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59 勝鬘經疏義私鈔-日本-聖德太子 (master)




勝鬘經疏義私鈔目次





* 卷之一

* 嘆如來真實功德章第一
* 十大受章第二
* 卷之二

* 十大受章之餘
* 三大願章第三
* 攝受正法章第四
* 卷之三

* 攝受正法章之餘
* 一乘章第五
* 卷之四

* 一乘章之餘
* 卷之五

* 無邊聖諦章第六
* 如來藏章第七
* 法身章第八
[001-0925b]
* 空義隱覆章第九
* 一諦章第十
* 一依章第十一
* 卷之六

*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 真子章第十四
* 勝鬘章第十五
* 䟦



勝鬘經疏義私鈔目次No. 353
勝鬘經疏義私鈔卷之一
惟揚法雲寺僧 明空 述


「勝鬘經義疏」


【【疏】此是大倭國上宮王私集非海彼本。


【鈔】此經前後兩譯一云勝鬘經亦云勝鬘師子吼
一乘方便經此是晉安帝世三藏法師曇摩譯注云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此是宋元嘉年
求那䟦陀羅於揚都譯並出刊定錄今上宮王疏
所釋即是後譯經有二十一紙其疏唐大曆七年
日本國僧使誡明得清等八人兼法華疏四卷將
[001-0925c]
來揚州與龍興寺大律闍棃靈祐其上宮王是安
南都護晁衡姑也相傳云是梁南嶽高僧思大禪
師後身禪師先造得金字大品法華寶函盛之於
般若臺上石窟無人知之上宮王為國王令五使
來取嶽山具有取金經寶函時節及安置金經石
窟現在。
疏注云非海彼本者或是疏主注或是
別人注存二意好即指此國及新羅國日本國指
此二土俱名為彼也以新羅國有曉法師勝鬘疏
此間上代亦有此經疏一卷十餘紙不題人名為
簡異此二土疏故云非海彼本也。】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求那䟦陀羅 譯」


【【鈔】疏文大分為二先略釋經題次入經文初文復
三先釋別名即是勝鬘師子吼次釋通名即經字
三結得名不同初文分五初辨勝鬘本迹二明其
所說三釋勝鬘名義四釋師子吼五總結初釋本
迹者又二先本次迹通云本迹者本謂法身迹謂
應迹諸佛菩薩法身理以之為本能起十類之應
迹故法華云應以佛身而為說法乃至釋等經文
雖有三十三身所謂六道四聖也故淨名云佛以
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大經亦云隨其類
音大聲普告口輪既爾心輪鑒機身輪現應亦復
如是於中先本。


【疏】夫勝鬘者本是不可思議何知如來分身或是
[001-0926a]
法雲大士。


【鈔】言不可思議者言其位高下難測不可以心思
及言議者也法雲大士者即第十地菩薩華嚴三
十九釋十地云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起大悲
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
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頃普遍十方百
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國土演說大法隨諸眾生
心之所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焰是故此
地名為法雲經文甚廣准此經本迹義足大士者
安法師云開士心初開故又云始士初始發心故
此從初得名具存西音應云菩提薩埵什法師恐
繁略提埵二字但云菩薩翻譯不同今存一釋菩
提云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言此人
發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也諸解不同且
存一釋。
○次迹。


【疏】但遠照踰闍之機宜以女質為化所以初則生
於舍衛國王盡孝養之道中則為阿踰闍友稱夫
人顯三從之禮終則影嚮釋迦共弘摩訶衍之道。


【鈔】但遠照踰闍之機等者明迹法身懸鑒故云遠
照言菩薩在法身之地懸照踰闍一國有大乘之
機仍宜以女質為化也故經云應以女身得度者
即現女人身而為說法所以初則生於下明垂迹
之相舉始中終三處略示其相也王字去聲謂起
也初也言初且興起孝養之道摩訶衍即一乘下
[001-0926b]
經文自釋。
○二明所說。


【疏】論其所演則以十四為體談其大意非近是遠
為宗所以如來每說讚同諸佛發言則為述成。


【鈔】十四為體等者一十四章是正說之體一一章
內皆對昔二乘之近情顯是今經之遠理悉用此
意以為宗要何者且如第一讚歎如來真實功德
章且勝鬘因父母遣書方聞常住遠理以為歸依
為是異於昔日歸依無常之近為非也第二十大
受章歸依既異於昔戒亦應改於昔所以今受十
受異於昔日小乘五戒也第三三大願章歸依受
戒既殊於昔故願亦更發勝願遠期常住法身異
於昔日願身滅智亡也第四攝受正法章七地巳
還及以二乘有功用行此為近也八地巳上一念
三行建立真應二身出生五果因果此為遠也第
五一乘章昔日別相三寶五乘之別皆是方便為
近今日會五乘入一乘以為因一體三寶以為果
為遠也第六無邊聖諦章二種聖諦皆是修善之
緣而二乘但觀一種聖諦為近如來並皆巳達為
遠第七如來藏章為歎八諦甚深故言依如來說
八聖諦如來藏甚深故八諦豈得不深故立二種
聖諦唯在如來非是二乘第八法身章只是明隱
為如來藏顯為法身隱顯雖殊即是一體更無異
體也第九空義隱覆章明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照此二藏為二空智此智本來常有昔為無常等
[001-0926c]
空義隱覆者也第十一諦章將明為依之極簡除
七諦唯取無作一滅諦為極也是故此諦非凡夫
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如七日嬰兒不見
日輪第十一一依章明此一滅諦為眾可依之極
故非二乘境界第十二顛倒真實章明無作一滅
即如來藏生死神明依如來藏相續相續不滅非
但出惑言為依從在惑中為依也第十三自性清
淨章明如來藏自性清淨雖在惑中不為生死所
染但隱覆而巳第十四如來真子章明三忍菩薩
御此乘而行二乘凡夫不能行之也所以如來每
說等者勝鬘凡有所說如來即贊同諸佛也故下
文云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巳
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
法發言則為述成者經云佛讚勝鬘善哉善哉智
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巳長夜植諸善本來世眾生
久種善者乃能解汝所說。
○三釋勝鬘名義。


【疏】勝鬘者世以七寶嚴其肉身而今以萬行嚴其
法身故云勝鬘。


【鈔】勝鬘者下釋名義可見。
七寶者一金二銀三
瑠璃四車璖五馬瑙六珊瑚七真珠鬘莫還反華茸
飾也茸如容也草藂生也言萬行嚴於法身勝於世
嚴故也前五章自分他分不出一乘即是萬行嚴
於如來藏等八章之境令顯現也故題名中總標
一部大意略盡。
○四釋師子吼。
[001-0927a]


【疏】師子吼者自宣大理無所怖畏義同師子不畏
眾狩故云師子吼。


【鈔】師子吼下四釋師子吼義涅槃二十五云師子
吼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
有變易是故勝鬘所演一十四章無非常住自性
清淨對佛闡揚無所畏難義同涅槃決定說也。

第五總結稱。


【疏】勝鬘就當體得名師子舉譬為稱一乘大方便
方廣者舉其所說之法。


【鈔】一乘大方便等者此等三名不出一乘權實之
法也疏文總舉而巳今略釋三名粗知旨趣。

一乘者夫乘之為稱出於運通今經即以萬善等
流為能運一體三寶為所通者也故下經云三乘
即一乘得一乘者即得阿耨菩提下文廣釋今且
略銷因果權實不二之理故一一是無二之稱乘
是運出為義因中善品雖復不同而流義一故云
一也。
大方便者善權也方法也便用也巧用諸
法會眾生也故下文云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
也。
方廣實理也正無邪曰方具德無邊曰廣如
世方物無邪無偏妙旨虗融義無偏定故經云自
性清淨如來之藏是法身藏常樂我淨四波羅蜜
雖有為相非虗妄法是故滅諦是第一義諦當知
三法一體從義立於三名也且分於人法理實為
論人即是法何者勝鬘從萬善得名師子吼從喻
[001-0927b]
以顯說萬善即一乘方便方廣無畏即決定了義
是故當知人法無異也故下經文無異如來無異
法身如來即法身也。
○二釋通名。


【疏】經者訓法訓常聖人之教雖復時移易俗不能
改其是非故云常亦為物軌則故稱法而此是漢
中之語外國云修多羅修多羅五義亦如常釋修
多羅雖有五義要在涌泉繩墨二義即同經之法
常二義故以此經代彼修多羅也。


【鈔】次經者下釋通名。
不能改其等者肇法師云
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羣邪不能俎眾生不能異故
曰常也。
修多羅五義者一法本亦名出生二微
發亦名顯示三涌泉四繩墨五結鬘出雜心論一
法本者金口所說一言為本流出無量言教當時
被物聞即得道故經言一一修多羅復有無量修
多羅以為眷屬二微發者佛所說法言辭巧妙次
第詮量初中後善圓滿具足如大海水漸漸轉深
聞教之者次第領受分別法相微有解生漸漸增
長明練通達又云遍讀誦異論廣知智者意多聞
強識以至成佛三涌泉者從喻為名也佛所說法
文義無盡法流不絕聞教之者於一句法解無量
句故云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知法說月
四月至歲如風於空中自在無障礙四繩墨者佛
所說法裁愛之教不為邪風倒惑得入正轍即同
繩墨義也五結鬘者如結華鬘令不零落結佛言
[001-0927c]
教不零落也。
要在涌泉繩墨二義等者涌泉則
恒流不絕可以同常繩墨則除邪顯正可同法之
軌則故以此方之經字代彼修多羅之稱也。
○三
結得名不同。


【疏】諸經得名不同今此經上言勝鬘師子吼是舉
人下言一乘大方便方廣是舉法雙舉人法為題
故云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鈔】三得名不同者如諸經之題所從各異或從法
如涅槃大品等或有就事如枯樹經或有就人如
須達拏或有就喻如大雲寶篋等經或具法喻如
法華等或具人法即如此經及淨名等或具人法
喻如華嚴等。
○從夫大聖至說法下第二入經文
疏文中先分節經文次釋經文。


【疏】夫大聖應世為物說法不撰經卷之多少不別
明理之深淺皆用三段為說第一序說序是漸由
為義第二正說正者經之正體第三流通說謂傳
之後世須此三所以者良由眾生從來迷塵加復
神鈍若卒聞深理非但不能受行更生謗心還墜
三塗是以聖人先現殊常之相令物生樂於是眾
生因此序相即發樂應聞深理之心故即為說正
體序正既竟必時眾生皆得蒙益而大聖垂慈說
法非但當時獲利遠及末代皆同令福故末即為
說流通以勸之也三段文處者從初訖咸以清淨
心嘆佛實功德名為序說從如來妙色身世間無
[001-0928a]
與等以下訖汝巳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以來
明為正說從爾時世尊放勝光明普照大眾竟經
為流通說。


【鈔】初分三段者夫佛說法雖復殊源而初中後善
文必備矣故安法師一切諸經皆用序正流通而
分之也後見親光菩薩佛地論果有此文冥合聖
意。
更生謗心等者非但不能受領而行之更乃
生誹謗如來止而不說也故法華云止止不須說
若說是事一切天人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
於大坑大坑即三塗也三塗之名出四解脫經地
獄名火塗小獄通寒熱大獄唯在熱從熱邊說為
火塗也畜生名血塗從相噉邊說鬼道名刀劒塗
從彼駈逼邊也塗者大乎反道路也埿行也。

常之相者如法華序品即以天雨四種華地搖六
動眉間光照萬八千土一一土中佛轉法輪三乘
受行入涅槃等以為表發涅槃面門放光表說常
住佛性大品支節放光等各各表發不同此經即
以內外緣以為發起也。


【疏】就第一序說初開為二一通二別如是等五事
普貫眾經故名通序。


【鈔】釋序中通別二序者言五事至通序者一切經
皆安如是等五事故亦名遺囑序如來遺言令標
經首故亦名經前序三世諸佛經前皆然故大論
云佛將涅槃阿難親屬愛結未除心沒憂海阿泥
[001-0928b]
樓駄語阿難言於未來事若有疑者乃時諮決何
為沒在憂海如世凡夫阿難得念道力悶心得醒
即以四事請問一問佛涅槃後云何修道二問誰
當作師三問惡口車匿云何共住四問佛經初置
何等語佛告阿難若現在若去世後依四念處修
道解脫戒經是汝大師惡口車匿依梵法治我三
僧祇所集法藏初應作如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
在某方某國土與某大眾非獨我法如是三世諸
佛經初亦然是故五義名為通序等別釋者如是
等五同是勸信之辭所傳之教理我聞者親承音
旨明能傳之人一時者能傳所傳會理之時佛住
者的出化主亦稟承之主舍衛等者聞經之處故
展轉相證勸信非虗欲使將來順而不逆也於中
或五或六由主處離合故。


【疏】遣書感佛正為此經非為餘經故稱別序。


【鈔】言遣書至別序者經經由各藉異故名為別教
門機別亦名現在序佛在世時有此事故此經別
序者波斯匿王與末利信法未久遣書與勝鬘略
贊如來無量功德等是巳上釋通別二序之來意
竟。


【疏】就第一通序即有二一明阿難所傳不謬證人
是可信二有住處同聞明說經之根本證法是可
信人能弘法故先證法由人弘故後證。】


「如是我聞一時。」
[001-0928c]


【【疏】如是者總舉一教之始終也兩物相似曰如一
物無非曰是如來與阿難談其聲口必一八既殊
金肉非同故於文曰如一八金肉雖異即其所明
即是一物故於理曰是。


【鈔】必一八殊等者一謂一音佛以一音演說法眾
生隨類各得解圓音一演異類等解此在於佛八
者八音一最好二易了三柔軟四調和五尊慧六
不誤七深妙八不女此在阿難一音唯在大八音
通大小故將八音且目阿難金謂如來黃金色身
口業所說肉謂阿難肉身口業所說金肉一八雖
異而阿難傳佛所說如佛所說曰如雖金肉二說
而所詮只是一理故云是也一八釋教一物喻理
教如理是故也古來多云如是文如理是文以巧
詮為如理以無非曰是大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
入如是者善信之辭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其信
者是事如是即勸信之端端猶首也。


【疏】我聞者言阿難親從佛聞所傳不謬且欲表異
外道我自然知之過。


【鈔】我聞者若傳從他聞多致偽謬今親聞是則可
信羣情承受無所致疑大論云隨俗說我和合稱
聞隨俗說我者學無學人傳法利生順俗說我外
不乖宣內不乖實大論明三種我見慢名字凡夫
三種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是學人無邪我伏
慢我隨世名字稱我無咎和合稱聞者耳根不壞
[001-0929a]
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情塵和合耳識即生意識
分別種種所聞因緣和合故稱於聞阿難等內則
耳根聰利外則對佛一音領納無遺故稱我聞。


且欲表異外道等者言阿難所聞必有內外因緣
異外道不從因緣有執自然之過撿故薩婆多宗
明我但有名依曇無德說有假我犢子部所計我
在第五不可說藏是等雖殊悉破外人計神我性
說假名我也故云表異外道等問大論云阿難是
佛得道夜生涅槃明佛成道後過二十年方為給
侍自爾巳前說經阿難不聞云何皆稱我聞答報
恩經云阿難從佛求四願第四願所未聞經願佛
重說大論略經更有諸文應須廣引餘三願涅槃
三十六云不受故衣不受別請出入無恒撿經。


【疏】一時者明如來所說經教其數無量而阿難得
佛覺三昧一時皆領故云一時。


【鈔】一時者肇法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又四
眾感教得道之時此亦助成我聞可信大論云說
時令人心生信故。


【疏】第二舉住處同聞證法是可信。】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疏】舍衛是城名梁云聞物此城殷富多有名珍遠
聞四方故云聞物國名憍薩羅今以城目國故言
舍衛是十六大國中之一。


【鈔】第二舉住處證法是可信者言佛住者佛是能
[001-0929b]
說顯其化主亦為助成傳聞可信何者九十六種
不足歸心三乘聖人猶居不極說非究竟今明無
師大覺朗然頓悟所言誠諦從是聞經稱物機緣
眾情忻愜舊云佛陀此言覺者自覺覺他名之為
佛智論云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謂知三世眾
生數非眾生數及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
了了覺知故名為佛住者大論云四威儀住故名
為住住有四種一天住謂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
二梵住者住四諦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聖住者
住三空四諦十二因緣理也四佛住者住首楞嚴
等無量三昧力無畏等一切佛法佛所得法於中
住憐愍眾生示住給孤獨園。
今以城目國等者
此是中印度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為異南憍薩羅
故以都城名為國之稱撿西域記有南北兩憍薩
羅國仁王經列十六大國第一憍薩羅是南第二
舍衛國是北南去北甚遠不相關涉古今釋者不
同此為定說。


【疏】祇樹給孤獨園者樹囑太子祇達園囑給孤長
者二人共立精舍今以兩主標名故云祇樹給孤
獨園。


【鈔】祇樹給孤獨者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此云勝
林是給孤園何者勝軍王大臣蘇達多此云善施
善施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賑乏施貧哀孤恤
老時人美德號給孤獨尊重如來願建精舍佛命
[001-0929c]
舍利子隨處瞻揆唯太子逝多林園地爽塏苦亥切
地高燦也尋自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豁然即
出藏金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
田宜植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難
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
功業自今巳往應謂此地為逝多樹給孤獨園逝
多即祇陀巳上出青龍疏。


【疏】同聞眾略無也或云說此經時在乎後宮上唯
諸天下唯綵女闕無大士不足以此證經故闕之
也而此經下流通之初既云放勝光明普照大眾
豈言復無眾且今言以住處同聞證法是可信者
豈其舉彼踰闍宮處宮中釆女哉是即付囑之時
處眾也故知略即明矣。


【鈔】同聞眾略無等者此是同聞法人證法是可信
亦證非謬傳但經家略不出之疏主意云准經文
下合有即取如來却還祇洹林為阿難帝釋等重
說此經及付囑流通之處自有同聞不取踰闍宮
中之人也驗知古人釋不當也略義顯矣。


【疏】就第二別序亦開為二第一從時波斯匿王以
下訖敬授勝鬘名外緣序第二從勝鬘得書歡喜
以下訖嘆佛實功德名內因序言尊者遣書為說
此經之外緣云外緣序勝鬘默念感佛為說此經
之內因故云內因序。


【鈔】外緣內因等者父母遣書但能發其內心故云
[001-0930a]
發其道意默念感佛機應道交即合聞法故云感
以清淨心淨故聞法。


【疏】就第一外緣序亦有三第一王及夫人共談勝
鬘心明根利宜聞深法德行第二從夫人白言以
下言畢即作書讚佛功德遣信令聞第三從使人
奉書以下明使人奉書至阿踰闍國而奉。】


「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
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慜易悟若見佛者必速
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信發其道意。」


【【疏】時者言勝鬘應聞常住之時也信法未久者謂
信大乘法未久也言王與夫人但信小乘法來久
而未信大乘如來在一樹下說法時波斯匿王擊
皷來奉佛佛知故問此何聲也阿難依實而答時
佛言世王擊生死皷我為法王宜擊法皷即說法
皷經於是王及夫人始信大乘未久即遣使告於
女勝鬘也。


【鈔】經云波斯匿王此云和悅末利夫人者未曾有
經云元是王舍城耶若達多波羅門婢名黃頭常
知守園因將乾飯供佛之福後波斯匿王遊獵入
園見之婢乃為王種種供給及按摩等極稱王意
王問波羅門賣不答言賤婢何堪王重問之答云
千兩金王遂以百千兩金從其買取六萬夫人中
為第一夫人。
法皷經等者此經後宋求那䟦陀
羅於東安寺譯有兩卷名大法皷經佛在舍衛國
[001-0930b]
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百千菩薩
末利夫人等十方無量諸菩薩眾爾時如來於彼
四眾說如是法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是
故離苦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爾時波斯匿王擊
皷吹貝往詣佛所世尊知而故問阿難以何等故
有皷貝聲阿難具答佛告阿難汝今亦應擊大法
皷我今當說大法皷經佛告迦葉今此會眾雖復
一切清淨純一然於隱覆之說有不善解迦葉白
佛言何名為隱覆之說佛言隱覆說者謂言如來
畢竟涅槃而實如來常住不滅般涅槃者非毀壞
法此修多羅離覆清淨明顯音聲百千因緣分別
開示作是語時眾中有下信眾生及聲聞緣覺初
業菩薩自性不堪聽受如來巳般涅槃而復說言
常住不滅從座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長夜於般涅
槃大修習空見也聞離隱覆清淨經故從座而去
等經文甚廣。


【疏】一云時者是謂說法皷經時也解此信法未久
種種不同然推尋本末唯此應當故不記也是我
之女者讚重之辭也言相子不過父母知臣莫知
君王我子之稱不別自他唯在於善今勝鬘既為
巳子且有明德應聞勝道故亦自稱我子也。


【鈔】我子之稱等者勝鬘以萬行能嚴為名故長表
唯善哉審知之更無於惡故云不別自他也。


【疏】聰慧利根者耳善聽曰聰心明察曰慧聰察爽
[001-0930c]
明謂之利根通敏易悟者聞表達裏謂之通善聽
之所致照了深明謂之敏善察之所致遇理即解
謂之易悟利根之所致前句談其性能後句言其
功用共相成也廩教必由善聽故嘆聽為首此明
器巳具。


【鈔】爽者疎兩反善也貴也明也敏者貧殞反聰也疾也
知吏反至也與也利根是性能易悟是功用易悟
必由利根而成利根必由易悟而顯故云共相成
也此機器巳具堪聞常住故也。


【疏】必速解法者一聞即悟不待再教心得無疑者
神情開朗無小乘疑滯也宜時遣信發其道意者
時有二一年時二機時皆不可失也此明可納實
也。
從夫人白言以下第二遣信略讚。】


「夫人白言今正是時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讚如來
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


【【疏】如來無量功德者聖德無量不可備陳故粗標
三德。


【鈔】粗標三德者准下經略讚文。


【疏】第三明使人致彼奉書可見。】


「使人奉書至阿踰闍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


【【疏】此明正內實可見。


【鈔】正內實者父母遣書為正其內心令生真實常
住之解也。


【鈔】從勝鬘得書以下第二內因序分為五第一明
[001-0931a]
得書歡喜亦可見。】


「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羅
而說偈言。」


【【疏】生希有心者謂聞常住也。


【鈔】謂聞常住也者聞前略三德也。


【疏】二初行偈欲修供養。】


「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實者應當修供養。」


【【疏】而勝鬘但見通而為論常住本然但聞是希故
云希有書那得言我聞佛音聲者聲以傳意書以
傳聲故書義云聞佛聲又見聞覺者從書得解亦
稱為聞世所未曾有者言我理雖本然但據故我
云未曾明一生未曾聞常住真實者聖體圓備非
偽曰真至德凝然無虗曰實。


【鈔】我聞佛音聲等者無名疏云傳道聲於書故云
我聞圓備者具三德也凝者魚膺反堅也。


【疏】有一行偈明默念感佛。】


「仰惟佛世尊普為世間出亦應垂哀愍必令我得見。」


【【疏】言如來應世為物無偏我雖無知女人亦入世
數願垂慈心得見耶。


【鈔】默念者准佛應如經文。


【疏】一行偈明佛應其感。】


「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普放淨光明顯示無比身。」


【【疏】而應於空中者若在宮內或履涉艱難且欲表
如來法身無相猶如虗空也如來頂後常光但七
[001-0931b]
尺而巳今欲表勝鬘將說一乘圓果常住之理故
普身皆放。
一行偈明三業供養可見。】


「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咸以清淨心歎佛實功德。」


【【疏】接足禮者惟在空中以接足禮致敬非適接也。


【鈔】三業供養者經除上句說餘三句對三業可見。


惟在空中者惟思惟念也適者尸赤反樂也往也
言但惟念在空以申禮敬非住空中而接足也。


【疏】從如來妙色身以下經中之第二正說就中凡
有十四章大分為三第一舉初五章明乘之體言
萬善皆為乘體舉中八章明乘之境言有作無作
八聖諦皆為乘境舉後一章明行乘人言三忍菩
薩御此乘而行就第一明乘體中五章亦分為二
第一初三章明自分行言勝鬘本是不可思議但
迹在七地今初三章明七地行故云自分行第二
後二章明他分行明八地以上之行非其七地之
分故云他分行自分行中三章第一嘆佛真實功
德章第二十大受章第三三大願章今第一嘆如
來真實章。


【鈔】第一如來真實章初五章明乘體等者始從初
信終至妙覺其乘萬善七地巳還有功用行名為
自分行八地巳上無功用行名為他分行從有入
無篤善以為能運至妙覺只是無作滅諦出纏名
為法身是故從初即用作滅諦以為所緣後之七
章亦是滅諦異名但隨隱顯等義立名異耳故云
[001-0931c]
有作無作八聖諦皆為乘境也真子即是乘善照
境之人至於八地分證滅諦建立真應二身出生
五乘因果化度五乘之人終訖會歸一乘乃至佛
地亦然具如釋迦一化先三後一更無有異此意
深矣請為詳之。


【疏】此章來意者勝鬘前來未聞常住但今因父母
遣書乃得聞所以嘆今日常住真實願為歸依異
於昔日歸依無常且行善之義本在歸依今欲廣
明萬行之道故以歸依為首也所以優婆塞戒經
云若不依三寶受戒戒不堅強如綵色無膠就此
章中又開為二第一有五行偈正嘆常住真實願
為歸依第二從哀愍覆護我以下竟章請救就第
一正歎中五行偈分為四第一初二行偈嘆法身
次一行偈歎解脫次一行偈嘆波若次一行偈總
歎三德而常言佛地萬德圓備何意但據此三德
為歎者法身是萬德之正體解脫是斷波若是智
然即萬德之中此三為要若舉此三德即餘德自
顯所以但據此三德為歎也且上父母相聞既云
聖德無量不可備陳故但略歎三德爾也所以勝
鬘亦從但嘆三德也釋此意義家種種不同而要
在於此故不記也。


【鈔】舉此三德則餘德自顯者法身則攝報應二身
智慧則攝一切權實之智解脫則五住俱斷能起
一切神通變用故涅槃云諸佛調伏眾生之處名
[001-0932a]
為解脫也是故此三萬德中要。


【疏】就第一歎法身中二行分為二第一一行半偈
嘆應身第二舉二句嘆真身何即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是以於諸歎處中常為雙歎。


【鈔】非本無以垂迹等者本迹之義出自肇法師彼
云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不思
議一今文亦然真身為本應身為迹非真身之本
無以垂於應身之迹非應身之迹無以顯於真身
之本迹有顯本之能故須雙歎亦是體用及不二
也。】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疏】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者歎無等言梵天在
上莫能見佛頂無比不思議者比類言眾識非所
思議也如來色無盡者言感者言見應謂有興廢
故云有感即應無有窮巳此四句皆嘆色智慧亦
復然者歎心亦如上歎色無比無盡也是故今敬
禮結歎應身義家云此句應在第二行偈上二句
次而出經者欲以結皆在偈末故然也。


【鈔】梵天在上等者梵天在色界從彼天來亦未曾
見世尊頂相。
無比者智論云如釋迦菩薩以一
偈歎弗沙佛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
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眾識非
所思議者且通而言之據實為論等覺菩薩亦不
[001-0932b]
思議於妙覺。
言應有興廢者有感則興機謝則
廢機感無盡是故如來遍法界應未曾有盡故云
無有窮巳末撿故華嚴云八地菩薩於一切不可說
國中隨眾生信樂差別而為現身八地尚爾佛地
可知亦如觀世音普門示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
又經云妙色湛然應一切皆撿是其例也又涅槃云
佛性者亦色非色云何名色金剛身故云何非色
十力無畏非色法故金剛身是三十二相既是佛
性之色驗知無盡常矣疏家雖有二解俱從二身
以釋經文意含若離二為三者初一行應身智慧
即報身常住即法身應知二三離合為異異而不
異亦常住也。】


「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疏】一切法常住者第二歎真身明應即隨感而現
但真身凝然常住者不動且餘德通在因地故只
就常住為歎私釋少異初一行歎應身後一行全
嘆真身如來色無盡者無盡謂是常住歎真身無
色常住何即既為色法理為不盡既云不盡即非
色常住自明故云如來色無盡亦可以智為色亦
可是應色之本故云色智慧亦復然者正歎真身
言亦無盡常住也一切法常住者總真身諸法。


【鈔】餘德通在因地等者言佛地四德我樂淨等及
餘一切通於下地常住一德唯在如來是故今經
偏就常住為歎故纓珞云古昔諸佛二身道同同
[001-0932c]
是常住一切菩薩二身俱是無常釋曰以等覺巳
下有微細無明因變易生死果故經云三賢十聖
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法性土。
私釋小異者瓔珞
本業經云有二法身一果極法身二應化法身其
應化法身如影隨形以果身常故應身亦常法皷
經云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非聲聞緣覺菩薩
之境界。


【疏】次一行嘆解脫。】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巳到難伏地是故禮法王。」


【【疏】心過惡者謂三毒四倒身四種者謂四大此二
句歎脫三界內四住地惡又解謂身三惡四種謂
口四惡離為十惡明攝三界內惡盡巳到難伏地
者難伏地謂金剛心夫魔有四種一天魔二煩惱
魔三陰魔四死魔金剛心不為天魔外道所伏且
結惑淨盡降煩惱魔但未免行陰魔及生滅死魔
故云難伏地一云難伏地即是佛地言佛地非四
魔得伏故云難伏地此句歎脫三界外無明住地
惡又云上二句嘆有餘解脫下一句歎無餘解脫
因盡謂有餘果亡謂無餘前歎離四住地據因盡
證果亡後歎離無明舉果亡證因滅則其實雙亡
明矣法雲法師云生死有二種一分段生死二變
易生死此言心者是變易生死果過惡者是變易
生死因身者分段生死果四種者分段生死因前
明斷無明住地變易果亡後明除四住地分段報
[001-0933a]
滅故言降伏巳到難伏地者煩惱伏智不出二種
一鄣令不見法相二感使無常金剛心起斷惑斯
盡照見法相免於惑累故言難伏地猶有煩惱感
彼心起不免無常果累猶在故不言不可伏巳之
言過過金剛心至佛地免無常生滅果累亡因果
雙亡故解脫私意少異金剛心所難伏者唯是陰
魔死魔如來巳過此二境故云巳到難伏地是故
禮法王結歎。


【鈔】解脫德中三毒貪嗔癡四倒謂無常計常我樂
淨等亦復如是離為十惡者離心過惡為貪嗔癡
足為十惡釋難伏地者初且釋難伏後私意中兼
釋巳倒金剛心是等覺位此菩薩有一分不思議
變易果未免生滅死魔微細生滅遷流故未免行
陰魔行以遷流為義瓔珞經云等覺菩薩超度三
魔未免生死魔妙覺超過四魔二身常住葢經論
異出不同。


【疏】次一行嘆波若。】


「知一切爾炎智慧身自在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


【【疏】知一切爾炎智慧身自在者爾炎梁言智母智
母謂真諦境空為生智之本故稱母空既無為所
生智慧故自在此二句歎空智攝持一切法者謂
照有參差攝持萬境此一句嘆有智而世諦亦能
生智但生智劣故不與母名一解言上二句歎實
智下一句嘆方便智爾炎者即此二諦能生乎智
[001-0933b]
故通稱智母智慧身自在者即是照二諦分明縱
任下句攝持一切法者明能以方便攝持眾生化
令生善是故今敬禮亦結歎。


【鈔】釋般若德中經云知即是智一切是諸境爾炎
即是一切境本性空寂此為真諦空也此之空境
既是無為照此無為故空智自生參差萬境即俗
諦境照此俗諦名為有智俗諦少生空解故不與
母名第二解中雙照真俗故云分明真俗無礙故
云自在應知縱任釋自在義文中初以真諦為母
次以二諦能生實智為母然瓔珞經佛母品中以
三諦為母故經敬首菩薩白佛言世尊佛及菩薩
二初照智從何而生佛言弟子所謂有諦無諦中
道第一義諦是諸佛菩薩智母乃至一切法亦是
諸佛菩薩智母所以者何諸佛菩薩從法生故此
疏但言二諦則中諦合在真諦之中離合適時諸
經皆爾。


【疏】次一行偈總歎可見。】


「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


【【鈔】經總難中過稱量者淨名云無有量巳過量下
文云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無名云無有終訖故
曰無邊無邊之理豈有中斷即常住之異名也。


【疏】從哀愍覆護我以下章中第二請護就中分為
四。
第一一行偈直請護。】


「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
[001-0933c]


【【疏】言我雖歎佛真實歸依常住若佛不相隨救即
歸依不尊故就佛請護法者法身萬善為種。


【鈔】即歸依不尊等者若佛常隨救護則我歸依之
心尊重也。
經法種者萬善為能嚴法身為身無
所嚴萬善若增長法身即顯現。


【疏】次一行偈如來許護。】


「我久安立汝前世巳開覺今復攝受汝未來生亦然。」


【【疏】請唯二世許兼往世明護之深遠。


【鈔】請唯現未許兼前世者明護之久遠。


【疏】次一行半因佛許護重請致敬。】


「我巳作功德現在及餘世如是眾善本唯願見攝受
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


【【疏】言如來久遠救我者我必巳作善餘世謂未來
若三世常護者即作善無息故更請賜記。


【鈔】更請賜記者唯願見攝受之文是請救文竟無
名釋云勝鬘讚歎美善盡矣以今證古知開覺之
不近乘此善根因獲尊號不亦宜乎。


【疏】第四從佛於眾中以下明佛賜記亦分為六。


第一許因。】


「佛於眾中即為受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
當於無量阿僧祗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一切生處
常得見我現前讚歎如今無異。」


【【疏】第二從當復供養以下許果。】


「當復供養無量阿僧祗佛過二萬阿僧祗劫當得作
[001-0934a]
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


【【疏】第三從彼佛國土以下許其國無穢。】


「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
惡業道名。」


【【疏】第四從彼國眾生以下記其純淨。】


「彼國眾生色力壽命五欲眾具皆悉快樂勝於他化
自在諸天彼諸眾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眾生
皆集於彼。」


【【疏】第五從勝鬘夫人以下明人天發願。】


「勝鬘夫人得受記時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


【【疏】第六明佛賜記人天皆可見彼。】


「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疏】從爾時勝鬘夫人聞受記巳以下明自分行中
之第二十大受章嘆佛真實求依常住本為修善
且歸依即異於昔戒亦應改於昔所以今受大受
異於昔日小乘五戒也就中開為三第一明受戒
方便第二從世尊我從今日以下正明受戒第三
從法主世尊以下竟章立誓斷疑將欲受戒故先
修容儀以靜其志修儀靜志要為受戒故第二即
有受戒受戒既竟即大眾疑勝鬘既為女人所志
應弱而今其所受甚重且遠恐將口不當實是以
第三立誓斷疑以成其受。


【鈔】第二十受章以靜其志等者靜疾郢反淨閑也淨
疾正反絜明也甚重三聚淨戒且遠即乃至菩提。】
[001-0934b]


「爾時勝鬘聞受記巳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疏】恭敬而立者常時受戒必須著地今佛處空若
著地即言接奢遠故立而為受受十大受者上受
是能受之心下受是所受十戒昔日雖復五戒所
求者小乘今以常住菩提為期故云大受。


【疏】就第二正受戒中凡有十戒亦開為三第一初
五戒名為攝律儀戒律者類也儀者容儀此五戒
止於意惡而容儀之類自不失法第二從不自為
巳以下有四受名為攝眾生戒第三從攝受正法
終不失以下有一受名為攝善法戒。


【鈔】十受束為三者瓔珞亦有此文彼大眾受學品
云佛子吾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
門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
慈悲喜捨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經文廣佛子
是三攝受三種受戒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巳說當
說今說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巳學當學今學是
諸佛正法戒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入是正法戒
門得無上道果空平等地者無有是處此三種戒
不通小乘是大士律儀通上三業今從身口相顯
名曰律儀於律儀上起菩提心能止一切不終善
事勤修諸善滿菩提願名攝善法菩薩利生行四
攝法大慈與樂大悲拔苦攝救眾生能止自濟兼
為益他名攝眾生是故此三通名戒也即是菩薩
三聚淨戒方等涅槃地持論等並有廣文。
[001-0934c]


【疏】將欲化他要必先正巳身所以先受自行大士
正巳要為化物故次有攝眾生戒化物之道非但
止惡要修福善故第三有攝善法戒然第一以自
行為本兼顯化他第二以化他為宗仍明自行第
三合明自行化他即備舉大士之行明矣。


【鈔】將欲化他要必先正巳身等者經云自既有縛
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故云兼顯化他第二菩薩化
他仍資巳行故一一戒中皆云乃至菩提。


【疏】就第一攝律儀中五戒分為三。
第一初一受
明昔日所受小乘五戒猶不起犯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疏】小乘戒法但制身口不制於心今又更精其先
所行明清淨之極也此戒既防昔日故在初也。


【鈔】言精其先所行者於昔五戒今加制於不犯之
心也。


【疏】第二有二受明於尊卑二境誓不起惡。】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慢起心世尊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疏】於諸尊長不起慢心者三處為尊兄袟為長於
諸眾生不起恚心者通言含識之類然所以尊上
止慢於卑禁瞋者解有三種一云凡人之情於上
樂等故起慢於下求遍故起瞋二皆非道所以尊
上止慢卑上防瞋二云尊上多生瞋而慢少何即
尊者馮其高貴好凌群下故下多生瞋而其德自
[001-0935a]
可敬故慢生少卑上慢多生而瞋少何即為巳在
下理自可凌故生慢即多縱橫隨我故生瞋少言
今於尊上少慢尚不起況乎卑上多生慢又卑上
少瞋尚不止起況乎尊上多瞋是皆舉輕況重三
云尊長是可敬境恐慢與敬相違故尊上止慢卑
是可慈境恐瞋與慈相違故卑上止瞋。


【鈔】三處為尊等者尊謂君父師袟者直質反俸祿也
兄之品位也。
於下求逼故起嗔者下於巳者好
逼惱之故下於巳而起瞋好之與求綺文互說縱
橫隨我者言不敢不隨於我既相隨順故於下生
瞋少。


【疏】第三有二受明於自他二境誓不起惡。】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
嫉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疏】言於他不起嫉於自不起慳可見。


【鈔】經於他身色等者身色是正報眾具即依報見
他勝巳而不生嫉內謂頭目手足等正報也外謂
國城妻子等依報也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疏】就第二攝眾生戒四受亦分為二第一有二受
同明慈心與樂第二有二受亦同明悲心拔苦就
第一有二受自分為二初受明與樂果。】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巳受畜財物凡有
所受悉為成就貧苦眾生。」


【【疏】不自為巳受畜財物者明止善從凡有所受以
[001-0935b]
下明行善。


【鈔】與樂果中止其自畜也凡受財物濟彼貧苦畢
竟成就令得樂果。


【疏】後受明與樂因。】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巳行四攝法為一
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礙心攝受眾生。」


【【疏】不自為巳行四攝法者明止善從為一切眾生
以下明行善以無愛染心者謂無貪心無厭足心
者無瞋心無礙心者無癡心。
又云以無愛染心
者謂不以愛見悲若有愛見即化道為漏亦於生
死有厭足且化物有礙又云無以愛染心者說不
同凡夫無厭足心者不同二乘無礙心者同於大
士。


【鈔】與樂因中止自行四攝也行善中化眾生有厭
足者即有不喜心也有癡心者即有礙也慈悲心
有三一法緣二眾生緣三無緣出涅槃經法緣者
五陰等法空故眾生緣者緣於眾生得樂之相故
無緣者緣如來故緣一切眾生與諸佛理一體無
二故故云一切眾生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夫
如者不二不異故今愛見悲即眾生緣但緣眾生
得樂之相故於眾生有愛染心既有愛心即化道
為漏於物有礙故淨名云菩薩以無愛見心莊嚴
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作法中而自調伏而不疲
厭是名有方便慧解四攝者此度眾生四通名攝
[001-0935c]
者眾生情所愛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同
情接引則物之所歸焉若眾生依附乃導以大乘
正道而度脫之故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一
布施攝者菩薩以無所捨心行於二種布施能攝
眾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為樂財眾生即以財
施而攝取之若為樂法眾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
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眾生既蒙恩利因是生愛
心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也二愛語攝
者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根情安慰開喻
則一切眾生之所樂聞因是生愛心依附菩薩而
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三利行攝者菩薩
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眾生既蒙利以
欣所得利故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故名利行攝四同事攝者菩薩用法眼明見眾生
根緣故一切隨有欣同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
光同彼事業各使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
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利益名為攝也。


無厭足心者厭於鹽反飽或作厭於艷反


【疏】第二有二戒明悲心拔苦亦自為二初明拔苦
果。】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
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穩以義饒益令脫
眾苦然後乃捨。」


【【疏】從若見孤獨以下明止善從必欲安穩以下明
[001-0936a]
行善少無父曰孤老無子曰獨在囹圄為幽有枷
鎻曰繫刑惱曰疾疾甚曰病在我稱厄談彼曰難
自舋曰困外逼曰苦以義饒益者義猶理也以理
濟十苦也然後謂令至菩提乃捨也。


【鈔】若見下明止善在囹圄者上力郎反下魚舉反又魚據反獄也
危者魚為反高也不安也難者奴旦反患也舋者許覲反
罪也皆順也道理齊拔十苦也。


【疏】後明拔苦因。】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
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
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
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於
如來所轉法論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捨。」


【【疏】就拔苦因亦有止行從若見捕養以下明止善
從我得力時以下明行善外求曰捕內畜曰養眾
惡律儀謂十六惡律見涅槃經及諸犯戒者言違
其本誓者也惡律儀發始更惡犯戒初善後惡者
也我得力時者力有二種一勢力二道力於彼彼
處者若不行善即諸道皆閇流轉生死遷移六趣
所以大士於彼彼處皆見此人重惡即以勢力折
伏輕惡即以道力攝受息惡修善即聖化久住聖
化住世即善來惡去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道器
既增即佛法輪恒可轉。


【鈔】疏拔苦因中止行者止其棄捨折攝止也行其
[001-0936b]
折攝即行善也捕養者上補故反提也下余兩反安也畜者許六
養也。

十六惡律者大經二十七云善男子云
何復名修習於戒若能破壞一切眾生十六惡律
儀令其永斷是名修戒何者十六一者為利養食
黑羊肥巳轉賣二者為利買巳屠殺三者為利養
食䐗豚肥巳轉賣四為利買巳屠殺五者為利養
食牛犢肥巳轉賣六者為利買巳屠殺七者為利
養雞令肥肥巳轉賣八者為利買巳屠殺九者鈎
魚十者獵師十一劫奪十二魁膾十三網捕飛鳥
十四兩舌十五獄卒十六呪龍能為眾生永斷如
是十六惡業是名修戒違其本誓者也者由未受
戒前惡遍法界欲進受時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
戒發所因還遍法界今既犯戒違初要期故言違
本誓也初受為初善後犯為後惡惡律儀在受之
前也勢力者王力及天龍力也諸無漏善道皆閇
也。
法輪者輪具二義轉義摧碾義何者佛證四
諦法有可轉之義故名為輪能摧壞煩惱亦名為
輪如輪王寶能壞怨敵佛法輪寶能壞煩惱是故
佛初成道趣波羅捺為五比丘八萬諸天說四諦
轉入彼心壞彼煩惱故名轉法輪也乃至涅槃隨
有三乘之道器法輪常轉故法華云昔於波羅捺
轉四諦法輪分別說諸法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
妙無上大法輪故云恒可轉也。】
勝鬘經疏義私鈔卷之一
[001-093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