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07 金光明經文句記-宋-知禮 (master)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二依經釋義六。初讚七大相海。三十二為
大。八十種好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界。無邊
無底故稱為海。謂初句是讚第十四金光微
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讚第十五身光。三一行
讚二十八梵音深遠。四一行讚小相中第七
十九髮色青珠。五一行讚二十二四十齒具
足。六一行讚二十九眼。七一行讚二十七舌
大薄覆面至髮際。八一行讚三十一眉間白
毫相。此八段中一是小相七是大相。二眉細
下讚兩小相海。初一行讚第三眉如月初。次
一行讚第二鼻高好孔不現。脩揚者。脩長也。
揚舉也。即是眉高而長也。面門口也。三兩
句遍讚大相海者。既云次第最上。即遍讚三
[004-0125c]
十二也。四得味下又讚四大相海。初二句讚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四句讚十
三毛向上青色柔軟右旋。三脩臂下四句讚
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圓光一尋下四句讚第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尋是約佛說也。
手既摩膝即當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驗知
諸相皆是常相。云讚尊特者。故知不須身大
相多。但是業識依中理見即名尊特學者應
知。此丈六身若其量度即不得際。若不度之
所見如故。如淨名室但是一丈。而能容受百
千人天。又能容於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皆高
八萬四千由旬。其一丈量初無所改。良以
三脫不思議力。使之然也。今即常身歎尊
特相。義豈不然。微妙寂滅斯言得矣。經文除
此四大相外。或歎放光拔苦與樂行業之因
功德之果。悉如經文。但須皆作十番益解。其
有二小相以文顯故。疏不指之即面貌如月。
乃第四十一面淨如滿月也。身無垢穢。即
十一身淨潔也。五臂𦟛下二句又讚一小相
海。即第十四指長纖圓也。𦟛丑凶切。均也。
直也。又音容。六手足下二句復讚一大相海。
即第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三十二相八十
種好。具如法界次第。龍尊智巧雖略而周。
三從去下遍類讚。三世塵數而言一者。過去
不滅。未來不生。現在不住。法身平等報應無
差。一不離多多即是一。生佛尚即佛佛豈
殊。是故讚一類於一切。此文復是讚尊特身。
何者。如前疏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
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四佛不同
[004-0126a]
即是應化。弟子眾多故。知秖就一身一智及
常住義。是尊特相。不必須論現起大身也。文
殊問般若者。問字誤也。應作說字。今家依二
經明常坐三昧。一文殊說般若。二文殊問菩
提。今所引文是說般若文也。四從設下絕言
讚二。初分文。二而有下隨釋二。初絕言令兼
例絕心。三番者。仍就分別門。三身優劣。不
離分別有融即義。學者應知。五從下迴向。一
迴事向理即實際。二迴自向他即眾生際。三
迴因向果即菩提際。今闕實際菩提兼之。謂
無上道本性無上故也。二從如下發來世願
二。初分文立意。來在不久者。即下授記品。十
千天子從忉利天來者是也。二隨經釋義二。
初佛述。二若我下龍尊發來願五。初夜夢晝
說願。二我當下為他取淨土願。不修六度不
拔眾生。土無由淨。當知四修及拔四相。令
於當世見我三身。三奉貢下同求記莂願。以
鼓必具圓空鳴義。今讚如來一體三身。名為
金鼓讚佛因緣。以此因緣趣向果地。名為奉
貢。不論事相金鼓形也。四若有下下化願。
五我未下上求願。此之二願皆明滅惡生善
二益。在文可見。三從信下結會二世事。釋空品二。初釋題二。初正釋題二。初約四教
詮空示。所言空者。破相為義。故一代教四空
不同。若不辨之迷名昧理。此自分二初約部
列四二。初正判四空。滅色入空者。三藏教也。
且寄色言諸法皆滅。謂析破見愛陰乃不生。
既詮實有滅方入空也。即色是空者通教也。
體乎因果非四性生。既詮幻有故即色是空
[004-0126b]
也。滅邊入空者。別教也。中道為空。不唯空有
亦乃空空。然不知中具於空有。是故次第滅
二邊已。方入中空也。即邊是空者。圓教也。中
道具德何邊不中。唯假唯空三皆絕待。頓破
諸相名即邊空。二此經下約部須四。判教屬
通三乘同懺。前攝三藏後通別圓。導成之空
合論四種。故四空慧不得不明。二而今下定
品唯圓二。初直示唯圓二。初就理示。攝機
用四。此乃通塗。品在圓空斯為的旨。是故中
空即邊而示二何故下引文示。諸部般若廣
示衍中三教空慧。復以三藏為助道觀。斯為
聞持利根之者。廣談空相。此空慧機義持雖
利。聞持根鈍。故不廣談四種空相。唯說即邊
一中空慧。二又空下略示圓相。中受空名意
彰蕩相。凡夫執有塊然質礙。二乘證無灰滅
歸寂。中觀絕念空。此兩邊令畢竟淨。約次
不次分於別圓。今不次也。二直作下約六句
對中簡二。初明用句意。若直說空是中道義
能空二邊。其如邪小及以別教。皆說雙非空
於有無。故迷名者謂與今同。何能超悟邊即
中空。又復恐謂若是圓實合談中道。那但名
空。空唯離有。豈此中道雙離二邊。為防此計
故作相破相修相即三雙六句。而對辨之。若
諸法相名相濫者。無此六句莫辨異同。二空
破下正用句簡二。初列六句。雙非是中沒於
中名存雙非者。以中道名邪小稀立。若雙非
名處處皆有。故特用之。對今圓空辨於同異。
又外道二乘別教空句及雙非句。體是思議
可破壞法。圓教雙非及空若立諸義皆滅。是
[004-0126c]
以圓二互破諸二。又復諸二互修圓。二則二
酥中外道菩薩入圓者是。二乘初心亦有修
義。此之兩雙諸二對圓優劣有異。第三一雙
屬圓當教。名別體同。是故相即不言修破。
二空破下釋句相三。初釋相破句二。初空破
中二初略示。以理定詮不遭名惑。豈聞雙非
便是實理。蓋能了知。凡邪雙非體是見惑。二
乘雙非但證偏真。別教雙非既存教道。未與
三融。圓空若立前諸雙非須皆銷殞。故云破
也。二凡邪下廣釋三。初破凡邪雙非二。初
泛示見相二。初正示。複四者。複由重也。謂
於一句更計有無。即執有是有執有是無。乃
至雙非是有。雙非是無。具足之見其計轉巧。
故於句句皆生四計。二雖單下結過。三種四
句雖轉巧細。以執一為實餘皆妄語見愛尤
盛業苦無涯。浩然如海。二雖計下正破第四
二。初示所破邪計。雙非是惑不入真中實是
虛妄。二故為下明能破圓空。二破二乘雙非
二。初泛明證相二。初明證相。二乘雙非雖
非中實。而離斷常諦於真理。未至寶渚已到
化城。寧不安隱。梵行等者。無學四智四中。
但闕我生已盡。以滅度等當之乃足。由保
此故不求遍知。二示四門。阿毘曇此云無比
法。詮有門觀法。拘隣五人千二百羅漢皆此
門入。成實論詮空門觀法。須菩提此門入。
昆勒此云篋藏。彼論詮於雙亦觀法。故大論
云。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入阿毘曇則墮有
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則墮有無
中。那陀等者。釋論明佛垂滅阿難問車匿。
[004-0127a]
佛答云。惡性車匿吾涅槃後心漸調伏。當為
說陀那迦旃延經。即雙非門也。四門觀法假
人本無。四門不異而其實法四相不同。有門
則念念生滅。空門則三假浮虛。雙亦門則有
無從容。雙非門則有無俱遣。隨依一觀可以
發真。三藏四門其意略爾。二離斷下正示破
中二。初示所破假名中。中道之名大略有二。
一離斷常稱為中道。有名無體屬前二教。二
者佛性稱為中道。此有實體屬後二教。今論
雙非斷常二見。得中道名。其實全非妙色妙
心。故無中體。故情想不忘保偏取證。此以沙
礫謂瑠璃珠也。二故為下示能破畢竟空。斯
乃今品即邊之空。若發此空假名中壞。是為
空破非有非無。三破別教雙非門三。初示迷
門起失二。初舉意明失二。初舉意。別人望
圓其根名鈍。非四說四名為權巧。筏喻者。四
門意在入理。𥱼筏意在度川。若執門起諍如
檐筏馳道。故筏喻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二不得下明失。失於融攝是一非三。二涅槃
下示四門相。亦色非色雙亦門也。非色非非
色雙非門也。二若各下明失故須破。此之執
諍非即邊空無由可破。三新本下引證示失
相。經談初地被於地前。悉有四門者。經云。
初地菩薩欲行有相道即有門於無相法多用
功力。即空門。一意欲入涅槃。一意欲入生死。
即兩亦門。微妙祕密之藏修行未足。即雙非
門。大經下明今之得。顯前之失。前屬別門執
諍邪見。非是外道邪見也。二非有下明中破
空。二明相修句二。初明諸空修圓中。凡邪空
[004-0127b]
見。二乘空證。別教空門既隨二邊若聞圓中
皆須即邊而觀中道。二諸雙非修圓空。若邪
小及別教門雖曰雙非。皆成取相。皆須修於
三諦俱空名畢竟空。由諸雙非及諸空句。非
究竟道是九界法。是故皆須修於圓教空中
妙觀。歸祕密藏。三釋相即句。雖諸經論說空
說中。名相多少中。若即邊空蕩三諦。此則
圓教一體異名是相即義。不須相破及互修
也。二初明圓教空中不二二。初直示不二。
二引般若結。實相觀照文字三種般若。即三
而一故是一法。即一而三立名何極。得此意
者。一切異名無不相即。二而不下明今品略
說名空文約義豐空無不盡。以被義持根利
之者。故以略名而標品目。二此品下明來意
二。初導成上品二。初正示二。初導二用。若其
不了即邊是空。懺非無生破惡不盡。讚非稱
性生善不深。善不深故豈成智德。惡不盡故
豈成斷德。鈍根之者於前未悟。故於今品圓
談空慧。導前懺歎令成二用。二亦是下成三
章。懺歎是用如向說之。導成宗者。萬行之
因。以無所得方證三身。非究竟空豈無所
得。是故圓空導於萬行成果德宗。導成體者
深廣法性遍一切法。二種我故生死浩然。今
以二空導一切法。顯成經體。二故釋下引證。
論明一切以體宗用攝無不盡。二又常下開
悟鈍根。圓空具德一切清淨。故談常宗及顯
悟體。懺歎二用。皆是究竟清淨之法。豈有一
句暫離圓空。如云一切眾生皆是般若。即此
意也。利根聞上已解空義。今為鈍根未解
[004-0127c]
之者。特論生法境觀皆空俾成上義。二
釋文二。初分文。二隨釋二。初釋欲說空
二。初釋八。初釋餘經廣說二。初總示相顯
意二。若指下別明指前義二。初約部次相違
問大經云。從生酥出熟酥。譬從方等出摩訶
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後。此經既屬方等。
豈得指般若為已說耶。二約後分至終。答二。
初正答通二。初引教答通二。初總立意。以
此經是方等後分故。信相聞佛入滅唯三月
在。所以懷疑。故指般若名為已說。二且舉
下引三經三。初引阿含二。初正引前佛而去
者。七日前入滅也。均頭沙彌是身子弟子。二
此下結示二。引方等。即方等陀羅尼經。先
於靈山唯法華授聲聞佛記。二豈非下結示
三引。大品二。初正引二。當知下結示二。以此
下詳定結斥二。此經下示非妨二釋略而解
說二。初示教門名義廣略二。初示二門。二應
作下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十八空等者。
空體唯一遍蕩諸境隨境立名。如火是一隨
所燒物乃有異名。名下之義不得不異。是故
因亡內法乃名內空。因亡外法乃名外空。亡
十八境名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亦復如
是。故名義俱廣立一空名。唯詮泯蕩故名義
俱略。若法性等立名眾多。但詮本性之義耳。
二委示第四三。初標示。二迄從下證釋。
秖立二空是名略也。此名召義遍乎十界。從
凡至佛皆有眾生及五陰故。問位至聲聞生
法已空因。何釋論至佛猶有眾生及法。豈
獨不無。又稱無上其義何耶。答小乘談空終
[004-0128a]
歸灰斷。故入無餘生法永絕。大乘談空其體
常住。又非獨一覺性常住。須知生法一切皆
常。故生法未空則凡鄙微劣生法。若空則高
勝廣大。是以極果生法無上。斯乃空之究竟
也。故荊谿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闕何
生法依報耶。二今言下明今品名略義廣三。
釋眾生根鈍二。初定廣略利鈍二。初約聞持
立。宜廣為利宜略為鈍。二此語下約義持翻。
身子初遇阿鞞說偈詮三諦義。謂苦集滅令
速證。故不言道諦。身子一聞即悟初果。及
其轉為目連說之。再聞方悟。一說是略再說
是廣。豈非義持略利廣鈍耶。二此經下示今
機利鈍二。初明經意。自就不能廣持詮空名
數。故曰鈍根二示今機。若論義持聞略能悟。
乃稱根利。無見經云。眾生根鈍便謂今機不
能悟。於無量空義尠於智慧。亦約聞持智也。
此同起信論說尋於廣論文多為煩。但樂少
文而攝多義者。故造此論。又末為諸佛甚深
廣大義。我已隨順總持說此品。略說無量空
義。同彼總持說深廣義也。四釋無量空義二。
初約真中揀偏真斷滅不具色心。是有量空
義。中道具足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攝無遺。
是無量空義。二就此經示。既談法性性則不
改。此乃常德實相者。中實之相。此品云。求
於如來真實法身。新本云。法身是常是實。
實是我德自在何窮。既具常我豈虧樂淨。四
德彌彰無量空義也。五釋異妙方便。六釋起
大悲心。七釋今我演說。八釋知眾生意皆
可見耳。二正說空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
[004-0128b]
文二。立意二。初直示無境等者。生法之境皆
妙三諦故曰二空境生法之觀。皆妙三觀故
曰二空觀。妙境發觀其觀方正。妙觀照境其
境方顯。具明境觀令正令顯。二引證十番檢
境智者境謂十境智。謂十乘。言十境者。一陰
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
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
境。十菩薩境。陰乃現前九則待發。若現若發。
一一境界皆須修於十乘觀智。言十乘者。一
觀不思議境。二依境發菩提心。三巧安止觀。
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調道品。七對治助開。
八知次位。九安忍。十無法愛。此十都為十種
境絕於思議。是故五品得觀行絕。十信乃得
相似論絕。四十一位分證論絕。妙覺乃能究
論絕也。下文即是散脂自說名密之義。乃名
境智俱不思議。新本言法即是境也。如者不
異也。皆重言者。蓋以境智本來不異以情異
故。今復不異故。東陽大士云。一是本性如。二
是滅結如。智不異境故曰如如法。境不異智
故曰如如智。斯皆明於不思議意也。二明空
下隨文釋義二。初明空境二。初分文立意
二。初分文。二立意五。初直示二相。言實法
者。對下假想淨為不淨。乃是事觀。今於五陰
及以假人。皆直觀理故名實法。身雖下出假
想義。二亦名下示二異名。行行者慧行之上
加修事行故。名行行。助道者。以不淨想破
事中貪。資於正觀破障理惑故名助道。三小
乘下明大小皆修二。初明小三種解脫。不言
無疑解脫。以俱脫人達內外典籍得無疑名。
[004-0128c]
今論正助故。且明二。二明大薩婆若。大論翻
一切智遊戲神通。以於三界得自在故。名遊
戲。以修得通多於九想背捨等起。故以假想
為助道也。法華大車具度白牛名為正道。儐
從為助。涅槃正慧遠離十相。即色聲香味觸
生住壞。男相女相能離深故。所離非輕。又
諦下明助道也。想白骨等觀等事禪。即用三
觀於事禪境破三惑障。顯出我性成王三昧。
正助合修名為達禪見禪法界也。四眾經下
明經論有廣略。五明今品二義即俱略也。二
實法下隨釋二。初明實法境二。初分文。二隨
釋二。初明苦果境三。初生空境二。初釋。是
身虛偽。二初體妄計故虛。二初計攬陰有身
攬陰成身者。五陰和合假名為身。如攬五指
故有拳名。凡夫不了執此假名而為我等。廣
有十六。一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
者。六養者。七眾數。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
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今略云五我者。於陰
等法中若即若離計我我所之實人者。於陰
中妄計我人。眾生者則於陰五眾妄計我生。
壽者則陰等法中妄計我受一期報。壽命者
則於陰等法中妄計我命根連持不斷。以執
此故計有我身名身見得起。二若體下體本
虛叵得。妄執有生生實不生。故生名虛偽。
既本不生故見身寂滅。叵猶不可也。二又檢
下檢原由了偽二。初正檢二。初檢假名。由
一念妄想者。謂男託胎時見母為所取境。見
父是所競境。於母起貪於父起瞋。父流謂
[004-0129a]
是己有。乘茲妄念故得託胎。女人反是。委如
大經。假名始者。男女之名由此妄想而為始
也。二此赤下檢實法由二。初五陰赤白即遺
體也。三性者。謂善惡無記也。二又精下六大
五陰。六大是所依實法原由。若是二觀此下
結示。身是幻質名是假名。既由妄想及從精
血以驗所成身名虛偽。二釋猶如空聚。無明
業力業即是行。乃無明緣行也。或初作業時。
或託胎時。如向所明男女之識。於父母起貪
瞋。以父母流謂是已有。乘茲妄念故得託胎。
體即遺體謂赤白也。二從六下體法空境二。
初立意分文。二初立意二。分文。二隨釋三。
初釋六入四。初釋六入三。初釋二名。二檢
其下檢三事。命煖識者。大集云。歌羅邏時即
有三事。出入息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名之
為煖。即是業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爛也。
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覺知心也。三
法和合從生至長無增無減。七日一變者。謂
在胎也。一七名雜穢狀如凝酥。二七名疱狀
如瘡疱。三七日名凝結狀如就血。四七名凝
厚漸堅硬故。五七名形位四支差別故。六七
名毛髮爪齒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
今云五疱即形位也。三結成下明六數五根。
并前識是意根。則六根具足。二識依下釋村
落。三塵從下釋。結賊所止由塵起結。能害慧
命故云結賊。四眼見下釋不相知伺候也。二
從眼下釋十二入四。初約開辨數。開色
為十者。五根五塵也。少分者。法入攝二種法。
一者心法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也。二者
[004-0129b]
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
及三無為法也。今云少分。即非心法中過未
色也。開心為二者。謂意入也。及法入也。然於
法入亦秖少分。謂於法入二種中。但攝心法
耳。今云二者。且舉全數。二塵入下明通別名。
三當一下釋各各自緣。四他根下釋不行他
緣。三從心下釋十八界二。初辨數釋名二。
隨文釋義三。初明識遍諸根。追緣過去預念
未來。馳騁猶奔走也。如人下舉例也。端坐
一室而心思天下。愛染塵緣名曰坐馳。自非
妙空莫息馳想。以愚下釋六賊所害也。如大
經者。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
篋。令人瞻養。若令一蛇生瞋恚。我當準法戮
之。都市其人怖畏捨篋逃走。王時復遣五旃
陀羅拔刀隨後。一人藏刀詐為親善。其人
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隱匿。既入聚中不見人
物。即便坐地聞空中聲云。今夜當有六大賊
來。其人恐怖復捨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
即取草木為筏截流而去。既達彼岸安隱無
患。菩薩亦爾。聞涅槃經觀身如篋四大如蛇。
五旃陀羅即是五陰。詐親即貪愛。空聚即六
入。六賊即外六塵。河即煩惱。筏即道品。
到於常樂涅槃彼岸。二心常下明識常在。根
塵即對即覺者。對塵便覺也。引釋論證即覺
義。既云心欲聞則知識在根。經隨行平聲。
三心處下明識常去還。乍出乍入者。對塵故
乍出不對即乍入。出入間關者。應法師云。謂
出入也。亦設置之貌。莊子云。小智間間隔
礙也。啄一捨一者。捨一網目復啄一網目。
[004-0129c]
隔礙難出得論常在者。以塵對即覺故。三從
身下結二境二。初標示。二身空下牒釋二。初
釋初二句結生空境。長養即十六中養育見
也。妄計我能養育於他。又是計我為父母養
育。二亦無下釋後二句結法空境。二初超
釋無主二。初別檢。心主必能制及得自在。
既為他惱二義不成知心非主。二或時下互
推主。四微色香味觸也。大論云。地有色香
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
少香味故勢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
火。心無等者。心望四大以不藉微勝故為主。
若論被惱復不成主。二追釋無諍。因緣和合
雖成諸法。本無思念有何諍訟。皆由情計故。
四大如蛇六塵如賊。若觀本空則諸法寂爾。
有誰諍訟。故以無諍結法空境。二從諸下明
集因境二。初分文。對辨二。初分文。二前三下
對辨二。初對假想辨。前三者。即此集境自立
三科。謂集起相等。是慧行正觀之境。後一
即假想是行行助道觀境。此九行經文既相
連。又俱言四大似難分別故。以前三對於後
一。而論正助以區別之。又前一者。即以集境
三中。初一對後假想而論生滅。以前一云從
諸因緣和合而有。及云地水火風合集成立。
後一乃云水火風種散滅壞時。豈非四大生
滅相耶。而言生滅皆從種無明者。彰此生滅
不離迷妄也。故前生云。妄想故起至後滅云
散。滅壞時此乃死。支合云憂悲苦惱。斯是無
明之果。復是無明之因。故論云。老死有果所
謂無明。無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滅皆
[004-0130a]
從無明。二若直下對小乘辨。如上所論無明
生滅。何教不然。若欲了知須論小衍。小明四
大實從無明生實從無明滅。衍明四大而有。
三教通教四大體本自空故。本不生滅。由無
明故見有生滅。如幻之生如幻之滅。別教四
大體是佛性。由無明故四大生滅。性無生滅
相有生滅。圓教四大體亦佛性。而性本具九
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滅皆是法界。是故
性相俱不生滅。乃不思議論生滅也。故法華
明世間相常其義既爾。則衍三教皆得明於
本不生而生本不滅而滅。生滅不二而二。今
非通別的就圓論。二從諸下隨文釋義三。初
明集起相二。初通約生法釋三。初揀苦從集。
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此之因果皆因緣
生。今之所辨雖然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
緣。二前三下分句對義。三小乘下破小因緣
二。初敘小。俱舍云。極微微金木兔羊牛隙塵
等。小乘有門謂極微。始有十方分故不破隣
虛。以此為因緣也。二今明下斥非。細塵亦
盡者。隣虛亦破二塵既破。因緣不成。二言
因下別約生法釋二。初假名因緣三。初釋。
從諸因緣此中宜用起信論說。無明為因生
三細。境界為緣生六麁方盡。疏意言三細者。
業相轉相現相。即根本不覺。熏習真如生三
種相。故云無明內惑為因也。言六麁者。謂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
苦相。即枝末不。覺於外境界。起智相等生
法二執。名為染愛。於外觸處染著。以二不覺
熏二執心。成起業相。故云。無明潤愛集業得
[004-0130b]
起。忽都不辨。迷一法界為無明。內惑等者。豈
能顯今中道空慧耶。二以業下釋。和合而有
以業起者。即起業相也。則有下即業繫苦相
也。此云苦果即是攬陰成假名人也。三此一
下釋。無有堅實由無明愛者。二不覺為因。
即能生心也。一念託胎是不覺果。名所生心。
計此因果名為本末。既皆不覺豈是真實。故
云都虛無堅實也。二妄想下實法因緣亦是
妄想。一念託胎與前不異。但前成於假人今
則成於實法。假實和合成一報身。修二空故
破於二執故分二境。機關主者。如機關木偶
假人轉動。主即弄機關人也。故以業因喻所
弄木偶。以陰果喻之色。陰如木偶形質故云
機關具。三陰如木偶動作去來。識陰如看人
故云以自娛樂也。二隨時下明集相吞噬二。
初因果對釋四。初釋。增減殘害豎約十時者。
大經云。一歌羅邏得異。二阿浮陀時異。三
閉手時異。四皰時異。五初生時異。六嬰孩時
異。七童子時異。八年少時異。九壯盛時異。
十老死時異。又念念生滅雖在於心。須知四
大亦隨增減。又新諸根謂生時故。諸根死
時又飲食資益血肉為新目淚耳矃等為故。
二譬如下釋四蛇同篋二。初明四蛇二初約
蛇報明四相。蛇有力敵羸絕等報。可譬身有
生老病死增減四相。二如此下約蛇因明四
分。四分煩惱皆有毒害即是蛇。因此因能感
四大四相二。初別示四分感報二。初明生四
大。二瑞應下明致四相。經出三相。疏以等
分例致生相。二總結集業致苦。上釋四蛇雖
[004-0130c]
言苦報。意明集因緣故。總結云集業相噬。
令大增損推功歸集。是經正意。二明同篋二。
初約身為篋。螫知列切。又音釋音郝。謂行
毒也。經舉四蛇以喻四大。意彰四分有毒害
義。一分具足二萬一千。四分共具八萬四千。
無量劫來法身慧命喪壞由此。大經所明身
持四大大不起集蛇無毒義如鳥在籠者。次
文再舉。疎粗釋之故注云云。二又用下約業
為篋。宿業尚存故四大未散。重舉籠鳥以明
業篋。須知今疏。舉業持大意顯集因。故云
心鳥。鳥喻四分外馳六塵。常求生死非安法
身。若人念念思破戒事。乃求地獄永滅五分。
宿人業謝泥犂長往。三釋其性各異二。初約
一身釋。性別等者。雖云四大和合成身。大性
既異那可合成。此顯成中當處即壞。妄情不
了於壞執成保著生集。四大對四方者。顯內
四大有四方性。四方升降驗大相違。對時對
維其意皆爾。良由內體與外時方其性本一。
故依正色心感召義成。是故今經特以四大
明乎集業也。二或言下約六根釋。以其六
根俱是四大造色故也。四釋悉滅無餘。比
至必利切。及也見人死滅四大分散。便
謂息風煖氣已歸於上。骨肉血汗必歸於下。
及至推尋都無去處。以本不來故。若有來去
非今教境。二若果下結由集業。經舉四大升
沈尤甚。正明集境善惡殊塗。以其四大不獨
是惡亦通漏善也。三明集善惡境。三初釋
心識。學斯宗者。要知境觀。若論觀者須明三
識。謂第九菴摩羅是不動識。當正因佛性。
[004-0131a]
可為中觀。第八阿刺耶是無記無明識。無明
之性即了因佛性。可為空觀。第七阿陀那是
分別識。是惑性故當緣因佛性。可為假觀。此
之三識既與三德無二無別。是祕密藏。何法
不收何處不遍。修圓觀者。必能了知一心一
塵無非三識。即是所顯妙理復是能觀妙觀。
若論境者唯尚近要。秖以第六見思之識。而
為境界。知妙三識未始暫離一見一思。故即
此心為妙三觀。顯妙三諦。雖唯一識未甞不
用三識為觀。未甞不以三識為境。若謂今宗
不明三識。但於第六顯三諦理。今之釋題及
彼妙玄示其三識為妙三法。將何用耶。於一
識心以何而為三諦三觀。故無通見難議圓
宗。今明集境故引論文通小之說。但於第六
辨心意識一法三能立三名字。對數名心者。
對通大地等一切數故。名曰心王也。能生名
意者。意是依義。依之能起一切因果。以具
三性故也。分別名識者。以能了別所緣之境。
故名識也。又言下雖秖一識。約三時異而立
三名。不同前釋秖約一時有對數能生分別
之義也。前是橫釋。此乃豎釋。初起極微。次起
漸著。後起彌顯。豈非豎耶。二釋二性。夫性有
二義。一真理不變名性。二隨緣染習名性。此
言性異約染習性也。此之二性遍心意識一
一皆二也。三釋躁動二。初正釋躁動二。初
約王數釋。二又如下約業牽釋二。初明業牽
二。明兩牽。二亦是下例釋隨業即當四句也。
若了兩牽即知受報。二水火下明假想境二。
初正釋相二。初釋散滅壞時。二釋大小不淨。
[004-0131b]
能破欲情令正觀立。故名助道。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二若正下明功能二。初明破欲助正二。初
略示。二廣示三。初引釋論明助正。三解脫者。
謂空無相無作。從三證果名解脫門。解脫涅
槃二名一體。道品是開門法者。小乘則以十
六行觀為三脫門。今品則以即空假中為三
脫門。欲此門開。須以道品調試修之。如以念
處四種修於即空假中正勤四種。乃至八正
調試修之。亦復如是。小乘三脫七科調試
其義亦然。俱以道品為開門法。九想者。一脹
想。二壞想。三血塗漫。四膿爛。五青瘀。六噉。
七散。八骨。九燒。若約小乘有二種人。一壞法
人但求斷苦即至燒想。成慧解脫人。二不壞
法人。來住骨想不進燒想。得有流光等功德
具足。成俱解脫人。今明菩薩見禪實相。名
修達禪永異於小。大小雖異俱以不淨助開
三解脫。於助開中不淨九想破欲先鋒故名
初門。二示進修明力大。初修不淨進入八背
及大不淨。所言大者。但觀自他正報名小
不淨。即九想觀。若兼觀依報名大不淨。所
謂舍如丘墓。錢如死蛇。羹如屎汁。飯如白蟲。
衣如臭皮。山如肉聚。池如膿河。園林如枯骨。
江海如注穢。名大不淨。亦名大背捨。背謂背
[004-0131c]
是淨潔五欲捨謂捨是著心。三引大經顯治
欲得解觀對治力強速發無漏。二此不下明
二空助正三。初據義總示。二引經別示八色
流光者。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八種色也。法
界次第云見地色如黃白淨潔之地。見水色
如深淵澄清之水。見火色如無烟清淨之火。
見風色如無塵逈淨之風。見青色如金精山。
見黃色如薝蔔花。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
色如珂貝雪。三此就下結成助正為治欲故。
修於事禪而以二空正觀了達不淨境。是法
界故於骨於光不見假人及以實法。此正助
合而修之。方是大乘助開之法。二明生法二
空觀二。初分文立義二。初分文。二立義三。
初明諦緣本大二。初明通大四。初約專小問。
今說圓空。那得却用聲聞四諦支佛因緣。二
約通大答。佛說諦緣通被大小二乘菩薩。通
四教故。如世大道群小同遊不定屬小。三
重問即通意云何四字也。四涅槃下廣釋二。
初明四諦通。我昔等者。佛與三乘昔在凡時。
不見四種四諦真理。故又流轉分段生死。偈
文未畢今具引之。故注云云。凡夫有苦無
諦者。雖遭大苦不以為患。以不審諦知是苦。
故聲聞有苦有苦諦。此當三藏不了無生。故
云有苦。能審知故名有苦諦。菩薩等者。通等
三教俱達如幻。俱能解苦當處無苦。而有真
諦者。章安疏云。真是真實。故知即是次第
不次第二種真實也。諸佛等者。佛果圓極究
竟實也。是知四教智雖淺深皆依四諦。所
以下更引勝鬘兩種四諦。釋成前意。二乘
[004-0132a]
有量者。藏通不知如來藏故。所觀四諦終成
有量。別圓菩薩了藏性故。所觀四諦皆無限
量。而兼有量者。深必知淺故。別人次第觀量
無量。圓人一念觀四四諦。二大經下明因緣
通四智。皆觀十二因緣智淺深故。得菩提
道四種高下。彼經四智意彰四教。故知因緣
不局在小。二復有下明唯大二。初明獨菩
薩法。二初引經。儒童者。儒仁也。謂仁賢童子
也。習應者。謂修習與空相應也。四諦因緣
各舉初後並略中間。故俱云乃至諦緣。既是
法忍菩薩相應之法。驗知理深二乘不及彼
通衍三。今取圓教諦緣相應。成今空慧。二當
知下結示。二明二乘見淺三。初明聲聞。若望
因緣乃以七支總為一苦。仍以五支總為一
集。又復苦集不分過未。總是現在。以根鈍
故法相總略。二明支佛。開聲聞總成別相。現
在五者。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二者。謂
生老。死別相苦也。過去二者。謂無明行。現在
三者。謂愛取有別相集也。又開三世不唯現
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三。是則三世
皆有十二。以福資智故能別觀。三雖復下斥
淺二。初正斥二乘。所修三學不為眾生不成
佛法。是故名為自調自度。大論云。二乘戒名
自調。定名自度。慧名自淨。緣覺雖有少分慈
悲不能廣益。故同名自。二與菩薩下對彰菩
薩未分權實。但是菩薩俱異二乘。二今舉下
明析體有殊二。初約共三乘明析觀。二約不
共菩薩明體觀。諸文所明實有滅空為析。幻
有即空名體。今明幻有即中為體。乃以實
[004-0132b]
滅及以幻空俱名為析。以其未達諸法實體。
體義不成。由謂諸法終歸無常。秖是析義。
今明諸法一一常住。既見法實名為妙體。初
義分二。初別釋二。初約二乘明觀二。初生
空觀二。初舉譬推。二我人下就法檢。各推無
故合之亦無。以聚虛空不成色故。即陰下更
於即離檢令叵得。二雖求下法空觀二。初明
法存。牒前譬顯人亡法存。二更須下用觀析
二。初正明推法空。正檢法空先析色陰。次前
念下析四陰。無想受略於行識。二既不下雙
結二空。智雖空境智須自亡。是故境智俱云
不得。二通菩薩下以菩薩例結。前論析觀乃
三藏法。以對今品體觀屬圓。故以通教鈍根
菩薩不能體中。亦屬析觀。故云通菩薩亦然。
二是為下總結。言自行為他異者。以通教菩
薩對兩二乘分別二行也。二約不共菩薩明
體觀三。初總示異前。言別菩薩者。非是別教。
乃是圓人異偏小故稱為別也。故云永異。二
如見下深明觀相四。初明妙空體法二。初立
喻顯。然鏡像喻文乍濫通。須知圓意。通但六
界而為鏡像。別圓十界而為鏡像。別雖十界
九是修成。修成不實故如鏡像。圓知十界性
德本具。以本具故奪修無功故如鏡像。不
二門云。幻因既滿鏡像果圓。如此解之。故云
懸體體秪是解。鏡內鏡外者。解因緣所成即
鏡內拳指不實。亦解能成因緣。即鏡外拳指
不實。二眾生下就法觀二。初生法雙空二。初
明觀。若假若實皆本不生。空則俱空。二如
大下引證。我是假人色是實法。二性俱空人
[004-0132c]
法不異。是故名如。二今世下因果俱寂二。初
明觀。五果既是因緣所生。可合鏡內拳指不
實。二因既是能生因緣。可合鏡外拳指不實。
二下文下引證。假實當體即空假中名本性
空寂。無始強執謂假實生。名無明故有。既了
因寂果那不寂。二雖不二下示妙三諦智。即
空假中而為空觀。以即空故不得六界生法。
以即假故不得二乘生法。以即中故不得菩
薩佛生法。蕩十界惑是故境智俱名不得。而
能審諦十界生法。故二境二智皆名了了通
達。境是妙俗以無相故。故無所染智是妙空。
以無緣故。故無所淨。非染非淨稱本離念。故
雙亡二邊。正入中道任運雙照。三結三諦圓
顯。三德三諦即念開明舉一即三。體非次第
顯無前後。無覺而覺稱為大覺。四與此下與
經體相應。佛示二空顯法性體。不照三諦豈
稱法性無量甚深。故知今解與性相應。此性
名為金剛寶藏。若偏照之德非具足。三是為
下約人結示。故知今體非獨是體空。須體三
諦方得名為別體。三諸小下斥諸師失意三。
初正斥失二。初斥小乘師。毘曇有門說存隣
虛。成實空門說破隣虛。若存若破皆為析滅
見愛二惑。弘者失意冬生定計。起見起思故
屬斷常。同彼外人全非正析。二斥大乘師。
般若等經談一切法如幻即空。此空畢竟三
諦宛然。諸師罔窮作但空解。不即假故不
能遊戲神通。不即中故不能解釋佛之知見。
非佛知故不得三智一心。非佛見故不能五
眼具足。雖依大教理齊小乘。於小乘中同壞
[004-0133a]
法人。進修燒想壞滅骨人。既其不修觀練熏
修。無由成就三明六通。三明者。天眼宿命漏
盡也。更加天耳他心身如意則成六通。願智
頂禪。以超越禪最高上故。故名為頂。願欲知
三世事隨願則知。故名願智頂也。二引經示。
首即經初。軸即經末。如來法身謂果上法身
智斷必具。令用二空當念求之。無上涅槃
體具三德。皆與無量甚深法性無二無別。故
首軸所詮窮深極廣。三豈可下結不用。世人
邪見即是癡空外道斷見也。小乘之析雖是
正教。以無般若方便故墮斷常中。大乘之體
法雖圓備。諸師但作偏空之體。同彼小乘慧
解脫觀。安能解此即邊之空耶。二善女下依
義釋文二。初明修因二空觀二。初約苦集明
二空觀二。初生空二。初分文。二釋義三。初對
告勸發。二初釋善女二。初約四悉釋四。
初世界。二又時下為人。三又男下對治。四又
佛下第一義。二此是下結成因緣。二釋當觀。
二諸法下指上境。二初釋諸法。名目雖略
者。秖云諸法則能攝上所說諸境。無不遍也。
二釋如是二。初標列三義。正明總觀者。下二
空觀歷諦緣境。別別明修空假中觀。此之三
觀盡稱諦境。今一如是總示三觀。如是三觀
如三諦是。有三義者。列於三法。即當三觀
所如之義也。二如事下指釋三義二。初指釋。
謂指經文中上下釋三法相。假想指上餘二
指下。上下皆是不思議境。故皆指為所如之
法。二又事下融即。初乃俗即真中。次乃中即
真俗後乃真即俗中。以妙三德為三諦故。
[004-0133b]
所以此三不一不異。如是之言是故得名為
正明總觀也。以亦一異為諸法。既以不一不
異為能觀觀。乃以亦一亦異為所觀境。境觀
不二卷舒無妨。三何處下正作觀。二初通
釋四句三。初約初二句明空觀二。初釋初句
二。初就五陰觀。言點出者。已用如是總示三
觀。今以四句明示三觀。故皆言點出。今檢無
人義當理觀。二又果下就因果觀。二人既下
例次句。二本性下約第三句明中觀。不以本
性為能觀者。非中觀也。即一切法非理非
事名為本性。非別有也。故法華云。諸法從本
來常自寂滅相。般若讚云。平等真法界佛不
度眾生。以本無無明豈有眾生。本無空慧豈
有於佛。既無生佛何度之有。非破非立雙非
亦忘。名本空寂。三無明下約第四句明假觀
二。初由迷俱立二。初正釋二。初直約事理釋。
諸法雖即本性空寂。由具性染故起事染。由
破事染故立空慧。欲忘染淨故立即中。此之
藥病悉由無明。二以有下委就迷悟釋。生法
是果成由惑業故。云以有無明等也。既有下
欲空生法須論三觀。助事觀者。助道事想觀
也。即不淨流溢等。是所助正道即二空契理
之觀。正助二修為顯一性。故立非事非理之
觀也。是事下以今知三。驗其無明是事不知。
三皆事者。以在修故。不二門云。修雖具九也。
二淨名下引證。以眾生實病生菩薩權病。示
病意者。為明法藥也。二若知下由悟俱忘。
若知無病用三藥為。此之泯忘空品意也。二
但我下別釋初句二。初明所破人執二。初總
[004-0133c]
示我相。五住之初三界之主。若破我者縱起
結使不生四趣。故云深重。小乘大乘俱實
無我。我不復斷。四教賢聖入之無路。故云大
障。凡夫下明起我處。初遍六作。次遍六度。
二若攬下別示利鈍二。初鈍。攬他遺體而起
者。是俱生惑。與身俱生名俱生惑。如諸蠕
動實不推理。而舉𧑃張鬐怒目自大。底小凡
劣何甞執見。行住坐臥常起我心。常時自起
故名疎鈍。二若執下利二。初明密利。執法
塵起者。是分別惑。以對意根故曰法塵。因分
別生迷理之惑。此名利使。藏之初果。通之見
地。別之初住。圓之初信。皆斷此惑。二明相狀
二。初略論十使二。初正明使相二。初明十為
枝葉。執一法者。不問邪正大小偏圓。隨執
一句即生十使。前五是利。後五是鈍乃利中
鈍也。二十使下明我為根本。二縱令下兼示
其人二。初明具邪禪慧。長爪即拘絺羅身子
舅也。勤學不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
根性最利。是外道中高著者故舉之。鍱腹者。
金七十論云。優樓僧佉外道中有一眾首。至
金地國。頭戴火盆鐵鍱其腹。與僧論義。難石
等者。大論二十六云。薩遮尼乾子難人。乃至
樹木瓦石流汗。至非想者。如欝頭藍弗。已至
有頂故云將出。却墮飛狸故云復還。二如此
下明不能破我。尚非小乘內凡。豈同初果破
我。二重廣我見。謂即色是我。離色有我。我
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五陰各四即有二十。二若
一下明能破空慧二。初通明空慧二。初就境
[004-0134a]
智明生空二。初別示二。初於陰境推。還就即
陰離陰陰中有我我中有陰四句推之。是我
不然者。能破之觀也。據義合須二十遍言。以
破二十種身見也。約外境者。望能觀智是其
內心。故所觀陰得名外境。非他身也。二而
其下明觀智檢。所觀五陰既立於五。能觀之
智任運成五。五陰一一皆有四智。悉應計我。
故須亦破二十身見。二內外下總結。以數顯
觀令智不漏。二毘曇下約大小觀人法三。初
毘曇。我見是共等因者。即共業別業。合有
四句略言共等。此有門論陰中求我。我空陰
有我法兩分。故我見思惟前後而起。我即眾
生。思是實法。故悟生空未得法空。二成實。
此空門論攬陰成我。故我見思惟起不異時。
是故生法二空同悟。三大乘。我見即具諸法
者。俗即真中何法不具。我性如色性生空即
法空。二破二下別明三觀。既云我見即具諸
法。合於三諦而破我見。是故用上三句破之。
二初正破人我三。初約理觀檢。二若作下約
非事非理檢。我見即中豈存境智四十種執。
三若作下約事觀檢。經文既云無明。故有愛
取心強。須作不淨助道之觀。觀邪見惡心是
穢惡陰。若善直心慚於義天。愧於聖人。入方
便位真理未明。是隱沒陰善惡雖異皆未破
見。豈有見心不依於色。色須敗壞。故云不淨。
不淨之境何處有人。今方便位義當五品也。
二若得下更推法我二。初明得悟推法破思。
觀雖圓修而其麁惑有除不除。若以三觀檢
我叵得。見惑斷者。得入初信。更於三師修
[004-0134b]
二十觀者。乃破法執即思惑也。從二信位進
至六信也。二若未下明未悟推法破見二。初
轉計實法二。初正明度入。妙觀破見見惑未
除。見雖未除觀己有力。能於假名柔伏愛惑。
若其我執度入實法。二引經及事。屈步蟲者。
要因前脚得移後足。方於假名伏惑。又於實
法起見。如彼蟲也。二須實下勸更修觀。宜於
五陰作二十觀。顯我本性。使空慧明。隨度
入處以觀逐之。名處處作。二明法空二。
初約經文釋成三觀二。初正釋二。初立意分
文。我見即具一切諸法。豈觀生空不空實法。
鈍根未了故今重說。二如是下隨文釋義三。
初明即法而空。二初示境觀。二若四下明
修觀二。初就法明空二。初正明空。逐一推
檢。不應動等者。地動則成風性。煖則成火
性。史記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
是有地震。注云蒸升也。冬則地中煖。故禮云。
古者夏則橧巢冬則營窟。水堅故成地性。波
動故成風性。貞堅也。炭火貞則成地性。火
焰動則成風性。風能持物則成地性。觸壁止
則成水性。二引經證。水性不住者。不守於濕。
火從緣生者。既賴緣而生則不能守其熱性。
風性無礙者。以無礙故不能守其動。一一下
四大俱無性故。皆入如實之際。前之二教以
空為如實。後之二教以中為如實。今取圓中
實際為正。二上檢下對生辨觀。二本自下明
即法而中。二初二句法本自中二。初明性
非生滅。以元中未三節顯於性是中道。元無
四大者。非謂獨一全無四大。以其大陰皆如
[004-0134c]
來藏。性體常住本無生相。故曰元無。既無
法生與誰相會而為和合無和合。故無可散
滅。故不論空。如此談中之義顯矣。二本自下
明非觀使爾。世間之相本來常住。豈以觀智
息乎生滅。然後不生滅耶。此名即事而理亦
曰即邊而中也。二三句顯由觀解二初正示。
性雖本然遣迷由觀。言因緣性欲為因。師教
為緣。因緣成觀達本三諦。諸大即是空假中。
故從本不生。二引證。無明轉即變為明。名菩
提燈。若非感應因緣之力。豈滅無明。故知成
佛全假因緣。三和合下明即法而假。二初成
違理之事。二此法下成照性之修。此法有故
者。即迷惑因果也。體有下三諦也。即空下
三觀也。境觀悉由迷惑因果和合。而有也。
二三觀下結觀。三段經文與三觀合。知今宗
旨契會佛心。豈可不信。二更為下為鈍根重
破法執。前釋生空已明度入實法。或利根雖
曉。恐鈍者猶迷。是故大師以無緣慈。更說其
相。二初明法執二。初依報起見愛心四。初依
大陰起四執。一切外道四教行人。若未伏斷
見惑已來。皆有此執。二四執下因四執生我
見。四中雖云無及雙非。既是執生四皆屬
有。見既依色合當即離。色我我色。見依四陰
即離亦然。三我生下依我見生十使。如生空
中說四方招下因十使招生死。縱依圓教性
具大陰。開於四門。隨執一門生我見者。起惑
造業招致來苦。與彼外人生死不別。大師正
為即時行人陳四執過。二惑此下指見心名
污穢陰。此之五陰皆成執見。故悉污穢。襵
[004-0135a]
𧜼歸有豈名法空。二心不下明空觀三。初明
不依是忘四執。心不依陰四教皆然。今明圓
宗論不依者。即穢污陰為能觀智。何陰可依。
何執可破。誰為能觀。亦無所顯。心不依陰今
意略言。二寂然下明契理則備眾德。三種般
若與金光明牟尼三身。無二無別。若不以此
為三觀者。見之無由。三行人下明此觀速能
復本。觀生觀法皆以三觀一念而觀。猶如懷
璧。復金光明法性之理。如向本國。二三世
中可登圓住可以保任。二明十二因緣生法
二空觀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此十二支
而分生法者。順此經文。初支既名曰無明。名
即假名故屬生境。無明者。我執也。起信論云。
計名字相也。向下諸文但言行識等。既不云
名。乃是直指色心也。以行至老死不出五陰
色心故。義雖炳然猶恐不信。故引釋論逐段
證成。誰老死者。如問云誰。則答言我。故知誰
我悉假名也。經云名曰與論冥符。論號生空
經豈不爾。是老死者。則直指色心是老死法。
經不云名與論亦合二然十下立意二。初通
辨因緣相貌二。初標列。二三世下解釋三。初
三世。過去破神常者過去已滅故非常也。現
在破神我者。五果皆五陰和合故無我也。未
來破神斷者。未來有果故非斷滅。皆言神者。
外執身神有斷常等也。此三世義世共傳之。
故云常塗所用。二果報。以前十因緣屬現在。
後二因緣屬未來。二世合為十二。而文云一
期始終。且據無明行在一期之始。相帶而言
逐云始終。非謂秖在一世此果報因緣。出
[004-0135b]
大集經。以在中陰於父母所。生貪愛心為無
明。出入息風為行。自識支已去。義同三世。三
一念二。初所憑教。二如眼下明行相二。初
正釋相二。初對塵直釋。六處生貪者。眼識染
故。潛牽諸識各有貪情。故普賢觀云。以貪香
故分別諸識處處染著。一日等者。一根對塵
即起十二。六根晝夜數數對塵。何念不起十
二因緣。一一成因皆須感果。迴轉如輪纏
縛如網。二今更下更推因起。因緣之觀通
三世者。意推過去無明為因。生於現果。現果
之上復起惑因。本欲即今無明不起。是故今
推過現二處起無明相。文二。初逆推過因。從
名色起者五果之初故。五陰已具故。識支未
具五陰故不言也。過去之因極於無明。今觀
無明意欲令觀成覺了智。而謂無明定是有
等。則能破智翻為無明。藥乃成病。故云四句
取者皆是無明。無明為緣豈不生行生識等
耶。如前說者。六入至老死。皆如前文直示
中明。二又觀下順推現果。於此受中等者。以
受支是五果之終故觀至此。若生計著還成
一念十二因緣。或有受等者。即是無明不了
之心。行識等支一念成就。二如此下歎難知。
逆順推檢雖在一念。其十二支宛然具足。所
以枝條遍滿諸有。其猶大樹尚無能識。況能
伐耶。言大樹者。婆沙云。過去二支為根。現在
五支為質。現在三支為花。未來二支為果。
布濩者。文選注云。布濩長多貌。從言從水並
通漢書云。布濩猶布露。謂於闕露處皆布也。
二今經下略示今經觀境二。初明經意。但舉
[004-0135c]
生法為境者。以假名無明為生空境。以行識
色心等。為法空境。此因緣二境通四教觀。今
意在圓。二宜以下示境觀二。初示境二。初立
喻。二法合。著於假名者。不達三諦而妄起我
見。猶如舞燼成輪。故云不息。輪依火有。而假
名因實法而有也。迷故不達色心即空假中。
名迷陰入。言薪火者即燼也。二若知下示觀
二。初立喻。二輪火下法合。觀生觀法皆即空
假中。乃輪火雙無二空觀也。二生空下依義
釋文二。初出境相二。初生空境二。初分文。
二釋義四。以前生空三觀釋之。故疏無文。
二行識下法空境。例應有三者。行即空假中。
乃至老死即空假中。佛言巧略。比前可知故。
二眾苦下出觀相二。初據經文示觀二。初正
示二。初指文。二眾苦下釋義三。初明中觀。眾
苦行業。指上生法。當體妙故。不可思議。若生
若法皆非空有。如是體達名為中觀。此觀不
見生死輪轉有際有息。即法界故無際。皆常
住故不息。二本無下明空觀。三不善下明假
觀。前不善思惟即過去二支。今不善思惟即
現在三支。經心行者。即上思惟也。斯乃舉
病必對於藥。假觀彰矣。二雖名下結勸名偏
義圓。名但云空而義。乃是即空假中。義既
必當。故明與經任運符契。生空法空名義皆
爾。故勸修者息乎疑情。仍須了知。全祕密藏
為生為法。是故生法無非三德。故觀生法能
所皆三。境觀名別其體不殊。是故能所二即
非二。此乃今經二空觀也。二為鈍人更說二。
初特示空觀二。別指假中。良以初心於假
[004-0136a]
名實法。起見愛增強障道事重。是故大師特
陳空觀不說假中。此同釋題觀解三道。三道
正觀舉名而已。但於假實三毒六作。委破四
性頻示二空。蓋為始行我見彌隆。故示真空
以為要術。初文二。初示二。初推人法二。初推
人。若假名下對於實法推無四性。今之下四
性被推執情稍薄。但謂有名。還須四性檢今
叵得。所召之人既無生相。能召名字四性亦
忘。略示人空其觀如是。二觀法二初橫推。
以現名色對過去業。推無四性。羅漢有業者。
無始所造諸有業因其數何限。無惑潤故不
受後身。故曰不生。各有等者。如合兩空豈成
一色。二既不下竪推。計法之執如屈步蟲。
捨一取一。生被破故便計無生。還是性執。雙
亦雙非計皆依生。既悉無理復計於滅。亦成
四執。八句之上皆云不得。即是空觀。無滅無
生者。檢滅檢生俱不可得。方乃得名實法無
生。二無生故下明觀成二。初明二執忘。攬
陰成人實無生故。假名則壞。於假無我諸見
俱亡。實既無因安得不壞。二既不下舉二喻
示。不然火喻不執法。無煙喻實法不生。日中
舞喻燼空心秉法。是亦無輪喻不生我見。
二是略下結二中觀。下別指中假。言別記云
云者。具如止觀假中破法。行者應知。今明三
觀圓修二空。但為鈍根見惑偏重。故別指空
對治此惑。此惑若忘二諦自顯。故中假別指
而已。二我斷下明果上二空用二。初分文。
二一切下釋義二。初明自行成二。初明智德
滿。二初明人法。二觀成二。初約人法銷文
[004-0136b]
二。初明人空觀成。二以智下明法空觀成。別
明十纏者。瞋覆睡眠戲掉無慚無愧慳嫉。忿
恚曰瞋。隱藏自罪曰覆。意識昏熟曰睡。五
情暗冥曰眠。嬉遊曰戲。三業躁動曰掉。屏
處起過不自羞曰無慚。露處為非不羞他曰
無愧。財法不能惠施曰慳。他榮心熱惱曰嫉。
煩惱即思惑也。雖見思通名煩惱。今別以思
惑當之。罥繫也。二二乘下約大小釋斷二。
初論大小斷盡不盡二。初明二乘斷通餘別。
界內一切煩惱名數皆通界外。但以所障空
中分之。則知通別。淨名室中天女散華聲聞
著身菩薩不著。故被訶云。結習未盡華則著
身。斯乃斷通未能斷別也。二而言下明佛地
通別都忘二。初正示。雖云菩薩能斷別見。
而斷未盡究竟在佛。若至佛地不唯別盡。通
亦窮邊。何者。蓋由見思遍十方界六道眾生
差別種習之所成就。因地乃斷未盡邊涯。唯
佛究竟故云。若通若別究竟在佛。二引證。
性德生法體本無上。通別二執染故成卑。妙
覺執盡二俱無上。故云無上假實。佛地所不
惑也。二經論下明佛地有斷不斷二。初明經
論異說二。初明有斷。智以悟極而惑上上。
惑以迷極而為上上。今迷將盡唯餘微細。故
名下下。故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遠離微細念故心即常住。惑微細故難別難
除。故上上智方能斷盡下下之惑。無明力大
者。惑雖微細能障妙覺。故華嚴明。灌頂菩
薩所有功德如一塊土。妙覺功德如四天下
土。最後無明所障若斯。力豈不大。非佛智
[004-0136c]
發此惑不忘。一念相應慧者。究竟覺也。正習
俱盡者。該於通別也。二或言下明無斷有上
士者。等覺也。此位須修清淨淨禪斷微細念。
故名之為斷。無上士者。是妙覺位。修證既忘
更何所斷。二斯乃下用悉檀和會。此斷不斷
各見教文。人師執之淨計莫止。今以四悉逗
機之意而和會之。諍無由起。國是境域即當
世界機所居處。隨處樂聞佛智有斷不斷。而
歡喜者。時即對治隨時當有斷不斷義。而破
惡者。人即為人。隨人宜以斷不斷。而生善者。
悟即第一義。隨悟斷不斷。而入理者。為此
四機說有二義。究論佛智不可言思。二證無
下。明正助二道滿。無上生法證由二空名無
上道。事助之行與正合修。故得稱為微妙功
德。二開甘下。明斷德滿。二初略釋甘露。
以命等四。如次對於常樂我淨。二然此下廣
釋諸句四。初對華嚴四位二。初正對。彼雖兼
別今取其圓。別三十位未得甘露故。二下地
下釋疑。恐後人疑故釋也。化他令同我之
所得。二又通下對般若四智。論雖多釋猶通
三教。今四皆從甘露而說。故的在圓。以一
心三智蕩一切相。名道慧開門。一心三智立
一切法。名道種慧示器。一心三智雙遮蕩立。
名一切智入城。一心三智雙照蕩立。名一切
種智處室。由此四智住大涅槃。令諸眾生得
此四智。名食味也。三對法華大事。彼佛知
見是今甘露。彼之開等對今四句。唯有悟入
與入處少殊。其義不別。四對涅槃四德。前
以四德釋甘露義。今用四德對開等文。有此
[004-0137a]
異也。二吹大下明化他成二。初分文立意二。
初分文。二餘經下立意二。初明智定相成。
前現通者令重法樂聞。後現通者令依法修
證。故前云開後後云成前。二修因下明因果
同類。二空正道為智德類。二空助道為斷德
類。即緣了二因。非此二因安剋二果。二說法
下依義釋文二。初明轉法輪化他二。初明說
法二。初總示。二吹螺下別釋二。初別明螺
等二。初約教位釋二。初釋四句四。初明吹螺。
是故號者。大經云。吹貝知時是也。苦忍凡
性者。即內兄上忍位中。於苦諦下留一行
一緣。是凡性也。聖人正性謂初果也。說大乘
法者。唯以圓教為大乘也。改凡聖偏性通教
六地是聖。別教十向圓教十信是內凡。以中
理未顯悉名偏性。通教七地者至此得知圓
者。皆是改號之位者。三人俱破無明。見中道
圓性也。二擊大下明擊鼓誡進者。軍陣之法
也。兵權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鼓則嚴肅軍
眾使前驅也。督率也。率導引也。位在修道者。
令初果進二果也。通教位在八地者。前釋改
號是七地破無明。今進入八地。是增道損生。
別教應言二地。圓教應言二住。方名進入修
道。今言十行初住者。恐誤也。或別有意。真
修道者。即通八地。別二地圓二住故。云咸進。
地論以初地為見道。二地至七地名修道。八
九十地為無學道。彼雖別位例圓可知。三釋
然炬。通教下皆取當教化他位也。此言八地
不取受接。但約當教出假道觀雙流耳。別約
十向其意亦爾。以內修中觀外亦出假故。圓
[004-0137b]
在初住者。以百界作佛普門示現故。圓從勝
說。乃取分真。止觀名真出假位也。皆是下結
示三位。道謂外化。觀謂內行。此該三教不同
餘文唯就通說。四釋雨雨。扶疎盛茂也。時澤
時雨也。大恒者殑伽河也。二若得下例上四
經。二此一下以橫竪結。竪擬諸經之位者。
即向四經名字雖殊。但是住行向地圓位耳。
故名為竪。橫論一切。諸位者。即攝四教凡聖
諸位。如向消文是也。云云者。部在方等故
此化他必兼四益。橫攝諸位旨在其中。二此
中下通。釋大義。前三云大。後一云勝。勝亦大
也。故云皆言大也。通塗下若取通名。唯在
大法義並歸圓。對於四經其義彌順。二我今
下明神通二。初明摧怨二。初明煩惱為怨。
二魔為下明天魔是主。二明竪幢。高出眾行
者。即法幢三昧也。萬行功德皆為眷屬莫不
歸宗。此之三昧故為眾行之望。兵望麾者。
手指曰麾。尚書云。左仗黃鉞右秉白 而麾
之。兵權曰。將軍乃秉 麾眾而誓之。又云。聞
鼓則進。聞金乃止。隨其指麾五陣乃理。三
德下出三昧體。其體若非不縱不橫。豈出眾
行。豈摧五住。豈壞天魔。無記神通體用如是。
二從度下明四弘誓化他二。初牒文示義。
雖復等者。既依四諦而運四弘。四諦既常誓
豈休息。因人求佛意在利生。今遂所求豈忘
與拔。四弘是下示誓有依。誓即無緣慈悲。
境乃無作四諦。無緣無作行相如何。眾生誓
度。生死即涅槃故。煩惱誓斷。煩惱即菩提
故。法門誓學。即惑成智故。佛道誓成。即生成
[004-0137c]
滅故。不爾。豈能廣度永度。二度諸下隨義釋
文四。初令度苦諦。經永斷三惡。即三惡道也。
須約十番論度論斷。二令斷集諦。須明五住
燒十界生。三令證滅諦。當分而論四種甘露。
跨節而辨唯一圓常。四令安道諦四。初約
檀明諦。不獨行檀具於四諦。五度皆然。五不
依諦則不動不出。何度之有。復須知今依無
作諦。二無量下略釋經文。三論云下檀攝
六度。大論十二解檀度云。若菩薩行檀度
能生六度。是時名檀度滿。云何布施生檀度。
有下中上。若以飲食麁物軟心布施名下。能
以衣服寶物布施名中檀。能以頭目血肉國
財妻子布施名上。云何施生尸度。菩薩思惟
眾生不知布施。後世貧窮故行惡。若行布施
後世有福無所乏短。則能持戒。云何生忍度。
菩薩施時受者惡罵。若大求索。若不時索。或
不應索而索。是時菩薩思惟。我今布施欲求
佛道。亦無有人使我布施。我自為故云何生
瞋。如是思惟已而行忍辱。云何生進度。菩
薩布施時常行精進欲行二施。勤求財法以
求足之。云何生禪度。菩薩施時能除慳貪而
行一心。漸除五蓋。是名禪度。又心依布施
入於初禪乃至滅定。云何生智度。菩薩施時
知有果報而不疑惑。能破邪見無明。又分
別淨不淨施得報不同。是名生智。故云檀義
攝六也。餘之五度亦互相攝。非今文意。故
且論檀。六之首故攝生便故。四捨身下以
彼岸結。生死為前際。涅槃為後際。身命及
財此三屬事。以觀此三及能施心所施之境。
[004-0138a]
三輪當處即空假中。是故能等三德涅槃。此
以常因而剋常果。不然豈得不壞常住。如是
行檀名波羅蜜。三德甚深故檀竪高。三德無
量故檀橫廣。此機樂略。是以如來妙說一檀
遵修諸行。仍須了知。既談果後行檀利物。行
人豈不即聞而修耶。
金光明經文句記卷第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