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3 涅槃經玄義文句-隋-灌頂 (master)



大般涅槃經玄義文句會本卷下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三約三性為五先明三性有無次光宅下明佛
唯二性三開善下明佛唯善性四夫三性下判失
五此皆不經屬小宗。】


「古來復約三性明涅槃體言佛地一向是善性一向
非惡性無記性亦有亦無云云。」


【初云無記性亦有亦無者無凡夫無記名亦無有
白淨無記名亦有。


△次光宅中。】


「光宅云常住佛果有兩種無記一知解無記二果報
無記如棋書射御闡提亦有故非是善佛地亦有故
非是惡即是無記性也果報者如生死苦無常報既
非是惡只是無記涅槃地常樂我淨亦非是善直是
無記。


佛地亦有者有基書工巧等無記。
[002-0026a]


開善莊嚴竝言佛無無記唯一善性知解無記有多
釋莊嚴云是善性開善云通三性在闡提是惡在佛
是善在餘人是無記言果報者生死中多有異具故
果報可是無記佛果報何以是無記佛果唯一習果
無復報法豈得類此是無記以習善既滿併成習果
也。


夫三性者若有若無只是世俗尚不是真何得用此
釋涅槃體。」


【△五結中。】


「此皆數論之極說安處佛體如野人暴背獻至尊耳。」


【云如野人者如野老曝背以為玅法欲以此法而
獻天子不知天子用此何為。


△二正釋為二先斥非次不能下正釋。
初二先
明名體相稱不可思說。】


「今明涅槃體者上來釋名論無無一切方便論絕絕
能絕所名下玅理寧可思議。」


【△次德王下引證斥非。】


「德王云大般涅槃非色非聲云何而言可得見聞古
來諸師云何以色為涅槃體又經云夫涅槃者不從
因生體非是果古來諸師云何以佛果釋涅槃體又
涅槃之體無定無果古來諸師云何謂涅槃體定是
一法當知其體非色非聲非因非果非一非異非諸
聲聞緣覺所知亦非十住能了了見。」


【以須是言云何以佛果等者然今師則通因之果
[002-0026b]
為涅槃體不同古人一向在果非一非異者即二
而三故非一即三而一故非異即非三非一而三
而一故非三乘所知。


△次正釋為三一標列章門次初論下示章所依
三淨性下正釋。】


「不能默巳強作五種言之一約性淨涅槃二約法身
德三約一諦四約不生不生五約正性。」


【初如文。


△次所依中。】


「初論性淨總指一部次論法身指哀歎次論一諦指
聖行次論不生指德王次論正性指師子吼迦葉等
不可備引斑駁略周耳。」


【云一諦指聖行者先作聖行明一實諦迦葉等取
陳如品初正觀之文唯正觀性文是。


△三正釋文自為五初性淨章為四初標列次方
便淨下正釋二此三下融通四今欲下離總以示別。】


「性淨者淨有三種一方便淨二圓淨三性淨。」


【初如文。


△次正釋文自為三初方便淨。】


「方便淨者嘔和善巧權能逗物住首楞嚴建于大義
或一閻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隨
諸眾生應可調伏種種示現無生而生王宮七步無
滅而滅倚臥雙林是以晨朝放光大聲徧告正覺世
尊將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問為最後問所以三
[002-0026c]
界躃踊八部悲號獻供填空流血灑地高幢翳諸日
月廣葢徧覆大千如經廣說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
非生現生非滅現滅不前不後一時等現然於寂滅
無所損減於諸生死無染無累故名方便淨涅槃也。」


【在初釋者由證性淨有此無方勝用故在前釋言
漚和善巧者方便淨家般若無生無滅等即方便
淨家性淨是則一淨皆具三淨也。


△次圓淨中。】


「圓淨者因圓果滿畢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
行如來行持戒不殺擁護正法廣宣流布利益眾生
迴向大乘感得金剛堅固之體法身常身圓滿具足
獲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於此祕密藏中復能頒宣
廣說一切悉有佛性施與一切常命色力安無閡辯
雖破煩惱亦無所破雖圓智慧亦無能圓雖施眾生
不得眾生及以施相是名圓淨涅槃也。」


【法身常身即圓淨家性淨雖施眾生是圓淨家方
便淨。


△三淨性淨中。】


「性淨者非修非得非作業非與業本自有之非適今
也沖湛寂靜不生不滅雖在波濁波濁不能昏動猶
如仰觀虗空月形五翳不能翳雖復隨流苦酢其味
真正停留在山雖沒膚中膿血之所不染故名性淨
涅槃也。」


【云非作業者修行之目名為作業非與業者因成
[002-0027a]
尅果名為與業沖湛寂靜者即性淨家般若雖在
波濁者即性淨家解脫。


△三融通中。】


「此三涅槃不可相離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
雖復一三即非一三雖非一三而復一三會之彌分
派之彌合橫之彌高竪之彌闊微玅莫測不可思議。」


【云會之彌分者性淨自當其體圓淨自當其宗方
便淨自當其用三法無監名曰彌分派之彌合者
雖三無濫同一法性體無三差故名彌合橫之彌
高者一一皆徹實相之底故曰彌高竪之彌闊者
一一徧攝法界之法名為彌闊。


△四離總以示別中。】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總唱涅槃即是其名專據性淨
以當其體指於圓淨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為其用
作此分別即是其教雖復分別都是一法所謂大乘
大般涅槃若得此意無俟多言其未解者更重復說
耳。」


【云所謂大乘大般涅槃者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
果即一佛性因果也。


△二約法身德為四一標列次法身下正釋三如
是下融通四今欲下對五章。】


「二約法身德者德有三種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
脫德。」


【初如文。
[002-0027b]


△次正釋文自為三初法身中。】


「法身者即是金剛堅固之體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
而名為真善玅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玅故非色非
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玅即是中例一切法亦
復如是以是義故名為佛法名佛法界攝一切法名
法身藏名法身德也。」


【云金剛堅固體者此即極果法身受堅固之名又
真即空等者三身即三諦故更約三諦釋例一切
法者正報既然依報例爾。


△次般若德中。】


「般若德者即是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名大涅槃明淨
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
俗故是明明故則像亮假顯淨故瑕盡真顯鏡故體
圓中顯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鏡攝一切法故稱
調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


【云明故則像亮者只由般若明故其像則現故云
像亮淨故瑕盡三惑究竟盡方名瑕盡。


△三解脫德中。】


「解脫德者即是如來自在解脫其性廣博無縛無脫
是廣博義體縛即脫是遠離義調伏眾生是無創疣
義如是解脫攝一切法亦名解脫藏亦名解脫德。」


【其性廣博者即解脫家法身以解脫是稱體之用
故云廣博是遠離義者即解脫家般若以解脫稱
般若故。
[002-0027c]


△三融通中。】


「如是三德不可相離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脫亦非
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點具足無有缺減當知
雖一而三雖三而一雖復三一而非三一雖非三一
而三而一不可思議攝一切法攝一切人文云我及
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入中微玅難思為若此。」


【先明不離謂即三而一次明不混謂即一而三又
云攝一切人者以法在人故。


△四對五章中。】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總唱祕藏以當其名法身攝一
切法不縱不橫以當其體般若攝一切法如一面三
目以當其宗解脫攝一切法如三點伊以當其用如
此敷演即是其教非伹經體義明餘義亦顯云云。」


【云如此敷演者依開權顯實常住祕藏名體宗用
敷演方是醍醐教相餘義亦顯者非伹體具五義
屬於名具五義皆屬於名宗用各五亦復如是教
相具足為顯教相五義互融方成今教故云餘義
亦顯。


△三約一諦為四先斥非顯正次有有四下正釋
三非離下開顯融通四強欲下對五章。】


「三約一諦者世人解諦或境或智或教非無此義今
用理釋諦理當即境正境正即智教皆正以理釋諦
其義為𠃔。」


【初云或境等者境是所照智為能照教為能詮故
[002-0028a]
俱名諦然諸經中非無此義然從理釋諦義易明
故不依彼。


△次正釋為二初標章。】


「有四種四諦。」


【△次釋文自為四初生滅為二初正釋次若論下
示相指廣。】


「一生滅四諦集是能生苦是所生能生生所生所生
還生能生苦集迴轉生死無巳道名能壞滅是所壞
所壞亦壞能壞能壞亦壞所壞更互生滅故稱生滅
四諦。」


【初云道名能壞者道有能壞苦集之功滅從苦集
滅處得名故云滅是所壞也又云更互生滅者有
苦集時則無道滅有道滅時則無苦集又有道時
無滅有道滅時無道故云更互。


△次示相中。】


「若論其相逼迫生長能除所除等是也如經。」


【逼迫是苦相生長是集相能除是道相所除是滅
相。


△二無生中二先釋次示相。】


「二無生四諦者推苦集之本本自不生不生故則無
苦集既無所壞亦無能壞故稱無生四諦論其相者
解苦無苦而有真諦集道滅亦如是如經。」


【初云推苦集者能推即是道諦次示相中云解苦
無苦者能解即道諦。
[002-0028b]


△三無量。】


「三無量四諦者分別校計苦集滅道有無量相非諸
聲聞緣覺所知如經。」


【△四無作。】


「四一實四諦者解苦無苦而有於實乃至解滅無滅
而有於實實者非苦非苦因非苦盡非苦對而是一
實乃至滅亦如是是名一實四諦具如經。」


【竝如文。


△三開顯中。】


「非離生滅四諦別有一實四諦即達生滅而是一實
四諦無生無量亦復如是一中有無量無量中有一
不可思議不可說示。」


【云一中有無量者實中有權故無量中一者權中
有實故不可思議者即當雙非雙照故云不可思
議等。


△四對五章中。】


「強欲分別令易解故總唱一實四諦即是名也取一
滅諦即是其體故勝鬘云一依者即一滅諦也道諦
以當其宗取道諦所治以當其用調御心喜說此真
諦即名為教雖差別說只是一無差別法耳。」


【云一依者一是所依也心喜說真諦者開小乘之
真入佛性之真以心方喜自法華前顯露教中兼
帶之說佛意未暢故非永喜。】


此中遺一章。」
[002-0028c]


【闕第四無生一章如德王品中廣說故今不論。


△五約正性為五一標列次正釋三當知下融通
四強欲下對五章五若人下結前生後。】


「五約正性者性有五種謂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
果性。」


【初如文。


△次釋中。】


「正性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是名正性因性者
十二因緣因因性者十二因緣所生智慧果性者三
藐三菩提果果性者大般涅槃今且約一事論之五
陰下所以即正因佛性五陰即因性觀五陰生智慧
是因因性此智慧增成是果性智慧所滅是果果性
於陰既然餘一切法亦爾。」


【云且約一事者置十二因緣且約五陰一法身五
陰下所以者只此迷陰具於果地正性法身之體
名陰下所以五陰即因性者由觀為因性因因性
由因成因名曰因因餘一切法者謂十二入十八
界依報皆爾。


△三融通中。】


「當知五性亦非條別即一而五即五而一一而不混
五五而不離一不可思議不可說示。」


【云即一者一只是果地一涅槃佛性。


△四對五章中。】


「強欲分別令易解故指果果性為名指正性為體指
[002-0029a]
因因性果性為宗指因性為用作此分別五性為教
雖復分別只是一法更無差別。」


【指果果性為名者大般涅槃即今經名指因性為
用者由觀陰成因感果果上通起十界陰用引令
入實故指因性為今經用。】


「若人能如此解者非伹識體於名宗用教觸事冷然
為未解者更論宗耳。」


【△大章第三釋宗為三初略非古次宗者下正釋
三總此下對五章。】


「第三明涅槃宗者有人言宗體不異是義不然何者
若論至理二即不二不二即二此則宜然若論名事
不二不可為二二不可為不二既立宗體寧得是同。」


【初又二先略非次何者下釋所以於中云此則宜
然者隨順機宜云作此說名事者然於果體從名
從事而立也。


△次正釋文為二初釋次宗有下明宗義初又二
先標立宗意。】


「宗者要也修行喉襟莫過因果。」


【△次此經下正釋又二初正釋次問明下答以顯
同。
初又三先標章次正釋三但此下結歸了旨。】


「此經明因略有三種。」


【初如文。


△次正釋文自為三初明以圓接通又二初正釋
次問答下釋疑。
初又三先引經示宗相次劣三
[002-0029b]
下釋所以三又云下明開顯絕待人法無二。】


「一破無常修常如哀歎品以常樂我斥諸比丘無常
苦無我虗偽不真宜應捨離今當為汝說勝三修此
是破無常修於常能得常果顯於非常非無常煩惱
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令諸弟子悉皆
甘嗜。」


【初如文。


△次釋中。】


「劣三修是煩惱薪勝三修是智慧火非常非無常是
涅槃食四眾安住祕密藏中即是甘嗜。」


【云是煩惱薪者塵沙無明是薪也。】


「又云如來體之是故為常體者履也履而行之法常
故佛亦常亦是法非常非無常故佛亦非常非無常
也。」


【△次釋疑為二先問。】


「問初為純陀直說一常次明常住二字次斥諸比丘
云勝三修何意增減。」


【△次答云為三先正答破意次昔說下答用二所
由三說比丘下答順機得宜。】


「答皆是今昔相對昔說四非常總是一無常今論四
德總是一常舉總常破總無常耳。


昔說生死無常而復流動今以常破生死以住破流
動故舉二字以破二耳。」


【前二如文。
[002-0029c]


△三得宜中。】


「諸比丘置事緣理但修三想今舉勝理破劣理但用
三修云云。」


【云置事者明觀身不淨是其事觀逐其緣宜故且
置之。


△二者以大涅槃不從漸入頓文為四初立行成
因次修是下明因成尅果三當知下結判四德王
下引證。
初立行中。】


「二者以大涅槃心修從淺至深次第行學如聖行中
專行五行初謂戒定慧居家如牢獄梵行若虗空從
頭至足其中唯有髮毛爪齒大小腸胃觀察八苦五
盛陰等次解苦無苦而有真諦次分別挍計苦集滅
道無量無邊次非苦非集非道非滅而有實諦廣說
如經。」


【居家等戒行也從頭至下定行也觀察下慧行也。


△次尅果中。】


「修是行巳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況出諸佛功德
不復可說。」


【云修是行巳者得入初住名巳。】


「當知從淺至深成因克果顯非因非果始終莫不以
常為宗。」


【△四引證中二。】


「德王品中亦如是初觀四大如篋五陰如害六塵如
賊愛如怨詐煩惱如河八正如筏運手動足截流而
[002-0030a]
去得到彼岸戒定如動足智慧如運手涅槃是彼岸
師子吼中亦如是初從少欲知足乃至住大涅槃又
善修戒不見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是名善修定慧
等亦復如是原始要終皆宗常住以常為宗明矣。」


【初別德王證次別師子吼證竝可見。


△第三明獨圓意。】


「三者如聖行中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
般涅槃大乘即是修因涅槃即是得果大乘為因何
所不運大涅槃果何所不克一切無閡人一道出生
死莫復過此大略可知不復委說。」


【如文。


△三結歸又二初結示開顯分齊次雖三下結歸
常宗。
初文中。】


「但此文中處處論行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種種不
同不出三種初破無常而修常即是以圓接小接通
意也次以大涅槃心修無常次修於常即是從漸入
頓次第別意也後即無常而修於常即圓頓人也。」


【云以圓接小者此約開名接不同法華前接也又
云次第別意者此是涅槃中解圓行漸之人非全
同別。】


「雖三不同悉以常為因歸宗常果住大涅槃等無有
異故文云因雖無常而果是常即第二番意也餘例
可知云云


問明體一章即識五意明宗亦爾否答例然。」
[002-0030b]


【△次明宗義為二初標列。】


「宗有三義一宗本二宗要三宗助。」


【△次正釋中文自為三初宗本。】


「宗本者諸行皆以大涅槃心為本本立道生如無綱
目不立無皮毛靡附涅槃心為本故其宗得立也。」


【如文。


△次宗要中。】


「宗要者行之宗要要在於常行會於常能顯非常非
無常如七曜之環北辰似萬川之注東海行以常為
要亦復如是。」


【云北辰者而北辰不動注東海者同一鹹味故以
鹹味而喻於常。


△三宗助中。】


「宗助者助名氣力也常宗得成賴於資助或人助或
教助或行助或道助由助得力故言宗助。」


【云或人助者謂善知識或教助者能詮教也或行
助者謂修行云助圓行也或道助者修三教道品
助顯圓常廣如止觀助道中明。】


「總此三宗是釋名專論宗本即體意專明宗要即宗
意專明宗助即用意分別此三異餘法門即教意。」


【△大章第四釋涅槃用為三先標列次解釋三問
答下釋論。】


「第四釋涅槃用者為三一本用二當用三自在起用。」


【初如文。
[002-0030c]


△次釋自為三初釋本用為三初敘舊次有人下
述他難三今當下正釋。
初敘又二初正敘三師。】


「本用者先出舊解靈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
之性如弊帛裹黃金像墮在深泥天眼者捉取淨洗
開裹黃金像宛然真神佛體萬德咸具而為煩惱所
覆若能斷惑佛體自現力士頟珠貧女寶藏井中七
寶闇室缾盆等喻亦復如是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
新安述小山瑤解云眾生心神不斷正因佛性附此
眾生而未具萬德必當有成佛之理取必成之理為
本有用也開善莊嚴云正因佛性一法無二理但約
本有始有兩時若本有神助有當果之理若能修行
金心謝種覺起名為始有始有之理本巳有之。」


【△次引證於中自四。】


「引如來性貧女額珠闇室等證本有。


引師子迦葉明乳中無酪但酪從乳生故言有酪酪
非本有必假醪暖種植胡麻答言有油油須擣壓乃
可得耳。」


【初二如文。


△第三文中。】


「又引佛性三世眾生未來當有清淨莊嚴之身此證
當有雙取二文意與瑤師不異。」


【云雙取二文者只是現有正因佛性當有清淨莊
嚴名為雙取。


△四別木石。】
[002-0031a]


「又引木石之流無有成佛之理則非本有之用眾生
必應作佛今猶是因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有始
有之理即是功用義也。」


【可見。


△次難中三初正難三家。】


「有人難初義若言眾生身中巳有佛果此則因中有
果過食中巳有糞童女巳有兒若巳具佛果何故住
煩惱中坐不肯出邪何故不放光動地故文云若言
有者何故默然正破此執耳次難第二有得佛之理
此理若常為相續常為凝然常若相續常何謂本有
佛果之理若凝然常則因中有果過同於前難第三
家若言本有具始有亦應本有常住復有無常本有
只得是常不得無常者本有只本有那得有始有。」


【△次又若下縱竝。】


「又若本有有始有亦應無常有於常無常不得有於
常本有那得有始有又本有有始有則了因有生因
若了因了本有是常生因生始有是無常不得相有
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邪。」


【△三鷸蚌下結失。】


「鷸蚌相扼更互是非由來久矣。」


【悉如文。


△三正釋。】


「今當宣明此義若定執本有當有非三藏通教之宗
乃是別圓四門意本有是有門當有是無門雙取是
[002-0031b]
亦有亦無門雙遣是非有非無門別家偏據不融門
理兩失為圓家所破何者若執本有之用譬之樹木
工匠揆則任曲者梁用直者桁用長者矟用短者箭
用本有之用亦復如是佛即破之草木生時無梁箭
用工匠所裁因緣獲用若裁曲為直曲無梁用展直
為曲直無桁用割長為籌長無矟用折短為薪短無
箭用何得苦執本有之用經云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何得苦執本有當有當本不立勝用安在邪若專難
破復失適緣何者理非本非當非亦本當非非本當
有四利益或言本有即是常用或言當有即是無常
用或亦當亦本即常無常雙用或非當非本即雙非
不用之用本有常用攝一切法何得無三門用三門
亦攝一切法何得無本有常用文云大般涅槃是諸
佛法界即其義也是為圓教赴緣論此四用大獲利
益不同舊義云云。」


【文為九初明定執成門次本有下示成門相三列
家下明偏據之失四佛即下引佛破偏五法云下
引經破執六若專下明若苦破者失適宜之益七
有四下明稱獲利八本有下明門功能九是為下
結益初云今當宣明者只是今當顯示此義耳。


△二當有用為四先敘古次有人下難三今明下
正釋四舊論下明照境不同。
初文自引三師不
同。】


「二當有用者先出舊解解有三一云理出萬惑之外
[002-0031c]
須除惑都盡乃可見之譬十重紙裹柱雖除九重終
不見柱併盡乃見二引漸備經明一切智慧皆漸漸
滿不何一期併悟也三云真諦可漸知佛果可頓得
何者即俗而真更非遠物所以真可分知佛果超在
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漸知。」


【初云紙重者紙密可喻無明稠密次師可解三云
真諦可漸知者謂漸破俗諦即分分見真諦故云
可漸知。


△次難自為三初難漸見。】


「有人難初義若理不可漸見惑豈可漸除既不見理
由何除惑。」


【如文。


△難次師。】


「若言理可漸見夫理若是分可作分知理既圓通若
為漸解若初見稱後見與後無異不名漸見若初不
稱後不名頓見云云。」


【云夫理若是分者他作此難亦不全當何者若從
初即徹觀真如則全不可分若從或落智增為言
則須云分以有四十二位不同故凡釋此義須知
有全有分方稱經論大旨。


△難第三師為二先非其旨。】


「若言見真者須漸得佛須頓是義不然。」


【△次別聖言破。】


「釋論云若如法觀佛般若與涅槃是三則一相華嚴
[002-0032a]
云虗妄多分別生死涅槃異迷惑聖賢法不識無上
道真與涅槃既其不異云何真漸果頓邪。」


【於中三先論次經三真與下結失初別論者證初
心即頓觀何論至果方名於頓故不可也次引華
嚴云若分別生死涅槃異者是迷賢聖法人若云
真諦與佛果異過亦同之。


△三正釋又二先重敘失。】


「今明諸解更相馳逐水動珠昏然理非遠近見理之
智寧得漸頓智若漸頓寧得稱理如方入圓殊不相
應。」


【△次如理下正釋於中又三先明理智冥一體非
頓漸。】


「如理而解解如於理不見相而見無所得即是得耳。」


【△此處恐有脫文今敢補曰二有因下示眾生因緣用是漸頓。】


「有因緣故亦得漸頓。」


【△今更補曰三此中下正釋又二初標列二漸漸下釋。】


「此中應有四句漸漸漸頓頓漸頓頓。」


【初云漸漸者三教因位也漸頓者三教果頭也頓
漸者圓教因位也頓者圓佛果也。


△次正釋為五先正釋次後更下於一句更開四
句三此一句下餘三句例四四下結廣以斥偏五
文云下證用徧法界。】


「漸漸尚非漸頓況復頓漸漸頓尚非頓漸況復頓頓
法華玄廣說頓漸者無差別中差別耳頓頓者差別
[002-0032b]
中無差別耳三種修三種見明宗中意是也漸頓修
漸頓見者是不定觀意也。」


【初云三種修等者前宗文中初破無常而修常即
是以圓接通次從漸入頓次第別意後即無常而
修於常即圓頓人是。


△次文中。】


「漸更不同又開四句漸修漸見漸修頓見漸修頓漸
見漸修非頓漸見。」


【云漸修漸見者且取三教之證人是漸修頓見者
得入初住等人是漸修頓漸見者住前為漸見入
住名頓見漸修非頓漸見者證頓漸時頓無頓相
漸無漸相亦是理體不當頓漸見也。】


「見此一句意餘三句亦可解。」


【次頓修漸見四句亦爾漸修漸頓見四句亦爾非
頓漸修四句亦爾。】


「四四十六句不同當知顯體之用甚多那只作一兩
種解邪。


文云王家力士一人當千種種技藝能勝千故一人
當千又云譬如大地草木為眾生用我法亦爾當知
用同草木比大力士故知用不一也。」


【△四舊論下照境為四先標不同次問起為解釋
之由三彭城不敘不同相四今明下正釋。】


「舊論照境之用不同。」


【初如文。
[002-0032c]


△次問中。】


「問俗有三世流動萬境去來佛智若為照之若逐境
去來則生滅無常若不逐境去來則不與境相稱由
此一問七解不同。」


【云佛智若為照之者問意云佛為逐去來照邪不
逐去來照邪。


△三敘不同相總有七處一一皆先敘次破如文
可見。】


「冶城嵩云佛智乃無大期死滅猶有念念流動逐境
去來此人臨終舌爛口中浪語之過現驗也。


二藥師解佛智體是常住用是無常逐境去來此解
亦違經經云若正見者當說如來定是無為那忽體
是無為用是有為。


三光宅云若無常之智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今
常住之智照無常之境豈應逐境無常此亦不可。」


【△四明九世中。】


「四作九世照境義明此境雖在未來復有當現在當
過去義今遂來現在及過去我皆照竟所以不生滅
也此亦不可向在未來時猶是當現在未正現在今
遂來在現在即作正現在照當知巳息豈不生滅邪。」


【云今遂來現在者意云剎那心起未來之境現於
現在心中名當現在者剎那巳息者名未過去故
於現在皆悉照之。


△五作逆照中。】
[002-0033a]


「五作逆照義云如來道迎上覺時初一念併逆照萬
境從初流來至後成佛併皆照竟後萬境自有去來
我都不更新照如天子初登極時併付制法後人犯
者隨輕重治不更復制也此亦不可佛智照境何嘗
暫息忽言初照後都不照縱令如此終不與境相稱。」


【云逆照者只是預照耳。


△六開善中。】


「六開善云佛在因日導發初心巳能橫照數境竪照
數時次入初地一念橫照百法堅照百時二地千法
乃至佛地一念橫照萬法竪照萬時如懸鏡高臺此
亦不可鏡照先無而後有未免無常之難。」


【云百時者取機長短時也。


△七靈味。】


「七靈味更借虗空為喻萬物在空空不生滅物自去
來此亦不然佛智靈知豈同頑空。」


【如文。


△四今明下正釋又三初正釋次又開善下重敘
解佛智三今難下破文中。】


「今明三藏教中二諦不相即故二智各照所以諸解
喧喧若此若通教中二諦相即二智二而不二尚無
此諍況復三諦即一諦一諦即三諦三智即一智一
智即三智一照即一切照一切照即一照非一非一
切不可思議寧復有此微淺問答邪。」


【云況復三諦即一諦者照無常時即無常是常亦
[002-0033b]
即非常非無常照常時即常時即常是非常非無
常云微淺問答者如前七師問教亦微淺益者亦
然。


△次重敘中二先開善次第二下明其次解。

又二初明果地智境互冥。】


「又開善解佛智照真與真冥無復智境之異智體與
真境都復不殊。」


【△次約位下明約位則有四句差別。】


「約位分別凡夫不冥不會因中聖人會而不冥佛果
亦冥亦會。」


【於中云因中聖人會而不冥者應即破云既會何
以不冥邪云云


△次解又二先明智體異。】


「第二解云佛智是靈知真諦是無知二體既殊豈可
併有知同無知但會之既極詺之為冥豈得有冥異
會。」


【△次慧印下引證二相。】


「慧印三昧經云冥不冥寂不寂肇論亦有用冥體寂
之語。」


【△三今家破於中為三初縱難。】


「今難佛之真智既其冥真與真不異佛之俗智亦應
冥俗與俗不異佛雖知幻而非幻人。」


【△次若爾下斥失。】


「若爾佛雖知俗不可冥俗佛雖冥真不可同真不應
[002-0033c]
作如此冥真冥俗義。」


【△三冥真下判失。】


「冥真不出二乘冥俗不出凡夫境界云何得是佛智
用邪云云。」


【△三當有起用徧法界。】


「三自在起用用徧法界廣不可委文云譬如大地一
切草木為眾生用我法亦爾當知勝用無量無邊。」


【△次開章別釋於中二先標列章次解。】


「且約三種一不可思議用二二鳥雙遊用二善惡邪
正雙攝用。」


【初云二鳥雙遊用者覩無常即始從發心訖年等
覺一分無明在亦名無常所以從始至終俱雙遊
之稱。


△次解釋文自為三初不可思議為三先標次敘
舊三今明下正釋。】


「不可思議用者。」


【初如文。


△二敘中總有七家一一釋中皆敘彼解次今家
非破。】


「舊釋有七一云令他見須彌入芥子其實不入唯應
度者乃能見之此解不可若不入者何謂神通。


二解實入但佛神力蹙大令小開小令大此亦不可
若爾乃以大容小何謂以小容大。


三解不知入與不入既是不可思議那可定判入與
[002-0034a]
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議盡應不可
解餘者盡言可解至此一義獨言不知邪。


四若有則相妨小大皆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若其皆
可何所論入亦無大小也。」


【前四師竝如文。


△第五師。】


「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須彌
之小性此亦不可若執定性過同外道又似毗曇又
還是大容於小何謂以小容大。」


【云大中有小性者有自性色破中云過同外道者
同仙人四性計也又似毗曇者毗曇計三世有法
也。


△六地論解。】


「六地論解大無大相不無無相之大小無小相不無
無相之小以無相之小容無相之大無相之大還入
無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相既言無相那有大
小若有大小應是有相若定無相還同空也。」


【可見。


△七興皇。】


「七興皇云諸法本無大小因緣假名相待假說大為
小假說小為大說大為小小是大小說小為大大是
小大故得相容此亦不可大不自大待小為大小不
自小待大為小此墮他性義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
他性大小那得相容。」
[002-0034b]


【云諸本無至因緣假者謂諸法從因緣生雨假無
實以假無實故能相入。


△三正釋為三初明不思議事理相即次一性下
明不思議周徧三所謂下釋邪正用相。】


「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
故大因緣故小大亦不離大離小不在內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議大亦如是通達此理故即事
而真唯應度者見不思議須彌之高廣入於不思議
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議之大入於不思議之小
住首楞嚴能建大義如經廣說云云。」


【初云今明至因緣者謂有大有小皆由因緣雖從
因緣即是法性故能相入如止觀第五破徧初廣
說。】


「一往明不思議用在於道後其理實通乃至善惡邪
正等例如是。」


【△三邪正用為三先明邪正雙用。】


「所謂四趣是邪人天為正又三界是邪二乘為正又
二乘偏邪菩薩為正云云邪正兩用亦徧法界。」


【△次四趣下明善惡雙用。】


「四趣是惡人天是善又三界悉是惡二乘是善又二
乘是惡菩薩為善此用亦徧法界。」


【△三三界下明無常常雙用。】


「三界皆悉無常二乘是三無為常又二乘是無常菩
薩是常常無常用亦徧法界其門略義廣也。」
[002-0034c]


【△此處必有脫文今敢補曰第二常無常下明二鳥雙遊用。】


「常無常雙用者俱亡二邊如鳥喻品中說即是一時
雙用也前後倒瀉即是異時偏用宜一時即竝用宜
前後即單用不必一種用自在故善惡雙用如迦葉
品中說善星至惡尚能攝受令得出家況復善者寧
當不攝或雙用或前後云云。」


【俱亡二邊者謂二用俱契非常非無常者曰俱亡
也。


△第三善惡下明善惡邪正俱攝用。】


「三邪正善惡俱攝者陳如品中說邪即外道正即陳
如弘廣邪即諸魔正即阿難平等皆攝巧施玅用遊
諸世間作大利益若見此意即是自在之用善巧四
隨稱機利益住首楞嚴種種示現不動法性其見聞
者無不蒙益此義可知不俟多說云云。」


【△大段第三問答釋疑者。】


「問此一章五意云何答例前可解若總論三用即釋
名意若專本用即是體意若專當用即是宗意若專
自在用即是用意若分別三用即教意。」


【初疑云此章為具五章不釋云例亦有之若專本
用者理性本有此用若專當用者望本名當即是
現在有從因至果之用故對宗也若專自在用者
即是果上起用未來永永不窮彌滿法界所以自
在之用對今經用。


△大章第五釋教相者然澤明亦敘五時教差別
[002-0035a]
第一時教為小乘解深密云唯為為發趣聲聞乘
者說第二時教為大乘解深密云唯為發趣大乘
者說第三時教為三乘解深密云普為發趣一切
乘者說第四時教為一乘四衢等與一牛車故三
乘同歸一佛乘故第五時教名為一性五性同歸
一佛性故次明五時教法季月第一時佛成道後
六月說也如來二月八日成道八月八日方轉法
輪婆沙論等皆云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為五比
丘轉法輪迦栗底迦月者八月是第二時真諦記
云如來成道七秊方說般若經說一切法空無自
性如來藏經佛成道後十秊說也大集十六秊說
仁王經云前二十九秊說摩訶般若三十七秊正
月八日說仁王般若第三時真諦三藏記云佛成
道後三十八秊說解節經即解深密是第四時一
乘教法華是佛道教三十餘秊說第五時此大涅
槃經是所說佛性正因得佛常果因最是除果最
是遠猶難信故所以後說然引真諦記未可全依
若判五時皆據經文自說秊數時代以定五時次
第若言七秊即說般若者猶屬密教般若通前之
文如淨名釋菩薩品初所述若云第三時是解深
密者彼將般若為第二所以解深密為第三非但
今家破此說起信論疏初亦破此說又於五時中
皆棄華嚴如法華玄中廣破古人所立五時之義
然今略引以示同異不暇破之釋教相為二初標
[002-0035b]
列章。】


「第五釋教相者為二一增數二經來緣起。」


【△次解釋文自二初明增數人又二先列。】


「增數者謂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也。」


【△次解釋文自為五初文又二先示乳相非一次
乳名下解釋。】


「所言乳者此名則通外道言教亦稱為乳文云是時
舊醫純用乳藥二乘言教亦稱為乳阿含云舍利弗
是所生母目連是乳母二人說法生養四眾後文亦
云聲聞緣覺佛性如乳菩薩教行亦稱為乳故云手
出香色乳施令得飽滿佛教亦稱為乳故目連騰請
云譬如犢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無疑又云醫
占王病定須服乳。」


【初云舊醫純用乳藥者純用邪常毒他慧命舍利
弗所生者說法迴五百人心義當所生目連手擎
將還僧得和合義如所養。


△次解釋又二先正釋次問[天/一/口]下釋疑。
初又二
先正釋次又外下判。
初文自四初邪乳中。】


「乳名既通若為分別舊醫偷教竊取乳名不解其義
而為相續悅意轉動薄皮所誑起四顛倒毒亂心中
多所傷害即邪教也。」


【云而為相續者計為常也悅意樂也轉動義也薄
皮淨也多所傷害者害於二諦三諦真常四德也。


△次二乘乳中。】
[002-0035c]


「二乘乳者佛以方便合三種藥謂鹹苦酢二乘之人
用此方便為於四眾治彼邪乳如以楔出楔此以四
非常教名為乳也。」


【云四非常者只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四也。


△三菩薩乳中。】


「菩薩乳者以大慈大悲隨諸眾生應以何法而得度
脫隨而說之或說方便法或說真實法或治邪常或
治無常稱彼機緣令得飽滿是名菩薩教乳也。」


【云或說真實者十行菩薩雖未親證無作實理而
能說之。


△四佛乳。】


「佛教乳者究竟真實如經其犢調善不馳不住不處
高原亦不下濕不食酒糟麥[麩-夫+戈]滑草不與特牛同共
一群故其乳多德最為第一正顯涅槃之教是最上
乳也。」


【如文。】


「又外道教如驢乳亨之成糞從其教者墮落三途二
乘教如羊鹿乳亨之成酪從其教者升出生死菩薩
教如下品牛乳亭之成酥從其教者革凡成聖亦革
聖成無上道佛教如上品牛乳從佛教者即得安住
祕密藏中當知涅槃教乳最上最玅。」


【△次釋疑為二先問次答。
初問者。】


「問何故於一乳中多種分別。」


【乳只是一何以強作多種分別有何據邪。
[002-0036a]


△次答為三先示經意通。】


「答此經意爾如本有一偈四出證義明無差別差別
等例作此說之無咎。」


【△次有德王下引例。】


「又德王中不聞聞不生生等皆作四句今亦例爾。」


【△三邪名下結酬。】


「邪乳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菩薩名不乳乳佛是非
乳非不乳意高例盡子何須惑。」


【云邪名乳乳者不俓而酪故名乳乳二乘名乳不
乳者乳堪為酪解色即空等菩薩名不乳乳者以
能非空出假故佛是雙非者常真法界故意高者
乳極在佛故云意高例盡者引德王例四乳義徧
何所疑邪。


△二明二字為二先標列。】


「二字者世亦二字出世亦二字上上出世亦二字今
文亦二字二字既通復須分別。」


【△次二世下解釋文自為二初文為三初引經示
能詮法异次文云下釋所以三謝靈下出異解。】


「世二字者如瑞應云太子乘羊車詣師學書師教二
字謂梵佉婁此二字應詮世間禮樂醫方技藝治政
之法故是世間二字也。」


【初云梵佉婁者如普曜第三現盡品云菩薩乘羊
車將詣書師適入書堂欲見其師名選支見菩薩
威神光曜不能堪忍即躃墮地兜術天上有一天
[002-0036b]
子名曰清淨即前牽手令從地起置於座上在大
眾爾時菩薩與諸釋僮俱住手執金筆栴檀書眾
寶明珠成其書林侍者送之問師選支今師何書
而相教乎其師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天地異
書菩薩答曰其异書者有六十今師何言正有二
種師問其六十四皆何所名乎太子答曰云云。】


「又云梵字應如金光明中說出欲論明修梵法歎梵
執故是出欲論也佉婁字應是無量勝論明十善法
歎釋天報善能攻惡故言勝論總而言之世間二字
也。


謝靈運云梵佉婁是人名其撮諸廣字為略如此間
倉雅之類從人立名故言梵佉婁雖復廣略還是世
間之二字。」


【△二出世二字為四初明出世二字相。】


「出世二字者嬰兒行云婆和二字所謂有為無為為
二字也若出世與出世上上共為二字者即是半滿
為二字也眾經同以鹿苑說為半字摩訶衍所說為
滿字小大相對共為二字。」


【△次又諸下敘謬釋。】


「又諸師釋此滿字不同地人云涅槃六行俱明是滿
字法華是大乘非滿字由是無常此都非義不須論
云云。」


【△三興皇下明興皇破。】


「興皇嘲諸師作五滿半邊滿竪滿𧂐足滿共滿具足
[002-0036c]
滿今不委論云云。」


【如下文字亦初說。


△四今明正釋為二先標列。】


「今明半滿二字更為五意一直是半二對半滿三帶
半滿四廢半滿五開半滿。」


【△次如塵下正釋又三初正解釋次今之下結歸
部旨三又結下重結判。】


「如鹿苑無常此直半無滿若方等之流說無常逗小
又彈小襃大此正對半明滿若大品通三人共學是
帶半明滿若法華正直捨方便是廢半明滿亦有開
權顯實即開半明滿若此經斥劣辨勝即廢半明滿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須䟦陀羅得羅漢果即開半明
滿而復對破生死流動明於常住二字常破生死住
破流動此亦是廢半明滿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又是開半明滿故知二字雖通不可一槩。」


【初云對半明滿者於鹿苑得小果者來至方等復
有當座得小果者竝聞彈呵以大破小即是大小
相對竝明名為對半明滿帶半明滿者傍挾通教
二乘小非正意所以名帶須䟦等者聞於佛性蹔
取小證即當開權。】


「今之常住二字於諸字中最尊最勝其義可知。


又結為四句二乘無常是半非滿一乘是滿非半若
斥小帶小等是亦半亦滿若世間非半又非滿大意
可知云云。」
[002-0037a]


【△三明三修為二先標列。】


「三三修者有邪三修劣三修勝三修。」


【△次邪三下解釋為二初正釋次又邪下結判。


初自為三。】


「邪三修謂世間顛倒隨邪師教見相似相續謂為常
適意可悅謂為樂轉動運為謂是我愚惑所覆如執
掣電如蛾如蠶追求無厭如渴飲鹹唐無毫益亦是
厭下麤苦障攀上勝玅出故名邪三修。


劣三修者依半教破於邪執無常醎味破其執澹無
樂苦味破其執甜無我酢味破其執辢三界皆無常
諸有悉非樂一切空無我無我所能破欲染色無色
染無明掉慢疑如諸迹中象迹為最於諸想中無常
為最如經廣說是名劣三修。


勝三修者依佛勝教破於劣修謂常樂我法身常恒
無有變易遊諸覺華歡娛受樂具八自在無能遏絕
如是修者入祕密藏名勝三修。


又邪修是世伊劣修是故伊勝修是新伊大涅槃理
即非新非故伊今經即是新伊勝修最尊最上之教
也。」


【如文。


△四明四教為三初標大意以指廣次三藏下正
釋三菩薩下結歸。】


「四四教者此該佛一化名相理趣別有疏本云云。」


【初云別有疏本者如淨名疏廣玄十卷四門義六
[002-0037b]
卷四悉兩卷三觀二卷應以彼廣以釋今略。


△次釋文自為四初三藏中。】


「三藏教者謂戒定慧藏為彼嬰兒梯隥出苦畏憚長
遠止息化城即小乘法也菩薩以大涅槃心修即成
聖行如經浮囊白骨八苦等觀即其文義也。」


【云為彼嬰兒者經中具明四教嬰兒今但出三藏
以示小行次云浮囊戒學也白骨定學也八慧學
也。


△次通教中。】


「通教者三乘共學近遠俱通若能前進亦可得去即
摩訶衍法也菩薩以大涅槃心修即成聖行如經解
苦無苦而有真諦乃至解道無道而有真諦即其文
義也。」


【三乘共學近遠者鈍則近通化城利則遠通寶所
故云若能前進亦可得去即其人也。


△三別教。】


「別教者別在菩薩不與二乘人共所行事理非彼境
界即獨菩薩法也若以大涅槃心修即成聖行如經
苦有無量相分別校計有無量種非諸聲聞緣覺所
知乃至道亦如是即其文義也。」


【可解。


△四圓教中。】


「圓教者即事而理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教非一非
一切不可思議隨佛自意是佛境界非諸二乘下地
[002-0037c]
所知如經非苦非諦有實乃至非道非諦有實是名
一實諦即其文義也。」


【云即事而理者達五陰即常住又達別真俗即常
住理故云即也又一教一切教者開一切權教等。


△三結歸為五初結漸圓次復有下結初心即頓
三今經下結判四若類下辨異名五若例下例釋。】


「菩薩大涅槃心修即是圓心圓心為本行於眾行從
淺至深屆極而止如放金剛到際則住當知聖行之
一意即是漸頓之教亦名漸圓教此乃文中一種耳。」


【初云屆極而止者極在玅覺也。】


「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者即發軫
仍頓仍圓一切諸法悉入其中眾流悉鹹無非性海
漸圓與頓圓更無別異歷次第門故言漸耳。


今經乃具二文從勝受名即是圓頓之教於諸教中
最為尊上也。


若類通異名者即是四藏三藏是聲聞藏通是雜藏
別是菩薩藏圓是佛藏上能攝下佛藏第一也。」


【△五例釋中。】


「若例四句三藏是聞聞通是聞不聞別是不聞聞圓
是不聞不聞乃至生生等例可解。」


【云圓是不聞不聞者分段不生是一不聞變易不
生是一不聞又智德不生是一不聞斷德不生是
一不聞故云不聞不聞。


△五明味為四先明說譬意次若初下釋法譬相
[002-0038a]
生以顯五味之相三夫眾生下結示同體之權智
布教五時利物之道四五味下指廣兼對五章。


初又二先述意。】


「五五味者即五種牛味正譬說教次第不應以淺深
意取若謂初淺後深是義不然。」


【△次文云下引證又二初證四味不淺次證醍醐
不深。】


「文云醫占王病定須服乳又云如得乳麋更無所須
無所須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大涅槃此豈淺邪
文云如水乳雜臥至一月終不成酪若以一滴頗求
樹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本
有者何故待緣如此酪譬不可淺也文云譬如甜酥
八味具足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當知此酥其況深矣。」


【初云其況深矣者醍醐之酥故不可淺。】


「文云阿羅漢辟支佛猶如醍醐如此醍醐不可言深。」


【△次釋法譬相生為二初非定執。】


「若初味定淺後味定深妨文害義。」


【△次若作下釋自有五文。】


「若作次第意釋者則無過咎牛者譬佛大覺朗然圓
明成就如血變為乳具足在牛從牛出乳譬佛初說
也即寂滅道場從法界體流出法界法教諸菩薩如
日初出先照高山故言從牛出乳也。


次從乳出酪者為小機不堪如聾如瘂隱其無量神
德示丈六身覆如來藏但說三藏以貧所樂法隨宜
[002-0038b]
方便令章凡成聖故華嚴大後次說三藏之小如從
乳後即有於酪也。


次從酪出生酥者譬三藏之後以大訶小挫其取證
敗種壞根無生無用先與後奪如亨酪作生酥也。


次從生酥出熟酥者譬方等之後委業領財使諸聲
聞轉教教菩薩也。


次從熟酥出醍醐者譬般若巳後付財定性與記作
佛故文云八千聲聞於法華中得記作佛見如來性
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無所作者即究竟也。」


【竝可解。


△三結示為三初結五時巧畢次今經下明開顯
功畢三種種下結歎。】


「夫眾生不見佛性智手指撝或作大說或作小說或
訶責說或教化說或定天性說眾生若見佛性則靜
乎雙樹指撝畢矣息教二河法流竭矣如牛出乳極
至醍醐諸佛布教極於見性。」


【初云二河者煩惱涅槃二河也。】


「今經是最後之說喻彼醍醐一切諸藥悉入其中。


於橫廣在四味之上歎其竪高故此經處處歎教不
可思議只是歎於上玅之乳常住二字最後新伊極
圓之教醍醐玅味耳。」


【△三結歎中。】


「種種名目只是一法一法者只是佛師諸菩薩母佛
菩薩辯所不能宣凡夫千舌豈解揄揚二乘百盲安
[002-0038c]
能舞手者哉。」


【云菩薩母者佛能生諸菩薩故儛者摩也。】


「五味義具在法華玄中說又從增一至五總諸說者
即釋名意若專五所以是體意若專五所以設諸名
相是宗意若專對破是用意若分別其相是教意準
前可知不復委釋云云。」


【他人云第四釋經時代者撿目錄總有一十四品
皆是涅槃之枝分也第一後漢桓帝建和秊中有
月支國沙門支樓迦讖於洛陽譯出一本名般泥
洹經兩卷成部第二桓帝元嘉秊中有安息國沙
門安世高本為太子捨國出家壞道遊方弘化為
務振錫來儀屆干洛邑譯出本名小般泥洹一卷
成部第三曹魏武帝黃初秊中西域沙門安法賢
譯一本名大般涅槃經兩卷失其翻處有錄可憑
第四東吳黃武秊中有月支國居士姓支名道謙
字恭明初至洛陽後遊江左譯出一本名小般泥
洹兩卷成部第五東晉安帝建武秊中有迦毗羅
國沙門佛陀䟦陀此云覺賢初至長安後隱廬山
住道場寺譯一本名方等泥洹兩卷成部第六東
晉義監六秊有晉州沙門法顯往遊西竺還到楊
都譯一本名大般涅槃六卷第七西晉武帝太始
秊中有月支國沙門曇摩剎羅晉云法護初至燉
煌次遊京邑後之江左譯出一本名大般泥洹經
兩卷第八北凉阻渠蒙遜割據河西都姑臧縣玄
[002-0039a]
始秊中有天竺三藏曇無讖唐言法豐六歲出家
日誦萬言初學小乘五明諸論後會遇白頭禪師
誨以大乘十旬交諍拒而不從謂禪師曰頗有經
本可得見否禪師逐授大般涅槃經因而信受三
藏玅善呪術時人號為大神呪師初齎涅槃梵本
上軼并菩薩戒大集大雲金光明等諸經梵本在
夜恐失枕之而臥夜有神人拽讖墮地如是至三
空中聲曰此是金剛解脫諸佛祕藏何急枕眠讖
藏何忽枕眠讖驚愧謝遂縣梵本掛之高樹果有
羣賊夜來盜經盡力共擎竟不能舉晨曉三藏自
持而行眾賊同觀謂之為聖愧而悔焉乃至姑臧
被河西王阻渠蒙遜慇懃告留請住翻譯大般涅
槃梵本即從初十卷至大眾品覺知經少因屈三
藏至千闐國求得中分十卷譯至嬰兒行品又覺
經少更遣使往于闐國求得餘欠譯之乃足名大
般涅槃經四十卷成部第九宋元嘉秊中有雍州
沙門智猛躬往西城詢求正法齎諸梵夾到西凉
州譯出一本名泥洹經二十卷成部第十宋文帝
建元秊中有天竺沙門求那䟦陀羅宋云功德賢
於荊州新寺譯一本名泥越經一卷第十一北齊
天保元秊西國沙門佛陀那舍秦言覺明於相州
譯一本名大悲經五卷成部第十二名字功德經
并哀歎經與方等泥洹經同本異譯耳第十三隋
開皇秊中崛多笈多譯出一本名四童子經三卷
[002-0039b]
成部第十四大唐麟德秊有南天竺國沙門若天
邪䟦陀共唐國僧會寧於日南波鄰國譯出兩卷
名闍維經儀鳳秊初交州都督梁難敵進經入京
儀鳳三秊大慈恩寺主靈會於東宮進狀請經外
傳因許流行至大周天冊萬歲元秊奉勅編經入
於目錄今所講者於前所譯十四中當其第八北
凉所譯四十卷成部。


△二經來緣起文為二先標列。】


「二經來緣起又二一經緣起二疏緣起。」


【△次釋文自為二初釋經緣起為二先標列。】


「經緣起者有雙卷六卷大本。」


【△次雙卷者下釋為六初明小緣感次六下明大
緣感三又云下辨同異四昔道猛下述天本翻譯
時代五初三人下明應驗以顯無緣慈悲解脫之
力六經者下指廣。】


「雙卷明八十入滅不辨常住葢小緣所感三藏教也
六卷與大本皆明常住俱是大緣所感同座異聞例
如大小品耳。」


【△三同異中。】


「又云小本是法顯於天竺鈔初分翻為六卷大本上
帙是道猛齎來斯乃廣略二文耳世猶惑焉若是異
聞那忽問詞答旨兩本皆同若是鈔者只應存略那
忽前後大本則如來說偷狗六卷迦葉問偷狗大本
偈說三歸六卷長行說三歸解云問詞答旨所同處
[002-0039c]
少不同處多昔鈔梵文尚無前後秦人翻譯逐意奚
互於二義無妨也。」


【云道猛齎來者時人咸云大品是曇無讖譯欠此
道猛一節文。


△四時代中。】


「昔道猛亡身天竺唯齎五品還謂壽命金剛身名字
功德如來性大眾問等品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遜割
據隴後自號玄始其號三秊請曇無羅讖共猛譯五
品得二十卷遜恨文義不圓再遣使外國更得八品
謂病行聖行梵行嬰兒行德王師子吼迦葉陳如等
品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軸傳於北方玄始五秊乃
得究訖是時姚萇復號弘始弘始非玄始玄始五秊
即晉恭帝元熈元秊次入宋武劉裕得四秊次入宋
文帝文帝尚斯典勅道場寺慧觀鳥衣等慧嚴此二
高明名葢淨眾康樂縣令謝靈運抗世逸羣一人而
巳更共治定開壽命足序純陀哀歎開如來性足四
相四依邪正四諦四倒文字鳥喻月喻菩薩凡十二
品足前合二十五品製三十六卷則一萬餘偈讖云
經義巳足其文未盡餘有三品謂付囑燒身分舍利
二萬言未來秦地耳小亮云是羅什足品出來關中
不聞涅槃恐其言為謬經錄稱謝靈運足品相承信
用。」


【云遜恨文義不圓者如前第八帝中廣說言康樂
縣者屬栝州舊有此縣謝公往住此縣令意翫山
[002-0040a]
水唯命人開路路訖官巳滿更不至彼。


△五應驗中。】


「初三人欲刪略百句解脫俱夢黑神威猛責數剛切
汝以凡庸改聖人言義其過大矣若不止者以金剛
杵碎之如塵因不敢刪略但去質存華如啼泣面目
腫改為戀慕增悲慟如嗚啑我口改為如愛子法故
其文璀璨皆此例焉。」


【云三人者嚴觀謝公三人也又改王糞問為王隱
處改共耶輸為納耶輸改蚊子尿為蚊子水改手
扡脚蹈為運手動足如是等文數十餘處後有傳
學之人東晉大德沙門道生法師即什公學徒上
首時屬晉未宋初傳化江左講諸經論未見涅槃
大部懸說眾生悉有佛性時有智勝法師講顯公
所譯六卷泥洹經說一闡提定不成佛定宋朝大
德盛宗此義聞生所說咸有佛性眾共嗔嫌智與
生公數論此義智屢被屈進狀奏聞徹于宋主表
云後生小僧全無學識輒事胸臆乖越經宗若流
傳誤後學者今以表奏請儐入山宋主依奏讁居
蘇州唐丘寺時有五十碩學名僧從生入山諮受
深要其後有清河沙門雀慧觀豫州沙門華慧嚴
俱什公學徒上首當時在京巳逢大經從彼北凉
流入咸奏幸得見聞如貧獲寶遂罄衣鉢繕寫此
經齎往江東志在傳化宋朝道俗眾共被尋乃云
眾生悉有佛性咸歎生公玅釋幽旨善會圓宗即
[002-0040b]
以表陳請生通錫宋主驚歎發使迎生旋至都城
披經本略敘疏義五十餘紙其義宏深其文精邃
唯釋盤根錯節難解之文於此經大宗開奧藏自
後講者稱為關中疏撰既畢眾請宣揚開經之朝
宋城道俗五千餘人咸集講會生昇座巳便令都
講偏唱經文四十餘段說一闡提悉有佛性於是
便立一切眾生至一闡提有佛性義教令眾論議
意無一人申論場者便辭眾曰良以此經大本至
道生由斯忍死來久令事得符契言無謬誤不惑
眾僧即奉辭願善流布言訖於高座奄從物化時
人號生為忍死菩薩矣其有傳集者其數非一如
疏所引。】


「經者通名也如法華疏說序品第一者亦如彼云云。」


【△疏緣起中。】


「二疏緣起者余以童秊給侍攝靜攝靜授大涅槃誦
將欲半走雖不敏願聞旨趣。」


【給者走也僕也如伍相傳云下走身是遊人即其
例也。】


「於是負笈天台心欣藍染登山甫爾仍逢出谷不惟
菲薄奉從帝庭師既香塗二宮光曜七眾道俗參請
門堂交絡雖欽渴甘露如俟河清詎可得乎嘗面請
斯典降旨垂許有期無日逮金陵土崩師徒雨散後
會匡嶺復屬虔劉爰西向江陵仍遭霧露勅徵師江
浦頂疾滯豫章始舉颿南湖巳聞東還台嶽秋至佛
[002-0040c]
隴冬逢入滅歎伊余之法障奚可勝言。」


【匡嶺在江州廬山豫章即洪州。】


「昔五百羣盲七迴追佛祇洹一狗聽兩鐘鳴。」


【昔五百羣盲者賢愚經第六云一時佛住舍衛國
祇樹給狐獨園爾時毗舍離國有五百盲人乞匃
自活時聞人言如來出世甚奇甚特其有眾生覩
見之者𤸇殘百病皆蒙除癒盲視聾聽瘂語僂申
拘癖手足狂亂得正貧施衣食愁憂苦厄悉解勉
時諸盲人聞此語巳還共議言我曹罪積若當遇
佛必見救濟便問人言世尊今者為在何國人報
之曰在舍衛國聞此語巳共於路側早言求哀誰
有慈悲愍我等者願見將導到舍衛國至於佛所
[吃-乙+彖]倩經時無有應者五百人復共議曰空手倩人
人無應者今共行乞各今得金錢一枚以用雇人
是得達彼各各行乞經于數時人獲一錢凡有五
百左右喚人誰將我等到舍衛國金錢五百雇其
勞苦時有一人來共相可相可巳定以錢與之勅
語盲人展轉相牽自在前導將至薩竭國棄諸盲
人置於澤中是時盲人不知所在為是何國互相
投手經行他田傷破苗穀時有長者值來行田見
五百人踐踰苗稼瞋憤怒盛勅與痛手與見求哀
具宣上事長者令一使人將詣舍衛適達彼國又
聞世尊巳復還來得摩竭提國是時使人復還將
來向摩竭國時諸盲人欽仰於佛係心欲見肉眼
[002-0041a]
雖閉心眼巳觀歡喜發中不覺疲勞巳至摩竭復
聞世尊巳還舍衛如是追逐凡經七反爾時如來
觀諸盲人善根巳熟敬信能固於舍衛國便住待
之使將盲人漸到佛前佛光觸身驚喜無量是時
兩目即得關明乃見如來四眾圍繞身色光晃𤇅
如紫金山感戴殊得喜不自勝前詣佛所五體投
地為佛作禮異口同音共白佛言唯願垂矜聽在
道次時佛告曰善來比丘鬚髮自墮法衣在身重
為說法得阿羅漢。】


「唯疆唯沈無見無得。」


【堰者仆也謂盲唯仆無見唯沈者如犳唯沈無得。】


「入山出谷浮墜泝江希聞斯典竟不獲聞日既隱於
重崖盲龜眠於海底馮光想木詎可得乎余乃掃墓
植樹更伏灰場口誦石偈思愆畢世事不由巳迫不
得止戴函負封西考闕庭私去公還經途八載日嚴
諍論追入咸陽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又被讒為
巫收往幽薊乘氷濟北馬陷身存臨危履薄生行死
地悼慄兢兢寧可盡言昔裹糧千里擔簦於東南負
罪三讒驅馳於西北若聽若思二塗俱喪。」


【載函者送浮名疏入上都也日嚴諍論說者云造
異論咸陽縣名在西京薊古詣反長柄笠也。】


「情不能巳尋諸舊疏將疏勘經不與文會怏怏終日
恒若病諸效群盲之觸象學獨夢之談刀以大業十
秊十月十日廬于天台之南管窺智者義意輒為解
[002-0041b]
釋運丁隋末寇盜縱橫海閙山喧無處紙筆匿影沃
洲陰林席箭推度聖文衣殫糧盡虧其次第於是懷
挾鄙志託命遂安草本略通放筆仍病縣令鄧氏呼
講淨名曳疾應之事不兼舉寄疏他舍他舍被燒廓
然蕩盡冥持此本得免灰颺重寄柵城海寇衝突玉
石俱罄蕭亮提挾復獲安存所謂焦不能燒賊不能
得再蒙靈異重厲微誠更往遂安披尋補削復值軍
火食息無寧乃卜安洲安洲者微瀾四繞絕人獸之
蹤峰連偉括兼二山之美左臨水鏡澄徹鑒心右帶
蕖池紅葩悅目修竹冷風勝白牙團扇萋蒨翠草加
戴氏重席雲霞鏤糅於松桂五彩羞其繪圖猨麇和
韻於蟬蛙八音陋其絃管雅有高致豐趣冥倫仍蒔
粟拾薪勤兼曉夜暨染筆巳來凡歷五載何秊不遭
軍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齎氷牀雪被孤居獨處
夢抽思乙詞既野質意不會文其玄義一卷釋文十
二卷用紙七百張有崖易迨空海難徧盲寱偏知敢
稱圓識特是不負本懷遽茲石火卷舒常住之卷酬
報乎身手讚歎解脫之法仰謝於心口麤耘毒草微
養藥王螳𧑃螢熠非能抗曜也。」


【沃州山名在剡縣遂安山名亦在剡安洲者在台
州安縣麇獸名居筠反說文也大白為立反也丁當也乙辰也。】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下。」


【大般涅槃玄義抄一卷。】
大般涅槃經玄義文句會本卷下
[002-0041c]


音釋




渠之切與碁同
闡提
梵語具云一闡提此云信不具闡齒善切
暴背
暴步木切曬也
背補昧切脊也


北角切斑駁不純也
嘔和
梵語具云漚和俱舍羅此云方便嘔烏候切



房越切桴也

郎刀切
鷸蚌
鷸以律切鳥名蚌部項切蛤也

乙革切持也



何庚切屋橫木曰桁

色角切矛屬

彌正切辨別物名也

先結切櫼也櫼音尖


[麩-夫+弋]
羊即切麥[麩-夫+弋]也

陟交切言相調也

吁為切

容朱切

𤖆西切持也


沮渠
沮子余切沮渠本匈奴官名以官為氏也

仲良切

作答切
璀璨
璀取
猥切璨〔蒼〕切璀璨玉光也


極嘩切篋也

符咸切與帆同

倚兩切情不滿足也


余章切風所飛颺也

倉甸切草盛貌
鏤糅
鏤郎豆切㓮刻也糅女又切雜糅也

俱偏
切麞也

螳𧑃
螳徒郎切螳蜋也𧑃牛刀切謂螳蜋足也
螢燿
燿戈入切螢燿謂螢火之
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