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3 維摩經疏-- (master)



No. 2774 [cf. No. 475]
維摩經疏



辯才已下嘆有中智。辯才者。言辭清當稱之
為辯。秀覺過物目曰才也。無礙者。世人之才
有窮有竭。菩薩辯才無有窮竭。遊戲神通者。
或世人遊戲或山林池沼以適其志。明此大
士五通化物於己心猶若遊戲也。又解。遊戲
者。率爾即去不加心力。明菩薩在通不難義
同遊戲。逮諸總持者。得陀羅尼總持。一者聞
持。二者義持。聞持者。一逕於耳終不忘失。義
持者。一領胸衿始終不喪。無所畏者。內德既
豐故不懼外敵也。又解。菩薩修四無畏。一者
得聞持陀羅尼。二者善別眾生根性。三者無
有難而不通。四者善決眾疑。第四句降魔勞
怨者。明其所除。上既備空有二行。自非除於
四魔。何能備空有之行。故次明斷除四魔。煩
惱魔者即為因累。陰魔死魔即是果累也。天
魔起惡之緣。故宜除遣。第五句入深法門訖
決定大乘。復明空有二行。何以而來。上既明
除於四魔。若不觀達空境則無以除三魔。自
非有智備足何能除於天魔。所以重明也。此
理幽邃稱之為深。能軌曰法。通智為門。善契
理宗故言入也。此語空境也。善於智度者。即
是智體。正由智波羅蜜備故能入深法門。通
達方便已下訖決定大乘。明於有行。通達方
便者。善巧不著故稱方便。事中無擁稱之為
通。能有所到故稱達也。大願成就者。菩薩
[001-0433b]
仰要佛果願度眾生。明了眾生心之所趣者。
善識眾生心趣善惡。又能分別諸根利鈍者。
上中下品機悟萬差悉能了知。即是識病。久
於佛道已下。此明識藥。從初性地訖于法雲
能通至佛稱為佛道。心已純寂者。寂之言善。
明菩薩心栖此法久已善練也。決定大乘者。
此語萬行連載為義。明於大乘之理決定明
解。解理分明謂之決定。第六句諸有所作已
下。明於三業。何故而來。明所以備於上德
以三業為本。故次明諸有所作能善思量歎
於口業。論云思量論者難勝難壞。意地思量
口業說法無事不契也。八地以上既備不思
議智故。能不思而照。不議而應。何故言思量。
欲明菩薩於己以下不待思量。若仰側佛地
猶須思量。故言思量也。又一解。菩薩口業善
說稱機不差所感動與理冥義同思量而作。
住佛威儀者。歎於身業。十地菩薩仰學如來
象王視觀威儀舉動行坐住臥也。心大如海
者。歎於意業。海者溟而難惻流潤無崖。明
大士德量溟曠非下所惻潤流無崖故喻如海
也。又一解。海者廣納眾流故稱為大。欲明菩
薩之心一切萬行盡能行之。一切眾生盡欲
度之。一切功德盡欲取之。故言心大如海也。
第七句諸佛諮嗟訖世主所敬。總結上六句
也。明既有如斯之德故。上為諸佛諮嗟歎美。
下為人天之所欽敬也。欲度人故居毘耶離
已下。歎外化德中第二段歎化物之德。就中
復有二段。第一從欲度人故訖入諸酒肆能
立其志。明在毘耶施化。第二從若在長者
[001-0433c]
以下訖饒益眾生。明天上人中隱顯行化也。
就初段中有四幡明義。一一幡皆有六句。第
一幡從資財無量已下訖攝諸無智。明以六
度攝六蔽為次第也。第二幡雖為白衣訖而
以禪悅為味。明家內所須為次第也。第三
幡若至博奕戲處以下訖雖獲俗利不以喜
悅。明遇緣住化不指當處所。第四幡從遊諸
四衢已下訖能立其志。明指當處所也。資財
無量攝諸貧民者。初幡第一句。貧民貧苦所
逼受道莫由。是以大士多畜財物先濟貧苦
救其交急。然後以法語之。第二句攝諸毀禁。
眾生自非尸行成就無由可攝。是以大士先
奉禁戒教令懺悔除罪。餘四度類可知也。雖
為白衣以下。第二幡家內次第也。第一句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者。夫為俗人
多求沙門之禮。而淨名外為俗人而內懷道
風。故能奉持沙門禁戒也。第二句雖處居
家不著三界者。既為俗人。理須屋宇宅舍。世
人於居家多生愛戀。於三界猶尚不生于著。
況於居家而當愛戀也。第三句示有妻子常
修梵行者。既在家白衣。理有妻息。世人妻子
多污染淨行。淨名示有妻子常以淨行自居。
第四句現有眷屬常樂遠離者。妻兒之外悉
是婢妾僮僕謂之眷屬。世人於眷屬多起染
悋。而淨名示現有之常樂遠離情無所悋。第
五句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者。俗人既有
妻子眷屬。應須服章衣被。雖有服章冠𣈳
示同寶飾。常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嚴其
容。第六句雖復飲食而禪悅為味者。上明藉
[001-0434a]
衣嚴形。復須食以養命雖復飡百味餚饍。而
以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若至博奕戲輒
以度人以下。第三幡六句。第一句若至博奕
戲處輒以度人者。博者六博。奕者碁也。此
非方雅人道之處故云輒也。第二句受諸異
道不毀正信者。異道者邪見之流。雖復示同
邪道。而稟正信未嘗有毀。第三句雖明世
典常樂佛法者。雖外關練五經史藉。而內以
十二部經為栖神之宅。第四句一切見敬為
供養中最者。處處利物見者敬仰。能生人善
故有福之最也。第五句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者。外國別立有德者為斷事人以息唧訟。若
心有阿黨則情有所偏。而淨名以正法自居
長幼歸從也。第六句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
利不以喜悅者。欲明大士雖復示求商利而
不喜悅者。不貴難得之貨。無物而非寶。豈
為貪財。同於俗利。何喜悅之有也。稱意曰諧。
獲利為隅。遊諸四衢以下。第四幡明行化指
當處所為語。就中有六句。第一句遊以四衢
六句皆安入。亦應言入諸四衢。但遊之與
入義不相背。又解。從家向路於遊義是便也。
四衢者。路四是云衢也。第二句入治正法救
護一切者。相傳解。五百長者迭知同事次淨
名入治則慈愍萬民救者。苦已至須救解。苦
未至與其援護。故言救護一切也。第三句入
講論處導以大乘者。天竺多諸異學。各言己
道為勝。其國別立論堂以辯優劣。擊鼓眾集
詣堂求論。勝者為師。負者為弟子。淨名于時
亦昇此堂摧伏外道。然後導以大乘。第四句
[001-0434b]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者。始學之流稚幼曰童。
情識猶昧曰蒙。淨名于時入此學堂。將誘開
發令悟也。第五句入諸婬舍示欲之過者。先
以欲𤘽牽却以法語之。婬欲生死之本。亡國
破家損敗忠良亡身殞命皆由於此。故示過
令離也。第六句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者。酒
有三十六失。開諸罪門能使神昏形濁多有
所廢。酒之說過欲亦立志。互舉一邊。又解。
欲過多故偏彰其過。若在長者已下。是歎外
化德中第二段明天上人中隱顯施化。所以
每度其專在上化下如風之靡草無事不從。
長者國邑有德能掩鄉望謂之長者。為說勝
法。長者多以俗法訓世。故說出世之勝法。為
說佛法中勝事。居士斷貪者。天竺之人積財
一億謂為居士。若不貪悋在懷何能財帛巨
億。故須斷貪著令其散財為福。剎利教以
忍辱者。剎利秦言田主。劫初食地肥人情浮
薄。復有自然粳糧人情轉薄。立封疆生悋護
之心。別立有德割平處中相承為王。領之首
謂剎利種。其人自恃豪桀多起暴害。故令斷
瞋。婆羅門者。秦言外意亦云淨行。世世相承
多學道術。恃己所得情慢於物。故除我慢。大
臣教以正法者。現為輔相秉執國事不得枉
濫於物。故教以正法。王子示以忠孝者。王
位既高喜起篡逆。為臣須忠。為子須孝。王子
有兩兼之羲故示忠孝也。內官化正宮女者。
女人多以耶態為事。化令修正直之行。庶民
令興福力者。殖因微淺不勉斯濫。故令興福
力也。梵天誨以勝慧者。梵王居禪多喜著定。
[001-0434c]
故誨以勝慧莫令偏著。帝釋示現無常者。五
欲自恣不慮無常。故說無常。又解。示現無常
相令悟無常。若在護世護眾生者。四天王典
領鬼神不令侵人。若處其□勅諸鬼神擁護
為事。護諸眾生也。如是維摩詰以垂迹萬差
處處示現為無量方便慈蔭六道。為饒益眾
生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