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六從長者子訖稽首如空無所依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此第二別序敘述序也大聖現相難測自非寶積
神智高明孰知所表寶積欲發起時眾令知現瑞
表說佛國信解分別故說三十六行偈歎述也。】


「目淨脩廣如青蓮。」


【就此三十六行偈述歎文有二別一前有十七行
述歎表發之由後次有十九行正述歎現瑞表發
就前表發之由又為二初九行述歎勝應法身為
發起近由後八行述歎劣應為發起遠由所言勝
應法身者若為諸菩薩說大乘所現色身相好光
[006-0497c]
明威德殊勝尋此勝應即得法身所言劣應者若
為聲聞說三藏教所現身相則劣尋此劣應不見
法身也故法華經云長者即脫瓔珞著弊垢衣塵
土坌身狀有所畏也問曰何故勝應為近由劣應
為遠由答曰勝應是即座說普集經由此現瑞故
是近由也劣應是昔說三藏教身遠藉為由故是
遠由也問曰說三藏劣應自是昔事何得為此經
作遠由也答曰法華經云於二十年常令除糞過
是巳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是故今時共諸聲聞
說大乘經現勝應身合葢現瑞表說佛國當知由
昔之劣應得顯今之勝應現瑞表發故得為遠由
就九行偈述歎現瑞近由為二初兩行略歎勝應
法身形聲兩益次七行偈廣歎勝應法身形聲兩
益今此略廣歎形聲兩益竝是述前佛在四眾說
普集經明中道正報因果何以得知下偈歎云說
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就前兩行歎形
聲益為二初一行正歎形益次一行歎聲益也初
一句歎色功德次一句歎心功德故大涅槃經云
佛性者亦色非色云何名色金剛身故亦言三十
二相故云何非色十力四無所畏非色法故今初
句歎色功德約眼歎者即是金剛身三十二之一
相也但身分雖多所尊者首首分又多要用者目
歎勝攝劣舉目為歎也十力無畏等智慧功德雖
多歎心則罄無不攝故舉要雙歎色心也所言目
[006-0498a]
者是眼之異名眼主肝肝悲則眼流淚歎眼即是
歎大悲也大智論云般若是佛母大悲是般若母
故約此相以歎色功德也問曰法身亦有相耶答
曰此是勝應表法身尋此眼相得法身佛眼故歎
應即是歎法身佛眼餘相類此可知故法華云微
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但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
有五眼一肉眼見麤事色二天眼見因果細色三
慧眼見麤細色心偏真之理四法眼見色心麤細
因緣假名俗諦諸法五佛眼見中道圓真佛性之
理又能雙照麤細因緣事理今約四教明有四種
佛不同分別五眼義亦有四種不同也金剛般若
經明須菩提如來有肉眼乃至有佛眼不須菩提
白佛言世尊如來有肉眼乃至有佛眼今寶積偈
歎言目淨者五眼皆離垢障故言目淨也修廣者
脩之言長廣之言闊五眼見境豎深窮源故名修
橫遍法界故言廣也如青蓮者事解云西國有青
蓮華葉形相脩廣青白可愛相似佛眼故以青蓮
譬佛眼也又解云非但青蓮形似佛眼青蓮雖處
汙泥而不為所染如來五眼亦爾非但見境豎深
橫廣甚可愛敬雖照世境而不為世境所染故歎
云目淨脩廣如青蓮也今略分別五眼帖釋目淨
脩廣如青蓮義不同肉眼脩廣如青蓮者功德果
熏肉眼故眼無惡業之障名目淨豎從地獄上至
有頂諸色悉見故名脩橫遍百億無色不見故言
[006-0498b]
廣雖見諸色不染不著故云如青蓮也天眼脩廣
青蓮者因禪定離貪瞋五葢發四大造色清淨眼
根名目淨豎見界外諸色故名脩橫見十法界諸
色故名廣雖見諸色不染不著如青蓮也慧眼脩
廣如青蓮者無有界內界外見思名目淨豎照界
內界外真諦之理究竟故言脩橫見界內界外真
諦之理故言廣雖能見真而不染真如青蓮也法
眼脩廣如青蓮者無恒沙無知名目淨豎見界內
界外四種四諦之法故名脩橫見界內界外十方
法界四種四諦之法故言廣不著諸法如青蓮也
佛眼脩廣如青蓮者無有法界無明名目淨豎見
界內界外中道法界窮源盡性故言脩橫見十方
法界眾生中道法界海一時圓照故名廣不為法
界無明一切煩惱生死之所染汙如青蓮也此但
略取別圓教意明五三藏通教皆約界內二諦明
五眼但約隨情因緣色心分別即是三藏教明五
眼若約幻化因緣色心分別即是通教明五眼也
問曰長者子說偈四教五眼定歎何眼答曰此經
既屬方等之教具四教之說隨眾生四教根緣常
所聞知歎無乖隔故下偈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
生隨類各得解今寶積偈歎豈非乖佛心而不能
一音令眾生隨類各得解也若觀心明五眼一心
三觀照心因緣麤細境名修肉眼天眼照因緣即
空名修慧眼照因緣法即假名修法眼照因緣即
[006-0498c]
中道法界名修佛眼故大涅槃經云聲聞之人雖
有慧眼名為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
也。】


「心淨巳度諸禪定。」


【此約非色法以歎心功德者即是歎十力四無所
畏等一切功德皆是心也而言心淨者佛心一切
結漏生死眾惡以盡眾善普會故言心淨也巳度
諸禪定者若通論禪定禪定通因通果故大涅槃
經云大般涅槃名深禪定窟豈得歎言心淨巳度
大涅槃也若約別義禪定據因佛心據果果出因
外故言巳度諸禪定也問曰何以得知別義禪是
因名答曰如大智論云禪隋言思惟修佛心智鑑
圓明豈繁思惟究竟無學豈得言修也又翻云禪
名棄惡如來眾惡可棄故大涅槃經云有所斷者
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故知思惟修惡翻
禪皆是因也今約四教明佛心淨巳度不同若三
藏教明佛無正習故名心淨也於四禪四空八背
捨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一切諸
禪定永離法愛出入自在故名巳度諸禪定也但
十力無畏歷別照境不能一時等照若通教明心
淨巳度諸禪定者佛心照真諦極本淨之源界內
結習永盡於一切禪定無礙自在無出入相一念
十力無畏一時照境故名巳度諸禪定也若別教
明心淨者緣修正智顯自性清淨心非但界內正
[006-0499a]
習巳盡界外十二品無明究竟永滅故名心淨巳
度諸禪定地持論明菩薩有九種禪一自性禪二
一切禪三難禪四一切門禪五善人禪六一切行
禪七除惱禪八此世他世樂禪九清淨菩薩依清
淨禪得大菩提果大菩提果出過清淨故言心淨
巳度諸禪定也此約三十心修自性禪登地得一
切禪乃至等覺住清淨禪斷十一品無明入重玄
門名清淨禪也佛果出過此清淨禪故言心淨巳
度若約圓教明心淨巳度諸禪定者鐵輪位六根
清淨即是自性禪初發心住即是一切禪以究竟
離虗妄顯自性清淨心如是乃至清淨禪破四十
一品無明住無垢地如來心淨度此禪定登妙覺
果故言巳度諸禪定也是以金光明經云是時如
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過諸菩薩所行清淨即其
義也瓔珞經明昔在華嚴集八禪眾即是自性禪
至此世他世樂禪為八禪眾為說華嚴得入清淨
禪住金剛無垢地也常徒舊取四禪四空為八禪
眾說華嚴經聲聞在座尚如聾啞八禪外道何足
可集若約觀心一心三觀眾生心即如來心本性
清淨故言心淨能度修事相禪定故言度禪定也。】


「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此一行偈歎化他形聲兩益所以然者久積淨業
稱無量即是無量劫來修福德內成三十二相外
能神通變化稱會物情又無量劫來常修智慧內
[006-0499b]
能離結稱法相理故得心淨度諸禪定外能稱無
量眾生根緣故能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起四教
化導一切眾生證四番滅諦之理故云導眾以寂
既有形聲兩益荷利恩深是可敬重故須稽首也
又解云導眾者般若能導眾行若至佛果導義便
息故言巳寂是則久積淨業稱無量一句釋成目
淨脩廣導眾巳寂釋心淨巳度也。】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


【此下七行偈廣歎形聲兩益就此文有二別前五
行廣歎形益色用次二行廣歎聲益既見大聖以
神變者即是廣歎見佛色功德用也神變即是神
通約色為神變法身之色清淨無礙應化變現如
如意珠亦如明鏡故放光動地十方國土皆悉現
也是則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色為不思議藏色
為色入法界海是以任運能變能現廣大如空無
有涯際故歎色功德用也。】


「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此一行還釋成色用神變也若非佛神力被此會
四眾何得見他方諸佛聞佛說法也如法華經明
踊出菩薩四眾以佛神力故得見百千萬億國土
虗空菩薩也問曰此即是現相表發何得是表發
近由也答曰亦有師謬取謂此是合葢現土今細
尋偈文不爾此是歎說普集經現相非是合葢現
瑞如下偈云今奉世尊此微葢於中現我三千界
[006-0499c]
此始是歎正表發也。】


「法王法力超羣生。」


【此兩行即是歎佛心用言法王者得三昧王三昧
故名法王也法力者於二諦三諦四種四諦諸法
得自在無礙也超羣生者佛心清淨智斷超過三
界逈出十法界眾生也。】


「常以法財施一切。」


【此即四教所論四種道諦七聖法財常施十法界
眾生也問曰法財為屬色用為屬心用答曰法財
施通色心如無盡意施瓔珞淨名施瓔珞皆名法
施但能施是心約色聲皆得是法財施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此正約二智釋心用成法財施義也能善分別者
權智分別世諦法相也於第一義不動者實智照
第一義不動也問曰上多約三諦明義今此經何
得用二諦歎也答曰合真入中合真入俗通別二
諦具在玄義料簡也又釋若隨情辨真即是權智
所照分別法相若隨智之真是實智寂而常照是
故歎言於第一義而不動也。】


「巳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此一行結歎色心用巳於色諸法得自在故能神
通轉變普現佛土巳於心法得自在故二諦開合
隨機利物色心功用既備是可歸依故致敬稽首
也。】
[006-0500a]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此下兩行第二正廣歎聲益述歎上四眾圍繞而
為說法也上現尊勝之身表說大乘今猶現說法
將表當說不思議依報之土驗非異席所以為序
致有此歎也說法不有亦不無者即中道之法也
不有故非俗不無故非真然說法本約二諦既雙
非二邊說何等法當知正說大乘中道也所以者
何凡夫者有二乘者無菩薩正觀中道佛性是故
大乘方等為諸菩薩說法多說中道入不二法門
故言不有亦不無也問曰上用二諦歎佛智今明
說法何得約三諦也答曰無有為俗中道即是真
諦即是說二諦也問曰外道亦說非有非無如言
神及世間非常非無常即是非有非無也小乘聲
聞經亦說非有非無如為車匿說離有無經今何
得言但大乘說非有非無也答曰凡夫外道顛倒
妄計尚不見真諦之無何況見非無聲聞經雖說
非有非無只見真諦之無何曾見中道非無之理
也今約四教明非有非無不同若外人所計非但
計單非有非無計複非有非無計具足非有非無
乃至畢竟不可說皆是妄情橫計流轉生死不見
真空非有皆名為有不出二十五有也尚不得非
有何得說非無悉三藏教有門之所破若三藏教
破見入理凡有四門為車匿說離有無經即是三
藏教非有非無門若得方便從四門入理見真但
[006-0500b]
名非有不得名非無若不得方便即墮有無與外
道不異縱令入理亦非大乘不有不無也三藏教
雖無外道妄計諸見之有猶有滅色等見論愛論
說無是故還是有無非是不有不無通若通教明
觀色等皆如夢幻無有定性不可言有不可言無
通教有四門入道此即非有非無門也若向道之
人聞說即悟即得見理言語道斷若執即為愚癡
論邪見火燒縱令入理但見真諦之無善滅諸戲
論亦非真中道非有非無也又別教觀中道破二
邊明不有非俗諦之有不無非真諦之無若入中
道不二法門故言不有不無也此約別教就如來
藏佛性之門明不有不無門不同前兩教若別教
四門得入理故不須破非有非無若未悟者亦是
愚癡論非真中道不有不無也圓教雖立四門只
一門即是四門四門即是一門不定有故不有不
定無故不無無所依倚將此虗心豁然入不二法
門見中道佛性即是真名不有不無若於此生著
猶尚應破何況餘邪若其未悟徒百千說終成有
無非不有不無也今簡偽顯真點出圓教得意之
者為不有不無以歎勝應如來說法不有亦不無
也即是說於圓教真佛性中道不有不無也復次
前三教明不有不無竝是權若圓教明不有不無
即是實也若權若實皆說不有不無故言說法不
有亦不無也以因緣故諸法生者是歎說緣起用
[006-0500c]
也緣起有二種如前說今此歎文備含二種緣起
法體既不有不無豈得有生有因緣故亦得說生
者以界內無明見思惑因緣故即有滅苦集生無
生苦集生以因滅無明見思故則有生滅道諦生
無生道諦生以界外無明塵沙無知故故有無量
苦集生以因滅無明塵沙無知故故有無量道諦
生以法界無明故故有無作苦集生以因滅法界
無明故故有無作道諦生故言以因緣故諸法生
也有四種道諦生故即有四種滅諦名之為無是
明不有不無雙照有無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


【自此一句及下一句結成不有不無也以無我無
受故不有善惡之業不敗亡故不無也今此一句
正明無我無受正結不有分別歷四教明三種無
我無受云云若有我可論造若無我誰造善惡也。】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一句結因緣故諸法生也通無明見思因緣故
則善惡業三界之集不敗亡隨有善惡不失能感
二十五有報也以因滅此通無明見思故則二乘
三菩提燈善業不敗亡以有無明不了染真法生
愛故則有無量集善惡之業不敗亡以有無量道
故則有菩提之善不敗亡以有無明順道法愛生
故則有無作集善惡之業不敗亡以因滅法界無
明故則有無上菩提燈善不敗亡此結因緣生善
[006-0501a]
惡不敗亡也問曰集能感苦可說不敗亡道何所
感答曰四種之道必得四種滅諦解脫果故不敗
必也。】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歎劣應為遠由也就此文
有二別初兩行歎應體形益次六行歎劣應用聲
益今就歎體為二前歎應色二歎應心佛樹者佛
坐此樹成佛故名佛樹也有言元吉樹亦云菩提
樹菩薩成道時初詣此樹坐魔王恐菩薩道成化
其眷屬空其宮殿前遣三女三女不能惑亂即變
為三老姥還歸魔王增忿遂將欲界十八億鬼神
兵眾至菩薩所魔自敗散具在瑞應經明甘露滅
者魔王去後菩薩中夜入四禪三十四心見四諦
理名得甘露甘露是四諦理今言甘露是得四諦
理也滅者即是滅諦界內見思惑正習俱盡故名
滅也覺道成者只見四諦即發真智名覺道也又
解云因四諦發真見第一義時朗然大悟知一切
有常法無常法眾生數非眾生數等一切法了了
覺見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諸佛法名為覺道成
也以神力降魔神通即是色法功德用也。】


「巳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無心意無受行者得甘露一切見受顛倒四陰滅
故名無心意也所以者何若有心意即有心顛倒
有顛倒即有三受三受即三苦是苦諦也行即行
[006-0501b]
陰行陰思數作業業招生死輪轉不息即集諦也
無心則無受無受則無行無行則無業無業故無
集無集則無三苦苦集滅即是得甘露滅覺道成
也大品經明五受五行行即是集諦集諦斷故佛
無心意無心意故無此五見受行故能破外道五
見受行也雖無五受五行為調伏外道用四悉檀
說三藏教五門調伏外道也如佛問破長爪云汝
見汝受不汝有不受之見即還成受受即是苦與
眾生與眾人何異而猗不受憍慢輕他起心口意
即是行行即成集招生感死何名得實相也長爪
信伏得法眼淨此五門伏諸外道例爾問長爪是
後時事此歎意明未轉法輪前巳伏外道是何等
外道答曰舊解云佛昔為凡夫時從阿羅邏仙受
八禪定菩薩實無心從其受學但為化之今謂此
解乖偈明佛未成道降魔成道後伏外道何得以
凡夫時受八禪為伏彼也恐是如來初成道竟未
轉法輪前為提謂長者說五戒符其本習對五戒
辨五行六甲陰陽曆數其既信伏令歸依佛法有
當來僧汝當歸依佛為提謂說五戒長者得須陀
洹果佛實無心受行五行六甲世事但為摧伏外
道故說也案結集法藏明從波羅奈至涅槃夜結
為修多羅藏故知伏提謂在法輪前從是以後皆
以不受之法破諸外道如向所引長爪之類。】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006-0501c]


【此下有六行偈是第二歎轉法輪即歎劣應聲益
也文有三別初兩行歎轉法輪次兩行歎天人得
益次兩行結歎也今言三轉法輪者是即趣波羅
奈說生滅四諦也言輪者佛證四諦之法四諦之
法有可轉之義名之為輪又解能壞煩惱名之為
輪如王輪寶能壞怨歒佛法輪寶能壞煩惱故名
法輪也如來成道經三七日方趣波羅奈生生雖
不可說以悉檀方便赴天人小乘機而說四諦轉
入彼心壞彼煩惱故名轉法輪也而言三轉者一
示轉謂是苦是集是滅是道二勸轉謂苦應知集
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證轉謂苦我巳知集我巳
斷滅我巳證道我巳修初轉示見諦道勸轉示修
道證轉示無學道是為三轉十二行法輪初一轉
即生眼智明覺也若曇無德解三轉不同事如別
明所言大千者即娑婆三千世界是釋迦之土轉
法輪王所化之所也其輪本來常清淨者如三藥
中無三種病三種病中無三種藥四諦法轉無見
思惑垢故名本來清淨也又解生生不可說而說
四諦法輪不說即是真諦真諦無苦集故說本來
常清淨如大集經云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實義
無聲字陳如比丘於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問曰
若陳如見真即如成論明見空得道不答曰陳如
有門見真成論空門見真見真雖一教門有異也
今用數解者三藏教起有門為初陳如得道正是
[006-0502a]
有門得道其次空門得道是須菩提也。】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天人得道天是八萬諸天人即拘隣五人五人聞
法初得見諦初果八萬諸天得法眼淨也有人解
云五人拘隣始得道餘四人至夏初方得恐是經
論異出不同此經親云天人得道三寶現世間若
四人不得見道即非見諦得戒但拘隣一人不成
僧寶也故知若用此釋非便也所言此為證者證
佛說法契理契緣不虗非如六師妄說不能令人
得道也三寶於是現世間者不用一體三寶為釋
初得甘露覺道成始有佛寶三轉法輪即是法寶
拘隣等見諦得戒即是僧寶也自迦葉佛滅度三
寶隱沒但有舊醫之化今佛興出三寶始具現出
世也。】


「以斯妙法濟羣生。」


【此歎妙法故能濟一切也以斯妙法者生滅四諦
為妙法也能令眾生發真見理畢故不造新謂之
妙法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即是初見聖諦得果永不退失常寂也若世智斷
結遇緣更起今無漏真智斷結諸見戲論滅畢竟
不起故言常寂然大涅槃經云世醫所療治差巳
還復發如來所療治差巳不復發故歎言常寂然
也案婆沙見有得道至盡智猶有退退至須陀洹
[006-0502b]
曇無德見空得道一向無退也修道教門不同見
道不退其義無別今偈歎意正歎見道發無漏永
不退為凡夫也。】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此歎醫王能除思惟惑也佛自度此三界思惟老
病死亦度眾生三界思惟老病死故名大醫王也
所以能度者眾生病無量佛法藥亦無量如大海
無邊是可歸敬也。】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此總歎生身佛有八風不動大慈三念之德如栴
遮邏女謗而不戚諸天大梵讚而不欣八風不移
如須彌山八方風所不能動此山高廣三百三十
六萬里翻為安明又翻好高也是歎斷德也於善
不善等以慈者歎智德也雖復羅睺三摩調達三
呵呵令改惡摩令進善慈心也。】


「心行平等如虗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平等三念處所謂一香塗左二刀割右三不塗不
割視之平等無有異想此據色法為三念處也順
我法不喜違我法不瞋不違不順常行捨心此約
心明三念處佛心於此善惡皆慈念平等也孰誰
也人寶者用智人為寶也智人能別真偽故聞者
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葢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
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此
[006-0502c]
化變。」


【此十九行是第二正述歎表發之事即為二初四
行總述歎現三瑞表發二有十五行別述歎佛三
密今就初為三初半行述歎五百奉葢次二行半
正述歎如來受葢合成一蓋現瑞表發次一行述
歎眾覩希有大眾歡喜也奉微蓋者微之言小因
小果大表不思議大果淨土無方莫測也現三千
界者是述上蓋內現土現佛現佛說法表說應土
應身之事也哀現者慈念欲為羣品說此佛國因
果是故先現瑞作由漸方得開闡故稱哀現也。】


「眾覩希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此述上大眾歎未曾有也。】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
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十五行是別述歎佛現三密利物也即為三
前兩行歎身密次六行歎口密次七行歎意密此
三密即是三輪不思議化三無失三不護也大聖
法王眾所歸是歎法身勝應若法身三昧王三昧
三諦自在為四十一心菩薩聖眾所歸勝應現化
自在為四眾所歸即是上來所明佛安處眾寶師
子之座映蔽諸來大眾故為眾所歸也淨心者即
四眾大乘機發心無疑濁欲聞淨道亦是諸大菩
薩淨心入觀佛三昧故言淨心各見世尊在其前
者此明應身對十法界眾生眾生各見同巳所宜
[006-0503a]
譬如一月影現百盆方圓隨器然身非勝應劣應
而眾生機有大小根有利鈍種種不同各各見異
身或如老比丘像或光明相好或見尊特之身或
現小相大相坐寶蓮華或身如虗空像法決疑經
所明此則法身非勝非劣眾生感見種種勝劣之
身不同此是身密之德故前釋佛在毗耶離眾生
見不同意在此也不共者如此身密不與二乘及
下地共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
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是歎佛口密六行偈歎四辯文有三別初兩行
即是辭辯法辯同其語即辭辯各得解即歎法辯
辭辯者一切眾生殊方異不類同言音各異如來
能同其類音故知是辭辯也法辯者是一切諸法
名字差別種種不一雖是一物而名字各異一切
名字不同各有所召得法辯者皆識異類語法以
同其語音故即辭辯同其語下之法令得解即法
辯也佛以一音而辭法異趣用二辯應物者是口
密也佛尚非是梵音況同眾生鳥獸音而令異類
得解者即是非辭而現辭非而說種種名字之法
口密之力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
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兩行是二歎義辯一音說法受行獲利即是尋
[006-0503b]
言求旨得言下所以所以即是義也如來本無句
義豈有義辯而能為眾生分別一切句義者此口
密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
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兩行偈是三歎樂說辯也或恐畏或歡喜者即
樂說辯也旋轉無窮眾皆樂聞約四諦逗機我當
為說怖畏之事三界皆苦苦故生怖苦諦也樂求
涅槃即歡喜滅諦也厭離者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即集諦也斷疑即道諦也又約悉檀者三界苦可
畏即世界悉檀也歡喜即為人令生善根故歡喜
厭離是厭煩惱即對治藥病相對也斷疑即見諦
道是第一義一音之演其力如是如來本非四諦
非四悉檀而能以四諦四悉檀善巧利益即是口
密也。】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巳得無所畏。」


【此下七行偈正歎心密佛心非權非實能現權實
化物即是心密也文為二別初四行約三種權實
二智以歎心密次三行約三種二諦結歎心密稽
首十力初一行約內外歎自行十力據內智圓滿
無畏據外用不怯弱此為一雙即是約自行權實
歎心密也。】


「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此一行偈歎自行化他不共法是自證導師是化
[006-0503c]
他也。】


「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巳到於彼岸。」


【此一行兩用若作歎自行即是歎佛自行智斷兩
德能斷是斷德到彼岸是智德若作歎化他此一
行約化他權實智斷以歎心密也能斷眾結縛者
即是化他權實明智斷也眾是眾人故為化他問
曰何得一偈兩用答曰佛智斷自既無縛能解他
縛故得兩用也。】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此即是總結上三種權實智斷也。】


「悉知眾生去來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下三行是舉三種二諦以諦歎心密也初一行知
眾生去來者是隨情二諦也何以故俗諦百千心
亦無量或是求真或欲樂俗情有去取故言去來
去取無量佛亦赴情說無量二諦即是隨情二諦
也。】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此偈約隨情智二諦也隨情而無染隨智故言空
寂也。】


「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一行是歎隨智二諦智心所照皆入一相而無所
礙如空無所依故名隨智二諦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六
[006-05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