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31 復宗集-宋-與咸 (master)


No. 955
復宗集下
東掖白蓮 與咸 述



* 教證
* 方便
* 塵沙
* 辨淨土修證


教證



荊溪有云前之兩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皆是實
別教教權證實意稍難曉人多迷之是故今家借用
地論教證之義以消別門遂有約行約說四種之相
原乎山家借用者止為別教教權證實非位難明以
地論中教道是權證道是實義頗相當可以借用而
為判釋因例諸教當分行位亦有權實義皆可通故
義例云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亦可通用乃分二意約
說約證所以通用者教證二道也乃分二意者別教
之中須明四種也舊來先達說此甚多明之者寡予
於此義遲疑甚久因思而得乃見舊來云云之論皆
所未然舊來分別約行教證皆以地前為教登地為
證約說教證莫不皆云為地前說一教始終名約說
教道說十地法名約說證道雖各行章藻但約行教
[001-0062c]
證并約說教道眾皆同之唯約說證道或云說十地
圓融或云說十地隔歷此為異爾今之所論與昔永
殊以經論明之以祖文考之方見今說得乎正當今
此先且考覈舊說灼見未是方顯今義與祖文合且
如別教從始至終五十二位而談四種者以地前為
約行教道登地為約行證道及乎約說教證又以說
一教始終為約說教道說十地法為約說證道夫如
是祇是三種有行位可收以地前地地上分三種故一種是通途
說法約說教道說一教故是則只消借三種來判別門行位何
用約說教道耶則見借此一種用判何位有何功能
只如諸教如來說法莫不皆為初心之人說其本教
始終行位亦須盡是約說教道又何但四教行位如
此只如如來一代說法大藏之中經律論等莫不皆
是如來金口所宣菩薩聖人代佛宣說行位智斷應
須皆是約說教道以其無非盡為初心之人說行位
等法故何其不達之甚曾不少作如此思惟而考覈
之乎非但今家借用無功亦見地持說義通謾而非
簡要何用借為又只如約說證道既以一教始終皆
是約說教道則十地巳在其中又以十地為約說證
道則如來兩番說法耶亦使諸位義皆兩屬諸師所
以有作十地圓融者有作十地隔歷者意以兩番說
法而分二義以謂約說教道說十地隔歷約說證道
說十地圓融為欲於一行位分其二義不免須作此
釋推其病源在乎不曉二種名目而謂約行者從行
[001-0063a]
人履歷邊得名約說者從如來說法邊得名因茲錯
解致使所說行位判攝遂成訛謬此病來久後人循
習認非為是曾不省悟四教之中莫非說法莫非履
行何故此義獨在於別雖皆例通別本正用凡論教
義先正其名名或不正於義成壅須知籤云前文約
行後文約教輔行云一者約行二者約說義例云約
說約證故知諸文於約行教證或云約行或云約證
葢從有人歷位修行有人證果故云約證於約說教
證或云約教或云約說葢從但有其教無人歷位無
人證果虗有其說以誘物機故云約說非謂取如來
說法而為約說也伹是教門方便權設其說謂之約
說若於二種名目不正附名說義悉皆顛錯若解約
說但是有教無人則教證之道斯過半矣既知此巳
方可與論四種行位配對別教五十二位以消別門
坦然明白約行教證者地前屬教登地屬證此如玄
籤輔行明文分之顯然可見人皆共許略無所惑約
說教證者人多迷之故今須以行位分定乃驗昔說
皆所未達須知以十地始終為約說教道以玅覺一
位為約說證道方見以此四種教證判釋別教一教
行位不相混濫是則於別教中約行教證是真似義
則以地前與登地對論約說教證是分極義則以十
地與玅覺對論約行約說既各有其位次分齊則免
一位義有兩屬且如何見約說教證從地上去不涉
地前祖師明文非不白直有眼之者顯然自迷今為
[001-0063b]
指出今義有歸籤云依教道義以四悉檀說登地法
名為教道故知初地巳上仍存教道輔行云二者約
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此則明以地上之法而為教
道不涉地前昔人皆於輔行之文錯解始終為一教
始終故成謬妄殊不知所謂始終者乃十地始終非
一教始終也何以知之今引地論本文照之方見今
說誠為得旨地論中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說十地
法有二十句第十一句云又有菩薩十地始終故論
中云所謂得菩薩十地始終此根本始終乃至十義始
終論文明說十地始終非一教也豈非此等明文以
十地為約說教道籤云故知初地巳上仍存教道正
此之謂也何曾以約說教道通地前人不見之便以
一教始終而消其文幾許誤哉往往人見有仍存之
說便認地前巳是教道地上仍存豈非一教始終皆
為約說教道殊不曉荊溪意謂地前是約行教道地
上自是證道今以十地猶屬約說教道豈非地上仍
存教道耶乃見地前為約行教道地上為約說教道
愈更分明約說證道指玅覺位者此如籤云若說十
地巳證之法即證道也既云巳證且指誰是巳證十
地之人等覺一位或有或無諸文開合今置不論正
指玅覺果人為巳證十地之者但請研詳巳之一字
乃見今立符文合義何以知之又玅玄云道場所得
法即證道明義道場所得豈非玅覺乎即輔行中斷
十二品無明名為玅覺此等正是約說證道豈有斷
[001-0063c]
十二品無明之佛耶從別教說佛但只斷十二品爾
自初地同圓從實證說初地即同初住故知地上巳
去但有其教無行證人從此則以十地為教道玅覺
為證道既實無人伹有其教此等行位皆成虗設若
教若證皆名約說也只為別教權實難明故借彼義
以消別門方見四種借義有功從來先達昧之久矣
知此義者出自於今非謂自矜乃合祖意嗟乎此旨
祖師甚明人何自暗今既獲見豈不歡欣故知一家
借彼四種用判一教且無位位兩屬之過又無借義
無功之咎仍無諸教濫通之失請學教者試以公心
而考詳焉問約說教道既約十地始終是則初地應
是約說教道之始且約行證道又是初地豈非一地
仍有兩屬若謂不然應約說教道只可談九地始終
不應云十答此之一位乃一教之進否圓別之分岐
誠不易解人多迷之借彼判釋深有所以葢由初心
稟教以十二品無明盡為極果之位以初地一品為
分果之證及乎入地一品纔亡洞見圓理初地即是
初住雖同初住以從地前歷位修證而來且從期心
實證以說乃是別教證道之位若從入地同住即屬
圓初住人非復受別初地之職則初地一位亦是無
人還成虗設是故此位仍屬教道故止觀云因中有
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無行證人若破無明登初
地時即是圓家初住位非復別家初地位也初地尚
爾況復後果輔行云初地尚無何況後果初地入住
[001-0064a]
此為正文於教道文不須疑也是故初地從教道邊
亦實無人得云十地始終從證道邊得是別人來入
此位證道之言其實同於初住受稱可宜思之方識
教證問若以有教無人為約說教證且前二教果佛
亦是有教無人亦應得是約說證道耶答教證二道
本為別教教權證實所以借用若例諸教亦可通用
有約行教證也更以義求果佛亦可通是約說證道
以亦無人從因修證今所不爾者非教證借用之正
意故以前教果本是一佛垂為三迹今且借用以釋
別教教權證實用判行位權實之相餘非其要何用
借為人不見之便以四種教證例通四教者未達斯
旨也又見義例之文亦可通用乃分二意便以四教
一槩通四種者迷茲之文也如前巳釋今亦通用者
教證二道以判權實也分二意者正語別教之中約
說約行也思之可知問約說證道權耶實耶若云是
權玄文借彼兩種以證實部若云是實既但有教無
行證人如何是實答舊說皆云約說證道說十地圓
融如神智搜玄云約說證道能說之人是圓教佛所
說之法是圓融法所被之人是別向圓修人元師隨
釋云約說證道被別地前住行向位圓實機發如來
應之故說十地圓融之法被而接之倫師精微云復
有一類地前宜聞證道圓融附昔所稟十地隔歷點
示圓融稱為約說證道此等所說皆云說十地圓融
之法是實以今所判照之其可得乎則全未識約說
[001-0064b]
之旨唯假名湛師有云四種教證三種是權一種是
實唯約行證道是實約說證道亦應是權若爾何以
證實有二義故一者以權證實故特云借若一向是
實何須云借二者相帶為證故云及以證道然此一
說能知三權一實猶勝諸師然亦不識約說證道是
玅覺位似是而非今所不取諸師所論全然無識若
謂為圓修人說圓融法何名入地自證權門自開耶
若謂是被接人是何等接若圓接別應說圓教五十
二位圓融之法何用十地圓融耶若是別接正如荊
溪破云成別接別如此被接三接不收故知昔說一
何顛倒須知約說證道既是玅覺有教無人亦屬權
攝所以引證實部者且附彼部以兩證是實兩教是
權以借彼義用證實部亦是且依諸教分極之義乃
以果證為實故得引證爾但得今意以分教證無往
不達問輔行但明三種不論約說證道其義乃略籤
文備明四種何以却指之云備如輔行答舊釋此妨
說者甚多或云互有廣略或云名略文廣竝皆不得
約說教證之旨所以異說應知輔行亦明四種如云
破十二品無明名為玅覺此即約說證道昔人不曉
此之一種位在玅覺不識輔行四種教證備全妄生
穿鑿若得此意四種義全引文又廣所以籤文以略
指廣何所致疑亦不用此妨以此而知荊溪秉筆坦
然明白何曾迃曲人自不曉遂失祖意問止觀云別
教止觀亦頓亦漸初心知中故名亦頓涉方便入故
[001-0064c]
名亦漸亦頓之頓圓中耶但中耶若云但中非今頓
義若謂圓中初心之人如何能知輔行云前之三教
不知圓理故也此義如何答舊來多云知但中也中
道法體與圓中同故云亦頓近有人云不然此云知
中名亦頓者正約漸頓止觀以簡偏圓須以圓中為
頓別教初心義應兩種有稟教之初心有初地之初
心今約初地亦云初心例如初住名初發心住今此
乃指初地知中證道同圓名為亦頓故止觀次文云
進破無明入初地證道是頓也輔行云前三不知圓
理者稟教之初心也止觀前後竝以初地為頓者即
初地初心也然此一說一往聞之似如可釆細而覈
之大有失旨違文背義者多矣此葢不識別教教旨
致於別教教義難明先明別教教旨次點示佗失且
別教者別圓兩教同詮中理亦談三諦亦破無明亦
顯三德亦知百界分身作佛亦解一中無量無量中
一此教初心稟教之者便解五十二位功德所說法
門非不圓玅如華嚴會同聞佛說承稟佛旨伹有次
第不次第之殊遂分兩教斯葢別人解之不到不及
於圓遂成別教只如古來諸師所解三身三德非不
圓玅今家乃以不談性具盡判屬別所以爾者荊溪
云但知果上融通不知眾生理本雖知圓融一多相
即不思議理乃謂將來果上有此功勳不知初心與
果地一不解果法全在因心所解圓融期心初地使
此圓融遂成隔歷雖有即名而無即義雖解中道判
[001-0065a]
之成但教權故以中道在初地顯故但理實故所解
中道圓融一如故中從理實是同故名亦頓從教權
是但故名亦漸別教教旨不易研詳每見學人凡說
別教所謂但中者如雲外月似出水華往往將別教
人所解法門不及通教以通教人解知即空不待扸
盡即知諸法當體虗幻便解即空豈可別教詮中道
理不及即空一何可嗟須曉別圓兩人同一座席同
聞佛說不思議理同稟中道雙照雙遮三德三身無
不洞解所以分兩教者以此玅德期心在果方乃能
證所以此教所有圓玅非因心法有此不到遂成別
人所修之行成次第行此教之旨人多迷之次點佗
失略有四非一無理可詮若謂初心知中指初地者
未審稟教之時詮於何理此人稟教以何為期無果
可望良亦可嗟若謂但中未審以何為但中耶如前
所論往往此人不及通教二公違輔行以輔行中釋
此乃云解頓行漸解但知於頓理而巳行必經歷恒
沙劫數既曰解但知於頓理而巳此是初地之解耶
稟教初心之解耶若云初地初地巳證圓頓之理何
云解但知之而巳驗知荊溪正約稟教初心但能知
此頓理而巳未能依理頓行故云而巳豈非的指初
稟之心料想此人不曾看至輔行之文作茲謬釋有
眼之人略會看讀纔見此文必知須以稟教初心而
為亦頓如何敻指初地為初心耶豈是止觀輔行之
文意乎故知此釋灼然謬妄三迷於止觀止觀簡於
[001-0065b]
偏圓凡有多向前約四句簡次約四法簡後約不定
等簡四句即以理教對簡故輔行中藏通即取設教
之意而得漸名別教即取解知頓理而名亦頓於四
法中有兩種四法初約教觀行證輔行云且約教證
二道以釋四法又云前之四法將於三法對證以簡
次則合觀入教三法對教以簡權實故知止觀約四
句簡乃以初心稟教便知初地證此頓理則教漸理
頓名亦頓亦漸次約教證方是至初地時證其實理
名為亦頓地前亦漸後之四法乃以有教無人以分
頓漸諸科各有一義以揀頓漸不可以四句一科貫
下而云初地為初心也豈非違止觀之文乎四失於
地位初心之言須指十信初稟而為初心如止觀次
文云通別中初心乃至後心對後心說初心須指始
初之心一家不曾以初地為初心公然違背妄作此
釋一何可笑須知此教亦頓之位固在初地初心能
知者指始初稟教之心便知將來初地之上有此頓
證期心於彼證圓融法是故指此以為後果後果之
言通至玅覺皆在初心之所期指也故知此釋誠無
所取自悞悞人過莫大焉教證之說人多異論竝由
不達別教教旨今之所辨義符祖意後之賢達必有
藻鑑。


方便



法華方便品人或問云文談真實題標方便何總別
之不貫昔來說者異論紛然廣立義門各盈章藻予
[001-0065c]
每於此研味思究求其諸說曲而不直未合佛祖一
貫之意細而求之果見經文不標真實特題方便深
有所以若標真實却見經中總別不貫何者釋迦世
尊從大通佛所為此一類結緣中間種種調熟經無
量劫施種種化誘之攝之用無數慈悲權巧覆護來
至今日方得此類心巳淳熟聞佛所說不起毀謗方
暢如來出世本懷所施功力今日成就不至唐喪豈
不歡喜而暢悅之故至于今將欲授記先乃稱嘆方
便之功敘述昔來誘攝之力是故此經乃是算數孔
目故曰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譬諭言教無數方
便引導眾生五佛章中一一皆云無數方便以方便
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令入佛慧是我方便諸佛亦
然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所稱歎者非歎真實乃歎方
便善巧之功不易成就經文品初歎方便云其智慧
門難解難入門即方便隨宜所說意趣難解亦是方
便品末嘆云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
故知一品始終皆是稱嘆方便題中從此所嘆方便
為方便品經文雖說所顯真實推功竝由方便之力
得至於此在昔正用施設之時隱覆秘護不令覺知
住於化城自謂真實今日聞說方知如來機變巧用
省悟昔日所證非真是我等咎非世尊也自非如此
善巧化用何由今日獲大利益方知如來真大導師
誘引一切令入佛慧是則佛所稱嘆乃是嘆方便之
功機所感激亦是荷方便之化因於方便得契真實
[001-0066a]
方便之功實難思議是故殷勤之所稱嘆此是經家
玅會佛心品標方便不亦宜乎何得乃云文談真實
總別不貫更借世間譬諭顯之如世良將受國重任
提百萬師敵除強虜百萬之眾性命死活國家大事
社稷存亡皆在主將一人之手苟或計謀不深智略
不廣適時所用機䇿不密如何可以當茲重任或小
不利所害非輕殆乎一且破虜滅敵立大功勳成國
大事保全師眾存定社稷主將之心豈不歡慶而快
悅之功既立矣堪對廣眾稱嘆權謀施此機巧能成
大事前來正當運謀之時機密所用決不可泄既巳
成巧方可對眾稱揚讚嘆如孫臏減竈韓信弃旗張
祿隱名陳平反問之類皆上將善巧機密能與國家
安邦定業在佛亦爾然佛不思議化故不可以世間
小事而惻聖用為未了者借事比□佛為機緣施善
巧破魔軍當正用時機密隱祕不令覺知今既成功
來至法華賞功付業竝曰方便即顯真實方便有顯
實之功是故殷勤之所稱嘆從此題品可不偉哉何
得以總別不貫而興難辭經家儻或以真實題品反
成總別不貫今山家以三種釋方便甚合佛旨雖有
三種竝以三教而為方便三教是一今昔有殊在昔
用此施設化誘隨機契用謂之法用若非此用何由
今日得入實相指此三教為入實門謂之能通在昔
雖用機全不知今日顯說始知方便雖指三教名為
方便此方便體即是真實故此方便受祕玅稱昔日
[001-0066b]
將一以為三今日知三全是一從三題品故云祕玅
方便乃即一之三亦如良將用此機巧當正用時隨
宜施設謂之法用若非此謀何由獲功謂之能通既
巳獲功對眾稱歎昔之所用既能成功從今題品故
以祕玅而釋題名正是今日所嘆方便今所嘆者無
別方便即是前來所用善巧故此三釋竝以三教而
為方便前二可釋昔經後一正當今品方便有顯實
之功特題今品名為方便斯乃天台解釋玅合佛心
深符經意豈可與夫古師所謂照常無常內靜外變
者而同日耶仍知今之所說亦豈與夫舊人章藻淺
陋之論而竝駕耶然則舊來亦見疏文節節皆云方
便有顯實之功故從方便以題品但謂方便即是真
實從絕待以標名雖標方便意則全標真實葢由權
便是實欲使機緣見此方便即作實真而解此乃善
論之者作如此釋故有名體俱不轉之說若以上來
玅意挌之此等但得三一同體之義殊未見如來所
以稱歎殷勤之旨經家標品之意請明眼人試為詳
考若夫約三種而論開顯據諸文而釋題名昔人章
藻巳自詳備今但患其舊來所說未合經旨佛意祖
意將恐沈埋故略舉提免致乾沒願同道者共開方
便之門深造實相之府。


塵沙



稟吾佛之法立造修之行必以三觀治三種惑證三
諦理顯三德身此為至要天台一宗立四種教判攝
[001-0066c]
一代行理智斷無不備盡甞竊疑之教為能詮理為
所詮理必有三藏通二教同詮真理別圓二教同詮
中理其如俗理無教可詮何也又竊疑之惑既有三
界唯內外界內則以見思為因界外則以無明為因
其如塵沙何界所攝是則塵沙通界內外然彼二惑
內外有限何故塵沙通內通外又聞先賢有以塵沙
牽生不牽生之論異諍紛然未能歸一於是考尋祖
文研究昔說果見祖文甚明昔人自昧唯玅宗鈔有
云見思重數如塵若沙只此二句深識惑體予於此
義不能自默試略辯之先敘昔說次復正宗昔有二
說一云牽生一云不牽生牽生者云見思惑牽同居
生塵沙惑牽方便生無明惑牽實報生據文句云若
無四住分段不生若無無知方便不生若無無明實
報不生不牽生者云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
見思惑存牽三界生見思既破無明惑現潤方便生
無明之惑初破一品即生實報驗知塵沙無牽生義
前所據文乃是三惑對土之說以由陳如有無生義
三惑是生無此三惑即三無生故以塵沙以對方便
非謂塵沙牽方便生有難者云若謂塵沙無牽生者
何故四念處云無量取相感無量生死無量塵沙招
無量果報無量無明受無量報身既云招無量果報
豈非牽方便生有釋者云所謂招果報者非謂牽招
實造果報乃是菩薩出假化物破塵沙惑入生死境
起同事攝權受果報故有此云耳此乃近代名師作
[001-0067a]
如此釋其徒傳習以為高論予甞憐其暗昧若此待
示正宗方見佗謬次復正宗須知塵沙無別惑體全
以見思藥病方法名為塵沙何以知之故止觀所示
出假有三謂知病識藥授藥方法知病者知一切眾
生見思之病知見思根本知見思因緣久近重數等
識藥者有世間藥有出世間藥有出世上上藥授藥
方法者須能觀機隨病與藥先須自能曉了藥病亦
能了達授藥方法應病與之令佗欣樂隨服而治若
能了達知病等三名破塵沙此三不了名之為惑以
由見思有通有別故塵沙惑有內有外若能分別通
見通思授藥與治破界內塵沙若能分別別見別思
授藥與治即破界外塵沙故知塵沙無別惑體即指
善能分別見思藥病等相名破塵沙菩薩既以利物
為先所以習學恒沙佛法廣為眾生分別藥病雖於
界外無明未破亦能學習四種四諦十六門假至地
住時破一品無明方名真利益夫如是則塵沙惑者
乃佗人分上見思之病見思因緣見思久近見思重
數及治見思之藥也所以不能牽生者我自見思先
巳斷竟但未能分別佗人見思如何牽我之生耶故
知自巳分上所有惑者唯見思無明二種能牽界內
外生欲亡此惑修空修中斷此二惑即自行功滿故
云自行唯在空中然於菩薩職在利佗始初發心菩
提為本眾生無邊誓願度脫稱此本故故須為佗分
別見思種種重數令一切人猒離生死永出輪迴若
[001-0067b]
也不能洞了此等見思法門坐在塵沙如何為物故
云塵沙障乎化導識此惑體唯有四明一人而巳佗
所不達如此解會非伹能識塵沙惑體亦見四教所
詮之理從自行入道故唯真中從出假化物故兼俗
諦即此自行而為化佗令佗依此四教二理之所修
習是故俗諦徧在四教分界內外在我名俗諦以破
塵沙在佗名空中以破二惑故知俗理在乎學習法
門為佗分別令佗治病破佗生死以佗不知此等是
病故招無量生死受無量果報所以塵沙一切眾生
名自巳見思菩薩分上名塵沙惑人不見之便謂菩
薩以塵沙惑招自果報牽自生死者幾許悞哉若了
斯義四念處文煥然冰釋安可以入生死境起同事
攝而消彼文嗟乎此師何以弘演故前二說謂塵沙
牽生者全為失旨非但錯據無生之文亦乃未識塵
沙惑體無生之文如前所釋謂塵沙不牽生者雖知
塵沙無潤生義不知所以無之之旨竝由不曉此惑
無別自體惑體若正此理自明故知今家教所詮理
唯詮真中不詮俗諦惑所潤生界唯內外此理昭然
自行化佗教理智斷三觀三諦無不顯了其如諸惑
正習體相稍有所涉但痛昔來塵沙惑相罕能明之
欲顯四明玅宗正旨所以略示無益之論此不多及。


辯淨土修證



瑛法師淨土修證儀有云平等心佛無取無捨何
用捨此取彼答古今淆混試為陳之夫一代觀門
[001-0067c]
有其二種一者此方入道破惑證理無生觀也二
者求生淨土捨身為身有生觀也今且用彼天台
一家理觀對此十六觀經以辯二門不同之相。



* 彼以十境為境 此以十六為境
* 彼以十乘為觀 此以一心為觀
* 彼觀自巳寂光 此觀同居寂光
* 彼求成智破惑 此求成業牽生
* 彼求真空無相 此求聖相現前
* 彼破一切五陰 此成淨土五陰
* 彼須遣蕩 此須取著
* 彼須平等 此須欣猒
* 彼是觀心 此是觀佛
* 彼是自力 此是佗力
* 彼無方所 此定西方
* 彼心住而不去 此心去而不住
* 彼則十境互發 此則十六漸成
* 彼則百乘互用 此則一心不易


彼以五陰為境境是生死幽暗之法以十乘理
觀研之能發九境魔事如楞嚴說皆由五陰故
有魔現是以諸經論傳凡明修觀竝須辨出魔
事恐其現時行人不識若生取著即落羣邪故
也。


此以彌陀為境境成果人清淨功德十乘行滿
永絕十境魔事是以淨土一門諸經論傳皆不
[001-0068a]
言有魔事故知但能依經作想心無邪念則聖
境現前光明顯發能破自巳幽暗滅五陰生死
也。


問般舟觀佛與今何異答彼是先觀事境後修理
觀故觀彌陀猶如火聚不許取著例如羅漢先修
事禪後修無漏觀此經直觀事境而取往生例如
凡夫單修事禪求生梵天也問何故理觀不許取
著一切相邪答取著必牽生返背無生理云云


崑山神濟一日持瑛法師修證儀示予且扣之以可
不之問予答之曰可則亦可然未至於全可也若一
向如瑛之論得不違佛祖之本意乎經有三輩九品
機有利鈍賢愚行有迃捷之逕達有遲疾之期若以
此為至談非但促靈鳳為拙鳩抑亦屈神光為爝火
有二不便一者違經二者背祖違經者經中有三種
修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
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
信因果讀誦大乘至於三品生中上品生有三種心
一者志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又有三種
眾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
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只如三淨業中發菩
提心必依四諦讀誦大乘該三大乘又如方等經典
豈專事行又如三種心志誠心大師疏以專實而釋
深心者以深理而言又引十地論深廣以釋則同聞
深不怖聞廣不驚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又此三種
[001-0068b]
心正同淨名經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
大乘心是菩薩淨土以心淨故則佛土淨直心即志
誠大乘即六念發願淨名疏釋豈同事行如何以淨
土求生一向為取著事相有生之心而為行法又以
單修事禪而生梵天為例得非違佛意之甚乎二者
違祖有三不便一者疏以修心玅觀感佛土淨為經
宗致則一心三觀為能修四種淨土為所到而專以
取著牽生為因其能感上品寂光之生乎二者疏以
一心三觀釋觀一體三身釋佛既以觀佛為行必舉
正收依舉主攝眾能修既深所證乃極雖通被四機
只從圓深判文之旨故佛之意故其一心三觀一體
三身是取著成業之行否三者大師十疑論專以生
無生性滅無滅跡令契無生方能感土終日取捨且
無猒欣終日求生未甞脫離豈是有生之法乎若以
事理二觀有生無生對分此彼兩土之行者深為失
旨佛經祖疏竝以事理兼修利鈍竝被據佛本意盡
欲以金臺攝引上品利生其奈機有利鈍之殊故生
有三品之別解第一義而以大乘真淨之心求生淨
土必得上生中下既鈍此理難皆事不獲巳故於慈
心攝受不失令於事相專心亦可得生我國生我國
巳經歷劫數方得見佛既機有未可故佛亦慈悲此
亦如來廣開方便攝此羣生故須上體佛心俯求機
種利鈍兼被事理竝陳則利機直坐金蓮中下須經
劫數利機雖終目欣猒未甞取捨中下於取捨之念
[001-0068c]
亦至無生竝須於事而達理於生見無生方能契佛
祖本心達往生逕路如何徑挺分別彼此克定有求
專在事門決令著相是則此經但為下根者設而無
上品之機經中所以備明九品意在見賢思齊瑛公
專執事修反使壓良為賤乃令一彈指頃得百千陀
羅尼者與夫滿十二劫方發菩提心者同日而語豈
非促靈鳳為拙鳩乎仍使如來玅力無緣大勳永無
攝生令人上品豈非屈神光為爝火乎在機既失其
高賢於應亦喪其玅德其可為學教之眼目修行之
要門者乎經中雖攝機寬廣大師從高深判經瑛特
去無生之文從有相之行深所不可大凡釋義寧可
以深收淺不可從淺失深此實大害故向為未全可
者也慈雲法師決疑行願云九品生相各有行類上
輩三品須解須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義即其
人也意令學者見賢思齊企金臺而高升唯玅觀而
是托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
仁慈乃至下下品生本是惡逆十念精誠往生彼國
但能知有淨土盡可回心苟不然者寧容九品之差
降玅哉慈雲深達佛祖之意則無失機之咎瑛之所
論亦令高明之機同彼愚夫之習可不哀歟以慈雲
之文格瑛公之見得無慚色紹興辛未元宵書于崑
山慧聚寺普賢閣白蓮澤山叟與咸願與法界有情
同步金臺上品。


[001-0069a]


全書二卷今傳下卷良錦美繡尺寸可珍故今梓
行觀覧君子有得全本見付幸甚。


元祿十七年歲次甲申初春穀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