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2 大般涅槃經義記-隋-慧遠 (master)




涅槃義記卷第九


隋淨影寺沙門釋慧遠述


下次廣上佛境不思。境謂涅槃。隨化示滅實
德常存。實德雖存妙寂離相故曰不思。斯德
難彰。今寄化滅趣入以顯。欲使眾生學佛捨
相趣入其中。於中有四。一寄滅處顯真涅槃。
二寄滅時顯真涅槃。三寄嚴林顯真涅槃。四
寄滅身以顯證入。


處中有二。一寄城處對破外道明大涅槃常
樂我淨。二寄林處明大涅槃常樂我淨。就城
處中師子初問。問意有三。一問何故捨六大
城而來至此。二問何故在此涅槃。三問拘尸
弊惡之處如來何故於中涅槃。下佛別答。先
對後問。汝不應言弊惡隘小略翻其言。應言
微妙以理教示。何以下釋。諸佛菩薩所行之
處法說略釋。如賤人下三喻顯示。次合。下結。
我念昔下答第二問。有三復次。一於往昔曾
於此處聞佛名號修行十善。為報地恩故來
在此。二曾此處修四無量。三曾此處見佛發
[009-0846a]
心故來在此。我初出下對其初問明為追逐
諸外道故捨六之此。先明捨六。後到拘尸破
邪顯正。先別後結。別中有三。一明六師先往
拘尸增物邪見。二我見是下如來後到翻邪
顯正。三爾時六師作是言下明諸外道執邪
亂正如來對破。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初明
如來憐此眾生邪師所惑。廣請菩薩大師子
吼。雖於空下明集菩薩吼之所以。師子吼者
說一切下出其所吼。說無常樂辨生死法。說
佛常等顯涅槃法。


第三段中初明如來破邪
顯正。諸外道言若言如來常樂我下明諸外
道捨邪歸正。前中有二。一破外道即法計我。
二六師言色非我下破彼外道異法計我。前
中初約六根破我。六師若言色是我外就五陰
破我。就根破中先破邪執。諸佛菩薩所見真
下顯示正義。前破邪中文別有二。一外道立
我如來對破。二外道徵佛如來為釋。前中初
先外道立我。瞿曇有我我亦有我說邪亂正。
下辨我相。於六根中且約眼說。見者名我法
說以立。次喻後合。下佛對破。見者名我是義
不然牒以總非何以下釋。有三復次。一根用
不俱破定有我。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辯其喻
相。若定有下徵法同喻。若一根中不能已下
以法求喻破定有我。二根用不恒破定有我。
汝所引喻雖經百年因見無異辯其喻相。眼
根若下徵法同喻明知無我。三根用一向破
定有我。人向異故見內見外辯其喻相。眼根
若下徵法同喻。若不見下明法乖喻破定有
我。


自下外道反徵如來。若無我者誰能見
[009-0846b]
邪。下佛為釋。先明四事和合名見。次明無我。
下明眾生顛倒見我。上來破邪顯正可知。


下就五陰破定有我。文別有四。一破其邪。二
顯其正。三復破邪。四復顯正。初中先就色陰
以破類其餘四。就色陰中初先破我。後破常
等。就破我中若色是我是亦不然舉以總非。
何以故下廣顯其非。五句破之。若色是我不
應醜陋是一破也。何故復有四姓差別是二
破也。何故屬他是三破也。諸根缺漏是四破
也。何不作天受地獄等是五破也。若不能下
總以結破。下破常等并類餘陰。文皆可知。上
來破邪。如來永下顯示正義。復次色下重復
破邪。如來身下重顯王義。


下次破其異陰
計我。還初破邪。後顯正義。就破邪中文有四
對。第一外道因前被破立異陰我。言色至識
悉非是我我遍一切猶如虛空。下佛對破。有
三復次。一就見徵破。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物
不見據本以徵。若我周遍本來恒遍一切處色
常應具見。不應說言我初不見。若初不見後
方見者。見則本無便是無常云何言遍。二就
趣以徵。若我遍者五道之中應具有身令徵令
齊有。懼立齊有。下復徵破。若具有者五道之
中應各受報。云何說言轉離三塗受人天身。
三就一異徵破。先為兩定。一耶多耶。若一則無
父子等者難破一遍。我若多下難破多遍。若多
而遍此人之我遍彼身中。彼人之我遍此身
中。一切眾生五根業慧悉應齊等不應有別。
懼彼立等。下復難破。若當齊等云何說言根
具不具難破根等。善業惡業難破業等。愚智
[009-0846c]
差別難破慧等。


第二外道乘言救義。我者
無邊法與非法分齊各別。以其別故修善法
者則得好身。行非法者則得惡身故有差別。
下佛對破。若如是者我則不遍以別徵遍。我
若遍下以遍徵別。遍則此我到彼身中。彼
我亦到此人身中。是故善人亦應有惡。惡
人亦應有其善業。善惡既通身報寧異。若
不爾下結非其遍。


第三外道立喻救義。譬
如一室燃百千燈燈別明通。我亦如是如明
遍通。修善行惡如燈各別不相雜合。下佛
對破。言我如燈是義不然牒以總非。何以
故下廣顯非義。句別有三。一明從緣有隨燈
增長我不如是不得為喻。二明從燈出住在
異處我不如是不得為喻。三明與闇俱我不
如是不與無我同在一處。以是義故不得為
喻。文中初言明與闇共略以標舉。何以下
釋。如燃一燈照則不了正論燈明與闇共住。
多燈乃了舉多顯少。若初燈破不須後燈約
初徵後。若須後燈知初共住將後證前。



四外道反徵如來。若無我者誰作善惡。下
佛先以四義別破。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
常者云何有時作善作惡是一破也。若有時
作云何復得言我無邊是二破也。若我作者
云何行惡是三破也。若我知者云何生疑眾
生無我是四破也。以是義下總以結破。



來破邪。下顯正義。明佛常樂我淨及空。文顯
可知。


上來第一破邪顯正。若言如來常樂
我淨下明諸外道捨邪歸正。


上來廣明佛到
拘尸破邪顯正。以是因緣我於已下總以結
[009-0847a]
之。


次就林處以顯涅槃。先別後結。別中有
四。一寄八樹表彰八修。二因此眾生護娑羅
林令諸弟子學之護法。三因四王護娑羅林
即令護法。四以此林華果常茂能益眾生表
已能益聲聞諸眾。以是下結。


次寄滅時以顯涅槃。於中初寄二月以顯。師
子先問。下佛答之。先別後結。別中四句。一明
二月人多生於常樂我淨四倒之心。佛為破
之顯示如來常樂我淨。先破常倒。次樂我淨。
二為表如來二種法身謂真與應。三冬不涅
槃顯示智者不樂如來無常盡滅。二月涅槃
顯示智者愛樂如來常樂我淨。四以二月種
殖等事表彰弟子修諸善法。於中有四。一以
種殖喻諸眾生聞法發心種諸善根。二江河
盈滿喻十方界菩薩雲集。三百獸孚乳表諸
弟子種諸善根。四華果敷榮表示弟子修七
覺華得四道果。


下次就其十五日時表彰涅
槃師子先問。生等四時皆以八日何故涅槃
獨十五日。下佛先嘆。後為辯釋。釋中有三。一
十五日時月無虧盈表佛涅槃無有虧盈。二
十五日時月盛圓滿為十一事顯佛德滿為十
一事利益眾生。三我真實不入已下約就初
段明佛不滅愚人謂滅。先法後喻。


自下第三寄就嚴林以顯涅槃。師子先問。下
佛為辯。德人顯處故曰莊嚴。正為明佛乘論
弟子弟子無量略舉六人。通佛有七。一一人
中皆初佛辨。後師子吼就人領解。辨舍利中
先嘆其智。於怨親下嘆其心行。智中十句。大
智是總。利等是別。於理速入名為利智。於事
[009-0847b]
速解說為疾智。斷障自在名解脫智。於理窮
照名甚深智。世義博通稱曰廣智。窮佛教海
名無勝智。故經說言唯除佛世尊。一切眾生
類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不能
及其一。何有勝者故名無勝。所知不謬名為
實智。具成慧根總以結之。


自下第四寄就滅身顯已證入大涅槃義內。
證難彰故寄滅身趣入顯之。於中有四。一師
子請住。二如來不許。三師子吼問佛滅意。四
如來為辨。初中師子乘前請住。唯有如來乃
能嚴林無則不端唯願大慈為嚴常住。


下佛
答之。先明不住。後彰欲去。明不住中合有二
十七復次文廣顯不住。要攝為四。初一復次
以理反呵。諸法無住云何請住。二凡言住下
有六復次。廣明如來住過永盡不應請住。三
夫無住者名無邊身下有十二復次。廣明如
來無住德備不應請住。四若有說言身口意
惡得善果下有八復次。廣舉一切畢竟無事
顯佛無住。初先廣舉。後將類佛。


前明不住。
下明欲去。如來於此入大三昧深禪定窟眾
不見故名入涅槃。此乃寄人顯彰實證令人
學也。問曰上說如來畢竟常在世間不入涅
槃。今以何故言已不住定入涅槃。釋言佛
德有四種門。一共世門。恒在世間未曾暫滅。
二住寂門。未曾暫出。第三反寂起用之門。現
化隨物。第四息用歸寂之門。捨化歸真。前據
初門彰已在世畢竟不滅。今就第四故說不
住入涅槃矣。


師子下復問佛滅意。何故如
來入禪定窟。下佛廣以十四復次明入所為。
[009-0847c]
雖有多門宗意令人學佛趣入。以是下結。


從非內外訖來至此。大段第三廣顯證法。自
下第四勸修趣入廣顯證行。此與向前第二
段中證行何別而須重論。前第二中教見如
來以趣實證。今此文中教見涅槃是一異也。
又前文中直明持戒乃至見性為趣證行未就
人別。此中就人彰行階降是二異也。


就此
文中階別有四。初教修三。是初地上入證之
行。次教修十。是種性上乃至解行趣證之行。
如佛昔告純陀已下教修四種轉業之德。是
善趣中趣證之行。師子吼言一切眾生悉有佛
性應當修下。就常沒人勸修聖道為行趣證。


初中有二。一重明向前無相涅槃。二何等比
丘能斷十下教修趣入。與下第二修十之中
其義相似。前明無相涅槃之中師子先問。無
相定者名大涅槃以何因緣名為無相。下佛
為辨。初明遠離十種相故名為無相。先舉
次列後結可知。夫著相下佛為勸修。乘明
愚智取捨得失。先明取失。句別有六。後彰捨
得。句亦有六。


教修入中初略。次廣。後總結
嘆。略中初問何等比丘能斷十相。下佛為辨。
數數修三則斷十相總以標舉。修時不一故
云數數。有經亦云時時修也。次別後結。



中先問云何名為定慧捨者問其行相。定是已
下難破行義。先難其定。後類慧捨。


就難定
中定是三昧一切皆有云何方言修集三昧執
通難別。心數法中有一定數。眾生皆有執此
通有難破別修。若心在下執別難通。執住一
法是其三昧。令餘皆非名為難通。法有總別。
[009-0848a]
總名為緣。別名為行。行緣應通。為分總別隱
顯異名。總法可以通相緣知。故從緣心說之
為緣。別法唯是觀行推求方與相應。故從行
心說之為行。今此文中先就總緣執別難通。
若心一境則名三昧自立道理。此執別也。若
更餘緣不名三昧難破他義。異緣散動云何
名定。此難通也。如其不定非一切智約定難
知。散心所緣乃是想識云何名智。舉此為欲
與定為過。非一切智云何名定約智難定。不
能生智云何名定。又復不與一切智俱易可
傾動云何名定。下約別行執別難通。若以一
行得三昧者自立道理。餘行亦非難破他義。
若非三昧非一切智約定難智。非一切智云
何名定約智難定。慧捨如是類前難後。雖言
如是於中細求有同有異。同異如何。約就凡
聖執通難別三行皆同。一切眾生皆有慧數
亦有捨數。云何方言修集慧捨。約對境界執
別難通。三行各異異相如何。前難定中心住
一境名為三昧。餘緣則非。就難慧中知一切
法名一切智。知一則非。難相云何。若知一切
名一切智知一應非。知一若非所依之定不
名三昧。若非三昧云何名智。就難捨中捨定
之捨難與慧同。捨慧之捨難與定同。


下佛
答之。先釋後難却答初問。就釋難中先解後
番執別難通。却釋初番執通難別。執別難中
先解初番總緣上難。先牒直非。何以下釋。如
是餘緣亦一境者隨其分別各住一境。何為
非定。行亦如是類解後番別行上難。


上來
解釋執別難通。下次釋去執通難別。先就定
[009-0848b]
解。言生先有是義不然牒以直非。所以下釋。
言三昧者名善三昧簡惡無記。眾生未有簡
聖異凡。云何言下結非難辭。以住前下約前
三昧類顯慧捨。不同一切眾生所有慧捨二
數。


上來一段釋遣後難。下解初問。前問云
何定慧捨相佛今為辨。是中應先廣解三義
然後釋文。義如別章文中八番。一約境分別。
二就人分別。三當相分別。亦得名為就能分
別。四開合辨相。五明修所為。六明相資助。第
七約就三三昧門以別三行。第八約就修時
辨異。


就初番中境別眾多如別章釋。然今
且約事法論之。事法該通且就色說。安心色
事名為三昧。如世八禪。若能觀色常無常等
名為慧相。定慧等修捨離偏習名為捨相。於
中初法次喻後合。


第二就人分別可知。



三當相分別之中定有五句。初句能滅麁重
煩惱。第二能除麁重惡業。此二修始。第三能
息輕微之業。後二能離輕微煩惱。此三行終。
以是下結慧中六句。名為正見正見真諦。亦
名了見了見世諦。能見遍見廣前正見。能見
於理。知盡稱遍。次第別相廣前了見。知法不
亂名次第見。隨法異知名別相見。是名總結。
捨中四句。名曰平等定慧齊修。亦名不諍捨
離偏習。此二約就定慧論捨。又名不觀不觀
有無。亦名不行不行有無。此二約就如理辨
捨。是名總結。


第四開合辨相之中偏論定
慧。定中增數次第辨之先分為二。二有兩門。
一就位分。二世俗八禪名為世間。無漏出世。
二約修分二。亦得名為就人分二。先舉。次列。
[009-0848c]
下就人辨。次增說三。文顯可知。次增說四。下
品淨定喜為下地煩惱所敗名為退分。非是
已退。又為自地煩惱所雜亦名退分。中品淨
定堅守自地不為下地煩惱所敗名為住分。
又不為於自地煩惱之所陵雜亦名為住。上
品淨定能厭自地欣求上靜名勝進分。能作
大益是決定分。有漏心中學觀諦理趣向聖
道名決定分。能生聖道名作大益。次增說五。
先總標舉。五智總顯。下列其名。無食初禪離
揣食故。無過三昧亦是初禪。離欲惡故。身意
清淨一心三昧是第二禪。離六識中覺觀麁
動名身意淨。內淨一處名為一心。因果俱樂
是第三禪。常念三昧是四禪止。得時不動故
曰常念。次增說六。前五猶是五停心觀。觀事
住心。但此於彼五停心中略無第四分折界
入。分彼第五阿那般那以之為二。故亦有五。
數息義邊以為第四。阿那般那念覺觀過生
心厭離說為第五念覺觀矣。後一理觀。次增
說七。七有兩門。前七就行定覺為主。餘六皆
是定家眷屬相從名定。後七就人。次增說八。
謂八解脫義如別章。第八門中滅盡解脫經
論大同。唯成實中說煩惱滅以為第八。次增
說九。謂九次第定。此九唯取根本禪體轉相
趣入不通方便。次增說十。謂十一切入。少異
餘處。無火一切加無所有是其異也。何故如
是。此乃為破事火外道。是故除却火一切入。
為成十數加無所有。十一切入廣如別章。此
應具論。


次就慧中增數論之。初說二種。見
道已前名為世間。地上出世。次增說三。先舉
[009-0849a]
次列。波若名慧。毘婆舍那此名為觀。闍那名
智。下辨其相。於中兩番。初約人論。言波若者
一切眾生所謂凡夫。凡夫眾生同有慧數。毘
婆聖人所謂二乘。二乘能觀四真諦法名毘
婆舍。闍那所謂諸佛菩薩。以佛菩薩有一切
智故名闍那。下隨境別。波若別相知世諦法。
毘婆總相知第一義。闍那破相知一實諦。次
增說四。知四真諦。廣應無量且舉斯耳。



下第五明修所為論定論慧。略不明捨。修定
為三。一為不放逸厭伏煩惱。二莊嚴大智依
之發慧。三為得自在依之起通。修慧為三。一
觀生死為知若過。二增諸善為息惡業。三為
破煩惱。


自下第六明相資助亦不論捨。師
子先問。如經中說毘婆舍那能破煩惱執慧
獨能。是一問也。何故復修舍摩他耶疑不假
定。是二問也。


佛答有二。一正對前問明偏
有失雙修有得。二具二法廣明雙益。


前中
有二。一翻前執明慧不破。二若修定下釋去
後疑彰必須定。前中毘婆能破不然牒問總
非。何以下釋。釋中廣明智慧不破。明此何為。
若取智慧能破煩惱。是取相心不能滅惑。不
見智慧能破煩惱。不見煩惱以為所破。是破
相心方能令惑畢竟不生。今此為成出世正治
故明不破。與上文中智慧不破煩惱而總其
義相似。文中有十。相從為四。初一復次明慧
不破。次一復次舉無我人成慧不破。次七復
明智慧不破。後一復次復舉無我成慧不破。


初復次中有慧無惱有惱無慧。云何言破法
說以徵。如明喻顯。


第二段中明無我人。誰
[009-0849b]
有慧惱而言慧破難其有破。如其無下彰其
無破。


第三段中有七復次。第一約就到不
到義難其慧破。先為兩定。若慧能破為到不
到。下就設難。難別有三。第一偏難不到能破。
若不到破凡應破者聖慧不與煩惱相到能破
煩惱。凡亦不到何故不破。二若到下偏難到
破。若到破者初念應破徵初獨破不假後慧。
是義云何。初念慧起與惑相對此應能破。後
念不到應當不破。若後不破何用後慧。若初
不破後亦不破遮他救義難後共破。他人救
言初不獨破故須後念與前共破。故今難之。
初念到惑尚不能破後念不到云何能破。若初
到破是則不到遮他救義難破後到。他人救言
初念到惑後念亦到是故俱破。故今難之。若
初到破在後破者便是不到。隔初念故。後
既不到何得說言到故方破。云何說言慧能
破者總以結呵。三若到不到而能破下雙難
二關。因前難故他人救言初念到破後念不
到亦皆能破。故今牒舉非其不然。不然之相
備如前難。若言到破如上後難。言不到破如
上初難。此初復次二就伴獨難慧能破。若
毘婆舍能破煩惱為獨為伴進退兩定。下就
設難。若獨能破菩薩何故修八正道難其獨
破。若伴已下難其伴破。若伴故破獨則不
破約伴破獨。若獨不破伴亦不破約獨破伴。
先法次喻後合可知。


三如地下明惑性滅不
假慧破。如地堅等立喻顯法。明其四大各
有自性非因緣作。如四大下約之顯法。明
惑自斷不由智慧。若是斷下徵破由慧。以是
[009-0849c]
義下結慧不破。


四如鹽下明不滅法慧不能
破。先舉直非。如鹽性醎令異醎等舉他立喻。
智慧性滅令法滅者舉他法說。不然總非。何
以下釋。若法不滅云何智慧強能令滅。



若言鹽下明慧性滅不能滅他。先舉直非。若
言鹽醎令異物醎舉他立喻。慧滅亦爾舉他
法說。不然總非。何以下釋。慧性自滅云何滅
他。以是下結。


六法有二下明解與惑二俱
性滅無相破義。先舉二滅。性及畢竟列其二
名。下就設難。若性滅者云何而言智慧能滅。


七若言慧滅如火燒下明所破結。無相可
見彰慧不破。於中有三。一不同世物被燒可
見。二不同樹木被斫可見。三不同外道離六
大城拘尸那現為是不破。此七復次合為第
三廣就智慧明不能破。


自下第四還舉無我
成慧不破。諸法性空誰令生滅是法無我。異
生異滅無造作者是人無我。唯法生滅更無
我人故無作者。人法並無誰修智慧破諸煩
惱。此翻初執彰慧不破。


若修定下釋去後
疑顯必須定。於中有三。一明修有益。若修
集定得正知見。二以是義下引說彰益。三若
不修下舉損顯益。初先反明不修之損。若不
修定世事不了況於出世舉近況遠明無出益。
若無定下明無世益。平處顛墜違行過也。人
天平處顛墜三塗。心緣異等違事過也。心緣
異法口宣異言口業錯謬。耳聞異聲心解異義
意業錯謬。欲造異字手書異文身業錯謬。下
顯修益。修則大益成因益也。乃至菩提得果
益也。


上來第一正對前問彰偏有過雙修有
[009-0850a]
益。自下第二廣顯雙益。於中有二。一明二行
相資之益。二修是二法調攝根下趣果之益。
前中初言具二大益總以標舉。定智列名。如
刈已下八番廣辨。皆初立喻。後約顯法。八中
初三離過行中明相資助。次一就其攝善行中
明相資助。次一復就離過行中明相資助。後
三復就攝善行中明相資助。以是下結。



果益中初向菩提。四倒暴下明向涅槃。向菩
提中先離有為。不久成下趣向無為。為欲成
下能益眾生。離有為中初修二法能調五根。
堪忍已下不隨惑緣。常能遠下內息惡覺。不
隨緣中初忍違緣不生瞋忿。不為利下能忍順
緣不生貪染。不為邪下識達邪法不起癡見。
亦可初明修二調根。堪忍已下不隨惑緣。於
中六句。一外忍違緣。二常攝下內離瞋惱。此
二一對。三不為利下外離順緣。四客塵下內
除貪染。此二一對。五不為邪下外遠邪法。六
常能下內捨惡覺。此二一對。除皆可知。


向涅
槃中先辯後結。辯中有六。一不動行。修是二
法不為四倒外道邪術三法所動。二受樂行。
常受妙樂。三覺知行。能解深義。四重明不動。
苦樂不及。五重明受樂。為世敬嘆。六重明覺
知。初見生死及非生死明知法相。了法界等
明知法性。是則下結。


自下第七約三三昧
以別三門。說空三昧以之為定。住第一義心
不動故。無願名慧。慧見生死生厭離故。無相
名捨。捨眾相故。


自下第八約時分別。初先
略辨。師子言下問答廣論。文顯可知。


前略
次廣。若修三下總以結嘆。
[009-0850b]


次教修十。於中還初明涅槃果。後教修人。與
前相似。果中師子初先領前。問後起發。無十
相故名大涅槃是領前也。以何緣故名無生
等是問後也。問有十一。下佛為釋。諸結火滅
名滅度者滅煩惱障。言離覺觀名涅槃者滅
除智障。除捨妄智名離覺觀。由離覺觀得為
涅槃寂靜之義故名涅槃。與下文中斷除三
十七品所行名為涅槃其義相似。問曰涅槃
此翻名滅。蓋乃胡漢相翻而已。今云何言諸
結火滅名為滅度。離覺觀故曰涅槃。釋言外
國名字眾多。故於滅中隨義不同立種種名。
或名涅槃。或彌留陀。或曰毘尼。如是非一。故
彼外國諸結火滅名彌留陀。離覺觀者說為
涅槃。此方名少。同翻為滅。其猶外國菩提末
伽此同名道。但今文中為別兩義。彌留陀滅
翻為漢言名為滅度。涅槃之滅仍存胡本說
為涅槃。經中此例亦應不少。


教修入中師
子先問。成幾能見無相涅槃至無所有。下佛
為辨。先舉次列。十中初信起行方便。後九正
行。信中初列。云何下釋。先問次辨。辨中有
二。一修正信。二離邪信。修正信中地持有八。
廣如上辨。此但有五。信佛法僧即為三也。信
十方佛方便示現是彼信佛菩薩神力。今略
論佛。一切有性即是彼中信真實義。通前為
五。此明正信。不信如來生老死等明離邪信。
是名下結。


就後九中初戒離惡。後八修善。
戒中初列。云何下釋。先問次辨。辨中有二。一
舉過勸捨。二辨淨教修。前舉過。中偏舉婬過。
以難離故。於中四番簡麁論細。文顯可知。後
[009-0850c]
辨淨中明捨諸根唯求實義。是名結之。



後八中初一近友攝善方便。後七正行。七中
初一明修止行。止謂寂靜。後六作行。作中精
進提作善心。後五所作。五中初一起菩提願。
所謂六念。後四明起菩提之行。初一利他。軟
語列名。次辨其相。言實語者不妄語也。妙語
先問不惡口也。言時語者合時善言不兩舌
也。言真語者不綺語也。是名結之。次一自利。
護法列名。次辨其相。先自護持。後見他學隨
順供養。是名下結。次一利他。有乏施與。後一
自利。具慧列名。次辨其相。知四種法。一觀佛
果常樂我淨。二觀眾生有性正因。三觀染淨
二種法相。觀二總舉。所謂下別。空等生死。下
不空等是其涅槃。四觀真妄對治修捨。異法
可斷所謂妄想。異法不斷所謂真識。此二先
際。異法緣生有作行因藉緣熏發真行始起
名從緣生。異法緣見無作行因藉緣顯了真
性始現名從緣見。此二中際。異法緣果方便
菩提從因修生故名緣果。異非緣果性淨涅
槃不從因生名非緣果。此二後際。是名結之。
具十能見總以結嘆。


自下第三明善趣中修習轉業趣證之行。於
中有三。一汎明一切諸業不定終可轉滅。二
一切眾生不定業多定業少下明轉業相。三如
佛說非一切業定得果下明轉業行。


前中有
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問中初明善業定
障。謗方等下惡業定障。舉善顯惡。善中偏
就純陀設難。以彼供佛福無盡故。初言如佛
先告純陀汝已見性得涅槃等是義云何牒以
[009-0851a]
總問。佛前大眾問品之中與純陀記。今牒以
問。下廣引聖言彰彼純陀善業為障無得佛
義。於中六句。初一引經明上田行施受報無
盡無得佛義。先舉昔經。後難純陀。第三引經
明重田行施受報無盡無得佛義。第四引經明
業能障無三界業定得菩提有故不得。第五
引經明業定障非空非海脫之不受。第六引經
舉劣況勝。舉阿那律以況純陀。下明惡業定
障之中舉善類惡。明不可盡無有見性得菩
提義。


自下第二如來酬答。先嘆問益。唯有
二人汎以標舉。次彰其益。得無量德生善之
益。能竭生等除障之益。際魔怨等摧邪之益。
能轉法輪通正之益。一問二答列其二名。雖
嘆二人意顯問者。次明如來業力最深堪能
酬答。十中業力深於餘人非深餘力。


下正
答之。於中有四。一略明眾生於業不信佛為
說定。二一切作下略明業體有定不定。於中
初明業有輕重。下明此二有定不定。三或有
人下廣明眾生於業不信佛為說定成前第一。
先明不信。或有人言惡業無果不信之人自
立無義。若言已下破有成無。經說氣噓是旃
陀羅。殺人無量。臨欲終時見舍利弗深起善
心得生天上。鴦掘摩羅邪師所敗殺害多人
取指為鬘望得生天。蒙佛開化得羅漢果。故
今舉之。難破定有成惡無果。以是義下結破
他有成已無義。以是造惡生天及得解脫義
故。當知佛說一切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
為除下明佛為斷向前邪見。故於經中說一
切業無不得果此第三段。


四或有重下廣明
[009-0851b]
業體有定不定成前第二。於中有四。一明業
不定。或重作輕或輕作重。二非一切下就人
分別。非一切人業皆不定唯愚與智。若有愚
人輕業作重。有智之人重業作輕。三是故當
知非一切下顯前第一輕重相作。非一切業悉
定得果故重作輕。亦非不得故輕作重。四一
切處凡有二下顯前第二唯愚與智。有二舉
數。愚智列名。下名此二轉業不同。智人慧力
故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邪
見力故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自下第三師子
設難。若如前說諸業不定不能招苦。何須求
於梵行之因及解脫果。


自下第四如來釋
通。於中四對。其第一對略非邪難略顯正義。
其第二對略釋前二。其第三對廣顯前二。其
第四對雙結前二。就初對中若一切定則不
應求梵行解脫略非邪難。業定得果不可斷
離。何勞修習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行
求解脫果略顯正義。不定可離故須修斷。下
重明其須修所以。若離惡業則得善果順明
須修。若遠善業則得惡果反明須修。此初對
竟。


第二對中若一切定則不應求修集道等還非
邪難成上初句。一切聖人所以修下還現正
義成上後句。先問聖人修道之意。下對辨釋。
為壞定業得輕報故不定之業無果報故所以
修道。此兩對竟第三對中初廣非邪難成
上初句。業有二下廣顯正義成向後句。前非
邪中先別後結。別中四門。一明業定則無修
道得解脫過。若一切定舉其邪執。下就顯過。
[009-0851c]
則不應求修習聖道是一過也。若遠修道得
解脫者無有是處是二過也。方便之果名為
解脫。不得解脫得涅槃者亦無是處是三過
也。性淨之果名為涅槃。


二明業定受報無盡
無解脫過。若一切定舉其邪執。下就顯過。一
世所作純善之業應永受樂樂無盡過。一世
所作極重惡業亦應永受苦苦無盡過。業果
若爾無修道等無解脫過。


三明業定六道四
生所作之業無互受過。人作人受就趣徵定。
且就人徵餘道可知。婆羅門作婆羅門受就姓
徵定。且就婆羅餘姓可知。下就設難。若如是
者則不應有下姓下有是一難也。婆羅門作
婆羅門受故無下姓。謂無毘舍首陀等也。人
作人受故無下有。謂無地獄畜生等也。人應
常人婆羅門應常婆羅門是二難也。


四明業
定老少作業無互受過。小時作業應小受等明
少作業無互受過。老時作等明老作業無互
受過。先就惡業難無少受。老時作惡生地獄
中。初生之時不應受苦至老方受。初生即受
明業不起。下就善業難無少受。老時不殺至
後身中不應有其壯年之壽。若無壯壽云何
至老業不失故舉因顯果。


上來別破。業若
無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總以結非。前四番中
就初以結。


上來破邪。下顯正義先舉二業。
次列兩名。定以不定業別有八。相從為四。要
攝唯二。所言八者現報業中定得果者以之
為一。不定得者復以為一。生報後報各有此
二。通合為六。不定繫屬三時業中定得果者
以之為一。不定得者復以為一。通前為八。相
[009-0852a]
從四者就前定屬三時業中定得果者合之為
一。名時報俱定。彼三時中不定得者合之為
一。名為時定而報不定。此為二也。就前不定
三時業中定得果者說以為一。名為報定而
時不定。就前不定三時業中不定得者復以
為一。名為時報二俱不定。通善為四。要攝二
者。於前四中時報俱定及彼報定而時不定
相從為一。名為定業。受報定故。於前四中時
報不定及彼時定而報不定相從為一。名不
定業。報不定故。故今說為定以不定。下辨其
相。文別有四。一略明定。二智者善根深固難
下略明不定。三從菩薩無地獄下重明前定。
四若業不得三種報下重明不定。就初段中
先辨定業。若定心下出定業體。前中先明時
報俱定。定業有二牒以舉數。報定時定列其
名字。義如前釋下明報定時不定業。或有報
定而時不定略以標舉。緣合則受解報定也。
或三時受所謂現生後解時不定。三時不定是
以言或。下次出其定業之體。若定心作作已
信等心堅故定。此是時報俱定之業。若發誓
願供養三寶境勝故定。此是報定時不定業。
是名總結。


第二略明不定業中。智者善根
深難動等約就智人明重不定。愚癡人下約
就愚人明輕不定。以是下結。


自下第三重
明前定。於中初先簡去菩薩應化之業。以非
三時定業攝故我念往昔與提婆下正明定
業。前簡化中有八復次。初一復次地獄中化。
次一復次畜生中化。次一復次餓鬼中化。後
五復次人道中化。略不論天。八中皆初辨其
[009-0852b]
化相。後顯非實。


正明定中文別有三。第一
明其現報善業。於中初約提婆害眼以明現
報。後約迦羅害身明現。第二舉彼現報善業
類顯生報後報善業及不善中三報定業。三
從菩薩得菩提下重復顯之。先辨三相。若業
定得現世報下解釋定義。前中初明現報之
業善惡通論。得菩提時悉得現報是其善也。
不善現下是其惡也。次論生報。單彰不善。惡
業易成得果速故。後唯明善。善業難成得果
遲故。下解定義。若業得現則不能得生報後
報就現解定。菩薩三十二相業下就後解定。
生略不論。


上來第三重明定業。若業。不得三
種報者是名不定是第四段重明不定。從上業
有二種至此廣顯正義。前廣非邪。後廣顯正。
第三對竟。


自下第四雙結前二。若言業定
則不得有修梵行等結非前邪。則不得有修
行解脫違道過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違師
過也。若言諸業定不定下結前正義。先明順
道。真我弟子明其順師。從初至此問答難通
合為第一汎明諸業體性不定有可轉義。



下第二明轉業相。於中有三一明眾生不定業
多定業至少故有修轉。二正明轉相。三喻廣
顯。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先舉二人。次就明轉。
愚轉有四。一不定作定。二現作生。三輕作重。
四人中業地獄中受。智人亦四。一定作不定。
二應生現受。三重作輕。四地獄人受。次列二
名。下重囑當。第三段中十一復次。皆先立喻。
後約顯法。


自下第三明轉業行。師子先問。如
佛說等領佛前言。下約為問。云何現輕地獄
[009-0852c]
重受問彼愚人轉業之行。云何眾生地獄重業
現世輕受問彼智人轉業之行。佛答有四。一
明轉人謂愚與智。二明轉行謂身戒等。三若
有不修於小惡下約行彰轉。四總結答。初段
可知。


第二段中若有修習身戒心慧是智人
行。身戒戒學。心是定學。慧是慧學。中明愚
行。若有不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癡略以標舉。
下廣辨之。於中八番。前七明無世諦之行。後
一明無真諦之行。就前七中初之五番約業
分別。一一番中辨法眾多不可別名。第一番中
噵言不修七種戒者不修身三口四戒也。第
二番中噵言不修三種相者所謂不修止舉捨
相。


第六約就煩惱分別。不修身者不斷身
見如是等也。


第七約就苦報分別於此門
中十四復次明不修身。初五復次明其不能
觀身無常。如癰已下有二復次明不觀苦。如
芭蕉下有二復次明不觀空。譬如芭蕉生實
則枯喻眾生身著有沈沒。亦如芭蕉內無堅
實喻眾生身內無真實。如蛇鼠下有一復次
不觀無我。不知己身唯是四大無我人故。如
鵝王下有次復次不觀不淨。前三約就欲界
身說。初一明身自體不淨。次一明身種子及
與畢竟不淨。後一明身自相自體住處不淨。
如上園下就色界說。戒等可知。


第八明無
真諦行中若見身者見有身體。好醜名相。往
業為因。身即是果。眾色集成名為身聚。總一
別二。自此他彼。除身名滅。外色身等。上來七
門名為自修。修人名者。見有此相名不修身。
若見戒者見有戒體。防止戒相。修時名因。成
[009-0853a]
時名果。聖上凡下。多戒名聚。總一別二。自此
他彼。息過名滅。又離戒相亦名戒滅。餘善名
等。修上七門名為戒修。修人名者。戒能到果
名波羅蜜。見如是相名不修戒。若見心者見
有心體。攀緣心相。往業名因。報心名果。多心
名聚。心王名心。想等名數。總一別二。自此他
彼。斷離名滅。心法名等。修及修者義同前解。
上中下心分別種種。善等可知。見如是相名不
修心。若見慧者見有慧體。體謂慧數。覺知慧
相。始修名因。終成曰果。多慧名聚。總一別二。
自此他彼。惑盡治息名為慧滅。檀等諸行慧
家眷屬名為慧等。上中下慧分別不定。利鈍
可知。修及修者義同前釋。見如是相名不修
慧。


自下第三約行論轉。先愚後智。愚中有
三。一不修故轉不修上來身戒心慧。二以怖
畏下無心故轉無出離心。初先法說。如蒼蠅
下三喻顯示。皆初立喻。後合可知。三師子言
下明其無善有惡故轉。先問後答。答中兩種
五法辨之。


智人轉中師子先問。佛答有三。
一有修故轉。具修上來身戒心慧。二是人設
下有心故轉。知善大力能修習故。初先法說
明善力大。如㲲華下四喻顯示。下合可知。三
念已親下有善故轉。於中有六。一近善人。二
修正見。三讀誦經法。四見受供養。五供事三
寶。六信方等如來常恒眾生有性。是人能下
結成能轉。此第三竟。


以是義下第四結答。


自下第四就常沒人勸修趣證。師子先問。問
意如何。諸業不定不能為障。眾生有性應當
自然修道得果。何故不得。文中初言若一切
[009-0853b]
業不定得果牒佛前言明業非障。一切眾生
悉有性下明有性故應當自然修道得果。初
言眾生悉有佛性。執有性體住眾生中。應當
修下執有性用難破段修。此之兩執下佛別
答宜審記知。於中先就涅槃為難。若一切生
有佛性下就菩提設難。此佛別答亦須記知。
前涅槃中執性有能起因之用責不得果。應
修八道執起因也。明諸眾生有佛性故應當
自然修集八道。何緣眾生不得涅槃責不得
果。就菩提中執性有能得果之用責須修道。
文有總別。初一切生有佛性故定得菩提何須
修道就人總難。如此經下隨人別難。此總與
別下佛別答亦須記知總中有性定得菩提執
性得果。何須修等責須修因。別中有三。初明
上人由性得果不假修道。如日月下明其中
人由性得果不假修道。若一闡下明其下人
由性得果不須修道就上人中先舉前說上
品病人。一切生下約之顯法。何以下釋明由
佛性就中人中句別有四。一明中人由性
得果。先舉三喻。日月四河及闡提等不入地
獄是三喻也。一切生下約之顯法。二何以下
釋明由佛性。三以是義下明由佛性不假修
道。四以性下釋明由佛性。


就下人中初先
法說明不假修。若闡提等不得菩提應須修
道反明不假。以因性下順明不假。磁石喻顯。
下合可知此等三人下文別答亦須記知。



佛答之。先翻後執。明性離緣不獨能用要假
修道。若言佛性住眾生下對破初執明無定
性。住眾生中前中先釋涅槃上難。若修道者
[009-0853c]
得菩提下釋去向前菩提上難。就涅槃中初
明眾生以不修道不得涅槃。非我咎下明由
煩惱是故不得。前中先喻次合後結。前中河
邊有七種人總以標舉。河喻生死。七人通喻
一切凡聖。眾生本來常在生死。何故言邊。身
雖恒在心未觀入是以言邊。又對未起。亦得
言邊。為洗浴等明入所為。為除業垢而觀生
死名為洗浴。為離煩惱而觀生死名畏寇賊。
為集諸善而觀生死名為採華。觀生死過名
入河中。下別顯之。合文之中先合初總生死
如是合前河也。七人還合七種人也。言畏煩
惱合畏寇。賊洗浴採華略而不合。發意欲度
合入河中。下別合之。於中先辨七人之相然
後釋文。汎論七人有其兩門。一別行門。二共
行門。別行之中三乘各七。小乘七者闡提常
沒。常沒三塗。外凡有信及至煖頂名出已沒。
忍心已上名出已住見道觀方斯陀行去觀方
已行。那含果上名行已住。阿羅漢果名上高
山。中乘七人准小可知。唯最後身獨悟為異。
大乘七者善趣位前判為常沒。善趣位中名
出已沒。故地持言善趣之人數退數進。習種
已上名出已住。初地觀方。二地已去名觀已
行。八地已上名行已住。佛為上山。共行七者
略有三門。一開小合大。二乘因中開為六人。
如上初門羅漢辟支菩薩及佛合為第七。此義
如下迦葉品說。二開大合小以論七人。凡夫
二乘通名常沒。常沒分段變易世間。大乘人
中分為後六。如上後門。三大小俱開。外凡常
沒常沒三有。小乘法中五停心觀乃至煗頂
[009-0854a]
名出已沒。忍世第一名出已住。四沙門果名
為觀方。辟支佛人名觀已行。行於十二因緣
法故。菩薩之人名行已住。佛為上山。今此所
說就共行中末後言耳。雖舉七人宗顯初人不
得所由。就常沒人觀修道故。通則為明前之
五人不得所以。


次釋其文。就初人中先合。
次帖。下廣明其斷善因緣。一種六法。兩種五
法。一種三法明其斷善。下餘六人。皆初正合
次帖下結。文顯可知。


下總結之。河邊諸人
皆具手足而不能度結前喻也。眾生亦等結
前合也。眾生合人佛法僧等合有手足。涅槃
似山而生不得合不能度。上來第一明由不
學不得涅槃。


自下第二明由煩惱所以不得。
於中如來對上難中。何緣不得明非如來聖
道等過皆由煩惱。初先法說於中先明非佛等
過次推煩惱。以是下結。次以喻顯喻中。但明
非如來過。餘略不論喻別有五。下合可知。


下就菩提釋去前難。難有總別。先釋總難。如
汝所言世有病下解其別難。總中有三。一直
立道理。要修聖道方得菩提。二汝言下牒問
讚嘆。三若言下牒問呵責。良以問者說由佛
性定得菩提。當其正因生果之義。故牒讚嘆。
言不須修違其緣因得果之義。故牒呵責。初
段可知。


第三嘆中汝言眾生有佛性故得菩
提者正牒問辭。如磁石者佛自立喻成其所
說。人謂此言解上問中磁石之語為是致惑。
問中磁石在後別解。今佛自舉磁石之喻述
成問辭。善哉正嘆。以性因緣故得菩提辨理
以述。


第三呵中若言不須修集道者是義不
[009-0854b]
然牒以總非。譬如人下辨正顯非。於中七喻。
前之一喻別舉別合。後之六喻并舉總合。


下釋別難。隨前所難。上中下人次第釋之。先
就上人釋去難辭。汝說病人悉得差者牒其
問辭。我為六住菩薩說者簡勝異劣。六住菩
薩方能自得。凡夫二乘何由能爾故須修道。
六住之義如上具辨。


次就中人釋答其難。
釋意如何。向前問言眾生有性無有能遮不
得菩提不須修道。今明佛性眾生未得故須
修道。文中有三。一約空喻明其理性。非內非
外非因果性是其理也。性非內故假修方得。
性非外故修者必得。二約財喻明其果性非
彼非此。性非此故假修方得。性非彼故修者
必得。三約業喻明其因性非內非外非有無
等。義意同前。


初中先喻。後合顯法。妄中無
真名為非內。真不離妄說為非外。由非內故
假修方得。由非外故修者必得。


第二段中
先喻後合。喻中如人財在異方明其非此。雖
不現下彰其非彼。於中初先假問顯之。何以
下釋。合中佛性亦復如是合前財也。言非此
者合在異方。證會在當故言非此。言非彼者
合言我許。以定得下合前定得。


第三段中先
喻後合喻中如生造作諸業若善若惡總舉
喻事。下別顯之。句別有九。一非內非外。造已
謝往身內即無說為非內。繫屬造人名曰非
外。二非有非無。業謝在往現無法體故言非
有。成在過去所以非無。三明非是本無今有。
先造已竟故非本無今始有也。四明此業非
無因出。由造故有故非無因。五非此作此受。
[009-0854c]
現世造因來世方受。故非此作即此受也。六
非此作彼受。非此人作他人受也。七非彼作
彼受。由因作果。非果自作。故非彼作還彼受
也。八非無作無受。由業作果故非無作。有果
酬因故非無受。九明時節和合得果。下次合
之。佛性如是合所造業。非本無今有合前第
三。非內非外合前第一。非有非無合前第二。
言非此者合前第五非此作此受言。非彼者
合前第七非彼作彼受。非餘來者合前第六
非此作彼受。非無因緣合前第四非無因出。
亦非一切眾生不見合前第八非無作無受。
有菩薩下合前第九時合得果。初先正合。下
重顯之。時謂十住顯前時也。修八聖等顯前
因緣。爾時名見不名為作顯前得見。性出自
古不從緣生。故唯名見下名作矣。


下次釋
去下人上難。釋之如何。向前難言一闡提等
有佛性故定得菩提。如彼磁石性能吸鐵何
用修道。佛今答之。彰彼磁石自不吸鐵得緣
方吸。佛性亦爾故須修道。文中先解磁石之
喻。次約顯性。無明不能吸諸行下轉喻顯成。
前中初先正明磁石自不吸鐵得緣方吸。如猛
火下立喻助顯。下復合之。初中有二。一明磁
石自不吸鐵。二異法下彰彼磁石得緣方吸。
就初段中汝言如石是義不然牒以直非。此
言略少。若具應云汝言佛性如彼磁石自能吸
鐵是義不然。何以故下釋以顯非。先自徵責。
我以何故噵汝不然。下對釋之。石不吸鐵為
是言非。者何以下釋顯不吸。先為徵問。熟見
吸鐵所以言不。故下釋之。石無心業欲吸彼
[009-0855a]
鐵為是言不。


就後段中正明磁石得緣方吸。
兼舉無緣不吸顯之。文中初言異法有故異
法出生正明磁石得緣方吸。異法無故異法
滅壞兼辨慈石無緣不吸。無有作者就向初
句明吸無心。無有壞者就向後句明不吸無
心。言異法有異法生者。法別有三。一石。二鐵。
三別須人時石就鐵。於中石鐵兩事相望。亦
得宣說異有異生。石鐵兩別俱名異法。良以
彼鐵異法有故慈石異法出生吸義。三法相
望。亦得宣說異有異生。人石兩殊俱名異法。
良以彼人異法有故磁石異法出生吸義。異
法無故異法滅壞准前可知。


喻中有六。初
言如火喻前慈石。不能焚薪喻不吸鐵。亦以
無心故言不焚。火出薪壞喻前異法有故出
生。


第二喻中葵藿隨日還喻磁石。亦無敬
等喻不吸鐵。異法性等喻前異有異法出生。
餘喻及合文皆可知。性同前喻。故言如是離
緣不能吸得菩提轉喻顯中無明不能吸諸
行者離緣不生。餘亦如是。亦得名為無明緣
行得緣能生餘亦如是。此理恒定故言有佛
無佛常住。上來第一對破後執明須修道。


自下第二對破初執明無定性住眾生中。於
中先明性之體狀。若諸眾生了佛性下勸修
趣入。前中有四。一破佛性住眾生中。二如四
大下破眾生中定有佛性。三如王告下對前
第一廣明佛性不即不離。四如來常住即名
我下對前第二廣明眾生不有不無。


初中若
言性住生中舉前所執。前說一切眾生有性
名住生中。常無住下就以破之。初先法說次
[009-0855b]
喻後合。法中初言常法無住辨正道理。若住
無常破邪顯正。喻中有六。初舉十二因緣為
喻。如十二緣無定住處顯前無住。若有住下
顯前有住即是無常。問曰因緣是眾生體云
何無住復名常乎。釋言從人就事以論。緣實
有住不得言常。廢人汎論十二因緣相生之
理無所定屬故無住處。相生理定未曾暫無
故名為常。二舉如來法身為喻。三舉法界。四
舉法入。五舉法陰。此亦汎論陰界入法名法
界等。六舉虛空。佛性下合。


自下第二破眾
生中。定有佛性明諸眾生當得名有。非謂身
中已有果體。文中有二。一明佛性時至則現。
二一切生不退性下明諸眾生定得名有。前
中先喻。下約顯法。法喻如何。如彼四大堅濕
煗等無心相異而體各別法性自爾。喻明佛
性無心欲出時至則現法性自爾。喻中四大
舉其喻事。次辨喻相。造色功齊名力均等。力
雖均等體性各異故有堅濕煗動之別。所造
各異故有赤白黃黑之殊。下總釋之。而是四
大亦無業者無有心業欲相別異。異法界故
不相似者四大不同名異法界。故令堅等各
不相似。佛性亦爾合前四大。異法界故時至
現者合異法界各不相似。佛性異彼兔角之
無。是故眾生修道時至即便顯現。又復妄法
修至則滅。佛性異彼修至則現名異法界。


自下第二具以五義說眾生有。一明眾生無
有退滅佛性之理故名為有。此句約就先際
以說。二阿毘跋致故名為有。阿毘跋致此名
不退。證得之時永無退轉故知定有。此句約
[009-0855c]
就中際以說。下三約就後際以說。於中初言
以當有故名為有者。解有兩義一方便果當
生名有。二性淨果當顯名有。以現眾生常定
得果故說其有。此句是總。下二是別。以定得
者據方便果。以現有因故當定得。以定見者
望性淨果。以現有因故當定見。是故下結。


自下第三廣明佛性不即不離。先喻次合。有
難下者。下重分別。喻中有六。一如來說經顯
性示人喻。王喻如來。臣喻此經。象喻佛性盲
喻眾生。佛以音聲顯說經法名告一臣。說經
顯性以示眾生名牽一象以示眾盲。二爾時
臣下經法顯性喻。經為聖說名受王勅。令人
共讀名集眾盲。顯性令知名以象示。三時彼
盲下眾生知性喻。想心攀緣名以手觸。四臣
還自下化法被人反顯聖心喻。化顯聖心名為
白王。顯性已訖名為示竟。五爾時王下如來
檢問眾生異答喻。於中有四。一問見不。二答
已見。三問見相。四答所見。各隨意解種種異
答。六如彼眾盲不說象下不即不離喻。彼不
說象明其不即亦非不說。離是無象彰其不
離。


下次合之。王喻如來應正遍等合前第
一。是諸眾生聞說已下超合第五。喻中所觸
事別有八。合中有六。五陰為五。五陰和合集
成我人以為第六。就此六中皆初立性。何以
下釋。釋中初法次喻後合。如彼盲人各各說
下合前第六不即不離。先舉前喻。次合顯法。
是故總結。是義云何。如彼麥性不離芽莖。乃
至果實別有麥性名為不離。芽莖枝葉前後
變改。麥性常定說為不即。性望六法其狀像
[009-0856a]
此。然向說我濫同外道所說之我。故下辨異。
外道說我實無有我并邪異正眾生我者即五
陰等顯正異邪。於中初法下喻顯之。喻別有
六。初之一喻別舉別合。後之五喻辨舉總合。


自下第四廣明眾生不有不無。初明不無。
以當得故若我說色是佛性下彰其不有。陰
非性故。前中初別。後總結之。別中八門。一說
我為性。二說四無量以為佛性。三說信為性。
四說極愛一子為性。五說第四根力為性。六
說十二因緣為性。佛性名為十二因緣略以
標舉。義如上解。何以下釋。以因緣故如來常
者。如來窮證十二緣體故得為常。證成佛常
故名佛性。一切生下明諸眾生定有如是因
緣實性名有佛性。此說因緣濫同生死十二
緣相故下辨異。此十二緣即是佛性。性即如
來。第七宣說四無礙智以為佛性。第八宣說
頂三昧門以為佛性。


上來別論。如我上說
種種法下總以結之。明前諸法當得名有。十
二因緣是眾生體。云何說言當得名有。證會
在當故名當得。非體在當。


前明非無。下顯
非有。初先不說色陰為性。後類餘陰。



來分合合為第一明性體狀。下勸修證。若生
了性則不須修反勸修證。十住修下順勸修
證。於中有四。一明十住雖修少見。二況不修
下以聖況凡明凡不見必須修道。三如文殊
下彰彼文殊久修乃見。四云何下以大形小
明小不見必須修道。


品初至此合為第一問答辨法。自下第二嘆
經勸學。初先勸學。佛性不可思議已下嘆經
[009-0856b]
殊勝。前中有三。一勸修生欲見佛性應自持
經。二見有下勸供持人。三若有下舉經難聞
令人敬學。


下嘆經中文別有三。一嘆人不
思將以類經。二大涅槃經亦如是下辨經同
人。三如大海下當法正嘆。就嘆人中位別有
三。一就十信嘆其依經生信不思。二師子言
云何不退菩薩已下就種性上嘆其依經起行
不思。三菩薩了了知見無下就初地上嘆其
依經成德不思。初中有三。一正嘆依經生信
不思。二師子言下舉多不信成信不思。三善
男下明經多益。現得聞者當必能信。初中五
句。前四明其所信不思。後一彰其能信不思。
此互相顯。就前四中初一明其佛性不思。第
二明其三寶不思。三就前第一明諸眾生有
性不思。四就前第二明其佛寶體德不思。以
此經中所信之法故舉顯信。能信可知。



二段中師子初言如佛所說能信不思述佛前
言。是大眾下舉多不信成信不思。第三可
知。


自下第二明種性上起行不思。文別有
二。一明菩薩起行不退。二復次菩薩不可思
下嘆其所行為不思議。前中師子先問起發。
云何菩薩自知不退。下佛為辨先別後結別
中初於無益苦中自試其心。為破苦下有益
苦中自堅其心。益中有四。一與樂行中堅心
不退。二為法下求法行中堅心不退。三為破
一切眾生苦下救苦行中堅心不退。四修度
下六攝善行中堅心不退。初段可知。第二段
中初燃身求法堅心不退。復次菩薩具煩惱
下餘苦求法堅心不退。第三段中初救飢苦。
[009-0856c]
後救病苦。前中先於餘時救飢。於飢世下。飢
饉劫時能救物飢。前餘時中先總後別總中
初明受身救物。雖受畜身終不造下辨定其
因。於中初明不造新業。若未來下明用故業。
先法次喻。過去惡業如鬼在身。悲願力故一
切悉受。如以呪力鬼相悉現。下合可知。問曰
此等所受之身分段變易二種生中何生所攝。
釋言分段以是有漏惡業果故。問曰。若此是
分段者何故勝鬘說種性上為變易死。釋言
種性以上菩薩有五種身。一法性身。如地持
說六入殊勝無始法爾。二實報身。謂從先來
修善所得。三應化身。依前起用。四變易身。所
謂緣照無漏業果。五分段身。所謂三界有漏
業果。五中初二是其真身。第三是應。於前真
中有反易雜。於前應中有分段雜。彼勝鬘中
言變易死據第四門。今言分段當第五門。不
相乖背。上來總竟。受羆下別。救病苦中初明
菩薩於病劫時能救病苦。若有眾生為鬼病
下於餘時中能救病苦。第四段中修善不退。
文顯可知。上來別竟。


作是願時名不退下
總以結之。上來第一明種性上起行不退。



下第二嘆其不思。復次不思總以標舉。何以
下釋。釋有八番。文顯可知。


下明出世成德
不思。初言菩薩了了知見無眾生等。內證平
等名不思議。受後邊下八相巧化名不思議。
初生兜率。文別有四。一總明菩薩生兜率天
為不思議。二何以下解釋菩薩偏生所以。先
問後解。勝故偏生。欲界中勝總以標舉。下別
顯之。下天放逸上天闇鈍形對餘天顯此報
[009-0857a]
勝。修戒修施得上下身修施戒定得兜率者
形對餘天顯此勝。欲界亂地云何有定。此非
八禪。欲界地中念佛三昧生彼天中。故言修
定得兜率身。三毀呰下彰聖異凡。菩薩毀有
終不造作兜率業等正明異凡。何以下釋。釋
意如何。辨明菩薩一切處生皆得教化成就
眾生非唯兜率。是故於彼不偏貪愛造業求
生。四生兜率有三勝下辨勝過劣。於中有四。
一明菩薩三事報勝。三深樂下明其因勝。問
曰前說不造業生。今云何言有因勝乎。釋言
不造有漏業生而有大悲願力為因故云因
勝。三如是三事雖勝已下就前三事明清淨
勝。他見不妬。自心不慢。四不造命下就前三
事以顯勝相。


第二次明退來入胎。於中初
明兜率退時大地振動。下以二義釋動所以。
文顯可知。入胎住胎出胎可解。餘略不論。


上來歎人。大涅槃經亦復如是不可思者是第
二段辨經同人。


如海已下是第三段當法正
嘆。先喻次合。有難解者下重分別。喻中先舉。
次列八名。下辨其相。一一之中各有三事。一
眾生福力令海漸深易可趣入。二順風行從
畔漸遠亦名漸深。三河水入中遂水漸進亦
名漸深。餘中二事文略不辨。


合中初言。涅
槃如是有八不思合初總也。次別合之。初門
可知。第二門中初先就人以顯其深。後就說
論深。人中初就如來明深。次就凡夫。後就二
乘。二乘能得阿耨菩提是一不思。二乘之人
心無煩惱身無住處而不名常是二不思。下
就說中辨法眾多不可具論。餘文可解。



[009-0857b]
故此經如海總結。


前喻。次合。下重顯之。師
子先問。若言如來不生不滅名為深者牒佛
向前合喻之言。有四生下約之為問。問意如
何。前說如來無生無滅便無生縛。既無生縛
於生自在。何故於彼四生之中不受化生乃
受胎生。於中初先總舉四生次列其名。義如
別章。後就人辨。下約設難。佛得自在何因緣
故不受化生。下佛答之。一切眾生四生所生
簡凡異聖。得聖法已不得如本。卵生濕生辨
聖異凡。此釋如來無下二生。劫初已下解不
化生。有八復次。一明如來劫初不出故不化
生。何故不出。劫初眾生煩惱未發又無道器。
二明如來託勝通法故不化生。生處尊勝凡
所說法人皆信故。三為教人孝養之業故不
化生。是義云何。化生之人無父無母。知復云
何教人敬養。於中初言父作子業子作父業
子作父業汎舉世事。父必作於養子之業。子
必作於敬父之業。如來世尊若受化下明已
須同反以論之。文相可知。四假親護法故不
化生。先舉二數。次列兩名。下辨。後結。辨中
先順後反可知。五居尊息慢故不化生。是義
云何。佛生王種破諸眾生恃性憍憍。六受胎
息謗故不化生。是義云何。佛親圓具世尚言
幻何況全無。七為殘身留益世間故不化生。
是義云何。夫化生者身必化滅無復殘形何
以益世。故不化生。八為同諸佛故不化生。是
義云何。三世諸佛化胎眾生法皆胎生故佛
同之。諸佛何故皆受胎生。義如前七。又為增
長同生之力故受胎生。


自下第三師子荷恩
[009-0857c]
領解讚嘆。


迦葉品者學行有三。一隨緣造修向前五行
十功德是。二捨相入證。師子品是。三證實成
果亦名起用。此品論之。是義由於迦葉啟請
而得宣唱。故就請人以顯章目名迦葉品。此
品之中義意唯二。一舉化闡提彰佛德行。二
舉佛德行明能化益一闡提義。故下文中讚
嘆此經名闡提杖。一闡提人因之得起。


文中
有二。一明如來妙用善行能益闡提。二品末
迦葉領解讚嘆。前中有三。一答上問中眾生
大依明佛身業。二迦葉白如來具足知諸根
力是故能知一切生下答上問中兩足妙藥明
佛口葉。三迦葉白斷三世因名斷善下答上
問中今欲問陰而我無智如是甚深唯佛境界
明佛意業。又答初問辨明如來為人物依為
令闡提於佛生信。答第二問明佛所說法為
妙藥為令闡提於佛教法捨謗生信。答第三
問明佛智勝所知獨絕為令闡提於佛義法仰
推成信。初中迦葉先問起發。前已問竟何勞
更問。去問遙遠故須重問上下多然。此問與
前有何差別。迦葉前者直為讚問。讚嘆如來
能為物依。今於此處具為兩問。一讚。二難。從
初乃至作大藥王是其讚問。善星是佛菩薩
子下是其難問。迦葉前者何不即難至此方
為。前者若舉善星為難言辭浮廣不成偈義。
故前不難。由前不難此須為之。此中何不望
直為難先為讚乎。將奪先與。為難法爾。故先
讚嘆。嘆中初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嘆佛有
慈為利他心。不調已下嘆有方便為利他智
[009-0858a]
於中七句。前四化能。不調能調拔惡始也。不
淨能淨拔惡終也。無歸作歸救苦始也。未脫
能脫救苦終也。後三化德。具八自在救苦之
德。為大醫師作大藥王拔惡之德。知病如醫。
差病似藥。


如來先與。下正徵奪。為彰如來
慈悲行化故舉善星惡人為難。就此文中難
意有二。一難佛無慈翻前第一。二難無方便
翻上第二。文要有三。一舉佛記善星比丘是
一闡提地獄劫住彰佛無慈。二不可治下舉
佛宣說善星叵治明無方便。三若不能救善
星已下雙結前二。句別有七。善星是佛菩薩
時子是第一句明其形近。此應是佛黨弟庶
兒故說為子。出家之後誦持讀誦十二部經
壞欲界結獲得四禪是第二句彰其行親。云
何記說是一闡提地獄劫住是第三句責佛記
說成佛無慈。不可治人是第四句責佛如來
攝化不行。不能行化故言叵治。何故不先為
其說法是第五句責佛如來授化不善。若不
能救云何得名有大慈悲是第六句結佛無慈。
云何得名有大方便是第七句結無方便。下
佛別答。宜審記知。


就佛答中答問不盡而
復不次。前七句中但答後六故言不盡。就所
答中先答第五。次答第四。次答第二。次答第
六。次答第三。後答第七。故云不次。


先答第
五何不先為善星說法。於中有二。一明如來
隨化所宜不得先為善星說法。二如師子下
明雖不先心無增減。前中六番皆先立喻反
問迦葉。次迦葉答。後佛約之以顯所說。後中
先喻後合可知。


我於一時住王舍下答第四
[009-0858b]
句。明說善星叵治所以。有五復次。一明善星
反被拘執恐怖如來。二掃滅佛跡。三見尼乾
服食酒糟言是羅漢違反佛語。四見苦得言
是羅漢故違佛語。五佛為說法無心信受。初
二身惡。次二口惡。後一意惡。


善星雖復讀
誦已下却答第二明雖禪誦而不可救。先彰
其過。下與迦葉身往驗試。前中四句。一明善
星雖復讀誦心不解義。二明善星得禪還失。
三起惡邪謗無佛答。四我爾時下佛為說法
無心信受。身驗可知。


善星雖入佛法已下
超答第六明已有慈。於中有三。一明已有慈。
二若本貪下彰已慈深。三我弟子下舉他同
憐顯已慈實。初中復三。一明善星亡失善法
先法後喻。二又如下斷壞法身。先喻後合。喻
中自戮自心壞善。羅剎所殺惡友壞善。合文
可知。三明佛慈次憐愍故言多傷嘆。常說善
星多諸放逸。第二明已慈深之中先喻次合
下結可知第三顯已慈實之中先法後喻。


我於多年常與已下却答第三明說善星是一
闡提獄住所以。於中有四。一明已多年攝化
不得。二由化不得說為闡提地獄劫住。三明
說所為。四明說不虛。初中多年與相隨者。佛
二十年攝為侍者故言多年。就第二中初先
法說。次喻。後合。法中初明有善不說。以其宣
下無善故說。喻合亦爾。就第三中迦葉先問。
何故記說。佛答可知。就第四中初明如來所
說無二。聲聞已下舉劣顯勝。


善星常為無
量生下答第七問。明有方便兩義辨之。一化
益分別。益有二種。一攝善星多年共住不令
[009-0858c]
在外教人作惡名有方便。二攝善星令其出
家不使在俗多起罪過名有方便。二化德分
別。化德有二。一就佛解力明有方便。二就佛
根力明有方便。就解力中初明善星常為眾
生說無善惡。我久知下佛懼其人邪化多損
攝令共住。我若遠下明共住意。是名解力總
以結之。


就根力中文別有三。一知斷善根。
二如來具足知根力下知生善根。三佛觀眾
生具善法下通知生斷。初知斷中有五問答
相因而起。迦葉初問闡提何緣無有善法。佛
答闡提斷善故無。闡提斷善是其總答。眾生
悉有信等五根闡提永斷是其別答。以是義
下約殺顯無。


第二迦葉乘言定佛一闡提者
無善法耶。佛答如是。


第三迦葉乘言難佛。
三世善中未來不斷云何言無。初言眾生有
三種善汎爾通舉。過未現在列言三名。闡提
不能斷未來善云何說斷就之結難。


下佛答
之。文別有三。一明有斷。二如人。


下明斷善
人有其可救不可救義。三如朽敗下明所斷
善有其可生不可生義。初中應先明斷善義
然後釋文。義有十門。一明斷相。斷有三道。一
方便道。觀有因果以之為非。觀無因果以之
為是。二無礙道。見有為非。三解脫道。見無為
是。無礙解脫各有九品。始從下下乃至上上
與彼等智斷結相似。


第二約對二種善法彰
斷差別。言二善者。一方便善謂現所起聞思
修等。二生得善過習今成。前三道中初方便
道斷方便善。無礙解脫斷生得善。三約因果
二善明斷。若約善因以論其斷。斷三世因名
[009-0859a]
斷善根。是義云何。邪心現前斷過去善。生現
之義名斷過因。現不起故不生未來名斷現
因。當善不生不能起後名斷未來。故下文言
斷三世因名斷善根。就過去中生現可斷。生
未來義終不可斷故後得生。若約善果以論
其斷。唯斷現在及遮未來不斷過去。起已謝
往不可斷故。故此說言現在善滅及障未來
名斷善根。四就趣分別。唯在人中不通餘道。
人能思求起異見故。五就人中利鈍分別。如
下文說要是利根能推求者非是愚鈍。破僧
亦爾。六就時分別。多世積習方能斷善非是
一世。故上文中說為報障。七就處分別。唯在
閻浮不通餘方。閻浮眾生。心穴利故。八明
所因。由聞大乘空相應經執無謗有故斷善
根。故地持云是人聞於難解空經。於如實說
一向不解作不正思言一切無。九明輕重。一
切惡中此過最重更無過者。以斷一切諸善
根故。十明斷善還生之義。彼何時生。如下文
說。入地獄時出地獄時。輕者入時重者出時
還生善根。問曰出時善惡無記三性心中何
心中生。一向不是善心中生。先無善故。多在
不善疑心中生。問曰善惡正相乖反。云何於
彼不善心邊得生善根。釋言善惡二心相反
不得並生。得善之得體非色心與心不妨。故
得於彼不善邊生。如從上地生下地時染污
心邊得下善根。此亦如之。


次釋其文。斷有
二種總以標舉。次列其名。具是二下牒以結
之。


第二可救不可救中初約行善現在叵救。
後約性善未來可救。行中先喻。如人沒廁喻
[009-0859b]
一闡提斷滅善根趣向地獄。一毛來沒喻過
去善生未來義闡提不斷。雖一未沒不能勝
身喻彼善根不遮地獄。次約顯法。闡提如是
合人沒廁。雖未來世當有善根合向唯有一
毛未沒。而不能救地獄之苦合不勝身。未
來之世雖可救下牒以結之下約性善明可救
中。佛性因緣則可救者性非過去未來現在。
故無斷者明定可救。由性不斷定可見故。


第三可生不可生中明其所斷善根不生。先
喻後合。文顯可知。


第四迦葉乘言重難。如
來向說佛性不斷云何名為斷一切善。下佛
答之。明性非現是故有斷。於中有三。一總明
眾生現無佛性故得斷善為一闡提。反以論
之。先法後喻。若生現有不名闡提是法說也。
解有兩義。一性體常住非三世攝故非現有。
二眾生未見故名現無。如世間中眾生我法
舉喻顯。之現在妄中於情分聲全無佛性。如
眾生中畢竟無我故取為喻。二佛性常下顯
向初義。彰性體常非三世攝故非現有。先順
後反。佛性是常三世不攝是順顯也。三世若
攝名為無常是反顯也。三佛性未來以當見
下顯向後義。當見名有非是現。有故名現無。
佛性未來以當見故言眾生有正舉當見成
其現無。以是義下出當見處。以是當見名有
義故。十住具嚴乃得少見。


第五迦葉乘言
重難。難有兩句。一難前佛性。性如虛空如來
何故說為未來。二難上闡提無善之義。若言
闡提斷故無善一闡提輩於同學等亦生愛念
豈非善乎。下佛先嘆。後正答之。先答佛性。初
[009-0859c]
先正解。有難解者問答重顯。就正解中性
如虛空非過去等述其所立。一切眾生有三
身下釋其所難。初先正解。後類顯之。就正解
中一切眾生有三種身汎以通舉。過未現在
列其三名。未來身淨而得性故我言未來正
解所問。此乃明其未來身得性非未來。就
類顯中舉先其類。我為眾生說因為果說果
為因略以標舉。是故經中說命為食見色名
觸略辨其相。說因為果如似世人說食為命。
四大名色。今略不舉。說果為因其猶世人說
命為食見色名觸。今偏論之。色是造色謂青
黃等。觸者所謂能造四大。色實非觸。說果為
因是故見色名為觸矣。人言見色名為觸者
一向不是。未來身淨故說佛性約類顯法。未
來身淨如前命也。如食也。若就前句類顯
佛性。食因非命。說因為果故名為命所顯如
是。性因非是未來身果。說因為果故名佛性
以為未來。若就後句類顯佛性。命非食因。說
果為因故名為食。色觸亦然。所顯如是。未來
之果實非佛性。說果為因故說未來身淨為
性。


上來一番當問正解。有難解者下重顯
之。迦葉先問。若如佛說未來身淨可說有性。
眾生現在未有淨身何故如來說一切生皆有
佛性。佛答有三。一明佛性雖無現用而體不
無故得言有。性雖現無無現用也。不可言無
不無體也。如空喻顯。空性無現喻向初句。不
得言無喻向後句。二明佛性常住不滅故得
言有。眾生無常辨相異性。而性常住辨性異
相。三明佛性雖復非內而復非外故得言有。
[009-0860a]
於中初法次喻後合。


此答初問。下答後問。
汝言不然牒問總非。何以下釋。釋中初法次
喻後合。法中初先舉其所作。闡提若有身口
意業就具以舉。取業求業約惑以舉。見心造
業名為取業。愛心造業名為求業。施業解業
當相以舉。闡提亦有捨財名施。亦有讀誦分
別名解。如是皆邪。結明無善。何以下釋。喻合
可知。上來知斷。


自下第二知生善根。於中有
三。一知眾生根轉不定。如來具足知諸根力
總以標舉。故能分別上中下根略顯知相。能
知轉等廣顯知相。是故下結。二知諸根生斷
不定。以不定故或斷還生順明不定。若根定
下反明不定。是故下結。三隨知行答。迦葉
先問佛具根力定知善星當斷善根。以何因
緣聽其出家。佛答有三。一遮其現罪故聽出
家。在俗為王當壞法故。二生其當善故聽出
家。遠生未來出世善故。若不出家亦斷善等
舉損顯益。今出家等彰益異損。三是故下結。
先順後反。


自下第三雙知生斷。於中有三。
一知斷善。佛觀眾生具善不善知先所成。是
人雖具不久能斷知其當斷。何以下釋。不能
近友聽法思量如說修故。以是下結。


二知
生善。如來復知是人現等法說明知。次以喻
顯。泉喻菩提。村喻生死。離生死外即是菩提
故言不遠。果德純妙稱曰甘美。眾行圓備名
具八德。生善之人厭有名熱求出稱渴。發心
趣向名為欲往。智者喻佛。知其定去故曰無
疑。何以下釋。下合可知。


三知生斷多少之
義於中如來先取地土反問迦葉。迦葉次答。
[009-0860b]
下佛約之以顯生斷多少之義。句別有四。一
知未來趣善者少。二知未來向惡者多。三護
持下知其現在修善者少。四毀戒下知其現
在作惡者多。


自下第二答上問中兩足妙藥。
於中迦葉先問發起。前已問竟何勞更問。去
問遠故。此問與前有何差別。前直讚問讚佛
所說。法為妙藥。今於此處具為兩門。一讚。二
難。初至亦知未來諸根是其讚問。如是眾生
於佛滅下是其難問。迦葉前者何不即難至
此方為。前者若舉二十一對諍論難佛。言辭
浮廣不成偈義為是不難。由前不難故此為
之今此何不望直為難。先為讚乎。將奪先與。
為難法爾。故先嘆之。嘆中如來具足根力牒
佛前言。下明所知。所知有三。一知眾生上中
下根。二知諸根利鈍差別。三知眾生現未根
別。


下對設難。難意如何。佛具根力說應當
機。何因緣故作不定說。令未來人各執聖
言起諍斷善。於中先舉二十一對諍論之言。
下責如來。何故今日作不定說。


下佛答之。
明己所說皆是眾生病之良藥。愚人不解故
起諍論。文中有四。第一總答。二若如來畢竟
已下隨問別答。三如是諍訟是佛境下總嘆
顯深令人仰推。四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
摧壞無量惱下明取捨得失令人捨著。初總
答中文別有二。一當法略答。二於一名下約
類廣答。略中有四。一嘆法深。如是之義非六
識識唯智慧知。二約對愚智彰說不同。於有
智者不作二說。智亦謂佛不作二說。於無智
者作不定說。彼亦謂佛作不定說。是義云何。
[009-0860c]
今且約初涅槃辨之。餘類可知。佛於智者宣
說應身入於涅槃真身不入。隨其別法各施一
言名不二說。智人解此。故亦謂佛不作二說
愚人於法多喜偏執。聞佛應滅謂一向滅。佛
為破之說真不滅。聞真不滅謂應亦然。佛為
破之說應有滅。兩言相反名不定說。彼亦謂
佛作不定說。三彰己所說各為病治并是妙
藥。所有一切悉為調生法說明也。譬如醫等
喻說明也。四明所說不定所以。為國土者處
別故異。為他語者隨解故異。為人故者隨生
故異。人有愚智大小等別故說不同。為眾根
者隨機故異為是等故於一法中作二種說。


就下廣中文別有四。一就法舉類。二是故隨
人隨意已下約之顯法。三五種眾生不應為
說五種法下約人舉類。四如汝所言佛涅槃
下約之顯法。此四段中前二一對法相不定。
後二一對隨人不定。就初段中類別有三。一
明諸法一異不定。二廣略不定。三淺深不定。
三中初門一處辨之。後之兩門一處并舉。就
初類中先開三門。言一名法說無量名者顯
體之名名法不殊名一名法。此法體中義別
眾多隨別施名。是故得於一名法中說無量
名。於一義中說無量名者諸義同體互相集
成。一備一切一切成一。良以一中備一切故。
隨之施名名亦眾多。故於一義說無量名。於
無量義說無量名者隨其別義各施異名。故
得於彼無量義中說無量名。


下廣辨之。云
何一名說無量名牒問初門。於中具就涅槃
辨之。餘法類爾。云何一義說無量名牒問第
[009-0861a]
二。於中具就帝釋辨之。帝釋胡語。此翻名
為能作天主。憍尸迦者是其本姓。過去世時
波羅㮈國有婆羅門。姓憍尸迦。好修福業。與
其同友三十二人共為邑義。憍尸命終為忉
利王。餘為輔臣。佛依本姓呼為憍尸。於中或
有從寶從幢種種名之。云何無量義說無量
名牒問第三具就佛論。具八智者。佛知生死
無常與苦無我不淨。知涅槃法常樂我淨名
為八智。亦可更有。文中不列。義不盡者下重
論之。復有一義說無量名重牒前門。如陰一
義。亦名陰者當義施名。餘皆傍立。亦名倒者
能生倒心故名為倒。如五塵境生欲。亦名諦
者有漏五陰是苦集諦。無漏五陰是其道諦。
名四念者色陰身念。受陰受念。識陰心念。想
行法念。名四食者段食是色。故色陰中有其
段食。識陰識食。行中具有思食觸食。受想不
論。四識住者有漏陰中除識一種。自餘四陰
為識所依。名四識住。亦名有者所謂三有二
十五有。亦名道者所謂六道。亦名時者現生
後時。亦可是其生住滅時。名眾生者因中說
果亦名為世。第一義者相名世諦。體名第一。
名三修者色名身戒。餘四名心。名因果者善
惡五陰說為集因。報陰名果。名煩惱者有漏
五陰從煩惱生。能生煩惱故名煩惱。名解脫
者無漏五陰。三世轉輪名十二因緣。集成假
人名聲聞等。三世分異名過去等。是名結之。
此初類竟。


下舉廣略淺深為類。如來為生
廣中說略略中說廣以為一門廣略不定第一
義諦說為世諦世諦說為第一義諦復為一門
[009-0861b]
淺深不定。云何名為廣中說下釋顯初門。云
何第一說世諦下釋顯後門。如汝得法故名
阿若憍陳如者。阿之言無。若之言智。陳如是
姓。證無成智故名無智。


上來舉類。下約顯
法。句別有四。一順明如來隨人不同差別異
說名知根力。二反明定說不具根力。謂於向
前所諍義中作定說者不稱物機。是故不名
具知根力。三重顯初句明隨人別不得定說。
於中初明所化眾生受法各異。先喻後合。喻
中象負非驢勝者喻明菩薩所受行法二乘不
堪。下合可知。次明如來隨之異說。何以下釋。
四若使下顯前第二明佛定說不具根力。



下第三約人舉類。於中初約五種惡人以舉
其類。是故我先告舍利下約就利鈍二人舉
類。前中有三。一舉昔言明五眾生不應還為
說五種法。問曰經說慳貪眾生教行布施乃
至癡者教修智慧。今以何故不信人前不讚
正信。乃至癡前不讚智慧。釋言隨人不同故
爾。若人內有出世道機厭患已過。則須當病
為說對治。慳為說施。乃至癡者為說智慧。若
無道機不厭已過則須將護。不信人前不讚
正信。乃至癡前不讚智慧。二何為故下釋前
不得為說所以。若說不名知根憐生。三何以
下釋前不名知根憐生。是人聞說起惡受苦。
是故不名憐生知根。


就約利鈍舉類之中初
告舍利為利勿廣為鈍莫略。問曰利人堪受
多法應為廣說。鈍人不能攝受多法應為略
說。今以何故為利不廣為鈍不略。釋言廣略
有其二種。一約法分別。辨宣多法名之為廣
[009-0861c]
說少稱略。若從是義廣為利人能多受故。略
為鈍者不堪受故。二就說分別。於一法中多
言名廣少語稱略。若從是義。略為利人少言
能解。廣為鈍人多言方悟。舍利次答。後佛述
成。


自下第四約之顯法。文別有四。一牒其
所問。玄呵諍者顛倒因緣不得正見是故不
能自利利他。二明已隨物不得定說。三十方
下舉他類已。於中初明一切諸佛化生不同
故說十二。次明十二為他非自。下結諸佛隨
解異說名具解力。四佛自彰已具足根解二
種力故知人現未斷善及脫。先牒二力。次辨。
後結。以具二力故名力士。


上來總答。自下第二隨問別答。於中應先辨
其諍相。起諍雖眾約法唯三。一大小見異故
起諍論。如說涅槃不涅槃等。二就大中見別
起諍。如說佛性即離有等。三就小中見別起
諍。如說羅漢退不退等。凡夫二乘通名為小。
次辨釋義。世人解諍多不以理。學毘曇者偏
助毘曇。學成實者偏佐成實。此乃助諍。何成
辨理。和諧通取是釋義也。


文中先辨如來
涅槃不涅槃義。三句釋之。一辨諍相。有人聞
佛應身有滅謂真亦然。有人聞說真身常存謂
應同爾所以成諍。二須論理。理則兼通。於真
常存隨化有滅不得偏取。三次釋文。若言如
來畢竟涅槃及不涅槃是人不解雙牒總呵。
下別顯之。先明如來為物說滅凡聞起諍昔
為五人說佛涅槃。一為諸仙。二為力士。三為
純陀。四為須跋。五為世王。第七德中為七人
說。今略論五。下明如來說不涅槃凡聞起諍。
[009-0862a]
為小菩薩聞滅心退故說佛常。愚人不解。謂
定不滅。


第二次辨有我無我。於中還初辨
其諍相。有人聞說眾生無我。謂呼世俗假我
亦無。有人聞說假名之我。便立性實所以成
諍。次辨道理。理則兼通。陰合成人名為有我。
陰別無人名為無我。下釋其文。於中初明如
來說我凡聞起諍有兩復次。文顯可知。後說
無我凡聞起諍。聖說無中初有比丘問佛我
義。次佛對破。下明比丘聞而得果。問中世尊
云何名我問其我因。我緣我者問其我緣。就
佛破中無我我所總明無我。眼者已下略顯
無義。雖有業下廣顯無義。於中有四。一略就
因果以明無我。二無捨陰下略就五陰以明
無我。三如汝問下廣就因果以明無我。於中
初法次喻後合。法中初言云何我者牒其初
問。即是期者對問辨釋。指報為我。報由結業
期會而生故名為期。誰及何緣相顯可知。喻
中二手喻前業愛。聲喻期也。合中初言我亦
如是總合前喻。下別合之。眾生合聲。業愛合
前二手相拍。此三和合名為我故無別我人。
四一切生下廣就五陰以明無我。句別有三。
一明陰無我。二諸外道下破有歸無。明諸外
道計陰作我離陰更無。三如幻下辨法顯無。
五陰諸行皆如幻化無常樂等故無有我。第三
比丘得益可知第三次辨中陰有無。先辨諍
相。毘曇法中說除四空餘一切處定有中陰。
成實法中說一切無所以成諍。次辨道理。理
則不偏。亦有亦無。極重惡業趣向阿鼻。前念
人間後念已在。中無經停則無中陰。趣向四
[009-0862b]
空亦無中陰。餘皆具有不得偏取。文中初明
如來說有凡聞起諍。有四復次。一說眾生三
事受身父母中陰。第二宣說中般那含。三說
中陰根具明了。四說中陰形色好惡愚人聞
此謂一切有。下明說無凡聞起諍。有四復次。
一說五逆趣向阿鼻無其中陰。二說曇摩趣
向阿鼻無其中陰。三為犢子說無中陰。四說
無色無其中陰。愚聞不解謂一切無。


第四
次辨阿羅漢人有退無退。先辨諍有相人宣
說一切羅漢悉皆有退。此別師義不同毘曇。
成實宣說一切不退所以成諍。次須論理。理
則不偏。是義云何。分別有五。一約惑分別。煩
惱有二。一受生煩惱。於受生時起貪等結。二
障道煩惱。現起染污妨礙聖道。彼阿羅漢受
生煩惱一向不起名為不退。障道煩惱得有
起義名為有退。二約煩惱因緣分別。惑起有
三。一性使不斷為因故起。二以不正思惟故
起。三緣力故起。如見女色生貪欲等。阿羅漢
人無前二因而起煩惱名為不退。緣力生結
名為有退。謂見增上可貪境界暫爾生貪。還
即攝心斷之令滅。三約道分別。道有二種。一
者有漏等智斷結。二者無漏聖道斷結。等智
斷結則有退轉。無漏斷結則無退轉。四約修
分別。散亂有退。專修無退。五就根分別。鈍根
有退。利根無退。義既如是不得偏執。文中初
明如來說退凡聞起諍。有五復次。一者為於
懈怠比丘說退有五。二說羅漢雖無內因不
離外緣所以有退。三舉瞿坻證成有退。四舉
時不時二種解脫證成有退。五舉六種羅漢
[009-0862c]
證成有退。退思護住勝進不動是六羅漢。下
說不退凡聞起淨。有二復次。一明羅漢所斷
煩惱。猶如燋炭不還為木所以不退。二明羅
漢於彼三種煩惱因中已斷二種故言不退。
先舉三數。次列三名。下明所斷。


第五次辨
佛身有為無為之義。應先辨諍。諍相可知。次
論道理。理則不偏。是義云何佛身二種。一共
世間身隨世生滅。二是平等法門之身常寂
不動。義既兩兼不得偏執。文中初說佛身有
為凡聞起諍。後說無為凡聞起諍。


第六次
辨十二因緣有為無為。先辨諍相。有人一向
宣說有為。有人一向定說無為。所以成諍。次
辨道理。理則不偏。是義云何。釋有兩門。一就
人論事。三世流轉是其有為。直據因緣相生
之理。古今常定無一念間。而無此法是其無
為。第二直就因緣事中現起之者名曰有為。
在未來者現未起用說作無為。義既兩兼不
得偏取。文中初說因緣有為凡聞起諍。後說
無為凡聞起諍。於中兩義。備如向辨。我又一
時說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是初義也。
有十二緣不從緣下是後義也。先開四門。後
廣辨釋。文顯可知。雖舉四門為取第一不從
緣生為無為也。


第七次辨心常心斷。應先
辨諍。諍相可知。次須論理。理則不偏。亦常亦
斷相續不絕故說為常。運運盡謝所以名斷。
義既兩兼不得偏取。文相可知。


第八次明
五欲障道不障道義。應先辨諍。諍相可知。次
應論理。亦障不障。不障下果能障那含及羅
漢果。義既兩兼。不得偏執。文顯可知。


第九
[009-0863a]
次辨世第一法。欲界所攝色無色攝。先辨諍
相。三人起諍。一家宣說定欲界攝。一家宣說
定色界攝。一家宣說定無色攝。次須論理。理
則不定。亦得名為欲界所攝。解有三義。一依
定說。依於欲界電光常起名欲界攝。二約惑
說。依未來禪斷欲界結而未窮盡修起此法。
欲過未盡而起此法名欲界攝。三依身說。此
法必依欲界身起名欲界攝。亦得名為色界
所攝。釋有兩義。一依定說。依於色界六地禪
起名色界攝。二約惑說。欲界愛盡色愛未盡
修起此法名色界攝。亦得名為無色界攝。論
宗不同。若依毗曇唯約惑說。無色界結未斷
未盡修起此法。是故名為無色界攝。若依成
實解有兩義。一依定說。依無色定亦得修起。
故從所依名無色攝。二約惑說。義同毗曇。義
既如是不得偏執。經文之中先就欲界明說
起諍。我經中說未離欲界未得解脫。猶如欲
界修第一法。三種義中偏就第二約惑說也。
凡聞不解謂定欲界。次就色界明說起諍。我
說煗頂至世第一在於初禪至第四者。兩種
義中偏就初門依定說也。愚聞定謂色界所
攝。下就無色明說起諍。我說外道先已得斷
四禪煩惱修集煗頂至世第一觀四真諦得那
含者。義同毘曇偏約惑說。凡聞不解定謂無
色。所以成諍。


第十次辨布施之義。先辨諍
相。有人宣說施唯是意。有人宣說是五陰性。
次須論理。主唯是意。眷屬五陰。文中初先說
施是意凡聞起諍。說施四種汎以通舉。次辨
後結。前三是淨。下明愚人聞說有信名為淨
[009-0863b]
施謂施唯意。下明說施是其五陰凡聞起諍。
先舉五數。次列五名。下總結之。五中色力及
與辨才是其色陰。安樂受陰。命則不定。依如
毘曇別有非色非心命根是行陰收。地持論
等亦同此說。成實法中色心相續名之為命。
則五陰攝。愚人聞此便言五陰皆是施體。



十一門辨三無為有無之義。先辨諍相。毘曇
法中說三無為一向是有。以是有故若人謗無
便得大罪。又復無法則不生心。三無為法為
心所緣。得生心故明知是有。成實法中說為
定無。以謗無故所以得罪。以謗不有。又彼論
中無亦生心。如緣鏡像夢中事等並是無法
亦得生心。云何不生。諍相如是。次辨道理。理
則無偏。亦有亦無。望有為法彼一向無。如瓶
破已更何所有。望理論之得名為有。除事始
有。非是本來自體無故。故地持云有為無為
名之為有。無我我所名無有也。理既如是。不
得偏取。文中初明如來說無凡聞起諍。我說
涅槃離煩惱等明其數滅無為是無先法後
喻。言虛空下明其虛空無為是無。初先正辨。
譬如已下即事顯之。非智緣下明非數滅無
為是無。初先正辨。如其有下破有成無。愚人
聞此謂無無為。下明說有凡聞起諍。於中先
明數滅是有。可以言論名為章句。為心遊履
名為是路。所歸中極名畢竟處。得之安穩名
無所畏。為人習學名為大師。為道所剋說為
大果。為智窮證名畢竟智。為心所安名為大
忍。常寂不動名為三昧。果德分齊名為法界。
能除一切生死憔渴說為甘露。非凡能證故曰
[009-0863c]
難見。此直明有。若說無下舉謗顯有。眼不牢
下明其虛空無為是有有人未得須陀已下
明非數滅無為是有。忍法已去更不退轉無
復重墮三塗之義。是故無量三惡道報。至此
忍時皆非數滅。上來明有。愚人聞此謂一向
有。所以成諍。


第十二門次辨色法是四大
造非四大造。先辨諍相。具論有三。一依佛陀
提婆所說。色即四大無別造色。二依毘曇。四
大是本名為能造。餘青黃等是其所造。此當
毘曇。三依成實。四大是假色香味觸四塵集
成不造諸色。今此文中偏舉前二。第三不論。
諍相如是次辨道理。四大有二。一實。二假。堅
濕煖動四觸為大名之為實。所依大地河池
之水草木火等攬諸塵成說為假名假名四大
不造諸色經論大同。實觸四大望於諸色亦
造不造。是義云何。色香味觸同一體性互相
集成。如海十相同體相成。所言四大即四塵
中觸塵所收。彼雖同體。隨義別分。四大是本
說之為體。餘者是末說之為相。體則如鏡。相
則如彼鏡中之像。以同體故體外無別。色法
可造名無造色。此異毘曇。體相別故。依體相
現名有造色。異於初諍。義既兼通不可偏取。
問曰四塵同體相成。何故偏說四大為本。釋
言色法以礙為性。以觸對故色性名礙。故以
堅濕煖等四觸為諸色本。文中初明說大為色
凡聞起諍。文別有三。一教跋波觀色斷愛。二
跋波問色。如來為說四大名色。就本以指。自
餘四陰心法難彰非名不顯。就詮立目說之
為名。三明愚人聞之起諍。下說造色凡聞起
[009-0864a]
諍。譬如因鏡則有像現立喻明造。色亦如是
因四大故則有造色合喻明造。色合彼像。四
大合鏡。下列所造。言麁細者是所造色。大物
名麁。小物稱細。此麁與細毘曇不說。言澁滑
者是所造觸。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及與斜角
復是造色。輕重寒熱及與飢渴復是造觸。寒
者毘曇說之為冷熱者毘曇造觸中無。當應
地大增強為熱與冷相對。烟雲塵霧復是造
色。依如毘曇更有高下。光影明闇正不正等
並是造色。此中略無。是名總結。猶如響像借
喻顯之。能造四大如鏡如谷。所造之色如響
如像。下明弟子不解起諍。


第十三門明無
作戒是色非色。先辨諍相。毘曇法中說無作
戒一向是色四大所造。成實法中一向說為
非色非心。諍相如是。次辨道理。小乘所受無
作之戒亦色非色是其色法故名為色。而非
色事故曰非色。是義云何。所受是其身口止
業從身口生防禁身口故名色法。此直受得。
遮制之法如結界處。亦如僧制未有事相故
非色事。大乘所受是色心法非色心事。大乘
通受防心戒故。今且論小。義既如是。人聞色
法即便取之以為色事。所以不解。聞非色事
便取以為非色心法亦是不解。文中初先說
戒為色凡聞起諍。句別有五。一菩提王子說
心為戒。若發惡心則便失戒。二如來對破說
戒為色。以是色故其心雖在惡無記中猶名
持戒。三王子請問。以何因緣名無作色。四如
來為解。非異色因又復不作異色因果。以是
因緣名無作色。此相微隱。三義釋之。一約方
[009-0864b]
便報色辨異。非異色因不同報色。方便之色
依於報起而不同報故名異色。報色是彼異
色家本名異色因。戒不同彼是以言非。道言
不作異因果者明戒不同方便之色。方便之
色依報色起。是向異色因家之果。無作異彼
故言不作異色因果。二約方便因果辨異。方
便之色別報稱異。此異色中受戒方便名異
色因。作戒之體名異色果。無作異彼故非異
因不作異果。三約方便受持辨異。方便色中
受戒名因。身口作持名異色果。無作異彼故
非異因不作異果。不同此等名無作色。雖有
三釋。第二應善。受法相望以辨異故。此第四
竟。五因聖說凡聞起諍。下說非色凡聞起諍。
戒者即是遮止惡法正明非色。方便要期發
得遮制心口之法未是事相故名非色。若不
作惡是名持戒舉持顯受。下明弟子聞說起
諍。


第十四門明有心數無心數義。先辨諍
相。毘曇法中宣說同時別有諸數。與心別體。
相應造緣。成實法中唯說一心。隨用先後分
為多數。不說同時別有諸數。佛陀提婆所說
亦爾。次辨道理。理則心法。亦得有數亦得無
數。是義云何。分別有二。一麁細分別。心有三
重。一者事識謂六識心。二者妄識謂七識心。
三者真識謂八識心。彼事識中一向有數。諸
心心法各各別故。真識之中一向無數。一切
心法同一體故。故維摩云離一切數心如虛
空。妄識之中麁有細無。是義云何。彼妄識中
義別六重。如馬鳴說。一無明住地二者業識。
依前無明不覺妄念忽然而動動故名業。三
[009-0864c]
者轉識。依前業識心相漸麁轉起外境。四者
現識。依前轉識所起妄境應現自心。五者智
識。於前現識所現法中分別染淨違順等別。
六相續識。向前智識所取之法漂鼓自心。心
隨妄境相乘不斷名相續識。六中前四心想
微細。不說心外別有諸數共心相應。故論說
為不相應染。後二浮麁心與數別。共心相應。
故論說為心相應染。此是第一麁細分別。二
就事識隨義分別。亦有亦無。唯一知性隨用
分多。非令心外別有諸數。故言非有。譬如一
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隨用別分。
想行受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數。如金與器非
無差別。金器雖別時無先後。心法如是今此
且就事識論之。事識之中義既如是。人聞不
解偏執成諍。聞說心外無別諸數便言定一。
聞說有數便言與心迢然別體若言定一。金
時應當無其諸器。若言定別器應非金。心法
一異准此可知。


次釋其文。文中初說心法
相即凡聞起諍。就所說中文別有三。一明聖
人報身五陰從無明生。二將聖類凡凡亦如
是。三就凡中明其心法展轉相心更無別數。
今此所明十二因緣少異餘處。異相如何。餘
處所辨過去因中彰無明行。今此具論無明
愛取及與行有。又復餘處現在果中說識名
色六入觸受。今此唯說受及名色。又復餘處
現在因中說愛取有。今此通說無明愛取及
與行有。又復餘處未來果中說生老死。此說
受觸識與六入。十二因緣齊通三世。隱顯互
論皆得無傷。文中先別。後總結之。別中先明
[009-0865a]
過去之因。從無明生愛當知是愛即無明者。
無明之心對境深著即名為愛。是故此愛即
是無明。從愛生取當知是取即無明愛者。即
前愛心取著境界即名為取。體性不殊是故
此取即無明愛。從取生有是有即是無明等
者。即前取心起業名有。是故此有即無明等。
次論現果。從有生受即行有者。此名識支以
之為受。識支即是現報之體。從因納得故名
為受。即前有支轉為此受。是故此受即前行
有。亦應即前無明愛等。就近言之。從愛因緣
生名色者受增為名。所託精血說之為色。從
受生於無明愛取有及行者。從現報受起後
因也。從受因緣生受觸識六入等者。從現報
識轉起未來生死果也。亦應宣說名色即受。
乃至宣說六入即受。以下結中說受即於十
二支故略而不論。上來別舉。是故受支即十
二緣總結無別。受心向前即於過去無明愛
等。向後即於名色等故即十二支。


下明如
來說有心數凡聞起諍。就所說中具應明其
過因現過現因當果。而此文中略無當果。辨
過因中初言眼色明欲四法生眼識者。雖舉
四法為取惡欲為無明支。欲即無明正顯其
相。此是過去無明支也。欲性求時即名愛者
過去愛也。愛緣取者過去取也。取緣業者過
去行也。此言略少。若具應言取緣有者名之
為業。次明現果。業緣識者生現識支。識緣名
色起名色支。名色緣六入者起六入支。六入
緣觸起現觸數名觸。下依此觸生諸心法。觸
緣想受起現受支通想說之。觸緣愛者起現
[009-0865b]
愛支。觸緣信進定慧等法起現有之。如是等
法因觸而生。然非觸者結明其異。由言非觸
故諸弟子執有別數。


第十五門辨明五有六
有之義。先辨諍相。有人一向宣說五有。有人
說六所以成諍。次辨道理。五六不定。合則說
五。開分說六。言其六者惡有三品。上生地獄。
中生畜生。下生餓鬼。善亦有三。上善生天。中
善生人。下生修羅。言其五者。依毘曇等修羅
是鬼攝入鬼道。法念經中攝入鬼畜。羅睺
修羅是師子兒攝入畜中。伽陀經鬼畜及天
三趣所攝故但說五。義既如是不得偏執。文
中初言說一有者總之唯是一有為果。或說
二者善道惡道。三謂三界。四謂四生。五謂五
趣。六謂六道。所言七者謂七識住。欲界人天
合之為一。初禪為二。二禪為三。三禪為四。空
處為五。識處為六。無所有處以為第七。此之
七處心識樂安故名識住。問曰何故不名受
住想行住等。釋言住義理實齊通。識是心王
是故偏說。問曰欲界有三惡道。何故不說。論
言三惡有苦煎迫識不樂安是故不論。又問
色界具有四禪。彼第四禪何故不說。論言彼
處有無想定殘害心識識不樂居故非識住。
又四禪中有淨居天趣入涅槃不欲久安故非
識住。問曰無色有四空處。非想一地何故不
說。論言非想有滅盡空亦殘心識識不樂安
故非識住。所言八者謂八福生。人中富貴即
以為一。彼六欲天復以為六。初禪已上合之
為一。故合有八。亦可地獄鬼畜修羅并人
為五。及三界天合為八也。所言九者九眾生
[009-0865c]
居。欲界人天合之為一。初禪為二。二禪為三。
三禪為四。無想天處以為第五。加四空處合
以為九。問曰向前七識住中不說無想及非
想天。今以何故說為生居。釋言此處殘害心
識故非識住。不滅眾生是故說為眾生居矣。
又問三惡何故不說。眾生同厭為是不論。第
四禪中除無想天餘有八天。眾生樂住何故
不說。雜心釋言彼四禪中有五淨居樂求涅
槃不欲久住。是故不說為眾生居。餘有福生
福愛廣果。或求淨居或求無色或求涅槃不
欲久住。是故不說為眾生居。二十五有如上
辨列。所說如是。弟子不解。隨別異執。所以成
諍。


第十六門諍其五戒及與八戒具不具得。
餘對皆悉共諍一法。今此乃於二種法中別起
二諍。拷實具論。五戒門中別有兩諍。八戒
亦爾。五中二者。依如毘曇五戒要須具受乃
得。但就持中或持一者名為一分。持二戒者
名為少分。持三持四名為多分。備持五戒名
為具足。不畜妻者名為斷婬。若依成實及大
智論分受亦得。受一戒者名為一分。受二小
分。受三受四名為多分。全受名具。加不畜妻
名為斷婬。今此偏舉成實一諍。毘曇所立略
而不舉。道理如何。受五戒者亦有分得不分
得義。是義云何。受五戒時先歸三寶。歸三寶
時具得成體名為具得。如昔比丘三語得戒。
後列戒相。問能時不別舉別問。若堪持者答
言能持。若不堪者答言不能。約就此時名不
具得。義既如是。毘曇法中聞三歸時全得戒
體。便言戒相亦不分得。所以成諍成實法中
[009-0866a]
聞列戒相隨堪分受。謂體亦爾所以成諍。文
中有三。一釋摩男請問如來優婆塞義。如來
為解。二摩男重請一分之義。如來為釋。三人
聞起諍。五戒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就八
戒中准依餘論具有兩諍。毘曇所說八戒必
須一日一夜具受乃得不得增減。成實所說且
言日夜多少皆得。今此偏舉毘曇一諍。成實
不論。道理如何。八戒齋中亦有具得不具得
義。若論受齋局唯在於一日一夜名為具得。
一日一夜是齋分故。若直受戒時分不定名
不具得。義既如是。毘曇法中聞齋日夜謂戒
亦然所以成諍。成實法中聞戒不定謂齋亦
爾所以成諍。文中迦旃初舉己說問佛是非。
次佛為辨。或一日等但得戒善不名得齋。一
日一夜方成齋故。下明弟子不解起諍。八戒
之義廣如別章。此應具論。


第十七門犯重
失戒不失戒義。先辨諍相。有人宣說犯重失
戒有言不失。次辨道理。亦失不失。失其受力
故名為失。不失受體名為不失。猶如燋種無
力有體。義既如是。不須偏執。文中初明犯重
之過凡聞起諍。後說犯重但名污道凡聞起
諍。羅漢比丘名畢竟到。見道已上名為示道。
示猶見也。七方便人名為受道。外凡造過名
為污道。


第十八門明二乘人有得作佛不作
佛義。先辨諍相。諍相可知。次須論理。亦作不
作。守小不作捨小便作。義既兩兼。不得偏執。
文先明作。言一乘者乘行一也。言一道者道
法一也。言一行者是乘體也。言一緣者道法
體也。法是行緣故名為緣。據大攝小。其唯一
[009-0866b]
故皆當作佛。愚聞不解。便言定作。如來復說
須陀洹等得小涅槃。愚人不解。便言二乘定
不作佛。


第十九門辨明佛性即離之義。先
辨諍相。有人宣說五陰之相即是佛性。有人
說離。次須論理。理則佛性不即不離。實不
同相故言不即。相實是性非令相外名為不
離。義既如是。不得偏執。文中但明說性不即
凡聞起諍。不離一邊略而不舉。若欲更辨不
異後門為是。不說。明不即中有四復次。一說
性六事人謂定離。二說性如空人謂定離。三
說性如似宅中寶藏人謂定離。四說犯禁及
闡提等皆有佛性人謂定離。


第二十門明闡
提等有性無性。先辨諍相。有人宣說眾生定
有。有言定無所以成諍。次須論理。理則不定。
生死身中即無佛果名為不有。不無佛因說
為不無。又如下說四種佛性。一闡提人有不
善陰及理佛性名為不無。無善五陰及佛果
性名為不有。文中有三。一佛說有性我說眾
生即佛性等法說明有。次喻後合。二如我為
王說箜篌下佛說性無。先喻後合。三明眾生
聞之不解作種種說或有或無。


第二十一門
有十方佛無十方佛。先辨諍相。有人聞說一
國。無有二佛俱出。便言一向無十方佛。有人
宣說有十方佛。次辨道理。初非後是。文中初
說一國無二人聞起諍。後佛宣說有十方佛
不彰起諍。以當理故。


上來別答。如是諍論是佛境界是第三段結
嘆顯深令人仰推。


若人於是生疑心下是第
四段明其愚智取捨得失令人捨著。


若人生
[009-0866c]
疑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捨著得也。
舉劣顯勝。疑有二種。一是邪見前方便疑。唯
增情惑不能破結。二是解心前方便疑。能破
決定邪見煩惱。今據後門是故說疑能破煩
惱如須彌矣。疑者猶能摧壞無量邪執煩惱
如須彌山況正見者。若於是中生決定下取
著失也。於中決定是名執著總顯其過。



葉白下問答廣辨。有九問答。前八問答明斷
善根。後一問答明生善根。就前八中初二問
答明執著義。次四問答明疑惑義。後二問答
明疑及著斷善根義就明著中初一問答明
執著相後一問答明著善惡。文顯可知。



明疑中迦葉初言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說
言不壞疑網乘前為問。佛前說言執著之人
不壞疑網故名不善故今問之。此人由來於法
不疑云何不壞。下佛答之。夫不疑者於正義
中心不決了即是疑也。


第二迦葉乘言重問。
若執著人於法不疑即名疑者。有人決謂須
陀洹人不墮惡道。是人亦應名著名疑。下佛
答之。是可名定不得名疑對問略釋。下廣釋
之。初先明疑。後顯不疑。就明就中初三譬喻
廣顯疑相。一切眾生先見二物。後更生疑結
成疑義。何以下釋。於二物中心不決了所以
生疑。我亦不下翻對前疑以顯不疑我於須
陀無二說故彼人不疑。


第三迦葉乘言重問。
如佛所說要先現見然後疑者牒佛前言。有人
未見亦復生疑總翻佛語。下別顯之。何等徵
問。所謂涅槃就法以辨。一切眾生從本以來
不見涅槃亦復生疑明不由見。譬如有人路值
[009-0867a]
濁水喻說以顯。下佛答之。先解其法。後釋其
喻。法中涅槃即是苦斷非涅槃者即是苦也直
立道理。一切生下明人皆由先見生疑非不先
見。見有二種總以標舉。見苦非苦列其二名。
苦非苦者即飢渴等辨其二相。下明眾生因見
生疑。見已生疑當有畢竟離是苦不正明生
疑。是故下結。下釋其喻。先牒問辭總非不然。
何以下釋。是人先於餘處見水有淺有深。是
故於此未到之處而生疑心。不知為當同於
昔淺為同舊深第四迦葉乘言重問。是人
先見深淺水時已不生疑。何故於今而復生
疑。下佛答之。本未行處心不決了是故生疑。


下二問答明疑及著斷善根中初一問答出
疑著人。是誰問也。斷善答也後一問答正
明斷善。世尊何人能斷善根乘前請問。下佛
答之。初先略答。離是四下隨別廣答。若有深
見無因果下總以結之。略中總明黠慧利根
善能分別簡利異鈍。遠離友等簡惡異善。良
以不能近友聞法正思修行故斷善根。如是
能斷總以結之。


廣中有四。一謗無施。二謗
無父母。三謗無因果。四謗無聖人。謗無施中
有六復次。一明無施若有施者。現行施時捨
財為因。未來還應得無財果。二施者受者財
物無常故無布施。三施主施人色力壽命安
樂辨才。受者受已作善惡業。所作善惡施主
不得。明知色力壽命等果施者不得。於中初
法次喻後合。下結無施。四施物無記明無善
果。五施者是意無見無對。非是色法云何可
施。六施佛像命過父母。無受施者云何有報。
[009-0867b]


第二謗無父母之中有六復次。初直設難。
若言父母是眾生因則應常生。以不常生明
知父母非眾生因。二若言父母是眾生因因
無缺少。所生之子一人應具男女二根。然無
具者明知非因。三眼見眾生不似父母明知
非因。四眾生父母同於四無明知非因。先舉
四無。次明父母同彼四無。下就設難。若言是
因父母死時子不必死明知非因。五有化生
及濕生等明知父母非眾生因。六舉諸鳥得
身各異明知非因。


第三謗無因果之中有三
復次。一現見世人行善有苦造惡得樂明無果
報。二謬引聖說。有人修善墮墜三塗。有人行
惡上生人天。明無果報。三舉聖人所說不定
證無果報。


第四謗無聖人之中有九復次。
一有煩惱時道不能壞。無煩惱時道則無用。
明無聖人。先總說無。何以故下破有成無。於
中先明有煩惱時道不能破。後明無時道無
所用。下牒結無。


二人不齋得明知無道。於
中三句。一明十二因緣齋等。二八正下徵道
同之。三而今下以不齊得證成無道。此是第
二。


三聖人猶有共凡夫法證無聖道。謂飲
食等。


四以聖人猶有煩惱業苦不盡明無聖
人。於中先明聖有煩惱聖人受樂明有貪也
亦罵辱等明有瞋也。復有嫉妬及憍慢等受
於苦樂明聖有苦。作善惡等明聖有業。是因
緣下結無聖人。若有道下難無聖道。


五道
性多憐不應待人修習方得。待修方得明無
聖道。於中有五。一明聖人法多憐愍。二何故
下明憐由道。三若道性憐下徵破須修。四如
[009-0867c]
其無下難道非憐。五結無聖道。此是第五。


六不同四大令人齊得明無聖道。於中初明
四大齋等。若有聖下徵道同大。然今已下不
同證無。


七就涅槃一異徵無。文別有六。一
就一設難若諸聖人有一涅槃當知無聖正徵
令無。何以下釋。常法無得無可取捨故無聖
人。二就多設難。若諸聖人涅槃多者道則無
常正徵顯過。何以下釋可數法故。三重就一
設難。涅槃若一一人得時應一切得。四重就
多設難。涅槃若多則是有邊云何名常。第五
雙就一多設難。若涅槃一解脫是多如蓋是
一牙。舌是多是義不然雙牒以非。何故下釋。
隨一一人所得各異非一切得則是有邊。邊
則無常云何得名為涅槃乎。涅槃若無誰為
聖人。六是故下結無聖人。此是第七。


八道
不假緣應一切得不一切得明無聖道。於中
初明道非緣得。何故一切不作聖人約法徵
人。若一切下以不齊得結無聖道。


九難破道
因成無聖道。於中先舉二種道因。謂聞及思。
修即是道故不舉修。下就設難。先難有因。此
二因緣若有因生所從因緣復從誰生。如是
展轉有無窮過。下難無因。若此二事不從因
生一切眾生何故不得。


前略次廣。下總結
之。若有深見無因無果能斷信等正結斷善。
下辯其相。非愚非天非三惡趣破僧亦爾類
以顯之。


前八問答明其斷善。下一問答明
其生善。迦葉先問何時當生。下佛答中初對
前問正明生時。或初入獄怖畏時生。或出地
獄罪盡時生。善有三下彰彼善根得生所由。
[009-0868a]
由過去善所生當果不斷故生。先舉三善。次
列三名。過去善因雖復滅盡果報未就是故
不名斷過去果彰所不斷。由此不斷當善得
生。斷三世因名斷善者舉其所斷顯所不斷。
義如上釋。斷其過去生現之義名斷過因。現
不起故不能生後名斷現因。後不生故復不
生後名斷來因。唯斷此因不斷過家當來之
果。故善得生。


自下第三答上問中今欲問
陰而我無智如是甚深唯佛境界下明如來善
知諸陰以答其問。此是如來隨自意語不與
他共。是故迦葉乃至精進菩薩不知。唯佛境
界。辨此何為。為彰如來智德淵深所知獨絕。
令彼闡提於佛義法仰推成信。文中有二。一
明佛能知佛性五陰。二我終不與世間淨下
明佛能知法相五陰。知佛性陰為化闡提令
生信解。知法相陰為化闡提令修治行。佛性
陰中要唯有三。一不善五陰。二善五陰。三佛
果五陰。細分有七。始從常沒乃至第七水陸
俱行。法相陰中麁分有二。一凡。二聖。細分有
四。一知染果。二知染因。三知淨果。四知淨因。
具知此等名知諸陰佛性陰中文別有六。
一約四答辨性體狀。二約三語彰性分齊。三
約一語明性周盡。四約七語明說性意。五重
約如來隨自意語明性淵深。唯佛獨知餘人
不測去人取謗。六約虛空辨性同異遣人耶
執。此六段中初二一對為化闡提令生信解。
於中初段廣就四答辨性體狀化令生解。後
段明性唯佛獨知乃至十住菩薩不了。令彼
闡提自捨己執仰推成信。次二一對為化闡
[009-0868b]
提令起願求。於中初段明陰界入攝性周盡示
其求處。後段明佛說性之意為令闡提知佛
說意捨過趣求。後二一對為化闡提令離邪
過。於中初段重約如來隨自意語明其佛性
唯佛獨知餘人不測誠勸捨謗。故下文中明
說定有及與定無悉皆名為謗佛法僧令人捨
遠。後段約空辨性同異令捨邪解。


就初段
中先問後答。問中迦葉乘前所明斷善根義。
即就其人以問佛性。令斷善人於己身性生
信解故。於中有二。一就時徵問。性為過去未
來現在。二如來亦說佛性六下就人徵問。問
一闡提佛性有無。此佛別答。宣審記知。前中
初言若斷三因名斷善根牒佛前言。斷善根
人即有佛性牒佛上語。下就徵問。如是佛性
為過為現為是未來為遍三世進退審定。下
就設難。若過徵前。云何名常以理徵責。謝往
之法何得稱常。佛性亦常當知非過以理驗
非。以理測尋未敢專決是以言亦。若未牒前。
云何名常以理徵責。現無當有何得名常。何
故已下遮佛無常成非未來。如來若說性是
無常故在未來。無常不定何故佛說一切眾
生必定當得此反徵也。若必定得云何言斷
順以難之。定得之法體即常住。云何說言
闡提現斷令在未來。但令未來即是現斷故
為此徵。若現牒前。復云何常以理徵責。現起
之法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不名常。何故已
下遮佛無常成非現在。若言無常遷轉不定
何故復言常而可見。


上來第一就時徵問。
自下第二就人徵問難彼闡提有無之義。於
[009-0868c]
中先舉如來所說六種佛性。若斷善下就人
設難。前中如來說性有六牒佛上言。佛前第
七功德之中說斯六種故今牒之。下列其名。
名如上釋。此明因性故隱我樂。義如上解。下
文具就五種六種七種佛性明闡提人有無之
義。今但舉六。言略故爾。就人難中若斷善根
有佛性者不名斷善執有徵無。若無佛性云
何復言一切皆有執無徵有。若言佛性亦有
亦斷云何說常雙牒以徵。有而可斷便同有
為云何說常。


下佛答之。先立四答。後就辨
性。明四答中先舉。次列下辨其相。定中初問
次辨後結。辨中五句前二世俗因果法定。後
三出世因果法定。分別答中初問次辨。於中
且就四諦辨之。是名下結。隨問答中初問次
辨。四句兩對。一說無常。二隨問以答。三說法
燒。四隨問以答。一門略而不辨。十力已下
就前四答以辨佛性。文別有四。第一就其分
別答門明性體狀。二就置答破離偏著。三迦
葉白云何名因亦過去下重顯向前分別中
義。四眾生佛性非有無下。重顯向前置答中
義。就初段中要分為二。一就如來後身佛性
以答前問二就九住已還佛性收答前問。細
分有四。一就如來後身佛性明闡提人有無
之義答上後問。二如來佛性非過去下就彼
如來後身佛性明是三世非三世義答上初
問。三九住下明九地下所有佛性有是三世
非三世義答上初問。乘前便故先以論之。四
是五種下就九地下所有佛性明闡提人有無
之義答上後問。


初中有三。一明如來佛性
[009-0869a]
體狀。二明後身佛性體狀。三雙就前二明闡
提人有無之義。初中十力四無畏等彰其性
體。則有七事辨其性義。先舉次列。不還名
常自在曰我。永安稱樂。無垢曰淨。離妄名真。
不虛曰實。體順稱善。准後此中更應立一名
曰全見。文略不辨。是名下結。第二段中亦應
先出後身性體。然後辨義。體略不論。今唯辨
義。後身有六標別舉數。十地學窮名曰後身。
理性一味上下義齊。行性差殊前後不等。今
論行性。十地劣佛故但說六。次列其名。常淨
真實及善同前。我之與樂理實齊有。隨義隱
顯。在因不說。何故如是。此如上釋。我是佛義
在因不論。樂者是其涅槃之義。據相斷結名
為涅槃因中亦有。樂隨涅槃亦通在因。故上
文說菩薩涅槃有樂有淨。就實諸佛不生煩
惱方名涅槃。樂隨涅槃唯在佛果。今從後義
故不說樂。後身菩薩於己佛性十分見一故
名少見。是名下結。第三段中如汝先問斷善
根人有佛性者牒其問辭。亦有如來後身佛
性明其有也。是二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為無
彰其無義。定得名有釋成有義。無義已顯不
勞更釋。是名下結。此初段竟第二段中文
別有四。一局明如來果德佛性非是過去未
來現在證實返望。由來無相知復約何宣說
三世。故非過去未來現在。二局明後身已上
佛性現在未來。經釋可知。三就佛佛性始終
通論。地前名因。初地已上隨分剋證通名為
果。如來未得阿耨菩提佛性因故亦過等者
地前佛性隨妄流轉故是過去未來現在。果
[009-0869b]
則不爾有是三世非三世者初地已上不同地
前一向三世故言不爾。十地已還是其三世
漸次證故。至佛則非義如前解。四就後身菩
薩佛性始終通論。亦解行前名為性因。地上
名果。後身性因亦過去等。義如前釋。果亦如
是同前因也。此第二竟。


第三段中三階論之。九地一階。六七八地為
第二階。五地至初為第三階。就初階中九住
有六標別舉數。次列其名。五種如前。言可見
者先已聞知。不久眼見故曰可見。下就此性
約時分別。地前名因。地上名果因是三世。果
亦如是。第二階中八住至六佛性五事標別
舉數。次列其名。真實淨善可見同前。略不說
常。何故而然。此亦是其隱顯言耳。如上文說
常者是其法身之義。佛及後身眼見佛性顯
法成身。常隨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薩雖未
眼見聞見明了。知如來藏是己自體攝法成
身。常隨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還未得同彼
故不說常。若爾何故得說善淨及與真實。解
亦有以。依上文說淨是法義。法寶義寬。上下
同依。淨隨法說故通不局。問曰若淨義通上
下皆名淨者。如地經說前之七地行於染淨
菩薩之道不名純淨。今此何故一向名淨。彼
據行修前之七地功用未息有淨不淨。今依
此經淨是法義。法義該通。淨亦如之。真之與
實是實諦義。實諦理通。真實隨之義無所局。
善者是其聖道之義。五地已前波若未明順
忍不極細慢猶在名善不善。六地已上波若
深明細慢已盡故唯名善。今論八地至六地
[009-0869c]
性。故雖無常而有淨善及與真實。下就此性
約時分別。地前名因。地上名果。因是三世。果
亦如之。義同前釋。第三階中五地至初佛性
五事標別舉數。次列其名。淨及真實可見同
前。善不善者。於此位中漸修聖道隨分離過
故名為善。破有未窮細慢未盡故名不善。亦
應宣說因是過去未來現在果亦如是。類前
可知。略不具論。此第三竟。


自下第四就九
地還所有佛性明闡提人有無之義。先牒前
性。是五種者牒前兩種五種佛性。六種性者
牒前九地六種佛性。後身六種此不須。牒前
第二中已舉後身六種佛性明闡提人有無義
竟。此何須牒。七種佛性亦不須牒當是翻者
乘勢舉來不須所以。亦同向者後身六種。下
就所牒明闡提人有無之義。當得名有。略不
說無。


上來第一就分別答明性體狀。自下
第二就其置答破離取著。於中初先略就置
答破定有無。迦葉言下問答重顯。迦葉先問。
我聞不答乃名置答今者何緣答名置答。下
佛為釋。我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反其
所聞。如是置下正為辨釋。有二總舉。遮止莫
著列其二名。謂遮取無莫聽著有。下釋如是
無勞異解。以是下結。


自下第三重顯向前
分別中義。於中有四。一顯前三世非三世義。
二須陀斯陀斷少已下顯上闡提有無之義。
三未來云何能生善下重顯後段。四若言五
陰是佛性下重顯初段。就初段中迦葉先問。
云何因是過現未來。果亦過去現在未來。亦
非過去現在未來。佛答有二。一正對前問明
[009-0870a]
因三世果通是非。二從一切無明已下辨出
法體。前中初言五陰二種總以標舉。因果列
名。此如上釋。地前名因。地上名果。下就此二
約時分異。因是過去現在未來地前之性。果
亦過去現在未來謂從初地乃至十地。亦非
過去現在未來所謂佛果。並如上釋。


下出
體中先法後喻。法中一切無明等結悉是佛
性辨出向前三世因體。何以下釋。此雖煩惱
佛性因故名為佛性。此初地上佛性家因名
佛性因。從無明等得善五陰是名佛性辨出
向前三世果體。從善五陰獲得菩提辨出向
前非三世果。


喻中有二。一約血乳生出血
乳。明不善陰生善五陰。是故我先說生佛性
如雜血乳辨法同喻。是從不善生善陰故。佛
於此經先明三乘。同性之中說生佛性。如雜
血者已下約喻顯法。血者即是無明行等約
喻以顯不善五陰。乳即善陰約喻以顯善五
陰也。


二約精血成身之喻明從不善及善五
陰得果五陰。於中初法次喻後合。法中是故
我說從惱及善五陰得菩提者。從善不善二
種五陰得佛果故。佛說從惱及善五陰得菩
提也。喻中初言如眾生身喻菩提果。皆從精
血喻從煩惱及善五陰而得果也。合文可知
上來第一顯前三世非三世義。


自下第二顯
前闡提有無之義。先明現無。迦葉白下彰
其當有。前中先舉五種善性從須陀洹乃至
如來為彰闡提現在所無。故偏舉善。此中所
辨與上少異。上明三乘同性之中說聲聞性
如出血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蘇。佛
[009-0870b]
如醍醐。今此所說開始合終皆得無傷。問曰
諸處多以緣覺共聲聞合。今有何義緣覺之
人與菩薩人合為熟蘇。釋言緣覺其心狹劣
與聲聞同。是故餘處與聲聞合。今以緣覺一
向無退與菩薩同。故與菩薩同為熟蘇。下約
此性明闡提人現障故無。初法次喻後合下
結。


明當有中迦葉先問。五六七等若未來
有現在便無。云何說言斷善有性。佛答有二。
一望果陰明一闡提未來斷惑得了了見故說
為有。二是故下望善五陰明一闡提未來佛
性還生善根故說為有。前中初喻有過去業
現在得果。喻明闡提富得名有。闡提未來修
善五陰名過去業。得果五陰名得果報。有未
來下喻明闡提現在未得。有未來業喻闡提
人當起善陰。以未生故終不生果喻闡提人
過去未終善五陰故現在未得佛果五陰。下
合顯法。有現煩惱明非現得合未來業以不
生生故終不生果。若無煩惱一切應當了了
見性明闡提人當見名有。合有過業現得受
報。


自下第二以生當善說性為有。是斷
善人以現煩惱能斷善根明現不生。未來性
力還生善根彰生在當。此第二竟。


自下第
三重顯向前後段中義。迦葉初問。未來云何
能生善根。下佛答之。先立二喻。未來燈日雖
復未生亦能破闇是一喻也。現雖未生當能
破之。未來之生能生眾生是二喻也。十二緣
中未來生支能生眾生。次合後結。


自下第
四重顯向前初段中義。初迦葉問。向前宣說
三種五陰以為佛性若陰是性性便是內。云
[009-0870c]
何說言性非內外。次佛答之。先呵失意。我先
不說眾生佛性為中道者為之辨釋。如來前
於師子品中廣解佛性為中道義故今指之。
此明佛性雖就陰論非令同陰。故非內外名
為中道。迦葉下復彰已問意。我不失意幡對
前呵。直以眾生於中不解故發斯問對佛說
中彰已問意。如來下復顯已說意。眾生不解
即是中道就妄顯真。不解之情體是中道或
解不解明諸眾生迷悟不等。為對不解顯已
說意。所以舉之。我為眾生得開解故說非內
外明已語意。何以下釋。先徵後辨。文有七番。
一就五陰宣說中道。第二就其十二入法。第
三就其內外道法。四就佛色心。五就內思及
與聞法。六就檀行及餘五度。七就譬喻。文別
可知。七中第一第二第七就不善陰以明中
道。第三第五及第六番就善五陰以明中道。
第四一番就佛五陰以明中道。於一一中皆
先舉邊後翻說中。上來四段合為第三重顯
向前分別中義。


自下第四重顯向前置答中
義。於中有二。一明佛性非有非無。二有人問
下約理破情。亦得名為破情顯理。成前遮止
莫著之義。初中復二。一約法報二種佛性明
非有無。二亦有無下偏就報佛一種佛性明
非有無。法報兩性云何非有而復非無。汎解
有二。一就體說之。法佛之性本有法體。如礦
中金名為非無。報佛之性本無法體。但有方
便可生之義。如子中樹說為非有。此之一義
如下文說。二約對辨。如此中說法佛之性是
可見有。不同虛空不可見有故名非有。報佛
[009-0871a]
之性是可生無。不同兔角不可生無故曰非
無。法報兩性有無如是直就一種。報佛性中
云何非有復言非無。如下文釋因中無果名
為非有。有可生義說為非無。以有斯義今並
論之。就初段中性非有無略以標舉。所以下
釋。是故非有非無總結。釋中先問。下對辨之。
先明非有明法佛性不同虛空不可見有故曰
非有。不說無法以為非有。佛性雖有非如虛
空略以標舉。何以下釋。虛空雖以無量方便
不可得見彰空異性。佛性可見辨性異空。是
故下結。良以虛空說無為有故有叵見。法佛
之性說有為有故有可見。下明非無。明報佛
性不同兔角不可生無故曰非無。非說有法
以為非無。佛性雖無不同兔角略以標舉。何
以下釋。龜毛兔角雖以方便不可得生彰無
異性。佛性可生辨性異無。是故下結。良以兔
角是畢竟無故無叵生彼報佛性是其有時未
生之無故無可生。是故佛性非有非無總以
結之。


自下第二約就一種報佛佛性明非有
無。亦有亦無略以標舉。云何下釋。有無合下
約就有無明非有無。是故下結。上來就性明
非有無。自下第二約理破情。亦得名為破情
顯理成前遮止莫著之義。破却定無成前遮
止。破遣定有成上莫著。文中有三。一約樹子
相生因果破定有無。二約乳酪轉變因果破
定有無。三約鹽喻緣助因果破定有無。就初
段中有兩問答初一問答明有無義。後一問
答明生不生。前中先就樹喻假問。是種子中
有果無耶下佛答之。先辨喻相後約顯性。喻
[009-0871b]
中應答亦有亦無略以標舉。何以下釋。以是
下結。所以下釋。時節有異釋前無也。其體是
一釋前有也。子果性一故言有果。合中佛性
亦復如是合前有無。若言已下合時有異其
體是一。先合體一。若言生中別有佛性是義
不然非他異說。何以故下正明體一。真妄和
合集成眾生。即此眾生可作佛義名為佛性。
是故佛性即是眾生。又如世間麥芽麥莖乃
至麥果同一麥性。麥性即是芽莖葉等。佛因
佛果同一佛性。佛性即是眾生等也。由即是
故凡佛性一。直以時異有淨不淨合前時異。


下次明其生不生義。先問後答。軍喻無法。
次就乳酪破定有無。於中初先正就乳酪破
定有無。後約四緣生眼識等顯酪有無。前中
先問。後佛答之。先辨喻相。後約顯性。喻中有
四。一當相正破。二以相生前後徵破。三舉因
類破。四舉果類破。初中有二。一破定有無。說
有執著對破此有成上莫著。言無虛妄對破
此無成上遮止。二離是下顯正道理。離是二
事應定說言亦有亦無略顯道理。何故下釋。
先釋有義。初問次辨後結可知。後釋無義。初
問後辨。乳白酪黃名為色異。乳甘酪酢名為
味異。乳冷酪熱名為性異。文略不噵治異生
異。文相可知。


自下第二以其相生前後徵
破。句別有五。一以理正徵。若乳有酪酪即是
乳其性是一。何因緣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
二難破有緣。若有因緣令乳先生酪不前出。
一切世人何故不說。三以無因緣責酪不先。
若無因緣令乳先生。以何義故酪不先出。四
[009-0871c]
以酪不先責其次第。若酪不先誰作次第。乳
酪生蘇乃至醍醐。五是故下結。是異非。



下第三舉因類破。水草是其生乳之因舉之
類破。乳中有酪。句別有四。一舉執直非。若有
說言乳有酪性故能生酪水無酪性不能生酪
是義不然。二何以下釋。先徵後解。水草亦有
對問略釋。者何以下徵問重解。三舉執重非。
若言乳有水草無者是名虛妄。前非其法。此
非其見。四何以下釋。心不平等故名虛妄。此
第三竟。


自下第四舉果類破。酪是乳果舉之類乳。句
別有四。一舉果正類。若言乳中定有酪者酪
中亦應定有乳性。二責其因緣。若俱相有何
因緣故乳中生酪酪不出乳。三以無因緣證酪
本無。若無因緣使彼酪果不出於乳。酪自不
出。是即酪中無其乳性。酪既無乳。乳亦無酪。
當知是酪本無今有。四是故下結。是異非。是
乳生酪無酪性故智者當知乳非有酪亦非無
酪。


上來辨喻。下約顯性。前四段中約初顯
之。先破定執。是乳有酪名為執著。是乳無酪
名虛妄故。如來經中說定有性是名執著。無
名虛妄。下顯正義。應說佛性亦有亦無。



來正辨乳酪有無。下約四緣生識顯之。於中
先明四緣生識。後顯乳酪。前中初言四緣生
識眼色明欲舉其喻事。次就此事明非有無。
是眼識性非眼色等明其非有。從和合生彰
其非無。如是眼識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
當知無有本性。釋前非有非無易知。略而不
解。


下約前喻以顯乳酪於中有三。一顯正義。
[009-0872a]
二破邪說。三舉說證成。乳中酪性亦復如是
是顯正也。如前眼識非有非無。若有說下是
破邪也。邪說云何立有之。家以略不從。水中
出生證乳定有故今破之。先牒直非。何以故
下釋以顯非。釋相如何。明乳與酪因果各別。
水為乳因。乳為酪因。何得以水不能生酪。便
言乳中定有酪性。文中有四。初一切法異因
異果汎立道理。二亦非下約就前理釋去邪執。
亦非一因生一切果是故一水不能生於乳酪
二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是故乳酪二種之
果。不唯從於一水而生。三如從下舉彼四緣
生識不同類顯乳酪。如前四事生於眼識不
可從此生耳識等類水生乳不得生酪。四離
方便下舉彼蘇酪生因不同類顯乳酪。云何
類乎。蘇酪因別此不生彼。乳酪因別。生乳之
水不生於酪。文中初明蘇酪因別。離於方便
乳中得酪酪因異蘇。所謂離於人功方便。酪
出生蘇不得如是蘇因異酪。下約此別破其
偏執。智者不可見離方便從乳得酪。酪出生
蘇亦應如是離方便得。不可見乳從水草生。
令酪亦爾從水草生。上來第二破其邪說。


是故義下是第三段舉說證成。是前乳酪同彼
四緣所生眼識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我說言
因生法有因滅法無。


自下第三約就鹽喻破
定有無。初先略破。若言已下因救廣破。就初
略中先舉鹽喻。下就破執。若非醎物先有醎
性世人何故更求鹽耶破他先有。下彰先無。
於中先明醎非先有以餘緣故而得醎也明非
自有。


廣中先舉邪人救義。次非不然。何以
[009-0872b]
故下隨救廣破。前中即用鹽喻為法。於中初
法次喻後合。法中若言不醎之物皆有醎性微
故不知。由此微性鹽能令醎正立有義。若本
無下破無成有。喻中種子自有四大喻不醎
物先有醎性。緣外增長喻鹽令醎。合喻可知。


是義不然總非前說。下隨救辭廣以破之。
於中先就鹽喻以破。後就種子四大以破。前
中初言不醎之物先有醎性牒其救辭。鹽亦
應有微不醎性舉鹽類微。是鹽若有如是二
下破鹽二性。恐人被微立鹽二性故須遮破。
於中初舉。何緣下微。是故知下結鹽無二。如
鹽以下以鹽無二類破餘物。鹽中既無微不醎
性。不醎物中云何有醎。


下次破其種子之
喻。先牒直非。何以故下釋以顯非。三句破之。
一以先後次第微破。二以外類內。三以內類
外。次第說故。是初破也。若使子中即有芽莖
乃至果實便是一時。何故子先乃至菓後。子
先菓後次第說故明知先無。


不從已下是第
二句以外類內。明外四大從緣集生先無自
性。內亦如是。何得先有。於中為顯四大緣生
汎舉諸法類以顯之。不從方便乳中得酪簡
酪異餘。謂不假於人工方便生蘇乃至一切
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明餘異酪。四大如
是明外四大類同諸法皆方便得。彼外四大
從緣增長先無自性。內亦如是何得先有。


若說已下是第三句以內類外破他救義。他
人救言從外四大增內四大故內有性。不見從
內增外四大故外無性。故今舉內類同於外
明內四大亦有不藉外大增長應先無性。即
[009-0872c]
事顯之。如尸利沙果先無形質。見昂星時果
則出生足長五寸。如是果者實不因於外四
大增。亦應同外先無自性。


自下第二就三
種語辨性分齊。於中先辨三種之語。後約顯
性。前中初先舉昔所說。云何下釋釋隨自中
先問。次辨。後總結之。辨中有二。一就比丘明
隨意語。二就如來。前中六句。一諸比丘問舍
利弗受身之因。二舍利反呵不為宣說。三比
丘自說。四共詣佛所向佛說之。五舍利弗問
佛是非。六如來普印。就佛明中舍利初問。如
來後辨。如是下結。釋隨他中初問。次辨。後總
結之。辨中隨彼長者意解用以顯已名隨他
意。於中有三。一芭吒難佛。二如來將彼用以
自解。三說罪怖之彼聞惶恐悔過求救。初段
可知。


第二段中句別有四。一如來反定。幻
幻之人名幻人耶彼答言善。二如來反問。知
旃陀不彼答言知。三如來反徵。汝知旃陀是
旃陀不彼答言非。四如來將彼類顯自己。明
已知幻而非幻人第三段中句別有四。第一
如來說罪怖之。彼聞得罪求欲與財。何故如
是。波斯匿王先有成教。有犯佛者罰財入官。
彼聞得罪謂招此坐故求與財。二如來為辨。
罪非失財謂墮三惡。彼聞惶怖請佛救免。三
佛為說法彼聞得果懺謝歸依。四如來讚嘆。


隨自他中初問次辨後結可知。


下約辨性。
十住少見名隨他意。先辨後釋。說一切生皆
有佛性不斷不滅終得菩提名隨自意。說一切
生皆有佛性惱覆不見彼此同知名隨自意。


自下第三就其一語明陰界入攝性周盡。先
[009-0873a]
論一語。後約辨性。前中如來或為一法說無
量法總以標舉。為彰一法攝法周盡說無量
法同歸一法。如經中下三番顯之。中約辨性。
文顯可知。


自下第四約就七語辨明宣說佛
性所為。為令眾生不放逸故。先辨七語。後約
論性。前中如來說有七語總以標舉。次列七
名。因中說果名為因語果中說因名為果語。
說現在法望前為果望後為因名因果語。立
喻顯法名為喻語。假舉世間不應有事而顯
諸法名不應語。隨世流布說男女等名世流布
語。有所宣說令他眾生從已化意名如意語。
雖舉七語為約後一明已為生說性之意。



廣釋之。解因語中初問。次釋。後總結之。果語
亦然。因果語中先問次辨。如經中說眾生現
在六入觸因略以標舉。眾生現存六入及觸
是過去世業行家果。現所造業復為來因名
因果語。下重顯之。名過去業果釋為果語。如
來亦說為未來業是業因緣得未來果釋為因
語。是名結之。次三可知。如意語中先問次辨。
辨中五句。一呵毀禁令人持戒稱已化意名
如意語。此就凡夫。二讚須陀令人生善稱已
化意名如意語。此就二乘。三讚菩薩令人發
心稱已化意名如意語。此就菩薩此三約人。
四說三惡令人修善此宣其事。五說一切燒
及與無我令人厭離此彰其理。此二就法。


下約論性。說諸眾生悉有佛性令人趣求捨
離放逸稱已化意名如意語。


依寶性論。為
五義故說生有性。一為眾生於自身中生怯
弱心謂已無性絕分不求。二為輕慢餘眾生
[009-0873b]
故說生有性。彼當作佛云何可輕。故法華中
不輕菩薩若見四眾高聲唱言汝當作佛我不
輕汝。以知眾生有佛性故。三為妄執我眾生
故宣說佛性不同情取。故勝鬘云如來藏者
非我眾生非命非人。四為執著虛妄法故宣
說佛性不同所取。五為誹謗真如來藏謂是
空寂斷滅無法。故說佛性是真是實常樂我
淨。今此為令不放逸者同彼初義。


自下第五重就向前隨自意語。彰性淵深唯
佛獨知餘人不測誡勸捨謗。如來復有隨自
意語總以標舉。下別顯之。於中有二。第一略
明佛性有無誡勸捨著二如恒河下廣辨有無
誡勸捨著。略中有四。一明性有無。二舉人不
解誡勸捨著。三重辨有無。四重誡捨著。



初段中先就如來明性有無。後類餘人。佛中
先舉有無二門。次列後辨。如有無下類顯餘
法。如前所辨佛性有無如是一切善不善等惡
法悉無善法皆有。是名下結。乃至闡提佛性
有無亦如是者降佛已下始從後身乃至闡提
佛性有無。類上可知故言如是。所言異者善
根之人望上有惡而無善法。望下有善而無
惡法。闡提一向有惡無善。


自下第二明前
所說眾生不解誡勸捨著。我雖說性眾生不
解明凡不解。佛如是等隨自意語舉佛獨知
成凡不解。如是語者後身不解況於二乘。其
餘菩薩彰聖不解。我往一時在耆闍下舉淺
況深成聖不解。


自下第三重辨有無。或有
佛性一闡提有善根無者。有不善性無其善
性。佛性緣起為不善陰。故不善陰名為佛性。
[009-0873c]
闡提有此。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無者。初
地已上名善根人。通則種性已上菩薩斯名
善人。彼有善性無不善性。或有佛性二人俱
有俱有理性。或性二俱無俱無果性。


自下第四重誡捨著。若解如是四句義者不應
難言定有定無正勸捨著。若言眾生悉有性不
舉佛獨知遮其偏著。如來如是隨自意下牒
佛獨知呵其偏著。備前四義。眾生云何一向
作解廣中有二。一就人明性。二是七人不
修身戒心慧已下誡勸捨著。前中有三。一舉
喻相約之顯法。二如恒河中七種眾生不離水
下辨其喻意約之顯法。三迦葉言若有因則有
果下於前義中有難解者問答重顯。


就初段
中先舉喻相。後約顯法。喻中先舉次列後辨。
法中初言涅槃河中有七眾生。合初總前師
子中宣說生死以為恒河。此說涅槃經法為河
生死為水。經中所說從凡至佛為七眾生。皆
是水性喻不離性。


次列其名。三門分別。一
就三乘別行分別。二就三乘共行分別。三就
三乘通行分別。


別行七者。聲聞緣覺菩薩及
佛各有七人。聲聞七者。大位分之外凡常沒。
五停心後乃至煗頂名出已沒。忍心及與世第
一法名出已住。苦忍已去名為觀方。斯陀行
去名觀已行。那含果後名行已住。羅漢名為
水陸俱行。緣覺七人相同聲聞。唯有最後獨
悟為異。菩薩七者闡提常沒。始學發心名出
已沒善趣名住。信不壞故。習種觀方。性種名
為觀方已行。故華嚴中名為十行。解行名為
行已復住。初地已上水陸俱行。佛七人者外
[009-0874a]
凡常沒。善趣名為出已還沒。種性已上說之
為住。初地觀方。二地已去名觀已行。八地已
上名行已住。如來名為水陸俱行。


共行七
中三門分別。一開小合大以論七人。於中前
六與向聲聞七人之中初六人同。羅漢辟支
菩薩及佛通皆名為水陸俱行。二開大合小。
凡夫二乘悉名常沒。常沒凡夫二乘地中餘
之六種與向如來七人之中後六人同。三大
小俱開。此義如前。師子品說外凡常沒。五停
至頂名出已沒。忍世第一名出已住。須陀乃
至阿羅漢果名觀四方。辟支名為觀方已行。
菩薩名為行已復住。如來名為水陸俱行。



行七者。一一人中皆通三乘。今此偏就通行
論七。但下文中初二後一彰通隱別。中間四
人偏舉小乘略不論大。


下辨其相。於中具
列十八種人就之論七。言十八者。一是闡提。
二是信善求有凡夫。三是信善求出凡夫。四
五停心。五別相念處。六十二緣觀。此即是其
總相念處。七煗。八頂。九忍。十世第一法。十一
見道。十二須陀。十三斯陀。十四那含。十五
羅漢。十六辟支。十七菩薩。十八是佛。此十八
中初之一人直名常沒。常沒三塗。其第二人
義有兩兼。望其三有名為常沒。望其三塗名
出已沒。次有四人義皆兩兼。一遇惡友暫出
還沒。還沒三有。二遇善友堅住不退即為住
人。次有兩人皆具三義。一遇惡友暫出還沒。
二遇善友堅住不退即為住人。三學觀四諦
名為觀方。其次兩人義有兩兼。一名為住。二
學觀諦名為觀方。次有兩人直名觀方。從此
[009-0874b]
已後皆有住義。隱而不彰。次一名為觀方已
行。次一名為行已復住。後四名為水陸俱行。


就初人中先牒。次辨。後以喻帖。辨中有
二。一明其人沒之所以。二惡住者則有六下
廣顯沒相。前中初明聞法誹謗無信故沒。遠
善友下於善不修無行故沒。前無信中言有
人者謂闡提人。聞涅槃等舉所謗法。於中有
三。一聞說如來。二一切生下聞說佛性。三一
闡提下聞說菩提。下彰其謗。聞已不信即作
是念明其心謗。念涅槃經是外道書作是言等
明其口謗。下無行中明其不能近友聞法思
惟修習。文顯可知。


上來第一明沒所以。


下顯沒相。文別有四。一略舉六事。二是名下
就之辨沒。初先結前。何故下釋。三所言下廣
釋前六。四是人具足如上六下廣顯前沒。是
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斷善等明造惡因。是因
緣下明沒惡道。是人身口心業重下沒不能
出。何以下釋。心不生善明無治因。無量佛出
不聞不見明離治緣。是故下結。上來廣辨。
如恒河下舉喻以帖。
涅槃義記卷第九


奧書損失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