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677 楞嚴經熏聞記-宋-仁岳 (master)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二
吳興沙門 仁岳 述


起第二卷



二明性無生滅分三一密請。


▲經願聞下孤山云阿
難但合掌禮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結集得備敘之所
以不發言者以屢扣佛慈亟承指誨內慚暗短未識
大方欲更興言未得機便以師嚴道尊理非容易者
也後因匿王疑斷滅致問如來以不生滅為答遂承
佛語方得陳辭美哉聖人等斯令範。
[002-0719c]


二時下顯示為三一匿王陳疑。


▲注具云下纂要曰
迦羅鳩陀此示牛領迦旃延此云翦剃刪闍夜此云
正勝毗羅胝此云不作。


▲自然得道者如於高山轉
縷丸縷盡自止。


▲每渡河氷者述征記曰北風勁河
氷合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氷下無聲然後過河。



經證知此心者問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何耶答外
道謂身死斷滅蓋由心滅匿王既聞佛斥生滅遺失
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則無生滅故此間心即是問身
下文信知身後捨生趣生必亦信知心無斷滅斯亦
善權助發機教耳。


△二佛告下如來示性又二一示
身有遷變二示性無生滅初又二一審肉身變壞二
佛言下審顏貌遷移。


▲經孩孺者谷響云孩或作咳
禮曰子生三月執右手咳而名之釋名云兒始能行
曰孺子孺濡也言濡弱也。


▲頹齡謂頹毀之年也注
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文出禮記。


▲耄惛忘也者此
依禮記注又釋名曰耄頭髮耄耄然也。


▲經剎那至
不得停住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
百生滅。


▲注時之極少者準俱舍有三極少頌云極
[002-0720a]
微字剎那色名時極少論曰分析諸色至一極微為
色極少分析諸名及時至一字一剎那為名時極少
如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


△二佛告下示性無
生滅為二一示性二斥邪初又二一顯身性不滅上
文所觀剎那不停但是小乘生滅細相尚未及偏真
之理況圓中之性乎故佛問不滅而王答不知。


△二
佛言下指見精為證又二一審觀河無異。


▲經恒河
者應法師云或言恒伽或作殑伽舊譯為天堂來見
從高處來故此河從雪山頂無熱惱池東面象口而
出流入東海。


▲擕者廣雅云提挈也。


▲宛然者荊谿
云邊高中下邊下中高皆名為宛顯了可見故也。



二佛言下顯見精無常。


▲注言偏意圓者佛意雖圓
機緣未會故匿王所領且存偏解耳。


▲抑語辭也。



二而猶下斥邪。


▲注具云下珙鈔曰末伽棃此云不
見道拘賒棃此云魔彼之三者一富蘭那迦葉二阿
耆多翅舍欽婆羅三尼揵陀若提子。


△三聞下大眾
得解。


▲注主伴同置猶止也此且約佛與王俱未顯
談生滅即不生滅故曰同置應知王若顯談則無由
發起阿難後問秪由王解身有生滅性無生滅與阿
難云我頭自動見性不動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對前
為問。


三阿難下辨惑分二一惑問。


▲經若此見聞者據經
現文但應云見又云聞者相帶而來以聞性與見性
同故。


▲注私謂下明對機之意也。


▲身境者身謂我
[002-0720b]
頭境即佛手。


▲破當體之妄者如云云何汝等以動
為身以動為境等此斥阿難認物為巳名為失真也。


▲顯所依之性者夫當體之與所依猶波之與水必
不相離由當體既動難為指示故寄見精以顯所依
也當體故不即謂前破當體猶存不即之義所依故
不離謂次顯所依欲彰不離之意。


▲應知下明互有
得失阿難何甞為失此約性也匿王亦未為得此約
解也如云信知身後捨生趣生等。


△二即時下辨示
又二一現相略示二興慈廣辨初又二一現相表法
二就法問名初又二一以輪手審其倒正。


▲經世間
眾生下孤山云阿難以前立義屢遭撿責故今答佛
正倒不敢言巳唯指眾生。


△二告下以倒正比於迷
悟。


▲經一倍膽視沇疏云此明垂手是正以順身故
竪臂却倒以不順身故世人以倒為正以正為倒故
云一倍今謂不然阿難雖指世人其實巳見亦爾豈
陳正倒雖此反常耶順與不順夫何所據請從孤山
釋之則知汝身者前文所斥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正
由以動為身故今所示復言汝身也。


△二隨汝下就
法問名又二一問名二于時下昧旨。


▲經瞪矒至不
瞬谷響云此失措之狀也瞪直正反定目直視也矒
莫宜反目不明也瞬亦作眴目動也。


▲注認悟中迷
為身為心者以經云不知身心顛倒所在故斯蓋阿
難雖知見性不動然猶未絕能見之情故今因佛問
身顛倒乃與大眾俱昧兩端由是下文皆約身心廣
[002-0720c]
辨真妄。


二佛下興慈廣辨為二一顯真心二示倒相初又二
一舉昔說。


▲注喻以海潮者海有八德潮不過限此
其一焉。


▲總有五法下一百法也具如彼論今文所
列少不次第節疏云八識心王識心王識自相故五
十一心所識相應故十一種色識所變故二十四不
應識分位故六無為識自性故攝所歸能攝相歸性
故言唯心所現此依法相宗釋也若約山家諦境明
之所現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間俗諦之境也
能現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然此文意大同初卷
云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前記巳備學者思
之。


△二汝身下顯今法。


二云何下示倒相又三一總訶。


▲注示所迷三諦者
理具俗性開成三諦性本無相實唯真中珠具眾寶
喻意可識今既不達名悟中迷者眾生不達真心是
在諸佛悟中而迷也或指本覺之性名之為悟於覺
不覺名悟中迷觀其經意當取前義上文云如來之
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下文云汝等即是
[002-0721a]
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有異故知迷悟約生佛對
論耳。


△二晦昧下正示又二一法。


▲注又空謂下上
約理惑相待變起頑空則以無明為因而生細相也
下約心境相由變起色等則兼境界為緣而成麤相
也。


▲妄想者即四住煩惱驗前晦昧即根本無明也。


▲五陰備矣五陰是實法。


▲眾生是假名假實相依
猶如形影故今言身而不云眾生下云眾生而不言
身也。


▲妄想四心者受等四陰也。


▲是知下荊谿云
自法華前藏通三乘俱未稟性二乘憚教菩薩不行
別人初心教權理實以教權故所稟未周故此七人
可云無情不云有性孤山據此故通斥言九界妄心
豈信草木等。


△二譬如下喻。


△三汝等下結斥。


▲注
迷悟相翻此約一重為倍也迷中更迷即約兩重為
倍也若觀前文首尾相換一倍瞻視誠如孤山所說
若銷今文迷中倍人如我垂手有似真際之義是故
兩存儻如資中云垂手是正世人以正為倒何故如
來偏用垂手喻迷中倍人耶當知須將垂手為倒以
況於迷並通圓節二師所解縱約兩重為倍不應更
難法喻不齊也。


二阿難下徧歷緣塵簡非顯是分二一略簡緣塵之
心二廣簡緣塵之見初又二一疑請。


▲經允所瞻仰
允信也所瞻仰即法音也法音由金口而宣故帶瞻
視而仰聽焉。


△二佛告下簡示又二一簡所緣之法
二簡能緣之心初又三一法二如人下喻。


▲經以所
[002-0721b]
標指者若依常塗解能所義能猶此也所猶彼也應
以指為能標月為所標今言所標即能標耳如云所
生父母不可以常義例之。


▲注引圓覺其意亦爾。



三汝亦下合。


二若以下簡能緣之心為二一正破二結斥初又二
一破緣聲二例緣色初又三一法。


▲注私謂下恐人
謂前遺所標之指但遺能詮之教今破分別方破緣
心故引阿難所疑以明喻意須知前喻意在今法故
上文合法從略而辭見於此耳。


△二譬如下喻。


△三
此亦下合。


△二斯則下例緣色。


▲經聲分別心謂聲
上分別之心也若取義便應云分別聲心。


▲分別我
容者以前阿難言現以緣心允所瞻仰故例破之。



二如是下結斥又二一結屬邪宗。


▲注二十五諦谷
響云外道迦毗羅此云黃頭頭如金色故說經有十
萬偈名僧佉論此云數術用二十五諦明因中有果
計一為宗。


▲言二十五者一從冥初生覺過八萬劫
前冥然不知但見最初中陰初起以宿命力恒憶想
之名為冥諦亦云世性謂世間眾生由冥初而有即
世間本性也亦曰自然無所從故從此生覺亦名為
大即中陰識也次從覺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
我之我即第三諦也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從五塵
生五大謂四大及空塵細大麤合塵成大故云從塵
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從聲生空大從聲觸生風
大從色聲觸生火大從色聲觸味生水大五塵生地
[002-0721c]
大地大藉塵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塵少故其
力最強故四輪成世界空輪最下次風次火次水次
地從五大生十一根謂眼等根能覺知故名五知根
手足口大小遺根能有用故名五業根心能徧緣名
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謂色塵成火大火大成
眼根眼根還見色空塵成耳根耳根還聞聲地成鼻
水成舌風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諦即是我所皆依
神我名為主諦能所合論即二十五也。


▲數論外道
者證真云拘舍離是自然外道今經云昧為冥諦非
斯人所談故長水云是彼類耳。


△二離諸下斥非常
義。


▲經各有所還者如下文八種還相。


▲云何為主
者復假前喻斥非亭主常住之義也。


二阿難下廣簡緣塵之見分二一約緣塵正簡見性
二約見性廣破執情初又二一相待簡二絕待簡初
又四一明還不還二明物非物三明徧不徧四明是
非是初又二一疑請二佛告下簡示又二一總示。



注觀河之見即見無童耄也。


▲雖異緣塵即分別之
性也。


▲而猶是妄者以能見未亡故。


▲真心無朕者
[002-0722a]
朕兆也郭象注莊子云朕迹也。


▲應知此見下問此
異孤山所說耶答非異也但其言略故重明之諸家
並以三義解之者唯疎疏云如人揑目見有二月一
是本月二是假月非是月影者不取水中之月為第
二月也疎公雖不用三義然解影字之義誤矣。


▲唯
配法有異者真際云真月似圓成二月如徧計月影
則依他長水云第二月揑目所觀全體虗妄堪喻妄
見本不可得水中月影從真月降可喻妙應感而遂
通今謂以水月喻妙應雖金光明有之用釋此經塗
浂遠矣。


△二阿難下別簡又二一緣塵可還二見性
不還初又二一示塵相。


▲經𡋯者𤇆塵之貌或作㶿
者非氛孚云切又音焚祥氣也。


△二阿難下還本因。


▲經緣還分別者緣是所緣之境分別是能緣之心
餘七所還俱還前境唯此所還則還自心良以心非
境而不存境非心而不立是故緣謝由分別不生故
曰緣還分別應知此緣若於明等起於分別明還日
時即緣還分別也暗還黑月等莫不皆爾。


△二汝見
下見性不還又二一顯性二諸可下警悟。


▲經不汝
還者非汝而誰正示見精元也則知汝心本妙明淨
例顯妙精明心也。


▲注若離業識則無相者因無明
故而有業識由業識故乃有轉識轉識即能見相也
是知無明若破業轉俱亡。


三汝自下斥迷。


二阿難下明物非物又二一疑請二佛告下簡示分
[002-0722b]
三一示緣塵二簡見性三破執情初又二一泛明見
境廣狹。


▲經無漏清淨者近謂四果遠謂圓真據理
而言唯圓無漏得真天眼。


▲阿那律如圓通中解。



注舊翻難分別等此依淨名疏釋纂要云菴摩羅舊
譯云柰誤也此果華多子少其葉似柳而長尺餘廣
三指果形似棃而底鈎曲。


▲經諸菩薩等等取緣覺
智論明支佛天眼亦見百千世界。


▲不過分寸者沇
疏云如隔皮膚不見五藏等孤山云比對聖人言其
近也。


△二阿難下正示緣塵留礙。


△二汝應下簡見
性又二一定自他二阿難下擇物見又二一擇物。



經從日月宮下谷響云日月與四天齊俱在須彌半
腹但日月處空耳七金山圍繞須彌其山中間各有
香水海高下齊四天。


▲草芥者楊雄方言云蘇芥草
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



二阿難下擇見性。


▲注見性似在於內者性實非內
以前來所說皆附能見之性而示故云似內也。


▲真
性必因於外者華嚴云法性徧在一切處一切眾生
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肉眼所
見者阿難前見初禪雖是天眼蓋承佛力今約自力
言之故云肉眼。


▲是故下文推而破之者節疏解前
文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謂阿難
意望世尊指彼真性同諸物象分別顯現斯乃執真
有相矣尋下破意其理可知今謂節公明執意大早
觀前文勢且無厥由圓師用之予實不韙。


△二若見
[002-0722c]
下破執情又二一破物見。


▲經吾不見時何不見吾
不見之處資中兩釋初同孤山次云若同吾見吾見
無相名不見之處汝何不見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
見之相者資中初釋亦同孤山次云若能見吾無相
之處能見巳成見相自然非吾不見之相巳上二節
經文沇疏皆作兩釋彼自判云前解為正證真云前
約緣事境而說後約緣真理而談然其前解甚合經
旨自然非物者此且一向作真見離物示之至下明
是非是中方顯見物非即非離不成安立者約諦言
之安立即俗諦也若非安立即真諦也夫俗有差別
真無差別今雖欲顯無差之性而約差別破之者以
阿難能見所見差別未亡將恐認俗為真是故約俗
而破。


△二阿難下顯真性。


▲經若汝見時是汝非我
指見精也見性周徧非汝而誰示真性也前私謂云
此寄見性之徧以顯真性之徧豈不然乎。


▲云何自
疑下此責阿難言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三阿難下明徧不徧又二一疑請。


▲經娑婆者谷響
云亦言索訶此翻堪忍悲華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
[002-0723a]
及諸煩惱故名娑婆。


▲廡音武說文云堂下周屋也
釋名云大屋曰廡。


△二佛告下簡。


△二譬如下喻。



三若如下難谷響云挽謂牽挽也續迹或作竇迹之
誤。


△四一切下斥。


△二若能下示性徧孤山於此約
六即明義從名字巳上皆能轉物是則有名字如來
乃至空竟如來云云。


▲注理事雙顯體用備陳者如
來藏唯妙覺明即理體也圓照法界即事用也一為
無量無量為一等義例可知。


四阿難下明是非是又二一疑請。


▲注前既難破即
體性紛雜不成安立等。


△二佛告下簡示又二一如
來示性二經家敘相初又二一約見精定其方所二
且令下約方所簡其是非又二一約離義簡物是見
二約即義簡物非見初又二一歷緣審見請二佛告
下如來顯示為二一示菩提本絕緣見二斥妄想令
出是非初又四一法。


▲經十方如來下此約果人所
證以示眾生所迷上證雖殊見性是一及大菩薩即
迷圓住巳上也。


▲注見謂下兩釋當取次釋為便以
根境識三宛如次第故前文云分別之處則復見緣
正是以境為緣也十八界如法界次第。


▲經元是菩
提等第四卷云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即此中菩提之
體焉。


△二明文殊下例又二一問二如是下答。


▲經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節疏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
相既唯一體終無對待之名此喻真本無妄也乃至
長水亦以是非解二文殊請詳私謂自見藏否。


△三
[002-0723b]
佛言下合。


▲經此見妙明與諸空塵指阿難所迷之
境也亦復如是總合前例。


▲本是妙明下別示真妄
應以真合文殊妄合是非二相但文隱略耳。


△四如
下喻。


△二是以下斥妄想令出是非。


▲注物為所指
者如云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見非可指者如云必
無見精受汝所指。


二阿難下約見性廣破執情分四一破自然二破因
緣三破和合四破非和合初又二一疑請二開示初
又二一約濫彼邪外故生疑。


▲經投灰等諸外道種
纂要云外道苦行宗計有十三種涅槃云有五百外
道在恒河邊常以灰塗身佛往彼浴亦以灰塗身外
道見而喜曰瞿曇亦同於我而不全說無我世尊為
說真我具八自在外道因而發心。


△二世尊下約違
昔因緣故致請經彼外道等常說自然者如末伽棃
計眾生苦二隨見破執。


△初又二一歷緣二若必下
審見二阿難下隨見破除執又四一正破二汝可下
重詰三阿難下申答經有兩節初答前正破次世尊
下答前重詰如佛所說即披剝萬象析出精明等四
佛言下印成。


▲二佛復下約即義簡物非見又二一
牒前復問文有四節初牒前答重詰義二則汝所指
下牒前答正破義三今復告汝下總案定兩重答意
四汝又下正設今問。


△二阿難下據問申答又二一
申答二佛言下印成。


▲注則此見性宛如空華者以
阿難妄認物象為見性故。


△二於是下經家敘相又
[002-0723c]
二一大眾惶悚。


▲經非無學者擕李云非小乘無學
孤山云非圓真無學今謂二說並通若依擕李則三
果巳還通惑尚在迷中既重故有茫然惶悚之狀此
據多分而言也若順孤山則別教巳還未破別惑俱
有此相然應不無輕重優劣之異此約全分而說也。


△二如來安慰。


▲經變慴者變易慴也。


▲如所如說
即智論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說也。


▲注如來有五語
下引金剛般若釋之彼無不妄此無不異若會通者
由不妄故所以不異。


二是時下絕待簡為二一文殊發起二如來顯示初
又二一敘疑。


▲經法王子者荊谿問曰經稱文殊為
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
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並為菩薩眾首。


▲非是疇昔善根輕鮮者疇語辭也意云大眾驚怖
乃是宿植深厚聞佛所說將破無明故有是相耳。



二惟願下致云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種子
七分別八染淨九根本若加等無間緣則成十也今
經云因心即分別緣因眼即根緣也。


△二佛言下隨
情正破又四一申昔義二破執情又四一定二阿難
下難三阿難下並四若復下結。


△三是故下顯真性
又二一簡緣顯見。


▲經四義成就長水云四境自屬
前塵見性未曾生滅雖見四境而非四境成就於見
譯人巧略故別列而總結也若欲經文當句中具者
應云見明之時見非是明成就等今謂此解非但銷
[002-0724a]
文不便抑又釋義全疎若當句中須云成就者是則
下文亦合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成就語既相類何
無成就之字耶此銷文不便也原夫佛意既破四緣
俱非見性欲顯真性亦非能見故先牒能見以離四
緣即見明之時見非是明等後約真性以離能見即
見之時見非是見若依長水則失兩重倫次之美此
釋義全疎也谷響云四義成就是結上之辭請從斯
解。


△二汝復下簡見顯真。


▲注映色之性者第四卷
云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
色結色成根今言性者即眼根中能見之性也。


▲性
脫于見方名見見者問見見之時為屬何位答沇疏
謂前離緣塵是相似位即別教三賢圓教十信也引
唯識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
是住唯識今離能見是見道位即別圓地住巳上也
引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離二取相故真實
住唯識今謂亦應約圓教六即明之從名字即以解
為見乃至究竟即以證為見更有異說謂諸疏鈔或
後人所談也集解中非揜彼之長衒巳之短甞委尋
諸說釋此文相意所未安然而人情不同取捨各異
但恐淺昧未曉其深故云余佛能知也。


△四云何下
垂訶誡。


二阿難下破眾生顛倒為二一敘迷致請。


▲注中真
際長水二解不同左右觀之各有其美孤山亦用節
公所釋惟後賢擇之。


△二爾時下興慈廣說又二一
[002-0724b]
總告二阿難下正說又三一標業示見。


▲注不可以
常途二業相配者如云別業屬前六識同業屬第八
識或言別業感正報同業感依報等今不取者以下
文同別二見皆指現前妄識所見依報之相故。


△二
云何下方喻合明為二一引喻二合明初又二一喻
別業妄見二喻同分妄見初又四一喻二於意下破
又二一定二阿難下難又二一難因緣。


▲經此若燈
色下破因生也若是見色下破緣生也又燈色是自
生見色是他生若和合義後文自破故此不論。


△二
復次下難自然。


△三是故下結。


▲注譬圓初心下此
約解論也若沇疏云證真之時了知徧計脫體全空
故云見眚非病此約證說也真際長水皆作兩釋但
筆語有殊耳然孤山引大經為證於義似親故不取
他說。


△四如下例又二一指揑月。


▲經第二月非體
非影資中云非是月體又非水中月影真際長水等
俱同此說前佛釋見精明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曾
引此文證之謂影即二月也今以向之燈影唯青之
觀例同月影揑所成示不由因緣自然而然耳。


▲注
畏無我句者外道所計不出四句謂有無雙亦雙非
此屬無句也。


二佛告下開示又三一斥前疑二阿難下責自體三
阿難下破執情。


▲注興福下先設問辭云慶喜所疑
唯約真理者此據前文云覺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
等。


▲然一體下答也。


▲既興能計必有所緣者識哉
[002-0724c]
是言也當知阿難言雖涉理心未亡緣況疑自然濫
於外道豈無所緣之相乎問前疑覺緣濫於冥諦及
以真我如來何故但破自然耶答阿難云我今觀此
覺性自然即是觀前覺緣之性。


▲所言徧者亦是自
然徧也故知對他相濫雖有三名自巳所疑秪是自
然自然若破冥諦真我復何濫歟。


二阿難下破因緣為二一因緣各破二因緣同破初
又三一轉計重詢二佛言下隨情正破又二一破因
二破緣初又二一定二阿難下難。


△二復次下破緣
又二一定二阿難下難。


▲注因親緣疎者如因明有
見則境親而根疎若緣空有見則根親而境疎因緣
皆對境破不對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撿為易
根無此相故不論之又則阿難見性未脫前塵由於
前塵而生轉計如上文云汝今因見見性現前等是
故所破並從境說。


△三當知下示性通訶。


▲經精覺
妙明下示性先簡非次顯是。


▲汝今云何下通訶有
法有譬戲論名相總合因緣自然二執。


△二阿難下
因緣同破又二一破世間因緣二破眾生顛倒初又
二一據昔重疑。


▲注唯識明九緣谷響故文甚顯着
無勞致疑。


△二此亦下例眚燈。


△二云何下喻同分
妄見。


▲注孟康下谷響云唐賢顏師古注漢書多引
先儒孟康張晏皆師古所引今全取彼注以釋經文。


▲皆曰旁氣者謂暈適等皆氣也如淳曰暈讀曰運
適如字或引禮記適見於天日為之食乃作讁音者
[002-0725a]
非也今云適自是黑氣耳。


▲如玉玦者如環而有缺
也。


▲除舊布新者此本左傳申須之辭張晏引之也。


▲孛氣似惠者釋名云言其氣孛孛然似掃惠也惠
即埽帚妖星之狀似之。


▲飛絕跡而去等者此乃星
說之文孟康引之耳星說云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
升曰飛又云光跡相連曰流絕跡而去曰奔。


▲珥形
點黑者以其黑點似珠在耳也。


▲虹蜺者通占曰陰
陽之氣和則為雨怒則為風雷妖氣擊作散為虹蜺。


△二阿難下合明又二一總標。


▲注將同例別即進
義也以別例同即退義也由前別業光明同分後說
故得進退之名。


△二阿難下正明為二一明別業二
明同分初又二一法喻對辨二法喻合辨初又二一
指喻二例法前私謂目眚見燈之喻正欲引例阿難
目觀山河等皆是妄見其文在此。


△二見所下法喻
合辨又二一正辨。


▲經此實見見者應有二義一約
真見簡非妄見此則通取解證俱名見見二別約真
證而見簡非似解而見。


▲注此即重破因緣自然者
如破別業妄見中二科是也。


△二是故下結示。


△二
阿難下明同分又二一合例同別二喻。


▲經瘴惡者
瘴是惡病之氣。


▲俱是無始見妄所生者此非邈無
萌始即指現前見妄無其始因也。


△二例下別例同
分諸法。


△三若能下指迷歸悟。


▲經諸和合緣及不
和合者問此云和合與上文和合之義同耶答同也
但上文雖說和合而未破其計故下文破之問不和
[002-0725b]
合應是自然耶答如注文。


三阿難下破和合為二一結前生後。


▲注中真際長
水既於前文兩解有異故今銷文亦復不同。


△二阿
難下牒疑正破又二一牒疑。


▲經前塵者即明暗通
塞也汝今下正牒所疑證菩提心證猶悟也。


△二則
汝下正破又二一破和二破合初又二一通定二若
明下別難又二一難明緣。


▲經若非見者下此由上
文云見相可辨雜何形像恐計者於可辨處起即離
之見成相雜之義故先破離義次破即義。


▲必見圓
滿下又因上文作即離而破復恐計云非即非離但
是見之與明性皆圓滿所以相雜故相對破之。


▲見
必異明下若更執云雖各圓滿而不妨見異於明共
成雜義是故破云雜則失彼性明名字等沇疏云如
微塵與水相和但名泥團不名塵水。


△二彼暗下例
餘境。


△二復次下破合又二一通定二若明下別難
又二一難明緣二例餘境。


四阿難下破非和合為二一轉計。


▲注中論破計者
彼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
知無生初破自然即無因者亦可屬自性次破因緣
雖通三性正破於他和合及不和合共成四句若爾
則闕無因義應以自然兼之此與注文不同兩取無
咎然則非和合義亦從自他開出者蓋其性中離立
其義不同自然唯執理體故也。


△二佛言下正破又
二一破非和二破非合初又二一通定文中總舉和
[002-0725c]
合別定非和二若非下別難又二一難明緣。


▲經必
有邊畔者說文云畔田界也左傳云如農之有畔。



二例餘境。


二又下破非合又二一通定總別例前二若非下別
破又二一難明緣。


▲經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者此對
前合義責今非合也。


▲注角謂隅者亦可角謂獸角
乖是背義如牛二角生則相背。


△二例餘境。


二阿難下會破陰入明法空分二一破四法二破七
大初又二一示法本真。


▲經諸幻化相智論云譬如
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可見聞。


▲注剎
那不相到者一剎那間即生即滅無前無後是不相
到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二乘非不破法者藏通二乘修析體
觀亦破五陰實法小菩薩義同二乘故不別說。


▲菩
薩非無有我者界外人執也無明未盡但有我見故
涅槃中迦葉菩薩云我等今日之前悉名邪見是也。


▲一往分配斯亦可然者以古師並云小破人執大
破法執蓋言二乘未得涅槃法空菩薩巳得界內人
空耳法執例然謂上界外惑亦不可以二乘思惑為
類也。


▲對愚根別樂各有三者谷響引俱舍頌云聚
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愚根樂有三故說蘊處界且
愚三者一愚心為說五陰則開心為四合色為一二
愚色為說十二處則開色為十處半謂五根五塵及
法塵少分合心為一處半謂意根及法塵少分三愚
[002-0726a]
心及色為說十八界則更開心為七界半謂六識意
根法塵少分皆言愚者迷也根三謂上中下樂三謂
略中廣皆如次配三科。


▲果有三身因理含攝者眾
生心因具三佛性即含攝三身也。


▲無二邊相者圓
師以去來迷悟生死三雙為二邊相。


二阿難下依真破妄為四一破五陰二破六入三破
十二處四破十八界初又二一總牒二阿難下別破
又五一色陰乃至五識陰初又二一以喻顯妄二即
喻破執初又二一喻。


▲經瞪以發勞埤蒼云瞪直視
也。


▲狂亂非相者長水云或見毛輪第二月等。


▲注
現九界色者且約迷說佛界因果非無色陰以了色
唯心故不言之。


△二色陰下法。


▲經亦復如是此須
兼帶上下文相顯之方見其義上文既以狂華喻於
色陰下文云是諸狂華非從空來等正喻色陰不從
因緣等生也以能喻之文既委故所喻之法甚略說
在中間其語巧妙也後四陰例此可知。


△二阿難下
即喻破執又二一破。


▲經非從空來破他性從非自出
破自性約法言之應以心境而分自他餘四陰皆有
自他二義蓋四性中存略而破也唯行陰中有離自
他義似破無因性問經破人法二執何故須破四性
於四性中多破自他二性耶答荊谿云四性為諸見
本自他復為共無因本所以然也故龍樹尊者為被
末代人根轉鈍廣作觀法造於中論實以推撿四性
為本正順今經最後垂範願說經者無忽繁文。


▲如
[002-0726b]
是阿難者先指定前義再召而破之餘皆放此。


▲翳
者廣雅云障也奄也。


△二是故下結。


▲注則顯色陰
本如來藏者以前總牒云何五陰本如來藏故知結
意雖則簡非正顯前義。


△二阿難下受陰乃至識陰
科節同前。


▲經譬如有人手足宴等竦疏云且以近
事以況遠旨亦是法亦是喻譬字即半含喻也今謂
若爾豈唯受陰前色陰剩及下想陰等並言譬如皆
可云以近況遠應知此中雖帶事說意在比況耳至
六入去雖有譬字正約事相而破也。


▲忽如忘生
者有作妄生字之誤也證真云忘生猶言忘形也謂
百骸調適不與若苦樂憂喜諸受相應恬然靜住似
無形命然李陵與蘇武書云每一念至忽然忘生文
選注云忽然不知生之有生今譯者蓋用此語但改
然作如也。


▲談說酢梅口中水出者世說云魏武帝
行失道三軍皆渴帝令日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
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水出。


▲注二相若殊俱應現
在長水云如樹生果果不是樹二俱現在今且不然。


▲經若離空水此似無因也。


▲用餉他國者餉饋也
以鉼擎空如器貯食往饋他國也。


▲注猶業持身識
而去者中陰生陰皆有色心並由業力之所任持也
問真際謂塞其兩孔喻六七二識我法二執塞二空
理長水云死有至時諸根不通如塞兩孔二說然乎
答凡立譬喻有全取合法有分取合法今但分取合
其大義恐傷曲說吾未敢然。
[002-0726c]


起第三卷



二破六入為二一總牒。


▲夫六入者凡有二義一根
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為識之所入是故諸經名十
二入。


▲今經唯以六根為六入者蓋根有勝義親能
生識又根能受境吸舉前塵故偏名入下文云六為
賊媒自劫家寶金光明云六入村落結賊所止皆此
義焉。


△二阿難下別破分六一眼入乃至六意入初
又二一指事喻妄。


▲注斯取前文能喻之根便為此
中所喻之法者問若爾此中以何為能喻耶答同是
菩提瞪發勞相即能喻也然此能喻帶法言之菩提
即覺從覺生妄如瞪發勞經意云彼色陰中所說目
之與勞亦是覺明瞪發勞相勞相即空華也應知前
文空華徧喻九界五根之色此中空華但喻九界眼
入之相前寬此狹不可混同。


▲塞耳聞聲等例亦如
是者例如勞目皆易解之妄事也。


▲沇師所解於義
不然者以將所喻作能喻解故。


△二因于下從妄破
執又二一示妄性。


▲經二種妄塵者前指勞目且據
明緣示其妄相明必對暗相待而成此見離塵既無
實性則一切眼入皆同虗妄耳等諸入義例咸然講
者至下須明此意。


△二如是下破執情又二一破。



經非於根出證真問曰此中本破其根今何得云不
從根生若然者與破識何別答今言根者但指自體
以自望自如言諸法不自生即斯義也今謂不然上
云見性下云聞性乃至意入名覺知性性即識也若
[002-0727a]
非識者豈可諸根未發識時巳有見聞之義耶應知
破根而推識者以現前六根生滅難見故從諸識推
而破之識各不生根云何立譬如草木之根能生枝
葉方名根耳枝葉若死知根巳枯以喻觀法大意可
見問若爾但破十八界於義即足何須徧破六入十
二處耶答蓋隨所計實法有異故分三科至論推破
必須三事相兼而說所云以自望自殊無所以長水
云亦可勝義望世俗根故云根生更增他味也。


▲不
於空生者證真以此句破無因生前非於根出破自
生非明暗來破他生即成三句若合自他為共性者
四句意也問前五陰中記以空為他生今證真何故
以空為無因耶答凡四性之義隨文分別不可局定
前文空外無別他性之義故得以空為他蓋虗空亦
是眼根所對之境今文既有明暗之說可對他生空
對無因於義甚便。


△二是故下結。


△二阿難下耳入
乃至意入科節同前。


▲注非取比況之義者然譬喻
二字一往分之如法華疏以比況為譬曉訓為喻若
通言之如說文中譬即喻也今從通義故不取比況。


▲往人者自興福至長水也。


▲乃謂下擕李之說今
經了華靜亦名聞等為顯性常故下文云聲於聞中
自有生滅非汝聞性為有為無了義著矣。


▲經急畜
其鼻畜猶縮也。


▲通塞虗實者通塞對塵虗實在根
根虗則塵通根實則塵塞。


▲離合違順二塵者身與
境合有違有順順對細滑違對麤澀不與境合故名
[002-0727b]
為離二塵即離合也經非離合來此破共生以離亦
對塵故非違順有破他生不於根出破自生又非空
生即無因也。


▲注落謝五塵者阿毗曇名無表色亦
云不可見無對色眼等五根但緣現境者百法疏云
前五轉識五塵為境是現量故緣實非假實謂青等
假謂長等。


▲流入五根不及之地者資中云眼耳取
外塵境剎那流入意地從外入內名為迸流至第二
念緣之不及故云流不及地。


▲雖通兩釋者前是孤
山新義後即資中所解真際長水意同沇師經非寤
寐來破共生非生滅有破他生不於根出破自生空
生如前。


三復次下破十二處為二一總牒二阿難下別破分
六一眼色處乃至六意法處初又二一指處審情二
阿難下隨情破執又二一破。


▲經誰明空質者語似
推人意存破法即眼根也然此中破處還復破根者
以根如揑目色如空華揑若不生華則隨殞乃至法
處例此可知。


△二是故下結。


△二阿難下耳聲處乃
至意法處科節同前。


▲經旃檀者一云此方無故不
翻或曰義翻與釋論云一切香木中旃檀為第一。



一銖者谷響引律歷志云二十四銖為兩今云一銖
其少也。


▲注如法華下引證香有勝力又張華博物
志云有西國使獻香者漢制不滿斤不得受使乃私
去著香如大豆許在宮門上香聞長安四面十里經
月乃歇又任昉述異記云千年松香聞於十里亦謂
[002-0727c]
之十里香。


▲注五塵及以虗空攝一切法者問法有
二種一心法謂相應諸心數法二非心法謂過去未
來色法等是則五塵等外更有心法今何以云攝一
切耶答此中為破法若非知須屬五塵及以虗空故
云攝耳若是心法自屬上文所破也。


四復次下破十八界為二一總牒二阿難下別破分
六一眼色識界乃至六意法識界初又二一指界審
情二阿難下隨情破執又二一破。


▲注不可見有對
色者非青等色故不可見能照境發識故可對此是
勝義根非浮塵根二種根如第四卷解。


▲經又一切
味下以根從境破識。


▲體若一下以境從根破。


▲又
汝識心下長水云識心第八也思量第七也了別第
六也七八二識但第六根亦同名意今謂不然經文
前後此指阿難現前第六識心破其情執秪可取俱
舍小宗釋此三義況將七八同名第六於義甚疎又
則七八是住地菩薩境界非今對破阿難之意。


▲注
集起名心等天台用此為覺意三昧所觀之境故止
觀云對境覺知異乎本石名心次心籌量名意了了
[002-0728a]
別知名識云云婆沙下彼論問曰心意識此三何別
答或別不別言不別者心即意識如火名𦦨亦名為
熾亦名燒薪秪是一心有三差別言有別者名即差
別或云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或云在界名
心在入名意在陰名識等上引俱舍釋今經義亦約
不別而別分此三名也。


▲經世間諸法不離五塵者
問前意法處推所緣法則云此塵非色香味等今何
故取五塵為法耶答前文正推法處故對落謝五塵
言之此中既破意識須對現前五塵而說以五意識
從現境生故非意所攝者此據意法斥之言五塵之
法自屬五根所攝非意家法入之分也。


▲注例前可
知者應云若意法共生合則中離則兩合體性雜亂
云何成界。


二阿難下破七大為四一疑請。


▲經皆因四大和合
發明者此疑實法和合不同前文覺元和合應知四
大有內有外內謂正報外謂依報前五陰中色必具
四大一往通內外二往唯在內下七大中地水火風
一往通依正二往唯在依空大對四皆屬於境并根
與識還是重破三科之法聖言被物各隨所宜得益
不同故茲異說耳。


▲戲論者谷響云謂同兒戲言論
而無實理也。


△二爾時下訶誡。


▲經如說藥人喻多
聞真藥現前喻義諦。


△三阿難下承旨。


△四阿難下
正說又二一牒疑總非。


▲注此破阿難不和合疑即
上文云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也今所破者
[002-0728b]
體兼真俗即上文云大性是也阿難唯執世諦蓋據
小宗如來兼破真俗斯約大義以真如是萬法由隨
緣故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


二汝觀下約性別破分七一地大乃至七識大初又
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立析法觀境。


▲經汝觀
地性者此指析法差別之性也下水火風等皆是俗
諦性耳前云若彼大性則指四大之中真諦性也隨
文釋義不可混同如地持中有二法性一事法性性
差別故二實法性性真實故。


▲注有方分微至無方
分微者證真云諸瑜伽師作析色明空觀以假想慧
刀分析塵色至一微塵此塵猶有東西南北四隅及
上下方分但名微塵不名極微更析此塵以為七分
即無方分名為極微對法等論呼為極略色至此方
名色邊際也以不可析故若更析之即成虗空故名
鄰虗經中言析彼極微者乃通相呼微塵為極微也。


△二阿難下破和合妄情。


▲經若此鄰虗等將欲破
之先且立之。


▲汝今問言等重牒前執。


▲汝且觀此
下正破妄情以小乘所迷諸法如幻當體無生故遭
合色合空等難。


△二汝元下顯真又二一示真性。



注此言理具非關事造谷響云理具如摩尼具寶事
造如摩尼雨寶理具如水具波性事造如因風起波
若不具寶性餘珠應雨寶若不具波性大地應起波
是故一家明圓必談理具深符佛旨妙得自心若說
若行皆須了此。


▲隨染淨緣者谷響云九界高下通
[002-0728c]
名妄染五即聖賢總號真淨以圓五即通為佛界故
也。


▲順差別業者以順釋循漢書云因時循理注曰
循順也。


△二世間下斥邪說。


▲注世間通指九界者
別而言之多指人天巳上別教菩薩巳還以謂識心
分別計度因緣自然等此如初卷中云諸修行人不
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
天魔王及魔眷屬。


二阿難下火大為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立妄
境二破執情初又二一示因緣。


▲經陽燧古文作鐆
應法師云五石之銅精也圓以仰日即得火。


▲注火
方諸者出火珠也非今經意。


▲窪俞短切器空中也。


△二阿難下例和合。


▲經婆羅門者應師云此訛略
也具云婆囉賀磨拏義云承習梵天法者其人種類
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
諸經中言梵志亦此名也。


▲注例和合義者問破七
大中何故唯此火大例和合耶答前地大和合義疎
其執易破從火洎識和合義親所計難破且如火性
以俗諦觀之灼然因于鏡日艾三和合而生今以眾
[002-0729a]
人和合詰其根本各各不同用顯諸法和合皆是虗
假都無真實火大既爾須將此義貫下五大亦復如
是所舉舍利弗等三人且欲例同鏡日艾三也水風
等三隨義可解。


▲瞿曇星名者此依南山解也若慈
恩云釋迦之郡望也應師云此翻為最謂除天外人
類中此族最勝故。


△二阿難下破執情又二一審二
阿難下破。


▲經日鏡相違資中云日去人間四萬踰
繕那一踰繕那二十里也


△二汝猶下顯真二科可見
三阿難下水大為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舉事
審情。


▲注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論衡云十一月壬
子日夜半時於北方鍊五方石為之狀如盃盂向月
得津此與高誘注別。


△二阿難下隨情破執。


▲經皆
同滔溺者乙咸乙陷二切破水沒也有作滔及陷者
字之誤。


△二汝尚下顯真二科可解。


四阿難下風大科節如前。


▲經僧伽棃此無正翻義
云雜碎衣以條數多故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時
入聚落時衣慧上菩薩經謂之大衣。


▲注袈裟從色
得名者此是不正色亦云壞色南山業疏云本作迦
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


五阿難下空大為二一破妄二顯真初又二一舉事
審情。


▲經空性無形因色顯發沇疏云虗空與色二
俱是假亦相因有體不離色故小乘以明暗為體大
乘以空一顯色及極逈色為體上見空名顯色下見空名逈色孤山
云凡夫妄執或謂空是色等如涅槃迦葉品破之或
[002-0729b]
引法相謂空是色全背經宗今為資中救之此經空
大先立後破涅槃虗空亦復如是何以明之彼經佛
說眾生佛性猶如虗空此即立也迦葉乃以虗空對
於四大謂空是有故佛以一十復次而遮其非意恐
眾生認所喻之性同能喻之空此即破也今言空性
無形者蓋云無依正之形耳而亦因依正之色顯空
大之相故云因色顯發斯則正取涅槃能喻之空非
無色也故下文鑿井得空乃是逈色之類況前文云
縱令虗空亦有名貌下文云見覺空頑等然則頑空
豈無色耶應知今經說空為大者以明迷妄有虗空
依空立世界又言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是
故次四大後須說空大此先立也至下文作三句推
之方是破也孤山用涅槃破義解此中立義仍斥沇
師全背經宗者誤矣。


▲注剎帝利等四姓全依西域
記釋谷響云剎帝利此云田主如此方之帝王也。



奕世猶云繼世也。


▲仁恕者以心度物曰恕。


▲操謂
操行。


▲商賈者行賣曰商坐賣曰賈。


▲貿交博也。



遷謂遷易以有博無販賤賣貴也遂利遠近唯利是
求無擇所在。


▲肆陳也疇壟田畝也。


▲上穡者種曰
稼歛曰穡。


▲清濁殊流者剎帝利淨行是貴姓如清
流毗舍首陀是賤姓如濁流。


▲婚不通者貴賤各自
婚嫁也。


▲飛伏異路者西土之制貴賤之姓行則各
路居則異處。


△二阿難下隨情破執。


▲經若因土出
下破有二義一約空土相異破二若無出入下約空
[002-0729c]
土相即破。


△二若此下顯真又二一示真性二斥邪
說初又三一類通諸大。


▲注或有下指長水也彼云
夫言大者常徧為義常故無生滅動搖徧故時處悉
有乃至云本如來藏故名為大。


△二阿難下反責迷
心。


△三汝全下正示真性。


▲經性覺真空性空真覺
上句即真而俗下句即俗而真。


△二世間下斥邪說
六阿難下根大乃至識大科節如前。


▲注覺觸覺知
皆意根者謂身根覺觸起分別時則屬意根此解恐
非故私謂別釋經可狀成有不相成無珙鈔云上句
色也下句空也於前境上復分此二即明暗色空之
謂也。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者此約根識動靜相違
名非和合若望他境還破自生耳若風大中云風空
性隔非和非合既對境論仍破他生也若火大中云
日鏡相遠非和非合此乃自他相望正是破和合性
隨義而說故非一塗。


二爾時下聞法領悟為二一經家敘事二阿難說偈
初又二一敘悟心。


▲注十方即十界者然法華云深
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以罪福在人故智者釋方以
[002-0730a]
眾生為界今云心徧十方但以方所之方下文一切
世間等自攝眾生也況迷妄有空依空立界宛成次
第學者審之。


△二禮佛下敘敬相。


△二阿難說偈分
四一讚德述益讚德二句先讚能說教主次讚所說
行法。


▲注尊者十號之一此依釋論也若涅槃與瓔
珞云一者如來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號名世中尊
以開無上士調御丈夫為兩號也孤山云所讚三德
是佛所證乃由因中修乎三止三觀寂照心精而得
斯果故阿難前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
摩禪那蓋請如來自行之因欲依修學既蒙開示巳
悟常心故還以三觀之因所克三德之果以讚於佛
前後鉤鎖其義如是。


▲教行理三悉號楞嚴者問理
是所冥豈曰楞嚴答例如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
何妨說定及定處皆名為楞嚴。


▲乃至如唯識下圓
師具引藏通別三教而為校量前引婆沙即藏教也
次引大品明七地齊羅漢八地扶習潤生經無數劫
然後成佛即通教也後引唯識明別教義今略中間
也。


▲分見如來藏心者沇疏云據此境界合是別教
登地圓教初住所證真如。


▲又解下必非經意引華
嚴為例其事不類須據偈中不歷僧祇等者問此義
可通圓人初心否答通說無妨如前文云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孤山亦約六即辨之今文所述既是佛世
當機之眾須作分證法身而釋。


▲阿難雖在眾中等
者縱未真證亦應似證何於涅槃為魔所罥者彼經
[002-0730b]
第三十六佛問陳如阿難比丘今何所在陳如曰在
娑羅林外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嬈亂是諸魔眾悉
自變身為如來像說種種法乃至示現神通變化阿
難見巳作是念言如是神變昔來未見誰之所作將
非世尊釋迦作耶欲起欲語都不從意爾時文殊師
利從佛受陀羅尼至阿難所說呪巳魔王等發菩提
心捨於魔業即放阿難來至佛所罥古法切係取也。


△二願今下發願報恩長水云即於此身期獲證果
故云願今予謂今者指我之辭以妙覺極果非即身
可擭故。


△三伏請下請證求加又二一請證化他。



注願取土如釋迦谷響云按法華經授阿難記未來
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彼既巳說故此不云然彼
所明乃是淨土故云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而今
誓取穢土者何乎且夫證悟常心虗空尚殞唯一本
妙淨穢誰論但順物機乃有差別極論其致佛佛道
齊故大論三十六云當知釋迦文佛更有清淨國如
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國如釋迦文佛
國既彌陀釋迦各有淨穢今阿難取土兩經異說何
必致疑況復此云穢土先入後取淨土於義彌通當
知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夢土淨穢勝劣誰分庶
幾後昆試思此旨。


△二大雄下求加自行。


▲注法身
之用者問法身無相其用若何答法身冥應潛通機
感即其用焉備如法華玄義。


△四舜若下取譬結誓。


▲注比較音挍不等也。
[002-0730c]


起第四卷



二對滿慈破性相兩疑顯不空如來藏分三一經家
敘儀二大威下滿慈述意為四一歎人法二世尊下
述自他又二一述自。


▲經說法人中我為第一者據
小乘言之。


▲注本不似見者亦從昔日慧眼言之。



二世尊下述他。


▲經我等會中登無漏者述同類也
其間多是法身大士晦本垂迹引接小機如富樓那
巳於法華得受記莂當來成佛號曰法明等問若據
迹論阿難初果滿慈無學前文阿難尚巳開悟何故
滿慈等猶紆疑悔耶答非謂前悟而今不疑亦非今
疑以前未悟處相起教叩佛宣揚若乃一期觀此二
人迷理之心不無輕重何者阿難從初據人法二執
迷空如來藏其迷則重滿慈於此懷性相兩疑迷不
空如來藏其迷則輕又則空如來藏理猶易明不空
如來藏義復難解是故阿難初果發起於前滿慈無
學對揚於後孤山云前得悟者是上根利智今未悟
者是中下之機今謂不然諸經說法若被中下須有
委曲逗會之意如法華譬喻因緣二周開權顯實雖
與法說不殊而比況指昔稍成委曲今經所談不空
藏義蓋與空藏二義相成文旨愈深未易開解前阿
難云希更審除微細惑意在茲矣苟分利鈍恐枉當
機予甞議之若於此經欲分三根者從阿難請行巳
前雖通被三根其得悟者皆上根也請行巳後方被
中下然於行中有正有助亦可以正為中以助為下
[002-0731a]
云云。


△三世尊下疑性相又二一疑藏性云何生相。


▲經云何忽生下前文雖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
業發現但總略而說且未委明諸法生起之由故今
疑問廣談世間性相等義山河大地依報也諸有為
相正報也依正各有生住異滅故云次第遷流等。



二又下疑大性云何俱徧。


▲經陵滅者蒼頡篇云陵
侵也或作淩其義亦同。


△四惟願下請開示。


三爾時下如來演說為二一總告二正說初又四一
許宣二令汝下示蓋。


▲經未得二空下問佛意欲令
未得空者而得於空此與不空如來藏義云何銷會
答如說空華元由翳目從有所見知華本空談不空
義亦為顯空耳。


▲注五性之宗楞伽經云一聲聞性
二辟支佛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無性謂一
闡提佛地論莊嚴論瑜伽論皆說五性大同楞伽谷
響云五性者三無二有祖於彌勒宗於天親析薪于
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範自為極唱今準此經顯
知權說鈔文問纂要云法華與勝鬘經但迴不定性二
乘今經兼迴定性是故最勝也斯義可否答甚不可
也且法華中生滅度想者而於彼土求佛智慧豈非
迴定性耶勝鬘云羅漢支佛自知當得阿耨菩提此
對菩薩說其往昔元發大心後終歸大非對二乘彰
灼開顯問今經定性皆獲一乘為現世獲為同法華
彼土方獲答二義俱通若爾法華應無現獲者耶此
須善會經旨經云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
[002-0731b]
法無有是處斯乃逼令現世迴心從除佛滅度後方
指未來迴心者耳若解此意勿謗法華劣於今經也。


△三汝今下誡聽。


△四富樓下承旨。


二佛言下正說為二一釋藏性生相疑二釋大性俱
徧疑初又四一牒前疑二汝常下舉常說又二一問。


▲注興福下彼云性覺妙明者妄覺也發性緣明因
明覺生生遂名妄妄明云妙本覺明妙者本真也本
源沖寂寂體無迷妙淨常如故云明妙資中下彼云
性覺妙明者在纏真如也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
名為性覺。


▲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也從無分別智
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
為本覺。


▲又解下節疏具云體即用故下文云我以
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是故
於中一為無量等用即體故下文云觀性元真唯妙
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等。


▲變其文者谷響云變
文之例儒釋咸然舜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
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極鯀于羽山孔安國曰極竄放
流皆誅也異其文述作之體。


▲能所雙絕者二與一
性其體元同故。


▲寂照互融者二亦無二其用常合
故即寂而照下示互融之相也此性覺妙明本覺明
妙有似瓔珞經云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但彼二句分
對因果俱約修說今唯顯性是故互融問以妙明為
寂照其有證乎答智者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
名觀荊谿云止體靜觀體明故知寂照即靜明靜明
[002-0731c]
即妙明也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明皇注云人生
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性之欲若常守清靜解心釋
神變照正性則觀乎妙本矣此豈非以妙為靜耶秪
是本性之覺妙明互融者荊谿云若知煩惱及以生
死本性清淨名之為寂本性如空名之為照。


▲髣髴
者謂見物未諦相似之貌也夫藏性希微本絕言象
非佛智眼莫能究盡如上所解且銷現文未敢言其
明了故云髣髴在茲。


▲辭異意同者當以二句次第
配之一一句中皆有三義。


△二富樓下答。


△三佛言
下研現解又二一問。


▲注次問則別者且孤山以妄
為覺既釋上句云為是覺體不明將何以辨虗妄分
別稱為明覺耶長水以他為覺亦釋上句云為復覺
自不明又何以知由覺他明明與覺異名為明覺耶
若如二師所解並須於經更添句逗方顯其義斯由
不曉上句中覺字是修非性故釋故句曲成巳意耳。


△二富樓下答。


△四佛言下顯正義為二一通示真
妄二別示迷悟初又二一真覺非妄明。


▲注無明尚
混者從分證巳還皆真妄相混故。


△二性覺下真明
生妄覺。


▲經妄為明覺者明覺二字俱通能所注中
為令易解一往分之。


△二覺非下別示迷悟分二一
迷真故妄相忽生二悟真故妄相永寂初又二一略
示二廣顯初又二一立妄法二示妄相初又二一立
能所。


▲注然有二義下一約悟二約迷應知迷中未
圓修時則無理智悟中未極證時必兼惑。


▲相涉於
[002-0732a]
立法立修二義者問不空如來藏為二義俱取為但
取立法耶答正取立法旁通立修以修有智行因果
亦屬□□不空至因果泯亡方顯本性空如來藏。



二無同下立境界。


▲注資中下彼云熾然成異即業
相因異立同即轉相無同無異即現相云云孤山下
彼云異即六道執有同即二乘執空無同異即菩薩
取中此九界執秪是一根本無明冥具此事耳云云。



不韙者左傳息侯伐鄭犯五不韙杜預云韙是也。



若論三細者起信云無明為因生三細一無明業相
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
不離因故二能見相以依不覺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三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斯由下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棃耶識今云而分三相
者以三細屬棃耶故藏法師疏引楞伽經以七識染
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
棃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


▲六麤者疏云境界為
緣生六麤一知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受與不受故
二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
故三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
故四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起業
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業繫苦相以
依業受報不自在故藏疏明三細六麤躡前起後略
有八重一以一心為本二不覺一心成業相三能見
[002-0732b]
相四境界相五分別相續法執六取著計名人執七造業
八受報今經同異等蓋由人法二執造九界業受依
正二報之相故云合是六麤境界。


▲又若以惑性所
具等者惑性即根本無明此與法性無始同體故云
須在性覺必明等二句中攝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
切法今惑性即其本也。


▲其猶下此喻理造未有事
造也苟失大塗請從良導者若謂私解失於大塗請
從舊師良者之導。


△二如是下示妄相又二一示因
相。


▲經自相渾濁者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故云自也。


△二起為下示果相沇疏云起是動即是
風因風動搖積成世界故云起為世界動息之處即
名為靜是前同相結成虗空故云虗空為同彼無同
異真有為法即前無同異相結成有情含藏識也今
難曰起是動相意謂動相即前業相業相起風結成
世界且世界之與虗空乃三細中現相此相並由業
轉而現豈可業相唯結世界轉相獨成虗空又以無
同異相結成含藏識者斯更不可也既將無同異
相對於現相現相即是藏識豈可復生藏識耶又若
前三結成此三經文秪合云同為虗空異為世界彼
無同異成有為法何文義之倒昧乎孤山謂由前性
中計異之心外感世界立同之心外感虗空彼無同
異心乃但中之妄執非真性無為之無同異也名既
濫真故簡示云真有為法今難曰若由性計而感空
界其文亦倒且計異之心豈不感空立同之心豈不
[002-0732c]
感界以六道二乘皆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又則前
同異二心既感外相無同異心那無所感乎縱巧銷
其文終非經意故集解中斯皆別釋或曰狂簡試為
裁之。
首楞嚴經集解熏聞記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