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九釋方便品第二初



【今明此品次佛國而來者即是初淨名正為破有
為緣集欲顯不思議法身符成如來淨佛國土之
教也大聖為意多途今略出三意以通釋此品文
義也第一明此品次佛來第二略釋方便義第三
入文解釋第一明此品次佛國者大聖前於普集
說真性解脫之體次於此經闡揚佛國因果之宗
但為未曉之徒必須菩薩勝人扶同開㢡今淨名
大士住不思議解脫之權謀故能輔助釋尊折伏
攝受有機之徒令離諸緣集各成不思議解脫道
若淨土行熟則隨業來生各於其土得聞正法因
入佛慧起菩薩根也問曰說普集經明真性解脫
者此是彼經之體何得用為此經體也答曰真性
解脫通為諸大乘經體豈不得近為此經體也但
說佛國品此文未顯至下處處顯說竝與前說之
理不異故得為此體也第二釋方便義即為四意
一略釋方便名二約教明方便不同三明方便所
用法四約觀心明方便第一略釋方便名者所言
方便者為成實慧故須方便也方是智所詣之偏
[009-0519a]
法便是善巧權用之能善巧權用諸法隨機利物
故云方便是以此經文云智度菩薩母善權方便
父也方便有三種此開三種二智三種二智者一
化佗二智二者自行化佗二智三者自行二智分
別三種二智具在玄義今不重述也第二明方便
不同者今約四教明四種二智不同即有四別一
明三藏教佛三種二智者毗曇有門明義若照事
無常苦等十六諦名為權智若照理無常苦等十
六諦名為實智若如成論空門明義若如毗曇有
門照無常苦等十六諦若事若理皆是權智照四
諦十六行空理方是實智如是約四門用四悉檀
赴緣化物種種明二智不同皆是三藏教明化佗
二智也二明三藏教自行化佗權實二智者三藏
佛用四悉檀說上有無四門種種權實二智皆是
隨佗意語皆是權智坐道場時所證二諦之理智
不可宣說即是自行實智也三明三藏佛自行權
實二智者坐道場時所證俗諦智究竟分明法障
皆盡名為自行權智證真諦真諦理究竟分明正
習俱斷名為實智故佛答摩揵提汝依邪見門我
知汝癡道若不見妄想爾時自當啞二明通教佛
三種二智一若用四悉檀上三藏教三種二智以
化眾生皆名權智又通教所明有門若照幻化分
別之事有名為權智幻分別之理有名為實智故
大品經云設使有法過於涅槃我亦說言如幻如
[009-0519b]
化若約通教空門明義照幻化事理之有皆名權
智若照幻化之理空即是實智如此約四門用四
悉檀種種明權實二智皆是通教明化佗權實二
智也二明通教自行化佗權實二智者總前三藏
教所明三種權實二智及通教四門所明種種權
實二智皆是隨佗意語竝屬化佗權智通教佛及
八地以上內心所證二諦之理不可宣說皆名實
智也三明通教佛自行權實二智佛及八地以上
內照不可說俗諦之理即是權智內照不可說真
諦之理即是實智也三約別教大乘明三種二智
一總前三藏通教各三種二智四悉檀赴緣而說
皆是權智又別教所明有門若照有門分別事相
名為權智若照有門佛性如來藏真理名為實智
若別教空門化佗權實二智為總前有門事理皆
名權智前有門權實畢竟空寂無有二相名為實
智如是約四門用四悉檀明權實二智皆是別教
明化佗二智也二約別教明自行化佗權實二智
者總上二教所明三種二智及別教四門種種化
佗二智皆是隨佗意語名為權智諸佛及十地菩
薩內證不可說二諦之理名如實智也三明別教
自行權實二智佛及十地菩薩內證不可說俗諦
之理名為權智內證見不可說真諦之理名為實
智也四明圓教大乘三種權實二智一總前三教
所明三種二智皆是權智又約圓教有門明二智
[009-0519c]
若不斷煩惱照界內外法界種種法門名為權智
若不斷煩惱照不思議妙有法性實相自性清淨
心即是實智又一明圓教空門明權實二智者若
不斷煩惱照不思議界內外事理之有名為權智
若不斷煩惱照不思議界內外事理皆空名為實
智是則空不異有有不妨空故名不思議也如是
等約圓教四門用四悉檀赴上上根說種種權實
二智義皆名化佗權實二智也二明圓教自行化
佗權實二智者總前三教所明三種二智及圓四
門種種二智是隨佗意語悉是權智及四十一心
菩薩所證不思議不可說二諦之理皆名自行實
智也三明圓教自行權實二智者佛及四十一心
菩薩內證照不思議不可說俗諦之理名為權智
照不思議不可說真諦之理名為實智也是故文
殊請淨名說入不二門淨名默然杜口文殊稱歎
意在此也第二約教明方便不同者至論諸法畢
竟無所有非權非實而言權實者此皆四悉檀利
物之善巧也此經既是方等大乘所攝一音演說
隨眾機各感四種方便不同又此品正明大士助
佛闡揚善巧權謀隨機利物令入佛慧起菩薩根
故名方便品但瓔珞經明方便有二種一者破諸
法方便二者教化眾生方便今約此經遠論室外
折伏即是破佗執諸法之方便室內攝受即是為
引佗立法之方便也以折攝受故令正法得久住
[009-0520a]
前二方便亦是化眾生之方便也若約此經近論
者此品呵諸人者即破法折伏勸求佛身即是立
法攝受以折伏攝受令正法得久住正法得久住
者令眾生住不思議真性解脫清淨佛土也是以
中論品品破義即是破法方便後四諦品明三寶
四諦沙門果即是立法方便又偈結云因緣所生
法我說即是空破法折伏義也亦名為假名立法
攝受義也亦名中道義教化眾生方便令正法久
住也正法得久住者見佛性住大涅槃法身常存
也故此經前品云隨其方便即能成就眾生隨成
就眾生即佛土淨當知歎淨名方便者正是為助
佛闡揚不思議解脫佛國之教也第三辨方便所
用法者正約三業法以明方便也所以然者諸佛
菩薩清淨三業性如虗空非一非異不可分別為
化眾生慈悲誓願神通感應十法界現不可說不
可說身種種事業十方利物是為身密方便示現
也又以慈悲誓願神通應化現同十法界音聲十
方佛土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說法是為口密方便
利益一切眾生也又以慈悲誓願神通應化現十
法界心十方佛土現不可說不可說心識分別即
是心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也不思議十法界三
業若三藏通教但明用神通變化三業名若別教
圓教明法身應現三業亦明神通變化三業故約
三業以明方便也此品明六度攝物即是約意業
[009-0520b]
心密以明方便雖為白衣奉持沙門律行等示種
種身即是約身業密以明方便一切見敬下及託
病興教說種種法即口業口密以明方便也此三
業方便無方利物莫測其本即是三密亦是三輪
不思議化亦名三無失亦名三業不護亦名三業
隨智慧行良以法身三業化物無失無謀無念寂
而常用能無方赴機應生四土示身口意折伏攝
受利益眾生是以居方丈之內無疾現疾因以開
悟眾生令超緣集之外同栖方丈之室從此標名
故言方便品也第四約觀心若別相三觀前二觀
為方便若入第三中道正觀即是實慧初從假入
空觀是破法方便即折伏義次從空入假觀是立
法方便即是攝受義受三中道正觀即是教化眾
生方便入實慧也入實慧者即是正法得久住正
法得久住者法身常存也若約一心三觀方便實
慧不一不異也三觀歷三業明方便功用可知問
曰此方便品定是誰說答曰此有多解有言是集
經者歎淨名德因疾為諸來問疾者說如是法有
言前歎德是集經歎說法是寶積向佛述淨名今
有疾不得來為問疾者說如是法有言是佛自歎
說淨名有此方便說法利物之事今言恐是如來
正說普集經及佛國品意在於淨名欲令助起發
宣揚淨名玄知佛意故方便託疾以來諸人參問
因得興教阿難本願所未聞經皆願聞佛為阿難
[009-0520c]
此一品至結集時次佛國品而誦出也正如入室
六品阿難在菴羅園佛邊不聞而下文皆付阿難
者亦是別重為說也或是阿難得佛覺三昧佛覺
三昧力皆得自聞而結集也。】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大長者名維摩詰。」


【此下是第三入文解釋淨名助佛宣化凡九品經
文分為二別初半品歎德正是形益之方便也二
從現身有疾去正明聲益之方便也形益之中亦
有聲益聲益之亦有形益就其正傍為語故有兩
益之殊所以初現形益者此為聲益而作哢胤也
所以者何此土正以音聲為佛事故聲益為正也
今就初歎德形益文則為二一先歎德二明形益
一先歎德復為二一初標住處人名二正歎德一
初標住處人名者毗耶離城如前釋長者者有長
人之德也但標處及人意有所主正言淨名與寶
積同住此城二人本是法朋善友寶積獨來而淨
名不來者為有疾也因其有疾致諸人參問因問
說法即是承機之便也諸人既有參問如來大師
迹同世儀豈得不遣問但被命問疾之徒德有堪
不堪不堪者即五百聲聞八千菩薩各迹往昔被
呵即為顯淨名之德亦令往昔所說重益今之大
眾也堪即文殊奉命室對揚不思議解脫其同往
者方沾法利是則淨名赴緣興顯不思議大法佛
國因果之功成也維摩義前具翻釋長者義今當
[009-0521a]
略解原其本地舊云金粟如來即是法身長者故
法華經云大富長者即是如來語其迹也位居法
雲或云等覺望佛為菩薩即是長者子望下地菩
薩名等覺佛即是長者也今明長者義略為四意
一外具十德名世間大長者二內合法身具十德
即是世間長者三約觀心明具十德四帖經文第
一外具十德名世間大長者一姓貴二位高三大
富四威勢五智深六年耆七行無失八禮儀備足
九上人所歎十下人歸敬備此十德世間名大長
者也若不爾者非大長者所以者何國內勝人稱
為長者必是貴族也雖是貴族爵位卑微不稱姓
望雖高位貧無財世所不重雖富有充積無寵不
威物不敬畏雖有大勢神用闇短智人所輕神解
明鑒而年在幼童物情不揖雖年耆貌皓內行斯
惡人所鄙恠雖操行無瑕而外闕禮儀無可瞻愛
雖有進止容與若上人不自名不徹遠雖豪貴歌
詠無恩群下豈為物所崇十德若備乃名世間大
長者也第二十義內合法身十德者合淨名迹居
人世具世間十德故為毗耶所推稱大長者原其
本地眾德巍巍不可稱說略而言之內具十德即
是出世法身之長者也一從初發心巳來常值諸
佛稟教正觀中道佛性發生理慧即是從過去法
王種性中生即姓貴也二積功累德證無生忍即
位高也三萬善法財具足即大富也四十力無畏
[009-0521b]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即威勢也五權實二智無不
通達即智深也六久值諸佛觀行淳熟即年耆也
七三業隨智慧行得三無失即行無過也八具佛
威儀即禮儀備也十方佛皆稱名記別即上人歎
也十釋梵天人所敬仰下人歸崇也此十德具足
即是法身德滿名為法身長者故能為釋尊闡揚
不思議法顯成淨土因果之教也第三約正觀心
明十德具足者一供養佛者正觀隨順佛教即供
養佛契理生智即是發菩提心生在佛家種性真
正也二得無生忍者觀三諦理取相無知無明結
惑不起即是修無生忍雖未證上地無生法忍觀
行之心亦得為無生忍也故法華云若說是經當
著如來衣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忍者即
寂滅忍豈不得稱為無生忍此即位高義高出七
種方便人位也三大富者正觀之心三業清淨包
含三諦三昧一心萬善具足富有諸財寶也四勢
力者正觀能降伏愛魔制見道也五智深者正觀
中道為實雙照二諦為權即是二智具足也六積
功累德者即久種善根人方能修此正觀久久研
習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七無過失者正觀心性
則三業無諸瑕過也八威儀具足者舉足下足無
非道場乃至著僧伽棃悉皆一心不失威儀也九
上人咨嗟者觀行之人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讚歎
故法華經云能持是經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
[009-0521c]
力歎美持經者十下人所敬者法華明持經行人
天龍四部皆來恭敬供養歸依是人也當知觀行
之人即具淨名十德同於大士真是佛子故法華
經云佛子住是地即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
及坐臥豈不得名長者子也。】


「巳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


【此下四入文歎德即分為十段正釋淨名十德不
多不少信如符契者也供養諸佛者此兩句正是
以第一歎種性真正如世長者姓貴也所以佛告
憍曇彌汝隨我語即供養佛今淨名值佛既多聞
法亦廣聞必如聞而行深觀實相若發生理慧是
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三慧與理相應即與天性
相關名真佛子名法王子是則生在佛家種性真
正也深殖善本者此便成種性之義也殖之言種
觀畢竟空種大智大智是眾行之本也從解生行
德無不備故大品經云殖諸法雖空一心具萬行
即是法身初生具足眾德故華嚴經明習種性初
發心住即具一切法也。】


「得無生忍。」


【此一句是第二歎法身位高如世長者官位高也
所以然者若圓教明初住一地具足諸地功德此
義猶通今淨名或云是金粟如來巳得上寂滅忍
或云位居等覺得中品寂滅忍或云位在法雲得
下寂滅忍若中下無明巳斷但有微習不能牽生
[009-0522a]
名無生忍即高位也所以不受寂滅忍名者正為
讓佛但受無生法忍也。】


「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


【此三句是第三歎三業功德法身萬法財無量即
是善善備如世長者之大富也所言辯才即是口
無礙辯攝一切口業功德法財遊戲神通即身業
攝一切身業功德逮諸總持即是諸陀羅尼總持
一切意業功德及餘一切功德法財也。】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此兩句是第四歎無所畏外用無怯如世長者有
威勢也所以者何十方無畏能降魔勞怨及制外
道也降魔即四魔即八魔十魔如上具說而言勞
怨者魔有塵勞之力能害菩薩智度母善根父諸
善法親故名勞怨也。】


「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
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此八句是第五歎二智如長者深智也前四句正
歎後四句釋歎入深法門即歎實智門不二法門
也實相之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名深法
門也善於智度正歎實智大智彼岸實相義故此
兩句是歎實智也通達方便即是歎權智權智善
巧能成大願大願成就者方便益物之用成也此
兩歎權智也明了眾生心之所趣此兩句釋歎實
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得菩提如泉
[009-0522b]
流必趣大海也又能分別諸根利鈍此兩句釋歎
權智眾生根有利鈍不同而能善巧逗機令得悟
解即是方便也。】


「久於佛道心巳純熟決定大乘。」


【此三句歎修行積久見理分明如世長者年耆見
事久故可信也法華經明文殊巳曾久值諸學來
久故言純熟也決定大乘者見理分明能師子吼
師子吼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大涅槃
經明即是大乘也。】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此兩句歎三業隨智慧行得三無失如長者內行
無邊過也所以者何一切所作皆是三業能善思
量即是以智分別若作前智後者巳失不可過也
今前智作後所作則無差機之失即是三業隨智
慧行得三無失也。】


「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此兩句是第八歎形心二德形則進止得宜心則
含弘無隔如世長者禮儀備足有大人之懷也所
言具佛威儀者如十地菩薩學佛象王迴視等舉
足下足有所運為無非佛事有言具佛好也今言
能如佛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普利一切也心大如
海者如大涅槃經明大海有八不思議佛法亦爾
具出彼經今言菩薩無緣大慈含容一切心無取
相故不增般若雖觀諸法畢竟空而不捨眾生故
[009-0522c]
不減猶如大海泉流常入而不增沃焦常煎而不
減故言心大如海也。】


「諸佛咨嗟。」


【此一句是第九明諸佛之所稱歎如世長者為天
王上人之所歎美諸佛咨嗟者既具諸功德德無
不備故為諸佛之所歎嗟也。】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此兩句是第十歎大士內德既充外堪師軌故為
物敬仰如長者下民之所尊崇也所以弟子釋梵
世主之所敬者弟子即是諸聲聞釋梵世主即是
欲色界主匠成恩重故皆信敬也主既歸敬臣民
有識之類誰不崇重者乎。】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此下正是第二明方便益物即為三一標益物之
處二正明方便益物三結一明益物之處者淨名
將欲助佛闡揚大道方便度脫眾生故居廣嚴之
國即是品之來意如文。】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


【此下第二明方便益物之事亦為三第一從貲財
無量下有六句明心密方便益物第二從雖為白
衣下有九句明身密方便益物第三從一切見敬
下二十句明口密方便益物所言資財無量下六
句約六度攝物此是從本以垂迹意也若言雖為
白衣者二十九事皆迹同凡俗因迹顯本也問何
[009-0523a]
意心密是從本垂迹身口兩密垂迹以顯本也答
六度真心理隱涉化方便隨機有事白衣礙事身
口一往同俗研求方知表本也今言從本垂迹益
物顯本皆約六度者即是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具
足三身三德不縱不橫如世伊字也資財無量攝
諸貧民若常舊解多云資財只是世間財帛無量
貧民只是世間之人此與凡俗之人行施何殊何
足歎淨名垂迹方便善巧攝物來生四土也今言
資財無量有事有理事則可知理即法財故此經
上文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四教
法財施一切四教法財施一切者即是檀度具足
遍法界故言無量也攝諸貧民者非但世之貧民
因施衣食金帛攝來向巳以道教詔今言攝貧民
者七種稟方便教眾生皆是貧民也當知皆如來
密語貧有多種不同若是底下凡夫貧民以世財
帛以五戒十善之財而攝取之若二乘窮子幼稚
捨父逃走跰辛苦以求衣食者以三藏教鹽酢米
麵一日之價生滅四諦三十七品法財而攝取之
二乘自以為足巳是富也若比菩薩功德猶是貧
民故法華經云止宿草菴自念貧事我無此物三
藏菩薩三僧祇劫修諸功德雖復無量比聲聞為
富若竝通教菩薩猶是貧民通教菩薩無生四諦
道品諸波羅蜜法財無量巳為富比別教菩薩猶
是貧民別教菩薩歷劫修行種種功德無量四諦
[009-0523b]
諸波羅蜜法財無量自以為富比於圓教菩薩猶
是貧民圓教三諦三昧具足無作四諦諸波羅蜜
法財圓足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乃名為富故純陀
自歎貧於無上法之財寶無作四諦即是無上法
之財寶也大士法身住此非慳施圓滿之檀能起
四教法施之財攝七種貧民乃至雖有圓教善根
善根未發只是貧民如純陀自述也以四教法財
取之令生四土此是從本垂迹引物還本又約頓
漸不定祕密四種法施攝取眾生成菩薩行令生
淨土若淨名成佛時布施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故
知此言扶成前品佛自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
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此復若為不用
佛國因果為宗也若約觀心明義今之四眾若貴
若賤其有能修別相三觀或一心三觀住此觀心
不見慳相施相而能慈悲利益眾生所有財物拯
濟貧乏興諸福業供養三尊修故造新隨喜獎成
若是長者一村施因施說法是則一村貧民四眾
受施之徒感恩慕德非但歸心受化慳之心漸漸
微薄亦復學是施主捨財修福也若在一縣令長
官司住正觀心所有資財能如是財施者則一縣
貧民四眾受施之徒皆亦歸心受化慳心自然休
息捨財修福利益興顯乃至一管一國人主官僚
天王帝住正觀心不見慳施所有資財慈愛貧民
恩惠分施因為善巧說四教法州管國內所有貧
[009-0523c]
民四眾荷恩慕德敬仰歸心承事親近受道因是
慳心漸薄皆能惠施修諸福業傳相教化行恩布
德正道居懷是則諸州諸管舉國人民有義有惠
有智有道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本燈湛然餘燈遍
滿冥者皆明明終不絕是為四眾長者官司國君
住檀波羅蜜無盡燈法門攝一切眾生也是諸所
攝眾生未來在家出家還為眷屬或為親戚或為
臣民或為弟子同生淨土依報巍巍七珍無量值
佛聞經道心開發是諸施主若得無生法忍住不
思議解脫昔布施所攝眾生得道諸施主即於有
因緣之國示成正覺昔布施所攝眾生皆來其國
一切能捨修三乘道若聞法華開佛知見之說即
同入大乘此寶乘遊於四方嬉戲快樂此即是淨
名大士何處更往毗離別覓維摩詰耶。】


「奉戒清淨攝諸毀禁。」


【淨名法身住非持非犯滿足尸羅三德之身亦能
方便十種戒藏攝諸毀禁先以十善五戒攝諸天
人次律儀攝缺穿雜等四戒者次以有作無生三
正謂正語正業正命攝毀隨道戒無著者又以無
量三正攝聖所讚戒自在戒者又以無作三正攝
毀具足戒隨定戒者餘人未得究竟非持非犯戒
皆名為毀戒也故經云唯佛一人具淨戒餘人皆
名汙戒者此諸眾生既蒙戒攝巳不毀禁故各成
菩薩行隨其所行戒善來生佛土淨名成佛時戒
[009-0524a]
善所攝眾生來生其佛國也佛國品云持戒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持戒眾生來生其國是義具
足如前解佛國品之所說若約觀心明義今佛弟
子四眾若貴若賤能修別相三觀住此觀心不見
罪不見罪相而能慈悲為利眾生淨持三歸五戒
或八齋戒或十善戒或出家律儀戒菩薩十重四
十八輕戒若持戒有德世所尊重若為物之所歸
仰即可示以法門若是長者一村一鄉能持齋戒
則一村百民四眾皆息惡修善若是令長官司能
持齋戒則一縣人民四眾自然息惡修善若是使
君總管國君能持齋戒則諸州諸管一國官僚臣
民四眾自然息惡修善是則不言之化種輪王天
帝修淨土之因國內人民皆行十善修四教道也
此亦譬如一燈然百千燈是為四眾長官司人王
帝主尸波羅蜜無盡燈法門攝一切眾生是諸持
戒所攝眾生未來在家出家還為眷屬或為親戚
臣民弟子同生淨土值佛聞經道心開發是諸持
戒有德之者若得無生法忍住不思議解脫往昔
持所攝眾生得道時至是諸人王本能持戒攝物
之者於有緣國成佛之時往昔持所攝眾生皆來
生其國若能隨力持修三乘道若聞法華開佛知
見之說即同入大乘乘是寶乘遊於四方嬉戲快
樂。】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009-0524b]


【淨名住非恚忍羼提三德滿足之身能示住伏忍
順忍無生忍寂滅忍方便調於四種恚怒眾生各
離瞋恚成菩薩行來生佛土也淨名成佛時忍辱
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此豈不符佛國所明也若約
觀心類前布施持戒義可解。】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淨名法身住非進非怠毗棃耶三德滿足之身能
以四種道品各有八種精方便攝四種懈怠眾生
眾生若離懈怠隨所行精進成菩薩來生其國也
淨名成佛時精進所攝眾生來生其國土是則符
成佛國品義也若約觀心類前布施攝義冷然可
解也。】


「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淨名法身住非定非亂禪那三德滿足之身能善
方便用四種道品中各八種禪定及諸禪定攝四
種亂意眾生令各得八種禪定及諸禪定成菩薩
行來生淨土也淨名成佛時是諸禪定所攝各住
禪定來其國此如解佛國品具明若約觀心類前
布施攝義可解也。】


「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淨名法身住中道非愚非智究竟般若三德滿足
之身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故能以
四種道品中各八種以決定慧攝種無智眾生成
菩薩行來生佛土淨名成佛時決定智慧所眾生
[009-0524c]
其國具如前解佛國品明若約觀心類前布施義
可知是故住不思議菩薩從法身本地具六波羅
蜜起方便迹六波羅蜜攝眾生成菩薩道即成就
眾生淨佛國土令歸本地竝符成佛所說不思議
解脫淨土教也。】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自此凡有九事是身密方便利物也皆是身業行
於非道通達佛道方便利物也今言雖為白衣垂
迹而修沙門者名為無著亦名勤行大涅槃經云
如來是大沙門大婆羅門今約四教即是四種沙
門也律是詮量輕重四教各明輕重引諸眾生歸
於寂照之本地也無言化者口雖不說密譏出家
人勸喜在家也密譏者大經云雖復染衣心猶未
染者未染四教所明大乘之法也此則雖是沙門
名為白衣密勸者何須染服但令染心立於沙門
無著之行即入不思議生淨佛土之因也豈非無
言而化成不思議解脫淨土之教耶淨名菩薩後
成佛時隨方便所攝眾生來生其國皆有方便也
是則符同前品佛國之說其義宛然但佛國品明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方便眾生來
生其國上是標名而巳今淨名託疾興教此下經
家具出二十九事以開歎淨名方便之端如是等
方便無量佛國品明方便以為佛土之因見此品
方乃顯也若約觀心釋者只今時白衣佛弟子若
[009-0525a]
長者縣令官司剌史總管人君帝王雖是白衣而
能斷惡修善別相三觀一心三觀不染諸欲觀行
明淨即是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也。】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雖處居垂迹也不著三界引物歸本也天中之樂
尚不染著豈況毗耶離家宅居此者欲令四種眾
生不著三界得入不思議解脫來生四種佛土耳
三界有二種開合對四土細尋可知約觀心類前
可知自此巳下例須約觀心明不欲繁文但細心
類前一番作即得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示有妻子垂迹也常修梵行引歸本也內心修四
種梵行離四愛著密譏出家勸在家無言之益令
眾生入不思議成四土之因也。】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現有眷屬垂迹常遠引歸本也方便行四種遠離
為令眾生遠離四種縛作入不思議因緣來生四
土也。】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雖服寶飾垂迹也而以相好嚴身引歸本也常用
四忍修相好莊嚴法身引四種眾生其信行者則
無言之益引入淨土也。】


「雖服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雖服飲食者垂迹也而以禪悅為味引歸本也四
[009-0525b]
種道品各有八種禪悅引眾生四土得生禪悅之
味也。】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


【至博奕者垂迹也博塞之博奕是圍碁之類名輙
以度人者引歸本也化物令不著無記掉散空喪
出世之功當各隨根性常求四種道品出世寶利
名為度人度人入不思議解脫置四土也而言輙
者機起即化不待有諮請也。】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受諸異道者垂迹也不毀正信引歸本也異學雖
非佛道為欲伏物應須受學不毀正信者內心信
解無有增損即明即用正法而度脫之也大集經
明富樓那雖亦化外道而反被譏哢文殊作外道
往化也諸外道等現世遇邪因緣而過去經值佛
聞法內有佛法善根赴機引入不思議也則與生
四土之因也。】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雖明世典是垂迹也常樂佛法引物歸本也世典
即五經書史四韋陀十八大經仙方呪術等是也
常樂佛法者樂四教所明佛法方便引導令入不
思議解脫佛四土也齊此皆迹同凡下引物令尋
迹悟本是為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不言方便引物
入不思議法門也但法身本地三德祕密而能黃
葉置毒於乳同歸四土此慈悲之至也。】
[009-0525c]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此下是第三有二十句是口密方便聲教饒益也
亦是垂迹引物歸本也今言一切見敬者釋有二
種一云淨名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大涅槃不
可復滅故見一切皆敬夫無學羅漢尚是應供何
況淨名於諸田中最為良勝而非供養中最也今
敬一切人者非是才力不逮謙卑也持是引彼矜
高眾生迹示謙下之心破物憍慢令入不思議四
淨土也二云大士為化主觸物沾恩凡厥之流無
不荷澤敬德知恩皆恭敬供養又是福田之上既
為物歸敬即可方便說法化歸本也此一句通下
十九句所以然者方便設教物若不敬重供養化
導豈弘也。】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執持正法者外國之有德為三老秉持國法此垂
迹攝諸長幼何但凡俗有長幼世間善根有大有
小是則長幼長幼雖殊論善根不出四種若用四
教起其四種善即是攝歸四土也復次何但人有
長幼三乘行人行有深淺深則為長淺則為幼四
教正法攝歸四土亦名攝諸長幼。】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一切治生諧偶者稱意為諧獲利為偶混迹同凡
俗須求稱利也不以喜悅者引物歸本也所以然
者一切凡夫愛著財物得利喜悅結惑覆其四種
[009-0526a]
善根大士心不愛悅即是示物情無所著眾生著
情若破四種善根即發攝歸四土也復次菩薩證
四種功德三權是俗修此三法發生定慧諸功德
名得俗利為人說四種法名治生眾生聞教得益
名諧偶菩薩常捨行故名不以為悅所以然者若
貪著生愛則為所燒自既不著令佗不著攝歸四
土。】


「遊於四衢饒益眾生。」


【遊於四衢迹同凡也遊十字路四達即表遊四諦
路也饒益眾生者用四教四門四諦饒益四種眾
生引入四土。】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


【入治正法者迹同用禮用刑也救護一切者若凡
人正執多有狂滯菩薩雖知王法無親為護眾生
方便與奪因用四教救引入不思議解脫佛淨土
也非是捨道涉世謬參掌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入講論處者迹示入凡夫二乘講論書二乘所應
行經之處以大乘方便說四教大乘引入不思議
解脫佛四土也。】


「入諸學堂誘開朣朦。」


【入諸學堂者迹示入誘開朣朦者幼小曰童情昧
曰朦世之學生未必盡皆幼昧朣朦也今言諸學
生各有四種善根善根微小而悉為無明惑鄣出
[009-0526b]
世信解未開未習謂之朣朦若因四教引攝破其
惑鄣開發四種善根增長成就即入不思議解脫
來生四土故言誘開朣朦也。】


「入諸婬舍示欲之過。」


【入諸婬舍者迹示入也示欲之過為說九孔常流
汙露不淨令知欲惡不善也欲心若息四種善根
發貪染四法亦名為婬若示知貪愛之過不著者
心淨得入不思議四土也故經云先以欲鈎牽却
以法御人也。】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入酒肆示迹也自其志者酒有三十六失凡人若
飲昏神亂道勝志皆頹大士能自立志亦令佗立
志志者四種菩提心志不壞即是不可思議解脫
四種淨土因不退也復次酒是煩惱肆是五陰凡
夫飲麵米酒亦飲煩惱酒二乘飲空無相酒二乘
不吐此酒故於佛性生無常想故經云持空三昧
瓶醉般若無相也通教同二乘別教未見中道亦
是醉無酒舉要言之一切煩惱昏醉悉名為酒菩
薩雖復入一切煩惱而用煩惱為佛事如飲千鍾
而不昏亂故云能立其志。】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此下歎尊之德用口密方便益物也至論大士無
方尊卑皆現今偏舉尊勝者為成歎德義也大士
德為物軌故居群所之先今言若在長者長者中
[009-0526c]
尊者世間長者在鄉閭各懷勝德故名自以為貴
今大士迹為長者德過於彼故為彼所尊也為說
勝法者先為說世俗勝法令皆揖伏次赴四機為
說四教勝法既為所尊乘上化下無順從引入不
思議解脫淨土之哢胤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居士中尊者外國居士居財一億稱下居士乃至
百億名上居士此土居家德素名居士今恐是居
多家財大富之士名為居士也常以財利為懷淨
名迹示勝德雖積財無量惠施不窮故為居士所
尊因隨彼四機不同為說四教行檀之法令離貪
著入不思議解脫淨土也。】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利此翻云王種大智度論翻云田主淨名迹示慈
忍勝德故為所尊教以忍辱者剎利自在多恣威
嚴故教忍辱也剎利根性亦有四種四教赴緣諸
慈忍令入不思議解脫淨土之哢胤。】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婆羅門者此翻云外意世世相承外學高良也又
翻云淨行淨名垂迹示同學問超殊淨行莫之能
比故為彼尊敬也除其我慢者諸婆羅門自恃學
問淨行我心輕佗若覩淨名深學勝法我慢自摧
但根性不同不出四種四教如應為說各離我慢
入不思議解脫淨土之哢胤也。】
[009-0527a]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大臣中尊者國之大臣各有所掌若於所掌之不
明淨名迹示明達故皆為尊也教以正法者示諸
臣勝妙治道之正法也又臣之道必正道輔君其
姧諂者化令誠節但諸臣根性不出四種隨緣為
說四種四諦正法令入不思議解脫四土為說法
王之位也。】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王子中尊者淨名迹聽達孝敬勝德故為王子之
所尊也教以篤孝者王子為臣為子須孝為臣須
誠但王子根性不同隨其所宜四教為說佛法四
種誠孝之道為四種法王之子正順四教而行即
是孝不惜身命弘宣四教即是忠也四種誠孝是
入不思議解脫來生四土之哢胤。】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


【內官中尊外國國法取七世真正不邪婬有德者
為內官委信入宮整理內事國君以為親要心祕
也淨名迹示不婬有德最上無過故為諸內官中
之所尊敬也化政宮女者宮女既外被禁制多內
生邪想若邪思不正覆宿四種善根大士四教赴
機說四種八正道法令得正見入不思議之哢胤
來生四土之因也。】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庶民尊者庶民少福報居下姓常鄙不逮敢慕上
[009-0527b]
流大士雖迹示姓德高尊而能汎愛群下庶民感
荷倍加尊重也令興福力者以庶民常鄙卑微隨
其根性不同為說四教修福檀施功德之力當生
淨土得尊勝之果報。】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梵天中尊者十八梵天雖四禪四無量定多味著
所入不深淨名迹示此諸禪而觀練熏修深入無
際故為諸梵之所誨以勝慧者為說淨禪無垢禪
入住出方便之勝慧但諸梵根性不同四教赴緣
隨應為說四種四諦之勝慧引入不思議解脫佛
四土也。】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帝釋中尊者釋天著樂躭迷自知沈沒欲網淨名
離欲清高天主之所敬尚也為說無常者天主保
常著樂天大士為說無常十五觀門如大品經智
度明也但帝釋神根不同四教赴緣說無常相亦
不同若三藏教明無常生滅即有定相通教無常
皆如幻化別教金剛巳還皆是無常圓教一切法
趣無常是趣不過四種無常教門引入不思議解
脫佛四土也。】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護世中尊者四天王在須彌山半四埵住各主領
二部鬼神令不害四天下人民大士迹示慈悲護
物復過護世也故為護世所尊護諸眾生者四王
[009-0527c]
神根不同大士為說法令起四種四弘誓願護四
諦善根之眾生也四諦智所是四王一諦下皆有
見思即二部鬼神攝此二鬼不擾諸善心數即是
護諸眾生逗緣說四教令護四種四諦所生正法
若不衰損四種善根即是入不思議來生淨土之
哢胤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此是第三結成方便居毗耶離但淨名三業方便
助顯不思議解脫及佛國乃遍十方十法界豈止
如上說三十五事也如是無量饒益問曰今言為
世尊者為以一身入諸身為尊為當託生於彼彼
以為尊答曰皆有此義類如普門現種種身今正
取疾興教以長者一身迹能巧用一切隨所示處
無不敬承機開化無不蒙益當知長者法身無此
業緣示物故爾將證長者身本無疾為眾生託疾
興教故須先述前諸方便為哢胤也齊此結成上
來從本垂迹顯本方便因緣現形聲益物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九
[009-05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