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15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宋-從義 (master)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卷第五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釋空品



初釋品題為二初正釋次明來意初文又二初約四
種釋次約六句釋初文又二初正明四種即是四教
入空不同也次此經下判通別者以雖通四種而別
在於圓也專者但也獨也於中為二初正判次何故
下釋所以蓋略而說空是且置前三教專在圓頓即
邊而空故也。


又空下次約六句釋文為二初總示塊者土塊也諸
有質礙如土塊耳灰者死火也二乘斷無如死火耳
兩邊清淨者非有非無也名之為空者以非有非無
即是中道之空故也然雖如此而迷惑者不知空及
雙非名通義別遂以邪外偏小之名濫同圓頓之理
因茲迷倒不能悟道故下委作六句分別使邪不干
正大小炳也。


次直作下委明文為二初標列次解釋文為三初釋
[005-0434a]
相破兩句文為二初釋空破非有非無文為二初總
示次凡邪之見下別釋文為三。


初釋空破非有非無見單四見可解者一有二無三
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也複四見者句別具二故名
為複也具足四見者句法至四今一中具四故名具
足何者有有一句也有無二句也有亦有亦無三句
也有非有非無四句也此即有見具四也無有一句
也無無二句也無亦有亦無三句也無非有非無四
句也此即無見具四也亦有亦無有一句也亦有亦
無無二句也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三句也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四句也此即亦有亦無見具四也非有非
無有一句也非有非無無二句也非有非無亦有亦
無三句也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四句也此即非有非
無見具四也雖單複不同並以四為句法故並云四
也但三四中單複具異得三四句之名耳何者單則
四人複則八人具則十六人餘如輔行云云雖單複具
足皆苦集浩然者以執單複具足之見故皆生身邊
等十使歷三界四諦故有八使以八十八使集業之
因故招生死之苦果以生死之苦六道無窮故云苦
集浩然也準止觀中單複具足四句之外各有一絕
言之見皆生十使苦集浩然云云雖計為非有非無實
是妄見者以未悟理故有此執何者以第一義諦之
理一法尚不可得何得作非有非無而得邪何得作
單複具足絕言等而得邪寄語後德精當研究為解
[005-0434b]
脫故學無二法不可永淪邪見之海何者若定謂一
念之心本具百界三千是如來藏者即同迦毗羅外
道因中先有果計若定謂一念心無百界三千修之
方有者即同優樓僧佉外道因中無果之計若定謂
一念心亦具百界三千亦不具百界三千者即同勒
涉婆外道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之計乃至單複具足
絕言等並是外道心行理外妄生取著耳所以或聞
心具三千是如來藏即謂如囊盛汝或聞心無三千
即謂如龜毛兔角斯並永執邪見之人何足論道以
此邪執望通正路其猶癡生求於斷弦之聲耳云云
空品所破者為圓空品所破也下去破於二乘及別
準此可知。


次二乘下釋空破非有非無證斷常見斷斷見者六
十二見不出斷常如前序品釋五戒中云云二乘既破
六十二見故無斷常既無斷常乃是非有非無證也
故證偏真生滅度想前入化城生安隱想不復進求
寶所佛慧菩提之道梵行等者婆沙云我生巳盡是
集等四行梵行巳立是道等四行所作巳辦是滅等
四行不受後有是苦等四行四門入道具如止觀破
法徧中四門料簡委示其相云云然四門之論若毗曇
成實兩論巳來此土若雙亦雙非二論則未流此方
但大論中標指其名耳故大論云昆勒此翻篋藏有三百
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所造佛滅後人壽減
憶想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
[005-0434c]
言若人入昆勒門則論議無窮其中有隨相門對治
門等又云如迦旃延經說觀集諦則離無見觀滅諦
則離斷見云云言中道者輔行云一家教門所明中道
唯有二義一離斷常屬前藏通二者佛性屬後二教
今此即是離斷常中道也。


三別教下釋空破非有非無門又為二初正釋如栰
房越切大者曰栰小者曰桴乘之渡水喻者大論明二渡用草筏渡名
之為拙即三藏也用方舟者並舟曰方名之為巧即通教
也今借以喻界外之拙別教四門佛作四門說於中
道如彼栰喻因之到岸不得入理之意者遂於四門
成諍故止觀云如此四門得意通入實相不得意但
成伏惑方便次第耳輔行云如此下判得失也若得
意者得入初地名為見實若不得意但在地前方便
位耳故此即是約行教證二道之義也真善妙有者
有門也大涅槃空者空門也佛性亦色非色者亦有
亦空門也非色非非色者非空門也各執一門者四
門不融也融則得意得意即是入地親證權門自開
不存隔歷也新本下次別證云文中悉有四明之說
者彼經第三陀羅尼最淨地品云初地欲行有相道
是無明障礙生死怖畏無明故是初地障即有門也
於無相法多用功力無明為用執相自在難可得度
是八地障即空門也一意欲入涅槃思惟是五地障
即雙亦門也最大神通未得如意微妙秘藏修行未
足是十地障即雙非門也故止觀中委破地攝論師
[005-0435a]
各執一邊大乖聖道良由此也。


次釋非有非無破空言墮在二邊者空必對有是故
空在二邊所收空尚被破有豈存邪故此二邊悉為
圓教中道雙非之所破矣。


次釋相修句即是偏小邪外等修於圓妙耳。


三釋
相即句者約用則有相破相修約體何曾偏圓相隔
以約體是實相無分別故任運相即不同約用立一
切法差降宛然也然此乃是探法華意作如是說若
不爾者前文何得引二乘人不復進求三菩提等又
彼妙此妙妙義無殊圓人在昔四俱秘妙故論相即
有何不可但二乘之空證顯露修於圓妙即是中道
須至法華耳。


次明來意又為二初約導成明來意者導成懺歎但
是經用導成壽量及以序品乃是宗體故導成上品
之言須該前之四品也次約利鈍明來意如文可解
次釋品文為二初分文次釋義文為二初釋欲說空
又為二初正釋文為八。


初釋無量餘經文為二初正釋指廣而明略等者指
般若為無量餘經巳廣說空而明此經是略說空也
故下句云是故此中略而解說若爾翻此亦是標略
以顯廣耳次若指下料簡文為二初問今家所明五
時次第方等在於般若之前何者華嚴既云菩提道
場始成正覺在初明矣諸部小乘雖曰初成自是小
機見為初耳法華既云即脫瓔珞更著麤弊故知鹿
[005-0435b]
苑屬第二時況大集云如來成道始十六年豈非方
等在第三時仁王又云如來成道二十九年巳為我
說摩訶般若故知般若在第四時法華又云成佛巳
來四十餘年大涅槃云臨滅度時故知同屬第五時
也又大經云從方等出摩訶般若玄義準於下文讀
誦方等經典判屬方等而今文云無量餘經巳廣說
空若指般若是則此經方等攝若乃不指般若而諸
經又不廣明空義進退有妨此復云何區判剋定次
答文為二初正答者五時經有前後兩分前後亦是
通別之義故妙玄云華嚴頓乳別但在初通亦至後
無量義云次說般若歷劫修行華嚴海空法華會入
像法決疑云今日座中無央數眾或見如來入涅槃
或見住世一劫或見丈六小身大身報身法身同虗
空等如日初出光照高山日若垂沒亦應餘輝峻嶺
故蓮華藏世界海通至涅槃之後況前教邪若鹿苑
酪教別在第二通亦至後如迦留陀夷於法華中面
得授記後因非時而入聚落為俗打殺埋馬糞中後
從糞出使入滅度文在涅槃故知酪教亦至於後若
方等教別在第三通亦至後方等陀羅尼云先於王
城授聲聞記今於舍衛授聲聞記故知方等亦至於
後若般若教別在第四通亦至後從得道夜常說般
若故知般若亦至於後若涅槃教別在第五通亦至
初以初發心常觀涅槃而行道故豈非涅槃通亦至
初若法華教就顯露邊不見在初若約秘密何往不
[005-0435c]
通故身子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
佛故知法華密亦通初是則諸經前分則別後分則
通別則定屬何時所收通則不拘次第分劑而玄義
中判此經屬方等收者即是攝後入前之例故知此
經乃是方等之後分耳攝後入前既屬方等舉前攝
後何妨持於般若是無量餘經巳廣說空乎。


次舉例文為二初正舉例文為三初舉阿含例準向
所引迦留陀夷例之可解當知聲聞雖得授記小機
未悟終自見小均頭沙彌禮身子為和尚如釋籤引
云云次舉方等例者亦準向可解彼經又云舍利弗問
文殊得記於意云何文殊語舍利弗云汝意云何猶
如枯樹更生華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言若不可得
云何問我得記生喜此即方等彈訶之說文句記云
方等為斥奪聲聞即斯義也三舉大品例者大論先
舉經云須菩提白佛菩薩為畢定為不畢定佛告須
菩提畢定非不畢定須菩提言為何處畢定聲聞邪
支佛道邪佛言非二乘道是佛道須菩提復問為初
心菩薩及為後心菩薩佛言初心䟦致皆悉畢定須
菩提於法華中巳聞諸菩薩得記故巳畢定今復更
問故知須菩提更為未入者問故知法華之後更說
般若豈可般若不至涅槃乎三以此下結判。


次釋略而解說文為二初通示四句十八空等者法
界次第云經論明空開合不同或一空二空三空七
空十一空十四空二十空二十五空等廣如大品及
[005-0436a]
大論等云云次今言下別判今文屬第四句引釋論證
生法之名極至於佛耳若生法皆空則十界叵得尚
無佛界生法之名豈存九界假實之號故止觀云若
是入空尚無一物豈有見聞十界之事乎故第一義
中一法尚不可得豈有三千之法邪祖誥昭然如白
日麗天有覩不覩誰之過歟況生法二空其名雖略
其義乃廣今且從名略故云略而解說若從義廣則
如下文云我今演說演乃是廣故也故名略義廣則
十界百界三千世間複俗差別即是中道第一義空
非但亡於惑染之情亦乃亡於三千法不二問云亡
淨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不其然乎故
以此空導成於前乃達如來甚深行處何者前懺歎
品生佛界善滅九界惡若非中道第一義空何能滅
惡而生善乎故云懺不得空惡不得滅讚不得空善
不得生故空品導成其意如是也。


三釋眾生根鈍廣說得悟名為利根即是般若巳廣
說空略說得悟名為鈍根即是今經略而解說或疑
此語似如翻倒何者以由身子一聞馬勝說苦集滅
三諦之義便乃得悟而證初果是略是利目連再聞
方乃得悟是廣是鈍然須了知身子目連自約得悟
分於利鈍是故身子但一略聞即便得悟大目揵連
須再廣聞方乃得悟今此經意不就得悟而明利鈍
乃是聞持廣略得悟論利鈍耳故聞持利者聞於般
若巳廣說空則能開悟而聞持鈍者聞於今經略而
[005-0436b]
解說則能得悟故今經之機但有聞於略而解說得
悟之機無有廣聞無量餘經廣說之機故下即云尠
於智慧不能廣知無量空義若爾應云今經之機聞
持雖鈍義持則利彼經之機聞持雖利義持則鈍。


四釋無量空義。


五釋異妙方便。


六釋起大悲心。


七釋我今演說。


八釋知眾生意文皆可解。



欲說空意竟者第二總結也。


次釋正說空文為三初分文。


次無境下示所以無
境觀不正者良以無境觀則成邪故觀經云作是觀
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無境之觀既乃不
正無觀之境何能彰顯圭峯密公圓覺經疏斥天台
云彼多約義生解故對所觀三諦仍自立云此多約
心成行故無所觀之境云云今謂無境之觀如無病之
藥非但無用又復成邪況圓覺經何曾不立所觀之
境具如大部補注中示云云又圭峯之語矛盾難依何
者既云約心成行心非境邪行非觀邪云云應引止觀
十番撿境智等者即文句記所謂亦應於此簡境乃
心方便正修十境十乘之意也十番撿境即撿十境
也十番撿智即撿十乘也何者生法二境豈非陰入
故陰入現前餘九待發然須皆用十乘照之故云撿
也若著能觀何異邪外是故亦須撿於十乘矣既簡
境真偽則非思議之心故云若非圓心不攝三千若
非三千攝則不徧既境智皆妙則是明於不可思議
也故下文云不可思議智境即新本云如如法也不
[005-0436c]
可思議智照即如如智也。


明空境下三正釋文為二初釋生法二空境文為三
初分文次實法者下釋名義文為二初正釋言實法
者五陰不堅我人虗偽故以詣理為實法耳十者一
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眾數八
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
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虗假臭穢者不
淨流溢也次兼示異名文為二初示亦名二行慧行
之上更兼事行故名行行故大集云有二種行一者
慧行二者行行行行即是九想八背捨等次示亦名
正助文為二初總示次分大小文為二初明小乘言
正道斷結等者修性念處直緣諦理後證東時成慧
解脫修共念處事理合行後證果時成俱解脫即是
修於八背捨等觀練熏修事禪為助名為助道故輔
行云九想巳去觀練熏修名四事定即此意也大品
下次明大乘文為二初正明薩婆若此云一切智即
與空相應也遊戲神通等者四明云以修得通多於
九想背捨等起故以假想為助道耳法華意者大車
正行即前之六乘也儐從助道即第七對治助開也
儐者導者侍邊也從者隨行也涅槃明正慧等者第
二十五明大涅槃遠離十相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
觸無常等十相也止觀引大經云除却皮肉諦觀白
骨一一節間皆令繫念逆順觀察輔行引聖行品云
依因指骨以拄足骨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
[005-0437a]
以拄腨骨依因腨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拄䏶骨
依因䏶骨以拄臗骨依因脊骨以拄項骨依因項骨
以拄頷骨依因頷骨以拄牙齒上有髑髏後因項骨
以拄肩骨依因肩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拄腕骨
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骨如是骨等
展轉相依一一諦觀皆悉徧知云云以二十五三昧破
二十五有成中道生三昧如妙玄中說云云次眾經下
結判。


次實法境下正釋文為二初釋實法境文為三初分
文。


次觀此下對境明觀不受諸有下注云云者如
下料簡諦緣之義有通有別云云又苦集境則在今文
而起道滅則在下文二空觀中有此等意故注云云
耳。


苦境下三解釋文為二初釋苦果境又為二初分文
次是身下正釋文為三初釋生空境文為二初釋是
身虗偽二初約體達身見釋五陰之法我等叵得而
未達者妄計有我我所之心歷緣略辨乃有十六若
廣辨之不可稱數體者達也達身見等從妄計生是
以身見名為虗偽故求身叵得則身見不起又檢下
次約檢校假名實法釋假謂假名實謂五陰地等實
法具三性是行陰者孤山云善惡無記也四大空識
等者亦如毗曇界方便觀故毗曇云近善知識得聞
正法正思惟能於自身以界方便而觀察之所謂地
等六種界也彼地界者為水所潤而不相離彼水界
[005-0437b]
者為地持故而不疏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壞風界動
故而得增長空界空故食得出入有識界故方能造
作由眾緣故悉無我也問空與空界有何差別答空
者非色空界是色空不可見空界可見空則無對空
界有對空則無為空界有為空識種者地等四大亦
應云種故下文云水火風種又法華云盡此地種婆
沙中問何名大種答大而是種故名大種如言大地
及大主等能滅能增能損能益是為種義體相形量
徧諸方域能成大事是為大義身與名者實法成身
及假名也次釋猶如空聚泡叵交切水上浮漚也。


次釋法空境文為二初敘意分文村者玉篇云聚坊
也落者聚落也韋昭注漢書云小卿曰聚人所居也
左傳云聚者眾也廣雅云落者居也眾所共居故云
聚落也南山引十誦多論云多人共居故名聚落也
次隨文釋義文為三初釋六根出入息者名為壽命
不臭不爛名之為煗是中心意名之為識七日一變
等者如輔行引阿難問經佛為難記廣說胎相精血
入巳若不壞者七日一變初七名歌羅邏如薄酪二
七名阿浮陀如厚酪三七名閉手如短小藥杵四七
如溫石五七五皰叵貌切今文作胞巴交切開張六七現膝相七
七現手足相乃至三十八七風力所轉頭向產門甲
臂而出每於一七各有一風吹令變異風各有名具
如彼經。


次釋十二入法界次第云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
[005-0437c]
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
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此之六法
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
為義此六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外六入者此
之六法疎故屬外識所游涉故名為入亦名塵者塵
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為塵也舊譯名
入新翻名處開心為二者應云開色為十入及一入
少分心但為一意入及法入少分是則法入含於色
心成兩少分意但是心餘十唯色以法入中有四類
法謂無表色心所法不相應行三無為法應知無表
是色心所是心不相應行非心生無為法非三聚攝
若約界者法界亦乃具含色心法界攝四亦同法入
十界是色七界是心。


次釋十八界者開心為八開色為十準向說之於中
為二初敘意標科次隨文釋義文為三初釋識徧諸
根心如幻化者幻化乃是無而歘有心之馳騁亦乃
如之騁亦馳也又云走也如人坐馳天下者身坐於
此心馳天下若乃坐亡心則清淨此不可濫莊周坐
亡以莊周坐亡有言無行故也注云云者如文句記
引大經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養飴
瞻視臥起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當準法戮之都市
其人聞巳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陀羅拔刀隨之
密遣一人詐為親友而語之言汝可來還其人不信
投一聚落都不見之求物不得即便坐地聞空中聲
[005-0438a]
今夜當有六大賊來其人惶怖復捨之去乃至路值
一河截流而去合云蛇若害人不墮惡道無三學力
必為五陰旃陀羅害若不識愛為詐親誑觀於六入
猶如空聚群賊住於六塵六入欲捨復值煩惱駛流
應以道品船栰運手動足過分設河十住未免唯佛
究竟經文本喻三乘始終今文喻於迷故不知根塵
空險故為賊害次釋識常在根塵引釋論證具如前
釋我聞中解三釋識之於根出入不定言間關者間
亦作艱間關限礙也出入崎嶇辛苦之貌注云云者
指向心常依止六根也。


三釋結上生法二空境文為二初標示次身空下解
釋文為二初釋結上生空境言長養者於名色陰入
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於他故名養育又計我從
生巳來為父母養育也次亦無下釋結上法空境又
為二初起釋亦無正主地具四微則鈍者色香味觸
是四細色故云四微沈重曰鈍水具三微四中無香
火但二微三中無味風但有一觸力最大心既非色
故無有微次追釋無有諍訟。


次釋集因境文為三初分文噬時制切齧也。


次前三
下簡示前三是慧行者正是集因正觀之境三科也
後一是行行者即水火風種下二行是助道假想之
境也然此假實正助等義前文巳示今重舉耳前一
從無明生者初兩行明集起相也後一從無明滅者
即助道觀境云散滅壞時等也無明本不生等者明
[005-0438b]
大乘是非生非滅而生而滅耳。


三從諸下解釋文為三初釋集起相文為二初總示
苦集通從因緣者如身子聞馬勝說三諦云諸法從
緣生苦諦也是法說因緣集諦也次小乘下別釋文
為二初釋前三句假名起之因緣文為二初斥小又
為二初敘小言小乘破四大至鄰虗細塵等者鄰虗
即是鄰虗空塵此塵最細故俱舍明色極少者即極
微是論云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蟻蝨麥指節後
後增七倍二十四指時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
八踰繕那妙玄云數存鄰虗論破鄰虗大四教引毗
曇師云析色至鄰虗細塵不可破盡見此細塵有理
即得道也成論師云見鄰虗細色有者是調心方便
不能得道若析鄰虗細塵空者即得見道也是則小
乘破四大至鄰虗細塵有盡不盡也次今明下斥非
言今明麤可析盡者斥數人也細塵亦盡者斥論人
也言因緣者下次正釋文可見妄想下次釋後五句
實法起之因緣言機關者文句記云機謂機微可發
之義關謂關節假人而動故凡結身口皆由意動而
成作業既云空聚即本空也。


次釋集相吞噬文為二初釋初四句文為三初釋隨
時增滅共相殘害如涅槃十時別異等者內色外色
各十時異內色十者一歌羅邏時異二阿浮陀時異
三閉手時異四五皰時異五初生時異六嬰孩時異
七童子時異八年少時異九盛壯時異十老死時異
[005-0438c]
外色亦爾芽莖枝葉華果時異孤山云新謂諸根生
故謂諸根滅又飲食資益為新目淚耳聹等為故注
云云者如下除病品中委釋云云次譬如下釋猶如四
蛇四分等如地等者淨名疏云一往分別三毒對三
大疾三處等起故名等分生地大病貪欲對水經云
愛河洄澓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愛能潤業如水
潤生嗔恚對火嗔心一起燒滅善根愚癡對風以愚
癡故則有四倒暴風能偃山夷岳地具三分如水火
風俱集一身但經論隨緣或時火譬貪欲水譬嗔恚
風亦不定又由四分感成報身即有生老病死如瑞
應云具如今文增損下注云云者亦如下文除病品
中又雖四大增損正明集業相噬也三釋同處一篋
施隻切蟲行毒也注云云者應合喻云身持四大如
籠盛鳥身滅大亡如籠破鳥出雖出此籠復入彼籠
故止觀云籠入籠印壞文成云云次其性下釋後十
句猶其性別者猶字恐誤應作由字東方帶兩維一
維陽上者即東南也一維陰下者即東北也注云云
者令指經云地水沈下風火上升耳此毗至切近也既
推不得檢不見故知四大不實也苦果升沈碩異者
碩者火也即地水沈下風火上升也注云云者令辨
集業菩惡不同即五逆十惡與五戒十善等大異故
云天乖也。


三心識下釋集善惡境對數名為心者對受想行三
之數故心即為王也所生名為意者應云能生名為
[005-0439a]
意故法界次第釋意入云心對一切法即有能知法
之用名之為意意即心王也若云所生者即法界次
第解意識界云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
後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
後意識如是亦脫可也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
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此是所生意
識界耳則非能生之意根也以今正明意根能生故
也所生意識即下文云意根意識不得為一以意根
是心王即十二入中意入意識是十八界中意識界
故也又俱舍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云云
惡二性者此是性分之性非真理之性也心前起等
者心前起是意根也意識後起即意識也此即有宗
數人云王數同時而起也注云云者令辨善惡之業
隨二十五有之報耳又以強熟兩牽故墮業而隨耳
又復經中以隨所作業而墮諸有釋上隨業受報人
天諸趣耳若謂不然佛豈煩重有此等意故注云云
次釋假想境文為二初正釋經文又為二初通釋諸
句言業棄苦器者即前所謂從無明滅也次別釋大
小不淨次此名下結示助道文為三初正結示。



釋論下引證道品是開門法者由行三十七品故能
開三解脫門由開三解脫門故即入涅槃之城也不
淨九想等者止觀云次明不淨禪發者先就九想言
九想者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乃至第九燒想若
壞法人則修九想不壞法人從初脹想來住骨想不
[005-0439b]
進燒想得有流光云云


三若修下明進背捨等助發於正文為四初正明一
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背捨身
作證四空五識六無所有七非有想非無想八滅受
想背捨大不淨者驗前不淨破欲初門是小不淨言
破欲者破六欲也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儀姿熊欲
四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六人相欲又有雜欲有人
皆著五事善修九想則能破之何者以初死想破威
儀言語二欲次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次血塗想
青瘀想膿爛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燒想多除細滑欲
九想除雜欲及所著人相欲噉想散想骨想偏除人
相欲如妙玄止觀禪門中說云云大不淨者止觀示次
明大不淨觀亦名大背捨前所觀所發除却皮肉諦
觀骨人死屍不淨或一屍兩屍城邑聚落不淨流溢
等但約自他正報故言小不淨也若大不淨觀何但
正報流溢不淨依報宅舍錢財穀米衣服飲食山河
園林江淮池沼絓是色法悉皆不淨蟲膿流出臭處
腥臊舍如丘墓錢如死蛇羮如屎汁飯如白蟲衣如
臭皮山如肉聚池如膿河園林如枯骨江海如汪穢
見此大地無一好處依正不復可貪是名大不淨也
次大經下明亦實亦虗非實不淨作不淨想故名為
虗能破貪欲故名為實此不淨下三明亦具二空八
色流光者具說在於禪波羅蜜輔行亦云見地色如
黃白淨潔之地見水色如深淵澄清之水見火色如
[005-0439c]
無煙清淨之火見風色如無塵迥淨之風見青色如
金精山見黃色如薝蔔華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
如珂貝雪止觀云狀如流水光籠骨人云云四大即是
色陰實法今既不見故法空此就下四結示以助顯
正故云終成。


次釋生法二空觀文為三初分文次簡示文為二初
問次答又為二初約通別正答又為二初正答為二
初明通意又二初正明注云云者既云我昔與汝等
不見四真諦故知二乘菩薩皆觀四諦因緣以四諦
十二因緣但是開合之異故也又云凡夫有苦無諦
等者輔行云四種四諦即是大經聖行品文第十一
初以八苦釋苦即生滅苦也苦諦文末約四諦簡云
凡夫有苦而無諦聲聞有苦有苦諦菩薩解苦無苦
餘三亦然即是通教菩薩對三藏簡第十二初以善
不善愛及九喻等以釋集諦即生滅集也集諦文末
約四諦簡云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苦諦菩薩
解苦無苦而有真諦餘三亦然疏云前苦諦文末不
云有真故知是通今云有真真是真實故知即是次
第不次第一種真實此是別圓對三藏簡至釋滅諦
文末但云見滅煩惱斷故常無煩惱故樂佛菩薩因
緣名淨無二十五有名我道諦文末但云常無常有
為無為等滅道文末但云四德既不復更與二乘比
決故知單約別圓釋也自非一家圓會經旨佛語巧
略何由可通乃至下文下智中智此並四種四諦之
[005-0440a]
明文也後復因文殊問佛廣答七種二諦次廣明一
實具如妙玄云云次明所以中云二乘觀有量四諦者
量亦名有作量謂數量作謂造作二乘觀諦得法不
盡更有所作故名有作得法不盡則有限量菩薩反
此故名無量亦名無作利根菩薩雖異二乘鈍根菩
薩與二乘同是故總云菩薩觀於有量無量也此乃
約於大小以分有量無量應開無量明別圓意委如
妙玄及諸文說又如前釋無量空義二乘真諦是有
量空菩薩中道是無量空十二因緣凡有四種次第
義對四教可解復有下次明別意若準諸文獨菩薩
法乃是別教見然燈佛得忍與記則是通教若據下
文明利菩薩體空之義乃是圓妙三智一心故今須
順下文之意當知下次結斥。


二乘雖復下次明三乘觀法不同文為二初正明為
二初明二乘觀法不同又為二初總二初總標次聲
聞下別釋次雖復下明二乘與菩薩有異文為二初
明二乘及通菩薩文為三。


初略示二乘為自修戒定慧以戒自淨以定自調以
慧自度又自調者從因立名自度乃是從果而說菩
薩既為眾生則簡二乘自度等也言四等者即四無
量慈悲喜捨無量從境四等從心境既無量心亦無
差等心對四故云四等所言同是折生法者若準諸
文約小衍分則三藏教但是折法摩訶衍門乃是體
法然今下文既以通菩薩例同二乘折法復總結云
[005-0440b]
是為菩薩析生法二空相豈非約於真中而辨故以
通教菩薩例同二乘析法復總結總結云是為菩薩
析生法二空相豈非約於真中而辨故以通教菩薩
例同二乘析法以將體空屬別菩薩乃是中道三智
一心故下文斥諸大乘師雖說體空還同小道即此
意也良以通教鈍根菩薩單用體慧不能一心即空
假中乃與小乘折法所證其理無別故以通教菩薩
觀法同於三藏析法二乘故知不可將諸文中小衍
對分析體之義來此和會。


次今舉下正明觀相文為二初明二乘觀相文為二
初正明又為二初明生空又為二初舉喻攬五陰成
眾生如握五指成拳若一陰有眾生應有五眾生如
一指一拳應有五拳若一陰無眾生雖五亦無如一
指無拳五何得有既不得有豈非生空次我人下合
法恐計即陰離陰而有故又遮云求生不得也雖求
拳下次明法空文為二初明法空境又為二初舉喻
上文雖求我人叵得然而五陰實法未忘是故喻云
雖求拳不得拳不妨有皮骨之指存也次雖求人下
合法次二乘下明法空觀文為二初辨得失雖得於
生空而未得於法空故云失耳故妙玄云三藏觀生
空得道巳又更觀於法空生法二境不融釋籤云見
惑若破得須陀洹名得生空後進斷思方得法空次
更須下正明法空文為二初正明又為二初舉喻析
於五陰四大無實如折指皮肉骨髓叵得次地水下
[005-0440c]
合法念即是心言想受者以文狹故略於行耳次求
指下結示又為二初結喻次求法下結法。


既不得下次結成二空若但忘於生法之境不能忘
於二空之智則性計雖袪相執仍在故須能所俱遣
方會二空也。


次明通菩薩觀亦然者此明通教鈍根菩薩單用體
空不見中道三智一心故且一住斥同二乘之析法
耳若約小衍而分則不可一槩也。


是為下三總結注云云者自他雖異析法是同一往
雖同二往則異是故藏通析體不濫。


次若論下明別菩薩與前永異所言別者以破別惑
顯別理故然此破顯義該別圓教道雖異證道復同
又向既以通教鈍根同二乘析故今須以利根見中
三智一心名之為別亦如玄義判教屬通通教即得
帶別明圓即此義也於中為三初總明次如見下別
釋文為三初空觀文為二初舉喻亦以拳指喻於生
法懸者掛也繫也形對像生如懸挂耳體者質也鏡
內拳指是易解空鏡外拳指是難解空借事匹理以
曉迷情故以世間鏡內之像易解之空以譬鏡外迷
心氷執難解之空令同易解耳故云鏡內拳指既虗
鏡外拳指亦非實也次眾生下合法文為三初正合
本來自空非檢後空者此約真如觀理而說以理觀
是不自二空事觀乃是推檢入空故也事理二觀具
如不二門圓通記云云次大品引證我性即生空色
[005-0441a]
性即法空既皆云如豈非相即色性既爾四陰亦然
若準諸文多引此證通教體空今文乃判屬別菩薩
三今世下以果例因五果者現在識名色等也二因
者過去無明行也從無明生者生於五果生法也若
準前文此亦應云既不得生法二空境亦不得生法
二空智若不爾者次文那云雖不得二境等邪次雖
不得生法下明假觀言雖不得生法二境而能了了
通達二境者如輔行云雖亡而存之意也境既如此
智亦例然於境於智能所不謬故云了了既云了了
豈非假觀分別無謬既了於境故非所染復達於智
則非所淨次非染非淨下明中觀雙照方顯圓融故
與此經無量甚深法性意同三德既圓即大經云金
剛寶藏具足而得三是為下結示。


次諸小乘師下斥非文為二初據理斥又為二初斥
小同外大本四教及妙玄中皆作此斥具如前引數
人論人云云次斥大同小以單體空不能一心即空假
中故同於小何者良由不能即空而假故無神通淨
佛國土不能空假即中雙遮雙照是故不能具足解
釋佛之知見若如是則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洞
明具足無滅既無此德即似小乘壞法之人無三明
等故止觀云九想有二一壞法人二不壞法人若壞
法人具修九想但求斷苦燒滅骨人急取無學成慧
解脫不欣事觀既無骨人可觀便無禪定神通變化
願智頂禪雖言燒滅實有身在若不壞法人從初脹
[005-0441b]
想來住骨想不進燒想得有流光背捨勝處觀練熏
修神通變化一切功德成俱解脫輔行云願智頂禪
者此壞法人不修背捨乃至超越此超越禪最為高
上故名為頂此禪又能轉壽為福轉福為壽故名願
智故大論云欲知三世事隨願即知亦名無諍能令
他心不起諍故此超越禪亦具四辨故俱舍云以願
為先引起妙智如願而了故名願智具如禪門云云
明者宿命明知過去苦生大厭離天眼明知未來苦
生大厭離漏盡明能作正觀斷諸煩惱身通但是工
巧而巳天耳但是聞聲而巳他心緣他別想而巳是
故此三但得為通不得為明餘三是明復是於通若
爾通明何別答直知過去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名
明直見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緣際會名明直云漏盡
名通知漏盡不復生名明。


次今經下準文斥中言首軸者即始末也序品為始
讚佛為末一部四卷木復見軸是故以軸顯於最末
亦不須改豈可用大乘師之體者若準前斥諸小乘
師雖說折空同彼外道諸大乘師雖說體空同於小
道驗知此句乃是剩長耳。


次隨釋文為二初釋修因生法二空觀文為二初釋
約苦集明生法二空觀文為二初釋生空又為二初
分文次善女者下解釋文為三初釋對苦勸發文為
二初釋善女又為二初正釋文為四初約世界能對
所告一復兼諸故屬世界又時眾下次約為人又男
[005-0441c]
天下三約對治又佛在下四約第一義道樹即是菩
提樹也此是下次結示次釋當觀。


次釋指上之境文為二初釋諸法次釋如是文為二
初總釋言如是正明總觀者謂如是兩字總含三觀
所觀之境也事即俗諦理即真諦非事非理即中道
第一義諦非事非理下多一个理字次如事者下別
釋又為二初正釋言生法二空無法者即前所謂觀
十六無人觀五陰無法也雙非事理即是法性法身
也次又事下融通如是既總故不一異諸法既別故
亦一異。


三釋正作觀然此四句不出三觀以初二句是空觀
故今隨句法乃分為四初釋何處有人文為二初推
果無人即是推撿現前果報五陰之身無有人也故
前境云是身虗偽身既虗偽人在何處此下皆悉言
點出者即別點出三觀之相也次又果下例推四句
次人既下釋及以眾生即是何處有眾生也三釋本
性空寂四釋無明故有文為二初約病生藥起釋又
為二初總云次以有下別釋有行即有生法者法是
實法生即攬陰以戒於身計有眾生此皆屬果行即
是因從因生界故云有行即有生法引淨名者引權
證實以權疾因實疾而有故得引之也從癡有愛證
於過去無明行也則我病生證今果身之生法也病
生故則有藥者以生法執病生故則有三觀之藥起
也次若知下約境泯觀亡釋病生藥起一往且分體
[005-0442a]
本安然藥何施用其猶對華而說於空華尚叵得空
豈有名如此乃彰畢竟清淨譬如虗空不因小空名
為大空故此空慧不因治執得空慧名具如止觀此
不煩述。


但我見下次廣明行相向且帖文略點關節然而行
相復未通暢故茲委明用彰厥旨於中為二初明所
治之見次明能破之觀初文為二初正明又二初總
標自苦迷妄今不悟道皆由我見而為遮障次凡夫
下別釋文為二初總釋次若攬下別釋文為二初明
疎鈍父遺體時謂是巳有從此計我與身俱生此我
不從推理而起具故疎鈍以凡厥有情莫不皆然故
也具如大部補注之中引婆沙論云云次若執下明密
利又為二初正明若從意根對於法塵推理不當而
起我者此我即是親密銛利也如執一法者即或有
或無等也於如起我等者即身見等十使也次縱令
下舉勝況劣鍱與涉切止觀云如長爪等高著去聲外道
尚未免見云何底下謬謂為是輔行云高著下舉況
釋也即指長爪為外道中高流上輩所學巳著尚未
出於單四句外況餘暗鈍隨時問答者邪言長爪者
即身子舅名拘絺羅棄家游學不暇翦爪時人呼為
長爪梵志亦名先尼亦名薩遮迦亦名摩揵大論云
薩遮尼乾子銅鍱絡腹自誓言無有人得我難而不
流汗破壞者大象乃至樹水瓦石聞我難聲亦皆
流汗作是誓巳來至佛所與佛論議佛質問之皆不
[005-0442b]
能答云云如此下次結示凡即疎鈍邪即密利又凡
通疎密邪唯在利云云尚無煗法者且與而斥之耳
究而言之尚無外凡念處五停豈有內凡煗等善
根。


次廣說下明能破之觀文為二初重示所計以我對
於五陰而論一一皆即離第四是故乃有二十身見
次若一下正明能破文為二初約小乘又為二初正
明行相又為二初正明又為初約外境破言外境者
以心望身故身屬外盛是征切受也皆云是義不然者
即能破之觀也次而其下約內心破前約外境陰身
破我是破性執以計外境有我故約即陰等破今約
內心觀智破我是破相執以計心智有我故約即智
等破將若為賊此將須破即斯例也次內外下總結
次引兩論不同文為二初引毗曇云我見是共等因
者成論云身見不出我心故毗曇婆沙云云何共生
因答心與數法是共生因中因又云身見邊見不能
生身口麤業後人更檢我見是見惑思惟是思惑毗曇既
明見思前後故斷我見但悟生空未得法空以斷見
惑是眾生空斷思惟惑是實法空具如前引玄籤之
云云次引成論明我見心即思惟等者成論云五陰
中我心名為身見實無我故說緣五陰五陰名身於
中生見名為身見又云是諸煩惱皆能起身口業又
云如坐禪人得光明相見身中神即計色為我麤思
惟者說受是我中思惟者說想是我細思惟者說行
[005-0442c]
為我深細思惟者說識為我故於五陰而生我心五
陰無常是眾生空五陰散滅是為法空後人更檢成論既
明見即思惟是則二惑不分前後故斷我見非但悟
於生空亦乃悟於法空故此二論宗計不同故不可
以成論所明見即思惟濫同大眾二惑叵分云云


次約大乘文為三初總示二惑叵分同體為障是故
我見即具諸法尚具諸法豈可不具實法思惟具如
止觀見為法界具足諸法云云通上三句皆通用者即
上文云如事如理如非事非理也生法二空通於三
觀明文在此請以例諸云云若即事下次別釋文為三
初明理觀二空次若作下明非事非理觀二空三若
作下明事觀二空言汗穢者即染著鄙濁也言隱沒
者住在方便未顯明也若謂有色色即是淨四陰亦
然色若不淨即無我人四陰亦然今文存略但言於
色悟眾生空既悟法空故何處有人即何處有法三
觀皆然二空明矣三若得下結成文為二初約得悟
結成若悟生空即悟法空故云而作二十種觀除於
實惑即是除於實法之惑也此二十種觀即是上文
破於身見二十種觀非謂更作二十種觀若不爾者
上文那云悟眾生空即悟法空通上三句皆通用之
即入修道者三觀圓修見思破惑任運先落故破見
惑得於生空即是初信名為見道若破思惑得於法
空名為修道即從二信乃至七信又輔行云若離性
執即於無明見於中道生法二空是則見道須指初
[005-0443a]
住修道則是二住巳去云云次約未悟重示言假名者
即生執也言伏愛者伏思惟也見惑未除而於假名
生執之上能伏思惟又更度入實法計我如下文云
更為鈍根人作實法惑相即謂土陰是有無等四執
既生生名為有是見依色依色起我我生五利云云
步蟲者桑蟲也說文云屈伸蟲也易繫辭云尺蠖烏郭
之屈以求信也故大經云如屈步蟲要因前脚得

移後足故喻捨一而取一也須實法上更作二十種
觀者既於五陰實法計我一陰復生有等四執依此
起我五陰乃成二十種計故今乃隨計我之處以觀
破之是故乃有二十種觀亦如下文云心不依色亦
復不依受想行識云云使空慧分明者我執若亡法執
亦遣故悟生空亦悟法空此二皆空其慧乃明。


次釋法空文為二初敘意分文上生空得悟即悟法
空者如前文云大乘明我見即具等是也例如生空
三意者即前所謂點出理觀等是也次隨文釋義文
為三初正釋文為二初正釋次勸信初文為三初釋
即法而空觀文為四初總釋五陰之中先觀色陰故
云諸大即四大也受等四心例推叵得若四大下次
別釋中云地守堅性等者地是事堅因諸所成有本
非有而情謂有有即是堅故於地大起情執堅今寄
事堅以破情堅是故破云不應動煖動則是風煖則
是大堅性何在破執地堅既乃如此破餘三大例準
可知氷堅是地波動是風炭火則真真亦是堅𦦨亦
[005-0443b]
是動能持屬地觸壁而止則是水也三引請觀音證
中言如實之際者圓教即是畢竟空也止觀輔行隨
自意中亦引請觀音破地等堅性說性相二空故云
不住有四句惟空也亦不住無四句亦不住不可說相空
若約四諦五陰是苦性執是集觀法是道際是滅

故今前文明觀四諦通於大小於法空中說性相二
空既爾於生空上說性相二空準知故止觀破法徧
中云於性相中求我人不可得名生空於性相中求
陰入不可得名法空然今文中與隨自意則於陰入
求性相叵得破法徧中則於性相求陰入叵得故知
性相叵得方成生法二空生法叵得良由性相二空
人不見之便謂生法二空與性相二空條然各異深
不可也上檢生空下四例上結示。


次釋即法非空非假觀元者初也即事而理者二邊
是理。


三釋即法而假觀中言體有非有等者例如
上文生空觀中釋無明故有云既有事即有空等是
也。


三觀下次勸信者非獨法空生空亦然故生法二空
各有三觀明文在經也。


次更為下重明文為二初明惑智此中非獨重明於
法起執亦乃更明於法起我何者或謂四大五陰是
有無等即是實法之性執也以有無等只是自他等
故也又云依色起我等豈非於法起我乎十使是集
等者故知生法之性執乃是於集方招來報即是其
[005-0443c]
云云心不依下次明觀行。


行人下三結勸懷壁白虎
通云外圓象天內方象地者用觀也向本者達理也一世兩世能

有所辦者用於圓妙事理二觀極遲鈍者不出三生
用圓妙觀既有所獲是故大師為不信者保任此事
終不孤然虗勞運念矣如法華文句云云


次釋約十二因緣明生法二空觀文為三初分文示
意生空之境引文證云名曰無明者以眾生是假名
而假名由妄念有妄念即無明故假名無明乃是生
空之境也又引釋論云誰老死者誰即我也若無誰
老死即我人眾生空矣法空之境引文證云老死愁
惱者以由單言老死愁惱不云假名我人眾生故知
乃是法空之境又引釋論其意可解若無是老死即
法空也故大論引雜阿含云十二因緣從無明至老
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誰老死皆生邪見乃至無
明亦復如是若說無誰老死當知虗妄是名生空若
說無是老死當知虗妄是名法空乃至無明亦復如
是彼經佛在調牛聚落告諸比丘初中後善乃至梵
行清淨所謂大空經若有問言彼誰老死屬誰彼即
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若無明離而
生明者彼誰老死屬誰老死則斷斷其根本則無明
滅無明滅則諸行滅具二空故名為大空故知小乘
空於我所名為法空空於我人名眾生空若諸菩薩
以空涅槃恒沙佛法名為法空人謂小乘不明法空
未曉經意縱有誠教云聲聞人但得生空且讓菩薩
[005-0444a]
與奪之言耳。


然十二下次明因緣不同文為二初標列法界次第
云三世十二因緣者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
中八現在世攝是中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
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煩惱因
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轉更互
為因緣故云三世十二因緣也果報十二因緣者約
現在未來二世而說具出大集經從歌羅邏而辨無
明故云果報以前十因緣屬現在後二因緣屬未來
故現未二世有十二因緣也或云現在有九未來有
云云一念十二因緣者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起即
具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故此三世二世一念具
如法界次第委示云云十種十二因緣者此出本業瓔
珞經一我見十二因緣二心為三世明四相緣五助
成六三業七三世八三苦九性空十傳生彼經委釋
今不暇引云云


次三世者下解釋者此下但釋三世及以一念不釋
十種準向思之於中為二初正釋文為三初釋三世
止觀云三世破斷常輔行云三世相續故不斷三世
迭謝故不常又過去破常未來破斷現在因果雙破
斷常過未但言神現在言神我者神即神我也外人
計神或如麻豆梅指或計徧身具如輔行第九卷說
若知過去惑業為因終不計於從神我生以計神我
而生名為常見故也又知現在識名色等五果酬於
[005-0444b]
過去之因緣終不於中而計於我復知現在起於三
因招於未來二種之果終不計於死後神滅故成論
云說無明行則過去有令斷常見知從無始生死往
來從業煩惱因緣受身若說生死則未來有令斷斷
見若不得真智則生死無邊但有苦果若說中八分
明現在法但從眾緣相續故生無有真實云云孤山四
明皆謂過去巳滅破常者恐不然也常途所用者止
觀云諸師多傳三世即此故也。


次釋果報者輔行云二世破我謂現未二世具十二
緣於父生愛於母生嗔法約女說男則反之名為無明父遺體
時謂是巳有名之為行從識支去乃至老死與三世
云云


三釋一念者輔行自指如妙玄說而妙玄云一剎那
十二因緣者若以貪若以殺生彼相應愚是無明相
應思是行相應心是識起有作業必有名色起有作
業必有六入彼想應觸是觸彼相應受是受貪即是
愛彼相應纏是取彼身口作業是有如此諸法生是
生此諸法變是老此諸法壞是死今文分二初正釋
為三初引經若止觀中乃引此明不思議境一念三
云云如眼見下次解釋文為二初別約眼見色釋次
乃至下以餘根塵例一日下三總結言輪網者約喻
也。


次今更下重示因起之相文為二初正示又為二初
逆推若支佛人自起觀者應如阿含生滅逆順若止
[005-0444c]
觀中乃以有支而為初者此於坐禪中緣其善惡善
惡是有故以有支而為初耳若釋籤中乃以受支而
為初者此乃且順四諦之義若輔行云觀十二緣凡
有二種一者推果知因如先推受以至無明如推有
支必招來果今文逆推正當推果以知於因以名色
是現在果故次文順推方是推因以知於果以一念
是因名色等是果故也次又觀下順推五皰今文作胞
文句記云兩手兩足及頭也如此下次總結言大樹
者輔行引婆沙云過去二支為根現在五支為質現
在三支為華未來二支為果有事有果謂凡夫無華
有果謂學人無事無果謂無餘義推應云少華有界
謂學人無華有果謂有餘言布護者文選中亦作漢
故文迁吳都賦注云布護草眾密貌亦長多貌又而
者徧也護者覆也。


次今經下簡示文為三初正簡示次宜以下舉譬燼
徐刃切燭餘也火者下三合法文為二初明因緣境生
次知下明因緣境滅。


次生空境下隨文釋義文為二初釋生法二空境又
為二初釋生空境言例為三者今此既約十二因緣
明生空境故得例前約苦集明生法二空三觀之境
亦有三也故即謂之是中觀境是假觀境是空觀境
即是三也次行識下釋法空境例應有三者亦有三
觀之境也然經文中但云行識名色乃至老死愁惱
正是假觀立法之境然必約假以立空中故亦須云
[005-0445a]
行識名色等本自不有等也得意可知良由此也。


次釋生法二空觀文為三初正釋文亦三意者亦例
前文三觀意也眾苦不出識名色等行業乃是行有
之業既舉苦業豈無煩惱止觀明觀十二因緣成三
佛性有通有別通則通觀十二因緣真如實理是正
因性智慧乃是了因佛性具足諸行是緣因性若別
觀者無明愛取是了因性行有即是緣因佛性識等
七支是正因性別觀乃取翻對義便通觀乃是據理
通故現十二緣為三佛性其義既然若乃即此十二
因緣為能觀觀豈可不爾今從通意是故乃以眾苦
行業而為中觀不可思議者非空非有也生死無際
者無際畔也生死即是中道法界故無際畔也又非
但無生死之前際亦乃無涅槃之後際故名無際即
前後際斷也輪轉不息者十二因緣猶如車輪輪必
動轉動轉不息則無遷謝故法華云世間相常住文
句記云眾生生覺相位無二顯迷即理理即常住佛
依世間修成極理驗知世間本有斯理故云常住乃
至云世間之稱亦通染淨因果今且從悟顯迷以淨
顯染則淨悟得於常事迷染但名常理故云世間相
常住也次兩句明空觀者既皆言無故屬空觀生是
眾生假名故本無有生是生空觀也和合是五陰和
合故亦無和合是法空觀也前者過去也今者現在
也不善思惟者別在行有通兼惑業注云云者不苦
思惟既爾心行去聲所造例然又三觀義委如向說今
[005-0445b]
略示其名欲令學者攝向之意以消今文耳次雖名
下釋疑恐人疑云既明生法二空之觀何得復示假
中觀邪故茲釋耳即三觀皆破生法之執也故前文
云三觀明文在經寧得不信乎。


次更為下重示文為二初略示空觀之相文為三初
標次若假名下釋文為二初橫檢四性相望故名為
橫於中又二初明生空若謂假名自生不須攬於寬
法此破假名自生之計若因實法而生則非假名自
生此破假名他生之執合共離無如文可解既檢假
名四性叵得故云今之假名但有名字名字不在內
外等也不內故非自不外故非他不兩中間故非共
不常自有故非無因此即性空也應更明相空即將
以不可得故一句兼之故性相二空即不住有四句
不住無四句也觀實法下次明法空現在五支果名
色屬第二名是四陰以對色陰即五陰也心但有名
故云名也形有質礙故云色也以初識支實法未足
故以名色對業推之其實名色自生不應待於行業
此破實法自生之執若謂業能生名色者羅漢有於
過去宿業何故此身滅後不生未來名色以阿羅漢
無報故也此破實法也生之計言羅漢有業者如目
連為外道所打離婆多被國王所禁等故請觀音疏
云或有人雖破煩惱業報猶在如阿羅漢雖斷子縛
而猶償狗齧若謂業因陰果和合共能生者且如各
有容可名色業因叵得則是自他各無豈得謂之共
[005-0445c]
生寧者豈也從因緣生尚自不可故無因緣則無是
處既不得下次竪檢者即是生滅各有四句次第前
後名之為竪於中又二初正檢既不得生者指向檢
於自等四性之生叵得也此則還攬前橫以成今竪
耳從四性生既不可得故不生等三句及滅等四句
並不可得廣如止觀破法徧及修德境云云次無滅下
結成又為二初正結成假名只是身見假名身見既
壞故邊見等六十二見皆壞名為生空也是壞故實
亦壞者以生空故法亦空也故前文云名既假名法
亦非法體名即體法故悟眾生空即悟實法空也既
不然下次舉喻者四明云不然火喻不執法無煙喻
實法不生孤山云日喻觀智輪喻生境假名空故不
得眾生如日中舞燼則無輪也是略下三結。


次明中假二觀指別記下注云云者具如止觀破法
徧中此章安之語也以破福中三觀橫竪破於三惑
即是三觀蕩於生法之執故也。


次釋果成起用文為二初分文次一切諸見者下釋
義文為二初釋自行成又為二初釋智德滿又為二
初釋生法二空觀成又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釋生
空觀成生空既是破於見惑故知我斷諸見纏等是
生空觀成也以智慧下次釋法空觀成上譬下譬者
以由刀譬在於斷見裂網中間故知上譬斷見下譬
斷煩惱也別明十纏者於見惑外別明之也故諸論
中於八十八見惑之外更加十纏及十思惟為百八
[005-0446a]
煩惱也故俱舍云纏八無慚愧嫉慳并悔眠及掉舉
昏沈或十加忿覆通明十使者通於三界十思惟也
以三界十思惟亦名十使故也既云上譬斷見下譬
斷煩惱故知煩惱通於十使思惟惑也羅罥者鳥罟
謂之羅罥者挂也係取也網張獸也。


二乘所斷下次簡示所斷文為二初簡二乘菩薩所
斷通見纏者通惑也通惑謂見思別見纏者別惑也
別惑謂無明即相應無明也此約自行而說良以自
行唯在空中故也若兼化他別惑乃兼內外塵沙以
由塵沙障於化道故也未斷別見為華所著四明云
迦葉聞聲不安即同體思惑身子去華是界外塵沙
結習霅川破云身子正為界外色塵所染豈非思惑
邪今謂霅川但執一邊謂之思惑四明所立塵沙結
習無教可憑何者淨名疏云二乘厭世五欲而取涅
槃此則心有去取今見菩薩果報五報五欲亦謂不
如法捨離推却而不得去天女以無分別心惑還以
無分別心散諸菩薩無分別心華則不著而身子等
分別生死涅槃有異分別是別即是別見也又云若
於佛法有分別者為不如法既有分別即是見惑又
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故有思惑也又問云此經結
習未盡華則著身何關別惑答大論云於聲聞經說
為習氣於摩訶衍說為正使即別惑也問定是別結
未斷為是通結之習答若約通教如迦葉是習氣若
約別教即別結未斷故有習氣如大論明結使二種
[005-0446b]
一共二乘斷二不共二乘斷共者迦葉巳斷不共者
迦葉未斷此經既明不思議解脫正用別圓斷也但
經無的文者以方等教猶帶方便不同法華也。


次而言下示佛果所斷文為三初正明通別究竟盡
在於佛者以內外塵沙障如來藏通別見思障第一
義空根本無明障第一義理佛果既乃三諦圓明故
知三惑究竟巳斷今文雖則但舉通別見纏巳盡義
實兼於三惑俱亡以生法二空通於三觀故也次釋
論下引證意者以十法界通名生法無上假實佛地
不惑豈非佛界生法叵得若不爾者何名二空佛界
生法尚不可得況九界乎故十界皆空則生法俱滅
是空觀也若點空論假則三千宛然若空假即中則
二邊不立若中道雙照則空假俱存三觀融妙斯之
謂矣經論下三融會異說文為二初敘經論不同智
以究竟名為上上惑以初斷名為下下無明力大等
者釋佛上上智斷下下惑也大本四教問云勝鬘經
說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答若別
接通十地等覺即是佛菩提智何者涅槃云九住名
聞見十住名眼見雖見佛性而不了了以無礙道與
惑共住故不了了諸佛如來了了見即真解脫蕭然
累外也若別圓地住即能用於佛菩提智斷初品無
明乃至等覺後心方斷盡也而今文云正習俱盡無
有餘者若約別通則如上可知若約別圓初地初住
即如止觀中引華嚴云初發心時正習一時俱盡無
[005-0446c]
有餘界外正習未盡此乃界內正習盡耳以初信斷
見二信至七信斷思八信至十信斷習盡以初證初
住却望十信故云正習俱盡耳若約等覺即前文云
若入第九清淨淨禪一切通別惑累若正習皆盡也
或言有上士等者大本四教問云為定用金剛智斷
無明為用妙覺斷無明答涅槃云有所斷者名有上
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云云次斯乃下約悉檀融會注
云云者令將四悉次身以對隨國隨時隨人隨悟約
義消釋令順四意亦應可解。


證無上下次釋生法正助道滿文亦可見。


開甘露下次釋斷德滿文為二初正釋命長身安力
大體光次第以譬常樂我淨思之可解然此下次對
法文為四初對華嚴諸位次對般若四智注云云者
法華文句云二約四智者今欲以圓教四智對於四
位不如般若中通教釋也又止觀云四智如大品明
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釋論解此有多種或
言因中但有理體名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名
一切智一切種智或言因中權實名道慧道種慧入
空為實慧入假為權慧或言果上權實名一切智一
切種智直緣中道名一切智雙照二諦名一切種智
或言因中總別果上總別或言道慧種慧是單明權
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如是等種種釋四
智然雖有此種種異釋今且對於開甘露等故注云
云也三對法華開示悟入次第對之如文可見四對
[005-0447a]
涅槃四德如前釋者指正釋文也注云云者令以開
等次第對於常樂我淨不異而異故且然耳其實四
德位圓妙非前後也。


次釋化他滿文為二初分文次餘經下明所以神通
與說法或前或後者但是隨機耳因中修於正助果
上有說法神通者只如小乘俱解脫人因中尚須修
共念處至果方能證理現通何況佛果智斷德圓而
不因中修於正助故前所明因中修於生法二空正
道助道今至果上乃能說法現神通也。


次說法舉四譬下隨文釋義文為二初釋轉法輪化
他又為二初釋說法化他又為二初正釋又為二初
總示次吹蠡下別釋文為二初正釋文為四初釋吹
大法蠡中云吹蠡乃是改號改凡夫苦忍之凡性入
聖人之正性者玅玄釋七聖云聖者正也苦忍明發
捨凡入聖得見真理釋籤云捨凡入聖者至苦忍巳
次第無間必入初果今從後說通云聖人是則七聖
初之二位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皆十五心從至初果十六心說
通名聖也若直自就十五心者尚未名聖猶在於因
故十六心雖皆無漏至十五心但名向耳改凡聖之
偏性入中道之圓性通教七地別教初地圓教初住
者通教七地名之為聖此據下根受接而說從下根
來多至地住是故謂之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故下即
云從偏以入中也故地住巳前名之為凡也又若單
約別圓而說則別圓地住皆改二邊之偏性入中道
[005-0447b]
之圓性故云從偏以入中耳既歷三教以明改號故
知大乘不獨在圓也次釋擊大法鼓軍陣之法聞鼓
則進聞金則止鼓則嚴肅軍眾使前驅耳肅亦戒進
也督者率也勸也正也小乘位在修道者成論明見
道是十六心即初果也二果是修道耳諸阿毗曇並
明見道在十五心修道乃是十六心耳通教八地準
而思之別教在十行者此約橫說故對十行則不可
以竪論見修而為妨也故此十行及下文中對十迴
向並是橫對諸位不同亦非文誤也圓教在初住者
亦是橫對耳法華文句云初住名真修即此意也下
文然炬亦在初住並是橫對耳三釋然大法炬道謂
化道觀謂中觀云云四釋雨薩婆若此翻一切智言大
恒者於諸河中恒河最大故云大耳。


次若得下例通文為二初正例通此一法下次約橫
竪結竪約當教因果淺深橫約四教諸位不同注云
云者以今經是方等所攝故得隨類橫竪無妨此中
下次簡示云四譬皆言大者第四謂之勝勝亦大也
如大多勝之例也通途解釋大非小位者然前釋於
吹蠡擊鼓亦明小位者蓋摩訶衍傍兼攝於小乘位
耳。


次釋神通化他非法王不壞者若非法王之力不能
壞於魔眾也麾許為切說文云旌旗所以指麾也
次釋四弘誓願化他文為二初總示次度諸下別釋
文為四初釋初誓次釋第二誓三釋第四誓四釋第
[005-0447c]
三誓注云云者令委示之故金剛般若經論偈云檀
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梵
語檀那華言布施布施有三一資生施即檀波羅蜜
二無畏施即持戒忍辱三法施即精進禪定智慧資
生但一布施無畏有二謂持戒忍辱於惡不怖故法
有三謂精進等不倦善知心如實說故捨身命財與
後際等得不壞常住名波羅蜜者止觀云圓教捨覺
分捨十法界色身捨十法界連持之命捨十法界依
報如是身命財皆不入二邊何以故財名六塵若計
六塵可捨有前人可與巳身能施如此施者即入六
塵有邊若三事皆空即墮無邊今觀財即空不入有
觀財即假不入空不二之捨與生死後際等離老病
死得不壞常住有邊是生死屬前際空邊是涅槃屬
後際是二皆空悉不可得故稱為等離老病死者前
際空故離分段老死後際空故離變易老死二死永
免故言離也得不壞常住者即是中道法性諸佛所
師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此常住財無能毀損常住之
身無能繫縛常住之命不可斷滅成就究竟檀波羅
蜜以自莊嚴竪高橫廣即向所謂積功高也攝法廣
也委如止觀對治助開攝法中說或有經本從此巳
下更有歡喜施之等一偈者乃後人妄添耳。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卷第五
[005-044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