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88 楞嚴經臆說-明-圓澄 (master)



No. 280-A


大佛頂首楞嚴經臆說序


臆說者為何謂也。予慚膚學短於見聞。欲見大乘。伸
此管見。實乃胷臆之談。甚非通方之論也。私謂。法旨
淵深。小智豈能彷彿。佛心叵測。三乘尚乃依稀。然則
不妨當其所知而互呈象體。隨方意語而各說身因。
蓋由如來藏海。大小隨望。而飲之者。海水不為深淺。
智慧日輪。東西各見。而觀之者。日影何有自他。所以
三乘同觀四諦。而大小各證聖乘。十界共秉一音。而
聖凡並成利益。實乃得之於心。豈關文字。失亦在我。
未必由人。如能因指見月。見月則了知月不在指。聞
聲悟道。悟道則便解道本非聲。迷巳逐物。開口成非。
轉物皈巳。拈來盡是。予於讀經之際。默有所知。於義
不足。敢折片言。字有誵訛。少伸巳意。隨解隨錄。緝以
成帙。藏諸私室。未敢呈人。邇來東塔坐夏。持論思益。
而諸師等。偶見私本。發心願刻。止之不可。自魄自揚。
倘亦中理。將此用報佛恩。杜撰非通智識施我懺悔。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歲在丙辰中秋嗣
曹洞正宗第三十二代古越雲門顯聖寺後學沙門
 湛然圓澄註并序
[001-0663a] No. 280
大佛頂首楞嚴經臆說
明會稽顯聖寺後學沙門湛然圓澄註


客有問楞嚴經題者。曰有以空假中釋一大字。有以
體相用釋大佛頂。二者以何為是。答曰。體相用總釋
一大字耳。蓋體大相大用大。體即空義。以真體無形。
求其狀貌。不可得故。相即假義。從體顯現。儼然可即
故。用即中道義。合前體相。而成妙用故。體空無盡。求
其邊表不能得。故稱體大。妙相難思。諦觀不能見頂。
故稱相大。用莫能測。魔外莫窺分齊。故稱用大。三者
共名大者。以功齊故也。三不自三而常一。一不自一
而常三。舉一即三。言三合一。三一縱橫。咸得言大。故
曰有一無二故不中。不中故不圓。有二無一故不中。
不中故不圓。由是而知。牽連自在。縱橫無礙。無礙故
名圓。圓故名大。佛即是人。頂即是喻。謂如是三法。佛
所崇仰。喻之如頂。若以三字配之。義不相貫。恐非佛
意。故不之取。而復應知。此之三法皆自心之影像。若
見自心。則三一皆同幻妄也。曰如是三法。諸佛所證。
喻之如頂。前所論明。何以斥為幻妄。前後顛錯。實所
不喻。曰汝知之乎。二乘修空。凡夫修假。大乘修中。皆
名道心不。曰然如阿難見相發心。從佛剃落。其所發
之心。寧非道心耶。曰實為道心。如此則何以世尊斥
[001-0663b]
云。一切眾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
有輪轉。所言用諸妄想。豈非指彼所發之道心耶。曰
然如來即彼因見發起的道心。內外中間。七處徵斥。
了不可得。見既如是。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二乘修空。
出假既巳被斥。空例假中。未有不然。徵逐既不可得。
豈不同於幻妄。所以諸佛證此不可得故。妙用縱橫。
學人妄認有得。而終身莫契。故圓覺經云。認一切我
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
其家財寶終不成就。故知惟三與一。皆自心影像。若
證自心。則了不可得。同於幻妄。曰若然者佛何以不
直指自心。廣說如是名相。使後人迷悶莫入。豈佛心
耶。蓋為佛不對佛說對凡夫說。若對佛時。則口掛壁
上。凡夫在迷。欲使其悟。所以開示。冀彼悟入也。譬如
傍人指彼人云。面有油墨。目有翳眚。以及龍顏鳳準
虎頭燕頷。乃至若貴若賤。非對自說。亦非虗妄。何以
故。彼人如言領受。則未有不是。若欲反目求見。則終
身莫能覩。向外尋覓。則窮劫莫能得。佛之說法。亦復
如是。冥心密契可也。如或形於動念。早自差了。何況
更要向名相中。覓箇安心。我恐終身莫得。故云幻妄
耳。曰三德三大義實圓足。而復斥同幻妄。於理頗似。
事恐不然。何也。佛稱密因。經目了義。而菩薩名為萬
行。豈不指此三法而別有他哉。若言即是。何云修證。
夫修證者。豈證幻妄耶。答曰。正指三法。諸佛證其不
可得而得故。妙用自在。凡夫不知故輪迴無始。三乘
[001-0663c]
各執一偏。不成增進。是三者優劣。可以比而知之矣。
蓋緣一切諸法。不出此三。而三法本自心之影像。若
證自心。則名色俱消。如前油墨之喻。可證不可得。可
知不可見。不有而有。非無而無。故法華曰。我所得智
慧。微妙最第一。所以凡夫背善向惡。深為輪轉根本。
三乘厭惡忻善。復是偏見之源。若說貪瞋癡是。則凡
夫成於撥無。若說貪瞋癡不是。則三乘專就偏見。故
於難思之法。密而闡之。何為密闡。如阿難悞墮婬室。
歸來佛所。啟請妙奢摩他三摩禪那。而繼曰最初方
便。阿難明知三法依乎一心。一心若悟。則三法自顯。
豈不云似悟而迷也。而世尊亦所謂勾賊破家看孔
著楔。且不徵其墮婬之謬。亦不與說妙奢摩他。但問
最初發心。蓋二乘人。不了自心。妄生忻厭。以墮婬為
過。發心是德。過德雖二。無性是同。一境無差。忻厭成
病。世尊將彼自視之道心。徵之七番。方知無有。若汝
道心既無處所。墮婬之心又安在哉。利根上智。即可
知歸。如淨名云。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
心然。罪性亦然。二比丘豁然大悟。阿難雖不即領。亦
識自心。憫及將來。復興後問。如是開示。豈不謂之密
闡嘉猷。諸佛修證。比丘當學。諸經詮此為了義。菩薩
修之為萬行。夫森羅萬象。至空為極。百川眾流。至海
為極。一切萬法。至心為極。心也者。總持之大本。眾義
之妙門。此經直示常住真心。若悟此心。則一切事究
竟堅固。名義如是。子復何疑。
[001-0664a]


「△如是我聞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一時之語。結集者自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聞。蓋不敢
自言有法也。復指時處。憑據可準。非謂荒唐。茲者去
古遠矣。說法者曾不祝香。談禪者不言師承。憑據既
無。慧命斯絕。出佛身血。無甚於此。若必曰不假師承。
則迦葉何待彌勒。達摩何用西來。太陽何憂絕嗣。風
穴何須痛哭。下文云。譬如庶民妄稱國王自取誅戮。
後來者可為良鑑矣。休夏自恣者。佛制比丘四月十
五。為禁足之晨。七月十五。名為解制。蓋緣盛夏道路
往還。悞傷蟲蟻。慈悲有缺。故稱護足。然則一夏所得。
向佛咨決。或有過失。亦以自陳。羅漢而曰初心者。蓋
謂羅漢巳具神足。尚須禁護。何況初心。今之沙門。不
思佛制。閑踏州縣。探翫山水。毋論冬夏。以為能事。智
者孰不痛焉。菩薩咨決心疑者。下地上惑。勢不能齊。
大士尚決心疑。何況初心後學。今之時輩。一出家來。
便學自在。知識不見一人。道理不聞一句。縱到知識
面前。曾不自吐工夫冀彼許箇。如是少加徵詰。便覺
觸心畢身不欲再面。較彼菩薩。又何如耶。】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嚴整威儀肅
供齋法。」


【國王延佛。言必赴也。長者居士同時飯僧。明分領也。
阿難先受別請。不與僧次也。途中獨歸。明其無供也。
國王長者同時飯僧。以知各有所應。惟屠兒魁膾婬
坊酒肆。既無道心。未有所請。故冀彼為最後檀越。所
[001-0664b]
以悞墮也。問曰。緡蠻黃鳥尚知所止。豈有聖賢而不
知所擇悞墮婬室耶。非不知也。蓋欲圓成眾生無量
功德故。行平等慈也。又聞如來訶迦葉等心不均平。
度諸疑謗。故次第耳。】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攝入婬席婬躬撫摩。明其逼之至也。將呪往護。大教
之所興也。齋畢旋歸。必說大法。所以王臣俱隨也。所
言幻術者。有婬呪。有婬藥。有婬勢。樓炭經。以炭為樓。
令其猛熾。如不就婬。逼令赴火。更兼邪呪所禁。身不
自由。幸無婬藥。心未狂亂。故曰將毀而巳。】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婬呪所加。則知道力不全。道力不全。則知多聞無功。
啟請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冀道力全也。】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先敘天倫者。人情也。次徵發心者。辨妄也。阿難會意
從實所供。自謂欲氣麤濁。不能發生勝淨妙明。不能
發生。故逢欲則深生怖畏。世尊盡令惟忻與厭總名
妄想。無始生死。病源於此。迷此流轉。七處咸然。苟悟
一心。成佛叵得。阿難憫及未來。騰請世尊。微細發明。
始知忻厭。都如夢幻。】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先覈直心。令離諂詐也。蓋道貴真實。諂詐之為害也
深矣。次詰見愛。乃勾賊破家也。阿難名之心目者。乃
認賊為子也。惟忻與厭。同是妄心妄計所成。若離妄
[001-0664c]
計。忻厭何生。三乘不了。妄生取捨。病源既同。不可不
辨。阿難秪作狀頭耳。】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欲明真心。須窮妄惑。妄惑若明。真心自了。故曰不知
心目所在不能降伏塵勞。國王者。合前常住真心也。
賊者。合前用諸妄想也。發兵者。合今徵心辨見也。妄
盡覺圓。心通法徧。法爾如然。非為強作。世尊法喻合
明。宜乎不言而喻。阿難既不深明。不容無後問耳。】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秪知流轉心目為咎。且不知全體屬妄。何也。若此緣
心。真實是有。應有所在。既有所在。非無指示。既有指
示。即今何在。十種異生識心在內。冀無異詞也。青蓮
華眼秪在佛面者。冀無異處也。佛及眾生。既無異處。
何獨我之心目在別處耶。】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故我在堂得遠
瞻見。」


【欲示無處之心。先定內外之見。世尊指堂為問。欲破
在內之心。阿難隨問而答。未諳問之所以。前云由目
觀見。心生愛樂。乃自外而內者也。今云在堂戶牖開
豁得遠瞻見。乃自內而外者也。二語相違處孰為定。】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住在身內無有
是處。」


【將破妄心。而先摩頂安慰者。慈悲之至也。蓋恐小乘
人乍聞大法心生畏怯故也。既安慰巳。理前所述。汝
[001-0665a]
心若在身中。應如汝在堂中先見內堂後見外物。次
第如是。何以汝今不見身內。心肝內藏。縱不能見。筋
脉外浮。亦合明了。故以在堂不見如來而見堂外譏
之。阿難自欵不然。又是一重差過也。問曰。假如琉璃
光菩薩能內見五藏心可在內不。答曰。彼能內見身
中者。謂復觸塵無礙。眼根反觀。而能見之耶。謂復內
證了了。不由前塵。而能見之耶。若眼根反觀心眼還
同在外。若不由前塵。則肝藏應非所對。非對則誰知
其為肝藏耶。況且見及見緣。正中如來所斥。烏得稱
為在內。心猶根本。目猶枝葉。根本若除。枝葉自枯。故
前則心目雙呈。今則但徵心之所在耳。】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住在
身外無有是處。」


【在內之心既巳被破。便為心在身外。引燈在室外。冀
同了義。世尊即彼燈喻。用斥其非汝心。若同燈在室
外者。即汝一人見燈之時。眾人同見是燈。若實如是。
一人食時。眾人飽不。阿難自述不然。阿羅漢身執巳
忘。尚且軀命不同。何況凡夫各封身執。而能一人眾
飽。世尊意曰。既云軀命不同。則汝身秪可自知。豈有
身外之心能知汝身耶。若許亦知。則同他心量。若同
他心者。則身心相異。異則心知身不能覺。身覺心不
能知。若言各有知者。則同兩人。若言各無知者。則同
草木。今則不然。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心若同燈在
室外者。豈不同我手在汝之身外耶。汝試揣之。此了
[001-0665b]
知心。謂復在我手邊耶。為復在汝身際耶。若在我手。
還同他心。何預于汝。阿難無預。則汝身汝心。俱無處
所。若在身際。云何而言在外。】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如琉璃
合無有是處。」


【阿難內外之心既巳被破。復計潛根如琉璃合。若實
潛根同琉璃者。耳鼻舌身。豈特不然。即如眼之所見。
同於琉璃。耳之所聞。鼻之所齅。舌之所嘗。身之所觸。
彼各有知。同何物合。彼無可喻。此亦不然。豈有五根
之中獨許眼見為心。彼皆非心者哉。阿難實原眾生
自分以為請端。世尊即此為破者。亦是將錯就錯。何
也。且眾生於日用之中。可以自驗矣。耳之聞聲。剎那
不住。聞性寂然。舌之嘗味。鼻之齅香。身之覺觸。合則
有知。離則無覺。惟此知見昭昭然。常在眼前。其執偏
重。所以父子盤桓惟斥見根。此見若破。聞聽覺。知自
然不破而破矣。故世尊不以餘根例破。秪以琉璃籠
眼。斥其法喻不齊耳。何也。眼潛琉璃。則見山河時。實
見琉璃。心潛眼根。則見山河時何曾見眼。若見眼者。
眼即同境。同境則不應有見。無見則不得言隨。若言
隨者。應是心眼兩皆有見。若必有兩眼同琉璃合者。
琉璃亦合有見。是義不然。事理俱違。難齊法喻。】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汝言見
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內外破斥。潛根亦非。但不知無性之心。復立內外之
[001-0665c]
見。阿難意謂。臟腑在中。竅穴居外。似有一物於中往
還。世尊便詰。暗境為對不對。對即暗在眼前。何曾在
內。不對即凝然暗室。皆汝焦腑。是義不然。阿難自解。
非謂對眼之暗。乃反觀之暗也。既以反觀成內。何獨
不以反觀見面。若能見面。則此心在於虗空。在空則
何預於汝。若空能見即汝心眼者。即應如來今見汝
面亦汝心目。若實是者。能見面故。心眼巳知。身合非
覺。如此則同前燈在室外之喻也。若汝執言心亦有
知。身亦有覺。如此則惟問與答。應無兩人。即汝一人。
應成兩佛。經云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此句
不穩。何也。若如其言。即云汝身巳知心合非覺。是義
不貫。應云如來今見汝面。亦汝心眼。汝眼巳知。身合
非覺。於義頗便。】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隨所合處心則隨
有無有是處。」


【心生故法生者。法無自體。法生故心生者。心無自體。
既云生故。生則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云滅故。滅則
隨所離處心則隨無也。況乎思惟之心。隨緣則生滅
宛然。緣散則俱不可得。即思惟不可得者。那得有處。
故世尊以體之有無為難。心之與法。惟有其名。本無
自體。無體而能合。則十九界與七塵合矣。何也。以界
惟十八。塵只有六。若以十九界與七塵合。徒有其名。
而實無體。無體故不能合也。若必有體。則汝試揣其
內外。內出則還見身中。外入則先合見面。阿難復解
[001-0666a]
云。我言心隨有者。心只有知。非謂有見。何也。見是其
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世尊難云。若眼能見。秪如汝
在室中。先云戶牖開豁得遠瞻見。豈是門能見耶。死
者眼存。既不能見。則見性何嘗屬眼。問曰。死人之眼
不能見者。同彼室中之人。前云心在身中。世尊何以
不許。答曰。人與室逈然可別。心與眼將何以分。豈不
見。下文云。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
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又曰。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故以一體多體徧及不徧。微細推驗。皆無處所。則知
從前妄認內外等見可以消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當在中
間無有是處。」


【此中引佛與文殊說法。證前非內外也。但不知中。亦
惟名而無有實故。引方為證耳。阿難自釋。非身非表。
乃在根塵之間。殊不知根即同身。塵即同處。故世尊
以兼與不兼為破。兼則一半有知一半無知。知即屬
根。不知屬塵。中在何處。不兼則非根非塵。二既不有。
中在何所。又兼二則三相宛然。不兼則一亦叵得。下
文十二處。廣明此意。長水改外不相知。作外又相知。
此大不然。何也。且相知與下身心相知。義似合掌。不
成破意。予謂內有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
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無知破上有見。相知破不相
知。文義顯然。云何却改不字。故以逐句合成。內有所
[001-0666b]
見。以無知故。在內不成。外不相知。身心相知。在外非
義。管見如此。智者正之。註中以根塵無知心體有知。
此大不然。經中明言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
則為心在。而世尊亦曰。汝心若在根塵之中。為復兼
二。為不兼二。所言兼二者。豈不兼根塵耶。那得根塵
同目無知。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豈不曰知自屬根不
知屬塵。兼二則一半同根一半同塵。故曰成敵兩立。
不兼則非根非塵。即無性體。】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一切無
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先是十二類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至隨所合處心
則隨有者。原凡夫所見而為問也。既為所破。復引佛
與文殊等談實相時。既非內外。應在中間。不意亦為
所破。此中復引與聲聞說。既非內外中間。復立一切
無著。正是聲聞所墮。上云隨所合處心隨有者。認物
迷體。不知體之本無。此中一切無著者。執體迷用。而
不知用之原有。各就一偏。故為所破耳。而世尊之意。
秪欲使知妄心無所。不欲令其迷乎體用。故指目前
一切物象為問。若彼一切冥然無分。同於無情。無所
分別。誰明無著。若彼一切舉目了了。分別宛然。何明
無著。下文所謂但有言說。俱無實義。斯之謂矣。】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渴翹佇欽聞示誨。」
[001-0666c]


【阿難先因墮婬。慌怖自恨道力不全。歸來佛所。特請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而世尊特誨。不知常
住真心。用諸妄想。故有忻怖。真心若悟。忻怖皆除。此
即禪那等初方便也。由是七番徵破。始知前來所學
所認皆是妄心。雖以多聞。不得無漏。被物所轉。迷真
逐妄之謬也。奢摩他而言路者。詣真際之路也。下文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彼即稱述此中開示之功。此路
若明。非惟我等被益。亦使闡提隳諸惡見耳。】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合掌承聽。」


【面門放光。而言種種者。眼色耳聲功能不同故也。凡
夫六根。各封其執。照不明了。號曰無明。諸佛六根。同
時互放。照無不窮。故如千百日也。將顯本明必破無
明。故六種震動也。無明既破。如盲獲覩。故國土一時
開現也。根塵互融。彼此莫隔。同一真心。故云合成一
界。所言佛之威神者。乃自心妙悟之象也。菩薩各住
本國者。六根雖曰互融。而實本際不動也。欲發本明。
先現瑞光。以曉初心。智者了達因象。而詣實際矣。何
為象示也。凡我之輩。因佛光而達心光。由事相而知
理相。如此則諸佛六根之光。皆我本有。何也。即如眼
之放光。山河大地草芥人畜。森羅萬象。明暗色空。舉
目了然。微細涉入。纖悉洞鑒。隱顯俱該。日光雖明。不
能照於幽室。心光微妙。明暗無不了然。故云千日不
足喻其明也。一根如是。六根亦然。日用具足。念念無
差。佛及眾生。孰不如是。但吾輩不能直下承當。故勞
[001-0667a]
聖賢互興問答。作法門之標幟耳。由是而推。猶借眾
生局量。若據本分現量。何數量之可測哉。】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枉入諸趣。」


【前文自阿難而普及大眾。此中自一切眾生而誨示
阿難。蓋彼此互顯也。何也。眾生在迷。諸佛居悟。阿難
位當初果。正居迷悟之間。發跡窮源。無出於此。所以
如來對告也。文分三節。眾生全迷故。業種自然。如惡
叉聚。諸佛全悟故。一道坦然。於法自在。諸修行人。居
其兩間。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雖云二種。總是一心。何
謂也。所言生死根本。即是涅槃淨體故。圓覺經云。一
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淨心。是知無別有
體也。夫生死根本涅槃淨體。而中曰無始菩提涅槃。
菩提曰覺。但覺與不覺。似成二耳。所以諸佛悟此。即
生死即是涅槃。故全體發揮。皆名大用。眾生迷此。即
涅槃即是生死。故凡所舉心。塵勞先起。所以示誨阿
難令諸修行人知所擇焉。何謂涅槃體中所生之緣
也。所言生死與涅槃對。煩惱與菩提對。聖與凡對是
與非對。忻與厭對。得與失對。邪與正對。空與有對。人
與我對。凡是所對之法。皆是自體所生之緣也。是緣
無體。剎那不住。故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了無住
之緣。妄生取捨。所以阿難。見勝相而生忻愛。墮婬室
而生恐怖。若知是緣念念不相到。則摩登伽在夢。誰
能留汝身。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良可悲夫。】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001-0667b]


【前文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明知見不屬眼。
何以却云。汝目可見。以何為心。何故世尊之語自相
顛亂若是耶。蓋前則引見歸心。所以斥眼非見。此則
顯心非見。所以權指眼見耳。上來七番徵逐。真妄顯
然。知彼疑心未盡。所以舉拳重驗也。阿難秪知推窮
尋逐為心。而不知忻厭取捨皆心謬計。故世尊總斥
為非。大似寶劒當頭一揮。任是德山臨濟齊立下風。
阿難假示驚愕。如智將埋兵調鬬。欲使蠢動含靈咸
知本體。我等不能直下承當。反譏阿難不解者。真自
欺也。唐時祿山作亂。有一老軍。從陣逃迴。聞路傍空
舍有哇哇聲。往視之。其孩提指梁上布囊。軍即取與
視之。孩提見灰。飯想既消。愕然脫去。蓋母不忍捨。以
灰權囑為飯耳。大抵眾生日用。全體不會。全體具足。
所以妄心一死脫然化去。圓覺經曰。一切眾生。皆證
圓覺。我信之矣。阿難實非不解。直欲盡性窮源使大
教流行。所以起此無心之怖耳。】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虗妄想相故受輪轉。」


【上云奢摩他路。奢摩他云靜慮。夫靜慮者。當以無心
契合。故世尊一咄。總斥非心。若達無心。乃為涅槃淨
體之路也。阿難執認推求。不知正是生死根本。既為
世尊奪破。矍然復問。當名何等。於此明告。乃是虗妄
前塵。如何喚作本心。流轉生死。皆由認賊為子。】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開示未悟。」


【阿難先因墮婬生怖。歸投佛所。自知道力不全。啟請
[001-0667c]
妙奢摩他最初方便。而世尊不詰墮婬之謬。且徵所
發道心。由是數番徵斥。至此雖知錯認。猶是似悟而
迷。於是重述二心。供養諸佛道心也。謗法毀戒邪心
也。道心既為所奪。頗知邪心亦復非有。然此二非心。
則我無心同於草木。非惟我生驚怖。而大眾亦皆生
疑。故冀開示耳。蓋三乘人。捨惡從善。不知善是惡因。
離邪求正。豈識正為邪本。取捨既存於心。分別自形
於念。念存則生死宛然。心空則涅槃平等。阿難為眾
竭力。領罪自歸。細究端倪。一一皆原大眾。】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上云涅槃淨體能生諸緣。阿難仍復執認緣心。以為
自體。既為所奪。便乃疑同草木。世尊告曰。諸法所生。
惟是涅槃心現。世界微塵莫不因此。汝何執認緣心。
擬同斷滅。因執緣心是實。所以三乘歷劫不能成彼
聖道。凡夫迷此。無始業果自然。若悟緣生無性。便解
稱體發揮大用現前。可名於法自在。阿難未悟。惶怖
重生。世尊殷勤再勸。秪此緣心要因緣有。縱滅見聞。
幽閑內守。猶是法塵。我非故意斥汝所執非心。汝可
於心自揣。離塵有性。可是真心。緣滅無體。則心同斷
滅。心同斷滅。則無生法忍必無修證之日矣。阿難向
執緣心。悞為真實。不能遠離摩登伽難。故請妙奢摩
他。而如來處處徵逐。使知緣心不有。阿難便認為無
心。世尊展轉開示。此心離緣無體。似或可信。若云內
守幽閑。猶是法塵。是必難信。故曰離此覺知更無所
[001-0668a]
有。】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自失而曰默然者。向執緣心。以為自巳。而世尊令其
微細揣摩。頗知緣心不實。所以自失。然則此心有體。
不應滅。無體不應現。即我則不待緣。非我則不應知。
若一向離我獨立。則同樁守。一向隨緣任運。則同顛
倒。如是兩難相許。所以默然。】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不成聖果。」


【首則創言。蓋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受諸流轉。可謂徑且直矣。恐阿難不能即信。故重重
破斥。至此默然自失。頗不自疑。故明以告之。非汝悞
認不能折伏邪呪。諸修行人不成聖道。莫不由此。】


「○阿難聞巳重復悲淚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悲淚而言重復者。一者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將謂道
力不全。而不知求道之心正是生死之本。二者將謂
如來惠我三昧。而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所以重重悲
淚也。捨父逃逝者。喻背真向妄也。說食不飽者。喻錯
解惠我三昧也。二障所纏。不知寂常心性者。以法顯
喻背父義也。發妙明心。開我道眼。欲補說食之謬也。
所言二障者。一者事障。續諸生死。即是背覺逐緣之
謬也。二者理障。礙正知見。執其聞見。不即修行。即是
多聞無功之謬也。此重顯悲淚意也。由不知寂常心
性故。請發妙明心也。前之默然自失處有二難。若獨
立樁守。則不成增進。若任運隨緣。則未離生死。二者
[001-0668b]
各處一偏。常為如來所斥。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始
獲妙明。未獲融通者。由道眼之不開也。道眼若開。則
自然照不失寂。較彼多聞。逈然異矣。】


「○即時如來從胷卍字旋至阿難及諸大眾。」


【心光一種。而有百千色。妙明密暎也。周徧十方者。一
念圓含十界也。徧灌佛頂者。佛佛道同也。旋至阿難
大眾者。在會之眾。將證此心也。】


「○告阿難言我今為汝建大法幢得清淨眼。」


【上來悞執眼見心知。是名顛倒。由是迤𨓦徵逐。既知
攀緣之念非心。則知見色之性非眼。根身既非。豈不
謂推顛倒之大幢也。性淨明心者。酧前發妙明心也。
清淨眼者。酧前開道眼也。下文盲人矚暗者。使悟見
性非眼。是開道眼也。屈指飛光者。使悟性非搖動。獲
淨明心也。】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世尊以拳類見之問。故問也。阿難相類之答。實答也。
何以故問。蓋由阿難攀緣之心知非身執之見未滅。
自謂身滅則無心可得。故請寂常心性。而世尊欲顯
其常。先問其斷。無手無拳。事則如是。無眼無見。理必
不然。有眼無眼。是自形殘。見暗見明。性何虧損。自遠
而近。自疎而親。自燈而顯眼見。自眼而顯心知。其微
妙開示。可謂正直矣。問曰。前云。若眼能見。汝在室中。
門能見不。則諸巳死。尚有眼存。云何不見。如此則阿
難巳知見不在眼。何故如來重復開示。答曰。前由阿
[001-0668c]
難云見是其眼心知非眼。故巳破之。雖則巳破妄心。
未除妄見。真見還同妄見。此則阿難雖悟緣心之不
實。無心之疑猶存。故請寂常心性。世尊指常性。即身
以示也。盲人矚暗。見性無虧。無虧之性。即寂常心也。
問曰。前云。縱離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影事。
與此盲人之見。何以異也。答曰。前為學人。雖則離緣。
猶存能所。所以斥之。此中盲人全不知有。能所俱無。
非彼所類矣。苟知見性非眼。則六根四大。當念消融。
下文云歷僧祇獲法身。未必不原於此。如能悟入。亦
所謂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常性巳顯。色執難消。鈍根
莫入。所以學者徒知耳根為上。而安知二十五無學
所證圓通。實無優劣。是佛所言。】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口巳默然者。不知所措也。雖悟見性無虧。而不知離
塵即塵之義。所以默然耳。何也。若此見性即塵。則同
前隨緣分別之心。若必離塵。如彼盲人矚暗。而尋常
見色之時。當名何等。故冀開示。而世尊明告。名為客
塵。剎那不住。汝之見性。同於主人。曾無去來。一切眾
生。不成聖果。因其所悞。由是招告鹿苑開悟之徒。自
欵所由。而陳那設譬發明。客塵義顯。應即除疑。然則
住與不住。似同二物。下文屈指飛光。使悟無住即住
動即不動也。客塵者。見惑處麤名客。思惑處細名塵。
麤細雖異。不住是同。能惑真性。同名煩惱。今以五科
解釋。一約所顯。成實云。經言客塵者。以顯心性是常
[001-0669a]
故。二約所修。圓覺云。修奢摩他者。覺識煩動。靜慧發
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三約所證。佛地云。為斷客塵。
證淨法界。四約所離。佛地云。圓鏡智者。正淨無垢。離
客塵故。五約所染。勝曼云。如虗空淨。心常明淨。無轉
變相。虗妄分別客塵煩惱所染。此經不住名客。住名
主人。澄霽名空。搖動名塵。即緣塵分別。為客塵義。】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尚無有止誰為
搖動佛言如是。」


【陳那解明客塵二義。自是小乘所見。動與靜別。主與
客異。斷煩惱而證菩提。離生死而入涅槃。有得未忘。
不成增進。所以寄阿難而發明實進破聲聞也。故世
尊屈指示誨。而阿難即悟見性原非動靜。即塵而非
塵。飛光左右。即知搖動本非搖動。去來曾不去來。雙
呈兩拂。有得俱忘。寧不為陳那等更進一步也。初則
以手為問。使知外境不實。次則以頭為問。使知根身
不有。如是而知。為妙明心。如是而見。為清淨眼矣。】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問曰。頭自搖動。見無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卷。正釋
客塵之義。何以復責大眾。其旨安在哉。予上曰。寄斥
聲聞者此也。陳那之意。客去主存。塵寂空在。雖離前
塵。猶住見覺。不知常住之見正是法塵。阿難善解佛
意。乃云。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次
云。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動靜雙
拂。去住兩驅。客去主忘。塵忘空滅。深愜佛意。所以指
[001-0669b]
阿難而責大眾也。若不如此。阿含何稱小教。此會何
稱圓宗。是知此經逈出三乘。學者當熟思之。阿難自
述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故啟如來發妙明
心開我道眼。而世尊則以拳例見。使知見性是常。次
引盲人矚暗。使知性不屬身。常心道眼。於此可見矣。
再明告。不成聖道。過由客塵。辨明二障。事障在麤。故
同客義。理障微細。故同塵義。緣塵易曉。故屈指以辨
非住不住。身執難忘。故即頭以驗動與不動。自遠而
近。自細而麤。委曲發明。可謂慈悲之至矣。】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二發明性。」


【阿難因世尊徵心辨見。以及盲人矚暗。自知見性無
虧。屈指飛光。頗信見性不動。即境心觀。則手自開合。
而見無舒卷。即身以觀。則我頭自動。而見無搖動。如
此開示。故得身心泰然。始知從前妄認之失。所以自
悔而復自慶也。然所謂常住真心者。不知即身即是。
不知離身別有。若即身者。身當敗壞。終從變滅。滅則
不可言常住也。若離身別有。何異前云心在虗空同
他心量。如此則何以知是身中是偽是真是生是滅
是不生滅耶。蓋因阿難屢屢呈疑。如來即事徵驗。事
疑少除。不能忘言契旨。理執猶存。前則似解不解。所
以兩次默然。今則欲信難信。所以發言申請。而如來
知機識變。亦不與當頭說破。默令波斯匿王傍開隻
眼耳。】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
[001-0669c]
躍歡喜得未曾有。」


【匿王座起。為問身中真偽生滅與不生滅也。而世尊
即身以驗。逐一徵告。最後乃云。皺者受變。不皺非變。
變者受滅。所謂變是色身。是為虗偽。彼不變者。元無
生滅。所謂見性非皺。是為真實。如此則色身念念遷
移。而見性曾無剎那可滅。豈非即生滅中示不生滅
耶。阿難前答手自開合見無舒卷。所謂境幻而心真
者也。我頭自動。見無所動。所謂身假而性實者也。似
乎巳解。何以復問身心真偽生滅耶。蓋由前塵易曉
身執難忘。冀欲於生滅身中示不生滅性。阿難初問
身心二途。何以世尊令觀四念處耶。由阿難出塵真
諦當機無修無證故。凡所推窮尋逐。總斥非心。匿王
在纏俗諦當機即證即修故。必假問答研詳。始見真
性。既假問答。何廢修證。故示四念處。令其推觀。所以
初問汝之肉身。即示身念處。二問汝未曾滅。即示心
念處。念念遷謝緣心之體。新新不住無常之性也。三
問汝之生齡應不頓朽。示受念處。孩孺則膚[勝-力+天]潤澤。
衰耄則形色枯朽。自受處無常也。四問汝之形容應
不頓朽。示法念處。年月日時。密密遷移。我誠不覺。定
是無常。故世尊許其徒知無常。而不知真常。故引觀
河之見。令悟不遷。若能默證了然。何必更云見見非
見。若執定有見性可得。則還同認賊為子。】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
聞必不生滅認悟中迷。」
[001-0670a]


【一切佛法。不出二諦。所謂世俗諦第一義諦也。世尊
垂手為問者。使知遺失所由也。阿難據世人為問者。
簡自非倒也。而世尊告曰。佛及眾生。法身平等。本是
一體。但所見成差。非性有別。垂手順體為倒。豎臂逆
指為正。於世諦中。尚且見不明了。顛倒如此。何況第
一義耶。汝引諸世間人為答者。汝見必非其類也。若
執定有身境可得。汝身佛身。顛倒名字。在於何處。由
是。阿難大眾瞢然失所。而如來普告。色心諸緣。及心
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心存妄計。名字由生。一念
忘緣。顛倒不實。汝先答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我頭
自動。見無搖動。如此則見性異於身境。云何仍認色
身。緣彼前塵。作正倒見。豈不為悟而復迷耶。夫如來
垂臂。須鑒在言前。自知顛倒。若少加分別。非惟以正
為倒以倒為正非也。即以正為正。以倒為倒。何甞名
悟。所以世尊拈華。迦葉破顏。便云。吾有正法眼藏。用
付迦葉。噫阿難當時。若解微笑。必也世尊口掛壁上
矣。】


「○晦昧為空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上云色心諸緣唯心所現。云何所現。世尊明告。妙性
本明。良由不覺。迷為頑空。頑空與無明和合。結暗為
色。有器世間。礙色與頑空。二法和合。不動而動。故有
色身。根身既具。識念自萌。識念既萌。不有而有。攀緣
心生。故趣外奔逸。用此攀緣為心。則決定惑為色身
之內。而安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
[001-0670b]
現物耶。夫身心不有。妄執為實。是謂一迷。其猶背海
認漚者也。於幻有身心中。重起取捨。墮婬生怖。見相
生愛。目為真心。重是一迷。其猶認漚為海。豈不為之
倍迷。於垂手頃。二迷兼具。故曰等無差別。此文深奧。
當細探其實。自審相應可也。不爾則徒誇玄妙。何異
說食不飽。何也。圓覺經曰。云何無明。妄認四大為自
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
二月。又云。彼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不可得。二文當合看。此為小乘者說唯
心所現次第生起因緣。彼為菩薩直說妄認而巳。此
中唯心所現。則剎那不住。曾無處所。不知無處。故下
文多方辨見。彼即直告。如夢所見。醒不可得。云何不
可得。如夢所見。山河大地草芥人畜。與覺無異。至於
醒時。非惟夢中之境不可得。而身亦不可得。非惟身
不可得。而心亦不可得。非斷之使無。非遣之使無。非
修之使無。是畢竟無。以夢例覺。覺豈不然。夢本不有。
覺則知無。覺如是實。夢應知有。夢不知有。覺處元虗。
覺夢兩非。真心斯在。然則我輩。於日用中。能如夢之
獲覺不真得。如是現前身心山河大地。畢竟是箇什
麼。如不相應。休教容易。虗度光陰。勉之勉之。】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阿難因聞晦昧生起因緣。頗悟身心皆為幻現真心
常住。然猶存於能所。故不能無疑。何也。此心若是。前
云因聲而有分別。塵滅則此心同於斷滅。那得名為
[001-0670c]
常住。此心若不是者。則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因此二
疑故。未敢認為本元心地。世尊意曰。若以所緣音塵。
以為心者。我所說法。在指汝心。若離汝心。則說無可
說。汝能因說悟心。心悟則自忘其說。若執我說。以為
汝心。豈不同彼執指為月者乎。彼人指月。令其識月。
若執指為月。非惟不識月。亦且不識指。月明指暗。二
物皎然。何得明暗不分自他混濫。豈為智者。若以能
緣之心。以為心者。此心要在待緣。緣盡則滅。剎那幻
寄。同於旅客。只如即今我巳說盡。汝之緣心。又安在
哉。非惟音聲無性。剎那不住。汝認為心者。非也。昭昭
在目。復名何等。若亦名心。則此心要因分別而有。若
離分別。則外境何狀。故下文云。汝今諦觀法法何狀。
法法何狀。則色即非色。遇緣斯應。則空即非空。非色
非空。所以昧為冥諦。夫冥諦者。杳冥恍惚。真為戲論。
世尊直言常住真心者。苟非洞悟。安得了然。所以阿
難微細問明。欲使後來無惑耳。】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若以緣塵聽法之心。以為自心。此心應離前緣有分
別性。若離緣無有。則汝心性應有所還。聞法之心還
於聲塵。聲滅則無。見相之心還於色塵。色變非有。以
是二者。例一切法。莫不如是。可還之心。剎那幻寄。同
於旅客。誰是其主。幻寄之心。喚作本元心地。何其謬
也。阿難復問。若我聽法心性有可還者。而如來所說。
亦可還不。世尊告言。亦是可還。當還於機。無機則我
[001-0671a]
常默然。如此則惟說與聽。各有可還。妙明元心。云何
無還。世尊告言。且汝見我之見。本是可還汝之見精
明元。若存能所。妄計所生。喻第二月揑目所成。非是
月影。雖存能所。猶不可還。能所若忘。真為妙覺明性。
當欲誰還。由是標示八種諸變化相。一一各還本所。
而八種之見。隨相巳滅。若不滅者。則誰知前後差別
耶。汝見八種見精當還何所。若還於明。暗則隨滅。誰
當識暗。如此則彼相自相生滅。而見精何常為之去
來。以無去來故。彼諸可還之相。自然非汝。不汝還者。
非汝而誰。故知汝身清淨常住。因存能所故成迷悶。
吳興云。亦有所還。還無明故。此解太迂。破色論曰。一
切眾生。日用所見牛作牛想。馬作馬想。諸佛所見。亦
復如是。於彼眾生。有何差別。答曰。一切諸法。有二種
想。所謂世流布想。著想。諸佛有世流布想。而無著想。
如此則聖賢何甞無見。明與無明。曾無二性。著與不
著。豈是兩人。若言定有無明不破。我恐終其身而莫
能見道矣。若能心不緣塵。自然念念寂滅。世尊乃云
當欲誰還。而曰當還無明。豈不太迂乎。】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性汝不真取我求
實。」


【阿難謂。若此見精。即是妙明元心。云何如來洞見微
塵剎土。我等秪見初禪。眾生不過分寸。若即是者。不
應有優劣。若不是者。那得無還。兩處失準。故不敢認
為真性。而世尊。還以優劣見原相告者。遠近在位。見
[001-0671b]
性無差。譬如有人。居於室中。但見一室之空。居於天
井。則見天井之空。若出戶外。則見一方之空。若立山
頂。則十方洞達。豁然無礙。非虗空有遠近。亦非見性
有大小。為形處所拘。而見分優劣。而能見之性。曾無
別異。云何差殊。上至天宮。下至大地。中間徧覽。物我
宛然。物類自別。見性何殊。無殊之性。是汝見性。前則
物可還。而性不可還。此則物有別。而性未曾別。若疑
此性同於物者。則汝亦可見吾之見。我見物之時。而
汝亦見是物。故名同見。若我離物無見之時。汝何不
見吾不見之地。若謂汝不見時。即吾不見之處。何以
汝見。秪可自知。豈是吾之不見處耶。如此則汝之真
性。昭然可辨。豈得不知。若謂物我混濫彼此不分。則
汝見物。物亦見汝。豈成安立。唐時有大耳三藏。自謂
得他心通。憲宗請忠國師驗之。國師問曰。曾聞汝得
他心通是不。藏曰是。師問曰。你道老僧即今在什麼
處。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在天津橋看弄猢猻。
又問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答曰。和尚是一國
之師。何得在河邊看兢渡。又問曰。汝道老僧即今在
什麼處。藏不知所答。師叱曰。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
處。凡夫見色。乃是眼根現量所知。國師所問。乃意根
所緣。凡夫不見。而三藏能見。誠異於凡矣。至第三度。
意識不緣。非惟三藏。便是佛眼亦如之何。故曰若見
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如此則三藏秪可自知。而
國師又何能見他人之不見耶。若我及汝并諸世間。
[001-0671c]
儼然可別。曾不雜亂。汝見秪可自知。而我亦秪可自
知。此性妙明周鑒萬有。胡不即巳驗證。而取我求實。
豈為智哉。雖然。世尊慈悲。故有落草之談。若是祖師
門下。待他問如何得知是我真性。便與他一百二十
棒。一棒也少不得。使他自知痛癢去在。然阿難這一
問也少不得。何也。若有知是。知是妄覺。若無知是。知
即無記。所以道。這箇若是。則頭上加頭。這箇若不是。
則斬頭覓活。若不是。世尊也難分疏。是他善解議論。
便引物。令他自認。】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徧能含
受十方國土。」


【前因聖凡所見遠近優劣之不同故未知。云何得知
是我真性。而世尊廣引上下。徧覽水陸。令其自擇。則
知物我體殊。默然自信。此中復以即我見性。何有大
小廣陿之不等。是皆逐塵起見。成此妄計耳。世尊告
曰。大小遠近。各屬前塵。無勞窮詰。所以引空為喻。夫
空本無方。而方圓任器。見性無性。而大小隨緣。若除
器觀空。則方圓何有。離塵見性。則大小皆無。如此則
何獨見性。六根四大。當下融通。混入塵界。舍那千丈
不為大。焦螟隣虗不為小。吞吐塵剎。法性如是。略著
思惟。即以不堪。若能悟旨。身心當下本空。苟執前緣。
則窮劫那能見性。】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微細發
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001-0672a]


【阿難連前發問。而有四節。初問我之心性。各有所還。
而如來所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世尊引物辨見。乃
云。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次則雖
悟不還。意謂如來與我所見。優劣不同。將謂別有見
性成佛。故曰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而世尊廣引物象。
令其自擇分別自他。乃至云。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
然非物。云何非汝。阿難不解無見之見為真性。猶滯
前塵。自疑見有大小廣陿。而世尊引空為喻。辨無廣
陿。且物可還。而性不可還。物自差別。而性無差別。物
有遠近。而性非遠近。如此開示。物我自判。可謂明矣。
何以復問。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今我身心。
復是何物。似有過矣。蓋由似解雖發真信未明。在會
大眾。莫不有疑。故阿難重請。要知其過在於何處。皆
由不悟身心之本空耳。前文云。我將推窮尋逐以為
自心。而世尊咄曰此非汝心。當時若能截斷。何煩許
多問答。不能領略至此。猶著推窮。以妄求妄。遣賊捉
賊。無有窮巳。身心復是何物。而世尊乃曰。身心器界。
同是妄緣。妄計所成。若離妄計。則能所皆空。妄緣不
有。則是非本無。若能除器觀空。信非方圓。即器辨空。
而難為即信。在會大眾。原依幻有身心。辨彼虗妄緣
塵。寧能不疑。前云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
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現物。雖巳
發明。猶處疑惑。自下文殊發起方信無有二月。阿難
故問。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世尊乃云。是見非見。總屬
[001-0672b]
前塵。是我非我。皆名幻質。離身則無我可得。離塵則
無見可名。復是何物。恰是背海迷漚。現在我前。還同
目漚為海。然我輩講論之徒。當一一消歸自巳。不解
緣興件件都言聖賢分上。】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非無學。則簡於無學也。蓋無學聖賢。同彼十方如來
與大菩薩。住三摩地。了知見及見緣并所想相同於
空華。知如空華巳。不妨即此為用。故此見及緣。元是
菩提淨體。於中無是非是。現前大眾。既非無學。不能
洞悟本心。還依妄身妄心而起能所。聞於精見色空
非是兩驅。所以茫然失守。既非凡下所知。欲問無由。
世尊直以自真實不誑不妄。用安其心。文殊者。本師
會中。為擇法眼。既當此任。見眾失措。所以起座請決
也。而世尊先告。如來菩薩所見本無。而凡夫妄執為
是非所礙。故直以文殊一人。以詰其是非。而文殊乃
云。我真文殊。何有是非二相。問答顯然。更無藏隱故。
予甞令人自看。我真某甲。無是某甲。何以故。若有是
者是二某甲。然我今日。非無某甲。於中實無是非二
相。能如是看。其義自現。何得盡推聖賢耶。若能親領
自巳。則非是雙離。是非既遣。則我及見緣。皆是菩提
妙心所現。不了所現。妄為色空所轉。作是非解。其猶
二月揑目所成。非有他故。不揑則二月本無。如離妄
計。則是非非有。不悟本心。隨諸見聞。皆名妄想。不能
[001-0672c]
出於是非。唯有悟心。自然能令出指非指。有以馬喻
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用帖此文。此恐
不然。彼但齊物直言無是非而巳。此中意謂。滯緣則
是非宛然。悟心則是非莫得。以此較彼。彼為戲論。學
者當知。】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云何見
明。」


【阿難自述。湛然常住。性非生滅。此乃自巳默證之境。
非戲論名相可比。彼外道。以薩埵剌若答摩所成大
等二十三法。次第相成。第二十五。名冥諦。冥諦者。杳
冥恍惚。似有而無。阿難既親見覺性湛然非生非滅。
豈得混同冥諦耶。真我無我。以無我故。和同萬有。外
道神我乃樁立有物。與此湛然常住。似是而非。故請
決疑也。欲冀混同故。引楞伽山與大慧所言。外道自
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今觀覺性自然。與外道自然。
有何差別。若無差別。則如來不應以因緣相破也。若
有差別。其別安在哉。夫外道自然者。但計諸法自然。
而強立名言。故彼偈曰。誰鑿湖海堆山原。誰削荊棘
畫禽獸。本無一法能生。是故說為自然。阿難既云。我
今觀此覺性自然逈然自異。況乎觀性自然。非言說
可比。豈不云似解而疑者也。而世尊意曰。我說因緣。
破彼自然者。正說諸法從因緣生。非是自然。不說覺
性。若說覺性。則言思道斷。心行處絕。自然與非自然。
俱不可得。如前是見非見等。若謂定有自然可得。自
[001-0673a]
須甄明。有自然體。若明為自。暗則見亡。若暗為自。明
則見滅。如此則前緣常相傾奪。何為自然。若離明暗
等前緣。有自然者。自不自立。如眼之不能自見。心之
不能自知。不知則何以名為自然。若執定無自然性
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如無眼人見非全無。下文云。
但有言說。俱無實義故。不可以外道戲論名言以混
真際耳。】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隨汝執捉。」


【自然之性。既為所破。復疑因緣。但不知外道所立自
然在於諸法。故以因緣破之。既云性非自然。是非巳
判。何得以性擬相。作因緣解耶。外道自然者。譬如有
人生盲其眼。外道云。此乃自然而盲。非有他故。如來
破云。乃是因緣。緣宿世罪業。因父母氣稟。感此殘形。
若遇神醫。授以丹藥。障翳若除。還得見性。若是自然。
醫不能愈。醫既能愈。豈非因緣耶。誠如所論。應是因
緣。又且不然。目之盲明。似屬因緣。此性若是因緣。緣
滅則性無。如破瓶盆無瓶盆性。縱有神醫。何能復本
見精。以性不屬緣故能隨緣變現。能隨緣故。故能離
一切相。即一切法。即離自在。非是融通。若欲以世間
戲論名相混比真性。恰似撮摩虗空。徒自勞耳。】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妙菩提路。」


【阿難以本妙覺心。疑混外道。自然因緣。既以被破。復
引佛說。更冀混同。而不知佛之所說正欲破彼世間
戲論。且世間諸法。從因緣生。若復離緣。則亦無有。外
[001-0673b]
道不達因緣。執為自然。搆此戲論。而妙覺性。非因緣。
非不因緣。非自然。非不自然。故稱為妙。阿難不解其
妙。故不得無疑耳。且此見性。應具九緣。所謂空明根
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也。今唯具四心。即種子作意
分別染淨。眼即是根。空明即境。舉四具九。義巳完足。
世尊意曰。我說因緣。為破世間。非第一義。即彼見精。
因日月燈。則能見明。離則見暗。明暗自異。見性無差。
見無差故。二俱名見。何為不見。以見性無乎不在。故
無不見。且空明等。剎那前後。應不同時。凡夫識麤。妄
為一念。菩薩微細智觀之。一剎那中。九百生滅。彼生
滅者。是自因緣。知生滅者。元名見性。性非生滅。故見
明之時。見非是明。四義成就。用例萬法。莫不皆然。而
復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以緣塵
之見非真。離塵之見亦妄。直須能所雙忘。始得言思
道斷。今欲易明。以眼易見。見色之時。眼非是色。見眼
之時。見非是眼。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玄覺云。若以知
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用例見
色之見。若以知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
不拳手。用例見見之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非
是無知。以知了然。用例離見之見。彼云知知。此云見
見。彼云了然。此云不及。似可信矣。而復應知文義聯
絡。不可偏執。見色之時。色非是見。見見之見。猶是名
見。見若離見。見不能及。所以前文精見色空。離是非
是。若著前塵。種種發明。皆名妄想。惟悟真覺明性。乃
[001-0673c]
能出指非指。此中真見無見。則是見是物。非物非見。
皆戲論矣。】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
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阿難前問云何得知自我真性。而世尊逐一發明。非
優非劣。非遠非近。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色非見。及
非見見。妄緣盡遣。真性現前。不能即信。重增迷悶者。
非不信也。直欲未來眾生微細洞究至無疑惑地耳。
蓋一人見影。逈異眾人。似乎可信。若合國同見灾象。
信之良難。故須進退合明。始悟真性無見。且一眚人
見燈五色。不可言無。若非眚人。冥然不見。不可言有。
譬如凡夫。見有根身器界山河大地。若彼十方如來
及大菩薩。住三摩地者。逈無所有。如虗空華。若此見
緣見精本有。則聖人云何不見。若此因緣自然境上
本有。云何聖人亦不見。若此見緣是見者。見巳成緣。
誰當見見。若此見緣非見者。今見山河。當明何等不
了妄計如眚人之執影。若解無見。便同聖人之真見
矣。】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同分者。乃一國同見之灾象也。用例六道所見根身
器界皆為妄計。且山河大地。六道同見。佛說本無如
虗空華。一眾駭然。難為即信。故取一人妄見。進例一
國之妄見。用一國之灾象。退例一人之眚影。似乎易
解。是知別業者。在顯同分故也。若解一人之眚病為
[001-0674a]
謬。則知一國之灾象非真。例六道所見。山河大地。見
及見緣。因緣自然。見與見見。同名妄計。本無所有。何
也。一人一國所見影象。同是凡夫。餘人無所見者。皆
號聖人。所以進退合明。能見山河大地之見。是謂明
覺。同於幻影。若悟幻影本空。則覺明非是明覺。故曰
覺非眚中。實名見見。覺不自立。立則成待。非是真覺。
此見若離。則覺明不及。復於本明覺既不有。云何復
名覺聞知見。所以結凡夫所見。同是覺明。皆即見眚。
彼住三摩者。真精非眚。故不名見。】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前則進別業。以例同分。此則退同分。以合別業。故曰
進退合明也。障惡合於目病。灾象合於圓影。大小雖
異。妄業本同。故曰俱是無始見妄所生。皆於無中妄
見有故。自一人例一國。自一國例閻浮提。一閻浮提
例四天下。自四天下例娑婆界。娑婆世界例十方有
漏國。自微至著。自近至遠。展轉發明者。同是覺明妙
心。不了本妙。妄為明覺。成此虗妄病緣。且一人一國
所見。此處見有。彼處見無。人或頗信。自娑婆界。洎乎
十方諸有漏國。同見幻境。取信良難。故用是例下文
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
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若非如是引例發明於
彼。必為唐說。】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覺明者妄明也。無漏妙心真明也。二種和合。不能精
[001-0674b]
了。故有同別二種妄見發生。見有能所。為生死因。若
能達妄。真亦強名。蓋由妄因真起真依妄顯。若不執
真。妄亦非有。故曰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
非真。云何見所見。是知二者遠離。則和合不和合生
死非生死。皆不可得。若解不可得。則圓滿不生滅性。
得常住本心也。】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彼暗與通及諸羣塞亦復如是。」


【外道所執世間諸法。皆是自然。而世尊破以因緣。阿
難云。見此覺性自然。疑同外道。世尊即事辨明。知非
因緣。疑是自然。世尊令其說見因緣。因日月燈而有
其見。無則不見。世尊告云。見物之見。同於因緣。離物
之見。猶屬妄明。致乎離見之見。當名何等。故阿難啟
曰。自然因緣。和合不和合。心猶未悟。何況更聞見見
非見。由是以別業同分二種妄見。進退合明。使能見
所見皆是妄想。與彼真心。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
遠離。則俱不可得。復由前云真覺妙明非因緣非自
然非不自然。恐疑妙心性非自然。與彼因緣自然和
合而起故。世尊辨曰。若此妙心。與前塵和合者。和則
一而不分。不分則明暗色空本無邊畔。若見與明和。
如水之和麵。麵就則水失其流。明來和見。若空之和
器。器成則空失其虗。若見滿則如水之不和於火。何
處和明。若明滿則如日之不和於星。何處見和。若明
見必異。何處見雜。雜則二體。俱亡不亡。則應有邊畔。
[001-0674c]
合則附而不離。不離則明滅見滅。云何見暗。合既成
一。則明不自明。云何見明。明若合見。則見不自見。云
何見見。若非和合者。惟見與明應有邊畔。是見是明。
以何為界。經云。非和合及不和合。疑是刻訛。應云非
和合非不和合。前二節明非和合。後一節明非不和
合。與上非自然非不自然。同一意耳。】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了無所得。」


【上來徵心辨見。以至於此。同目浮塵幻化者。何也。阿
難墮婬慌怖。歸來佛所。啟請妙奢摩等最初方便。而
世尊先不詰其墮婬之謬。且徵所發道心。以至七番。
乃云。此非汝心。前塵虗妄想相。惑汝真性。豈不巳云。
道心妄想同目前塵。逈異小乘昔日聞見。故阿難悲
淚重重微細請問。自屈指飛光。使知見性不動。匿王
請問頗解性無生滅。何故目我等輩遺失真性。世尊。
舉指驗倒。示其倒因。告以晦昧為空結暗為色。令悟
身心不實。阿難復認緣塵。所以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世尊重引指月之喻。主客自分。辨見八還。緣心自異。
若此不還是我心者。何聖凡所見優劣不同也。謂別
有性能成佛者。云何得知是我成佛真性。而世尊廣
引上下。所見之相。雖復有異。能見之性。正等無差。即
物之見。尚可混同。離物之見。非汝而誰。阿難復疑見
有大小遠近。而世尊告以總屬前塵。離器求空。方圓
何有。阿難頗信見性現前。而反疑身心何物。世尊懸
指萬象色空。令其自擇中間。尚無是見非見。何處更
[001-0675a]
有是我非我。由是一眾茫然。所以文殊為决。既云本
無是我非我。何處更有是月非月。若悟妙覺明性自
然。令汝出於是指非指。阿難信性非生滅。復混冥諦
自然。世尊逐一甄明。使知見見非見。復例同分別業
進退合明。中間既無合與非合。何處更有和與不和。
故語器界根身同名幻化。幻化之體。其性元真。見既
如是。聽聞覺知。莫有不然。廣而推之。以及五陰六入
十二處十八界。相偽體真。隨緣不變。妄真交錯。理事
如如。無生死可出。無涅槃可證。無煩惱可斷。無菩提
可成。若肯承當。便好歇心。恐餘惑未消。故再勞開示。】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般若名為五蘊。蘊以積聚為義。陰以蓋覆得名。由色
而起受想。是名積聚。逐妄背真。是名蓋覆。然此五陰。
攬六塵為體。發識為用。自受想行識以及法。受想行
識。應具六種。而又前後生起。各有不同。思益經云。五
陰即是世間。而有三種。所謂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
覺世間也。若以眼根現量所緣。自色而識。以器世間
為能緣體。生起眾生世間。故下文云。因動有聲。攬聲
成根者。是也。若以意根比量所緣。自識而色。以眾生
世間為能緣。生起器世間。前云聚緣內搖。趣外奔逸
者。是也。若解五陰如相。即是智正覺世間。故曰如來
藏妙真如性也。】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色陰者。總指根身器界見及見緣也。若人於一念未
[001-0675b]
生之前。妙鑒其由。如淨目觀空。逈無所有。所以十方
如來及大菩薩。了此見緣。如空中花。本無所有。少形
念慮。所見非真。其猶瞪目發勞妄見狂花。勞發而曰
瞪目者。謬實在我。非他能為。故曰無故不動者。用喻
覺明空昧。瞪以發勞。所以相待成搖。由是地水火風
漸成根身器界。此中同目色陰。喻以狂花。復有一切
狂亂非相者。喻見與見緣也。古人用喻九界色。此恐
不然。上云如來菩薩。并自住三摩地中所見。見與見
緣。如虗空花。本無所有。豈非簡出四聖。何由混同色
陰耶。】


「○阿難是諸狂花非從空來非從目出色陰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喻如色陰。非因緣有。亦不心生。若從緣有。既有來往。
非無處所。今觀法法何狀。緣既不有。何容起滅。故取
喻狂花。非因空有。若從心生者。既從心生。應合有知。
若有知者。去既知緣。旋當識處。若有處者。心中自多
一物。若無知者。去既成緣。旋成何物。又見緣之時。非
無分別。何以無分別時方號寂常心性。故喻狂華非
因目有心。因妄取目。因翳眚二妄本同。取喻為近。非
從空目。故非因緣。待勞方有。故非自然。】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受陰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手足宴安者。譬如本覺無受。無故相摩者。譬卒爾生
心。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夫受者。單境不成。單
[001-0675c]
根不起。要在根境和合。方起妄受。喻如兩手之相合
有幻觸生。根境如如。不覺動念。故曰無故能覆正念。
目之曰陰。若此受陰。如從境有。境自有受。不待我知。
又眾人同見境時。則同時具受。不應有受不受。如月
行空。貴人賞之為樂。盜賊覩之如冤。豈有前境選擇
而來。起此苦樂之受。若從根有。根自有受。何必待緣
而起受。若必從根有。如眼見色。出既見境。歸當見根。
若有見者。似有一物身中往還。受陰無體。取喻幻觸。
若了幻觸之不真。則悟受之無受。根境兩虗。故非因
緣待合方知。故非自然。】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想陰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前色陰全是自妄。故喻目勞。受陰待緣。故如二掌。此
中想陰。全體無據。假覽六塵。成此虗想。若無六塵。則
想體全無。梅即色塵。說是聲塵。酢是味塵。前人說梅。
意緣過去所歷之境。即是法塵。想體若一。不應緣色
緣塵緣聲緣味而成此一想。唯口中出水。想體若異。
應成多想。口能出水。耳亦應有。梅應自流。說何無味。
若必酢想因說而有。彼人應合自流。若不因說。云何
水從口出。思蹋懸崖。補足觸法二塵。缺於香塵。梅應
具香。文略耳。覽塵成想。故非自然。來處無從。故非因
緣。】


「○阿難譬如暴流行陰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行陰無狀。變化密移。剎那不住。喻之如流。年月推遷。
[001-0676a]
老少不踰。喻如波浪。真性靡虧。喻之如水。若此行陰。
必我性有。即性以觀。行陰何狀。若必空有。空自遷流。
何預於我。若即性者。行陰流動。性應隨流。云何身有
童耄。見性不變。澄湛空寂。應非性體。若必非性。圓鑑
去來。復是何物。若非虗妄。究竟起滅。何無處所。不流
而流。故非自然。流即不流。故非因緣。性若必流。圓明
妙湛。復是何物。性若非流。變現隨緣。復是何物。是故
行陰自虗。妙性常實。唯水頗像。故取喻之。】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識陰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識依四大。猶瓶之盛空。起有無見。如塞兩孔。遙憶過
未。喻以遠行。妄取彼境。如餉他國。而此識陰。非因彼
來。亦非此去。若彼來者。如人憶北京時。想處非無眾
人。云何不見北京來此。若此去者。前境現前。云何此
身猶在床上。昔有尊者。心想婬女。一日夢與之交。遺
失不淨。乃作念云。彼既不來。我亦非去。而婬事得辦。
佛說一切唯心。不我欺也。豁然大悟。證阿羅漢。是知
五陰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我信之矣。古人以捨身受
身。喻於遠行。現陰為此國。後陰為他國。與上文不接。
此恐不然。現前識想流注念念可證。何必遠取後陰
耶。不往而往。故非自然。彼此無據。故非因緣。】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眼入
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根塵對辨。而正辨在根。由前五陰。即一色陰。以
[001-0676b]
辨五陰皆空。而不知受等四陰皆依六根六塵而起。
故須廣破。前以清明眼名之為真。狂勞花名之為妄。
此則即彼淨目晴空猶是妄塵。故曰兼目與勞同是
瞪發勞相。何以淨目晴空。同名勞相耶。前不云乎。色
雜妄想。想相為身。既是妄想之相。豈有六根非妄想
相耶。又云。色身外洎虗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
所現物。豈非同是狂華依心現者耶。是以六入同目
瞪發勞相。故圓覺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彼則雖云妄認。未知所以妄認。此中發明。
與彼可為表裏。夫性本無見。由塵發現。塵滅見亡。了
無處所。明中無暗。暗處無明。見暗見明。性無有二。是
知此見不由於塵。若必根生。離彼明暗諸塵。當何所
見。若生虗空。空本無知。云何有見。若必有見。既能見
塵。何不見面。若能見面。自是空知。何關汝入。三處本
無。寧非虗妄。緣塵有見。非是自然。見處無從。故非因
緣。】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入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上文眼根取境利故。見則取著。不假他緣。直目根塵。
同是勞相。此中耳根本是圓通。剎那無生相可得。剎
那無滅相可得。若非無故塞耳指何物為妄。若濫同
妄想。恐人落於斷見。故世尊巧譬曲成。真謂無礙辯
才也。夫生滅剎那不可得者。根塵圓泯。非惟聲處全
無。而根處亦不可得故。特選其為圓通矣。塞耳作聲。
[001-0676c]
終日不息。以聲處無常故。耳根亦無常。不有而有。非
常而常。非妄而何。是知惟根與塵。同是勞相。此之聞
性。若因聲生者。耳根寂然。因聲顯聞。聲滅聞滅。滅則
更遇他聲。應不復聞。聞則不因聲滅。既不因聲而滅。
豈得因聲而生。若生於根。離彼聲塵。聞作何狀。若生
虗空。虗空自聞。何關汝入。三處無聞。故非因緣。因勞
作聲。故非自然。】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鼻入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問耳根圓通故。假塞以顯勞。誠乎有理。何以鼻等三
根。皆假妄勞以顯妄。何也。答鼻等三根。取境鈍故。常
與法性相應。非假妄勞則顯妄無由。何也。鼻等三根。
合中取境。合則有知。離則無覺。無覺則非惟不知塵。
亦復不知根。根塵既以圓脫。指何物為妄耶。因彼無
故急畜。則有勞觸。因勞故顯於通塞。通因塞顯。塞因
通知。通則聞香。塞則不聞。遞互發生。同名勞觸。知冷
知寒。名之為觸。聞香聞臭。名之為聞。聞時非觸。觸時
非聞。二處不有。是無體性。體性不有。豈因塵生。亦非
根出。若是空出。空當自聞。因勞發觸。故非自然。多處
無因。故非因緣。】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䑛吻舌入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淡性常恒。舌不自甞。因勞發識。顯甜苦淡。淡不自淡。
因苦顯淡。苦不自苦。由甜識苦。遞相由藉。猶如明暗。
[001-0677a]
苦時無淡。淡時無苦。苦性不有。舌何形狀。根既不有。
知乃妄覺。是知根塵同是瞪勞。若此味知必是真者。
應有處所。既有處所。非無指示。若生於舌。舌不自甞。
何能知味。若生於味。味應自知。何關汝入。若生虗空。
舌味何預。三處無有。故非因緣。因勞發識。故非自然。】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身入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身體如如。要待緣顯。合則有知。識其冷熱。離則無覺。
性同無記。然是觸名數頗多。所謂病癢細滑等廣舉。
則六根對境。無非名觸。此中觸言冷熱。論其槩耳。夫
觸者。在冷同冷。居熱同熱。合有離無。其性安在。因觸
顯身。觸無處所。身作何狀。故知身觸同是瞪勞。離彼
二塵。畢竟無體。若此觸知。必生於塵。熱時無冷。冷時
無熱。塵尚不有。何能生觸。因觸知身。觸既非觸。身亦
非身。身不自觸。觸非身生。若生虗空。何關身觸。待合
方知。非是自然。究竟無從。故非因緣。文云。涉勢若成。
因於勞觸。此亦刻之誤者。應云涉勢若成因有勞觸。
意謂。因涉有勞。不涉則無。若言因於勞觸。應是先有
勞觸。後方相涉。同彼勞目見華。直恐不然。】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意入虗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意根無形。非如眼等。冥然莫辨。同幽室見。借彼寤寐。
用辨非真。蓋常情以覺為實。以夢為虗。故先辨夢之
不實。後論覺亦不真。何也。夢中所見。與覺不差。其間
[001-0677b]
剎那流注故。憶所不及。妄謂為忘。豈識元無。不了元
無。稱為意根。此根既無實形。安有實法。故惟緣過去。
落謝五塵。妄謂見聞。作生滅解。名覺知性。全體虗妄。
非同現量。若悟塵之本無。則識根亦非有。故知根塵
同是瞪勞。此覺知性。生於寤寐。寤時或似可即。若推
於夢。身及見聞。曾無一物。夢既不有。為覺豈真。覺知
夢非。人亦頗信。夢不知覺。豈不其然。此有彼無。性從
誰生。若生於意。何不自生。藉他五根落謝之餘。稱為
意生。見屬於眼。聞屬於耳。五根各有所屬。離五之外。
復是何物。能生覺知。因睡有夢。故非自然。究竟無有。
故非因緣。】


「○復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前則塵為根所入。而正破在根。此中根為塵所處。而
正破在塵。兼破勝義。以眼為浮塵根。以見為勝義根
也。入以相藉得名。處以棲托立號。根執堅固。於性為
親。假喻發明。始知為妄。故在前破。浮塵易辨。直指現
前。令識虗妄。故在後破。前云若眼能見。則諸巳死。尚
有眼存。云何不見。咸謂見不屬眼。悞認真性。此中見
與色空。俱無處所。是知勝義非真。惟根與塵。知覺見
聞。猶如幻華。本無所有。若悟不有。則全見全聞。皆如
來藏妙真如性。下文例此。】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即色與見
二處虗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謂見必是真。為生於根。為生於塵。若生於色。即如
[001-0677c]
現前樹林池沼。舉目了然。既從色生。與色為一。應不
見空。若言從色生故色不自見。正合見空現前林木
池沼。應無所矚。若彼色空同一見精所覩。是知此見
不從色生矣。若從根生。色從眼生。與眼為一。空非所
生。應不見空。云何空色了然。曾無偏覩。豈得色相偏
從眼生耶。若謂此見不從色生。黑月無色。云何不見
不能了色。若言不從眼生。則他方外國。眼根不到。云
何不識二處不有。見如空華。妙鑑萬有。曾無留礙。豈
不為之妙真如性矣。因色顯見。故非自然。色見俱非。
故非因緣。】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即聽與聲二處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聞性本妙。生滅圓離。所以八音俱作。歷歷同聞。雖則
同聞。前後相續。曾無錯亂。此之聞性。若是聲來耳邊。
阿難得聞餘處無聲。何以一眾齊聞。豈應鐘聲分應
他耳耶。分則鐘具心識。不分則同時聞故。不獨來阿
難耳邊矣。若必不來。云何近則得聞。遠則不聞。若復
耳往聲處。阿難之耳。巳往鼓處。餘處無耳。何以鐘及
象馬種種音響。歷歷齊聞。齊聞則不往聲處矣。若必
不往。如人不入北京。彼中音聲。何以不聞。故知耳之
與聲。聽及不聽。皆為幻妄。了此無真即本妙心矣。問
曰辨則言聞。結則言聽。惟聽與聞。有何差別。答曰聞
則本然不同生滅。聽則作意。以作意故。斥為幻妄。如
前勞目等。是也。因聲顯聞。故非自然。聲聽俱非。故非
[001-0678a]
因緣。】


「○阿難汝又齅此爐中栴檀即齅與香二處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鼻以合中取境。取必待於緣生。以待緣生故。單根不
生。若必根生。鼻合自香。何藉他木。若必不藉。鼻不自
聞。說聞非義。因聞識香。香就外入。從外入故。鼻不生
香。若生於木。木自有香。即合巳聞。何藉爇煙。方聞香
氣。若必煙木。四十里外。非煙非木。云何聞香。若必非
木。別然他木。何不聞香。若必非鼻。眼耳何不齅香。即
離俱非。是無可是。實如幻華。了無窮詰。妙性如是。豈
彼有因。若生虗空。空無間然。何藉爇煙。有聞不聞。】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鉢即嘗與味二俱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淡性常恒。舌不自甞。尚不識淡。何能識味。若知味性。
必因舌生。甜苦辛酸。各有元因。受食之時。甜苦宛然。
離食之時。舌作何味。一舌多味。互推無有。非妄而何。
若言知味必非舌生。身觸食時。甜辛鹹淡。云何不覺。
是舌非舌。同名幻華。非舌即舌。元名藏性。若此味性。
必生於食。食不自知。食若有知。應具心識。若具心識。
食自辨味。何預阿難。若此味性。必不因食。酢何不鹹。
蜜何不苦。若生虗空。噉空無味。味不空生。空如有味。
鹹則恒鹹。頭面受鹹。同於海魚。何得虗空選擇持鹹。
汝舌舌味和合。起味知性。故非自然。無本可據。故非
因緣。】
[001-0678b]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即身與觸二俱虗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觸無方所。待合方知。故引摩頭。乃顯知覺。在身為能。
在手為所。然則身不自觸。藉手能摩。身為所摩。惟能
與所。了無可定。寧非虗妄。手摩頭時。與頭為一。若摩
足時。頭則無知。何況四肢百骸。隨按隨知。了無定所。
若各無者。則冥然無知。何者名觸。若各有者。則成多
觸。何觸是汝。不應身外別有一物與汝為觸。待觸顯
知。故非自然。身手二無。故非因緣。】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則意與法二俱虗妄本非
因緣非自然性。」


【意無別塵。緣彼五根過去落謝之餘。以為法則。何為
法則。若善若惡。俱有規則故也。若此善惡法則。離彼
色聲香味。逈無所有。純一無記。此之法則。若即心所
生。法即是心。何得逆緣五塵稱為法則。若離塵者。心
作何狀。稱為法塵。若離心別有方所。非無指的。色聲
香味。各對五根。何者。是離心之法。縱許有者。法之自
性。為知非知。有知則同他人。何預阿難。若言即法即
心。何故心分有二。若非知者。現前明暗色空了然明
鑑。離此之外。更有何物。名之為法。若許有之。不無表
示。豈應人間更有空外之物耶。是心非心。離法即法。
俱無處所。非妄而何。逆緣成塵。故非自然。法則本無。
故非因緣。】


「○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001-0678c]


【根境如如。本無能所。識居其中。立內外見。故稱為界。
夫識者。切近於心。識妄良難。故先破根塵。識居其後。
何也。五陰乃一期幻質。為六根所依。塵不自知。因根
顯相。根亦無知。識托其中。故有分別。若能造之四大
不有。所造之六根亦無。根既不緣。塵何所偶。根塵無
處。縱有其識。欲將何用。是知如來破妄顯真。無次第
中。成次第耳。】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乃昔說根身生起之緣。今顯藏性。逈異昔時。用質
前疑。故曰如汝所明。指前七徵文中。我所說中。非此
二種。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
其中。則為心在。世尊引彼為破。汝言識居根塵之中。
為因眼生。為因色生。若因眼生。眼不自知。離彼前塵。
無可分別。若言不假前塵而有分別者。汝之見識。為
是青耶。為是黃耶。既無表示。從何立界。若從色生。識
應是色。色滅識亦應滅。滅則誰知。空耶色耶。如亦識
空。則知色自遷變。識何去來。識不去來。界從誰立。若
必見識根塵共生。一半屬根。一半屬塵。合則為一。識
性自離。在色即色。在根即根。何者是識。與汝為界。離
則兩合。知自還根。不知還塵。識作何狀。齊何處所。名
為識界。若不兼。則非根非塵。界相自無。惟根塵識。三
處都無。故非因緣。妄依真立。故非自然。了妄無有。藏
性始在。】
[001-0679a]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則耳與聲
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上文以眼色二處。破無界義。此中復有三處。聞耳與
聲也。界以限別為義。蓋顯耳聲各異。故名為界。此二
若有。許因有識。若此二者本無。何者名識。前處入文。
特斥根塵不有。今則權依根塵。定其不能生識。此識
若生於耳。如無動靜。耳不自聞。不聞則不知。耳作何
形。若生於聞。聞不自聞。若必自聞。彼動靜等。應非外
物。聞無相貌。耳即觸塵。何得相雜共生識界。若生於
聲。聲則自知。知則聲具心識。何關汝聞。汝若不聞。則
亦不知聲之所在。如或知聲。非識聲有。若實不知。同
於草木。妄計生識。故非自然。本無可憑。故非因緣。】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則鼻與香
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先定鼻之所在。識因鼻生。能生之鼻。尚無有名。所生
之識。當有何界。次辨知之所屬。非肉非空。并非香知。
知尚不有。界從誰立。若因香生。香不自知。誰知香識。
知香則不從香生。不知則不可名識。香不知香。因何
立界。識不知香。則識界非因香立。】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則舌與味
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此識性因於舌生。何藉甘蔗烏梅等物。稱為知味。
若味必不生於甘蔗等物。汝自甞舌。為甜為苦。舌若
是苦。應不自甞。誰知為苦。若實是苦。與苦為一。應不
[001-0679b]
知甜。何況甘苦辛鹹。有無互知。知尚無定。何者是舌
生之識。識既不有。將何立界。若識必生於味。味自有
知。分別甜苦。即同他人之舌。何預於汝。以不預故。誰
知是味非味。味非一物。舌無多體。若和合為一。應無
分別。無分別故。尚不了味。云何生識。若分別宛然。則
識不味生。若舌味和合生識。離則識無。云何識界。】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則身與觸
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此識必於身生。身應自觸。何藉合知。以合知故。離
則知無。身何所識。若因觸生。則未合巳前。應無汝身。
豈有無身而能知合耶。單境無知。則知不觸生。根不
自覺。則知不身生。物不觸知。身知有觸。成敵二邊似
乎有界及乎。知身即觸。知觸即身。互無一邊。則界不
成立。合則有知。可名即身。離則無覺。寧不同於虗空。
知與無知。剎那不定。當從何處生汝身識。識尚不有。
因何立界。】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則意與法
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若從意生。生不無緣。緣思有識。離緣則思無可思。思
既無思。云何生識。縱有能生。識將何用。惟心意識。一
體三名。曾無三法。別則三法宛然。既能生識。何不生
心。心識亦然。同則名意即意。心識本無。名心即心。識
意何有。識亦如是。互有互無。徒有妄名。曾無實體。體
性不實。界從誰立。若因法生。若即現量。分明五塵。現
[001-0679c]
對五根。何名意法能生於識。故曰法法何狀。若即比
量。過去剎那不住。何法當情。識從法生。若言即彼生
滅。是名為識。生則色等法生。滅則色等法滅。何者是
識同彼生滅。識同色等法。生則空色宛然。識同色等
法。滅則分別都無。既無分別。識何形相。識無形故。則
識界不成。云何識法。若根塵合生。五塵既對五根。何
者意根。合法生識。】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中道了
義無戲論法。」


【阿難既述和合因緣皆世間變化。似知常住真心非
和合因緣矣。既知非是和合因緣。何以復混因緣自
然。而興此問。蓋謂根身器界。分親疎二分故。根身義
親。在前巳破。器界義疎。亦冀發明。故須再請。非重復
也。上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世界咸是妙明心
中所現物。雖則根身器界二分兼破。而所破在於根
身。此下地水火風空見識。亦以二分兼破。所破專於
器界。雖則義似連屬。而親疎自分。若混同今昔而問。
則阿難實是無知。何也。上文。佛云我說世間因緣。非
第一義。以有明示。何更問耶。】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如旋
火輪未有休息。」


【上云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云何常說具四種緣。而世
尊云。我說世間諸因緣法。非第一義。而不知何者是
第一義。故以世間因緣為問。而世尊明告。汝先厭離
[001-0680a]
聲聞。多聞無功。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啟請如來妙奢
摩等最初方便。故我發明藏性。逈異世間。云何復混
因緣自然。而自疑惑。其由真藥現前而不能識也。夫
世間之相。頑礙不融。若定執不和。如虗空之不和于
色。則世間不成安立。若定執和合。則明暗色空不可
分辨。若亦合亦離。則生死死生。無有間息。何因而得
出離耶。如來藏性。又且不然。能不變隨緣故。即色即
空。似乎和合。求其體不可得。隨緣不變故。非色非空。
似不和合。而大用現前。欲除戲論。當究於是矣。】


「○阿難如水成氷氷還成水。」


【氷元依水。無外有體。水因風結。即為之用。喻一切法。
皆依藏性以為其體。性循業現。有世間相。如此則全
相即性。更非他合。非合則非因緣。以循業現。故非自
然。性真如是。非是強言。若欲混同和合者。如水成氷。
豈與他合而成氷耶。雖然。始終之義。不可不辨。始因
不覺生起。地水火風。成世間相。外道無知。目為自然。
世尊。以因緣。破彼自然。以不覺為因。動念為緣。非因
所因。不有而有。如水之成氷。因於時節。緣於朔風。以
成其相。眾生執相迷性。枉受輪迴。故佛出世。指明本
事。令識本性。如指氷即水。無外因緣。和合成氷。外道
離氷求水。二乘堅執不融。此中發明根身器界。全一
藏性。曠劫無有他物。誰受生死。故不同於戲論。】


「○汝觀地性麤為大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水之結氷。信非和合。塵之成地。和合宛然。析之又析。
[001-0680b]
體性全無。將何為合。塵之與地。皆土大之異名。如氷
之與水。曾無異體。無異則不可稱合。析之見空不見
色。色尚不有。何物合成微塵。合之則見色不見空。空
尚不見。與何為合。是知如來藏性。不和而和。非合而
合。識心計為自然因緣。皆名戲論。何也。若定執不和。
實由聚塵。成此地大。若定執和合。析至無色。則無物
可合。若必自然。則何假聚塵。必非自然。則誰堆山嶽。
若非因緣。則何名不覺。若必因緣。性同斷滅。蓋如來
藏性。不變隨緣。則三法宛然。隨緣不變。則一法叵得。
性相雙融。體用自在。故涅槃稱為祕密藏也。故云但
有言說。都無實義。非惟阿難問處無門。便是世尊答
亦失路。徑庭之旨。孰解承當。】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古人畫卦。乃曰離中虗即虗心無我之象也。夫無我
者。無所不我。故地水風。皆具火性。性雖本具。要假緣
生。如木中之火。鑽則火現。石中之火。擊則星流。大海
之水。風摶火𦦨。空中之火。假於艾鏡。眾緣假寓。則非
和非合。不應無從自有。則亦非不和合。識心妄計。強
執成謬。若離言說。則所計皆空。何也。若因日鏡。彼各
一方。火之來往。應有形跡。若不因日鏡。對水求火。火
則不生。故前文所謂非因緣非不因緣。非和合非不
和合。難思境界。惟聖乃知。少形思慮。巳遲八刻。】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火性隨寓故稱無我。水任高低。故曰不定。常流。則從
[001-0680c]
人洎天皆從滔溺。常息。則世間萬物無可資養。妙適
時宜。豈非藏性。若必和合。月陟天上。珠因手持。天淵
相隔。何處和合而能出水。若必天來。人應可見。既不
能見。非從月降。若必珠出。珠應自流。珠不自流。珠出
非義。然亦不是無因自有。亦非不和合矣。又如思憶
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流。心想酢梅。口中水出。心憶
珍寶。身體光潤。如是水性。周徧法界。隨念成辦。寧非
循業。】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大。然此風大。動則風生。
不動則無。故曰無體。且阿難動衣。風拂彼面。風非衣
出。不從面生。虗空寂然不相參合。三處無有。體性原
虗。凡夫麤識。以謂移山吼木偃草興波者風也。細以
觀之。世界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莫不皆名風大。
外則徧界拂衣。內則一眾動念。循業如是。有何處所。
少形思慮。却屬妄緣。】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出土多少。見空深淺。所謂因色顯發者也。地等四大
是別。空大是總。總別相收。均名五大。周徧互容。無乎
不在。故稱為大。以其互奪互容互隱互顯。以互隱故。
盡為大地。包於虗空之內。而不知虗空含於微塵之
中。以互顯故。出土見空。義性如是。寧容窮詰。故曰但
有言說都無實義。若因鑿出。鑿自出土。空不自生。出
土見空。義性乖戾。不因鑿出。凝然大地。何處見空。奪
[001-0681a]
則色空兩立。各有邊際。泯則色空兩忘。各無體性。惟
此空性。具包十大。故居四大六根之中。統攝情與無
情之內。以其無生而無所不生。故出土見空。雖生而
未甞有生。故鑿自出土。二乘不了。欲棄生而求無生。
安知生即無生。故出土可喻矣。無情器界如是。有情
根身豈有不然。空居兩間。發明正等。】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自八還辨見以來。至於阿難自陳。不能於萬物象前
剖出是見非見。一眾茫然。文殊啟請。此諸物象與此
見精。元是何物。而世尊答曰。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
圓真心。阿難混同自然因緣及與和合。世尊逐一發
明。阿難雖悟見性如是。恐不能廣推陰入處界。故展
轉發明。阿難洞悟根身。未融器界。重復啟請。所以經
文聯絡。前則自根身推及器界。此下自器界而推及
根身。遞互相成。如來藏性示諸指掌。所謂情與無情。
共一真也。上云不能剖出是見非見。而未知何以不
能。而世尊指見與色空。共相推檢。一體不成。歸體猶
乖。非同不同或異非異。實所謂言思道斷。心行處絕。
均彼無情。同名六大。備舉覺聞。包羅十法。皆如來藏
妙真如性也。既無是見非見可得。何有一體異體之
名。若能悟旨。成佛於塵點劫前。總饒未會也。秪是落
泊王子。義性如是。非謂強言。直下承當。何有不悟。】


「○阿難識性無源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由塵發見。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正指無源
[001-0681b]
之識性也。單根不顯知。單塵不顯相。識居兩間。分別
成用。推其體性。了不可得。故曰無源。根境相對。本是
如如。無可分析。識於其中。次第標指。離根則識無所
寓。離境則識無所知。若必無知。則誰辨色空。明暗無
寓。則孰是眼耳鼻舌。必無根塵。此識應出虗空。若必
空出。則非相非見。非見則誰識空色。非相則孰立覺
知。無識無覺。寧不等於虗空。有識有知。應不同於物
象。若必無因。應離緣別識他物。見托於相。相推於境。
識作何狀。若必有狀。應有可指。離根離境。何者是識。
若無可指。其體本無。寧非藏性。若悟識性原無。則知
見聞知覺與前地水火風以及一切萬法。一一稱性。
周徧圓滿。須彌芥子。各不相妨。前文覺觸覺知。總括
六根。此中見聞覺知。總括六識。上文地及五根皆曰
清淨。此中識心有了別功能。故稱妙覺。若論循業。一
處求水火風。則一處現。徧法界求。則徧法界現。識心
循業。未有不同。故均稱為大。根身器界。其性如是。無
生死可出。無涅槃可證。是佛了義之談。今時之輩。願
東願西。捨此取彼。何其謬哉。】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於如
來前說偈讚佛。」


【始於徵心辨見。終於七大徧融。中間縱奪破斥。發明
真心藏性。謂之微妙開示也。向執身外有身。未明真
亦同妄。至此真妄雙融。是非俱泯。心同七大之徧周。
故曰心徧十方。七大皆依真心而幻立。故曰虗空世
[001-0681c]
界皆如手執葉物。依心幻立。則全體皆心。故曰皆即
妙心。世界依心幻立。色身又依世界而住。故世界虗
空。比於葉物。宜乎色身。比於微塵。前云不知色身外
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至此方
悟。下文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
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述讚於此。雖然
我輩講論之師。當自揣摩。即今身心為在虗空外耶。
為在虗空內耶。如未得恁麼相應。切不得講過去了。】


「○妙湛總持不動尊不歷僧祇獲法身。」


【妙湛即真諦般若。總持即俗諦解脫。不動尊即中道
法身。初則阿難啟請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世尊徵心辨見。特以明悟常住真心。為初方便也。自
阿含以來。所聞三諦之理。未會真心。次第熏歷。不名
究竟堅固。今也既悟心巳融真會妄。均名藏性。故一
切事至此。為究竟堅固矣。一心三諦。圓融無礙。自在
如王。向所未聞。今乃得聞。故曰希有。向所聞者。修一
分三德。證一分法身。斷一分無明。此乃諸佛之常談。
今也一念頓消億劫倒想。不假僧祇而獲法身。豈非
希有耶。古人有謂。阿難解悟。非謂證得。有以謂在指
大眾非阿難一人。有謂神力暫令得見。予謂不然。本
有之性。一見永見。豈因神力暫見。既云各各自知心
徧十方。豈有彼得而此不得耶。阿難後進二果。其進
在位。非為法身而有增減。且法身有證德。一證永證。
喻借誕生王子。天然具足。有父在位。暫寄東宮。豈同
[001-0682a]
臣子之求得者乎。又如儒子。即彼童生所詣之理。與
三公等。其升進者在位非謂文章。若以位難理。沒劫
無有。見性之人。以理撥位。則一眾皆墮上慢之謬。下
文云。理雖頓悟承悟併消。事須漸修因次第盡。可為
明證矣。】


「○願今得果成寶王爍迦羅心無動轉。」


【法身有證德故言獲。智身有報德故言成。化身有大
恩德故。度恒沙之眾。法身巳證。報身未成。故興此願。
梵語盧舍那。此云福德圓滿。利濟無窮。故稱寶王。分
身塵剎。徧應九界。是為化身。三身圓應。不縱不橫。不
並不別。是為深心。如是深心。餘無能知。惟佛證明。不
捨惡而求淨。當即惡以修行。故誓入惡世。以度眾生
也。願成寶王。即佛道無上誓願成。度恒沙眾。即眾生
無邊誓願度。願成寶王。必學無上法門。誓度眾生。必
斷無邊煩惱。四弘既備。可謂深心。我誓如是。更冀慈
悲。微細開示。令我速成。空性無殞。尚可銷亡。我心堅
固。終不可動。】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滿慈先說如來四諦法門。佛推第一。今則微妙開示。
第一義諦。尚不及見。何況得聞。取喻聾人。佛意本欲
令我得悟。而不知反增迷悶。我等無學之徒。尚紆疑
悔。何況阿難未除習漏。蓋由小乘教中說世間萬法
皆是無常從因緣和合而生。今聞藏性本然非因非
緣非和非合法法真常。逈異昔說。故有此請。若據內
[001-0682b]
祕外現。一一無非垂範後來。】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滿慈巳證真空。未諳妙有。以真空故。理合清淨本然。
未知妙有。事能循業。所以執理有迷事之失。即事有
亡累之玄。上文既云。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虗。
循業發現。可謂事理全彰。廢立俱備。滿慈據現前實
證。以為請端。欲使即事就理發明無惑耳。昔者長水
法師。於此有疑。特問瑯琊覺禪師曰。清淨本然云何
忽生山河大地。覺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長水大悟。且問答無二。長水悟得個什麼。諸方具眼
者檢點看。未過關者。不得作文字消却。】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上文執性難相。清淨本然。不應忽生山河大地。此中
執相難性。空色不容。水火不合。云何均名藏性周徧
無礙。夫執相難性。似乎水火不融。若以性融相。色空
何有。譬如木中具有四大。鑽則火現。絞則出水。搖則
生風。燒則成土。若以未發之前。求不可得。性無不容。
何有間然。若以巳成之後。則水火風土各異能觸。若
謂不融。則木中應有水火界畔。若為定融。則世間空
色不分。故前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豈滿慈不解。直
欲微細辨明使後來者必信耳。】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有世俗諦。有勝義諦。聲聞破有入空。以證勝義。故上
文云。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
[001-0682c]
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是以有學之輩。
不免茫然。滿慈既登無學。同彼所見。故曰清淨本然。
不明循發。故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執體迷用。大乘
小乘。依此別矣。蓋小乘人但知破有證真。不知從體
起用。豈知真勝義性本來如是。故墮定性之失也。未
得二空者。聲聞巳證人法二空。未證人法二不空。故
未能迴向上乘。巳得空故。故問清淨本然。未得不空
故。故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若能了達空不空義。修
因證果。皆契一乘矣。】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覺湛明性。」


【性覺妙明者。明即非明也。本覺明妙者。無覺即覺也。
以真體無明而無所不明。妙用非覺而無所不覺。體
用如是。非可強名。汝今問我。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似
欲強名也。故上云。汝今諦觀法法何狀。下云。一人發
真歸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殞。是知滿慈之問。如來責
其欲強名矣。汝既欲強以名之。所謂覺所謂明。為復
性本是明稱為覺耶。為復性無所明要因所明顯於
能覺稱為明耶。若性本明。則逈離能所。尚無能明之
明。安有所覺之覺。能所既無。指何物為山河大地。為
覺不明。正指滿慈痛處。故滿慈亦以世尊詰處為問。
若此真性非明。則無所明。故世尊告曰。汝謂不明則
無所明。因汝有所明故。故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若
無所明。則誰名山河大地。有所故不名真覺。若無所
明。則明及無明。皆不可得。為遣明無明故。權名覺湛
[001-0683a]
明性。若明及無明二俱遣淨。則覺湛明性。又非可得
矣。故曰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
見所見。即此義也。】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釋成上文無所明則無明覺之妄。有所明非是性覺
之明。若無所明者。非惟無有明與無明。而覺湛明性。
則不可得。云何不可得耶。以性必明。本無能所。因立
妄能。便有妄所。故名明覺。覺既本明。豈因所明而顯。
覺耶。原因妄能。而立妄所。既因妄立所。還因所立能。
以真妄相對故。以真體為同。以妄想為異。以能所相
對。能立為同。所立為異。能立即是覺明。所立即是明
覺。下文以虗空喻同。以世界稱異。性覺真體。本無同
異。背真從妄。則熾然成異。本覺之性常一故同。所覺
之相常別故異。覺明異明覺之異故。因異立同。欲雙
遣同異。立性覺之明。故曰無同無異。是皆因有所明
故。有明有無明及覺湛明性。若無所明者。則非明非
無明。及非覺湛明性矣。】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真性本無能所。而能所妄立。故成擾亂。能因所立。所
因能成。遞互生起。故相待生勞。勞非有因。如目精無
故不動瞪久勞生。則於虗空別見狂勞華相。渾濁淨
目。引起塵勞。作有無見。虗空為無為同。世界為有為
異。雙遣同異。復立無同無異。即如雙遣真妄。立彼覺
湛名字。即有為法。此皆因有所明。而有如是相待妄
[001-0683b]
名。若無所者。尚非覺湛明性。何有明與無明。先起塵
勞煩惱。後現虗空世界。是為因能立所。下文三種相
續。先於覺明空昧者。是為因所立能。故名相待。】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妙覺本明。元無能所。由空昧故。能所成待。故因能覺
立所明。還因所明顯於能覺。二者相待。同依無明。不
動而動。故有風生。以風性無體。仗於動靜。動則生風。
靜則風息。因搖生風。理必如是。初動生風。動久成礙。
生風則覺明相待。成礙則明覺立堅。是為純所遺能
堅執不動。故成金輪。動久成堅。堅久復動。動故生風。
風屬木。木能生火。以風金相摩者。如世取火鑽木得
之也。火尅金而金能生水。故有水輪。以火金有夫婦
之義。故能生子。水從金生。性從下潤。火從木生。性必
上升。故曰交發。金乃土之屬。堅燥為洲潭。水性流動。
為巨海水。因蒸金生潤。則水受火金之氣。故海中現
火。土受金火之氣。金能生水。故江河常注。坎為水中
男之位。性屬陽。離為火中女之位。性屬陰。夫強妻弱。
陽氣剛盛。故結為高山。即火升之義。土寄位於坤。屬
於陰強陽弱。故陰氣上升。抽為草木。所以擊則成焰。
融則成水。燒則成土。絞則成水皆不壞氣分也。金木
水火上遞相成尅。而亦遞相發生。延接為種。所以世
界相續。前文云。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而未知何以為
色。此中微細辨明。生發有因。非為唐說。儒道二教。雖
談五行生尅之義。而未知何以生有五行。莊子目為
[001-0683c]
自然。昔有道士。以此叩問大慧。而大慧不能答。後閱
此經。撫几長歎。始羨此道士善究此理者也。】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明覺之妄。豈有他謬。謬在覺明。是謂因能立所也。覺
明何以為謬。蓋滿慈不解本明本妙。而計能明所明。
所既妄立。還生妄能。由是眼能見。耳能聞。乃至識能
了別。開則有六。合則惟四。眼見耳聞舌知身覺。鼻亦
稱聞。意亦稱知。成就變化。各局其能。纏彼同業。以逐
其類。】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非局而局。故見明覺之色。是亦因能而見所也。非見
而見。還復因所而成能也。能所皆妄。是為以妄逐妄。
憎愛由生。且憎愛均想。何以獨言流愛為種。豈憎不
為種耶。盖言其多分耳。故圓覺云。一切眾生。從無始
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憎則不願同處故。
下文敘人死為羊者。憎亦成種。故知但言多分也。洎
談四生。胎因情有。卵唯想生。可得言愛言憎。濕以合
感。豈非阿附。化以離應。實由忻厭。所以變化合離。但
論大槩矣。古人以中陰所見。用消此文。恐未必然。而
世尊因滿慈所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故。
直敘根身器界生起之由。彼時尚無現陰可得。指何
者。為中陰耶。】


「○富樓那想愛同結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父母子孫。具指四生。非特人道。故圓覺曰。卵生胎生
[001-0684a]
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此云。貪欲為本。與彼符合。遞相延種。本於貪婬。是為
愛想。遞相吞食。本於殺貪。是為憎想。人復為羊。羊復
為人。遞互相酧。雖本盜貪。而實憎愛相待為種。愛極
為憎。憎極成愛。婬亦名盜。殺亦為盜。具如律辨。惟婬
殺盜。舉一而三。如惡叉聚。生必同科。貪瞋癡言三而
一。是故生生世世。常在纏縛。】


「○富樓那如是三種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結前三種相續。明妄非他。覺明為咎。因覺明而立明。
了知性即明覺也。因明覺而生妄能。即了發相。因有
妄能妄所。妄見山河大地。不局而局。非有見有。惟終
與始。同一妄情。】


「○富橫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何當復生。」


【意謂本妙覺明。生佛無異。無異則最初無故。妄動生
此山河大地。如此則未動巳前。與佛一體。一切眾生。
皆證本覺清淨。妄動故生山河大地。諸佛今雖巳證。
還同眾生妄動。不若妄動者。清淨本覺。一體何分。眾
生動想。則生世界。諸佛動念。豈得不生。若實不生。生
佛何得無異。若必不異。何時更生山河。滿慈以在纏
佛性。難彼出纏佛性也。夫佛性喻如金鑛。諸佛所證
如出鑛真金。雖歷萬劫。金性不變。故圓覺曰。一成真
金體。不復重為鑛。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眾生所
迷如在鑛之金。而有多種分別。一者不信鑛中有金。
即一闡提不信凡夫有佛性。二者雖聞不辨。別拾頑
[001-0684b]
石。用力煅煉。雖歷塵劫。終不得金。即彼外道。終不見
性。三者雖信鑛之與石。都不能辨。亦不知修煉之者。
即彼盲修凡夫。四者雖能辨識。不知火候煉磨以成。
不得見金。即彼析色聲聞。前云。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別成聲聞緣覺及天魔王者。此也。五者雖知火煉不
解文武既濟。即彼出假菩薩。六者善解文武火候。用
中道智。煅煉出金少分。即十住菩薩。如是增進。五十
番煅煉。乃具得精金。方證妙覺。滿慈不解如是次第。
故興此問。實為要問也。然則此疑非特聲聞。菩薩有
之。圓覺經。金剛藏菩薩問曰。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
故復有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
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
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問則此略彼備。答則此備彼
略。影響可以合看。是下連引五喻。發明問意。可謂慈
悲之至矣。】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方本不移。迷者謬執。若悟本方。自悔其癡。所以十方
如來及大菩薩。以其自住三摩地者。見此世界。本無
所有。如虗空華。眾生妄認覺明。執有明覺。有世間相。
然此諸相。非因迷有。如方之不因其迷而為之動移
也。亦非悟無。以諸相本無。妄計成有。若離妄計。必不
可得。如所惑之方。本非南北。計為南北。若離其迷。南
北宛然。向所迷者。自知為謬。如此則非特諸佛證之
名為本無。當其眾生迷時。何嘗為有。此答其無狀忽
[001-0684c]
生也。苟能妙悟。則何者是世界無狀忽生諸有為相。
次引翳華喻者。答其有為習漏。何當復生。夫空本無
華。翳病之謬。不了翳謬。妄認生滅。以是為狂。欲望更
生。狂而又癡。此喻有三。初因翳眚。無見生見。不有而
有。喻諸凡夫迷於本覺見世間相。次則翳除華滅。不
了翳過。計華巳滅。無滅見滅。不無而無。喻諸聲聞妄
執有得滅世間相。三則見華滅巳。欲望更生。正中滿
慈所問。世尊引喻。令其自陳。一答并消。可謂巧曲開
示者也。法身有證德。如鑛中之金。涅槃有斷德。如木
之成灰。所以上二喻者。理須頓悟。承悟并消。下二喻
者。事假漸除。因次第盡。若無前喻。則外道有長邪見
之愆。若無後喻。凡夫起撥無之謬。長邪見者。外道以
為本無佛性因修乃得。如不識鑛別煉他石。歷劫不
就。撥無種者。凡夫雖知本有佛性。不假修行。如執鑛
為金。終不成用。若謂鑛中本無金性。別煉他石。何以
不得成金。性雖鑛有。要因煉得。若不煅煉。鑛石終不
成金。凡夫若無佛性。修功煉行。終成唐棄。雖則本有。
而為煩惱所雜。要因修得。故在纏出纏。不異而異矣。
滿慈問處有二。一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二問地水
火風不合相容。答初問巳竟。此下答第二問。】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故發塵
勞有世間相。」


【虗空是一。諸相是異。一異發揮。不相障礙。亦不混雜。
以不礙故。日照則明。雲屯則暗。以不雜故。彼此明歷。
[001-0685a]
空日宛然。諸相之傾奪不停。而虗空之寂然常住。以
互容故。彼此具現。此是山。此是地。此是萬象森羅。乃
至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一念具彰。宛然帝網。以互奪
故。明不是暗。暗不是明。以互攝故。舉一虗空。而具萬
象。地水火風。隨舉一法。而各各具攝。何為俱現。時人
所見。盡謂虗空無形。洞豁無礙。故能普容。色法堅礙。
豈能俱現。故世尊引日為示。且日一種而能隨人所
見。兩人見日不同。而千萬人見日。亦各隨異。廣而推
之。四天下人。咸謂見日各對其面。及川河淮濟江海
溝瀆之中。皆見有日。日惟一輪。所見各異。若謂分開。
則天無二日。何況千萬。若必不分。彼人於東西溝瀆
等處。各見其日。名為何等。若欲以識心辨的。縱盡如
來神力。莫知所以。云何俱攝。虗空洞豁。萬象包含。人
或可信。色質堅礙。容攝難信。且如木質堅礙而能具
攝四大。鑽則出火。絞則流水。搖則生風。燒則成土。堅
礙之色。尚能具容。水火風大。莫有不然。相容不容。各
現俱現。皆不得而思議也。體隨於用。色空傾奪。萬法
齊彰。用順於體。色空齊泯。一道坦然。如此則心不得
而思。言不得而議。滿慈欲問無門。世尊答亦失措。常
住真心。於此見矣。】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故發真如妙覺
明性。」


【阿難以色空相傾相奪。而如來藏。循業發現。故有世
間相。用答滿慈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此中不生不滅
[001-0685b]
合如來藏。故發真如妙覺明性。用答妙空明覺何當
復生山河大地。以如來證妙覺故。於一切法。無生無
不生故。以無生故。惟妙覺明。無不生故。圓照法界。以
圓照故。即體之用。一為無量。即用之體。則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如目包世界。大中現小。如須彌納芥。不動
而徧。彼此無礙也。身含十虗者。各各互容也。依中現
正。正中現依。皆由滅塵合覺。勢使然也。非是強言。復
有互隱互顯互縱互奪。相即相入。成巳成他。一如華
嚴廣明。】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以理融事。則一切俱非。似事融理。則一切俱即。事理
雙照。則凡聖宛然。事理雙泯。則生佛何有。阿難執妄
迷真。妄生忻怖。世尊語以自他不有真心常住。自徵
心辨見。以及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
真如性。以示其體。以謂一切俱非者也。滿慈不明循
發。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及四大相容不礙。世尊答
皆由覺明明覺二種妄惑故。有三種相續。以示其相。
所謂一切俱即者也。若悟真心。則言思道斷。心行處
滅。圓融照了。可廢可立。所謂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直
入中道不思議境。非二乘之所知矣。所言。用世語言。
入佛知見。嘗謂聲聞緣覺而不能知。今時講學之徒。
莫有不中其病矣。】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上云。用世語言。入佛知見。非也。然亦不可盡廢。凡夫
[001-0685c]
執有迷空。二乘破有執空。各得一偏。不名中道。皆名
世語。若是如來所說。非有非無。非不有無。非真非妄。
非不真妄。非自然。非不自然。非因緣。非不因緣。如是
開示。直入不思議中道了義。證入佛乘。鮮不由此。故
非世語可比。何也。佛性本有。若非如是開示者。何由
而得佛乘也。喻如琴等。雖則本有妙音。若無指法。何
由而發。是知言亦不可盡廢矣。所言妙音者。眾生佛
性。生佛等有。佛得指法。故發妙音。眾生不能。徒成亂
彈耳。如是則當棄世語而學中道。毋執小見而生滿
足。諄諄誡勸。如此佛恩。何以報哉。】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
滿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滿慈初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次問。地水火風不合
相容。以及七大中。循業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恐
在會大眾。未知循業所以。故興第三問。而世尊答。以
覺明明覺二種妄緣生成世間三種相續。若悟本心。
則悉皆不實。若如所諭。則根身器界。同是妄緣。迷妄
所成。則未迷巳前。與佛本覺。曾無二致。眾生無端忽
迷。有世間相。而未知諸佛亦有迷時生煩惱不。若佛
不迷。則眾生何故忽迷。若眾生忽迷。則諸佛何故不
迷。而世尊引迷人背方。非謂方移。迷者自咎。知者常
覺不迷。若迷人因指得悟。無復更迷也。而滿慈復謂
迷有因緣。故興此問。意謂。我及眾生。同佛本覺。無二
圓滿。則知我等由迷妄惑狂受輪轉。而未知何因有
[001-0686a]
妄。世尊引演若迷頭為喻。豈有其因。但因狂故。愛鏡
中頭。自責無頭。無故狂走。鏡中頭有二意。所謂忻怖。
文似有缺。阿難見如來紫金光聚勝妙殊絕。由是渴
仰從佛剃落者。似愛他頭瞋巳無分而狂走者也。因
墮婬舍。為摩登所逼。而起慌怖。似瞋他頭自羨巳頭
而欲避走者也。不知皆是自心無故取捨忽生忻怖。
同名狂走。阿難展轉請問。世尊微細發明。莫不辨此
鏡中頭矣。及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七大
周圓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何所不該。妄生取捨。是知
惟瞋與愛。總是失心狂走。豈定有因。復令滿慈自供
者。使必知無因也。所以洞山云。失曉老婆逢古鏡也。
心生瞋嫌。與此愛頭。正相對耳。馬祖云。凡所見色。即
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顯心。華嚴云。知一切法即心
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上文云。若能轉物。即同如
來。又云。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現物。
若不明悟。誰非狂走。】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即體用無二圓滿也。以妙覺故。
不妨隨緣。以本圓故。曾何虧損。夫妄依真有。真不生
妄。以不生故。何有其因。若有因者。何名為妄。妄雖無
因。仍因妄起。如云明妄非他覺明為咎。則所因能立。
所妄既立。生汝妄能。則亦能因所起。故曰展轉相因。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分自分他。塵劫莫返。
了知迷因。因迷有識。識迷無因。則生滅俱不可得。了
[001-0686b]
知不可得者。豈不如寤人說夢耶。妄因迷有。悟知是
迷。迷妄俱非。本覺妙心曾何遺失。如演若達多。頭本
不失。狂迷謂失。慌怖狂走。豈特狂歇得頭。當其狂時。
頭亦何失。若知狂謬。自悔其癡矣。】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所言狂者。何謂也。即分別心是。若不分別。則世出世
間。自他諸法。大小名相。一切不實。如虗空華。本無所
有。有何修證。如此則阿難種種起問。同是狂相。若識
是狂。則三因三緣。當念不生。勝淨妙心。豈從人得。三
因者。空昧為世界因。貪愛為眾生因。殺盜為業果因。
皆因迷妄。若了迷妄。則狂惑叵得。】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方悟神珠非從
外得。」


【上文引喻將終。故勸不隨分別。則知本有菩提。非從
外得。恐未悟者。定執菩提要因修得。蓋他經皆云歷
劫修證。此中不藉修證。自相矛盾。良難取信。故重引
衣珠。以為喻端。即如阿難見佛三十二相渴仰剃落。
又云。將謂如來惠我三昧。無勞我修。而今始知身心
本不相待。若不修行。如不聞等。與此開示。勢似相反。
觀意會文。阿難慌怖求懇。妙奢摩等最初方便。以至
於此。豈不如迷自衣珠而貧窮求乞者也。世尊展轉
發明。豈非智者示珠者也。上文歇即菩提。此喻當其
迷時。珠未曾少。迷者自謬耳。】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
[001-0686c]
說殺盜婬業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阿難前聞非因非緣非自然非和合。似有契入。故說
偈讚佛。今聞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復疑因緣為是。若
依今說。則上說為非。若依上說。則今說為非。處此兩
難。故有此問也。上文非因緣自然和合者。為明藏性
也。以藏性非因緣自然故。今云因斷緣滅即菩提者。
正是非因緣義。以菩提不屬因緣故。恐人不解。故此
重請。復引身子等聞因緣義而得開悟者。所謂引喻
不齊矣。何也。身子等聞因緣者。偈云。法從因緣生。法
從因緣滅。生滅是因緣。自性非生滅。既云。性非生滅。
非因緣明矣。佛云。彼說自然。我說因緣。破彼自然。非
外道所知。如此則因緣自然。皆表顯建立。曾無實旨。
自然既非因緣。何有阿難反疑。自然有異因緣故。世
尊復引狂性因緣。以為開示。狂非自然。因一念不覺。
失心狂走。故說因緣。狂若歇時。自然有不狂性。如此
則不狂之人。因緣自然。皆成戲論。如人患病。服藥得
愈。有病有愈。若無病者。非病非愈。故曰。因緣自然理
窮於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文分三節。初則總言頭本自然。謂無自然。無不自然。
以自然之名。名不自立。如眼之不自見。心之不自知。
既非自然。則何待因緣。怖頭狂走。次云。頭若自然。因
緣故狂。則頭應巳失。頭既不失。則狂怖奚為計因緣
者墮矣。三云。狂若自然。本有狂性。則應人人皆狂。可
[001-0687a]
稱自然。若此狂怖性本具有。有狂時。有不狂時。彼不
狂者。狂何所潛。若獨演若狂。而餘人不狂者。則狂非
自然性具。明矣。若此狂性。必從因緣生者。各各照鏡
因緣義同。何故。餘皆不狂。而獨演若狂耶。是知因緣
自然。與彼本頭。曾何所預。上文云。迷巳逐物。認物為
巳。演若一喻。可為盡矣。】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此中還指初文為結。若悟頭本自然。本自其然。識知
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上文所謂。但有言說。俱為
戲論也。如不能言下。知歸重起妄計。因緣滅故有菩
提生者。此但生滅。非得菩提也。生滅俱盡。無可得者。
名無功用道。不即默契。執有自然。復落生滅。無生滅
者。名為自然。初云所謂本自其然。無然非自。故引世
間和合。以曉諭之。和合者。即因緣義。本然者。即自然
義。此皆世間所計。若悟藏性。無戲論者。本然非然。和
合非合。合然俱離。即因緣自然二俱遠離。而復非離
非合。妄計斯遣。真心斯在。故圓覺云。遠離為幻亦復
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即此
義也。】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秪益戲論。」


【法身有證德。智身有報德。涅槃有斷德。菩提者。即智
身也。能悟合然俱離離合俱非。得無功用道。證法身
也。智身則廣修六度。入一切差別法門。然後福智圓
滿。成盧舍那。涅槃則斷煩惱。到無煩惱可斷。始名大
[001-0687b]
安樂性。是二者。必須歷劫修證。故云遙遠。所謂理雖
頓悟承悟并消。事假漸除。因次第盡。若惟空持諸佛
言教。而不修行克證。只益戲論。何也。如舍利弗。乍聞
一偈。克證斷結。永出生死。阿難具持法藏。伸詞請問。
展轉成疑。豈不天淵哉。雖則阿難大權示現。正為我
輩空恣談論一無所得者設也。】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文有三節。初則雖達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必須修證。非多聞可預。次釋多聞明了自然因緣決
無戲論。若不修證。多聞無益。故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若此多聞。可當菩提。則何須待我神呪加持然後彼
此解脫。三則勸修無漏。勝彼多聞。日劫相遠。密顯神
呪功能。作助道緣起。正意在起修道也。經分五分。見
道分齊於此。餘不繁演。】


問曰。一席所談。無非正法。何
以止此。


答曰。修道分者。惟選一耳根圓通。為此方教
體。乃教門一期讚揚不可一定。何也。如二十五無學
所證圓通。實無優劣。欲令阿難速易成就。豈能盡攝
羣機。以機有利鈍。因心不等。此為觀音易入。而彼二
十四聖。於十八界。各稱便宜。所以香巖擊竹悟道。靈
雲見色明心。臨濟領於痛棒。玄沙悟傷足指。溈山撥
火。洞山覩水。雖如來再世。不能非其悟。是知不可一
定也。助道分稱揚神呪。如能即信。定獲冥加。證果分
乃聖賢境界。非凡夫可測。諸天升進。故不可知。即如
三塗果報。豈予盡解。五十陰魔。惟佛能究。下地上惑
[001-0687c]
冥然莫解。故或是或非。並聽古人。惟此見道一分。學
者當盡其心。故予敢呈管見。與諸方共。然則聖意叵
測。脫有謬解之過。伏惟知識乞施懺悔耳。


問曰。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殞。自我本師
釋迦以來。其間祖師。遞代出興。豈不是發真歸元者。
何以出間還復如故。當有旨不。


答曰。汝嘗夢中所見山河大地。與日間同不。曰然。如
此假如十人同做一夢。十人所見異不。曰不異。假若
一人醒時。此一人所見世界。巳消殞不。曰巳消殞。既
巳消殞。彼九人未醒者。所見世界同消殞不。曰不然。
彼九人未醒。那得同消。如此則汝何疑諸聖之世界
不消耶。一人醒時。則一人之世界巳消。十人同醒。則
十人之世界消殞。何有不可。以一人醒時同彼九人
之在夢。亦不可以九人在夢而疑一人之醒。故曰十
方如來與大菩薩并其自住三摩地者。見此山河大
地。如虗空華。本無所有。且我輩現摶四大六根。如夢
中人說醒時話。其可得哉。


問曰。一期所論。以謂墮婬生怖。見相生忻。求不可得。
皆名妄想。正等無差。如此則聖道不必修。婬殺不必
斷。今云眾生以貪愛為本。業種以婬殺為本。三因斷
故。三緣不生。心中演若。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如此則
婬殺必當斷除。方成佛道。若以前說為是。則成撥無。
若以後說為是。則成妄想。何以辨之。


答曰。顯理扶事。各有宗趣。前為阿難不明真心認彼
[001-0688a]
前塵妄生取捨。所以令其擇取真心。徵至無有。心既
不有。取捨奚為。次由阿難起無心之怖。復令擇見。其
間見性不還。見非遠近。見非大小。見非舒縮。見非因
緣。見非自然。乃至見非和合。方知性真不動。妄心徒
自去來。同於幻夢。若執定有不動見性。猶名妄心。直
至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始是真見。由是廣推。五陰六
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周圓。稱性發揮。離是非是。於
中可有修道之是而婬殺之非乎。所以理須頓悟承
悟并消。若必欲於中取捨。是非真如。撮摩虗空。秪益
自勞。但有言說。俱無實義。若解稱性發揮。則海印發
光。少加意識。則塵勞先起。理性如是。非是強言。此中
扶事。必須斷除。若不斷除。則徒成狂解。終無得益。所
以業種以婬殺為本。三漸次以斷婬為正。修證聖位
必先欲愛乾枯。六天惟論欲之輕重。以辨升進。梵天
以欲心明悟。不犯欲塵。身為梵侶。十因六交。多論婬
欲。五陰魔業。必曰婬婬相傳。故落魔道。婬既如此。殺
盜亦然。著欲斷欲。優劣如此。豈有不斷而得解脫乎。
故曰事假漸除。因次第盡。經文于事理兩間。致意諄
諄。不可不辨。汝之所問。實為要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