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89 教觀綱宗釋義-明-智旭 (master)




教觀綱宗釋義目次





* 觀非教不正四句
* 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 半字滿字
* 生滅門不生不滅門
* 對半明滿
* 涅槃追說四教追泯四教
* 般若帶通別正明圓教
* 秘密不定
* 法尚無一云何有四
* 四何含毗尼何毗曇
* 生滅四諦
*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 實有二諦
* 諸行無常四句
* 知一切法從因緣生
* 煖頂忍世第一
* 八忍八智
* 真無漏三十四心
* 苦無逼近相四相
* 痴如虗空等
* 幻有空二諦
* 兩種含中二諦
* 別入通三諦
* 圓入通三諦
* 諸法不自生四句
* 解苦無苦而有真諦
* 扶習潤生
* 行則五行差別
* 一因逈出不即二邊
* 一果不融諸位差別
*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 顯中二諦
[001-0501c]
* 圓入別二諦
* 別三諦
* 圓入別三諦
* 圓建立眾生
* 不思議二諦
* 圓證三德涅槃
* 十乘觀法
* 附三慈體相


教觀綱宗釋義目次No. 974
教觀綱宗釋義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述


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觀者稟教修行之法也教網
萬殊大綱唯八而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則藏通
別圓四教乃教之綱也依教設觀亦復萬殊而析空
體空次第一心四觀收無不盡則析體等四乃觀之
綱也教觀雖各有四而前三是權後一是實為實施
權開權顯實乃佛法之宗要也臨濟云識取綱宗本
無實法夫四教四觀總為對治眾生見思無明重輕
諸病而設藥不執方合宜而用所以施此四教須有
頓漸秘密不定四種之殊豈容執著又為實施權則
不可執實而廢權開權顯實則不可執權定異實故
[001-0502a]
云無實法也。


觀非教不正四句



問教觀止約自行化他本無二理何得云有教無觀
有觀無教耶答得意之人舉一教字教為法界便具
觀法不必更別言觀舉一觀字觀為法界便具教法
不必更別言教只因眾生但認語言為教不能與觀
相應但認工夫為觀不能與教相應故設做工夫不
以教印則盲修瞎鍊未免行邪險徑名之為殆猶所
云思而不學也設學文字不解觀心則說食數寶究
竟茫無受用名之為罔猶所云學而不思也。


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化法四教則有四觀化儀四教但有三觀無秘密觀
故云略同又頓漸不定三教統該化法四教而頓漸
不定三觀唯約圓觀故云略同明其不盡同也。


半字滿字



喻出大涅槃經例如此方小學大學也三藏正化二
乘傍化菩薩哆哆和和漸誘初學故如半字通教正
化菩薩傍化二乘名為大乘初門別教獨菩薩法圓
教純明佛法故如滿字此略判也細而論之藏通詮
真名為半字別圓詮中名為滿字又藏教不能通至
別圓故但是半字通教能通別圓是半而含滿別教
須用藏通方便是滿而帶半唯圓教始終皆以佛知
佛見而為修行是滿字法門也。


生滅門不生不滅門


[001-0502b]


三藏詮生滅四諦由之證道故名為生滅門通教詮
無生四諦由之證道故名為不生不滅門亦一往略
判也細而論之三藏或界內生滅門通教是界內不
生滅門別教是界外生滅門圓教是界外不生滅門
又通教約界內論雖不生滅約界外觀仍屬生滅以
其但能體分段空不能體變易空故別教約界外論
雖云生滅約界內觀亦不生滅以其雖不體變易空
亦能體分段空故○言界內界外者三界之內見思
為因所感分段生死為果藏通二教正治此病名界
內教三界之外方便實報二土無明為因所感變易
生死為果別圓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外教。


對半明滿



諸方等經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故云對半明滿然細
論之或以通別圓對破三藏如維摩經五百弟子品
是也或以別圓對破藏通如佛與彌勒論說俗諦諸
大弟子謂說真諦真俗俱不解是也或唯以圓對破
藏通別教如大佛頂首楞嚴經訶斥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用諸妄想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別成
三乘魔外者是也。


涅槃追說四教追泯四教



重為未入實者廣談常住是追說圓教也又為末世
鈍根重扶三權是追說藏通別教也雖復四教並談
而與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後並不
知常別教初不知後方知初心雖知中道是伹中理不具諸法不同涅槃佛性
[001-0502c]
唯圓教初後俱知今涅槃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故不
同也既前三教亦皆知常不同方等中隔異之三是
追泯藏通別也既扶三權以助一實不同方等中對
三之一是追泯圓教也。


般若帶通別正明圓教



會通一切世出世法皆摩訶衍互具互融是圓教也
或說法性離一切相非生死非涅槃非有為非無為
等則是帶別教義或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或說諸法
實相三乘同證則是帶通教義蓋般若明空有共不
共共即諸法本空三乘同證出三界四果幻縛是通
教義不共即第一義空菩薩獨入斷三土二死因果
是別圓義若云依第一義空得成諸法猶是別義若
云即第一義空頓具諸法諸法無非第一義空乃是
圓義也細玩大部般若顯發圓義為多為鈍根人略
帶通別方便耳後人判般若為空宗者但得共意尚
未知別教義何況知有圓教義耶。


秘密不定



具足應云秘密不定顯露不定蓋一音說法隨類異
聞異解就相知邊則名顯露不定就不相知邊則名
秘密不定也秘密故無可傳可傳便屬顯露不定又
或一座說法兩人所聞所解不同若互相知則皆名
顯露不定若互不知則皆名秘密不定若此知彼彼
不知此或彼知此此不知彼則約不知邊便名秘密
若約知邊便名不定也。
[001-0503a]


法尚無一云何有四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
相寂滅則何一何四此所謂識取綱宗本無實法也
因病設藥大綱唯四開權顯實究竟歸一一為實三
為權權實相對皆是不得巳而有言若論本體不但
不可名四亦復不可名一故云非權非實也然所謂
非權非實者非謂出權實外別有一法名為非權非
實伹以權即實家之權故即非權實即權家之實故
即非實猶云波即水家之波故即非波水即波家之
水故即非水究竟同一濕性耳濕性豈在波水外哉。


四阿含毗尼阿毗曇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歸又
翻傳所說義又翻無比法通則大小二教皆名阿含
別則增一阿含約數明法長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
中阿含明諸深義雜阿含明諸禪法乃摩訶迦葉請
阿難陀結集故云四阿含也毗尼亦云毗柰耶亦云
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調伏亦翻滅亦翻律通則佛
所說教皆名正法毗尼別俱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
訶迦葉請優波離結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後因諍
故分為大眾上座兩部乃至分為十八部等久後流
傳力留五部也阿毗曇亦云阿毗達磨此翻無比法
又翻對法通則佛所說法亦皆名阿毗曇別則摩訶
迦葉自結佛所說論及阿羅漢所造諸論名為阿毗
曇也問半滿皆有三藏何故獨名半字法門以為三
[001-0503b]
藏教耶答凡有二義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別滿字
經律二藏混同二者據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又智度論處處以摩訶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為
三藏教也問何故不名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
乘權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滅四諦



三界二十五有果報色心並是三相有為之法故名
生滅苦諦貪分煩惱二萬一千瞋分癡分等分亦各
二萬一千總此四分共有八萬四千煩惱此煩惱心
皆悉流動擾濁內心由此方起善惡不動三有漏業
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滅集諦以戒定慧對治
易奪貪瞋癡等名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滅故名
生滅道諦滅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還于真諦之無
故名生滅滅諦也問有為四相所謂生住異滅今胡
但云生異滅復有處但云生住滅耶答略則但言生
滅足顯有為廣則須言生住異滅以表無實生表此
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定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
此法暫有用今處中說故云三相自無而有假說為
生自有而無假說為滅中間暫有假說為住住不久
停復名為異故言住即攝異言異即攝住也若二若
三若四總顯有為虗妄不實平等平等。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發業無明大約有二一者異熟果愚不知善惡因果
確然無謬故發三塗惡業二者真實義愚不知三界
[001-0503c]
無常無我貪著人天色無色界果報故發有漏善業
及禪定業由此二種無明既發有漏善惡不動三種
行巳便于現前一念心中引得將來三界受生識種
即此識種便具名色六入觸受等種故云無明緣行
乃至觸緣受也復由迷事無明于昔因所感現境界
受不了知故而起貪愛所謂于諸樂受則愛其合于
諸苦受則愛其離等復由此愛而起于取所謂于諸
樂受種種追求令其常合于諸苦受種種方便令其
速離等以此愛取二種潤生之惑數數溉灌心中識
等五支種子令其漸漸增長成熟便生有芽有芽既
生則此身滅位任運向彼受生既受生巳任運遷變
而至老死起于種種憂悲苦惱故云受緣愛乃至生
緣老死等也所以無明及行為能引二支識名色六
入觸受為所引五支愛取及有為能生三支生及老
死為所生二支十支屬因皆約現世二支屬果別約
未來依生死果復起無明依于無明復起行等致使
三界因果不絕足顯輪迴及離斷常不墮無窮之過
此釋出在唯識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論解也問
十使皆能發業皆能潤生何故發業偏說無明潤生
偏說愛取耶答發業則無明力強舉強以該弱潤生
則愛取用勝舉勝以攝劣釋此十二緣生更有多門
分別具如識論須往尋之。


實有二諦



此教伹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001-0504a]
皆是實法依此實法和合假名為人人雖定無法則
實有名為俗諦直待修人空觀斷盡見思方滅三界
陰入界等俗法復歸真空名為真諦也。


諸行無常四句



若論此四句偈亦能橫豎該攝一代時教初橫攝者
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為諸行一一皆是無
常生滅之法必須滅此因果方證真諦寂滅之樂通
教亦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為諸行皆是無常生
滅之法體此生滅即是滅巳便證真諦寂滅之樂然
此二教雖證寂滅實無能受樂者以無復身智故別
教則以分段變易二種因果通名諸行皆非真常皆
是生滅門攝滅此二邊顯于中道寂滅之理而有四
智菩提妙心有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所現無漏身土
妙色故得恒受此真樂也圓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
諸行通名無常通名生滅而了達因果即是實相無
常即常生滅即無生滅故云生滅滅巳寂滅為樂此
則不斷癡愛起於明脫如融冰為水所以三千果成
咸稱常樂也次豎攝者諸行無常句攝得六凡法界
以有為有漏故是生滅法句攝得藏通二乘法界以
出世聖人乃能知其為生滅故生滅滅巳句攝得別
教菩薩法界以滅二邊歸中道故寂滅為樂句攝得
圓教佛法界法以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今但
用此四句證偏真理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二句即
苦集二諦生滅滅巳一句約三學為能滅即道諦約
[001-0504b]
因果為所滅即滅諦四諦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諦
寂滅為樂一句約所顯理以為真諦乃是非安立諦
故云理居事外為偏真也。


知一切法從因緣生



名字位中觀察正因緣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別我法
二執言法執者不出邪因緣及無因緣二種時方梵
天等名邪因緣自然名無因緣也言我執者妄計是
常是一自在能為主也然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亦有
四教差別若知性具為因迷悟為緣三千性相為所
生法即屬圓教若謂一切種識為因展轉熏習為緣
分段變易乃至四智菩提為所生法即屬別教若以
六識相應有漏種子為因六塵美惡中庸境界為緣
三界依正色心因果為所生法即屬藏通二教但通
教則知若因若緣若所生法皆如幻夢藏教則以為
實法耳故圓解則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執及藏
通別等種種法執別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
執及藏通二教法執通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
二執及三藏教法執今藏教則唯破外道凡夫我法
二執也既從內六識因外六塵緣而生則三界依正
決定不從時生不從方生不從大梵天生不從極微
性生不從地生不從水生不從火生不從風生不從
空生亦不從神我生亦不從本際生但由內因外緣
和合所以虗妄有生則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
緣無因緣二種法執也若法從因緣生生必有滅故
[001-0504c]
無常生滅相異故非一非一則不自在不能為主故
必無我正報既非是我則依報亦必非我所矣。


煖頂忍世第一



由四念處發四正勤斷二惡修二善勤觀四諦能發
似解猶如鑽火先得煖相故名為煖由修四如意足
發生禪定諦觀轉明如登山頂洞覧四方故名為頂
由定慧均平善法增進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動故
名為忍由五根增長成力能破五障而階見道于諸
世間有漏位中最為勝妙故名為世第一以此有漏
聞思修慧為增上緣資助本具無漏種子令發現行
而人見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諦下各有一忍一智謂苦法忍苦法智等色
無色界四諦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謂苦類忍苦類智
等合為八忍八智忍即無漏禪定智即無漏觀慧也
無間道中三昧斷惑名之為忍乃即慧之定解脫道
中觀慧證理名之為智乃即定之慧。


真無漏三十四心



見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約三界九地各有一
無礙一解脫名十八心見修合論共成三十四心此
之定慧並從無始本具無漏種子所發現行由此現
行能證真諦我空真如故云發真無漏三十四心也
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福智為增上緣無始法爾無漏
種子為親因緣故得頓發頓斷頓證然約所斷惑品
[001-0505a]
故分三十四心若約能斷能證唯是無漏定慧而巳
所證秪是我空真如亦名擇滅無為無為真如不墮
諸數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名三十四心復分漸頓
種種不同。


苦無逼近相四句



三界色心依正諸果名為苦諦如幻如夢當體全空
所以無逼近相所謂生死即涅槃也見思煩惱有漏
行業名為集諦不自他生不共無因所以無和合相
所謂煩惱即菩提也既體達煩惱即是菩提故道不
二相非別有法為能治也既體達生死即是涅槃故
滅無生相非別有法可證得也然此但是即空故與
圓教即中不同。


癡如虗空乃至老死如虗空無明如幻化不



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癡即無明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名相與前藏教不
殊但以體空智慧了達生即非生滅即非滅耳癡如
虗空等者諦觀無明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猶如
虗空但有名字毫無實體也行等例知無明如幻化
等者無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以當體
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不可妄謂自他共離
生也行等亦然。


幻有空二諦



三界因果色心依正並是非有似有猶如幻事指此
幻有以為俗諦有既是幻則當體全空非滅故空指
[001-0505b]
此即空以為真諦此則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
外。


兩種含中二諦



通含別者幻有為俗如前說幻有即空為真而此空
理即是真如其體不空故能為迷悟依是則真諦之
中含有別教中道理體故名通含別二諦也通含圓
者幻有為俗亦如前說幻有即空為真而此空理即
如來藏亦名為空亦名不空名空之時空即具一切
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時不空亦即具一切法
一切法皆趣不空是則真諦之中含有圓教圓空圓
中道理故名通含圓二諦也。


別入通三諦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無漏是真今立非漏非無漏句
以顯中道則三諦義成蓋由前通含別二諦故成此
別入通三諦也。


圓入通三諦



二諦同前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一切法皆
趣非漏無漏則此非漏無漏具一切法圓中義成蓋
由前通含圓二諦故成此圓入通三諦也。


諸法不自生四句



四性推撿通乎四教無生之義局在後三藏通二教
指六凡為諸法別圓二教指十界為諸法藏教明六
凡諸法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
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此四句出集論則顯緣起正理
[001-0505c]
不墮四執也通教明六凡諸法如幻如夢如水中月
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說從自他共離
而生且如妄情所計三界有為生法雖復萬品差殊
略而言之心境二字收無不盡先約心法以推四性
若自生者從心生心應有二心又不對境時心應常
生而實不生故非自生若他生者從境生心于我何
與又聖者對境亦應生心而聖不生故非他生若共
生者為心境各有生性故共生耶為心境各無生性
故共生耶若心境各有生性何須待共方生又設待
共方生應有二心並生謂一從心生一從境生故而
實不然若心境各無生性共亦何能有生如一砂無
油眾砂共壓亦豈有油故非共生若云無因生者既
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尚無云何能生于心不應虗
空突出心識故非無因如是四性檢實不得心之生
處則知心本無生也次約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
從境生境應有二境又心不緣時境應常現而實不
現故非自生若他生者從心生境境還屬心何得名
境又心念兔角兔應生角而角不生故非他生若共
生者例如前破但以二心並生改作二境並生為異
若云無因生者不應日中忽覩明月如是四性檢實
不得境之生處則知境亦無生也是以若心若境俱
如幻夢求其生性了不可得當體無生此無生理今
古常然始終不改佛不能增生不能減但約種性差
別有三乘人約悟入淺深分十地位耳別教明十界
[001-0506a]
諸法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
非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則顯不思議緣起正理皆
以真如為迷悟依藏識為持種依以先知有真如藏
識而用四性推簡入無生門故為別教工夫也圓教
明十界諸法非法性生故非自生非無明生故非他
生非法性無明合生故非共生非離法性無明別有
諸法故非無因而生隨一一法體即法界當體無生
無生而生三千宛然生即無生三千無性非生非無
生唯一實相實相非生生亦實相實相非無生無生
亦實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因緣即中雙照空假此
是圓教初無生門一門一切門阿字即具四十二字
功德餘字亦然故為圓妙無工夫之工夫。


解苦無苦而有真諦



三界果報名為三苦解之則皆如空華無逼近相但
是真空法性而巳真諦即在虗妄苦諦之上如空處
即在華處無二處也于此真諦假立四名四並即真
真非事外乃是通教所詮之理今人談玄說妙逈超
情見壁立萬仞總皆不能出此。


扶習潤生



別圓二教證中道理則以中道法身為應化本譬如
月印萬川不須惑業受生也藏教說惑是實有故菩
薩不可斷惑斷則不能三僧祗受生行道矣通教說
惑是幻有故菩薩體幻而斷正使正使既斷設欲涅
槃即便能入但由本願力故不取涅槃以神通力扶
[001-0506b]
起三界思惑餘習資于故業種子而得受生所謂思
惑餘習者非貪似貪非慢似慢非癡似癡等是也。


行則五行差別



戒定慧三名為聖行十住入空行也慈悲喜捨名為
梵行十行十向入假行也依理成行名為天行初地
巳上中道行也從天行體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嬰
兒行即慈用也示同煩惱名為病行即悲用也藏通
二教但有聖行及少分梵行耳今有五行故不同前
圓教則一行一切行今有次第故不同後。


一因逈出不即二邊



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理體非是生死亦非涅槃藏通
二教之所不詮又復不具緣了二因故不同圓。


一果不融諸位差別



妙覺極果方證法身不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枝末無明為分段生因巳如藏教中釋根本無明者
不了心外無法厭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是迷于中道
真實義諦發起界外偏真無漏行也由此引生方便
變易生死識種復緣界外無漏正受而起涅槃法愛
深生取著潤彼變易識種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
議變易生死又不了心外無法訶棄真空別修萬行
亦是迷于中道真實義諦發起界外入假神通行也
由此引生實報變易生死識種復緣界外勝妙境界
而起神通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識種令生有芽
[001-0506c]
招感實報不思議變易生死直至佛果則十二品無
明盡滅方得二死永亡。


顯中二諦



束通教之二諦以為俗諦則十界皆為俗也以不有
不空為真則中道為十界迷悟所依乃為真也明言
中道為真故稱顯中。


圓入別二諦



當教以真諦顯中中但不有不空法性而巳今明法
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則不有不空之
外更無一法可得是十界之俗猶屬別義不有不空
之真巳成圓義也。


別三諦



顯中二諦則合有之與空為俗不有不空為真今分
此俗諦為二謂有即是俗空即是真取真諦之不有
不空名為中諦則二諦三諦但有開合之殊義無增
減。


圓入別三諦



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別義不空不有名為中諦
中諦具一切法則為圓中矣。


圓建立眾生



藏通別教雖亦各論四悉檀益而收機未普今圓教
人窮心性源徹法界底自行既圓故四益亦普所謂
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權實不二用與適宜如一雨所
潤大地普洽也。
[001-0507a]


不思議二諦



二千性相皆名為俗一一無非實相故名為真三千
之外無實相則即俗恒真事造即理具也實相之外
無三千則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也故云理具事造
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云同居一塵同居一名如
一念一切諸念亦然如一塵一切諸塵亦然如一名
一切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


圓證三德涅槃



法身德名性淨涅槃般若德名圓淨涅槃解脫德名
方便淨涅槃唯是一心更不縱橫並別故名圓證藏
通二教不知法身伹有修得生空般若僅能淨于見
思未得一切解脫別教謂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脫
始滿則先後歷別不名圓證。


十乘觀法



第一觀不思議境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法眾生
法一一皆不思議皆得為所觀境但初機之人則謂
佛法太高生法太廣故但就現在自巳陰界入法以
為所觀又捨界入但觀于陰又捨前四陰但觀識陰
又七八二識微細難觀前五根識現起時少故但以
現前一念第六意識為所觀境近而復要也現前意
識不起則巳起則千十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
具百界千如以此隨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
是心之全體心外更無百界千如故也若頓了此現
前一念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無自性無他性無
[001-0507b]
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則能頓證三德秘藏則
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則巳徧
破三惑則巳了知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則巳具
足圓妙道品則巳到于事理彼岸則為登于菩薩正
位則為永超十魔八魔則巳心心流注薩婆若海是
謂上上根人秪千一法具足十法乘也若雖觀心未
能頓入應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云何諸佛巳悟我
及眾生猶滯迷情由是緣無作四諦殷重發起四弘
誓願因發心故一發一切發登發心住則是定慧平
等莊嚴徧破三惑知一切法皆安樂性具圓妙道品
到事理彼岸登菩薩正位超八魔十魔心心流入薩
婆若海知一切法本不思議是謂上中根人于第二
真正發菩提心具足十法乘也若雖發心心仍散動
未能登位應念心體本來寂照善巧調試或以即寂
之照令不沉沒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
心體明淨則能徧破三惑證安樂性具圓道品到事
理岸登菩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
思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謂上下根人於第三善
巧安心止觀具足十法乘也若雖以止觀安心心仍
未安未得即證寂照本體必於所觀一念三千之境
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應以四性而簡責之
其根利者秪觀一念三千無自生性即當悟入無生
無生則無不生三諦圓顯十乘具足若根鈍者破自
則必計他破他則必計共破共必計無因展轉破盡
[001-0507c]
方悟無生具足十乘若猶未悟必當度入相續假中
應觀此一念三千為前念不滅後念續耶為前念滅
後念續耶為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續耶為前念非
滅非不滅後念續耶若仍不悟必當度入待待假中
應觀此一念三千為待有念而立耶為待無念而立
耶為待亦有念亦無念而立耶為待非有念非無念
而立耶如此展轉簡責若能悟入無生無不生者則
知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具圓道品到事理岸登
菩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
成正覺定慧莊嚴是謂中上根人於第四破法徧具
足十法乘也若雖約因成相續相待徧破諸惑仍未
入者應思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但除其病不除
其法如金錍去膜養珠如郢匠去聖存鼻那得一向
破法則破却成塞今須善識通塞若塞須破若通須
護如聖王輪寶能破能安由此識通塞故即塞成通
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生死即涅槃涅槃
寂滅無復生死則能具足圓妙道品到事理岸登菩
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
正覺定慧莊嚴徧破三惑是謂中中根人於第五識
通塞具足十法乘也若雖識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
應觀現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議即是圓心念處
一心念處一切心念處正勤䇿發緣如意定而生五
根令其增長而成五力調停七覺趣八正道開圓三
解脫門而入秘藏則為到於事理彼岸登菩薩位超
[001-0508a]
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正覺定
慧莊嚴徧破三惑證得諸法皆安樂性是謂中下根
人於第六調適道品具足十法乘也若雖調練無作
道品而觀慧力弱蓋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無始事
障未除應審觀察何障偏重數數現起兼以事行而
對治之理觀為主事行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誓
當尅證終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斷無始事理二幻
障故豁然證入位相分明則為永超魔網入薩婆若
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正覺定慧莊嚴徧破三惑
證安樂性具足圓妙道品是謂下上根人於第七對
治助開具足十法乘也然對治助開之時縱令鈍根
必皆有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濫聖招過不
輕故須深自簡察為究竟耶為分證耶為相似耶抑
亦僅僅小輕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必有強軟諸
魔惱亂真修須加安忍不動不退䇿進五品而階十
信既階十信六根清淨得順道法易生法愛須離法
愛而入分真入分真巳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
智斷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是謂
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遊于四方直
至道場自運功畢運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觀全性起
修全修顯性非橫非豎橫豎該徹也。


附三慈體相



生緣慈有六種差別 一凡夫修生緣慈成梵王福
以愛為體 二外道修生緣慈取梵天果以見為體
[001-0508b]
 三藏教二乘修生緣慈對治瞋恚作父母親屬想
以世諦為體菩薩修生緣慈廣行濟度亦以世諦為
體然皆不起我人等執依折空觀得成 四通教三
乘修生緣慈皆了生空依體空觀得成緣六凡境亦
得以世諦為體 五別教次第先修生緣慈亦以世
諦為體不起我人等妄執亦是依析體二空觀成十信
析空十住體空 六圓教一心中修生緣慈知十法界即空

假中緣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有情一一皆作父母等
想故以妙有為門得論六即。


法緣慈有四種差別 一藏教二乘了生空故觀諸
眾生唯是四大五蘊不生瞋惱隨力濟度以生空觀
為體菩薩雖未證空亦得修空 二通教三乘了生本空法亦如
幻二乘隨力濟度菩薩弘誓徧周同以空觀為體
 三別教次第修法緣慈知空而不住空悟緣生法廣
度九界以從空入假觀為體 四圓教一心中修法
緣慈知十界緣生之法即空假中緣此即空假中之
十界法知其無性故以妙無為門得論六即。


無緣慈有二種差別 一別教十回向不緣十界假
名之眾生不緣十界五蘊之法相惟緣中道佛性故
名無緣以相以中道為體若登初地後則與圓慈同 二圓人初
心即了三千諸法一一當體即中中道之外更無別
法能所頓絕與拔難思得論六即故有觀行無緣慈
乃至究竟無緣慈義只一慈體而論三慈故三慈皆
妙三慈皆論六即如慈心三昧有此種種差別悲喜
[001-0508c]
捨亦如是但約與樂名慈拔苦名悲見他得樂心生
適悅名喜怨親平等一相心無繫著名捨也。


教觀綱宗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