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34 刪定止觀-唐-梁肅 (master)



刪定止觀卷中
梁  氏


正觀第七



自大意至方便六章。依修多羅以開妙解。今依妙解
以立正行。夫膏明相賴。目足更資。行解既勤。則有障
有魔惱壞修習。或昏或散翳動定明。不可隨。隨之則
往不能反。不可畏。畏之則失其所守。當以觀觀昏。即
[002-0708a]
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夫止觀。高尚者高尚。卑
劣者卑劣。苟非其人。道不虗行。當廣辨其境。使焯然
易見。開觀境為十。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
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薩。陰
為始者。大品云。聲聞依四念處行道。菩薩初觀色乃
至一切種智。又行人有身。孰非陰入。大境在前。宜為
初觀。既觀陰果則動集因。故次論煩惱。四大三毒為
身心之病。而常情不覺。若緣境諦觀。觀力生故其患
亦生。又無量諸業不可勝計。散善微弱不能令動。今
修觀故業相則現。故次病論業。業有善惡。或善現則
善生。或惡動則惡滅。道用將勝則魔出為難。故次業
論魔。若過魔界則功德生。諸禪競起。或味或淨。故次
魔論禪。禪有觀支。因生邪慧。僻起見倒。故次禪論見。
若息此倒。貪瞋利鈍二俱不起。無智之人謂證涅槃。
小乘亦有橫計四禪為四果。大乘亦有魔來授記。皆
是未得為得增上慢人。故次見說慢。見慢既靜。則先
世小習因靜而生。墮聲聞.辟支佛地。故次慢論二乘。
若不墮空。則入方便菩薩境界。故次小乘論菩薩。凡
十境始自凡夫正報。終至聖人。方便陰入一事常自
現前。發與不發恒得為觀。餘九境發則隨觀。不發何
所觀。又諸境互發。若不先辨則不知所從。互發謂次
第不次第.雜不雜.具不具.作意不作意.成不成.益不
益.久不久.難不難等。行者當隨發先觀。夫一一陰入
皆是寂靜門。亦是法界。法界外更無有法。無行經云。
[002-0708b]
貪欲即是道。淨名云。何於非道通達佛道。是為煩惱
即法界也。淨名云。今我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
非有。是為病即法界。法華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
方。達業從緣生。不自在故空。以此業破業。若眾生應
以此業得度。即示以諸業。以此業立業。業與不業縛
脫叵得。是為業即法界也。首楞嚴云。魔界如。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實際中尚不見佛。況復有魔。是魔即法
界也。夫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是
為禪即法界也。淨名云。以邪相入正相。於諸見不動。
是為見即法界也。觀慢無慢。以慢化慢。非慢非不慢。
成大涅槃。是為慢即法界也。智者見空及與不空。決
了聲聞法。為諸經之王。是為二乘即法界也。菩薩以
方便為權。即權而實。亦非權非實。是為菩薩道即法
界。當知一一法無非法界。或問。所發之相云何。答。此
十境有一二次第發者。不次第反此。又發一境皎然
明淨。是名不雜。纔發陰入。復業復魔。是名雜。十境盡
發為具。不盡為不具。修陰界入而於界入通達。名修
發。或發諸境則非修發。境相成者為成。瞹昧名不成。
發不善境而止觀轉精。名益。發善境而中心懈怠。名
不益。善惡本強。所發善惡則易。難者反此。或所發速
滅。或久久方謝。是則久不久。或發數見。或一發便不
復見。如是九狀各殊。當以止觀鎮而照之。使不凝滯
也。或問。何意有互發。答。由二世因緣。昔有漸根種子
則漸次發。有頓根則不次發。有不定根則雜發。昔具
[002-0708c]
修則具發。昔經證得今發則成。昔因今緣二俱善巧。
今發則益。久不久.易不易其例如是。思之可得也。


第一觀陰入界境



所謂陰入界者。謂五陰.十二入.十
八界。陰者蔭蓋真法。又謂之蘊。蘊以積聚生死為義。
入者內外涉入為義。界者性分隔別為義。毗婆沙明
三科開合。若迷心。開心為四陰。色為一陰。若迷色。開
色為十入。及一入少分。心為一意入及法入少分。若
俱迷。開為十八界。論師云。識是心王。三陰是心數。或
云同時。或云相續。各執一隅不會要道。故龍樹破五
陰一異同時前後。皆如燄幻響化。寧更執於王數同
異耶。今但明一心則攝諸法。華嚴云。心如工𦘕師。造
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論云。一切世間
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是知心為
惑本。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灸病取穴。今去丈就尺。
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直觀識陰。識陰者心也○觀
心具十法門。一觀不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
觀。四破法徧。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
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既自達妙境。即起誓悲他。
次則以行充願。行能破惑無所不徧。徧破之中精識
通塞。則道品易進。又用助開道。道中之位高下不濫。
安於榮辱不著法愛。故得疾入菩薩位。此十觀法。圓
妙周備。規繩學者自初發心到薩婆若海。非暗證誦
文之徒所能知也。蓋如來積劫之所勤求。道場之所
妙悟。身子之所三請。法譬之所三說。正在斯乎。
[002-0709a]


觀心為不思議境者



先明思議。令不思議易顯。思議
者小。乘亦說心生一切法。謂六道因果。去凡欣聖。灰
身滅智。蓋有作四諦。思議法也。大乘亦明心生一切
法。謂十法界。若觀心有善有惡。惡三品。三塗因果。善
三品。脩羅.人.天因果。觀此六品生滅不住。能觀所觀
悉從緣生。緣生即空。並二乘因果法也。若觀此空有
墮於二邊。則起大悲入假化物。實無身假立身。實無
空假說空。而化導之。即菩薩因果法也。觀此法能度
所度皆是中道。誰有誰無。誰度誰不度。一切法亦爾。
是佛因果也。此十法。次第淺深皆從心出。雖大乘無
量四諦所攝。猶是思議之法。非今止觀所觀○不思
議境者。華嚴說心造種種五陰。即謂此十法界五陰
也。十數為能依。法界為所依。能所合名十法界。又十
法因果各異。不相混濫。故名十法界。又十法一一當
體皆即法界。故名十法界。則三諦義也。十法界通稱
陰入界。其實不同。三塗是有漏不善陰界入。三善是
有漏善陰界入。二乘是無漏陰界入。菩薩是亦有漏
亦無漏陰界入。佛是非漏非無漏陰界入。無量義云。
佛無諸大陰界入。謂無前九陰界也。今謂有者。有涅
槃常住陰界入也。大經云。因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以十種陰界入不同。故名五陰世
間。又攬此五陰通稱眾生。攬三惡三善為苦樂眾生。
攬無漏為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
尊極眾生。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故名眾生世間。
[002-0709b]
又十種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地獄依湯火住。畜生
依地水空住。脩羅依海畔住。人依地住。天依宮殿住。
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未盡。同人天住。
惑盡。依方便土住。別圓菩薩惑未盡。同人天方便等
住。惑盡。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經云。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所處不同故名
國土世間。此三十世間悉從心起。華嚴云。一切世間
中。莫不從心造○又十種五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
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
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夫相以據外。攬而
可別。如水火相異。如人面色具諸休否。心亦如是。具
一切相。性以據內。種類各別為義。如木中火性。心具
一切五陰性。不得言無。體以主質為義。十界皆以色
心為體。力者。堪任有用為義。煩惱病故不能運動。當
知具一切力。作者營造建立為義。離心無作。當知具
一切作。因者招果為義。伹使有心則諸因具足。緣者
緣由助業為義。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果者剋獲有得
為義。習因習續於前。習果獲得於後。報者酬因為義。
習因習果通名為因。招後世報。故謂之報。本末究竟
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不可得故皆空。覽初相。表後
報。覩後報。知本相。但有名字。故皆假相而無相。無相
而相。非相非無相。一一入如。實故皆中。此就三諦論
等。復次。束十法為四類。三塗以表苦為相。定惡聚為
性。摧折色心為體。堪任苦事為力。起十不善為作。有
[002-0709c]
漏不善為因。愛取等為緣。惡習果為果。三惡趣為報。
本末皆癡為等。又三善表樂為相。定善聚為性。升出
色心為體。樂受為力。五戒十善為作。白業為因。善愛
取為緣。善習果為果。人天有為報。就假名初後相在
為等。又二乘表涅槃為相。解脫為性。五分法身為體。
無繫為力。道品為作。無漏慧為因。無漏行為緣。四果
為果。不受後有故無報。又菩薩.佛類。緣因為相。了因
為性。正因為體。四弘誓為力。六度萬行為作。智慧莊
嚴為因。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就
中道本末論等。眾生世間既假名無體。分別攬實法。
假施設耳。國土世間所謂善惡無漏及菩薩佛國土。
一一各具此十如是。準例可知○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間。
百界具三千世間。此三千法在一念心。無心則巳。介
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得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
不得言法在前心在後。若言從心生一切法。此則為
縱。若言心一時含一切法。此則為橫。縱亦不可。橫亦
不可。只心是一切法。只一切法是心。非縱非橫。非一
非異。玄妙深絕。言既不及。思亦不得。是為不思議境
也○問曰。夫心起必託緣。為心具三千法耶。為緣具
耶。為共具邪。為離具耶。心若自具。則不應待緣。緣若
能具。則何關於心。若謂共具者。未共既無。共時安有。
若離具者。離體自無。又安能具。四句推具。了不可得。
云何具一切法耶。答。地論云。一切解惑依法性。法性
[002-0710a]
持真妄。攝大乘云。法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
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
一切種子。若從地論。則心具一切法。若從攝論。則緣
具一切法。此二師各據一邊。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
性非心非緣。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非緣故亦應緣
生一切法。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若謂法性
非依持。黎耶是依持者。離法性外別有黎耶依持。則
不關法性。法性若不離黎耶。黎耶依持即法性依持。
何得獨以黎耶為依持乎。且與經背。經云。非內外中
間。亦不常自有。又與論違。論云。諸法不自生。不他生。
不共生。不無因生。更借喻以譬之。夫夢為依心有。為
依眠有。為眠與心合故有。為離心離眠而有。若依心
而夢。則不當假眠。若依眠而夢。則醉與眠同亦應有
夢。若兩合而夢。則眠人不應有無。夢時眠心各有夢。
則合能成夢。各既無夢。合時故不應有。若離心與眠。
則同虗空。虗空有夢。無有是處。四句求夢尚不可得。
云何眠中夢一切事。心喻法性。眠喻黎耶。云何偏據
法性.黎耶生一切法乎。當知四句求心及三千法。俱
不可得。既四句生中求不得。應從一念心滅生三千
法耶。當心滅時尚不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乎。乃
至亦滅亦不滅。非滅非不滅。求心求法並不可得。言
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大經云。生生不
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
說。即其義也○當知第一義中。一法不可得。況復三
[002-0710b]
千法。世諦中一心尚具無量。豈止於三千耶。如佛告
德女。無明內有不。不也。外有不。不也。內外有不。不也。
非內非外有不。不也。佛言。如是有。當知四句冥寂。無
名無相。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謂四悉檀因緣。於無名
相中假名相說。或作世界。說心具一切法。聞者歡喜。
如經言。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或說緣生一切法。
如經言。五欲令人墮惡道。善知識是大因緣。或言共
生一切法。如經言。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或言離
生一切法。如經言。十二因緣。非佛天人所作。其性自
爾。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說心生一切法也。或作為人
悉檀。如經言。佛法唯信能入。汝但發菩提心。是則出
家禁戒具足。聞者生信。或說緣生一切法。如經言。不
值佛則永墮惡道。或說合生一切法。如經言。心水澄
清。珠相自見。或說離生一切法。如經言。非內觀。非外
觀。得是智慧。是為為人悉檀說一切法也。或作對治
悉檀。說心治一切惡。如經云。得一心者則萬邪滅。或
說緣治一切惡。如經言。得聞大慧明心定不可動。或
說合治一切惡。如經云。一分從思生。一分從師傳。或
說離治一切惡。如經云。我坐道場時。不得一切法。空
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是為對治悉檀。心破一切惡
也。或作第一義悉檀。心得見理。如經言。心開故豁然
得道。或說緣能見理。如經言。須臾聞之即得究竟菩
提。或說合能見理。如言。快馬見鞭影即得正路。或說
離能見理。如言。無所得即是得。是為第一義見理也。
[002-0710c]
若得其理。說因緣共離。無往不可。即世諦是第一義
諦。當知終日說。終日不說。不說即說。說即無說。終日
雙非。終日雙照。即破而立。即立而破。經論之大旨如
此。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各保一隅。兩興矢石。殊非
大聖立言之本意也。若隨便宜而言。應云。無明法法
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夢事。心與緣合。
則三種世間三千性相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
無明雖多而不有。何者。指一為多。多非多。指多為一。
一非少。故名此心為不思議境也○若知一心一切
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乃至陰入界眾生國土
相性究竟。徧一切法悉如是。皆是不思議境。不思議
一心具一切法為俗諦。一切即一為真諦。非一非一
切為中諦。即是不思議三諦。依諦而觀即為三觀。一
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
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假空而不中。
總中觀也。歷一切法亦如是。若因緣生一切法。即方
便隨情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說即是空。即隨
智一切實智。若非一非一切。名中道義。即非權非實
一切種智。又一權一切權。無實非權。一實一切實。無
權非實。一切非權非實。是名不思議三智。若隨情則
隨他意語。隨智則隨自意語。若非權非實。則非自非
他意語。是名不思議三語。徧一切法無非漸.頓.不定
教門。若解漸則解一切法趣心。若解不定則解是趣
不過。若解頓則解心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
[002-0711a]
此皆名異而義同。軌則行人。名為三法。所照為三諦。
所發為三觀。觀成為三智。教他為三語。歸宗為三趣。
得此圓旨則無往不成法門○如如意珠。天上妙寶。
大如芥粟。而能雨淨妙五欲七寶等。非內蓄。非外入。
不謀前後。不擇多少。蓋一色法尚能有如是體用。況
心神靈妙。寧不具如此法耶。又三毒惑心一念欻起。
尚復具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若言本有。那
忽待緣。若謂本無。緣對即見。定有即邪。定無即妄。當
知不有而有。有而不有。惑心尚爾。況不思議一心耶。
又如眠夢百千種事。豁寤無一。眠力故謂之多。寤力
故謂之少。莊周夢為胡蝶。翾翔百年。寤知非蝶。只在
俄頃。無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眠。達無明即
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又行安樂行人一眠。夢
初發心乃至成佛轉法輪入涅槃。豁寤即是一夢事。
大寤者方知此為大夢。如此境界不可以言宣。不可
以識識○此境收法。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依境發誓。何誓不具。由境立行。何行不滿足耶○言
說則如上次第。行時一心中具。至大至妙。至簡至易。
諸佛之所行處。眾生之所歸處。常啼東請不吝身命。
善財南求不限近遠。道之所在如此。


起慈悲發真正菩提心者



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
一切苦。自悲悲他。各以煩惱業縳。不能拔出苦域。假
令二乘從隘路叛走。備歷辛苦絕而復蘇。往至貧里
則止宿草菴。不肯前進樂為鄙事。不信不識。即起大
[002-0711b]
悲。興兩誓願。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
雖知眾生如虗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
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其一。又雖知眾生無量。誓度無
量之眾生。雖知煩惱無際。誓斷無際之煩惱其二。又雖
知眾生如.佛如。誓度如佛如之眾生。雖知煩惱如實
相。誓斷如實之煩惱其三。何者。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
此誓雜毒。要須觀空。若偏觀空則不見眾生可度。是
為著空。著空者諸佛不化。若偏見眾生可度。即墮愛
見大悲。非解脫道。今則非偽非毒故名為真。非空非
有故名為正。如鳥飛空終不住空。雖空而度。雖度而
空。大品云。誓與虗空共鬪。是名真正發心○復次。識
不思議心。一樂一切樂。我及眾生。昔雖求樂。迷此樂
因。如執瓦礫謂之妙寶。今始知巳。即起大慈。興兩誓
願。謂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雖知法門
永寂如空。誓願修此空寂。雖知菩提無所有。無所有
中吾故求之。又雖知法門如空。誓願𦘕繢莊嚴此空。
雖知佛道非成。所成如空中種樹使得華果。又雖知
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非證非得。以無得故而證
而得。非偽非毒是名為真。非空非見愛故名為正。如
此慈悲與不思議境智。非前非後。同時俱起。慈悲即
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而拔一切苦。與一切樂。
是為真正發菩提心。


善巧安心者



謂善以止觀安於法性。前巳依境發心。
今則依境立行。夫無明本是法性。以迷故變成無明。
[002-0711c]
如寒結水成冰。如眠變心起夢。今當體無明即是法
性。起是性起。滅是性滅。不復更論倒惑起滅。以法性
繫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此性。無非性時。體達既
成。不得真亦不得妄。還源反本。法界俱寂。是名為止。
又觀無明等於法性。本來皆空。乃至一切法無不即
空。譬劫盡時。上至初禪無非是火。又如虗空藏菩薩
所現皆空。如海慧所現一切皆水。介爾念起。所念.念
者無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名
為觀。觀即止。止即觀。於止安者即是觀安。無二無別。
然心神冥昧迅利。或時止之愈馳愈散。或時觀之愈
昏愈昧。敵彊力弱。蚌鷸相扼。不得進。不得退。當方便
迴轉。令成觀行位也○復次。安心有二種。一教他。二
自行。教他者。凡人根性不同。或喜聞法。或樂思惟。因
聞入者為信行。因思入者為法行。當先問其所從。若
言我聞佛說善知識如月之光。漸漸圓著。巧說轉人
心。得道全因緣。當知是則信行人也。若言我聞佛說
明鏡體若不動色像自明。淨水無波魚石自現。當知
是即法行人也。即於一人所。用八法以安其心。八法
謂於止觀二道各用四悉檀。令其人於法得益。隨樂
欲而說止以一其心。是為世界。隨便宜說止以生其
善。是為為人。又說止破其昏散。是為對治。直用實理
說止使之悟入。是為第一義。於觀亦爾。是為信行八
法安心。次論法行安心者。其人云。我唯樂靜默。損之
又損。不務分別。是則法行之根。亦用八法安之。信法
[002-0712a]
二行雖相為表裏。而思惟之義差。為精密故。廣此悉
檀以明之。先隨樂欲論止者。如淨名云。何謂攀緣。謂
緣三界。何謂息攀緣。謂心無所得。瑞應云。得一心則
萬邪滅。龍樹云。念想觀巳除。則能見般若。心源一止。
法界洞寂。諸法之中唯此為貴。種種論止以發其心。
是為世界悉檀以安其心也。又隨便宜論止者。當云。
止即法界無法不備。止捨攀緣為檀。止體離惡為戒。
止體不動為忍。止無間雜為精進。止即禪定。止法即
空為智慧。但安於止。不假餘法。如此論止生其善根。
是為為人悉檀以安其心也。又破惡論止者。當云。止
是壁定。能障八風。止是淨水。能蕩八倒。止是大慈。怨
親俱愍。止是大明。癡惑皆去。如此論止以除其惡。是
為對治悉檀以安其心也。又於實諦論止者。當云。止
即體真。照而常寂。止即隨緣。寂而常照。止即不止。雙
破雙立。止即佛父佛母。亦為佛師佛所住處。何法不
具。是為第一義悉檀以止安心也。其人若言。止狀沉
寂非我所樂。樂聞觀者。亦用此四者教令於觀安心。
是為法行八法安心。又人性識不定。或須臾而利。須
臾而鈍。或自思不得。暫聞而悟。或久聞轉昧。暫思而
入。轉其行者。亦當轉此八法。隨而安之○復次。自行
安心者。當內察此心。心欲息妄。令念想寂然。是樂於
法行。若欲聞一切法。徹無明底。是樂於信行。先於法
行安心者。知妄由心出。息心則眾妄皆寂。若欲照知。
須達心本源。是名隨樂欲安心。又雖廣辨諸法。而信
[002-0712b]
念精進。毫善不生。即當凝停莫動。則諸善因靜而發。
又凝停之時。薳更沉寂。則當䇿之令起。若念念奔逸
即用止治。若寂默無記即用觀治。又止不入理即應
修觀。觀不開發即應修止。無能無所漸得空慧。是為
自於法行用八法善巧方便安心。次論自行信行安
心者。或欲聞寂定如山不動。即應聽止。欲聞利觀如
日除暗。即應聽觀。或聞觀而善不生。則又聽止。聞止
而善不生。又當聽觀。若馳散沉昏。又當互聽為治。若
專一法而得開朗。即當專用。是為信行八法安心。若
二行相轉。各隨所安以安之。復次。信法不孤立。須聞
思相資。如法行人。隨聞一句之止。還坐思惟。心生樂
欲。或生善破惡。或豁豁欲悟。聞觀思惟亦如是。是名
相資。相資之中又有轉不轉等。亦當隨而取安。豈如
無智之禪。專用止或專用觀。名為止觀而義無所取。
以此教他大生過患也。凡四悉檀前。三是世間安心。
世醫所治。差巳復生。後一是出世安心。如來所治。畢
竟不發。世與出世互相成顯。若離三諦無安心處。若
離止觀無安心法。又其心安者。一句便足。如不安。則
方便取安。凡一目之羅不能得鳥。得鳥者羅之一目
耳。廣施法網義存於此。


破法徧者



法性非合非散。乃至非破非不破。伹眾生
妄惑尚存。故以破為言。前安心若定慧開發。則不俟
更破。若未發者。應用有定之慧徧破所滯而盡淨之。
然破法雖依教門。餘門非圓。則所破不盡。今直用圓
[002-0712c]
教四門。一破一切破也。所謂有門.無門.亦有亦無門.
非有非無門。今且置諸門。直用空無生門通止觀因
果。淨名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而無生為首。大
品四十二字門。阿字為先。所謂諸法無生。大經云。不
生之義名大涅槃。大品云。無生法即是佛。是知無生
通因至果。無法不備。若橫攝一切法。如大品云。聞無
生門則解一切義。四十一字攝在阿字中。今更引佛
藏示其相。涅槃釋其義。然後論無生之破。使學者易
見。佛藏經云。劫火起時。菩薩一唾火即滅。一吹世
界即成。彼經喻無生門。即破即立。不先不後。若內
無大德則外無大用。以外顯內。其相如此。大經云。不
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此四句說無生門。攝自
行因果及化他能所等法皆徧。經自釋云。安住世諦。
初出胎時。名不生生。今隨而解之。無明法法性出生
一切。隔歷諸法。謂之世諦。以止觀安此諦中。即為不
思議境。謂之安住。以安住故謂之托聖胎。得無生忍
開佛知見謂之出聖胎。煩惱不生而般若生謂之不
生生。此句言自行無生忍位。因義成也。次句不生不
生者。經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生相盡故。修道得故。
今隨而解之云。修道為因。自因致果。故謂之得。斷德
圓故。無明不生。智德圓故。般若不生。故謂之不生不
生。此句言寂滅忍果義成也。如此因果。即滅即立。如
佛藏一吹唾義也。次句生不生者。經云。世諦死時名
生不生。今隨解云。無明為世諦之本。本破故謂之死。
[002-0713a]
此轉釋初句。初句上緣於理。智德成故。言不生生。此
句下破於惑。斷德成故。言生不生。不生名同事理大
異。又初句以智慧開發為生。此句以結業起動為生。
生名雖同而縛脫大異。經又重釋此句云。四住菩薩
名生不生。生自在故。今解先生不生說自行惑滅。後
生不生明化道之興。何者。菩薩破四住。即破結業生。
巳能自在生。況斷五住耶。二乘斷惑沉空。不能如此。
故目以菩薩。末句生生者。經云。一切有漏念念生故。
今隨解此句。明所化之境。菩薩何意不生而生耶。蓋
由一切有漏不斷。故起大悲。示自在生而度脫之。是
為無生門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義皆具足。經又六
句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
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
案此六句明無生。所破無有不徧。若破思議解惑。用
前四句。若破不思議解惑。用後兩句。何者。思議之惑
不出界內外。界外惑附體而生。故言不生生。界內惑
是枝末。故言生生。此惑紛紜。只是所化之境。為此境
故施自在生。所化既空。安有能化。是故不生生.生生
二俱不可說也。若破思議解者。此解亦不出界內外。
界內之解止遣分段。故言生不生。界外雙遣分段.變
易。故言不生不生。此解淺深。故所遣亦異。自行因果
理尚無一可得。何況有異。故生不生.不生不生俱不
可說也。若破不思議解惑。惑即無明。解即法性。俱不
可得故俱不可說。又生不可說即不生故。不生不可
[002-0713b]
說即生故。案經佛自釋此六句云。云何不生生。不可
說不生名為生。故不可說。今亦隨解云。不生謂法性。
生謂無明。二乘證不生。猶受法性生。故言不生名生。
如此生者。即界外惑。惑即顛倒。顛倒即不顛倒。故不
可說也。經第二句。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
故不生。故不可說。今解云。生生故生者。即是大生生
小生。八相所遷有漏之法也。生生故不生者。有漏即
空即中。言語道斷。故不可說也。經第三句。云何生不
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說。今解云。
生即名生者。乃是諸法不生。般若生也。生不自生者。
此般若生。不從四句生。亦應言不他生.不共生.不無
因生。又般若生時世諦巳死。無復有生。而生三異者。
為緣故生。非業生也。故言生不自生。當知此義為界
內之解不可說也。經第四句。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
以修道得故。今解修道得者。乃是極果所證。是界外
之解。尚非十地所知。云何可說。經第五句云。生亦不
可說。以生無故。今解此破不思議惑。蓋界內生生。界
外不生生。俱是生法。生法即無明。無明即空中。故不
可說也。經第六句云。不生亦不可說。以有得故。今解
此言不思議解。界內之解與界外之解俱為得道。道
離名字。故不可說也。佛以六句破諸法解惑。彌顯無
生不可說之理。依前四句亦吹亦唾。後兩句結前破
立。此六句專論於破義可見也。又雖不可說。有因緣
亦可得說。有三藏因緣則生生可說。有通教三乘共
[002-0713c]
斷因緣則生不生可說。有菩薩歷別因緣則不生生
可說。有圓實即中因緣則不生不生可說。是為一立
一切立。則無生門之所立也。復次。無生門應四句。謂
生門.無生門.亦生亦無生門.非生非無生門。此依智
德為門義。若依斷德。亦應各有四門。四四十六門。合
三十二門。門門皆橫豎攝一切法。徧立徧破。義可見
也○復次。依無生破法有三種。一從假入空破。二從
空入假破。三兩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破。如此三觀只
在一心。法妙難解。寄三以顯一。先從假入空。假有二
種。先破見假。次破思假。明見假又為二。初直論見。次
明空觀。明見假者。見惑附體而生。還能障體。惑若不
除。體終不顯。見謂見理。見理之時方斷此惑。從解為
名。故謂之見惑。見惑四種。一單四見。二複四見。三具
足四見。四無言四見。所謂單四見者。執有。執無。執亦
有亦無。執非有非無。於一有見復起利鈍之使。謂有
於我。我與有俱。即為我見。以見我故則生邊見。以邊
見故破世出世因果。是為邪見。執此為道望通涅槃。
是為戒取。謂此為實不受餘見。是為見取。是巳生愛。
非巳生瞋。我解彼不解生慢。不識有中苦集則癡。不
決此惑為疑。如此十使歷三界。有具有減。合成八十
八使。餘三見亦爾。乃至歷六十二見。見見各具八十
八使。又如眼見好色.惡色.平平色中各有陰有集。乃
至意緣法亦爾。一根有三。三中有六。六根具足成三
十六。三世成一百八。歷六十二見。八十八使各有百
[002-0714a]
八。當知舉心動念浩渺無際。昏盲之故都不見覺。複
四見者。謂有有有無。無有無無。亦有有無亦無有無。
非有有無非無有無。此為複見。於一一見又具八十
八使百八等如前。具足四見者。有見具四。謂有有。有
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見具四者。謂無有。無
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次亦有亦無具四見者。
謂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
有亦無非有非無。次非有非無具四見者。謂非有非
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
有非無。是名具足四見。句句具八十八使。歷六十二
見。各各具八十八使百八等如前。絕言見者。單複具
足之外。各有一絕言見。一一見又具諸使如前。如是
約外道生見也。又依佛法生四見。自三藏通教乃至
別圓四門之中。各生四見。又各有無言見。一一又具
八十八使百八等如前。凡見惑。不但隨解立名。亦當
體受稱稱之為假。假者虗妄顛倒為義。亦應有單複
具足絕言之假。又一一假中復有三假。謂因成假。相
續假。相待假。內根外塵一念心起謂之因成。前念後
念相繫不斷謂之相續。待餘無心知我有心謂之相
待。若約色言之先世行業為此身因。是為因成。自少
及長連持不絕。是為相續。以身待不身。是為相待。大
小乘通有此義。大乘三假附無明起如幻如化。實不
可得。如鏡中四微尚空何況幻柱。柱體尚空何況有
相續.相待。是名理假。比小乘事假。其義則異。又釋論
[002-0714b]
明三有。謂相待有.假名相.法有。長待短。遠待近。東待
西。彼待此。有名不實。是為有待有。如酪色香味。觸因
緣和合故。假名為酪。又如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毛
故有毳。毳故有㲲。㲲故有衣。是為假名有。又諸法和
合而有。是為法有。與三假義同。瓔珞亦有三假之說。
當知四教四門各有三假。乃至八十八使等。如來示
人無諍法門。消者成甘露。不消成毒藥。論云。般若波
羅蜜。四邊不可取。即其義也○次明破假觀者為四。
先破單。次破複。次破具。次破無言。破單者。若一念心
起於單四見中。必是一見即三假等。當體即空。是名
為止。又觀無明即法性。不二不異。不起不滅。畢竟清
淨。是名從假入空觀。其鈍根者非唯聞思不悟。抑亦
更增過失。故須廣破諸見。通用龍樹不自.不他.不共.
不離等四句。破令盡淨。若一念起。即具三假。當觀此
一念為從心自生。為對塵生。為根塵共生。為根塵離
生。若心自生者。前念為根。後念為識。問此自生。從根
耶識耶。若根能生識。根為有識故生識。根為無識故
生識。若有識者。根識則並。又無能生所生。若無識者。
諸無識物何不能生。又若言根雖無識而有識性故
生識者。問此識性有耶無耶。有則是識巳與根並。豈
謂之性。無則無性豈能生識。又識性與識一耶異耶。
若一則無能無所。若異則還從他生。如是推求。畢竟
知心不從自生。若言心從塵生。今推此塵為是心故
生。為非心故生。塵若是心則不名塵。則不在外。則同
[002-0714c]
自生。則無能所。塵若非心。非心又焉能為生。若謂塵
中有生性故能為生。此性有耶無耶。若有則與塵並。
亦無能所。若無則不能為生。如此推求。知心畢竟不
從塵生。若根塵合故有心生者。若根與塵各自有心
合則能生。各體既無安能為合。如鏡面。各有像故合
生像。各無像故合生像。若各有像則應有兩像。若各
無像合何能生。若言鏡與面合為一而像生者。今實
不合。合則無像。若鏡面離而像生者。各在一方則像
應現。今悉不爾。根塵離合亦如是。如是推求。知心畢
竟不從合生。若又云根塵各有心性合而心生者。亦
當如前推此性有耶無耶。既不可得。又當知不從性
合生。若根塵各離而生者。此是無因緣生。當觀此離
是有耶是無耶。若有者。有即是緣。何謂之雕。若無者。
此離巳無。無何能生。若言離有性者。理更不通。如是
推求。知心不從離生。如此觀者。則龍樹中論之意也。
若推因成假四句求生不可得。執性則薄。但有名字
名之為生。名不在內外中間。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
亦不不住。是字即空。若四句推性不見性。是世諦破
性。亦名性空。若四句推名不見名。是真諦破假。亦名
相空。是則從假入空觀也。若檢根不得心即是內空。
檢塵無心即外空。根塵合檢不得即內外空。離檢不
得即空空。四性檢不得即性空。四句檢不得即相空。
就塵檢無十方分即大空。求最上乘不得即第一義
空。四句因緣不得即有為空。既不得有亦不得無即
[002-0715a]
無為空。四句求心生本不得即無始空。四句求心滅
不得即散空。四句求心生滅不生滅俱不可得即畢
竟空。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今求心不可得即一
切空。觀空無空即無所得空。觀有見三假不可得即
有法空。無見三假不可得即無法空。亦有亦無見三
假不可得即無法有法空。如此觀者。即大品十八種
從假入空觀也。若如此推因成不悟。即轉入相續假
破之。何以故。雖因成四破不得心生。今現見心念念
生滅相續。何謂不生。此念念為前念滅後念生。為不
滅後念生。為亦滅亦不滅後念生。為非滅非不滅後
念生。如是句句推此相續。悉不可得。執心則薄。伹有
名字相續無性。即世諦破性為性空。相續無名即真
諦破假為相空。乃至十八空。是名從假入空。又不得
入者。猶計有心待於無心。則相待惑起。當檢此心為
待無生而心生耶。為待有生而生耶。為待亦生亦無
生而生耶。為待非生非無生而生耶。若待無生而生
者。且問此無生為有為無。若有生可待。則是待有。豈
是待無。有有相待即是自生。若無此無生。無何所待。
若待無無生心者。一切無無亦當有生。以無望有即
為他生。若待生與無生而生者。則墮二過。各有則二
生相並。各無則理全不可。若待非生非無生而心生
者。夫從因緣生尚不可得。何況無因緣。如是推相待
假。求心不得。所執即薄。名字之生生則非生。性不可
得。則世諦破性是為性空。名不可得。則真諦破假是
[002-0715b]
為相空。性相中求陰界入不可得即為法空。性相求
人我不可得即為眾生空。乃至十八空。是名從假入
空。得開慧眼見第一義。非但有見三假惑除。一切見
惑無不清淨。是名無生門通止觀也。若不悟。即信法
迴轉成方便道。伏於有見。若又度入無見計中。則如
後破。行人用止觀破三假時。泯然入定。不見不聞一
切皆淨。便謂自心是無生正觀而起見著。所發空塵
謂之涅槃。既有能觀便成身見。身見故即有八十八
使等如此過患。由空塵而起。釋論稱愛著觀空。即外
道法。佛所不化。若佛弟子觀無生時。知此空心即是
無明。具三假之惑。當推此無心生。為意根生。為法塵
生。為合為離。若言根生者。根有識耶無識耶。乃至展
轉觀察。塵亦如是。乃至不共不離。求此無生不可得。
是即從無見假入空。得正智慧。未入者善巧伏此無
見。若度入亦有亦無見中。當如後破。次破亦有亦無
見三假者。行人當伏無見時。無見不起。或定慧微發。
亦有亦無相應。即便謂言。若無心者誰知無生。無生
為無。有知為有。此心既起。受是亦有亦無之見。堅執
不捨。既有此受陰。即四陰宛然。陰即是苦。又有能知
能行。即起我見。我見既生。則有邊見。若撥去因果為
邪見。計此為道為戒取。計為涅槃為見取。違瞋順喜
我解慢他不識苦集為癡。後當大疑。歷三界具八十
八使。悉於亦有亦無見心中生。即備三假。還用前四
句一一破之。若度入非有非無見中。則如後破。次破
[002-0715c]
非有非無見者。前伏亦有亦無見時。豁然自謂離有
無心。何者。心若定有不可令無。心若定無不可令有。
云何乃謂亦有亦無。若不定有則非有。不定無則非
無。非有則非生。非無則非滅。非生非滅計為中道。即
起無量過患。何者。汝謂此心為真實。即應具常樂我
淨。今此心生滅。安得為常。有受則非樂。不自在心豈
謂之我。有穢有汙云何名淨。有我心者為身見。未免
非有非無為邊見。不正為正破諸因果即邪見。謂非
有非無為中道是名戒取。妄計涅槃是名見取。順愛
違瞋有癡有慢後當大疑。若破此見。還用前四句逐
而破之。若不入者。當信法迴轉方便伏見成方便道。
若又度入無言說中。當如後破。次破無言說見假者。
行人如前伏惑而定慧豁開。復起一解云。凡有無等
四句皆虗妄不實。適有此有即是無明。當知理在言
外。絕此四句乃是無生。自謂之絕。實非絕也。夫見網
蒙密難可得出。法華云。魑魅魍魎處處皆有。亦用前
四句破此無言之見。又單複具足外。各有無言之理
假。得破單四見無言。即又入複。破複即入具足。外無
言如避虗空。豈如免理。當知此無言為生死之本。自
上節節皆橫破諸見。今又豎破。令得失可觀。所執此
心是有。有即是生。是何等生。為五停念處乃至世第
一生。為是苦忍真明生。為是通教諸地生。為是別教
圓教住地等生。若計此心是無。無即不生。又是何等
不生。為見思不生。為塵沙無明不生。用如此生與無
[002-0716a]
生檢汝執心。全無少分。非見惑者謂之何耶。乃至計
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皆用此旨轉破。又絕言甚
多。汝占何等單複具足外各有絕言。婆羅門受啞法
亦是絕言。長爪不受一切法亦是絕言。犢子云。世諦
有我。我在不可說藏中。亦是絕言。三藏四門證真俱
不可說。通教以無言說斷煩惱。別圓教證俱不可說。
如來默然。淨名杜口。並是絕言。汝是何等絕耶。汝尚
不及犢子。何況三藏。何者。犢子稱不可說為世諦。汝
則謂之涅槃。當知相去甚遠。又稱絕言在四句外者。
夫四句有二種。一者結位四句。謂句義尅定。是非不
同。即凡夫句。若無句為句。即聖人句。又凡夫是有句。
二乘是無句。菩薩為亦有亦無句。佛為非有非無句。
二者權實四句。凡諸法四句之門。三四句為權。一四
句為實。若開一切四句。皆入一實四句中。是為開權
顯實之句。一一皆不可說。汝謂在外。在何句外耶。是
知此絕言。三假具足苦集結終。當以止觀勤而破之。
若得入空則見網皆壞。或問。以止觀隨諸見得失。云
何答當用四句分別。一故惑不除。新惑又生。如服藥。
故病不除。藥更成病。二故惑除。新惑又生。如所治病
差。而藥復作病。三故惑不除。新惑不生。如病雖不差。
藥不為害。四故惑除。新惑不生。如病差巳。藥功亦息。
一者本以止觀治惑。而貪欲增長。因修習故更發見
倒。破因破果。無所不作。二者修止觀時諸鈍煩惱息。
能忍苦毒。能捨財寶。而執見轉劇。甚可怖畏。此兩修
[002-0716b]
觀。即同外道。三者佛法中人修止觀。深知見愛之病。
用三假四句隨而破除。雖貪瞋未盡而見著漸離。是
方便中人。四者若性相俱空。發真見理。是為入見諦
道。成聖人也○復次論破見位。三藏破見成初果位。
通教破見成八人見地位。別教破見成十住位。圓教
破見成六根位。所破名同。觀智殊異。不可以名混義
也。或問。何不直明圓位而乃及藏通等耶。答。此蓋欲
示行人淺深法位耳。又欲明半滿之位。凡半字入空
悉皆助圓方便。又豈離方便而別有真實。即半是滿。
故云二乘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也。體假入
空結成止觀義者。諸見輪息。一受不退。名為止達。此
性空相空名為觀。即是無生門通止觀義。亦是止觀
成無生門義也。從假入空破見惑竟元本第三卷終○次體
思假入空破法徧者。思謂貪.瞋.癡.慢。此名鈍使。歷三
界凡九地。地有九品。合八十一品。皆能潤業受三界
生。思者從解立名。初觀真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真此
惑即除。故名思惑○體此貪欲假入空者。欲惑九品。
一一品起即具三假。女欲近人染汙諸根。貪心內發。
貪相外現。初果尚未能斷。何況凡夫。塵動意根即因
成假。念起相續遂成此欲。即相續假。有欲界無欲即
相待假。即當先觀此欲心為從根生。為從塵生。為共
為離。若從根者。未對塵時根應自起。若從塵者。塵乃
是他於我何預。若共生者應起兩心。若無因者理更
不可。四句推欲畢竟空寂。利根之人觀之。則一品假
[002-0716c]
破。一分真顯。縱未得入。即以四悉檀信法迴轉善調
止觀即當相應。若鈍根之人於因成中觀初品不去。
即當於相續中觀。為前念滅生。為不滅生。為亦滅亦
不滅生。為非滅非不滅生。四句中求欲不得。亦無此
四句。如此觀時亦當得入。又不入者。更於相待中觀。
例前可解。初品既然。後八品亦然。破貪欲既然。瞋.癡.
慢九品亦然。九品真顯。即理不生。九品惑盡。即因不
生。欲界不起即果不生。不生故不滅。是為無生法忍。
次破色界九品者。行人或用世智破性障發初禪時。
八觸觸身。五支功德生其中。有味名貪。輕不得者名
慢。不知禪中苦集名癡。如此九品。品品又有三假。色
法八觸。觸欲界意根名因成。分別不斷名相續。發此
禪異於不發名相待。若不破此假。隨禪受生。何謂不
生。今用四句止觀善巧修習。一品惑斷名無礙道。證
無惑處名解脫道。即因果等無生。是名從因成假入
空。相續.相待用觀並如是。餘八品亦如是。癡慢等亦
如是。若初禪破乃至二三四禪。並一一用四句觀慧
隨而破之。一一九品三假等並如是。次破無色界九
品者。若滅有對等三種之色。破性障入空處定。亦具
愛.慢.癡等。還用四句觀成事理無生。若不去。更修相
續.相待等。乃至八品癡慢等並如是。先緣空。空多則
散。捨空緣識即成識定。又捨多識緣無所有。即戒無
所有定。前識處如㿈。無所有如瘡。更有勝處名非有
想非無相。前無所有巳除想。今復除無想。想與無想
[002-0717a]
兩捨。故名非想非非想。當知此諸定。一一具三假九
品等。今一向用無漏智四句破之。是名破思假九品。
九九八十一品惑盡。為體法破徧也○前明破思法。
今明破思位。有四種。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
一三藏破思位者。斷一品欲惑。次第至第五盡。皆名
斯陀含向。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次斷六品盡名斯
陀含果。超斷至第六品名一往來。次斷第七品至第
八品名阿那含向。超斷至第八品名一種子。次斷第
九品盡名阿那含果。畢竟不復還來欲界。次斷初禪
初品至非想第八品。凡七十一品。悉名阿羅漢向。斷
非想第九品名阿羅漢果。若論辟支佛。更侵斷習氣
為異。此所謂析假斷思位。二通教體思共位。大品乾
慧地至第六共聲聞。至七地共辟支佛。八地九地共
菩薩。菩薩地轉入第十名佛地。三人同斷正使。同入
有餘無餘涅槃。故言共也。其中乾慧是三賢外凡位。
性地是四善根內凡位。此二位伏見。第三八人地。入
無間三昧。第四見地。斷三界見位。第五名薄地。是除
欲界思位。第六名離欲地。是除欲界思盡之位。第七
名巳辦地。除色無色思盡之位。第八名辟支佛地。即
侵習之位。第九名菩薩地。斷習無知。得法眼道。觀雙
流之位。第十一念相應。是佛無上位。此即通教體斷
思位也。然廣辨次位非止觀正意。為欲明所破惑故。
略言之耳。若就別教破假者。初破見入初住二住。至
七住破思假。八住至十住斷習位。十行是出假位。若
[002-0717b]
就圓教論破假位者。初破見假正是初信。從第二信
至第七信是破思假。八信至十信斷習盡。華嚴云。初
發心時正習俱盡。無有餘界外正習。夫盡言盡者。乃
界內正習盡耳。華嚴云。初發心巳過於牟尼。即此義
也。然歷此諸位。破假名同。緣理用智則異。三藏通教
等二乘。破假世諦。死時更無出假之用。通教菩薩破
假世諦。死時還能出假。自在受生。化緣若訖灰身證
空。別教為顯中道世諦。雖死終不住空。圓破見真。即
是入他。即是入中。圓伏無明。此為異也。又次第分別
有前句數。行人未必案次而入。當知有超果之義。但
明圓超者。如纓絡明頓悟如來。法華一剎那頃便成
正覺。即超義也。或慈悲本願誓未成佛。即不超義。淨
名云。雖成佛道。度眾生而行菩薩道。此則亦超亦不
超。實相理中無超無不超。隨機則徧動。任理則常寂。
其旨可見矣○復次用四門簡此破假之義。夫見思
兩惑非門不通。阿毗曇明我人眾生。如龜毛兔角。求
不可得。唯有實法。迷此實法橫起見思。見思無常念
念不住。實法遷動分分生滅。如是觀破。是名三藏有
門破法意。大論云。若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曇不墮有
中。大集云。常見之人說異念斷。即是初果破結之義。
豈非有門破假耶。又成論明我人本無。雖有實法浮
虗非有。若迷此浮虗橫起見思。流轉生死。觀此假實
皆無名平等空。如是觀破。是名三藏空門破法意。故
彼論云。我今明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阿含經云。
[002-0717c]
是老死。誰老死。二俱邪見。是老死即法空。誰老死即
眾生空。又云。佛法身即空。大論云。若不得般若方便。
入空墮無中。大集云。斷見之人說一念斷。豈非平等
空義耶。如迦旃延作昆勒論。明實法亦有亦無。觀此
有無破假。大論云。若得般若方便。入昆勒門不墮亦
有亦無中。如釋論。佛為車匿說那陀迦旃延經。稱離
有離無乃可得道。以此觀破假入空。即三藏非有非
無破假義。如城有四門會通不異。若謂有門為麤。空
門為細。如此相望則三門俱劣。非獨一門。何者。是初
教方便之說。涅槃謂之半字。法華名二十年中常令
除糞。釋論稱為拙醫。淨名號為貧所樂法。天親呼為
下劣乘。皆指此四門。非今所用。次通教四門破假者。
若謂一切假實從無明生。無明如幻。則一切如幻。雖
空而有。此幻觀。故云諸法不生而般若生。以此破假
有門義也。若謂一切如幻。能觀所觀性皆寂滅。即幻
而真。以此破假空門義也。若謂一切法如鏡中像。雖
無而有。雖有而無。以此破假亦有亦空義也。若謂既
言幻化豈當有。無不當有。故不從有有。不當無。故不
從無無。如此破假非空非有義也。論云。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又云。般若四種相。又云。四
門入清凉池。當知不取著者則能通入。若取著者即
為所燒。中論云。諸法實相。三人共得。大品名共般若。
涅槃名三獸渡河。皆通教四門。亦非令所用也。次別
故四門。所謂觀別理斷別惑。不與前同。次第修證。不
[002-0718a]
與後同。故謂之別。四門者。觀幻化見思。虗妄色盡。別
有妙色名為佛性。大經云。空空者即是外道。解脫者
即是不空。即是真善妙色如來祕藏。不得不有。又我
者即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佛性。如來藏經有幣帛裹
金等喻。即有門義也。大經云。迦毗羅城空。如來空。大
般涅槃空。又云。令眾生悉得無色涅槃。又涅槃非有。
因世俗故名。涅槃非色非聲。云何見聞。即空義也。又
云。智者見空及與不空。若言空則無常樂我淨。若言
不空誰復受是常樂我淨。如水酒酪瓶不可說空及
與不空。是即亦有亦空門也。又云。非常非斷。不可說
示。名為中道。即非空非有門義也。若得此意通入實
相。若不得意成方便次第伏惑意。涅槃名此為菩薩
聖行。大品謂之不共般若。此乃別教四門。亦非今所
用也。次圓教四門。妙理頓說異於藏通。圓融不礙亦
異歷別。四門者。觀此見思即是法界。具足諸法。又諸
法即是法性因緣。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大經云。因
滅無明。即得熾然三菩提燈。是名有門。若觀此見思
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屬緣。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
空病。空病亦空。是名空門。若謂幻化見思有無量相。
善能分別。如一塵有大千經卷。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是即亦有亦無門。若觀此幻化見思即是法性。非世
故非有。非出世故非無。一色一香皆是中道。一中一
切中。毗盧遮那徧一切處。豈有見思而非實相。是即
非空非有門。又一門即是三門。何者。觀因緣所生法
[002-0718b]
是初門。則一切皆初門。初門即空。一空一切空。即是
第二門。此初門即假。一假一切假。即第三門。此初門
即中。一中一切中。即第四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
此依無生門破見思者。即是空門。一門一切門。不獨
無生而巳。一破一切破。非止破見思而巳。從假入空。
一空一切空。非但空生死而巳。如此四門。正今所用。
其實一法。以凡夫闇鈍。不說不知。先以三種示之。法
華云。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涅槃云。復有一行是
如來行。法華名但說無上道。大品名一切種智知一
切法。淨名門入薝蔔林不齅餘香。華嚴稱為法界。即
是此四門義。此無生門乃圓教之門。非方便門。所以
稱為破法徧也△二從空入假破法徧者。先明入假
意。次明因緣。次明入假觀。次明入假位。先明入假意。
白有從但空入假。自有知空非空破空入假。夫二乘
亦證空理。無大悲故不名菩薩。菩薩從假入空。自破
縳著。不同凡夫。從空入假能破他縛。不同二乘。處有
不染在空不住。法眼識藥慈悲逗病。博愛兼濟心用
自在。如空中種樹。即入假意也○入假略有五因緣。
一慈悲心重。二憶本弘誓。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
五有大精進力。由是五者。故有出假之用。弘濟之功。
淨名稱三種慰諭。先觀身無常是入空慰諭。末云當
作醫王。是入中慰諭。中間即入假慰諭。與彼五緣理
相符會也○次明假觀為三。一知病。二識藥。三授藥
方法。知病謂見思兩病。知我為諸見之本。從此我惑
[002-0718c]
起無量見。我見若空。枝條自去。又知見起因緣。因緣
不同。眾生根性形貌居處嗜欲等。歷別參差千品萬
類。依正既異。則知業異。業異則起見亦異。當見末識
本。見外識內。又知起見久近。及見重數單復具足無
言等。一一見又具三假四句四悉檀性相空等。又約
六十二見八十八使等。藥病無量。無邊巧歷不能計
筭。當善巧分別而無僻謬。是為知集。知集則知苦。自
識識他。如鏡中見諸色像。次知思病以癡為本。品品
重數。能破所破亦無量無邊。法眼所見是為知病○
次入假識藥。略言為三。一世間法藥。二出世法藥。三
出世上上法藥。大品謂之三種法施。大經云。一切世
間經書皆是佛說。非外道說。夫仁義禮智及諸善法。
皆於世間有大利益。然是世醫。經云。世醫雖差。還復
病生。出世法藥。如諸經所說。殊塗同歸。或一道為藥。
如一行三昧。或二道為藥。謂定慧。三法為藥。謂三解
脫。乃至四念.五力.六度.七覺.八正道.九想.十智。如是
增數至無量數。一一法有種種名相。種種功用。出假
菩薩以大悲修止觀。法眼開發。無不了知。又出世上
上法藥。約止觀一法為藥。即一實諦。無明與法性合
成一切病。今觀法性尚不可得。何況無明及一切法。
或二法為藥。即不思議絕待止觀。三法即三三昧。乃
至四五六七直至恒沙法門隨眾生根器增減。如大
醫立方。多少隨病。菩薩亦爾。歷一切法。皆以四悉檀
意施而用之。二乘所治。一味則足。菩薩則須知一切
[002-0719a]
苦集。一切道滅。安得守常壅斯化道。釋論云。依隨經
法。廣立名義。名義法施。菩薩修止觀豁悟。於入假中
而得自在○所謂授藥方法者。既知病狀藥力。而諸
眾生無出世機。則以世法導之。若授出世藥者。眾生
根性不同。則授藥亦異。謂有下有中有上有上上。下
根當授因緣生滅四諦之藥。就下根有四樂聞。有者
為說阿毗曇。樂無則脫成實論。樂有無說昆勒論。樂
非有無則說離有無經。令見真諦。是為入假四門之
藥也。中根智慧漸勝。當授因緣即空無生四諦之藥。
亦用四門授之。上根善慧開廣。當授假名無量四諦
之藥。斷五住惑。漸入中道。亦用四門授之。若上上根。
直說實相之藥。即中無作四諦之理。亦四門授之。所
謂直聞是言。病即除愈。若入空觀尚無一法。今以十
六道滅治十六苦集。正是一音隨類令得服行。如一
雲所雨草木皆長云爾○次明入假位。常人為先除
見假。後破思惟。入空之果尚自迢遞。出假化物豈我
所能。遂乃望崖自絕。今當分別段位不同。三藏菩薩
初用空伏惑而不斷結。結若斷者則無六度之功。是
初僧祇位。二僧祇煩惱消。功德肥。三僧祇正入假位。
此下根也。中根二僧祇巳能化物。不復待三。上根初
發心巳識真理。為度人故不求斷證。初即入假。不復
至二。通教位者。或云七地斷結方修出假。理亦不然。
伹佛為三根分別。下根惑盡方能出假。中根纔斷見
惑即能入假。上根初心達見思即空。巳為眾生作依
[002-0719b]
止處。豈待七地方出假耶。大品有大鳥墮死之喻。尋
思可以為證。別教下根。十住後修入假方便。十行功
德乃生。中根十住初心巳入假。一受不退即能出用。
上根初心達解一切功德猶如幻化。於名字不滯。即
入假也。圓教十信。六根淨時見聞十界事。六根互用。
即入假位。又五品弟子正行六度。即入假位。不必待
至六根。又初心之人圓觀三諦。豈不即假。大品云。初
坐道場。便成正覺轉法輪。即出假義。豈待五品耶。夫
菩薩本不慕空。為眾生而修空。不慕故不住於空。為
度故須出於假。於是有從真起。應法眼應機。應以佛
身乃至應以天神鬼神。皆隨其應現。為之說法。成就
淨佛國土。出假之功弘益在此。彼三藏出假是有漏
神通。非真起應世智分別。非法眼明。雖利眾生不為
成就。雖作佛事殊非淨土。此乃少分教化。為益甚微。
若通教。唯依二諦識病。不深識藥。不廣作意。神通欻
有還沒。一時小益亦非成就。灰身入空非淨佛土。別
教十行入假與通教同功。登地得一身無量身。湛然
應一切。盡病淵源。窮藥府藏。任運圓應。無不蒙益。乃
成淨佛之土。十地等覺例皆如是。圓教初住巳能為
之。若得此意。以簡四種出假之人。則真偽自辨。不然
則魔亦能現無漏形。變化如佛。說一切法。五通世智
亦無所不作。無此法印焉能識之耶。復次。前所載觀
法重沓。人多迷惑。今直以意結之。夫未發真前。隨所
計著。百千萬種皆名為見。如盲問乳不見乳色。若繩
[002-0719c]
若杵何關象事。䆿言之見。見即是假。故歷單複具足
以觀破之。破之使盡。乃名破徧。又就文字論徧如此。
意則不然。凡見思即無明。無明即法性。無明破即見
法性。入實相空。方名破法徧耳。從空入假破徧亦爾。
未發法眼之時。雖分別分有所見。亦不名破。六根淨
時。解一句達一切句。諸佛所說一時受持。是為相似
無知破。後雙照二諦乃名徧破也。舉要言之。次第破
者則有所不徧。不次第破是為徧破也。前二觀明破。
盡於此矣。中道論破如後說△三明中道正觀破法
徧者。有四義。一修中觀意。二修中觀緣。三正修中觀。
四明位。三藏菩薩偏用世智照俗。二乘用析假入真。
佛二諦周足。假設第三觀。止是離有無二見。實無中
理可觀。通教二乘體假入真。菩薩慈悲入假。唯佛道
觀雙流。雖無別理可觀。而有如幻如化不生不滅中
道之名。以別接通。亦得有中道之義。別教若二諦。則
以中道為真。有無為俗。若三諦。則中義自明。然二觀
為中道方便。圓教不爾。初心即修三觀。所破所證更
無前後。以是義故。須明第三觀也○次修中觀有四
因緣。一無緣慈悲。此慈悲與實相同體。不取眾生。故
非愛見。不取涅槃。故非空寂。非空寂則非法緣慈。非
愛見則非眾生緣慈。大經云。如來慈者。名曰無緣慈。
即大法聚慈。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欲修此
慈。捨中觀何由而得。二滿弘誓。初發四誓與虗空等。
空假之觀。知苦斷集。修道證滅。其於實際亦未滿足。
[002-0720a]
若中觀。則知一切苦。斷法界集。修無上道。證究竟滅。
為滿此願。故修第三觀也。三求佛智慧。即是一切種
智之知。佛眼之見。如此眼智非中觀不成。四學大方
便。即是如來無謀之權。無方之用。住首楞嚴。無種不
現。經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修中觀因緣不一。
略舉四端耳○次正修中觀。此觀正破無明。無明懸
絕。云何可觀。假如初觀真。真無方所。但觀陰入三假
之惑。四句妙運。得無漏發。名為見真。又觀空智能令
不空。即發法眼。徧知藥病。故名假觀。今觀無明亦爾。
二觀之智當破二惑。名之為智。若望中道。智全是惑。
此惑為中智之障。故名智障。入此智障中名為智障。
智障即是無明。今觀此無明為三。一觀無明。二觀法
性。三觀真緣。所謂觀無明者。空假二智與心相應。即
觀此二智為從法性生。為從無明生。為合生。為離生。
若從法性。法性無生。若從無明。無明不實。若合若離。
理俱不可。如是廣破。如上因成假中所說。作此觀時。
泯然清淨。能觀所觀並如虗空。無四句之執。離二邊
之過。又無能止所止達於本源。住大寂靜。非止非不
止。非觀非不觀。是即觀無明修中止中觀也。又此智
障即有三假四句。四句即為觀門。因門而觀。信法迴
轉。如前說所謂觀法性者。上用四句觀智障決定不
可得。或生一種解。得一種定。決謂無明。便是法性。如
此計者。非是悟心。即當轉觀此性為從無明滅生。從
無明不滅生。為從亦滅亦不滅生。為從非滅非不滅
[002-0720b]
生。如是四句。於一一中信法迴轉。雖未得悟。要須專
修。更不餘趣。所謂觀真緣者。觀此觀智待誰得名。為
智。為非智。若謂將來破除昏惑而得大明。待今是無
明。如是智明。為是緣修。為是真修。為真緣合修。為離
真緣修。若緣修者。緣是無常。云何生常。若真修者。真
何所修。或謂緣修顯真修。或云緣修滅時則真自顯。
自顯則屬自生。由緣顯則屬他生。合則為共。離則無
因。四俱成障。若離執者。四俱能通。若遇機緣。則四俱
可說。經論赴緣不同。或稱從無常生常。因是無常而
果是常。又稱伊蘭生旃檀。或稱從法王種性中生。或
稱因滅無明得菩提燈。或稱非內外觀得是智慧。種
種異說。歸於一致。自昔諍競。各成壅塞。用此解釋。冰
冶雲消。持此法印。何法不合。所言依義不依語。蓋此
意也。或問曰。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無明破時法
性破不。法性顯時無明顯不。答曰。理實無名。對無明
稱法性。法性顯則無明轉明。無明破則無無明。對誰
復立法性耶。又問。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又與誰相
即。答。如為不識冰人。指水為冰。但有名字。豈復有二
物相即哉。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則無水
火。一物不異而有水火之殊。智者當以譬喻得解也。
○次修中觀位。前兩止為中道雙非方便。兩觀為雙
照方便。因此遮照得入中道。自然雙流。自然雙照。修
此雙流凡有三處。若別接通。七地論修。八地論證。別
教則十迴向論修。登地論證。如此修者。初心無分。今
[002-0720c]
直論圓教五品之初。凡夫即能圓觀三諦。修於中空。
即如來座。修寂滅忍。即如來衣。修佛定慧。即如來莊
嚴。修無緣慈。即如來室。如此進入相似六根淨位。轉
入初住。即破無明。故華嚴說初住之功云。究竟離虗
妄。無染如虗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正習皆盡。
無有遺餘。初發過牟尼。此之謂也。始自初品至於初
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證。豈待通教七地乃修。別教初
地乃證耶。當知此是方便之說。圓之修證乃為真實。
法華云。今當為汝說最實事。即此意也。前兩觀後結
破徧義巳備。今中道觀觀無明法性。不依二邊四句。
畢竟清淨。故淨名云。稽首如空無所依。此智豁開。一
切皆破。故謂之破徧也○復次一門一切門。於一門
徧破者。則於諸門亦皆得破。中論八門謂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諸經或不有不空。不
垢不淨。不住不著。不縛不脫。其數無量俱能通達。前
巳於無生一門論破。當知巳攝一切門義。中論云。不
生即不異。不滅即不一。不生即不常。不滅即不斷。不
生即不來。不滅即不去。不生即不垢。不滅即不淨。不
生即不增。不滅即不滅。不生即不縛。不滅即不脫。不
生即不有。不滅即不無。是故深觀不生不滅。即是諸
門義也。若無生觀陰入等十境。一一門亦如是。若無
生觀心如工𦘕師。造五陰等。成不思議。乃至發心安
心等。於一切門亦如是。若得此意。釋諸經論隨文隨
義無適不允。何者。用此義釋無行經。則一切法皆入
[002-0721a]
無行門中。若釋金剛般若。則皆入不住門中。乃至一
切經豁然無礙。事理曠大。舉一千從。自非超然遠覧
深達法相。其孰能與於此○復次。如上說橫竪深廣
破諸邪執。申諸經論。修一切觀行。逗一切根緣。迴轉
無窮。言繁難見。今結束要鎋出其正意。若無生門。千
萬重疊只是無明一念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三諦三觀一切種智種法耳。又略而明之。只無明一
念修此諸法。先巳次第橫竪聞竟。今聞一心生法。即
超巳上一切次第因緣生法。懸識不可思議因緣生
法。前說次第諸空。今聞一心是空。懸超巳上一切空
義。懸識不思議妙空。前所明諸假。今聞一心即假。懸
超巳上次第之假。懸識雙照二諦之假。今聞非空非
假。懸超巳上諸空皆非空。諸假皆非假。又所分別單
複具足等見中非有非無。三藏通別中非有非無。今
聞非有非無。則懸超巳上一切非有非無。懸識不思
議中道非有非無。如此三諦於一心中解。以實言之。
只一心即空即假即中。三觀三智。三止三眼。例如是。
如是觀者即是眾生。開佛知見。觀名佛知。止名佛見。
此觀成者名初隨喜品。讀誦扶成此觀轉明。成第二
品。如行而說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德轉深成第四
品。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五品。轉入六根清淨。進
破無明四十二地諸位。是名清淨果報。金光明稱為
應身。境應智。智應境。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就用
為應身。具常樂我淨。並約觀識陰作如此說。餘陰入
[002-0721b]
界並如是。是名觀陰入破法徧竟。


識通塞者



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字。前巳徧破諸
滯。即應通入無生。若不入者。則猶有所塞著。若同外
道愛著觀空智慧。宜以四句徧破能破如所破。令眾
塞皆通。若不執空慧。則能破不如所破。但破塞存通。
若爾即大導師。善知通塞。將導眾人能過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者。國土言之。則三界果報為三百。方便有
餘土。實報無礙土。合為五百。以煩惱言之。則三界見
思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以觀智言之。則
空智知三百。假智知四百。中智知五百。諸師解釋紛
錯不同。並不用。今論由旬。有橫通塞。有竪通塞。橫者
具約三法。苦集為塞。道滅為通。十二因緣為塞。無明
等滅為通。六蔽為塞。六度為通。竪通塞者。見思分段
生死為塞。從假入空觀為通。無知方便生死為塞。從
空入假觀為通。無明因緣生死等為塞。中道正觀為
通。今當以橫織竪。觀察通塞。如入空破諸見思。見思
之惑本是汙穢煩惱。不可取著。謂是謂非起諸結業。
漏落生死。唯見苦集。不見道滅。不了此四諦名無明。
無明不滅故堅著叵捨。唯在此岸不到彼岸。是名為
塞。若知心無性。則不起業。無業則無果。是名為道。道
故有滅。若無明滅則老死滅。能捨諸有到於彼岸。歷
一一心。一一能所。若起三塞。破之令通。若是三通。養
令成就。則過見思之塞。次又觀察從空入假觀通塞。
則謂諸病諸藥及授藥法。於一一法明識諦緣度。有
[002-0721c]
塞即破令通。則過無知之塞。次又於中道檢視通塞。
於無明法性真緣等一一法。亦用諦緣度破塞令通。
則破無明之塞。通五百由旬。又初心即與三觀相應。
一即是三。洞達無礙。是則初心能過五百由旬。然通
本對塞。無塞則無通。通於無通是為真通。若不相應。
反起苦集無明。則當審觀能破如所破。於一一法。一
一能。一一所。皆了即空即假即中。具諦緣度。是名無
通無塞雙照通塞。是名識字非字。知得知失。於無生
門通塞如是。餘門亦爾。


道品調適者



夫三十七品。一一皆是道場。念處一品
皆通諸品。諸品亦通念處。又修念處能生正勤。正勤
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
七覺入八正。如此相生。是名善巧調適。行人前雖於
橫豎法中備識通塞。而於真理或未相會。即當用道
品調習而順適之。故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或
問。道品是二乘法。云何是菩薩道耶。答曰。不然。淨名
云。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涅槃亦云。能觀八正道
則見佛性。然道諦有四種。則此道品有有漏.無漏.亦
有漏亦無漏。所歷諸教。文義不同。今但明無作道品
成一心三觀之義。大品云。欲以一切種修四念處。是
法界攝一切法。一切趣。念處是趣不過。法華云。一切
種相體性。皆是一種相體性。即是佛種相體性也。今
一念心起十界陰入。不相妨礙。一色一切色。一切色
一色。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九法界色亦如是。是
[002-0722a]
名身念處。乃至受.心.法並如是。如是念處。義兼小大。
俱破八倒。雙顯榮枯。雙非榮枯。即於中間入般涅槃。
所以者何。色實非淨。凡夫橫計為淨。實非不淨。二乘
橫計不淨。二俱顛倒。今觀色即空。空中無淨。云何染
著。是凡夫倒破。枯念處成。又色即是假。假名無窮。云
何滯空。撥言不淨。是則二乘倒破。榮念處成。是名八
倒俱破。枯榮雙立。非空則非枯。非假則非榮。無邊無
中是名中間。如是涅槃名祕密藏。乃至受非苦非樂。
心非常非無常。法非我非無我。俱破俱立。義並如是。
法性觀智名為念。一諦三諦名為處。一切即空。諸倒
榮枯無不皆空。一切即假。二邊雙樹無不皆假。一切
即中。無非法界。無不真實。始終具足。不須更修餘法。
若不得入。當於餘品之中附其名義以為觀法。用自
調適。推例可知。不復詳具。


助道對治者



行人障輕根利。於道品得入三解脫門。
若根鈍之人。煩惱障重。觀心纔立巳復破壞。是則須
論對治也。修三昧時。慳貪忽起。當用檀捨為治。破戒
心起。當用尸羅為治。瞋恚勃發。當以忍為治。放逸縱
蕩。當以精進為治。散亂不定。或癡暗增長。則以定慧
為治。隨病輕重。若事若理。或對或轉等。歷諸教門。廣
用此六度悉檀善巧助成。治功要以入理為限。又深
觀助法即不思議。攝一切法。乃至無能治所治。其義
可見。


知次位者



夫未證謂證。自昔所誡。況去聖悠遠。無所
[002-0722b]
取裁。師心自是。濫比賢聖。自誤誤他。過患無極。為是
人故。於修行之次重明階位。位者即三藏通別圓。中
真似之位。前破思假之中巳略辨矣。今亦不復繁載。


安忍者



夫明者難晦。辯者難默。若內有慧解。外匿蹤
跡。密行所成。速能入位。不然則稱譽旁至。言說滋蔓。
廢損自行。大興障道。以是須安而忍之。誓去自絕。卓
然獨處。深修三昧。又雖無外緣而內障自起。則當四
運止觀以調護。即無墮退之患。大品云。無量人發菩
提心。多墮二乘地。蓋謂是也。


無法愛者



行人修上九法。過內外障。當得證真。而不
證者。以法愛住著。大論謂之頂墮。今人行道萬不至
此。至此防護即有成功。頂墮者。謂有此法愛不進不
退之地。若得過者。入三解脫門。住無生忍。亦名寂滅
忍。以首楞嚴遊戲神通。唯佛與佛乃能如此。今止觀
方便齊止於是○是十種法。名大乘觀。法華云。各賜
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裝校。周帀欄楯。四面
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
交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
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
僕從而侍衛之。止觀大乘亦如是。實相平等一大車
也。徹三諦之源。高也。収十法界。廣也。無量道品。眾寶
也。遮塞令通。欄楯也。四辯宣暢。懸鈴也。慈悲普覆。幰
蓋也。十力.無畏.不共等法。嚴飾也。弘誓所持。寶繩也。
四攝悅物。華瓔也。諸禪三昧。重敷也。四門歸宗。諸行
[002-0722c]
休息。安置也。念處正慧除去黑惑。大白也。正勤增善
滅惡。壯潔也。神足自在。姝好也。五根磐固。謂筋也。五
力成辦。謂力也。七覺進趣。行步也。八道安隱。平正也。
安忍離愛。速能發真。疾如風也。對治助道。廣攝諸法。
多僕從也。如此寶乘是最上乘。即如來乘。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名大乘觀也。夫一切諸法悉
是一乘。有心即具此乘。謂之理乘。乃至十住名真實。
妙覺為究竟。得此意。歷一切境。無非不思議真實之
境也△復次歷緣對境觀陰入境者。大論云。於緣生
作者。於塵生受者。作謂六作。受謂六受。今略而明之。
例前辨十法。先於行動用觀。言行則住坐臥語默等
可知。夫行是色法。色由心運。此心依色即色陽。領受
此行即受陰。於行計我即想陰。為善為惡即行陰。行
中有心即識陰。行塵對意根則有界入。乃至眼色意
法亦如是。如是陰界入。翹足之間悉皆具足。陰即無
明。無明即法性。法性即法界。一切法趣行是趣不過。
即一而多。不相妨礙。是名行中不思議境也。達此境
時。慈悲俱起。知一切生類無非一乘。而為陰入迷惑。
誓破此惑。作眾依止。然後安心定慧。寂以照之。又徧
破見思無知無明三諦之障。又善識通塞。又知道品
於行中對治助開。於行中了別聖賢次位。於行中降
內外之障。不起法愛。以此十法入銅輪位。證無生忍。
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又約六受論觀
者。眼色一念起即是法界。即空即假即中。照空為慧
[002-0723a]
眼。照假為法眼。照中為佛眼。伹一眼有二用。眼入鼻
起。鼻入眼起。雖動而寂。雖寂而動。是則不思議眼。我
眼眾生眼。理無差別。即起慈悲。成此眼德。十乘具足。
證真實眼。諸根塵諸受亦如是。夫非知之難。行之惟
難。若知而不行。如蛇懷珠。雖有光耀。於蛇何益元本第四
卷終


刪定止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