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3 觀楞伽經記-明-德清 (master)



No. 326-A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


科以分經。從古製也。昔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時人
譏其離析經義。及親光論至。果以三分斷其全經。時
迺嘆其雅合。蓋經經各有綱宗。科迺提挈綱要而振
起之。使觀者得其要領。庶離言得義而悟入之。令捨
筌蹄。殆非支分節解逞臆斷也。後之義學。昧於離言
之旨。各恃巳見。駢枝其說。以取謗法之愆。使學者莫
之適從。正所謂以多岐亡羊耳。茲楞伽以離言說第
一義為宗。不涉唇吻。又豈可妄想分別能入。而其所
以科節之。蓋以經文簡古。血脈幽潛。不得其門而入。
故特提其綱領。使知問答來源。融會一貫。了然心目。
冀可忘言得義。不以文言為障礙耳。非臆斷也。即此
巳為剩法。後之覺者。切不得以此為欠。而更增益其
說。自取謗法之罪不淺矣。


萬歷戊戌孟夏佛成道日 沙門德清題于五羊之
青門壘壁間
[001-0321b]
[001-0321c]
[001-0322a]

No. 326-B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略科
海印沙門 釋德清 排訂




* 通科分經一卷初凡經皆有三分此經來未盡故闕流通分

* 一序分
* 二正宗分

* 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

* 初約數句問百八問
* 次非數句答

* 初牒無上全章
* 次答不生句全章
* 次曲示一心生滅以顯萬法唯識

* 初明真妄因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

* 初略明唯識以別邪正之因

* 初明真唯識量以辨邪宗

* 初顯真唯識諸識下九段
* 次喻破二見譬如下三段
* 三揀辨邪宗破諸外道下三段
* 次示七種聖義以別邪見

* 初示正義有七種一段
* 次明斥非云何外道二節
* 三揀邪因以示正因

* 初揀邪因妄想三有苦下八段
* 次示正因若復諸餘下一章
* 次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

* 初明八識相問心意意識等全章
* 次明三智相聖智三相全章
* 二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辨邪正因果相○
* 三明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究竟差別相○
* 四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
* 五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滅平等相○
* 六廣明六度以示自性妙行無修相○
* 七廣決眾疑以顯法身離過○
* 八特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



△巳上因緣科巳竟。




* ○二明返妄歸真約五法自性無我以辨邪正因果相分此科至四卷中止

* 初辨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
[001-0323a]

* 初辨明因地心

* 初破邪顯正以示常住真理

* 初約三門破邪因以顯正因

* 初明五法

* 初破名相妄想知大眾心念下問答有無全章
* 二顯正智如如淨除自心現流下一章顯正智法依佛章顯如如
* 三破二種邪因

* 初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二種聲聞一章
* 次以聖智破外道邪因常不思議一章
* 四舉果驗因二乘外道一章
* 五勘果知因五無間全章
* 六示因果一如一闡提全章
* 二明三自性一章
* 三明二無我一章
* 四破有無二見建立誹謗一章
* 五結示正因善知心意下偈終
* 次約一心破妄計以顯真理

* 初明寂滅一心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一章
* 次示如來藏性經二卷初疑如來藏同外道我一章
* 次依理勘訂以辨邪正二行○
* 次辨明果地覺○
* 次依前理行頓示斷惑證真因果相○



△上顯理巳竟△下顯行。




* ○次依理勘訂以辨邪正二行

* 初總示正行之方

* 初能觀之智四方使一章
* 二所破之惑明緣生無性破依他起明妄想無性破徧計執
* 三顯圓成之理無四句可離無聖智可得
* 四顯離過絕非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等二段
* 二略示邪正因果相

* 初略示邪正二因

* 初示二種邪因禪
* 次示三種正因禪
* 二略明邪正二果

* 初如來涅槃真果爾時
* 次二乘涅槃果假復次
* 三略示當轉二性言說自性事自性
* 四略示感應二徵現身面言說加持手灌頂神力加持
* 三廣釋邪正因果差別相
[001-0324a]

* 初廣釋前三種禪以顯三乘差別因果相

* 初廣辨因別

* 初釋愚夫所行禪

* 初外道邪禪

* 初緣起無性以破言說自性相緣起一章
* 次辨妄想無性以破事自性相

* 初明妄境真常以破斷見常聲者何事說至非聖言說半章
* 二明法一見異以破常見惑亂起二種種性至種性義半章
* 三明心境如如以破一異見即彼惑亂不妄想一節己上三科共一章
* 四明緣生如幻以破有無見問惑亂為有無起兩全章至是故說如幻止
* 五明本自無生以破因生見問一切性無生一章
* 六明言說無性以破名言習氣當說名句形身一章
* 七顯名言雙絕以誡忘言默證未來世智者止論一章至偈文離自性
* 次二乘偏禪
* 次觀察義禪
* 三釋攀緣如禪

* 初觀四大如
* 次觀五陰如
* 三結示正觀
* 次廣辨果別先示邪果後示正果
* 次廣釋如來禪融會妄想如如以顯一乘平等因果相

* 初明即妄即真以顯因平等十二妄想一章
* 次明即心即境以顯果平等妄想無性半章以顯即心一乘半章以顯即境
* 三即權即實以顯法平等不說一乘一章
* 四舉果驗因以示一乘真因相經三卷初

* 初舉意生身真果相意生身一章
* 次示五無間行真因相五無間一章



△巳上自初卷第二返妄歸真科中初頓示理行以辨因地心竟。




* ○次辨果地覺分

* 初明三身以顯法身常德

* 初總示佛之知覺一章
* 次顯報化二身四等一章
* 三顯常住法身不說一字一章
* 次破二見以顯涅槃離過有無相一章
* 三示二通以明果海離言宗說二通一章



△巳上辨別邪正頓示一乘理行因果相竟從前初卷五法章至此二通畢。




* ○次下依前理行頓示斷證因果相分此科從初卷來

* 初翻顯因行

* 初自利功圓
[001-0325a]

* 初明妄想不實以破我執斷煩惱障問不實妄想全章
* 二明言說性空以破法執斷所知障

* 初明言說為法執之本當說語義全章
* 二示智識為縛脫之源智識相全章
* 三即轉變相以明動本不動九種轉變全章
* 四斷相續心以明生本無生問一切法相續義全章
* 三遣境智以明無智無得

* 初遣所觀境分

* 初遣事境彼彼妄想全章
* 次遣理境一切法不生全章
* 次遣能觀智攀緣事不得一章△巳上明斷證因相竟△下明斷證果相
* 四明忘言頓證以顯果海離緣愚痴凡夫一節
* 次利他行滿

* 初雙結二行二通全章
* 次特示利他止論一章
* 次正顯果德

* 初轉依涅槃果

* 初揀二十一種邪宗問涅槃前半章
* 次示最上一乘正果如我所說涅槃一節
* 次轉依菩提果經四卷初

* 初顯法身真我德

* 初顯三德秘藏明法身般若解脫共一章
* 次顯一心真如

* 初明離一切相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共一章
* 次結究竟一心無相見勝下至偈終
* 二顯法身真常德

* 初破七種無常七無常一章
* 次正顯真常文錯簡在三昧章後
* 三顯法身真樂德三昧全章
* 四顯法身真淨德如來藏半章
* 五釋疑勸修若無識藏名下三段



△前從初卷分別自性章起止此大科第二通約三門辨邪正理行因果相竟。




* ○三明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究竟差別相

* 初總明迷悟因依問五法等一章
* 次別顯四門攝入

* 初明五法差別相

* 初總明差別之法愚夫章至是名如如
* 次顯住如如之人住如如者二段
* 二明三門入五法

* 初明三自性入五法全章
* 次明八識無我入五法復次一章
* 三明四門攝一切法五法一節
* 四明總歸如如示以正觀五法半章
[001-0326a]
* 五結勸修學是名一節



△此上第三科四門差別相巳竟。




* ○四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

* 初明法身常住恒沙前半章
* 次明平等如如生死本際半章




* ○五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滅平等相剎那全章偈錯簡在六度章後




* ○六廣明六度以示自性妙行無修相六度全章




* ○七廣決眾疑以顯法身離過六疑全章




* ○八特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不食肉全章



觀楞伽記略科畢
[001-0327a] No. 326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記曰。舊註。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
頂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濱。阿䟦多羅。此云無
上。寶。貴重義。以通喻此經。是不可往無上寶經。非
也。受公謂自覺聖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
往。隨色摩尼之珠。非世寶可比。故云無上。謂不可
往處。有此無上寶也。此亦未盡然。華嚴論云。世尊
於南海摩羅耶山之頂楞伽城中說法。其山高五
百由旬。下瞰大海。無路可上。其城乃眾寶所成。光
映日月。無門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
門。無修無證方能升也。此說固爾。愚居五臺時。曾
遇一梵師。于闐國人。髮長丈餘。不言其壽。但云入
此土三十餘年。精於禪觀。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
請同住阿蘭若三年。每於談次。以經中所有梵語
巳明者。嘗請試之。所說皆與古譯㳷合。愚因問及
楞伽經。師乃驚曰。遮裡亦有此經耶。此是不可說
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國王寶之。因問有多少卷。余
曰。傳者四卷。師笑曰。來未盡耳。此經有四十卷。此
才十分之一。及扣經中旨趣。言言皆發明離心意
[001-0327b]
識境界。不可具述。因問楞伽山在何處。師曰。此山
在天竺國之南海中。又問何以楞伽為名。師曰。楞
去聲呼伽。乃寶名。其狀八楞。視之渾圓。體極堅固。不
可鑽穿。常放光明。世間之寶。無有過上者。故阿䟦
多羅。此云無上。以山純此寶。是山以寶名。故曰楞
伽阿䟦多羅寶山。山頂有城。此寶天成。無門可入。
而為夜叉鬼王所據。佛在此山頂城中說此經。故
經以處名耳。又問此山人能到否。師云人不能到。
以其此山下細上大。每於陰雲黑夜。或波濤洶湧。
其山形益顯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無
雲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見。然彼土僧有修禪者。
于海岸經行。望之以入觀耳。是則按華嚴論。準此
梵師言。則山以寶名。經以處名。深有意焉。緣起經
云。難入未曾有會中。說隨他緣起陀羅尼智。名為
楞伽王識。蓋約處表法。又見深玄。然教稱智海。性
海。覺海。心海。至若寶明空海。此經云藏識海。且又
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蘊亦喻山。況夜叉。
云可畏鬼。乃飛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
中寶山夜叉王城而說此經。顯示自覺聖智境界。
其經所詮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即處觀
法。其旨微哉。何則。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洪波皷冥壑。無有斷絕時。斯則智海無性。因覺妄
而成凡。湛淵心海。變而為生死之業海。寶明妙心。
變而為八識五蘊幻妄之身心。故寶有八楞。山高
[001-0327c]
五百由旬。而為煩惱生死夜叉所據耳。然至昏雲
黑夜。或波濤洶湧之際。而山形愈顯露者。所謂妄
想興而涅槃現。夜叉鬼王請佛說法者。所謂煩惱
起而佛道成。抑益顯此寶明妙性。雖住生死大海
五蘊山中。不為煩惱所奪。不為生死波流。不為境
界風動。無明黑暗。暗不能昏。長夜冥冥。靈光獨露
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現者。愈見智海圓澄。萬
象森羅炳然齊印。身心世界當下銷融。生死涅槃
應時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
此為自覺聖智無上尊頂法門也。且義翻此經名
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顯此法門。非心行處。唯
上上根人。一入頓入。不許捫摸湊泊。不入。亦不許
思量攀緣。但只於境界波濤煩惱黑暗中觀之而
巳。不觀。則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經為根熟
者。頓說業識種子為如來藏。名頓教大乘。古德云。
楞伽說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故達
磨大師指此為心印。馬大師云。楞伽以佛語心為
宗。無門為法門。是以宗門師匠教人。直須離心意
識參。出凡聖路學。而說者但只標名立法。不知空
遣。奈何益使後之學者。臆度祖師心印亦如是而
巳。悲夫。】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上



【記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為宗也。所謂寂滅者名
為一心。即性自性清淨第一義心。一切諸佛皆證
[001-0328a]
此心。而為眾生開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
悟心。舊注。此經大部有十萬偈。四十萬句。三百二
十萬言。一百五十品。其所來者惟此一品。雖文廣
卷多。其實通皆頓示此一心法也。此經在十二部
中。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為頓教大乘。又兼頓圓。
謂頓示圓滿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證故。若約天台
五義釋之。則以單喻為名。以楞伽寶喻識性故。寶
山寶城佛魔同住。喻五蘊身心是一切聖凡所依
止故。以如來藏為體。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故。自
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故。性自性
第一義心為宗。一切聖凡所同證故。摧邪顯正斷
疑生信為用。為裂外道二乘邪見疑網。令生決定
一乘正信故。以熟酥為教相。謂說五性三乘皆有
成佛之分。但未蒙授記。可一變而至於道。如彼熟
酥可一變而至醍醐。施功易故。謂略示開權顯實
之機。以為法華前導故。若以宗趣言之。則以第一
義心為宗。自覺聖智為趣。又以自覺聖智無相法
門為宗。忘言默證為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
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
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
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
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
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001-0328b]


【記曰。此敘說法由致也。如是我聞等者。謂如是之
法。我從佛聞。一時。乃機感應會之時。非定指也。佛
乃說主。山乃說處。菩薩乃聽眾。此結集者因佛顧
命立言。一切經首。都皆置之。無煩他說。山頂種種
寶華以為莊嚴者。謂此無上頂法如來藏心。乃一
切諸佛之因地也。佛與菩薩皆從異佛剎來者。以
示此中聖凡不立故。大慧為上首者。此法非心識
可到。唯許大智可入故。自心下。歎德也。至於種種
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等
法。皆是自心現境。而獨大智慧人善解其義。究竟
通達。二譯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濵摩羅耶山頂楞
伽城中。其城乃婆羅那夜叉王所據。因佛於海龍
王宮說法七日巳。而從大海出。舉目觀見山頂之
城。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于此說自所得
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
界。我今亦當為婆羅那王開示此法。時夜叉王以
佛神力聞佛言音。即與眷屬請佛歸其城中。云云。
二譯皆有夜叉王問法因緣。此經略之。觀者融會
彼譯。則頓見此經宗趣矣。】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
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
偈讚佛。」


【記曰。此別敘當機見佛之儀也。大慧為當機者。惟
此無上法門。非大智慧人不能擔荷。而與摩帝同
[001-0328c]
遊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謂達者同遊涅槃路。】


「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𦦨。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記曰。此正發啟全經之宗趣也。爾𦦨。梵語。此云所
知。又云智障。一切無涅槃。魏譯云有無二俱離。蓋
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無法也。無者。此二皆
空。故雜華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
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釋云。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
槃。遠離覺所覺。有無二俱離也。是知此二。乃分別
妄見耳。故二譯實叉云。夜叉王請佛入楞伽城。獻
供巳畢。即以二法問佛。謂言。如來常說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云何得捨此二種法。何者是法。何者非
法。世尊答言。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此是凡夫之所
分別。非聖智見。乃至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
道虗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應捨
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法性。則無執著。
諸觀行人。以畏鉢舍那如實觀察。名捨諸法。何者
是非法。所謂諸法無性無相永離分別。如實見者。
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捨非法。流支
[001-0329a]
云。如實見者。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為邪見。若分
別者。名為二取。皆是虗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名為
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如來藏者。入自內身智慧
境界。得無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讚佛有無二俱離
也。甚矣。有無二見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覺聖智
無他。但知此離此而巳。更無實法可得。實此經之
宗極也。行人知此。可謂行無行。證無證耳。苟一念
行證未忘。則復墮此。況以分別言語文字為得乎。
觀者若如是觀。可謂識法實相矣。是則向下大慧
所問。皆有無二法。世尊皆令離此捨此而巳。故一
切皆非。苟離此捨此。非自覺聖智而何。故下偈流
支云。若如是觀佛。寂靜離生滅。實叉云。是人今後
世。離著無所取。是則全經之旨。不出于夜叉王一
問。及此大慧偈讚而巳。


上敘分巳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
三界唯心有二。
△初約數句問。】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巳。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
敬以偈問曰。」


【記曰。大慧首以百八義問佛者。蓋依一心轉變五
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迷悟因果之法而問也。舊
[001-0329b]
說百八句。表對治百八煩惱。非本指矣。然一心者
佛語心也。所謂寂滅者名為一心。本無十界色心
依正之相。但迷之而為生死。故變一心而成三界。
悟之而為涅槃。故轉三界而為一心。然生死。有法
也。涅槃。無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別妄見。而此寂
滅心中本無此事。是則大慧所問者。乃十界依正
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種種差別之相。要之不出凡
聖有無。此特分別妄見對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
滅一心絕諸對待。故偈云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
離。佛將直指最極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
非也。此正離心意識。出凡聖路。唯諸佛自覺聖智
境界。雖大智慧人。亦不免墮於數句。況其他乎。愚
謂此百八句。總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
見而立。謂凡夫外道見三界實是有法。為有句。二
乘見三界是無法。為無句。菩薩見三界即真即俗。
為亦有句亦無句。而却指佛見三界非真非俗。為
非有非無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無
一異俱不俱常無常等四句。各執一見。此皆不出
常情分別計度。以邪正之見有八。所見之境有百。
故流支云百八見。於正位中總皆是謗。若四句既
離。則百非自遣。又何煩惱可捨。又何佛道可取耶。
故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
來意。師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
[001-0329c]
唐譯云。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云何起迷惑。云何淨迷惑。」


【記曰。此總依一心生滅迷悟二途而問也。然大慧
請百八義。開口即問此四句者。蓋一心真源。聖凡
平等。了無差別之相。但約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
正因果種種性相之異。然今將窮十界之源。故首
出迷悟之見。所謂迷一心。而正智翻為妄想。如如
翻為名相。此念惑增長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
智。名相即是如如。此淨念見癡惑也。然皆迷悟邊
事。故經云。順流轉者妄見生死。厭流轉者妄見涅
槃。是則大慧依生滅門迷悟對待而問。故先以淨
念不淨念見惑不見惑發端。而後所指者皆迷悟
中差別之相。佛單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問
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
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總牒盡大慧
之問。流轉二字。斥盡大慧之見。所謂生死涅槃。皆
即狂勞顛倒華相。故此總屬流轉。而以無自性三
字。盡顯諸法實相。破盡大慧之疑耳。然世尊雖以
此答。猶是生滅對待。惟寂滅心源總無此事。故牒
問巳畢。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斯正所謂法尚應
捨何況非法。若有若無有。是二悉皆離也。學者了
此。可許入楞伽。】


「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


【記曰。此總問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剎土化
[001-0330a]
相。通指二土。謂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以約名
相。故不言寂光。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無受次。謂
次於無受。通指三乘有學。無受。通指三乘無學。佛
子。單指菩薩。解脫。謂涅槃。縛乃生死。謂生死誰縛
之。涅槃誰解之。蓋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唯願為解說。緣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云何為增長。唐譯云。云何諸有起
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云
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記曰。此十五句。別問九界差別之相也。前三句。問
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緣起。問正法。下二句。問外道
邪見因何而起。云何為增長二句。問三界因果因
何而有。滅正受二句。問小乘因何樂住寂定不欣
說法。何因從定覺下四句。問大乘菩薩因何樂說
法度生。云何生諸地一句。問菩薩因何又立地位
名目。】


「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記曰。此八句。特問三乘行相也。謂三乘人為何出
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處。既捨此身。又受何身。
畢竟住於何處。云何稱為菩薩是佛弟子。何故又
說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狀。】


「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巳還。
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
[001-0330b]
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記曰。此十六句。通問心性是一云何眾生所見種
種不同也。初四句。謂如來藏心是一。云何又名藏
識。又名意及意識。云何又說生滅妄見。又說不生
滅心。見巳還。魏譯云斷所見。唐譯云退諸見。皆不
生滅義也。次種性二句。謂聖凡同稟此心。如何又
說三乘人是種性。外道闡提是非種性。而說彼心
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謂心既無相。因何而
立我人眾生之相。為何又說無我人眾生之相。次
世俗說五句。謂三界凡夫外道為何起斷常二見。
蓋世俗說。即凡夫外道斷常二見也。又如何得二
見不生。如何得眾生與佛平等無二。次當來世二
句。謂佛既有教。如何佛滅度後。弟子又起種種異
見也。】


「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
何因如幻夢。及犍闥婆城。世間熱時𦦨。及與水月光。
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


【記曰。此十二句。通問世界眾生都是有相之法。因
何而有生滅不生滅。常與無常。真妄之不同也。初
二句。魏譯云。云何名為空。云何念不住。此蓋問依
報世界為何而有成住壞空。特舉空壞以攝成住。
云何胎藏生一句。問正報眾生為何而有生死遷
流。蓋舉生以攝死耳。云何世不動一句。義該上世
[001-0330c]
界眾生見今而有遷變無常。為何而說常住不動。
蓋世字指有情無情二世間。何因如幻夢下四句。
唐譯云。云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等。意謂上諸眾
生世界有為之法現今實有。為何而說如幻等不
實。何因說覺支下二句。謂如何覺上世間諸法不
實。當體常住者。則為正智。蓋覺支菩提。總指正智
也。云何國土亂二句。謂如何見上世間諸法是實
有無常者。名為有見。蓋亂。即生滅不停。有見。即妄
想分別也。
○此上通問名相妄想正智。
△下問如
如。】


「云何不生滅。世如虗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
離妄想者誰。云何虗空譬。」


【記曰。此六句。問如如也。唐譯云。云何知世間。云何
離文字。云何如空華。不生亦不滅。意謂如何悟彼
世間生滅諸法當體如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如
空中華不生不滅。遠離妄想分別。猶若虗空。即是
真如也。
○此上通問五法自性生起相。
△下問差
別相。】


「如實有幾種。幾波羅密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何等二無我。云何爾𦦨淨。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


【記曰。此八句。單問如如正智差別相也。前四句。謂
真如實際是一。云何又有修證頓漸之不同。故云
如實有幾種。幾波羅蜜。謂因行差別。諸地。謂地位
階級。度。超越。謂何因得頓超諸地也。至無所受。問
[001-0331a]
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問正智差別。二我。即煩惱
障。爾燄。即所知障。實叉云。云何所知淨。蓋二無我。
淨所知。斯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
隨根授法。是則智有幾種。眾生根性不一。教戒有
幾種。
○前從初問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約迷悟
對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別之不同。
以顯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顯不離一心。故翻歸
如如正智耳。
○向後誰生諸寶性巳下。直至問終。
但問名相妄想緣起聖凡依正大小染淨諸法。心
念性欲音聲色相種種差別之不一也。】


「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
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


【記曰。明處伎術。乃問五明也。西域學術。以此為準。
故有五明論。一曰聲明。謂釋詁訓字。詮目流別。二
曰工巧明。謂伎術機關。陰陽歷數。三曰醫方明。謂
禁呪閑邪。藥石鍼艾。四曰因明。謂考計正邪。研覈
為偽。五曰內明。謂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藝。
後二內教。】


「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魏譯云。法復有幾種。解義復有幾。唐譯云。道理幾不同。解釋幾差別云何生飲食。及生
諸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
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
有幾種。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佛復有幾種。復有
幾種生。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
[001-0331b]
各幾種。云何施設量。魏譯作施假名。唐譯作唯假設唯願最勝說。」


【記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語飲食愛欲心性皆
屬妄想。其餘皆名相。且何因而有。皆問緣起也。阿
闍黎。此云軌範師。然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故問佛
有幾種生。】


「云何空風雲。魏譯云。何因有風雨云何念聰明。」


【記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別也。
聰明。即別境中慧。故魏譯云。何因有黠慧。唐譯云。
念智何因有。此亦屬妄想耳。】


「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節攝。唐譯云。六時攝。舊注。西域
兩月為時。年分六節。外道有六節師云何一闡提。一闡云信。提云不具。謂信不具之人

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二譯
皆作修行進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魏譯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
云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記曰。甘蔗種。乃瞿曇釋種也。舊注引本行經云。劫
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獵師所射。滴血於地。生
二甘蔗。曰炙而開。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師立
男名善生。即灌頂甘蔗王。女名善賢。為第一妃。瞿
曇釋種。即其裔也。大慧問甘蔗種因何而有也。】


「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唐譯云。仙人常苦行。是誰之教授如來云
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云何不
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001-0331c]


【記曰。從誰生諸寶性至此。蓋問天地萬物之不同。
聖凡種類之各別。心行性欲之不一。此皆何因而
有也。但其語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觀華嚴問明品。
則知此中歸趣矣。】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皷。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記曰。此問佛剎安立形狀之不同也。廣如華藏世
界品。故結云如是等無量。因陀羅。此云帝。即帝網
也。謂帝釋殿有眾寶珠綱。雖百千重。不相障礙。互
相涉入。交光相羅。世界如之。】


「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


【記曰。此問佛唯一真。云何名義之不同也。隨機普
應為化佛。酬其宿因為報佛。體性無二名真如佛。
本覺顯照為智慧佛。蓋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義
雖四。唯屬三身。】


「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


【記曰。此問佛既現身與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
乃於有頂離欲之處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
二譯皆以天師作世尊。」


【記曰。此問法住久近。及滅後誰人當可持正法也。
持正法。即所傳正法眼藏。】


「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
[001-0332a]


【記曰。此問法之差別也。悉檀者。此華梵雙舉。悉。徧
也。檀。此云施。謂佛以四法徧施眾生。故云悉檀。四
法者。謂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也。廣如止觀所明
見。謂所被之機。所見各有幾種也。毗尼。此云律。比
丘分。乃比丘二百五十戒。問如何是毗尼。為何又
設比丘分也。】


「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云何為七地。唯願為演說。」


【記曰。此問三乘人法因何差別也。唐譯云。一切諸
佛子。獨覺及聲聞。云何轉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
得出世。復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則知百變
易二句。謂初地菩薩何因能現百佛界身。得百種
三昧。蓋無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謂五地聖人因何
而能通達世諦涉俗利生。七地遠行。名出世間。】


「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記曰。此問僧之差別。及應機之法不一也。壞僧。謂
不具戒者。醫方論。非世俗醫方。蓋言佛為三界醫
王。其所說法應機施設。如應病與藥。故謂之醫方
論。大經有舊醫新醫。法華有醫師喻。唐譯云廣說
醫方論。是知蓋言佛法耳。從云何為化佛止此。通
問三寶因何而有差別也。】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記曰。此問因上言佛有四等名義不同。因何又說
迦葉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別也。】
[001-0332b]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
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記曰。此因上法之差別。故復問邪正權實之不同
也。斷常我。乃外道邪宗。無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
妄想分別心數之法。意謂何故說斷常及我為邪
宗。何故說無我為正法。然無我既是真實。何不始
終說其真實之法。而又為眾生說妄想心數不實
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


【記曰。此問林木果實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屍陀
林。其果如男女之狀。熟則顏色美豔。未幾即落地。
狀如死屍。臭穢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修不淨觀。
大慧問此林因何而有也。訶梨。阿摩勒。二果名也。
皆可為藥。訶梨。舊云訶梨勒。新云訶梨怛雞。此云
天上持來。阿摩勒。其實如胡挑。意謂一等皆樹果。
因何彼如男女之狀耳。】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記曰。此問八部之眾因何不住人間天上。而住鐵
圍七金山中也。唐譯云。仙人乾闥婆。一切悉充滿。
此皆何因緣。願佛為我說。此上大慧所問。除及字。
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誰字之類為義。則有一
百三十餘句。其中意義。不出十界四門。然世尊所
答。以依真如一心。則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
生滅門唯識建立。則全經之旨皆別答此問耳。然
[001-0332c]
雖經來未盡。而此四卷之文。所詮五法三自性八
識二無我四門名義開合之旨巳足。觀者臨文會
意。自當證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後答。
△且初。】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記曰。此結集者敘置。及佛讚許之辭也。前一偈。唐
譯云。爾時世尊聞其所請大乘微妙諸佛之心最
上法門。然大慧所問。乃十界依正差別之相。正是
三乘凡夫外道妄見分別境界。實大慧因之而起
疑者。蓋不知此等諸法因何而有也。故興此問。而
結集者即便指為微妙佛心最上法門。何也。金剛
般若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況眾生
世界乎。所謂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若分別不生。
當體即名諸佛自覺聖智矣。故此所問聖凡依正
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見。
何以與此。故敘置之。】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記曰。此世尊總領大慧問義也。謂所問多種。不出
生與不生涅槃空相耳。剎那。生滅流轉也。趣至。猶
究竟也。唐譯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轉無
自性。謂此世出世間。皆生滅流轉妄見之法。一一
究竟本無自性也。此總牒領其意而默答巳竟。義
巳見前注。何後一一皆總述大慧問語耳。然前問
語或略或闕。而世尊皆補而出之。蓋亦互相發明。
[001-0333a]
但其語隨便。故參差不類。其意自周。】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
如是種種事。」


【記曰。此綜領大慧所問之事也。謂所問之事雖多。
總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聲聞。緣覺。四聖
也。無色。該天道。外道。該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
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羅蜜。四聖之法也。無色
行。意該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無不備具。故
云如是種種事。意謂大慧所問者槩不出此。下乃
一一重述其辭。】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脩羅。
此領上問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該三界六凡也解脫自在通。力
禪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諸禪定無量。此領
上云何說覺支。及與菩提分。蓋廣牒三十七品助道。四聖法也諸陰身往來。領上眾生生諸
正受滅盡定。領上及與滅正受二句三昧起心說。領上何因從定覺四
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

見。乘及諸種性。此領上云何名為藏巳下至非我義八句。總歸四門金銀摩尼
等。領上誰生諸寶性等一闡提大種。領上云何一闡提。然大種無問。蓋世尊意指闡提外
道所計大種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荒亂及一佛。智爾𦦨得向。荒亂。領上
云何國土亂。一佛。領上迦葉等是我。智爾燄。領上爾燄淨二句。得向。領上解脫修行眾生有無

有。領上及與我無我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領上云何象馬鹿。云何而
捕取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領上悉檀及與見。唐譯云。云何因譬喻。相應成
悉檀。謂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併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屬妄見叢林迷惑通。心量

不現有。上句領云何世俗通。謂眾生心想邪見稠密如叢林也。下句領云何出世間。唐譯云。眾林與迷
[001-0333b]
惑。如是真實理。唯心無境界。魏譯云。相迷惑如實。但心無境界。此蓋牒出其義也諸地不相

至。領上何因度諸地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如文可知。此諸山須彌地巳下。至毛孔眉毛幾。乃大慧問不到處。而世尊指而出之諸山須彌
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一一剎幾
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窻塵
蟣。羊毛[麩-夫+廣]麥塵。」


【記曰。七極微塵成一窻塵。七窻塵成一兔毛頭塵。
七兔毛頭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毛頭塵成一牛
毛頭塵。七牛毛頭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虱。七虱成
一芥。七芥成一大麥。七大麥成一指節。七指節成
半尺。兩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
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盧舍。八
俱盧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舊注引釋
梵之語。】


「鉢他幾[麩-夫+廣]麥。阿羅[麩-夫+廣]麥幾。獨籠那佉梨。勒又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


【記曰。鉢他。一升也。阿羅。一斗也。獨籠。一斛也。那伽
梨。十斛也。勒又。一萬也。舉利。一億也。頻婆羅。一兆
也。謂幾[麩-夫+廣]麥之塵成一升。又幾[麩-夫+廣]麥之塵成一斗。
餘類此。】


「為有幾阿㝹。名舍梨沙婆。幾舍利沙婆。名為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


【記曰。阿㝹亦塵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賴提。草子也。
[001-0333c]
摩沙。豆也。陀那。銖也。迦利沙那。兩也。波羅。斤也。彌
樓。須彌山也。謂以幾斤之塵能成此彌樓之山。唐
譯云。幾斤成須彌。此按舊注。】


「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
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火𦦨幾阿㝹。風阿㝹復幾。
根根幾阿㝹。毛孔眉毛幾唐譯云。火風各幾塵。一一根有幾眉及諸毛孔。復各
幾塵成。」


【記曰。從諸山須彌地巳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計
三十二事。皆大慧問不到處。故世尊特為表而出
之。然且責之云何故不問此者。何也。如華嚴諸品
皆佛力加被菩薩所說。至若阿僧祗品。則佛親說。
以其甚微細事。非一切種智不能悉知悉見。殊非
菩薩所知。不知故問不及。苟不及此。則心外有剩
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顯自覺聖智徹法無遺。信
乎佛之知見。閻浮提雨皆知滴數。現前松直𣗥曲
鵠白烏玄皆了元因也。然須彌山略指依報總相。
其弓步微塵。別相也。三乘聖人身有大小。蓋身乃
正報總相。其數量毛孔微塵。別相也。意責大慧但
知諸法總相。不知別相。此則但知共相。不達自相。
其迷於自心現量多矣。故以甚微細智以發之。

下文復領大慧之問。】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
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
[001-0334a]
云何山天仙。犍闥婆莊嚴。唐譯云。云何諸妙山。仙闥婆莊嚴解脫至
何所。誰縛誰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
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舊注。此四因。領
上云何俱異說云何現巳滅。領上云何見巳還云何淨諸覺。云何諸

覺轉。及轉諸所作。領上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斷諸想。云何
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云何無眾生。而說
有吾我。云何世俗說。領上云何建立相四句唯願廣分別。二譯皆無
此一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此猶屬建立相四句義云何為

胎藏。及種種異身。領上種種名色相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
定。領上云何三昧心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領上誰生語言二句。及諸
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二句云何成及論。領上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云何師

弟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云何為飲食。上一句。領弟子
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二句。下三句。綜領男女及不男。及眾生生諸趣四句意聰明魔施設。

此一句。綜領魔及諸異學巳下六句意。及云何念聰明一句云何樹葛藤。領上云何為樹
林。云何為蔓草二句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下自有領剎土形狀之句。此應
是領何故剎土化一句之意仙人長苦行。此領云何長苦仙二句云何為族

姓。此領云何為釋種四句從何師受學。領禪師以何法二句云何為醜陋。
云何人修行。此一句。領云何修行退二句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
成。此領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四句。阿迦膩吒。此云色究竟天云何俗神通。領上云何
世俗通云何為比丘。領上毗尼比丘分二句云何為化佛。云何為

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為眾僧。此一句領上僧
伽有幾種二句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領上云何
日月形巳下十句心地者有七。領上云何為七地所問皆如實。此及

餘眾多。唐譯云。此及於餘義佛子所應問。一一相相應。遠離諸
[001-0334b]
見過。」


【記曰。此五句乃讚大慧所問稱理無過也。然大慧
問意次第有主。而世尊牒領者。大槩綜括其辭。不
復次序。且亦有牒不盡者。故結之云此及餘眾多。
意謂凡係佛子所問者。一一皆與實理相應。遠離
諸見過也。然雖如是。但法離言說。今於無說示說。
故下結云。】


「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
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記曰。此六句。乃結牒問義。許說誡聽。啟後答意也。
謂大慧所問雖稱理無過。但法本離言。今當於無
說處示現言說。故為次第建立耳。且此上百八句
義。若如諸佛所說。則一一皆非。故此二句。乃結上
起下。而義貫下文讀之。然百八句。魏譯云百八見。
初大慧云。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及考其問。有
一百九十餘句。若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誰字
之類為義。則有一百三十餘句。及世增補出大慧
問不及者。又三十二句。至此猶云。此上百八句。如
諸佛所說。是果定局百八句耶。而說者又按其下
世尊自分其句但一百四。又少四句。而必以此為
定見。豈非刻舟求劒耶。是但以一句字為礙耳。殊
不觀大慧云百八義。流支云百八見也。若以義見
二字觀之。則可謂具通方之眼矣。苟於句數難合。
或當以愚見依三界法作有無等四句為準。但約
[001-0334c]
佛教所明不出四句。而外道所計亦不出四句。此
則邪正共有八句。以能分別之見有八。所見之境
有百。故云百八見也。故下經云。如來說法離如是
四句。謂一異有無等。又云。為淨二種障故。譬如商
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故世尊答云一切皆
非。為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故下依生滅門建立
而有言說。故一一別答耳。然所說者亦不過破此
四計而巳。上乃綜牒其問辭。下先約心真如門總
答。】


「不生句。生句。唐譯云。生句。非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魏譯
云。生見。不生見。常見。無常見。相見。無相見。」


【記曰。此總約心真如門而答也。大慧問義雖多。總
不出生與無生。常與無常。相與無相之法耳。故世
尊巳牒所問。而復綜其大義而破之曰。此上百八
句。若如諸佛所說不生義者。即此生法便是。以生
本不生故。所言真常義者。即此無常便是。以諸法
當體真常故。所言相者。諸法本自無相故。此順二
譯。以生句為首義解。若依此經以不生句為首解
者。意謂諸佛所說真實無生。不容起見。故下文云。
一切法不生。不應立宗。意謂汝才作不生見。蚤墮
生法。才作常見。蚤墮無常矣。何者。以真如界中不
容擬議。以舉心即錯。動念即乖。以相本無相。故云
不生句生句等。自此巳往。凡所分別。皆與真如實
相理不相應。故一一斥之曰非也。永嘉云。一切數
[001-0335a]
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非實非虗。非如非異。斯正諸佛所證自覺聖智境
界。故非妄想分別可到也。故宗門云。三句明一句。
一句明三句。三一不相關。分明向上路。了此可許
觀楞伽。】


「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
句。空句。不空句。魏譯云。離自性見。非離自性見。空見不空見。唐譯云。自性句。非自性句。」


【記曰。此併上三句。蓋佛自遣之辭也。以前牒文首
云。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世尊意
謂前因大慧執有世出世間生住異滅以問。故我
聊以此句義破彼執情耳。非實法也。以真如理中
本無言說故。故此答云此亦皆非。謂不但無生。而
住異滅皆不可得。剎那。生滅也。然上常句。即指涅
槃。魏譯云。離自性見。非離自性見。前云趣至無自
性。然趣至。猶言究竟。蓋言世出世法究竟皆無自
性。此言離自性句。亦了不可得。故都云非。此佛自
遣之辭。向下皆遣大慧所執之辭也。】


「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記曰。此通斥世出世間邪正之法也。前常無常句。
乃涅槃真常。及生死無常。此常句。乃外道斷常二
見。謂確定死常。非常句乃斥之也。中乃出世一乘
中道法。邊謂空有二邊。乃出世三乘法。斷常乃世
間外道邪見法也。真如理中。聖凡不立。迷悟皆空。
故都云非。】
[001-0335b]


「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
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唐譯云。善巧句。非善巧句
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
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
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譯云。寂靜見。非寂靜見。唐譯云。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願句。
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唐譯云。標相句。非標相句
有品句。非有品句。唐譯云。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緣
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唐譯云。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
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唐釋云。塵
句。非塵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唐譯云大種句
非大種句數句。非數句。唐譯云。算數句。非算數句數句。非數句。」


【記曰。二譯皆無此句。舊注以此數字讀作上聲。非
也。蓋上數句。乃牒阿劣以下世尊所補三十二句。
皆算數也。次數句。乃謂真如理中本無此等數量。
正所謂一切數句非數句也。】


「明句。非明句。唐譯云。神通句。非神通句虗空句。非虗空句。雲句。非
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
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
性句。非自性句。唐譯云。體性句。非體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
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𦦨句。非爾
𦦨句。唐譯云。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
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𦦨句。非𦦨句。二譯皆云陽燄
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唐譯云。火輪句犍闥婆句。非犍闥婆
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
[001-0335c]
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
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
滅起句。非滅起句。唐譯云。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治句。非治句。唐譯
云。醫方句相句。非相句。」


【記曰。所答凡有三相句。舊注謂前乃名相之相。次
則標相之相。此則占相之相。以醫方冠於上文故。
非也。然占相總在五明。而此醫方句。蓋答前別有
醫方之問。乃喻佛應機之法。非世俗醫方也。前解
具明。是則此非占相之相。明矣。然前大慧問義有
三種相句。故此次第而答之耳。以初問何故剎土
化相及外道等。乃通問十界依正聖凡名相之事
因何而有。故此初答云相句無相句。意謂彼諸凡
聖依正之相。本自無相。故也。次問云何建立相。謂
心既無相。云何建立我人眾生壽命之相。故此答
云標相句非標相句。以標即建立義。言彼建立亦
本無建立之相也。後又問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
類。然相乃眾生形狀。而像乃支體像貌。故此答意
云。眾生本無眾生之相。又何支分之有。故云相句
非相句。而下即云支分也。】


「支句。非支句。唐譯云。支分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唐譯無此句
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
族句。非族句。唐譯云。種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
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
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
[001-0336a]
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
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
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
唐譯云。時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唐譯
云。種種句說句。非說句。唐譯此下。有決定句。非決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

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二譯皆云。住持句。非住持句字句。
非字句唐譯云。文字句。」


【記曰。此上約一心真如門以答一百八句巳竟。然
所以皆云非者。謂真如性中本無此諸句數故。起
信論云。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
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從本以來。一切染法及一
切眾生妄心分別。皆不相應故。即是真心。常恒不
變。淨法滿足。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
應故。故此答云一切皆非。然前文巳一一具牒其
辭。而此又一一複疊其句而斥其非者。蓋西域文
勢如此。凡有所問。必備牒其辭而答之。言雖似複。
義實直捷。皆指歸第一義諦離言說處也。蓋上一
句即疊所問。而下非字一句乃破斥耳。以馬鳴宗
此楞伽等百部大乘經造起信論。而論中立義。分
一心二門。故今亦宗其論。後多引之。】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
修學。」


【記曰。此結勸修學也。前云此上百八句。若如諸佛
[001-0336b]
所說。則一切皆非。故此結云。此百八句。乃過去先
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應當如是修學也。


科初直指一心真如以顯三界唯心巳竟。次曲示
一心生滅以顯萬法唯識。通分八科。初明真妄因
依廣示八識以顯生滅因緣相。此中分二。初略明
唯識以別邪正之因。二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
今初中又三。初明真唯識量以辯邪宗。此中又三。
初以法顯真唯識量。次以喻成懸破二見。三正揀
辯邪宗。
△且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
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記曰。此下至經終。通約心生滅門以顯萬法唯識。
且初以法顯真唯識量也。問曰。大慧承佛答百八
句一切皆非巳。乃復陡問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
滅者何也。按馬鳴大士宗此經造起信論。依一心
法立二種門。謂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依
第二門有覺不覺義。依後義起三細六麤等。總攝
世出世法。直指一心為迷悟之源。故此經說五法
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然五法者。謂名。相。
妄想。正智。如如也。三自性者。謂妄想。緣起。成也。以
依一心而有迷悟之別。故有此八。由迷一心而轉
正智如如作名相妄想。是則諸法乃妄想緣起也。
悟一心而轉名相妄想為正智如如。所謂成也。此
品名佛語心者。即所謂寂滅一心名為真如。論云。
[001-0336c]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
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
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知前來大慧所問者。乃
依名相妄想境界邊事。故有世出世間種種諸法。
成百八見。而世尊直指一心真源。離言說相。離名
字相。離心緣相。故牒而斥之曰一切皆非。是則從
前經文正約一心真如門也。若約真如門。則離言
說相。以三界唯心故。但智證現量。則不容有說。所
可說者。皆生滅門中依妄想緣起邊事。故凡落言
詮。即屬比量。故從此巳下。皆約生滅門以顯示緣
起差別諸法皆唯識所現。故云萬法唯識。然識如
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真妄皆離。即名自覺聖
智。以此成立真唯識量。故大慧巳領一心離言之
旨。次即便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也。良由不生不
滅與生滅和合。成第八阿賴耶識。故生滅門中首
問諸識有幾種生住滅。而答云有二種生住滅。以
生即無生。住本無住。滅而不滅。故云非思量所知。】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
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記曰。此通指八識皆有麤細二種四相也。解者謂
流注生住滅單屬第八賴耶。相生住滅則屬前七。
今諦觀經意諸識之言。蓋謂八箇識中皆有麤細
四相也。良以八識皆有思量了別之用。隨見隨即
分別。而此行相麤顯。故云相生住滅。究其源底。皆
[001-0337a]
是第八識精應緣之業用。三相隱微。一類相續。故
云流注。雖有八識分位。其實總皆一類微細流注。
種子現行。交相熏發。甚深微細。不可思議。故經云。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故云諸識有二種生住
滅。密嚴云。八種流注心。雖無若干體。或隨緣頓起。
或時而漸生。如波濤依水。蓋波濤喻相。水喻流注。
不相離故。故下文云非一非異。】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記曰。此釋八識之體相。以明依生滅門有覺不覺
義也。真相。即本覺真心。轉業二相。即無明不覺。問
曰。論列三細。謂業。轉。現。此經三相。以轉為首。以業
次之。而繼之以真。且云諸識皆有三種相者何也。
答曰。此言八箇識中皆具三相。不同論中三細單
屬第八識也。何者。論云。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
故心動。說名為業。此乃單指無明。二者能見相。以
依動故能見。即名轉相。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
境界妄現。謂能現一切境界。如鏡現像。名為現相。
此論意也。然此經不同論意。而以轉為首者。此轉
不是三細之轉。乃是釋前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
義。謂依此生滅剎那剎那念念流轉。而此轉相即
前流注生滅。巳具論中三細。而此業字。乃業力造
業之業。即前相生住滅。而六麤相皆具此中。而人
不知念念生滅起惑造業者皆真心也。故先舉轉
業。而繼之以真相。要在即妄明真。正論中所明依
[001-0337b]
生滅門有覺不覺義耳。下文云。種種諸識浪。騰躍
而轉生。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
亦不可得。又云。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唐譯云。
轉識同波浪。故知轉業乃釋二種生滅義也。若約
三性釋者。轉相。乃依他起。如波浪依海水起。業相。
乃徧計執。如但見波浪洶湧。不知是水。真相。則圓
成實。唯一海水也。然此真相。即本覺真如。正是隨
緣不變者。問曰。馬鳴依楞伽等經造起信論。而三
細尤論中生起之綱要。何乃遽云不同耶。答曰。此
蓋通言八識之相。以經云諸識有三種相故。若三
細六麤。向下不思議熏變等。自有明文。】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
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
現亦復如是。」


【記曰。此釋前諸識之名也。前云諸識。不知識有幾
種。故此釋云。略說有三。廣說有八。然魏譯云。略說
有二。一了別識。二分別事識。唐譯云。略則惟二。謂
現識。及分別事識。俱缺真識二字。然此中真識。即
是不生不滅如來藏清淨真心也。亦即是真如。然
真如亦云識者。以有照境之用故。而此現識。即第
八識也。故論云。以依阿賴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
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者。亦名智識。即此中分別
事識。乃前七也。若約鏡像喻。則八識一體。無二無
別。故論云。現識者。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
[001-0337c]
現眾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
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由是而觀。則此
經三種。乃真妄對立。要顯識即是真如故。故下文
云。如來藏名識藏。然魏唐二種者。以了別與現識。
乃真妄合說耳。所以合說者。以不生不滅與生滅
和合成阿黎耶識故。故經云。佛說如來藏。即是阿
賴耶。宗鏡云。此經直指八識即真。不比他經別立
九識。故云真妄合說。】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記曰。此釋八識生起之相。以顯本無二體也。展轉
因。謂前七轉識與第八識互相為因。由前七現行
熏種子。而第八種子又熏起現行。故識論云。諸法
於藏識。識於法亦爾。更互為因性。亦常為果性。蓋
可壞者妄識。不可壞者真識也。魏譯云。彼二種識
無差別。遞共為因。唐譯云。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記曰。此特明第八生起之因。以明前二種生中流
注生。顯三細相也。然不思議熏變是現識因者。乃
無明熏真如為八識之因。所謂流注生也。論云。以
依真如法故有於無明。為諸染因。此當業相也。以
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
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此當轉相也。不了真如
法故。不覺起念。現妄境界。此當現相也。斯則因無
明熏習力故。令真如變為現識。此正無明不覺生
[001-0338a]
三細也。言不思議熏變者。謂真如本不可熏而熏。
故名不思議熏。真如之體本自不變。而今隨無明
緣成一成法。故云不思議變。魏譯云。了別識。不可
思議熏變因。唐譯云。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但
三相隱微。故以不思議熏變釋流注生耳。】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記曰。此明前七轉識生起之因。以明相生。顯六麤
相也。論云。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
其念著。造種種業。受於一切身心等苦。此正六麤
相也。然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者。妄想習氣種
子也。乃第八識所藏種子。因此熏起前七根境現
行。又取以為實我實法。故云取種種塵及無始妄
想熏。此則第八與前七為因。所謂相生。然妄想熏。
又相中流注生也。故論云。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一
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識義故。二者所起見愛
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前不思議熏。乃根
本熏。此則見愛熏也。】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則一切根識
滅。是名相滅。」


【記曰。此釋前二種滅中相滅也。覆。返也。即返流全
一。頓契真如。則一切塵垢當下銷亡。而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是名相滅。唐譯云。阿賴耶識虗妄分別
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然生則從
細至麤。故先流注生。今滅則從麤至細。故先相滅。】
[001-0338b]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
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
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記曰。此釋前二種滅中流注滅也。相續。即流注義。
謂八識湛淵。本無生滅。但因前七識風鼓習成種。
故有之耳。然此生滅既因前七轉識而生。今所因
滅。則此流注相續自滅。故曰相續所因滅則相續
滅。此釋流注生滅中流注滅也。所從滅及所緣滅
則相續滅者。此釋相生滅中流注滅也。謂第七轉
識本無生滅。但從根本無始無明習氣內熏。外有
六塵境界風吹皷動心海。內外交扇。故起七識波
浪。今內門所從無明既滅。則外門境界風停。而心
體湛淵。波浪自息。則七識當下無生矣。今所從所
緣既滅。而相續即滅者。以一切動相皆依無明而
起故。故釋之曰是其所依故。依者無始妄想熏。然
無始妄想。乃根本無明。即今目為七識結生相續。
因此熏彼八識不得成智。常在纏縛故。緣者謂自
心見等識境。妄想者謂根身器界。本是八識所變
相分。還為八識見分所緣之境。此正識論所明因
緣依也。今云相續所因滅。則生滅情亡。所緣滅。則
根塵自泯。如此。則八識無明。宛是平等如如不生
滅之正智矣。故論云。唯癡滅故。心相隨滅。前生則
更互生。今滅亦更互滅耳。
○此上以法顯真唯識
量竟。
△下以喻成懸破二見。】
[001-0338c]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
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
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記曰。此以喻成前真唯識量。將以懸破外道一異
斷常二見之執也。譬如泥團微塵者。正示不生不
滅與生滅和合成第八阿賴耶識。以顯真妄非一
非異。以示聖凡之相亦如此。故重以金莊嚴具成
之。由彼外道別立異因。將破彼見。故以此喻示之。】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


【記曰。此正釋不異。以破外道妄執別有一法為生
因也。意謂前七與八若異者。則八識不應與前七
作生起因。今既與彼為因。則知不異矣。以前七真
相。原是八識精明之體。八識真相。原是真如。故魏
唐二譯。止有轉識藏識。無真相二字。然彼但約八
識不異。而此譯加真相二字。要明真妄不異。將顯
妄即是真故。此義自足。真相即八識自體。乃本覺
真如。今云藏識為因者。謂如來藏不但為生死因。
亦為涅槃因。後文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
興造一切趣生。】


「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
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
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記曰。此釋不一。以破外道斷滅見也。謂若八識是
一。則前七滅時。而第八藏識亦應滅。藏識若滅。誰
[001-0339a]
證無生。是則八識但滅戲論虗妄習氣。名為滅耳。
其實八識自體本覺真如實不滅也。故云非自真
相識滅。論云。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又云。
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此業相。即前三相
中業相。通指無明惑業名業相耳。意謂所可滅者。
但是虗妄習氣惑業耳。而真相豈可滅耶。故經又
云。自真相若滅者。藏識則滅。藏識若滅者。不異外
道斷見論議。唐譯云。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
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
論。
○上懸破二見竟。
△下正揀辯邪宗。】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
滅。若諸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記曰。此出外道斷滅論。所以揀辯邪宗也。唐譯云。
彼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則無始相續
識滅。然取境界相續識。即前六識。并七識麤相也。
流注。即八識自體。及七識細相也。彼外道但見前
六七麤相滅。便謂八識俱滅。此所以為斷佛種性
者。故佛破之曰。若識流注滅者。則無始流注應斷。
此正返顯前文但業相滅真相不滅也。此不滅者。
寶鏡謂之真常流注。然外道說八識一齊滅者。以
不知第八阿賴耶識為生因。將謂別有一法為生
生之因故。故佛向下出其計云。】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
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
[001-0339b]
若微塵。」


【記曰。此出外道妄計生因也。唐譯云。彼諸外道說
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等緣和合
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所計勝性。
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此正外道不知唯
識是生起諸法之因。乃離識外別立勝性等為生
起因。所謂異因也。然西域外道所計雖有多種。總
之不出斷常二見。按識論所破有七。而此中世尊
所指唯五耳。論中七者。一數論師。計二十五冥諦。
謂從神我為冥初主諦。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
我心生五塵。從五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共
二十五法。而以神我為勝性。而此中勝妙。即彼神
我也。二勝論師。計六句為生生之因。謂實。德。業。大
有。和合。同異。妄指此六皆有實性。而一切法皆從
此六句生。又從實句中執有九法。謂地。水。火。風。空。
時。方。和合。又計極微以成器界。故計極微常住不
滅。而此中時與微塵。即彼勝論所計也。三有外道。
計大自在天。體實徧常。能生諸法。此中自在。即彼
所計也。四有七種外道。計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虗
空。我等七法。常住實有。具諸功能。生一切法。而此
中丈夫。即彼大梵。謂大梵天能生一切。而此中時。
亦即是實句九法中時也。五六有二聲論師。計聲
是常。能為定量。表詮諸法。一待緣生。二待緣顯。謂
聲是常。定能表詮一切諸法也。七有順世外道。計
[001-0339c]
四大是實是常。能生有情。謂極微實常。能生麤色。
而此中微塵。亦計極微者。準此七種。而世尊所指
五種。唯缺二聲論師。向後因緣二自性補之。然諸
外道品類雖多。所執有法不過四種。謂定一。如數
論等。定異。如勝論等。亦一亦異。如無慚外道等。四
非一非異。如邪命外道等。此皆不達唯識真妄非
一非異真實道理。妄執定一定異。而作如是矯亂
議論。橫起斷常二見也。然此中單出定一定異二
種邪見。而佛預以泥團微塵非一非異按破之。且
此二種皆是斷見。何者。若謂定一。則七識滅時。而
八識亦隨滅。則墮斷見。若謂定異。則相續識滅。別
有異因。既立異因。則是無因。亦是斷見。然世尊所
指若勝性等五。在此為斷見。在論都是執常見者
何也。蓋彼所執之常。即是此中之斷。何者。以外道
不知唯識真常道理。乃謂八識俱是斷滅。而又別
執異法將作真常。斯則在彼既執異法為常。則本
有真常識性返作斷滅。此所以彼執為常。即墮此
斷。正是以無常為常。以常為無常。真顛倒見也。斯
義深玄。知之者希。】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
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記曰。此出外道妄計宗論也。魏譯云。外道有七種
自性。觀此有外道二字。則是由前云外道說諸法
不從識生。更有異因。而妄說勝妙等五。是實是常。
[001-0340a]
能生諸法。由是觀之。則前五乃指所執之法。而此
七種自性。乃出彼所立之教有七也。然此七種。都
是妄計離識別有自性者。約識論義解。集性自性
者。集謂集聚。此指數論師所立二十五法。論云。然
大等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諸法多事合成。如軍
林等。以彼所執五大十一根。從初覺心五塵三事
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勝
性為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質礙之色。此
指勝論師所立六句。以實德業大有和合同異。及
四大極微諸質礙法。為生起因也。大種性自性者。
此指順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諸法。即前云微塵
能生麤色是也。因性自性。緣性自性者。此二即二
聲論師所立。一待緣生。即以聲為生法之因。此乃
單以聲為因。故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緣顯。即以生
聲之緣為因。故云緣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
計六句中和合句也。彼執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
性自性。此七種自性。總不出四句。謂自生。他生。共
生。無因生也。然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種性自性。緣
生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
共生。性自性。即無因生。總之不出斷常二見。皆妄
想邪執。非如我之第一義也。故下文云我有七種
第一義。
○上辯邪宗巳竟。下示七種聖義以別邪
見。分二。
△初示正義。】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
[001-0340b]
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
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
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
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記曰。此出如來正教量。以第一義為宗。不同外道
惡見論也。魏譯云。我有七種第一義等。謂我此七
種境界。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
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此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
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乃是聖慧眼入自共相之
所建立如。如。稱也。謂我所建立。乃稱性建立。不與
外道惡見共也。入。證也。自相。謂一心真如。共相。乃
八識因緣。謂我巳證入唯心唯識。以此建立世出
世間最上法門。不比外道妄立異因為生法本。故
云不與外道惡見共。
△次斥其非。】


「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
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


【記曰。此牒釋上外道惡見之所以也。佛謂我之七
種第一義境界。乃是聖慧眼所觀。真知見力。彼外
道惡見。乃隨自巳妄想境界所見。由不覺知是自
心妄想所現之分齊。故作如是七種邪執斷常。以
為定一定異而不通也。】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記曰。此總結成外道惡見。於第一義中作二見論
[001-0340c]
也。魏譯云。諸愚癡凡夫。無有實體。以為第一義說
二見論。謂由不達諸法無性。而妄立自性。隨愚癡
顛倒妄見。故於第一義中作二見論耳。此前從諸
外道作如是論以來止此。通出外道一異斷常二
見非真。以立真唯識量巳。向後痛斥外道二見因
果俱非真實。由不達唯心所現。故妄執是有是無
而成斷滅戲論。然後備示唯心觀門。將欲行人依
不生滅心。了達唯心如幻境界而觀。必獲常住二
轉依果也。
○上示七種聖義以別邪見巳竟。下正
揀邪因以示正因三。
△初揀邪因。】


「復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
幻境隨見。今當說。」


【記曰。此承上外道不達唯心如幻境界。妄作二見。
故於三有苦不能得滅。今將示行人唯心如幻法
門。以為正修行路。故先以此揭示也。唐譯云。若了
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
緣。三有苦。即三界苦果。此諸苦果。皆依妄想而有。
故云妄想三有苦也。無知。即根本無明。乃發業者。
愛即貪慾。乃潤生無明。此二乃三界二十五有之
業因。所謂惑也。業緣。即從無知愛二種妄惑所結
生死之業。繫縛不得出離。故云業緣。然此業因苦
果所以不得消滅者。皆由不達一切境界唯心所
現。特隨妄見流轉故耳。且彼外道雖有出苦之心。
又不知出苦之要。及其所修。特依斷常二見而修。
[001-0341a]
斯正以苦欲捨苦。依止此諸見。深著虗妄法。為此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枉費辛勤。都無實證。佛意
謂諸行人若了境如幻唯心所現。則三界因果當
下消滅矣。故從此巳下至妄稱一切智說。總斥外
道二見不真。從若復諸餘沙門巳下。至自悉檀善
應當學。通示唯心觀門。】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
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巳滅。」


【記曰。此出外道依有無二見妄立異因也。唐譯云。
妄計非有及有。於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
計蘊界處依緣生住。有巳即滅。此正指外道依斷
常二見。於唯識真因量外妄立異因。謂有因有生。
無因無生。以此有無為生因。顯現世間一切事業
為生果。故云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不知一切世
界是妄想所持。乃又妄計依時而住。或又計蘊界
處依四大時方等緣而住。或又妄計一切蘊界諸
法有巳即滅。不復更生。此皆妄見斷滅。皆非真因。
故下斥之。然外道有內外二種。內。即依佛法起妄
計者即沙門。外。即婆羅門也。】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
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
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
作芽事。」


【記曰。此總斥外道因地不真。故果成破壞也。彼。即
[001-0341b]
指上內外二種外道。謂彼外道。由依有無二見。不
達唯心。故所立因果皆成斷滅。相續。謂生死相續。
以彼不知結生相續。乃妄指冥初及四大等為生
因。正如此方以陰陽二氣五行生人者是也。若事
若生若有。唐譯云。若作用。若生滅。若諸有。作用。即
凡所作為。若生滅。即生死。若諸有。即指上言三界
諸法。以彼生有異因。死歸斷滅。諸有為法。畢竟無
常。若涅槃。彼指五現為涅槃。若道。以拔髮熏鼻。臥
棘塗灰。牛狗戒等。為出苦也。若業。謂業因。彼以妄
計圓常等為業因。若果。彼妄以斷滅等為真果。若
諦。彼妄指冥初為主諦。似此之類。皆不了唯識。都
成破壞斷滅論也。所以為斷滅者何也。以此現前
皆非真實故。及見始非分故。唐譯云。不見根本故。
以唯心唯識真實根本道理。彼絕分故。故作如是
種種戲論。終無利益。譬如破瓶。不能作瓶事。又如
焦芽敗種。不能作芽事。破瓶喻無果。焦芽喻無因。
外道事業亦若此。】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巳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
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記曰。此合上二喻以證彼外道無因無果之說也。
謂彼外道說此蘊界處法。不從前世所作業行而
生。更有異因。是則前世巳成斷滅。又說現世受苦
若盡。則再不受後報。是則現在又成斷滅。若現在
既滅。則向後未來永成斷滅矣。似此皆是隨自妄
[001-0341c]
想所見。妄作異因。總是無因。若無因則無果。故彼
無次第相續生也。】


「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
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
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記曰。此釋外道轉計也。佛意恐彼外道聞佛唯識
之說而便轉計。謂我說蘊界處從有種無種與識
三緣和合而生。豈是無因。然外道雖說識。畢竟妄
計有無二見。及神我為主。故佛牒而喻曉之曰。若
復說有無與識三緣合生者。如此則龜應生毛。沙
應出油。亦無是理。龜本無毛。是無因也。沙非油本。
是無果也。若如此說。汝宗則壞。宛是無因無果。都
成斷滅。違我大乘決定真實道理。乃斥之曰。有無
二見有如是斷滅之過。既無其本。則所作事業悉
空無義。唐譯云。悉空無益。然所作事業。指外道苦
行教法等事。空。猶枉也。斥彼依止邪見修行。枉受
辛苦。終無利益。】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
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巳來成事相承。
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


【記曰。此釋上所作事業悉空無益之意也。方便。魏
譯云阿含。唐譯云教理。乃外道教法也。謂彼外道
妄計三緣以無因為生因者。凡所作事業。若教法。
若因果自相。若三世蘊界處生相。此等事業。俱成
[001-0342a]
斷滅戲論。悉空無益。且此邪見邪教邪因邪果。遞
代相承。盲盲相引。其來久矣。故云從本巳來成事
相承。成。作也。承。傳襲也。謂彼所作事業。以此傳襲
為教。非真知見。乃是依自覺妄想地轉。覺。妄見也。
抑由自巳邪見過患熏習。作如是說。此其所作事
業悉空無益也。然西域外道本源。首出迦毗羅。此
云黃頭。計因中有果。次漚樓僧佉。此云休睺。計因
中無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計因中亦有果亦無
果。從此外道相傳。至佛出世時。有六大師。故云從
本巳來成事相承。】


「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
一切智說。」


【記曰。此結邪師邪教。不徒無益。而返成害也。然彼
邪師。俱是愚癡凡夫。無正知見。乃為邪見所害。邪
曲迷醉。昏昧此中。不能自覺。西域外道。一師各得
三種法。一一切智法。二得神通法。三得韋陀法。一
切智法者。各於所計生一種見。解心明利。將此見
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其實無智而自妄稱
一切智說。故從本巳來成事相承。所謂一盲引眾
盲。相牽入火坑。當所痛誡。故下文云。正修行者。當
勿親近外道惡見議論。前總標章云。妄想三有苦
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從此以前歷破外
道無因邪見。俱是妄想三有苦因。乃無知愛業緣
也。佛意誡諸行人。知彼邪因。不墮邪見。了達諸法
[001-0342b]
唯心所現。如幻境界。方得現證自覺聖智。故向下
廣示修習如幻法門之方法。使行人依之造修。滅
三有苦因。得二轉依果。從若復下至章末自悉檀
善應當修學止。約三百五十餘言。總顯了達唯心
如幻觀門。隨文難釋。以唐譯逐節對之。其義自曉。


○上八節正揀邪因巳竟。
△下一章特示正因。】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


【記曰。此揀前內外二種外道。別指二種正修行者。
故置言若復諸餘。】


「見離自性。浮雲火輪乾闥婆城。無生。幻𦦨水月。及夢。
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虗偽。不離自心。」


【記曰。此正教觀心之方法也。唐譯云。觀一切法皆
離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
𦦨。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虗妄見
故。取以為外。然此中多無生二字。是則觀一切法
無自性如浮雲等。觀一切法無生如幻等。觀一切
法唯心所現如夢事也。內外心者。內心。指第八識
中含藏無始時來虗偽習氣種子。熏起六識。變似
外境。實非外境。故云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虗偽因
緣所變。如夢中事。實不離自心。故又以及字揀別
上喻。欲行人直觀一切境界如夢。唯心所現耳。】


「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唐譯云。作是觀巳。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
取名義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


【記曰。此直示觀境也。妄想說。意言分別心也。所說。
[001-0342c]
分別境也。受用建立。乃外器界。即六塵境。身即根
身。謂此根身器界。乃依八識所變相分。而人不達
唯心所現。如夢中事。而返執取為我我所受用之
境。今直觀八識自性清淨。本無所有。世界身心。唯
識所現。作是觀時。則一切妄想因緣。蕩然滅盡。名
字性空。則根塵識心。當下銷落。故都云離。此所謂
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也。然觀。即能觀。藏識。
即所觀。故云觀所觀建立身之藏識。依主釋也。論
云。菩薩創發心時。即觀本識自性緣起因果之體。
若欲入唯識觀。且識性無體。又何所觀。然但緣意
言分別為境耳。以一切境界。但以名言為體故。若
離意言分別。前無所有。故下文直示本體云。】


「於識境界攝受。能取之心及攝受者。所取之境不相應。」


【記曰。此直指心體。但有能所。即不相應也。二取相。
謂我及我所。以二相角立。故不相應。謂於識境界
了達能所皆不相應處。便見自心。故古德云。忘能
所。滅影像。此禪之一德也。以纔作意。便不相應故。】


「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境空心寂自心起隨入分別。唐譯云。無
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捨。魏譯云。如是思惟。觀察自心以為生故。」


【記曰。然心境既空。而又起隨入分別。且云恒住。云
生者。正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上示觀心
成就。
△下示觀成得果。】


「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
無開發方便。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
[001-0343a]
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
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記曰。此至得如來身止。通示觀成得二轉依果相
也。二果者。謂轉染令淨。生死即涅槃。轉迷令悟。煩
惱即菩提。謂正修行菩薩。若唯心觀成就。不久當
得染淨平等。則以大悲方便無功用行度諸眾生。
觀眾生如幻。度無度相。從緣無起。故云不勤因緣。
心境一如。故云遠離內外境界。唯一真心。除此心
外。無片事可得。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
取相故。故云心外無所見。此觀純淨。則得無分別
智。創登初地。漸次增明。則從二地三地乃至八地。
故云次第入無相處。漸昇諸地。住三昧境界也。】


「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
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


【記曰。此從八地至十地。出真入假也。謂於八地無
功用行。斷俱生我執巳。證我空理。故云自心現無
所有。然猶墮於我空。迷於法空。不能空空。故不能
度。故華嚴設三加七勸而引拔之。此則以如幻觀。
觀察三界如幻不實。以如幻大悲。度如幻眾生。故
云得如幻三昧。故九地方能說法度生。十地方能
分身十方承事諸佛。故云度無所有。得住無礙般
若波羅蜜。以斷俱生法執也。若不能度無所有。宗
門謂之法身墮。所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
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故云
[001-0343b]
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


「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
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
佛剎外道入處。」


【記曰。此等覺菩薩。以金剛喻定。頓斷最初生相無
明。頓入妙覺也。彼生。即生相無明。故論云。菩薩地
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
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故云
隨入如來身。隨。即也。論云。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
滅無明。見本法身。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故云隨
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
之用。故云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所以觀
音大士。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一念成就。忽然
超越世出世間。即得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
與六道眾生共一悲仰。故云等入一切佛剎外道
入處。】


「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記曰。此結束觀行也。謂正修行菩薩。作唯心識觀。
乃離心意意識境界。即此便是菩薩漸次轉生死
身。得證如來本法身二轉依果之方便也。故曰。如
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然此頓證法門。直觀唯識。頓悟自心。而此又云漸
次者。所謂理須頓悟。乘悟併消。事須漸除。因次第
盡。溈山云。若人一念頓悟自心。尚有無始積生現
[001-0343c]
業流識。漸次淨除。故謂漸修。所云流識者。乃流注
生滅。正二障俱生習氣種子耳。故此離心意識。乃
頓悟自心。漸次得如來身者。正淨除現業流識也。
前云離妄想說所說及生滅等。即離心意識境界。
從地至地。至捨離彼生等。乃是漸修。非離此之外
別有修也。故宗門教人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
境界求。謂是故耳。】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此牒離妄
想境界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虗偽。此牒離心意識

心直進。觀察無始虗偽過。此指無始根本無明妄想習氣因。因指
八識中二障種子三有思惟無所有。觀三界本空佛地無生。到自

覺聖趣。直觀無生可到自覺聖智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


【記曰。此總結前文。直指唯心方便也。離二取執。則
心自在。無開發方便。唐譯云無功用行。即無師智。
自然智也。經云。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
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
師智自然智當下現前。故都云到。】


「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
量度。此摩尼喻牒上隨入如來身等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此教之以度生儀軌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記曰。此牒述觀益。切勸修持也。謂正修行菩薩。欲
速得如來法身。證自覺聖智趣。應當直觀一心本
來清淨。本自無生。除一心外無片事可得。如是觀
時。漸漸純熟。則一念頓證。不從外得。則自利利他。
[001-0344a]
功備於此。故先教唯心觀門。此又總牒而叮嚀告
誡。切勸修持。謂我此法施最善。應當修學也。經以
佛語心為宗者。正所謂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乃
一切眾生本具足者。但今迷之而隨染緣。則煩惱
生死三有之相從此而生。若悟之而隨淨緣。則菩
提涅槃二轉依果依之而立。是則煩惱菩提生死
涅槃。皆依迷悟染淨轉變之相耳。故皆即狂勞顛
倒華相。而如來藏中本無此事。故曰求於去來迷
悟生死了不可得。然吾人能達本無。日用現前境
界了不可得者。可謂即到自覺聖智矣。此佛祖從
上所傳心印。其密造自得工夫。備載此章。至其肯
綮。又在離心意識妄想境界一語而巳。故世尊反
覆叮嚀告誡如此。學者知此。可謂不辜本有。不負
佛恩矣。上特示正因竟。
○上略明唯識以別邪正
之因巳竟。下廣明八識以示識智之相。】


觀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