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7 楞嚴經熏聞記-宋-仁岳 (master)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第八卷


阿難是善男子下二示地位分二一正示二總結初
為八一乾慧地。


▲注人未審之者長水也彼云無生
忍中義說乾慧所謂圓融不礙行布等經現前殘質
不復續生孤山云不生同居長水云即生實報同居
猶近實報全疎然此一文甚難銷會若不作捨穢趣
淨而解亦須作離欲生天而釋資中云今乾慧位能
[005-0761b]
乾欲愛不受欲生上二界身應未全離此亦沇師之
深見也。


▲鎣或作瑩國語注云徹明也。


▲注五品位
者一隨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法華分別功德品格量後四品功德隨喜品格量初
品功德。


▲但不合兼通等者彼云若準天台釋位此
乾慧合是觀行相似即法華五品及六根清淨證真
云此通六根太成混濫。


▲經中中流入智者云實心
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入實理止觀
義例釋此一偈通於觀行相似以入分證今意如注。


△二圓妙下十信。


▲注見惑先落三諦似顯者若諸
文云見思障俗無明障中今破見惑合顯真諦此寄
次第大節而判也若圓說者見惑落處塵沙無明亦
微有破義真諦顯時俗中二理亦微有明義今云見
惑先落且約麤分依次言之三諦似顯乃兼微義從
圓而解此文既爾他皆例然。


▲一十八住者初發心
住乃至上求佛地。


▲始終地位者始十信終妙覺。



垢衣香器者論第三云二乘雖破三毒不了了盡譬
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仍在又第三十云如乳母
衣久故垢著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


▲經
氣分交接者以似證之理即諸佛之性雖未真證而
覺了之智與佛潛通矣。


▲注正防無明等韓康伯云
防患曰戒。


△三阿難下十住十心對十乘法華玄文
云善修平等法界即入信心乃至善修無著即入願
心云云。


▲初住具十德者第一住三德一切佛法乃
[005-0761c]
至第十住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云云。


▲聲
聞身至虗空身者彼談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荊
谿以四身攝之謂化攝業報智即報身虗空屬法餘
皆應攝孤山復作三身收之謂虗空即法智即是報
餘皆屬應又云若約空生大覺國土依空則虗空之
身亦宜屬應彼文問既屬三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
以別圓地住所現之身正是實報餘身皆是此身轉
變從本受稱故曰舍那又盧舍那者寶梁經翻為淨
滿以諸患都盡故云淨眾德悉圓故云滿十身雖異
淨滿是同然於同中須知別相不可三四混而無甄
故荊谿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盧舍那別釋如來故
不應云業報佛國土佛等。


▲太子世子異其文者谷
響云漢制天子之嫡嗣曰太子諸侯之嫡嗣曰世子
今譯者依古二名互出不分尚卑。


▲會太子于首止
者謂僖五年會惠王太子鄭也首止衛地也然春秋
作世子傳云太子耳。


▲文王世子者禮記篇目也以
文王善為世子之禮故將[言*藍]號命篇。


△四阿難下十
行。


▲注須彌芥子相入攸同維摩涅槃皆說菩薩不
[005-0762a]
思議用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古師作相容釋
之荊谿云須彌容芥謂容入於芥芥容須彌謂芥受
須彌今現塵現界其相亦爾。


△五阿難下十迴向為
二一十向正位二阿難下四種加行。


▲經妙圓加行
者簡異偏小也若法華玄文取瓔珞五十二位明別
教位則以十信為外凡住行向為內凡於內凡中分
四加行十住為煖十行為頂十向為忍及世第一皆
云義推如煖等今經於此別四加行秪是十向後心
注文見矣智者曰諸聖上位非凡能測豈可妄說粗
知大意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為銷經引物希向不
可偏執諍競是非。


▲注如仁王下三十聖故別住果
報故圓無明未盡者問此四加行破幾品無明答孤
山云應破四品大分言之總屬第十迴向一品耳今
謂不然位既開四惑何須合玄文云無明雖無所有
不有而有不無階品一往大分為四十二品然其品
數無量無邊由是觀之須開四品設復不開秪合云
總屬初地一品以十向後正破初地無明故經如忍
事人非壞非出節疏云如人含忍其事將說不說也
或忍以印可為義如人正領解印可前事自巳所證
言說未及非懷喻亡前微礙非出喻尚存中道孤山
云巳得初地似解如忍事人非不在懷而未得真證
如非出口然此二句諸說異端今別注之請詳可否。


▲僧中辨事即羯磨也。


△六阿難下十地。


▲注以無
緣慈普覆眾生等者慈無別體即上文與如之心也
[005-0762b]
菩薩與眾生一如無二如約事暫分故以菩薩能證
之心覆眾生所迷之理淨名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
不復更滅今取因理無涯譬之如海果德徧覆喻之
如雲以慈能與樂必對物機而說故作是釋歟。


▲如
來下等覺分三一覺際入交。


▲注如來權智等問
如來豈無實智菩薩豈無權智耶答其實雙具但佛
自行觀理巳圓鑒物是正故用於權今自行未極化
他是旁故用於實也孤山作如來逆生死流菩薩順
生死流釋此文者於義全失。


△二阿難下金剛乾慧。


▲注莫知適從適讀為的左傳曰眾誰適從覈者說
文云考事之實也。


▲金剛幢慧者乾慧取伏惑之義
幢慧取眾伏之頂以高出諸地故法華玄文云等覺
位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又
仁王經說每一地有三心謂入心住心出心例知此
經覺際入交即入心也金剛乾慧即住心也出心可
解由此菩薩等文出瓔珞。


△八如是下妙覺。


二是下總結又二一結行位。


▲經如幻十喻具在大
品。


▲注乾城者釋論云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
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眼見無實是名乾闥婆城或
指金剛等孤山疏也。


△二作是下簡邪正沇疏云若
依此位修行真菩提路即是正觀若不依者即是邪
觀。


▲注須知下斯與沇意稍別兼之可矣。


三爾時下顯經名分二一文殊問二佛告下如來答。


▲經汝當奉持者或曰據文殊所問合有二意一當
[005-0762c]
何名是經二我等云何奉持今答名則顯而答持何
隱乎釋曰問雖以二意秪是一蓋欲知能詮之名為
我等所持之法良以若不知首題總名則不了一經
大旨若不了一經大旨將何以為眾生發心受持之
法乎然則佛答五名名下五義法在其中故此但云
汝當奉持答無所遺也。


▲注撮要為名等廣如說題
三說是下釋疑分三一經家敘事。


▲經開示密印至
了義名目者五名之中有祕密呪題有顯了經題云
云。


▲頓悟下却指前文五十五位增上下顯今得益
及所斷惑相節疏云修道智斷故曰修心欲界前六
品惑體是俱生故言微細。


△二大威下阿難疑問為
三一歎佛蒙益二世尊下據理陳疑分二一通疑諸
趣長水云此由前文佛語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巳
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斯一人成佛器界有情一時成
佛如來今日成佛巳久不合更有器界趣類故云佛
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等道今謂此有三失一者躡
文太遠文在第四豈至此中躡為難勢二者濫前滿
[005-0763a]
慈所難之意前云若此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等三者今阿難所疑
蓋疑凡夫本真云何造作諸趣非難如來巳成更有
斯事而云佛體真實者以上文云大地草木蝡動含
靈等即是佛體故此指迷中佛體安得認為果上佛
體耶孤山云此與滿慈所疑其旨一揆但所因既別
故其辭小異前因佛說根塵等皆如來藏故起疑今
因佛說妙圓明本來無有世界眾生故起疑皆為機
緣發斯問耳非實然也今注中取圓師所躡文相仍
辨七趣來意。


△二世尊下別問地獄。


▲經瑠璃為誅
瞿曇族姓者瞿雲釋迦前姓也初迦維羅衛國有舍
夷貴姓舍夷即釋迦別目五百長者共為世尊造立講堂自
相誓曰沙門梵志乃至羣黎不得先佛妄升此堂若
有違者罪在不測舍衛太子名曰瑠璃因省定外氏
入城見堂高廣嚴飾頓止其上貴姓聞之遣使罵辱
催逐令去太子懷恚敕太史記之須吾為王當誅此
類於後即位領兵伐迦維國殺舍夷人三億乃至佛
言彼瑠璃王却後七日當入地獄王聞恐怖乘舩入
海冀得自免水中自然出火燒滅廣如本經。


▲善星
妄說一切法空者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
後受持解脫十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而親近
惡友退失此定生惡邪見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後
在尼連河遙見佛來生惡邪心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005-0763b]
事載涅槃迦葉菩薩品三惟垂下為他求決。


三佛告下如來答釋為二一垂許二阿難下正釋分
二一廣約因果以辨趣生二總結虗妄以勸除滅初
又二一約情想通明二約因果別示初又二一開妄
習以為二分二依二分以辨趣生初又二一雙標二
阿難下別示為二一情為內分二想為外分初又二
一示相。


▲注喜怒等者白虎通云人稟陰陽氣而生
故內懷五性五常性之六情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



六情者何謂喜怒哀樂愛惡若準禮運以樂為懼更
加於欲謂之七情也儒說既云情屬於陰陰生於水
亦符此經之義。


△二阿難下結名。


▲注從持戒善及
修禪定者始自三歸五戒十善乃至根本事定等悉
名外分問此等所修報在界內何名外分耶答今約
眾生心行而分內外非出三界方名為外。


▲且內分
者猶云自分也以俱生煩惱不由他教從無始來自
爾而有如荀子曰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
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楊倞
注不待學而知今云內分即其義焉若戒善等必須由他所

教待學而成故曰外分諸疏秪據現文銷釋殊不明
情想分齊寧盡內外之意乎。


▲持毀相紛善惡猶雜
者持毀別言於戒善惡通語於業即十善十惡也當
知六道以三善三惡分之人屬善道且約總報強分
而說至論心行豈得精純法華疏云人者梵語摩㝹
奢此云意以諸有所作善惡惟故又人名為慢以五
[005-0763c]
道中人多慢故由是觀之人之名義亦善惡著矣孟
子云人性善荀子云人性惡楊子云人性善惡混雜
三說各有其理唯善惡混稍同情想均等之義。


△二
阿難下想為外分又二一示相。


▲經心持呪印印謂
以手結印如瑜伽羂索所示或呪即是印如銷伏毒
害呪是三世諸佛陀羅尼印故此舉善法以驗能生
勝氣之相若呪龍等惡律儀事非其義也。


▲聖境冥
現者蓋於想中冥密得見諸佛淨土或於多中潛通
此相亦是冥現。


▲注毅得之貌爾雅云犯奢果毅郭
璞云皆得勝也。


△二阿難下結名。


▲經飛動不沉自
然超越此約不墜三塗名為超越例如人天俱得名
乘亦由戒善等能運載眾生越於惡趣耳。


二阿下依二分以辨趣生為二一正辨二總結初又
二一明死生交際。


▲經臨命終時未捨煖觸者命是
息風連持不斷故煖是身觸住持不壞故識託其中
共成三事和合則生離散則死今文雖不言識而云
二習相交即識之習性也。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者
善惡即內外二分也頓現即二分業相也下文情想
[005-0764a]
純雜等即隨其業力牽生諸趣也當知現前二分是
將來諸趣升墜之權衡昔圭峯密師云欲驗臨終自
在不自在但觀日用自由不自由其言雖近可以喻
遠二明諸趣差別為五一純想。


▲經兼福兼慧者如
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云云慧即十
六觀也此別就西方言之若通說者緣因為福了因
為慧隨諸淨願取土往生應知福慧通於深淺今且
約初心未斷見愛未出同居橫截五道得生淨土故
荊谿云未斷惑者修安樂行是同居淨土之氣分其
義明矣。


▲注於飛心中旁論福慧者以純想是穢土
上升之因福慧是淨土往生之業事越外分故云旁
論。


△二情少想多。


▲經飛仙者準下文仙趣凡有十
種唯第二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其第一名地行仙乃至第十名絕行仙今云飛仙取
輕舉之義總攝十種也以在人天中間與下文次第
不別故況地行羅剎尚屬此類豈地行仙等而不逮
耶。


▲大力鬼王者如第七卷諸羅剎王富單那王等
是也。


▲保綏法忍者綏安也法忍謂於法得忍即諸
大菩薩也。


▲注以不持戒下據第六卷云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
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今資中所
解與前文義一往相似然而前所說定自是楞嚴三
昧非此中之想也。


▲當知情少想多者但約十善十
[005-0764b]
惡強弱分之自顯其義況有善願善心護持佛法等
並是眾生分外之事不須別取修定而為想也法華
玄義明若修十善兼修禪定得麤住細住者乃是兜
率天業驗今所說猶屬散善耳。


△三情想均等。


▲注
總報之業此約大分言之別報之業於大分中自分
強弱也當知均等且就不飛不墜一往校量至論幽
明理須甄別如仲尼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
下不可以語上又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豈非人間
三品不同耶今亦可以情想均等配于中人想明斯
聰其上智也情幽斯鈍其下愚也。


△四情多想少。



經身入風火二交過地即地獄中猛風與火交相熾
盛也。


▲注近於地獄是餓鬼住處順正理論云諸鬼
本住琰魔王國從此展轉散趣餘方此瞻部洲南邊
直下深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都縱廣亦爾俱舍
論大同而不云南邊直下。


▲七熱地獄者謂八大獄
中第七也長阿含云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
外復有大海周帀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繞
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樓炭經二金剛山名為二
鐵圍山二山中間𥥆𥥆冥冥日月天神所不能照彼有

八大地獄每一地獄有十六地獄第一大獄名想二
名黑繩三名堆壓四名叫喚五名大呌喚六名燒炙
七名大燒炙八名無間分別其相具如第十九卷又
新譯婆沙論問曰地獄在何處答曰多分在此瞻部
洲下云何安立有說從此洲下四万踰繕那至無間
[005-0764c]
地獄底無間縱廣高下各二万踰繕那次上一万九
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謂次上有極熱次上有
熱次上有大叫次上有嘷叫次上有眾合次上有黑
繩次上有等活此七地獄一一縱廣万踰繕那有說
無間地獄周迴圍繞如今聚落圍繞大城云云。


▲秪
就此獄自有輕重者亦應以第六為有間第七為無
間是則風火二交過地通於六七也。


△五純情。


▲經
阿鼻者觀佛三昧海經云阿言無鼻言遮阿言無鼻
言救阿言無間鼻言無動云云。


△二脩造下總結。



注毛羣羽族散在諸趣俱舍論云傍生住處謂水陸
空本住大海後流餘處今從後說也斯亦略訓。


▲阿
難所問者以下文地獄趣後更有結詶之辭對此乃
成廣略二意。


二阿難下約因果別示分七一地獄趣乃至七脩羅
趣初又三一躡前總標二云何下依標別釋為二一
十習因二六交報初文節疏以十習配屬根隨煩惱
根本有六謂貪瞋癡慢疑不正見或開為五隨有二十謂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
[005-0765a]
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今婬習即所發之業具
足貪癡誑習即諂怨習即恨見即五見枉謂逼壓良
善害所攝也亦瞋之類也訟謂相論得失忿恨為先
惱之一法性相應故餘皆可見文有十科今不別列。


▲經二習相然謂燒然此取欲火義說故也沈疏云
能觸所觸皆是自心互相熏習結成婬業因此業種
後感其報從能觸現地獄身從所觸現諸苦具下準
此釋孤山云亦是男女相望互為能所乃成二習共
感諸文皆爾。


▲注八寒地獄者並居瞻部洲下大地
獄傍具如俱舍論第十一卷。


▲如此方之貪泉谷響
云晉書吳隱之為廣州刺史行經于嶺南有水名貪
泉飲之令廉者貪隱之至取而飲之作詩曰嶺南有
一水世號貪泉深試令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經銜
冤者谷響引顏師古注漢書曰銜含也苞含在心以
為過也。


▲注古五刑者謂墨劓剕宮大辟鄭注周禮
云墨謂刻其額而涅之以墨劓謂截其鼻剕謂刖其
足宮謂男子則割去其勢女子則幽閉之大辟即死
刑也。


▲經相調去聲猶戲諕也以此誘引而造諸惡。


▲注屨校滅趾荷校滅耳者在足曰屨在肩曰荷滅
沒也。


▲郭璞下見爾雅注彼又云身廣三寸頭大如
人擘指。


▲史記下谷響備引秦始皇有伏怒於太后
群臣諫而死者以十數茅焦諫曰陛下車裂假父有
嫉妬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咸陽有不孝
之行臣竊為階下危之言畢乃解衣趨鑊始皇下殿
[005-0765b]
左手接之曰先生起矣即迎太后遂為母子如初。



酖須者經本皆作鴆孤山依左傳注故從酉也廣志
云其鳥如鴞食蛇蝮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以其毛歷
飲食則殺人。


▲經薩迦耶竦疏曰具云薩迦耶達利
瑟致此翻身見百法疏謂於五蘊執我我所等。


▲碾
磑耕磨者郭五對切郭璞注方言云磑即磨也今文
言磨者應分旋轉縱橫之異。


▲霹靂者爾雅云疾雷
為霆為電注曰雷之急激者謂霹靂抱朴子云雷天
皷也王充論衡云圖畫之工圖雷之狀如連鼓形又
圖一人若力士謂之雷公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彼文
是知先儒但言陰陽薄激而為雷霆者未盡理也必
有神物主而行之如庶女叫天齊臺遭擊豈陰陽二
氣偏其感驗乎況世有惡人震銘其身者多矣又論
衡云盛夏之時迅雷擊折樹木破敗室屋俗以為天
取龍也。


▲其犯殺人者謂有陰過斯可信焉。


▲陰賊
者谷響引漢書注曰以陰氣賊害也。


▲注應云二習
相爭有本作二習相陳恐後人擅加耳。


△二云何下
六交報分二一總示。


▲經所招惡報從六根出出猶
生也現也果自因生境非他現。


▲注報多約色者以
六報中唯思報屬心故此約能受根說若約所受境
說則六皆是色。


▲如法華中如是報者荊谿唯以色
法收之二云何下別釋為六科節可見。


▲經此見業
交者問業即是因既招惡果豈非因與果交何故上
文不許璿師之義答凡云業者不獨在因住持善惡
[005-0765c]
從因至果皆業力也今明現報臨終之業望於乎昔
所作之業亦是果時眼根與惡報交非璿義也。


▲亡
者神識飛墜乘煙等孤山引成論明極善極惡不經
中陰現陰纔謝即受生陰如䂎予離手即時到地今
墮無間故無中陰若墮餘獄則容有其相故俱舍中
陰頌云地獄頭歸下是也。


▲煽式連切火盛貌。


▲注
六報互通證真云以造業時一根為正餘根為助故
今受報雖眼根為首還徧六根也此與注異講者裁
之。


▲經愗亂者篇韻皆云怐愗愚貌上音宼下音貿
沇疏以愗為怕者非。


▲為餒者谷響云餒奴罪反經
文或作餲於介反論語曰食饐而餲孔曰饐餲臭味
變又曰魚餒而肉敗何晏曰魚敗曰餒義可通用故
兩存之。


▲為承為忍者經本或依為烝者非或作為
認者孤山云亦通此義謂招認罪名也。


▲注觀謂獄
王之闕谷響引中華古今注闕者觀也古者每門樹
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
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
闕。


▲漢書作事者顏師古曰事音側吏反字本作倳
[005-0766a]
周官考工記又作菑音義皆同。


▲經迷極則荒夏書
注云迷亂曰荒。


▲為霿者或作霜字之誤也霿與雺
同音蒙又莫弄切爾雅云天氣下地不應曰雺注云
蒙昧也。


▲為土者約雨言之即霾也。


▲注智論明四
大等彼文具云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
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故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
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


△三阿難下結釋
顯詶分三一結因果問據六交報所墮之獄皆云無
間然則十習因悉是無間之業耶答不然如貪習所
感八寒地獄非無間也乃至訟習所感業鏡火珠等
此是受報前事豈不鑒照有間之人乎故知六交報
中且舉無間為首其中不無前七地獄并諸小獄之
相請尋阿含樓炭俱舍婆沙等備曉其事。


△二若諸
下示輕重。


▲經八無間獄智論云八大地獄復有十
六小獄而為眷屬謂八寒冰八焰火八寒冰與俱舍
大同八焰火者一炭坑二沸尿三燒林四劍林五刀
道六鐵刺林七醎河八銅橛注火獄有八應是小獄
寒獄有十則與論文不同餘經或說十八寒水地獄
十八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乃至八万四千地獄故
知獄相差別多品。


▲經三業者即殺盜婬也。


▲見見
一根者長水音上見字為現義恐不然。


▲注能見所
見等問如犯殺時必須作意或復發言乃至身根斷
彼物命方結正罪云何單從眼根能犯一業耶答此
約六根偏重者言之然於餘根非不相帶有異前文
[005-0766b]
兼境兼根所作皆重故罪從輕也。


△三由是下詶疑
問前阿難問云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發
業各各私受故今答曰於世中入同分地又前問云
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故今答曰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二復次下鬼趣分三一總標。


▲經非破律儀謂聲聞
戒也撥無曰非違犯曰破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者不
經地獄直墮鬼趣則如前文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
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也下文畜趣人趣例此
說之。


△二若於下別顯。


▲注夔魍魎者據切韻夔是
獸名一足無角今恐魍魎似之故抱朴子曰山精形
如小兒獨足足向後善犯人或云獨足蝄蜽好學人
聲而迷惑人越人謂之山魈是也。


△三阿難下結示
孤山云純情墜落者愛水下流也。


▲業火燒乾者燒
乾愛水也。


三復次下畜趣為三一總標二物怪下別顯。


▲注還
遭鬼附谷響引說文云孤妖獸也鬼所乘也有三德
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首丘郭氏玄中記曰千歲
之狐為婬婦百歲之孤為美女。


▲服類謂牛馬等沇
疏云蠶繭之類者非。


▲社燕者廣雅云玄鳥也今俗
作鷰左傳少皡以玄鳥氏司公注云春分來秋分去
此當春秋二社之際故云社燕。


▲賓鴻者禮記曰季
秋之月鴻鴈來賓司晨者谷響云雞主晨鳴易林曰
巽為雞雞鳴節時家樂無憂警露鶴也周處風土記
[005-0766c]
云白鶴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木葉上滴滴有聲
則鳴。


△三阿難下結示。


▲經業火乾枯即前文云情
與想二俱成空也。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問此事本
是地獄惡業之相那於畜趣後結示耶答前阿難所
舉三人且約惡趣極重者問之今佛於畜趣後說者
蓋顯三惡同其流類如上明鬼畜皆是地獄業火燒
乾出生其趣寶蓮香等豈免斯報耶故於此中示之
非無所以。


四復次下人趣為二一正顯二結示初又二一酬償
先債。


▲注修定學慧者應取兼有福德一句為持戒
則三學備矣又布施忍辱精進悉名福德則六度備
矣。


△二汝今下酬足復形。


▲注檮杌如第四記。


▲皁
隸民之賤者也脂韋以柔順人也。


△二阿難下結示。


▲經業計顛倒計猶執也有作繫者聲之誤矣。


五阿難下仙趣為三一總標。


▲注抱朴子谷響云東
晉葛洪自號也若抱朴子內篇凡二十章皆秦漢以
來方術之道非老莊之道也其詞可釆者唯此耳。



二阿難下別顯沇疏釋十仙四與真際有異余亦大
[005-0767a]
同唯不解堅固交遘耳今略錄其異。


▲伏餌者食麻
仁之類也。


▲金石者能化骨成仙也。


▲通行者應有
五通即神仙通人。


▲絕行者變化不息如尸解之類。


▲言覺悟圓成者謂絕於視聽令如槁木等彼疏問所
謂尸解者何耶答案道家真誥云道有陰廣陽若鍊
形道合呼吸純陽秪自肉身次第變蛻蛻而俞妙身
入無形所蛻之皮宛同蟬殻解變之後因無骸骨縱
葬墳冢唯劒寫履杖存焉此陽度也。


▲若陰度者即
為陸仙也通慧有楞嚴七趣鈔備引其書并升無九
真等經以明仙趣事多虗誕未敢聞命。


▲注點石為
金者予恐此釋不逮沇師何則以堅固金石亦約服
餌言之良由十仙皆是存想固形而得成就若言恤
貧哀苦斯乃外事何名固形耶。


▲如天無異者沇疏
解天行云此天不是六欲天如張騫至崐崙山上得
見天宮也未能頓異。


▲且依古釋者此是孤山引真
際釋十仙後總結之文蓋謂節疏未全當也又谷響
據崔玄山瀨卿記曰老子為十三聖師養性得仙各
自有法凡三十六或以五行六甲陳或以服食度骨
筋乃至或以去欲但存神此三十六與此十仙頗有
符合者鈔文今謂玄山之言傳自繆俗圓師引用乃與
前來采葛洪之詞意甚不類予竊駭之案劉勰滅惑
論云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
張陵太上為宗尋柱史嘉遯實惟大賢著書論道貴
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虗柔然而三世弗紀慧業靡
[005-0767b]
聞斯乃導俗之良書非出世之妙典然則玄山以神
仙之道誣老子之道也明矣又道安二教論云靈升
羽蛻尸解形化尤乖老莊立言本理而瀨卿記中有
云或以歔歙游天山或以清淨飛淩雲復有癸祀藥
石之記其大乖矣問神仙之道有長生不死之理合
居老子之上何故劉勰抑為中品答有名無實君子
不取何抑之有故牟子曰王喬赤松等神仙之書聽
之則洋洋盈耳求其効猶握風而捕影耳又曰堯舜
周孔各不能百載而末世愚惑欲服食辟糓求無窮
之壽者。


▲哀哉昔高僧曇服食辟糓求無窮之壽者
哀哉昔高僧曇鸞欲求仙方以益其壽乃往江南陶
隱居處求之得書十卷將至洛下見中國三藏菩提
留支鸞曰佛法中有此長生不死之法乎支唾地曰
是何言歟非相此也此方何處有生不死之門因焚
其書若爾今經云存想固形壽千萬歲亦虗妄耶答
此土雖無西天或有以彼外道學四毗陀修諸禪定
得五神通如金頭仙恐身死故往自在天問云云應
知前文所說迦毗羅仙斫迦羅仙等諸大幻師不可
以此方外道同日而語況今十仙並由鍊心其道圓
成多是捨生趣生乃獲斯壽昔人一向作即生而解
往往疑松喬而惑黃老矣又谷響云節疏釋精行仙
全誤且交遘者非是交互第一經云腥臊交遘第四
經云交遘發生即周易云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是
也神仙傳云彭祖治房中之術蓋此類矣七趣鈔云
[005-0767c]
張陵勸人行房中術而真誥中再三訶赤白之氣穢
惡之事今謂精行仙若是其類應如下文云於邪婬
中心不流逸者方預斯趣由所習既劣故在天趣之
下。


△三阿難下結示。


▲注崑崙者水經云崑崙之墟
在西北方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高一萬一千里河
水出東北陬埜古文野字。


▲見卵而求時夜者出莊
子內篇下句云見彈而求鴞樂時夜猶云司晨謂雞
也彼喻瞿鵲子方聞孟浪之言而便以為妙道之行
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功見彈而求鴞樂之實也。



黃帝至張陵者皇覽云黃帝冢在嶠山老子冢在扶
風槐里即其地也又安法師云老子死扶風葬槐里。


▲劉安伏鉞事載漢書曹子建辨道論云劉安王誅
於淮南道家謂之屍逝柩空其為虗妄甚矣哉魏志
曰張陵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米五斗世
號米賊李膺蜀記曰張陵避𤷡於丘社中得呪鬼之
書為是遂解使鬼後為大蟒所噏弟子妄述升。


六天趣為二一正顯界趣二結成妄有初又三一欲
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初又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六
[005-0768a]
一四天王天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
須彌云云。


△二忉利天。


▲經於淨居時不得全味沇
疏云欲愛漸微故曰不得全味今謂不爾上文巳云
婬愛微薄何須再言斯蓋於淨居時不得淨法滋味
也智論有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今
淨居猶坐禪也。


▲忉利者梵音訛略正言多羅夜登
陵舍此云三十三佛地論曰妙高山頂四面各有八
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


△三須燄摩天。


▲經人
間世莊子有人間世篇譯者潤文取其語耳。


▲動少
靜多者動謂欲散靜謂寂靜此帶欲界定言之但未
得麤住細住以此驗前淨居之人合是創修欲定者
也。


△四兜率陀天。


▲注此云知足佛地論名為喜足
謂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五樂變化天。


▲經生越化地珙鈔云諸天用異熟境此天不爾雖
有異熟五塵樂自變化以受用也是則越下而化故
云越化。


△六他化自在天。


▲經了然超越者亦無嚼
蠟之味也問小乘果位尚因欲事喜生退失凡夫何
得臨境無心答實如所問討諸疏鈔闕論此義予甞
究之須約一分修禪定者伏惑堅固乃能如是或依
佛教修無漏通即九想等不淨觀慧方有斯力經中
一往且說離欲之相而未顯示離之所以苟無定慧
但令散心凡夫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者是猶使飢渴
之人於飲食無味其可得乎諸有智者一為思之。



二阿難下總結。


▲注俱舍頌六受欲謂六天受欲事
[005-0768b]
也交抱等六字是欲事差別之相婬字是六欲總名。


起第九卷



二色界為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四一初禪乃至四
四禪初又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梵眾天。


▲注資中
下意謂四禪是根本定以四無量心神通變化及無
漏觀慧等悉從四禪中出故不修此禪則無有智慧
也。


▲擕李下孤山亦取此義。


▲六行者厭下苦麤障
欣上勝妙出云云若據仙趣之初云不依正覺修三
摩地及下文總結諸禪皆云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等
當依敏說為善。


△二梵輔天。


▲經能行梵德者如世
大臣出納王命也。


△三大梵天。


▲注無尋唯伺論明
三摩地有三種一有尋伺謂初禪及未至定也二無
尋無伺謂二禪近分乃至非想等今大梵天即中間
定力所感劫末後去劫成先來者證真云劫初成時
梵王先獨住一劫未有梵侶後起念云願諸有情來
生此處作是念巳梵子即生外道不測便執梵王是
常梵子無常。


△二阿難下結。


▲經一切苦惱所不能
逼沇疏云離欲界八苦也。


▲注有漏禪等略如法界
次第廣如禪門。


▲修五法者欲念精進巧慧一心也。


▲離五蓋者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也。


▲成五支者
覺觀喜樂一心也。


▲具有八觸者動痒涼煖輕重澁
滑復有八觸曰掉猗冷熱浮沉堅輭此八雖與前觸
大同若累分別不無小異合而言之名十六觸。


▲十
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
[005-0768c]
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輭云
云。


△二二禪分二一示二結初又三一少光天二無
量光天三光音天餘經或以少光為光音此天名極
光義亦可解。


△二結。


▲注喜俱禪此有四支謂內淨
喜樂一心也此禪發時如人從闇室中出見日月光
明其心豁然明亮八觸十功德亦同初禪但從內淨
俱發為異。


▲懸或作愁出行瑫經音今謂懸者繫也
以離覺觀故無所繫著。


△三三禪分二一示二結初
又三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徧淨天皆如文。


△二
結。


▲經具大隨順沇疏云意地異熟樂隨順自在故
證真曰異熟樂者徹於意地徧身適悅與五識相應
不可分別也。


▲注樂俱禪此有五支謂捨念慧樂一
心也。


△四四禪分二一四根本二五不還初又二一
示二結初又四一福生天餘經或名無雲天第二福
愛名次福生。


▲經淨福性生性謂體性亦約內說此
禪與微妙捨受俱發故名捨俱禪具有四支一不苦
不樂二捨三念清淨四一心。


△二福愛天有本作福
受天字之誤。


△三廣果天。


▲經修證而住且約不生
[005-0769a]
無想言之若厭色窮空亦復無住以四無量心熏禪
福德即廣果之因也。


△四無想天。


▲經滅為因即於
先心雙厭苦樂等初半劫下明果時生滅證真云然
此四禪總報別業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無想天秪
是廣果天中別報凡夫境界上極於此後五不還亦
是聖人雜修靜慮資廣果天業令五品殊勝生彼受
樂與凡夫不同。


▲注無想異熟百法論名為無想報
屬不相應行彼疏云由欲界修感彼天果名無想報
亦云無想異熟此有三義一變異而熟要因成熟方
能招果二異時而熟過去造因今現得果三異類而
熟由善惡因感無記果。


△二結。


△二五不還分三一
標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亦名不來準俱舍論色界
有五種那含頌曰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上流若
雜修能至究竟言五種者一中般謂往色界住中有
位便般涅槃二生般謂生色界巳不久便般涅槃三
有行般謂生色界巳長時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
涅槃四無行般謂生色界巳經久加行懈息不多功
用而般涅槃五上流謂往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
此有二種由因與果異故因異者有雜修也果異者
至色究竟及有頂也前是觀行後是上行樂慧樂定
不同故廣如論釋今五不還天即樂慧者所生也。



注又能進斷第三禪染者初二三禪皆有九品修惑
俱名為染。


▲俱舍下頌曰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
論曰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故淨居唯五何謂
[005-0769b]
五品如注所列初品三心謂初無漏次起有漏復起
無漏第三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
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居有餘師言
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云云。


△二示為五一
無煩天二無熱天。


▲注箭括者谷響云箭末曰括家
語云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又莊子齊物篇曰其發若
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文如海注云機弩牙括箭括。


△三善見天。


△四善現天。


▲經陶鑄無礙孤山云如
陶師之為器爐冶之鑄像言其作用自在也。


△五色
究竟天。


▲注初用多念無漏等略示初後二品雜修
之相如第四禪先修得巳更以多念無漏相續而起
從此引生多念有漏然復起多念無漏即初品三心
也如是後後漸漸減少乃至二念名加行成唯有一
念名根本成。


△三結。


△二總結如文。


三復次下無色界分二一別示二總結初又二一別
示二總結初又二一分兩歧。


▲注盡無生智謂見苦
巳斷乃至道巳修名盡智不復更斷乃至不復更修
名無生智。


▲破定性之明文者以第四卷初云今汝
定性皆獲一乘故。


▲涅槃五人者現病品云有五種
人於是大乘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一須陀洹是人未
來過八萬劫當得菩提二斯陀含過六萬劫三阿那
含過四萬劫四阿羅漢過二萬劫五辟支佛過十千
劫云云。


▲彼是界外發心即入初住者輔行云言須
陀洹等從本為名經七生巳任運入般生彼復經八
[005-0769c]
萬劫竟方發大心乃至支佛一萬劫比說可知從根
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發心巳後修中道觀斷無
明惑得見佛性此是界內迴心方成四果者亦從本
為名此若出界則與涅槃中第四果人經二萬劫者
齊也。


△二若在下明四處為四。


△一空處。


▲注無漏
道謂八聖種觀。


▲有漏道即六行觀也。


▲八聖種觀
者觀五陰如病如㿈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云云。


△二識處。


▲經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沇疏兩解一云
末那第七與四惑俱謂癡愛見慢凡夫全在聖斷未
盡凡聖合論故云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又解末那全
在半分微細謂第六識也此與真際義同證真曰凡
聖合論此亦非理今乍取第二解雖銷經不便且於
教理無違。


△三無所有處。


△四非非想處前觀識處
有想無所有處是非想今雙違之又凡夫外道得此
定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想佛弟子如實知有
細想依四陰而住故云非非想此約得失合而名之。


△二此等下總結為三一生通凡聖。


▲注欣厭未盡
欣即窮空之心厭是捨苦之行此四空處生滅猶在
[005-0770a]
真空不明故云未盡也。


▲縱是聖人下謂五不還人
修八聖種觀雖至有頂亦不免生滅。


▲四陰惑者具
有十種心心數法謂受想行觸思欲解念定慧云云
滅受想定如迦葉說圓通中。


▲聖人有生至外道有
不生者前迴心中巳說聖人不生。


▲此等窮空下巳
明外道生者。


▲是故從不還天下復示聖人有生此
處及外道有不生此處者也。


▲舊解下沇疏云從無
想天來者應是廣果與無想同地是外道數故云無
想天來準經論釋無想外道業盡必墮無生上義孤
山云然人根不同諸教偏說一分耳況今明云從想
來豈可違經今謂廣果之說固違現文無想而來豈
順經旨若許私釋則兩疏之非相去何遠問無想天
心慮灰凝寧有窮空之意耶答初半劫滅必由窮空
方入無想如前所解。


△二阿難下處有王民。


▲經菩
薩者沇疏云準嚴經皆是登地菩薩示為天王然則
別圓二教法身大士方能為也。


▲注善入出住者九
次第定善入師子奮迅善出超越三昧善住云云圓
師又云若達禪實相即號楞嚴。


△三阿難下果無色
質。


▲注定果色出百法論若顯揚論名定自在所生
色謂勝定力故於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變起五
塵之境也。


二此皆下結成妄有。


▲注補特伽羅瑜伽論說八種
人執第六名補特伽羅謂數數取諸趣故我死於此
能生於彼正能生者即是人執。
[005-0770b]


七復次下修羅趣翻名如第六卷。


▲注孤山云若依
七趣優劣則修羅在人趣之下今為攝屬不定故在
其後。


▲經能與梵王等爭權此鬪戰修羅廣如正法
念經所說彼云若閻浮提人須法修行孝事父母供
養沙門及婆羅門恭敬耆舊天眾則勝若諸世人不
順法教修羅則勝。


▲注法華四種者一婆稚此云被縛
佉羅騫䭾廣肩胛三毗摩質多羅淨心四羅睺障持


▲一往
觀之下據正法念中毗摩質多羅及羅睺阿脩羅亦
住水底以屬第四今約爭權而論以同第三類耳然
今第四既云下劣應是別就一類不能與天鬬戰者
言之。


▲非無別報者起世經云脩羅所居宮殿城郭
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
故正法念下彼第十八云阿脩羅略有二種一者鬼
道所攝魔身餓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攝住大海
底須彌山側云云。


二阿難下總結虗妄以勸除滅為三一結虗妄二勸
除滅三顯邪正初又二一明妄相二明妄業如文。



二若得下勸除滅分二一約悟論滅二約修勸除初
又二一正明。


▲注亦應下此文外之旨也謂尚無於
真云何隨俗二阿難下反顯。


△二汝勗下約修勸除
又二一正明二不盡下反顯。


▲經神通謂五神通習
氣即三惑也。


▲落於魔道者且約不斷婬者言之若
復殺盜則落神道邪道。


△三作是下顯邪正可解。



注諸家並以辨魔之文猶屬正宗唯竦疏云吾今巳
[005-0770c]
說等是結前正宗。


▲汝猶未識下雖是通後以皆是
正修行相故屬正說也予觀竦意似是而非故私謂
中作教行二門分於流通此其大節也恐來學未練
今更以五義評之夫首楞嚴法正說有三初開解次
顯行後示位自凡至聖原始要終盡在此矣是以文
殊問名實流通之能事慤節所判非無一塗但由示
位之初對迷顯悟而於迷中所說十二類生界趣未
周恐妨地位故且存略至說位畢問名之後阿難重
問地獄人天等道於是如來廣談七趣蓋釋正宗之
餘疑耳故知此下合入流通其義一也復次前解行
位文皆因阿難請問而答洎辨魔境文相孤起驗乎
當機事竟故慶喜緘言垂裕意殊故如來自說其義
二也又經家敘事云如來將解法座於師子牀攬七
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凭倚普告大眾豈非將罷是正
說之終再來是流通之始其義三也又下文欲辨魔
事佛自結云吾今巳說真修行法若正宗未訖何名
巳說乎其義四也又辨魔中具有付囑宣傳之語如
色陰末云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
[005-0771a]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乃至五陰節節付囑其旨惟勤
諸經流通豈過於此其義五也問孤山準天台止觀
所說魔事皆是正修所發之境例今魔事合是正宗
予既祖於天台而違於止觀無乃不可乎答夫流名
下注通名不壅使正法之水從今以注當也此經魔
事正被於當令持法者如教而示此觀魔境自被於
現今修禪者隨發而觀當知祇桓之流通即是玉泉
之正說佛世滅後安得例同於戲集解者凡有異說
雖私於眾而實公於心何敢輙拒先賢自速來禍苟
趣捨之失將有罪我者願無陰乎。


三流通分為二一經家敘事二汝等下如來示誨分
二一結前生後二興慈演說初又二一結前行法。



經吾今巳說真修行法此應二義一者通指正宗分
解行位三科俱名真修行法如初卷中即云有三摩
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汝今諦聽等二者
別指正助兩行及五十五位名為行法以諸位中皆
是用奢摩他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故前義通上根後
義局中下二汝猶下生後示誨又二一防非正落邪
經魔事者梵語魔羅此翻殺者能殺人法身慧命故
亦名奪者能奪人善法故輔行云古譯經論魔字從
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又云天魔正以
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嫉眷屬為事行者宿行魔業
今違宿因宿事來遮故曰魔事魔境現前者魔有四
種謂五陰天子煩惱死也今所現者皆是於五陰中
[005-0771b]
為天子煩惱之所惑亂唯受陰中云心不欲活有同
死魔亦天魔使然耳。


▲注因觀五陰而發九境者止
觀中凡列十境一陰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
事六禪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初境現餘
九待發云云。


▲不出九境者且約大槩言之若病患
及菩薩境其相則隱。


△二又復下恐得少為足。


二汝應下興慈演說為三一誡聽二受旨三佛告下
正說分二一辨修禪所現魔事流通行門二示持經
所得福業流通教門初又二一辨魔二釋疑初又三
一通論迷悟二正辨羣魔三總結垂範初又二一明
生佛理同。


▲經本覺妙明寂照之用也覺圓心體中
道之性也。


△二由汝下迷悟事異為二一迷生空界
二汝等下悟歸殞裂。


▲注但有相似分極之異者若
以寂光對破三土從界外次第而說則相似銷同居
分證殞方便極果裂實報。


二汝輩下正辨羣魔分二一總明二別示初又四一
修禪契靜。


▲經心精通㳷㳷與泯同由唐太宗諱民
故此易之。


△二一切下因靜發魔為二一動境界。



注將出其境者近指欲界遠指非想。


▲大樹緊那羅
王有經四卷初卷中云王與無量緊那羅等從香山
中來詣佛所作八萬四千伎樂王復自鼓瑠璃之琴
時大千世界須彌山王乃至草木叢林悉皆涌沒如
人醉酒不能自持云云。


△二彼等下興煩亂。


▲經鬼
神者止觀云一切鬼神屬六天管當界防戌故來致
[005-0771c]
惱。


▲僉者皆也爾雅云僉同也方言云自關而東五
國之都謂皆為僉。


△三然彼下對魔明悟。


▲經五陰
主人者通舉五陰別指意識心王以為主人。


△四若
不下不悟招損分二一落魔屬二如下壞法身為二
一舉劣事二彰大損如文。


二阿難下別示分五一色陰乃至五識陰初又三一
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一指前離念。



注欲界麤定者對今妙定貶之為麤準禪門說欲界
定從數息入略有三相一麤住二細住三證相證此
定時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云云。


▲訶欲離蓋等止觀
皆用三諦三昧為能觀之法此與正觀其體不殊但
所離猶近故屬方便也。


△二當住下顯今色陰為二
一正顯陰相。


▲經區宇者谷響云猶言限域也。


△二
若目下懸示超相。


▲經黯字或作默者誤色陰盡位
在相似下文備解。


△三觀其下結妄元後四陰例此。


△二阿難下辨魔事分十一身能出礙。


▲經四大不
織者因畢竟空亡堅固執故見四大無交織之相下
文其身內徹等大意並同。


△二拾出蟯蛔三空中聞
[005-0772a]
法。


▲經魄魂意志精神谷響引白虎通云魂魄者何
謂也魂猶沄沄也行不休於外而主於情也魄者迫
然著人主於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穢魄者白也性
以治內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陽施化之氣也
象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怳惚太陰之氣也今謂意即
心王志即心所如云在心為志各言爾志皆所志不
同正屬於想也長水云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曰
意主腎曰志主心曰精神未詳。


△四見佛踞臺。


▲經
毗廬遮那此翻徧一切處寂斯是法身若見踞天光
臺合是盧舍那報身之相以唐時譯經法報不分故
也法華疏記曾破此義。


△五空成寶色六闇室見物
七燒斫無覺如文。


△八徧觀諸界經欣厭者當約淨
穢凡聖二義分之。


△九夜見遠方。


▲經市井者谷響
引管子曰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云立市必四方
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十知識遷變。


▲經無端說
法此是行人自能說法或聞前知識說法令其行人
通達妙義應以藏通別教所詮之義稱之為妙荊谿
云前教中權魔亦能說。


△三阿難下囑流通後四陰
例此。


二受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色盡二若有下顯今受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魘本作厭後人加鬼字苑云厭眠內不祥也蒼
頡篇云伏合人心曰厭。


△二若下懸示超相。


△二阿難
下辨魔事分十一見物生悲二勇志齊佛。


▲注陵率
[005-0772b]
謂勇心高率者陵即高也世說云劉麟之為性高率。


▲淩誶者莊子雜篇云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釋
文曰淩轢誶問也。


△三渴心沈憶四疑是舍那。


▲經
亡失恒審謂失於平審諦之心也。


△五生無盡憂六
生無限喜。


▲注七覺支謂念擇進喜輕安定捨初通
定慧次三屬慧後三屬定。


△七起大我慢。


▲注七慢
者出顯揚論。


▲昔衛元嵩者谷響云本亡名門人也
因法起見罷道為儒而仕於後周見唐高僧傳。


▲周
武帝姓宇文諱邕。


▲不造下皆元嵩諫辭孤山又云
世有細人濫學其語心非邪見內唯饕餮遂影附邪
魔之蹤熒惑無知之俗率多背佛像以說巳法輕佛
經而崇巳語及貴有位者奴召隸役頤柱氣使則兢
兢戰慄趨走不暇及得其言或刻之琬琰或寫之簡
牘奢夸珍貴惟日不足及覩佛像佛經輕若草芥以
此驗其心進非達道退非邪見唯苟求利養誑惑愚
俗欲彼尊崇於巳耳嗚呼執政者果以儒道治國則
當知此輩乃亂臣賊子之儔安可容也果以佛教治
心則當遵佛遺囑且大涅槃經付囑國王大臣篤信
檀越見毀法者當苦治之使正法久住即長壽之因
也惟執政者從吾之言而正之可矣非從吾之言遵
佛之囑也非遵佛之囑行儒之道巳昔鄭子產問政
於然明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若鷹鸇之逐
鳥雀也移於此政以及吾教則佛日重明矣真風再
扇矣則是救無量眾生無間獄之苦也其利豈不大
[005-0772c]
哉。


△八輕安自在。


▲經無聞比丘亦得少為足反同
不學無知資中云無聞此丘觸地皆是以今驗昔信
其不誣。


△九撥無因果。


▲經一向入空密嚴經云寧
起有見如須彌不起空見如芥子。


▲注叔世者谷響
云末世也持操猶云撿節也。


▲畫魑魅者戰國䇿云
畫鬼神易為巧圖狗馬難為工今以排去律檢妄談
無礙如畫鬼神耳。


▲陰陽拘忌者太史公曰甞觀陰
陽之術太諱使人拘而多畏。


▲流俗妄說者此又陰
陽家流之訛者也。


▲孰愈者誰勝也。


▲迷蟄者如蟲
藏蟄聞雷乃發得其人下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䇿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又
何待下夫聖賢不生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苟能行
斯經之道以訓世其亦命世之儔歟上皆谷響


△十愛極
發狂。


▲經陷於王難此是華報當從淪墜果在地獄
三想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受盡。


▲經得意生身楞伽第四明三種意生
身一入三昧樂意生身三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法
華玄義以第一擬二乘入空第二擬通教出假第三
[005-0773a]
擬別教修中通中意者初作空意次作假意後作中
意又云別圓似解猶未發真皆名作意當知今經意
生即第三種類也。


▲注始三漸次等問第八卷中五
十五位真菩提路既不取三漸次義今六十聖位何
故取之答前據別論今從通說何則若通說者三漸
次中義含外凡相似分真之位若別論者從乾慧去
方是正明地位之相實而言之但有五十七位五十五位
便加乾慧妙覺今通別兼舉故云六十聖位。


▲譬如意去下
此與玄義釋意不同玄義從因楞伽約果謂捨分段
生變易時速疾無礙也若爾智者違經文耶答不違
蓋取三昧樂意等謂之作意是則經存兩義前後互
出耳。


△二譬如下顯今想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
寢言者通俗文云夢語謂之寱說文云眠言也。


△二
若動下懸示超相。


△二阿難下辨魔事分十一求善
巧。


▲經口中好言者亦飛精所附之人余九亦爾。



此名怪鬼者問前云天魔侯得其便今何忽云怪鬼
等耶答前舉其主今言其黨又前是通名此是別目。


△二求經歷三求契合。


▲經綿㳷者谷響云綿微㳷
合也。


△四求辨析乃至九求深空皆如文十求永歲。


▲經研幾讀曰機微也易繫辭云極深研幾。


▲如遮
文茶舊云嫉妬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或不因
師者或時天魔不附人師為其說法也。


△三囑流通
為二一舉過別勸。


▲注付法藏傳彼第二云阿難欲
入涅槃往恒河中流入風奮迅三昧分身為四分一
[005-0773b]
分與釋提桓一分與娑伽龍王一分與毗舍離子一
分與阿闍世王云云。


△二同前付囑。


起第十卷



四行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想盡。


▲注準智論下彼第九十二云眠有二
種一者眠而夢二者眠而不夢阿羅漢非為安隱著
樂故眠但受四大身法應有食息眠覺是故少許時
息名為眠不為眠不為夢眠。


△二生滅下顯今行陰
為二一正顯陰相二懸示超相可解。


△二辨魔事分
十一入無因論。


▲注如智論下彼第十一云佛在祇
洹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飛來佛邊佛語
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因緣舍利弗入宿命智三昧
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
巳往不能復見從三昧起佛又令觀未來世此鴿何
時得脫舍利弗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
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巳往亦不能知從三昧
起白佛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言復於恒河沙等劫
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五道云云。


▲二入徧常論。


▲注并執受心即第八識也。


▲本元由處者沇疏具
云於此八種本元由處其義既失者若言第三於八
種本元由處其義既失者若言第三於八種本元由
處計以為常豈可第四又於行陰計常耶所以亦非
謂前計巳細後計復麤故。


△三入一分常論。


▲經我
徧十方智論明外道神我即是六識更無異事今於
[005-0773c]
行陰中起計亦是分別事識妄認行陰不動為我。



恒沙國土者此非恒沙佛剎秪於一大千界內見諸
國土耳。


△四入有邊論。


▲經於分位中分去聲猶云
齊限如計過未相續及八萬劫等是也。


△五入徧計
虗論。


▲注準婆沙下此但似其流類未可全同。


▲計
天常住等節疏云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


△六入
死後有相。


▲注百論家以識陰為初等如第三記此
中與彼不同蓋以五陰為五濁約所破說故前麤而
後細也。


△七入死後無相論八入死後俱非論九入
死後斷滅論。


▲經現前銷滅死巳無復此通指七處
也。


△十入五現涅槃論。


▲經轉依者如第七卷解但
此中妄認五處轉生死依涅槃也。


▲注此計應從第
六外道流出者既不同死後斷滅似同死後有相以不
見五處微細生滅便謂安隱現得涅槃。


▲橫竪攝屬
者攝前橫相屬今竪義一往屬欲界二往通四禪。



三囑流通。


▲經自起深[薩/女]說文云禽獸蟲蝗之怪謂
之[薩/女]今言心魔自損如彼之怪銷息猶云除滅也。



注前色受想等且據大節判屬天魔。


▲其間不無煩
[005-0774a]
惱之相心見不出見愛二惑者此約通論不可將二
惑分對兩陰以行識中除定性二乘外皆邪見故既
有見惑任運有背上使即愛惑也若以止觀十境收
之正屬見境亦兼禪境。


五識陰分三一示區宇二辨魔事三囑流通初又三
一指前行盡。


▲注不牽來報者不感分段生死也。



經如雞後鳴有本作候鳴沇疏兩解今唯取後。


△二
六根下顯今識陰為二一正顯陰相。


▲經內外湛明
入無所入謂內根外塵無相涉入又根塵不為識之
所入。


△二懸示超相。


△二辨魔事分十一因所因執。


▲注正取後義者問何故不取資中之說答以其直
指真常而為冥諦於義不便但此執見與冥諦相濫
耳上因指體即圓元也下因對用既真為妄本能生
諸法故對諸法之用立所因之名也。


△二能非能執。


▲注彼皆所生即非能也以彼眾生不能生我故。



三常非常執四知無知執五生無生執。


▲經求妄冀
果冀亦希望之義謂求外道妄冀之果。


△六歸無歸
執七貪非貪執八真非真執。


▲經寶媛者爾雅云美
女為媛。


△九定性聲聞十定性支佛此即止觀二乘
境相。


△三囑流通為二一同前付囑。


▲注亦可別指
下謂前七是外道第八是邪魔。


△二如是下約證結
成又二一顯果人巳證二識陰下示因人當證。


▲注
天台下法華玄文云圓教肉身於一生中有超登十
地之義如金光明中十地有虎狼等怖云云。
[005-0774b]


三此是下總結垂範為二一結前境以勸諳識。


▲經
褫魄者褫音雉。


▲注驚也者張平子東京賦云奪氣
褫魄注曰褫驚也謂奪移神氣驚散魂魄。


△二若諸
下示末世以勸恭欽。


▲注行之大略下信法二行出
多論及德宗廣如止觀第五嘻歎聲也。


▲亡子謂逃
亡之子。


▲前春者谷響云即明年二月也前去之春
故曰前春非巳過之春也。


二阿難下釋疑為三一經家敘二阿難問又二一問
三義二惟願下請開示。


▲經清明心目者心有餘疑
如目有微昧今請開示故曰清明。


▲作將來眼者亦
恐末世同今所疑故。


三佛告下如來答分二一正答二付囑初又三一示
五陰妄想二示因界淺深三示銷除頓漸初又三一
總示二別釋三結成初又二一迷真起妄二知妄無
因初又二一明真妄二妄無下斥性計。


▲經迷因緣
者迷猶背也。


△二阿難下知妄無因又二一正違妄
因。


▲經何況等謂不知因緣是妄而復推度自然為
實也亦可不知自然是妄故起推計。


△二是故下結
歸陰本。


△二汝體下別釋分五一色。


▲經先因父母
想生谷響云世有不因交合而因想有胎是知體因
想生彌為可驗案于寶搜神記曰漢末零陵太守有
女悅郡門下書佐而因於間乃使婢取佐與水而飲
之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乃見椽更抱兒眾中
使求其父兒直上書佐腋推之化為水眾大驚遂以
[005-0774c]
女聘書佐焉以是明之雖有因合不因合之異莫不
皆由想乎人見兒化為水之說以為詭譎而不顧百
年在世亦同此兒矣攬遺體而成遺體亦水也一旦
死滅懷爛仍是水矣果零陵小兒之可驚則眾人盡
可驚也彼既詭譎此安得不詭譎乎妄想而生大哉
佛說。


△二即此下受三由汝下想。


▲經身非念倫下
正明融通妄想之義謂身之與念色心兩殊且非倫
類。


▲汝身何因至與念相應者誠由妄想融通使之
然耳又非但融於色身亦乃通諸夢寐故曰窹即想
心等。


△四化理下行五又汝下識為二一正明妄想。


▲注諸解下沇節圓璿所說皆爾。


▲秪就阿難等現
前而示者如受陰中云汝今現前順益違損豈是離
色之受耶乃至此中皆云汝等其例可解。


▲即以見
聞為精明者以今文云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
真不容習妄斯乃正破阿難用見聞覺知而為精真
也那分用動體常之異乎然若云受熏納種在識須
指第八若其真精湛不搖處則通前六。


△二阿難下
重辨微細。


▲經中串習幾者串穿也亦習也幾謂幾
[005-0775a]
微。


▲注無明所熏亦見思種子者且約通惑未除凡
有有所熏皆見思家種子也如荊谿云未淨六根巳
來所有王數名見思家王數此其例焉。


▲正是麤相
者既有憶忘復名妄想非麤而何況至六根淨位此
相則滅麤義愈彰矣。


▲住人下諸疏之中唯孤山作
相似位釋餘皆說為真六根淨真似不辨如雷之發
聲同時而應故曰雷同。


△三阿難下結成。


二汝今下示因界淺深。


▲注孤山下此唯約正報釋。


▲長水下以依對正釋問二說孰愈答長水為愈準
第四云汝見虗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
見無覺相織妄成名為劫濁又第九云若色陰盡能
超劫濁故知今言色者須對依報外色示之。


▲記憶
忘失者亦可云記如寤忘如寐。


▲識體同者如前文
云內外湛明入無所入。


三此五下示銷除頓漸。


▲注但此併銷有盡未盡者
問夫五陰妄想不出見思且初信斷見二信至七信
斷思此圓教麤垢先落之位也今乘悟併銷為是先
見後思為復思為復見思雙斷答應有二義若先見
後思亦名併銷以此二惑皆徧五陰故當知初信則
併銷五陰中迷理之惑二信至七信則併銷五陰中
迷事之惑若見思雙斷義亦有憑如瓔珞本業云舍
利弗於第六住值惡因緣退入凡夫外道乃至千劫
作大邪見及五逆等荊谿云身子於十住中第六心
退恐是爾前見思俱斷至六心時見猶未盡今以圓
[005-0775b]
信例彼別住見思俱斷故曰併銷。


▲古云下此出後
漢列傳魚丕之文丕字叔陵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
魯叔陵。


▲一往相類者如云此五陰元重疊生起即
次第而結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即次第而解巳。


二汝應下付囑。


二阿難下示持經所得福業流通教門為二一佛勸
流通二眾喜會散初又二一校量施寶福多二顯示
持經業勝初又二一問此有三意一徧滿下舉種子
多二持以下示福田多三承事下明敬心多以此三
多為校量本。


△二答於三多中略舉種子福田自攝
敬心施佛七錢田種俱少也。


△二佛告下顯示持經
業勝分二一滅惡。


△經能以一念將此法門等真際
曰一念者一剎那間心也又一念者始終不移前心
後心皆相似故又一念者謂無念耳業障本空万德
元具此約理釋前據事論理事相融善自通會今準
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故知一念言其少時也
然則佛意顯持經力勝亦可俟前心後心始終不移
者耶又若約理釋者乃是自行之義非此中利他之
意幸哉一念之頃滅惡尚爾況多時乎況終身乎既
云諸佛如來語無虗妄不可以別時意趣銷遣斯文
般若受持四句勝捨三恒之全身圓覺分別半偈超
化百恒之小果用彼詳此不亦如是句偈尚爾況全
章乎況盡經乎。


▲願諸見聞勵力敷贊成安樂國者
以果顯因也即地獄因成安樂因。


△二得福下生善
[005-0775c]
又二一利他得福。


▲注教理行果等此用沇疏之義
彼云此經有四不思議謂教理行果皆殊勝故且如
來藏體理不思議次辨圓通行不思議及說神呪教
不思議後明地位果不思議。


△二阿難下自利成道。


▲經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即顯密二教也依我教言
如教行道謂依顯教行正助二道亦可依顯教行正
道依密教行助道又依顯密二教皆行正道。


二佛說下眾喜會散。


▲經皆大歡喜谷響引大論三
義故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清淨三依法得果清
淨今謂前二屬應後一屬機又如次配三寶三皆清
淨機應事畢是故歡喜然論釋般若義該三教今唯
圓頓麤妙可知。


予集解經畢累載覆讀來學相繼似有緣於此經乎
所患前解文節尚疎將恐後昆義路猶壅更欲補助
為之乎記慶曆四年赴請永喜住西山蘭若初講法
華至五年復講斯典林泉既僻香火多暇因是捉筆
以酬先志記成凡數万言折為五卷庶記者聽者不
忘圓通簡要之道故題曰熏聞。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