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9 楞嚴經箋-宋-惟慤 (master)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四之上
天竺沙門 般剌密帝 譯
烏長國沙門 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 房融 筆受
西京大興福寺沙門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師 可度 箋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第四了妄初源指密因文二。初搜因決相文三。初
謙陳昧旨文五。初伸儀讚演。
箋云。了者是能了
之智。由世尊無漏智。或了是世尊顯了之義。妄初
源。是所了。即無明剏起之由。指密因。就此指一切
眾生。隱密之性。此因從前因來。前因世尊知會三
科七大性。周徧法界。皆如來藏故。阿難大眾。悟法
界理。說偈讚佛。由是富樓那云相懷疑。謂大性若
周徧時。不能容水容空等。世尊遂以理事雙融。答
彼示相之疑。故有此因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唐
[004-0970c]
言滿慈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皆是順義。從左則
逆也。或可。滿慈尊者。是千佛之一數。既聞前來會
相因□說三科七大性。總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便疑云。既是清淨。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於是世尊便通兩疑。初通真
忽生妄疑。後通四大俱徧疑。今且初通真忽生妄
疑。文二。初舊疑。後新疑。初舊疑是第三國殘義。故
云舊疑。是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等事。所以世尊
說性覺是妄。□覺是真。以答疑情。又說根本妄。緣
七。緣八。執六。□取塵。身行三惑等。答通富樓那舊
疑。上來是舊疑了。後通新疑。經云。富樓那言。若此
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
河大地。諸有為相。乃至有為習漏。何當復生。於是
世尊。便說人迷聚落。翳差華亡。純金不雜。灰無□
木等喻。答通新疑。上來新疑亡竟。總是真忽生妄
疑巳竟。後通四大俱徧疑。經云。富樓那問言。又如
來說。地水火風。本往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問
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
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空。不相凌滅。於是世尊。
說一水雙烏為喻。答通四大相凌滅義。言水中若
有雙日。即許有四大相凌滅。水中若無雙日。即無
四大可相凌滅。上來一水雙烏竟。又說空華結果
喻云。猶邀空華結為空果。空本無華。其誰結果。若
有四大。即許有相凌滅。四大本無。無相凌滅也。上
[004-0971a]
來有二。初真忽生妄。後四大俱徧。總是第四了妄
初源指密因。大威德世尊。將欲請法。且先讚歎。我
佛世尊。有大威雄道德。世尊□四十五年後。善能
與法界內一切迷真背覺底眾生。敷揚演說第一
義諦。是如來藏性也。】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


【二謙類聾夫。
箋云。如法華云。爾時佛告諸比丘。
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推於說法
人中。最為第一。又云。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
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云。亦
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
說法人中。亦復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箋云。是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又云如一見根。徧周
法界。又云。汝心昏迷。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
藏。此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耹於蚊蚋。」


【箋云。今聞佛微妙法音。大似聾人更逾越□百步
之外。一跨曰步。百步六百尺。聞於蚊蚋之聲。莫道
是聞本所不見佗身。何況得聞其聲。大曰蚊。小曰
蚋。又秦人曰蚊。楚人曰蚋。法上而論。猶如聾人。況
聲聞之人。二空之中。祇得人空。未得法空。一死之
中。祇得分段生死。未得變易生死。二障之中。祇斷
煩惱障。未斷所知障。】
[004-0971b]


「本所不見。何況聲聞。」


【箋云。不見諸佛如來法身真理。不聞諸佛大乘之
教。】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三聞教尚迷。
箋云。佛雖宣說顯明。令我除其疑
惑。前來破却三科性。令無我執。破却七大性。令無
法執。故除惑也。我今尚身未能審詳是此究竟到
頭之義。緣小乘之人。見佛說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信之未及。】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四難居漏位。
箋云。前雖悟法界理。習氣有漏。猶
未能除。方得初果須陀洹。斷欲界八十八使。】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


【五普陳疑悔。
箋云。是第四果阿羅漢。梵行巳圓。
習氣巳無。所作巳辦。不受後有身。諸漏。即有漏。欲
漏。無明漏也。】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箋云。指此一經。是頂三昧教法。尚自榮紆。疑者。惡
作義。追往曰悔。】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二正敘疑情文二。初恠性如生文三。初本無生忽
生。
箋云。根是六根。眼耳等。塵是六塵。色聲等。陰
是五陰。色受想等。陰覆真體也。處是十二處。六根
六塵。處者依緣義。界是十八界。三六一十八界。界
[004-0971c]
者。種族義。流類義。等取七大性。】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


【箋云。皆如來藏。周徧法界。清淨本然。本無生。如今
為什麼却生。】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二本無相今有相。
箋云。本無相。而今為什麼有
相。】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三本常今無常。
箋云。空界壞而復滅。是終。空界
成而復生。是始。此皆是真忽生妄。】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後相疑凌徧文二。初敘三明二疑不凌俱文二。初
牒前都演。】


「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復云
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空。不相凌滅。」


【後述不俱容。
箋云。世尊所說地性周徧之時。何
能容得水。水性周徧。火則不生。乃歒體相違。云何
下。正是相凌滅。云何道不相凌滅。】


「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虗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後色空相形智迷周現文二。初述徧疑。】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後申迷旨。
箋云。不知是義所歸也。】


「唯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巳。
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004-0972a]


【後翅儀請決。
箋云。宣說流布其大慈。從根本智。
流出後得智。從後得智。流出大悲心。從大悲心。說
三乘十二分教。】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後許正通甄文二。初勑聽告許文二。初許誘三歸
一文四。初告。】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二許。
箋云。世俗勝義二諦。每諦有四。瑜伽四十
七云。世俗四。一假名無實諦。樂塵成缾二隨事差別諦。
三科三方便安立諦。四〔說〕四依門顯實諦。二空門又勝義
有四。一體用顯現諦。三科二因果差別諦。四諦三證得
勝義諦。二空門四勝義勝義諦。離言絕相為猶與也。宣猶
說也。勝為殊勝。此勝義。約對世俗諦立。雖是真。猶
故對妄。真勝義性。乃是勝義諦。不對世俗諦立。是
前勝義諦□勝義諦也。離名絕相故。疏云。非安立
門。前一勝義是安立門。以真對妄。以勝義對世俗。
此真勝義性。真妄雙拂。非相對而立。】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三誘異同真。
箋云。定性聲聞者。則法華會中。迴
不定性者。若是法華會上。舍利弗與千二百比丘。
皆當授記。迴不定性也。疏許佛在世時。化定性聲
聞。若是五性宗。不許定性成佛。若定性成佛。則不
名定性。今則不然。定性性若不成佛。法華經因何
云。更無餘乘而得滅度。設諸教言不成佛。但一期
[004-0972b]
彈斥。令彼迴心。免成沈滯。若直言凡夫俱成佛。則
凡夫。妄將有漏。欲慕歸真。若直言聲聞成佛。聲聞
之人。沈空者眾。所以褒揚不定。呵□有殊。今到四
十九年。方迴定性成佛。金口所說。凡情何疑。如法
華云。餘諸聲聞眾。亦當得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
為宣說。】


「及諸一切。」


【箋云。普談凡聖。】


「未得二空。」


【箋云。聲聞有學及凡夫等。】


「迴向上乘阿羅漢等。」


【箋云。則大權聲聞。入大乘者。等乃攝通緣覺。】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箋云。則本覺性淨真體也。故觀音述證云。生滅既
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此則證真寂滅
體也。梵網經云。寂滅道場座。道是無上覺道。場是
寂滅之場。座則諸法空為座。】


「真阿練若。」


【箋云。真簡假故。如法華云。或有阿練若。衲衣在空
閑。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又云。是人行惡心。常
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真阿練若。亦
云寂靜處。有二。一遠雞犬之聲。二遠刀斧之聲。今
言真揀一分假者。若假者。衲衣在空閑等。】


「正修行處。」
[004-0972c]


【箋云。揀邪修行處。若編椽臥棘等。是邪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四勅聽微旨。】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後聖眾同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


【後正演通疑文二。初通真忽生妄疑文二。初通舊
疑文四。初明根本妄緣成三識種文二。初試辨真
妄文五。初標前疑。
箋云。是牒地前來問道清淨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


【二問昔說。
箋云。汝乃尋常直不聞我說云云。心
生曰性覺。則強生覺照。此是無明剏起之由。妙明
者。體不離真。是背體緣明。此是性之明也。】


「本覺明妙。」


【箋云。本覺。則是本體覺性。此性若起智照理故明。
離能所故妙。外人問。既是覺勞相現。但言妄便體。
因何立為性覺之名。答。妄從真起。妄得覺名。覺勞
相生。責勞稱妄。意謂此妄法。亦不別處生。如水生
波。故得覺名。為他覺勞相現。故責彼勞乃稱為妄。
外人又問。性覺是妄。本覺是真。何故不以真先。而
以妄先也。答。以□攝末。本合居先。顯妄推源。故先
標性。性者。發明之性也。】
[004-0973a]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三聞舊旨。
箋云。唯然吔喏之辭。】


「佛言。汝稱覺明。」


【四試簡。
箋云。佛既見他答。道常聞此二覺之義。
便令他簡真覺凝明。】


「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箋云。佛便問。為復將此性明妄覺名為真。為復起
始覺智。覺此性明是妄。方稱說為明覺。是真不明。
則無性明。】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


【五甄真。
箋云。富樓那是千佛之一數。便簡得真。
不明是無性明。】


「名為覺者。」


【箋云。既無性明。便是真也。】


「則無所明。」


【箋云。既此不明。是覺性明。便無所明。所明乃性明。
自癡之一法。】


「佛言。若無所明。」


【後明妄識興由文四。初兩緣交破。
箋云。所明無
明也。】


「則無明覺。」


【箋云。則無能緣強覺。】


「有所非覺。」


【箋云。若有所明無明。則不是真。】
[004-0973b]


「無所非明。」


【箋云。若無所明無明。則無能明強覺。】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二雙簡二明文三。初簡妄非真。
箋云。無明是性
明相。又非是真覺湛寂圓明之性。】


「性覺必明。」


【二顯真明湛。
箋云。性則體性。覺是真覺。必定圓
明。】


「妄為明覺。」


【三責妄生明。
箋云。因一切眾生妄心起。心外別
求。便有性明相與強覺。】


「覺非所明。」


【三同異滅生文二。初迷真立異。
箋云。此真覺之
性。是前性覺必明之覺。不是性明之相。】


「因明立所。」


【箋云。因有性明。便立性明為所。】


「所既妄立。」


【箋云。是性明相。】


「生汝妄能。」


【箋云。是強覺。此強覺因性相而生。】


「無同異中。」


【箋云。則性明相。未分能所之時。】


「熾然成異。」


【箋云。熾然火盛㒵。性明之相無同異。因強覺起來。
[004-0973c]
便有業轉現三細識生。乃熾然成異也。因強覺起
來。動作故名業。既有動作。然後便有轉識。轉背故
名轉。轉背真體也。此為見分。是十二類生顛倒因。
既轉識生。然後便有現識。顯現故名現。此是相分。
是山河大地顛倒因。】


「異彼所異。」


【二返異潬源。
箋云。異是能異。則是三細識。彼所
異則是無明。或可。異是性明相。彼所異是三細識。
雖是同約背真。看來亦是異。今覺此三細識。是異
彼前來性明相。故云云。】


「因異立同。」


【箋云。因能異妄。擬復無明之同。或可。既因此三細
識是異。便立前性明相為同。】


「同異發明。」


【箋云。同是性明相。異是三細識。發起明白。】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箋云。既厭三細識是異。立前性明為同。既復前來
性明。同相不得。又立性明。為無同無異。或可。性明
背真。是異。為對三細識。便立性明為同。既立為同。
便奪却異名。異既無名。同將□偈。故立為無同無
異。】


「如是擾亂。」


【四因勞發相文三。初彰勞起混。
箋云。內心動作。】


「相待生勞。」
[004-0974a]


【箋云。便有能所相對。生其勞倦。】


「勞久發塵。」


【箋云。既覺心勞倦久巳。發起妄塵。汙自真體。】


「自相渾濁。」


【箋云。自向性明相上。生其渾濁。此妄非從別處而
生。唯約性明相上生。】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二明空界異同。
箋云。因是便乃引起因塵生勞。
故號塵勞。煩則煩怨。惱則惱亂。便有根本煩惱。隨
煩惱等。】


「起為世界。」


【箋云。內心動作。故有器世界生。】


「靜成虗空。」


【箋云。內心無動。便有虗空相現。此皆約八識親變。】


「虗空為同。」


【箋云。虗空是一。故說同。】


「世界為異。」


【箋云。有橫世界。竪世界。有情世界。無情世界。有多
種名。故為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三指相分生源。
箋云。外人問。無同異。是真是妄。
經中牒云。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非無為法。】


「覺明空昧。」


【二七緣八執擊相分生文二。初四輪騰布文四。初
[004-0974b]
風。
箋云。覺明是第七識起來。執八見分為我。不
是性明也。既執八見分為我。內心勞倦。外帶得一
分頑空當情。故云空昧。昧暗也。為此頑空暗昧故。】


「相待成搖。故有風輪。」


【箋云。既見有昏鈍頑空當情。便厭此空昏昧。起心
欲復前來性明同體。便乃搖動。外感風輪。】


「執持世界。」


【箋云。世界成時。亦是風輪。世界壞時。亦是風輪。然
世界將壞。毗嵐風擊須彌山。碎之如粉。】


「因空生搖。」


【二金。
箋云。因頑空當情。便厭空。擬復□明。故生
搖。】


「堅明立礙。」


【箋云。堅愛復前性明之性。便乃六礙。礙者。堅固為
性。】


「彼金寶者。」


【箋云。須彌山七寶所成。七金山四寶所成。皆是地
攝。】


「明覺立堅。」


【箋云。明妄覺之性。立堅愛。復前性明。】


「故有金輪。」


【箋云。便有地大現。】


「保持國土。」


【箋云。國土。地之所攝。】
[004-0974c]


「堅覺寶成。」


【三火。
箋云。牒前地大。】


「搖明風出。」


【箋云。內心搖動發明。便有風生。是牒前風大。】


「風金相磨。」


【箋云。風與金相研磨。】


「故有火光。」


【箋云。既□□搖動堅欲復前性明。圓體起心燥動。
故有火大。依前一大而起。】


「為變化性。」


【箋云。變生成熟。又乃火假諸緣。故云變化。火是變
化之性。】


「寶明生潤。」


【四水。
箋云。內心堅執愛復惱明。故云生潤。此牒
地大。】


「火光上蒸。」


【箋云。蒸騰也。內心騰起燥動。感久大。此牒火大。】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箋云。既堅欲復彼性明。起心燥動。便乃心下生愛。
感水大現。】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


【後大種之□文三。初明交徧文二。初二輪騰降潬
渤呈形。
箋云。火以炎上就燥。水以潤□流溼。火
表內求心。水表內愛心。】
[004-0975a]


「溼為巨海。乾為洲潬。」


【箋云。海上堅執心劣益潤。心強□風。水大益潤。心
劣□□□。心強內。感地大。爾□云。江中沙聚人所
居。曰洲。】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二引海火洲河澄通俱徧。
箋云。華嚴云。常有四
大寶珠。珠中出火。燒涸□海。若無此珠。世人乃被
漂沒。會知水中有火。】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二彰勝劣文二。初明火強水劣。岳峙于霄文二。初
明結相。
箋云。水勢若劣於火。被火乾盡。然後便
成土。次第相積。而成高山。法上水大中。亦有火大
地大。】


「是故山石擊則成𦦨。融則成水。」


【二引俱徧。
箋云。是故山石。物擊則火迸。嵐蒸則
水流。法上地大之中。亦有火大水大。】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


【二舉地弱水雄。草槃林聳文□□明結相。
箋云。
水勢將多。抽為草木。便益潤焦枯之處。乃草木發
生。法上堅執心既劣。愛心將多。乃煩惱竟生。】


「是故林藪。」


【二引俱徧。
箋云。有水曰澤。無水曰藪。】


「過燒成土。」


【箋云。如山林藪澤之處。被火既燒。將成灰土。法上
[004-0975b]
愛心既劣。燥心將多。愛不遂心。瞋心斷愛。乃生堅
執。】


「因絞成水。」


【箋云。如絞草絞木。乃成於水。法上堅執心劣。愛心
乃盛。境隨愛心。潤於堅執。草木。是地中攝。】


「交妄發生。」


【三結外分遷流文二。初結前交種。
箋云。四大初
交而發生也。】


「遞相為種。」


【箋云。但一大具足一切大。但地為種。亦有水大等
大相生。如內心搖動。外感風大。內心燥急。外感火
大。內心堅執。外感地大。內心益潤。□感□□。】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後結世界恒流。
箋云。便有世界相續。世界外四
大內外。皆心所變。此約所依世界。】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佗。」


【三六識取塵重成類種文六。初標前指過。
箋云。
明此虗妄之法。非是佗□。皆是自為也。】


「覺明為咎。」


【箋云。因強覺。覺佗性明。然後便有四大相生。故為
過咎。】


「所妄既立。」


【箋云。立佗性明。為所緣境。】


「明理不逾。」
[004-0975c]


【箋云。能明強覺。與所立性明。不相逾越。意間能所
二法。不能超越。能所相伏未忘。】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箋云。是由所以之故。聲塵所障。不能脫聲。若是聖
人。乃出於聲。至色香味觸六塵等也。】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二明妄識分□。
箋云。見眼。覺身。聞鼻耳。知舌意。
巳上是識。而不言根。則合攝也。】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三雙因發業文三。初□舉雙因成生四類。
箋云。
同業相纏。舉愛而攝想。此二為因。合離成化。雖舉
化。攝於胎卵溼卵者。想多情少。胎則想少情多。溼
則情想合。化則情想離。】


「見明色發。」


【二敘因生勢簡二單雙。
箋云。相引於見。】


「明見想成。」


【箋云。色引於想。】


「異見成憎。」


【箋云。想則可意不可意俱行。】


「同想成愛。」


【箋云。愛則唯從可意境。同想。則父想。母想。中有想。
父於母生愛。母於父生愛。中有是男。於母生愛。中
有是女。於父生愛。】


「流愛為種。」
[004-0976a]


【三交發二因顯分根種。
箋云。愛納在中間為種。
所謂情為潤因。】


「納想為胎。」


【箋云。想為生使。】


「交遘發生。」


【箋云。情想二法。相交遘集。故發生。】


「吸引同業。」


【箋云。吸覧引起也。俱目情想二法。同業。即是情想。
此目為因。】


「故有因緣。生羯邏藍。遏蒲曇等。」


【四引果酬因。
箋云。羯邏藍。唐言雜穢。初七疏云。飜
取義。向下皆然。遏蒲曇。唐言凝結。二七蔽尸。唐言凝
厚。三七健南。唐言胞。四七鉢羅奢佉。唐言根。五七疏云。支
分亦義取。故有因緣。是因。生羯邏藍。是果。等取三
位。】


「胎卵溼化。」


【五種類交熏文二。初簡種。
箋云。胎卵溼化。但舉
四生之果。十二類一時影取也。】


「隨其所應。」


【箋云。應猶現也。合也。】


「卵唯想生。」


【箋云。九分是相。一分是情。】


「胎因情有。」


【箋云。九分是情。一分是想。】
[004-0976b]


「溼以合感。」


【箋云。情想相合。五分情。五分想。】


「化以離應。」


【箋云。情想俱離。】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後簡熏。
箋云。此中言合離。是舉溼化。影取胎卵。
變為改變。易為移易。捨生徧受。名之曰變。厭故從
新。名之曰易。】


「所有受業。遂其飛沈。」


【六結成內外。
箋云。想多情少。為其飛禽。情多想
少。為其步類。沈即步類也。或遂字為逐。義亦通。】


「以是因緣。」


【箋云。是因。】


「眾生相續。」


【箋云。是果。】


「富樓那。想愛同結。」


【四身行三惑為苦果根。文三。初單明三惑文三。初
婬。
箋云。父想。母想。中有想。中有若是男。向母身
上起想。中有若是女。向父身上起想。父於母生愛。
母於父生愛。同其結縛也。】


「愛不能離。」


【箋云。指此欲之一法。不能捨離。既不能捨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箋云。子猶孳也。孳恤於下。凡子之子曰孫。孫之子
[004-0976c]
曰曾孫。曾孫之子曰玄孫。玄孫之子曰來孫。來孫
之子曰雲孫。則六代也。子子孫孫。遞代相生。無有
斷絕。】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箋云。便指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正。」


【二殺。
箋云。此牒前欲之一法。引下殺貪之文。乃
同時滋益。心生形著。貪愛不能止息。】


「則諸世間卵化溼胎。隨力彊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
殺貪為本。」


【箋云。彊者貪於弱者。】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三盜。
箋云。十生之類。舉其全數。是十二類。】


「死死生生。互來相噉。」


【箋云。此界死了又死。生了又生。佗界生了又生。死
了又死。】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箋云。惡業種子。俱時生起。】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箋云。偷殺於佗。故云盜貪。此三惑皆言貪者。俱是
欲之一法為本。合言內心有貪為因。欲是果。癡為
因。盜為果。嗔為因。殺為果。若無貪婬。餘二即無。故
但舉貪。】


「汝負我命。」
[004-0977a]


【二債戀相仍文三。初殺盜相債。
箋云。言汝前生
殺我。今生乃負我命。此結殺文。】


「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箋云。言我前生欠汝債。今生還債於汝。此結盜文。】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後舉染相仍。
箋云。結欲文。】


「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三總結三緣返推源妄文三。初結前三惑。
箋云。
前乃順小乘。以婬在前。此中結時。結歸大乘。以殺
在前。】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


【二推惑從源。
箋云。覺是強覺。明是性明。皆因能
明強覺。覺佗性明為所。便有妄法。相伏而起。】


「明了知性。」


【箋云。是第八識。】


「因了發相。」


【箋云。因第八業轉。為見分。發相是現識。為相分。】


「從妄見生。」


【箋云。言此三惑□法。皆從見分上生。緣為見分是
十二類生顛倒因。相分是山河大地顛倒因。】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


【三舉外分遷流。
箋云。此中答佗前經初問真忽
生妄云。皆從妄見而生。便有山河等遷流。終而復
始。乃四相生滅也。】
[004-0977b]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後通新疑文二。初乘因起難文三。初顯凡聖一如。


箋云。若此妙覺。是真覺之性本來微妙真覺。疑
也。此牒上文。是因中佛性。】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箋云。此一真之性。在諸佛分上不增。在凡夫分上
不減。此果中佛性。】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敘凡因起妄。
箋云。則過去是真。現在忽生成
妄。】


「如來令得妙空明覺。」


【後難證後生迷。
箋云。妙空是理。明覺是智。見佛
現在證真。】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箋云。言佛未來。有為之法。還更生否。習漏者。乃根
塵識三也。向三世類例問。意謂。既眾生性。與佛無
殊。眾生過去是真。現在成妄。諸佛現在證真。未來
莫也成妄。】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


【後舉喻通疑文三。初人迷聚落喻文二。初喻文二。
初顯暫迷文二。初如來立喻返問迷因文二。初標
迷。
箋云。人所居曰聚落。迷人喻一切凡夫。向諸
佛法性淨土上。忽有妄生。】


「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004-0977c]


【後徵因。
箋云。言此妄。為復生於妄上。生於真中。】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後滿慈正通述無因理文三。初舉。】


「何以故。」


【次徵。】


「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後述。】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令悟。」


【後明長悟文二。初問悟生迷。
箋云。此之眾生。正
在妄時。倐有悟人。喻諸佛示佗真性。令其曉了。】


「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箋云。縱迷於此聚落。如今巳是悟□。還更惑南為
北否。法上眾生悟了。還更成妄。】


「不也世尊。」


【後答□應生理。】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


【後合文二。初總合。】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後別釋文三。初敘迷無體。】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


【次許妄似生。
箋云。覺則強覺。□來無妄。似即不
有。此唯答證後妄生。意明前來真息生妄。妄無根
本。】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004-0978a]


【後覺不生□。
箋云。是佛現在起始覺智。覺妄當
體是空。此覺決定不生迷。乃答佗第二問。證後妄
生也。】


「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花於空滅。」


【次翳差花二喻文三。初勑審待花文三。初立花隨
翳。
箋云。法上如似眾生。內有見分。外便有相分。
但險見分。相分自無。】


「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


【次汎立愚賓。
箋云。忽有眾生。於證真地。更待妄
生。】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後假詳愚慧。
箋云。汝看此人。為復是迷。為復是
悟。】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


【次責狂非理文二。初責無花有見。
箋云。真體無
妄。妄心見有。花生是妄。花滅非真。】


「見花滅空。巳是顛倒。勑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
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後覩滅慳生。
箋云。見有妄滅。尚為顛倒。更待妄
生。此乃不了理事。實是顛狂之人。】


「佛言。如汝所解。」


【後比責滿慈文二。初順比答辭。】


「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後乘違責問。】
[004-0978b]


「又如金鑛雜於精金。」


【後鑛金灰木喻文二。初喻文二。初純金不雜喻文
二。初言鑛雜喻性居因。
箋云。喻果在因。】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後舉純金彰果純淨。
箋云。唯金無鑛。喻果不雜
因。】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後灰無重木喻。
箋云。聖不重凡。此二喻。俱答證
後妄生。】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後合。】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


【後通四大俱徧疑文二。初酬前舊問文二。初破水
火相凌文二。初總牒疑辭文二。初引前俱徧。】


「疑水火性不相凌滅。」


【後承徧生疑文二。初牒水火。
箋云。牒佗前來問。
疑水火性相凌。不合言不指凌滅也。】


「又徵虗空及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後明色空。
箋云。又敘佗前疑。此不相容。不合道
相容。】


「富樓那。譬如虗空體非群相。」


【後喻□堅執□文二。初喻消凌相文六。初操空□
□□二。初顯空無相。
箋云。如彼虗空。喻真空。體
非群相。離四大相。】
[004-0978c]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後不拒發揮。
箋云。揮用也。真空體二。雖無四大
之相。而不礙彼諸相發用。所以雖違而藏性隨違。
體無違染。或真如無自由之德。能隨緣而成辦。金
無自守之德。隨二巧而成辦。】


「所以者何。」


【二述相隨周文二。初略徵無拒。】


「富樓那。彼大虗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
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後廣列周隨。
箋云。日喻強覺。明喻大相。雲屯喻
覺昧。風喻求心。霽澄喻智。氣凝喻煩惱。土積喻業
果。水澄喻影□。敘彼不相發揮之義。】


「於意云何。」


【三徵審相因文二。初審。】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


【後徵。
箋云。方法也。指此七種。殊別外法。言此四
大之相。為因根本無明生。為復從真空體上生。】


「若彼所生。」


【四結自佗無性。
箋云。牒從日生。法上從無明□。】


「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箋云。攝能變日。同所變明。俱作赤色。更無於日。法
上且四大相現時。一時為四大相。更無無明。】


「云何空中。更見圓日。」


【箋云。既同為日色。如何更見空中。有日頭現。法上
[004-0979a]
既俱為四大相。云何離四大相外。又有無明。】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


【箋云。此四大相。若是真空體上有。真空體上。須常
有四大相現。攝所變。同能變。】


「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箋云。有此性明。然後便有四大相。何故心勞覺昧
之時。性明又隱。四大相又無。或可。若是空明不約
四大。唯約性明從真現。若從真現。真合甞有性明。
如何七識起時。性明相又隱。】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五指相非一異文二。初非。
箋云。此四大相。不依
無明有。不依真體生。】


「不異空日。」


【二不異。
箋云。是無異也。若異日則無無明時。應
有大相。今有無明。又無大相。大相假無明變起。又
離真無妄。無性明時。亦無四大相。】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六結彼凌疑文三。初指相元無妄。
箋云。觀此四
大之相。元是虗妄不實。無可指注陳說。】


「猶邀空花結為空果。」


【二立妄相喻。
箋云。空花若有。便許結果。空花元
無。何能結果。】


「云何詰其相凌滅義。」


【三責凌疑。】
[004-0979b]


「觀性元真。」


【後喻俱現相容文三。初立相容理。
箋云。明四大
性元是真如。彼體是真。彼相別妄。】


「唯妙覺明。」


【箋云。理也。】


「妙覺明心。」


【箋云。智也。】


「先非水火。」


【箋云。言此四大性。本無四大相。如水性本無波相。】


「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箋云。便責云。有相便說不合相容。蓋此四大。元無
相也。】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


【次明真體隨生文三。初標真無相。
箋云。便將真
合。意謂真體無妄。】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次單發隨生。
箋云。內心有昏鈍相。外感頑空。此
皆約妄心變。或可。是七識。執八見分為我。內心昏
暗。外便帶得一分頑空現。便厭空不稱本情。即有
四大。從空中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箋云。內心各各發起。搖動風生。執明金現等。】


「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後俱發俱現。
箋云。一念違如。變起見相二分。俱
[004-0979c]
時現也。或可。八萬四千塵勞。俱從一念違如。變起
一現現前。】


「云何俱現。」


【後立喻比俱文四。初牒徵俱現。
箋云。如天上日
光。與水中日影。俱現見分相分也。】


「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二立一影雙觀。
箋云。日影喻四大相。天上日是
真。兩人喻能所二法。既有能所相仗。便見有四大
相。】


「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


【三明影逐人分。
箋云。東西喻能所。能所既有四
大相。相隨而有。不相捨離。】


「先無准的。」


【四責妄窮同異。
箋云。天上之日。喻四大性。水中
日影。又無箇憑准的實。法上此四大相。脫體是空。
不可准的。】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
宛轉虗妄無可憑據。」


【箋云。是二宛究又不是一。轉究又非是雙。虗妄之
法。無可憑仗據驗也。】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


【後答色空俱徧疑文三。初明性隨違順文二。初明
隨違相現文三。初舉色空俱徧。
箋云。執色勝傾
却空。執空勝傾却色。如秤頭重則傾輕。相傾則輕。
[004-0980a]
相奪則重。乃是敵體。執空奪却色名。執色奪却空
名。意間向真體土。說相傾奪。】


「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徧法界。」


【箋云。然真空。不拒萬有發揮。則法身流轉於五道。
名曰眾生。如金隨器現。】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次明四相隨周。
箋云。四相略舉。皆約妄心所變。】


「眾生迷悶。」


【後指違真相。
箋云。迷則不悟。悶則不入。】


「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箋云。離水逐波。不知真隨妄現。妄約真生。】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後顯順證神通文三。初明順證文二。初標順合。


箋云。妙明不生滅。無分別智。合如來藏。是理。】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後顯證圓。
箋云。而如來藏。是理。唯妙覺明。是智。】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次述神通文六。初一多融會。
箋云。一數之少。無
量數之多。一為無量了。一無一相。無量為一了。多
無多相。】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二小大通包。
箋云。小中現大。小是芥子。無小相。
大中現小。大是彌盧。無大相。或於一毫蟻子分上。
皆有法性淨土。乃是小中現大也。】
[004-0980b]


「不動道場。」


【三不動應周。
箋云。法無去來。無動轉相。】


「徧十方界。」


【箋云。隨緣赴感靡不周。】


「身含十方無盡虗空。」


【四質舍空大。
箋云。法身之中。能容真空之理。】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五毛端現剎。
箋云。於一毛端。是小。現寶王剎是
大。是諸佛法性淨土。香剎乳海等。如大海水。伹了
一滴是鹹。四大海水一時俱了。】


「坐微塵裏。」


【六轉法居微。
箋云。了一塵空故。】


「轉大法輪。」


【箋云。向一念上。說八萬四千法門。】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後結順真。】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次明體離即非文二。初非文二。初述文三。初生。


箋云。梵云乾栗。唐言心。即真實心。如樹之心。蓋真
心也。】


「非心。」


【次無。
箋云。梵云質多。唐言心。即緣慮妄心也。】


「非空。」


【箋云。昏鈍空也。】
[004-0980c]


「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後有文三。初世文四。初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二根。】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


【三塵。】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四識。】


「非明。」


【後出世文四。初緣覺。
箋云。緣覺之人。起四十四
智觀。七十七智觀。為明。】


「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二聲聞。
箋云。性明即此教無明。問。無明者何。答
則諸教無明。癡為體。盡是滅。如是乃至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非老死盡。】


「非苦。」


【箋云。世間果。】


「非集。」


【箋云。世間因。】


「非滅。」


【箋云。出世果。】


「非道。」


【箋云。出世因。】


「非智。」
[004-0981a]


【三菩薩。
箋云。菩薩無能證智。】


「非得。」


【箋云。無所證理。】


「非檀那。」


【唐言施。】


「非尸羅。」


【唐言戒。】


「非毗棃耶。」


【唐言忍辱。】


「非羼提。」


【唐言精進。】


「非禪那。」


【唐言靜慮。】


「非般剌若。」


【箋云。正云般羅慎若那。唐言智慧。】


「非波羅蜜多。」


【箋云。唐言到彼岸。生死大河。名為此岸。菩提涅槃。
名為彼岸。六度萬行。稱之為乘。以此波羅蜜多。貫
上六。】


「如是乃至。」


【四佛。
箋云。其中五根五力七等覺支。三十七道
品。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


「非恒闥阿竭。」


【箋云。唐言如來。倣同先跡號。】
[004-0981b]


「非阿羅訶三耶三菩。」


【箋云。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唐言無上正等
正覺。理事徧知。名等覺。離妄照真。名正覺。或斷智
圓明。名無上覺。簡異生智。名正覺。簡二乘分智。名
等覺。簡菩薩缺智。名正覺。下一覺字。貫上也。】


「非大涅槃。」


【箋云。正云彼利匿嚩南。唐言圓寂。】


「非常。」


【箋云。不間斷名常。】


「非樂。」


【箋云。離四相名樂。】


「非我。」


【箋云。得自在名我。】


「非淨。」


【箋云。斷二障種習名淨。】


「以是俱非。」


【後結。
箋云。前四俱非。】


「世出世故。」


【箋云。出世後四也。】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後即文二。初述文三。初生。】


「即心即空。」


【次無。】


「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004-0981c]


【後有。文二。初世文四。初大。】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二根。】


「即色。即聲香味觸法。」


【三塵。】


「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四識。】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後出世。文四。初緣覺。】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


【二聲聞。】


「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棃耶。即羼提。即禪那。
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


【三菩薩。】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
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四佛。】


「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後結。】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後顯性離言詮喻申勸責文三。初綰除雙執文三。
初標體。
箋云。即者就也。指如來藏性。如來是四
智菩提種子藏。即包含塵沙萬德。妙。乃微妙。明。則
凝明。心。即真實心。元。是本元。】
[004-0982a]


「離即離非。」


【後雙離。
箋云。離即離後。即離非。離前非。】


「是即非即。」


【後雙収。
箋云。又恐一向著無。所以雙収。是即。是
前離即。非即。是前離非。】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
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言語。入佛知見。」


【次責妄度真源。
箋云。世間是所依。三有者。欲有。
色有。無色有也。眾生能依有情。用了別之□。測量
卜度。佛果位中。有為無為之果。】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後顯喻同真申明勸責文四。初立琴瑟懷音音隨
妙指。
箋云。琴瑟箜篌琵琶。喻凡夫。雖有妙音。喻
真性。若無妙指。喻智。琴者。或言神農氏。削桐為琴。
繩絲為絃。以通神明。琴操曰。伏羲作琴。以除邪僻。
防淫心。而返天真也。瑟伏羲作。二十五絃。箜篌者。
風俗通云。一名坎篌。漢武祀太一后土。令人調依
琴作坎篌。言坎坎應節。侯氏作故。名為箜篌。又云。
後漢靈帝。好胡眼作之。琵琶者。風俗通云。琵琶。近
代樂家。不知所作起。長三尺五寸。□天地人與五
行。四絃象四時。釋名文曰。琵琶者。本胡中馬上所
鼓。推手向前曰琵。引却向後曰琵。□□為名。妙音
乃立音。宮商角徵羽。喻一切眾生一靈真性。此之
真性。雖本圓明。若無妙智。不能冥合一真如理。】
[004-0982b]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二述聖凡心體一槩圓明。】


「如我按指。海即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三顯運用不同。
箋云。為琴等故說按指。即起智
也。海即性海。印即寂滅法印。或印秪是本真如理。
若是諸佛如來。便乃起智合理。又能從理起用。故
云發光。然發光是即體之用。此指前經云。我以妙
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
法界。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指證後妄生疑云。如
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或可。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四責墮求欣小。
箋云。此皆因不求無上菩提覺
道。愛念小乘。起自生空智。證一分生空涅槃。以此
為足。秪到化城。將為寶所。】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


【後現破新疑文二。初乘前舊起文二。初問文四。初
述性源平等。
箋云。此之真性。可貴可重。喻寶。理
也。】


「真妙淨心。」


【箋云。智也。】


「無二圓滿。」


【箋云。乃一體無別也。佛亦不增。我亦不滅。】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
[004-0982c]
竟。」


【二陳劣證未圓。
箋云。無始無初。是一念違如。今
得聖乘。是證第四果阿羅漢。起一分生空智。證一
分生空涅槃。未到佛果究竟之地。究竟到頭義。】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三顯佛果全真。
箋云。解脫道中。棄捨四事。煩惱
巳無。餘習巳盡。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根根塵
塵。周徧法界。作佛去。圓滅。是斷妄圓。證真圓。一切
皆圓也。獨得微妙真實圓常也。】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四問妄因何起。
箋云。此妄起有因疑。是前真忽
生妄疑殘。與前疑別。前真忽生妄。如水忽然波生。
今問。波因何而有。蔽者。蓋覆之義。】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
事。今復問汝。」


【後答文三。初標狂問答文二。初問文三。初責存餘
惑許喻返微。
箋云。真忽生妄。證後妄生。四大俱
徧。此三疑巳除。猶有妄起有因疑。是前真忽生妄
疑殘。】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次述演若生狂觀頭自怖。
箋云。演若達多。亦云
風狂女。喻一切眾生。】


「忽於晨朝。以鏡照面。」


【箋云。喻無明剏起之時。或可。一念違如。覺勞相現。
[004-0983a]
或晨朝喻性明初起之時。照面。喻強覺。初有無明
當情。】


「愛鏡中頭。眉目可見。」


【箋云。愛鏡中頭。喻影像相分。眉目可見。喻妄心有
可分別。或可。既有此無明相當情。便愛此無明強
覺之體。有可作用。】


「嗔責巳頭。不見面目。」


【箋云。喻真體上無分別相。或可。違真失湛。却嫌此
真性無照用。違真似嗔。】


「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箋云。山石之精為魑魅。土木之精為魍魎。巳頭不
見。疑是何鬼怪。亦無有箇因由相狀。而便狂走。況
妄無因。或無照用故名魑。惑我見心名魅。】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後問狂因理令審生因。】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佗故。」


【後答。
箋云。唯說心狂更無因。依是自狂也。】


「佛言。妙覺明圓。」


【次正破因疑文三。初顯妄無因文三。初顯妄不名
因文二。初明妄必無因。
箋云。真性也。】


「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


【箋云。牒前性此之真性。本來圓徧凝明微妙。汝既
稱說是妄。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004-0983b]


【後述因成不妄。
箋云。若有所因緣。即不名妄。謂
妄脫體是空。】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次敘轉成因理文二。初縱立無明為展轉因。

云。縱許有因。便乃展來轉去。互相為因。如業識。以
無明為因。轉識。以業為因。現識。以轉為因。】


「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後傷歷劫長迷值佛無能自悟。
箋云。既展轉為
因。然後便從迷積迷。經歷塵劫。□向迷去。此人佛
雖為佗發明。猶不能返。何故為妄有根本。既有根
本。則不能返真。而長妄。】


「如是迷因。」


【後顯妄無生滅縱指迷因文二。初縱立妄自為因。


箋云。妄以妄為因也。】


「因迷而有。」


【箋云。縱佗道依根本無明。而有迷。是根本無明。】


「識迷無因。」


【後釋妄無生滅。
箋云。識者了別義。如今了別此
根本無明。尚自無因。謂此無明脫體是空。】


「妄無所依。」


【箋云。能依無明。尚無所依。妄法何所依止。此則妄
及無明。俱無因也。】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箋云。言此妄去。尚無生起。何有治斷。】
[004-0983c]


「得菩提者。如窹時人。說夢中事。」


【次悟觀迷境文三。初說夢事。
箋云。外人問。既言
無滅。諸佛因何又斷妄證真。豈非有妄可斷。答云
云。意謂。諸佛證真。見虗妄法。亦爾。】


「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次取夢物。
箋云。真心也。夢中無物。欲何所取妄
體都無。將何可滅。謂佛證真。不見有妄可滅。】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後結無因體。】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


【後舉喻合理文二。初牒喻文三。初舉無因。】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


【次彰悟非外證。
箋云。一切眾生。縱遇諸佛示他
真性。令其曉悟。此性。亦非從外而得。】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後顯現凡真在。
箋云。縱然輪迴三界。此一分真
性。亦未曾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二合妄無因。
箋云。便牒責佗言此妄脫體無實。
因在何處。何處有因。】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後息妄歸真文二。初勸息狂緣。
箋云。世間所依。
業果所造。眾生能依。三種也。】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004-0984a]


【箋云。三緣殺盜淫。三因貪嗔癡。】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則菩提。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箋云。妄心無處即菩提。】


「何藉劬勞。肯繄修證。」


【箋云。既獲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又何假
藉向三祇劫內。勸劬勞苦。微細修證。肯繄則微細
義。出南華真經第二內篇。】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佗方。
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後喻迷貧悟富文二。初迷窮不失。珠喻群生佛性。
人喻行者求心。衣喻妄識覆真。貧喻恒居下類。乞
喻人天求果。走喻六趣循環。】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
非從外得。」


【後顯妄知常。悟則豁證圓明。富則報身受用。迷則
曠劫一念成真妄苦。纏縈法身常淨。幸諸群哲。依
此教門。息妄歸真。長超二繫。
箋云。致大饒富。喻
自受用身。佛根根塵塵。廓周沙界。然後現身現土。
教化眾生。影取法化二身。此經不出此體大。相大。
用大。】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
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004-0984b]


【後對現搜疑文二。初牒現陳遑文三。初牒息妄成
因。
箋云。此牒世尊勸息妄歸真。文云。汝但不隨
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
生。便疑道斷妄是證真之因。可許云斯則因緣。皎
然明白。】


「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次敘憑因可悟又二。初責弃因緣自陳開悟。

云。便責云。何如來頓弃因緣。是第三破三科□□
大性。皆云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我因佛破三科性。
巳無我執。破七大性。巳無法執。□此便開通悟解
法身。】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令此會中大目
揵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
開悟。得成無漏。」


【後引諸無學悟並承因。
箋云。梵語奢利弗呾囉。
奢利。唐言春鸎。亦云鶖鷺。弗呾囉。唐言子。與沒特
伽羅子。唐言採菽氏為親友採厭俗塵。未有所明。
即共目連。於闍耶外道所修習焉。共相謂曰。斯非
究竟之理。未能盡其苦際。各求明道。先甞甘露。必
同其味。時馬勝比丘。執持應器。入城乞食。舍利子。
見其威儀閑雅而即間曰。汝師是誰。曰。釋種太子。
厭世出家。成於正覺。是我師也。舍利弗曰。所說何
法。可得聞乎。曰。我受教方近。未達深義。舍利弗曰。
願說所聞。馬勝乃隨宜。為演諸法從緣生。苦集二
[004-0984c]
諦也。諸法從緣滅。滅諦也。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
說。舍利弗聞巳。便證初果。遂與其徒眾二百五十
人。俱詣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彼所來者。我弟
子中。智慧第一。佛告善來。苾蒭聞是語巳。戒品具
足。佛為長老梵志。說教法。咸皆悟道。證阿羅漢果。
初見馬勝。後目連來。見舍利弗出家。與目連重述。
前偈。聞巳還證初果。與徒眾二百五十人。俱來佛
所。佛指爾眾曰。此我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言善來
苾蒭。淨修梵行。得離苦際。聞是語巳。鬚髮自落。俗
裳自變。戒品清淨。威儀調順。經一七日。纏結巳盡。
證阿羅漢果。梵語須菩提。正云須補底。唐言空生。
亦云善現。福德經云。舍衛城中有一長者。一名拘
留因。無子故。祀天求子。空中有聲應言。汝福德多。
無堪來者。天王命終。應生君家。後便誕身。其人初
生。宅舍皆空。父母慳之。以問相師。相師云。現空。唯
善表解空第一。故曰空生。後長大請父。延佛設會。
即隨佛還祇桓精舍。作沙門。思念人物皆空。獲阿
羅漢果。得無諍三昧也。此迷梵志。未見緣起。今解。
梵志者。即馬勝是也。淨修梵行。孤持志操。為眾中
長老號老梵志。】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棃等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


【後責問邪計請決雙疑文二。初責。
箋云。今說菩
提不從因緣。指第三經乃因緣不有。自然不生。等
[004-0985a]
之一字。等取六師外道。執自然為第一義。鶴白烏
玄等。】


「惟垂大悲。開發迷悶。筏請。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
達多。狂性因緣。」


【後再明往答文三。初雙窮二執文二。初略明雙計。


箋云。理實不是因緣。且許立佗狂為因緣。】


「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箋云。亦且許為自然。】


「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箋云。是猶此也。言此因緣自然。道理窮究於此。且
縱許佗計也。間意欲向下文破之。】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後廣破二疑文四。初標首自然破因緣執文三。初
責首自然何因狂走。
箋云。再舉前妄頭本自然。
此標計。法上真是自然真。】


「本自其然。」


【箋云。自是標體。然是即持。有自方有然。此自然。是
本來自然。】


「無然非自。」


【箋云。若無即持。又無標體。】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箋云。既本是自然。便不合狂走。既也狂走。自義不
成。此乃將因破自。將狂拂然。法上若是本自然真。
便不合成於妄。既成於妄。何名本真乎。】
[004-0985b]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次雙立自因責無因失。
箋云。意牒若是自然頭。
因緣便成狂。何不自然頭到因緣時故失。意謂。若
頭本是自然。因緣便成狂。此自然頭。便合失却。自
然頭若失。便許汝計為因緣。自然頭既不失。計為
因緣義不成。法上一切眾生。本來是真。因狂故成
妄。既也成妄。須失本真。今乃真又不失。何曾成妄。】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後結破因執。
箋云。本頭不失。以不失。自然頭無
變易。何藉因緣故狂。此一科有三意。前本頭不失。
顯破因緣。第二狂怖妄出。顯自然。第三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是結破因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二立狂為自破未潛理。
箋云。本來有狂怖。便破
云。祇如過去未狂之時。此狂又潛藏。須有箇居止
處所。現在正狂。須一向成狂。未來不合更有狂歇
之時。法上若此妄。是本來妄。祇如過去未妄之時。
此妄法。須有潛藏處所。現在正在妄時。須一向成
妄。未來又不合斷妄證真。為妄本有故。】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三立不狂自然破生狂理。
箋云。不狂為自然。便
合無妄。一向自然。因何又狂走。既有狂走。何曾不
狂。法上真是自然。便合常真。不合有妄。何故眾生。
迷時又起妄。然後流浪去。】
[004-0985c]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四結破雙執。
箋云。如小兒戲論之言。都無詮表。】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次就體明然文三。初乘修漸破文三。初牒前息妄
顯自由生。
箋云。此牒。前文云。汝但不隨分別世
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即汝
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不
從人得等。佛便斷云。有一分菩提心可生。一分生
滅心可滅。一生對一滅。俱是生滅。】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二迷悟兩消自真仍妄。
箋云。滅。是無前生滅可
滅。生。是無前菩提心可生。無功用道。此約八地。是
無功用道。證不生不滅真如。喻如下水舟。不假揮
波動掉。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若有自然。」


【箋云。此八地。若有自然之心。】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箋云。此時又有八地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箋云。對著七地有相有功用。一分生滅心可滅。】


「此亦生滅。」


【箋云。亦者同也。同前生減。為八地無功用道。是自
然心生。對著七地有功用。是生滅心滅。此亦是一
[004-0986a]
生對一滅。亦未為真自然。】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後離前雙跡方目真然。
箋云。無生滅者。是佛果
寂滅之地。亦無生也。無八地無功用道。自然可生。
亦無七地生滅心可滅。此無生滅者。方名真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次立喻明真。
箋云。喻重結前文。以三十輻共一
轂。此是諸相雜和。名和合性。是結前第一菩提心
生。生滅心滅。此乃一生一滅。和合為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箋云。是無前菩提心生。生滅心滅。和合。或是前二
種和合。或祇是前一種。既非前和合者。稱本然性。
乃八地無功用自然。或佛果真自然也。】


「本然非然。」


【後顯離名言雙袪妄執。
箋云。本然是八地無功
用自然。或將本然為佛果。自然非然是八地。非然。
此非為真然。】


「和合非合。」


【箋云。此八地無功用也。又有一分自然心生。望著
七地有功用。又有一分生滅心滅。此亦是和合。此
和合非合。非是佛果無和合性。】


「合然俱離。」


【箋云。是離前菩提心生。生滅心滅。俱離此和合自
然也。此又結八地無功用位。】
[004-0986b]


「離合俱非。」


【箋云。無七地生滅心可滅。亦無八地無功用自然
心可合。或可。也無七地有功用。是和合。八地無功
用。是離和合。】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箋云。乃指此句方名無戲論法。是佛果真自然之
性。非前戲論之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後責習多聞文五。初責廣習迷詮。
箋云。前云菩
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中因何云尚在遙遠。為將有
漏心求乃遠。】


「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箋云。前執自然因緣。皆是有漏。修是能修。證是所
證。非汝能修所證而得解也。】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箋云。憶謂記憶。持謂任持。十二部經。契經。應頌。諷
頌。授記。自說。本事。本生。緣起。譬喻。方廣。希法。論議。
是能詮之教。清淨妙理。是所詮之理。】


「如恒河沙。秪益戲論。」


【箋云。河沙喻多。便斷云。秪益戲論。未為非戲論。】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
佛頂神呪。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
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004-0986c]


【二責不能排難。
箋云。汝又自稱我從因緣心。得
開悟道。決定明了。摩登伽。唐言倡女。宿為婬女過
去是婆羅門蓮華實女。名曰本性。阿難彼時。是帝
勝伽旃陀羅兒。名曰師子耳。五百世曾為夫婦。阿
那含。此云不來。又云不還。言一往色究竟天。不還
欲界。精進林。言精進如林稠密也。愛阿乾枯。乃摩
登伽。令汝解脫。是得免登伽之難。或不歷僧祗獲
法身。】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
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三責多聞功少。】


「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呪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
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
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四顯修力超騰。
箋云。羅睺。此云障礙。亦云障月。
耶輸陀羅。正云耶戍達羅。此云持譽。形㒵美麗。遠
近聞知。生育羅睺。天人詠讚。故云持譽。或得出纏。
性比丘尼□三果也。或蒙授記。法華經第四持品
云。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
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
佛。一號具足。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五責仍存安本。
箋云。觀則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尚以纏心聽法□□□
[004-0987a]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四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第四之下
天竺沙門 般刺密帝 譯
烏長國沙門 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 房融 筆受
西京大興福寺沙門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師 可度 箋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
輕安。得未曾有。」


【第五決擇雙源指密因文二。初請文六。初聽徒悟
旨。
箋云。決擇者。是能決尅揀擇。即世尊無漏後
得智。雙源者。若真源則順後修證。若妄源則疎前
密因。


後演文二。初正擇雙因。後重疑廣釋。且初正擇雙
因。先決證菩提。後決斷煩惱。初決證菩提。順後修
證。先順表體圓滿。所以世尊便問云。汝等決定發
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地。不生疲倦。應當先明
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
[004-0987b]
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
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誰為不壞。然
終不聞爛壞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終始無
壞滅故。又說五濁等義而答。故決證菩提之義足。
上來是決證菩提順後修證竟。後決斷煩惱疎前
密因。經云。阿難汝等。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
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
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
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又說二顛倒義。一眾生顛
倒。二世界顛倒。上來有二。初決證菩提。後決斷煩
惱。兩段不同。總是正擇雙因巳了。聞佛示誨者。指
示也。前示云。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誨責
也。誨云。如何自欺尚留觀聽。疑惑銷除者。不執自
然因緣也。心悟實相者。無相不相是真實相也。身
輕安不執我。意輕安者。不執法也。】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二慶喜悲讚。
箋云。緣第一。經云。阿難見佛頂禮
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等。今復悲淚。】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箋云。將欲請法。且先讚佛云。無有過上者佛。有同
體大悲。乃以悲為力。清淨。離垢義。離煩惱障名清。
離所知障名淨。寶。則可貴可重。王者。得自在義。】
[004-0987c]


「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
出於苦海。」


【箋云。佛前第一因。第二因。乃至因因之中。皆是方
法巧便。提拔獎勸於我。令我出三苦五苦。分段變
易等苦。苦者。迫逼之義。海則生死之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徧十
方界。」


【三乘音悟體。
箋云。領解前順證神通文云。我以
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
照法界。知此心徧十方界。或指第三經。節節皆有
此文。】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


【箋云。含謂包含。育□養育。如來。是能依正報果。自
受用身。十方國土。是所依依報。依正二報。身土交
參。因果兩門。互相涉入。】


「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箋云。是法性淨土。緣諸佛國土。皆以香水海喻。旋
轉七寶莊嚴也。】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四引責謙迷。
箋云。前文云。汝雖歷劫憶持如來
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無漏業。即大定也。
逮猶及也。不及修習。】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004-0988a]


【箋云。請下三修證。猶如旅人止泊。在於洲渚之中
五帝之後。皆稱天王。喻佛。賜與箇華麗屋宅。雖得
此宅。不知從何處。為門而入。親自受用。法上我今
生死寄居。何殊逆旅。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
宅。喻佛賜與我不歷僧祇。獲法身。似得其大宅。不
知從何門修行。然後作佛去。】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五請指修門。
箋云。小乘以北起生空智。證生空
埋。猶有餘殘苦依身。名有餘依涅槃。若化火焚身。
同太虗空。名無餘依。今大乘。先無餘後有餘。棄捨
四事。煩惱巳除。習氣巳盡。解脫道。名無餘。捨無常
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名有餘依。】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箋云。疇昔。則根本第八識。無始時來。為界一切法
之所依。攀則第七。攀第八見分。緣則第六。與五同
緣。】


「得陀羅尼。」


【箋云。陀羅尼不同有四。文義呪忍總持等。持文不
失。則文總持。持義不忘。則義總持。由念故持惡不
生。是呪。由智故持善不滅。是忍。】


「入佛知見。」


【箋云。出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
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
[004-0988b]
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慈恩釋云。佛
知見者。如來能證。如實知彼義故。一開者。出生顯
證之義。出菩薩證涅槃故。二示者。同義。以三乘人。
法身平等。無差別故。三悟者。不知義。以一切聲聞
緣覺。不知彼真實故。不知唯一佛乘故。四入者。為
令證得不退轉地。示現無量智業。】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六虗儀待演。】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


【後演文二。初正擇雙因文二。初愍告雙擇文三。初
愍眾許宣文二。初備在會二乘。
箋云。向無上菩
提。未得自在。雖斷煩惱。未斷所知。此約為現在也。】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
妙修行路。」


【後為當來末品。
箋云。當來正是今時。五菩提中。
是發心菩提。開顯無上覺道。妙修行路。乃首楞嚴
頂三昧教。或向下修證門也。】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


【次勸發標名。
箋云。宣為宣說。示為指示。】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箋云。為佗前第一經。從摩登伽室中歸。便請妙奢
摩佗。三摩。禪那等三觀門曾知是佗。決定發菩提
心。】
[004-0988c]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箋云。便囑不得生疲勞懈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箋云。是發始覺淨智。決定義者。規則不移也。】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後自徵雙因。
箋云。此是標向後說。】


「阿難。第一義者。」


【後開因別釋文二。初顯明修證文三。初類果甄真
文三。初勸審修因。
箋云。二種之義。今當第一。且
先約決證菩提順後修證。】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


【箋云。捐亦捨也。緣為阿難。初從摩登伽室中歸來。
便請三觀門。曾知是厭小欣大。】


「修菩薩乘。」


【箋云。發大乘心。】


「入佛知見。」


【箋云。知約後得。見目根本。】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箋云。合當審實觀察。從凡夫地面上。發大乘心。】


「與果地覺。」


【箋云。即佛果也。】


「為同為異。」


【箋云。此經。因與果。同向一念上。排六十聖位。六十
聖位不離一念。一念之中。具六十聖位。】
[004-0989a]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
不滅。無有是處。」


【次顯非真不可。
箋云。若於因地。以八識妄心。為
本來修行之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此
中有一返顯道。若於因地。以不生滅心。而求佛乘
不生滅理。斯有是處。意謂。若將妄心。求無上菩提。
大似方木合於圓孔。了無交涉。因覺云。未出輪迴。
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
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後舉相雙明文三。初顯作非真。
箋云。汝當照了
明白。諸器世間。可作之法。是根塵識三等。誰為不
壞。若見妄法。終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
虗空。」


【次明空不壞。
箋云。可作喻妄。虗空喻真。無變壞
也。】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後徵述常真。】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


【次科明妄濁文二。初明身四大分識長渾。
箋云。
髮毛爪齒大小□等。皆屬地大。涕涶涎液。皆水大。
有煖氣是炎。皆火大。進退屈伸。皆風大。由此四種
[004-0989b]
相。纏縛也。金光明經云。猶如四虵同處一篋。蓋喻
四大也。】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


【箋云。元於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為視眼根。為聽耳
根。為覺身根。為察意根。影取舌與鼻。此中何不言
六塵與六識。但舉根攝取。】


「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箋云。始從一念□如。終至六道輪迴。便有見命等
五種濁相狀。重重疊疊而起。】


「云何為濁。」


【後喻土混清流此心同濁文三。初徵。】


「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
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次喻文二。初明未混。
箋云。循猶順也。如似一盆
清水。此水清淨潔白。本然而然。即與彼尋常地上。
塵土灰沙等倫流。本質留礙。水土二體。法爾時來。
性不相順。蓋土為質礙。水則清潔。法上本來一真
之性。本然而然。逈無瑕點。一切虗妄根塵識三等
法各別。本不相順。】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名之為濁。」


【後明濁相。
箋云。汩然水流貌。忽有一人。偶然將
前沙土等。乃投清水之中。土本留礙。既被投於水
中。失留礙之體。水本清潔。既被沙土所渾。無清潔
[004-0989c]
之□。法上有世間人。喻一切眾生。取彼土塵投於
淨水。喻將妄渾真。土失留礙。妄既渾真。即失妄性。
水土。清潔。真性既被妄法相渾。乃失真性。塵與水
相渾而流。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後比。
箋云。法合也。今說此五濁。意謂。此文是決
證菩提。所以且說妄生起。然後令佗斷妄修行。】


「阿難。汝見虗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


【後廣明五濁文五。初劫濁。
箋云。空是相分。見是
見分。乃能所不分也。何故不分。為空與見俱是妄
也。】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


【箋云。有頑空。又無真體。有能見妄心。又無真覺。】


「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箋云。見與相。二法相織。空如經。見如緯。二法相織
而□。如人織□。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梵語劫﨟波。
唐言時分。或長時短時也。】


「□身見摶四大為體。」


【二見濁。
箋云。摶者摶聚也。一切眾生。積聚地水
火風成身。】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箋云。六識壅令留礙是身。】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


【箋云。旋乃旋轉。令是使令。覺如是識。此識須假身
[004-0990a]
為所依。然後方能發用。無身根則不能發識。空有
身無識。又且不得。】


「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箋云。識託身根而生。二法相織而成。名為見濁。見
乃質礙根塵。失一真清淨。故云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三煩惱濁。
箋云。憶是思憶過去。識是了別見在。
□背文曰誦。習則慣□也。】


「性發知見。」


【箋云。此妄識。能知能見。】


「容現六塵。」


【箋云。容是含容。第六與五同緣。現是影現。此目法
塵。仗前五塵為本質。然後第六。自變一重影象。緣
前五塵。較親。故云現。】


「離塵無相。」


【箋云。離五塵。又無第六之相。或可。離五。又無法塵
之相。】


「離覺無性。」


【箋云。離妄識外。又無真性。緣一切眾生。執此妄識。
若離却妄識。不能認其真性也。】


「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箋云。塵依識立。識復緣塵。二妄交依。故云相織。】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四眾生濁。
箋云。妄識。】
[004-0990b]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


【箋云。此妄識。欲留妄身久在於世。】


「業運。每常遷於國土。」


【箋云。自隨妄業。運轉遷流。常於此方佗界。】


「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箋云。心含其妄。住於妄業。復轉妄身。名為眾生濁。
眾緣而生。曰眾生。】


「汝等見聞。」


【五命濁。
箋云。妄識也。】


「元無異性。」


【箋云。即真也。】


「眾塵隔越。」


【箋云。眾生迷故。被於眾塵相隔越。六根不得互□。】


「無狀異生。」


【箋云。無狀是真異生。乃元於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箋云。一切眾生性。與諸佛無別。如波與水。性無別。
用不同也。蓋諸佛乃真。眾生乃妄。前文云。如我按
指。海即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同異失准。」


【箋云。一切眾生。不能六根同時互用。與諸佛別。此
則同失准也。若言是異。又同一真性。此乃同異二
法。無箇憑准。】
[004-0990c]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箋云。同異二法相織。名為命濁。命則第八識中。連
持不斷之義。】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後勸息妄旋真文二。初勸擇妄旋真妙融因果文
二。初舉果擇因。
箋云。此六識是妄。】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箋云。不間斷曰常。離四句曰樂。得自在曰我。斷二
障曰淨。今從凡夫地面上。遠遠契合諸佛如來。涅
槃四德。】


「應當先擇生死根本。」


【箋云。擇為簡擇。生死根本。目根本無明。】


「依不生滅。」


【後憑真克證。
箋云。此根本無明。依真體而有。是
真也。】


「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虗妄滅生。伏還元覺。」


【箋云。攝波歸水。攝末歸本。伏是伏煩惱妄心。還其
真心也。】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箋云。是不生滅心。因地。是從凡夫地面上。起始覺
智。】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箋云。是本覺理。】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
[004-0991a]


【後立喻簡息使澄純源文三。初澄渾比伏。
箋云。
喻始覺淨智。】


「靜深不動。」


【箋云。喻第六識不入色香等境。安然靜慮。】


「沙土自沈。清水現前。」


【箋云。喻伏惑顯真。】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箋云。此約資粮加行二位菩薩。伹能伏惑未能斷
惑。此乃比伏也。與聲聞人伏第六識。不與五同緣。
又不同。聲聞人。雖伏第六識。不與五同緣。但如不
壓草。逢春必生。雖不起現行。種子猶在。遇緣則起。
資粮二位伏惑。種子更不起也。】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次去泥比斷。
箋云。去泥去煩惱也。純水是純真
之性也。此則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如大乘漸教中。
成自受用身佛。】


「明相精純。」


【後彰純淨。
箋云。明乃真明之相。精妙純一無雜。
如似真金去彼雜鑛。】


「一切變現。」


【箋云。此是化身。現大化小化身等。或神通變現。現
身現土。教化眾生也。】


「不為煩惱。」


【箋云。運而常寂。應用全真。】
[004-0991b]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箋云。是佛位無為果。清淨微妙之道德也。】


「第二義者。」


【後尅擇迷源文四。初勗觀惑本文四。初顯去詳因
文二。初顯志。
箋云。二種決定。此第二。是決斷煩
惱踈前密因。】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箋云。五菩提中。是發心菩提。簡去發聲聞緣覺。小
乘之心。】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


【箋云。向菩薩乘。是發大心也。生大勇猛。無退轉故。】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箋云。棄即捐也。諸有為相者。五濁虗妄。皆是有為。
非無為也。或可。根塵識等法。】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


【後詳因。
箋云。煩惱根本。是根本無明。此根本無
明。無始時來發業。業者。招感為義。是分別煩惱。無
始時來。造得總別報業。潤生。潤益而生。是俱生煩
惱。與身與心。俱時而生。低微難斷也。】


「誰作誰受。」


【箋云。意明作受俱是第六識心。】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虗妄
根塵。」


【二迷因失果。
箋云。汝若也修菩提。須了煩惱起
[004-0991c]
處。煩惱根本。即是無明之一法。】


「何處顛倒。」


【箋云。言此虗妄根塵。從何所起處。秪是無明顛倒。】


「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箋云。言無明汝尚不知。云何降伏根塵識三。取佛
果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三舉喻明妄。
箋云。此喻。顯根本又生起。向下六
解一亡疑。】


「不聞虗空被汝隳裂。」


【箋云。妄法。便有可解可結。若真空之體。即無解結。
隳猶壞也。裂破裂也。言真體不可破壞。】


「何以故。空無相形。無結解故。」


【箋云。明其真體。】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


【四顯比結根。
箋云。身是六根。心是六識。六根在
外。如同外賊。六識在內。如似媒人。然無識。根乃無
用。】


「自劫家寶。」


【箋云。賊非外來。喻一切眾生。虗妄惡業。皆從心起。
所有一切法財功德。皆被劫盡。】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箋云。眾生是能依。世界是所依。自相纏縛。不能捨
離。】
[004-0992a]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


【二明二倒變流文六。初總徵雙因。
箋云。前來道。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
越。此中便問起云云。】


「世為遷流。」


【二略釋二殊。
箋云。且先明世界。過去遷至現在。
現在遷至未來。】


「界為方位。」


【箋云。若是界。便有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有方所位次。】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三廣述二邊。】


「方位有十。」


【箋云。十方也。】


「流數有三。」


【箋云。三世也。世者。遷流為義。故云流數。】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


【箋云。將方涉妄。於世涉方。相織而成。故云相成。】


「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箋云。由妄將貿易遷改故。有世界相涉也。】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秪目東西南北。」


【四克明實數。
箋云。施設則有十方也。】


「上下無位。」
[004-0992b]


【箋云。上方更有上。下方更有下。於上方看。又是下。
故無位也。】


「中無定方。」


【箋云。若是中。隨處立得中。東看即西。南觀成北。】


「四數必明。與世相涉。」


【箋云。東西南北。此四數。必定分明。則世與界相涉。
界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五舉陳三變。
箋云。三是三世。四是四方。且將世
涉方也有十二。過去一方各具三。三四也成十二。
宛來轉去。宛是將世涉方。轉是將方涉世。】


「流變三疊。」


【箋云。流則遷易。變為變少成多。三疊。是三重。第一。
是無明為能變。世界為所變。第二。世界為能變。根
塵為所變。第三。根塵為能變。十二類生為所變。故
三疊。是三重變也。】


「一十百千。」


【箋云。一十此是第一。無明為能變。世界為所變。將
方涉世也有十二。將世涉方也有十二。合言十二。
此中言十舉其全數。舍取二。成十二。百是第二變。
世界為能變。根塵為所變。此中六根。除却法塵與
第六。此二隱不顯。但取五根五塵是十。將此十。向
前世界十二上配。一世一界。各具十。便成一百二
十。合言二十。千是第三變。根塵為能變。十二類生
[004-0992c]
為所變。今十二類中。隱却無色空散。銷沈無想。土
木金石。不實之法。但取十數。將此十類。向前百二
十上配。一箇具十。便成一千二百。經舉全數含取
二百也。】


「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六略結根功。
箋云。總相包括始是第一變。終是
第三變。此中言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者。
約熏種而論。此六根。皆約根本無明熏起。後言功
德不同。約對境而論。便有勝劣。】


「阿難。汝復於中。尅定優劣。」


【三顯六根優劣文六。初眼根闕。
箋云。言汝復於
此六根之中。決尅定當。優是根有長。劣乃根有短。
如耳舌意此三根。各具千二百功德是長。餘三根。
秪具八百是短。】


「如眼觀見。」


【箋云。如眼且約面前而觀。】


「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


【箋云。前是面前。南方全明。具三百功德。後是背後。
北方全暗。三百不見。】


「左右傍觀三分之二。」


【箋云。面前三百全明。背後三百全暗。東邊三百。更
有東北一隅不見。是五十。西邊三百。更有西北一
隅不見。亦五十。成一百。貼背後三百。成四百。今言
三分之二者。三四十二。是一千二百。今但有二分
[004-0993a]
功德。是八百。闕却一分四百功德。背後與東北西
北二隅也。】


「統論所作。」


【箋云。統攝論量所作。是六根對境不同。】


「功德不全。」


【箋云。眼根秪得八百功德。故不全也。】


「三分言功。」


【箋云。三分方得千二百。是有功。】


「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箋云。得二分。一分則不得故。無德則無功。】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


【二耳根圓。
箋云。無遺則無遺失也。】


「動若邇遙。」


【箋云。若聲動之時。近之與遠皆聞。】


「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箋云。若聽靜之時。更無邊涯際畔也。】


「如鼻齅聞。」


【三鼻根闕。
箋云。齅聞。是鼻家所緣境。】


「通出入息。」


【箋云。通出息入息。氣在鼻中曰息。】


「而闕中交。」


【箋云。於出息入息二中間。氣不相交也。】


「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箋云。闕却中間一分四百。秪有入出二分。成八百
[004-0993b]
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四舌根圓。
箋云。如舌宣說顯揚盡諸世間。是說
世間法。出世間智。是出世間法。】


「言有方分。」


【箋云。梵語唐言不同。便有方道分段。如梵語烏瑟
尼沙。唐之言無見頂。梵語摩訶。唐言大。】


「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箋云。言雖不同。其理是一。言別意同。】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


【五身根闕。
箋云。三和生觸。根和。境和。識和。識是
分別於違順二境。是身家所緣。違境則鞭杖楚痛。
順境則細滑調適。或可。寒則寒則違也。暖是順。熱
則熱是違。冷是順。】


「合時能覺。」


【箋云。有違順二境之時。便有覺知。】


「離中不知。」


【箋云。右違順二境離之時。故不知也。】


「離一合雙。」


【箋云。離一之時。無違順二境。唯是身根。合雙。則違
順二境合時也。】


「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箋云。三分闕一分。是離中不知。二分約合雙也。】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004-0993c]


【六意根圓。
箋云。如意根。寂默包容。寂默則思覧
十方三世。又能心中。包容一切世間。出世間菩提
涅槃等法。】


「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
二百功德。」


【箋云。此意根。唯聖是出世間法。與凡是世間法。無
不包括含容。盡其諸法涯岸邊際。】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


【四勸返妄圓真文五。初勸總觀根用。
箋云。一切
眾生。乃順流。如人被水流從下去。如今要佗返本
還元。逆生□返窮根本。到其流根。流根秪是無明。】


「至不生滅。」


【箋云。至猶到也。到諸佛如來不生滅地。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但了無明無自性。當體是不生滅性。此
即是如來藏性也。】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箋云。眼根。受用色塵境。乃至意根。受用法塵境。】


「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箋云。意誰身舌則合中知。眼耳鼻則離中知。意則
幽深。耳則圓通。餘五則不圓。】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


【二明速證圓通。
箋云。意間令佗悟得一耳根圓
通。逆彼無始時來。根本無明。相織妄業。此乃無明
為能變。六根為所變。如人織絹。相織而成。然此無
[004-0994a]
明。是妄之始。但能逆彼無明。知其根本。萬乃了得
一切妄法。便乃得順圓徧通達之理也。】


「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箋云。若向此圓通根。一日修行。勝彼不得圓通根
者。一劫修行也。】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


【三指顯任詳。
箋云。我今備具顯此六湛圓明。若
了得此六根圓通。便乃湛寂圓明。】


「本所功德。數量如是。」


【箋云。本所功能德業。此約染功德。法華約持經功
德。耳意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眼鼻身三根。秪
得八百功德。故云數量如是。】


「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箋云。隨汝審詳簡擇。愛從何根而入。意令佗但擇
一根。我當為汝。顯發明白。令汝阿難等。增修進趣。】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四明佛無優劣。
箋云。三六一十八界。一一於中
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也。】


「於其中間。亦無優劣。」


【箋云。若是諸佛。諸根一時具足。無有長短。何故如
此。得互用故。】


「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


【五矜迷勸一。
箋云。小乘之人。天能於六根之中。
圓滿自在之慧。自在慧。乃無漏智也。】
[004-0994b]


「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


【箋云。故我宣示顯揚。但於一門是耳根。教佗但悟
一根圓通。其餘五根。一時清淨。一根既返元。六根
成解脫。此約大乘人。】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
時清淨。」


【後重疑廣釋文四。初釋證一六圓疑文二。初先陳
一六。
箋云。前文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
根。又云。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
清淨。阿難如今。躡被前文問。云何逆流。深入一門。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世尊欲破阿難六一之執。所
以便問云。汝今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
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等事。若此六根。決定
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
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問。汝耳自聞。何關身
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乃至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又引阿那律。䟦難陀。殑伽神女。矯梵鉢提。舜若多。
迦葉等六人。無根亦能了別。然阿難大權之人。非
是不會。且順同小乘。執異不通圖得世尊向下破
之。】


「佛告阿難。汝今巳得須陀洹果。巳滅三界眾生世間。」


【後承諮廣破文三。初破一六執文二。初責智麤修
淺文四。初明慶喜斷見。
箋云。須陀洹。唐言預流。
[004-0994c]
預者親也。親入聖流。巳滅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
是能依。世間是所依。】


「見所斷惑。」


【箋云。見道中八十八使。分別煩惱。巳是斷也。】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虗習。」


【二彰根習未知。
箋云。然者如是之辭。猶尚也。言
尚自未知第八識中。積集而生。無始無初巳來。虗
妄習氣。】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三明習要修除。
箋云。此八識中虗妄習氣。是俱
生煩惱。到修道門中。方能斷。無始時來。與身與心。
俱時而生。名曰俱生。到阿那含人方斷。】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四顯混迷四相。
箋云。生。表此法先非有。住。表此
法暫有用。異。表此法非凝然。滅。表此法可破壞。此
是大乘細四相。一分。一劑。一頭。一數。此極微細也。
或可。分劑等。是塵沙惑。】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後除六一深疑文六。初雙標兩執。
箋云。阿難因
世尊說。但於一門深入。彼六知根。一時清淨故。所
以生疑云。此六不同。云何得一根無妄。六根俱解
脫。□是世尊。答彼云云。】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
無語。」
[004-0995a]


【二先難一疑。】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


【三立六徵聞。
箋云。微妙法門。是此首楞嚴經也。】


「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箋云。若是各別。何根領受令佗定。】


「阿難言。我用耳聞。」


【四答唯耳領。】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五責運身口。】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六結破雙迷。
箋云。非始是一。終至六道輪迴是
六。非始是六。終至六道輪迴是一。終不汝此六根。
元來是一。元來是六。一則無明。六則六根。此約真
體上破。】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


【次門迷一六生文二。初破一執文三。初總敘雙生。


箋云。當知此六知根。亦非是一。亦非是六。為真
體上無一無六可得也。】


「由無始來。顛倒淪替。」


【箋云。因由汝之無始時來。是根本無明。淪。則淪沒
苦海。替。則換真成妄。】


「故於圓湛一六義生。」


【箋云。故於圓明湛寂是真。背真起妄。便有一箇無
明為能變。六根為所變。】
[004-0995b]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次別彰存一。
箋云。初果須陀洹人。雖得六根門
頭。不入色香等境。是我執巳無。根本無明未亡。法
執猶在。】


「如太虗空。參合群器。」


【後立喻破一文二。初立喻顯呈一六。
箋云。如似
太虗空。參雜和合長短方圓等器。】


「由器形異。名之異空。」


【箋云。隨其眾器有別。遇方器曰方空。遇圓器曰圓
空。法上。如太虗空。喻真體。參雜群器。六根分別。各
各不同。如空隨器。名有多般。六根隨別。其性是同。
眾器隨別。空體是同。】


「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箋云。若除眾器後。便言空是一體。如六根亡後。說
真是一。此正是無明法執也。】


「彼太虗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箋云。彼太虗空。何甞便隨汝執。成同是執一。不同
是執異。法上。真如體上。何處受汝執。為一為異。何
況更名是一非一。是非相對也。】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後比根同喻。
箋云。眼。受用色塵境。意。受用法塵
境。故云受用。此六知根。亦不是一非一。是同不同
也。為此六根無有實體。不可執有多般。】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004-0995c]


【後明六生文六。初眼智文六。初因塵發見。
箋云。
明暗。是眼家所緣境。二種相形對。】


「於妙圓中。黏湛發見。」


【箋云。向妙圓真體之中。黏約愛。湛約性明相。或黏
湛愛心。發得眼根眼識。】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


【二覽色成根。
箋云。見精。則眼識現量心。映帶色
塵結猶結縛。被色塵結縛。成其眼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三目大相。
箋云。清淨四大是真。則四大性。根元
目為者。妄即真也。】


「因名眼體。」


【四立根名。
箋云。便有眼根。】


「如蒲萄朵。」


【五象同蒲朵。
箋云。其果。外作紫色。內唯似水。喻
眼根無實。】


「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六順流奔色。
箋云。假浮根四塵。色香味觸。成其
眼根。流為奔流。逸為蕩逸。奔波於色塵境也。下四
根。准此可知。】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


【二耳根文六。初因塵發聽。
箋云。相敲擊也。】


「聽精映聲。卷聲成根。」


【二覧聲成根。
箋云。卷猶覽取也。】
[004-0996a]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耳體。」


【四立根名。】


「如新卷葉。」


【五象同卷葉。
箋云。如新秋葉落一邊而卷。】


「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六順流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齅。」


【三鼻根文六。初因塵發齅。
箋云。相發者。則顯發
也。】


「齅精映香。納香成根。」


【二覽香成根。
箋云。納則領納香塵也。】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二目大相。】


「因名鼻體。」


【四立根名。】


「如雙垂爪。」


【五象同雙爪。
箋云。如雙垂手爪。從下而來。亦云
如懸針筒。】


「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六順流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甞。」


【四舌根文六。初因塵發甞。
箋云。參猶參雜也。】
[004-0996b]


「甞精映味。絞味成根。」


【二覧味成根。
箋云。絞謂絞歷其味塵。】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舌體。」


【四立根名。】


「如初偃月。」


【五象同偃月。
箋云。偃仰也。如初生月。仰在天之
上。】


「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六順流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


【五身根文六。初因塵發覺。
箋云。摩。相摩觸也。發
覺。是身之識。】


「覺精映觸。摶觸成根。」


【二覽觸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身體。」


【四立根名。】


「如腰鼓顙。」


【五象同鼓顙。
箋云。如腰鼓顙。兩頭大。中間尖。如
人腰小。又云。如立戟槊。鏘槊也。中心小。兩頭開。】


「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004-0996c]


【六順流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


【六意根文六。初因塵發知。
箋云。生滅。是意家所
緣境。法廣也。謂六識。依法廣。而住。無法塵亦無六
識。二種相續。乃連環不斷。念念生滅。發知則意識。】


「知精映法。覧法成根。」


【二覧法成根。
箋云。映法。是映帶法塵境。覽法。是
領覧法塵境。成其意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意思。」


【四立根名。
箋云。此中言意思。又以第七識。意是
六識。思是七識。或可。說七識亦得。謂第六憑第七
而住。七是六之根也。】


「如幽室見。」


【五象同幽室。
箋云。言識隱。如夜暗室所見。】


「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六順流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
發光。」


【後引證勸修文三。所觀修文三。初指六迷因。

云。覺是強覺。明是性明。有明是性明。明覺是強覺。
既有性明。便有能明強覺。既有強覺。起來強生覺
照。便失却精明了別之性是真。黏妄。是愛心。發光。
[004-0997a]
是背體照外。是智家功用。】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
無通無塞。齅性不生。非變非恬。甞無所出。不離不合。
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次明離相無見。
箋云。汝今。指阿難也。離却明暗
是眼家所緣境。即無眼識現量心。盖識如羸人。非
杖不起。向下五根亦爾。了知安寄者。了知是意識。
若無法塵。亦無意識。謂凡夫須假境牽心。便有心。
曾無無境心也。】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後勸遺塵速證。
箋云。循順也。勸佗不隨順根塵。
即是真現量心。】


「如是十二。」


【箋云。六根六塵也。或一根各具二。六根便成十二。】


「諸有為相。」


【箋云。有為有造作。是前根塵等法。】


「隨拔一根。」


【箋云。意間教佗但向耳根。悟得圓通。一根既返元。
六根齊解脫。】


「脫黏內伏。」


【箋云。脫黏者。一切眾生。不了六根無自性。被佗根
塵所黏。如今悟圓通根。便乃脫黏。不被根塵所縛
也。內伏。則轉識成智也。】


「伏歸元真。」
[004-0997b]


【箋云。轉識成智。是牒前文。】


「發本明耀。」


【箋云。始覺淨智。發現本來圓明光耀。】


「耀性發明。」


【箋云。躡前文。】


「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箋云。應時圓徧解脫。】


「不由前塵。引起知見。」


【箋云。真性不假前塵。靈靈不昧。了了常知。】


「明不循根。」


【箋云。真明之性。不順根塵。靈源獨耀。】


「寄根明發。」


【箋云。寄伏其根。顯發此真性。此約勝義根。謂一切
眾生。執根能見。不知根不能見。見唯是心。】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箋云。既不由前塵所起知見六根。便得互用。一根
發識。徧緣諸境。】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二引現證文二。初引現證人。
箋云。梵語阿泥律
陀。唐言無滅。亦云如意。為過去曾供養獨覺。招感
福緣。至今不滅。如意者。如作如意也。又是佛□弟。
白飯王之子。若言阿㝹樓駄訛也。如意無目能見。
修得半頭天眼。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
羅果。】
[004-0997c]


「䟦難陀龍。無耳而聽。」


【箋云。梵語䟦難陀龍。唐言賢喜。於諸眾生。發愛樂
心。賢而且喜。賢喜無耳能聽。】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


【箋云。即恒河神女。為畢陵伽婆蹉所罵者。非鼻乃
聞香氣。】


「驕梵鉢提。異舌知味。」


【箋云。憍梵。應言牛類。梵語笈房鉢底。唐言牛相。憍
梵鉢底。訛也。過去因偷摘一莖禾果。報墮地獄。五
百生中。作牛償佗。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
因號為牛相比丘。異舌是牛舌。又且知味。】


「舜若多神。無身有觸。」


【箋云。□□多即空神也。此空神。無身能受觸。】


「如來光中映令蹔現。」


【箋云。經家問。既無身。將何受觸塵。答云云。此現。是
現定果身也。】


「既為風質。其體元無。」


【箋云。既為風質。即無形也。其體元無。牒無身文。】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


【箋云。亦云滅受想定。言滅六兼盡七染分。淨分即
不滅。得寂者。得空寂之理也。】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箋云。梵語迦葉。唐言飲光。是婆羅門姓。飲光。乃仙
人之種。以姓標名。又云。自身光。飲日月光故。意根
[004-0998a]
則第六識。】


「圓明了知。」


【箋云。是真性。】


「不因心念。」


【箋云。是第六識心念也。念者則冥記義。巳上俱約
無浮塵根。】


「阿難今汝諸根。」


【後勸融迷速證。
箋云。諸根則六根也。】


「若圓拔巳。」


【箋云。一根既返元。六根齊解脫。】


「內瑩發光。」


【箋云。始覺淨智發起光明。】


「如是浮塵。」


【箋云。六根。】


「及器世間。」


【箋云。所依。】


「諸變化相。」


【箋云。是前根塵等皆無實。故云變化相也。】


「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箋云。真智如湯。銷佗妄執如冰。應念則少念。少念
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智與理相應之時。當體便
成無有過上真如靈知覺性。此性。是諸佛如來。本
覺之理。】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
[004-0998b]


【後會妄融真文二。初閇根旋異。
箋云。如世間人。
聚種種之見。皆言在於眼。】


「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


【箋云。若使令佗。將總急掩兩眼。不觀前境。便觀暗
相當情。一根既如此。六根亦一時急合。黯黯然不
與境對。大似頭之與足一般。】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箋云。彼急合之人。將一隻手順體。外從眼耳鼻等
六根之上。來統一徧。彼眼雖然不見。諸根一時黯
然。頭足一一辨別。一靈知覺之性咸知。又何假諸
根。為一切眾生執眼決定能見。便成主宰。】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


【後發照圓明。
箋云。一切眾生緣此見。須假明境
方能見。既言須得明方說見。見暗之時。須不見始
得。何故又見暗。】


「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箋云。言此真見性。不假明境。自然而發。即了了分
明。不被煩惱所昏。】


「根塵既銷。」


【箋云。六根六塵。一時銷亡。】


「云何覺明。」


【箋云。始覺智。】


「不成圓妙。」


【箋云。本覺理。】
[004-0998c]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
與果位。名目相應。」


【六通現識斷滅疑文二。初牒前建演起難文八。初
牒前建。
箋云。為前勸中云。汝但不循動靜通塞
等法。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等。由是阿難
便難云。若此見聞。離於明暗。猶如念心。離於前塵。
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於是世
尊。說撞鐘試倒重寐聆音。而答通現識未曾斷滅。
遂勑羅睺羅擊鍾。問阿難言。汝今聞否。阿難大眾
俱言我聞。乃至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
常為斷。阿難白佛。如佛說言。乃至名目相應。此是
躡前文。此中難佛前文云。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
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因中須得
不生不滅心。方能合得不生不滅理。佗便躡此語
來難。云何佛說言。因地覺心。是始覺之智。欲求常
住。是本覺之理。若要與果位。名目相應。須是不生
滅心。合不生滅理。若將生滅心。合即不得。下便說
果中七種名目。來難世尊。】


「世尊。如果位中。」


【二述果群名。
箋云。佛界。位中。三身四智。五眼六
通。悉皆具足。】


「菩提涅槃。」


【箋云。梵語菩提。此飜為覺。或飜為道。五菩提中。是
無上菩提。或菩提是有為果。轉染得淨。是生德。如
[004-0999a]
今為什麼不生二障。障不生。梵語波利匿縛喃。唐
言圓寂。五中。唯大般涅槃。或涅槃是無為果。轉迷
成悟。是顯德。此二。是佛果位中。二轉依果。】


「真如佛性。」


【箋云。真如出十地經。初地徧行。二地最勝。三地勝
流。四地無攝受。五地無差別。六地無染淨。七地法
無差別。八地無增減。九地智自在。十地業自在所
依。此約佛果位真如。是無垢淨真如也。佛性四句
因理行果。今唯果佛性。除因也。或在有情名佛性。
在無情名法性。】


「菴摩羅識。」


【箋云。此云無垢識。則第八識淨分。】


「空如來藏。」


【箋云。亦唯果位。空則二空之理。如來則四智現行。
藏則包滅世出世法。】


「大圓鏡智。」


【箋云。是佛果位。轉八識成大圓鏡智。轉名不轉體
也。】


「是七種名。稱謂雖別。」


【箋云。此七種名。稱說雖別。其體是一。】


「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箋云。清淨。離垢染義。圓為圓明。滿為滿足。體是真
如。性是體性。性堅固凝明。如金剛寶不可沮壞。然
此果位七種名目。常住不變壞故。】
[004-0999b]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


【三克明妄體。
箋云。若此見聽。唯是眼耳二根。攝
取鼻舌身意也。明暗眼根。動靜耳根。欠恬變舌。通
塞鼻。離合身。生滅意。經意此見聞等。離却前境。心
乃無體。】


「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四引六比五。
箋云。冥記曰念。言此第六念心。離
於前塵第五。本無所有。為第六若離五。無所仗立。】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五顯因不稱果。
箋云。如何將此離塵無體之心。
為本修因。欲獲如來下。是果。欲希欲也。】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
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
上覺。」


【六再審因虗。
箋云。進則前五無體。退則第六無
依。我心。則八識心也。心所。五十一法。言若無法塵。
六識亦無。】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
真實語者。」


【七責自違前說。
箋云。如來先說。乃前文云。若於
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等。湛寂精明。圓滿常住。
此真心也。若求佛果。須用此不生滅心。世尊前來
又違越却誠實之言。終成戲論。無所詮表。如來是
真語者。】
[004-0999c]


「惟垂大慈。開我蒙恡。」


【八諸會雙途。
箋云。蒙則蒙昧。法則恡惜。此心不
捨。】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
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
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後對事消疑文二。初撞鐘試倒文二。初正垂問答
文三。初責多聞強惑許對除疑。
箋云。徒空也。空
將顛倒之言□道。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真實顛倒現前。汝却不識。誠
猶實也。信猶解也。伏能伏也。言恐汝實未能信解
能伏此妄心。或未能信真心伏妄心。】


「即時如來。勑羅睺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次勑羅睺擊鐘問聲無有文六。初問。
箋云。梵語
羅睺。唐言執日。又云障蔽。非也。是佛之子。此問。密
指五現量識。為親聞。】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次答。】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三問。】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四答。】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五問。】
[004-1000a]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六答。
箋云。問答三重。經意就聞性上問。】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後雙徵有無文二。初問。】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
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後答。
箋云。音乃鐘音。響則應山谷作聲響。】


「如來又勑羅睺擊鐘。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後立惑彰迷文二。初隨聲問答文六。初問。
箋云。
就塵上問。欲破妄執。且將塵惑性看。其還能簡得
性之與塵二法。】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次答。】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三問。
箋云。選猶退也。】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四答。】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五問。
箋云。頃尅之問。也。】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六答。】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後牒諸有無文二。初問。】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
[004-1000b]
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後答。】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後顯塵諸心常文三。初對簡斷常文二。初責隨心
惑文三。初標責。
箋云。矯誑作亂也。此責佗將聲
惑聞。不塵聲塵□謝。聞聲常存。】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次推過。】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
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後顯述。
箋云。報答無定。謂問性是常。聲塵答謝。
□聞□雜聲塵。此乃自心不定。隨塵有無。正是矯
亂。云何言不矯亂。】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巳滅。同于
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後正簡心常文六。同類滅同枯責聞重響。
箋云。
聲銷無響。便說無聞。聞性巳滅。喻同枯木無情之
物。】


「知有知無。」


【二顯塵生滅簡性常在文三。初顯性雙知。
箋云。
聞性。有聲無聲皆知。】


「自是聲塵。或無或有。」


【次表塵生滅。
箋云。聲塵或有或無故不足。】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004-1000c]


【後指體常如。
箋云。聞性不隨有無。】


「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三再責知無。
箋云。汝若言聞性實是言無。知無
者誰。】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四顯不隨無有。
箋云。非是汝之聞性。隨佗聲塵
生滅。今汝聞性。為有為無。聞聲乃有乃無不定。聞
性恒常□因何將□惑聞。說聞性與聲塵一般。】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


【五牒前迷響責昧心常。
箋云。是何鬼怪如此昏
暗迷妄。以常性為斷聲。】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六重結心恒使袪塵惑。
箋云。閉塞。鼻家所緣境。
開通。眼家所緣境。言終不應說離却前塵。便無性
也。】


「如重睡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
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佗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
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次重明寂喻文三。初重□聆音。
箋云。寤時。是第
六識。與五同緣。此一靈之性。了了分明。此是明了
意識。重寐乃是第六識歸種。此一分真性。亦乃不
昏。木則舂米音。擣是擣練音。為夢中取境不正故。
別作佗物。】
[004-1001a]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
將為鼓響。」


【次寤陳聞惑。
箋云。遄速也。惑疑惑也。舂米擣練
皆杵。】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閇通塞。其形雖寐。聞性
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後顯性無遷。
箋云。開閇是眼。不但睡時。假饒此
身滅時。縱汝形銷死去。此一分真性也在。命光身
命也。】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
性靜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後勸離塵圓證文二。初愍述心逐境。
箋云。順色。
是眼見色塵□□耳聽聲塵。此約夢中意識。苦諦
名流。集諦名轉。念是第六識。流為遷流。轉為改轉。
汝曾無少許開通悟解。性是體性。性淨是清淨。妙
即微妙。常乃真常。又不能順此所常真理。妄識一
向逐其前塵生滅。因由此界生佗界生。或可。生了
又生。雜染。乃虗妄之法。逐妄遷流改轉。】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後勸拂垢圓真。
箋云。守者得也。或守確觀義。常
光智也。智光顯發。因相生想。名為想相。是三能變
識也。見相二分一時棄捨。悟法如眼見物。或法眼
[004-1001b]
觀真。是根本智。應時清明。是後得智。無上知覺。是
本覺理。問前文□佗此五□□心此□因何又教
佗離却此妄識耶。答為前見佗執此現識斷滅。所
以佛且撥却塵□恒間性無滅。乃是就□量心。指
此□令離。妄識是相。真現量心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