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2 御註圓覺經-宋-孝宗帝 (master)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
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菩薩讚佛於前章善說凡夫菩薩如來等隨順覺性。】

令諸
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聞佛宣說
心即開悟不待修行。先獲利益。圓音者。佛音一震。四眾普聞也。】


世尊。譬如大城。」

喻圓覺性。】


「外有四門。」

喻諸行門。】

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東西南北之人。各由一門而入。
豈止一路而巳。蓋喻悟入圓覺者。非止一法也。】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
提非一方便。」

莊嚴佛地。及成圓覺方便法門。非一而巳。】

惟願世尊廣為我
[002-0159c]
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請佛宣說一切行門。】

并修行人總有幾
種。」

又請佛說諸修行者。】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
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涅槃之道。廣大深妙。故以海喻。】

作是語
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
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

無上妙覺之性。大包太虗。
故曰徧諸十方。眾生悟此妙性。方證佛身。故曰出生如來。】


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既證
佛身。則無染無淨無凡無聖也。】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諸修行者。實無二法。】

方便
隨順。其數無量。」

隨順修習。方便甚多。】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
三種。」

周圓收攝。歸於一性。隨性差別。則有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既悟
圓覺。本來清淨。則當以此心專取寂靜。以為法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因以寂靜。
澄諸念慮。故清淨之識顯矣。】


靜慧發生。」

因靜生慧故云靜慧。昔昧今顯。故云發生。】

身心
客塵從此永滅。」

非性所有。故曰客塵。永無此相。故曰永滅。】

便能內發寂靜
輕安。」

內發者。非自外得也寂靜輕安者。至寂至靜。無累無惱也。】

由寂靜故。十方世
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因寂靜故。空性湛然。十方佛心。悉皆
如是故假云於中顯現如鏡中像也。蓋謂鏡淨則像現。心淨則佛現故也。】


此方便者。名奢
摩他。」

圓覺疏曰。此飜云止。寂靜義也。又名泯相澄神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
與根塵。皆因幻化。」

心既開悟。則知能覺之心。所覺之性。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
味觸法六塵。皆因妄幻化現而有也。】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起諸幻智。方便修習。滅彼
[002-0160a]
身心等幻也。】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隨機化現種種幻法。開示眾生也。大涅槃經曰。
瞿曇譬如幻師幻作王身沙門等身或說無常或說有常者。是也。】


由起幻故。便能內
發大悲輕安。」

因起幻智。開示幻眾。但生悲濟之心。別無煩惱之念。】

一切菩薩從
此起行。漸次增進。」

從此觀門。起諸法行。漸漸增修。至於佛果。】

彼觀幻者。非
同幻故。」

慧目清淨觀見諸幻者非與諸幻同體故也。】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所觀之智。不與幻同者。亦皆是幻。不可執著。】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
行。」

於諸幻相。永不染著。是名菩薩所成妙行。】

如土長苗。」

菩薩圓此妙行。如土之長苗也。苗日
增長。必致結實。妙行增進。必致成佛。故偈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也。】


此方便者。名三
摩鉢提。」

圓覺疏曰。此云等至。蓋謂凡聖一等。至於勝定也。又名起幻銷塵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
諸靜相。」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者。謂不取三摩鉢提之幻觀。及不取奢摩他之靜觀也。】

了知
身心皆為罣礙。」

既離幻靜二觀。了知幻身幻心在覺性中皆是罣礙。】

無知覺明。」


無知覺者。非頑然如木石也。但圓覺淨性。不起一切知覺心爾。明明不昧。如鏡之淨。故曰無知覺明。】

不依
諸礙。」

不依者。無所染著。諸礙者。身心等幻。】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既離諸礙。則有
礙無礙之境。一時超過。】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
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世界身心等相。雖在塵域。然覺性圓
通。不為煩惱涅槃之所礙。譬如器之中空者。金鐵為實。聲達于外。不為器之所隔也。鍠字說文音皇。】


便能
內發寂滅輕安。」

覺性圓通。一切無礙。則自心寂滅。無累無惱。】

妙覺隨順寂
滅境界。」

妙覺之性。隨順本來寂滅境界。不起一切生滅念也。】

自他身心所不能
及。」

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蓋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非我相人相所能至也。】

眾生
壽命皆為浮想。」

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佛境界。如眾生相壽命相。非虗浮妄想而何。】


方便者。名為禪那。」

圓覺疏曰。此云靜慮。又名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

三法門者。奢摩他。三摩鉢
提。禪那也。始依圓覺。而起觀行。終因觀行。以證圓覺。始終不離。故云親近隨順。】


十方如來因
[002-0160b]
此成佛。」

因此者。因修此三法門也。】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
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修習雖有異同。究竟不離三法。】

若得圓證。即成
圓覺。」

三法圓修。即證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
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
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成就百千萬億小乘之果。不如暫修圓覺
無礙法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
希有。世尊。此諸方便。

如是法門。及諸方便。皆謂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一切
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修證圓覺觀門。共有幾種修習。】

願為大眾
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圓覺空性。無一切相。故曰實相。】


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
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
然而聽。
[002-0160c]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諸佛
本性。圓覺清淨實無可修之法。亦無能修之人。】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
未覺。幻力修習。」

因未覺悟之故。以諸幻力。修習圓覺。】

爾時便有二十五
種清淨定輪。」

二十五輪者。即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之三觀。或單修。或齊修。或先修。或中修。
或後修或圓修。共有二十五種名也。曰清淨定輪者。蓋覺性無染。能轉萬法。及摧輾諸幻故也。】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唯取奢摩他至靜一法。永斷無明。終得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即就坐處。便證
寂滅。言其不待別法修習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此乃專修靜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
備行菩薩清淨妙行。」

觀一切法。皆如幻化。故變化作用。起三摩鉢提之妙行。】


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在圓覺總持法中。不失禪那之寂念。不失奢摩
他之靜慧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此乃專修幻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
便證實相。」

唯欲滅除諸幻。不取三摩鉢提之作用。獨以禪那寂觀。斷諸無明。即證圓覺無相之相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此乃專修寂觀。】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
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取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先修。後起三摩鉢提之妙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奢摩他之靜慧取證。故云
先修。後以禪那斷煩惱而出生死。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
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
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有奢摩他之靜慧。故云先修。中現三摩鉢提之幻力。故云中
[002-0161a]
修。後入禪那之寂滅。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巳。後起菩薩清淨妙行。
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
三摩鉢提。」

先有奢摩他之靜力。故云先修。中以禪那斷盡煩惱。故云中修。後起三摩鉢提之妙
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先有奢摩
他之靜力。故云先修。於禪那斷滅煩惱時。就起三摩鉢提之幻行。建立世界。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
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以奢摩他之靜力。助發三摩
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以禪那。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以奢摩
他之靜力。資助禪那之寂滅。故云齊修。後起三摩鉢提之作用。變化世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
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隨順。故云先修。後
取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
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有三摩鉢提之幻力。故云先修。後取禪那之
寂滅。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而作佛事。故云先修。中則安住奢摩他之寂靜。故云中修。後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
惱。故云後修。】

[002-0161b]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無礙作用。故云先修。中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中修。後則安住於奢摩他之
至靜。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先以三摩
鉢提之幻力。方便作用。故云先修。後則奢摩他之至靜。及禪那之寂滅。悉皆隨順修習。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三摩
鉢提之幻力。種種起用。資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齊修。後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
鉢提之幻力。資於禪那之寂滅。故云齊修。後以奢摩他安住清淨不起靜念。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
住於清淨。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
先修。後起三摩鉢提之作用。隨順一切。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中則種種自性安於奢摩他之靜慮。故云中修。後則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
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
[002-0161c]
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
修奢摩他。」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中則不動自性。起三摩鉢提鉢作用。故云中修。後則
清淨境界。歸於奢摩他之靜慮。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
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則住於奢摩他之靜慮。而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
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以禪那寂滅之力。資於奢摩
他之至靜。故云齊修。後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以禪那
寂滅之力。資於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清明境慧者。至靜之中。境智俱淨
。】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以圓覺性中之智慧。圓攝一切法也。】


諸性相。無離覺性。」

既是圓合一切。則於種種性相。皆不離圓覺妙性。】

此菩薩
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三觀齊修是為圓覺。】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菩薩
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輪。唐僧惟慤。以此二十五輪。為二十五觀。第一名澄渾息用觀二庖丁恣刃觀。三呈音出
礙觀。四運舟兼濟觀。五湛海澄空觀。六首羅三目觀。七三點齊修觀。八品字單雙觀。九獨足雙頭觀。十果落華
敷觀。十一先武後文觀。十二功成退職觀。十三幻師解術觀。十四神龍隱海觀。十五龍樹通真觀。十六商那示
相觀。十七大通宴默觀。十八寶明空海觀。十九虗空妙用觀。二十舜若呈神觀。二十一飲光歸定觀。二十二多
寶呈通觀。二十三下方騰化觀。二十四帝青含變觀。二十五如意圓修觀。】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
惟。」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靜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審察邪正也。】
[002-0162a]


「求哀懺悔。經三七日。」

恐為業力障蔽淨心。故求哀懺悔。以二十一日為期也。】


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

如探籌然不可揀擇。】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結得前單修三輪及圓修一輪。即是頓門。結得餘二十一輪。即
是漸門。】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苟有疑悔之心。觀行終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
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謂前所說二十五輪。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一切
如來因地行相。」

二十五輪。即諸佛初地觀行之相。】

令諸大眾得未曾
有。」

大眾聞所未聞。故云得未曾有。】

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
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大眾自見曠劫修行功用
如在一念間也。】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
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迷惑之時。總稱
本性。開悟之後。方名法性。】


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現未眾生。
聞佛開示。盡未來際。永無迷惑。】


說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
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002-0162b]
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
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
與壽命。」

眾生從無始劫來。妄想執著。以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也。】

認四顛倒
為實我體。」

妄認四相。為實我體。不知此四顛倒本來無有。】

由此便生憎愛二
境。」

由執四相為我體故。所以順我則愛。違我則憎。】

於虗妄體重執虗妄。」

四大幻體
巳是虗妄。更執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
二者相因。作業受報。故曰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既有妄業即受輪迴本無
輪迴。故曰妄見。】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厭彼輪迴。欲證涅槃。本無涅槃。故云妄見。】


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因彼妄見所障。不能悟入
淨覺。非是淨覺障拒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眾生能悟入於覺爾。非覺來入眾生
性中也。孔子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
悶。」

諸念動時。固不能覺縱使止念。亦無入處。】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
為巳主宰。」

動靜皆迷悶者。由無始劫來無明妄想為我之主故也。】

一切眾生生
無慧目。」

有生以來。不見自性。故曰生無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既無慧目。
則四大五蘊。一切幻性。皆是無明執著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眾生妄執無明
不肯除滅。譬如世人不肯自殺。】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

彼有愛我
者。我亦隨順彼境。而生愛心。】


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非隨順彼境。而生愛心。則徃往
怒其違巳。起憎怨心。】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種種憎愛。增長我見。念念不斷。成道愈難。】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眾生之心。無所取證。則不
著我相。纔有所取證。即執此心。以為自巳。故曰我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
調適忽忘我身。」

此論眾生無所取證時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弦緩。攝養
[002-0162c]
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此喻眾生纔有所取證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
證取。方現我體。」

證是我證。取是我取。故證取時我體發現。】

善男子。其心乃
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我心未斷雖能
入佛涅槃。亦皆是我相爾。】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執
著也。心悟證者。悟所證之我相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
悟非我。悟亦如是。」

雖我相為非不復執著我相。然所悟我既是非我。則其能悟者亦
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悟巳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使此悟心
勝彼一切證我相者。亦皆是人相爾。】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
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雖能圓悟自性涅槃備極一切
取證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爾。】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眾生別發一心。自謂前所證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眾生相也。】

善男子。譬
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
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諭巳為眾生相。則非我相。非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眾
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蓋巳
是眾生。則非是我也。曰非彼者蓋巳是眾生。則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善男子。但
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

了知前所證者為我相前所悟者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巳之所見勝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眾
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覺所了者。覺前執眾生相時了心未泯也。此覺心綿綿相續。欲不斷滅。故曰壽命相。】

一切業智
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一切覺心。皆是清淨業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見。所以念念不
斷。如命根之不可斷也。】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
[002-0163a]


心光發明。見種種覺。在淨性中。悉為塵垢。】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照心覺心。皆是塵念
故也。】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
是。」

存我則如水之為冰。覺我則如湯之銷冰。冰湯雖異。同歸一水。別無能知冰銷者。所以存我覺我同
歸一性。別無能知我覺者。】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
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不能了達我人眾生壽命之相。雖經累劫勤修。
亦不能證無為聖果。】


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圓覺疏曰。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
人多取相。今既取相。雖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
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為正法末世。蓋由執著諸相為寂滅之道有所證悟及
有成就之名故也。】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蓋諭取相修行終不成佛。】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
為涅槃相。」

愛我即愛涅槃。究竟未離於愛。但能降伏我之愛心。使之不起爾。不起之相。似涅槃
相。其實非真涅槃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終不解脫。】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

本愛涅槃。擬除生死。不知愛心真生死根本也。】

別憎生
死。名不解脫。」

既起愛涅槃之心。巳為生死所縛別更起憎惡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脫。】


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等憎愛心。在圓覺法中。非解脫之見故也。】

善男子。彼
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巳微證。為自清淨。由未能盡
我相根本。」

在巳小有所證。便為自心清淨。蓋由未能忘我也。】

若復有人讚歎
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
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聞毀譽而生瞋喜者蓋由堅執我相。】

潛伏藏
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

執我之心。潛伏於藏識而游戲於六根。念念不斷故也。宗
鏡曰。識即是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


善男子。彼
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能斷除我相。安能悟入
淨覺。】

[002-0163b]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若知我體本空。則知彼之毀我者亦無立處。】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纔作我見。演說諸法。皆是我相未斷滅故。】

眾生壽命。
亦復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過患。若執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其患一同。】

善男子。末世
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乃是
四病。眾生愚癡。說此四病。以為正法。誠可愍也。】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
能入清淨覺。」

執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
自修行。終不成就。」

不能了達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雖以佛之見解及佛所行之道
為自巳修行之法。終亦不能成佛。】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未有
所得自謂巳得。未有所證。自謂巳證。如此妄語之人。蓋由未斷我見。】


見勝進者。心生嫉
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見勝巳而進道
者。便生忌心。蓋由愛我之心念念不斷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
長我見。」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唯令廣學多聞。則彼之我見轉加增長矣。】

但當精
勤降伏煩惱。」

望成佛果者。不必廣學多聞。但須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
得令得。未斷令斷。」

當發廣大勇決之心。佛果未得。當令必得。妄念未斷。當令必斷。】


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
說是人漸次成佛。」

若無此等妄心。必可漸成佛果。】

求善知識。不墮邪
見。」

更須親近善人。方得絕諸邪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
淨覺海。」

若於所求善知識處。不能信受其法。別生憎愛。則不能成就圓覺廣大之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002-0163c]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

贊佛於前
章善說四相也。】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使諸
法眾。聞所未聞。心意豁然獲大利益。】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
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
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菩薩起此五問。
請佛開示羣迷。】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
眼。」

能使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

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
求一切正知見人。」

發無量廣大之心。親近大善知識。欲修圓覺者。當擇正知正見之人。
一切正知見者。種種知見。悉無染著。者是也。】


心不住相。」

正知見人。心不著相。】

不著聲
聞緣覺境界。」

正知見人。心不執著二乘境界。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
悟者名緣覺。】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正知見人。雖化身於塵勞之中。其心未甞有所
染著。】


示有諸過。」

正知見人。示諸過患者。欲與眾生同事而攝化之也。維摩詰經曰。示行貪欲。離
諸染著。示諸煩惱。心常清淨者。是也。】


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雖示
現種種過患。亦常讚歎真實梵行。不使眾生入於不依戒律之儀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見之人。以為師友。方
[002-0164a]
得成就無上正等覺也。藏經曰。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覺也。】


末世
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見此正知正見之人。須當供養
參問其法。不可顧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齊腰斷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彼善知識四威儀
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善知識行住坐
臥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之行。忽然現出一切過患。則學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況復摶財妻
子眷屬。」

求法之人。尚不可順惜身命。況摶聚財寶妻子眷屬身外之物耶。】

若善男子。
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一切疑心。皆名惡念。
學者於善知識。不起此等惡念。方能成就佛果。】


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心光發現。照諸
剎土。】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修證
圓覺不可起作止任滅之心。有此四心。即為四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
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
得故。說名為病。」

作種種行者。修一切有為之行也。圓覺妙性。非因有為而得悟。故曰非作
得故。圓覺疏亦曰。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
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
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
有故。說名為病。」

謂如不斷輪迴。不求寂滅。不起諸念。亦不滅念隨緣任性。欲證圓覺。不知
圓覺妙性非因此任心而能悟。故曰非任有故。圓覺疏亦曰。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


三者
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
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
為病。」

謂如永止諸念得種種性。寂然不動。平等無二。求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止心之所能合。圓
覺疏亦曰。性本無止。止亦違性。】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
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
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
[002-0164b]
為病。」

謂如永斷諸幻身心本空。六根六塵等悉皆寂滅。求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滅相之所能證。圓覺
疏亦曰。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無作止任滅之心。方知本性清
。】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清淨無染。即名
正見。別生見解。即墮於邪。】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
善知識。」

欲修圓覺者。若遇真善。友真善知識當須不惜身命承事供養。】

彼善知識欲
來親近。應斷憍慢。」

見善知識。有相親之意。不得生憍傲慢易之心。】

若復遠離。
應斷瞋恨。」

見善知識。有遠我之意。不得生瞋怒怨恨之心。】

現逆順境。猶如虗
空。」

凡善知識。現違我順我之境。而我視之。猶如虗空。了無憎愛。】

了知身心畢竟平
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了知自巳身心。
與彼虗空平等無二。與諸眾生同一真體。方能悟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
切種子故未解脫。」

無始劫來。於自則愛。於他則憎。此一等心。能發生一切憎愛。故名曰
種子。既有此等種子。安得解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巳父母。心無
有二。即除諸病。」

視冤如親。愛無一切憎即。】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
復如是。」

心既平等。則一切法中。種種愛巳憎他之心。亦復無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
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初修行時。即當發此廣大
誓願。】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圓覺光中。明明不昧未甞起心取證圓覺。】

除彼我
人一切諸相。」

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一無
自他憎愛。二願眾生成佛。三不取證圓覺。四不執著諸相。發此四心。方為正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002-0164c]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
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
者巳得開悟。

此贊佛善說修證圓覺之法令彼開悟也。】

若佛滅後末世眾
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請說將來眾生
如何安住修證此法。】


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請說初修奢摩他之
靜觀三摩鉢提之幻觀禪那之寂觀云何起行。】


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
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
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
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
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
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
在伽藍。安處徒眾。」

具大乘性者。具足佛之根性也。伽藍者藏經曰。此云眾園。蓋今之僧
舍也。】


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巳說。」

既為緣事所拘。當隨巳分量修習可
。】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
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佛謂日久則凡心易厭。日促則
[002-0165a]
妙行未圓。故立三期。以為中制。】


安置淨居。」

安置道場。當於清淨之地。】

若佛現在。當
正思惟。」

若佛住世之時。當正心思惟。絕諸妄想可也。般若經中。亦謂斷除妄想為正思惟。】


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
住之日。」

生正憶念者。無念之謂也。蓋謂雖對佛像。亦當如佛現在。不可起妄念也。】

懸諸幡
華。經三七日。」

幡華供養。經二十一日也。】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
懺悔。」

至心稽首。稱揚佛號。求佛哀憫。懺悔三業。】

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念佛懺悔
之後。或見佛像。或見光明。及一切善境。即得自心輕安暢適。】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越二十一日之後。更不念佛懺悔。一向收攝正念不令放逸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
當為清淨菩薩止住。」

若遇夏初。即當結夏。安居觀室。三月不出。是名清淨菩薩止住
之觀。】


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今既安居淨觀。何待
聲教也。故曰心離聲聞既是心離聲聞。何假徒眾之助。】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
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安居淨觀之日。即對佛作
此誓也。比丘者。圓覺疏曰。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淨戒。比丘尼者。女比丘也。優婆塞者。行者也。優婆夷者。尼
童也。】


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

自謂按菩薩大乘之法修習妙行也。】

同入
清淨實相住持。」

悉皆悟入無相之相。住持無失。】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伽藍者。眾圓也。今曰以圓覺為伽藍者。蓋明我眾不依倚別法也。】

身心安居平等性
智。」

身心安居於大圓覺中。性與智慧。泯於一等。】

涅槃自性無繫屬故。」

寂滅本性
廓然自在。無所繫縛。亦無所統屬故也。】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
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
緣故。不繫徒眾。」

不依倚聲聞小乘之法。至心敬請諸佛菩薩。三月安居。修此廣大圓覺法
門。又豈在乎徒眾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前說三月安居者。乃菩薩
示現安居之相。】


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居修
行者。過此三期日數。微往他所。亦無妨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
[002-0165b]
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正在禪定中。忽然別有他念起時。當以智慧觀
察。非上所聞三期正行之外。若善若惡一切境界。皆名邪見。並不可取著。後皆倣此。】


善男子。若
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

修奢
摩他之靜觀。則先斷思念。靜力既極自然開悟。】


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
界。」

初習靜觀。始則一身內外了無動念。漸覺靜性徧滿於一世界中矣。】

覺亦如是。」

靜極而覺。
則亦先悟身相本空。漸覺法身徧滿於一世界中矣。】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
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
界亦復如是。」

我覺性與虗空同體。而眾生者皆在我覺性中。故所起念。無不知者。】

非彼
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巳解在前。】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
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修三摩鉢提之幻觀。則先須思想諸佛菩
薩。使心不亂。然後依諸法門。漸修正定。】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廣發至大之願。以自
熏習成佛之種性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巳解在前。】

善男
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

修禪那之寂觀。先須自知種種妄念
之分劑頭數。故曰數門。圓覺疏亦曰所知生滅心念便是數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
分齊頭數。」

妙明心中。了然自知生住異滅四種念頭也。生者初起之念。住者現在之念。異者差
別之念。滅者寂滅之念。經中無異字者。取其成句故略之爾。圓覺疏中。亦如是說。】


如是周徧
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種種念數無不了知
。】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
覩所受用物。」

行住坐臥念念是覺。則覺力漸進體無不周。故諸世界中。有一滿雨。亦如親見
。】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巳解在前。】

是名三觀初
首方便。」

奢摩他之取靜。三摩鉢提之憶念。禪那之數門。乃三觀最初起首之法。】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圓修三觀。精進無怠。如此眾生無異出世之佛。】
[002-0165c]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


根性頑鈍學道不成者皆由宿業所障故也。】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

勤懺巳往之業。
常起成佛之心。】


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斷諸惡念。發無上心。】


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
次求證。」

三種淨觀者。即奢摩他之靜觀。三摩鉢提之幻觀。禪那之寂觀也。隨學者心。精習一觀不
可兼學他觀也。此精習心。若不放逸。漸漸增進。可證。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
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贊佛於前十一章演說圓覺妙義開悟眾
生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世尊。此大乘教。」

謂此圓覺大乘經教。】

名字何
等。」

請問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請問此等教法如何受持。】

眾生修習得
何功德。」

請問眾生修此教法獲何利益。】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請問如何使我
衛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請問此圓覺經教流傳分布至於何處。】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
[002-0166a]
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佛謂此圓覺經教。無
數諸佛。悉皆如是宣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佛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悉皆
守護此經。】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佛謂法界諸菩薩等。無不敬信此經。】

十二部
經清淨眼目。」

佛謂此經清淨明了。為十二部經之眼目也。十二部經者。一名修多羅。二名祗夜。三
名授記。四名伽陀。五名優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伊帝目多伽。九名闍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
名阿浮陀達磨。十二名優波提舍。】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
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佛謂此經有此五名。汝等菩薩。應當
受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經獨能顯示佛境。唯佛宣說。曲盡其妙。】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
地。」

若依此經修行。漸漸增進。必至佛之地位。】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此經名為頓悟之教大乘之法。】

頓機眾
生從此開悟。」

利根眾生。有圓頓之機者。皆因此經。而得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
羣品。」

鈍根眾生。須假漸修。而此經教。無不圓攝。】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大海者。喻
頓教大乘。不讓小流者。喻能攝一切漸修之法。】


乃至蚊蝱。」

此喻漸修眾生。】

及阿修羅。」


此喻頓機眾生。】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喻頓漸之徒。修此經教。悉得圓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至多之寶布施者。其福
報有盡。聞此經義而修證者。其智慧無窮。】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
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阿羅
漢果。蓋是小乘之法。此經與偈乃是大乘之教。】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
[002-0166b]
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
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聞此經名。
深信不疑者。蓋曾於無數佛處。種諸福慧及諸善根方得聞爾。】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佛令菩薩衛護將來如是信心修行之人。】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礙覺性之事。皆為
惡魔。非其同志之人。皆為外道。今菩薩護持此修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惱彼身心使之退轉。】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
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
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
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此諸金剛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也。決定大乘者。謂此大
乘經教。乃決定成佛之義。】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
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金剛又欲守護道場內修行此等大乘法處。令修行者無
退轉心。】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金剛又欲守護其家。令無災害。】


「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辦道資粮。常令不闕。】


「爾時大梵王。」

圓覺疏曰。即初禪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
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其號曰四王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眾天王。
梵輔天王大梵天王少光天王。無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淨天王。無量淨天王徧淨天王。福生天王。福愛天王
廣果天王。無想天王。無煩天王。無熱天王。善見天王。善現天王。色究竟天王。無邊空處天王。無邊識處天王。無
所有處天王。非非想處天王。】


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
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等。皆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圓覺疏曰。吉槃茶者。亦云鳩槃茶。食人精血其
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


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
[002-0166c]
衛。令不退屈。」

諸鬼王等亦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藏經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
微塵。」

為護法故盡其威力。】


「佛說此經巳。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八部者。一天神。
二龍神。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及諸天王梵王
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下

No. 251-B



今上皇帝御注圓覺經。賜臨安府徑山。被
旨流通。而福州雙栢庵白蓮社諸比丘等。得所拓
本。恭覩
聖製。各深慶幸。謹命工鋟板。仰祝
聖壽無疆。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一切有情同證圓覺。
淳熙戊
申季夏初吉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