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41 山家緒餘集-宋-善月 (master)



山家緒餘集卷中
四明沙門栢庭 善月 述


教篇


法華秘密例



論密教者皆以法華時中秘密有無為一疑難按玄
文曰法華是顯露非秘密則知此時必無是教也而
釋籤有無時不徧及味味皆有之說則若通有何也
曰是固不必疑唯暗於文相故疑乃生焉今試為決
明先示有無之意且在昔機教未一故須此隱覆而
[002-0205c]
赴被之至於今經機既純一教亦開顯復何用是教
耶譬猶兵家謀䇿用於正戰之時實不用於既破之
後法華如巳破大陣故也玄文信矣其如文或言之
有難者有易者因復旁搜餘文通約四義示之謂有
言同而旨不同機密而教不密縱論而義竟無文通
而意自局者如文曰法華是秘密付諸菩薩此言今
經純圓純妙乃真秘之秘亦微密之即密經秘密之
藏是巳此所謂言同而旨不同也又文曰法說有密
聞大車迹門有密聞壽量者此則約機雖密而約法
仍顯以俱圓乘故妙樂亦云雖密而顯所謂機密而
教不密也又釋籤曰何妨法華亦與諸教十方互為
顯密乃至答云十方容有一席定無此因玄文三對
示相十方此座容有此說然於義則旁其實密教正
以一多對論況此不知彼且約初心及人天被開者
當機後位固所知也抑聞本門無不知之矣所謂縱
論而義竟無也若向文者言似通五味而不專五味
雖三四味亦得言之且初文意問中止以華嚴等三
時對難以秘密橫被而答則知此文唯徧三時通至
般若意亦明矣其次文味味雖不定五但連上一道
竪進之文所以難爾今詳文意上下本不相屬是應
節釋之則無害也即自次正明下正點玄文破古復
於味味下乃記主添破古師所以添破古者意謂今
家不但相成破其偏失抑亦味味皆有秘密不定而
判釋之此固非彼所知也以玄無此意故知是添破
[002-0206a]
也是則皆有之言還歸在昔矣此所謂文通而意自
局也夫得是四意則法華終不可以有此密教也更
復何疑乎。


三疊流變說



經教法相有難而易易而難者如法華明六根功德
有千二百八百之數文都不言數之所自然經四依
所釋法相乃定人師無敢異論者斯不亦難而易乎
至於楞嚴約方世宛轉流變三疊以成六根功德而
人師反瞢其實斯不亦易而難乎甞亦求諸疏解雖
有數家師之說具如集解然皆約漠而無准的至於霅川
別解則曰佛旨難測亦未敢配其法相愚竊甞疑之
豈有文無其實而徒示數而巳抑豈隱其實而弗說
使人自猜揣哉因披究其文細繹數四至經有謂方
位有十流數有三於是始曉然意解乃知流變之數
經固言之矣得非正約方位以云十世數以為三乎
亦於餘數了無疑者是不唯得其實抑又知流變之
旨焉乃復為之說曰三世迁移曰流十方更易曰變
此所以成一千二百功德者在是而巳何者且初一
疊於十方則揀其六唯存四方與世相涉以立根本
十二之數所謂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是也望後二世
則并屬過去至第二疊當見在世乃趣舉前十二之
一約此一方流變言之一復為十則又成十方也一
方既爾餘方例然乃成一百二十矣至第三疊當未
來世亦趣舉百二十中之十約此十方復變為百例
[002-0206b]
餘總成一千二百所謂流變三疊一十百千是也然
則初疊揀六而存四者立本定位故也後還取餘六
足以成十者以第二世正約流變言之故得兼餘不
定之六但舊釋惑於初文故昧之也若必揀而弗用
何以後文每言十方而又及四維耶所以方必變十
者蓋方隨念移或逐物而變故方不定方一而變十
十而變百也世必至於三者始終變極於此故也本
示六根功德而約方世云者以根識徧攝所緣境量
不出此故然始言六根各千二百而又克定優劣增
減不同者蓋從根與方世言之異也夫是則今之所
謂功德乃約妄從用而言故有千二百八百之數若
與法華論同異者增減之數雖同功德之義全別彼
約能嚴之德從法而言故曰以是功德莊嚴六根故
有盈縮能等之異所以盈縮者以增減而顯互用非
根力之有強弱故復以能等彰其無二以無二之德
顯六根清淨則無異也又大論以六根而分強弱與
今對根稍殊彼以眼根義強此以舌根為勝餘雖大
同彼不論數是則彼此文義尤別而妙玄引之蓋泛
例耳非的用也此皆經疏及玄文之意若欲委知尋
文可了。


得得大要論



言有小而實大義有緩而實要者今於小宗得得之
義亦云爾得得云者業成之謂也不知者以為是果
何物而置之知其說者又以小緩而弗論設或論之
[002-0206c]
罕有得其名相之實亦徒云也曾不知有大且要者
是不可不辨夫人不能無為苟有為也非惡則善善
惡雖殊業成之相均也凡業之興甚速而易成始微
而終著續而不斷謂之繩成而不夫謂之種是皆業
之相得之義也苟知惡業之如是可不畏而去乎善
業之如是可不務而行乎此得得所以為遷善遠罪
之䇿莫大至要之說也按彼小宗亦具四門得得之
義蓋出有部故輔行云準於有部立以得得漸以後
得得於前得故使往業能至未來於是一念業成則
有業法有大得有小得亦云本法法得法得法俱法
後等皆異名也通作無作善心惡心歷剎那三世論
之委如彼文茲略不辨今姑示其所以難者二義而
巳一者得名所從二者得分大小何謂得名謂獲義
亦成就義又得獲即成就成就即得獲互相為義也
義見婆娑施設等論而重言之何也或云通約大小得言之此
說雖通未善的意今謂以四義故乃從第三一得以
立其名謂一念足故三數成故後得前故名義同故
故云漸以後得得於前得即其義也況俱舍顯以第
三名為得得若從第二則無上諸意何謂得有大小
或約得一得二以為名或云前後以為大小或約強
弱以說云云是皆先達之論未易優劣也然而得之
大小姑是其名苟未得其實均謂未然可也要先示
名下之實而後始得言其大小所謂實者業法得得
之義也凡業之善惡必有因有緣或心為其因境為
[002-0207a]
其緣或境因心緣以至具度等皆業法也亦謂業之
方便耳若猶心念未與物合且是業法而巳要心外
假身口與彼交按乃能施為造作此所謂大得得業
法之義也方其身口起時若非意業兼發則亦從而
無用何大得之有苟一念有間身口尚不自運況業
之可成此所謂小得得大得之義也故俱舍云得得
起時成就法得此之謂也使徒有此念若非身口與
之俱運其欲成業得乎是則身口不時成前業法亦
能成於後念此所謂大得得小得之義故俱舍云法
得起時成就本法及與得得良以此也說雖前後本
非異時蓋祗一剎那有此相互相成得耳既以身口
為大得則相彰於外以麤顯故謂之大宜也而以意
業為小得則念蘊于內以細隱故謂之小亦宜也是
知二得不出三業大小之義於是明矣然今示大小
之相且以業說雖由三業得成非三以約身等成業
假故輔行云作無作得但與形俱是故得名得非色
心故俱舍論屬不相應行攝即其義也由是言之得
應分二有謝不謝形俱之得則有謝業成之得則不
亡故曰業入過去得至未來此言不謝之得也又曰
身死得謝未來報起此言有謝之得也不作此示文
實難明雖然論及輔行皆不彰言此說今此示之何
以為證曰此雖出於有部乃由經部知之何者即輔
行有曰若經部宗得既是假但云意與身口和合成
業假立為種至未來生據此以論全是三業立名不
[002-0207b]
同驗大小得體無異途宗計雖殊法實不異由彼得
此豈非明文大體既明餘文可了𤨏𤨏疑難此不足
言義學高明當自知耳。


右遶議



右遶之儀禮也蓋法出乎西竺而始乎天人致敬佛
者之所為也此方禮典未之前聞伹傳之于此垂于
後世凡修敬而旋誦者效焉未甞一日不行也是不
可不正者考之常儀則自東而南自西而北是謂右
遶其必以為是而行之也抑亦非而行之歟果是耶
且不免夫異議焉非而行之則自欺耳惡有終身常
行之儀而容欺且非乎必求正可也抑彼謂之非而
不能自草是益欺也所謂異儀者雖未見他文甞見
於草庵錄之說矣其說大率不出以自我右者為是
自佛右者為非故以右脇右袒右回詮善聖人毫髮
右旋等為證若乃涅槃後分金棺自舉自城而右者
譯人之誤也所以我右者地道也表柔順之德也如
是而巳其是否果何如耶曰是說也前輩大老之言
也今安得議之亦何敢私與也請得以公言之如右
脇右袒等通理也今之所行者蓋右之常儀亦順聖
教者也各當其義惡得違之必也不廢通理不返常
儀不違聖教斯可謂善矣以今論之如向三言者則
又不過二義謂順諸巳之左右施於彼之左右夫順
諸巳者既如此如向通理之義施於人者又如彼如向常二儀聖教義
兩者言同所以則異然則今明右遶正言遶佛蓋施
[002-0207c]
於彼之義也安得以順諸巳者言之反有取於彼耶
雖然是可謂直矣而未云盡也試因向義更詳言之
曰順諸巳者通天下而不易施於彼者隨方土之所
尚夫惟通天下而不易則理無不同所以右袒右脇
等皆順巳之右雖出世大聖人與夫乾竺之風亦不
外是此安得而違乎則草庵之說無非是者故曰不
廢通理也夫惟隨方土之所尚則西竺風俗與此碩
乖此尚左而彼尚右如右遶之義無它所尚而巳矣
所以涅槃金棺右遶必自城而右者蓋亦如來末後
施於彼故隨方之義故知常儀有合於此而反以為
誤可乎故曰不反常儀亦順聖教也且彼既右遶則
此當左施正應自我之右即佛之左矣且順通理何
不然耶但法出於彼故不得由此耳雖從右遶其於
此方禮法亦不相違何者良以順諸巳者不可施於
人施於人者必不順於巳兩者不可得兼前必酌其
輕重之宜焉故有捨巳而從人者以人而從巳者今
之右遶於佛為重是宜舍巳之右從佛之右可也意
其此方接於長者亦當如是耳由是言之則右遶之
儀施於人不施於巳故義須從人出於彼不出於此
故法須從彼嗚呼斯言盡之矣。


圓完修性離合論十篇



初述大旨



大圓覺體總相法門一性天然三法具足派之彌合
混而彌分絕議絕思不合不散在性則全修成性起
[002-0208a]
修則全性成修性無所移修常宛爾迷悟因果莫不
咸然良以玅體無方圓詮該愽始平等一性終究竟
三德極其中也自迷之解依解立行由修有證證分
真似從因至果修極還源自它始終究竟在此要而
言之不逾三諦三諦性泯法相虗玄故得體極相融
乃有三有九文隨義變故或合或離此一家圓宗修
性離合於是所以示也夫三諦者何天然之性德也
又曰三諦者一之謂也以融具故舉一即三全三是
一離三成九合九為三非相生然非相含然法性之
體自然而然也所以舉一即三者法爾然也全三是
一者體無異也離三成九者彰圓具也合九為三者
從強義也夫是則一不定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
即是一非三非一而九而三克論其體一向無一豈
有九三即非離非合也應於名義故亦離亦合祗是
一體而論離合則離處常合合處常離離合義成圓
旨斯在譬之則如大圓鏡如金剛砂如伊字如天目
細合可知此其大略也然不取三德等而時約三諦
示者蓋三諦乃理性之諦非迷非悟通而不別故總
約之為離合本義則易解亦識根源若了此者思過
半矣。


二示修性



然將論於離合必先示夫修性蓋修性者定實之名
離合者通變之義通變之義不自顯故約實以明之
即前三諦中道是性真俗為修亦俱修并性或可三
[002-0208b]
諦是性三觀為修是則修者施為造作也性者本有
不改也性言其理修言其事也其事則變造三千修
中一切諸法也非三千不足以極修之致其理則本
寂三千性中一切諸法也非三千不足以盡性之妙
此固得其實也更寄法相以明之則境即理性三德
等皆性也智即三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觀等皆修也
推而廣之該括始終然則三道三識等十種三法亦
莫非是者至於圓宗大體法相凡有關於事理修性
者皆可會通之也云云原其意者則的彰性具互相
成顯也夫惟的彰性具則圓詮教旨無法非性以性
泯修法法無作故曰若不了唯心顯體具者圓頓之
理乃成徒施即其義也夫惟互相成顯非修無以顯
性非性無以成修缺一不可所謂性雖本爾藉智起
修由修照性由性發修等是也故唯二義而巳雖有
它意亦巳疎矣然後應知性德有起有具修德有順
有逆性德論具此復二義一者天然性德之性所謂
天然之理具諸法故是也二者指修即性之性如曰
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內界如三法具足亦即三道
是三德等是也由性具故全性起修則為修中諸法
諸法雖多不出逆順圓詮論之皆全性起但全天然
性德所起則通於逆順逆雖背性而性未甞背也若
全指修即性論起則起唯順修故有全三諦而起三
觀者有全妙境而起智行各論三法者有全正因一
性而起緣了二修者有全一性而起證理起用二修
[002-0208c]
者蓋法相有離合行位有橫竪指修有進退故也義如
後見其實法無異轍又復順修故有離合逆修則不論

也逆且論之則順修耳故知不以三道三德等為逆
順實以偏圓教限約情智論之然此猶是修性相對
之說未彰一合之旨尚非一合況融泯乎若夫一合
而融泯者其位始乎圓住究極在乎妙覺故曰修性
一合無復分張又曰達無修性唯一妙乘法界洞朗
無所分別其泯合之謂也是則約位別明雖局分極
約旨圓論實通六即所謂理性一合等是也泯合既
通則修性相對之說亦應通乎始末故妙樂曰祇由
理一是故修性相對離合豈非正以一故論離合邪
或據一合之文乃謂離合局住前者非也豈彼之合
非今之合耶抑今所謂離是果分張之離耶乃知昔
人妄據之夫也。


三申名相



修性既彰離合之旨蘊乎其中是則離合不異修性
也但義猶未顯故須更示之夫離合之旨雖本佛祖
而名出荊溪故不二門云云然則言離合者何也舊
亦多說而皆不得其正故無足評者今謂祇言三法
是合等其義巳足何勞更問然必義釋者先須知離
合是待對之名名不必相關為義故今言離者開義
則合在其中如曰約性恒開等合者同義則離在其
中如曰同名正因等是不唯正離合之義抑亦得相
關之旨當從此釋可也其相者何不出三一之所自
[002-0209a]
起是則三一者又離合之蘊也故宜先知之所謂三
者名也相也用也一者體也是則從名為名體從相
為體相從用為體用所對則一耳義見諸文茲不煩引又凡言
三一一有總相別相之異三有互具各具之殊如曰
一謂涅槃三謂三德祗一涅槃而論此三此總相互
具之三一也若趣舉一法為一為三者此別相各具
之一三也大凡雖爾卛觀諸文例復不一今以義束
之不出對各論乎離合凡為四例収無不盡也謂修
性對論離修性對論合修性各論離修性各論合如
不二門云順修對性有離有合離謂修性各三第一句
合謂修二性一乃至云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又
妙樂云合彼性三為一法身對修方合第二句約性恒
第三句凡諸文有明修性各一法如一地一雨等第四
然例既非一意豈得同亦不過四義一者功能與

奪如金錍性德緣了同名正因修二例說二者名義
偏強如妙樂謂從強受名并束三從一此二意即上第二句
者體德圓具如涅槃云直法身等即上初三二句是也四者法
相類從即各相主對起修之義亦即第四句是也應以四意
顯示諸例復以四例通貫諸說則文相雖多要不出
此惟變所適教相無方各當其義不可局論也而霅
川專據對修方合之文以為教相定式若其對修必
須合性者此一往得從強之義失圓具之旨亦違向
文義其說非也或通立修性開合等四句格彼之說
無不可者但以金錍一文為約性合對修開句少不
[002-0209b]
便耳若得今意何必爾耶。


四斷例意



沈觀諸文離合法相其例匪一苟不得其統總之說
何以條理而歸一乎然則多少例凡幾耶據昔所示
或約廣略處中三義明者或約五義七義収者或作
四句料揀者是皆隨文分別建義不同且不言與用
之意與則有得有失不無優劣奪則汎而無統不見
大體之旨況竝以光明涅槃二文定為二十七法於
理未安其來久矣今直斷以二意曰離合大體教相
隨宜則有通有別也所謂離合大體其唯三九法相
非過不及得其處中何者若祇言三義如不及或增
至於二九三九等則又過之雖涅槃有遣非之文稍
異常途亦未必須至爾許故知九三處中明矣況離
三成九合九為三三九祇是一而論三彰圓旨顯攝
法義周教門常論法相大統斯得其正也然而諸文
有所謂一三或二或六以至百千等離合多少者皆
教相隨宜法門通變之說亦隨文用與而巳會文如次
多不同要皆不出大體之意其歸一致無惑異途也
所以大體意者舊示凡五意謂顯圓融也揀隔別也
消經文也成教相也泯情慮也云云今如略之則四
意而巳加其彰理一之義蓋修性所以離合者意彰
諸法其理本一由本一故所以能離能合而九而三
舉一全収融攝無外若非本一豈得圓融若此乎故
妙樂云云略者去其揀隔別成教相之義然顯圓融
[002-0209c]
則巳揀隔別左右之稱故不須別為一意成教相則
修性之意非謂離合也然近代宗師有以名義體三
論離合者曰離合之名定離定合義則或離或合體
則非離非合其說然否曰斯論甚善今有取焉然有
可疑者二彼釋疑文云有名下之義有體上之義名
下之義則名義相應體上之義名豈能定之乎此似
與立義反彼說離合之義正應約名下之義何得反
以體上義釋耶又名固不能定體體必徧應眾名而
曰抑體豈能應其名者恐未可更試詳之。


五會文旨



惟其教相隨宜文義用與故有言性而不言修言修
而不言性或修離性合修合性離或示數有多少或
指法有開合或橫或竪進否等說布在諸文固不可
悉疏也若不以義會而通之則文相殊散曷由歸一
哉今率考諸文略得五義一者名義相關謂修性離
合之言必待對相關為義自非偏教所詮未有性而
無修修而非性等是以圓詮教旨言修必該性言性
必該修離合例爾四明記主所謂文雖不言二修各
三以性顯之其義合爾是也二者彰略互顯然則若
論相關文義必俱而或不爾者互見一端耳所以祇
由相關故得互略互略之意乃在相顯此如觀經疏
釋體三法宗用各一等是也三者行位橫竪然觀諸
文言性則同言修不定所以或一或二或三并六等
一往對論約行是橫故有三觀三因之三合則為一
[002-0210a]
離之則三約位成竪故有緣了智行之二離六合二
也二往亦可約位是橫約行為竪又緣了亦得是橫
智行相濟不前後故雖分橫竪實非決定四者指修
進退若進取果後起用則因中伹合為一證理離之
則三兼用則六若退約因中自論乃開緣了之二離
六合二如前所以爾者由因果證不證異耳五者示
數廣略所謂略則一種廣則無量者此約諸法別論
如十種三法等非謂離合可至爾許雖別而通三九
之旨一也故曰一法三諦不少等即其旨也然有文
義一一大者須別會之如涅槃玄三德遣非之文舊
謂有二十七法今示亦九法而巳然有少異常途者
但彼順經旨彰究極玄秘之義約名融體即示之故
次文曰三法具足名大涅槃三法即三智三智即三
點三法即九法九法即三法等克論法義實非異途
例如三千之數若界如互具重重無盡而圓旨巳足
不更有加今亦例爾也又如舊釋金皷姝大之文亦
有二十七法以一一圓空鳴皆姝大故今為正之是
亦九三法相耳文言皷體姝大即無量甚深義而論
圓空鳴者即法身三德也由具三德故顯法身無量
甚深以三德不離法身故故圓空鳴皆姝大也非謂
圓姝大等各自成一三法但以結文顯則可知云云
敻有修性各三之說總而例之不出三義謂文相偏
指如離謂修性各三之文對性總說如金錍本有三
種之文以修性而從因果如眾生心因既具三軌等
[002-0210b]
若大體通論還歸九三而巳得是諸意足會其餘文
雖異同莫過此耳。


六論籤釋



原修性離合宗途所以異論者蓋出釋籤一文其文
云云以其義既通故由來宗師約諸法相申釋不同
始孤山法師正義以境即理性三德等文釋之則住
前法相而巳意謂此修性門正從智行二妙立故至
四明記主指要乃約光明玄十種三法具離合兩說
釋之此則通約一代大乘離合法相也而霅川法師
大意乃取孤山而非四明且曰若就果上三法悟論
復有離合之義如釋大滅度三字與因義稍別此為
異耳云云今論之曰膚受之說常淺近探頤之義似
迂闊夫淺近則易會故和者眾似迂闊則理有不可
曉者故唱之實難是以孤山霅川之義每為末學者
信而四明之說雖中人疑焉良在此也然彼約從妙
立門局住前而釋者徒見文相生起一端曾不知當
妙高深法相該攝及今十門述作等意扶顯當見則失之
局矣豈以局論能盡通方哉霅川大意既同失亦如
之縱有一二異者大體既謬亦何足云祇益矛盾耳
今所取者亦四明而巳是豈捨易而好迂哉益旨之
所在不得不與之故焉旨如後示姑略言其意然此修性
離合非直申一文一義而巳乃覧一代教門諸三法
義以為之說唯彼十種三法逆順生起頗為條理其
義可識有合今文通貫之說故會釋之曰若得此離
[002-0210c]
合意則不迷法相多少也草庵亦云會顯而例通者
今有取焉又此離合直法相耳未見其所以實雖今
玄文有境智行三及諸三法之文且非始終該括而
修性法相不委故不取此而取諸彼也是不唯今文
得彼之實抑亦彼文得今之義則更相表發離合顯
然一用而兩得也豈直消釋文義而巳彼不深於斯
宗反從而攻之略有四難云云今汎為通之初棄親
從疎者然文無親疏義之為近義苟合焉雖它文取
之意略如向亦委如後也二捨因從果者何其偏耶
如十門皆得論六即義豈唯局因十種既該逆順始
終亦非伹果故知其難非也三對位淺深者得向評
孤山之意此難自通亦如後辨也對位當見四離合間雜
者通論十種俱竝合可也如三涅槃本屬合義而記
主又通離合釋之且例餘三法是知義不一向明矣
然特別指六離四合而且不次者有以見記主深探
文外之意推知義理有當然者故作此示非徒矯亂
人自固迷舊難既非正說得行矣。


七扶引用



用彼釋此意雖稍明然猶未見今文部旨十門元意
理自該攝故更扶顯方知四明用意之的然今修性
出於十門十門即述法華部旨唯存大綱故不可以
名相網目而釋所以申此一文亦必取夫法相綱要
者明之故妙樂因明離合云若得此意圓教行理骨
目自成皮膚毛彩出在眾典故知此是紀定大綱之
[002-0211a]
教不可以網目釋之是則今以十種三法申其說者
不唯得法相綱要亦兼與網目得之此合大部申釋
之旨一也而此十門所以述者蓋撮十妙為觀法大
體撮十妙即是覽迹門自他因果之法迹門諸法則
又該一代教門使之融通入妙耳所以色心則攬諸
諦境為總別二意乃至受潤無不皆然故宜釋今一
門亦必覽彼一代修性法相而申釋之此合十門述
作之意二也又不唯如是而巳十門互成徧攝諸法
故使修性一門自具如修性不二門說即云九門共
成方了此旨然三道等文曾不說而妙樂指之豈非
義備故也意謂若非門門互成始終理一亦何由顯
具攝之旨故云爾也所以共成意者不出因果自他
相為成顯故初後相攝爾是則又合九門共成之義
三也若然者則此修性雖是一門橫竪該深理無不
統要必得此十法釋之可也故釋籤曰三道下復明
十條生起若望名異意同雖一一至極此據圓理理
體不殊若據現名不無差別故此十條共為始終始
自所化極迷終至能化入滅復一一條皆約六即若
離若合橫竪該深此合法理該深之文四也雖然是
猶存能申所釋之別未得所以彼此理一之義如不
二門末既以十妙會同三法玄文復以三軌類通十
種是則彼此理一名異意同無非法界復何彼此可
否於其間然則記主以彼釋此者實得今類通之意
雖不顯指今文旨則有在若然者雖以境智行三等
[002-0211b]
釋之亦可也而特取彼者意如向說此合三法理一
之說五也且約此五以扶引用據論得旨無不合者
彼不以此釋而且非四明是固欲局促該深之旨以
從淺近之見其可得乎而近有說者云以能從所則
修性局於住前以所從能則離合徧於一切其說然
否曰全無取焉故不敘耳若以能從所則局者一則
失同孤山一則反抑十種三法後義可爾再研亦非
若使從能始徧通者却顯未釋不從之前應自局耶
今意不爾能申所釋不待相從各徧通故。


八顯離合



夫離合所以彰圓旨苟守文義一定之說則非也且
圓詮教旨無孤單法無專一義故說修必全於性說
性必具於修修極則復性性極必反修離處合合處
離一多相即合散宛然出沒合變莫可紀極蓋亦道
理然爾但言不并出書不盡言故或廣或略或隱或
顯或對或各或次不次等文隨義變亦莫得而一矣
由是記主既引彼玄發明此旨復有所謂六離四合
之判不知者往往惑耳驚心謂徒矯亂者有之瞢不
知所謂而妄破妄立者有之是豈知向深符圓旨不
以文求其義而以義定其文故耶今重顯之亦略有
五所以六離中三德三寶並果後法即解脫之三故
是修德之極極故復性亦必自於性所謂依體起用
是也故曰義必該性性即法身之三對解脫各三即
離義也後二例爾云云三身三智竝現有位即般若
[002-0211c]
之三故文唯約悟悟不自悟必轉迷成悟所謂自迷
得得悟是也故曰理必通迷迷即三道乃迷中法身
之三也三道三識竝迷染之事指事即理即法身之
三由即理故則能轉迷成解所謂番惑為智是也故
云必全性起修修即般若之三四合中三因別示者
指修進退義不同故餘三三法雖因果殊而竝進取
起用之修故共為一釋竝文義當然深符圓旨一也
又此三德等法相偏教何甞無之所以異者性具說
不說耳三德而不言性則成果頭橫顯三智而不言
性則成因中別修三道之性而不具修則成三法俱
橫並教道所說非圓詮也若直云三德三寶等是其
修德不推原於性者何以異耶故於修德之外而又
曰義必該性等良有以也故指要曰若各三者唯屬
於圓以各相主對全性起修故修二性一則兼於別
直以修二顯於性一即教道所詮此其揀異偏教二
也苟如所明則六離之旨以義知之文則但有三皆
修極約悟等義然修必該性悟必通迷者此以義推
之知是修性各三爾亦由今二文顯之故也故云性
指三障等四合之三以文知之竝有一性之言為所
對故故以文斷之知是修二性一也三因則文義兼
憑何者據文則三皆云性約義必一性二修以義奪
文祇言一性以文顯義非全是修故知亦合義爾此
其文義有所準憑三也然汎論離合若與十種三法
間雜不次蓋一往生起次第文相消釋不同故也深
[002-0212a]
求其旨彼此相符次第宛順作三節示之恐惑者未了仍示圖
于此謂因位果位果分分極故成三別并前離後合略

無差互何間雜之有乃知四明析理精微有如此者
因位即三道三識屬理即本有位故最居初以約性
故不得不離亦義之如橫既而全性起修次之三因
乃合前三道等為正因名字巳去智行為緣了此三
不得不合亦義之如竪分果則初住三因開發成乎
三智自行初證故離由證果有用乃合前三智為一
所證之體望後起用故三菩提等復成合也由分分
果極果之別故三身等則又極果之離合橫竪例上
可知云云果用既顯修德既極而後三德三寶約性
復離終竟於此是則不但次第意明抑亦離合旨顯
斯義最的人鮮知者此其敘次相符四也又若一往
觀諸離合文相不齊似如難會據義攝之乃條流一
貫以其得本故也今會之以示有歸初會修性各三
歸修六性三者各三之義乃文相偏明似六法而巳
大體總論則三德等乃解脫之三三身等乃般若之
三三識等即法身之三宛轉互具還是九法又性指
三障等亦其義也若會證理起用者一往離合之異
云云次會三般若等者此釋就合各開之相故寄此
等名義為便非即會前三智等歸此三因不然便見
離合雜亂也如三菩提等自是合義如何於此又却
離耶又會諸三法各自離合者與今六離少異如三
德等在各論則合義離義可知今以對性總論乃成
[002-0212b]
離義合則但為一解脫可也餘可類推雖異而同三
法無隔其為離合亦一而巳此其會攝有歸五也得
是五意方知指要不苟然云宗四明者何為弗加意
乎。


九辨起修



由法體離合應於起修亦該二義苟得向意無俟再
論今所辨者辨於宗途所論不同耳南屏謂以性中
性起修中性性中修起修中修皆得為全性起修義
也約法身等名相示之云云廣智則異是乃全性中
法身起為修中觀照等不然則是性起性修起修修
性體別即義不成若在性時則二修即性全當一性
之名一性起時唯修之外無別性體方得謂之性外
無修修外無性約體宗用等例說云云略彼文意如此然則
今論起修當何所從抑皆不取乎今准四明記主明
起修離合文甚明白何不用之反紛紛棄本逐末耶
如指要云若各三者唯屬於圓以各相主對全性起
修故又曰為對等者釋前合意性既唯立正因為對
性以成三故修但緣了也諸合三義例皆如此據此
所明則記主之說論離則各相主對言合則一性二
修彼各據一偏所以失耳今但扶離義則合義可知
亦說者頗同故也如義例明三道即三德之文又如
云性指三障等又云本有三種等豈非正合今各相
主對義乎然約體雖離言功則合故性中三法但合
為一法身修合准知離之與合說有前後意必同時
[002-0212c]
故雖各相主對而旨趣常融彼不知此便致錯亂也
因略評其失初說得離而失合離中名相是也但不
約旨融即則離成往庭於圓說如不及宜其為廣智
所評次說名相雖離義全似合乃成認離為合則二
義俱非於圓說如太過然與過於圓說寧得名相之
正則圓旨或從而可了義苟顛亂雖欲正名相得乎
雖然若各相主對如南屏所起者其如廣智難何
曰此惑於人久矣蓋不達修性有對有各然今言

修性正約對論乃全性三而起修三何得以各義為
難縱約各義亦不相違況約對論合其義尤便若如
廣智之說乃成交互而起那云各相主對耶然別還
自修即修性即性耶曰不然起則俱起即則俱即實
論三體更無前後誰論同異之殊但約法相名言不
妨義門主對爾然起修離合可得如上修必合性義
復如何對合則妨文各合亦違義文云合彼性三為
一法身等豈亦主對而合耶今謂從強故合正應約
各論可也然非無對義以體則修性各以類從如經
體揀取正約是義今意則傍諸師偏取故皆失之也。


十判位法



夫離合起修者法也而法必歷位位通真似因果之
別如前十種三法置而不論姑論境智行三離合之
義為局因耶亦通果耶云云據孤山則局而不通霅
川雖通離合仍別義略如上准四明意雖此三法亦
不局因故光明句記云云所以然者不出二義約行
[002-0213a]
位則有通有別論法體則徧該初後如疏釋藥草喻
文以境三對理即行三從名字至等覺智三乃當妙
覺記釋云云豈非行位有通有別而名義常通乎況
圓融名實未始暫虧則初後該徧也如文云云由是
扶顯四明之說誠有憑據得失可知然前所論自不
二門言之則離合為正通局猶旁今約境智行三而
說則其義反是故不可混而不分由來諸師多不得
其正且皆不通一合之文雖欲扶宗未為盡善向雖
略示猶恐未明今賾其義得二意焉良由至初住位
修德既著契理真證修性冥一無復能所之殊故云
一合亦猶緣了與性一合始本一合等皆其義也如
妙樂曰祇由理一是故修性對論離合豈非正以修
性一故得論之耶此通意爾別意乃由疏釋如此三
性名為一乘故釋云云意謂三性而名一乘者由一
合故也即一乘而有三性非離而何是則雖彰一合
之言彌顯離合之旨不為過論也又如涅槃之文是
亦極果而論離合故知約法約義始終皆得論之四
明之說更何疑乎然自指要絕筆逮今無慮二百年
而申明此旨者多矣曾未聞有如今說者是果類乎
不類乎類與不類其孰是而孰非乎是非同異當有
通論者在非余所知也。


性惡義示文首



一家圓宗既談三千則亦終窮究盡矣而於別行玄
義又有所謂修性善惡者蓋相為表發彌顯圓具之
[002-0213b]
旨其文曰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問
聞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云云然則具論本該修性
善惡而諸文凡多言性惡者以言性必攝於修言惡
則善可知也抑性善或通性惡則唯今所示故也故
曰忽都未聞性惡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等是知
性惡之言出自一家非餘宗之所有也得其旨者荊
溪之後唯四明一人耳故所述記鈔凡明圓旨必以
性惡為言蓋其言十有三如文曰祇一具字彌顯今
故得意者以此所談望於止觀不多不少又云
若具言者本具三千為性善惡緣起三千為修善惡
義書文同是則三千即性惡之通旨性惡即三千之別義
若曉三千之事理則達善惡之修性若知性惡之融
具則了三千之大旨蓋其理一也但彼三千正約體
示故以理攝事事理三千皆不思議以為所顯故輔
行云並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觀但觀理具等若
乃性惡本唯約具及論斷義則兼於修性以兼修故
帶於染情故性則不斷修有斷義以例破顯其義可
知此一往與止觀異修雖兼情緣起理一故得四明
又以修之善惡對緣起三千此二往則同也而自昔
乃以修惡有斷破三千唯所顯以為配對失當者說
者亦不一是徒見其文相而巳不知其旨也以今言
之唯其此諸乃所以為四明之說爾何者以祇一修
惡之言而有云斷者斷其情也且以之對三千者會
其法也會其法所以即其性此淨名所謂但除其病
[002-0213c]
不除其法是也既巳對三千矣則又顯夫斷者斷無
所斷即情而顯理也此指要所謂約即論斷故無可
滅等是也然何不以性惡二字自配事理則修唯屬
情別行玄意或當於此而四明特異其說何耶曰非
無是理特以向意成之故爾苟如所說則情理一向
又何以見其體一耶故以異對顯其不異其旨尤深
今復通此義者亦以見無方之說所以相顯也旨哉
四明有如此者而人莫之知惜夫。


性惡義論即具



性惡者一家之極說即具者圓宗之大旨然以其旨
而明其說則知所謂性惡者所以彰即具而顯性德
也而猶未見所以即具相成具性具相之旨故更論
其大略如觀音玄義正約具義以明性惡而即義則
略至於指要明性惡乃以即義成之故曰今家明即
永異諸師等而具義則略通言莫非即具相成彼此
互顯亦由文旨各有所自故即具於是偏言之所以
性惡具義者良由性德本具諸法惡豈不具耶由具
故能全性而起則為修中之惡既全性起理性融泯
修豈不然所以若起若具無不即性故名性惡是則
言具者性具於惡也言即者惡即於性也反是言之
即具互通但從強耳是亦由具故成即由即故顯具
具者即之本即者具之相即具兼明方曰圓旨雖彰
二義并顯全性成修即修是性法法融泯成性德行
圓詮之功於是著矣但性具之惡有性有相惡即於
[002-0214a]
性或存或不存於是有兩家之論焉四明說具不唯
具性亦具於相故曰三千皆實相相宛然及論即義
則修既即性法法無改故曰不須斷除及翻轉也又
曰以反本時染毒宛然皆其旨也霅川之說則異乎
是言具則但具於性如木有火性不可求其煙焰之
相理亦如是性中善惡元無異相論即則曰修中善
惡達性之際亦復俱亡等云云因是辨論舊亦多說
今先定其宗趣而後論以得夫要之兩家所以異者
蓋不出修性三千反覆間耳若四明則祇一三千而
論修性故若即若具理無異途所以言即即具而論
即言具即即而論具夫惟即即而論具故性具三千
不唯具性亦即事中之相也夫惟即具而論即故修
中三千雖即理性而諸相宛然良在此也如曰祇一
非內非外之三千隨乎觀慧趣外趣內不同以例事
理修性亦然又曰玅玄文句皆示三千徹乎修性是
也霅川則反是乃據修性而論三千故言性則無相
示即則非具由是論之四明正得即具之旨而霅川
失之霅川雖亦一往得形對之義二往則非也以形
對義直文相而巳必得即具融之方為至論凡彼所
據諸文為難者一出於此四明非不知之但非圓旨
正意故略不言耳。


性惡義申餘論



大旨既明餘義可了尚恐末學惑於異端故復取彼
霅川論有未決者略而申文大約不出三義曰名曰
[002-0214b]
體曰情所謂名者彼論善惡凡有二義正據輔行別
約四六論之其說然否曰是安得然哉且性惡既出
圓宗宜從極說彼謂惡之際善之極者良是但極文
別論取四六之義非也考文正明惡該九界意言若
但三乘不明六道則性惡不徧是故云爾云云彼又
不許惡名緣了及煩惱即煩惱者大凡名言有通有
別別固善惡染淨各有主名通亦不妨有善名而名
惡法者有染名而名淨法者如今二義是也所以惡
法亦名緣了者蓋彼文旨當然亦顯緣了初無定法
以之造善則為善造惡則為惡既無定法則其性本
融以其性融故所造無非性善性惡正由名通顯之
故也如彼曲說焉得有是哉若煩惱即煩惱者祇由
當體即是故使名亦不轉雖皆不轉從勝為言亦得
名為菩提涅槃是亦義當染名名於淨法故知四明
自通二義所謂并順悉檀無不圓極是也但即菩提
則語猶通偏即煩惱則唯自於圓故復有盡理未圓
之論彼反其說以謂菩提攝三因實相無煩惱者是
豈知道者之言一何疎謬乎而又以理惡理毒之名
顯今性惡須斷者蓋不知三者其體雖一名言似同
而詮義則異所以詮義異者性惡則唯彰理性故定
不斷理惡則正言於惑故有斷義若乃理毒雖是所
消苟了即性斯即能消性德之行亦莫不然所謂能
觀觀智即無明是是也詮義如此安可混同而云性
惡亦斷耶此特論其名耳未明其體也體者不出修
[002-0214c]
性據彼則曰性中善惡則無相修中善惡則有相達
性之際亦復俱亡以彼格此矢石相違何以折其是
否曰得向即具其理自明必欲更論直示其說本有
是性具百界否緣起名修即三諦否苟即三諦此惡
即性也既具百界此性具相也修性相對故在性則
全相成性在修則全性成相雖有修性偏在之言終
不可使性相體別一有一無也若使一法從性外得
自別而有則不得名全抑亦法成偏邪體非常住何
名圓詮法體者耶應反詰之汝言性者此性何在若
徧在事非相而何若事外以明則必無是理故使真
如不變一念未生於此示具尤極宗致況復真性不
可遠求然則性具之相雖爾復本之相如何曰祇由
法法無非性具所以復本不可改轉雖不可改迷悟
宛殊所以四明必曰相相宛然法法無改者良由妙
體本不曾動故也不爾則荊溪所謂帝網依正終自
炳然亦應非也夫名體者理也而又有情焉情亦
名事非理具之事於是有即離具不具別而霅川一
槩言之則曰理性本無善惡善惡屬情乃據法性太
虗本無善惡凡夫情謂善惡相除等文執為一定
之論殊不知此是情理形對之說故謂理性無情中
善惡四明所謂巳盡染礙之相是也豈得不具理性
諸法乎彼又以淨名不滅癡愛等文以謂須離而云
即者此又不善即之之義且經言不滅固有深旨而
記法約理即而約事離者亦不無所以良恐增上慢
[002-0215a]
者失旨於此因言是道便不離情故特救弊以理格
事云爾若夫理性法門何離之有豈可便作定離而
解抑不知離處即即處離其實一道也究言此旨直
須常情不到方名極理之談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
法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其於斯理殆庶幾
焉。


六即義



昔之言佛者多矣要其說不出二焉有謂太遠而耳
心不至者有謂太近而我身即是者人情偏尚過猶
不及然未有若吾天台一家不偏不謬從容中道約
六即而言佛者斯得理之當論之正也故曰此六即
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永無眾過暗禪者多增上慢
文字者推功上人並由不曉六而復即何謂六即曰
理即名字觀行相似分證究竟六皆即理故得其名
良以圓頓所示本唯平等一性無有高下未始迷悟
所謂在佛不增於生不減真如法界性相常然但理
不自理要必有事事理具足方曰圓詮故約理性雖
無迷悟而事有迷悟悟分真似因果等別故六位於
是甄分雖分六位之殊而其所即之理恒一故在理
曰理即在始聞曰名字即修之曰觀行即證有淺深
曰相似曰分真證之極者曰究竟即即則不二也故
曰理同故即事異故六六處常即即處常六譬之則
虗空無丈尺烏飛有高下又曰爇炷則初後同相涉
海則淺深異流即其義也仍須曉此不二之理偏圓相
[002-0215b]
望九一對論即佛界也所以六即皆名為佛然而圓
佛不專於佛必具十界方曰圓佛故顯則俱顯迷則
俱迷圓論諸法皆須六即辨其初後良有以也夫是
則一家所明六即之義深有所以略言其旨凡為五
意一為符圓旨事理修性不可偏故二為對文字暗
證者破疑慢二障生智信二心故三為於無始終說
有始終無位次而立位次據一期修門彰揀濫義故
四為圓觀諸法初後不二不二而二立因果殊故五
為徧通一切經教凡有此義皆得約六即以明之
亦可對前三教故明即義約圓自辨故明六義雖

有諸文大略如此然有二三曲說貽諸口實以為正
派尤害圓宗莫或正者如以指要所謂一家明理巳
具三千而皆性不可變約事乃論迷解真似因果有
殊謂事異故六即事造三千理同故即即理造三千
者或曰事異故六乃情分高下者至有過於圓說曰
即即六即者今正之曰以事異理同而分兩種三千
是誣四明也究其所示兩種三千祇一三千事異理
同未始暫離何甞分對耶政使義門對當祇應兩種
三千并對理同謂不出兩種三千之理同故故曰圓
家明理巳具三千祇此理字巳該事理三千也繼而
曰約事乃論迷解真似因果有殊始分六位之別所
以兩種三千俱迷俱解等是亦事理俱理事理俱事
也故以文配之曰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
稱常樂者約事明六也三千無改無明即明三千並
[002-0215c]
常俱體俱用者約理明即也既以俱體俱用句屬乎
理同則今之所對蓋明若事異故六乃情分高下者
此尤非六即本意也且今明六即正顯六處常即即
不妨六豈以情分而定有高下乎然則不以情分約
何義耶曰理教當爾何必疣乎縱以義論却是約智
而分高下也故記主曰義開六即名智淺深豈非智
分高下乎夫以智分高下則智體常融始終不二分
而不分故高下之情忘也若言即即六即者則顯天
台荊溪義有所遺也今應詰之是為彰融即而言乎
抑揀濫而言乎然六即之義既盡之矣此外復何謂
耶是徒張名相增頭數而巳反顯不善一家即義故
也若龍井曰六即亦即非六非即離四句外可論六
即者自是一說與向六六之義遠矣大抵說釋要有
關鍵豈以肆言無稽為圓妙乎或曰即分能所此論
能所乎曰義門分別斯亦可矣然約六即而論能所
者有通有別通以六位之事為能即迷解行證不二之理
為所即別則前四妄心為能即後二真智為能即亦
可約分極論之亦可初後不分能所迷悟之際極故
也中間四即約修以說乃得論之若圓論即體體不
二故方名為即是則六即皆不可分也或者定謂圓
詮教旨不分能所此得其體而失於義也若謂必分
而不知有不分之理者此又失也孰知不分而分分
而不分者乎。


六即餘義


[002-0216a]


六即之義無它難者唯四明有所謂究竟蛣𧏙之說
頗形議論號為難明蓋其說曰蛣𧏙名相至究竟者
此明文作此名字誤又下既字文作即字之誤甚失文旨因為正之理性具十界也
既皆性具性必常住無非法界等又曰蛣𧏙六即則
約竪明即妙宗文旨大同云云斯說也言不由乎蹈襲理特示
乎高深其為一時惑耳驚心也宜矣蓋亦甞曰解一
千從迷一萬惑則其惑此理者常多解此理者常少
是無足怪者逮至于今習聞其說雖不以為驚疑而
昧者尚眾間有一二說者亦多不得其旨猶常論而
巳又何足以發明其奧旨乎故今贊者毀者彼不信
者一皆置之是不足與謬擾論也直示其意焉耳意
者在此而不在彼何謂也曰理性十界此也蛣𧏙名
相彼也故向文曰云云又曰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
非法界一一不改又曰圓家明理巳具三千而皆性
不可變等是知蛣𧏙名相意在理性十界故也夫所
謂性具十界者無別有法即今世出世間究竟果覺
三乘六道一切假實依正色心皆理性所具亦理性
所即一一當體無非法界法界無外不出一性性必
常住性必不改必融攝必周徧是之謂理性十界亦
曰事理三千始自理即終至究竟雖有迷悟真似因
果之殊莫不即此之法即故始終不二無有增減豈
非十界皆論六即六即皆具十界既十界則地獄色
心皆性具矣既皆六即則蛣𧏙名相至究竟矣若然
者所謂究竟蛣𧏙蛣𧏙究竟理固有之不為過論也
[002-0216b]
然而人聞圓論諸法皆辨六即則信聞三千果成咸
稱常樂則信聞諸佛不斷性惡則信至於聞究竟蛣
𧏙則紛然疑然不信矣此所謂敬帝釋而慢憍尸迦
甚乎不知類也又復須知一家圓說不以十界而分
迷悟乃約情智論之所以迷則俱迷十界三千皆迷
也悟則俱悟十界三千皆悟也克論此法界且有定
迷定悟乎哉由是言之迷悟在人而此法未甞迷未
甞悟也既無迷悟則無染淨無染淨故一性平等平
等故徧攝徧攝故無礙無礙則融融則妙妙則離四
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究竟蛣𧏙之說於
是所以得也而不在彼何也以昔之論者不知出此
乃唯彼之求纔說蛣𧏙之名便向丸糞上計由是滯
於名相拘以情見在我者尚不能虗其情於彼者又
豈能達其道為是弊故而革之也革之云者非有二
法之謂也遮其情而巳矣其情若亡則究竟蛣𧏙當
體全是亦無彼此可得也要之祖文言必有趣不向
言趣意外求之徒以情想分別語言文字而議其道
者是猶適楚而北其轅豈不愈去而愈遠乎或曰南
屏二頌發明此旨其說如何曰此據門庭規矩之論
盡可其如遮情絕想則未敢聞命或又曰近代有言
曰如來終日與蛣𧏙同蛣𧏙終日與如來異其說可
否曰是正坐分別中若論此旨不分同異可也然則
事異理同如何曰事異理同正不分同異若然今究
竟蛣𧏙理同耶事異耶曰苟得向意不勞此問也雖
[002-0216c]
然其如文何文曰理性十界而又曰約竪論即何也
曰是各據一端爾合而言之方盡其旨或者又曰究
竟蛣𧏙既聞命矣滿分蝮蠆義復云何曰彼之滿分
既約權行是如來普現色身也此之蛣𧏙既論究竟
即佛界之性惡也然性惡本也普現色身迹也本迹
雖殊其理同也故曰諸佛若斷性惡普現色身從何
而立蓋其理甚明因論蛣𧏙故寄或者之問於此。


雙游義示經旨



大經設譬多矣而特至於雙游一喻必以義明之者
蓋其經旨奧密疏釋高深且有關於圓宗大旨該攝
法義之多殆未易曉自昔雖有說者如孤山旨歸義
苑虎溪之類各陳破立議論云云然未見其條理坥
然明白者今因得以明之考夫經文由迦葉發云何
共聖行之問故如來答之以此云云釋斯文者舊亦
多說皆於義未允疏主評之以謂與譬相違雙游不
成而自立說曰云云其說不過以生死涅槃俱常無
常謂之在下在高雙游并息繼以事理等三番與夫
六即橫竪等結成其義終則曰此中備有凡凡共行
等疏釋如是而巳今憑疏釋以詳經旨深有由致仍
見其與通途大乘少殊何者若通途大乘凡明圓理
必曰生死即涅槃等言常無常則曰生死無常涅槃
是常縱言相即亦不過曰以生死之無常即涅槃之
常住然未見有如此文者則各當本位言之以是知
其少殊也所以然者良以此經以談常辨性為經宗
[002-0217a]
致故由果之常示因之常則曰聞是經巳雖有煩惱
如無煩惱何以故曉了巳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亦
於果常示無常用則曰隨有眾生應受化處如來於
中示現受生雖現受生而實無生所以在下在高各
具常無常之雙游也然則在下雙游者眾生迷中流
轉之事也在高雙游者諸佛果上勝妙之用也然果
上常用可知而無常用者權也非實也因中無常可
知而常用者理也非事也故荊溪曰眾生但事諸佛
證理眾生但理諸佛得事眾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諸
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雖殊理體一四明則曰但
得無常則失常用得常用者二用雙融蓋與荊溪之
說合也雖然此皆約分別言之若夫所謂迷悟雖殊
事理體一則本無因果高下之異亦無無彼此各具
互具之說也理一而巳矣理一者何即今凡聖共由
之理故曰共聖行耳又曰凡聖共行者按文上下互
見各有三句合而明之則四句耳謂凡凡共行凡聖
共行聖聖共行非凡非聖共行既約圓論義當六即
對分凡聖云云而第四句非凡非聖者此謂理即非
名字去內外之凡非分極之聖故也或謂此句約理
同者非是詳之可知又此凡聖既出涅槃部旨亦可
通約十界四教凡聖示之雖有四句要之不出凡聖
共由此理所謂理同故即是也此其經中特以雙游
示夫共聖行者以此由是言之凡諸圓旨建言雖殊
其歸一揆此義最要舊窂明之唯義苑章中明高下
[002-0217b]
一段大旨略同今有取焉學者尋之了此一義圓旨
煥然不唯共聖行明抑亦三番之旨得矣。


雙游義示疏釋



卞氏之玉再刖而不遇三獻而後售者何也以精鑑
者少也豈唯物哉蓋法亦有之如雙游之喻經以譬
共聖行而疏約事理中邊亡照三義釋之議者或疑
三番文旨的何所自體用失準其義安在云云其有
一說釋體用之疑乃以二諦為雙游中道為并息餘
義例之虎溪云是滿法師之說今謂此說如玉之本真但未加
琢磨不為全美耳而孤山斥之以為大有所妨是猶
始不遇而遭刖也既而後人立以二義謂生死涅槃
相對雙游並息相對其次義同初說如義苑所敘是固玉
韞於璞也而義苑又去之不幾於再不遇而召刖乎
雖然其玉之為玉常自若也今故得以琢而新之器
而用之則希世之寶或有時而發焉連代之迷亦有
時而開矣試以二義申之先究文旨次論體用究夫
三番之釋蓋不出示二用該攝約六即為義但隨位
別用亦不同所以在理則為理性二用在修則為諦
觀二用在果則為亡照二用亦可亡照義通因修故
約三番以顯六即則知二用該攝始終橫竪具足無
缺減矣故曰事理雙游其義既成名字觀行乃至究
竟雙游皆成夫既以事理當於理即則中邊亡照義
當後五況名字巳去莫非三觀義便故也是知三番
之義的有所自不為苟發矣次論體用者今於舊義
[002-0217c]
竊有取焉以雙游即用并息即體故得三番皆兼言
之今引一文證其游息不出體用如涅槃疏云第一
義非常非無常故無差別若二鳥雙游明其二用二
鳥俱息明其雙寂即用而寂寂滅為樂是大涅槃又
如觀心論疏云不二而二即雙游二而不二即中道
此又見中邊一義兼於游息矣而事理之義既當理
即故指上生死中常與無常并名為事乃雙游之用
此事即理則非常非無常為並息之體惟其事即理
故理必即事焉有即理而事不即者此事中所以常
即無常無常即常也又復須知常住之言義應兩屬
亦事亦理亦事者對雙非之體言也亦理者對無常
生滅之事言也而諸文有時亦指理體而言常者即
非無常之常蓋言偏而意圓也時人徒知事中二用
相即語勢似同便以事理等作一槩說謂之事理雙
游豈不悞哉然而文中灼然此云何也蓋文緊略耳
合云即事而理之雙游也雖然其如淨名記灼然事
暗理明而論雙游如文云云今何違之乃約體用明
事理耶曰事理名同所以則異然彼非正文故得自
彼文意無方而說雖以事理而論明暗約道非道以
證雙游可也今明事理承上游息而下則宜約體用
言之雖有他義當以今文為正豈應引彼而證此乎
云云事理既爾餘二例然伹中邊則約因而論以諦
顯觀也亡照則在果而說先寂後照也故得繼以六
即結成其義良有以也所以四明曰此之三番収二
[002-0218a]
用盡蓋言収六即之二用盡也若直二用一亦足矣
何待三耶故知三番深符六即各有體用則又合乎
俱體俱用之旨也。


雙游義示引用



同一文義而宗途異論者據焉豈非取舍由情各隨
所見義或可異而理之所在不可異故是否之論必
歸一乎至當也然自昔兩家論一宗壽量者向矣因
辨生身尊特即不即義而霅川據尚二用之文以難
四明曰若定以生身名相須至尊特名相者常無常
二用如何分別洎四明解之則曰此之三番収二用
盡若身若土若人若法一一無不具足二用二用不
二互徧互収等又曰經意祇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而為二鳥不相離義豈非祇一雙游文義而兩家各
據頓同矢石一以分別為說一以融即為旨孰得其
正論耶曰自其所見者言之莫不自謂正說也第以
二用之旨考之則彼無所逃其非也且事理相即法
法莫非三諦之理以融即故當處不二此其為二用
之旨也苟如霅川所見是合耶是不合耶融即耶分
別耶其為得失是否當有明眼者得之固不待言也
雖然而事理體用相即之說霅川奚甞不知但彼論
即還歸一邊耳如曰用即體故一相尀得體即用故
諸相宛然又曰伹可事即理不可事即事如是言即
未善其旨豈不見祖有格言即者是也體不二故方
名為即豈有即是之體而容改轉可否耶然則善說
[002-0218b]
即者與不即同故知霅川未達斯旨然復須知事理
相即之言兩家建義有所不同若一往分宗則霅川
據事即理四明得事即事約此論生身尊特即不即
義可知云云二往言之霅川不唯失事即事亦不得
事即理故若也即理必無事不即者四明雖說事即
事其實不異事即理何者并由事即理故所以事事
得論相即故前篇先及此義蓋為此中作張本故也
云云由是四明以彼但許生身即法不即尊特故以
通教不有生身即但空法身斥之若即圓空全無不
即尊特之理又以常無常等例身非身作分張進退
斥之夫常無常者必即之理也而曰劣應即法不即
尊特豈非壽量屬於尊特身相自屬生身有分張進
退之失乎又以經中生身即法便即尊特斥之驗知
即法不少尊特故也略舉數端足曉得失皆由不辨
二用即理舉體是用一一互融乃忘其所即而於用
中強生分別豈得也哉。


圓斷直說



圓詮諸法體一而巳理惑尚不容有異惡有約惑自
論而頓同歷別哉是則圓論伏斷不容次第也審矣
然而教門有所謂初信斷見二信至七信斷思等則
又宛若次第者此難由來久矣釋者雖多然於兩端
終成齟齬求會其歸一其致者蓋無幾今直准理依
文斷以二言曰惑體常即偏旋受名次與不次如斯
而巳矣如曰未達請試強言之夫惑體常即則雖彰
[002-0218c]
三惑體唯妄情所障既融約何分異雖云體一麤細
不無始則三惑俱麤偏受見思之稱末則三惑俱細
特彰無明之名中則不細不麤宜得無知之號此即
所謂偏強受名也夫惟偏強受名則不二門所謂迷
厚薄故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名智淺深名去音也者名
也所以名夫智有淺深而位有高下偏強之意彰矣
又輔行曰若從文說見思障真無明障中而文亦名
之謂也夫惟惑體常即則又輔行所謂若從意說見
思之外無別無明無明體性既即法性當知見思亦
即法性下文又曰豈有塵沙在見思外豈有無明在
二觀後三惑既即三觀必融非體何謂乎然名體之
旨雖爾據何以知伏斷俱圓耶曰善得向意豈須此
疑為未悉者更申言之抑荊溪不云乎如曰五品巳
能圓伏五住豈至此位但斷見思文見輔行政恐學者失
旨於此故以圓伏顯之爾是則十信不止見思亦斷
無明也此斷無明則下去猶有見思等三蓋無疑者
文見妙樂豈非始終惑體常即圓伏而圓斷乎但是一往
偏強受名故云斷見思等耳抑亦可云感體常即者
橫也偏強受名者竪也此二相即義如橫堅此二不
二非橫非竪也非橫非竪妙在其中即障顯德又見
於此矣夫如是豈直圓斷名相之說乎學者宜深究
之。


山家緒餘集卷中
[002-02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