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78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宋-師會 (master)




華嚴五教章復古記刊行凡例




* 就五教章有唐本及和本異也然今此記箋解唐本是故以道亭義苑所載之章文用合記文。
* 教章之列次以和本中卷為唐本下卷而亦自二乘迴心以下即冠於編首涉獵此書者預辨其差也。
* 教章及記先以見別行恐學者倦於周覧今以科安列章上以記貼附章下則文義章段自燦然焉。
* 教章之訓點明慧上人高弟喜海大德所加也審如彼䟦。
* 此記諸本校正酌量衍文錯簡仍或有之偶游高山蘭若閱隆辨點寫本最為精詳故今依從彼本。
* 記本三卷今分為六卷因以六相字顯示其序次矣。


寬文九祀龍集己酉春三月日
洛西五臺山般若寺沙門普入謹識
[001-0302b]

No. 998-A


復古記序


先師可堂和尚自幼留心華嚴教章殆忘𥨊食間有
文義未通孜孜研究必求至當之說而後巳雖心勦
形瘵未始暫輟師於孔目章尤所精通頃寓菩提寺
欽師房一日凌晨開卷豁然若有所得欽見師神釆
異常驚問莫得上人法否師具道所以然欽合掌稱
讚且勉師以所見著述可以發明圓頓之旨師游謝
未遑又知作者之難不敢卒易師年六十有五始述
此記至斷惑分齊未竟功奄然歸寂矣臨終祝曰汝
當為吾畢之善熹自媿晚進不敢輙繼前作逮今侵
尋莫景適與先師示寂之歲相符切恐風燭難期一
旦變滅有負遺訓於是不揆拙惡輙以平昔所聞於
師者續其末編共成三卷然以拙工代大匠斵其能
血指汙顏之誚乎先師專用古義訓釋因以復古命
焉。


紹凞壬子孟秋一日門人嗣教比丘善熹謹書
[001-0302c] No. 998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一之上
玉峯沙門 師會 述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題之中能所兩重初者章是能詮上皆所詮謂
以玄言妙語開釋顯章一乘因果分齊也二者華
嚴是能詮次六字是所詮謂無盡教海詮示一乘
因果二大甚深分齊今章顯明茲義從詮就旨以
立章題全取他名有財釋也經題之義備乎大疏
無盡部類今將略出然圓教微言必窮法界既盡
如來辨力各遍虗空毛端剎海盡未來際頓說常
說若斯之教豈可限其部帙今准經文自狹之寬
拆為十類一略本經二下本經三中本經四上本
經五普眼經六同說經七異說經八主伴經九眷
屬經十圓滿經解云然上諸經皆各詮顯一乘教
義分齊若以同別開判者前八別教以雖互為主
伴皆是無盡法海故第九一經義當同教以隨一
方逐機少說伹為方便非主經故是故下同教中
始自一乘二三乘等並列餘經皆是第九眷屬經
[001-0303a]
攝良由是方便故末不離本是依本而成故應法
界故入一乘攝是故同教亦三亦一也第十經者
總融諸本為一圓融無邊教輪謂以圓教攝前諸
教一一同圓一切三乘等法本來是彼一乘法故
海中百川無非海也唯是圓別或於圓中開前同
別當知吾家所宗圓頓該盡如來難思教海總曰
華嚴通顯一乘教義二大分齊故立斯題餘諸異
名作者一時略舉耳。】


「京大薦福寺沙門 法藏 述」


「今將開釋迦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


【如來者即十身如來也海印者即斯經所依定也
以一乘同別要依海印定起不同三乘依法住智
說故標海印以定其宗然此三昧從喻受名良以
如來證圓智滿墮果海時所起無方大用略說十
大三昧此門正當依體起用遂起無盡身雲遍於
時處頓演此經故曰所依是所證得故無出入之
相廣如賢首品釋梵語三昧此云正受或云等持
正思惟等一乘者即不二摩訶衍法也龍樹曰大
本華嚴契經所說圓圓海也或稱一味大乘太一
曰性起樹藏內莊一乘外嚴三乘及小乘等有一
覺門向菩提樹下唯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賢二人
開見為可化眾生張大教綱等是即圓融理智普
別行等而為其體而言一者謂不一名一謂一切
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諸法
[001-0303b]
互相涉入事事無礙相入相即無不鎔融同一法
界皆如此故總一切法都是一乘方稱經宗故圭
山曰統收不異謂之一運載含融謂之乘謂教理
行果皆有運載義故總名一乘無一一法非此乘
攝故不無他名一不二名一等也教義如下釋。】


「略作十門。



* 建立一乘第一
* 教義攝益第二
* 古今立教第三
* 分教開宗第四
* 乘教開合第五
* 教起前後第六
* 決擇其意第七
* 施設異相第八
* 所詮差別第九
* 義理分齊第十」


「初明建立一乘者。」


【言初明建立一乘者謂吾祖以大手顯筆章此道
以示後昆首辨斯義故曰初明言建立者孔目曰
一乘法義佛及普賢願行建立有情眾生依而住
持三乘法義眾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住持
故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
轉無上輪等有人云吾祖建立者非也且佛及普
賢等所證之道却竢祖師而建立哉。】


「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


【然此一乘者即緣起自體無盡普法也言教義者
即下因果二大也古有多說有云能詮之教為因
分所詮之義為果分吾祖曰此說甚踈鎮國又云
令乖文旨及乎崇觀巳來釋通此章疏記之家駕
說之流復宗此解今不免失舉以正之孔目釋曰
[001-0303c]
因分者是教大果分者是義大所以約果說義大
者為果是所尅之位義大是所證之法義位相似
故約之以顯所以約因明教大者因是能生之位
教是能目方便義位相似故約顯之教證二分德
量非小故名為大證分絕言是發趣者究竟所歸
故名為義遠公亦取言教吾祖黜之清涼曰後解
不取能詮者意云如經七偈亦明義大豈無能詮
正應用所以甚深故名之為義可寄言說故稱之
為說一乘體性不離此二言分齊者因門果門攝
法無遺唯普賢智方窮其底包大虗越法界無盡
復無盡非筭數譬喻能盡故稱分齊是故文中顯
此教義越三乘超權漸逈異餘宗包括一切玄妙
難思也開為二門者難思普法超情離見啟二門
以示之故曰緣起理實用二門取會一別教二同
教此即智論共不共也故要問云一乘教義分齊
云何答一乘教有二種一共教二不共教圓教一
乘所明諸義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如
華嚴說又曰華嚴一部是一乘不共教清涼曰別
即不共不共頓實故又曰逈異餘教又曰不共三
乘二乘故孔目云一乘之法對機以明別非謂自
相而可別隨機論別相別別具十所以說十者欲
顯無量故即圓融普法敻絕迴異故名別也二同
教者要問曰二共教則小乘教名字雖同意皆別
異如諸大乘經中廣說是故下同教中始於一乘
[001-0304a]
至無量乘並列其中總出餘經故曰餘經是共教
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又孔目云同教門者則與
三乘義同但由智迴向故入一乘攝故論及問答
乃云共教又共者同也諸祖乃言同教濫觴於智
論廣布於吾宗諸文同別皆自此始胸談臆說無
足尚者備如同教問答中辨隨文釋處將略出之。】


「初中二一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
相應故則十佛自境界也。」


【初中者別教中因果二分也何以弁此二者雲華
言一乘緣起自在法界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故須
弁也性海果分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也是不
可說義者謂圓果絕於說相所以不可以言說而
弁也何以故徵有何所以而不可說不與教相應
故既不相應故不可形諸言也論曰是法極妙甚
深獨尊離機根故離教說故形於彼佛其德勝故
大本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其圓圓海德諸佛勝
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菩薩二乘一
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德圓滿海是焉則十佛自境
界者雲花曰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
乃離世間品明十佛義謂無著佛願佛等是也四
教三乘皆無此也故說至果全無。】


「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


【地論等者清涼曰直望論意即指義大為果分故
不可說教大為因分是則可說探玄曰此二大義
[001-0304b]
略作四門一定名二弁相三明可說不可說四釋
文初中所詮故所以故名之為義深故廣故名之
為大謂義即大故名為義大表義故顯境故名之
為說因於此說得彼義故教從所詮亦名為大此
即大之說故名為說大此釋名也下弁相云此十
地中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大虗空二地智所
證十重法界如空中所盡之處三根本地智能證
法界如能依盡相四諸地後得隨事起行悲智不
住等五諸地加行所起解行為趣地方便六寄法
顯成諸地差別即十善禪支等前三合為義大後
三合為說大此上二大體相也彼釋地品故將究
竟圓果合彼地中始智為義大也清涼疏主曰更
以義求略有二種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證智為果
分方便寄法等並為因分二約究竟佛果對普賢
因為二分今當後義孔目與今章亦取自體寂滅
圓果為義大普賢圓因為說大皆本地論故今引
也探玄復明可說不可說義教義二大各有三義
可說三義不可說義中一約果海可以總標令人
知有名為可說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說等具出
如彼。】


「二是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


【二緣起因分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
也今約教就自體相寄緣弁起故云緣起在因門
顯故云境界然其教大有其三種一因成就大謂
[001-0304c]
慈悲願力為起行本故名為因二因漸成就大謂
聞思慧等為出世智因起之不頓故名為漸三教
說修成就大謂即修慧真修契實如於正證可寄
言詮故名教說教說二字正揀義大非如果分不
可說故諸地之內皆有此三若約見聞即不得分
教義二大若約普賢解行證義即說有其教義二
大若將見聞對普賢證亦得可言見聞是教大證
義是義大也。】


「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之可見。」


【二祖皆用此一科名以說即無說無說即說無二
俱融故又不可說不異於可說以真理普遍故可
說不異不可說以緣修無性故經文雖說一分義
亦不少論云如實滿足攝取故故云全體遍收其
猶即波之水全波即水之波全水也。】


「就普賢門復作二門一分相門二該攝門。」


【就普等者雖始起於妙德圓滿在於稱周故隱文
珠獨言普賢也所以作二門者分相以彰權實該
攝正示無他含萬流而為其廣落群峯特現其高
巍乎洋哉可謂逈異餘宗統收不異也。】


「分相門者。」


【分相門者分別三一教相差別也。】


「此即別教一乘別於三乘。」


【別教一乘別於三乘者至相曰依法華經約界分
體相方便究竟不同故探玄云或開為二謂一乘
[001-0305a]
三乘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
趣入故名三乘教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乘故唯
是一清涼曰或唯後一是不共一乘智論指此以
為不共大品等經共二乘說故亦順四乘下章曰
後一即別教一乘中間三教或總為一謂一三乘
教也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亦名稱法本教逐機
末教或名究竟乘方便乘然於五教有乎二說一
諸教為三乘後一為一乘略如前引廣如孔目問
答搜探二玄諸雜章等二者以始小為三乘後三
為一乘此如華嚴圓覺疏鈔等所以爾者前代諸
德但於教門顯權實不同方便正乘有異尊顯華
嚴頓圓究竟唯有此法有極果證離此普法無有
得成佛者諸有所作皆為方便故唯後一為圓極
一乘前之四教皆是隨宜少說縱說如來藏真常
功德實不兼權方便安立總屬三乘貞觀以來奘
師西歸基師承襲以五性三乘為實一乘一性為
權其說翳於一乘其道盛行中國起信等疏以言
教具闕等門辭而闢之遂明一乘一性為實三乘
五性為權終頓二教皆談一性是以判入一乘清
涼承其後圭峯繼其踵故說後三為一前二為三
今章乃抄錄雲花之遺言勒成文體故以前諸教
屬三皆名方便昔人不閑孔目問答搜探二玄失
於章旨以惑後賢耳。】


「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子令得出者
[001-0305b]
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牛車是一乘教也。」


【如法華等者文處可見用教分齊云今依七種教
證華嚴經文義分齊一經謂法華勝鬘瓔珞本業
梵網入如來境界不思議經等二論謂十地論攝
論瑜伽雜集如實論等三疏四章五鈔六問答七
雜孔目文義相符具可引也。】


「然此一乘三乘差別諸聖教中略有十說。」


【問祖曰具錄和尚微言妙旨勒成義記且孔目等
但隨所立略引教證今何廣開義門衍引經論答
上古但有性空二宗共談平等一味聞而易信故
不竢證基弉諸師執三為實不信有一確乎難迴
故須具引覺鈔云大乘與一乘異者法相宗中學
人多不信之故華嚴藏和尚製五教義分齊文中
料簡大乘一乘有十義差別都引二十餘部經論
證之故知學識寡淺者難免謗法是故圭峯作此
指示不言為此而作章獨揀相宗不揀終頓也有
謂圭峯述吾祖製文之意者不亦謬乎且佛陀光
繼踵諸德共尊華嚴廣有述作豈亦為彼相學者
哉。】


「一權實差別。」


【一權實差別者此約究竟方便以明權實方便者
權施方便也即法華經開方便門也於五教中後
一為究竟乘亦名本教亦名正乘前之四教為方
便乘亦名末教方便故權究竟故實問終教亦名
[001-0305c]
實教頓亦名實何以為權答以實體不足故不說
一切皆有佛知見故故屬三乘縱談一乘一性伹
有理性因車而無果性果車今章約果故說皆空
並為方便車須捨方便而趣正乘然後成佛故非
究竟而是權也問清涼曰有實不滯方便故不會
之何謂趣正乘是方便耶答曰祖師伹云不滯方
便不言不是方便雖不俟會根熟而自歸譬如寄
宿旅亭雖不遣而自往矣清涼曰謂昔日雖有大
乘亦說如來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未曾顯說
一切眾生皆悉具有如來知見唯為一事出現於
世不為於餘則一乘三乘昔權今實於理照著故
叡公云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
歸大無不包故乘者以之而運然其大略皆以適
化為本應勸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權之為化
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其宜
則昔有實總屬三車皆為方便也。】


「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是故臨
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四衢道中別授大白牛車方
為示真實相。」


【以三中等者相宗不信三外有一以門外牛車混
於露地二牛不辨故今判云三中牛車同於羊鹿
俱屬方便門也露地大車為真實相孔目云別教
者三界外別索大牛之車故也。】


「若彼三中牛車亦是實者長者宅內引諸子時指彼
[001-0306a]
牛車只在門外此應亦出即得見車如何出竟至本
所指車所住處而不得故後更索耶。」


【若彼等者鎮國曰羊鹿是虗指出門不上車牛車
若是實出門即合上今諸子皆索明知三皆虗指
昔指三乘俱在界外二乘出三界無有真實證菩
薩出三界豈有真實證俱無實證名不上車明知
三乘皆是權設。】


「亦不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以經不說彼求牛車
人出門即得彼牛車故又不說彼索先許車唯二乘
故。」


【亦不可等者恐彼救云但是迴心二乘出竟索車
故云經不說等既不得車明皆無體以無可得故
長者虗指三車實無盡無生智是二乘車體丈六
淺智是牛車體二乘之智既非真實丈六淺智豈
有實耶故知同索。】


「是故經中諸子得出至露地巳各白父言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以此得知三車
同索。」


【諸子既索牛車明同無體故牒索耳索車是喻約
法云何古有多釋略要有二一者機索二者口索
言機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謂為究
竟不解索車巳被陶練一乘機發機宜叩聖義言
索耳佛知機熟靈山集會為說法華一極之旨即
是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二口索者巳集靈山三乘
[001-0306b]
三根皆悉啟言求法求記即是索車為說與記令
其修證即是等賜彌勒序品陳四眾疑徵佛定因
巳是索義文殊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
為除斷令盡無有餘巳許等賜方便品初云告諸
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
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
巳是開權又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
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是
顯實開權顯實巳是略賜亦是許與身子三請法
說索車譬喻品初騰疑白佛請說喻車踊出品中
彌勒陳疑請說果車開示知見說佛壽量等即是
等賜三根求記即是索車佛皆與記即是等賜菩
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即是歎喜千二百羅漢悉
亦當作佛皆是賜義故合喻云令諸子等日夜劫
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是寶乘直至
道場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賜。】


「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說。」


【此中等者鎮國曰三乘之果非究竟故是故要須
迴入一乘方有果證正是今章分相之意也首明
義大是佛究竟果法也離普法外餘乘無成佛之
義故演義曰前四因中則有至果全無又云約果
則會三乘之因同歸一果故則知三乘無果故說
三車虗指也。】


「以是意所標趣故。」
[001-0306c]


【以是意等者稟教造修志求果故。】


「問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


【二乘志期羅漢既巳出界各證小果理不應索今
云何索。】


「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
教無實行果故故云三車空無。」


【阿含經等依彼自宗則云有所稟之教依以起行
以行趣果得二涅槃今依法華了義大乘等經則
云昔日但有善誘之空言不能如實修四無量故
無實行所得非真故無實果故云三車空無也法
華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故云但有言教且法華
經者宗意在於一乘吾祖止有判屬漸教以約五
時漸說故鎮國云華嚴之圓是頓中之圓法華之
圓是漸中之圓漸頓之義二經則異圓教化法二
經不殊今章與搜探孔目問答圓覺華嚴等疏盡
皆判為同教一乘通教一乘等。】


「若望自宗並皆得果若不得者如何出世今言俱不
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實映權則方便相盡故皆
無得也。」


【本求出界今既出巳非不得也仍在所引之中故
皆無得望一乘也映者隱也實現而權自隱矣方
便隨宜巧便施設引歸一實一實既顯假相亡矣
故云方便相盡。】


「為欲迴彼三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說迴也。」
[001-0307a]


【為欲等者謂有義云昔既有實會二歸一義則明
矣今謂隨機引導權設三乘三皆無體是故大乘
亦說𢌞也。】


「若不爾者彼求牛車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非求羊
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大白牛車不同一乘若非三
中大乘更是何色人也。」


【若不等者巳出三界固非凡夫退非二乘進非一
乘求牛車者當知是彼大乘人也。】


「以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進入別教一乘。」


【自位者三乘自所得位也究竟處修因所至之處也
後皆進入果車住處既皆空無則當等賜大白牛
車無盡普法是圓果故探玄云共教菩薩於彼教
中多時長養深解窮徹行布教源即當得此普賢
法界以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故故云入也。】


「問臨門三車為實不實耶。」


【實不實者據自宗則得果望一乘則空無就彼三
車為實不實。】


「答實不實。」


【實不實答也。】


「何以故。」


【何以下釋所以。】


「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實由是方便引
故非是實此二無二唯一相也。」


【是方便故者總示由是方便引得出在三乘而非
[001-0307b]
不實也由是方便引故望一乘而非是實也雖有
二義而無二法故實不實唯一相也。】


「二教義差別。」


【教者因大也義者果大也因果不同故言差別。】


「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
故。」


【界內具許三車出門不上牛車同索故云但有其
名俱是教者望彼一乘但是因故果虗指故下文
云三乘為教一乘為義故知差別。】


「是故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亦不可說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不簡故彼求牛
人等尋教至義亦同二乘俱不得故。」


【義如前釋。】


「三所期差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許三是故界外
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云非本所望。」


【以彼一乘四十餘年秘而不說故非界內所許三
車直至法華方始開顯等賜大車故云四衢道中
授時非望也四衢即諭界外如四達通衢不同火
宅內也。】


「是故經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亦不可說非本所望但約二乘以經不簡故聖言無
失故。」


【一一作此遮者為彼宗固執不可𢌞故。】


「良以門內所許今皆無得露地牛車本非悕冀故今
[001-0307c]
得之言非本所望也。」


「四德量差別謂宅內指外但云牛車不言餘德而露
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鈴等無量眾寶而莊嚴等
此則體具德也又彼但云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
壯大力其疾如風等用殊勝也又云多諸儐從而侍
衛等行眷屬也。」


【宅內等者但云羊鹿牛車不言餘德不同七寶大
車寶等莊嚴也則彼三乘行用體德皆悉不具故
與一乘差別二宗異也若爾豈彼無行解位地等
耶孔目曰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別次第
法相等並約信解門中作如是說又曰行解亦入
解門是故今章約行德勝用揀彼不具也。】


「此等異相並約同教一乘以明異耳。」


【約同教者未顯無盡故非別教如善財見三千大
千界塵數知識探玄判云同教者義同此也同者
同前諸教三乘故名同也。】


「又彼三中牛車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無主伴故
此則不爾主伴具足攝德無量是故經云我有如是
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無量寶車非適一也此顯一乘
無盡教義廣說如華嚴中。」


【又彼等至相曰在一乘則圓明具德處三乘則一
相孤門故知二乘宗不同今約之以弁一相方便
者下文云隨機少說一相一寂一味等理非窮盡
說孔目云三乘終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乃至有
[001-0308a]
為無為等宗並不同義理各別則知終教三乘等
乃一相方便耳今明無量寶車具足主伴故差別
也此等祖文如稻麻竹葦不可固執適者往也之
也非適所謂一也此顯示所宗法也華嚴者能詮
教也古人有云法華一乘意兼兩勢等其言巳錯
或云於此可用其言亦錯也法華宗於會三義當
同教非以無盡為宗但由經文具斯二義章中引
成如七八二門皆同教也。】


「此約別教一乘以明異耳。」


【上四皆約法華四乘義如初門辨。】


「五約寄位差別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
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
地巳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
法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以上寄一乘
法。」


【彼經論等則以四乘寄顯諸地不同今却約諸地
顯諸乘有異。】


「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應是出出世又不應一
乘在於八地是故當知法華中三乘之人為求三車
出至門外者即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是此
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別授大白牛車者
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即是此中八地
以上一乘法也。」


「問若爾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以上
[001-0308b]
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世如何作是
說耶答既四五二地為聲聞第六地為緣覺八地巳
去為出出世彼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當知彼云二
乘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緣覺俱名為小
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說。」


【二乘名通具如下說者如同教中也。】


「六付屬差別如法華經云於未來世若善男子善女
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
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
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報佛恩。」


【於未下至得佛智慧囑一乘也若有下至示教利
喜囑三乘也汝等下通示囑也。】


「解云餘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稱之為餘然非
小乘是以稱深。」


【餘者所未盡之謂也孔目所謂是隨一方化儀少
說非無盡說者又如經云是有餘說非無上說故
云即大乘稱為餘然非愚法故稱深也。】


「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餘深法以法華中正破小乘
豈可歎甚深耶。」


【法華破小顯一故不可嘆甚深也。】


「是故當知法華別意正在一乘故作此付屬也。」


【法華宗義是於一乘今雖二乘等付當知其意正
在一乘也。】


「七根緣受者差別。」
[001-0308c]


【根器機緣受行之者有所不同謂普別二機感普
別二法各不同也。】


「如此經性起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
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
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


解云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如是經爾許劫修
行不信不聞此一乘經者是人也當知是前法華經
內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
故說彼以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實也此文意明華
嚴是別教一乘不同彼也。」


【言以為假名者章中明言望一故說為假名望彼
自宗亦真實也探玄云假名菩薩者但依權教修
行昧得一乘實行也非初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則
不能分二宗顯差別矣。】


「八難信易信差別。」


「如此經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
乘求緣覺乘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
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


【舉三乘之信展轉猶難況於一乘明文照然權實
有據。】


「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終心即攝一切位及成佛
等事既超三乘恐難信受故舉三乘對比決之。」


【信位終心者即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
佛地等故云成佛等事此是實成非變化成非三
[001-0309a]
乘境界設有聞者必難信受至今有謂但名字觀
行即耳非究竟即也經恐難信故以三乘對決顯
二宗不同也問前明果德絕於說相云何十信終
心即具佛果德用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
說之相何名不可說耶答因位弁果德者欲彰果
德是不可說是故歎德文言菩薩在於一地普攝
一切諸地功德也。】


「九約機顯理差別。」


「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
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少明利樂
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
益諸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
示於佛乘說無盡佛法。」


【諦緣度等為三乘皆是一方化儀有限說也非是
無盡佛法故云差別。】


「解云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故云無盡佛法不同
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說法儀
軌是故開示一乘三乘文義差別。」


【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經中一一結通一切時處皆
說此法又一一法門皆說十者欲顯無盡故或名
無盡修多羅海與彼三乘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
一理所謂三乘終教一相真如也而言等者孔目
云并初教門染淨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
實法有為無為等宗並不同義理各別也下文云
[001-0309b]
若依三乘種性差別略有三說一約始教二約終
教三約頓教今就彼終教以揀明知此章通揀諸
教三乘無足疑者以此下示經意也。】


「十本末開合差別。」


「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
佛法。」


【所有下至諸佛法本末分異也諸佛法是本餘法
是末故二宗差別也。】


「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如是諸法是前二乘并菩薩法也皆悉流入者會
前三乘之末歸遮那之本法也經文甚顯。】


「此文約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三乘差別理
耳。」


【本末分異前分四法也仍會末歸本即如是下會
一切三乘法歸第四諸佛法也章語如揭日月而
行也何其惑哉智藏大海即諸佛十地中第十名
也。】


「此上十證足為龜鏡。」


【龜者定吉凶鏡乃別妍媸以喻聖言能判二宗也。】


「其別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
分齊全別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縱無教證依彼
義異尚須分宗況聖教雲披煥然溢目矣。」


【所詮差別具明行位等相二宗分齊不同故云略
如下辨尚須分宗者文中雖但云三一差別意兼
[001-0309c]
小乘明有三宗一小乘宗二三乘宗三一乘宗然
此三宗寄於五教則有二說一依此章并孔目等
則以後為一乘宗中間三教為三乘宗初一為小
乘宗探玄云謂小乘三乘一乘智論既將此經為
不與二乘共故名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諸教
為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
經不共菩薩即是小乘亦名不共依此三位梁論
第八善成立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
乘下章云是故當知三宗各別理無疑也清涼亦
曰或唯後一為不共也二依圓覺華嚴等疏初一
為小乘宗次一為三乘宗後三為一乘宗今當前
義至文更釋。】


「二駭攝門者。」


【駭攝者若但明分相則唯彰權實不同義非絕待
豈知一外無三獨一圓極今備駭諸權駭攝一切
方盡圓融無礙之大宗也。】


「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一切三乘本來是一乘良以三乘無體攬一成故
則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祖曰普法所成故既
無自體全攬一成故本來是一浮石曰且約印像
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顯法分齊總相
者義當圓教別相者義當三乘教如六相不即不
離不一不異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復如是主伴
相資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雖利益眾生而唯在中
[001-0310a]
道主伴相成顯法如是昔說三乘派總為別今言
即一攬別成總乃成普法也吾祖復曰一切即一
者會別歸總故顯一甚深故一外無三方稱圓極
也。】


「何以故。」


【前曰三一不同何以復說悉是故徵也。】


「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謂不異不一也。」


【由有二門故說別而復說即也。】


「初不異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異二以一即三故不
異。」


【三一互即故云不異。】


「問若據初門三即一者未知彼三為存為壞若存如
何唯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修。」


【三即一而唯有一者且普別二機各得自法吾祖
云若彼別機稱自根器但各見巳所見聞自所聞
皆不見他所見不聞他所聞若壞彼三如何進修
若存彼三如何唯一進退不可故須問以通釋。】


「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即一故不礙存
三由即一故無不壞四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
三乘機得有所依由後二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四
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一由即一不待壞既即是一將待何壞二既巳即
一何礙其存三既其即一復何不壞四既其即一
復何可存初二三存故得有所依後二三即是一
[001-0310b]
無可存壞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得入一乘也。】


「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隱顯四句反上思之是故
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


【一乘即三而不異即下攬實成權門也隱顯反上
者一由即三故不待隱二由即三故不礙顯三由
即三故無不隱四由即三故無可顯由四句俱即
三故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同教辨者非此
門意故指如下即攬實成權也四句之中或唯三
乘即三乘宗耳問何以不作問及結語耶答一乘
隱顯者對別機小智說也以彼不見他所見不聞
他所聞隱彼無盡法也故圓融本法法爾常然本
無隱顯一異等普賢等機具獲十眼無所不見無
所不聞吾祖又曰此普賢機見一切所見聞一切
所聞皆盡盧遮那能化分齊故不可作此問結也。】


「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之一是非一門也。」


【是非一門者普別二機所得不同也。】


「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


【一異二門相即也。】


「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駭攝門也。」


【文處可見。】


「二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乘後融本末。」


【於中下分門至相曰同教者經云會三歸一故知
同也即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門界外別授大白
牛車為示真實相也三乘一乘和合亦名迴三入
[001-0310c]
一也是故具列諸乘普攝無量則亦三亦一是同
教也問答所謂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攝前
諸教為方便故末不離本故是所流故為所目故
應法界故法界義普故義總故是皆華嚴眷屬攝
故若爾何以清凉但言同頓同實答彼疏以終頓
亦說一性而立一乘破五性而泯一乘至終教中
乃說一乘一性十條大義揀彼五性三乘合後三
教為一性宗則後三合為一乘至義分齊開同別
處將彼二教為同教後一為別教是故且同頓實
至下地鈔云若同三乘亦收前四則當始小是知
清凉亦同諸教總會諸教權以入一實也分諸乘
者明統列方便總入正乘融本末者顯一理遍通
權實無礙。】


「初中有六重。」


【六重者顯全收也。】


「一明一乘於中有七。」


「初法相交參以明一乘謂如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
網及微細等事而主伴不具或亦華藏世界而不說
[001-0311a]
十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謂如十眼中亦有五
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義理皆別此即一乘垂於
三乘三乘參於一乘。」


【此就二宗所有法相交互參雜成就機緣也三乘
說因陀羅微細等即淨名芥納須彌也而主伴不
具者一不即多也華藏世界者即梵網云蓮華藏
世界也十眼中五眼等如十通品等而義理皆別
者問答曰據義分量深淺寬狹並皆不同今舉義
門有差別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樂故孔目云地
經六決定義是其地體返不用十數目之十地不
同是其地相翻用十數目之以此驗求知佛慈悲
欲令易解將不滿數目體以滿數目相是佛別意
也一乘居上故說於垂垂者自上而下三乘居下
故曰參參者承也參承而上也。】


「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接成根欲性令入別教一乘
故也。」


【二法所以參而垂者引彼別機入普法也根者一
向發起聖道之根欲者樂欲性者種性也。】


「二約攝方便謂彼三乘等法總為一乘方便故皆名
一乘。」


【皆名一乘者即圓教攝四皆名圓也。】


「所以經云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故等也。」


【即蓮經也。】


「三約所流辨謂三乘等悉從一乘流故。」
[001-0311b]


【三乘從一流者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也非海無
以潛流非本無以垂末若無海為本不能流百川
之末也經云譬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
無不得水無有根本之法何有隨宜之說故探玄
云將欲逐機漸施末教故宜最初先示本法是故
初說此經後於鹿園等處漸說枝末小乘等法文
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故知小乘之
法從大乘所流出故皆名一乘也。】


「故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又經云毗尼者即大
乘也。」


【是菩薩道即一乘也又經下即勝鬘師子吼一乘
經云毗尼者即大乘學大乘者即是佛乘也。】


「四約殊勝門即以三中大乘為一乘以望別教雖權
實有異同是菩薩所乘故。」


【即取三車之中求牛車人入一乘也孔目云大乘
中乘小乘分別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
即無盡故中乘小乘義即不定如經會三歸一故
以望下縱奪以成之也。】


「是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止息故說
二等。」


【皆妙經也。】


「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別教餘二者即大小二乘也
以聲聞等利鈍雖殊同期小果故開一異三故若望
同教即聲聞等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
[001-0311c]


【開實以揀權則以大小為二以利鈍共名小乘望
於同教融大乘同一乘是三中最勝故故聲聞等
為二乘也。】


「五約教事深細如經云我常為靈山等。」


【麤者見劫壞細而常安隱麤為三乘細為一乘經
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
充滿等。】


「六約八義意趣依攝論如問答辨。」


【此辨一乘得名意也故問答云一乘語字幾意故
說答有八意說一為不定機性聲聞通因及果故
說一乘等列釋如彼又曰約此八意括聲聞乘本
來是一唯聲聞人不了自法謂有別意愚住聲聞
行從彼愚故諸佛所呵今一乘所救者據此病別
也。】


「七約十義方便如孔目中說。」


【孔目曰一乘義者分別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
乘正乘者如華嚴經說祖曰華嚴一部是一乘不
共教餘經是共一乘教三乘小乘共依故方便乘
者分別有十一對三寶分別二對四諦分別乃至
十對譬喻分別初對云佛寶是一乘法僧是三乘
何以故佛同無盡故法僧即不定等又曰上來所
辨於眷屬經中欲顯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故
於方便之處示一乘名令進入者易得解故作如
是說若橫依方便進趣法門即有二義通說一乘
[001-0312a]
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從一乘流故又為
一乘教所目故二與彼究竟圓通一乘為方便故
故說一乘非即圓通自在義也一切三乘等並名
一乘若謂是所流為所因無異事等故三乘等即
圓通法也若言攝方便是方便則三乘等非即圓
通義。】


「依上諸義則三乘等並名一乘皆隨本宗定故主伴
不具故是同非別也。」


【依此七義一切三乘等法皆名一乘伹從自宗大
非小等不同故縱說一乘之義主伴不具如華藏
不說十等義當同教非別教也。】


「二明二乘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名為二乘謂如經中四衢所授并臨
門三車此中合愚法同迴心俱是小乘故有二耳。」


【言一乘三乘問答云約界分體相方便究竟不同
故如經下指經分別也此中下釋所以合二聲聞
故唯有三乘故有二也。】


「二者大乘小乘為二乘此即合一同三開愚法異迴
心。」


【言大乘小乘者問答云於方便中從教趣果分二
故合一同三為大乘開出愚法為小乘迴心屬大
以皆趣佛果故。】


「三者聲聞緣覺為二乘此通愚法及迴心。」


【約利鈍不同開聲聞緣覺為二乘也約本俱得三
[001-0312b]
乘名故通二聲聞等也。】


「又初約一乘次約三乘後約小乘准可知之。」


【可知。】


「三明三乘亦有三種。」


【亦有三種者以前二乘有三種故今躡之云亦有
三種也良以乘門數法一四五等皆不相通唯二
三兩數得互相通故唯二門而言亦有三種要問
曰又約數說謂二及三各通三二義意故說所言
二通三者謂大乘小乘聲聞緣覺一乘三乘所言
三通二者有二義意謂大乘中乘小乘一乘三乘
小乘其意各別三二兩數既互相通從通義意故
標三種若言錯者不應三韓與大國之本俱錯若
脫一義者離今二門無別有故問答亦應脫耶或
有足成一種者臆說無取。】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為三乘此為顯法本末故上
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三也。」


【一乘等者要問云此依攝論於教門中成機欲性
顯法本末差別不同故言上開者是於一大善巧
法中開作三宗也探玄云或分為三謂小乘三乘
一乘智論既將此經不與二乘共故名為不共即
是一乘大品等為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
是三乘義准四阿含經既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
是小乘一乘最勝故云上開愚法最劣故云下開。】


「以經中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中故知三乘外別
[001-0312c]
有小乘三車引諸子故知小乘外別有三乘三人俱
出至露地巳更別授大白牛車故知三乘外別有一
乘。」


【以經等者愚法二乘即是窮子也三車引彼則在
所引中故知三車外別有小乘指彼三車以引諸
子諸子既即小乘故知小外別有三乘三人出巳
別授大車則三外有一明矣當知分相中雖但揀
三乘祖意正在三宗不同。】


「問何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何以等者以始教有宗說彼愚法出界總斷煩惱
分斷所知以入涅槃名為趣寂故有此問。】


「答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巳去並不名究竟出三界
故。」


【大乘終教深細而說不許出界故在所引中也頓
圓亦然故云巳去。】


「何以故以人執煩惱未永斷故但能拆伏而巳。」


【但伏現行未除種子故云而巳也。】


「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
[001-0313a]
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
故也。」


【不如實修行不真也不斷煩惱斷不真也。】


「又經云汝等所得涅槃非真滅度。」


【非真滅度者勝鬘云言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
便又經云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
滅度想入於涅槃又云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
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則知小乘涅槃非真滅也。】


「又經云若不信此法得阿羅漢果無有是處。」


「又大品云欲得阿羅漢等果當學般若波羅蜜。」


【若學般若則得羅漢順釋也。】


「是故當知羅漢實義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三也
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即為三藏謂
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唯大乘中得有三藏餘二乘
中則無此也入大乘論中亦同此說。」


【大中有三小乘無也餘二下所引二乘也無此三
藏謂其行果俱無徒有虗言入大下指論示同。】


「是故當知門外三車不通愚法以法華非小乘故。」


【由上愚法在所引中門外三車不通彼也以界內
外二位不同故法華會三歸一正破小乘故曰非也。】


「其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果
及斷惑分齊與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也。」


【大小二論大分齊別如所詮中具出問終教亦有
二乘耶答界內二乘前教則無唯此有也昔人云
[001-0313b]
此乃說前小乘非終教有此說太疎豈不聞教說
聲聞盡理不盡理非聲聞亦有差別始教許彼出
界入寂豈亦是說前教乎又問此上諸論義當始
教何以於此終教引耶答斷惑中有二義一者聲
聞是一始教許斷終教不許斷二者始約三乘聲
聞終約愚法若終約三乘說聲聞者亦如諸論若
始說愚法義同法華故下文云三乘有三義一始
二終三頓吾祖曰若約三乘則從始至終皆說三
乘通益三機於中雖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當知
經論義實多含此諸論等義通三教是故此中引
成終教之義故下文云中間三者或總為一謂一
三乘教也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說正
指此文也問始說五性故有三乘終頓共談一真
如性何忽有三答若談一性而泯二乘則二教歸
於一乘若皆為三人則屬三耳故云前諸教中雖
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
等也。】


「是故當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別也。」


【即初科正明本義也。】


「由此義故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密有二種一共二
不共言共者謂摩訶[銜-金+工]經及餘方等經等共諸聲聞
眾集共說故不共者如不思議經不與聲聞共說故。」


【此論釋大品經要問曰大品般若三乘終然般若
是通名故有共不共也謂此摩訶[銜-金+工]者即所釋大
[001-0313c]
品也及餘方等者即涅槃維摩思益迦葉佛藏仁
王勝天王等也。】


「解云不思議經者彼論自指華嚴是也以其唯說別
教一乘故名不共。」


「義准知之如四阿含經名不共以唯說愚法二乘教
故。」


「如大品等經共集三乘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益故
云共也。」


【集三眾而說三法具獲三益非前三人趣終頓之
一也。】


「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之大非一乘。」


【通大等要問曰仍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如
小乘三世有等三乘則無三乘教有小乘則無或
二乘共有如道品等名數共同共猶通也彼有此
無則不通矣或二乘俱無則一乘是也。】


「依此三義故梁攝論云善成立有三種一小乘二三
乘三一乘其第三㝡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


【依此三義者近指智論遠則指其開三本通文也
[001-0314a]
梁論之文諸祖同引然則統論佛法唯有四乘一
乘三乘為四三乘中拆之小乘則上有一乘故有
三宗一乘之中即開同別若以今家五教攝乘乃
有二義一獨以圓教攝一乘於中亦開同別一乘
之中無餘法也以中間三教攝於三乘三乘則有
三義始終頓三各說不同然皆三乘也小乘獨一則
為三義由此義梁論之中作如是說今章始末皆
明此義故云依此三義等也孔目問答通計一百
四十餘處並談此義搜探二玄上下之文凡揀三
乘亦明此義然亦有約一性義揀五性義伹少說
耳二若以後三終頓圓教以攝一乘於中亦開同
別則終頓為同圓教為別則由終頓說於一性泯
於二乘不同相宗談五性而存三乘故開二教入
一乘攝為一性宗前二不融為同教後一圓融為
別教則一乘宗中離同別外亦無餘法是故諸祖
並無二種同教對一別也以始教為三乘愚法為
小乘為三宗不同亦引梁論當知論造於彼方引
用於此土經論多含而用不同然則不礙其成三
宗也當知白牛為一三車為三愚法為小三鳥出
籠三獸渡河等皆是彼方通義豈令彼可獨用而
此不容引耶後哲當深體之。】


「若言說大品等時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說
華嚴時何不異解得小果耶又說增一等時何不異
解得大果耶。
[001-0314b]


是故當知三宗各別理不疑也。」


【則一乘宗三乘宗小乘宗理無疑也為有不信者
是故再三指示也。】


「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此有三義一則融一乘
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約一
乘辦二即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說三小乘中亦
有三如小論中自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此中佛
法但慈悲愛行等異於二乘故也。」


【此有三義初中約一乘辨者以大乘揀二乘故小
乘則迴心也就普機說故知約一乘辨二者大乘
中自有三如上者即普超大品等所說梁論有本
三乘作大乘此約三乘宗也三則小中有三但慈
悲等異者亦止三十四心斷結成真佛故此約小
乘宗也。】


「四者或為四乘亦有三種一謂一乘三乘為四此則
開一異三合聲聞故也二謂一乘小乘人天為四此
總開意也三謂三乘人天為四准上可知。」


【一謂下合二聲聞愚法同迴心也二謂下總開者
約三世間就世間中開人天為四三謂下三乘為
三也。】


「五者或為五乘亦有三種一謂一乘三乘小乘為五
二謂三乘人天為五三謂佛與二乘天及梵亦為五
並准釋可知。」


【初中三為三故有五也二謂中人天分二也三謂
[001-0314c]
下並可見。】


「六者或無量乘謂一切法門也故此經云於一世界
中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此之謂也。」


【一切法門皆可入道然此有二義此中但差別乘
耳。】


「上來分乘竟。」


【是知大小人天等法皆入此門良由是方便故法
界義普故圓教甚深廣大不思議故同別各各攝
法盡故吾祖曰然此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語其橫
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乃至
語廣明無量乘語深唯顯一乘當知教海全深全
廣能揀能收或有不知何法全揀何法全收但數
語字真不曉者也。】


「二融鎔本末者。」


【本末則同所攝一三乘等融通無二也。】


「此同教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有其二門。」


【此同教者指分諸乘中或三或一權實無礙權實
角立互成而總名一乘者良由應法界而有二門
有二門故兩宗並立應法界故三一無礙皆入此
門故吾祖曰或亦通收以本末圓融無一相故攝
方便故同一法界故是故人天所得亦在其中又
曰若攝方便如前諸教並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
先分別諸乘後明融本末也易簡折薪將同一法
界作同教得名所以者悞也如祖師曰此文在三
[001-0315a]
乘亦得一乘用何以故由此觀法一切處用應法
界故又此文在一乘及三乘餘宗不具顯若無盡
究竟唯一乘何以故以應法界故若從文相別相
是三乘當知此說差別三乘得入一乘所以也如
云文在三乘義通一乘何以故以應法界故等又
云此文在三乘義通一乘用由同法界故又云此
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稱法界故又云諸
義差別不同皆是同教一乘義也何以故為成普
法故普法所成故義甚分明同教之名但由三一
共耳。】


「一泯權歸實門即一乘教也二攬實成權門即三乘
教等也。」


【一泯權等者則三亡而一顯故唯一乘攬實成權
則一隱而三存以別機不見普法唯見三乘也別
教唯有初門三乘獨有後門同教具斯二門該攝
中指一即於三云如同教說者義見於此。】


「初即不壞權而即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礙三後即
不異實而即權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是故一三
融攝體無二也。」


【初則下由有四句不得壞等故故即一而不礙三
也後則下譬猶派總成別不動總也是故即權而
不礙一體無二者吾祖曰分非圓外分分圓以成
分圓非分外圓攬分以成圓是即分內之圓圓內
之分也水動故成波波澄故為水何二之有哉。】
[001-0315b]


「問若爾二門俱齊如何復說有權實耶。」


【俱齊三一俱融體無二故。】


「答義門異故權實恒存理遍通故全體無二。」


【以義從門則權實常在法界理圓其體不二也。】


「何者謂權起必一向賴於實是故攬實實不失實現
未必一向藉於權故泯權權不立。」


【如何是門異而有權實耶謂權下釋也非水而無
波有波必賴水無一即無三有三必攬一依本而
成故派總成別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實不失
者有波即有水波波全濕故風停水在故是故攬
實實不失實現下靜水不因波故實現不藉於權
泯權則方便相盡濟河而焚舟權不立也。】


「是故三乘即一雖具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具
隱顯竟恒無盡。」


【三乘者引機假設體本是一就義以明存壞性本
自無故竟有盡一乘普法法爾繁興小智不知故
說隱顯法體無盡。】


「由此融鎔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謂如別教二或唯
三乘如三乘等以不知一故三或亦一亦三如同教
四或非一非三如止果海。」


【鎔者事入理而消鎔故融和而有四句也一唯一
乘普法獨立無一切故如上別教二或唯三乘方
便說三隱一乘故不知一者機劣不知故名為隱
是故不可約一乘機設難也三亦一亦三如同教
[001-0315c]
則三一和合會三歸一如前同教也四非三非一
者性果圓極如前所弁。】


「此四義中隨於一門皆全收法體是故諸乘或存或
壞而不相礙也准思可解。」


【皆全收法體者法界性融分圓俱現故諸乘或存
或壞雖權實俱融就三乘為語也所以不相礙准
此深思可得開解矣。】


「餘釋乘名體等並如別說上來明建立一乘竟。」


【運載體性等廣如起信論別記探玄等釋。】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一之上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一之下


「第二教義攝益。」


【第二教義等者牒章前辨同別教義分齊深廣未
[001-0316a]
明攝機成益故此示之。】


「此門有二先辨教義分齊後明攝益分齊。」


【先辨教義分齊者此顯三乘一乘分齊不同也後
明攝益分齊三宗攝二機各有分也。】


「初中亦有二先示相後開合初中有三義。」


「一者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
如華嚴說此當別教一乘。」


【露地牛車孔目云別教者三車外別索大牛之車
故也自有教義即圓果普因也即章題所謂一乘
教義矣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言十十者欲顯無
盡故孔目曰十數之義含有二門一成圓教門二
不成圓教門今將梵網經等對大經本瓔珞等十
數即是單別不具一切圓故入三乘攝不具十義
數亦有二種一目彼三乘令人分解二目彼一乘
就彼下機相對以顯一乘今用圓數故云十十如
華嚴說者示能詮教而詮上教義也雲花曰今且
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
之與果也此當下指判。】


「二者臨門三車自有教義謂界內示為教得出為義
仍教義即無分此當三乘教如解深密經及瑜伽等
說。」


【自有教義自宗辨也界內示為教者如握空拳以
誘孺子但有言而無物也得出為義伹奔火難實
無三車要問云小乘佛三乘佛並是阿含佛也教
[001-0316b]
義即無分者引而得出義也誘而引之教也是二
不二故曰無分此當三乘教即中間三教於中雖
有權實總為一三乘也餘經即大品普超三昧涅
槃等經瑜伽大智彌勒所問經論等也。】


「三者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界外別授大牛之車
為示真實義此當同教一乘如法華經說。」


【為開方便教者以三乘解行位地等皆為趣一乘
方便因果等法皆是阿含施設故皆是教孔目曰
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別次第法相門等
並約信解門中作如是說若據行法行解亦入解
門界外等者露地等賜大車皆與記別方為示真
實義此當同教一乘即前亦三亦一之同教也要
問曰法華經宗義是一乘經也三乘在三界內成
其行故一乘三界外與三界為見聞故吾家諸祖
皆以法華為同教一乘者多矣此章自有十餘處
文有謂此同教是終頓說也。】


「二開合者有二先別後總。」


「別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


「三乘三句者或具教義約三乘自宗說或唯教非義
約同教一乘說或俱非教義約別教一乘說為彼所
目故也。」


【如文所列為彼所目者為上聲者被也如重空三昧
若為一乘目即屬一乘若為三乘目即屬於三乘
今為一乘所目一一圓融與彼一乘更無異事則
[001-0316c]
自宗失於教義也目者狀目詮目也桓溫在石頭
謂諸公曰若能目此城者當贈二姬孔目曰教是
能目之方便又曰有名之教目有名之義等云云
如教分齊義。】


「一乘三句者或具教義約自別教說或唯義非教約
同教說或俱非教義唯約三乘說隱彼無盡教義故。」


【諸句易解隱彼教義者三機差別小智不見聞大
法故說隱也。】


「總辨者或教義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義俱義
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二句約同教說或皆具教
義各隨自宗差別說也。」


【總論三一也第三句云或具者具教義也三乘為
教一乘為義餘文可知。】


「第二攝益者於中有三。」


【約界分內外二機攝之成益不同也。】


「一或唯攝界內機令得出世益即以為究竟此約三
乘當宗說亦如瑜加等辨。」


【謂三車引出也。】
[001-0317a]


「二或攝界外機令得出出世益方為究竟此有二種。」


【約機通標也。】


「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後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則一
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亦名迴三入一教此如
法華經說若先於一乘巳成解行後於出世身上證
彼法者即屬別教一乘攝此如小相品說。」


【若先等者先同教迴三入一教同教之異名也若
孔目云經云會三歸一故知是同是指教之行相
非釋同教之名會三歸一則是三一共教共故名
同也法華是同教一乘所依之經五教三乘通釋
釋迦如來海印所現一代佛法不出一乘三乘小
乘三宗收盡勿以情取若先下後別教巳成解行
者界內通見聞解行出世唯證入見聞入證皆約
一乘故屬別教小相品者則地獄天子三重頓圓
也。】


「三或通攝二機令得二益此亦有二。」


【二益者出世出出世二種益也。】


「若先以三乘引出後令得一亦是一三和合攝二機
成二益故屬同教此如法華說若界內見聞出世得
法出出世證成或界內通見聞解行出世唯解行出
出世唯證入此等屬別教一乘此如華嚴說。」


【初門可見若界內下不與三合故屬別見聞解行
證入三位就界內外并出出世為義不同耳如華
嚴者所辨乘體教義攝機成益皆是所詮如經說
[001-0317b]
即約能詮教也。】


「第三敘古今立教。」


「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差別非一且略敘十家以為龜
鏡。」


【古今立教者前之二章巳辨所詮乘法攝機成益
三一不同同別亦異將顯能詮經論詮有淺深以
示所宗圓極理宜判教開宗先敘古今名範故說
此門名賢俊傑開判良多且敘十家以示方軌。】


「一依菩提留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謂一切聖教
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眾生根行不同隨根異
解故有多種如尅其本唯是如來一圓音教故經云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等也。」


【菩提流支即後魏至中夏也依維摩經立一音教
一音即淨名經一味一雨即法華藥草喻品謂三
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潤五性三乘不同法雨
一味無差別然此一音或名教本或謂本末鎔融
一大善巧法而圭山乃謂圓教攝於前四一一同
圓海中百川無非海也或名法界大宗或名無盡
圓通自在宗即是華嚴全収諸教大宗也今章與
探玄獨引菩提流支證一音教引維摩經前偈佛
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如來同其
語斯則神力不共法肇曰密口一音殊類異解探
玄云一約類或為天眾現一天音能含餘類各別
得解對人亦爾餘類皆然清涼曰如來一音同時
[001-0317c]
報萬大小並陳玄文雙引流支羅什於羅什下引
經次偈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
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肇曰佛以一音說
一法眾生各隨所好而受行探玄云二約法或為
眾生說施一音亦令人解戒定等清涼曰佛一圓
音平等無二無思普應機聞有殊非謂音本陳大
小又云初則佛音具異後自在機各得圓音一義
有謂與清涼異者悞矣。】


「二依誕法師等依楞伽等經立漸頓二教。」


「謂以先習小乘後趣大乘等大由小起故名為漸亦
大小俱陳故即涅槃等教是也。」


【大中小起正示漸義從小而大亦小大並陳所以
得名為漸也涅槃者捃拾殘機大由小也度十仙
果證羅漢所以前文判屬三乘是也。】


「如直往菩薩等大不由小故名為頓亦以無小故即
華嚴教是也。」


【直往於大故不由小文無迴小之說初成頓說無
權可會故云無小名頓也。】


「遠法師等後代諸德多同此說。」


【隋遠法師齊朝劉虬亦立此二。】


「三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謂漸頓圓。」


【光統即佛陁三藏高弟也大統名惠光南山宗承
之律宗之祖師也常講大經有廣略二疏所立教
門至相搜玄承用也此方首判華嚴為別教一乘
[001-0318a]
人到于今咸受其賜非聊爾人也三教名義如本
疏釋。】


「光師釋意以根未熟先說無常後說常先說空後說
不空深妙之義如是漸次而說故名漸教。」


【由根未熟未堪總聞故先說等也如五時三時之
次第也常無常如以般若對涅槃空不空即般若
對法華等也。】


「為根熟之流於一法門具足演說一切佛法常與無
常空不空俱說更無漸次故名為頓。」


【具足演說故名頓也然上二教釋義探玄周疏並
作此說此乃吾祖略撮彼義以成其文若據彼疏
搜玄中全用也漸教則說三藏翻名辨相彼文云
如約以辨一化始終教門有三一曰漸二曰頓三
曰圓初門漸內所詮三故教則為三所為二故教
則為二言其三者一修多羅二毗奈耶三阿毗達
磨等教則為二則說大小二藏所以如此者良由
三藏詮於三學有兼有正詮此不詮彼二藏之內
說大不說小說小不談大通收一代漸經故言先
空後不空先無常後說常等彼又云二頓教者下
經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
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
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饒益於眾生有大慈悲心
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
身說無盡佛法以此文證知有一乘及頓教及三
[001-0318b]
乘差別以此文中四乘頓用故云具足演說常無
常空不空同時俱說此則化儀有異所說之法不
別指圓覺為化儀之頓義同此也。】


「為於上達分階佛境者說於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
海圓極秘密自在法門故名為圓即此經是也。」


【上達兼地前也分階佛境地上也具周疏義鈔。】


「後光統門下遵統師等諸德並亦宗承大同此說。」


【遵等者即名也光師之高弟也尊嚴敬仰有過其
師者。】


「四依大[銜-金+工]法師等一時諸德立四宗教以用通收一
代聖教一因緣宗謂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謂
成實經部等三不真宗謂諸部般若說即空理明一
切法不直實等四真宗涅槃華嚴等明佛性法界真
理等。」


【立四宗文處頗明。】


「五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三種教同前[銜-金+工]師第四名
真宗教謂涅槃等經明佛性真理等第五名法界宗
謂華嚴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


【護身即寺名也但於前四開出華嚴為法界宗。】


「六依耆闍法師立六宗教初二同[銜-金+工]師第三不真宗
者明諸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等第四真宗者明說
諸法真空理等第五常宗者明說真理恒沙功德常
恒等義等第六圓宗者明法界自在緣起無礙德用
圓備亦華嚴法門等是也。」
[001-0318c]


【耆闍亦以處標名也第三不真等但約俗諦說諸
法如化第四約真諦說空理真實第五約性德常
恒第六約華嚴德用圓滿故名圓宗。】


「七依南岳思禪師及天台智者禪師等立四教該攝
一代東流教。」


「一名三藏教謂是小乘故彼自引法華經云不得親
近小乘三藏學者故又智度論中說小乘為三藏教
大乘為摩訶衍藏二名通教謂諸大乘經中說法通
益三乘人等及如大品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者是
也亦名漸教三名別教謂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不
通小乘者是也亦名頓教四名圓教謂法界自在具
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華嚴是也
亦名秘密教以聲聞等不見聞故。」


【彼自引經者以此教名小監故言彼自引也四教
名義略如演義廣如彼宗。】


「八依江南敏法師立二教一釋迦經謂屈曲教以逐
物機隨計破著故如涅槃等二盧舍那經謂平道教
以逐法性自在說故即華嚴是也。」


【立二教如演義備釋。】


「九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謂臨門三車為
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為第四以彼臨門中牛
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餘義同上辨。」


【義如章初廣如探玄演義。】


「後代信行禪師依此宗立二教謂一乘三乘三乘者
[001-0319a]
即別解別行及三乘差別并先習小乘後趣大乘是
也一乘者謂普解普行唯是一乘亦華嚴法門及直
進等是也。」


【別解別行者解行一一歷別三乘差別諦緣度異
也先習者謂大由小起亦大小俱陳也普解普行
者一具一切故此非華嚴餘宗則無。】


「十依大唐三藏玄弉法師依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
伽論立三種教即三法輪是也。」


「一名轉法輪謂於初時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即小
乘法二名照法輪謂於中時於大乘內密意說言諸
法空等三名持法輪謂於後時於大乘中顯了意說
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一轉法輪謂三輪四諦法輪二照法輪者謂以空
照有故為破遍計性密意言空未顯說有也三持
法輪者謂雙持前二也三性直如皆約理說不空
謂圓成是有依彼自宗伹許不變湛然常存之有
非隨緣有。】


「此三法輪中但攝小乘及小乘中始終二教不攝別
教一乘何以故華嚴經在初時說非是小乘故彼持
法輪在後時說非是華嚴故是故不攝華嚴法門
也。」


【此三法輪但攝小乘等者從小之大但攝一代漸
經小始終三合名為漸故又以三輪義通如真諦
三藏法性宗人亦依光明等經立此三輪持則雙
[001-0319b]
持性相故將三輪攝於三教非相宗意相宗但至
境空心有為雙持耳。】


「此上十家立教諸德並是當時法將英悟絕倫歷代
明模階位叵測只如思禪師智者禪師神異感通迹
參登位靈山聽法憶在於今諸餘神應廣如僧傳又
如雲法師依此開宗講法華經感天雨華等神迹亦
如僧傳其餘諸德行解超倫亦如僧傳。」


「此等諸德豈夫好異但以備窮三藏覩斯異軫不得
巳而分之遂□依教開宗務存通會使堅疑碩滯氷
釋朗然聖說差異其宜各契耳。」


「第四分教開宗。」


【開宗判教者非命世之大才徹法之正眼備窮三
藏囊括百家隱實托權本高跡下者豈能為哉昔
可尚也正而用之理或未然別立新意前列十家
周鑑不遠。】


「於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類有五後以理開宗宗乃
有十。」


【就法分教者法謂能詮教法就此一代教法以類
相從其流有五故次文云聖教萬差要唯有五問
今家以義判教其理安在答若不約所詮之義何
以知其教法有五盖由吾祖以圓通之智眼觀彼
聖教詮小乘行果則分為小教權實偏圓義有不
同則分為彼教故下文云此約法以分教若就法
義如下別辨此分能詮五教不同下辨五類所詮
[001-0319c]
差別於理照著以理開宗者約人所尚道理不同
略有十也。】


「初門者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
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聖教萬差即東流一代部類之多也就此聖教通
為五類小者相從為小不辨部帙大小卷軸多寡
也餘四皆然如人持尺量絹就絹分成五段但言
分絹不言尺等非不用尺今就楚法類分為五非
不以義也。】


「初一即愚法二乘後一即別教一乘指經本中為善
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故立此名也。」


【初一即愚法二乘教謂此教中伹斷煩惱以證我
空不斷所知不證法空愚於諸法羅漢不識赤鹽
貞元云我於凡愚不開寅等後一下指晉經本中
者以章非疏故此晉經唐經名圓滿因輪修多羅
故立此名者而圓教依此立也。】


「中間三者有其三義。」


【中間三者謂始終頓也探玄開二則首開別教一
[001-0320a]
乘前四為三乘三中則開小為小乘中間三教為
共教三乘與此全同章初以別教揀三乘以愚法
在里內為小乘中間為三乘也孰云不揀終頓哉。】


「一或總為一謂一三乘教也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
如上所引說。」


【謂總合三教為一三乘教以此下釋所以何以三
教總為二乘以此三教皆為三人所得故所得者
修因獲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經典雖有權實
皆是通說三法通益三機也如上所引者即三乘
中大品等經共集三乘眾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
益獲益即所得也若云終頓三人共得一果皆得
成佛或引近異遠同者皆是臆說且始教得三果
終頓得一果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分之為二也
今合為一耳。】


「二或分為二所謂漸頓。」


【於上三乘開出漸頓謂孔目問答與今教章分判
諸教所依之經皆就法華之前以判如正法念經
舉正解行別邪解行通三乘教涅槃經等及大品
經三乘終教維摩思益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等
則當頓教金剛般若三乘始教是以今文於三乘
開出頓漸復開始終也。】


「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
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


【以始終等者終教雖云假設地位亦在言說並不
[001-0320b]
同頓教也是故二教共為漸也。】


「故楞伽云漸者如掩摩勒果漸熟非頓此之謂也。」


「頓教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
是佛等。」


【言說頓絕如直默等理性頓顯者法性無多少長
短故解行頓成者淨名云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
殊歎曰是真入不二法門祖曰若無維摩嘿不二
理則一切法不成一念不生等者一念妄心不生
云何不得名佛清涼云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
現前豈不名佛又真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其佛
又一念所謂無念也小乘無一念成佛。】


「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此之謂也以一
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不待觀智如淨名以默顯
不二等又寶積經論中亦有說名頓教修多羅故依
此立名。」


【即四頓之一也菴羅果四漸之一也以一切下略
示所以言說頓絕者以自正也一切解行皆不可
說故不待觀智也嘿顯即真不二理也寶積下重
引得名。】


「三或開為三謂於漸中開出始終二教即如上深密
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


【約大乘初淺後深故開為二會深密者以三時收
漸教也五時則於後開出法華涅槃常住妙典為
四五時今合五作三第三時中收經甚寬又持法
[001-0320c]
輪義亦通也深密經亦說真如妙有但弉師所宗
宗於不變湛然有耳今約通義略分教耳。】


「依是義故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以不空門為終故
彼經云迦葉白佛言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
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
說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食
餓鬼孤獨貪乞次施沙門及婆羅門甘饍眾味隨其
所欲諸佛世尊亦後如是隨諸眾生種種欲樂而為
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懃隨順捨如
來藏常住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乃至廣說。」


【依是義者則依二教始終不同也以空為始不空
為終是然此五教草創於帝心因循於至相脩飾
於賢首也如是則開判於奘師未歸之前且竺汰
之時三論新翻空性並行各符宗旨遂於大乘有
性空二教聖賢繼踵權實遂分今家五教囊括諸
宗故以空為大乘之初門不空為終也始者初始
也終者終極也空不空乃二教所顯之理也非立
名之因也然此始終且顯一理空有相望如圭峯
略辨十對淺深不同雲華曰始教門者復有二種
言始門者如百法明門論六種無為屬一切法攝
人法二空方入空攝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二空為
上言終門者維摩弟子品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
金剛微塵即非微塵等又云今初教門中真如但
是空義不同終教如終二門並具空有二門問弉
[001-0321a]
師還自天竺執定性闡提並不成佛故以深密第
二第三時合為始教有不成佛故復名分亦是大
乘初門所顯之如義同百法是始之初門答以示
義復次下引喻諸佛下合顯在文可見。】


「解云此則約空理有餘名為始教約如來藏常住無
上名為終教。」


【有餘者尚有未盡也常住妙典方盡談故。】


「又如起信論中約頓教門顯絕言真如約漸教門說
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約始終二教說空不空二真如
也。」


【所顯真如既有其三故教成三也有疑用論者當
知經論多含隨用異耳雖開為三然皆三乘也。】


「此約法以分教若就法義如下別辨。」


【如下別辨者指下所詮差別中辨能詮教法之下
辨所詮之義也義則理行果三也。】


「二以理標宗宗乃有十。」


「一我法俱有宗此有二。」


「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犢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為
聚二無為聚三非二聚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
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此即
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


【小乘犢子二十部於六宗所計同異攝部少多備
釋如演義不復更列。】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
[001-0321b]
名二色或四所攝謂三世及無為或五謂一心二心
所有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以
過未體用無故。」


「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世
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
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


【四唯小乘。】


「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虗妄故
出世法實非虗妄故。」


「六諸法伹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
體故此通初教之始准之。」


【演義云五六通大小五少似中論一半向前此通
初教之始者真如義者漸教門中有三門一終教
門二始教門三世間所知門第三復有三門始門
通人天及愚法二乘言終門者論釋謂一切法但
有名謂分別名思惟名等為是大乘近方便故故
云初教之始。】


「七一切皆空宗謂大乘始教說一切法皆悉真空然
出情外無分別故如般若等。」


【始教等者義如分教中辨然此教通分別無分別
教義無分別教義者謂證真如故分別教義者謂
教義即空故今就深指故云無分別也般若者指
所宗經也護身衍師智光竺汰等皆此判也。】
[001-0321c]


「八真德不空宗謂終教諸經說一切法唯是真如如
來藏實德故有自體故具性德故。」


【謂終教等即前常住妙典說如來藏具足無漏性
德一一有體也。】


「九相想俱絕宗如頓教中絕言之教顯絕言之理等
如淨名嘿理等准之。」


【如頓教等者孔目云此如絕於教義相想俱不及
故。】


「十圓明具德宗謂如別教一乘主伴具足無盡自在
所顯法門是也。」


【如是等如前分教中此章同探玄依五教次第亦
順其義以列諸宗次第及釋義也而清涼國師七
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絕相宗九名空有無礙
宗此蓋以性揀相迴大乘法師第七為八以符法
性在法性相之後為深故也少與五教不次又以
性空通始終頓遂以真空絕相収於頓教又亦空
有無礙徹於同教故云前淺後深若空有雙絕亦
収頓教又復七八九三諸師各立欲判淺深定其
[001-0322a]
權實。故清涼序之與今章探玄不同也。彼文云又
上三宗諸師各立故今敘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
競故不言耳。】


「第五乘教開合者於中有三。」


【乘教開合者。良以諸家判立各有聖教以為依據。
不可全棄。又聖教開合本由機異。設云平道亦為
化生。合雖多過開亦未能全無於失。是故今家開
合全収無過不離。故有此門。】


「初約教開合。二以教攝乘。三諸教相収初約教者然
此五教相攝融通。有其五義。」


【此即諸文判教之後總相會通也。伹立文小異義
旨大同與探玄全同。但彼開四有二說。此少一門
耳。既云五教相攝。終頓在其中矣。】


「一。或總為一。謂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


【本末二相譬若五金大冶烹而為一。故云本末融
鎔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圭峯言。圓教攝
於前四。一一同圓海中。百川無非海也。或名一圓
音教。或名滿藏。或名無盡圓通自在宗。略如同教
䇿出。】


「二。或開為二。一本教。謂別教一乘為諸教本故。二末
教。謂小乘三乘從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
乘小乘望一乘悉為方便故。」


【是前一中約本末開成二也。一本教等者。初說華
嚴為諸教本。清涼云。將欲逐機漸施末教。先示本
[001-0322b]
法頓演此經。二末教等者即前四也。既從所流故
稱為末。又名究竟等者。此約有果無果以分二。亦
名稱法本教逐機末教。亦名正乘方便乘。探玄云
或開為二謂一乘三乘教。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
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亦名共教
不共教。如上引智論。或約同別。或約大小。或約權
實。或約曲直。或約漸頓等也。】


「三。或開為三。謂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開出愚
法二乘故。」


【謂一乘等者。探玄云或開為三。謂小乘三乘一乘
教。智論既將此經不與二乘共。名為不共。即是一
乘大品等。為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是三
乘四阿含即是小乘。清涼曰。或後一是不共。此三
亦順四乘。此上二門三乘皆備収終頓。皆是方便
為三人所得非究竟也。若清涼圭峯分三教中於
五教內。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與今不同。】


「四。或分為四。謂小漸頓圓。以始終二教俱在言等故。」


【謂小等者。此是探玄第二義。以彼分四有二義。一
於上共教中約存三泯二。開兩教故為四。一別教
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存三也。三同教一乘
如法華等泯二也。四別教一乘如華嚴等。深密既
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等俱不成佛。許其
入寂不起。是始教存三也。若終頓二教共談一性
無有五性。入寂二乘非真滅度。是泯二也。由此義
[001-0322c]
故開入一乘宗中為同教一乘。清涼曰。終頓二教
雖說一性一相。無二無三。是泯二也。又云實教頓
教並皆不融為同教一乘。演義云。不辨圓融具德
故非別教。貞元大疏其理一也。若爾者前二門則
以皆為三人故終頓總入三乘教攝。第四門則取
泯二故終頓入一乘攝。文理甚明。又皆指法華為
同教一乘。文亦甚多。】


「五。或散為五。謂如上說。」


「二。以教攝乘者有二。」


【教是能詮。乘約所詮。乘教非一。故辨此門。】


「先一乘隨教有五。一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云云。三
絕想一乘如楞伽。此約頓教。四約佛性平等為一乘
等。此約終教。五密義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約始教云
云。」


【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云云者。建立一乘中廣顯同
別。不復更書三絕想一乘。孔目云會彼五乘成無
分別離相一乘。出楞伽經。第四可見五密義意者。
要問有八意。故說一乘。彼一乘是隱密相引二乘
[001-0323a]
說非顯了說也。】


「二。明三乘亦有五。一小乘中三始別終同以俱羅漢
故。二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故。三終教中三
始終俱同並成佛故。四頓教三始終俱離云云。五圓
教中三始終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云云。」


【小中三始別終同者。探玄云謂始約因修四諦緣
生六度等別。終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故云
俱羅漢等也。二始教等者。探玄有二義句。彼云若
據聖諦緣生六度行異。亦得名為始終各別。此是
第二第三時教說也。即是今義。彼又云。二始同終
別三。謂同聞般若同觀無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
如前所引說。彼前所引者亦即大品等共教三乘。
若如是者。始教既皆共教三乘。則亦有同觀無性
各得自果始同終別之句也。三終等者。始同者同
聞般若同觀性空故。終同者並成佛故。探玄又有
近異遠同三。謂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後同以大乘
令得度等。名若力士經大般若等諸大乘經。於中
雖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以約始終一類此世定
故。如是說者則終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終別。三同
聞般若等故始同也。皆為三人所得故終別也。以
終教亦収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終俱別三。以大品
等通說三乘法通益三人。則諦緣度別是三法始
別也。通三人得益是終別。雖有權實皆具三乘。此
世根性定故。未過八萬劫等未迴心故三始別終
[001-0323b]
同。三約此世根性異。未至無餘位不發心。須說二
乘。引令入道諦緣度不同始別。又以八六四二萬
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別。酒消然後覺終同也。四始
終俱同三。始同同聞同觀也。終同者以許迴心作
佛也。四頓教始終俱離者皆不可說故。五圓教中
三。汝等所行釋始同皆得授記終同也。】


「三。諸教相收者有二門。一以本收末門。二以末歸本
門。」


【所以辨相收者。欲顯方便正乘上下相望權實不
同。令知末有所歸耳。然有二門並約一乘辨也。本
即一乘。末即諸教。以諸教雖有相收為本之義。而
本義不成。以畢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
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初中於圓內。或唯一圓教以餘相皆盡故。或具五教
以攝方便故。頓教中或唯一頓教亦以餘相盡故。或
具四教以攝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
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圓內餘相盡者本來是一乘故。或具五攝前四為
方便故有五也。此通即不即二義。如下七八二門
辨。頓教中亦餘相盡者一切不可說不知一故。或
四攝前為方便者從漸入頓故。熟教亦名實教或
名終教。或一亦以餘相盡故。或三前二為方便故。
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等。故初教或名始或名分
以空有二宗皆未盡大乘法理總名初教。或一約
[001-0323c]
自宗。或二攝小為方便。小根不定堪入初教。即便
定等。故小乘唯一。】


「二以末歸本小乘內。或一以據自宗故。或五謂於後
四教皆有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謂
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頓教中
或一或二。圓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前四皆有趣歸之法。則知自宗非是究竟故名方
便。隨宜巧便假施設者也。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
乘故。或五皆有為方便故。初教或一約自宗或三
於後二教皆有為方便故。頓教中或一約自宗或
二於後一皆有作方便故。當知此章終頓二教但
屬三乘。皆須入一方名究竟。望後圓教皆名方便。
若約泯二顯一屬於一乘則不名方便。以後三教
皆名□乘。今非此義。圓教唯一以究竟故。】


「是諸教下所明義理交絡分齊。准此思之。」


【交絡者如五教互望分齊也。】


「是則諸教本末句數結成教網。大聖善巧長養機緣。
無不周盡。」


【本末句數者。則上來諸教相收諸句也。結成教網
則鎔融為無盡圓宗也。是則融前諸教為究竟之
圓。多澇漉根緣無孑遺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圓教
攝。有謂但融圓中自有四諦等法。不取前教者豈
足以語道也。】


「故此經云張大教網亘生死海。度天人魚置涅槃岸。
[001-0324a]
此之謂也。」


「第六教起前後者。」


【教起前後者略辨如來一代所說。約時顯教本末
交映與奪相資方為善巧攝生方便也。】


「於中有二。初明稱法本教。二明逐機末教。」


「初者謂別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樹
下。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
法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該於九世十世。盡因陀羅
微細境界。則於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
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並同時顯現。」


【稱自得法。直說根本一乘法也。於中有四。初正陳
本法。第二七日者順論眾也。以時因陀羅該前後
故。周疏具有會釋。十十法門即同時具足等十十
門也。言理事等者等餘行位人法等事法也。前後
者前即初成後即末代。乃至今後見聞等並在此
時顯現。】


「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則該於九世。卷則在於一時。
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緣起故。無二相故。」


【初徵有何所由。前後復同時。同時亦前後耶。答卷
舒自在。故不同末教卷舒異門不得自在。此宗舒
卷牙即是故該九世攝一時鎔融無礙也。又徵何
以卷舒得若是耶。同一緣起故無舒即無卷。有卷
乃成舒也。無二相者珠光鏡明牙相是也。】


「經本云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於一
[001-0324b]
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等廣如經說。」


【廣如離世間品等說。】


「是故依此普法。一切佛法並於第二七日。一時前後
說。前後一時說。如世間印法讀文則句義前後印文
則同時顯現。同時前後理不相違。當知此中道理亦
爾。准以思之。」


【孔目問曰。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巳在他國。異時
異處方與目連等入其佛法。因何華嚴經會第二
七日。佛未移動即有舍利弗等五百聲聞。其祇洹
林及普光法堂並未建立。因何具述在經。答。如來
依解脫德建立一乘。故經云於一微塵中建立三
世一切佛轉法輪。當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其事
也。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即過現未各
有過現未相。即復相入成其十世。當第二七日如
是等法皆悉現前。又曰若欲識華嚴經無盡教義
者。當依六相因陀羅微細智及陀羅尼自在法智。
知今章即用彼文也。下文云廣如孔目問答。則知
自云錄和尚微言。成於章疏。果不虗矣。不熟孔目
問答。則不知此章元由。後賢不可不察。】


「二逐機末教者謂三乘等有二義。一與一乘同時異
處說。二異時異處說。初義者是同教故。末不離本故。
依本而成故。後義者本末相分故。與本非一故。此二
各有二義。一三乘。二小乘。」


【三乘等者兼小乘也。初義者同時異處也。是同教
[001-0324c]
者則表三一和合同時說也。如次章所指末不離
等所以皆同初時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時
也。後義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與
本非一者。以不即義故也。】


「初者密迹力士經說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巳。即於
鹿苑中以眾寶等莊嚴法座。廣集三乘眾。梵王請佛
為轉法輪。廣益三乘眾得大小等果。乃至廣說如彼
經中。又大品經云佛初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無量
眾生發聲聞心。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無量菩薩得無
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無量一生補處菩薩
一時成佛。


解云以此教證。當知最初第二七日即說三乘法。與
一乘同時說也。」


【經中言七日思惟。即思因行緣行也。文處可見義
當探玄本末差別同時兼小乘一乘。三類同時也。】


「二小乘者。彌沙塞律說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後
乃於鹿苑而轉法輪。故知小乘亦與一乘同時說也。」
[001-0325a]


「又普曜經云第二七日提謂等五百價人施佛[麩-夫+少]蜜。
佛與授記當得作佛等。此經所說雖通三乘等教。有
義亦攝人天等法。亦與一乘同時說也。」


【於中各有引經示義。】


「問說時既同。何故說處別耶。」


【此是直問非難問也。】


「答為約時處寄顯法故須同異也。」


【約時處表法要同異也。】


「故地論云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同時者顯是同教
故。處異者示非別教故。如別教一乘在菩提樹下說
者。欲明此是得菩提處。即顯如來自所得法稱本而
說。故不移處說也。餘三乘等法欲明逐機改異。故移
處就機鹿苑而說顯非本也。」


【地論等者。時謂初時。處即覺場。異處謂鹿苑等顯
非別教者移異就機。非是稱自所得一乘別教也。
餘文可知。】


「第二時處俱異者。由與一乘不即義故時處俱別也。
或三七日後說如法華經。或六七日後說如四分律
及薩婆多論說。或七七日乃說如興起行經。或八七
日乃說如十誦律說。或五十七日後說如大智論說。
或一年不說法。經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遊經說。
有人解云智論五十七日者即五十箇七日。與十二
遊經一年同也。」


【第二等者不即義者言本末差別也。八七下探玄
[001-0325b]
大疏皆云五分律。餘並同此末教機異宜聞各別。
故不同也。】


「以此等教證當知三乘小乘並非第二七日說。由與
一乘教差別故。隨機宜故。餘可准知。」


【並可知其中義有依本起末攝末歸本等。此皆略
之矣。】


「第七決擇其意者。」


「然諸教前後差別難知。略以十門分別其意。」


【諸教前後難知者。探玄西域二家之後吾祖有問
二說三教各初說小華嚴初說。如何會釋前章三
宗同時並說。故有此科決擇其意也。言差別難知。
者古來諸德各答釋此問。多說不同。一約頓漸悟
機。二約顯秘二門。三約一音異解。然皆有妨難。不
能決通。第四賢首釋通方決此難。兼會二說。大例
有二。一為此世根定者說。二為此世根不定者說。
今章總籠二例。以為十門。】


「一。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終定者。則見如
來從初得道乃至涅槃。唯說小乘未曾見轉大乘法
輪。如小乃諸部執不信大乘者是。」


【彼文此世根定中有三。此其一也。】


「二。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大乘
初教。即便定者則見如來初時轉於小乘法輪翻諸
外道。後時見轉大乘初教即空法輪迴諸小乘。如中
論初說者是。」
[001-0325c]


【此即此世根不定門也。然此章分成多義。以順前
諸教也。彼但入三入一之二門耳。今即從小入初
教也。而言即空法輪者。孔目等但有以空為始。今
章錄之而成其文。故言即空法輪。其後相宗漸熾。
探玄等方辨乃以三分半人不得成佛。故亦判入
初教。加分名耳。非相違也。中論初者即因緣所生
法我說即是空也。】


「三。或有眾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
入終教。即便定者則初時見轉小乘法輪。中時見轉
空教法輪。後時見轉不空法輪。如解深密等說者是。」


【即深密三輪中初聞唯小。次聞唯大。後聞具三。此
云空不空者約所顯理說。】


「四。或有眾生於漸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頓教。即便定
者即見初示言說之教。猶非究竟。後顯絕言之教。方
為究竟。如維摩經中初三十二菩薩及文殊等所說
不二並在言說中。後維摩所顯絕言之教以為究竟
者是。」


【此約淨名宗在絕言也。文處甚顯。】
[001-0326a]


「五。或有眾生於此世中頓悟機孰。即便定者即見佛
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如楞伽經說。又涅槃
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等。」


【亦即探玄根定中㭊出也。所引皆絕言也。】


「六。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見佛從初即
說三乘教法乃至涅槃更無餘說。如上密迹力士經
及大品經說者是。」


【即彼根定中云或有眾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見
佛始終但說三乘。如密迹力士經云。佛初鹿園說
法時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等。乃至廣說大品大
般若亦同此說。又云以此義准後時所說皆通具
此三乘。如諸大乘經中所說。又云於中雖有權實
不同皆具三乘。是故當知此前諸門權實頓漸不
同。此世根性定不定別皆屬三乘。第七巳下方談
從三入一耳。】


「七。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同教
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
是彼方便阿含施設。是故諸有所修皆迴向一乘。如
會三歸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乘同時說者等。」


【於此世等者三根不定而入一者。迴三入一是同
教也。見自得法是彼方便。捨方便而入正乘。三乘
為教。一乘為義。三一和合。即前圓教。或五前四為
方便故。雖非正乘皆圓教攝。是彼方便故。如奴屬
主也。孔目云。若橫依方便法門有二義。今說一乘
[001-0326b]
中後義與彼究竟圓一乘為方便故說一乘非即
圓通自在義也。意云但與彼作方便得名一乘非
即是彼圓通自在無盡法也。故云依彼教起是彼
等也。阿含此云淨教。意云但是言說耳。】


「八。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
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
以故。為彼所目故。更無異事故。如法華經同教說者
是。」


【文云或有眾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入別教
者。則此類眾生初見佛聞說三乘。久修根熟普眼
智開。見自得法是佛於一乘分別說三。無異事唯
是一乘。故云入別。還是從三入一但根利不見所
捨方便耳。若為彼一乘之詮目一一圓融故更無
異事。孔目云。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從一乘
流故。又為一乘所目故。如法華經同教說者以此
經宗於會三歸一。是故上之二門雖入同入別利
鈍不同。皆就機破會。不同華嚴初成頓說無權可
會。不通二乘。獨談不共一乘。如前別教中該攝一
切本末唯是一乘。則是此經所詮圓別究竟法也。】


「九。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具有普賢機者。則見如來從
初成道乃至涅槃。一切佛法普能初時第二七日海
印定中自在演說無盡具足主伴。窮因陀羅網微細
境界。本來不見說三乘小乘等法。如華嚴經別教中
說者是。此約普賢教分見聞及解行處說。」
[001-0326c]


【此下二門皆約別教一乘。此即探玄此世一乘根
性熟者開二門也。即初時便說本教也。不見三小
者直體顯一。為大菩薩直示法界成佛儀故。不對
二乘無所破故。無權可會。不同法華破異明一。此
約普賢教分等。普賢門中若但約教證以分二分。
則教分中有見聞解行。入證分齊為證分。孔目曰。
此約教分說。又曰此據證說。或開三分。所謂見聞
分解行分入證分。或名三位。或名三生。孔目云。當
是圓教證分巳去。又云當在圓教位中見聞處說。
又曰普賢解行分義是也。三分並是普賢門攝。今
文約教證二分為九十二門。故教分中即見聞及
解行處說也。】


「十。或有眾生於一乘別教解行滿足巳證入果海者。
則見上來諸教並是無盡性海隨緣所成更無異事。
是故諸教即是圓明無盡果海。具德難思不可說不
可說也。此約一乘入證分齊處說。餘可准知。」


【此即一乘根性定㭊成此門。眾生解行滿足證入
果海。則知非是寂滅圓極自在果也。又云即見上
來諸教等者。當知此中果海即是發心品初發心
時取得果耳。亦不思議等所顯之果。此中說者即
顯果海不可說也。此文云不可說不可說者。乃是
具德難思出於數法耳。非言果分玄絕不可說。是
故結云。此約一乘入證分齊處。既言就此處說。顯
非果海明矣。】
[001-0327a]


「第八施設異相者。」


「然此異相繁多。略約十門。以顯無盡。何者十異。」


「一者時異。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說。猶如日
出先照高山等。故論云此法勝故在初時及勝處說
也。」


【時異等者。如教起前後說。】


「若爾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因緣行等如論釋。」


【初七最勝何以不說。思惟因行緣行故初七不說。
論即十地論。廣說如諸疏記。】


「又此即是時因陀羅網等故即攝一切時。若前若後
各不可說。劫通前後際並攝在此一時中也。」


【亦如上說。因陀羅即數也。用顯時之無盡。】


「三乘等不爾以隨逐機宜。時不定故。或前或後亦不
一時收一切劫等。」


【亦如前辨。】


「二者處異。謂此一乘要在蓮華藏世界海中眾寶莊
嚴菩提樹下。即攝七處八會等及餘不可說不可說
世界海。並在此中以一處攝一切處故。是故不動道
樹徧昇六天等者是此義也。又此華藏世界通因陀
羅網故周側諸塵。於此稱法界處。說彼一乘稱法界
法門也。」


【要在下世界海者。即蓮華藏香水海中攝二十重
佛剎。結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皆
如來修因之所嚴淨。常處其中而演說法。七處八
[001-0327b]
會晉譯經耳。及餘下此華嚴藏之外十方無間窮
盡法界之剎並在其中。不動者即不分而遍也。又
此世界通帝網重重無盡。不可說其分量也。周側
諸塵。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等。
清涼云此猶約器世間說。若約智正覺及眾生世
間。即一一佛身支節毛孔皆攝無盡重重之剎。普
賢眾生一一皆爾。並是遮那說經之處自狹之寬。
略顯十重之處。如疏所辨。】


「三乘等即不爾在娑婆界木樹等處亦無一處即一
切處等。」


【在文可見。】


「問若爾何故佛地經等亦在淨土中說耶。答彼經但
云在光曜宮殿等具十八種圓滿。亦不別指摩竭國
等。以彼為地上菩薩說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
土中。此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說。」


【答彼下示彼經相亦不下揀不同。以華嚴指摩竭
國全華藏故。以彼下顯彼經意況為地上說佛地
德故。特於界外受用中顯染淨差別說。非融通說
也。此三下指教分齊也。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共
說此義。則知三乘終教非別教也。】


「若此華嚴皆云在華藏界內摩竭國等。不云娑婆內
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別也。餘義准知。」


【染淨鎔融也。】


「三者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身佛及盡三世
[001-0327c]
間說。如普賢行品云。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
一切說等。」


【謂此等者十身二種十身如玄文具列。仍說用周
等十重無礙。廣顯法界身雲無盡之相通三世間。
常說遍說。所引經文即三世間說也。】


「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說。餘義准知。」


【受用即三身中他報身名盧舍那。孔目云。此約三
乘盧舍那。當彼報身又云化身復說報身。所化千
佛及化千億釋迦亦當報身下閻浮提。七歲出家
等當是化身。若依華嚴即不如此。為有十佛不同。
故其盧舍那等及化釋迦並是十佛化用。應可準
知。又如普賢乘象至行者前即三乘普賢。謂第四
十五知識即一乘普賢。當知三身舍那與十身舍
那德義天遠。普賢既爾文殊亦然。一一皆具主伴。
圓明無盡故。】


「四者眾異。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及佛境
界中諸神王眾。」


【謂此等者如妙嚴品所列。】
[001-0328a]


「不同三乘等。或唯聲聞眾。或大小二眾等。」


【或唯等如餘經說。】


「問若爾何故第九會中有聲聞眾耶。」


「答彼中列聲聞意者二種。」


【有二意則二聲聞各當一意。】


「一。寄對顯法故以彼如聾如盲有顯法深勝也。」


【寄彼聲聞對顯華嚴尊勝。阿羅漢在座同請尚猶
聾盲。其法深玄固可知矣。故云顯深勝也。即釋迦
弟子舍利目連十大聲聞也。】


「二。文殊出會外所攝六千比丘等者非是前所列眾。
此等皆是巳在三乘中。令迴向一乘故作是說之。」


【此舍利弗弟子海覺等六千比丘與五百聲聞叔
姪行異。故孔目云。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聲聞。
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并者兼及也。揀有二
種不同。文殊等者在本會中文殊聞顯後辭佛南
遊故云出會所攝。即舍利弗亦辭佛從文殊遊於
人間以為助化。所將因陀羅惠等五百比丘出於
自房。至道中。舍利弗勸諸比丘觀文殊十種勝德。
文殊如象王迴觀諸比丘。比丘皆得十眼十耳等。
故云所攝六千等為表六根清淨。故化為六千也。
非是下揀五百聲聞。是此會經初所列聲聞眾。此
六千經初不列。故則二類不同。列字悞作引。此等
下其諸比丘位在三乘中迴心人也。非是小乘聲
聞位人。良由文殊遊行經中文殊巳會化令迴心
[001-0328b]
向大。故云巳在三乘中。今令迴心向一乘。故經作
是說耳。孔自云。二約終義辨迴心者如下經文。大
智舍利弗與五百比丘迴心向文殊師利。並言宿
種善根。現六千比丘顯久共修行成實眷屬。舍利
弗身在佛法中。義當聰明位。又曰今復迴心。當迴
之時即得十種大法等。又曰其位在頓悟熟教等。
又行願往後此是菩薩眾。目連鶖子等是聲聞眾。
當迴心前辛苦窮諭愚法位人。孔目又曰如窮子。
長者遣使方便與價等義。當人天及大眾部以去
乃至初教。如舍利弗迴心等義。當初教巳去乃至
頓教及終教巳下孔目化六千者五百比丘化非
聲聞化也。】


「五者所依異。謂此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


【要依海印等者。上云今將開釋迦如來海印三昧
一乘教義有同別二門。若如上說三乘等並在同
教中。豈亦海印出耶。孔目曰。同別由同在海印定
中成。故不在定中。說同教者。入一乘遠方便故。】


「不同三乘等依佛後得智出。」


【即法住智也。】


「六者說異。謂此一乘此方說一事一義一品一會等。
時必結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說。主伴共成一部。
是故此經隨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
十方。」


【謂此下即上所引同說經亦即主伴經。】
[001-0328c]


「三乘等即不爾但隨一方一相說無此主伴該通等
也。」


【一方者逐一方化儀也。一相者一相孤門也。無此
圓融主伴結通十方等也。】


「七者位異。謂此一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齊。仍一一位
中攝一切位。是故乃至佛等諸位在信等位中。餘位
亦然。」


【謂此下即六位相收即入等廣在疏文。略如所詮
中辨。】


「三乘中即不爾但隨當位上下階降皆不相離也。餘
如下說。」


【不爾等以彼但約行布差別上下不同。離字誤當
作雜字。不相雜也。】


「八者行異。隨一菩薩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
定散等差別行相並一時修。如東方一切世界中常
入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養佛等。如是十方世界中
盡窮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時皆遍滿。一念皆遍修。一
一念中亦如此信位滿心巳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
無優劣。又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困陀羅網等。」


【即具信等者以得一即一切。故得升即得斗也。以
一若不成一切俱不成。良由同一緣起故。六相智
融故。相入故。相即故。一一位中定謂正在定散謂
出三昧時也。並一時修者一念徧成諸行也。東方
下互徧同時也。盡窮法界行者顯重重遍也。法界
[001-0329a]
義總成故。亦不分者一身即法界身故。一時下顯
念劫圓融。隨一一門各盡攝故信位滿心巳去。即
約行揀位以一乘是行佛故。如問答云。若具五位
及九位。佛則是一乘圓教攝也。更無優劣前後鎔
融故。又一下諸行共成緣起有同體異體相即成
也。】


「三乘即不爾。地上菩薩猶各有分齊。況地前者乎。餘
如下說。」


【於文可見。】


「九者法門異。謂略舉十重以明之。一。彼有三佛此有
十佛。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
四。彼有八解脫此有十解脫。五。彼有四無畏此有十
無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說三世此有十世。
八。彼說四諦此有十諦。九。彼有四辨此有十辨。十。彼
有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餘門無量廣如經說。」


【相對揀顯十佛如離世間品等。十通十明並如本
品。餘如出現品等。】


「十者事異。謂隨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門。或是
行或是位或教義等而不壞其事。仍一一塵中皆具
足法界一切差別事。因陀羅微細成就隨一事起皆
悉如是。」


【謂如善財隨所遇貪嗔癡等皆得法門。遇山入山
法界遇水入水法界等皆即事即真也。仍一一塵
皆具法界。如一塵是總相。人法理事因果行位等
[001-0329b]
十對二十事法為別相等。一一塵皆各如是。故得
因陀羅等也。】


「三乘等即不爾但可說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
又若以神通不思議力容得蹔現。非是彼法自性如
是。餘可准知。」


【孔目云。初教即空。終教即如。頓教即泯。又若下揀
足指案地并淨名不思議等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復古記卷第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