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七從爾時長者子訖來生其國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巳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
者子皆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
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從此下訖阿閦佛品有十一品半經是第二正說
分就正說文分為三初佛國半品即是大聖法王
自對機命宗說佛國因果第二從方便品訖香積
九品是淨名大士助佛闡揚說不思議解脫佛國
因果從菩薩品訖阿閦兩品是淨名接諸大眾還
菴羅園如來對大眾復宗明佛國因果也所以如
來赴機酬寶積請正明說依報佛國因果者為成
前普集經說法身正報因果也所以淨名居士助
佛宣揚符成佛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佛國因果啟
悟有緣譬如尚書符奉宣勅旨開化臣民也所以
淨名還菴羅園佛對大眾具明佛國義者譬如大
臣為國開境事畢還朝至尊悅可印定也問如來
未對寶積說佛國淨名巳前彈呵豈得助成此教
耶答佛雖未說佛國因果淨名預前彈呵冥會佛
意成今不思議佛國之教世間國正閫外之事將
軍裁之但令合於天心何必一一須待詔也但諸
[007-0504b]
弟子述昔被呵如來默然印定即是懸會佛心豈
非助成今教故昔日彈呵通助成正報因果今聲
聞菩薩重述即成今佛所說依報佛國因果也問
此半品後出室兩品悉是佛自說皆明佛國其間
淨名所說九品明佛國葢不足言何得符佛國之
教也答佛正說既始終皆明佛國淨名其間所說
豈乖佛意如佛答寶積種種諸行皆是淨土之因
今淨名前後所說種種諸行何得非淨土因也問
始終皆明佛國乃是佛之所說其間九品淨名所
說都無說佛國之言豈是符成佛國之教耶答此
經佛國品明淨土義云隨其方便即成就眾生隨
成就眾生即佛土淨淨名有大方便故室外彈呵
折伏室內慰諭攝受彈呵折伏除物緣集慰諭攝
受生長物善是則調伏眾生義不過此眾生既被
調伏以折伏故心無垢穢以攝受故眾善莊嚴若
眾生正報清淨莊嚴則依報國土皆嚴淨也是以
經云隨成就眾生即佛土淨如此而推淨名所說
雖不彰言說淨土因果隨其所說折伏彈呵調伏
眾生即是符成佛說淨土因果其義宛然也問若
爾為是淨名符成佛淨佛國土為是淨名自淨佛
國土為是成弟子菩薩淨佛國土答深求其理皆
有此義如法華經壽量品所明釋迦成佛以來甚
大久遠而今分身諸佛在十方淨土說法者未來
亦復然也是則淨名符成釋迦淨土因果之義也
[007-0504c]
淨名既能折伏攝受有緣之類若淨名成佛之時
如此被折伏攝受眾生皆來生其國即是淨名具
足方便能調伏眾生則佛土淨也弟子菩薩方便
示受折伏即是調伏眾生眾生既因弟子菩薩斷
惡生善弟子菩薩後成佛時所調伏有緣眾生皆
來生其國故言隨所調伏眾生則佛土淨也問菩
薩可爾聲聞弟子皆當無常入無餘涅槃豈有此
義答所以言深求其理得有此者如法華經佛發
諸聲聞弟子迹歎言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也
又問疾品文殊至淨名即空其室表佛國空因此
往復論佛國義次不思議品現須彌燈王佛國香
積品現眾香佛國此意何在豈不成佛說佛國因
果為此經之宗也若不許佛國因果以當宗者古
來何得多云室內六品皆因空室而生也空至既
十方諸佛國土皆悉是空六品因此而生豈非從
佛國而生淨名符成佛國為宗其義成也問此經
明不思議解脫法門何關佛國義也答此經不思
議品約依報佛國明不思議如須彌入芥子大海
納於毛孔等多是約依報國土顯不思議也就佛
答寶積有半品經文分為二意一寶積請說佛國
因果二如來答一就請說又為二一述其同類有
堪聞佛國之機二正請說一明堪聞之機者是先
巳發菩提心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此土
翻云無上正遍知道心但發菩提心有三種一名
[007-0505a]
字發菩提心二相似發菩提心三分證真實發菩
提心今五百長者子發菩提心是相似發菩提心
之位未是分證真實發菩提心位也何以知然下
文明佛現淨土五百方得無生法忍始是分證真
發菩提心位耳今言相似發菩提心位者若通教
別教位在三十心若圓教位在十信六根清淨也
問既有三種發菩提心何意但據相似發心耶答
如聲聞乾慧地未發燸法未有發義若性地皆發
善有漏五陰方有發義菩薩亦爾伏忍未有發義
柔順發相似解方有發義故多約此明發菩提心
位也願聞得佛國土清淨者寶積同類既有堪聞
之機騰致請說佛國因果也二明正請有二意一
願聞得佛國土是請說佛國果二願聞說菩薩淨
土之行即請說佛國因也若論次第應先因後果
今為時眾慕果行因是以前請說果後方請因也
寶積所以請問佛國因果者以上來覩佛合葢現
瑞深知意欲說佛國因果前現此相是故請說果
也次請說佛國因者淨國之果必藉勝因大眾若
聞淨國之果則慕果行因故願請說因也寶積又
聞說普集經明善惡之業不敗亡正因得正果前
經以顯今更願聞依因不敗亡感得依果請說淨
土因也。】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


【此下二明如來答此文為四意一者如來讚許二
[007-0505b]
誡聽三寶積受教四如來答善哉寶積者即初明
讚許所以佛讚許者寶積發問深得現瑞所表之
意又能為同朋致請諮稟得宜故大聖讚許也。】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此下是二明誡聽此之誡意欲令聽者生三慧之
善也諦聽者生聞慧善善思者生思慧善念之者
生修慧善若聞所說不能專心靜聽心無受潤之
因若聞而不思豈能深得旨趣若思而不修終不
證理三慧若備乃入道也。】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此是三明受教而聽即是奉受大師三慧之誡旨
也。】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此下四明如來正答文有五意一正答二身子生
疑三佛釋疑四梵王自述所見顯佛誠言五佛現
淨國時眾得益第一就初正答文即為二一正答
果文有二別一正答果二譬顯一明正答果文有
三別一標章總答二別釋三結成一初標章總答
者所言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者菩薩虗通至寂
境智俱忘何在土與非土耶但為化眾生而取佛
土故舉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意在此也然土不
在菩薩亦不在眾生不共不無因是則永寂如空
非可說示悉檀方便隨意赴緣自在無失巳如前
具說今約所化故言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解
[007-0505c]
釋眾生事如前辨十方界義言之類者即氣類也
眾生氣類無量無邊元其正要不出二種緣集氣
類一者有為緣集之類二者無為緣集之類一言
有為緣集之類者即是界內染淨國土悉迷真滯
有而起結業稟分段生死皆是有為緣集眾生之
類也二無為緣集之類者即是界外餘國土及果
報土乃至開下品中品常寂光土此三土眾生迷
中道佛性滯真空無為緣無為起諸結業受變易
生死皆是無為緣集眾生之類若約四教辨四種
眾生之類者約前三藏教通教有為緣集明兩種
眾生之類所謂生滅眾生之類無生眾生之類次
約別圓兩教開無為緣集明兩種眾生之類者一
者無量眾生之類二無作眾生之類當知約四教
開兩種緣集有四種眾生問所明三土眾生稟報
不同所居各異云何悉同無為緣集之類也答所
迷理同皆是無明變易生死故通一類也問若爾
云何分別三土不同答若有餘土五人雖同見真
類斷界內惑乃盡都未見中道斷無為緣集故同
生有餘土受變生死亦名方便生死也若別圓兩
教菩薩雖斷通惑得見於空及與不空以見空故
斷有為緣集及見不空故侵斷無為緣集別教登
地巳上圓教從初發心以上訖于九地斷三十九
品無明即斷三十九品無為緣集同生果報土受
變易生死亦名因緣生死也若十地下寂滅忍餘
[007-0506a]
有二生在位居等覺中寂滅忍餘有一生在分論
住常寂光土者即開變易生死出後有生死無後
有生死者此皆斷無明無為緣集將盡之名耳是
則雖復果報不同所居之土各異而竝是界外眾
生同迷中道佛性無明別惑悉是無為緣集變易
生死氣類同也問何不依四種緣集對四土明四
種眾生之類耶答此乃一往似便深研於理有妨
無別有自體緣集法界緣集異無為緣集也得失
之事至解問疾品當分別若還約無為緣集分出
二種則便無失必應須開但約四教開四種眾生
之類即自便也若約觀心辨即須約三觀也若約
因緣所生法即有為緣集之類也若從假入空即
破有為緣集成無為緣集無為緣集未盡皆名無
為緣集眾生之類也。】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此下二明別釋但聖心難卜今作五意通此經文
一但橫約染淨土通明四番經文二對四土解釋
三類通四土四約觀心五約四教帖文第一橫約
同居士明四種解釋意者有四一經云隨所化眾
生而取佛土此先明國土闊狹不同由眾生多少
故爾如釋迦用百億日月為同居國富樓那成佛
用恒河沙三千大世界為一同居國釋迦所化少
則狹滿願所化多而國闊也如世人作宅眷屬少
作宅即眷屬若多作宅即大宅之小皆由眷屬有
[007-0506b]
少多今明佛國有小有大者皆為隨所化眾生少
多而取佛國也復次菩薩法教化眾生修善若少
國土莊嚴則劣眾生修善若多國土莊嚴則勝同
居國土莊嚴勝劣起在眾生修善多少故云眾生
之類是菩薩佛土也二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者明諸菩薩淨佛國土淨穢不同乃有百千種皆
為調伏成就眾生得宜非功德智慧有優劣也譬
如父母養育其子自有杖肅成人自有愛護成人
父母所以剛柔者為調其子也今諸菩薩取淨佛
土為調眾生若有眾生苦惱逼迫不得用心不能
入道若得安樂即得修道用淨國安之或有眾生
若得五欲自恣憍奢放逸不得用心不能入道即
用穢土以調伏之故有淨穢諸土菩薩正意皆為
調伏成就眾生非為故欲以穢惡土令諸眾生受
於苦惱亦非淨土安置眾生使其著樂所以者何
菩薩不為眾生作煩惱因緣何得非淨穢兩土增
長眾生受諸煩惱結業令流轉生死也復次調伏
者菩薩說法破眾生惡業隨其惡盡多少不同感
於同居淨穢兩國故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
三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者法華經云諸
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為令眾生開
佛知見乃至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今明菩薩說
法教化調伏眾生起淨穢土皆為令入佛智慧故
自有眾生應以淨國入佛智慧則教化調伏事理
[007-0506c]
俱急令於淨土入佛智慧也自有眾生應以穢國
入佛智慧菩薩說法教化調伏則事寬理急令入
佛慧正為眾生入佛智慧根性不同是以菩薩諸
土有異故言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四隨諸眾
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者眾生入佛智
慧要由六根受法依法修行方入佛慧菩薩觀諸
眾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堪起入道
即用聲為佛事一切法趣聲是趣不過聲詮三諦
之理則用聲宣四教起一段眾生耳根為菩薩根
聚置一國菩薩若成佛時即以音聲為佛事也復
有眾生餘根偏利菩薩則用餘塵起其根性聚置
一國菩薩成佛時色塵為佛事乃至香味觸法塵
等以為佛事例此可知下文菩薩行品分別正由
眾生六根偏利類例不同菩薩於諸國作佛事亦
有異皆為起眾生根類有異有異者娑婆世界音
聲為佛事乃至香積佛國以眾香為佛事故國名
眾香皆由眾生根類異故同居國土佛事不同故
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第二豎樹四土解釋
者一隨所化眾生對同居土二隨所調伏眾生對
有餘土三隨眾生入佛智慧對果報土四隨眾生
起菩薩根對寂光土一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者
同居國土界內眾生具縛煩惱未見真理心神動
散善惡無定菩薩方便教化或生或熟生則成穢
土熟則成淨土如此生熟根緣無量淨穢諸國種
[007-0507a]
種不同而取佛土也二明調伏眾生而取佛者即
有餘土也所以者何諸阿羅漢能調難調摩訶那
伽心調柔軟是名調伏下文云若住伏心是聲聞
法當知聲聞緣覺乃至通別圓三教菩薩斷界內
見思盡皆名調伏既出三界即應有土土者即有
餘土也當知此諸調伏眾生之類是菩薩有餘佛
土菩薩為此等眾生取有餘土也三隨諸眾生應
以何國入佛智慧者初住巳上入佛智慧見中道
破無為緣集一品盡乃至三十九品盡皆得生因
陀羅綱果報無鄣礙土也當知菩薩為此入佛智
慧四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者此對寂光土前入佛
慧直是總相見中道今明起根是別相見中道法
界之類上地菩薩事理無滯圓融通達如聲聞是
總慧為劣緣覺別相慧為勝故華嚴云佛眼佛耳
佛鼻佛舌佛身佛意鴦掘經云所謂彼眼於諸如
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又云明見來入門
即是於一根塵中了達三諦一切諸法趣於根塵
是趣不過寂而常照無不通達一切諸法亦復如
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處是則以常寂光土起菩薩
根也當知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以法性法界海
六塵起後身菩薩之類皆入常寂光土也問仁王
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土唯佛一人居淨土今何
故言十地亦居常寂光耶答因果與奪無生忍寂
滅一切種智也第三明四番釋佛國類通四土者
[007-0507b]
一通同居土如前明具有四義即是通也二次明
通有餘土者隨所化住方便觀門斷界內結惑盡
一段眾生不無多少福德智慧優劣不同成就雖
一如諸天同寶器食飯色有異也為化此眾生以
於餘土淨穢調伏調伏正為入於佛慧即以十法
界六塵起其諸根令於諸塵通達無滯見常寂光
理此即有餘土眾生之類竝得通用四句也次四
義通果報土者菩薩取此土正為教化別圓兩教
眾生也諸地功德既有優劣即是淨穢調伏進諸
法門既入法門即是法身入佛慧也令諸根明了
得諸佛法界海六根即是起根也四次四義通常
寂光土者元品無明未盡故須化也果報既有高
下即是調伏進於實相之解即是入佛智慧義入
重玄門虗空法界海自行化他橫豎轉明即是起
根也第四觀心者三觀觀四種境界所謂因緣境
空境假境中道境界是心所依住即是土也眾生
者佛告諸比丘等日夜常生無量百千眾生今因
緣心多境亦多心少境亦少觀心照少境即是小
國土觀心照多境即是大國土如是觀因緣境即
是化心眾生若緣十惡之境即是穢土調心若緣
十善之境即是淨國調心觀所緣善惡之境調伏
能緣善惡之心令住正道即是調伏也如是調伏
心悟解不定或觀善境而悟即是淨土入佛智慧
或觀惡境而悟即是穢土佛智慧善惡雖殊入佛
[007-0507c]
慧不異也起菩薩根者隨所觀善惡之塵了知此
塵即是一切法此法本來畢竟常寂常寂之境發
於真智真智所依佛土即是常寂光土也復次行
人觀是四境非為貪著境界但化伏煩惱心數眾
生隨約一一境觀其闊狹調與不調得入不得入
若起善根不起善根者深識此義在因緣境中用
此四心而起誓願願法界眾生皆得如我化此心
數悉令清淨即是淨土安立有為集眾生也以四
種觀於空心多少調伏入慧起根即發誓願願法
界眾生如我調伏令心明淨即是淨有餘土安立
無為緣集眾生也若但有行無願不能淨佛國土
如車牛無御不能有所到直爾有願無行如有御
而無車牛不能有所到今行人住三觀心願行具
足安立一切眾生之類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意在
此也大集經云欲淨佛土當淨爾心言爾心者即
是四種心也四種心淨即四土行即是此經佛答
寶積云欲淨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也行人當知一切菩薩淨佛國土根本從此而起
合抱之樹起於豪末也第五四教帖釋隨所化眾
生而取佛土者今約四教對四土解釋即為四別
一前所化眾生而取同居土若用四教化眾生未
斷有為緣集即是凡夫或斷有為緣集不盡即是
聖人為此四教所化眾生取同居淨穢諸土也若
四教所化眾生斷有為緣集盡者為此四教所化
[007-0508a]
眾生取有餘土也若別圓二教所化眾生斷有為
緣集盡見真中道斷無為緣集此別圓兩教所化
眾生而取果報無鄣礙土也若圓教所化眾生取
常寂光土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此二為調伏取佛土者若用四教調伏眾生未斷
有為緣集即是凡夫若斷有為緣集不盡即是聖
人為此調伏凡聖而取淨穢同居土也次明四教
所調伏眾生若斷有為緣集盡者為此四教所調
伏眾生取有餘土也若別圓兩教所調伏眾生能
見中道斷無為緣集為此圓別兩教調伏眾生而
取果報無礙土也若圓教所調伏眾生斷無為緣
集將盡為此圓教所調伏眾生而取常寂光土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此三明因國入佛慧若為稟四教眾生未斷結業
或結業斷未盡於同居土得開權實隨穢淨所相
應之上得入佛慧而取同居土也若為稟四教斷
有為緣集盡應在有餘土入佛慧者而為取有餘
土也若為稟別圓兩教眾生於果報土得入佛慧
者為此而取果報無鄣礙土也若為稟圓教眾生
斷無為緣集將盡入重玄門而入佛慧者為此眾
生而取常寂光土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此四明起根取佛土若為稟聲四教起耳根本斷
[007-0508b]
有為緣集未盡為取聲為佛事同居之國也色香
味觸法為佛事起眼鼻舌身意根亦如是若為稟
聲四教眾生斷有為緣集盡取有餘眾生音聲佛
事之國色香味觸法為佛事起五根亦如是若為
稟別圓聲教見中道斷無為緣集眾生故即取果
報無鄣礙國聲為佛事起耳恨乃至意根但此中
眾生六根互用隨一塵起一根即起六根也若為
稟圓教眾生斷無為緣集將盡取常寂光國以六
塵為佛事起六根者皆是起寂照之六根令成玅
覺眼根乃至意根此釋佛別為眾生取土非無映
傍映傍者傍下文多倒釋故難見至文當別出也。】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正是三總明結成此第三結成重明此四種取佛
土皆為饒益眾生即是饒益有為緣集眾生之類
菩薩取同居土安立饒益也亦是饒益無為緣集
眾生之類以有餘土果報土寂光土饒益也若為
饒益二種眾生成前佛標章總答云眾生之類是
菩薩佛土也。】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虗空
終不能成。」


【此下即二譬文有二意一開譬二合譬就開譬文
有兩行一開成譬二開不成譬一開成譬者欲於
空地造立宮室即是成譬能於空中見不空佛土
即成也所言空者即四可說畢竟無所有故名為
[007-0508c]
空不空者有因緣故則有四種四諦因果名不空
也菩薩約四種苦集眾生之類用四種道滅修四
淨土即得成也二開不成譬者若於虗空造立宮
室終不成也譬四不可說畢竟無所有不見四種
四諦者四種佛土終不成。】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
於空也。」


【此二明合譬即是合前成不成譬也初合成譬者
空地造室即得成也若但地無空終不得成有地
有空可立宮室欲淨佛國亦須兩法合成若純用
有者凡夫三藏菩薩滯有何能淨土若純用空者
二乘通教菩薩滯空亦何能淨土若空地具足而
立宮室乃得成就以不可得空心緣四種苦集眾
生之類願修四種道滅願行乃成淨土因也如涅
槃經明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俱不可說即
是空也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尚無一土之可存
可說但以因緣故菩薩起慈悲誓願修四土說四
土也不可說而說不可立而立論有不失空論空
不失有空有不相妨不思議得論依報四種佛國
也如妙德問此室何故空淨名答云十方佛土亦
復皆空又云雖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起種種
殊勝國土故知四不可說永寂如空有因緣故可
得說者得起種種殊勝國土二合不成譬者願取
佛國者非於空也此若但於空畢竟不可得則淨
[007-0509a]
佛土不成也此經斥二乘人通教菩薩修因但見
空不成淨佛國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
來生其國。」


【此下第二段正答寶積問佛國因文有二別一橫
廣歷諸行明修淨土二豎窮心源相資明修淨土
因是則橫廣豎深不得相離論橫即知有豎論豎
即知有橫但言不疊書故前後說耳法華經言如
來知見廣大深遠也合葢現土廣長之相正表此
也若經文橫論即須豎義帖釋若經文豎辨即須
橫義約解是則高廣義成也今初先橫明修淨土
因有十七法門明淨土行文有三別前明三科即
是約三心明淨土行次有六科約修自行明淨土
行最後八科約化他明淨土行一約三心明者則
為四意一別明三心二通明三心三約觀心四釋
經文一別明三心者即是三種菩提心也一觀四
諦心名為直心二觀十二因緣心名深心三發四
弘誓願心名大乘心一約四諦觀心名直心者觀
四諦理即是三三昧離諸邪見曲名直心也故大
智論云是心無始以來常曲不端若得三昧心即
端直今明聲聞三三昧緣四真諦能發無漏斷諸
邪見亦名調直定又四諦中有道諦即是八正道
亦名八直道離邪見曲名直心也深心者即是十
二因緣觀心如佛告阿難十二因緣其義甚深云
[007-0509b]
何愚癡人令觀因緣佛言愚癡者非如牛羊是人
利智見心邪僻若觀因緣能破愚癡緣覺智慧深
於聲聞以觀十二因緣觀智既深能侵除習氣問
淨土是菩薩行何得行二乘心答大品經三乘十
地菩薩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法華
經云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
聞緣覺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若二乘心非淨
佛土者何得諸菩薩成佛時有二乘眾生來生其
國也問此經但云直心深心何俟強對二乘觀心
也答此經帶方便有所避就故不盲的準望大品
法華恐是約二乘觀心修淨土行為引二乘來生
其國也故智度論釋般若勸學中明自有佛土純
聲聞為僧自有佛土純辟支佛為僧自有佛土純
菩薩為僧四諦觀心十二因緣觀心非淨土因者
何得純是聲聞人來生其土乃至緣覺菩薩類可
知也問此經云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又
法華明十方三世佛於同居悉開三顯一若遂有
一佛土純是聲聞為僧者何得入佛慧開三顯一
耶答從多為論同居土多開三顯一今大品有此
明者亦是十方不無有此事耳但諸佛如來諸有
所作常為一事雖於同居土不得顯一入佛慧是
諸聲聞因得無學若入無餘涅槃必生有餘土佛
即為說法華悉以佛乘而得滅度皆即得入佛慧
也大乘心是菩薩淨土緣四諦起慈悲發四弘誓
[007-0509c]
願名大乘心也二通自為而聲聞但直緣覺兼深
菩薩大悲弘誓普濟能直能深故加以大乘心名
也二通明三種心者三心只是一心名異義異耳
所以者何三心只是一自性清淨因緣中道之理
亦非二邊邪曲名之為直窮之難究源底名之為
深其性廣博猶若虗空目之為大菩薩雖觀四諦
直心不與聲聞共菩薩無作四諦修八正道即是
佛性佛性者即是自性清淨心中道之理名真直
心也故此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若觀無作
四諦修八正道即離凡夫六十二見亦離二乘紆
迴曲見名真直心當知直心正在此也次菩薩雖
觀十二因緣深心不與緣覺共者大品經云十二
因緣獨菩薩法大智論云菩薩度深法忍者十二
因緣名深忍也大涅槃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即十住菩薩見不了了諸佛如來窮無明源故了
了見故知深心正在菩薩也大乘心者不共二乘
三藏通教菩薩也大涅槃云一實諦者名為大乘
若非大乘非一實諦也今此三心只是一心不與
二乘三藏通教菩薩共無三差別不縱不橫即是
三德異名佛為向道之人說令易解故作三分別
論直必知有深有大論深必知有大有直論大必
知有直有深是則非一非三如來方便或時說三
雖復說三如世伊字菩薩修此三心為眾心之本
即是初心住於三德若昔論三心正感三身四教
[007-0510a]
佛身之果也今明依因三心即感三土四種佛國
也三約觀心明三心者三觀初心體假入空空假
二觀方便三心為別若修中道正觀三心只是一
心三三一也四釋經文即為三一釋直心二釋深
心三釋大乘心一釋直心今言直心是淨土者前
約教明直心是正因能感正果即是此經答光嚴
所述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今約直心明是依因
能感依報國土果也問何故偏約四諦明直心答
約餘法門非為不得不如約四諦之便也亦何離
四諦別有餘法門也直心有五種一者世間直心
二三藏教直心三通教直心四別教直心五圓教
直心四教直心即是四諦中四種八直道一世間
直心者如世人內懷實錄無有欺誑即是直心此
乃凡夫外道十善之直雖世間妄情謂為是直理
而言之猶諂曲諺言癡直即是其義也二約三藏
教明直心者見生滅四諦離六十二見住八直道
名直心也三約通教直心者觀無生四諦理離生
滅曲觀住真空八直名直心也四約教明直心者
修無量四諦破恒沙無知赴機利物直會根緣住
無量八直道名直心也五圓教明直心者圓觀正
道見無作四諦實破二邊邪曲如金砂大河直入
西海無有紆迴之曲住一實諦八直之道名直心
也此五直心四權一實今圓教菩薩知一切法不
可言說非權非實而能權實雙修雙用亦自遍修
[007-0510b]
五種直心起慈誓願亦教他修五種直心歎五直
心法見修五種直心者深生隨喜菩薩如是雖復
未能八相成道而能神通變化在在處處用五直
心成就眾生淨佛土若入初住發真之時即具真
應兩身隨機利物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淨穢同
居國八相成道化度眾生非但往昔所化世間直
心無事中諂曲眾生來生其國若往昔所修生滅
八直無六十二見諂曲眾生往昔修無生八直無
量八直無作八直等諸直心眾生未斷有為緣集
斷未盡者此諸無諂眾生皆來生其國也若此諸
眾生過去有頓漸不定祕密等根性不同菩薩成
佛時現四種身現相不同轉法輪亦異謂頓漸不
定祕密之殊初則赴緣開權方便異說若法華教
王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廢昔四權同歸一實所
化眾生皆無住方便教之諂故言直心是菩薩淨
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國復次菩薩於有
餘國得成佛時往昔所化十善直心眾生不得來
生何以故三界內結業猶未斷故生其國者皆是
往昔所化修四種四諦八直心眾生能斷界內結
業盡如此等人來生其國即是三藏二乘生滅四
諦住八直道之直心通教三乘無生四諦住八直
道之直心別教一乘無量四諦住八直道之直心
圓教一乘無作四諦住八直道之直心凡有七種
直心斷界內結盡無有為緣集妄諂眾生來生有
[007-0510c]
餘國故言直心是菩薩淨土七種不諂眾生來生
其國也復次菩薩果報土成佛時三藏通教三種
直心眾生皆不得生果報之土何以故別惑未斷
不得來生但是往昔所化別教菩薩圓教菩薩二
種直心眾生無二邊之諂來生其國故言不諂眾
生來生其國也復次菩薩於常寂光土成佛時但
是往昔所化圓教無作八直道直心無諂眾生來
生其國直心生國其義如是豈可一種世間十善
癡直心之來生其國也。】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
其國。」


【是二釋十二因緣辨深心義約餘法門非為不得
亦何離十二因緣也明深心亦有五種一事中深
心世間深心修福也四種約觀十二因緣明深心
一下智觀生滅因緣是三藏教門深心也中智觀
無生因緣通教明深心也上智觀無量因緣即別
教明深心也上上智觀無作因緣即圓教明深心
也此五種深心四權一實菩薩了知非權非實而
權而實雙修深心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慈悲誓願
普薰一切教他讚歎隨喜上上深心成就即具真
應二身八相成道隨四國眾生應以佛身得度即
於四土成佛時是諸深心有緣之類來生其國隨
其所修深心若事若理而為說法分別諸義類直
心可解而言具足功德者緣覺人能深心修諸福
[007-0511a]
德故法華經云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
說緣覺即是此義但具有二種一橫具深心淨同
居土名具功德來生其國也二豎具深心窮因緣
源所有功德皆在三土具足即是豎具諸義類直
心可知也。】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
國。」


【大乘心者即是四教大乘四種菩薩發菩提心也
皆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故名為大三藏菩薩約生
滅四諦起四弘誓願通教約無生四諦起四弘誓
願別教約無量四諦起四弘誓願圓教約無作四
諦起四弘誓願願力因緣薰被眾生此四種大乘
心三權一實圓教菩薩修權實大乘之心成就眾
生淨佛國土自發大乘心亦教他發心讚歎隨喜
菩薩後成佛時同居四種大乘眾生來生其國有
餘三種大乘眾生來生其國果報土二種大乘眾
生來生其國常寂光土一種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餘類直心可知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七
[007-05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