。何者良以
有藏則暗。故見暗時即名為內何必須見內之物
耶。有竅則明。故見明時即名為外豈應更責外不
相干耶。內外若成自顯此心不在一處亦異潛根
也。然則雖云見外所執心體還成在內。以開眼見
明不同燈在室外故。泐潭曰白虎通云五臟即肝
心肺腎脾。六腑者即五臟之宮府也。胃為脾之府
膀胱為腎之府三焦為命之府膽為肝之府大小
腸為心府肺府也。溫陵曰復計心在內故以見暗
[001-0707a]
為見腑臟也下約三節破之。】


「○二逐破二初約外見破二初明眼對非內二初明在前非內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
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


次顯成內有過若成
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二明不對非見
不對者云何成見。」


【【觧】溫陵曰汝當下問之若與下難之若不下結也。】


「○二約內對破二初牒執若離外見內對所成。


二逐破二初正破二初例難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
見明何不見面。


二結責若不見面內對不成。」


【【觧】溫陵曰眼前之境名外見身內之境名內對。前
以對眼為外不得成內。今縱離外見而成內對即
是眼能返觀。且合能返觀身中則開應返觀巳面。
若不爾者義不成矣。】


「○二縱破三初見面則心應在空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
內。


二在空則自他相混二初在空非自過若在虗空自非汝體。


次我見同汝過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
是汝身。


三在空則眼非身覺二初直破眼覺非身汝眼巳知身合非覺。


二轉計兩覺有異必汝執言身眼兩
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三結破是故應知汝言
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觧】溫陵曰展轉辯明無返觀理也。汝眼巳知身合
非覺者。既在虗空自非汝體也。若執兩皆有知則
成兩體矣。吳興曰是故應知下不言見明為外者
略也。又見外為成見內今從正計結也。


【疏】補遺云次破外二。初縱。經云見面若成且縱汝
成於見面之義。恐他計云雖不灼然見面既心識
在眼根中巳與面作對即是見面外對之義故今
[001-0707b]
且縱此計也。何以知其然邪。准下破文既云此了
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虗空。意云若作此計須是心
眼在空可也。若附在面外對不成也。次奪又三。一
約心眼在空奪。若欲立見面外對之義須是心眼
在空方許此義。既無是理見面不成。故曰此了知
心等也。言何成在內者。由阿難雖計通內外心體
實在於內。由竅明故由內外見故心亦有在外之
義。今既心眼在空則向云在內義亦墮矣。二約心
眼同他奪。若計在空巳非巳有全同他體矣。則是
現今如來見汝之面即是汝身之眼矣故曰若在
虗空等也。三約一身無兩覺奪。若心眼離身身合
非覺知。若欲身眼各自覺知應有兩心至成佛時
須有兩人成佛。此意且就凡迷一人無成兩佛縱
奪其執不可以悟中果地一佛徧應恒沙謬解也。】


「○四破隨合三初轉計二初依經起執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二翻前四計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觧】孤山曰心生法生境從心起也。法生心生心逐
境遷也。溫陵曰以心法相生則隨境思惟即是心
體心法合處即為心在。】


「○二逐破二初牒執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
處心隨有者。


二例破二初直明無體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
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
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
[001-0707c]
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觧】溫陵曰以即思惟體為心特浮想耳故難其體
之有無也。設若無體則空有其名云何隨合。如十
九界七塵特空名耳。設若有體。當何所在。令挃身
而驗明體實無在也挃猶觸也。】


「○二委難有體二初約內外出入破二初救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二破佛言若
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巳死尚有眼存應
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觧】溫陵曰阿難言下解上難也。謂心但能知不可
言見。曾不悟能見在心徒眼不見也。佛言下。舉門
喻能見在心舉死明徒眼不見。】


「○二約一多徧局破二初定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
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


二破若一體者
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
何體為汝若徧體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當汝觸頭
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三結破是故應
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觧】溫陵曰當知真心非一非多非徧不徧四義既
非則不可謂隨所合處心隨有也。


【疏】天台曰約一多體局破先定中初二句言心未
言身。故但云又汝覺了能知之心。次二句身心合
言。故云今在汝身為復徧體為不徧體。次破中則
四句皆約身相依而破。然雖有四句但成三義。以
[001-0708a]
一體與徧體破義同故。】


「○五破中間三初轉計二初敘經起執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
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
內無所見外不相知。


二翻前所難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
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觧】溫陵曰以為在內則不見腑臟。以為在外則身
不相知。二義不成當在根境之中。長水曰外不相
知合云外又相知恐字之誤也。】


「○二逐破二初約身處破二初按定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
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


二推破二初破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
在中同內。


二破在處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
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
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觧】溫陵曰此且各就根境辯定中位。身即根處即
境也。若在身者下謂身有中邊二義。在邊則不得
為中。在中則同前在內應見內矣。若在處者下亦
辯中位無定也。表者標物以表顯也。混亂則無所
取中矣。】


「○二約根境破二初救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
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二破二初先定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
不兼二。


二破二初破兼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
云何為中。


二破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
相。


三結破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001-0708b]


【【觧】溫陵曰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得為中也。物根
塵也。體心體也。物非體知者物不同體之有知則
根塵與心兩立無中位矣。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不
得為中也。不兼根則非知。不兼塵則非不知。二義
既非中云何定。天如補註曰環師解物非體知則
曰根塵無知心體有知。及解非知不知則又以根
為有知語似未順。今應仍以知屬心體不知屬根
塵。蓋謂若不兼二則非心又非根塵即無體性矣
中何相哉。物非體知古人有以體知為根者非也。
蓋佛明言此之心體故。


【疏】天台曰溫陵解體字前非後是。天如則反以是
者為非。不知自有心體之體根體之體。佛言此之
心體從能破邊隨自意語。根體之體從所破邊隨
他意語。以阿難執云眼有分別故且就所執而破
之。適時之語須識大途。】


「○六破無著三初轉計二初依經起執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
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
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
著名之為心。


二問佛可不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觧】泐潭曰既非內外中間即知心無所著。而不知
佛意破妄無體令識本真。如云三際求心心不有
心不有故妄元無。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
平等不了此意謬引佛言妄立無著。】


「○二逐破二初牒執按定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虗
[001-0708c]
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
無。


二雙破有無二初正破一初無則喪體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


二有則乖名有不著者不
可名無。」


【【觧】天如補註曰七徵之文皆且破其妄心無所依
處。阿難前云隨所合處心即隨有佛即難其心體
是有是無是一是多是徧不徧。雖似破其隨有之
心然既令其挃身以驗則意在破其隨所合處也。
今指一切無著名之為心。佛乃難其世間虗空水
陸飛行一切物象為在為無等者亦是就其所依
之處破也。溫陵曰為在為無問汝心不著而彼物
象為存在耶為空無耶。若彼空無則同龜毛。云何
可著而說不著。若有不著者則為有物故曰不可
名無此皆牒難下乃結破。】


「○二重責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


三結破是故
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觧】溫陵曰物果無相則同龜毛。物果非無即自有
相。知相有則心有在云何得為無著也。吳興曰夫
相不自有由心在故有。心不自無由相盡故無。是
以有相而言無著者理不可也。孤山曰總此七翻
似破四性。在內潛根見內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
間似共性。隨合無著似無因性。故龍樹云諸法不
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是知
如來七翻逐破使介爾妄心無逃避處。妄賊既除
真王得顯。無生之理於茲見矣。利根上智巳合潛
[001-0709a]
悟。但為中下之輩更廣說耳。天如補註曰虗妄浮
心緣塵而有。本無實體亦無定所。上文七翻破其
妄所意在顯真。而阿難未悟故於下文重請開示。
世尊乃復放光現端示以二種根本。次則舉拳驗
見重詰其心。引其復認能推然後咄而告之。乃至
令其微細揣摩離塵無體等。始是破其妄心無實
體也。


【疏】苕溪云若四性未破此覺了心世而非諦破性
執巳乃名世諦。世諦虗假猶存於相。若破此相方
名真諦亦曰第一義諦。故天台智者大師云世諦
破性真諦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由是言
之經文七翻義含二空也。長水曰凡情所計雖復
萬差。因依之處不過此七。欲推妄體先破所依。其
猶城陷則賊亡巢傾則卵覆。徵雖有七處則成五。
第五第七無別處故。隨合無著似破能依正意在
所。見內同破在內隨合同破無著。


天台曰如來上文先示以二種心一常住心一妄
想心意令領其上者。而阿難不能顧名思常住真
心之義是以無住而為其住竟墮其次者以為之
答。曰心在內在外潛根以至無著。不知此七皆有
住處。住成心所住豈所謂常住真心哉。然妄心無
體隨所住以顯其體。初在內所執甚局。次在外差
寬。三潛根又局。四內外又寬。五隨合六中間則隨
境而遍。七無著秪不著於前六則其體亦寬。皆
[001-0709b]
不過以宅方實寸有一物身中往來者以之為心。
此即輪迴本生死根。而曰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
有輪轉非此之故乎。又前四自計後三引經。前第
一舊計後三轉計。雖有四計正意惟在於內。而第
二在外不過計窮乍竄非本心也。潛根見暗等適
足為在內作解紛耳。後三引經乃巧慧分別又以
寓根塵者為言。故隨合中間皆約根塵而說。即無
著而云一切亦其事也。是又兼內外以盡生平之
學問耳。圓覺文殊章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
無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至
普眼章令依如來奢摩他行。先約四大檢身了身
無身相。次約六塵推心了心無心相。今經先約七
處徵心無所次約三義破心無體。與圓覺次義同
皆奢摩他之流例也。故知二經大意相合。第當機
之執當時雖破。今之毛道凡夫氷礙猶存。然七徵
之處最堅銳難攻者在乎首尾。蓋在內久為世人
所守而無著又為佛學初機所宗。能熟向下經文
自然隨文通達。其若不然多成謗法之咎。若斯人
者余見之矣。今試立問答曉之不無奢摩他之一
助云。問曰心之在內生佛咸然。儒釋共宗何言非
是。不專在內可爾。而言決非在內殊違先達之格
言。如子程子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彌六合則顯此心無所而不遍。藏於密則顯此心
在內者昭然。又法界頌曰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
[001-0709c]
真如還遍外。既曰身內真如外亦顯遍此心在內
而能遍外也。況以事驗我今身心分別有實。彼物
無別分辯我身。今不見內者譬猶燈焉。光明固洞
燭於十方。焦炷不妨漆然於其內。不以焦炷不明
而無破暗之用。如是則事理俱不相違法喻兩無
過咎也。況諸佛祖雖曰成道。莫非體內而用外本
一而末諸。不起寂定而現諸威儀。一放心光而六
門洞達。心之在內又明矣。答曰子但求諸末而忘
諸本知乎一而未知乎二也。何者。蓋有真心焉妄
心焉有帶妄以明真焉有純真而無妄焉有從真
而應妄焉。曷為真心即起信論所稱本覺是也。論
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
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
身說名本覺。亦即此經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清淨
本然周遍法界等也。如是真心無有情器之異亦
無內外之分。曷為妄心。如經所謂性覺必明妄為
明覺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
然成異。情器斯立內外由分。一念識心攬赤白色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
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者是
也。曷為帶妄以明真。蓋佛祖設教多依迷而破迷
因倒而因起。如曰身內真如還遍外乃一時解縛
之言不足指為究竟之說。若曰妄性無體非有所
依。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
[001-0710a]
明體。如指漚而即海乃帶妄以明真。曷為純真而
無妄。即如來所證法身體性心彌法界身褁虗空。
此身即心此心即身。隨其心遍而此身亦遍。無身
土之異無情器之分無生滅去來無內外明暗。卷
舒之蠃所不能測。命令之氣所不能拘。至於實報
莊嚴之身稱實感報無有障礙。雖分身土實非情
器。四句圓離百非具遣。此二種身方與真心契本
覺齊。今經首破七處識心意令返妄以歸真循末
而反本。證此法身究竟本覺也。若夫如來應身者
雖應同萬物而有身莫非依體以起用。即用而即
體法報之體既絕情量。應身之用豈類凡庸。雖有
六根不過寄根明發而暗不能昏。是則焦炷之喻
可譬妄而不可譬真。光明之用可喻佛而不可喻
妄以眾生執在內之心尚不能照內而焉能照外。
以是而言惑妄心在內可也。而真心遍諸內亦可
也。惑在內則彼主我客而自照力微故不能見內。
遍諸內者則我主彼客而洞照無餘。但妄無自性
全體即真。而人者自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
內。彼即妄全真之心豈受汝迷哉。故凝伸日久者
則長夜不昏。習定得力者而達旦不昧。況五陰皆
空而歸無所得者明如杲日之行空無幽不燭。靜
若澄潭之鑒物有像斯涵。其可以內外大小羣器
而局彼太虗之量哉。或又問曰內外等六固為虗
妄浮心所依之處。凡夫執之成見如來破斥可爾。
[001-0710b]
若末言無著亦可為見道之言離繫之漸。金剛般
若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無著也。四果阿
羅漢稱為無著大沙門。正以其心無著而登大果。
佛亦破之何耶。答曰據名求義萬無一得。以義定
名。萬無一失。蓋金剛之言無住者以菩薩先達萬
法本空我心無相能所一如待對斯絕。所未盡者
特情念未空爾。佛欲菩薩行深般若者忘情而會
道悟理而行檀。故曰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
法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活機闕一撥便轉。
所謂入理般若名為住。以無住法而住般若波羅
蜜中。無著四沙門亦深得乎此。須菩提宜其久入
無住。佛令無住而生心是欲進其技爾。若阿難尊
者之示同凡夫執著之心既有能依之體復有所
依之處。一蒙佛所徵逐即多方逃避。直逼拶到無
逃避處乃妄引佛言以宗無著豈所謂真無著哉。
佛今且約所破未破其能。故曰汝不著者為在為
無。蓋凡言著與不著因於物也。若果無物則同龜
毛兔角之無本自無之云何而言不著。若有物在
早巳著矣又不可名無著也。此文破意應有二義。
一傍破所宗無體。故下釋成云無相則無。一正破
所宗不成故釋成云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
著。然此奢摩他路之前陣不論有物無物著與不
著有體無體無非是妄悉所不許。以未達此心無
所故無體故未真見道故。要知此經以真見道而
[001-0710c]
為其本。果真見道則同十方諸佛與諸大菩薩於
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
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
中有是非是則無著二字向何處安。】


「○三約二種根本破妄心無體顯示真心二初悔過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
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
伏娑毗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
詣。


二請法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
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
翹佇欽聞示誨。」


【【觧】溫陵曰因前徵發乃知迷妄。而責躬請教求詣
真際。真際者真心實際也。奢摩他路乃所以詣真
際也。長水曰闡提即撥無之人。隳壞也。彌戾車惡
見也。


【疏】天台曰當機悔過展轉追咎而有七重。溺淫舍
過由不能伏邪。不能伏邪過由有漏。有漏過由多
聞。多聞過由恃佛憍憐。恃佛憍憐過由為佛最小
堂弟。此六猶其小者最其大者當由不知真際所
詣。苟知所詣早巳證入餘皆無足恃者娑毗羅呪
柰我何哉。真際之家以奢摩他為能詣故請世尊
為我開示。言令諸闡提隳彌戾車者。蓋撥無根於
惡見。惡見根於妄想。妄想根於不知妄心體虗。故
能達體虗即是得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001-0711a]
也。】


「○二現瑞開示二初現瑞表法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
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
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有世界中所有一
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觧】溫陵曰將顯本明故先現此瑞。言面門放種種
光即口眼耳鼻眉間之光並放。示此本明於諸根
門無所不現也。以無所不現故齊彰並照如百千
日。普佛世界即法界也。六震者表破六識無明感
結妄境也。微塵國土一時開現者。本明洞照妄塵
不隔也。十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圓現情量不
礙也。菩薩聽眾皆住本國者。心量本周心聞本洞
也。了茲光瑞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得矣。天如補
註曰六種震動者即動踊震起吼擊也。搖颺不安
曰動。[嶙-山+土]壠凹凸曰踊。隱隱有聲曰震。自下升高曰
起。砰磕發嚮曰吼。打摶警物曰擊。然各有三直動
名動。四天下動名徧動。盡大千動名等徧動。餘五
例此。


【疏】天台曰此經放光現瑞至多此當其首是為總
瑞。蓋將開示奢摩他路先以形似也。形似也頓。上
根利智目擊而道存。聲似也漸。中下之機耳提而
方悟。今經形聲雙似頓漸兼施。無法不融無機不
攝。今先以形似文有三節。初六根瑞為下文顯真
見作張本。次諸法瑞為陰入處界七大顯如來藏
[001-0711b]
作張本。又次遠聞瑞為圓通本根作張本。表本明
開發時。一切見是真見一切法是佛法不勞施設
一一現成了此光瑞楞嚴大旨思過半矣。】


「○二正為開示二初標釋二種根本二初指迷總斥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
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
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
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煑沙欲成嘉饌縱經塵
劫終不能得。


二設徵別示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枉入諸趣。」


【【觧】溫陵曰眾生業種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
知二本錯亂修習故須決擇也。業種者顛倒妄惑
也。惡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業苦三生必
同聚也。攀緣心即前七處妄認者。清淨體即今正
與決擇者。不染煩惱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
染不涉故號元清淨體。識精陀那性識也。元明本
覺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緣法依此而生。而人者
認緣失真故曰緣所遺者。由遺此故無明不覺枉
入諸趣。言元體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
直指當體曰本。


【疏】天台曰示以二種根本者令當機知所去取也。
一有不知悉皆倒置。豈不以所當去者而取之所
[001-0711c]
當取者而去之。今之行者一皆倒置。此學佛道者
之大患故如來于是告之。能緣之心為攀所攀之
境為緣。凡夫則攀緣乎六塵。外道天魔則攀緣乎
邪見頑空。二乘則攀緣乎偏空。菩薩則攀緣乎緣
假。迭論不無勝劣入道須分倒正。前云別成聲聞
緣覺外道天魔蓋係乎此。元清淨體體亦根本變
其文耳。識精即第八識。元明即第九識。諸緣的指
分別事識。上文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是也。要而言
之見情聞精至於心精皆真妄混融金砂未辯。剖
之判之存乎其人。下文見見非見以例聞聞非聞
則為菩提為涅槃。若緣塵分別則為煩惱為生死
是則生死涅槃備于日用見聞之際可不知所選
擇哉。】


「○二的示二種根本二初約妄心無體示生死根本三初劈頭斥奪二初舉拳審定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
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
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
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
眾同將眼見。


二據目徵心三初徵其心體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
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


二答以能推
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
推者我將為心。」


【【觧】溫陵曰金拳舉處直下要識本明。塵相未除依
舊認賊為子。


【疏】天台曰如來大慈欲示阿難奢摩他路。既先以
[001-0712a]
形似於面門放種種光。次以聲似又示二種根本。
然後舉拳審定徵其心體如溫陵師所謂金拳舉
處直下要識本明。柰阿難塵相未除依舊認賊為
子故如來愍其太迷叱以醒之。】


「○三顯示惟妄二初斥非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二驚問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
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觧】孤山曰佛言咄者嗟其迷重故叱以語之。矍驚
愕貌。】


「○二方便物色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
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三窮細蒐羅四初疑請二初驚疑二初明起善惡由心阿難
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今我出家我心何
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
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
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二顯無心同土木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
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


三結彼我皆驚疑云何如來說
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


二致請惟垂大悲
開示未悟。」


【【觧】吳興曰阿難以對境覺知異乎土木封為我心。
此則正當人執之相。忽聞訶斥故以無情為難。而
不知真我無我靈知無知。妙淨明心何所不在。斯
由大權起教豈慶喜之實然乎。】


「○二開示二初經家敘意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
忍於獅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


二如來正示二初示真妄二初明真體由妄二初正明真體如來常說諸法
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二舉妄沅真二初舉妄事
[001-0712b]
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
元咸有體性縱令虗空亦有名貌。


二況真體何況清淨妙淨
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觧】溫陵曰因其怖謂無心故舉常所說引物以證
示有真心使知所措也。心入無生法忍者。令悟實
相不生滅心也。三界惟心萬法惟識故曰諸法所
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指十界正報也。世界微塵
指十界依報也。既無不因心成體。安得謂之無心
同土木哉。以本自無染曰清淨染而不染曰妙淨。
孤山曰諸法所生惟心所現者。因心本具隨緣能
造。故所造法。全能造心。依正既是一心一心實無
能所。譬如水具波性方能造波。全所造波即能造
水故觀所造惟見本具。此則實相真心法爾具足
諸法諸法法爾性本無生。故雖本具有而不有共
而不雜離亦不分。雖一一徧亦無所在。性一切心
者。即常住真心能為九界妄心之本性也。


【疏】天台曰無生法約生佛無殊之性而言之也。忍
約地位而言之也。入約修證而言之也。經從初卷
至第四卷明常住真心皆無生法義。奢摩他等即
修入之法。下明菩提路即證之之位。首悟此法不
見有一法可生。亦不見一法可滅。了一切事法無
不究竟堅固。依而修行照了乎此。終極證入究竟
乎此一經之正脉也。】


「○二示妄心無體二初明離塵無體若汝執恡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
[001-0712c]
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二顯起念全塵如汝
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
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觧】溫陵曰此依六塵辯無自性也。分別覺觀即能
推心也。此心離塵無性不應執以為真。覺知滅則
意幽閑。然彼幽閑者猶是法塵影事亦無自性也。
真際曰諸塵事業即色等六塵皆有牽心為緣業
用。】


「○二敕揣摩二初敘意總勸我非勑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


二正教揣摩二初縱離塵有體則真若離
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二奪離塵無體則妄二初示妄無體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
則前塵分別影事。


二執妄成失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
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
忍。」


【【觧】天如補註曰我非勑汝執為非心等者暫縱之
辭也。蓋上巳破其執恡分別覺觀非真心矣。恐其
固執而未悟乃復暫縱之曰我非勑汝所執定非
真心。汝且試將此心微細揣摩以自驗其真邪妄
邪。孤山曰但汝下勸其揣摩分別之心為當離塵
有體為復離塵無體。若此妄心離塵有體則容是
真心。既離塵無體非妄而何。應知即真汝心亦暫
縱之語非顯真也。蓋六塵如形分別如影。影由形
有故無自體。心因塵有豈有體邪。


【疏】天台曰此經明言法身者三。此中及二卷如來
清淨法身三卷阿難自敘不歷僧祇頓獲法身。若
[001-0713a]
夫法身之義則處處宣說。要知常住即法身無生
忍亦即法身例奢摩他等亦即法身。是則以法身
修法身圓證乎法身。涅槃經云安置諸子祕密藏
中我亦不久自入其中。義見此經蓋昭昭矣。】


「○三默領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疏】天台曰破妄無體文有三段。初擘頭斥奪即咄
而告之云此非汝心。如獅子吼狐兔褫魄。次方便
物色即此是前塵虗妄相想等如發其隱微醜態
畢露。三窮細蒐羅。即若汝執恡云云。如梟其元戎
首領俱喪。故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四結過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
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
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觧】長水曰四禪四空及滅受想名為九定。從一禪
入一禪次第而修。然修此定能成無漏。今言不得
成阿羅漢者此明不得大乘阿羅漢也。滅受想亦
云二乘滅盡定。天如補註曰上文破妄心此下破
妄見。以至會見歸心漸顯真性也。原夫妄心本無
自性依真發現全體即真。所謂破無所破無明即
明。真無別真一念即是。如鏡現像全像是鏡。此乃
今經之圓旨也。世尊前云一切眾生不知常住真
心用諸妄想。今云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然則
妄想果非真心邪。當知法無得失迷悟在人。若根
利惑薄者了達妄想之體直下便是真心。是猶因
[001-0713b]
像悟鏡則無像而不是於鏡。因鏡悟像則無鏡而
不具於像也。今阿難示同於迷大似不識鏡體却
認去來之像而執以為鏡不亦誤哉。故假重重破
斥。掃蕩執情。使其是非明白然後始可會妄全真
也。會通之文備見於第二第三卷中。


【疏】張無盡曰九次第定即第九卷四禪天人。四空
天有二岐路。若不能發明智慧即不得成阿羅漢。
經文明白不必廣引他教。


天台曰兩家之說俱不害經旨。第徐六擔板各
見一邊爾。蓋前示第二根本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此雖示智斷根本其實兼明
二種生死根本。所生諸緣即第六識為界內生死
根本。能生識精即第八識為界外生死根本。若言
不得無明漏盡成大阿羅漢則執識精妄想悞為
真實。若言不得見思漏盡成小阿羅漢則執六識
妄想悞為真實。然雖通兩意後意為正。以前文正
對當機發明六識無體故也。】


「○二約真見有體示智斷根本二初追破見性是心非眼二初領旨哀請二初領旨悔過阿難聞巳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
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佛常自思惟無勞我
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
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
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
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二哀請開示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001-0713c]


【【觧】資中曰煩惱所知名為二障。煩惱障謂根本及
隨也。所知障亦云智障障一切種智故。吳興曰前
破妄心但離麤執故今請云發妙明心也。將破妄
見欲顯真見故復請云開我道眼也。又則眼見必
由識心故心眼雙舉。扣佛音教其旨甚微。問何故
先破妄心後破妄見。答應有三義。一者心為迷妄
之元復是人執之本須先破之。二者心屬王數通
乎三性故在前破。見惟眼識但屬無記故在後破。
三者所破妄心且離緣塵分別想相而未能知心
性常住。今破妄見則引盲人矚暗等以彰見性不
滅乃至舉。手飛光皆顯性無搖動。當知如來從麤
至細自淺而深開示阿難奢摩他路也。


【疏】天台曰本覺如父始覺如子。捨父逃逝則本始
俱失。思父還家則始本俱得。不知寂常心性是無
本覺。多聞不修是無始覺。始覺得立全本覺功。故
反妄歸真以知常始。知常以發妙心開道眼始。彼
二障者如浮雲翳太清其能蔽妙心障道眼乎。然
妙心道眼元非二物。下文盲人矚暗是心非眼。是
知顯見即是顯心。以至屈指飛光驗見不動皆發
妙心開道眼之事。即下妙微密微密觀照與夫首
題密因亦無非發妙心開道眼事也。】


「○二正為開示二初現瑞許說二初現瑞即時如來從胷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
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寶
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001-0714a]


【【觧】溫陵曰將明真見而從胷卍字放寶光者。表由
寶明妙心發正知見也。佛胸有卍字。表吉祥萬德
所集。其光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
用具足萬德也。光徧佛界者示清淨本然也。徧灌
佛頂者表極果所同也。旋及大眾者示群靈共有
也。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在聖不增處凡不減但
隨量應現耳。】


「○二許說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
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觧】溫陵曰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淨眼使摧
伏邪異得正知見是謂建大法幢。異邪既摧知見
既正則妙心可獲淨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
測知曰妙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淨明。見
離眚病廓然照了曰清淨眼。】


「○二破執辯性二初定其常情四初問因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
何成拳汝將誰見。


二答由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
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
握示人故有拳相。


三類定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
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
拳理其義均不。


四例執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
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觧】溫陵曰閻浮檀樹果汁入水沙石成金。赩赤焰
也。眼根例拳事義不類而阿難示同未悟故答言
[001-0714b]
類。】


「○二奪其妄執三初斥非縱奪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


二點示不齊何以故如無手
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


三正明見性二初引盲覩黑顯見性常二初引盲覩黑所以者何汝試
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
眼前惟見黑暗更無他矚。


二顯見性常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
何虧捐。」


【【觧】溫陵曰見暗即見矣。是知盲非無見特無眼耳。


【疏】天台曰此前塵義與前此是前塵虗妄相想不
同。前言五塵今言浮塵眼根用能所八法合成均
是前塵。失其眼根是為前塵自暗。下還於前塵見
種種色亦然。】


「○二因疑舉類顯心非眼二初覩黑非見疑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


二處暗類同釋二初反質類同二初舉處暗反質佛告阿
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
別為無有別。


二約類同順答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
校量曾無有異。


二約同並釋二初並釋同二初並難顯同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
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
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
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


二結成眼見是故
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


二結歸見性眼能顯色如
是見性是心非眼。」


【【觧】溫陵曰若燈見者下牒上結明見不由眼也。資
中曰心為其主餘是助緣。既知見性屬心漸明真
見矣。


【疏】天台曰此經以常住真心為張本。一經解行悉
[001-0714c]
從此中流出。故下文顯見性常住與夫三科七大
從真起妄會妄歸真莫非發揮此一段道理。故如
來先示之以盲人矚暗是心非眼。然後以次而臻
乎底蘊。實舉千鈞重𣇄之一臂發萬石巨弩之一
機於斯會得則奢摩他路不舉步而悟故鄉也。】


「○二頓示見性常住妙明十初示見性主空不動義二初默請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巳默然心未開
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觧】真際曰大眾默然佇誨良由真妄未明。若認見
境之心前來巳奪若謂本真之見豈假根塵。口既
默然心希開悟。】


「○二正示三初徵名驗解三初問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
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
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
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觧】長水曰五比丘者初佛入山修道王命父族三
人一阿濕婆二䟦提三摩訶男拘利母族二人一
憍陳如二十力迦棄隨而衛之。後合捨佛去在鹿
苑修異道。佛得果巳乃往為三轉四諦法輪。問言
解不。陳那先答巳解巳知。故佛命名。阿若多者解
也。憍陳那姓也。此云火器。其先事火因以命族也。
資中曰客塵煩惱即見思二惑非無始無明也。吳
興曰此中所問且約昔時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
客塵是動主空不動。欲將動以譬妄不動喻真。下
文屈指飛光義亦如是。或曰此教既經開顯故今
[001-0715a]
問答客塵二字即是根本無明者非也。


【疏】天台曰如來示常住真心必假乎同類而說者
此寄人以明圓融之法也。蓋常住真心雖不當有
無而有無自爾。故初寄憍陳如次寄匿王又次寄
文殊。示此法在真則真妙在俗則俗妙在中則中
妙。初無間然也。或疑此明奢摩他當寂靜義而遽
云假中恐不然者不知人雖三異而寂靜不殊。況
圓融三諦舉一即三。作如是說斯會經旨適足以
彰其妙。】


「○二答二初總述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
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二別陳二初解客義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明主人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二解塵義又如新霽清晹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
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
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三印可佛言如是。」


【【觧】吳興曰小乘客塵。喻見思生滅。主空喻真諦寂
然。真諦理一以喻從法則主之與空不可分二。見
思或異則客之與塵應有二義。何則客義麤故喻
迷事之惑。塵義細故喻迷理之惑。


【疏】天台曰前文約妄心以破妄性則客塵之義具
而未彰。此去約見性以顯真心則主空之義辯而
方的。然主空之理雖一而非多。第言不頓彰須藉
下文十科而辯。是則屈指飛光驗見不動觀河之
[001-0715b]
見童耄無遷去皆主空所喻之法。阿難愈疑而愈
精如來愈談而愈妙。即客塵之義始則屈指飛光
以為客次則頭有搖動以為塵。又次恒河之水以
為客身中貿遷以為塵。以至見見非見四義成就
以為客。見不能及以為塵。顯見性則從疎以洎親。
辯客塵則自麤以至細。誠奢摩他路了義之劇談
也。古今註疏但謂客塵主空盡此一節不知如來
文外巧思以總冠別請翫佛意自見旨歸。】


「○二現相證成三初開合寶掌三初現相審定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巳復開開巳又
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
眾中開合。


二徵其所解二初顯性非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
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
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二顯性非動靜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
有靜誰為無住。


三證其所見佛言如是。


二左右飛光三初現相審定如來於是從輪掌中
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盻又放一光
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盻。


二徵其所解二初顯頭自搖動佛告阿難汝頭今
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二顯性非搖動阿難汝盻佛光左右動頭為
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
止誰為搖動。


三證其所見佛言如是。」


【【觧】長水曰前明手有開合見無動靜對外境以辯
也次於內身自分動靜動中有不動也。】


「○三結會責失二初結會二初牒其所答於時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
[001-0715c]
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二印其所是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
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二斥失二初責逐末忘本云何汝今以
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
倒行事。」


【【觧】天如補註曰只一身境所計不同。凡夫則計其
身境以為實有是於無常而計常也。二乘雖知身
境無常而尚未悟其真常之理是於真常而計無
常也。故佛因普告大眾而總責之。語意淺深隨機
各解。吳興曰此因阿難。謂身境有動見性不動。寄
斥大眾迷真常而見無常也。智論明無常有二種
謂相續法壞及念念生滅。今云從始泊終蓋言從
生至死即相續法壞也。既失真性唯造妄業故曰
顛倒行事。】


「○二責棄本循末性心失真認物為巳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觧】吳興曰前云顛倒行事但是為物所轉正斥能
迷之心。今言認物為巳又斥認所迷之境為我我
所也。如圓覺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
自心相。若如是則塵勞之境何由可出邪。故曰輪
迴是中自取流轉。巳上經文雖明見性不動。然猶
未論此見亦妄離見乃真。資中曰此寄麤相密談
真見。分別顯了並在後文。


【疏】天台曰如來將示阿難見性克體不動之義乃
以客塵主空之義問憍陳如。客塵喻生滅之法也。
主空喻不生滅常住真心也。陳如之答既巳了然。
[001-0716a]
即此可以親示阿難客塵主空之義。是故經云即
時如來云云。阿難所答我見如來手自開合即客
義也。非我見性有開有合即主義也。我頭自動塵
義也。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空義也。當機
領解既巳親切。於是如來普告大眾云云。蓋曰汝
觀阿難頭自搖動豈非塵乎。見無所動豈非空乎。
如來手自開合豈非客乎。阿難見無舒卷豈非主
乎。是則主之與空不生滅之義阿難既然人固有
之。誠宜即此非動而體悟真常。云何汝今以動為
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
行事乎。且有動之身非真身也。有動之境非真境
也。今人者以之為身以之為境。所謂性心失真認
物為巳。輪迴是中。自取流轉矣。此中及下文觀河
之見童耄無遷悉是明見性不生滅義。然下文雖
約六十年觀河之見驗其不遷。而於直指之義猶
似大緩。不若此中屈指飛光驗見不動。乃目前對
[改-己+易]之事而常住深旨易為領略。學人於此切宜目
驗。弗效貧人數他財寶。古師云此寄麤相密談真
見。分別顯了並在下文。此言似太容易智者勘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一
[001-07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