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48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明-智旭 (master)


No. 370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
蕅益沙門古吳 智旭 述


夫三界惟心。心外無法。理具事造。實非兩重。但迷
之則三障宛然。悟之則三德法爾。迷悟無性。隨俗
假名。真實指歸。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悟似分。迷
既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此占察善惡業報經。
乃指迷歸悟之要津也。占察者。能觀之智。善惡業
報者。所觀之境。能觀無非一心三智。所觀無非一
境三諦。消除疑障。堅固淨信。開示進趣方便。安慰
令離怯弱。所以釋迦大聖。勸當機而耑請。地藏慈
尊。乘悲願而演說。事理雙明。淺深同益。可謂照昏
衢之寶炬。救痼疾之神丹。雖復去聖時遙。何幸妙
詮猶在。鑽仰既切。欲罷不能。蠡測管窺。用公同志。
將疏經文。先明玄義。第一釋名。第二顯體。第三明
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第一釋名者。經題七字。六別一通。別七例中。今
單從法。占察二字。約能觀法。善惡業報四字。約所
觀法。釋此能所二法。復有兩番。初略。次廣。初略釋
者。占以瞻視為義。察以詳審為義。各有事理.事者。
依於大士所示三種輪相。至誠擲視。名之為占。審
諦觀其相應與否。名之為察。或自除疑。或除他疑。
[001-0406c]
但當學習此法。不得隨逐世間卜筮法也。理者。依
于大士所示一實境界。二種觀道。如實正向。名之
為占。依於大士所示巧說深法。離相違過。諦審思
惟。名之為察。由是自善進趣。令他亦善進趣。自離
怯弱。令他亦離怯弱。是名理占察也。善惡者。十善
十惡。依身口意而名為業。業秖是思。由善惡思。發
身口意種種事業。意兼惑業。身口唯業。今以第一
輪相。占視善惡多少。察其相應與否。復以第二輪
相。占視業力強弱。亦須察其相應與否。又以第三
輪相。占視三世果報。亦須察其相應與否。具如經
文廣明。自身所有善惡業報。依此三種輪相而占
察之。決了疑悔。為他亦然。故名占察善惡業報也。
復次。有善惡惑。有善惡業。有善惡業所感果報。惑
業果三。皆是因緣所生。凡屬因緣生法。無不即空.
假.中。今依一實境界。解了即空.假.中。名之為占。復
依二種觀道。證悟即空.假.中名之為察。或依進趣
方便。知其即空.假.中。啟廸正信。名之為占。復依巧
說深法。悟其即空.假.中。永離怯弱。名之為察。故稱
占察善惡業報也。初略釋竟。


次廣釋者。若依文便。應先釋占察。後釋善惡業報。
然設無善惡業報。約何可論占察。今依此義。故先
釋善惡業報。後釋占察也。先釋善惡業報復為二。
初分釋。二合釋。初中三。初釋善惡。二釋業。三釋報。
初釋善惡為四。初約事局釋。二約理通釋。三結屬
[001-0407a]
十法界。四結成即空.假.中。


初約事局釋者。性是清淨調良。能為此世他世順
益。名之為善。性是染汙粗戾。能為此世他世違損。
名之為惡。即殺生.偷盜.邪婬。名身三惡。妄言.綺語.
兩舌.惡罵。名口四惡。貪欲.瞋恚.愚癡。名意三惡。不
殺.不盜.不婬。名身三善。不妄.不綺.不離間.不粗獷。
名口四善。不貪.不瞋.不癡。名意三善。故四十二章
經云。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
十善行耳。又十善各論止行。不殺不盜等。名為止
善。慈悲放生。周給布施。修習梵行。說誠實言。說利
義語。和合諍訟。柔軟誘誨。常念喜捨。志存悲愍。了
達事理。名為行善。故此經云。言十善者。則為一切
眾善根本。能攝一切諸餘善法。言十惡者。亦為一
切眾惡根本。能攝一切諸餘惡法也。初約事局釋
竟。


二約理通釋者。先釋惡。次釋善。後明互融。先釋惡
者。有事惡。有理惡。事惡如前說。理惡者。外道計斷
計常。破壞因果。是殺俗諦。違背涅槃。不能證契。是
殺真諦。見戒二取。心外著法。是偷盜。愛染見執及
味禪等。是邪婬。實非出要。自言出要。是妄言。種種
戲論。無真實義。是綺語。鬬亂出世間法。是兩舌。增
長煩毒。是惡口。自謂真實。是貪。謂餘虗妄。是瞋。不
知出要。是癡。聲聞緣覺永斷生因。是殺俗諦。不知
佛性。是殺中諦。妄取涅槃。是盜。證偏真理不能捨
[001-0407b]
離。是婬。未得一切解脫。自謂解脫。是妄言。譬如空
拳楊葉。無真實義。是綺語。分離生死涅槃。無二法
性以為定二。是兩舌。分別善惡有漏無漏等法。是
惡口。著無為。是貪。厭有為。是瞋。不知平等法性。是
癡。權教菩薩。入空時。殺俗諦。入假時。殺中諦。觀中
時。雙殺二諦。誓取菩提。是盜。神通法愛。是婬。未證
實相有所言說。是妄言。種種言說不契實義。是綺
語。分別中邊。是兩舌。彈訶生死及二乘法。是惡口。
似道法愛。是貪。捨離二邊。是瞋。未照圓中。是癡。釋
惡竟。次釋善者。事善如前說。理善者。佛弟子離斷
常見。深信因果。是不殺俗諦。達一切法無我無我
所。亦無實性。不殺真諦。知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
實相。第一義諦。法界。法住。法位。真如。實際。如來藏
性。平等圓融不可思議。不殺中諦了知心外無法
可取。是不盜。無能無所。是不婬。四悉因緣如理詮
說。是不妄。能令眾生得於四益。是不綺。隨順事理。
是不鬬亂。悅可眾心。是不粗惡。離似道愛。是不貪。
不違三諦。是不瞋。了達三諦。是不癡。次釋善竟。後
明互融者。善惡名字。本無一定。故以名定義。萬無
一得。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且如約事。則殺盜等為
惡。不殺盜等為善。約理。則有漏事善事惡。總名為
惡。無漏事理。乃名為善。又有漏善惡及偏真事理。
總名為惡。入假事理。乃名為善。又有漏善惡及偏
真事理。入假事理。總名為惡。入中事理。乃名為善。
[001-0407c]
又但中事理。仍名為惡。圓中事理。乃名為善。是則
事殺事盜等。唯得名惡。不得名善。圓中事理。唯得
名善。不得名惡。若事不殺盜等乃至但中事理。亦
得名善。亦得名惡。望前則皆名善。望後則皆名惡
也。復有理惡。所謂弑無明父。害貪愛母。菩提無與
者。然我取菩提。法喜為妻。空拳誘度。乃至大貪大
瞋大癡法門。是則惟佛具足十惡。菩薩二乘。但有
少分十惡。一切眾生。唯能具足十善。更無少惡也。
二約理通釋竟。


三結屬十法界者。又為三。初明十界。二明四教。三
明六即。初明十界者。地獄苦重。但具事理善惡種
子。不起事理善惡現行。一分極苦鬼趣傍生亦爾。
鬼畜二趣。亦具事理善惡種子。多起事惡現行。少
起事善現行。未必能起理惡理善。慧力弱故。阿修
羅趣。略同鬼畜。或得見佛聞法。能起理善。理善若
起。如應攝入四聖界中。人趣有二。若在北洲雖具
一切種子。但起事善。不起事惡。亦復不起理惡理
善。就事善中。但有舊醫十善。不起三皈五戒八戒
具戒諸善。以不聞佛法故。若在三洲。具能起於事
理善惡。人中慧解極猛利故。若起理善。亦隨攝入
四聖界中。天趣有四。一地居二天。謂四王。忉利。具
起事理善惡。略與人同。但事善中。缺出家戒一事
耳。二空居四天。謂夜摩。兜率。化樂。他化。不起殺盜
邪婬三種事惡。猶有正婬未斷。亦容起後七種事
[001-0408a]
惡。亦能起事十善。但不起出家戒。亦能起於理善
理惡。若起理善。亦隨攝入四聖界中。三色界中。又
分為二。一初禪天。猶有覺觀語言。容起口妄意貪。
梵於釋子起諂誑故。不起其餘事惡。得起一切理
善理惡。若起理善。亦隨攝入四聖界中。二禪以上。
巳離覺觀。不起身口事惡。但起當地貪癡。及起理
善理惡。若起理善。屬四聖界也。四無色界。但有四
蘊。無業果身。不起身口事善事惡。亦起當地貪癡。
多起理惡。少起理善。一切菩薩不生彼故。聲聞緣
覺。又分為三。一者見道。二者離欲。三者無學。初見
道位。永斷十種分別事惡。亦斷外道殺俗殺真等
理惡。而未能斷正婬及貪瞋癡任運事惡。亦復全
起聲聞緣覺理惡。二離欲位。永斷欲界十種事惡。
未斷色無色界任運貪癡事惡。三無學位。又分為
二。一有餘依地。永斷三界事惡。全墮聲聞緣覺理
惡。二無餘依地。若據權論。即是永入涅槃。無復事
理善惡若現若種。若據實論。即是出生界外方便
土中。但斷界內事理善惡現種。仍復現行聲聞緣
覺理惡。或能起于菩薩佛界理善理惡。若起菩薩
佛界善惡。如應攝入菩薩佛界也。菩薩法界。復分
為四。一三藏所明事六度菩薩。具足事理善惡種
子。而弘誓力強。止觀力弱。但能永斷事惡現行。不
能損害事惡種子。但能熾然修行事善。不能方便
發起理善。于本教中。既不立修證地位。尅實論之。
[001-0408b]
猶屬人天界耳。二通教菩薩。若在乾慧性地。略同
三藏。若八人見地發真。則永斷凡外事理二惡。能
起菩薩佛界事善及理善惡。三別教菩薩。十信位
中。亦同三藏。十住巳去。同前通教。或復勝之。可以
意得。登地證道同圓。永斷九界事理二惡。唯起佛
界事理二善及佛理惡。四圓教菩薩。亦名菩薩。亦
名為佛。五品位中。圓伏九界事理二惡。圓起佛界
事善。而佛界理善理惡。猶未現起。十信位中。任運
先斷凡外事理二惡。亦斷聲聞緣覺理惡。相似起
于佛界理善理惡。初住巳去。圓斷九界事理二惡。
分證佛界理善理惡也。佛界亦四。一藏教所明果
佛。止能永斷六凡事理二惡種子。圓滿無漏事理
二善。止能弑枝末無明父。害界內貪愛母。取一切
智菩提。以真諦法喜為妻。說生生不可說法以誘
嬰兒。不捨三界有為福慧為大貪。不取三界見思
因果為大瞋。不分別三界諸法為大癡耳。二通教
所明果佛。因雖先斷六凡事理二惡種子。至果滿
時。還與藏佛同也。但兼能說生不生不可說法以
誘嬰兒為小勝耳。三別教所明妙覺果佛。僅斷十
二品無明惡。僅分證圓中事理二善。僅分證大貪
大瞋等惡。不得名究竟也。四圓教所明妙覺果佛。
一切事理二惡。斷無不盡。一切事理二善。修無不
滿。又究竟弑無明父。究竟害貪愛母。究竟取大菩
提。無有遺餘。究竟會合三諦法喜。無時暫捨。生生
[001-0408c]
等四句皆不可說。而說四句。一切實。一切不實。一
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誑誘十界嬰兒。
不捨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是謂究
竟善究竟惡也。初明十界竟。


二明四教者。四教各論十界。而淺深通別有異。今
應從淺辨深。束通從別。且如藏教。以凡外事理二
惡為所治。以三乘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為能治。凡
外是六法界。四諦是聲聞界。十二因緣是緣覺界。
六度是菩薩界。三祇因滿。得成正覺。即是佛界。而
究其所詮。止是因緣生法一句。析法歸空。斷除我
執。不知諸法當體即空。為化鈍根。施此小法。若約
菩薩。不出六凡。若約證真。唯歸灰斷。束通從別。判
是聲聞法也。次明通教。亦以凡外事理二惡為所
治。以共般若無生理觀為能治。凡外是六法界。巳
辦地是聲聞界。辟支地是緣覺界。第九地即菩薩
界。第十地即佛界。而究其所詮。止是即空一句。體
法無性。斷界內我法二執。不知諸法假名無量。雖
為大乘初門。當教亦歸灰斷。束通從別。判是緣覺
法也。次明別教。以九界事理二惡為所治。以不共
般若次第三觀為能治。十信位中。仰信中道。用藏
教析空觀及六度事善。治凡外事理二惡。十住。用
通教體空觀及六度理善。斷凡外事理二惡。十行。
用入假觀。治聲聞緣覺理惡。徧能通達十界病之
與藥。十向。習中道觀。治菩薩理惡。十地。斷九界理
[001-0409a]
惡。證佛界理善。而究其所詮。止是假名一句。緣理
斷九。不知諸法當體即中。雖云證道同圓。當教談
理不融。束通從別。判是菩薩法也。次明圓教。以十
界事理二惡為所治。即以十界事理二善為能治。
亦得云以十界理善為所治。以十界理惡為能治。
亦得云十界善惡皆是所治。十界善惡皆即能治。
何以故三千在理。同名無明。能治性外。無別所治。
如水成冰故。三千果成。咸稱常樂。所治性別。無外
能治。如冰還成水故。雖無能所。而能所宛然。以一
心三觀。圓治一切事惡理惡。圓顯一切理善理惡。
始從五品。終至妙覺。所斷所顯。略如前說。而究其
所詮。明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緣即中。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說無分別法。隨佛自意語。束通從別。判是
佛界法也。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即者。圓教既明眾生即佛。性德平等。若不
了之。易起僭慢。故須以六位揀修。修雖分六。性恒
平等。故六而常即。可祛退怯。性雖平等。修有逆順。
故即而常六。可除上慢也。理即惟逆。究竟惟順。名
字以去。望前名順。望後名逆。又逆性則順無明。順
性則逆無明。故逆名為惡。亦可名善。順名為善。亦
可名惡也。初理即者。且如舉一善字。即具十界由
其順無明父。孝貪愛母。不敢盜取菩提。乖離法喜
妻妾。不作佛法口業。不貪事理二善。不瞋見思煩
惱。分明起惑造業。則為三塗法界。乃至不殺中諦。
[001-0409b]
不取自心。不著似愛。不說不了義法。不貪權善。不
瞋二邊。了達三諦。則為佛界。又如舉一惡字。亦具
十界。由其殺生偷盜等十惡滿足。則墮三塗法界。
由其雖不起事惡。而有迷真理惡。則墮人天法界。
雖無事惡及迷真惡。而有迷俗理惡。則墮二乘法
界。雖無事惡及迷真迷俗理惡。而有迷中理惡。則
墮菩薩法界。雖無事惡迷三諦惡。而具足弑無明
父等惡。則墮佛界。是知善惡二名。各具十界。就一
一界。無不即空.假.中。而六凡生盲。日用不知。二乘
眇目。妄生取捨。菩薩隔羅謂在障外。故從地獄至
別十向。終日在理。不得理用。皆名為理即佛。亦名
理即十界。亦名理即善惡也。二名字即者。若聞圓
頓妙詮。能解一切善惡。但有名字。一切十界。亦但
名字。一一名字。即空.假.中。一名字中。通達一切名
字。一切名字。通達秖一名字。非一非一切。而一切
而一。故為名字即佛。亦為名字即十界。亦為名字
即善惡也。三觀行即者。依所解義而起如理作意。
審諦思惟十界善惡。一一無非三德祕藏。故能圓
伏五住。雖有煩惱。如無煩惱。雖有肉眼。名為佛眼。
此是觀行即佛。亦名觀行即十界。觀行即善惡也。
四相似即者。由圓觀力。相似斷事理惡。生事理善。
如鑽木火。煖相先現。如消堅冰。漸令潤濕。故名相
似即佛。亦名相似即十界。相似即善惡也。五分證
即者。由圓觀力。分破十界善惡上之三惑。分顯十
[001-0409c]
界善惡上之三德。如木出火。還燒于木。如冰成水。
還泮餘冰。故名分證即佛。亦名分證即十界。亦名
分證即善惡也。六究竟即者。圓道滿足。惑無不破。
德無不顯。如火出木盡。如冰盡水澄。故名究竟即
佛。亦名究竟即十界。究竟即善惡。以十界善惡。本
具三諦三德之理。至此方得畢顯現故。非別有法
可證可得。但全證得眾生所迷本理而巳。故云圓
滿菩提歸無所得也。三結屬十法界竟。


四結成即空.假.中者。上來所明事理善惡。該羅十
界。徧攝四教。統括六即。則若理若事。若因若果。能
詮所詮。性修藥病。祗約善惡二字。收無不盡。是故
若知善惡即空.假.中。則知一切諸法無不即空.假.
中。圓融妙理。觸處洞然。復為三意一約豎結。二約
橫結。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一約豎結者。事善
事惡及凡夫理惡。屬六凡法界。為藏教所治。墮理
即位中者。名世俗諦。所謂因緣所生法也。無漏事
善。證真理善。屬二乘法界。約藏通二教能治法門。
揀之則為圓教理即。收之則同圓教相似即者。名
為真諦。所謂我說即是空也。入假事理二善。屬菩
薩法界。約別教教道。揀之亦為理即。收之亦同相
似者。名世出世如幻俗諦。所謂亦名為假名也。入
中事理二善。及中道理惡。屬佛法界。約圓教圓詮。
始從名字。終訖究竟者。名為第一義諦。所謂亦名
中道義也。二約橫結者。四教所詮十界事理善惡。
[001-0410a]
一一無非因緣生法。一一無不即空.假.中。何以言
之。秖一法性。法爾具足十界善惡諸法種子。名之
為因。隨于迷悟染淨等緣。造成十界善惡諸法差
別。既此十界善惡。皆是因緣所生。則自他共離四
句簡責。定皆無性。無性故空。空則無性不礙緣生。
一即一切。互攝互具。故名為假。無性緣生。緣生無
性。法法罔非全體法性。法性之外。更無他物。泯絕
內外空有對待。故名為中也。三約一念非橫非豎
總結者。上約豎結。則三諦分屬十界。次約橫結。則
十界各有三諦。豎則為別。橫則為並。並別橫豎。那
顯至理。今明秖依現前一念而辨善惡。秖依一念
事理善惡而分十界。秖依十界而明四教。秖依四
教而辨六即。一念理無先後。那得名豎名別。一念
體無彼此。那得名橫名並。念體絕待。強名為中。一
中則一切中。若橫若豎。無不即中。中體離一切相。
強名為空。一空則一切空。若橫若豎。無不即空。中
體具一切法。強名為假。一假則一切假。若橫若豎。
無不即假。經云。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
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虗空。離分別故。此明一念
心即中也。又云。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
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此明一念
心即空也。又云。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
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
寂靜。真如相故。此明一念心即假也。又云。若無覺
[001-0410b]
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此明一空一切空也。又云。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此明一假一切假也。又云。當
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此明一中一切中也。是故若能了達現前一念心
法。則能徧達善惡十界四教六即皆非橫豎。亦能
徧照善惡十界四教六即若橫若豎。可以意知。不
可言盡也。初釋善惡竟。


二釋業亦為四。初釋義。二辨類。三結屬十法界。四
結成即空.假.中。初釋義者。業名事業。亦名所作。亦
名為動。亦名構造。若約小乘。則但在意地。不得業
名。動身發口。乃名為業。若約大乘。則一念甫動。便
有業意。經云。眾生于日夜中。念念造出種種五陰
世間。國土世間。假名世間。此之謂也。


二辨類者。一惡業。二善業。又一有漏業。二無漏業。
又四種分別。一有漏業。二無漏業。三亦有漏亦無
漏業。四非有漏非無漏業。一惡業者。謂五逆.十惡.
慳嫉.毀禁.散亂.惡慧.諸邪見業。二善業者。謂施戒
禪慧等業。又有漏業者。謂十惡能招非福果報。十
善能招福樂果報。四禪四定能招不動果報。無漏
業者。出世聖人所修聖道。不感三界異熟果報。唯
證清淨離繫妙果。又無漏有二。一者無為無漏。即
所證真如。不名為業。二者有為無漏。即能證福智。
福名助道。智名正道。福德智慧。皆名為業也。四種
[001-0410c]
分別者。凡外善不善及不動業。名為有漏。二乘出
生死業。名為無漏。菩薩度眾生業。不取涅槃。名亦
有漏。不染生死。名亦無漏。諸佛稱性妙業。不同凡
夫。名非有漏。不同二乘。名非無漏。或俗諦相應業。
名有漏。真諦相應業。名無漏。中諦相應業。約雙遮。
名非漏無漏。約雙照。名亦漏無漏也。攝四入二者。
若約界內教意。則有漏但攝有漏。無漏具攝後三。
若約界外教意。則有漏具攝前三。無漏但攝第四。
若約別接通意。則有漏及雙亦句。總名有漏。無漏
及雙非句。總名無漏也。更以善惡展轉攝者。或十
惡為惡。十善為善。或散皆為惡。定乃為善。或有漏
皆惡。無漏為善。或有漏無漏皆惡。雙照為善。或雙
照仍名為惡。雙遮泯同實相為善。或雙遮不即諸
法為惡。雙照無非實相為善。或一切皆名為惡。一
切皆名為善。具如上文所明。又此諸善惡業。總分
四類。一順現受。二順生受。三順後受。四不定受。由
其作時心有強軟。境有高下。及由巳潤未潤。巳懺
未懺。種種不同。故成四別也。二辨類竟。


三結屬十法界者亦為三。初明十界。二明四教。三
明六即。初明十界者。不論名善名惡名漏無漏乃
至非漏非無漏業。但令念念之間。計著我人。專為
名利。益巳損他。不思反復。身口意業。純隨妄習。不
信三寶。毀諸事戒。錯悞因果。殺害所尊。是名地獄
業道。束為上品十惡。若念念之間。計著我人。專恣
[001-0411a]
情欲。不知慚愧。盲無所曉。癡暗昏愚。多諸怨結。是
名畜生業道。束為中品十惡。若念念之間。計著我
人。慳貪嫉妬。不知植福。但積罪根。是名餓鬼業道。
束為下品十惡。若念念之間。存諂誑心。無質直意。
外施仁義。內計我人。種種所作。情存勝負。是名修
羅業道。束為下品十善。若念念之間。畏我墮苦。節
制五欲。秉心歸戒。希求後有。是名人趣業道。束為
中品十善。若念念之間。願我未來恒受勝樂。廣作
眾福。制止諸罪。乃至攝散入禪。訶色入空。是名天
趣業道。束為上品十善。若念念之間。觀察三界苦.
空.無常.無我。依四念處。深信緣起。永斷希求後有
之心。唯志寂滅無為之樂。是名二乘業道。束為無
漏上品十善。若念念之間。緣于苦集二諦而起大
悲。緣于道滅二諦而起大慈。深觀我.法二空。愍物
昏迷種種方便。令其覺悟。徧十方界。無有分劑。盡
未來時。無有疲厭。不求恩報。不圖名稱。不冀他知。
不見能所。是名菩薩業道。束為亦漏無漏上品十
善。若念念之間。觀于諸法實相。即權而實。理事平
等。即實而權。千如差別。寂而常用。萬行雲興。用而
常寂。一際無際。不作一想。不作一切想。而能了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十世古
今。不離當念。身徧十方。而無合散。智入三世。而無
往來。是名佛界業道。束為非漏非無漏上上品十
善。亦名真中無漏上上品十善也。
[001-0411b]


二明四教者。六凡善惡。雖各三品。由有虗妄我執。
同名有漏。皆為藏教所治。二乘無漏十善。若析知
無我。則屬藏教。若體知無我。則屬通教。菩薩亦漏
無漏十善。若緣生滅四諦而起慈悲。則屬藏教。名
為有漏。若緣無生四諦而起慈悲。則屬通教。名為
無漏。若緣無量四諦而起慈悲。則屬別教。名為亦
漏無漏。若緣無作四諦而起慈悲。則屬圓教。約雙
遮論。名為非漏無漏。約雙照論。亦可名為亦漏無
漏也。佛界非漏無漏上上品十善者。正屬圓教。以
此圓解歷一切法。令前三教乃至上品十惡。亦成
非漏無漏上上品善。如一切草木。無不具火。一切
堅冰。無不即水。故約義定名。則偏名非漏非無漏
善。亦名真中無漏妙善。若欲隨名立義。則既可名
上上品善。亦可名上上品惡。如所云弑無明父等。
又既可云無漏。亦可云有漏。以念念流出諸功德
海。無巳時故。既可云非漏無漏。亦可云亦漏無漏。
以雙照漏與無漏。一切法趣漏趣無漏故。


三明六即者。既依圓實稱性而談。一切諸法。無非
佛法。上自佛界。下極泥犁。所有業性。罔非實相。狂
慧不察。濫聖招尤。如闇中觸寶。傷身失命。故須約
修辨六。免墮重愆。雖復六位始終歷然。于業理性
仍無增減。故名為即也。理即業性者。秖是究竟業
性。楞伽經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
趣生。但迷者不自知耳。知此業性。為名字即。觀此
[001-0411c]
業性。圓伏五住。為觀行即。粗垢先落。六根清淨。為
相似即。于此業性開發真明。為分證即。窮此業性
罄無不盡。為究竟即也。三結屬十界竟。


四結成即空.假.中者。亦為三意。一約豎結。二約橫
結。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一約豎結者。六界業
道。因緣所生。結成世諦。二乘業道。因緣即空。結成
真諦。菩薩業道。假名無量。結成俗諦。佛界業道。深
達罪福實相。結成中諦也。二約橫結者。十界業道。
一一無非因緣所生。一一無不即空.假.中也。三約
一念結者。祗就現前一念。分別十界業道。那得名
豎。十界業道。唯一念心。那得名橫。不橫不豎。橫豎
歷然。統一法性。不可思議。無非法性。故即中。不橫
不豎。故即空。橫豎歷然。重重無盡。故即假也。二釋
業竟。


三釋報亦為四。初釋義。二辨類。三結屬十界。四結
成即空.假.中。初釋義者。報是果報。對因名果。酬業
名報。則果即是報。又約習因所感。名為習果。約報
因所感。名為報果。則果屬了種。報屬緣種。又報義
有二。一約引業所感。名為總報。二約滿業所感。名
為別報。總報名為真異熟果。屬第八識。別報名為
異熟生果。屬前六識一分無覆無記。唯受苦樂。不
起業者。當知總別二種。皆名果報。就此酬因所感
果報心心所法。見分屬心。酬于習因。屬了因種。別
名為果。相分屬色。酬于報因。屬緣因種。別名為報。
[001-0412a]
故法華云。如是果如是報也。又見分即如是性。相
分即如是相。二分所依內自證分。即如是體。舉體
成用。用無別體。故名不縱橫不並別也。


二辨類者。十惡所招三塗果報。一向是苦。鬼畜二
類。或有微樂。修羅人道。苦樂相兼。天道唯樂。又約
五受分別。無間唯有苦受捨受。一分極苦鬼畜亦
爾。有間得兼憂受。或有微喜微樂。鬼畜修羅人及
欲天。並具五受。天與修羅戰時。有憂苦故。然北洲
人不計我所。無憂苦受。初禪出離憂根。二禪出離
苦根。三禪出離喜根。唯有樂捨。四禪出離樂根。自
此直至有頂。唯有捨受。此五皆是有漏受也。二乘
寂滅為樂。出離五受。以無所受。名為正受。亦名為
無漏受。菩薩不受二乘正受。出假神通以為法樂。
名為亦漏亦無漏受。示受生死。故名亦漏。不染生
死過患。故名亦無漏也。諸佛不受一切諸受。以無
所受。恒受中道稱性法樂。名為非漏非無漏受。不
同四榮。故非漏。不同四枯。故非無漏也。攝四入二。
例如前說。又不論五受漏與無漏四句分別。總以
苦樂二字判之。收無不盡。當知苦樂。惟是自心分。
別實無心外法也。何者。阿鼻極苦。舉世共知。若住
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大悲遊戲。代眾生苦。則以為
樂。故調達善知識云。此中如第三禪。豈實作逆罪
者能得爾耶。夫蛆蟲處廁。宛轉出沒。亦自謂樂。蠅
向臭飛。蛾爭赴火。狗噉糞穢。皆自謂樂。自人視之。
[001-0412b]
不勝其苦。人間粗弊五塵。昏迷沈醉。諸天視之。猶
如糞廁。欲天五塵。展轉勝妙。色界視之。不啻鴆毒。
梵天身相。光明炳然。空界厭之。謂如癰毒。四空寂
定。自謂精微。羅漢視之。名為癡暗。聲聞三昧。無漏
無為。菩薩訶之。名為敗種。大士神通。往來自在。諸
佛視之。如童子戲。故知九界眾生。皆是以苦為樂。
所處愈下。所樂愈劣。自上視下。知彼所樂當體是
苦。惟佛苦樂情盡。證苦法界及樂法界。惟一實相。
無苦無樂。乃名大樂耳。今姑就九界情謂。則各以
順適身心。名為樂報。違損身心。名為苦報。此苦樂
報。各從自類善惡業所招也。二辨類竟。


三結屬十界。亦復為三。初明十界。二明四教。三明
六即。初明十界者。地獄法界所有罪報。純從上品
十惡業招。摧折粗惡色心為體。重者在大地下。輕
者在諸黑闇山間。惟苦無樂。畜生法界罪報。中品
十惡業招。餓鬼法界罪報。下品十惡業招。並以弊
陋色心為體。于中各有苦樂別報。三品九類不同。
則是酬于滿業。名異熟生。事非一概。不可具述。住
通山間人世水陸空界。修羅法界。報居大海。受用
似天為樂。三時刀仗為苦。人道法界。報在四洲。暫
時五欲為樂。生老病死為苦。天道法界有三。一者
欲界.二者色界.三無色界。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
或上品十善為因。或一日一夜八關戒齋等為因。
或終身三歸精持一不殺戒為因。報得殊勝色心。
[001-0412c]
居在須彌山腹。二忉利天。或上品十善為因。或一
日一夜八戒等為因。或終身三歸精持不殺不盜
二戒為因。報得殊勝色心。居在須彌山頂。此二皆
以五欲自在為樂。修羅戰鬬及五衰相現為苦。三
夜摩天。此云時分。或上品十善兼習坐禪為因。或
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或終身三歸精持三戒為
因。報得殊勝色心。離忉利天八萬由旬。于虗空中
有地如雲。朗然安住。不假日月。身有光明。華開為
晝。華合為夜。四兜率天。此云知足。或上品十善兼
得細住為因。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或終身三
歸精持四戒為因。報得殊勝色心。離夜摩天十六
萬由旬。有地如雲。空中安住。五化樂天。或上品十
善兼得欲界禪定為因。或一日一夜八戒為因。報
得殊勝色心。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有地如雲。
空中安住。六他化自在天。或上品十善兼得未到
地定為因。或一日一夜八戒等為因。報得殊勝色
心。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有地如雲。空中安住。
此四亦皆以五欲自在展轉殊勝為樂。五衰相現
為苦。色界共十八天。分為四禪。初禪三天。一梵眾.
二梵輔.三大梵。同以根本初禪五支功德為因。或
以純孝為因。或以深重慚愧為因。或以深重慈心
為因。或以和合巳破僧伽為因。報得清淨色心。離
他化天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有地如雲。空中安住。
壽命盡一大劫。或亦有中夭者。離憂清淨為樂。死
[001-0413a]
時退墮為苦。二禪三天。一少光.二無量光。三光音。
同以根本二禪四支功德為因。報得清淨色心。離
初禪天二百五十六萬由旬。有地如雲。空中安住。
壽命盡八大劫。或亦有中夭者。離苦清淨為樂。死
時退墮為苦。三禪三天。一少淨.二無量淨.三徧淨。
同以根本三禪五支功德為因。報得清淨色心。離
二禪天五百一十二萬由旬。有地如雲。空中安住。
壽命六十四劫。或亦有中夭者。離喜妙樂為樂。死
時退墮為苦。四禪九天又分三類。一是凡夫.二是
外道.三是不還聖者。凡夫三天。一福生.二福愛.三
廣果。同以根本四禪四支功德為因。報得寂靜不
動色心。離三禪天一千二十四萬由旬。隨身宮殿。
在虗空中朗然安住。并無如雲之地。故亦名無雲
天。壽命五百大劫。或亦有中夭者。捨念清淨為樂。
死時退墮為苦。外道一天。所謂無想。即以無想定
而為因。報得寂靜不動色心。生半劫後。前六轉識
悉皆不行。唯第七第八兩識。相依俱轉。第八能持
色身久住。壽五百劫。或有中夭。死時決定退墮為
苦。不還五天。一無煩。二無熱。三善見。四善現。五色
究竟。同以無漏夾熏四禪。資于故業為因。報得寂
靜不動色心。四禪凡夫所不能見。壽或千劫。乃至
萬劫。永無退墮為樂。未離三界為苦。無色界共有
四天。一空處天。即以空定為因。壽二萬劫。二識處
天。即以識定為因。壽四萬劫。三無所有處天。即以
[001-0413b]
無所有定為因。壽六萬劫。四非想非非想處天。即
以非想非非想定為因。壽八萬劫。滅色存心。但有
微細受想行識。亦有中夭。同以出離色籠為樂。死
時退墮為苦也。聲聞法界。有四向四果。初果以生
空無漏智種為因。聞思修慧熏習為緣。發得生空
無分別智。頓斷三界分別惑種。親證一分生空所
顯真如。名為擇滅無為。是離繫果。其身仍在人中
天上。當知此人天身。猶是有漏故業餘報。非無漏
報也。二果以重慮緣真為因。漸斷欲界任運惑種
九品之六。親證六品擇滅無為。其身亦在人中天
上。亦是有漏故業招報。三果亦以重慮緣真為因。
斷盡欲界餘三品惑。又證三品擇滅無為其身亦
在人中天上。亦是有漏故業招報。若捨欲界身巳。
報在初禪。仍是有漏故業招報。若斷初禪惑巳。報
在二禪。若斷二禪惑巳。報在三禪。若斷三禪惑巳。
報在四禪五不還天。若斷四禪惑巳。報在空處。若
斷空處惑巳。報在識處。若斷識處惑巳。報在無所
有處。若斷無所有處惑巳。報在非非想處。齊此名
為阿那含果。皆是有漏故業招報。非無漏業報也。
不論在人在天。若能進斷非非想處九品思惑。名
羅漢向。若巳斷盡非非想思。通證修道八十一品
擇滅無為。名羅漢果。爾時名住有餘涅槃。其身仍
在人中天上。此身亦是有漏故業餘報。若人天身
任運滅位。不復更受三界生身。爾時名住無餘涅
[001-0413c]
槃。若依權教。則永無報果。若依實說。則三界外有
淨土。聲聞緣覺自謂入涅槃者。出生其中。受法性
身。非分段生。當知即是方便有餘國土。亦名三種
意生身也。總論苦樂者。初果以永閉三惡道門為
樂。未斷欲愛為苦。二果以欲習漸薄為樂。未離欲
繫為苦。三果四向。以永不退還為樂。未離色無色
繫為苦。四果在有餘位。以永斷子縛為樂。未盡果
縛為苦。在無依位。依權教說。則是永無苦樂。依實
教說。則超出三界為樂。沈空滯寂為苦也。緣覺法
界。不立分果。而有二類。一是緣覺種性。四生百劫
種福修因。無漏根熟。人中得道。若遇佛世。入聲聞
數。亦名緣覺。遇無佛世。名獨覺佛也。二是聲聞初
果第七生盡。受人間身。遇無佛世。亦名獨覺也。有
餘無餘二種苦樂。並同聲聞中說。菩薩法界。須約
四教分別。若三藏教菩薩。總未斷惑但以四弘六
度上上十善為因。感得人天殊勝色心妙報。不生
三惡及無色界諸難處中。若通教菩薩。乾慧性地。
報同三藏菩薩。八人見地薄地。報同初果二果。離
欲地。報同三果。巳辦地去。或智增上者。還同四果
獨覺有餘無餘論報苦樂。但彼生方便土。亦不沈
空滯寂。秖是未證中道法性。未免變易生死為苦
耳。或悲增上者。扶習潤生。還來三界。示同六道果
報苦樂。而非實是有漏苦樂。以其非業牽故。若別
教菩薩。十信位中。亦同三藏菩薩。初住至第六住。
[001-0414a]
亦同初二三果。七住巳去乃至十向。亦約智悲分
別登初地時。分證中道法身。恒居實報無障礙土。
亦名分證常寂光土。乃至等覺。皆以中道果報為
樂。無明變易未盡為苦。分形散影。徧諸世界六趣
四生。及徧方便有餘土中。示同六凡二聖種種苦
樂。皆非實苦樂也。若圓教菩薩。五品位中。雖受人
天報身。巳能解了苦樂實性。即空.假.中。初信至六
信。報或同于初二三果。而解永異。七信至十信。或
在方便。報同通教智增。而解永異。或在同居。報同
通教悲增。而解亦永異也。登初住時。分證如來一
身無量身。恒居實報莊嚴淨土。亦名分證寂光淨
土。乃至等覺。分形散影。徧下三土。示同九界苦樂。
皆非實苦樂也。佛法界者。約教有四。藏教果佛。必
是別地圓住化身。或是妙覺示現。假說生身是有
漏報。乃是示同阿羅漢耳。通教佛地示居色究竟
天。亦非三界實分段身。必是別地圓住化現。別教
妙覺。坐蓮華藏世界。亦是大機隨力所見。秖是他
受用報。托自受用而為本質。諸大菩薩。各自變為
相分而自緣耳。圓教妙覺。性德究竟圓顯。名為清
淨法身。所依法性。名為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修德
究竟滿足。名為圓滿報身。所依報境。名為上上品
實報莊嚴淨土。性修不二。依正不二。不二而二。說
有法報依正差別之名。此是最勝無上報也。初明
十界竟。
[001-0414b]


二明四教者。六凡法界有漏諸苦樂報。但為四教
所治。並非四教所攝。而是因緣生法。得為藏教俗
諦所詮。亦得通為四教所觀之境。方便土中無漏
苦樂之報。即是四教九人所感。謂藏教四果。辟支.
通教巳辦。辟支.菩薩.別教三賢。圓教十信也。實報
無障礙土。即是別教十地等妙。圓教十住十行十
向十地等覺所感。雖亦分證寂光。以理從事。總名
實報。或約次第一心證入而分淨穢。乃依教道假
分別也。常寂光土。即是圓教妙覺所證。雖亦圓證
上品實報。以事從理。總名寂光。或約分證究竟而
分淨穢。乃依別圓二種果頭而分別耳。又藏教明
六道果報。是實有苦諦。苦若滅者。則證真空。不說
四聖亦有報也。通教明六道果報。是幻有苦諦。若
達幻空。則無生死。亦不說有四聖報也。別教明六
道果報。是分段生死。三乘果報。是變易生死。皆名
苦諦。永斷二死。證真中道。所證名為真如涅槃。能
證名為四智菩提。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能現自受
用身及土。能持圓滿無漏種子。盡未來際。利樂有
情。此則說有四聖果報。圓教明十界報法。一苦一
切苦。而苦即法界。則一滅一切滅。乃是非報非不
報而論十界報也。二明四教竟。


三明六即者。既依圓實稱性而談。則十法界苦樂
諸報。一一無非實相法界。即空.假.中。誠恐狂惑無
知。執穢為淨。安其陋習。不求出離。譬如指冰即水。
[001-0414c]
不求融泮。水還是冰。那可飲用。故以六義而揀逆
順。如冰雖以濕為性。而恒違濕性。確爾堅凝。理即
位中。亦復如是。十界妙報。不識不知。昧為苦諦。一
苦一切苦也。名字位中。順修之始。了知十界報法。
唯是一心。譬如堅冰。其實是水。終不棄冰而別求
水。是為初識十界報法之名字也。觀行位中。依名
觀察。了知十界報法。一一即空.假.中。圓伏三惑。如
手執冰。知其潤濕也。相似位中。深觀十界報法。深
信即空.假.中。如冰近煖。漸捨堅相也。分證位中。十
界報法三諦理體。分分現前。如煖消冰。分分融泮。
分分可飲用也。究竟位中。十界報法三諦妙理。無
不圓顯。如冰巳盡。唯是一水。盡可飲用也。所以三
千果成。咸稱常樂。廁屋實成香殿。糞穢實成妙饌。
惡聲實成歌讚。毒藥實成甘露。刀箭實成華纓。乃
至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
消滅等。並是分證究竟位中真實受用。不過還證
眾生所迷報法之理體耳。豈藉作意神通力哉。三
結屬十界竟。


四結成即空.假.中。亦為三意。一約豎結.二約橫結.
三約一念非橫非豎總結。一約豎結者。六凡有漏
諸苦樂報。及有學無學諸餘殘報。并同居土中新
悟無生法忍菩薩所有生身。亦是有漏故餘殘報。
並屬因緣生法一句。世俗諦攝。所以諸阿羅漢之
十八界。唯後三界名為無漏。前十五界皆有漏也。
[001-0415a]
依此亦說藏頭果佛。及十地諸大菩薩。與羅漢同
也。兩教聲聞緣覺。入涅槃界。出生方便土中受變
易身。并通菩薩。別三十心。圓十信心。生方便土。所
受變易五蘊十八界等。並屬即空一句。真諦所攝。
故稱無漏。別地圓住。捨分段身。于實報土受果報
身。及悲願力。于十方界種種同居方便兩土之中。
現十界像。徧同苦樂。而非實苦實樂。乃至佛後得
智。應現實報方便同居三土。徧示十法界像。並屬
即假一句。妙俗諦攝。故名亦漏亦無漏也。圓教妙
覺。究竟圓證常寂光土三德祕藏微妙法身。及別
十地。圓十住等。分證三德寂光身土。並屬即中一
句。中道第一義諦所攝。故名非漏非無漏也。二約
橫結者。不論有漏無漏。苦之與樂若實若權。但是
十界所有依正二報。一一無非因緣所生。或是因
緣所顯。亦得名為因緣所生。既是因緣生法。則必
法爾即空.假.中。更無一色一心而不即空.假.中者
也。更細釋者。同居依正二報。是界內因緣所生。有
為有漏。乃苦無常無我不淨之相。然此苦等諸相。
無不即空.假.中。方便依正二報。非分段生。是界內
因緣所顯。無為無漏。乃苦無常無我不淨之性。然
此苦等諸性。亦無不即空.假.中。實報依正二報。是
界外因緣所生有為無漏。乃常樂我淨之相。然此
常等之相。亦無不即空.假.中。寂光依正二報。是界
外因緣所顯。無為無漏。乃常樂我淨之性。然此常
[001-0415b]
等之性。亦無不即空.假.中。以體實故。名之為中。以
離一切相故。復名為空。以即一切法故。復名不空
也。若以寂光無為無漏。望彼方便無為無漏。則方
便仍是有為有漏而巳。三約一念結者。既秖就一
念而辨善惡。秖就一念而辨諸業。則十界依正二
報。亦何出於現前一念。一念本無前後。那得名豎。
一念本無二體。那得名橫。深觀一念所具十界。依
正非橫非豎。則能雙照橫之與豎了了分明。而一
一橫豎。即非橫豎。何者。十界報法。唯是一念。則非
橫非豎。一空一切空。不思議真諦也。一念具十界
報。則非橫而橫。一念造十界報。則非豎而豎。一假
一切假。不思議俗諦也。離一念外。別無所具所造
十界報法可得。離十界報法外。別無能具能造一
念可得。唯是實相。唯是法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非豎非不豎。非橫非不橫。離名絕相。亦無名相而
可離絕。不思議中諦也。三釋報竟。上來初分釋善
惡業報竟。


二合釋者。復分為六。初約十如釋。二約十二因緣
釋。三約四諦釋。四約二諦釋。五約三諦釋。六約一
諦釋。初約十如釋者。善惡即如是性。性以不改為
義。善是調良清淨為性。不可改而為惡。惡是粗戾
染汙為性。不可改而為善。十界各有種性也。業即
如是相。舉意動身發語有所表現。十界事業。覽而
可別也。性之與相。同依色心。色心即如是體也。此
[001-0415c]
善惡業。各有力能。各有構造。即十界如是力如是
作也。善惡約性。即十界如是因也。業既約相。即十
界如是緣也。報指十界色心依正。即如是果如是
報也。性相為本。果報為末。一空一切空。始終無性。
故為空等。一假一切假。始終相在。覩本即能知末。
覩末即能識本。故為假等。一中一切中。始終理同。
所謂實相實性乃至實果實報。故為中等。語不頓
彰。故空.假.中次第分別。實不縱橫並別也。法華經
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
相等。此經云。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
本之業。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一實境界。
即是諸法實相。故得約十如釋也。


二約十二因緣者。復有四意。一思議生滅因緣.二
思議不生滅因緣.三不思議生滅因緣.四不思議
不生滅因緣。今六凡善惡業報。是思議因緣生相。
藏教二乘善惡業報。是思議因緣滅相。又六凡善
惡業報即空。是思議因緣不生相。通教三乘善惡
業報。是思議因緣不滅相。又九界善惡業報。是不
思議因緣生相。佛界善惡業報。是不思議因緣滅
相。又十界善惡業報無不即空.假.中。是不思議因
緣不生滅相。何者。善惡秖是無明愛取三支。業秖
是行有二支。報秖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
支。惑即般若了因佛性。業即解脫緣因佛性。苦即
法身正因佛性。十二因緣名為佛性。故不思議不
[001-0416a]
生滅也。


三約四諦。復有四意。一生滅四諦.二無生滅四諦.
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今六凡有漏善惡業。是
生滅集諦。六凡有漏依正報。是生滅苦諦。二乘無
漏善業及菩薩有漏善業。是生滅道諦。二乘及三
藏佛子果縛盡。不受後有。是生滅滅諦。又六凡有
漏善惡業即空。是無生滅集諦。六凡有漏依正報
即空。是無生滅苦諦。此體空智及諸善業。是無生
滅道諦。乃至涅槃亦如夢幻。是無生滅滅諦。又十
界有漏無漏諸善惡業。是無量集諦。十界分段變
易諸依正報。是無量苦諦。三止三觀十波羅蜜五
行萬行亦漏無漏一切善業。是無量道諦。斷十重
障。證十真如。是無量滅諦。又十界善惡諸業不離
一念。是無作集諦。十界依正諸報不離一念。是無
作苦諦。達此一念心具心造。是無作道諦。諸法本
來常寂滅相。不復更滅。是無作滅諦也。


四約二諦。復有七意。一藏教二諦。實有為俗。實有
滅為真。二通教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三
通含別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為真。四通
含圓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
不空為真。五別教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
不有不空為真。六別含圓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
名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七圓
教二諦。幻有幻有即空不有不空皆名為俗。一切
[001-0416b]
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今約藏教。則六凡
有漏善惡業報。是實有俗諦。此實有滅。無復三界
善惡業報。乃會真諦。若依通教。則六凡有漏善惡
業報。是幻有俗諦。此既如幻。即不可得空。名為真
諦。又六凡有漏善惡業報。是幻有俗諦。此俗即真。
依于真諦。得論四聖無漏善業果報。非復但空。即
是通含別也。又六凡有漏善惡業報。是幻有俗諦。
此俗即真。此真即是中道不空之體。具一切法。是
為通含圓也。若依別教。則六凡有漏善惡業報。四
聖無漏善業果報。俱是俗諦。中道理性。非凡非聖。
為凡聖依。非漏無漏。為迷悟依。乃名真諦。又十界
善惡業報。俱是俗諦。中道理性雖非凡聖及漏無
漏。而具一切凡聖漏無漏法。名為真諦。是為別含
圓也。若依圓教。則六凡之有。二乘之空。菩薩佛之
不有不空。十界百界千如施設。俱是俗諦。秖此俗
諦之中。隨拈一法。無非法界。約有。則一切法趣有。
百界千如之有。即六凡有。六凡善惡業報之有。即
百界千如之有。亦即百界千如之空。亦即百界千
如之不有不空。約空則一切法趣空。百界千如之
空。即二乘空。二乘灰斷之空。即百界千如之空。亦
即百界千如之有。亦即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約
不有不空。則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百界千如之不
有不空。即菩薩佛之不有不空。菩薩佛中道善惡
業報之不有不空。即百界千如之不有不空。亦即
[001-0416c]
百界千如之有。亦即百界千如之空。宛轉相即。無
二無別。不二而二。說有二諦。二而不二。惟是一心。
心外無法。千如宛然。千如體真。罔非實相。理具事
造。無盡重重。雖互遍融。亦無所住。是為不思議二
諦也。


五約三諦。復有五意。一別入通三諦者。約通含別
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為真。今分此真諦
以為兩諦。空即是真。不空即中諦也。二圓入通三
諦者。約通含圓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
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今亦分此真諦以為兩諦。一
切趣空。是真。一切趣不空。是中也。三別三諦者。約
別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
今分彼俗諦以為兩諦。幻有是俗。幻有即空是真。
指彼真諦以為中道。不有不空是中諦也。四圓入
別三諦者。亦約別含圓二諦。幻有幻有即空皆名
為俗。今仍分作真俗兩諦。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
真。今指此圓真以為圓中也。五圓三諦者。六凡之
俗。亦復即空.假.中。具一切法。二乘之真。亦復即空.
假.中。具一切法。菩薩佛之中道。亦復即空.假.中。具
一切法。三諦圓融。不可思議。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也。若別入通三諦。則六凡幻
有善惡業報。是俗諦。幻有即空。是真諦。此空不空。
本非煩惱生死。亦非菩提涅槃。而為煩惱菩提生
死涅槃作所依持。不斷不常。不空不有。是為中諦。
[001-0417a]
若圓入通三諦。二諦同前。此空不空具一切法。是
為中諦也。若別三諦者。六凡有漏善惡業報。是俗。
四聖無漏唯善業報。是真。所依真如理性。非有非
空。非漏無漏。是中諦也。若圓入別三諦者。二諦同
前理性具足一切諸法。與前中異也。若圓三諦者。
橫豎自在。豎則六凡善惡業報之俗。亦空.假.中。二
乘善惡業報之真。亦空.假.中。菩薩佛善惡業報之
中。亦空.假.中。橫則十界俱空。名為真諦。此真即俗
即中。十界俱假。名為俗諦。此俗即中即真。十界俱
非空假。名為中諦。此中即真即俗。秖是非橫非豎
說橫豎耳。


六約一諦者。大經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說
二。如醉未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
但見不轉。不見于轉。如是十界善惡業報。皆由無
明醉未吐故。妄見法性隨緣流轉。別立隨緣不變
以為真如。若佛眼觀。無非實相。實相之外。更無餘
法。故此經名一實境界。即指十界善惡業報。當體
唯一實諦。即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
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然隨情說。
則藏教以事外偏真為一實。通教以即事而真為
一實。別教以真如不動為一實。惟圓教以法法無
非中道為一實也。又既不見轉。豈更對轉而說不
轉。若立不轉。便是與轉為二。若作二解。便同醉人。
是故諸諦皆不可說。言語道斷故。若通作不可說
[001-0417b]
者。生生不可說。則六凡善惡業報不可說也。生不
生不可說。則二乘善惡業報不可說也。不生生不
可說。則菩薩善惡業報不可說也。不生不生不可
說。則佛界善惡業報不可說也。上來先釋善惡業
報竟。


後廣釋占察者。善惡業報。至理玄微。非智莫顯。故
須占察。約智占察。略有二十差別。一.世智。二.五停
心.四念處.外凡智。三.煖頂忍世第一內凡智。四.四
果無漏智。五.支佛無漏智。六.六度菩薩緣事智。七.
三藏佛果一切智。八.體法聲聞智。九.體法支佛智。
十.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十一.體法菩薩出假智。
十二.通教佛地智。十三.別十信外凡智。十四.別住
行向三十心內凡智。十五.別十地中道智。十六.別
妙覺佛一切種智。十七.圓教五品外凡智。十八.圓
教十信內凡智。十九.圓初住至等覺分證智。二十.
圓妙覺佛究竟智。


一世智者。心行理外。邪計妄執。不能占察善惡報。
不可信用。故此經云。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
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
習者。深障聖道也。二.五停四念外凡智者。有定故
言停。有慧故言觀。觀能翻邪。定能制亂。數息觀治
散心。不淨觀治貪心。慈悲觀治瞋心。因緣觀治邪
見心。念佛觀治障道罪。故名五停心觀也。觀身不
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觀苦諦上四
[001-0417c]
智治于四倒。由此四觀。令四倒不起。初翻四倒。未
入聖理。故言外凡智也。此智能治六凡惡業。而于
業報因緣。未能如實了知。猶須依三輪相以自決
疑。三.內凡智者。緣四諦境。得相似解。能伏煩惱。譬
如鑽火。煖相先現。無漏智火所發前相。名為煖位。
得色界定。諦解分明。如登山頂。四望皆見。名為頂
位。若能親近善友。聞隨順法。內心正觀。信佛。信法。
信僧。信諦。即住頂。若不如是。即頂退。爾時設有疑
悔。亦須依輪占察。若入下忍。正觀欲界四諦。色無
色界四諦。次入中忍。唯觀欲界苦諦。深生厭患。次
入上忍。生世第一。則能無間發真。于聲聞乘決定
不退。不須輪相占察。若欲為人占察。未必有宿命
天眼及他心智。仍須輪相也。四.四果無漏智者。初
果八忍八智斷見惑。永不復起三塗業報。亦不復
招北洲無想黃門二根盲聾瘖瘂等報。二果三果
重慮緣真。永斷欲界善有漏報。四果永斷三界業
報。自無所占。若欲為他占察。或依神通道眼。或借
輪相以決凡愚。亦無不可。五.支佛無漏智。出無佛
世。未必用此輪相。但用神通化他。但能齊三界內。
齊爾所劫。知彼善惡業報差別。而不能知界外及
無量劫前後諸事。復不能知六道善惡業報即空。
況知即假中耶。六.六度菩薩緣事智者。自發四弘。
巳得決定。不須占察。初僧祇中。未獲五通。若欲為
人。宜用輪相。二僧祇後。五通自在。不須輪相。能決
[001-0418a]
眾疑。亦止能知六道因緣生滅相耳。七.三藏佛果
一切智者。本是別地圓住化現。故能徧知三界內
外曠劫前後一切業報因緣。不用輪相。而不說是
即空.假.中。八.體法聲聞智者。巳具六通。能知六道
善惡業報。亦知即空。九.體法支佛智者。巳侵習氣。
小勝聲聞。十.體法菩薩入真方便智者。正達三界
善惡業報一一即真。十一.體法菩薩出假智者。正
能分別六道三乘病之與藥。善決六道一切疑網。
十二.通佛智者。亦是別地圓住化現。故能徧知一
切善惡業報。不用輪相。而說即空。不說即假即中。
十三.別十信外凡智者。信有果頭真如實相。為求
此理。起十信心。自無疑網。為他占察。順依輪相。十
四.別三十心內凡智者。十住正習入空。傍習假中。
十行正習假。傍習中。十迴向正習中。具足五通。自
無疑悔。能決他疑。徧知十界善惡業報。而不能知
一一即中。十五.別十地中道智者。既證實相。雙照
二邊。任運寂而常照。初地一念照百世界。二地一
念照千世界等。展轉增勝。不可言盡。十六.別妙覺
智者。坐華藏界。應法界機。妙觀察智。橫豎徧照。下
地不能測其邊際。十七.圓五品智者。具縛凡夫。能
知如來秘密之藏。雖有肉眼。名為佛眼。自無疑網。
不須輪相。為他決疑。亦須用之。又自行種種三昧。
亦可依輪取決。如永明大師。巳悟圓宗。仍作坐禪
萬善二[鬮-龜+?]。當知拈[鬮-龜+?]一法。出圓覺經。與今輪相。及
[001-0418b]
灌頂神策經。同名正法。不比世間卜筮也。十八.圓
十信內凡智者。六根清淨。任運能決大千疑網。鑒
十界機。無有錯謬。十九.圓四十一分證智者。初住
妙智。如初生月。光明巳自徧照無餘。況復漸增至
十四夜。二十.圓妙覺佛究竟智者。譬如十五夜月。
體相俱圓。法界洞明。橫豎無餘。豎則觀彼久遠。猶
若今日。盡未來事。授記不謬。橫則恒沙界外一滴
之雨。尚知頭數。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以
要言之。大圓鏡智。無不頓印。平等性智。無不普入。
妙觀察智。洞了因緣。成所作智。一時普應。無分別。
非不分別。無次第。非不次第。乃至十地所有智慧。
比如來智。猶如閻浮提土。比大千土。不可思測。不
可形容。是為究竟占察智也。今地藏大士。或是圓
等覺智。或是圓妙覺智。本高迹下。不可測知。由與
此土悲重緣深。是故釋迦大聖。令堅淨信請說此
法。能令博地凡夫。依此頓除疑網。而又廣明一實
境界。詳示二種觀道。以為進趣方便。又復巧說深
法。安慰羣迷。真實相應。無相違過。則使名字初心。
徧能占察十界善惡業報若事若理。罄無不盡。法
門之妙。何以加此。又復應知。善惡業報。即是境妙。
占察。即是智妙。以智契境而修二觀。即是行妙。成
就信忍順忍及無生忍。即是位妙。信滿法故作佛。
解滿法故作佛。證滿法故作佛。一切功德行滿足
故作佛。亦是位妙及三法妙。始終同住三德秘藏
[001-0418c]
圓滿法故。自住三德。寂而常照。有感必赴。即感應
妙。又教眾生修行懺悔。觀察法身以為能感。若能
至心。所占則吉。所求皆獲。乃至能入一行三昧。見
佛無數。皆感應妙。我于爾時。隨所應度而為現身。
或示神通種種變化。或復令彼自憶宿命。即神通
妙。或復隨其所樂。為說種種深要之法。乃至巧說
深法。令離怯弱。即說法妙。眾生聞法。除疑生信。即
眷屬妙。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即功德利益妙。
若識迹妙。本妙非遙。故佛歎云。此善男子。發心巳
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巳能度薩
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
影應十方。即是發迹顯本意也。觀心十妙者。現前
一念。具足十界善惡業報。即境妙。以圓三慧而占
察之。即智妙。依此一實境界而修二觀。即行妙。信
此自心。順此自心。了此自心本自無生。即三忍位
妙。始終不離自心秘藏。即三法妙。境智和合。即感
應妙。智能轉境。即神通妙。一念轉教餘心心所。即
說法妙。餘心心所隨觀而轉。即眷屬妙。始從名字。
訖至究竟。即功德利益妙也。地藏大士。及釋迦尊。
由觀心故。久成十妙。迹用廣遠。我今觀心出此十
妙。亦當盡未來際迹用無窮。即觀心本妙也。釋別
名竟。次通名者。梵語修多羅。或修妬路。或修單蘭。
或素怛纜。秖是梵音輕重。有云無翻。含五義故。亦
云有翻。一翻為經。二翻為契。三翻法本。四翻為線。
[001-0419a]
五翻善語教。含五翻五。各具教行理三。具如法華
玄義。茲不復述。今但約一題以明通別。占察是教。
善惡業是行。報乃無記色心。是理。又占即是教。察
即是行。善惡業報為所占察。即是理。以對經字。任
運有通別意也。釋名竟。


○第二顯體者。體是主質。乃名下之所詮。經若無
體。則邪倒無印。同于魔說。故須顯一部之指歸。明
眾義之都會。然此妙體。非但會之至難。亦乃說之
不易。經云。如來法身。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
不可依言說示。法華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大經云。不生不生不可說。又云。有因緣故。亦可得
說。此經亦云。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
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今略開七條。一正顯經
體。二簡偽濫。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徧為眾
經體。六徧為諸行體。七徧為一切法體。


一正顯經體者。即是一實境界也。一切百界千如
境界。皆依一實虗妄顯現。而彼境界別無自體。惟
以一實為體。故名一實境界。當知一實即諸法之
實。如冰水之濕性。境界即諸法之權。如濕性之冰
水。冰水雖別。濕性無二。境界雖別。一實無殊。故以
一實境界為經正體。猶法華所云諸法實相也。法
華開權顯實故收諸法之權。而歸實相之實。此經
以實統權。故舉一實之實。而攝境界之權。于十界
中。唯取佛界所照善惡業報之性。此性不生不滅。
[001-0419b]
圓滿常住。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于十如中。取如是
體。四因緣中。取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支中。取苦
即法身。四四諦中。但取無作。于無作中。唯取滅諦。
七二諦中。取後五真諦。五三諦中。皆取中諦。諸一
實諦中。取圓一實諦。諸不可說中。取不生不生不
可說。于二十智中。取圓佛智。於三忍中。取無生忍。
於四佛中。取功德行滿佛。於三德中。取法身德。是
故經云。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所謂依止
一實境界以修信解。若無一實境界以為依止。如
屋無空。無所容受。故釋論云。若以無此空。一切無
所依。為是義故。須顯體也。


二簡偽濫者。此一實境界。不同凡外所計世間諸
法。不同邪禪所計空劫前事。向上一著。父母未生
前面目。威音王那畔又那畔。不同小乘所證偏真。
不同別教所明清淨真如。亦非但依圓詮名字可
得分別。惟依二種觀道。能得色寂心寂二種三昧。
復入一行三昧。乃住堅信。決定信解耳。


三一法異名者。或名法界.法住.法位.法性.真如.實
際.本際.實相.如來藏性.菴摩羅識.唯識性.自性清
淨心.本源心地.正因佛性.菩提.涅槃.不可思議解
脫.自覺聖智境界.無戲論.無顛倒.圓成實性.無漏
界.清淨法身。大圓鏡智。中實理心。一切種智。不共
般若。正徧知海。大佛頂.大方廣.圓覺.妙覺.究竟覺
等。皆是一實境界異名。但可意知。不可言盡也。
[001-0419c]


四入體之門者。一實境界。其理淵奧。如登絕壑。必
假飛梯。欲契真源。要因教行。故以教行為門。若以
教為門。教略有四。於一一教。各以四門詮理。共有
十六教門。依一一門而修于觀。復有十六行門。於
教得悟。名為信行。於觀得悟。名為法行。或教行相
轉。或教行相資。茲不備論。藏教四門通于一實。遠
而且拙。須待開顯。通教四門通于一實。巧而仍遠。
亦須轉接。別教四門通於一實。雖近而拙。圓教四
門正通一實。方為巧直也。前三教各四門相。茲亦
不論。略明圓教四門相者。一門即一切門。一切門
即一門。非一非四。而論四一。如經云。如來法身中。
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
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亦可方便顯示而說。以
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
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
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
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此即圓教空
門相。空即餘三。不相違背也。又云。即彼空義中。以
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
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
一切虗偽之相。畢竟常恒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
可壞可滅。離增減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
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
脫故。說為不空。此即圓教有門相。有即餘三。不相
[001-0420a]
違背也。又云。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
有之。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尅獲功
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此即圓教亦有亦空
門相。與餘三門不相違也。又云。一切諸法皆不離
菩提體。菩提體者。非有非無。乃至若有分別想者。
則為虗偽。不名相應。此即圓教非有非空門相。與
餘三門不相違也。略示法行入門觀者。如前所說
四種門相。即是不思議境。上根觀境。即能悟入。如
或未悟。則應依境重發大菩提心。如此妙境。佛及
眾生與我平等。云何諸佛巳悟。我與眾生尚迷不
覺。不得受用。哀傷哽慟而立四弘。便可悟入。如猶
未悟。勤修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
心。則能豁然悟入。如猶未悟。仍以唯心識觀破一
切法即空.假.中。真如實觀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
切分別之想。則當悟入。如猶未悟。當自節節簡校
通塞。依彼大士巧說深法而離怯弱。定可悟入。如
猶未悟。勤修二觀。觀于身受心法。令知色心本寂。
即是圓四念處。從此調適正勤.如意.根力.覺道而
入圓三脫門。即是中根入道相也。如猶未悟。應于
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地藏菩薩名字。當觀地
藏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巳自身。體性平等。無
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又復觀察巳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
是可厭離。乃至上卷所示修懺悔法。皆是對治助
[001-0420b]
開之方便也。又經云。若人未得三業善相或見光
明。聞異好香。夢佛菩薩放光作證。則為虗妄誑惑
詐偽。及說三忍四佛差別之相。皆令行人明識次
位。不生增上慢也。又於虗妄誑惑詐偽之相令勿
取著。即是安忍。不樂世間諸禪三昧。亦復不樂二
乘。即離法愛也。細簡經文。十乘意足。雖不次第。幸
可證明。當知離十乘法。別無入門觀矣。


五徧為眾經體者。此一實境界。乃千經萬論之所
同詮。華嚴非此。則無以顯事事無礙法界。阿含非
此。則無以顯寂滅涅槃。方等非此。則無以顯大乘
法門。般若非此。則無以顯一切種智。法華非此。則
無以顯一乘實相佛之知見。涅槃非此。則無以顯
常住佛性三德祕藏。是故一代時教。若半若滿。若
權若實。究竟皆以一實境界為體。究竟皆是指歸
一實境界而巳。


六徧為諸行體者。復有三意。一泛論四教一十六
門。各有信法兩行。皆依一實境界而得成就。二別
論依經立行。不出四種。所謂常行三昧。常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也。亦依一實境界
以為其體。可以意知。三尅論今經又二。初先明懺
法。供養禮拜悔罪勸請隨喜迴向之後。或端坐稱
名。或旋遶誦念。則是非行非坐隨自意三昧所攝。
二別明二觀。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
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等。則是歷十二緣。並可修
[001-0420c]
行二觀。亦不拘行坐也。二種觀道。正依一實境界
以修信解。離此別無行體。不言可知。修供養時。即
念一切三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以此香華
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乃至願
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巳。漸得成就六波羅
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
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豈非依一實境界而
修供養行耶。又一心敬禮。擬心徧禮。設非依一實
境界。何名一心。何能徧禮耶。又懺悔云。如是罪性。
但從虗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本唯空
寂。願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乃至願我所
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
槃城。豈非依一實境界而修五悔諸勝行耶。又第
三輪相云。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如
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
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
本。豈非依一實境界而示三種輪相法耶。若不能
知一實境界。則諸行皆悉徒施。是故經云。若雜亂
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
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
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
利益。當知未解一實境界。皆名雜亂垢心。若能解
知一實境界。則惟是一實。無別境界。故無雜亂。自
性清淨。故無垢也。從名字無雜亂垢。乃至究竟無
[001-0421a]
雜亂垢。皆依一實境界而有進趣。是故偏為諸行
體也。


七徧為一切法體者。經云。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
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乃至生起六
根六塵六識。起違順等十八種受。又云。以一切法
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又云。當知一切
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云。一
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如是等文。皆
明一實境界徧為一切法體。當知若所占察十界
善惡業報。若能占察二十智品差別。一一皆以一
實境界為體。離此一實境界。別無分毫能所可得。
能所皆是一實境界。本非能所。不必掃除能所。方
名無能所也。以能所本不可得。無可掃故。譬如揑
目。妄見二月。二月本無。不可更滅。但有一月真耳。
此體即是諸法之實。可尊可貴。此體窮盡諸法性
相。無不徹底。此體徧能通達諸法。無有障礙。是故
若識經。體。則識一切教體。一切行體。一切法體。即
識一切教行法之宗用。以法身必具般若解脫故
也。二顯體竟。


○第三明宗者。前雖顯體。但是理性。理性平等。含
生共有。雖復指冰即水。不復他求。欲得飲用。仍須
融泮。又如雖有虗空。必須梁柱綱紀一屋。方得受
用。此空若無棟宇。終被風日雨露所侵。一切眾生。
枉于法性空中受諸苦惱。亦復如是。故顯體之後。
[001-0421b]
即須明宗。宗者。修行之綱領。會體之急務也。提綱
則眾目齊張。挈領則襟袖畢至。如湯消冰。法性之
水斯現。如棟成屋。秘藏之室可居。今經以二種觀
道為宗。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唯心識觀
者。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念亦生滅。無暫時住。從是
當得色寂三昧。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展轉能入心
寂三昧。夫一實境界。非色非心。無明不了。妄成二
法。猶如揑目。妄見二月。依于妄心。分別妄色。由于
妄色。顯示妄心。故心與色為增上緣。色亦與心為
所緣緣。若知色惟心現。心外無色。是為唯心識觀。
能得色寂三昧。色寂則心亦寂矣。若知心但有名。
本無生滅。是為真如實觀。能得心寂三昧。心寂則
色亦寂矣。若知色心本寂。則是觀行即佛。從此習
信奢摩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止觀雙運。能入
一行三昧。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則是
相似即佛。乃至成就無生忍者。則是分證即佛。若
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則是究竟即佛。是知始從
名字。終至究竟。唯依一實境界而修二觀。唯依二
觀而證一實境界。可謂一乘因果。圓頓妙宗矣。三
明宗竟。


○第四辨用者。此經以滅罪除疑而為力用。由迷
一實境界。起惑造業。感得劣報。由罪障故。妄于報
法而起疑惑。由疑惑故。不能依于二種觀道而滅
[001-0421c]
幻罪。今為末世鈍根。先示三種輪相。破壞眾生邪
見疑網。轉向正道。到安隱處。復示修行懺悔方法。
令其求得清淨輪相。以為修習諸禪智慧之基。次
又廣明一實境界。以開圓解。正示二種觀道。以勗
圓行。開解則疑無不除。勗行則罪無不滅。所以三
忍可階。四佛可作也。又復善安慰說。令離怯弱。真
實相應。離相違過。能令纖疑畢盡。進趣可期。可謂
徹底慈悲。勝妙方便。救度末法沈淪。令堅大乘淨
信。是此經之大力用也。


○第五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攝。引接三根。令
歸一實。兼令無志求出要者。亦能脫諸衰惱。生于
善處。蓋是無法不備。無機不收。所謂亦攝漸機一
切羣品。而正意則唯在圓頓也。教相竟。


占察善惡業報經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