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2 御註圓覺經-宋-孝宗帝 (master)



No. 251-A



淳熈十年二月乙丑
聖旨賜臣寶印
御註大圓覺經一部。九頓首。薰香伏讀。如在 靈
山親聞。無有少異。具表謹謝。仍進山頌。歌詠
聖德。乞就徑山開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發明心
地同泛如來大圓覺海。蒙聖恩俞𠃔。謹稽首拜手
言曰。圓覺自性非性者直指也。 聖人不言而言者
方便也。維
諸佛於大光明藏。光嚴住持。即是一切眾生淨覺心
地。當此時說聽巳周。法義巳具。而婆伽世尊。答文殊
以圓覺本有無明本空。為法行之正因。免眾生之邪
見。廼見直指根源。更無枝葉。普賢諸大菩薩。為物之
故。於無疑處起種種疑。而如來各隨其機。於無應處
能種種應。所謂都城非一門而入。大廈非一木而支
也。謂之圓覺。覺無不圓。謂之了義。義無不了。然十二
部經之所共詮者。以此為之眼目。三十五祖之所單
傳者。以此為之骨髓。愚謂。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
者凡夫也。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如來也。雖與裴
休之說相為冰炭。唯親證者廼能知之。恭惟我
今上皇帝陛下。得佛心法。廣大周徧。靈明昭徹。仁如
天。智如神。靜而聖。動而王。豈非圓覺一心之妙用乎。
[001-0152a]
萬機之暇。游戲於大光明藏。肆筆成書。顯揚
聖意。寔以佛佛道同。不言而言言直指也。謹按。佛
法流入中國。唯
唐太宗文皇帝親製序文。冠於大般若經。而未甞註
釋。今我
皇帝陛下。顯示一心之法。註釋大圓覺以悟羣迷。真
冠乎百王。超出前代一人而巳。昔圭峯禪師宗密。附
以疏鈔。但其文浩繁。今
陛下所註。言簡而義豐。詞約而理盡。自有圓覺以來。
蓋未有此書也。謹以
賜本。鋟板傳之無窮。
上以祀延
兩宮聖壽無疆。次以均福四海。亦使見者聞者知幻
即離離幻即覺。如是開悟。永斷輪迴。此對揚休命
之萬一也。


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住持傳法
寶印稽首拜手謹言



「 古佛與今佛
 同一廣長舌
 於無途轍中
 為物啟途轍
 撥開千障雲
 放出一天月
 普令大地人
 言下盡昭徹
 覺亦無可圓
 幻亦無可滅
 只此無亦無
 紅爐一點雪
 稽首佛與佛
 字字無異說」


[001-0152b] No. 251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上


大方廣者。無量無邊之廣也。蓋圓覺性體。周徧法界。如大方之廣故也。圓者圓滿具足。覺者虗明靈照。修
多羅者。按諸註疏。乃總指諸經之辭了義經者。贊此一經。是究竟了達之義。】


「大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如是我聞。」

阿難謂。如是經教。親從佛聞。】

一時。」

佛說此經之時。】

婆伽婆。」

藏經曰佛
之異稱。】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佛入大定中。神通光明無窮無盡。故名曰藏。】


昧正受。」

三昧者。正定中自得之妙。正受者。不受諸受。名為正受。】

一切如來。」

金剛經曰。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光嚴住持。」

光嚴者。光明莊嚴也。住者常住不住。持者
受持無失。】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佛與眾生。本同一性故。諸佛光嚴住持處。即眾生淨
覺心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既證寂滅。聖凡體同。方見本來真際。了無差等。】


滿十方。」

覺性圓滿。徧法界故。】

不二隨順。」

雖順諸緣。覺性常一。】

於不二境現
諸淨土。」

佛一性中。名不二境。以無著無染之法。接化眾生。】

與大菩薩摩訶薩
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
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
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
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
[001-0152c]
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本起者。佛從凡夫時
最初所起之心。因地者。佛之初地。法行者。佛之妙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
淨心遠離諸病。」

諸病者諸幻也。】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
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
始。」

五體者。頭與四肢也。三請者。禮之至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
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
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

佛之尊稱也。佛悟最上乘法。為萬法之主。更無在其上者故也。】


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陀羅尼門者。藏經曰總持門也。今圓覺為大陀羅尼門者。
總攝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故也。】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真空妙性如如不動者是也。裴
休亦曰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菩提。」

此翻覺也。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非覺而
。】


涅槃。」

此翻寂滅。】

及波羅蜜。」

此云到彼岸。亦云事究竟。】

教授菩薩。」

佛指教傳
授諸菩薩故。】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皆依
者皆因也。圓照者圓明寂照。清淨者一切無染。覺相者無相之相。傅大士曰。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者是也。】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

眾生妄想迷失明悟真覺之性。故曰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
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眾生自無始劫來。以妄為
真。正如迷路之人。東西南北不知定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地水火風假合而成
幻體。眾生顛倒認為自身實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緣之影。
眾生顛倒。認為自心實相。。】


譬如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妄認身相
心相。譬如翳者妄見空華。揑目者妄見兩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001-0153a]


諸幻本空。眾生妄認為有。如空華本無翳者妄執為有也。】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
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眾生因妄執之故。不唯迷惑自巳虗空之性亦
且不知彼之翳目實是空華生處也。】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因此
種種顛倒。遂妄有輪轉生死也。本無輪轉生死。故曰妄有。】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無明因妄而起。非實有體相也。】

如夢中
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此論眾生迷時深以無明為實。覺悟
之後方知無明是幻。】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無明之滅。如空華之滅。不可指說滅處者。蓋無明本無生處故也。】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眾生妄見幻身有生滅相。故佛說名輪轉生死。說名者非實有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初修
圓覺者。知生滅相。如彼空華。生滅頓空。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既無輪轉。
身心亦空。身心既空。生死安寄。】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非作為然後無。性本清淨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

覺上起知。所覺亦妄。如彼虗空了非佛性。】

知虗空者。
即空華相。」

心執頑空。還歸色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不起斷滅之念。】


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有知無知一無所著。故曰有無俱遣。淨覺隨順
者。覺性清淨。不立我相。故能隨順一切。無所迷執。如孔子之絕四是也。】


何以故。虗空性
故。常不動故。」

蓋由性如虗空。常不動念之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知見故。」

如來藏中。即淨覺性中也。淨覺性中。本無生滅相。本不立知見故也。】

如法界性。」


圓覺性體。如法界之廣故曰如法界性也。】

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眾德具足。無有邊際。】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001-0153b]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虗空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
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
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既知一切如幻。則身心亦是幻也。何故復以幻身幻心。修彼幻
。】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
說修行如幻。」

若滅諸幻性。則冥然無心。亦無修行之人矣。其性既不可滅。則修行非幻也。何故復
謂修行如幻。此菩薩設問之意。】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
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若謂本來
不須修習。則常在幻中。不明幻境。令彼妄心何由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
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巳。五
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
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
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
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妙心未明。諸幻競起。譬如
[001-0153c]
空華。從空而有。及至幻滅妙心獨。存譬如滅。華空性無損。】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彼幻
心者。因幻而起。復因幻智。方得除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諸幻悉滅。圓覺本性。元不
曾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離幻說覺。尚在幻中依幻而言。故宜為幻。】

若說有
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本來覺性。不屬有無。若說有無。皆未
離幻。】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幻滅之後。覺性如如。】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
虗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遠離一切幻境者。本由堅固執持。永無一
切幻心。】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我之靈心如幻化者。亦當遠離。不可執著。】

遠離
為幻。亦復遠離。」

遠離諸幻之心亦是一幻。亦當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
離。」

欲遣遠離之心亦是一幻。亦當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盡離一切幻心。則幻
無所容矣。】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
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以木鑽火。木為火焚。木火俱盡。
獨有地存。如以幻心復修幻法。諸幻盡滅。覺性常在。】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
便。」

心知是幻。即當遠離。何假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盡離諸幻。即是真覺。頓悟
本心。更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
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虗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虗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001-0154a]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
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
思惟。

如何思惟。方為正念。】

云何住持。」

如何住持。方得無失。】

眾生未悟。作何
方便。普令開悟。」

亦同法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修何方便。】

世尊。若彼眾生
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般若經。以不墮無為。為正方便。以斷妄想為正思惟今曰無正
方便者是墮於無為也。無正思惟者是不斷妄想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
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
世眾生。假說方便。」

前章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眾生未悟。故普眼請佛假說方便。】


是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
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
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
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正念者。無念也。無一切念。諸幻自遠。修圓覺者。應當如是。】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此翻為止。即定也。圓覺疏曰。奢摩他行者。至靜為行。】

堅持
禁戒。」

一切禁戒。皆當堅持。因戒入定故也。】

安處徒眾。」

我之徒眾。皆令安處。我心無惱。可以
辦道。】


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安坐靜室。於一
切時中常自念云。我今幻身。乃地水火風和合而有爾。】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
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
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
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自念四大。各歸其源。今之幻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
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四大散滅之後。方知幻體本空。假合
[001-0154b]
成形。實同幻化。列子言堰師所造之倡善於歌舞。及其剖之。則革木所為爾。正此謂也。】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四緣者。四大也。四大假合之後。遂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中有四大。外有六根中外假合。成此幻身。】

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緣氣者。虗妄色心從緣而現者也。於中積聚者於幻身之中。聚而不散也。】

似有
緣相假名為心。」

緣氣積於中。緣相形於外。似有者。非實有此相。假名者。非真有此心。】


男子。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一切妄心。若無色聲香昧觸法
六種幻塵誘之於外。則此心從何而起。】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四大壞時。所染諸塵。
並無一塵可得而有。】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四緣六塵散滅之後。所謂緣心了不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塵亦滅。」

幻身既滅則幻心無所依止。故散滅也。幻心既滅則幻塵無染著者。故亦散滅也。】


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塵既滅。諸幻悉空。幻滅之迹。亦復無有。】

幻滅滅故。非
幻不滅。」

諸幻盡滅。幻滅亦滅。覺性非幻。終不斷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鏡喻
本性。垢喻諸幻。垢盡明現幻盡性明。】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幻身幻心。
障我覺性譬如垢穢染污淨物。】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身心垢相。既巳永滅。於十方界。
清淨無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圓覺
鈔曰。梵語摩尼珠者。如意珠也。珠體明淨。映彼五方之色。如圓覺心湛然清淨。應現十方也。】


諸愚癡
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愚人不知珠體明淨映現五色。乃謂珠中實有五色。正如
眾生謂佛實有色相也。】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圓覺淨性。化現身心。隨眾生類。各各應現。如觀音之三十二應。是也。】

彼愚癡者。說淨圓
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愚人見佛現諸身心。乃謂淨圓覺中
實有如是色相而自巳色相。亦復如是。可謂真愚癡也。】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眾生
由此迷執之故。不能遠離諸幻。】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因彼迷執身心故佛說云幻垢。】
[001-0154c]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對離幻垢者以覺除幻。如對病與藥之謂也。今對幻之覺能離
幻垢。佛說是人。名為菩薩。】


垢盡。」

身心幻垢。悉皆永滅。】

對除。」

對幻之覺亦復無有。】

即無對
垢。」

無對幻者。亦無幻垢。】

及說名者。」

說名菩薩亦是幻名。今對垢兩空豈有此菩薩相也。】


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
便得無方清淨。」

諸幻影像皆滅。即得無方清淨。無方者。不拘方所也。】

無邊虗空
覺所顯發。」

既得無方清淨。則無邊際之虗空。因覺而顯矣。】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所證之覺。既巳圓明。方顯自心本來清淨。】

心清淨故
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欲有所見。皆是塵念。故曰見塵。眼為見之本源。故曰眼根。眼能分別諸色。故曰眼識。】

識清淨故
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欲有所聞。皆是塵念。故曰聞塵耳為聞之本源。故曰耳根。耳能分別諸聲。故曰耳識。】

識清淨故
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心有所覺。亦是塵念。
故曰覺塵鼻舌身意各有塵根識。皆因自心清淨之故。悉得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
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六根既巳清淨。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幻塵。亦皆清淨。】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
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六塵
既巳清淨。則地水火風四大妄緣。亦皆清淨。】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


六根六塵。合為十二處。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界。」

般若經云。六根
六塵并六種分別之識是也。】


二十五有清淨。」

莊椿錄曰。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有二十五
種之有。其名為四洲者。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也。六欲天者。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四惡趣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也。四禪天者。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四空
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又有一梵王天一無想天一淨居天總為二
十五種之有。總名為有者。皆屬有漏故也。今因自心清淨之故。悉得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


般若經曰。一是處非處如實力。二知三世報業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力。四知諸根上下力。五知眾生種種欲
[001-0155a]
力。六知世間種種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宿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觀一切力十得漏盡智力。】


四無
所畏。」

般若經曰。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苦盡道無畏。】

四無礙智。」


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詞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寶積經說。義無礙者。謂成就第一義智。法無礙者。謂於
諸法如實了知。詞無礙者。謂以善言種種分別樂說無礙者。謂隨機演說。不作二相。】


佛十八不
共法。」

般若經曰。一無有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七志欲無
退。八精進。無退。九憶念無退。十般若無退。十一解脫無退十二智見無退。十三若智若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
十四若智若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十五若智若見於未來世無著無礙。十六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
十七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八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此即佛十八不共法也。不共者唯佛
獨得。不與二乘共也。】


三十七助道品清淨。」

般若經曰。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
力七覺支八聖道支。總為三十七品也。四念處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正勤者。精進根。
精進覺。精進力。正精進。四神足者。定根。定覺。定力。正定。五根者。信根。念根。精進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念力。
精進力。慧力。定力。七覺支者。念覺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定覺。捨覺。八聖道支者。正語。正業。正命。正思惟。正
方便。正念。正定。正見。】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藏經
曰。陀羅尼門者。總持門也。蓋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故有八萬四千法門。今自心清淨。逈脫塵勞。故此法門悉
皆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前所說根塵四大及
三十七品等性如實有相。故曰實相性。金剛經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是也。此等之性。
清淨無染。故一真法身。全體清淨也。】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一真法身。既巳清淨。
一切化身亦皆清淨。如法華經說。佛化身徧往河沙佛土皆是佛身者。豈非一身清淨則多身清淨也。】



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多身清淨之故。遍觀
十方眾生之性。悉皆如此圓覺清淨。圓覺疏亦曰。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眾生本性清淨。非謂一人修道多人
成佛。】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

一世界中既巳清淨。眾多
世界無不清淨。如維摩詰經說。佛土清淨。如自在天宮。及佛以足指按地。則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嚴淨者。豈非
一世界清淨則多世界清淨也。】


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
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多世界清淨之故盡無量無邊世界。悉皆
[001-0155b]
一等清淨不動也。圓裹三世者。謂上下橫周。虗空世界。盡在其中。非謂過見未來之三世也。】


「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
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
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虗空四大。及諸法門。
泯然一等。了無動相。當知覺性亦復如是。】


「善男子。覺性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徧
滿法界。根徧滿故當知六塵徧滿法界。塵徧滿故當
知四大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徧滿法界。」

圓無
際者。覺性圓滿。浩無邊際也。此性徧滿法界。則根塵四大等。亦莫不然。】


善男子。由彼妙
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
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圓覺妙性。徧滿法界。則根塵諸法之性。皆如虗空。不
相染著。故無所變壞。亦無所混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
壞無雜。」

燈光論根塵等性。一室論無邊法界。】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覺性
圓明。名為成就。於一切法。非縛非脫。】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覺既成就。則知生死涅槃
皆如空華。故無所厭。亦無所愛。】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覺性圓明。照了諸境。正如眼光
曉了面前之境無所憎。】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覺既成就。則視諸學者。平等無二。故
不以宿習而加重。不以新學而加忽。如孔子於升堂之子路則抑而教之。潔巳之童子則與而進之也。】



以故一切覺故。」

八者皆無憎愛。蓋由一切是覺。】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
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覺性圓明。照了諸境。正如眼光曉了面前之境。蓋其光明圓滿
具足故。得豁然盡見無所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眼光覺光。同一
空體。兼無憎愛。故可比喻。】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
此無修。亦無成就。」

修習圓覺既巳成就。方知本無所修。亦無所得也。】

圓覺普
[001-0155c]
照。」

圓覺光明。徧照法界。】

寂滅無二。」

寂則無念。滅則無相。清淨本源。湛然常一。】

於中百
千萬億阿僧祇。」

藏經曰。阿者無也。僧祇者數也。合而言之。乃無數也。】

不可說恒
河沙諸佛世界。」

恒河沙者。恒河中所有沙也。金剛經曰。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蓋喻圓
覺性中有如此無數佛土。】


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諸佛世界本無住相。如空中華隨起
隨滅。】


不即不離。」

所現世界起滅無常者。初不即近圓覺亦不遠離圓覺。皆在大圓覺中。不可以
離即論也。】


無縛無脫。」

本無所縛。於解何有。】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修證至此
巳成佛果。方知眾生本來之性。見成是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既知本性見成是佛。
方知迷時之生死。悟後之涅槃。皆如夢中事爾。】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
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生死涅槃。既如昨夢。則起滅來去之相。亦
何有哉。】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所證圓覺。本是自性。既不可得
而得。亦不可得而失。既不可得而取。亦不可得而捨。】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
無滅。」

能證圓覺者。無作用心無止息心無任彼自然心無畢竟寂滅心。有此四心。即為四病。】


此證中。無能無所。」

無能證之智。無所證之相。】

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本無可證之法。亦無證之之人。】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修證圓覺。至於人法兩忘。則一
切根塵諸法之性。亦皆平等無二。永不變壞矣。】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
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
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徧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虗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001-0156a]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
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
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
翳朗然。慧目清淨。

此菩薩讚佛於前三章善說因地法行漸次方便。】

世尊。若
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此設第一問也。】

若諸
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此設第二
問也。】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
生一切煩惱。」

此設第三問也。十方異生者。十方世界異類眾生也。】

惟願不捨無
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

開祕密藏者。開說祕密佛語也。其妙義廣大無
盡。故名曰藏。】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
義法門。」

正謂圓覺了義一經。】

永斷疑悔。」

永無疑惑退悔之心。】

作是語巳。五
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
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
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
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
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

圓覺
大疏曰。創變為始。極證為終。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謝曰滅。過去名前。未來名後。現在住劫名有。空劫名無。成
劫名聚。壞劫名散。現行為起調伏。為止。】


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
皆是輪迴。」

不斷始終生滅等念。雖能取真捨妄取淨捨塵。亦皆是輪迴之見。】

未出輪
[001-0156b]
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
處。」

在輪迴中。辨別圓覺。其圓覺性亦屬輪迴。若更起念欲免輪迴。則妄上增妄。了無是處。】

譬如
動目能搖湛水。」

妄念不停。迷惑本性。如動目之能搖湛水也。】

又如定眼猶
迴轉火。」

性為妄念所惑。如定目之見火輪安得不隨而轉也。】

雲駛月運。舟行岸
移。亦復如是。」

雲舟論妄念。月岸論本性。妄念未息。本性似乎不定。】

善男子。諸旋
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諸旋者。眼目雲舟也。彼物者。水火月岸也。謂眼目雲
舟其動未息。則水火月岸。安能先住。】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
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未能淨染污之心復圓覺
之性。前之三惑。安得不生。三惑者。金剛藏之三問。是也。】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
翳巳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幻翳既滅。不可說言何時更起者。正答金剛藏
所問如來何時復生煩惱之說。】


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翳非待華而有。
華非待翳而生。】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虗空何時更
起空華。」

空華既滅。不可謂何時更起者。正如妄念既空不可謂何時更有也。】

何以故。空
本無華。非起滅故。」

空華本無。安有起滅。】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

彼空
中華。實無起滅。生死涅槃亦復如是。】


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證圓覺者。心境兩空。如彼
淨目了無華翳。】


善男子。當知虗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
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虗空平等本性。」

虗空歷劫不變。非乍有乍無也。
況圓覺本性。與虗空一等。湛然真常。豈有變易。】


「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

鑛本是金。因銷而現。非因銷而有。性本是佛因
修而悟。非因修而得。】


既巳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鑛巳成金。永不變壞。
不可謂鑛本非真金也。性巳覺悟。永無迷惑。不可謂性本非圓覺也。】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
[001-0156c]
無成佛及不成佛。」

圓覺性中。萬法空寂。菩提涅槃等皆是假名。】

無妄輪迴
及非輪迴。」

妄入輪迴及出輪迴圓覺性中。都無此事。】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
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
現涅槃。」

聲聞者。聞聲教而悟者也。所圓境界者。所悟境界也。以彼所悟境界。雖灰身滅智。亦不能造佛
寂滅之妙。】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
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灰身滅智。莫造佛地。況以妄心。測度佛境。譬如須彌
至高至大豈可以螢火燒之乎。】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
滅海。終不能至。」

以此妄心。生此妄見。入佛寂滅。終不能到。寂滅之義。廣大深妙。故以海論。】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
本。」

佛謂妄念為輪迴本。一切眾生。當先斷念。】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
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巳如空華。用此思惟
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緣氣者。虗妄色心從緣而現者也。此心巳如空華。本不曾有。況以此心。辨別圓覺何
異望空華之結實也。】


善男子。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
覺方便。」

妄心巧見。障圓覺故。】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前之三問。佛始曰善哉者。
美其起教。終曰非正者。顯其實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鑛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鎖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鑛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虗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001-0157a]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
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祕
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

菩薩讚佛於前章開說祕密深妙之義。如定目湛水
等論。及說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也。】


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
畏道眼。」

此讚佛於前章辯說種種邪正。令諸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也。】

於大涅槃
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大涅槃者。不生不滅
廣大法門也。決定信者。信受此法。絕無疑悔也。其信心如是堅固。又豈復入妄境起諸妄見。循環見者。即前章
所謂念念相續循環往復者。是也。】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
如來大寂滅海。」

涅槃之道。廣大深妙。故以海喻。】

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前章佛說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故菩薩於此問修斷之因。】

於諸輪迴有幾種性。」

諸輪
迴者。四生六道諸輪迴也。輪迴之相甚多。未審有幾種性。】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修證
圓覺之法。共有幾等差別。】


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
生。」

佛化身復入塵勞中。當設幾種教法。普度眾生。】

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
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

清淨
之智照了諸相。故曰慧目。心如鏡明。廓然瑩徹。故曰心鏡。】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圓悟
者。圓滿具足。無所不悟也。無上者。佛之知見。最尊最勝也。】


作是語巳。五體投地。如
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
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
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
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

實相者。無相之相也。金剛經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是也。無生忍者。於無生中。堅忍不動也。般若經曰。無生法忍。能令煩惱不生諸法不起
者。是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
諸大眾默然而聽。
[001-0157b]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
有輪迴。」

佛名經云。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又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
而正性命。」

一切種性者諸種類性也。卵生則從卵殼中生。胎生則從胞胎中生。濕生則由濕氣而生
化生則因變化而生。如此種類之性。皆由染著婬欲。有此性命也。圓覺疏曰。但是情染總得名婬。縱使化生。亦
因業染故。總曰皆因婬欲也。】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一切輪迴皆從愛起。】

由有
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因有一切可欲之境。助發一切
貪愛之心。彼此染著。隨業受報。所以生死不息。。】


欲因愛生。」

一切欲心。皆從愛起。】

命因欲
有。」

眾生身命。因欲而有。】

眾生愛命。還依欲本。」

眾生愛命。念念不捨。是謂復依婬欲
之本。】


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始愛欲而受生。故為因也。終愛命而受報。故為果也。】


於欲境起諸違順。」

因彼可欲之境。有違我者。有順我者。故違順之境。雜然而起也。】


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所見之境。或違我之愛心。則心生憎嫉。小則罵
辱大則殺害。種種惡業。從此而有。】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既有惡業即受惡報。隨業
受生。墮於惡道。】


知欲可厭。」

知欲是惡因。深可厭離也。】

愛厭業道。」

愛彼厭離惡業之道
也。圓覺疏亦曰。於離惡法門。深生愛樂。】


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捨諸惡業。樂修善業。
善業既熟。即現天人之果。天人者天道人道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
捨還滋愛本。」

既知種種愛心可厭可惡乃棄諸愛。專樂捨法。不知此心亦生於愛。故曰還滋
愛本。】


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既有棄愛樂捨之因。即現聲聞緣覺之果。因修而得在諸
善果之上。故曰有為增上。】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謂惡果。善果。及有為增上善果。皆屬
輪迴。不成佛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
除愛渴。」

生死輪迴。貪愛為本。欲免此苦。先斷貪愛。愛渴者。謂眾生愛心如渴故也。】

善男子。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菩薩示現受生。非本於愛也蓋起慈悲心。攝化眾生。令捨諸愛
故假借婬欲之事。入於生死海中。與之同事。而化之爾。非實有貪欲心也。】


若諸末世一切
[001-0157c]
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
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無一切念。即免輪迴。淨圓覺心。豁然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
別不等。」

因本來貪欲之心。發揚一切妄幻。遂顯出五種差別不同之性。圓覺䟽之論五性。一曰二乘性。
二曰菩薩性。三曰不定性。四曰外道性。五曰無性。】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理障在心
故曰深。事障在境故曰淺。】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修證之理。一有
所執。正知正見。曷能明了。】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一切有為。皆名事障。隨業受報生死
相續。】


云何五性。」

巳解在前。】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
成佛。」

既為事理所障。安得成就佛果。】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
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於事雖不攀緣。於理尚有所執。但能悟入聲聞緣覺之道。未能顯然安住菩薩境界也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
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汎
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
悟入菩薩境界。」

二障巳伏者。謂理事巳平不作障礙也。止能悟入菩薩境界者二障雖平。
尚未盡滅故也。】


若事理障巳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
足菩提及大涅槃。」

二障俱空。即成正覺。】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
圓覺。」

圓覺妙性。眾生本有。】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
修習便有頓漸。」

利根之人。便能頓悟。鈍根之士。須假漸修。】

若遇如來無上
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大根者頓悟。小根者漸悟。若遇
圓覺法門。不拘根器大小。皆得成佛。】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
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

唯信
邪師。不明自性。是名外道種性。外道種性者。非佛性也。此乃邪師熏習之過。非眾生之過也。】


是名眾
生五性差別。」

圓覺鈔曰。習近聲聞。則成聲聞性。習近緣覺則成緣覺性。習近菩薩。則成菩薩性。習
近三乘。則成不定性。都不習近。則成無性。此即眾生五性差別也。】

[001-0158a]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菩薩
以大慈悲心。方便化身。入諸塵勞。開發一切未悟眾生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

菩薩
變化示現種種形相。隨機接化。如觀音之示現三十二身。是也。】


逆順境界。與其同事。
化令成佛。」

所惡之境曰逆。所愛之境曰順。佛化身於此二境中。與眾生同在塵勞。而攝化之。令證佛
。】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菩薩接化眾生。皆乘無始劫來清淨願力。清淨者。於一切
法。無所染著也。願力者。誓願深固。魔不能壞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
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修證圓覺。起增進向上之心。當發清
淨廣大誓願。】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
值外道及與二乘。」

菩薩發願時。當曰。願我今者安住圓覺最上乘法。親近大善知識。以
為師友。永不遭值一切外道邪師。及聲聞緣覺二乘也。】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

依清
淨願。修行圓覺。漸次斷除一切障礙。】


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
大圓覺妙莊嚴域。」

諸障既除。本願圓滿。一切處解脫清淨。故曰法殿。一切處圓覺光明。
故曰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
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
說如是不思議事。

菩薩謂佛前章所言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本所不
[001-0158b]
見。本所不聞。」

佛所說不思議事。菩薩等本來不曾得見。本來不曾得聞。】

我等今者
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承佛誘誨。無諸疑惑善誘者即論語循循
然善誘人之說。】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菩薩
請佛重說圓覺法門也。佛為萬法之主。故曰法王。圓覺妙性。廣大圓滿。故曰圓滿覺性。】


一切眾生
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菩薩又請佛說眾生
菩薩佛所證悟處差別不同之理。】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
漸次能入。」

欲令眾生聞佛說此聖妙之教。順而不違開悟本性。漸次修行。入於圓覺。】

作是
語巳。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
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

佛謂圓滿覺性。乃本來自性。非從緣而有也。】

非性性有。」


前說五性皆非圓覺自性。故曰非性。諸非性中。圓覺自性。一一具足。故曰非性性有。】

循諸性起。」

圓覺
自性隨順諸緣。故五性起時。覺性亦起。圓覺疏亦曰。圓覺隨緣。徧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覺性亦起。】


無取
無證。」

圓覺妙性。廓然清淨。無可取者。無可證者。】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
眾生。」

圓覺空性。無一切相。故曰實相。此實相中。一切無有。豈有菩薩眾生之相。】

何以故菩
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菩薩眾生所有身心。非有
真實不滅之相。故曰皆是幻化。幻化身心既巳寂滅。則一切取證之相。悉皆無有。】


譬如眼根不
自見眼。」

眾生不見自性。如人之眼根不自見其眼也。】

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一切法性本自平等。初無凡聖之異。亦無能平等之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
切幻化。」

眾生迷惑顛倒。未能除滅諸幻。】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
別。」

一切幻化。欲滅未滅之間。凡所修為。皆是虗妄。於此等功用中。有頓有漸。即顯出五種差別性也。】


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妄功用中若悟寂滅隨順
[001-0158c]
之理。寂然無念。滅而無相。隨順一切。不執我見則實無寂滅之法。亦無寂滅之人。可謂人法兩忘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

我體元無妄想為有。】


愛我者。」

愛我者。執著我相之心也。】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眾生妄心。執著我相。
不知此心念念之間旋生旋滅。本無堅固不壞之相。維摩詰經曰。是身如電。念念不住者是也。】


故起憎
愛耽著五欲。」

圓覺疏曰。由執我故。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也。五欲者。一財。二色。三食。四名。
五睡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
此生性自勞慮。」

眾生因教悟性。發明妄念起滅之理。方知此生本有之性空自勞役思慮
。】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永息思慮。則一切處皆得清淨。故曰得法
界淨。】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以淨為淨。是為淨解。為彼解心障礙自性。】

故於圓
覺而不自在。」

作意於覺。故不自如。】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眾生謂覺性本
來清淨。故起淨心。隨順修習。不知此心亦為障礙。此乃凡夫之見。非菩薩見心。】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

見前淨解為障礙故。】

雖斷解礙。猶
住見覺。」

淨解雖除不作障礙。正在覺位。復為覺礙。】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圓覺
大疏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由存此跡還礙覺心。故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
隨順覺性。」

如此隨順本性。乃菩薩未入佛地者之見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有照者。即前之淨解心也。有覺者。即前之覺礙
心也。圓覺性中。皆名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湛然常覺。不住於相。金剛經所謂菩
薩應生無所住心者。是也。】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謂所照之境與能照之智悉皆寂滅。
此乃巳入佛地者也。】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巳斷滅。無滅礙者。」

以淨覺心滅除諸礙
諸礙巳除。覺心亦泯。如彼世人自斷其首。首巳斷絕。別無能斷之人也。】


修多羅教如標
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詮心。
悟心忘教。】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諸佛開說
[001-0159a]
法性。正如以指標月。】


此名菩薩巳入地者隨順覺性。」

如此隨順本性。乃菩
薩巳入佛地者之見也。入地者入佛之地位者也。】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菩薩初發心時名本始覺。圓覺成就名究竟覺。
今見諸障礙即究竟覺者。蓋巳入佛地。無一切差別心也。】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得念
是無念。失念是有念。佛知諸念本空了無得失。故皆得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進修曰成。毀謗為破。佛知諸法本空了無成壞。故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智慧者。巳悟之性。愚癡者。未悟之性。究其本源同一佛性。故曰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
就法。同是菩提。」

菩薩外道所立之法。雖有邪正之殊。皆是菩提覺性。】

無明真如
無異境界。」

真妄一體性本解脫。】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戒定慧是淨。淫怒癡是染。佛於染淨。無分別心故曰俱是梵行。】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涅槃經云。我以佛眼。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獄天宮。皆
為淨土。」

佛知善惡二報皆如空華。故謂苦樂二境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
道。」

有性三乘也。無性闡提也。佛眼觀之悉皆是佛。】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佛謂煩惱
本空。故云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
隨順覺性。」

法界海慧者佛之智慧。如法界之廣。如大海之深故也。其慧光照了諸相。如太虗空廓然
無礙。方為佛之隨順覺性。此之隨順。如孔子之無可無不可。是也。】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不起妄念者。不起一切念也。】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妄心即是真心。不必求其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此妄想境界。不起了知之心。】

於無了知。不辨
真實。」

知心既寂即是真實何必更起辨別之念。】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
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眾生修此無念法門。不驚不畏
者。乃修其本來無念之性。無所迷執故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巳
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眾生於過去劫中。曾供養無數諸佛菩薩。種種善根。方得聞此法門。】

佛說是人。名為成
[001-0159b]
就一切種智。」

名為成就者。性本圓成。假名成就爾。種者種性。智者智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徧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虗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巳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