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19 華嚴經疏鈔玄談-唐-澄觀 (master)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卷第四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第二明教攝者教有二種。


▲一者通相十二分教
亦分大小至下十藏品辨。


▲二者諸宗立教不同今
當略釋。」


【二者諸宗立教等者由前經藏有權實等故有此
門於中三一標舉將說二總辨深玄三開章別解
今初可知。】


「▲夫教海沖深法雲彌漫智光無際妙辯叵窮。」


【夫教海沖深下二總辯深玄有標釋結今初教海
總含深廣文略語深法雲智光略明其廣下經云
一切諸佛雲雨說法唯十地菩薩能安能受能攝
[004-0734b]
能持佛剎微塵法門海故雲雨說法故夜摩偈讚
品勝林菩薩云譬如孟夏月空淨無雲曀赫日揚
光輝十方靡不充其光無限量無有能測知有目
斯尚然何況盲冥者諸佛亦如是功德無邊際不
可思議劫莫能分別知故云智光無際妙辯叵窮
者法華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故四辯八音不能談其狀也。】


「▲以無言之言詮言絕之理以無變之變應無窮之
機。」


【以無言等者二釋即出叵窮所以全依體上起大
用故非是無言非在言故然能說之妙謂無言之
言所說之深謂言絕之理故經云了法不在言善
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徧世間法華云以方
便力故為五比丘說等以無變之變者能說多端
故下經云一法門中無量門無量千劫如是說所
演法門廣大義普運光天之所了等應無窮之機
者所感非一故故九地云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
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
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
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等菩薩
尚爾何況如來出現品云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普
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
無所住者即無變之變也又云佛子如來隨一切
眾生心行欲樂無量差別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
[004-0734c]
者即應無窮之機也廣如下說是知如來教法能
深能廣能高能遠其猶大海周天雖涉而難越孤
峰四絕可仰而叵昇也。】


「▲極位所承凡情難挹。」


【極位所承等者三結成難思唯十地菩薩位極能
承故十地經云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霔大雨唯除
大海餘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如來祕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
除第十地菩薩餘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
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第五經
云佛子眾會廣無限欲共測量諸佛地諸佛法門
無有邊能悉了知甚為難唯精進力夜神云諸佛
法海無有邊我悉一時能普飲等證上可知。】


「▲今乘理教之力略啟四門一大意離合二古今違
順三分宗立教四總相會通。」


【今乘理教下第三開章別解也於中先標後釋今
初應有難云既極位方知何以凡情輙窺大教故
云依憑教理聖教許故故涅槃經云具縛凡夫能
知如來祕密之藏毗盧遮那品云如因日光照還
見於日輪我以佛智光見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
了教也即仰推之智信解而知耳。】


「▲今初且西域東夏弘闡之流於一代聖言或開宗
分教或直釋經文以皆含得失故耳。」


【今初且西域下釋第一門於中三初雙標開合次
[004-0735a]
且不分下雙釋開合後以斯多義下雙結開合今
初也西域開合者如龍樹之釋大品無著之解金
剛等皆合而不分也智光戒賢各分三時皆開而
不合也東夏開不開者如僧肇之解淨名僧叡之
釋思益等皆合而不分也生公之立四輪智者之
分四教等皆開而不合也故諸德見開有失則合
見合有失則開不應局執也。】


「▲且不分之意略有五焉。


▲一則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不可分也二一音普
應一雨普滋故三原聖本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
眾解不同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


【殊途同歸者周易云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
致謂若千逕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寧差
今疏借用乃通三義一約教始隨機異故殊途終
歸顯實故一致二約機則異就理常一三體外無
權權即是實故殊途同致也二一音普應一雨普
滋者一音即是淨名一雨即法華藥草喻品謂三
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潤五性三乘不一法雨
一味無差故彼經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
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
空等三原聖本意為一事故者亦是法華中意故
彼經云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
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等又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
[004-0735b]
故說是經皆為一事也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者
此是通明諸經如經說一無常或有解者以生滅
代謝故云無常或云無彼常故名為無常或云不
生不滅名為無常或即無法可常也或云真如一
法隨染淨緣轉變不常故名無常或聞無常便知
對常以說無常非常非無常以為中道等明知隨
人解不同也又苦集滅道四名則同隨機解殊乃
有四種又涅槃云十二因緣下智觀者得聲聞菩
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又如中論偈云因緣所生
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有多
人解不同也或云既言因緣所生那得即是空要
須析因緣盡方乃會空呼十方空為即空亦為是
假名者有為虗弱勢不獨立假眾緣成賴緣故假
非施權之假亦是中道義者離斷常故名為中道
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雖三句皆空尚不成即
空況即假即中此生滅四諦中義也或云因緣所
生法不須破滅體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設作
假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皆即空無主我故假亦
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二邊故此三翻
語異俱順入空退非二乘析法進非別圓乃是三
獸渡河之意耳或謂即空即假即中三種迆邐各
各有異三種皆空者無主故空虗設故空無邊故
空三種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種皆中者中真
[004-0735c]
中機中實故謂空名中者約真諦故假名中者就
機設化不住化不化故中名中者約一實諦之中
道故此得別失圓或謂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
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
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
但以空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餘亦如是
是知隨聞一法起種種解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偏
機受教圓亦偏矣既隨一文異解何須分判不同
五多種說法成枝流者上義亦傍該諸經今正引
當經立理法界品云法欲滅時有千部異千種說
法等何不尋條以得根便欲派本而為末混淳源
之一味成澆薄之枝流。】


「▲以斯五義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構異端是非競
作故以不分為得。」


【以斯五義下三總結也夫子云攻乎異端斯害也
巳何得執異述同是非競作。】


「▲其分教者亦有多義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須
分之使知權實。」


【其分教者下釋分教中乃有十意前五對前五義
後五顯過於前今初一理雖一味等者謂今欲分
教非欲分理迷於權實寧契佛心。】


「二約佛雖則一音就機差而教別。」


【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教乃在機隨機不
同今分彼教故淨名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
[004-0736a]
各隨所解今分隨所解耳其猶長風是一百竅異
吹豈以一風不殊便謂百竅齊響一雨亦就佛說
三草即就機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異故
經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以一音一雨義相不異故但說一音。】


「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而有異故。」


【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為一事出現於世四十
餘年未顯真實今分一代時教豈妨判有淺深言
隨他意語者佛有三語一隨自意語說自所證一
實等故二隨他意語一向方便引眾生故三隨自
他意語半稱自證半隨機故今分後之二語不分
初一隨自意也。】


「四言有通別就顯說故。」


【四中言有通別者如前所引此通隨聞異解有不
通者就此分之如說人空法有斯即小乘不可名
大若說二空此可名大不得名小說有五性非是
一性說一性處非是說五如是等文無容異解故
須分之。】


「五雖分權實須善會佛意有開顯故。」


【五中有二義故雖分權實不成枝流一善會佛意
所說權教乃是隨宜所說實者稱理究竟二有開
顯者說彼權教是方便門說於實教是真實相不
隨方便為真實則方便門開知實理之普周則真
實相顯故法華經云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今
[004-0736b]
就開顯故不滯枝流約佛施張故須分權實。】


「▲又王之密語所為別故不識權實以深為淺失於
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莊嚴聖教令深廣故諸聖
教中自有分故諸大菩薩亦開教故。」


【又王之密語下有五意顯過前不分此初一也涅
槃第九說先陀婆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
水四者馬釋中一水二鹽三器四馬故彼文云如
是四種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
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
鹽若王食巳將欲飲漿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
欲遊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
種密語是大乘經亦復如是有四無常大乘智臣
應當善知若佛出世為眾生說如來涅槃智臣當
知此是如來為計常者說無常相欲令比丘修無
常相或復說言正法當滅智臣應知此是如來為
計樂者說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復說言
我今病苦眾僧破壞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我
者說無我相欲令比丘修無我想或復說言所謂
空者是正解脫智臣當知此是如來說正解脫無
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學空想以是義故是正解
脫則名為空亦名不動謂不動者是解脫中無有
苦故是故不動是正解脫為無有相謂無相者無
有色聲香味觸等故名無相是正解脫常不變易
是解脫中無有無常熱惱變易是故解脫名曰常
[004-0736c]
住不變清涼或復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性智臣
當知此是如來說於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是
諸比丘若能如是隨順學者當知是人真我弟子
然彼經疏不釋不次所以但案次配釋而云前四
彰權隱實後一彰實隱權今謂前別瑜中即無常
苦空無我而為其次以水方圓任器是無常故鹽
是味故苦器是當其空有器之用故馬由人策不
自在故合中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生死故四
合空者是正解脫故而解脫中空無我苦不淨及
無常即是常故故一空中明有四義並以器喻而
最後佛性彰其妙有即合前馬然空中四義遮無
常等佛性一義顯是真常亦應具說我樂淨等含
在正解脫中不動是樂無相是淨無變熱惱即是
常義馬又我義是則此中具彰八行由於生死無
常等中密顯常等故為密語又初標中鹽在初者
亦是苦空無常無我而為其次如常所明故此釋
不同古師之義然引此文意令隨所說言須善得
意豈可混然不分權實言不識權實以深為淺等
者第二意也如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而謂但是
如來方便說者是以深為淺也不能正修高推聖
境即不能速證無上菩提故云失於大利離世間
品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淺為
深虗其功者由如世尊為止亂想令數息看心為
厭苦者令出三界眾生不了耽味為真勤苦不巳
[004-0737a]
多用功力所獲至微不得涅槃一日之價故云虗
其功故即虗廢功力也言莊嚴聖教令廣深故者
第三意也謂分析權實空有取捨偏圓遲速方知
佛法微妙深玄無不包攝譬猶不泛大海豈識邊
涯不識木石安知真寶故智論釋法施云依隨經
論廣作義理為立名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權實
則謂三教大同今明大乘尚有權實何況小耶小
乘比大猶若螢光方於日照故小是佛教尚被斥
訶況於儒道比之佛法則天地懸隔矣以此重重
揀之方知佛法深奧言諸聖教中自有分故者第
四意也如解深密立三時不同解節金光明立三
輪之異涅槃自分半滿又約五味之差皆佛自分
也言諸大菩薩亦開教故者第五意也若無著之
扶五性及與三時龍樹之判四門共與不共皆揀
權實有取捨也。】


「▲以斯多義開則得多而失少合則得少而失多但
能虗巳求宗不可分而分之亦何爽於大旨故今分
之。」


【以斯多義下第三雙結離合而捨合從離。】


「▲第二古今違順曲分為二先敘此方後明西域今
初諸釋雖眾略敘數家勒為五門。」


【第二古今違順中一一師中多分為二先敘昔義
後辨順違。】


「▲一立一音教謂如來一代之教不離一音然有二
[004-0737b]
師一後魏菩提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報萬大小並
陳二姚秦羅什法師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普
應機聞自殊非謂言音本陳大小故維摩經云佛以
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


▲上之二師初則佛音具異後則異自在機各得圓
音一義然並為教本不分之意耳。」


【一音中疏上之二師下辨順違先出彼意言各得
圓音一義者言含縱奪縱之則順下出現品明如
來圓音有其十義十義之後復六句融通今但得
十義中之一耳初師即順善口天女一聲之中與
百千種樂而共相應則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後
師即順如水一味隨器成異則如來本無多音故
云各得一義耳又此二義若不會釋敵體相違互
不相許則齊楚俱失並應奪之若取各自所宗故
各得一義而與之耳然並為教本下又都奪耳。】


「▲第二立二種教自有四家一西秦曇牟讖三藏立
半滿教即聲聞藏為半字教菩薩藏為滿字教隋遠
法師亦同此立。」


【隋遠法師亦同此立者彼涅槃疏初云聖教雖眾
略有二種一聲聞藏二菩薩藏是也。】


「▲斯則文據涅槃蓋是對小顯大通相之意未於大
中顯有權實亦含半滿。」


【斯則下順違先明其順順於至教涅槃半滿前巳
廣引言蓋是對小下辨違上言順者但順通相之
[004-0737c]
意未知佛之深旨半滿之言顯在小大密意復有
以機為半以實為滿則大乘中有半滿矣亦猶緣
覺聲聞開之有異則成二乘合之有同總稱為小
權實亦爾開之有異權可稱半合之大同故並稱
滿是則實教唯滿小教唯半權大乘者亦半亦滿
也。】


「▲二隋延法師立漸頓二教謂約漸悟機大由小起
所設具有三乘故名為漸若約頓機直往於大不由
於小名之為頓。


▲此雖約機說有漸頓而所說法不
出半滿。」


【此雖約機下辨順違直出立意不離半滿半滿順
違即此順違也言不出半滿者頓即前滿漸具半
滿以具有三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滿故以機就教
有直有曲故分漸頓耳。】


「▲三唐初印法師亦立二教。


▲一屈曲教謂釋迦經以逐機性隨計破著故如涅
槃等二平道教謂舍那經以逐法性自在說故如華
嚴經。


▲又此二教略有四異一主異謂釋迦化身與盧舍
那十身異故二處異謂娑婆界木樹草座與華藏界
中寶樹寶座等異故三眾異謂為聲聞及菩薩說與
唯菩薩及極位同說異故四說異謂局處之說與該
通十方之說異故。」


【三唐初印法師下第三師先敘昔義中有三初總
[004-0738a]
標二一屈曲下正立三又此下揀異。】


「▲此約化儀以判。」


【此約化儀以判下辨順違先順後違順中三初一
句總出立意第二遮破釋成第三結成昔義今初
第一半滿結所說法立第二漸頓約機以立今此
一師約化儀立謂佛以法化生有曲直故即化法
儀式不同耳。】


「▲然華嚴雖有隨諸眾生各別調伏皆是稱性善巧
一時頓演涅槃等雖說一極或對權顯實或會異歸
同一切如來或說不說故云屈曲。」


【然華嚴下第二遮破釋成謂刊定記不許此師立
義先破總名後破四異今為昔通則遮其破耳文
即分二先救總名後救四異今初至故云屈曲此
是救其破於總名彼疏破中先牒義竟云若爾涅
槃法華維摩楞伽密嚴勝鬘佛藏經等皆釋迦說應
不明於如來藏性實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華嚴
梵網既舍那說何故華嚴說於四諦普賢行等品
中皆云隨諸眾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又問明淨
行梵行三賢十地離世間入法界等諸品之中不
應皆說對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今疏云雖有隨
諸眾生各別調伏此牒其破平等教中有屈曲之
文言皆是稱性一時頓演者釋成是平道之義以
稱性之巧無邊差別皆是平道又一時頓演不同
屈曲說權之時不說實說實之時不說權說四諦
[004-0738b]
唯為小乘說六度唯被菩薩故一切並陳尤顯平
道又說隨眾生者說於世尊餘處隨機非此經中
是隨機說言涅槃等雖說一極者此牒其破屈曲
教中有平道之文或對權顯實下釋成是屈曲之
義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取隨
機隱顯為屈曲耳此上一句是約法華明是屈曲
昔權今實破三顯一明權則未說實說實必廢於
權不同華嚴權實齊顯一時頓用故名屈曲或會
異歸同下約涅槃經以明屈曲涅槃會昔有餘之
義同歸一味涅槃先異後同亦成屈曲不同華嚴
若同若異空不空等一時頓演又云一切如來或
說不說者古德共云如日月燈明佛晨且說法華
中夜便滅度則法華之外非是別時更說涅槃謂
人根利故聞法華竟不復須說涅槃則涅槃或說
不說或有國土唯說三乘究竟不破或有國土唯
說一乘無三可破則知法華亦有說不說不同華
嚴我不見有一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法明是
平道。】


「▲約釋迦為主則未顯十身十身為主必具釋迦。」


【約釋迦為主下第二救破四異彼疏破云又四異
中眾處兩異皆違經說七處並是娑婆界故上破處異
又云出現品云十方諸佛讚普賢言能說此法今
此會中有佛剎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故發心品
中亦同此說準此故知有地前器上破眾異是故此師
[004-0738c]
所立多違教理甚難依也此結破也彼破二異今疏通
二異後一是救刊定破處異初一是遮有餘師破
其主異謂恐有破云下經既云或名釋迦牟尼或
名毗盧遮那明知二主不異何言主異故今通云
釋迦為主但是三身中化身遮那為主則十身具
顯化身乃是十身之一故云必具釋迦是則總別
異也何言不異。】


「▲娑婆之處未融華藏華藏之處必融娑婆。」


【娑婆之處未融華藏華藏之處必融娑婆者此通
刊定破處異也餘處王城舍衛未言即是華藏娑
婆今云七處自有二義故同華藏一約本末分歧
七處即是華藏界中第十三重之內二約淨穢該
徹則摩竭提國其地金剛說初品時華藏世界六
種震動彼疏序云剎該淨穢娑婆震而華藏動豈
不華藏之處融耶故知破其處異自違巳說也所
以不救破眾異者由刊定破最不當故彼眾異中
但云釋迦經中通被三乘遮那經中唯被菩薩則
通局之殊而破彼義乃引凡夫發心豈非菩薩之
器況此經發心又甚深故其說異一種他又不破
故此不救。】


「▲略云四異異實有多誠如所判。」


【略云四異下第三結成昔義言異實有多者更舉
十條一教門儀式異於中復有多義謂全依海印
曾無出入一時頓演與前後次第不同放光集眾
[004-0739a]
一多通局請答言念現相等殊道場莊嚴勝劣不
等故云教門儀式異也二所詮理致異圓融歷別
多義不同十十法門有多差別如義分齊中三成
佛遲速異謂或唯一念或無量劫念劫圓融長短
自在不局三祇及應化故四見佛通局異無論凡
聖許見十身不局地前地上之別故五說教時分
異始成即說時有十重念劫圓融不局三七等故
六化境寬狹異地獄天子六千比丘肉眼遠徹周
法界見不局三千有分限故七因果行位異具足
圓融行布性相交徹故八立乘多少異或說一乘
或無量乘不局三乘五乘定故九利益勝劣異地
獄天子三重頓圓塵塵剎剎無盡利益故十流通
付囑異盡未來際長流不斷諸佛親護非小乘故
歷別細求過此更有故云異實有多誠如所判者
結成昔義也。】


「▲但於屈曲之內未顯法之權實耳。」


【但於下第二辨違既不判屈曲之淺深便令多法
混同無別不能令人善識權實故不依之。】


「▲四齊朝隱士劉虬亦立漸頓二教謂華嚴經名為
頓教餘皆名漸始自鹿苑終於雙林從小之大故。」


【四齊朝隱士等者於正立中約於化儀及時以立
漸說頓說即是化儀頓在始成漸有五時即約時
說。】


「▲然此經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是頓義慈龍降雨
[004-0739b]
以證漸義於理可然。


▲漸約五時次下當辨。」


【然此經下辨順違先順後違順中由依化儀故成
順理便引當經為其證成所引二喻並出現品文
前來巳引漸約下辨違以約時局教有諸妨難故
成違理指在後破。】


「▲第三立三種教亦有三家。」


【第三立三教中二先總標。】


「▲一南中諸法師同立三教謂於前漸頓加不定教。」


【後一南中下別說三師初即諸師同立於敘昔中
二先總明後別明漸義前中分三初正立。】


「▲由漸中先小後大而央崛經六年之內即說為遮
此難故立不定。」


【次由漸中先小下立三之意。】


「▲謂別有一經雖非頓攝而明佛性常住即勝鬘金
光明等是為偏方不定教也。」


【後謂別有下出不定相言偏方者謂大體而言漸
中先小後大而不妨說小之時亦有說大如人十
年弘律不妨私房時說大乘故曰徧方不定指經
云如勝鬘金光明者勝鬘經初云波斯匿王末利
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說金光明經既
非第一頓教又非第二漸中末後而明常住明是
不定言佛性常住者勝鬘經說二種如來藏即佛
性也又歎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
[004-0739c]
是故我歸依即常住義也金光明經三身品中廣
說法身常住故。】


「▲漸中開合諸師不同。」


【漸中開合下第二別明漸義開漸成別自有四重
從二至五。】


「▲或但分為二即是半滿。


▲或分為三即武丘山岌法師謂十二年前見有得
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後齊至法華見空得道名無相
教最後雙照一切眾生佛性闡提作佛名常住教。」


【於分三中自有三師初一師正立。】


「▲此與唐三藏三時之教大同至敘西域中說。」


【後二師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諦三藏初云武丘即
蘇州山寺。】


「▲真諦三藏依金光明立轉照持三輪之教亦大同
此。」


【於第三師中二先指同初師。】


「▲而時節小異謂七年前說四諦名轉法輪七年後
說般若具轉照二輪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後具轉照
持以雙照空有持前二故。」


【後而時節下指異別立疏文稍略彼云謂佛二月
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羅奈鹿野苑中為聲聞
眾轉四諦法輪後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衛國去
祇園五里智慧江邊為諸菩薩及二乘眾說般若
等經此時具二謂轉照法輪又於成道三十年後
[004-0740a]
未涅槃前在毗舍離國鬼王法堂為真常菩薩說
解節等經此時具有轉照及持三種法輪也。】


「▲或分為四。


▲即宋朝岌法師謂於前三時無相之後常住之前
指法華經為同歸教以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故。」


【宋朝岌者第三分四中疏家不欲繁文故但於前
師之外加其異名應具列之。】


「▲或開為五然有二家。


▲一道場慧觀等於無相之後同歸之前指淨名思
益等為抑揚教。


▲二者即前劉公不開抑揚而有教之初取提謂經
為人天教。」


【道場慧觀者即上元道場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
教二無相教三抑揚教四同歸教五常住教言抑
揚者謂抑挫聲聞褒揚菩薩故劉公五者一人天
教二有相教三無相教四同歸教五常住教。】


「▲上來諸師皆於漸中約時開異若不加不定之教
則招難尤多以初有大故雖加不定猶有妨難略顯
五時之妨餘可例知。」


【上來諸師下第二辨順違於中三第一總明順違
第二別破違理第三結成違順初中以上來諸師
從二至五皆先小後大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
之難雖加不定猶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
難而於所立名義之中皆有難也言略顯五時之
[004-0740b]
妨者從後破之既破五時四三二時皆巳破竟故
云餘可例知。】


「▲初明十二年前為有相者自違成論成論云我今
正明三藏中實義實義即空。」


【初明十二年等者第二別破別破二家五時即為
二別今初破道場五時即分為五言成論云我今
正明三藏中實義實義即空者破第一時引其三
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論以成實論意云我今成立
小乘中實義故云成實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
實義即空明小乘巳說空竟何言見有得道不可
不見實義而得道也。】


「▲又阿含中云無是老死即法空也無誰老死即生
空也。」


【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經然經文相續云無
是老死無誰老死此即明十二因緣人法空義是
老死者指老死法體誰者即人也故無是老死即
老死法空無誰老死即主老死我人空也然諸經
論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義故一
從多分少分說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從顯了不
顯了說雖說法空未全顯了故言不說法空耳若
從不顯了說及少分說則亦明法空今從此義。】


「▲又智論云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摩訶衍中明十
方空為大空。」


【三藏中明法空為大空等者第三引大乘論彼釋
[004-0740c]
十八空揀二宗大空之異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
言三藏亦小乘教耳。】


「▲皆顯小乘巳有二空。」


【皆顯以下結上三文。】


「▲若云第二時說空者十二年後方制廣戒豈唯說
空。」


【若云第二時下破第二時於中三一破說空二破
不明常住三結立正義初中又二第一引制戒明
十二年後說有故戒經云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
意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
人道此是釋迦如來於十二年中為無事僧說是
戒經從是巳後廣分別說明知十二年後始制廣
戒廣戒即是明有。】


「▲又智論云從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說般若豈前不
說空。」


【又智論云從初得道下第二引論通說般若明十
二年前巳說於空非局十二年後般若明性空之
智故。】


「▲若云第二時中未顯常住者實相般若豈無常耶。」


【若云第二時中下第二破不明常住於中文四初
反質破實相即常故。】


「▲涅槃亦說佛性亦名般若。」


【涅槃亦說下第二顯正破上即理量此即聖言量
般若既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
[004-0741a]


「▲是知實相般若即是正因佛性觀照即為了因。」


【是知下第三會義破謂會釋二經使第二時同第
五時以義同故謂二種般若即二佛性在名則異
在義不殊言實相為正因者即第一義空名為佛
性第一義空即實相異名觀照為了因如燈了物。】


「▲又般若離四句何曾存空般若不壞四句豈無妙
有。」


【又般若離四句下第四縱奪破先奪則拂迹入玄
理絕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為般若者非真般
若也故經云般若非有相非無相亦非有無相亦
非非有無相離一切諸相何得存空故中論云諸
佛說空法為離於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言般若不壞四句豈無妙有者此即縱也縱其是
空亦須是有尚是四句何況有耶故般若經云般
若不壞色不壞受想行識即不壞有也餘文可知
故智論云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則四句皆實又因緣所生法即空即
假即中即中有遮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則四
句便成四謗得旨則四句即是四德下說正義躡
此而起。】


「▲是知小大各有四門而但言初有次空者各得一
門之意。」


【是知小大下第三結立正義也此則縱而奪之縱
其初有次空則各得一門之意奪其不識四門之
[004-0741b]
意則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門者小乘以阿毗
曇明有門毗曇即今之俱舍遵一切有部故成實
即是空門實義是空故毗勒論即亦有亦空門其
非有非空門未見論文即惡口車匿見此入道有
云犢子部亦計我非有非無恐未指定大乘四門
者如涅槃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
斯即有門也又云石無金性乳無酪性眾生佛性
猶如虗空迦毗羅城空大涅槃空即空門也又云
眾生佛性亦有亦無何以為有一切眾生悉同有
故何以為無從善方便而得見故即亦有亦無門
又云眾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
角百非斯遣斯即非有非無門也若取經論唯識
多明有門掌珍多說空門辨中邊論多顯亦有亦
空門中論多辨非有非空門。】


「▲若云第三時中但名抑揚亦非常者。」


【若云第三時中下破第三時文二先雙標。】


「▲淨名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觀身實相觀佛亦
然豈無常耶。」


【後淨名云下雙破先破第三時中不明常義可知。】


「▲般若亦云二乘智慧猶如螢火菩薩一日學智如
日之照豈非抑揚。」


【後般若亦云下破獨得抑揚之名以第二時中亦
抑揚故二乘螢光抑也菩薩如日揚也。】


「▲若云第四時中但顯同歸亦未明常者壽量品云
[004-0741c]
常住不滅又方便品云世間相常住等豈無常耶。」


【若云第四時下第四破第四時但破不明常住不
破同歸之義。】


「▲五以涅槃為常住者當教可爾而涅槃之時亦有
小乘之見如阿含中說如來涅槃之相故。」


【五以涅槃為常下破第五時許其涅槃是常住義
責其涅槃無有小乘以至涅槃皆有大小故如阿
含中說如來涅槃之相者彼說如來於純陀家乞
食食旃檀木耳美後患脊痛於拘尸那城娑羅雙
樹間逆順出入超越三昧於第四禪中入火光三
昧燒身滅度唯留舍利為人天福田身智俱滅入
無餘涅槃是也。】


「▲若以人天為初者提胃雖說戒善得道皆通三乘
故彼經云提胃得不起法忍又違密迹經中第二七
日說三乘故。」


【若以人天為初下破第二家即劉公之義言提胃
雖說戒善等者彼說如來在樹王下成道於七日
中無人知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提胃波
利此二居士明究陰陽鑽龜易卜知佛成道名為
樹神提胃獻[麩-夫+少]四天王奉鉢如來受巳始為提胃
說世間因果此約小乘相不妨為大謂彼經又云
五百賈人得受五戒先自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
罪得四大本淨五蘊本淨六塵本淨五根本淨提
胃長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賈人得柔順忍二百賈
[004-0742a]
人得須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順忍三百龍王得不
起法忍自餘天等無量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又普
曜經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賈人施佛[麩-夫+少]蜜佛
與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齊成
明知非獨人天也然提胃塔現在土火羅國上所
引經皆明初時巳說大也言又違密迹經中第二
七日說三乘故者既第二七日巳說三乘那言最
初唯人天教此經即大寶積密迹力士會第三卷
當第八是初竺法護譯。】


「▲然上五時等皆以約時剋定則有所乖揀去不定
從多分說亦有理在。」


【然上五時等者第三結成違順也上結前違而言
等者等取四三二時也言揀去不定從多分說亦
有理在者結成順也有二義故故得順理一揀去
不定則無剋定之失不違密跡等經二從多分說
不違自所立義故有理在。】


「▲二後魏光統律師承習佛陀三藏。」


【二後魏光統等者第二師先正立中二先明所承
後顯立義今初言承習佛陀三藏者佛陀是西域
人同學五人四皆得道思欲亡身求之友曰道須
緣會不可強也汝與東土有緣彼有二弟子汝若
度得必當得道佛陀初至於此當後魏孝文始在
雲州投之見重初於一康家供養夜見火光云云
及移都洛陽陀亦隨之彼為立少林寺知後為則
[004-0742b]
天所取遂指水令西山透隴而流其二弟子一是
稠禪師得道二是光統故云稠公解虎於東谷佛
陀指水而西流也。】


「▲亦立三教謂漸頓圓初為根未熟者先說無常後
方說常先空後不空等如是漸次故名為漸二為根
熟之輩於一法門具足演說常無常空不空等一切
具說更無由漸故名為頓三為於上達分階佛境之
者說於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德圓極祕密自在法
門故名為圓。」


【亦立三教下顯立義也於中漸約不具頓約具說
不同延公大小相望成頓漸也言具說者即如涅
槃說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等又
云若空不空若常無常等皆令廣開即是頓也三
圓教者即是華嚴。】


「▲此亦約化儀說有前後耳。」


【此亦約化儀下辨順違此師所立義多順理故不
辨違於中先出立意後解妨難今初此亦約化儀
說有前後者頓中化法無異漸中別時說空不空
即名為漸同時說空不空即名為頓故是化儀其
第三亦約化法揀異前二從多分說故云此亦約
化儀。】


「▲意明今時堪受頓者必昔曾受化故云根熟上達
之言義兼地前分階佛境即謂地上於理亦通。」


【意明今時下二解妨難也謂刊定記主有其二難
[004-0742c]
一合難漸頓二別難於圓第一難云若漸根生熟
俱漸頓根生熟俱頓則漸頓可分既云未熟名漸
巳熟名頓則此於一漸根但生熟為異無別頓義
或應彼一有漸頓二根生必至熟熟必從生故或
應一切皆是漸根無有不從生至熟故釋曰此第
一難其漸頓自有三難第一漸頓不分難第二一
根具二難第三無有頓根難初一是總後二是別
今為此一通三難皆遣如第一難刊定以根定於
漸頓則有此難今不以根定於漸頓何有此難謂
為其根生漸說法門名之為漸為於根熟頓說法
門則以為頓何得以生熟俱頓難耶則第一難過
矣既不約根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從生等難耶
則第二第三難過矣又為此難違下自所立義彼
立四教云第三教當初心菩薩第四教義當終心
識如來藏者又自通云言初終者約機勝劣名其
初終非約修行初終時位汝既以根勝劣為初終
何妨此師亦以根勝劣為生熟耶故為此難失古
意也上達之言義兼地前等者通彼第二難於圓
教彼難云既云分階佛境則地前無有堪聞此經
則違出現品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心釋曰彼以
上達分階佛境合為一義故有此難今為此通則
上達為地前分階佛境為地上故不違出現品文
亦不失於大理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豈非分階
佛境之人。】
[004-0743a]


「▲三隋末唐初吉藏法師依法華第五立三種法輪
一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即根本
法輪二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即枝末法輪三我今亦
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即攝末歸本法輪。」


【三隋末唐初下第三師先正立中依法華經第五
即從地踊出品以彼中踊出菩薩問訊云世尊少
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化易不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故佛答云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
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
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巳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
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
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
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今疏引經
便以義隔成於三輪此師以根本法輪是華嚴經
始成正覺頓宣說故其枝末法輪是以根本化之
不得便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為枝末即指華嚴巳
後法華巳前皆為枝末三即法華以為攝末。】


「▲此判全約化儀據法但有大小然法華為於一類
開顯本末若將定判一代聖教収義不盡以法華之
前亦有大故豈般若等皆為枝末又無量義云佛一
切時說大小故。」


【此判全約等者第二辨順違於中此句出彼立教
所依依化儀立非是約法及約根等而言全者對
前光統光統三教一約化儀二約化法三皆對根
[004-0743b]
今此師立唯約化儀據法但有大小下正辨順違
唯有大小則無殊半滿亦攝義不周然法華為於
一類開顯本末者此段會通經意以釋妨難恐有
難言依於法華立義乃是一極之說如何不依故
今釋云自是立教之人不得法華之意法華別為
一類滯小之人故為此說謂執三疑一執小疑大
故為開方便門顯真實相真實相者唯是佛慧執
小乘者是方便門非欲會通一代聖教若以法華
之前皆為枝末法輪則般若淨名勝鬘等經皆在
法華之前並為枝末則抑諸大乘又經但云除先
修習學小乘者明知經意不指般若等為枝末也
又無量義下上引法華破之今引他經破之既云
一切時中皆有大小則先後非獨大中間非獨小
也此皆直破而不收之者下開宗立教之中收於
此義故此略無又先出經意巳是収竟。】


「▲第四立四教者略有四家。


▲一梁朝光宅法師依法華第二立四乘教謂臨門
三車即是權教三乘四衢等賜即實教大乘。」


【第四立四教有四第一光宅中二先敘昔後順違
前中三初正立二出所以三結成初中四衢即四
諦餘可知。】


「▲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並無體故諸子
皆索故。」


【以臨門牛車下二出所以有三所以故三乘是權
[004-0743c]
而義勢連環一同羊鹿俱不得故者羊鹿是虗指
出門不上車牛車若是實出門即合上牛車亦不
上明三皆虗指約法而說者昔指三乘三界門外
二乘出三界無有真實證菩薩出三界豈有真實
證俱無實證名不上車明知三乘皆是權設二並
無體故者既不得車明皆無體以無可得故長者
虗指三車實無界外三乘明是方便盡智無生智
是二乘車體丈六權智是牛車體二乘之智既非
真實丈六權智豈有實耶然上不得約人就法今
明無體直就法明三諸子皆索故者復成上義向
若有體即不合索諸子皆索明皆無體不見羊鹿
故索羊鹿今索牛車明無牛可見故彼經云爾時
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
車願時賜與既索牛車明同無體故牒索耳索車
是喻約法云何古有多釋略要有二一者機索二
者口索言機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謂為究竟不解索乘巳被陶練一乘機發機宜叩
聖義言索耳佛知機熟靈山集會為說法華一極
之旨即是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二口索者巳集靈
山三乘三根皆悉啟言求法求記即是索車為說
與記令其修證即是等賜彌勒序品陳四眾疑徵
佛定因巳是索義文殊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
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巳許等賜方便品初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
[004-0744a]
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
得出巳是開權又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
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即是顯實開權顯實巳是略賜亦是許與身子三
請法說索車譬喻品初騰疑白佛請說喻車踊出
品中彌勒陳疑請說果車開示知見說佛壽量等
即是等賜三根求記即是索車佛皆與記即是等
賜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即是歡喜千二百羅
漢悉亦當作佛皆是賜義故合喻云令諸子等日
夜劫數常得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是寶乘
直至道場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賜。】


「▲是知三皆虗指以為方便。」


【是知等者三結成上義也由上三段展轉相成以
證三乘皆是方便無有實體故古人云虗指三車
而群子競馳火難既夷乃無有二豈合有三實以
為一又非殊途而異獲哉故經云如彼長者初以
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
一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
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
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以是因緣當
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明三皆虗
指也由皆虗指即無體故後得大車並非本望若
昔大是實今得牛車何非望耶。】
[004-0744b]


「▲此則前三是三乘後一是一乘無乖教理。」


【此則前三下辨順違於中有四一總辨順理二明
其有違三會通教旨顯違順之由四結成昔義四
乘無失今初可知。】


「▲若唯說法華為實則抑諸般若及諸大乘了義之
經。」


【若唯說法華下第二明其有違所以違者以抑昔
大乘了義之經皆成權故。】


「▲是知昔大亦有權實法華但會昔權故說三皆虗
指昔實不滯方便故不會之。」


【是知下會通教旨於中文三一明會不會昔之意
二明會二會三之意三明取昔廢昔之意上三段
展轉通難謂初有難云既許昔三皆權何言抑諸
聖教故今釋云非不許其四乘但昔大不分權實
故成抑諸實教耳。】


「▲若約會權歸實即是會三為一若破小顯大即是
會二歸一。」


【若約會權下第二會二會三之意謂有問言若爾
為是會三為是會二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會三
歸一昔應無實若會二歸一昔應無權無權則四
乘之義不成無實乃不抑昔時聖教此是光宅之
意若作此宗難者應云昔既有實會二歸一義則
明矣故為釋云會二會三二俱有理昔之權實二
義亦存故云爾耳。】
[004-0744c]


「▲若開權顯實則三是一更無別一。」


【若開權顯實下第三明取昔廢昔之意謂有問言
若會三歸一者為會昔三而為一耶為會昔三歸
今一耶故今釋之明具上二義先明會三為一則
會取昔三後明會於昔三歸今之一以廢昔三立
今一故故約會取昔小亦取況昔大耶以其理不
可分行是佛因故若約廢昔則昔大亦廢況於小
耶以其約教虗設果亦虗指故並廢也然開廢等
言有通有局若約局者約教則廢三立一三教虗
設故約理則開三顯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極開無
三理一極自彰故約行則會三為一三乘之行皆
佛因故約果則會三歸一三乘之因同歸一乘故
三乘之果非究竟故若約通者唯廢一種則約於
教開會等言並通四種今疏從此言若開三顯一
則三即是一者若約理者昔說三理謂各別證今
示法身是同更無異味昔言有三是方便門則閉
於一實今云無三則一理自顯故云此經開方便
門示真實相若約行者昔說三乘之行行各不同
諦緣度等隨修各異今並得為佛因謂三行別則
方便之門閉於一實今會為一則方便門開一實
顯矣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若約果者昔說三
果不同是方便門閉於一實今云三果虗設唯有
極果無上菩提心生歡喜自知作佛則實相顯矣
今疏先明會三為一於中二先正明。】
[004-0745a]


「▲故彼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先所出內是子所
知。」


【後故彼經云下引證引二文證一引藥草喻品證
小行即是佛因二引信解品證大行是其所有良
以小乘昔有二下劣心一謂自行不成佛故法華
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又云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
得此事皆明小行不得佛也故今引藥草以會之
二謂大行非巳分故淨名云一切菩薩聞此法者
應大欣慶一切聲聞皆應號泣聲振三千又云我
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巳如敗種皆明大行
非巳分也故今引信解以示之今初引藥草喻中
文云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
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
佛釋曰諸聲聞等皆非滅度者是廢小果漸漸修
學悉當成佛者是歸實義今但引汝等所行是菩
薩道會行之言者欲明三即是一之義若約果者
三果皆成佛因而非佛果不得云三即是一又皆
非滅度是下廢權之意耳言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者即第二引信解品文文云復經少時父知子意
漸巳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
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巳集即自
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
[004-0745b]
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
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
出內是子所知釋曰此上即委付家業當說法華
經也一切財物即萬行功德先所出內者指於前
文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
取與汝悉知之此即喻慧命須菩提說般若取與
即是出內以法外化名之為出化功歸巳故稱為
內即自利利化之行皆如般若等中今法華中但
示如來知見是其所有不廣諸行今疏欲會三因
為一因故引二文皆明會行餘略不引。】


「▲若廢權立實義說為四如攬三點以成一伊點別
非伊伊具三點昔三既別實不兼權今一全兼成四
無爽。」


【若廢權立實下第二明會於昔三歸全之一於中
二先會昔成今二彰今異昔前中有法喻合法云
義說為四者以但廢昔三教言三是權一實便顯
三外無別一實之法故云義說為四但三為別一
為總耳如攬三點下喻即借涅槃第二三點成伊
喻彼喻三德以成涅槃闕一不可故彼經云摩訶
般若亦非涅槃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法身亦
非涅槃三法若異亦非涅槃如世伊字此喻至出
現品當廣分別今借其喻不取其法謂以三點喻
於三乘以成一伊喻為一乘別說三乘三皆是權
[004-0745c]
合三為一故得稱實非三點外更有一伊合云昔
三既別實不兼權此合上點別非伊縱昔日有實
實亦不兼於權今一全兼者合上伊具三點成四
無爽者結成正義三別有三總合為一故成四也
豈差通途三虗既廢故成一實故經云唯此一事
實餘二則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
無三除佛方便說又云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
著明昔皆方便也。】


「▲若依昔未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見根敗之種今
並說成則今昔有異。」


【若依昔未顯說下第二彰今異昔前但合三為一
一無別法以成四乘今辨一乘別有法門則四義
昭著是為昔所未說而今說之聞所未聞未曾有
法也謂昔日雖有大乘亦說如來藏性涅槃法身
真常之理未曾顯說一切眾生皆悉具有如來知
見唯為一事出現於世不為於餘則一乘三乘昔
權今實於理昭著故叡公云至如般若諸經深無
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包故乘者以之而
運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本應動之門不得不以
善權為用權之為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定皆屬
法華固其宜矣言根敗之種今並說成者引淨名
經證大迦葉自責云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
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
[004-0746a]
斯則二乘自知不成佛也豈非不兼權耶又云我
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巳如敗種此顯煩惱
巳斷不能生也佛名經云我等今者猶如敗種雖
逢春陽無希秋實並是聲聞不作佛義今法華三
根聲聞皆與授記一切聲聞不在此會令轉宣說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則唯實非權故言今並說成
則今昔有異上云根敗之種乃有二意一即根敗
兩字收淨名根敗之士二即敗種二字雙收淨名
及佛名二經敗種之義。】


「▲於文有據義亦極成。」


【於文有據下第四結歸昔義也。】


「▲二陳隋二代天台智者承南嶽思大師。」


【二陳隋下天台四教中二先敘昔後順違前中亦
二先師宗後立教師宗言陳隋者故天台傳云陳
隋二代三帝門師謂陳朝一帝即是後主隋有二
帝即文帝煬帝煬帝為晉王即請為菩薩戒師終
於煬帝之時故云陳隋二代天台山名舉處辨人
僧名智顗而言智者者帝為立號美其德也承南
嶽者故韋虗舟傅云自佛教東流祕密斯闡思大
師之所證智者大師之所弘故思大師一見便云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又入道
場呈心云非汝不證非我不識師資傳芳故並敘
耳。】


「▲立四教云一三藏教。」
[004-0746b]


【立四教云下立教中二先正立四教後通相料揀
前中四教即為四別每教皆有三節一立名二所
詮三所被其四教所詮即四種四諦一生滅四諦
二無生四諦三無量四諦四無作四諦廣如四諦
品今初一三藏教者立名至下當釋。】


「▲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諦理。」


【此教明因緣下辨所詮理其因緣之言通於四教
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假名因緣故中
道因緣為主故四教皆帶之言生滅四真諦理者
苦以逼迫為義集以增長生死為事道以除患為
功滅以累盡為名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證
有道可修迷則苦集生而真道滅悟則苦集滅而
正道生有可生滅故云生滅四諦苦定是苦等故
得名真。】


「▲正教小乘傍化菩薩。」


【正教下明所被鹿苑初轉法輪俱隣五人見諦成
道等但有小乘得道未有大乘得道故名正教小
乘言傍化菩薩者智度論云佛於阿含中雖為彌
勒授記亦不說種種菩薩行故菩薩為傍也。】


「▲二者通教通者同也三乘同稟故。」


【二者通教等者文分為三初正立二引證三解妨
初中亦有三段初名即以同釋通故法華云我等
同入法性肇公云三乘同觀性空而得道也即三
獸渡河一水無二義耳。】
[004-0746c]


「▲此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理是摩訶衍之初
門。」


【此教下辨所詮從緣生法無性即空非色敗空不
要析破故云即空若約中論偈四句初教即因緣
所生法此教即我說即是空第三亦為是假名第
四亦是中道義故此云因緣即空言無生四真諦
者第二重四諦也謂解苦無苦名為苦諦解集無
和合名為集諦解滅無滅解道無道四諦性空本
無生滅不同初教有可生滅言是摩訶衍初門者
揀非深極言初門者以空遣有未彰妙有中道義
故。】


「▲正為菩薩傍通二乘。」


【正為菩薩下所被機雙明二空故云正為菩薩言
傍通二乘者初以空門遣蕩小乘執心令漸通泰
故云傍通。】


「▲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波羅蜜等。」


【大品云下引證此雙證名及所被機既三乘當學
故是通教三同稟也二乘既學即傍為也云何欲
得三乘當學般若如云了法無生名般若者聲聞
學無生便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
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於嚴土利他不生喜樂
但欲趣寂故成聲聞乘若聞無生知從緣生故無
生從緣滅故無滅無生無滅因緣之理如是學者
成緣覺乘若聞無生便知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
[004-0747a]
則無滅即生滅而無生滅故不礙於生滅滅惡生
善悲智兼濟成菩薩乘同學一無生而成三乘故
若欲成自乘當學無生般若又如無所得是般若
羅漢得之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緣覺得之不得緣
相菩薩得之心無罣礙以無所得能得菩提故言
三乘同稟般若以此義推則二乘人同學二空也
而云等者具云欲得緣覺乘當學般若波羅蜜欲
得菩薩乘當學般若波羅蜜此明般若能成一切
道果也。】


「▲然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通淺深不同於共般若
唯共於淺。」


【然教理智斷下解妨難謂有難云此通別教名依
智論共般若不共般若以立何不二名共教三名
不共教而云通別耶故今釋云通則上通別圓下
通二乘遠近俱通共但共小得近無遠故名通耳
別有二義不名不共次下當釋又言皆通者上之
八字字各一義一教通二理通等一教通者三乘
同稟因緣即空之教二理通者同見偏真之理三
智通者同得巧度一切智四斷通者菩薩界內惑
斷見修同也五行通者見修無漏行同也六位通
者從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法同也七因通者
九無礙同也八果通者九解脫二種涅槃果同也
義通雖八因教方知故名通教餘教例可知。】


「▲三別教別即不共不共二乘人說故。」
[004-0747b]


【三別教下文中分二先正釋後不名下通妨難初
中亦三立名可知。】


「▲此教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諦理。」


【此教下明所詮因緣假名當中論第三句無量四
真諦理即第三四諦言無量者苦有無量相非諸
聲聞緣覺所知集滅道各有無量相等。】


「▲的化菩薩不涉二乘故聲聞在座如聾如盲。」


【的化菩薩下明所被機即華嚴法界品意。】


「▲不名不共而云別者兼欲揀非圓故以一因逈出
一果不融歷別而修不得因果圓融故。」


【不名不共下二通妨難初牒疑情謂有難言既言
別即不共便是智論不共般若何不名為不共教
耶兼欲下解釋以別有二義一不共二乘義如上
說二歷別不融故名為別若云不共不兼後義故
云兼欲揀非圓故以一因下出非圓之相一因逈
出者對他顯別不同通教三乘通修今一道出離
逈超二乘亦離二邊以顯中道故一果不融下當
法明別一果不融者果別謂三德三身各不融故
不能一德一切德等故歷別而修者當體以明因
別修布施時非戒等故初地不知二地功德等故
不得因果圓融者因果互望不融不能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故。】


「▲四圓教圓以不偏為義。」


【四圓教下文中亦二先正立後對前結成前中又
[004-0747c]
二先釋義後引證前中亦三節釋名可知。】


「▲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
不別。」


【此教下辨所詮略無無作四諦之言言不思議因
緣二諦中道者即中論第四句亦是中道義而言
不思議者佛性中道故又因緣即空故不可作因
緣思即假故不可作空思即中故不可作二思即
一而三即三而一為不思議因緣二諦即真俗二
諦中道即中道第一義諦三諦義也又融二諦即
是中道不似通教多約真諦別教多約俗諦言事
理具足者通多約理別多約事圓中舉事乃是即
理之事舉理乃是即事之理無理不明無事不具
言不偏不別者不偏者謂非偏真又不滯一邊故
不別者謂不歷別必須融攝故餘義如前大意合
離中辨。】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為圓。」


【但化下三所被根也最上利根即圓融之機。】


「▲華嚴經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
悉受菩提記等。」


【華嚴經云下引證即晉經今當七十三經云佛為
說修多羅名圓滿因輪偈中云彼佛知眾根將熟
而來此會化群生顯現神變大莊嚴靡不親近而
恭敬佛以一音方便說法燈普照修多羅無量眾
生意柔軟悉蒙與授菩提記義則大同名有小異
[004-0748a]
耳。】


「▲別則教理等皆別圓則教理等皆圓。」


【別則教理等者對前結成謂別圓各有教等八事
別教八者一教別謂恒沙佛法別教菩薩不通二
乘二理別者藏識有恒沙俗諦之理也三智別者
道種智也四斷別者塵沙無知界外見修無明斷
也五行別者歷劫修諸波羅蜜自行化他之行也
六位別者謂三十心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真斷
無明是聖位是位別也七因別者無礙金剛之因
別也八果別者解脫涅槃四德異二乘也圓教八
義者一教圓者正說中道言教不偏也二理圓者
中道即一切佛法也三智圓者一切種智也四斷
圓者不斷而斷無明惑斷也五行圓者一行一切
行也六位圓者從初住一地具足諸地功德也七
因圓者雙照二諦自然流入也八果圓者妙覺不
思議三德之果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也故云圓則
教等皆圓。】


「▲又此四教由三觀起從假入空析體異故有初二
教從空入假從假入中有別教起三觀一心中得有
圓教起。」


【又此四教下第二通相料揀於中三一立教所因
二彰其所釋三用四儀式今初然依中論三觀之
偈而用此偈有三重不同一則一教之中各成三
觀如前太意離合中辨二四句各配一教如向立
[004-0748b]
教中明三離合用之以成四教如今文是如云從
假人空義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空入假
者義同亦為是假名以連第二空句故從假入中
者義同亦是中道義以連上假名句故今合初二
句成初二教通用四句為別圓兩教言從假入空
折體異故者謂觀因緣假有之法皆悉空寂云何
知空若云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此十一色合
成色蘊故色蘊空又於此中一一推徵謂一眼色
從八微生假合成色析至極微都無實色故曰色
空此名析法成藏教也若云因緣所生即無自性
舉體即空不須析破故淨名云色性自空非色滅
空體達此色有來即空故云體法明空有通教起
也言從空入假等者即三觀迆邐故成別教謂先
觀真諦本來空寂出觀入俗涉有化生淨佛國土
等故云從空入假由入俗故又多流散次觀中道
動寂無二遠離空有動寂二邊三觀不在一時故
名別教言三觀一心中得有圓教起者即空即假
即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先非後非一非三亦
如前大意離合中第四義說。】


「▲又此四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多故。」


【又此四教不局下第二彰其所釋揀異餘師餘師
或云般若是空教法華是中道教涅槃是常住教
此是圓教此是偏教局定一經今則不爾故云一
部之中容有多故而言容有者不必具多或一或
[004-0748c]
二或三或四故彼師云三藏但謂但明小故方等
對謂呼淨名等為方等教對小說大般若帶謂帶
小說大華嚴兼謂兼別說圓法華無復兼但對帶
唯說圓教但者唯一教對則具四如淨名云諸仁
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等即藏教也迦旃延章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
即通教也富樓那章云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無以
瑠璃同彼水精大非小分即別教也如須菩提章
云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
滅癡愛起於明脫等皆即圓教故具四也般若部
中唯有三教無前藏教巳被訶破不為彼故華嚴
兼者以寄位修行行布羅列兼斯一分故法華唯
此一事實故更無餘教而涅槃十僊果證羅漢者
具於四教若爾寧異方等雖有四教而皆知常住
故得異前垂入涅槃意欲普收故得具四如文思
之。】


「▲又更以四種化儀收之謂頓漸不定祕密頓漸同
前岌公後二謂一音異解若互相知名為不定互不
相知即名祕密。」


【又更以四種化儀第三用四儀式復成八教謂一
頓教二漸教三不定教四祕密教初即華嚴經初
成頓說故二即始從鹿苑終至雙林三乘一乘竝
稱為漸若約化法頓教攝二謂圓及別漸教具四
謂藏通別圓然此二教本是劉虬所立以南中諸
[004-0749a]
師加於不定三教漸中初開有三即是岌公故云
漸頓加岌公後二即於不定教中開出而與前不
定不同謂從一音異解中分成此二寶積云佛以
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釋曰各聞不同即所說不定謂
聞大者知彼聞小聞說小者知彼聞大即名不定
故云若互相知名為不定若聞小乘不知彼人聞
大聞大乘者不知此人聞小即名祕密故云互不
相知謂聞大不知彼聞小小即於聞大者為祕密
聞小不知彼聞大大即於聞小者為祕密此之二
教所說化法俱通藏通別圓故頓中唯二化法餘
三具四教法是故以化儀取法華嚴之圓是頓中
之圓法華之圓是漸中之圓漸頓之義二經則異
圓教化法二經不殊大師本意判教如是又詺圓
教亦名為頓故云圓頓止觀由此亦謂華嚴名為
頓頓法華名為漸頓以是頓儀中圓頓漸儀中圓
頓故。】


「▲此師立義理致圓備。


▲但三藏教名義似小濫以餘三教亦有三故。」


【此師立義下第二辨順違於中復二初總明順違
後別為會釋今初先順後但三藏教下辨違以名
濫故靜法與作四種過一濫涉大乘失以大乘亦
有三藏應名三藏教故二大無三藏失以彼不名
三藏故三特違至教失彼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
[004-0749b]
學者有小乘言揀異大乘故明知三藏不唯屬小
四有不定失以小乘諸部有不立三故如經量部
但立經律二藏故有立五藏成實三外立於雜藏
及菩薩藏故以有此四失故總許其破故云名似
小濫正許初失然下皆為通之。】


「▲所以爾者良以智論之中多詺小乘為三藏故成
實論中亦自說云我今欲說三藏中實義故。」


【所以爾者下別為會釋於中三初別釋藏教難次
總通四教難後重通圓別定其去取今初文有四
節以通五難謂上四失之外第五云何不立小乘
難言四節者一出三藏名之所據二立三藏所以
三明後三不名三藏所以四明不名小乘所以今
初出其所據通違至教之失及濫涉大乘失謂大
小乘論同立此名故濫涉之失不在於巳若有難
言智論之內小乘之名隨自宗語三藏之稱隨他
宗言非共名也故今釋云智論是隨他名成論小
乘云何亦名三藏豈隨他宗耶即由上義不違至
教以羅什譯經多依智論小乘三藏為欲成文二
言雙舉小乘之過不在三藏但責其小心耳故訶
小乘不責所詮三藏。】


「▲初對舊醫戒定慧故立此三事迢然不同異後三
教。」


【初對舊醫下第二明立三藏所以以四教之初敵
對舊醫之三故須特立三藏三又迢然不同故無
[004-0749c]
濫涉大乘所以偏從立號亦猶五塵皆色而色獨
得總名故三藏雖通標總名便為小乘別教言舊
醫者即涅槃第二新醫舊醫之喻舊醫即喻外道
外道戒定慧者然各有二一邪二正舊醫邪戒者
謂狗牛等正戒者謂十善道舊定邪者九十五種所
說鬼神之法或能知世吉凶現神變相也正者即
四禪四無量四無色發五通是也舊慧邪者因身
邊見心發諸邪智撥無因果食糞裸形等也正者
即是因身邊見發諸世智說有因果諸善法也今
佛說三藏教所明戒定慧即是新醫從遠方來曉
八種術如來所說一戒者即五種得戒發一切律
儀無作有作如五部毗尼是也二定者即依八背
捨入九次第定等發六神通是也三慧者即是生
滅四諦破身邊二見六十二見發真無漏成十一
智三無漏根是也此戒定慧一切外道尚不聞名
況有其分故云初對舊醫等言三事迢然不同者
上對舊醫下對通別圓教由不同故立三藏名即
由此義諸部多名三藏從多立名非不定失。】


「▲通教意融三故別教依一法性而顯三故圓教三
一無障礙故。」


【通教意融三故下第三明後三不名三藏所以即
正通大無三藏失謂大乘雖有三藏各有融拂等
義故不立名非無其體言通教意融三者融至空
寂故故法句經云戒相如虗空持者為迷倒若學
[004-0750a]
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境界流云何名為定無
智無得方名真智般若無知如智雙寂等皆是意
融三也言別教依一法性而顯三者以一法性統
之亦不得迢然有別一一法門不離法性故論云
以知法性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以知
法性無亂想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本
有智慧光明無癡暗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等
言圓教三一無障礙者即三而一即一而三非惟
一體統之一學之中攝三皆盡一行尚具一切何
況三耶。】


「▲所以不名小乘教者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三
十四心斷結成真佛故。」


【所以不名小乘下第四明不名小乘所以通第五
難謂有難言何以不名小乘強立三藏而招多失
故今通云以有大乘故不得名小彼教之中亦有
菩薩謂是大乘大乘之中望之皆稱三藏小乘言
六度菩薩者謂三僧企耶別修六度各有滿時皆
是有漏未入見道以無常狠伏貪愛羊令煩惱脂
消功德身肥直至菩提樹下三十四心一時斷結
以見諦十六心八忍八智及非想一地修惑分為
九品各有九無間九解脫成其十八故有三十四
耳廣如俱舍等言成真佛者大乘說此斷惑成佛
乃是八相化身小乘謂為實成故屬小教故涅槃
中詺執此實以為二乘曲見。】
[004-0750b]


「▲故藏通別圓之義四教互有而覈其定實餘三不
成唯成當教中義耳。」


【故藏通別圓之義下第二總通四教難謂有難言
藏教亦有通別圓義乃至圓教亦有藏通別義何
以不得互名而局定耶故今答云四教雖皆四義
互有餘三義傍不成本義如三學大德禪師雖有
戒慧但成禪義以禪長故餘但兼故不盡妙故不
名律法餘二亦然言互有者三藏教中亦有無常
三乘同稟亦別為菩薩說四弘六度亦為菩薩說
一切種智故故藏教有三矣通教有三者亦說三
藏故應名三藏亦說道種智故應名別教亦說一
切種智應名為圓別教具三者亦說三藏故亦說
無生空理故亦說中道一切種智故圓教亦說三
藏故亦說真空之理故亦說歷劫階位修行故亦
應得餘三名故總答云雖則四教各傍兼有覈定
不成云何不成初藏教通等不成者雖有同稟無
常二乘一生得發真斷結菩薩三祇不證故通義
不成雖為菩薩別說四弘六度不詮別理不斷別
惑由約生滅四諦而起於見豈得稱別雖說一切
種智菩薩因中不得即具種智又此種智唯照二
諦不照中道豈得稱圓是則覈後三義不成但成
當教三藏義耳通教三不成者雖說三藏一相無
相故又巳得故雖說道種智只照界內俗非照如
來藏恒沙功德故雖說一切種智只照二諦非照
[004-0750c]
中道不思議二諦故故覈三教之義不成但成通
教義耳別教三不成者雖說三藏恒沙佛法無量
戒定慧異生滅三故雖說無生空理是不可得空
非是但空二乘同見故雖說中道一切種智非初
住發心即具一切種智故故藏通圓三義皆不成
但成別義耳圓教三不成者雖說三藏皆約真如
實相佛性涅槃故雖有真空之理即佛性真空二
乘不知何況得入雖說歷別階位法門無不與實
相相應一攝一切故是則藏通別三義皆不成但
成圓教義耳故云覈其定實餘三不成但成當教
中義耳。】


「▲但判華嚴兼於圓別以就登地巳上約寄位行布
為別義故名異義同亦無大過。」


【但判華嚴下第三重通圓別二教定其去取以彼
判諸經云華嚴兼謂兼別教是則迷其行布謂為
別教但取圓融以為圓教雖成二教各失一邊合
而融通方成了義順華嚴宗由行布圓融二互相
攝故如前行位中辨若與之者則名異義同故無
大過若奪之者則失華嚴本意故今不取是故此
段名定其去取餘義廣在四教要略巳備。】


「▲三唐初海東元曉法師亦立四教一三乘別教如
四諦緣起經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經等三一
乘分教如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如華嚴經等。」


【三唐初海東下二先正立後順違前中二先正立。】
[004-0751a]


「▲然三乘共學名三乘教於中未明法空名別相教
說諸法空是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於中未顯
普法名隨分教具明普法名圓滿教。」


【後然三乘共學下解釋是則未明法空成別非四
諦十二因緣等別具明二空為通不取三乘共學
故前二依天台而小異以不共釋一乘非合三為
一。】


「▲然此師大同天台但合別圓加一乘分耳。


▲自言且依乘門略立四種非謂此四遍攝一切故
無有失。」


【然此師下辨順違先出本義自言下正辨順違良
以自謙非攝一切故得無失若有別理推在攝不
盡中故。】


「▲四賢首弟子苑公依寶性論立四種教。


▲論云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藏如生盲人一者凡
夫二者聲聞三者辟支佛四者初心菩薩。


▲言四教者一迷真異執教當彼凡夫二真一分半
教當彼二乘三真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四真具
分滿教即當彼識如來藏者。


▲初教謂諸外道迷於真理廣起異計二謂小乘於
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唯說生空所顯之理故名
為半如涅槃半字三謂但得不變不得隨緣故名一
分而雙辨二空故名為滿四由具隨緣不變二義故
名具分。
[004-0751b]


▲廣如彼說。」


【賢首弟子下亦二先正立後順違前中五一總以
標舉二論云下引論為據三言四教下正明所立
四初教謂下別示其相五廣如下結廣從略彼疏
又明此所立教依所詮法性以顯能詮初教法性
全隱次一法性分顯三即分隱四即全顯法性雖
一顯有不同故成四耳若約乘收其第二教即是
小乘三即三乘中大乘四即一乘此亦多同光宅
四乘。】


「▲然今判聖教那參邪說若對教主應如此方先立
三教或如西域分內外及六師等。」


【然今下辨順違中先別破後結非前中又二先破
初一後破後三今初有邪正混雜過若對教主下
遮救謂恐有救言若不識邪安能知正邪正對辨
則皂白分明今故遮云若欲爾者應總分邪正然
後於邪正中方可分其大小等耳故為立式應如
此方先分三教於儒教中方辨九流七經於道教
中方論道德之別於佛教中方說大小權實則無
混濫不然即如西域先分內外外中方分六師或
十宗等等者等取內教之中分大小等言六師者
淨名有名一富蘭那名也迦葉姓也二末伽梨名也俱奢
母名子三刪闍夜名也毗羅胝母名子四阿耆多名也
舍欽婆羅弊衣名也五迦羅鳩䭾名也迦旋延姓也六尼揵
名也若提母名子此六各起一見如第六地引。】
[004-0751c]


「▲又依涅槃為半滿者後二既滿不應復有一分之
言既但得不變一分豈名為滿又涅槃半滿豈唯約
二空豈彼不說妙有而訶空耶。」


【又依涅槃為半滿下破後三教然彼師意以真如
有二分具說二分為具分唯說不變為一分但明
生空為半具顯二空為滿今難半滿乃有二義一
若約第二義巳稱為滿不合唯得一分若滿中有
一分義者涅槃滿字亦唯一分則亦未滿故云不
應復有一分之言一分之言意在第三教也二有
救言涅槃但約二空論半滿不約真如等者則違
涅槃涅槃既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所謂大般
涅槃何得言唯約二空論半滿是知二空猶是涅
槃半字雙照空不空方為滿耳故彼經云聲聞之
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見空及與不空故疏
云彼豈不說妙有而訶空耶。】


「▲故其所立未為允當。」


【故其所立下結非也。】


「▲第五立五教略有二家。


▲一波頗三藏立一四諦教謂阿含等二無相教謂
諸般若三觀行教謂華嚴經四安樂教謂涅槃經說
常樂故五守護教謂大集經說守說正法事故。」


【一波頗三藏者案般若燈論序云中天竺國三藏
法師波頗密多羅唐言明友學兼半滿博綜群詮
喪我怡神搜玄養性遊方在念利物為懷故能附
[004-0752a]
材傳身舉煙召伴冐氷雪而越[葸-十+夕]嶺犯風熱而度
沙河時積五年途經四萬以大唐貞觀元年歲次
娵觜十一月二十日頂戴梵文至止京輦昔秦徵
童壽苦用戒兵漢請摩騰遠勞蕃使詎可方茲感
應道契冥符家國休祥德人爰降有司奏見殊悅
帝心其年有敕安置大興善寺仍請譯出寶星陀
羅尼經般若燈論莊嚴論等云云言阿含者具云
阿笈摩此云教也。】


「▲此釋名局以觀行等皆互有故。」


【此釋名局下辨順違以上立義各指一經一經之
中各有四諦觀行等故如華嚴涅槃皆有四聖諦
品廣顯其相大集等經非無觀行等故。】


「▲二賢首所立五教至下當知。」


【二賢首所立等者以下文依之故今略指然昔來
更有耆闍法師立六種教一因緣宗教二假名宗
教三不真宗教謂說諸法如幻化理四真宗教謂
說諸法真空理故五常宗教謂說真理恒沙功德
常恒等故六圓宗教如前諸師今不敘者前四名
即衍公四宗義在立宗之初第五同第五時第六
同諸師圓教故略不引又真宗說真空理常宗說
真理恒沙功德常恒既真空理非常宗應同無常
又三與四但法喻之別故並不引上來此方立教
竟。】


[004-0752b]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