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79 維摩義記-隋-慧遠 (master)



維摩義記卷第三


沙門慧遠撰


次釋其文。此品有二。一維摩文殊問答辨法。
二文殊所將八千大下明說利益。前中先遣
來去之相。且置已下問答辨法。來去覆真故
須拂遣。維摩先言。文殊後述。維摩言中。善來
文殊慰問之辭問。言善來慶其得來故曰善
來。又嘆來好。亦曰善來不來相來。不見相見。
拂相顯實。亦得名為約實辨相。就前文殊與
眾俱來拂之顯實。是故說言不來而來。就前
文殊入室見空無諸有等。拂之顯實。是故說
言不見而見。不來而來汎解有三。一就世諦
無常以釋。實法無來相續有來。故涅槃云。諸
行無常。亦無有來。二就二諦相望以釋。真諦
無來世諦有來。故涅槃云。諸法若常亦無有
來。三就真應二身以釋。真身無來應身有來。
不見而見解亦有三。一就世諦。眼色明等別
分無見。和合有見。又生住異滅四相分別則
無有見。假合有見。二就二諦相望以釋。真諦
常寂無眼無見。世諦有見。三真應相對。真身
平等離相離緣名為不見。應化隨物示有照
矚。名之為見。文殊下述。文殊初言如是居士。
總述前言。若來已下別述前義。先就來去述
成前義。據維摩室望彼文殊說之為來。就菴
羅會望彼文殊說之為去。若來不來若去不
去。以理正述汎解亦三。一就世諦無常以釋。
相續論之有來有去。細實分之來則無來去
[003-0471a]
則無去。二就二諦相望以釋。世諦之中有來
有去。於真平等來則無來去亦無去。三就真
應相對以釋。應有來去真身則無。雖有三義
第二正當。所以下釋。初先徵問。我有何以言
來不來去更不去。下對釋之。來無所從去無
所至。以來無來去更不去。菴羅會空故來無
從。維摩室空故去無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約就其見述成前義。解亦有三。準上可知。雖
具三義正當第二。上來拂遣來去之相。從此
已下問答辨法。於中文殊先止前言。次通佛
意。後自為問維摩具答。且置是事是止前也。
無來去等具說叵盡。故須且置。居士是疾寧
可忍等通佛問意。居士是疾寧可忍不。問疾
輕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問疾差劇。此通
問辭。下顯問人。言世尊者正舉問人言慇懃
者問心重也。致問無量問意深也。致謂通致。
問病之心元元難盡。故曰無量。此問維摩至
竟不答。以此未去故此不答。及下去時維摩
共往。故亦不答。居士是疾何所因下文殊自
問。維摩具答。然下為問悉因維摩現病空室
二重事起。因前現病為問有八。一問病所因。
二問病久近。三問滅法。四問病相。五問病
所在。六問病體。四大之中何大之病。亦可此
問起病之緣。七問慰喻。八問調伏。通佛兩問
問合有十。因前空室為問有二。一問空室。二
問無侍。通下論之所起有七。前二如向。三起
下舍利念無床坐。四起下天女。五起下室中
八未有事。六起下文中普現所問父母妻子
親戚等事。七起下念食具說如是。然今文殊
[003-0471b]
但問前二。通前問病自為十問。此十相從以
之為三。初八偏就能化之人問其化相。第九
云何慰喻有疾。就能化人對所化者問慰喻
儀第十云何調伏其心。偏就所化問修治法。
要攝唯二。前之八番問維摩詰現化方便。後
二問其所化之人治病之法。復前八中相從
為三。初三問病為彰維摩大悲方便。次二問
其空室無侍為顯維摩悲行所依。悲依空成
故問空室。悲隨有生故問無侍。後之三番重
復問疾。為彰維摩病應非實。就初段中文殊
初先并為三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問病所
因。其生久如問病遠近。當云何滅問病滅法。
下維摩詰先答第二。後答第三。後答第一。後
二竟初義即顯。故後答之。答第二中從癡
有愛我病生者。謂從眾生起病因來維摩恒
病。以一切生病故我病者。謂從眾生受病果。
來維摩常病。良以維摩自實無病。病皆隨物
故隨眾生而說久近。問曰眾生病來無始。維
摩悲病聖來始有。云何得隨眾生之病而說
久近。釋言。此隨一切眾生所有因果分分說
之。不言從於無始已來常起悲病。如緣一人
受地獄苦而起悲心。從造因來維摩恒愁。乃
至受果。餘亦如是。次答第三。於中初言眾生
病滅則我病滅。對問總解。眾生斷苦得涅槃
時名為病滅。維摩於彼憂惱心息名我病滅。
下別釋之所以徵問。我有何以說生病滅則
我病滅。下對釋之。於中初法。次喻。後合。法
中初言菩薩為生生死等。舉生顯滅。願隨諸
有名入生死。為物受身名有生死。有生死故
[003-0471c]
諸苦隨逐名有病矣。若生得離即菩薩無。當
相正解。眾生離菩薩悲息不須為受。故無復
病。次喻顯。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
母亦病。喻前為生入生死等。若子病愈父母
亦愈。喻生得離則菩薩無。下合顯法。菩薩如
是合前長者。於諸眾生愛之若子。合前一子。
言眾生病則菩薩病合子得病父母亦病。眾
生病愈菩薩亦愈。合子病愈父母亦愈。下答
初問。又言是疾何所因起牒前問辭。菩薩病
者以大悲起。對問正解。上來三問為彰維摩
大悲方便。自下文殊次為兩問顯悲所依。悲
依空成故問空室。悲隨有生故問無侍。維摩
具答。問中居士室何以空。是一問也。言無侍
者是二問也。答中維摩先辨室空。後顯無侍。
明室空中具有七番。言相自起。維摩初言諸
佛國土亦復皆空。類答前問。佛土皆空。室是
土例。何得不空。答意如是。土空似室。是以言
亦。第二番中文殊就土更重審問。又謂更也。
亦是重也。又問佛土以何為空。為當去事無
物名空。為當即事理無為空。維摩下答。以空
空者謂以理空為土空也。身三文殊以土理
空責室事空。又問空者牒前所答佛土理空。
何用空者責室事空。既說理空為佛土空。何
用空去室中所有而為空乎。維摩下答。明須
空意。良以理空無分別故。今須空室而顯彼
空。理空難明。無物顯示令人識知名無分別。
空室顯之令人悟解名為故空。第四文殊約
理窮詮故又問。空可分別耶。此問空理可以
室空而分別也。維摩下答分別亦空。此言拂
[003-0472a]
詮而顯理也。前番之中立詮顯理。故以室空
分別理空。今此轉除破詮顯理。是以答言分
別亦空。是義云何。為不解者須以空室分別
理空。得理返望空室本無。知復時何分別理
空。是故說言分別亦空。分別空故理已詮示
不可分別。第五文殊推問空處。故又問空當
於何求。維摩為答。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六十
二見後當具論。此見是其凡夫妄情無實即是
空義。故於六十二見中求。又此妄情迷空而
起。推其所迷即是空義。故於六十二見中求。
第六文殊轉問見處。故又問言六十二見當
於何求。維摩為答。常於諸佛解脫中求。佛
證空理而得解脫。凡於脫處迷而起見。故於
諸佛解脫中求。第七文殊推問脫處。故又問
言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維摩下答。當於眾生
心行中求。眾生心行有迷有悟。迷則繫縛悟
則解脫。諸佛解脫皆從心起。故於眾生心行
中求。亦可眾生所有心行依真而起。體即是
真。故經宣說生死二法是如來藏陰即佛性
十二因緣即佛性等。窮悟此性即真解脫。故
於眾生心行中求。前答室空下答無侍。又仁
所問何無侍者。牒其問辭。下為辨釋。一切諸
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對問正辨。凡是侍者
資養為義。菩薩悲行由此資成。故說為侍。所
以下釋。於中先徵。我有何以說魔外道而為
侍者。下對釋之。魔樂生死。菩薩於彼生死諸
魔隨而不捨。不捨魔行由彼資成。故說諸魔
以為侍者。外道樂見。菩薩於彼諸見外道常
隨不捨。名為不動。此不動行由彼資成故說
[003-0472b]
外道以為侍者。前言不捨此云不動。言左右
耳。非是守正邪見不動。自下文殊更為三問。
為彰維摩病應非實。初問病相。居士是病為
何等相。緣摩下答。我病無形不可見者。以病
實無故無形相而可見也。第二文殊問病所
在。故言此病身合心合。維摩下答。云非身合
身相離者。應身無身病無所在。故非身合。言
非心合心如幻者。化心不真事等如幻。幻無
定實病亦無在。故非心合。第三文殊問其病
體。亦得名為問病因緣。四大之中何大之病。
維摩下答。言非地大不離地者。彰病實無。以
病無故不可宣說即地有病。故非地大。亦不
可說離地之外別有病體。故言不離餘大亦
爾。而眾生下舉病應有成前實無。而眾生病
從四大起。以其有病維摩現病。病隨物現。故
非實有。非實有故不可宣說即四大有離四
大有。亦可向前非地大等彰病實無。亦不離
等顯病應有。而眾生下顯前不離地等所以。
以眾生病從四大起。菩薩隨之故。不離大士
來八問廣顯維摩現化方便。自下兩問就所
化人明治病法。此則菩薩五行之中治病行
也。於中初就種性已前實病之人明慰喻儀。
彼未知法須他慰故。云何菩薩調伏心下。就
種性上實病之人明調伏法。彼自知法不須
他慰。能自調故。前中先問。云何慰喻有病菩
薩。問曰文殊今來問病。慰喻之儀應當自出。
何故請問維摩慰法。釋言。文殊今來問者問
維摩病。前具問竟。不問維摩所化者疾。維摩
所化慰喻之法唯在維摩。故今問其慰喻之
[003-0472c]
法。令人習學慰喻病者。維摩下答。初別。後
結。別中有其十一句文。攝為三對。自利利他。
初六一對教修觀解。次二一對教生善心。後
三一對教起行修。就初對中前五自利後一
利他。就自利中對人分別。初四黑小。後一
異凡。對過分別初四正觀滅煩惱行。後一悔
過滅罪之行。就前四中說無常者。觀身生滅
離常倒也。不說厭者常隨諸有不厭自身而
取滅也。說身苦者觀身多惱離樂倒也。而不
宣說樂涅槃者。在苦救物故不厭苦樂涅槃
也。說身無我觀眾生空離我倒也。而說教道
生者。雖知神空而隨假名化眾生也。說身空
者觀法體空。離法著我。不說畢竟滅者雖知
法空而常隨有不永滅也。上來四句明破煩
惱而常隨有。故異二乘。說悔先罪修滅罪行。
過去所犯名為先罪。追改名悔。而不說入於
過去者。雖悔前愆恒知罪空。不執性罪入於
過去。此滅罪業而不立性。故異凡夫。此前自
利。以己之疾愍於彼疾。是其利他。此初對竟。
第二對中當識宿世無數劫苦。觀過生厭。此
句自利。當念饒益一切眾生。興心廣濟。此句
利他。第三對中前二自利。憶所修福念淨命
者。於己修善正願出離不異求也。勿生憂惱
常起精進。於未修善忍苦修也。此前自利。當
作醫王療治眾病是其利他。求為佛醫救眾
生也。上來別竟。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令其
歡喜。總以結勸。下調伏中文殊先問。有疾菩
薩云何調心。維摩下答。文別有二。一明修相。
二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下明其成相。
在病修治名為修相。病愈德立名為成相。就
[003-0473a]
前修中初先別教。後總結勸。前別教中要唯
智悲。修智自利修悲利他。智依空成悲隨有
生。是二相須何故而然。若唯修智於空滯沒。
若唯修悲有染著。於有染著是凡夫法。於空
滯沒是聲聞法。菩薩異彼故須雙修。以雙修
故悲與智俱於有不染。智與悲俱於空不著。
於有不染非凡夫行。於空不著非賢聖行。故
下文言非凡非聖是菩薩行。又不著有則非
垢行。不偏樂空則非淨行。故下文言非垢非
淨是菩薩行。菩薩巧行。妙在於此。文中三對
修智修悲。初至文殊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
法來。是第一對。又復觀身無常苦下。是第二
對。又復觀身不離病下。是第三對。三對何異。
異有四種。一約事分別。事唯身病。初對約病
修智修悲。第二約身修智修悲。第三雙約身
病兩種修智修悲。二約法分別。法有階降。初
對約就甚深空理修智修悲。第二約就苦無
常等修智修悲。第三約就身病之事修智修
悲。三約人分別。初對菩薩不共法中修智修
悲。甚深空理唯菩薩知餘不解故。第二聲聞
共行法中修智修悲。苦無常等聲聞緣覺亦
能觀故。第三凡夫共行法中修智修悲。身病
之事乃至凡夫亦能知故。四次第分別。次第
有二。第一據深尋淺次第。空是菩薩正行所
依。故先依之修智修悲。空依詮入故。次第二
依苦無常修智修悲。苦無常等依事而辨故。
次第三依身病事修智修悲。第二從寂起化
次第。空是菩薩治病所依故。先依之修智修
悲。此即自德依此起化為化二乘故。次第二
[003-0473b]
依苦無常修智修悲。化行漸廣欲益凡夫故。
次第三依身病事修智修悲。次第如是。就初
對中文別有四。第一正明修智修悲。二文殊
師利是為有病調伏心下結歎顯勝。三有疾
菩薩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有下以智淨
悲。四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下總以結勸。
就初段中先明修智。以無受下明其修悲。前
修智中初觀見空破離有病。得是平等無餘病
下觀空亦空破遣空病。前破有病滅煩惱障。
後破空病滅除智障。二障雙遣名曰調心。又
復前段滅煩惱障遣分段因。後除智障離變
易因。二因雙除兩果不起。故為治病。前破有
中觀二無我破二著我。是中應先解無我義
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初明眾生空觀。
有疾菩薩為滅法下明法空觀。前生空觀破離
我想。後法空觀滅除法想。二想俱息名為調
心。又生空觀斷滅四住去分段因。法空之觀
除捨無明離變易因。二因雙除兩果不起名
為治病。生空觀中初約四大為生空觀。又此
病起皆由著下。約就五陰為生空觀。前中初
先推其患本。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
諸煩惱生。眾生著我名妄顛倒。所取不真名
為妄想。無我計我稱曰顛倒。貪瞋等結名諸
煩惱。由彼生於現在病也。無有真下觀行斷
除無有實法誰受病者。略觀無我。所以下釋。
先徵。後解。四大合故假名為身觀身假有。四
大無生身亦無我觀身實無。四大無主別求無
神。身亦無我。將別顯總成總無我。下就五陰
明觀無我。於中有二。一觀五陰破離總我。二
[003-0473c]
又此法者各不知下。觀察五陰破離別我。前
中初先破離我想。當起法下明修法想。前離
我中。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推其患本。是故於
我不應生著。於過去厭。既知病本即除我想
及眾生想。知過斷除。不取人性名除我想。不
取和合假名人想。是故名離眾生之想。觀別
破總故悉除之。下修法想。當起法想總勸修
習。應作念下別教修習。應作是念但以眾法
念成此身。觀別成總。除前我相無人唯法。是
以言但。謂但五陰眾法成身。起唯法起。滅唯
法滅。破總歸別。遣眾生相無生紀法。是以
言唯。此破總我。下破別我。又此法者各不相。
知別觀五陰體非知者。起時不言我起滅時
不言我滅。別觀五陰體非五陰體非神我。上
觀生空下觀法空。有疾菩薩為滅法想。明修
所為。下教正修。修有九句。第一教觀法相之
過。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法。著我心
名為法想。倒有三倒八倒之別。心想見等是
其三倒。常樂我淨無常無樂無我不淨是其
八倒。心相見等是迷理倒。迷空立有常樂淨
等迷法想倒。翻染為淨及淨為染廣如別章。
此應具論。前眾生我是八倒收。此法著我是
三倒攝。倒義同前故得言亦。二教生厭心。倒
是大患我應離之三倒。是其一切惑本故言
大患。患故須離。三教離法。云何為離。問前起
後。離我我所對問正辨。法著我中六根名我。
六塵曰所。四重顯前離我我所。先徵後辨。謂
二法五重明前離二法義。先徵後辨。所謂不
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十二入中六根名內
[003-0474a]
六塵稱外。內外皆空所以不念。以不念故純
行平等。諸法皆等且說斯耳。諸經多爾。故經
言謂十二入自性平等。共此相似。六釋顯前
等。先徵後辨。所謂我等及涅槃等。此說生死
以之為我。是凡體故生死法空名為我等。涅
槃亦如名涅槃等。七重釋前我及涅槃二種
等義。先徵後辨。此二皆空故曰平等。八釋顯
前空。先徵後解。我及涅槃但名無實。是故言
空。經說三但。但名但用但假施設。今舉初但
餘略不論。破相畢竟用及施設亦皆無故。九
出所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故名為空。前破
有病下破空患。何故須然。如人有病服藥破
遣其病既除藥亦須捨。若藥不捨藥復成患。
行者如是為破有病觀空。為治有病既除空
亦須捨。若空不遣彼復成患。為是須破。良以
說空原為破有。不飲使人於空計著。是以破
之。文中初言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
簡前起後。問曰空相云何是病。於空樂著不
能隨有起諸行。故又妄分別。彰於平等如實
智故。是義云何。如上文說。寂滅是菩提滅諸
相故。此智是相所以是過。不觀是菩提。離諸
緣故此智是緣。所以是過。不行是菩提無憶
念故。此智憶念所以是過。斷是菩提斷諸見
故。此智是見所以是過。離是菩提離妄想故。
此智妄想所以是過。如是一切。空病亦空破
後同前。著空之心名為空病。此妄分別體不
真。以不真故情有理無。觀此理無破遣空病。
是故說言空病亦空。空義同前。是以言亦。前
破有病通破有法。此破空病空法亦捨。是義
[003-0474b]
云何。經說諸法悉如幻化。幻化諸法有無同
體。以同體故無法為有。有法為無。無為有故
有則非有。破遣有病有為無。故無則非無。破
遣無病。若具論之說此有無為非有無。有無
之外無則非有非無可取。破遣非有非無之
病。還即說此非有非無以為有無非有無外
無別有無自相可取。是故亦破有無之病。具
離此等名出四句。破後二病。文略不說。上來
修智。下次修悲。於中有二。一為化生不滅諸
受。二設身有下依受生悲。前中初言以無所
受。牒前起後。明自無受。向前修智見法平等。
無法可受名無所受。而受諸受明受為物。為
化眾生具受諸苦名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
滅受。明受不息未具化他功德佛法。故不滅
受而取證也。謂不證於受滅涅槃。上來為化
不滅諸受。下明起悲。念惡趣生起大悲者。正
起悲心。我既調伏下依悲化益。益中初言我
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明起化意。但除
其病而不除法。明知化儀。知化眾生但須教
其斷除心病。不須除法。何故而然。法有真妄。
佛性是真。妄情所取。有無法說以為妄。若論
真法體當非過。不須治斷。妄法情有。除情彼
無。不勞別斷。故不除法。不除法故易可化度。
為斷病下正明化益。為斷病本而教導之。總
明化益。下別顯之。別中有二。一出其病本。二
云何斷下教令斷除。前中初言云何病本。徵
前起後。謂有舉緣對問正辨。此猶是其法著
我心。諸過之原名為病本。攀者是手緣者是
足。心之取境如手攀物如足緣樹。法從喻稱
[003-0474c]
故曰攀緣。下重顯之。從有攀緣則為病本彰
其本義。依此妄心能生諸惑。發業招苦故稱
病本。何攀緣謂之三界。顯攀緣義。攀緣三界
一切諸法故曰攀緣。下教斷中云何斷緣。問
以起發。以無所得對問略辨。觀真捨妄名無
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重復顯之。離上攀
緣名無得。故若無所得則無攀緣。雖言無得
則無攀緣。而猶不知。何者是緣說為無得。下
復顯之。何謂無得徵前顯後。謂二見者出其
所無。二見正是攀緣體也。雖言二見猶故難
識更須重辨。何謂二見問前起後。內見外見
對問正辨。內謂六根。立有不空名為內見。外
謂六塵。立有不空名為外見。此內外見是其
向前無所得也。上來第一明修智悲。自下第
二結嘆顯勝。文殊是為有病菩薩調伏其心。
結前修智。為斷老等嘆上修悲。於中初法。次
喻後合。法中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是
順嘆也。為物斷苦方得名為。菩薩正道。是故
名為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惠
利。是反嘆也。不能以道濟惠利人名無惠利。
喻中勝怨乃為勇者。為他除怨。方名大勇。亦
可眾生菩薩所親眾生所患即菩薩怨降伏此
怨。乃為大勇。合中兼除菩薩謂者。兼為他人
除老病死方。乃得其菩薩名也。自下第三以
智淨悲。以智破遣愛見煩惱。合悲離染名為
淨悲。文中有二。一以正智觀自觀他非真非
有。二作是觀下用之淨悲。前中初言有疾應
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觀自類他。病相非真
妄情有故體非有。性空寂故非真世諦。非有
[003-0475a]
真諦。言眾生病亦非真有。觀他同自義如前
解。上來世觀淨悲所依。下用淨悲。於中有二。
一除愛見淨於悲心。二愛見悲者則於生死
有疲厭下。明淨悲益。前中初言作是觀時於
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正教淨悲。見有
眾生實病可憐名愛見悲。菩薩觀察生病非
真。故應捨愛。生病非有故應離見。通則義齊。
所以下釋。先徵後解。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
起大悲。故應除離愛見之悲。愛見之心是四
住。惑見是初地。愛是後三。四住煩惱望無明
地。後起依前名之為客。坌污稱塵。斷此客塵
淨心度物名起大悲。淨悲益中有其二種。一
有不厭常化之益。二有離縛解他之益。前中
初言愛見悲者即於生死有疲厭心。舉損顯
益。以有愛見能生諸苦。厭而求滅故於生死
有疲厭心。又以愛見分別怨親不能廣化。故
有疲厭。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彰益異損。翻前
可知。離縛益中文別有四。初先正辨。在在所
生不為愛見之覆也。明自離縛。所生無縛能
為眾生說法解縛明能解他。二如佛說下引
說證成。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
是處。舉失顯得。反明有益。若自無縛能解彼
縛斯有是處。彰得異失。順明有益。三是故下
結勸捨縛。是自有縛不能為他解縛義。故不
應起縛。四何謂下辨縛解相。先問起發。云何
謂縛問其縛也。何謂解者問其解也。下對辨
之。於中初約禪定之行以論縛解。貪著禪味
是菩薩縛對初問也。得禪愛著名著禪味。以
方便生是菩薩解對後問也。雖得諸禪。而不
[003-0475b]
隨禪。解脫力生隨有能滿菩提法處。而生其
中名方便生。不為禪縛故名為解。下約智慧
以論縛解。先開四問後廣辨釋。前開門中。
又者更義。前約定論。更約慧說。是以言又。無
方便慧縛是第一門。隨有生染名無方便。入
空自調說之為慧。如此修者不能以慧隨有
除染。所以名縛。有方便慧解是第二門。隨有
不染名有方便。入空自調說之為慧。如此修
者能以空慧隨有除染。所以名解。此前二對
約就有行明慧縛解。無慧方便縛是第三門。
不能觀空除滅煩惱。名為無慧。隨有修善說
為方便。如此修者以無慧故有行被染。故說
為縛。有慧方便解是第四門。觀空離染名為
有慧。隨有修善說為方便。如此修者以慧除
染。有行不染說以為解。此二對約就空慧有
之與無。明其有行縛之與解。下廣辨釋。何謂
無方便慧縛牒問初門。下釋其相。謂菩薩以
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釋無方便。見有
佛土可貪可求。名愛見心莊嚴佛土。見有眾
生可悲可起心攝取。名愛見心成就眾生。愛
見心起名無方便。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
調伏釋有慧也。是名下結。如此修者不能以
慧隨有除染。使無方便故慧名縛。何謂有方
便慧解。牒問第二。謂不以愛見莊嚴佛土成
就眾生。釋有方便。見土及生猶如幻化都無
一實。隨化分齊。淨土利生名無愛見莊嚴佛
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
而不疲厭。釋有慧也。是名下結。如此修者能
以空慧隨有除染。使有方便故慧名解。何謂
[003-0475c]
無慧方便縛。牒問第三。謂菩薩住貪欲等釋
無慧也。以無空慧破除染過。故住貪等。貪欲
貪毒瞋恚瞋毒下邪見等通皆是癡。而殖德
本釋有方便。能隨諸有具修諸行名有方便。
是名下結。以無空慧除煩惱故。有行被染名
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牒問第四。謂離貪
等釋有慧也。以慧觀空破除染惑故離貪等。
殖眾德本迴向菩提釋有方便。能隨諸有具
起所行名有方便。是名下結。以有空慧除煩
惱故有行不染名方便解。上來第三以智淨
悲。自下第四總以結勸。文殊師利有疾菩薩
應當如是觀察諸法。前所說中就初以勸。應
說病法非真非有。前唯約病修智修悲。自下
第二明唯約身修智修悲。又復觀身無常苦
空無我名慧。是修智也。觀此身法而生厭離
故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
不厭倦是名方便。是修悲也。自下第三雙約
身病。修智修悲。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
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是修智也。
隨事分齊。身是苦身即體是病。故身與病不
相捨離。下重顯之。是病牒病是身牒身。亦可
是病身是病也。言是身者病是身也。此二同
體起。無前後名非新故。噵此何為。若別體法
起容先後。先故後新。今言身病非新非故。明
非別體。非別體故厭斷病者。身亦須厭。設身
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是修悲也。假有非
定。是以言設。上來三對隨別廣教。下總結勸。
文殊有疾菩薩應當如是調伏其心。前明修
相。下明成相。病愈德立名為成矣。由前智悲
[003-0476a]
勳成菩薩不住行德。於中有四。第一寄對以
顯不住。二雖過魔下約就修義以明不住。三
雖行空下歷諸行門而顯不住。四雖觀諸法
不生滅下就佛果德以說不住。初中四句。第
一約對愚智二人以顯不住。愚謂凡夫智謂
聲聞。中初先正明不住。不住中者不住向前
調伏心中。專住調心不能現染攝化眾生。是
故不住。此異聲聞。亦復不住不調伏者。明異
凡夫。專住不調。便起染過招集生死。是以不
住。所以下釋。先徵後辨。反以顯之。若住不調
是愚人法。釋後不住不調所以。若住調心是
聲聞法。釋前不住其中所以。是故已下結勸
不住。離此二下結成菩薩不住道行。第二約
對生死涅槃二種果法。以彰不住。初先正辨。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不樂有為。住於涅槃不
永滅度不著無為。是菩薩行。總以結之。第三
約對凡聖二人而顯不住。初先正辨。非凡夫
行不著於有。非賢聖行不住於空。是行總結。
第四約對生死涅槃二種因法以論不住。初
先正辨非垢行者。常修無漏。非淨行者現起
有漏。是行總結。此初段竟。自下第二約就修
義以明不住。句別有七。初句約就摧邪行中。
以明不住。初先正辨。雖過魔者是入寂行所
證淵寂。魔緣不及名過魔行。辨寂兼有。是以
言雖。下諸句中雖義例然。而現降魔是隨有
行。能現勝通令魔佉伏名現降魔。是行總結。
下六約就修正行中以明不住。初三自利次
一利他。次一自利後一利他。前三句中初一
約就求果心中以明自利。初先正辨。求一切
[003-0476b]
智離不求行。無非時求捨專求行。未至極果
中道取證名非時求。菩薩不爾。是故名為無
非時求。是行總結。後二約就修因行中以明
自利。於中前句是真諦觀。後一世諦因緣之
觀。前中雖觀諸法不生。明不著有。不入正位
明不證無。所謂不入無相正位。後中雖觀十
二緣起。明不同邪。而入邪見明不守正。此三
自利。次一利他。雖攝一切離不慈行。而不愛
著去愛染行。次一自利。雖樂遠離修寂滅行。
噵言不依身心盡者。起隨有行。下一利他。雖
行三界起物行。不壞法性修入寂行。見有乖
空名壞法性。菩薩不爾。故云不壞。上來七句
合為第二。約就修義以明不住。自下第三歷
諸行門以顯不住。於中細分有十三門相從
為七。一三空門。餘處說三。此中說四。謂空無
相無作無起。於空理中無果可為名為無作。
無因可生說為無起。雖行於空明不著。有而
殖德本顯不住無。是行總結。雖行無相明不
著有。而度眾生顯不住無。雖行無作明不著
有。而現受等顯不住無。雖行無起明不住有。
而起善行顯不住無。二六度門。雖行六度不
偏利他。遍知眾生不專自利。故名不住。三六
通門。雖行六通心無壅礙。而不盡漏示起染
障。六通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四四無量
門。雖行無量明修梵因。不貪梵世不求梵果。
故名不住。五禪定門。雖行禪定解脫三昧明
修定因。禪是四禪定者。是其四無色定。言解
脫者謂八解脫。言三昧者謂三三昧。而不隨
生不受禪果故名不住。六道品門於中有七。
[003-0476c]
雖行四念厭捨有為。而不永離身受心法不
證無為。雖行四懃斷離有為不捨精進不住
無為。雖行如意用而常寂。而得自在寂而常
用。雖行五根明修自利。分別眾生不捨利他。
雖行五力明常修因。而樂佛力亦恒求果。此
二不偏故名不住。雖行七覺明常修因。分別
佛慧恒求佛果。雖行八正明恒修因。樂行佛
道亦常求果。此是第六。七止觀門雖行止觀
不住有為。而不畢竟墮於寂滅不證無為。此
是第三歷諸行門以顯不住。自下第四約佛
果德以明不住。句別有五。前四修因求果。不
住後一得果行因不住。就前四中初之三句
求佛正果。後之一句求佛依果。求正果中初
求報身。次求法身。後求應身。求報身中。雖
觀諸法不生不滅明入空行。而以相好莊嚴
其身起隨有行。求法身中。雖現聲聞辟支
佛等起隨小行。不捨佛法修入大行。求應身
中。雖隨諸法究竟淨相修淨滅行。而隨所應
為現其身起化用行。求依果中。雖觀佛因永
寂如空修離相行。而現種種清淨佛土起嚴
土行。上來四句修因求果。自下一句得果行
因。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是得果也。
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行因也。此是不斷佛
種業矣。是行總結。上來二人問答辨法。說是
語時文殊所將大眾已下明說利益。


不思議品者。此初對中前明所行。此明所成。
由前修治斷除病障。便成出世解脫之德。德
成自在妙用難測。心言不及名不思議。廣辨
此義名不思議。此品有三。一因舍利念坐為
[003-0477a]
由。維摩身現不思議事。二舍利言未曾有下
因舍利嘆。維摩口說不思議德。三時大迦葉
聞說是下。因大迦葉傷嘆自絕。維摩辨出不
思議人。初中有三。一舍利弗念坐為由。二維
摩詰因其所念教正求法。三爾時長者問文
殊下。因其所念取坐燈王現不思事。初中舍
利舉能念人。見此室中無有床坐明念所因。
因上空室。作是念等正明所念。斯諸菩薩舉
菩薩眾。斯猶此也。大弟子者舉聲聞眾。此等
諸聖當於何坐。何故舍利偏興此念。良以舍
利弟子中標智慧深明。知因此念廣有起發。
故偏起念。第二段中維摩何故教正求法。正
心求法方與解脫實性相應。維摩所現方能
見聞。故須教之。文中有二。一教正求法。二由
正教。五百天子得法眼淨。前中有三。一維摩
詰知其心念。審定舍利。為法來耶。求床坐耶。
二舍利正答。我為法來非為床坐。三維摩詰
隨答教呵。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坐。是
呵辭也。餘是教辭。中有三。一明求正法必
須捨相。二所以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三是
故舍利若求法下結勸捨相。前中初先教捨
染相。不著佛下教捨淨相。染淨雙捨心與理
合。名求正法。問曰淨好何須教捨。法門有三。
一是對治修捨之門。有惡斯捨有善皆修。二
破相門。若好若惡一切悉遣。三立相門。淨穢
斯起。今就第二故染與淨悉教捨離。前捨染
中。夫求法者舉其所求。下教捨相於中。約就
陰界及入三科法門及三界處教其捨離。非
有色等教捨五陰。隨俗有陰於真則無。無可
[003-0477b]
貪求故言非有色受等求。餘亦如是。亦可了
知非有色等名求正法。故言非有色受等求。
餘亦如是。非有界者。了知真中無十八界。非
有入者。了知真中無十二入。非有欲色無色
求者。了知真中無三界處。教捨淨中。淨法無
量。今且約就三寶境界四諦觀行。教令捨著。
餘類可知。前三寶中。夫求法者舉正求法。不
著佛等教其捨相。隨順世諦佛等可受名之
為著。著故貪求。於理皆如。所以不著。無可貪
取故曰不求。亦可不著名正求法故名為求。
後諦觀中。夫求法者舉正求法。下教捨相。隨
世分齊有苦須見。有集須斷。有滅須證。有道
須修。貪樂此行名之為求。於理悉無。是故說
言。無見苦求乃至無有修道之求。不求聖人
觀苦之智名無見苦。不求聖人斷集之行名
無斷集。不求聖人所造斷障。證滅之德名為
無造盡證之求。造謂作也。盡猶滅也。不求聖
人修道之行名無修道。於此諸行悉皆不求。
亦可離此名正求法故名為求。上來第一明
正求法必須捨相。自下第二明其取相不名
求法。於中。初言所以者何。徵前起後。如來常
說求知陰等名正求法。我有何以說正求法
一切悉捨。下對釋之。釋意如何。明佛隨俗說。
求陰等名正求法。今就真諦於真法中一切
悉無。凡有所取皆非求法。故教之。文中十句。
一一句中皆初明其法體無相。後明取相不名
求法。此十相從攝為五對。一一對中皆初明
其法體離情。情取之者不名求法。後明離相。
取相之者不名求法。此互相成。由離妄情令
[003-0477c]
相不生。由離妄相使情不起。五對何別。其第
一對明取淨相不名求法。後之四對明取染
相不名求法。第一對中。約就諦觀明其取淨
不名求法。準依上文亦應宣說。取著三寶不
名求法。今略不論。於此對中前句明其法體
離相。取相之者不名未法。取已能修是其情
也。所修善法是其相也。就前句中。法無戲論
彰法離情。真諦名法。是法寶故取已有修。理
外分別名為戲論。真法離此名無戲論。若言
我當見若斷下。明其取情不名求法。何故如
然。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彰於平等
無戲論理。故非求法。就後句中。法名寂滅。彰
法離相。若行生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於淨
法中。道起名生。障息稱滅。若行生滅障於寂
滅無生滅法。故非求法。後四何別。第一對中。
前句明其法體離愛。愛心之者不名求法。後
句明法離愛境界。取著愛境不名求法。第二
對中前句明其法體離見。有見心者不名求
法。後句明離見之境界。取著見境不名求法。
第三對中前句明離妄識之心。有妄心者不
名求法。後句明離妄識境界。取著妄境不名
求法。第四對中。前句明離事識之心。有事識
者不名求法。後句明離事識境界。取著事境
不名求法。此四對中前之兩對明離心法。後
之兩對明離心體。就初對中先離愛心。法名
無染彰法離愛。法染猶愛也。若染已下明有
愛心不名求法。若染於法若世法也。乃至涅
槃著出世法。是則染著非求法者。以有愛染
障於清淨無染之理。故非求法。下離愛境。法
[003-0478a]
無行處彰法離相。五塵等法是愛行處。真中
無此。名無行處。若行已下明其取相不名求
法。第二對中初離見心。法無取捨。彰法離見。
見好可取見惡可捨其中無此。名無取捨。若
取捨下明有見心。不名求法。心有取捨障於
平等無取捨義。故非求法。下離見境。法無處
所彰法離相。五陰等法是生見處名為處所。
真中離此。名無處所。若著處下明其取相不
名求法。第三對中。初離妄心。法名無相彰法
離情。妄識之心妄取虛境名為相識。真中無
此。名法無相。若隨相下明隨識不名求法。下
離妄境。法不可住彰法離相。妄相境界為心
所依名為住處。真中無此。名法不住。若住於
下明其取相不名求法。第四對中初句明離
事識之心。言法不可見聞覺知。彰法離情。眼
識名見耳識曰聞。鼻舌身識說以為覺。意識
云知。於真法中畢竟無此。故云不可見聞覺
知。若行見下明有見等不名求法。下明遠離
事識境界。法名無為彰法離相。六塵境界是
其有為。真中無此。故曰無為。若行已下明取
有為不名求法。前明求法必須捨相。次明取
相不名求法。是故舍利若求法下是第三段
結。勸捨相。是前取相非求法。故正求法者於
一切法應無所求。上來正教。自下第二明教
利益。由前正教五百天子知法離相。於諸法
中得法眼淨。此法眼淨初地見道。前舍利弗
念坐為由。第二維摩教正求法。自下第三維
摩因念取坐燈王顯不思事。於中有五。一問
文殊。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師子之坐。二文殊
[003-0478b]
具答。三維摩詰神力取坐。四大眾同見。五命
眾俱坐。就初段中。仁者遊於無量千萬阿
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坐者。為顯所取坐中
勝也。師子坐者人處不怯名師子坐。亦可坐
下有師子像如蓮華坐。十方妙坐維摩應知。
何故須問。為使人文殊以實具答。就實以彰
不思議力。為是須問。又欲使彼文殊彰遠寄
遠以顯不思議力。是以須問。自下第二文殊
具答。言東方者辨其方所。言度三十六恒河
沙國彰其遠近。言有世界名須彌相列其國
名。佛告須彌彰其佛稱。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明佛身相。坐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辨
其坐相。言高八萬四千由旬是其佛坐與佛
等量。弟子之坐倍卑於此。出世善根之所出
生故嚴第一。自下第三維摩聖坐現神力者。
如意通力非餘通等。彼佛遣者。神力使來因
之為遣。三萬二千彰其多也。言高廣等顯其
大也。縱廣四萬二千由旬故言高廣。入維摩
室現不思議令人敬也。廣多之坐入於小室
名示不思議。問曰下說香積取飯遣化而往。
今此取坐何故不然。直現神力化隨時變非
可一定。又香積國有人欲來須化引接。此無
來者故無化往。自下第四大眾同見。言諸菩
薩大弟子等舉能見人。昔所未見彰化異常。
其室廣等正明所見。其室廣博悉容三萬二千
坐等。明內不小。於毘耶離及閻浮提亦不迫
迮悉見如故。彰外不大。人聞室廣苞容多坐。
謂改舊室令使寬廣方容多坐。故須宣說於
毘耶等亦不迫迮悉見如故。自下第五命眾
[003-0478c]
俱坐。於中有二。一命大菩薩令其俱坐。地上
菩薩是其大也。二新發下命小菩薩及聲聞
眾。令其悶同坐。地前菩薩是其小也。前中
四句。一勸文殊與諸菩薩上人俱坐。二教立
身如彼坐像。坐高身卑恐不相稱。是以教之。
三其得通下明諸菩薩受其後教變身如坐。
四受前勸坐師子坐。後中五句。一新發菩薩
及弟子眾皆不能昇。二維摩詰告命令坐。以
前舍利念坐為心故偏告之。三舍利弗自辭
不堪。四維摩詰教禮燈王。五諸菩薩及舍利
等受教禮佛方始得坐。以是燈王化現境界
故禮承力方堪昇坐。自下第二因舍利嘆維
摩口說不思議德。恐舍利弗取前為極除此
更無。故須廣說。文中有二。一舍利弗嘆前起
後。居士未有是總嘆也。如是小室乃容受等
是別嘆也。二維摩詰因嘆廣說。說中初言唯
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者。總舉德體。此第
十地所得。無量諸解脫中初解脫門。德體無
礙名為解脫。又用自在亦名解脫。不可思者
經中亦名不思議也。通釋是一。於中分別非
無差異。異相如何。據實望情名不思議。據情
望實名不可思。何故如然。據實望情實外無
情。為是不思為是不議。是義云何。情相之興
原由妄想。以妄想故妄想法生。如因眠睡夢
境界生。此是初對。妄想既生心取為有。為之
施名。施名心起名心起已名字隨生。此是兩
對。名字既生心隨名字。取著諸法。名為覺觀。
覺觀起已發動口言名為言說。此是三對。言
說起已復隨言說取所說法。是則言說以之
[003-0479a]
為道。心以為行。由心取法。違順等境一切應
心。此是四對。由是生死之相熾然增長不絕。
契證如實達妄本無。由知無故妄想不生。妄
不生故妄相不起。此初對滅。相不生故不復
取相。為之施名。名心則盡名心盡故名字不
起。此兩對滅。名不起故不復隨名取著諸法。
覺觀心息。覺心息故不起言說。言說亦止。此
三對滅。言說止故不復隨言取所說法。當知
此則言語道斷心行隨滅。心行滅故違順等
境一切皆息。名得涅槃。此四對滅。滅此四重
妄相之心說為不思。離名去說稱曰不議。不
思如是。據情望實情外有實。情外之實心言
不及。是故名為不思議。今據後門。是故名為
不思議。不思有二。一體。二用。體則淵深情緣
不及名不可思。口言不逮名不可議。用則叵
測名不可思。用過言限名不可議。名不思議
解脫門矣。此舉德體。下彰其用。良以此法是
其緣起作用之性諸佛菩薩證會相應。情相
悉滅。但以法力自然普現無盡之用。如如意
珠能出眾物。諸佛菩薩所得法門例皆同爾。
凡所作用皆是法力。都非心力。故今住此解
脫之門能現無量不思議用。文中初別我。今
略下總結顯多。別中合有十三復次。前之十
二色中自在。後一明其音聲自在。色中初有十
一復次。世界自在後一明於己身自在。前世
界中十一復次相從為七。一大小自在。須彌
入芥。二廣狹自在。海入毛孔。三身力自在。亦
得名為運轉自在。斷取三千擲置他方恒沙
界外。還置本處。四修促自在。七日為劫劫為
[003-0479b]
七日。五示現自在。一切世界莊嚴之事集在一
國示於眾生一國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
示一切。六容受自在。於自身中廣容諸物。於
中有四。一十方眾生供養之具於一毛孔皆
令得見。二十方所有日月星等於一毛孔普
使見之。三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
著口中。而身無損。四十方世界劫盡之火入
於腹中。而不為害。此四合為容受自在。七輕
舉自在。下方過於恒沙世界取一佛土。舉著
上方過恒河沙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雖為
此事不嬈眾生。上來明其世界自在。下次明
於己身自在。住不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
現作佛身。乃至或現輪王等身。上來明其色
中自在。下次明其音聲自在。十方世界所有
眾聲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苦空無常等
音。又十方佛所說之法皆於向前所變聲中
普皆得聞。上來別說。下結顯多。我今略說解
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自下第三因大
迦葉傷嘆自絕維摩辨出不思議人。於中初
先迦葉傷嘆。維摩下出不思議人。迦葉何因
而為傷嘆。由前聞說不思議德。知己無分所
以傷嘆。傷嘆之意為欲使人厭小求大。文中
有三。一大迦葉聞前所說嘆未曾有。二謂舍
利下傷己絕分。三因前二諸天發心。初段可
知。第二段中別有四句。一明聲聞聞大不解。
先喻後合。二智者下明諸菩薩聞說不思解
脫之德。無不解了發心願求。三我等何為永
絕根下。就前第一明小絕分。并彰一切聲聞應
泣。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003-0479c]
明小絕分。迦葉彰己及餘聲聞證小捨大。無
心趣求。故言我等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
敗種。類以顯之。一切聲聞聞是不思解脫門
等。明小應泣。失利處重故應號泣聲振三千
大千世界。四一切菩薩應大欣下。就前第二
明諸菩薩聞大應悟。并說信益。有大心者終
能別證。故應欣慶頂受此法。有信解者受味
難捨。諸邪異法法不能傾動。故一切魔無如
之何。此四句中第一第三令人厭小。第二第
四使人欣大。第二竟。自下第三明由前說故
令三萬二千天子發菩提心。自下第二維摩
因前辨出不思議解脫之人。何故須辨。前言
信解不思解脫。一切魔眾無如之何。人喜生
疑。向持世為魔惑亂。佛將成道為魔所嬈。如
是非一。云何而言信解不思一切魔眾無如
之何。為遮此疑成前所說。故今宣說。十方世
界作魔王者。及諸乞求惱菩薩者。多是不思
解脫菩薩。非實凡夫。實凡不能為此事。故信
解不思解脫。菩薩凡夫魔眾無如之何。又復
前明順行現示。未明逆行。故此辨之。文中有
三。一明十方作魔王者多是菩薩。二明十方
強乞求者亦是菩薩。三是名下總以結嘆。初
中先明作魔王者多是不思解脫菩薩。以方
便下明作所以為化眾生。第二段中先法後
喻。法中初先彰聖異凡夫。凡夫下劣不能已
下。簡凡異聖。亦得名為舉凡顯聖。前中先明
十方菩薩有人從乞頭目耳等。多是不思解
脫菩薩。以方便下明作所為為誠其心令其
堅固。所以下釋釋彼菩薩獨能所以。先徵後
[003-0480a]
解。以此菩薩有威德力。故能逼迫。示諸眾生
如是難行苦行之事。令人力厲堅固所行。亦
令世人都之尊敬。簡凡異聖。文顯可知。喻
中。譬如龍象蹴踰喻前不思菩薩獨能。非驢
所堪。喻後凡夫下劣不能。彼十方界修行菩
薩唯有不思菩薩。能逼強抑令施。凡夫不堪。
彼一切處所有龍象。唯大龍象能蹴能踰。非
驢所堪。下結嘆中是名智慧方便門者。行違
攝物故曰方便。


觀眾生者。於此品中明觀眾生虛妄不有而
行無量。就斯標品名觀眾生品。向前兩品合
為初對。此品即為第二對也。於此品中初明
所行。時維摩室有天女下彰其所成。與前何
別。前初對中離過之行以為所行。後明所成。
今此對中集善之行以為所行。後明所成。約
位且分。離過之行是其地前。成善地上。就所
行中。初明利他。文殊又問生死有畏當何依
下明其自利。前利他中。修四無量以為利他。
四無量義廣如別章。然今且約三緣分別。一
眾生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汎解有三。第一
直就化益分別。如涅槃說。諸眾生欲與其利
名眾生緣。緣於一切五欲樂具利眾生法。欲
與眾生名為法緣。緣如來者名曰無緣。簡前
二故。故涅槃云。慈者多緣貧窮眾生。如來大
師永離貧苦。受第一樂。若緣眾生則不緣佛。
故曰無緣。法亦如是。緣法之時欲與眾生。不
欲與佛。以是義故名無緣。若爾何故須緣如
來。為將佛樂與眾生。故若緣佛樂故與眾生
應名法緣。為欲簡別世間法故不名法緣。又
[003-0480b]
佛是人故不名法。若佛是人何故不名眾生
緣乎。為欲簡別所益眾生。是故不得名眾生
緣。第二義者。前二化益。後一觀入。以別三
緣。如地經說。緣於一切所益眾生名眾生緣。
緣於一切化眾生法名曰法緣。此二化益觀
法空寂稱曰無緣。此一觀入。第三義者前一
化益。後二觀入。以別三緣。如涅槃經及地持
說。緣諸眾生欲與其利名眾生緣。觀諸眾生
但是五陰生滅法數無我無人。而行慈等名
為法緣。問曰。無人云何慈念。諸眾生妄為我
人定所纏縛。為之輪轉。深可哀傷故得行慈。
又如下釋。菩薩自念。為諸眾生說如斯法。是
真行慈。如是一切。問曰無人為誰說乎。經言
無者無定性人。非無和合假名眾生。故得為
說觀眾生五陰法數畢竟空寂。而行慈等名曰
無緣。問曰。無法云何行慈。解有兩義。一念眾
生妄為有法之所纏縛不能出離。深可哀傷。
故得行慈。二念為生說如斯法。即是第一義
樂。與人故得名慈。如是一切。問曰。無人法亦
不有。為誰宣說。釋言若就菩薩自觀見法平
等。實無能慈亦無所慈。佛亦如是。是以經言。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據凡望聖凡外有
聖。聞聖宣說空無我義便能捨有證入其中。
故得宣說菩薩行慈。佛亦如是。是以經言。眾
生強分別說佛度眾生。於此門中更有多義。
廣如別章。三緣如是。然今且約第三一門明
修無量。理實四行齊有三緣。但今文中。言有
隱顯。慈無量中備具三緣。初觀眾生人法皆
空。而起慈行。即是法緣。及無緣義。下以六度
[003-0480c]
益眾生等。兼具生緣。悲喜捨中唯眾生緣。餘
略不論。良以是中慈為行體。故備三緣。餘三
行用故唯生緣。就前慈中初明修相。行寂滅
下明其相成。修在緣觀成在真心。修中初觀
人法皆空。即是法緣及無緣觀。文殊言下依
觀修慈。前中文殊先問起發。云何菩薩觀於
眾生。維摩下答。文別有二。一觀生空即是法
緣。二如無色界色已下明觀法空。即是無緣
生空觀中有十五句。皆借喻顯。前之一喻別舉
別合。後十四喻併舉總合。此有何別。初之十
句就相明虛。明五陰相虛無神主。後之五句
就情說無。妄情所取畢竟不有。如第五大第
六陰等。又前十句觀相虛假破去人性。後之
五句觀理空寂。破去人相。前十句中譬如幻
師見所幻人。立喻顯法。幻師知幻了了不真。
故取為喻。菩薩觀生為若此者。合之顯法。下
如智者見水月等。轉喻顯法。智者見於水中
月等。知實非有。菩薩生觀實知非有。故取
為喻。說何為水。名何以為空中之月。將何以
為水中之月。總取水月況生無實。不勞別對。
若欲細合汎解有二。一約眾生分齊以論。二
約法說。約生論者曲有兩義。一起我見。二起
我相。若起我見陰法如水。我見之心如水中
月。於此門中本識之心。及本識中無始薰習。
我見種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於彼妄想五
陰法中我妄想生。如水中月。故地持云。久遠
積習我我所。著於五受陰起我妄想。此復為
本。如空中月。於彼事相五陰法中中我人見
起。如水中月。故地持云。依我妄想起身見我
[003-0481a]
慢。若起我想妄心如水。五陰集用我人之相
如水中月。於此門中佛性緣起集用之我及
本識中無始薰習我塵種子如空中月。由依
此本。我妄想中妄相五陰集用人現如水中
月。此復為本。如空中月。於彼事識我見心中。
五陰集用我人相現如水中月。妄心妄境宜
相起。故約法論者。亦有二種。一起妄心。二起妄心。本識之心及本識中無始熏習妄想
種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於彼妄相虛偽法
中心想見等妄想心生。如水中月。此復為本。
如空中月。於彼事相陰界入中事識心生。如
水中月。若起妄法妄心為水。妄法如似水中
之月。於此門中。佛性緣起陰界入法及本識
中無始熏習法塵種子。如空中月。由依此本。
妄想心中陰界入等虛偽相現。如水中月。此
復為本。如空中月。事識心中陰界入等事相
法起。如水中月。汎論如是。今約眾生分齊言
耳。水月既然。鏡中像等類亦同爾。後五句中
妄情所取我性本無。是故說言如第五大第
六陰等。又復假名人相亦無。是以說言如第
五大第六陰等。於色法中唯有地水火風四
大。更無第五。成身法中唯有五陰。更無第六。
如第七情。情猶識也。於事識中唯有六識。更
無第七。何故如是。六根之外無第七根。六塵
之外無第七識。通妄及真說七說八。理亦無
傷。今唯就事故無第七。生識法中唯有六根
及與六塵十二入法。無第十三。根塵識等隨
別開分。唯十八界無第十九。良以此等畢竟
無法似身無我。故取為喻。法空觀中先喻後
[003-0481b]
合。喻別十五言皆可知。上來觀生明其法緣
及無緣義。下明修慈。於中文殊先問起發。若
作是觀不見人法。云何行慈。維摩下答。菩薩
觀無自念。為生說如斯法。是真行慈。是義云
何。為生說前空無我法。能令眾生捨有證空。
即是第一義樂與人。故得名慈。問曰。無人為
誰說乎。此如上解。前明修相。自下第二明其
成相。先辨後結。辨中有二。一明慈體性。二行
羅漢下明慈行德。明慈體中句別有九。相從
為四。初有五句明慈離相。次有兩句明慈體
堅。次有一句明慈體淨。下有一句。明慈體廣。
此慈佛性真心為體。真心離相常住不壞。清
淨廣大慈亦如之。故此文中隨而具辨。前離
相中初句是總。後四是別。前就總中行寂滅
慈。列其名字。慈體無為。遠離一切煩惱業苦。
故云寂滅。無所生故。釋顯其相。證實離妄。故
無所生。就後別中行不熱慈離煩惱因。煩惱
燒人名之為熱。慈行離之故曰不熱。無煩釋
之。行等之慈離煩惱果。無有三世分段果別。
故名為等。等三世故。釋顯其相。行無諍慈明
離業因。善惡相違名之為諍。慈行離此故曰
不諍。無起釋也。行不二慈明離業果。內外不
合釋顯其相。十二入中六根名內。六塵名外。
內和合能生六識。故名為合。菩薩真慈證實
以成。契實真慈性如虛空無內外別。是故名
為內外不合。此前五句明慈離相。次有兩句。
明慈體堅行不壞慈不為緣爼。慈即佛性體
離相。慈亦如之。故緣不壞。畢竟盡故釋不壞
義。離相窮極名畢竟盡。行堅固慈自體堅固。
[003-0481c]
心無毀故釋顯堅義。真心為體故不可毀。無
毀故堅。次有一句明慈體淨。行清淨慈列其
名字。諸法性淨釋顯其相。如來藏中妙淨法
界名諸法淨。慈即彼成。故慈淨矣。下有一句。
明慈體廣。行無邊慈列其名字。如空釋也。理
性平等名為虛空。慈行同彼名如虛空。虛空
界廣無有分限。慈行亦爾。故曰無邊。前明慈
體。下明慈德德義虛融行無不統。無不統故
一備一切。一切成一。一備一切慈通眾行。故
涅槃云。我說是慈有無量門。一切成一萬行
皆慈。故此文中遍就諸行以彰慈矣。於中初
先約人分異。行自然下約行辨異。前約人中
從下向上次第論之。行羅漢慈約人列名。破
結釋也。羅漢專以斷結為行。故慈行中有破
結義。說為羅漢。外國語中三名相逼。一阿羅
漢此云無生。亦云無者。二阿盧漢此云殺賊。
三阿羅呵此云應供。今破結賊。當阿盧漢。而
賢聖中多無此名。故就羅漢明破結賊。行菩
薩慈約人列名。安生釋也。菩薩專以安生為
行。故於慈中有安生義。說為菩薩。行如來慈
約人列名。得如釋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
如來義。故慈行中有證如義說為如來。行佛
之慈約人列名。覺生釋也。自覺覺他是其佛
義。故慈行中有覺生義說為佛慈。問曰。今此
明菩薩行。菩薩正應行菩薩慈。云何宣說行
羅漢慈乃至佛慈。菩薩遍學一切法。故上來
約人。自下第二約行辨異。於中合有十六。句
別通論。慈行俱是利他。隨相且分。初之三句
自行利人。次有一句化行益物。次有七句自
[003-0482a]
行利人。下有五句化行益物。就初三中。行自
然慈列其名字。無因釋也。如涅槃說。因世諦
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因緣。此亦如
之。修時假緣得實反望。從來無因。無因可從。
故曰自然。行菩提慈列其名字。菩提胡語。此
翻名道。圓通之道說為菩提。慈行圓通。故名
菩提。等一味故釋顯其相。證菩提時體外無
緣。故等一味。義如上辨。行無等慈列其名字。
下不能齊故曰無等。斷諸愛故釋顯其相。體
真窮極上無所欣。名斷諸愛。次下一句化行
益物。行大悲慈列其名字。分相論之慈悲各
異。今據攝相悲亦成慈。導以大乘釋顯其相。
次七復明自行利人。於中初句是其證行。後
六教行。前證行中行無厭慈列其名字。行常
在空故曰無厭。亦可依空常化不惓。故曰無
厭。觀空無我釋顯其相。下教行中六度差別。
行法施慈就檀明慈。檀有財法無畏之別。今
論法施。餘略不辨。無遺惜故釋顯其相。有法
盡施故無遺。惜。行持戒慈就戒明慈。戒行教
人名持戒慈。化毀釋也。行忍辱慈就忍明慈。
忍行安他名忍辱慈。護彼我故釋顯其相。護
是捨義。捨於彼我故不親己疎礙於彼而行惱
害。行精進慈就進明慈。勤化眾生名精進慈。
荷負眾生釋顯其相。行禪定慈就禪明慈。禪
行益人故名為慈。不受味故釋顯其相。得禪
愛著名為受味。味則捨他。菩薩不味故能化
益。行智慧慈就慧明慈。慧行益人名智慧慈。
無不知時釋顯其相。善知眾生應受化時。隨
而攝取名無不知。此前七句約就自行以論
[003-0482b]
慈益。下五復明化行益物。於中初句化他身
巧。中間三句化他心淨。末後一句化他行益。
化他巧中行方便慈列其名字。化行善巧故
曰方便。一切示現釋顯其相。巧現異化故曰
方便。如觀世音種種異現名為方便。化他心
中。行無隱慈化他心直。心無諂偽故無隱覆。
直心清淨釋顯其相。行深心慈化他心慇。化
心慇厚故名為深。不雜釋之。以心深故不雜
懈怠。又以深故不雜異求。行無誰慈化他心
實。實心饒益故無虛誑。不虛釋也。化他益中。
行安樂慈列其名字。令得佛樂釋其相。上來
別論。菩薩之慈為若此也。總以結之。上來慈
竟。下次明其悲喜捨行。皆初文殊問以起發。
維摩後答。何謂為悲問悲無量。所作功德皆
與一切眾生共之。對問辨釋。餘處多說。與樂
名慈拔苦稱悲。依如涅槃。除無利益拔苦名
慈。與其利樂說以為悲。今此所論悉不同彼。
利他行體說以為慈。所得共他。目之為悲。隨
己所得盡欲與他名共一切。何謂為喜問喜
無量。所有饒益歡喜無悔。對問辨釋。餘處
多說。見他得利慶悅名喜。今此益他不悔名
喜。義之左右。何謂為捨問捨無量。所作福祐
無所悕望對問辨釋。福利眾生蔭祐一切。不
悕名利不望及報。捨此貪求故名為捨。經中
說捨汎有七種。一心性平等。亡懷稱捨。情無
存著。故曰亡懷。二於眾生捨離一切怨親等
礙。目之為捨。三捨一切貪瞋等過。名之為捨。
四見生得脫不復憂念。放捨名捨。五證空平
等離相名捨。六自捨己樂施與他人。說之為
[003-0482c]
捨。如涅槃說。七益眾生無所希望。名之為捨。
今此所論義當後門。上來利他。下明自行。於
中合有十二問答。相從為三。初一明求一切
智心。次一明其念眾生心。後十明其離有為
心。此三巧觀互以相成。就初番中文殊先問。
生死有畏當何所依。問以起發。維摩下答。當
依如來功德力者。依求佛智度生死也。依義
不同。汎釋有三。一異相歸依。依憑他佛而度
生死。二自德歸依。自求當來菩提功德。三自
實歸依。三歸真性是己自體。息妄趣求名曰
歸依。如涅槃說。今此所說義當第二。自依當
來所成佛歸而治生死。第二深念眾生心中。
文殊先問。欲依如來當於何住。維摩下答當
住度脫一切眾生。無上菩提獨善不階。故求
佛德須度眾生。此舉化他自成佛法。第三厭
離有為心中。有十問答。初四問答尋其行原。
後六問答推其患本。就前四中。初二問答明
離煩惱。後二離業。離煩惱中。欲度眾生當何
所除。問先起後。除其煩惱對問辨釋。自有煩
惱不能解人。故欲度生須斷煩惱。欲除煩惱
當何所行。問前起後。當行正念對問辨釋。一
切煩惱由邪念生。故斷煩惱須行正念。就離
業中。云何行正問前起後。答曰當行不生不
滅。略明離業。何法不生何法不滅。問前起後。
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廣明離業。不善不生教其
離障。善法不滅教其修治。上來四番尋其行
原。下六問答推其患本。初善不善孰為本者。
問前起後。孰謂誰也。前善不善用誰為本。身
為本言對問辨釋。五陰報身而為本也。身孰
[003-0483a]
為本轉問身本。欲貪本者。明其陰身四住煩
惱而為本也。四住惑中貪欲增強。受身所依。
故偏舉之。又問欲貪孰為本者。轉問貪本。答
曰虛妄分別本者。明前四住用七識中虛妄
分別而為本也。於彼妄心所起法中。分別違
順好惡等異名妄分別。猶地持中念不念等
三種妄想。依此三妄起貪恚癡。故為貪本。又
問。虛妄孰為本者。轉問妄本。答曰顛倒想為
本者。明妄分別七識心體而為本也。七識妄
心是想見。三倒所收。名顛倒想。非四顛倒。
四倒乃是四位所攝。非虛妄本。故宜別之。此
顛倒想猶地持中自性差別攝受積聚三妄所
攝。又問倒想孰為本者。轉問倒本無住本者。
明前倒想八識真心而為本也。如人眠夢報
心為本。真心無緣無所依託。故曰無住。又問。
無住孰為本者。轉問真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者。明真體常更無依託。所以無本。如色依空
空更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
明從真心建立一切虛妄法也。故經宣說。三
界虛妄唯真心作。若知此本。虛妄之法自然
息滅。故須推之。品初至此明其所行。
維摩義記卷第三



維摩義記卷第三



下明所成。所行是其功用之道所成是其無
功用德。所成有二。一所成人。二所成事。依前
利他化益天女。成就出世不思議德名所成
[003-0483b]
人。依前自利。成就淨報所居之室具八未有
名所成事。此皆寄約維摩顯之。理通一切。文
中有三。一明天女聞說現身。二即以天華散
菩薩下寄化顯德。三爾時維摩語舍利下辨實
顯德。就初段中。時維摩室彰其處也。有一天
女列其人也。此乃鬼神通名為天。與華嚴中
夜天相似。見諸大人聞所說法。彰現所由。便
現其身。正明現身。聞說心喜。所以現身。又此
天女因說成德。德成起用。用應物情。所以現
身。第二。寄化顯德之中。宗意有二。第一為顯
天女之德。第二為彰維摩之室具八未有。隨
文以求。言義有八。一明菩薩於華不著。二舍
利言天止此室其已久下。不離文字而說解
脫。三舍利不復已離婬怒癡下。不離三毒而
得解脫。四舍利言善哉已下。明無得證。五舍
利問汝於三乘為何求下。明其所求。六舍利
言汝何以不轉女身下。明無所轉。七舍利問
汝於此沒當生何下。明無所生。八舍利問汝
久如得三菩提下。明無所得。就此八中兩門
分別。一遣相分別。無得無離。二顯實分別。實
得實離。遣相門中相從為四。一明無離。二明
無得。三明無捨。四明無取。八中初三。明其無
離。次一無得。次二無捨。後二無取。是義云
何。初之三分。明諸菩薩知相即如三業無離。
初一身業不離五塵。第二口業不離文字。第
三意業不離三毒。其次一分。明諸菩薩知如
絕相無得無證。如外無心。故無能得亦無心
外如相可取。故無所證。其次兩分。復明菩薩
知相即如身心無捨。於中初分。明其內心不
[003-0483c]
捨三乘。後明身報不捨女像。後之兩分。復明
菩薩知如絕相無生無取。於中初分。明身平
等無生可取。後分明其內心平等無果可取。
遣相如是。顯實門中相從為六。義為三對。言
其六者。初之一分。寄對聲聞明如實治。處塵
不染。次有兩分。寄對聲聲聞明如實脫。在
垢無縛。此二一對。次有一分。明如實德。無證
為證。次有一分。明如實願。三乘等求。此二一
對。次有兩分。明如實身。現無所捨當無所生。
末後一分明如實心。無得為得。此二一對。就
初段中文別有六。第一天女為欲誡諸菩薩
聲聞心行差別。以華普散。二華至下明諸菩
薩聲聞心別華至有異。以諸菩薩離相心成。
華至則落。聲聞弟子取相未遣。華至不墮。三
一切弟子神力去下。明諸聲聞恥花偏著神
力遣之而不能去。四爾時天女問舍利下。天
女問其去花之意。五舍利。答花綵非是出家
嚴具名不如法。六天曰下。天女隨答以理教
呵。於中先呵。若於佛法出家已下。以理教示。
就前呵中。勿謂此花為不如法。隨答正呵。所
以下釋。先徵後解。花無分別。明患非境。仁者
自生分別想耳。推過歸人。就下教中六句三
對。皆初非小。後顯其大。三中初對約行分異。
第二約心。第三約惑。初中。若於佛法出家
有所分別為不如法。是非小也。若無分別是
如法等。是顯大也。若無分別是則如法。汎
立道理。觀諸菩薩花不著下。就大顯德。此是
初對。譬如人畏非人得便如是弟子畏生死
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此復非小。已離畏者
[003-0484a]
一切五欲不能為也。還是顯大。此是兩對。結
習未盡花著身耳。此復非小。結習盡者花不
著也。此復顯大。此三對三番非小令人厭捨。
三番顯大使人慕求。自下第二。明即文字而
說解脫。於中四對。一舍利。問天止此室其已
久如久近如何故曰久如。天女真答如耆年
解脫。年長曰耆。天女以彼舍利長舊呼為耆
年。耆年脫來我居此室。二舍利錯解。止此久
耶。天女尋徵。耆年解脫亦何如久。天女之意。
將舍利弗平性無縛以為解脫。此解脫來無有
時節。取彼彼類己身之實性。安住維摩如實
境界亦無久近。凡聖所依實無二故。舍利今
者。謂得道來名為解脫。將此類彼。故答久耶。
天女知錯。故即徵責。耆年解脫亦何如久。三
舍利覺失默然不答。天女尋責。如何耆舊大
智而默。道其耆舊彰其學久。云其大智顯其
能答。仁既耆舊而有大知。何故默然。四舍利
反答。其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
云。天女因答以理教呵。於中四句。一以理正
教。言說文字皆解脫相。何須捨言。二所以下
釋。先徵後解。言解脫者非內非外不在兩間。
明脫同字。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明字
同脫。是義云何。十二入中六根名內。六塵名
外。約對此二說為兩間。字脫體實皆無所有。
體既不有說何為內。說何為外及在兩間。此
義不異。故說文字皆解脫相。謂同解脫之實
相耳。三以理結呵。是故舍利無離文字說解
脫也。四所以下釋。先徵後解。一切諸法皆解
脫相。類以顯之。諸法性寂無定無繫。即是解
[003-0484b]
脫。文字亦爾。是故不應捨離文字別說解脫。
自下第三。明即三毒而辨解脫。舍利初問。不
復以離婬怒癡等為解脫乎。舍利聞前一切諸
法是解脫相。故為此問。天女下答。佛為慢人
說離婬等為解脫者。簡小異大。小乘之人實
未究竟。生究竟相名增上慢。佛為是人說離
婬等以為解脫。婬即是貪。怒即是瞋。癡即是
無明。若無慢者佛說婬等即是解脫。彰大異
小。婬怒癡等云何。即是解有兩義。一就化說。
諸佛菩薩雖得涅槃而常現起。故下文言。八
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
即以此法而住佛事。又復下說。菩薩現起一
切煩惱名通佛道。地經說為發起勝行。二就
實說。貪瞋癡等用真為體。窮其體性即真解
脫。故經說言。凡夫未成佛菩提為煩惱。聖若
成佛時煩惱即菩提。共此相似。如人迷解迷
方即正。非於迷外別求正方。解知貪等即真
解脫。雖得解脫。不捨貪等。自下第四。明無得
證。初先舍利嘆問起發。汝何所得以何為證
辨乃如是。天女下答。無得無證故辨如是。以
理正解。何者是得。何者是證。而復宣說無得
無證。然得與證通釋。是一隨義別分。異有三
種。一約解行二門分別。解觀納法名之為得。
行心相應說以為證。二約空有二行分別。有
行成就說以為得。空行成就說以為證。三約
滅道二門分別。道行成就名之為得。滅果相
應說以為證。無得無證汎解有三。一約人分
別。得證在人。菩薩見實知無我人。故無得證。
與前文中眾生彌勒如故無得其義相似。二
[003-0484c]
約法分別。法謂身心。身心契會名得名證。菩
薩窮觀身心本無。故無得證。與上文中菩提
不可身得心得其義相似。三就理分別。如理
空寂無可悕取故無得證。又如體常不可取
捨。故無得證。又如無處故無得證。與下文中
菩提無處無得相似。由去妄想得證之情。實
慧無礙。故辨如是。所以下釋。先徵後解。若有
得證則於佛法為增上慢。舉失顯得。見我能
證增上之法名增上慢。有得證者必有此過。
我無此過故無得證。自下第五。明其所求。初
舍利弗問以起發。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女
下答文別有二。一就化他三乘等求。以聲聞
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
我為辟支佛。大悲化生我為大乘。二就自利
唯求大乘。於中有四。初一喻一合。汎明一切
入此室者。但求佛德不樂二乘。法從喻稱。故
說為香。二其有釋梵四王已下。舉他類己。明
一切眾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妙法。皆樂
佛香發心求。三吾止此下。明己同他。入此室
來純聞大乘發心願求。此即顯己維摩所成。
吾止此室十二年者。彰其時分。即相而辨。居
其室來始十二年。約法以論。菩薩住於一一
地中若攝一切諸地功德。天女所成十二住
德。皆依此成名十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
明己不求小乘所以。但聞菩薩大慈大悲明
己偏求大乘所由。四此室常現八未曾下。總明
自地。入此室中求大所以。以此室中具八未
有故。有入者悉皆求大不求餘乘。此即彰彼
維摩所成不思議事。於中初列八未有事。誰
[003-0485a]
有見斯不思議下。約事顯心。前中初總。次列。
後結。文顯可知。自下第六。明無所轉。初先舍
利問以起發。汝德如是應當自在。女身弊惡
今有。何以不轉女身。天女下答明其無轉。於
中有三。第一天女明己無轉。令其生信。二譬
如下寄喻反問。合其生解。三即時天女以神
通下。變女在彼令其證知。初中我從十二年
來。彰其分齊。居其室來求女不得。故云十二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轉者。正明無轉。男
女之相就陰身說。觀陰體空。故求不得。求既
不得知何所轉。第二段中。初先就喻反問舍
利。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
為正問不。幻師即是天女真身。化作幻女天
女應身。問人即是舍利弗是。次舍利弗以理
正答。不也總答。幻無定相當何所轉。釋以辨
答。天女下即取其所答。類顯諸法彰問不應。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汎舉諸法類
同前幻。云何乃下。彰問不應。第三段中。文
別有二。一就舍利變男為女令知無轉。二即
時天女還攝神下。就舍利弗變女為男令知
無在。前中五句。一天女以力變舍利弗令如
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此即八地能以自
身作眾生身。以眾生身作自身矣。二天女問
何以不轉。三舍利答。以天女像。身為女也。
而答言下。口言答也。不知何轉。明無所轉。
女即無女。故無所轉。而變為女。明非無轉。
無轉非有。而變非無。第四天女約其所答彰
顯一切。舍利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亦當
能轉。約前舍利不知何轉。明一切女悉皆無
[003-0485b]
轉。反以言之。舍利若能於無女處能轉女身。
一切女人實亦無女。於無女處亦應能轉。舍
利不能於無女處轉於女身。一切人於無女
處亦不能轉。云何使我轉於女身。如舍利
弗非女現女一切女人亦如是下。約前舍利
而變為女。明一切女悉皆有轉。如者是其指
斥之辭。如舍利弗非女現女。牒前舍利而變
為女。一切女人亦如是等。類顯餘也。類之云
何。如舍利弗體實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
亦復如是。體實非女。隨其業幻變以為女。良
以非女變為女故。雖現女身而實非女。我亦
如是。雖現女身而非是女。更何須轉。五是故
已下。引說證成。是一切女非女為女。雖現女
人而非女。故佛說諸法悲男非女。自下第二。
就舍利弗變女為男。令知無在。於中亦五。第
一天女自攝神力。令舍利身還復如故。二天
女問女身色相今何所在。三舍利答。女身色
相無在不在。即身非女。故曰無在。亦非有女
捨此之彼名無不在。亦可現無名為不在。亦
非先有後除為無名不在。亦可現無名為無
在。先化在身名無不在。第四天女約其所答
類顯諸法。明法無在。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
在不在。解有兩義。一法體非有。故曰無在。此
自體無。非是先有後除為無名無不在。二法
體非有名為無在。法相非無名無不在。五夫
無在下。引說證成。自下第七。明無所生。舍利
初問。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女類答。佛化所
生吾如彼生。如來化身生則無生。滅則無滅。
故取類己。舍利次領佛化所生無沒生也。沒
[003-0485c]
猶滅矣。天女下。復取其所言類顯一切如佛
化生生則無生滅則無滅。自下第八。明無所
得。於中三番。初舍利問久如得阿耨菩提。天
女反答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得。二舍
利弗彰己作凡無有是處。天女約之明己有
得阿耨菩提亦無是處。初先略辨。所以下釋。
菩提無處故無得者。如上文說。菩提離相。是
故不可身得心得。今言無處故不可得別是
一義。問曰菩提在於後際。云何無處。釋言。據
凡望於菩提。菩提在當。若據菩提實性以論。
體外無凡。既無生死凡夫在此。焉得宣說菩
提為彼。故無住處。以無處故。修證無所故無
得者。三舍利弗乘言作難。現今諸佛證得菩
提。過去已得未來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天女下釋。於中。初先解釋三世非三世義。汝
得阿羅漢道已下。解釋諸佛得無得義。前中
初言世俗文字說三世。簡相異實。非謂菩提
有去來今。明實異相。是義云何。汎解有四。一
就真應相對分別。應化在時故有三世。真則
常住猶如虛空無去來今。二就真中性淨方
便相對分別。依如涅槃性淨之果悉名涅槃。
方便之果說為菩提。是則菩提藉緣修生。雖
三世攝涅槃之體性出自古。不從緣生。非去
來今。若依金剛般若論等。菩提門中自有性
淨方便之別。方便修生說有三世。性淨體常
非三世攝。無去來今。第三直就性淨之中。約
就修證而為分別。性淨菩提藉緣修顯。修別
前後。淨非一時。故有三世。約證反望從來常
淨。以常淨故。無隱無顯非因非果。以是義故
[003-0486a]
無去來今。此之一義與涅槃中捨世諦慈得
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因緣其言相似。第
四直就性淨之中。約緣就實而為分別。據緣
望實緣外有實。緣外之實息緣方會。會之前
後。故有三世。就實論實實外無緣。緣既不有
誰來覆我。故本無隱。本既無隱豈有今顯。實
性常寂不隨緣變。以是義故無去來今。汎解
如是。今時所辨義當第三。又據第四理亦無
傷。上來對難解釋三世義。下復對難明得無
得。於中。天女先問舍利得羅漢耶。舍利次答
無得而得。解有三義。一得羅漢時滅離情取
名無所得。得此無得名為而得。二滅離情取
名為無得。證無我理名為而得。三見法無性
無可貪取名為無得。得此無得故復無得。天
女下即約其所答。明佛菩薩得菩提義無得而
得。解亦有三。一息情取名為無得。得此無得
名為而得。二息情取名為無得。故涅槃中說
十無得。實證相應名為得。故涅槃中宣說。菩
薩得第一義。得道菩提及以涅槃。故非無得。
三真性常寂無修無證名無所得。此無得法
本為妄隱。藉緣修顯名為而得。是則無得從
緣修得。反至得時得於無得。上來第二寄化
顯德。自下第三。辨實顯德。於中。初明自利之
德。以本願下明利他德。前自利中。爾時維摩
語舍利弗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彰
昔所修。已能遊等。明先所成。前所修中應供
多佛。今言九十二億佛者。當應現報一身為
論。後所成中。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明其用勝。
此八地上淨佛國土自在行也。所願具足彰
[003-0486b]
其德備。得無生忍明其證深。住不退轉顯其
位高。七地已上同得無生。今住不退是八地
上。法流水中任運上昇名住不退。他利可知。


佛道品者。通相論之一切所修皆菩薩行。悉
是佛道。於中分別。捨相趣寂是菩薩行。證
寂起用名為佛道。今修此道因以標品。名佛
道品。上來兩對是自分行。自下第三。是勝進
行。約位且分。自分在於六地已還。準依地經
六地已還。修習捨相趣寂行故。勝進在於七
地已上。準依地經七地已上。修方便智發起
菩薩殊勝行故。實則兼通。就此品中初明所
行。普現問下彰其所成。前所行中初明通道
彰其行體。下說煩惱為如來種。顯其行本成
前行非通道之義。前中初先問答正辨。後總
結之。就正辨中有兩問答。文殊問言菩薩云
何通達佛道。是初問也。菩薩行非名通佛道。
對問總答。染法非是出世正道名為非道。諸
佛常以此法化人名為佛道。菩薩行此名通
佛道。問曰。非道菩薩應斷何用行乎。如上所
辨。法有三門。一是對治修捨之門。有惡悉除
有善皆習。故上文言。不善不生善法不滅。二
息相門。善惡俱離。乃至無有一法可存。故論
說言。法尚須捨何況非法。三立相門。染淨俱
行。言行染者如地經說發起勝行。此中所說
行非通道。下文宣說。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
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以此而作佛事。如是
等也。行淨可知。問曰。直爾修淨便足。何用行
染。解有四義。一約行分別。行有自利利他之
異。自行修淨化他現染。現染對破聲聞偏淨。
[003-0486c]
修淨對破凡夫偏染。故上文言。非垢非淨是
菩薩行。第二約就化人分別。人有凡聖。化凡
現染。化聖修淨。又復人有大小之別。教大起
染。化小唯淨。三隨法分別。法有世間涅槃之
異。願隨世間必須現染。欲求涅槃必須修淨。
四顯實分別。如來藏中有二種門。一是寂滅
真如之門。二是緣起作用之門。欲證是二必
須了因。欲入寂門必須修淨而作了因。欲隨
用門必須行染以為了因。有此多義。故今此
中現行染法通達佛道。然此染行人言唯應。
他見我作義實不作。此乃一相非謂一切。若
唯應者。今此所修豈可是其應通佛道。地經
所說發起勝行。豈可是其應殊勝行而非實
乎。實有所修那得唯應。於中分別有修有成。
修必力厲學起。非我不為。成有三義。一約情
分別。他見我為我實不作。作染之情聖已斷
故。二約因分別。所現染用皆是大悲願力因
起。非直他見。三約法分別。所現染用皆是緣
起三昧法門之所示現。如如意珠雨眾寶物。
故涅槃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金剛三昧種
種示現。如華嚴中善財所求法界之門各有作
用。如是等也。既從悲願法門力起。何得定說
我實不為但是他見。又問云何行於非道。重
問起發。下對廣辨。文別有四。一起凡夫行。二
從示入聲聞已下。起二乘行。三示入貧下。隨
生死行。四現涅槃下。入涅槃行。四中前二凡
聖相對。後二生死涅槃相對。初中有二。一現
凡夫集生死行。二示行慳下。現起凡夫障道
之行。集生死中明其現起煩惱業苦行。五無
[003-0487a]
間而無惱恚。現起業因。殺父。殺母。殺羅漢。
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是其五也。此五業重受
苦相續。因從果稱。故曰無間。凡夫五逆瞋惱
心起。菩薩不爾。故無惱恚。至地獄等。示受苦
果。至于地獄餓鬼畜生。是三塗難。至于地獄
無罪垢者。地獄。實從罪業所招。菩薩化受故
無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者。如涅
槃說。貪瞋癡慢多生地獄。從地獄出受諸畜
身。菩薩不爾。雖現受之而無煩惱。故無無明
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德者。餓鬼。多由慳
貪所致。菩薩不爾。雖現處之而多福善。名
具功德。行色無色不為勝者。是上二界長壽
天難。欲界人天非難不論。欝單雖難文略不
舉。示行貪等現起煩惱。三毒可知。下起凡
夫障道行。中初起凡夫損己之行。示入魔下。
明起凡夫惱他之行。損己行中初示慳等。明
無正行。下示諂等。無行方便。前中初言示行
慳貪現起檀障。而捨內外不惜身命。則實能
施。身內財外。亦行毀禁。現起戒障。而安淨戒
小罪大懼。明實堅持。示行瞋恚。現起忍障。而
常慈忍。明實柔軟。示行懈怠。起精進障。勤修
功德。明實策勤。示行亂意。明起禪障。而常念
定明實安靜。示行愚癡。現起慧障。而通世間
出世間慧。明實博知。善達五明名通世間。覺
了真諦名通出世。下彰諂慢。妨求正法是故
名為無行方便。於中三句。示行諂偽現有卑
下。形曲名謟。心虛曰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明實巧直。而善方便翻前謟也。巧便隨物故
非曲謟。隨諸經義。翻前偽也。心依法義故無
[003-0487b]
虛偽。示行憍慢現起慢高。而於眾生猶如橋
梁。內實卑濡荷負一切。故於眾生猶如橋梁。
示行諸惱。現起染過。除謟除慢起餘煩惱。而
心常淨明實不染。上來明起損己之行。示入
於魔。起惱他行。順佛智慧。明實善益。正法教
人名順佛慧。上來第一明起凡行。自下第二。
起二乘行。示入聲聞現同小乘。而為眾生說
未聞法。實有大解。示入辟支。現同中乘。而成
大悲教化眾生。實有大心。自下第三。隨生死
行。於中十句。前之九句現在所為。末後一句
未來所作。就前九。初之五句在苦無惱。後之
四句處染不污。就前五中。示入貧窮。現有所
乏。而有寶手功德無盡。內實豐盈如轉輪王
主藏之臣。寶從手出名為寶手。此句依果。下
四正報。示入形殘。現有缺漏。而具相好以
自莊嚴。寶報殊美。示入下賤。現處卑劣。而
生佛種具諸功德。稟藉尊高。示入羸醜。現居
衰漏。而得那羅眾生樂見。色身堅妙得。那羅
延。色身堅也。那羅胡語。此云堅牢。眾生樂見
色身妙也。示入老病現有衰退。永斷病根超
越死畏。法身康盛。上來五句在苦無惱。自下
四句處染不污。初二無愛。次一無癡。後一無
見。就前二中。示有資生現居豐逸。恒觀無常
實無所貪。內除保愛。示有妻妾現處塵染。而
常遠離五欲淤。內心恒淨。此明離愛。現於訥
鈍外示愚拙。而成辨才總持無失。內實明利。
此明離癡。示入邪濟現同外道。而以正濟渡
諸眾生。心無異執。此明離見。上來九句現在
所為。下二明其未來所作。現入諸道六趣皆
[003-0487c]
生。而斷因緣實行常淨。上來第三隨生死行。
自下第四入涅槃行。現於涅槃應取小滅。不
斷生死常隨諸有。上來第一問答正辨。文殊
師利能如是行為通佛道。總以結之。上來通
道明其所行。下說煩惱為如來種。彰其行本
成前行非通佛道義。云何成前。良以煩惱是
佛種故。向前行非名通佛道。文中有二。一問
答正辨。二迦葉述讚。前中維摩先問起發。何
等為種。前通佛道維摩自說。今如來種何不
自論反問文殊。釋言。維摩上來宣說行非通
道。恐人不信。故今反問文殊佛種。欲令宣說
成己所辨。異人同說明理決定。文殊下答。純
說一切煩惱惡法為如來種。何故而然。為欲
成前行非通道。所以偏舉。問曰。生死煩惱業
等違障佛道。云何說之為如來種。汎解有三。
一佛性緣起集成凡夫不善五陰。此不善陰
體。是真心能為如來正因種子名如來種。故
涅槃云。無明等結悉是佛性。性猶種也。二不
善眾生能厭生死。上求佛道故名一切惡不善
法為如來種。故地持云。以有煩惱樂求淨法
名以有因。因猶種矣。三有煩惱者能行非道
攝取眾生。以此能起通佛道行名如來種。今
此所論義當後二。文中初說煩惱惡法為如
來種。曰何謂下問答解釋。前中有其十二句
別。一有身為種。二十五有生死之報名為有
身。說此有身為佛種也。第二無明有愛為種。
前身苦果。此是集因。煩惱無量無明有愛有
分根本。所以偏說。第三宣說貪瞋癡等三毒
為種。義如別章。此應具論。第四宣說四倒為
[003-0488a]
種。生死之法實無常無我不淨。妄計以為常
樂我淨。是其四也。第五宣說五蓋為種。貪瞋
睡眠掉悔及疑是其五也。第六宣說六入為
種。眼等六根名為六入。第七宣說七識處為
種。欲界人天合以為一也。色界地中下三禪
處即以為三。通前為四。無色界中下三空處
復以為三。通前說七。問曰。欲界有三塗處。何
故不說。論言。三塗有苦前逼識不樂安。故非
識處。於色界中第四禪處何故不說。論言。彼
中有無想報殘害心識。又四禪中有五淨居
樂求涅槃殘滅心識。不欲久安故非識處。無
色界中非想天處何故不說。論言。彼中有滅
盡定。亦滅心識。識不樂安故非識處。第八宣
說八邪為種。邪見.邪思惟.邪念.邪定.邪語.
邪業.邪命.邪精進.是其八也。第九宣說九惱
處為種。愛我怨家。憎我善友及與我身。為三
惱處。三世分別即為九也。第十宣說十不善
業道以為佛種。殺.盜.邪婬.妄言.綺語.兩舌.
惡罵.貪.瞋.邪見.是其十也。其第十一六十二
見以為佛種。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其第十二
宣說一切煩惱為種。上來別論。下總釋之。曰
何謂也問前起後。此皆生死障道之法。今說
佛種其義何謂。下對釋之。義意如前。有煩惱
者能厭生死。求大菩提故名佛種。又能行非
通達佛道亦名佛種。文中有三。一就愛煩惱
釋為佛種。二又如殖下就見煩惱釋為佛種。
三是故當知一切煩下。通釋一切煩惱為種。
前中初法。次喻。後合。法中若見無為入正不
能復發三菩提心。舉非顯是。聲聞見證無為
[003-0488b]
涅槃為入正位。於中樂著不能求大。是故不
能發菩提心。是中亦應明凡能發。文略不說。
翻前可知。喻中高原不生蓮華。喻前非也。取
著無為名高陸地。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喻前
所明凡夫能也。合中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
者不生佛法。合前高原不生蓮華。煩惱泥中
乃有眾生趣佛法耳。合濕淤泥乃生此華。就
見煩惱釋為種中。先喻。後合。喻中殖種於空
不生。喻小非種。菩提心法名之為種。用教聲
聞名之為殖。聲聞樂寂說之為空。以樂寂故
不起大心名終不生。糞壤之地乃得滋茂。喻
凡是種。我見眾生名糞壤地。此能決意求大
菩提名能滋茂。下合顯法。入無為者不生佛
法。合前殖種於空不生。起我見心如須彌山
猶能發心。合糞壤地乃能滋茂。五見斯能。我
見是本。所以偏說。自下第三通釋一切煩惱
為種。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乘前顯
後。是前愛見為佛種故。當知其餘一切煩惱
皆如來種。此顯是也。下彰其非。前喻。後合。
不能隨染行非通道。名為不入煩惱大海。以
不入故不能得生一切智寶。自下第二。迦葉
述讚。爾時迦葉嘆言善哉快說是語。是讚語
也。誠如下述。於中四對。皆初述前凡夫為種。
後述向前小乘非種。四對何別。第一明其煩
惱眾生能為佛種二乘不能。第二明其惡業
眾生能為佛種二乘不能。三雙結前二。四雙
釋前二。就初對中。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
來種。述前凡夫能為佛種。煩惱坌污名之為
塵。有能勞亂。說以為勞。疇謂疇輩亦曰疇類。
[003-0488c]
起煩惱者疇輩品類名塵勞疇。此等實能為
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菩提心。呵毀
二乘成前文中小乘不能。第二對中。初言乃
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述前凡夫
能為佛種。越輕舉重故曰乃至。五逆名義如
上所辨。言無間者解有四義。一趣報無間。造
作逆罪捨此身已直入阿鼻。前念人間後念
已在。故曰無間。二身形無間。阿鼻地獄縱廣
正等八萬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第二人
入身亦遍滿。如是一切。故曰無間。三壽命無
間。餘地獄中數生數死。阿鼻不爾。一生其中
壽命一劫。中無間絕故曰無間。四受苦無間。
餘地獄中苦樂間雜。阿鼻不爾。受苦相續時
無暫間故曰無間。五逆之義具此四義。故曰
無間。此業雖重猶能發意生於佛法。如世王
等。而今我等永不能發。呵毀二乘成上文中
聲聞非種。於中初法。次以喻顯。眼等名根。根
壞名敗。根壞之人名根敗士。於色聲等不能
昭曯。不為五塵之所資益。名於五欲不能復
利。下合顯法。如是聲聞諸結斷者。合根敗士。
於佛法中合於五欲。無所復益永不志願。合
不復利。第三結中。言是故者是塵勞疇為如
來種。五無間罪生佛法故。凡於佛法有其反
復。造惡違背還能趣求名有反復。是前我等
不復堪任發菩提心。聲聞結斷於佛法中無所
益故聲聞無也。第四釋中。所以者何徵前起
後。何以凡夫偏有反復聲聞獨無。下對釋之。
凡聞佛法起無上心不斷三寶。釋前凡夫有
反復也。正使聲聞終身聞法力無畏等永不
[003-0489a]
能發。解釋向前聲聞無也。聲聞樂寂無苦可
厭。不能隨有悲念眾生。故不能發。上明所行。
下明所成。於中普現初問起發。此問由上空
室而起。維摩下答。於是維摩以偈答曰。經家
序列。偈言要略。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故以偈
答。下彰答辭。辭中合有四十二偈。前三十九
隨問正答。後三結歎。前正答中初十一偈明
其所成。即是所有。摧滅已下有二十八偈。彰
其所作。前十一中相從為四。初有七句。約世
內親以顯其德。次有一句。約世住處以彰其
德。次有五句。約世外親以明其德。四攝已下
七行三句。約世資具以辨其德。初中智度菩
薩母者。照空實慧名為智度。此能內養故說
為母。所言方便以為父者。隨有巧智名為方
便。此能外資故說為父。智度之母大智論中。
名波若道。方便之父大智論中。名方便道。一
切導師無不由生。舉佛類己。法喜妻者聞法
度悅名為法喜。如妻逼情故說為妻。慈悲
女者慈悲愍物。如世女人多懷慈愛。故說為
女。善心男者善心堅正名為誠實。如男性堅。
故說為男。次約住處以顯其德。所言畢竟空
寂舍者。因緣諸法性相皆空名畢竟空。此為
聖依。其猶舍宅故名為舍。次約外親以顯其
德。初言弟子眾塵勞者。一切煩惱諸惡眾生
名眾塵勞。用此以為所化所攝。故名弟子。隨
意所轉釋為弟子。任已化益名隨意轉。所言
道品善知識者。三十七覺名為道品。此能導
人至大菩提。故名知識。由成正覺釋為知識。
所言諸度法等侶者。十波羅蜜名諸度法。隨
[003-0489b]
人至果故為等侶。下約資具以顯其德。初言
四攝眾伎女者。四攝攝人如伎[取/奻]眾。故名伎
女。歌詠法言以自娛釋名為音樂。總持園者。
陀羅尼德名為總持。統攝多法持而不忘。如
園苑中多有菓菜。故如園苑。無漏樹者。離垢
淨德名無漏法。差別如林。高出如樹。覺意華
者。七覺支行名為覺意。念擇精進猗定喜捨
是其七也。此在修道親生佛德如華生菓。故
說為華。華有三義。一感果義。如草木華。二清
淨義。如世蓮華。在泥不污。三莊嚴義。如世華
鬘。此文具有。今言覺意淨如華者。是感果華。
解脫菓者。無學聖德。是解脫智。從前七覺華
中出生如世菓實。故說為菓。乃解池者。八解
脫德能除垢染如世池水。故名浴池。義如後
釋。定水滿者。八解位中諸定充盈名定水滿。
布七華者。七淨之德清淨如華名七淨華。此
華唯取清淨之義。何等為七。一是戒淨。二是
定淨。三是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淨。此前
五種大小名同。後二小異。小乘法中第六行
淨。第七名為行斷智淨。大乘法中第六行斷。
第七思量菩提分法上上淨矣。此七約行。要
唯三學。初一戒學。次一定學。後五慧學。約位
分之。初二在於見道已前。良以見前創捨外
凡麁重之過。持戒遮防故先明戒。欲求出道
非定不出。故後明定。次三在於見道之中。創
捨外凡。以見道中斷除身見故立見淨。斷除
疑心說度疑淨。斷除戒取是故宣說道非道
淨。謂知無漏聖慧是道戒等非道。名道非道。
問曰。見中是斷十使。以何義故。偏說此三。如
[003-0489c]
涅槃釋。此三重故。所以偏說。又見道中雖斷
十使。五見及疑見道中盡與其斷名。貪瞋癡
慢見中不盡不與斷稱。就所斷中。三本。三隨。
身見是本。邊見是隨。戒取是本。見取是隨。疑
心是本。邪見是隨。經中就本。為是偏說斷二
結矣。以斷三結故說三淨。後之二種大小不
同。若依小乘在修道中宣說行淨。以起無漏
修道行故。在無學道說行斷淨。以得畢竟斷
結行故。若依大乘後之二種竝在修道。七地
已還說行斷淨。以其修習斷結行故。八地已
上說思菩提上上淨矣。此以七淨位分上下故
名為布。所言浴此無垢人者。彰前八解定水
七淨之功用也。依前三德蕩除心垢故名為
浴。所浴是誰。謂無垢人。問曰。無垢復何。須
浴。釋言。由浴故得無垢。據終彰始。故言浴此
無垢人矣。此亦得名約始論終。是故名為浴
無垢人。何誰是乎。汎爾論之名佛如來為無
垢人。即文以求名維摩詰為無垢人。所言象
馬五通馳者。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及與宿
命是其五通。乘之去來事同象馬。所任駿疾。
故名為馳。大乘車者。以大乘法運載一切物。
故名為車。依法巧修名為調御。調由情專故
云一心。遊於八正出其行處。正見.正思.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其八也。
相具嚴容者。世人多以天冠.臂印.環玔.等事
莊嚴形容。維摩不爾。具足三十二相功德莊
嚴己容。眾好飾姿者。世人多以脂粉等事瑩
飾姿首。維摩不爾。八十種好莊飾其姿。慚愧
服者。慚愧之心能防諸過。如世衣服能遮形
[003-0490a]
醜。故為上服。深心華鬘者。信樂慇至名曰深
心。能嚴法身如世華鬘。此華唯取莊嚴義也。
富有七財寶者。家豐曰富。富有何等。謂七財
寶。信.戒.施.聞.慧.及慚.愧是其七也。此能資
助故名財寶。教授滋息者。向前七財因師教
授故得滋息。如所說行迴向大利者。依師教
授隨順修行。以己所行迴向菩提。迴施眾生。
迴於實際。令行增廣。名為大利。四禪為床坐
者。八禪定中前之四禪有多力用。聖者多依
故為床坐。從於淨命生者。一切世人邪命自
活。名之為生。菩薩不爾。正命自活名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者。世人多以習誦外典而增智
慧維摩不爾。博受聖教而增智慧。以為自覺
音者。用所聞法以為自覺之音聲也。甘露法
之食者。佛法美善事同甘露。以此資神如食
資身。故名為食。食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
世。世食有四。一者段食。二觸食。三者思食。
四者識食。出世之食有其五種。一法喜食。二
禪悅食。三者願食。四者念食。五解脫食。今就
出世且舉法食。解脫味漿者。無漏解脫為聖
愛樂。名之為味。此能潤神故說為漿。此亦即
是解脫食耳。淨心澡浴者。十五淨心名為淨
心。如地持說。出障離染名為澡浴。前八解等
是其能浴。此是所浴。戒品塗香者。惡業臭弊
戒能防息。故曰塗香。上來第一明其所成。亦
名所有。自下第二。明其所作。有二十八偈。於
中有四。初偈自利起離過行。次有一偈。明其
利他。現化隨物。次有一偈。復明自利。起集善
行。離知已下有二十五偈。復明利他。變化度
[003-0490b]
物。初中摧滅煩惱賊者。正明所作。勇健無踰
辨勝過劣。二乘近學治障不過名無能踰。降
伏四魔重明所作。義如上辨。勝幡建場重復
顯勝。世人鬪勝立幡以表。菩薩鬪勝現坐道
樹成佛以表。法從喻稱。故言勝旛建道場矣。
就第二段利他行中。雖知無起滅知理常寂。
示彼故有生受身隨物。悉現諸國有緣斯起。
如日無不見立喻顯示。就第三段自利行中。
供養十方無量如來。供佛求福。諸佛及己無
分別想。觀空修智。已佛皆如。故無分別。就第
四段利他行中。二十五偈相從為二。初之一
偈淨土化生。後二十四偈神通益物。前中初
言雖知佛國及與生空。知理常寂。而常修土
教化群生。隨有益物。空不乖有故。知國空常
修淨土。知眾生空而常教化。就後神通益物
之中。二十四偈相從為三。初有八偈。明其變
化自在之行。劫中有疾下六偈之文。明其隨
苦救濟之行。示受五欲下十偈之文。明其巧
便攝物之行。初中八偈相從為四。初有三偈。
明其眾生世間之化。次有一偈。器世間化。次
三偈半。重明眾生世間之化。下有半偈。重復
明其器世間化。就初眾生世間化中。初之一
偈化同物形。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者。舉
其所同。行住坐臥名曰威儀。無畏菩薩一時
盡現。明其能同。十明之中有一智明名為安
住無畏神力。菩薩住此故能隨生一時盡現。
中間一偈化同物行。覺知魔事內心明了。壞
亂他善名為魔事。如大品經魔事品說。菩薩
悉知而示隨行。現化隨物。以善方便內心善
[003-0490c]
巧。十方便慧於空不著名方便智。亦可權實
二智之中權巧之智名方便智。隨意皆現。廣
化隨物以得巧慧故能皆現。末後一偈化同
物報。示老病死正化同物。亦能現生。偈迮不
說。成就群生明化利益。了知如幻者。知有體
虛。知其生老病死等事猶如幻化。於中不畏。
通達無礙者。所作自在。由其通達如幻化故。
常能現為。故曰無礙。此初段竟。次下一偈器
世間化。或現劫燒天地皆洞然。彰其所為。劫
有內外。約就世界成壞明劫。名之為外。約就
眾生內報明劫。名之為內。外劫有三。謂水火
風。廣如經說。此應具論。然今文中且舉火劫。
內劫如後。眾生有常相照令知無常。明其化
意。謂令照知覺世無常。此第二竟。次三偈半
重明眾生世間之化。於中初偈出世法化。無
數眾生俱請菩薩。物機感聖。一時到舍。菩薩
等起。化令向道。因赴攝益。其次一偈世俗
法化。經書呪術工巧伎藝盡現行此饒益群
生。次有一偈。外道法化。世眾道法外道法也。
悉於出家菩薩示同。因以解人惑。因同化益。
漸教捨邪名解人惑。而不墮邪自解無失。下
有半偈諸天身化。或作日月現作日月星宿
諸天。且言日月。梵王世界主者。作大梵王。千
世界主餘天亦作。文略不明。此第三竟。下有
半偈重復明其器世間化。或作地水或作風
火。上來八偈明其變化自在之行。自下第二
明救苦行。有其六偈。初之四偈救濟人苦。後
之兩偈救惡道苦。前四偈中初之三偈。於三
劫時能救物苦。內劫有三。所謂飢饉.疾病.刀
[003-0491a]
兵事如經說。人壽漸短至十歲時飢饉劫起。
七年七月七日之頃五穀不熟。人民死盡。希
在一二。度是已後人相慈愛。以慈善故人壽
轉長至八萬四千歲。樂極憍恣人壽退減。還
至十歲復飢饉起。凡𨒬七反過七飢。已疫病
劫起。於其七月七日之中。惡氣流行遇者皆
死。度是還長。復𨒬七飢還一疫病。如是𨒬過
七七飢劫一七疫病。復𨒬七飢然後有一刀兵
劫起。人心極惡。手攬草木皆成刀劍。共相殘
害七日都盡。希在一二而得免脫。三劫如是。
菩薩能於此三劫時救濟物苦。初救疫病。次
救飢饉。後救刀兵。文皆可知。第四一偈餘時
救苦。餘時亦五救飢病刀兵苦。若有大戰立
等力者。二國相征齊立兵刀。不相臣屬。菩薩
爾時現大威勢。降伏二家皆使和安。前救人
苦。下救地獄。後救畜生。亦救餓鬼。文略不
說。此之六偈明救苦行。自下第三明其巧便
攝物之行。於中十偈相從為四。初之四偈自
有所為饒益眾生。次有三偈。隨他異作。次有
一偈。自有所為饒益眾生。末後兩偈隨他異
作。就初四偈自所為中。初之兩偈亂行示現。
在欲行禪。於中初法。次喻。後合。文皆可知。
第三一偈逆行示現。現作婬女引諸好色。先
以欲牽後令入法。第四一偈順行示現。或為
邑主。或作商導國師大臣。以此福祐利益眾
生。此初段竟。次有三偈。隨他作。中初偈貧者
作無盡藏與其財物。於中初半正明所為。後
半攝益。中間一偈有憍慢者。現作大力而降
伏之。於中初半正明所作。後半攝益。末後一
[003-0491b]
偈有恐怖者。現作安慰。於中初半正明所為。
後半攝益。此第二竟。次有一偈。自所為中現
離婬欲五通仙正明所為。下半化益。末後兩
偈隨他作。中前偈身益現作童僕。後偈財益
所須皆給。上來合有三十九偈。隨問別答。自
下三偈總以結嘆。於中初偈自嘆顯勝。中間
一偈寄佛顯勝。末後一偈寄人顯勝。初自嘆
中如是道無量。牒以總嘆如上。自利利他之
道隨別細論廣多無量。下別嘆之。所行無崖
智慧無邊。別嘆自行。所行功德無有崖畔。智
慧之行亦無邊際。度無數眾別嘆利他。寄佛
歎中。假令一切佛歎人廣也。於無數億劫歎
時長也。讚嘆其德猶尚不盡。所嘆多也。諸佛
共嘆猶尚不盡。何況餘人。寄人顯中。誰聞
是法不發心者。寄智顯勝令人同發。除不消
人癡無智者。簡愚顯勝。聞法拒違不肯消伏。
名不消人。


入不二法門品者。問疾至此明修教行。教行
既成便能入證。此品廣明證入平等不二之
理。因以標品。是故名入不二品。此品之中四
門分別。一定其所辨。二釋來意。第三解不入
二門義。四隨文釋。所辨如何。有人釋言。此品
宗顯不二之理。非辨行德。即文以求。此品宗
明入不二行。非正論理。此云何知。向前標言
入不二品。維摩下問。云何菩薩入不二門。下
諸菩薩隨所辨說。皆悉結言是為菩薩入不
二門。明知宗顯入不二行。不唯明理。若唯明
理何須言入。所辨如是。次釋來意。於中有二。
一就維摩以釋來意。問疾至此廣顯維摩所
[003-0491c]
修所成。明解脫相。此彰維摩入不二門。明解
脫性。性猶體也。相必依體故須辨之。又就維
摩顯德之中。義別四對。前之三對。教行門中
所行所成。從此以下是第四對證。行門中所
行所成。此品所行。下香積品取飯香積。小室
廣容明其所成。所行實證起用所依。故次辨
之。二就所化菩薩以釋。問疾至此教諸菩薩
修習教行。教行既成便能入證。故此品中廣
顯不二。教令證入。故下文中五千菩薩聞說
不二得無生忍。來意如是。次須解釋入不二
義。於中初先釋其名義。後辨其相。名義如何。
言不二者無異之謂。即是經中一實義也。實
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
二。問曰諸法有一二三乃至眾多。翻彼說理。
理應不一不二不三乃至眾多。以何義故偏
言不二。釋言。不一乃至不多經有說處。故涅
槃云。除一法相不可算數。但今且就一不二
門而辨道理。餘略不論。良以二者彼此通謂。
是故偏對而說不二。又復二者別法之始。今
此為明理體無別。故偏對二而說不二。雖說
不二不一不三。乃至眾多悉入其中。是義云
何。若立一相以一對多即是其二。翻對彼二
故名不二。若立多相以多對少還即是二。翻
對彼二故名不二。又立多相。於多法中兩兩
相對亦即是二。翻對彼二故名不二。以是義
故遣一遣多。悉入不二。多少既然。遣染遣淨
遣縛遣解遣有遣無。類皆同。爾若立有相。以
有對無即是其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若立
無相。以無對有還是其二。翻對彼二名為不
[003-0492a]
二。若當定立非有無相。以非有無對有對無
即復是二。翻對彼二名為不二。乃至建立不
二門相。不二對二還復是二。翻對彼二名為
不二。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故偏名
之。理體名法。此不二法形對佛性空如等義。
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又能通人趣入名門。捨
相證會名之為入。名義如是。次辨其相。此不
二門是法界中一門義也。門別雖一而妙。旨
虛融。義無不在。無不在故一切諸法皆是不
二。諸法皆是豈有所局。但此文中且約三十
三人所辨以彰其異。所辨雖異要攝唯二。一
遣相門。二相雙捨名為不二。非有所留。二融
相門。二法同體名為不二。非有所遣。遣相門
中曲復有三。一就妄情所取法中相對分二。
翻除彼二名為不二。如下文說。我我所二。因
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
不二。如是等也。二情實相對以別其二。翻對
此二名為不二。是義云何。據情望實。情外有
實。將實對情名之為二。據實望情情本不有。
情既不有實亦亡對。故云不二。如下文說。實
不實二。其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如是
等也。三唯就實。離相平等名為不二。是義云
何。就實論實由來無異。異既不有。一亦亡對
故曰不二。如下文中維摩默顯。義應當此。遣
相如是。融相門中義別亦三。一就妄情所起
法中義別分二。二法同體名為不二。如經中
說。無常即苦苦即無常。是無常苦同體無別
名為不二。如是一切真妄兩別名之為二。相
依不離名為不二。如下文說。明無明二。無明
[003-0492b]
實性即是明名為不二。如是等也。三就真中
義別分二。二法同體名為不二。於此門中曲
分有四。一就真體隨義分二。如來藏中具過
無量恒沙佛法。彼法同體名為不二。如經中
說。過恒沙法不離不脫不異不思如是等也。
又如下說。空即無相無相即無願名為不二。
亦是其義。二就真中體用分二。如依真心緣
起集成一切種法。體用無別名為不二。如經
中說。佛性如來無二。無別。如是等也。三就真
體所起法中隨義分二。彼二同依一佛性體
名為不二。如經中說。佛性與彼不善法俱名
為無明。與善法俱稱之為明。明與無明凡夫
謂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
性。如是等也。四就真性所起法中相別分二。
如依佛性緣起集成一切行德。於彼德中諸
行同體。緣起相成名為不二。如下文說。布施
迴向一切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智性。如是
等也。不二雖眾要不出此。言其入者義別有
四。一就信明入。於此不二信順不違。故名為
入。二就解說入。於此不二解觀相應。名之為
入。三就行論入。依空照見明了現前不見二
相。可以住中名入不二。不見二相是其心也。
明了不二是其觀也。四就證辨入。亡情契實
名之為證。於得證時不見如外有心能觀。既
無有心。寧復心外有如所觀。不見能觀妄想
不行。不見所觀虛偽不起。虛偽不起。如不離
心。妄想不行心不離如。是則真名入不二門。
入不二義辨之麁爾。次釋其文。於此品中文
別有二。第一廣辨入不二門。二明說益。五千
[003-0492c]
菩薩得無生忍。前中有三。一維摩問。諸菩薩
等以言遣相名入不二。二諸菩薩問文殊對
之。以言遣言明其不二。三文殊問。維摩因問
以默遣言而顯不二。此三皆是化之分齊。息
想教入之階降也。若論自覺相應境界不可
言彰。叵以默顯。何故如是。據實以求法外本
無音聲文字。何言能彰。法外亦無形相可得。
誰用默顯。無言能彰。證處亡詮非默能顯。證
處絕相詮相悉無。他所莫測。是故名為自覺
境界。覺處無他。自亦亡對。問曰此品闡玄之
極。若使默外猶有自覺相應境界何故不論。
釋言。為化極於言默。言默之外不復可陳。不
可陳處從來未辨。豈獨今哉。就初段中。維摩
先問。菩薩後說。就前問中。爾時維摩舉能問
人。謂眾菩薩言諸仁者。告命所問。言告稱謂。
云何菩薩入不二等。正宣問辭。問曰。維摩深
體不二。何不自說。乃問菩薩令使說乎。釋有
五義。第一為彰不二之門眾聖因證顯法要
勝令人重敬。故須問之。第二為顯不二之理
門別眾多隨人示入。第三為彰不二義廣諸法
悉是令人遍學。第四為欲對之顯己所問淵
深令人趣求。故須問之。五維摩所得藉淺趣
入。故須問之諸菩薩令說。下諸菩薩隨得別
說。義門無量隨義具說。說亦叵盡。今此略列
三十一人以彰所說。就初人中。言有菩薩名
法自在。標別說人。下明所說。言諸仁者生滅
二。反立二相。生滅之義汎解有二。一有為法
自相生滅。二染淨法對治生滅。自相生滅義
別有三。一分段無常。報起名生報盡稱滅。二
[003-0493a]
念無常。初起名生後謝稱滅。三自性無常。相
有名生虛無說滅。自相生滅要略唯此。對治
生滅義則有四。一就染說。凡起名生聖斷稱
滅。二就淨說。修起名生。緣治終息說以為滅。
又復淨法為惡所敗。亦名為滅。三雙就染淨
約速說之。染起名生淨壞稱滅。又復真淨為
惑。隱覆亦名為滅。四雙就染淨約悟說之。淨
起名生。又復本隱性淨之法為緣顯了。始現
名生染息稱滅。汎辨如是。今此所論通則皆
是。即文以求偏就染淨對治門。說對治門中
偏就染說。染起名生終斷稱滅。生滅兩分故
名為二。下翻此二以明不二。於此門中二相
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初言法本不
生今則不滅。解不二義。不生不滅汎解有
四。一生死染法虛集無性。以無性故生無所
生滅無所滅。二生死染法妄相而有。妄體空
相則無相。以無相故生無所生滅無所滅。三
生死染法妄想而有。如夢所見心外無法。妄
想情有道理實無。以實無故生無所生滅無
所滅。四生死染法如來藏起。窮之即實實性。
平等生則無生。滅則無滅。以是義故本無所
生。今無所滅。不生不滅故曰不二。得此不生
解釋入義。於前無生無滅法中。慧心安住名
無生忍。從緣亦應名無滅忍。初約彰名偏言
無生。上來正辨。是為下結。第二人中初德
首曰。標人別說。曰猶辭也。下彰所說。我我
所二反舉二相。汎解有四。一凡夫所立。我人
等性名之為我。五陰諸法是我所有名為我
所。二五陰集成假名眾生。名之為我。五陰是
[003-0493b]
其我家所有名為我所。三眾生內報名之為
我。外諸境界說為我所。四就真法。佛性為我
真性。三歸我中所有名為我所。故涅槃云。知
我我所是人出世。今此所論義當前三。自下
翻之以顯不二。於此門中。二相雙遣名為不
二。先辨後結。辨中初言因有我故便有我所。
反明無二。若無有我則無我所順。明不二。經
中破法凡有八種。一推因破。如推五陰破眾
生相推其往因破現常性。如是一切。二推果
破如推當果破現無因。如是一切。三推理破。
如下文說。色性自空如是等也。四推實破。譬
如世人見繩為蛇推繩破蛇。迷如來藏起於
生死。推藏破之。如是一切。五推名破。如說
乳時不得酪名。明知無酪。女不名婦明無兒
性。如是一切六推對破。如地論說。若有作者
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又如下說。有
縛有解無縛無解如是一切。七責情破。如經
中說。愚癡所盲貪著於我。三界虛妄但一心
作。如是一切。八推智破。如說智者不得有無
明法。無明法無性。牟尼不著明法無性。如是
一切。破法不同。有此八種。今言無我則無我
所。是前第六推對破之。云何無我。分別有三。
如上所辨。一五陰法非是神我名為無我。二
假眾生中無其我性故名無我。第三假名眾
生亦無名為無我。言無所者。誰前無我。亦有
三種。一五陰法非是妄計神我所有。名無我
所。第二假名我所法中無有定性名無我所。
第三假名我所亦無無我及所。名為不二。是
為下結。第三人中初不眴曰。標人別說。下明
[003-0493c]
所說受不受。二反明二相。汎解有二。一約因
說。凡夫心識取著諸法。名之為受。聖人離取
名為不受。二約果說。凡夫受於生死之身名
之為受。聖人不生名為不受。今此所論就初
言耳。下翻此二。以顯不二。二相雙遣為不二
矣。先辨後結。若法不受不可得者。明無二相。
聖人了達諸法皆空。無可貪取名為不受。以
不受故無法應心。名不可得。無取無捨明無
二心。無法可取所以無受。無法可捨故無不
受。無作無行明無二行。以無取故無有凡夫
造作諸業名為無作。以無捨故亦無聖人除
斷之行名為無行。是為下結。第四人中初德
頂曰。標人別說。下明所說。垢淨為二。反立二
相。煩惱名垢聖德名淨。下翻此二以明不二。
二相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見垢實性則
無淨者。第一義空是垢實性。是實性中無有
垢相。無垢相故亦無除垢淨相可取。名無淨
相。順滅相者。滅是涅槃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是涅槃相。無垢無淨同涅槃相。名順滅矣。是
為下結。第五人中初善宿曰。標人別說。下明
所說。動念為二。反舉二相。心識有八相從為
三。一分別事識。謂六識心。二是妄識。謂第七
識。三是真識。謂第八識。此三如彼八識章中
具廣分別。彼妄識中麁細不同。義別六重。一
是根本不覺知心。謂無明地。二是業識依前
無明不覺。妄念忽然而動。動故名業。三是轉
識依前妄念。心相漸麁轉起外境故名為轉
四者現識依前所起。虛浪境界應現自心。如
夢所起。一切境界現於夢心故名為現。五是
[003-0494a]
智識。於己自心所現法中分別違順染淨等
別。似於智解故名智識。六相續識論中亦名
不斷識矣。妄境牽心心隨妄境相乘。不斷如
海波浪名不斷識。又能持於事識業果令不斷
絕。亦名不斷。此六差別如論具辨。今言是動
是彼業識妄動之心。言是念者。是彼轉識乃
至不斷。根本無明不覺知心未有分別。所以
不舉。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為不二
矣。先辨後結。辨中不動則無念者。於情分齊
依動起念。於真常寂。業動本無以無動。故念
心不生。道言無念無分別者。無妄識中動念
心。故六種分別事識亦無名無分別。此解不
二。通達此二彰其入義。是為下結。第六人中
初善眼曰。標人別說下彰所說。初言一相無
相二者。反立二相。此就真中義別分二。一相
是有無相是無。於真法中攝別成總。諸法同
體名為一相。以別分總。諸法悉空名為無相。
有無兩分名為二矣。下會此二以為不二。於
此門中二法同體名為不二。先辨後結。若知
一相即是無相。知有即無。亦不取無。知無即
有。以即有故不偏取無。入平等者解釋入義。
有無同體離於偏著。故名平等。是為下結。第
七人中初妙臂曰。標人別說。下明所說。言菩
薩心聲聞心二。反舉二相下。翻此二以為不
二。二相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觀心相空
如幻化者。破相入如。觀心相空明心非有。不
但無性。乃至因緣心相亦無名心相空。如幻
化者明心非無。因緣之法有無同體。以同體
故說無為有。有即非有。說有為無無即非無。
[003-0494b]
有即非有故心相空。無即非無故如幻化。無
菩薩心無聲聞心。證如遣相。理處無情故無
菩薩聲聞心別。是為下結。第八人中初弗沙
曰。標人別說。下顯所說。善不善二反舉二相。
分別有三。一約情說。違損下沈名為不善。順
益上昇目之為善。若從是義凡夫十惡名為
不善。從凡至佛一切善法悉名為善。二望理
說。違理不善順理名善。若從是義凡夫一切
三性之業取性心起悉名不善三業。賢聖所
修善法方名為善。三望實說。佛性是實。望彼
佛性如來藏法性違不善。體順是善。若從是
義。凡夫諸業乃至三乘緣治善法相順。性違
悉是不善。諸佛菩薩真證善法方為善。善惡
兩分故名為二。下翻此二。以為不二。二相雙
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不起善不善者。
善惡皆空故悉不起。此明離相即解不二。入
無相等明其證實。即解入義。第一義空名無
相際。始觀名入。窮證名達。是為下結。第九人
中初師子曰。標人別說。下彰所說。罪福為二。
反舉二相。前善不善據因分二。此罪與福就
果分二。罪為罪報福名福報。下翻此二以為
不二。二相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初
言若達罪性與福無異。破相入如。何者是性。
而言無異。淺如論之相空為性。空理不殊名
為不異。深則佛性真心為性。體一故曰無異。
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證實離相。破
相之智名金剛慧。明見罪福二種實相。名決
此相。於此實中罪福本無名無縛解。以罪本
無所以無縛福亦不有。所以無解。是為下結。
[003-0494c]
第十人中師子意曰。標人別說。下明所說。漏
無漏二反立二相。煩惱連注其猶創漏。故名
為漏。聖德斷除名為無漏。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二相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辨中若得
諸法等者。破相入如。染淨一如名諸法等。言
不起漏無漏相者。契實離相。言不起漏離前
漏相。不起不漏離無漏相。此離染淨名為不
二。言不著相不取有相。亦不住無不取無相。
此離有無名為不二。是為下結。第十一中初
淨解曰。標人別說。下彰所說。為無為二反舉
二相。言有為者解有兩義。一就法外四相以
釋。為之言作。法外四相能有所作故曰有為。
生能生法乃至滅能。滅諸法故。二就法體四
相以釋。四相集起名之曰為。色等諸法皆此
有為。故曰有為。翻離此二名曰無為。何法是
乎。汎解有三。一就色說。生死之色是其有為。
諸佛常色乃至佛性真常色等名曰無為。二
就心說。妄心有為。諸佛常心乃至八識佛性
心等名曰無為。第三約就非色心說。如毘曇
中所辨。十四不相應行名曰有為。諸明。四
相名字句等是十四也。虛空數法及非數滅
乃至真如第一義空。通攝悉是非色心中無
為法也。汎論如是。今就心說。妄想之心生滅
流注名曰有為。真心常寂故曰無為。下反此
二以明不二。於此門中遣妄唯真名為不二。
先辨後結。辨中若離一切數者。明遣妄也。於
妄心中諸心心法各各異別名一切數。謂想
受等證實反望。從來無此。是故名離一切數
矣。即心如空明澄真也。真心之體性如虛
[003-0495a]
空。心外無有諸數之別。去妄唯真故心如空。
有妄對真名之為二。離妄唯真真即絕對。故
曰不二。今因此言明諸心有數無數。心有三
重義如上辨。一事識心。二妄識心。三真識心。
此三重中初六事識。一向有數。想受行等雖
與心王同在一時。作用別故第八真心一向
無數。諸法同體如虛空。故第七識中麁細六
重。已如上辨。是無明識乃至相續。此六重中
根本四重心識微細。諸心心法未曾別起。別
相難得不說有數。以無數故論中名為不相
應染。不相應者論自釋言。即心不覺常無別
異。名不相應。後之兩重心麁用別。別相可得
說有諸數。以有數故論中名為心相應染。言
相應者論自釋言。心異念異同知同緣。故號
相應。心是心王念是心法。此二同緣故曰相
應。細實如此。然今此中總相分之。妄中說數
真中不辨。此解不二。以清淨慧無所礙者。釋
其人義。證真降妄名清淨慧。不為妄纏名無
所礙。此德成時名入不二。是為下結。第十二
中那羅延曰。標人別說。下彰所說。世出世二
反舉二相。分別有三。一約位以分。見道以前
名為世間。見道已上名為出世。二隨義以別。
隨相之行從凡至佛悉名世間。故地論言。世
行有三。廣大無量。廣謂初地乃至六地。大謂
七地。無量是其八地已上。證如實慧名為出
世。故地論中法無我智名為出世。三約理事
以彰二別。事為世間理為出世。今據後門。下
翻此二以明不二。於此門中會二。同體以為
不二。非全破遣。先辨後結。辨中初言世間性
[003-0495b]
空即是出世。正會二法以明不二。言性空者
汎解有二。一因緣法中無其定性名為性空。
如成實說。二妄相諸法自性空寂。不假因緣
分段為空。故名性空。如陽炎水自性非水。不
待塵大分為無水。今據後義。以世體空無世
可在名為出世。非有可離名為出矣。即世無
世。無世恒世故曰不二。下釋入義。於其中者。
於前世間出世間中言不入者。明有即空無
世可在。故曰不入。言不出者。明空即有常隨
世間。故曰不出。言不溢者。溢是盈溢增長之
謂。以不入故不增世間。故曰不溢。言不散者。
以不出故常隨世間。而不除捨故曰不散。是
為下結。第十三中初善意曰。標人別說下彰
所說。噵言生死涅槃二者。反舉二相。下反此
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
辨中初言見生死性則無生死。遣生死相。生
死體空名生死性。於此性中無生死相。故無
生死。下約此無遣涅槃相。言無縛者。生死性
中無生死故所以無縛。言無解者。此推對破。
以無縛故不可對之說涅槃解。言不然者。以
無縛故。本來不然。言不滅者。本無然。故今無
所滅。此解不二。如是解者解釋入義。是為下
結。第十四中初現見曰。標人別說。下彰所說。
盡不盡二反立二相。妄息名盡。真德常住名
為不盡。下翻此二以明不二。二相雙遣為不
二矣。先辨後結。辨中法若究竟盡者。牒舉前
盡。簡異無常生滅之盡。故云究竟。若不盡者。
牒前不盡。皆無盡者。前二皆空。空理常住故
曰無盡。又於空理無法可除。亦名無盡。言無
[003-0495c]
盡相即是空者。指斥其體。上來至此破相入
如。空則無有盡不盡者。明實離相。此解不二。
如是入者彰其入義。是為下結。第十五中初
普守曰。標人別說。下明所說。我無我二反立
二相。分別有三。一凡夫人取陰為我。聖智觀
察知陰非我。此一五陰於凡為我於聖非我。
故名為二。二五陰和合成假人。凡夫於中立
有定性。名之為我聖智觀察但假。無性名為
無我。三妄相諸法。集成人相名之為我。聖智
深觀人相空無名為無我。下翻此二以明不
二。二相雙遣為不二矣。先辨後結。我尚不可
得非我何可得。破相入實。向前三重我皆叵
得。何有遣我無我可得。見我實性不起二者。
證實遣相。非有非無如來藏體是我實性。此
亦是其無我實性。且約我說。於此實中從來
無我二無對我無我可取故不起二。是為下
結。
維摩義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