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09 三觀義-隋-智顗 (master)



No. 909-A


新刻三觀義序


四教義從觀出教。依教開解。三觀義融教入觀。依解
立行。目足相扶。殆罔俱治之。二書蓋闕一不可也。昔

智者大師為大機感。親注淨名。此其玄談也。而三觀
義在支那亡逸巳久矣。吾邦幸而雙璧並傳。不寶護
而可乎。但三觀義雖有舊刊。較之四教義鹵莽頗多。
守篤純和尚深憂之。精加考訂。且著科文及籤錄。以
闡幽蘊。本山學黌有魁首貫充者。曾為諸生講授此
書。其正譌訂誤分文折義。一取準繩於純和尚也。因
乃發心將以其校本授剞劂。氏會復獲檀助梓事。不
日而成。豈非其護法之誠能致冥祐耶。頃謁余告其
喜。且索題一辭。因為誌其顛末亦以示隨喜之衷云。



天明戊申秋九月東叡山凌雲院僧正智願海藏撰
[001-0669a] No. 909
維摩詰經三觀玄義卷上
隋天台山修禪寺沙門 智顗 撰


夫三寸之管氣序不衰。一尺之表朝陽可測。是知得
其道者。豈遠乎哉。三觀詣理之妙門。今明此義。故借
為喻也。作佛遐蹤。神功浩曠。求茲非遠。寄以一心。體
之有源。總乎三智。若其假方便以致殊。會歸一道寂
然而雙照。況復發軫入不二之門。圓觀成十法之乘。
兼用七義。義無不攝。非止淨名名顯。一部宗致。文意
炳然。今明三觀義。即為二意。一先分別境智。二正解
釋。一先分別境智者。所觀之境。即十二因緣所生之
法為境。大聖說此正因緣生法。為破外人說邪因緣
生無因緣生之邪僻也。正因緣生一切法者。無明因
緣則生六道凡夫之法。若解因緣則生四種聖人之
法。故涅槃經云。因滅無明即熾然菩提。所言十二因
緣者。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
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
老死也。言因緣者。有展轉感果故名為因。互相由有
謂之為緣。此約三世明十二支。初二過去。次八現在。
後二未來。明此因緣有三種事。一煩惱。二業。三苦。此
三事互為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
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
[001-0669b]
轉。互為因緣。因緣相續生二十五有。若知無明不起
取有。則三界生死皆息。三乘行人入涅槃之要道也。
問曰。佛開三乘因緣。是中乘觀。何得三乘通觀也。答
曰。經論赴緣不同。或如所問。如智度論云。十二因緣
獨菩薩法。中論云。為鈍根聲聞說因緣生滅相。為利
根菩薩說因緣不生滅相。如涅槃說。十二因緣有四
種觀。下智聲聞。中智緣覺。上智菩薩。上上智佛。即是
約十二因緣明四種境也。今一家明義。四諦既為四
種。十二因緣亦為四種。一者生滅十二因緣。二者無
生滅十二因緣。三者無量十二因緣。四者無作十二
因緣。生滅無生滅即為初觀之境。無量十二因緣為
第二觀境。無作十二因緣為第三觀境。今取中觀論
偈四句判此義也。因緣所生即空之理是第一觀境。
因緣即假之理是第二觀境。因緣即中之理是第三
觀境。問曰。為當境自是境。為當由智故說境。答曰。若
言境自境。即是自性境。若言由智故說境。即是他性
境。若言境智合說境。即是共生境。義有二過。謂自他
性。若言離智境故說境。即是無因緣而說境。從因緣
說境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而說境也。四句說智。其
過亦然。今中觀論所明諸法不自生。豈得說言由境
故境。亦不從他生。豈得言由智故說境。亦不共生。豈
得境智合故境。亦不無因生。豈得離境智故境。四句
明智亦復如是。今四句撿境。性不可得。而說為境者。
即是假境。假境是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有無因果。
[001-0669c]
善惡是非。一切諸法。類如此撿。若用此意研覈眾家
解釋經論。難免性義也。問曰。若境自境。可是自性境。
今待智故說境。何得是他性境也。答曰。境既稱自。智
豈非他。不待智他。那論境自。若待境自。智即是他。境
自是伹性。他即他性。自性之境不名假境。他性之境
豈成假境。若非假境。即非不思議境也。智亦如是。今
明不思議境者。即是此經所明之境。不思議智者。即
是此經所明之觀智。故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云。我
現見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即其義也。


第二正釋。三觀義乃是入佛法之要門。多所關涉。今
略明大意。開為七重釋三觀名。第一辨三觀相。第二
對智眼。第三會乘義。第四明攝法。第五釋成淨名義。
第六釋此經文。第七用三觀釋此經一部義。


第一釋三觀名者。三觀之名出瓔珞經。一者從假入
空觀。二者從空入假觀。三者中道第一義觀。所言從
假入空觀者。無而虗設。目之為假。觀假知無。名之入
空。若觀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諦也。而說
為二諦觀者。或就情智二諦。或約隨智二諦觀耳。次
[001-0670a]
釋從空入假觀者。若不住空。還入幻化。假名世諦。分
別無滯也。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前觀
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觀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
互破互用。名為平等也。次釋中道觀者。中以不二為
義。道以能通為目。照一實諦。虗通無滯。是中道觀也。
故云是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雙照
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三通名觀者。
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
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
是以涅槃經云。即以利钁斵之。磐石沙鹵直過無礙。
徹至金剛。磐石者。見思惑也。沙者。塵沙無知惑也。鹵
者。即是無明住地惑也。徹過者。觀穿之義。至金剛者。
即達中道佛性理也。問曰。三觀俱照二諦。有何等殊。
答曰。前觀雖照二諦。破用不等。次第二觀亦照二諦。
破用平等。既不見中道。但是異時平等也。第三觀者
得見中道。雙照二諦。即是一時平等也。


第二辨相者。即為二意。一明別相三觀。二明一心三
觀。第一明別相三觀。亦為兩意。一總釋。二別釋。


總釋者。觀因緣所生三諦之理。相別不同。三番惑障
麁細階級。觀理破惑。用智不同。故名別相三觀也。因
緣三諦之理相別不同者。因緣空理是真諦相。因緣
假理是俗諦相。因緣不二之理是中道第一義相。初
觀真諦之理。破見思惑。次觀俗諦之理。破塵沙無知
惑。後觀因緣中道之理。正破無明住地惑。是則三觀
[001-0670b]
照理不同。斷惑有異。故名別相。即是大品三慧品所
明三智相也。


二別釋三觀者。即為三別。一從假入空觀相。二從空
入假觀相。三明中道第一義觀相。


一正明從假入空觀相者。略為三意。一先明所觀之
假。二明觀門不同。三明正辨入空觀智。一明所觀之
假者。有二種假。攝一切法。一者愛假。二見假。愛假者。
即是愛論。見假者。即是見論。此二種皆是戲論。破於
慧眼。障見真實。愛論即是魔業。見論即是外道業。故
此經云。天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諸見。所謂因此愛
見。起九十八使。使三業作善不善。則輪轉六道。受生
死苦。故此經云。無明有愛則我病生。又曰。何謂病本。
所謂取我。若知愛見由無明生。則一切三界皆從心
起。故華嚴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而此諸法
皆名假者。無明愛見所起之法。皆由三假之所成也。
三假者。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此三虗設。故
云假也。問曰。三藏.摩訶衍皆明三假。二經之異。云何
分別。答曰。隨情明假。則是聲聞經所說。若就理明假。
皆如夢幻。即是摩訶衍所說。此經呵優波離。具明此
三假之相也。


問曰。三乘從三假入空。若為分別。答曰。
有人言聲聞多用因成假。緣覺多用相續假。菩薩多
用相待假。


今謂三藏所明三假相別。隨便入理。若摩
訶衍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觀此同入空也。


二明觀門不同者。即是析.體二種觀門也。如聲聞經
[001-0670c]
所明析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實手之拳指也。摩
訶衍體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鏡像之拳指也。析假
入空名為拙度。體假入空名為巧度。故智度論設巧
拙二醫喻。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則針藥。痛楚方
差。巧則呪術。不痛自除。損差是同。見色不異。


故中觀
論云。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為拙度不善滅故。故
說巧度為善滅也。善滅者不斷而斷。不善滅者是定
斷也。問曰。二種觀門皆佛所說。巧度是佛之巧。拙度
是佛拙乎。答曰。不然。法在於佛。無巧拙相但。巧拙兩
機。感佛不同。故有巧拙度也。譬如鏡內無有好醜。好
醜之像還出前人。問曰。若如所釋。乃是機有巧拙。非
是度有巧拙也。答曰。由機感度。度能赴機。故云巧拙
度也。


三正明入空觀智者。亦兩意。一者明析假入空。二明
體假入空也。


一析假入空者。即為二意。一析見假入
空。二析愛假入空。並是三藏拙度教門也。問曰。上明
愛見二假。愛前見後。今明修觀。何故見前愛後也。答
曰。眾生有二種使。鈍使為麤。屬魔業。見使為細。屬外
道業。故愛前見後。今佛法正道。緣理斷結。於見道中
有二種人。鈍人用無常苦行。入見道。先斷愛。利人用
空無我行。入見理。先斷見。見盡在前。修道在後。愛結
次除也。一明析假入空者。即前析見假入空。析假入
空之觀。如大智論破㲲至隣虗塵。析此生滅細塵色
假以入空也。觀內身心亦如是。但成論三大法師。各
[001-0671a]
以情見破此細塵。細塵若盡。不免斷見。塵若不盡。還
是常見。不出二見。豈得入空。今詳大智論意。不如諸
師所推。論主引佛語云。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
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今謂若知麤細等色無常
無我。即是因成.相續.相待。虗假不實。既不得色有。豈
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則身邊二見皆是
四緣三假。所成不實皆空。念想觀除。言語法滅。一心
禪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若知四見及六
十二見無常空寂。豁然開朗。成須陀洹。是為析見假
入空之觀也。問曰。析假入空。只應析色心之有。空.亦
有亦空.非有非空。云何析。答曰。隨見所執。悉是四緣
三假。皆生滅相。破麤生滅至細生滅。細生滅盡即入
空也。


問曰。云何分別四見生法兩空相耶。答曰。身邊
二見。並皆是汙穢無記五陰。觀此五陰。即陰離陰。並
不見我相。唯有陰法。如觀五指不見拳相。此從十六
知見假以入生空也。毗曇有門用此入空。發真無漏。
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成須陀洹。成論空門觀此邊
見。但是行陰。行陰悉是三假。假既不實。因此入空。破
諸見結。成須陀洹。即析實法假入空正意。是為聲聞
經說法空之相也。次析愛假以入空者。愛即是欲愛.
色愛.無色愛。皆是四緣三假之所成也。若觀四緣三
假無常無性。麤細生滅皆不可得。入空發真無礙道。
斷解脫道。證欲愛一品乃至六品。名斯陀含。進斷三
品五下分結盡。名阿那含。空觀轉深。斷色無色五上
[001-0671b]
分結至金剛三昧。皆阿羅漢向。非想惑盡第九解脫。
是羅漢果。住有餘涅槃。析假入空觀其功乃息。此即
觀因緣所生法。了生滅四諦以入道也。亦名一切智。
亦名慧眼。


二明摩訶衍體假入空觀者。入空觀門乃有多途。今
約無生觀門明體假入空也。就此觀門。亦為兩別。一
明體見假以入空。二明體愛假以入空。先明體見假
以入空者。體因緣所生見法。皆如幻夢。因成.續.待。但
有名字。名字即空。非滅故空。空即是真諦。真諦即是
涅槃。是為體假入空觀也。問曰。所明觀法。其義云何。
答曰。當觀因緣所生身見之心。約三假而撿。一就因
成撿者。內有意根。外有法塵。根塵相對則有意觸。因
緣生受。受生者即是身見意識生也。今此見識。定從
何生。為意根生。為法塵生。為根塵合生。為離根塵生。
若意根生。即自性生。若法塵生。即他性生。根塵合生。
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所謂自他性也。若離根塵生。
即無因緣生。從因緣生尚不可說。何況無因緣生也。
故中觀論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
因。是故說無生。當知身見之心本自不生。不生而說
生者。但是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法。不在內。
不在外。亦非兩間。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是字無所有。言語道斷。是名從因成假以入空也。問
曰。空有二種。一者性空。二相空。此云何分別。答曰。前
四句撿生性不可得。即是得性空無生。而說生即是
[001-0671c]
假生。假生即是不生生。不生生即是相空也。故世諦
破性立假。即是性空也。真諦破假即是相空也。問曰。
四句皆撿。撿即是析。撿析何殊。答曰。撿非析也。如見
鏡像。撿像鏡不得像。離撿鏡形亦不得像。此即無像
之像。像但有名。豈可破析。不如前析㲲從麤至細。極
隣虗塵。無實以入空也。次撿相續假。此一念心。為是
生生。為滅生。為生滅生。為離生滅而有生。若是生生。
即自性生。由滅故生。即他性生。若生滅生。即是共生。
共生有二過。謂自他性。若離生離滅生。即無因緣生。
從因緣生尚不可得。況無因生也。今觀此心。不自性
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滅生。不自他性生。故非
生滅共。不無因生。故非離生滅生也。如此四句撿生
不得。不生而說生者。但以隨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
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無生名字。
則言語道斷。是名從相續假以入空也。問曰。若說生
生。可是自性生。待滅故生。滅生非生。即是假義。何得
言是他性生也。答曰。生若稱自。滅豈非他。滅若非他。
生豈是自。生是自性。滅即他性。生是自性。不得成假。
滅是他性。何得說假。滅是他性。遂得說假。生是自性。
亦應說假。如此撿覈。由生故生。即是自性之過。說滅
為生。即墮他性之失。如是論者。由滅說生。假不成也。
次撿相待假。此身見心生。為是生生。為不生生。為生
不生生。為離生離不生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若不
生生。即他性生。若生不生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過。
[001-0672a]
謂自他性。若離生離不生生。即是無因生。因緣生尚
不可說。何況無因緣而說生也。今觀此心不自性生。
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不生生。不自他性生。故非
生不生共生。不無因生。故非離生。不生而說生也。如
此四句撿生不得。即是不生。不生而說生者。但以隨
順世間名字故說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
即是不生。若無生名字。則言語道斷。是名從相待假
以入空也。問曰。若說生生。可是自性生。待不生而說
生。豈是他性生也。答曰。若生稱自。不生豈非他也。相
續科巳並覈竟。細類可知。故舍利弗問須菩提。為生
生。為不生生。須菩提答。非生生。非不生生也。是則破
生見。三假合有十二番觀門。若觀三假生不生而執
著無生。還用十二番觀而破之也。破亦生亦無生見。
亦有十二番觀。破非生非無生見。亦有十二番。合破
四見。有四十八番觀能破。如所破是。則破能觀之心
亦有四十八番。合能所共有九十六番觀門。善修此
觀。觀生相。生生畢竟不可得。乃至複四見.具足四見.
不可說見。皆不可得。豁然開悟。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皆滅。得須陀洹。故大品經云。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
薩無生法忍。此即巧度。不斷而斷。不同拙度之定斷
也。


二體愛假入空者。分別愛假如前說。今明修道。體三
界愛假皆如夢幻。三假即空。四句撿生並不可得。是
名體三界愛假以入空。空即是真智增長。諸法不生
[001-0672b]
而般若生者。斷三界結也。若欲愛六品盡。名斯陀含。
斯陀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次斷三品五下
分結盡。名阿那含。阿那含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
忍。斷上二界愛。五上分結盡。是阿羅漢。阿羅漢若智
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乃至辟支佛侵除習氣。若智
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此皆巧度。不斷而斷。 是觀
因緣即空不生。生無生四諦。入空之觀。其功齊此。亦
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也。


二明從空入假觀者。亦為三意。一明入假之意。二明
入假之觀。三明觀成化物。一明入假之意者。此觀正
為觀俗諦。破塵沙無知。若二乘不為化物。不須此觀。
菩薩弘誓。必須此觀。所言從空入假者。若滯於空。墮
二乘地。如大品經云。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恒沙菩
薩學菩薩道。少得入菩薩位。多墮二乘。是故教道菩
薩從空入假。用道種智入菩薩位。若不滯空。如空中
種樹。分別藥病化眾生也。二明修入假觀者。入假有
二種。一者入見假一切法。二者入愛假一切法。一明
入見假一切法者。菩薩住深禪定。知空非空。觀假見假。
有四種。從此四見。出無量見。一自生見。二他生見。三
共生見。四無因生見。此四見各有執諍之病也。復次。
執有二種。一執外人邪因緣無因緣四生之見。所謂
從冥初生。覺從微塵生。自在天生時生。自然生也。二
執佛法正因緣生。自.他.共.無因四生之見。執自生見
者。若計意根生意識。是則心能生心。故正法念經云。
[001-0672c]
心如工畵師。作種種五陰。一切世間法。無不從心造。
亦如唯識之所明也。他生者。經云。心不孤生。必藉緣
而起。故大品經云。有緣思則生。無緣思不生。當知一
切法皆從外緣生也。共者。有言如經所說。六觸因緣
生六受識。得一切法也。自然生者。如龍王經云。一切
法皆自然而生。大品經云。十二因緣。非佛.天.人.脩羅
作。性自爾也。佛有四種之說。皆是四悉檀。方便赴緣
利物而說。諸眾生顛倒不了。或執外人邪說四邊而
生見著。或執佛法經論四邊而生見著。故大智論云。
譬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故隨所執見
有苦集。若能知苦斷集。必須修道證滅。二明愛假諸
法亦如是。三明觀成化物者。菩薩從空入假修證。即
是觀因緣。亦名為假。名生不生無量四諦。亦名道種
智。亦名法眼。過二乘地。用道種智入菩薩位。入假修
證。道種智合有三種。一生滅道種。二無生滅道種。三
依藏識道種。菩薩住是位。為降伏天魔及其眷屬。即
入愛假。現諸神通。乃至同事利物。說諸愛論。如此土
三墳五典。安國育民之經書也。為降伏外道及其眷
屬。入見假顯示智慧。乃至同事利物。說諸見論。如十
八種六師皆稱一切智也。深知愛見苦集之病無量。
道滅之藥亦復無量。皆如夢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緣。
隨病授藥。復次。菩薩為度如是無量眾生故。遊戲神
通淨佛國士。成就眾生。入假修無量願行。是為觀成
化物也。
[001-0673a]


三明中道第一義觀者。即為三意。一明所觀境。二明
修觀心。三明證成。一明所觀境者。前二觀是方便。雖
有照二諦之智。未破無明。不見中道。真俗別照。即是
智障。故攝大乘論云。智障甚盲闇。謂真俗別執智障
者。依阿梨耶識。識即是無明住地。無明住地即是生
死根本。故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本者。即是
無始無明。更無別惑所依住也。二修觀智者。若修此
觀。還用前二觀為方便也。總前二觀。則雙亡雙照之
方便也。雙亡方便者。初觀知俗非俗。即是俗空。次觀
知真非真。即是真空。亡俗非俗。亡真非真。非俗非真。
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觀入中道第一義諦。雖觀中道
而不見者。皆是無明之所障也。當觀實相。修三三昧。
智度論云。聲聞經中說三三昧。緣四諦十六行。摩訶
衍明三三昧。但緣諸法實相。今初修空三昧。觀此無
明不自生。不從法性生也。不他生。非離法性外別有
依他之無明生。不共生。亦非法性共無明生。非無因
緣生。非離法性離無明而有生也。若四句撿無明本
自不生。生源不可得。即是無始空。是名空三昧。空。無
住之本。立一切法也。


若爾。豈全同地論師。計真如法
性生一切法。豈全同攝大乘師。計黎耶識生一切法
也。問曰。各計何失。答曰。若本理無二。是二大乘論師
俱稟天觀。何俟諍同水火。


次觀無相三昧者。即觀無
生實相。非有相。不如暗室瓶瓫之有相也。非無相。非
如乳內無酪性也。非亦有亦無相。不如智者見空及
[001-0673b]
不空也。非非有相非無相。非取著即是愚癡論。若不
取四邊之定相。即是無相三昧。入實相也。若爾。豈全
同地論師。用本有佛性如闇室瓫。亦不全同三論師。
破乳中酪性。畢竟清淨無所有性義也。問曰。各計何
失。答曰。若無失者。二大乘論師何得諍同水火也。次
明修無作三昧。觀真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
真修作佛。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見離真
緣二修而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種作義。若無四
修。即無四作。是無作三昧也。若爾。豈同相州北道明
義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作佛也。亦
不同相州南道明義用真修作佛。問曰。偏用何過。答
曰。中道無諍。何得諍同水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中道
第一義諦。開無明。顯法性。亡真緣。離諍論。言語法滅。
無量罪除。清淨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寶珠自然現也。
見佛性故。即住大涅槃。問。若爾者。今云何說。答曰。大
涅槃經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道得故。故不可
說。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說也。今以因緣故。亦可
得說者。若解四悉檀意。如前異說則無咎也。三明證
成者。若觀無明見中道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住不思
議解脫也。故此經入不二法門品云。若知無明實性
即是明。明亦不可得。為入不二門。若入中道。即能雙
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是觀因緣即中道。不
生不生。證無作。四實諦亦名一切種智。亦名佛眼。即
是見佛性。住大涅槃也。
[001-0673c]


第二一心三觀者。此觀是深行。利根菩薩之所修習。
所以者何。不思議因緣之理。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
解難入。今明此觀亦為三意。一明所觀之境。二明能
觀之觀。三證成。一所觀之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因緣
具十法界三諦之境也。十法界者。一地獄法界。二畜
生法界。三餓鬼法界。四脩羅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
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
此即六是凡夫。四是聖人。所言法界者。法名自體。界
以性別為義。此十種法體。因果不同。事性隔別。不相
混濫。故言十法界。此十法界。皆是十二因緣之所成。
故言因緣所生法也。十二因緣並依無明。無明之理
體非異念。故言一念具足十法界也。一念十二因緣。
出華嚴.大集.瓔珞經文。因緣三諦巳如前辨。問曰。九
法界可是十二因緣所成。佛法界清淨。非生死法。云
何亦說為十二因緣耶。答曰。大品經云。若有能深觀
十二因緣。即是坐道場。此經云。緣起是道場。無明乃
至老死皆無盡故。又涅槃經云。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見佛性故住大涅槃。依此而推。十二因緣何得非佛
法界也。問曰。一念十二因緣具十法界。何得以為一
心三觀之境。答曰。以一念十二因緣。即空.即假.即中。
三諦之理。不縱不橫。不一不異。十法界法雖復無量。不
礙一念無明之心。一念無明之心含十法界。無有迫
妨。問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經無量劫。云何止在一
念無明心內不相妨礙耶。答曰。此經明不思議。須彌
[001-0674a]
入芥子。不相妨礙。無情之物尚得如此。況心神微妙。
一念具足一切三世諸心諸法。何足致疑。問曰。諸大
乘經皆明不思議。其意難見。云何了別。答曰。佛法不
思議道理。唯可仰信。豈可情求。若苟抱深迷。當以近
譬。法華經安樂行品。明持經之人。若於夢中。但見妙
事。所謂夢見從初值佛發菩提心。乃至成道轉法輪。
經千萬億劫。度無量眾生。是則少時眠心有無量夢
事。無量夢事而不礙一念眠心。一念眠心能含無量
劫事。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亦復如是。而眠
時謂無量。別覺巳反觀。知止是一念眠心具無量心。
今時人雖不夢裏見無量劫事。而亦倐忽見三數日
事。見是無量夢事。只是一念眠心之內而不相妨。世
間現見如此。無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礙。何所致
疑。眠法覆心。即譬無明覆中道佛性之真心。無量夢。
即譬恒沙無知覆一切佛法妙事。夢事不實而取著
憂喜。譬見思覆真空也。若不細尋夢譬。此不思議理。
疑終難決。故諸大乘經多說十喻。但諸師解譬。或時
偏淺。唯見譬夢不實空邊。不見譬無明一念無量邊
也。二明能觀之觀者。若觀此一念無明之心非空非
假。一切諸法非空非假亦不得。非空非假而能照此
中道之空假。即是照一切法性法界之空假也。知假
非假。即是入真。知空非空。即是入俗。照中道見二諦。
即一心三觀之相也。


稱理之觀。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不斷癡愛起諸明脫。亦不縛不脫。無能無所。真緣俱
[001-0674b]
泯。離諸戲論。言語法滅。清淨心一如水澄。清珠相自
現。是為得一心三觀之相。故大智論欲釋般若偈云。
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巳除。言語法亦滅。
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
三明證成者。若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
如覺時知夢不實。無量夢事皆依眠心。三義宛然皆
不可得。朗然大悟無所依稀。即是初心一念相應慧。
是悟佛菩提智也。此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坐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大品經云。菩薩以一切種智。知一切
法也。法華經云。為一大事因緣。開佛知見。使得清淨
也。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華
嚴經云。破一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也。即此經明入
不二法門。不斷癡愛。住不思議解脫。不起滅定。現十
法界身。度一切眾生也。此真觀因緣中道。不生不生。
證無作四實諦。是真一切種智。是真佛眼。見於佛性。
住大涅槃。問曰。何經論出此一心三觀。答曰。上引諸
經並證斯義。且釋具有明文。論自解三智一心中得。
欲令易解。分屬三人。問曰。如佛說三種智。其實一心
中得。云何言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乃至一切種智。
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是三種智。其實一心中得。今
欲分別為人說。令易解故。作此次第耳。復次。三智雖
一心。而用智有異。譬如三相雖在一心。而相不同。今
論謂三相譬一心三諦之理。謂相不同。一心三智照
此三諦。亦不濫也。若非求一心三觀。善巧修習相應。
[001-0674c]
豈得一心證三智也。


第三對眼智者。智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觀能知因緣
三諦之理即是三智。能見因緣三諦之理即是五眼。
若解三觀.三智.五眼。兩科大義宛然明了。若分別為論。
三觀為因。三智.五眼為果。通而為論。三觀即是三智.五
眼之異名耳。如大智論釋般若云。別即般若為因。至
佛心則變名一切種智。若通而為論。俱通因果。如大
智論偈云。若如法觀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則一相。其
實無有異。故知般若之名亦至佛果。又如三德成大
涅槃。不縱不橫。如世伊字。摩訶般若。果上之一德也。
問曰。三觀對三智。其數相應。三觀對五眼。數豈相當。
答曰。若觀麤細因緣。即是肉眼.天眼之境。若見三諦
之理。即是慧眼.法眼.佛眼也。問曰。若觀因緣。未見真
諦而開天.肉二眼者。亦應觀假方便.一切智方便。開
為兩觀兩智也。答曰。觀智通漫方便。不須別開。見義
指的。必須離出二眼。問曰。慧解脫人亦觀因緣入空
而無天眼。豈得觀因緣麤細之境說肉.天二眼耶。答
曰。慧解脫人雖觀麤細因緣。不為修通。若觀因緣麤
[001-0675a]
色。修諸功德。則肉眼漸淨。所見轉遠。若入禪定觀因
緣細色。斷障通無知。即發天眼。故知因緣麤細色境
即是修二眼之方便。亦是二眼所見之境界也。今正
明對智眼。即為三意。一對三智。二對五眼。三約教料
簡。一對三智者。從假入空觀即是一切智之異名也。
此二同照真諦故。從空入假觀即道種智之異名也。
此二同照世諦故。中道第一義觀即是一切種智之
異名也。此二同照中道。中道一相雙照二諦也。二對
五眼者。初觀因緣麤細之法。若見麤細之色即是肉.
天二眼。入空見真即是慧眼。第二觀從空入假。見俗
分明。即是法眼。第三觀深觀中道二諦。即是佛眼也。
三約教料簡者。問曰。四教所明三智.五眼。悉得對三
諦不。答曰。三藏通教。三智五眼通。但照二諦。所以者
何。不明佛性常住涅槃是佛果。不出二諦也。若別教.
圓教則如前。是則佛果通出二諦外也。問曰。三藏.通
教若不對中道。云何辨三智.五眼之別。答曰。別照二
諦則有二覲.二智.四眼之別。雙照二諦。二諦理窮。即
受種智.佛眼之名。問曰。佛別教二諦。二諦只是二觀.
二智.四眼。何得有三智.五眼耶。答曰。若是含中入真。
世諦守本。即是通教二諦。從假入空觀。一切智.慧眼。
但見真空。不見不空。從真入假觀。道種智.法眼。照俗
如前。第三觀種智.佛眼。能見第一義不空。即是見佛
性住大涅槃。此即佛果不出二諦也。復次。若將真含
俗。中道諦守本。為二者。初二觀。二智.四眼同照俗諦。
[001-0675b]
俗諦有。空有也。第三觀種智.佛眼。悉照真諦。真諦即
是佛性。見佛性故住大涅槃。此亦佛果不出二諦也。


維摩詰經三觀玄義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