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7 法華經通義-明-德清 (master)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明 南嶽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品來意由寶塔品如來專求持經之人。其初心
[005-0568b]
得記之眾雖遵佛勅。且懼娑婆人多弊惡。不敢橫
身。皆直願往他方弘宣。而藥王樂說敬順佛意。誓
以忍力持之。此雖能行。然強力忍詬。非初心所能。
亦非持久之計。故文殊特為啟請末世持經之方。
以教悟守之法。故佛為說四安樂行。意謂惡世諸
難自我所招。苟自有以處之。則自然遠離諸難。而
不以為患。四行具足。乃得悟守之力。方盡持經之
妙。故說髻珠之喻。以顯第一之功。故此品來也。惟
此四行。品節向以行處近處深心大悲心四法釋
之。義雖有當。臨文未便會通。舊解以正身正語正
意大悲心四法。節文甚明。故今從之。然此四法以
性戒為主。亦若楞嚴由攝心為戒而入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此文殊因上藥王樂說等諸菩薩。敬順佛意。發願
於後世持經。故特為新學菩薩請問持經之法。欲
令此等各具遠害之方。不畏弊惡難事也。】


「佛告文殊師利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此世尊因文殊請遂說四安樂行。以此弘經。可以
遠諸患難也。四行者。正身。正語。正意。大悲。然菩薩
涉俗利生。無過自利利他二行而巳。三業端正。自
利之實也。大悲一行。利他之功也。若三業不正。來
難之端也。無慈愍心。則致害之由也。安可以涉俗
乎。此如來垂訓守護家業之嘉範也。二行以智為
先導。故文殊特請。】
[005-0568c]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此別說四法初正身行也。前法師品。教持經之法。
則曰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大
慈悲心是。如來衣者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
是。葢言親近隨順之至也。今此四法廣釋前義。但
行處近處有理事二行。然必以忍辱為第一。所謂
著如來衣也。故行處首言住忍辱地者。究竟寂滅
之地也。忍有生忍無生忍寂滅忍。生忍者。謂強力
忍詬。而未能忘我。我不忘。安能消彼暴戾哉。無生
忍者。謂橫逆之來。但觀心本不生。雖彼以惡加之。
而自心不生。不為所動。然不動雖安。未能忘物。故
戒勿親近。以防惡覺惡習。乃為善入無生也。寂滅
忍者。謂觀自他身心本自寂滅。寂滅則心境雙忘。
了無對待。全不見有毀辱之相。故能柔和善順而
不卒暴。心亦不驚。是所謂忍辱地。乃入如來室也。
以彼巳寂滅。則無毀者。亦無受者。忍相亦無。故曰
又復於法無所行。若有所行。則彼我未忘。非寂滅
地矣。所以不見有所行者。以觀法如實相。謂當體
寂滅。本自如如。故不見有可行之忍。亦不分別所
忍之辱。此平等不二。能所兩忘。心行處滅。所謂法
空為座。理行之妙也。是為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是名初親近處。」


【此言初親近處以戒定為本也。專戒不親不可親
之人。恐引惡習。多妨正行。即楞嚴由三漸次入無
[005-0569a]
生忍之意也。不親近國王等。防染富貴驕恣之習。
所以妨正念也。不親諸外道。防邪見之習。妨正見
也。梵志。出家邪見之人。尼犍子。在家邪見之人。言
不親世俗文筆等。乃妄言綺語雜論。妨正思惟也。
言路伽耶陀者。師破弟子之惡論。逆路伽耶陀。弟
子破師之惡論不親。謂妨正知見也。言不親兇險
相扠相撲等者。謂防顛倒散亂之習也。那羅延。此
云力。旃陀羅。此云嚴幟。謂以惡自嚴如標幟。此妨
寂靜行也。畜猪羊等。惡律儀。防殺盜之習也。來者
則為說法。以消惡念。所謂大慈悲心也。不親求聲
聞等者。防小乘狹劣之習也。楞伽經云。應捨外道
小乘惡見議論。當親近最勝知識。言不問訊至不
共住止者。防漸染之習也。來時則為說法。化彼狹
習令入大道。所謂入如來室也。不親女人等者。防
淫習也。不近不男之人。言非法器。防猥媟邪僻之
習也。不獨入他家。防譏嫌邪染。恐失正念也。為女
人說法。不露齒笑。乃至為法猶不親厚。防引婬機
破壞戒心也。不畜年少弟子等者。恐妨安樂行也。
觀此近處。即根本戒品。所謂執身不行。執心不起。
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通不出此。楞嚴經云。因戒
生定。因定發慧。常好坐禪。則定依戒立也。是名初
親近處。猶屬事行。】


「復次菩薩摩訶薩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此第二近處。以觀照為體。前戒不親近諸惡律儀。
[005-0569b]
深防染習。執心不起。乃無生忍。此觀一切法空。乃
寂滅忍。正所謂諸法空為座也。謂觀一切諸法當
體空寂。稱真實相。了無一法可得。不見有顛倒動
轉生滅動亂之相也。以觀諸法本自寂靜。故不生
不滅。了無動轉當體如如。故心境如空本無所有。
若心境寂滅則一切寂滅。故言語道斷。如是則無
毀我者。亦無受者。以絕對待。故無生出起滅之相
故曰無名無相。一切皆無。則心言路絕。故無量無
邊無礙無障也。以觀諸法雖寂而非斷滅。故但以
因緣假合而有。一切皆從顛倒妄想而生。故有言
說耳。此乃安心寂滅之境。所謂住忍辱地。故曰常
樂觀如是法相。是名第二親近處。惡世持經妙行
無出此矣。雖云正身。其實三業寂靜。總該萬行。涉
俗利生。無尚此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若有菩薩下至能安樂說六十句。通頌行處近處
也。初六句總標。常離國王下六句。頌不近國王兇
戲惡律儀外道四事。亦不親近下二十句。頌不近
求小乘等。寡女下四句。頌不近婦女不男等。亦莫
親近下十二句。頌不近殺盜婬三事。莫獨下八句。
頌不為女人說法。乞食將一比丘。所謂上座阿闍
黎防誤失也。阿難無此。故誤墮耳。一心念佛。所謂
心清淨也。是則下四句。總結二處事行。】
[005-0569c]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又復不行下三十二句。通頌二處理行。初十句。頌
於法無所行等。謂其心寂止。不起分別也。言不得
諸法。謂無一法可當情。故若不知不見也。此頌行
處理行。一切諸法下二十二句。頌近處理行。空無
所有等。頌觀一切法空無所有如實相等。以心言
路絕。故其心安住不動也。觀一切下。頌觀一切法
如虗空義。以諸法如空。故常住一相。若有比丘下
六句。結頌二處。釋上能安樂說。以心無怯弱故安
樂耳。菩薩有時下十二句。頌無怯弱之所以。謂菩
薩時入禪定隨義觀法。言如理觀察。得諸法正性。
以從定起說經。所以心安無怯也。文殊師利下五
句。結頌正身行也。】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此正語行也。應住安樂行者。即上二處。如理觀察。
無分別心。然後稱理而說。故無口過也。不說經典
過。以達諸法實相。乃佛隨宜所說。故不言其法有
過。過者。謂偏空跛驢智慧等也。不慢餘師。以無人
我相。故不言人之過也。於聲聞人不稱名說過。以
如理而觀。不見他人有過失也。不稱名讚歎。恐不
見稱者銜恨也。不生怨嫌之心。以不見有毀我者
也。諸有問者但以大乘法答令得種智。此大慈悲
心也。如此可謂善修安樂行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5-0570a]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筭數譬喻說不能盡。」


【此頌正語行也。菩薩常樂下三十六句。通頌正語
行。初十句安隱說法。言內外俱淨也。安隱。內淨其
心也。淨地。油塗。澡浴。淨衣。外淨也。香油塗身。乃蘇
合油。西域以此塗身。取其香而潔也。安處法座。所
謂法空為座。則內外俱空矣。隨問為說。言不逆其
意也。若有比丘下二十六句。頌說法之儀式也。四
眾國王等。求法之人也。以微妙義。謂但說大乘實
相之法也。和顏則樂說。隨義而答。應機而說也。皆
使發心等。謂大慈悲也。除懶惰懈怠。則勇猛精進
以法自娛。故離諸憂惱。晝夜常說。則精進之至。咸
令歡喜。所謂示教利喜也。衣服臥具下十句。頌清
淨說法不希利養也。願成佛道。則以法為供。所謂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謂以法為樂。則自受安樂供
養。故無外慕耳。我滅度後下十二句。頌廣前品忍
行。以心主於忍。故口無語過。所以能遠諸害也。葢
言諸難。皆從自心不忍而致。以安住於忍。所謂兵
無所容其刃。以無死地。故一切皆無矣。智者如是
下八句。結頌正語行也。謂菩薩善修其心。能住安
樂。則自無諸難。法利益廣。受化益多。故功德無窮。
說不能盡也。】


「又文殊師利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此正意行也。意根諸惡煩惱。三毒為最。嫉妬嗔也。
諂媚於上。誑惑於眾。貪與癡也。輕罵學佛道者。求
[005-0570b]
其長短。恐其勝巳。三毒發業也。以末法惡世三毒
熾盛之時。持經之人。本為化彼強暴。爾乃自以三
毒逆之。所謂以火益火。名曰溢多。安可以為善。故
戒持經自淨其心。與法相應也。若比丘等。謂四眾
有求三乘之道者。毋矜巳為大乘學者。而惱亂彼
人令其疑悔返失本行也。當以慈悲調伏攝化漸
進可也。語其人言下。惱亂之語也。既不能調攝。而
以逆言加之。譏其所學。去道甚遠。不得種智。又責
其放逸。此言是而心非。故觸動彼心。多生誹謗。是
自致之也。戲論諸法。謂分別大小乘法。空有偏圓。
致起諍競。是皆發於三毒。意根未淨。所以不能住
安樂行也。當於一切眾生下。正教持經之法。當以
慈悲為首也。眾生迷倒。悲愍之心如一子地。當想
如來之慈。如父之等愛一子。則無厭倦之心矣。菩
薩乃善學佛行專於利生之人。當如師保之想。以
法其行。故於十方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也。於
一切眾生下。教以持經調攝之行也。平等說法。則
不以貴賤智愚高下其心。謂以平等大悲而說也。
順法。謂離四謗。以有是增益謗。無是損減謗。亦無
亦有。相違謗。非有非無。戲論謗。以稱法性而說。則
離此諸過。故云不多不少。深愛法者不為多說。如
慈母之養嬰兒。不多與兒酥。恐食不消返生毒也。
末世持經能住此行。則無能惱亂之人。所謂善修
其心也。如此則得明同學。得眾來聽。使法利漸廣。
[005-0570c]
六種之功德自備。此實持經之妙行也。有人如此。
孰不樂從其化。豈有怨害之事哉。是所謂真安樂
行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無量眾所敬。」


【此若欲下四句。頌初節。質直行。謂直心正念真如
法故。則意根三毒等煩惱自捨矣。不輕蔑下四句。
頌第二節。輕蔑眇忽之義。正長行譏其去道甚遠。
謂輕忽之也。是佛子下十二句。頌第三節。然通以
忍為主也。故曰常柔和能忍。想佛如父。敬菩薩如
師。所以破自巳憍慢之心。故說法自無障礙耳。第
三法下。結頌。】


「又文殊師利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此大慈悲行也。前三行。即著如來衣。坐如來座。此
一行。所謂入如來室也。前法師品。但教菩薩法。略
舉要行。今此品。則廣釋前義耳。然慈能與樂悲能
拔苦。在家出家有能信受此法者。則增益其法樂。
故生大慈心。非菩薩。乃不信闡提之人。當愍其愚
迷。而調伏誘引。令生正信。以拔其苦。故生大悲心。
應作是念下。出其悲愍之意。於不信之人。愍其大
失。所以失者。於如來隨宜所說之妙法。一向不聞。
故不知不覺。且執愚自是。故不問。以不聞。故不信
不解。彼既顓愚如此。我終不棄。當成佛時。隨在何
地。必欲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使其正
[005-0571a]
因不失。終有成佛之分。此大慈悲之至也。末世持
經具如是四行說法。乃能離諸過失。以妙契佛心。
所謂行如來事也。】


「常為比丘比丘尼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此通結四行之勝益也。言持經之人具此四行。則
為四眾國王等之所供養尊重讚歎。況有毀謗之
辱乎。虗空諸天常隨守護。豈有魔撓之事乎。若處
無人之境。儻有生心難問者。以諸天衛護神力。使
聽者歡喜。安有惱害所加乎。前云我遣諸天龍神
常為守護。以此經一切三世諸佛神力所護。是知
諸天晝夜常守者。乃如來所遣也。以行契佛行。故
諸佛護念如此也。以此妙法華經。無量國中。名字
尚不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以法之難遇。故持
經者固當慎重。是諸佛之慧命。人天之眼目。故不
得不護念。若不聞不信。豈非大失耶。】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必大驚怪。」


【此設輪王髻珠之喻。以況此經不妄與人也。佛王
三界。稱曰大雄。以能破諸有故。強力輪王。威伏諸
國。譬力破諸有也。小王不順命。譬五陰煩惱生死
諸魔。背覺合塵。不順覺性也。如來出世。為一大事。
特為攝伏諸魔。故現身說法。始從鹿苑說有。破凡
夫執生死之苦。次說般若談空。破二乘厭有之見。
次說深密和會空有。破二乘之偏執。次說楞伽直
指識藏。即如來藏。頓見佛性。破二乘之權行。是則
[005-0571b]
四十年中所說諸經。以無量無數種種方便。以破
三乘之執情。故云起種種兵而往討伐。討謂聲其
罪。伐謂破其國。乃彈呵二乘破涅槃城也。然三乘
聞法。各有所證。故譬兵眾有功。論功賞賜也。田地
以至奴婢人民等。皆三乘果位功德利用之事也。
獨王髻中明珠不與。譬不即為說此法華經也。所
以不說者。恐眾驚疑。故不輕說。如髻珠不敢輕賜
也。】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此法合也。如來亦復如是。合首節。其有功者下。合
次節。如轉輪王下。重牒其喻。明獨髻珠不與。如來
亦復如是下。重合次節。明諸經皆說。獨不說法華
者以難信故。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是為希有難信
之法。如輪王解髻珠以賜。非上功者不能居也。故
云此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故末後乃與。正如髻
珠以待大功也。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結
顯佛於生死長夜守護。四十餘年以待機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此常行忍辱下四句。通頌忍行為本。後末世下十
二句。頌慈悲行。令住其中。謂令安住寂滅法中也。
譬如強力下十六句。頌譬喻。如來亦爾下二十句。
頌法合。法王以忍辱大力而說法。故持經妙行。必
以忍辱為最勝也。此經為尊下六句。頌此經尊上。
[005-0571c]
我滅度後下六句。頌結答問意。讀是經者下十四
句。頌持經者能離障遠害也。遊行無畏下四句。頌
持經之人無畏。光明者。以心與法一。故正大無畏
若此也。】


「若於夢中但見妙事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此頌持經之勝益也。若於夢中常見妙事者。以持
經之人心與理冥。習消垢淨。如水清月現。故妙境
現前。此勝益之應也。見諸如來等十六句。頌夢中
妙事。見佛為眾說法。又見龍神聽自說法。又見佛
放光說法。佛為四眾下十二句。又見佛說法。自身
處會聞法。得總持。證不退。具足因行。佛知其心。故
為授記。汝善男子下八句。言授記之事。又見自身
下十句。言得記之後。見自身在山修行。證實相。得
禪定。定中又見佛金色莊嚴之身。見巳從佛聞法。
轉為人說。又夢作國王下十六句。言夢作國王捨
其國位。往詣道場。求道七日。遂得佛智。成無上道。
乃至說法千萬億劫。度諸眾生。化緣既畢。當入涅
槃。此一夢之中。始終見佛聞法悟道。蒙佛授記。及
授記後。又夢見捨國位。求菩提。乃至一生成佛。終
至入於涅槃。且經千萬億劫之久。而歷歷事。皆如
前白毫光中所現。諸佛始終一大事因緣者。葢未
曾開佛知見。則佛以光相。示其成佛始終。不離現
前一念。令其了然明見。今聞妙法。既巳開佛知見。
[005-0572a]
因持經之益。則自見成佛始終。即億劫長久只在
當人一念。不離剎那際。令其自信不疑也。然此約
夢說。所謂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意令持經之人四
行成就。當觀諸法。如夢中事。空無所有。了不可得。
此深證實相三昧者之勝益也。奇哉奇哉。夢中見
佛聞法悟道。又夢入定。定中說法利人。乃至捨位
求道。至成佛度生。及入涅槃。經無量劫之久。是雖
夢事。豈常情可測識哉。華嚴古今一際。延促同時。
具見於此。以三百餘言敘無盡之事。非佛妙辯。何
能若此。】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此頌結四行之勝益也。】


「妙法蓮華經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品來意。以顯自心發悟。恒沙性德現前。乃盡持
經之玅行也。由前得記聲聞雖願持經。自力不充。
難入生死險道。要假他力。所以佛令菩薩調護。於
心有所未安。今從他方來。有八恒河沙數菩薩。各
願守護持此經者。世尊止而不許者何也。以從外
來故。宗門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向自巳胷中
流出。方始葢天葢地。故云我自有六萬恒河沙眾
從地涌出。體用雙彰。故眷屬同等。以此性德持經。
方能妙契法身。故詣虗空。向二世尊。至此則生滅
見謝。延促同時。故五十小劫謂如半日。以此稱性
成行。故四上首。皆以行名。意顯如此持經。方稱如
[005-0572b]
來本懷。葢由安樂四行成就所致也。以性德現前。
殊非心識分別可知。故彌勒與八千恒河沙眾。皆
生疑心。乃云不識一人。故與諸佛侍者同時請問
也。此非小緣。故先勉以被精進鎧。發堅固意乃可
信受。而如來自言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自在
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諸佛本
懷盡在於此。豈細事哉。然世尊告以此諸大眾皆
是如來成道巳來。初令發心所教化者。故彌勒大
眾。皆起疑心。以眼見世尊。成道四十年來。所教化
者。盡在靈山一會。而此地涌之眾。昔所未見也。且
我等向蒙佛教。今尚如此劣解。而此大眾。皆久植
德本深種善根者。何以少時化此多眾。故說父少
子老之喻以述疑情。此從從地湧出。以顯迹妙。如
來壽量特顯本妙。以袪二乘執跡之見。以明法身
常住不屬生滅。故此品連壽量次第而來也。】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此他方菩薩。願在娑婆持此經典。佛止而不許者。
佛意欲持此經。須在性德自足。不假於外。將顯本
迹微妙。以彰法身常住不屬生滅去來也。故云不
須汝等我自有六萬恒河沙等眷屬護持。廣說此
經也。菩薩之數。皆以六萬言者。意表六識成智。則
恒沙性德當下現前。所謂自性宗通。妙用無極。若
寄他六識。則落名言分別。非持經之妙。故他不足
恃也。】
[005-0572c]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此應佛所言自有六萬恒沙之眾。同時從地涌現
其前也。言三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涌出者。謂地本
一真法界。向以無明感結。故性德隱而不顯。今佛
法音一至。則頓破無明。而自性全彰。妙悟自心。故
恒沙性德總在心源。妙用無邊。如是則可持經。非
他分別名言者比。故不須他方者。此也。菩薩皆具
佛相者。以德用無二也。以是本覺妙明心體。故身
皆金色無量光明也。世界依法性空。故在此世界
下方虗空中住也。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聞佛
音聲從下發來。意顯音聞為教體也。】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所不能知。」


【此言諸來菩薩各將眷屬多寡之不一也。謂所將
者。有齊沙數漸少至姟數。有姟數漸少至單巳。而
單巳無眷屬者。又過恒沙數之多。意顯數量無窮。
且伴主之不同體用之不等也。】


「是諸菩薩從地出巳百千萬億國土虗空。」


【此言涌出之眾見佛之儀也。言各詣虗空向二世
尊者。謂入法界空。妙契法身也。種種讚法而讚於
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大眾謂如半日者。言深
證實相。入法界性。則延促同時。大經云。一念普觀
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
離當念。了無延促之相也。四眾以佛神力見諸菩
薩徧滿虗空者。所謂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005-0573a]
以法界性空無作妙力。非三乘可見。故假佛神力
乃見也。】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少病少惱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此言來眾上首問訊世尊者。親近隨順覺性之象。
持經以妙行為首。故皆名行也。問訊之辭言病惱
疲勞者。以見釋尊示現與民同患。且徵娑婆弊惡
難可教化也。】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此如來答眾問訊之辭。正顯本之妙也。言此眾生
世世受化。則法緣巳熟。供養多佛。則集福巳厚。此
證大通往昔之緣因。故今一見佛聞法即入佛慧。
是指上根利智之菩薩也。除先修習小乘者。今因
聞此經亦令入佛慧。是知佛化眾生端在有緣。凡
今不信弊惡之人。未下緣種。故今重在持經。為結
將來之緣。所以如來汲汲求人。然所求之人。須是
妙契佛心。深體佛行。乃能忍可柰緣。所以難得其
人耳。】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聞巳信行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此來眾聞說化眾易度。故亦各發心。故云我等隨
喜。世尊讚眾有隨喜心。善其法有託也。】
[005-0573b]


「爾時彌勒菩薩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此彌勒因眾騰疑。致問來眾之因緣也。言八千生
疑者。顯八識未破之象也。謂此性德妙用。殊非識
心分別可知。故皆生疑。故云不見不聞也。彌勒乃
唯識宗師。知眾心念。故為眾請決所疑以偈問也。】


「無量千萬億大眾諸菩薩以何因緣集。」


【此問大眾來集之因緣也。】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議為從何所來。」


【此見來眾表裏異常。不知從何所來也。】


「一一諸菩薩所將諸眷屬其數轉過上。」


【此問來眾主伴多少不一也。將六萬恒沙至億萬
分之一。乃敘所將之伴。將少者反過於將多者也。
先約沙數而問。千萬那由他。此約姟數而問。由將
姟數以至單巳。漸少者反多於將多者。譯文最巧
思之乃見。但觀結句其數過上。則挨次而下。漸多
於上也。】


「如是諸大眾若人行籌數修習何佛道。」


【此詳問來眾誰所教化也。以從地涌出。則非常所
見。且在下方空中而住。又非可見。故生疑也。以見
此多眾。威儀智慧各各殊勝。意非一佛一時所化。
故詳問誰為說法教化。從誰發心。稱何法。持何經。
修習何佛道。乃能如是之挺特也。即此數問發起
壽量之說也。】


「如是諸菩薩神通大智力惟願決眾疑。」
[005-0573c]


【此問。雖見從地涌出。而竟不知從何。乃自地下而
來也。故問所從來國土之名。古德云。渠無國土。何
處逢渠。故云所遊諸國未曾見是眾也。今此大眾
欲知此眾之因緣。故願世尊決疑也。】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此隨分身佛之弟子。各白本佛。亦疑而問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此釋尊許答。先勉眾精進者。以其事之難信也。彌
勒號阿逸多。云無能勝。大事者。謂諸佛智慧神通
奮迅威猛。及顯化地涌多眾之因緣。皆大事也。今
將宣示。非精進者不能領。故勉之也。諸佛智慧。前
云甚深無量。但略拈示之耳。一往開示。即今言至
久遠成佛。教化多眾。及下壽量等事。皆廣顯佛智
甚深無量也。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者。如前三變淨
土。接眾在空。以指開塔。及後云舌至梵天。謦欬彈
指聲震大千等。皆自在神通之力也。諸佛師子奮
迅之力者。師子凡奮迅作舞。不遺餘力。如一音普
說。分身齊集。說壽量之本。皆直示法身全體。無有
剩法。故如師子奮迅也。諸佛威猛大勢之力者。謂
化地涌之多眾。拔三乘之堅疊。降五陰煩惱之眾
魔。皆威猛大勢之力也。此四句。佛自述本具之能
事。推之諸佛。顯道同也。佛之全體大用。一向秘而
未發。今因地涌之眾。方談壽量功德等事。是皆難
信。故勉其被精進鎧。可信受而不驚疑也。告彌勒
[005-0574a]
補處者。欲為當來法式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汝等一心聽。」


【此頌許說勉聽也。此事。乃智慧神通等四事。以非
尋常故難信易疑。四事總屬佛之智慧。故云佛智
叵思議。若信無力則信不及矣。忍善中。謂住無生
忍中乃可信而不疑也。今所說者是佛智慧不可
思量第一甚深不可分別之法。而今說之。故再三
安慰勿疑。勉其信力善聽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巳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此佛答彌勒所問也。言此地涌之眾。皆是我於娑
婆世界成佛巳來之所教化。此答誰為說法教化
成就從誰發心也。此界虗空中住。言不離當下。答
所從來國也。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正憶念者。答受
持行誰經。言諸經皆通。不止一經。謂一切法皆是
佛法也。不樂在眾等者。答修習何佛道。言皆從止
觀而入佛慧也。常樂靜處亦不依止人天而住。修
習止也。古德云我不從人天來。論云。修習止者。不
依形色身心世界等。一切皆離故也。常樂深智等。
修習觀也。觀照分明。則法法實相。意謂一切菩薩
凡求佛道。未有不由止觀而入者。下方空中。正示
止觀之象。顯非止觀不足以破恒沙住地煩惱。即
從地涌出者此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005-0574b]


阿逸汝當知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


【此頌答意也。首六句。頌答誰為教化從誰發心。此
等是我子下八句。頌答受持誰經修習何道。此言
止也。晝夜常精進下六句。頌答所從來國。亦言觀
也。以為求佛道。故住空中。勤求智慧。故說種種妙
法。言巳入佛慧。心無所畏。言二嚴巳具。此二句頌
其德也。我於伽耶城下八句。頌本末因緣。伽耶成
道。言雖近跡。教化成道意指遠因。故彌勒從此起
疑。說父少子老之喻。以發起壽量之談以顯本也。
我今說實語下四句。結答問意。既云令初發心。又
言久遠教化。以成佛事近而又言遠。是事難信。故
以實語叮嚀。意在勿疑必信。此必有由也。故大眾
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此言眾生疑也。意謂世尊成道未久。如何教化如
是多眾。各各令住菩提。此跡近而指遠。故可疑也。
但眾作念。而彌勒言請。謂見如來為太子時。出家
成道。至今方四十餘年。其時甚少。此執近跡也。云
何少時而化多眾當成菩提。其指甚遠固可疑也。
況此諸菩薩皆久植德本。非少時之可成就。此事
世所難信也。】


「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是事難信。」


【此設喻以況少時不能教化多眾之疑也。年二十
五言甚少。百歲言甚老。少喻釋尊。老喻地涌多眾。
[005-0574c]
相違之甚。故舉世所疑。】


「佛亦如是得道巳來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法合也。得道未久。合父少。而此大眾至甚為希
有。合子老。今日世尊作此大功德事。合相違。言此
菩薩善入出住無量三昧。且此大眾未見作為。而
彌勒乃言其各得三昧。如此妙用自在者。又非不
知也。故下自言信佛所說。】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聞此事巳亦不生疑。」


【此為後世請決疑也。彌勒自陳從佛既久信佛所
說。然佛所知者皆悉通達。則無所不知。而信知此
事決無疑矣。但恐新學菩薩。智淺心麤。及佛滅後
聞而不信。則取破法之罪。故願佛說破。所以懇請。
若如來不以壽量答之。則長夜之疑難決矣。故地
涌之眾。實發壽量之本也。】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此頌敘疑也。佛昔從釋種至如實分別說二十句。
敘執近疑久。故此起問。如蓮華在水。讚地涌之德
也。譬如少壯人下八句。頌設喻。世尊亦如是下十
六句。頌眾老成之德。我等從佛聞下十二句。頌為
後世啟請決疑也。】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此品來意。由前地涌之眾彌勒騰疑。故世尊說自
壽量。以顯本跡之妙。竭盡本懷。以破二乘生滅之
[005-0575a]
見。以顯法身常住。隨緣普應。隱顯無礙。以明如來
智慧甚深無量方便利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之
意也。然諸修行人。不透法身終非真悟。絲毫情念
未忘。盡屬眾生知見。非佛知見也。前寶塔品。遠假
多寶如來。窾啟法身境界。而諸大眾雖信多寶。不
信釋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以諸聲聞昔所見者。
但知鹿苑說法之佛以為真佛。更不知有向上事。
又聞將欲入滅。重起生滅之見。雖蒙授記。但信佛
語未見佛心。此則終難取菩提之果。以悟非真悟。
則修亦非真修。而如來出世本懷畢竟未盡。故前
多方開示。猶屬依他。到此如來極盡神力。披露本
懷。明示法身全體。故說自壽量無窮。以醫師喻明
滅而不滅。欲諸聲聞直須悟此法身常住。是乃可
為真因。故因答涌出。此品來也。然顯理巳圓。故下
但分別功德。意在隨順而悟得也。】


「爾時佛告諸菩薩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此世尊因前地涌之眾。彌勒騰疑啟請。故說此品
以答之。未說之先。再三叮嚀當信如來誠諦之語
者。以壽量之事難信難解。所謂諸佛智慧甚深無
量。今若說之。恐聞者視為荒唐謬悠之談。儻生疑
不信則返罪戾。故苦口告誡而後說也。彌勒大眾
三白當信受佛語唯願說之。請法之心。篤切之至
也。】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秘密神通之力。」
[005-0575b]


【此正答眾問。言三請不止者。此正發揮方便品初
如來出定。自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
解難入之二語。前佛自歎而不說。因身子三請三
止而後說者。前因引二乘漸入佛慧。將欲開佛知
見。故身子為當機也。今說壽量。乃廣明前意。而因
彌勒以請者。以前三周。方便開示。巳說其智慧門。
故為二乘授記。然諸得記者。其實未悟法身實際。
故因地涌而說壽量。將為新記菩薩。悟此法身以
為真因。必得佛果。故因彌勒一生補處大士而請
也。觀後分別功德。則知悟此本法方為真悟。可以
入佛知見也。然佛出世為大事因緣。單為眾生開
示佛之智慧。乃法身真體。令其悟入。是故最初出
定即特告之。但標示之而巳。種種開示。直至寶塔
品方分明顯示佛之智慧。猶假多寶示其同體而
巳。未自親說本分事也。今則直示本有壽量。所謂
八字打開。通身吐露。方為竭盡本懷。以此事四十
年來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即今開顯未敢遽說。猶
費三周種種方便而今乃說者。斯皆如來秘密神
通之力也。是知如來出世一番。至今法華全經。單
為說破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二語而巳。觀者豈易見哉。】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此答一語。破盡人天三乘之疑。以見迹而不見本
故也。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知本是為真知見
[005-0575c]
力也。】


「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說壽量長遠難思。故以地種塵墨。以取世界微
塵之數也。前因緣周中。引釋尊於大通智勝佛前
為王子時。說法華經。結一乘之緣。將明遠因。以一
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磨以為墨。今以五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為地種。盡以為
塵。而塵又細於墨點。盡此微塵。則地種巳不勝其
多矣。前云乃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今則過東
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則不
著塵之國又不勝其多矣。是此微塵之數。巳非算
數所知心力所及矣。則三乘學人與不退菩薩皆
所不達矣。況諸世界著塵不著塵者總以為塵。一
塵一劫。豈可得而思議耶。是知大通猶約多迹而
言耳。故方便品歷言身子三乘。及不退諸菩薩滿
三千界。如稻麻竹葦之多人。合其智力而不知諸
佛智慧者。義見於此矣。】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導利眾生。」


【此言成佛壽量。如上塵劫之遠且多也。且云自從
是來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又在他方導利眾
生。此其所以難信難解。故二乘人天聞之。無怪其
皆驚疑也。此直示常住法身本無生滅。依報世界
同一寂光。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知諸佛本
不涅槃。眾生原無死生。是為平等法界實相妙法
[005-0576a]
畢露於此矣。是豈三乘劣解可能信解耶。故必開
佛知見乃盡知盡見。正唯謂佛與佛乃能究盡諸
法實相者此也。直欲三乘行人知此見此。方名悟
佛知見耳。】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此答伏難之文也。上言成佛久遠。乃說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此言授記涅槃皆是方便。乃說其智慧
門以方便之權特為顯實。所以難解難入也。】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此言法身湛然常住。而現身利生應化之跡。但隨
機有利鈍。故說名字不同。如華嚴名號品。壽命長
短。如阿僧祇品。法有頓漸。如四聖諦品。皆隨緣之
用。非本法也。】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言跡近本久。其所施設皆方便耳。】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諸所言說皆實不虗。」


【此言所說之法。或自或他。如燈明大通多寶等事。
皆是一身一智慧示現之事。皆是實事所言非虗。
以眾生智淺。故生疑不信。起異見耳。】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所作佛事未曾蹔廢。」


【此釋皆實不虗之意。以顯諸法實相常住也。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等者。所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本
末究竟等也。以如來明見三界之相本無生死出
沒生滅虗實如異等相。所謂一相一味之法。離相
[005-0576b]
滅相究竟常寂滅相也。以三界眾生迷此本法。故
妄見有生滅差別等相。以如來明見一際平等。無
有錯謬。所謂佛知見也。故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
今為眾生開佛知見。直欲知此見此三界之相。如
是而巳。故前云如是妙法者此也。是所謂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只以眾生根性不同。有種種性欲憶
想分別。故應機施設。以若干因緣譬喻種種說法。
所作者皆佛事也。是所謂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


「如是我成佛巳來甚大久遠常住不滅。」


【此結示法身常住不滅也。】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此言唱滅以明權也。前以塵劫所喻之壽命。乃明
法身久遠常住不滅。此言本行菩薩道時所成未
盡壽命復倍上數者。是所謂法身向上事也。如此
而唱滅者。方便應機之權跡耳。】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是故如來以方便說。」


【此釋唱滅之所以也。若佛久住於世。則薄德等人
不起難遭之想。不生恭敬之心。為是等故所以唱
滅耳。以權跡示現。實在而言滅。所以難信。】


「比丘當知諸佛出世為度眾生皆實不虗。」


【此言如來真實不滅而言滅者。欲令眾生發難遭
想。懷戀慕心。使種善根。所以不實滅而言滅也。此
權示滅。諸佛利生法皆如此。總是為度眾生故。權
即是實。故云皆實不虗。】
[005-0576c]


「譬如良醫智慧聦達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此設醫師之喻。以喻如來實在言滅。以釋為度眾
生之意。醫師喻佛。醫方喻教。妙藥喻理。眾病藥性
種種喻對治眾生種種性欲之病。所謂佛說一切
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諸子至
百。言三界眾生。一十二十者。指由人天而至十類
也。】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此喻佛化緣畢故隱身不現。又現他方是為舊醫。
前佛既滅。三界眾生親習外道小乘。故如飲他毒
藥。宛轉於地。喻以苦捨苦輪迴六趣也。】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此喻如來觀見三界眾苦所逼故現出世。是謂新
醫。然云其父還來。言無二父也。眾生在迷。去佛甚
遠。故云遙見。知名識字。故云皆大歡喜。發心造修。
故云拜跪問訊。巳知煩惱苦本。生死苦患。願求出
離。故云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返妄歸真。
故云更賜壽命。佛遵諸佛法式應機教化。將一乘
法分別說三。故云依諸經方求好藥草等。萬行具
足。故云色香美味。諸所說法皆是一相一味之法。
故云具足搗篩和合。以此權巧方便救度。故云汝
等可服。斷惑證真。故云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此喻受化難易也。見藥即服者。所謂上根利智遇
[005-0577a]
即信受。受化易也。言見父雖喜亦求治病而不肯
服藥者。喻二乘人雖親佛法而不肯取菩提也。以
習障深厚。故云毒氣深入。】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遣使還告汝父巳死。」


【此喻將唱滅說此經也。此子可愍等。喻二乘執權
不捨不求大乘。故云而不肯服。良藥留在。喻說此
經。告父巳死。喻唱入涅槃。實往他國而言巳死。喻
其實不滅而示現滅度也。】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尋便來歸咸使見之。」


【此喻受持此經即得開悟佛知見也。故云尋便來
歸咸使見之。所謂我處靈鷲山常在而不滅也。此
彰法身常住。隨機有隱顯耳。】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不也世尊。」


【此審虗妄。顯佛語真實。總結上喻。】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巳來如法說我虗妄過者。」


【此言佛真法身常住不滅。但隨機感權示滅度。故
云以方便力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爾來無量劫。」


【此通頌法身常住隨機隱顯也。自我得佛八句。頌
成佛久遠常住不滅。】


「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此頌滅而不滅。以滅乃權見非實滅也。】


「我常住於此諸神通力現有滅不滅。」
[005-0577b]


【此頌釋滅而不滅之意也。其實法身常住。而言滅
者。乃以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將謂我
滅耳。眾見我滅度下十四句。釋不滅之所以。若眾
因見我滅。咸供舍利而起戀慕渴仰之心。欲求見
佛。乃至不惜身命。則苦求之至。時則我與眾僧於
靈鷲山俱時出現。而語眾生言我常在此。是謂善
權。故曰以方便力現滅不滅。非真滅也。】


「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但謂我滅度。」


【此頌法身普應隨機隱顯。所謂水清月現。感應道
交。原非有心彼此也。】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乃出為說法。」


【此頌隱顯隨機之意。機怠則隱。機感則出。是知隱
顯在機不在佛也。】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


【此頌顯法身常住。無論此界他方。常在不滅之意。】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散佛及大眾。」


【此頌三災壞劫而此土安隱。是法身所居寂光性
土。及實報莊嚴土也。言佛常在靈山不滅。則此娑
婆雖經三災。壞而不壞。是知此穢土。即是實報莊
嚴。不待三變為淨土耳。以眾生垢重無明所見。故
穢惡充滿。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微妙莊嚴。故前
三變淨土。特示眾生佛知見耳。園林等。皆實報莊
嚴之事。即此娑婆便是實報。豈常情所見乎。】


「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
[005-0577c]


【此頌淨土其實不毀。而眾生見燒盡者。乃別業妄
見惡業所召耳。】


「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為說佛難值。」


【此十二句。頌淨穢隨機。隱顯非佛。隨感而應。無定
相也。】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佛語實不虗。」


【此頌總結法身常住。本無隱顯。勸眾當信也。梵語
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以法身智慧。光照無量。
故壽亦無量。】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虗妄。」


【此頌喻也。】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墮於惡道中。」


【此頌法合。以凡夫顛倒。故實在言滅。所以示滅者。
惟恐常見我而生憍恣。為是等故乃示滅耳。是知
佛若隱若顯。皆為度生無虗日也。】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速成就佛身。」


【此頌施權之所以也。所謂曲隨機宜方便說法。總
之無非為令眾生速得成就佛慧耳。】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來意。由聞佛說壽量長遠。巳悟法身常住。兼
見三變淨土之境。巳了三界唯心。此乃妙悟為深
信解。以為真因。可契如來常住真果。以此持經方
為妙行。以法身常住。世間淨土不離當處。故勉能
作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矣。故此分別功德不
[005-0578a]
可思議。到此生滅情亡。淨穢見泯。妙悟巳極。方為
真持經者。故此品來也。天台判五種法師。屬觀行
位。是知持經。意在妙悟。非文字也。故能超越一切
有為功德。】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得大饒益。」


【此經家敘致。法會大眾聞說壽量。得大饒益也。】


「於時世尊告彌勒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如來正示聞說壽量得大饒益之人也。而所敘
得益之人。義有淺深次第。即分別悟入淺深。得果
因之有先後耳。無生忍者。乃由前修安樂行初住
忍辱地。今聞壽量法身常住。了無生滅。得忍行成
就。以無生法。忍可於心。故如是恒沙眾生得無生
忍也。楞嚴經云。由三漸次。得無生忍。義當觀行成
就。即頓悟無生。以入信位。今經因修四安樂行。以
忍為主。初由生忍以至無生。如觀音耳根。動靜不
生。聞所聞盡。是亦由觀照了悟無生。義當信位也。
以信屬外凡。故標舉眾生。聞持陀羅尼者。陀羅尼
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今云聞持者。因
聞壽量。了悟法身。安住實相。持而不失。義當十住。
住持真理。以圓悟圓持。不歷次第。故云總持。謂圓
悟法身。總該十位。圓成一心。故曰聞持陀羅尼。得
樂說無礙辯才者。義當十行。以十住圓悟實相真
空。但住空理。今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故為十行。然
樂說無礙。正說法利生之行。以一行圓成一切行
[005-0578b]
故。得無量旋陀羅尼者。旋猶漩水之急流漩澓處
也。此義當十迴向。由前空假二行攝歸中道。迴向
三處。圓成一心。以念念空假。即念念中道。如水之
急流有漩。謂心心攝入中道第一義諦也。能轉不
退法輪者。義當初地。謂一登地得大歡喜。永不退
轉故。能轉清淨法輪者。義當二地。以離一分無明
破戒之垢。故云清淨。皆云能轉法輪者。以隨悟隨
行。故此經義。悟即是行。故八生巳下歷次。乃至一
生當得菩提者。由三地歷次以至十地一生補處。
當成佛果也。其所約位。由淺至深。故眾生極多。而
菩薩由多漸少。初從世界微塵之數。減至一四天
下微塵數者。以理愈深。位彌高。故其人漸少。此見
根之利鈍不一也。問曰。此經純談實相。直悟法身。
頓登佛果。不說行位漸次階級。今乃約位釋之。無
乃謬解佛意乎。答曰。理固然也。華嚴乃一乘圓頓
法門。其所說四十二位。皆以信為根本。故曰初發
心時即得菩提。是以法界一念因心。即該果海。故
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是始終地位總在因心。此
乃無漸次之漸次也。楞嚴所說位次。乃曰由三增
進。成就五十五位是依四根本戒圓滿一心。攝入
三觀。故從三漸次悟無生忍。是則五十五位。皆依
一心三觀。但就斷惑淺深以約位次。雖列諸位。總
在一心。此亦無漸次之漸次也。今經依四安樂行。
以盡持經之妙。由聞壽量妙悟法身。正與楞嚴由
[005-0578c]
三漸次悟無生忍義同。但彼經所宗一心三觀。此
經所宗實相為眾生正因佛性。意借緣因悟入。即
名為佛。故不說修斷行位漸次。只以悟佛知見為
本。今既由四行。妙悟法身。徑登佛地。乃今較量功
德猶約諸位次釋之者。以約緣因佛性。以緣有淺
深。故悟有近遠。但以悟而言。不說斷無明以分位
也。此經純談實相。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故無煩
惱可斷。是約位以騐悟。非實有地位可名目也。若
以階級為難。過矣。古德云。聖諦亦不立。何階級之
有。此實圓頓之旨也。】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此單言發心眾生乃未入道者也。】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此空瑞證法也。壽量如空。本具萬德。故空中雨華。
以法身體同。故供釋迦多寶及諸大眾也。又雨細
末旃檀沉水香等者。言法身妙空所有神通妙行
無不克足也。上至梵天。顯法身遍至色邊際也。空
中出音讚佛者。言法性妙空。法音充滿。歎佛功德
不可思議也。】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皆發無上心。」


【此彌勒偈讚。顯此法利為當來成佛真因也。佛說
希有法下八句。敘讚法利也。或住不退地下十二
[005-0579a]
句。頌初入道。以至登地巳上也。復有小千界下十
二句。頌三地以至十一地也。如是等眾生下四句。
頌因聞壽量得實果報之如上也。復有八世界下。
頌發心眾生未入道者。】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歌詠諸如來。」


【此頌瑞應也。以法身如空。體具萬德。故空中種種
瑞應。以供諸佛也。】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以助無上心。」


【此結頌所顯也。言如是種種瑞事昔所未有者。盖
為聞說壽量長遠。故法空妙應助發妙心。現此諸
瑞也。前現瑞為助顯第一義。今現瑞為助發無上
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此言因聞壽量較量後益也。一念信解功德無量
者。以壽量如空。一念信解。即入法信妙空。功德豈
有限量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此言信解壽量。即入佛慧。故多劫行五波羅蜜。以
除般若。皆屬有為事行。淨名云無慧方便縛。所以
多劫功行。不比佛慧功德也。巳入法位。故永不退
入生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億其福為如此。」


【若人求佛慧下四句。總頌標五度。於是諸劫中下
[005-0579b]
十二句。別頌施度。若復持禁戒下四句。頌戒度。若
復行忍辱下八句。頌忍度。若復勤精進下四句。頌
進度。又於無數劫下十二句。頌禪度。是人於百千
下四句。頌結五度總諸功德。有善男女等八句。頌
較功德。謂一念信解壽量。其福過彼多劫行五度
者。以斷諸疑悔安住實智。絕諸思量外慕。故功德
勝彼。不可思議也。】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說壽亦如是。」


【此頌上根聞說壽量必信不疑也。其有諸菩薩下
十六句。言無量劫行道宿種深厚。故聞說壽命必
能信受。故頂受此經。願於未來長壽度生。如今世
尊說無畏法。我等將來成佛說壽亦如是也。由必
信不疑。故願力堅固如此也。】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於此無有疑。」


【此頌必信乃上根利智之人也。深心。則深達實相。
清淨。則戒根具足。質直。則志念堅固。多聞。則承事
多佛。總持。則通達法藏。隨義而解。則妙契離言。如
此之人乃能必信。所謂此經不入餘眾生手也。】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言壽量義趣也。壽量歸趣。乃法身極則。故所得
功德無有限量。善入佛慧。故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起猶開發也。】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能生一切種智。」


【此顯聞持利益也。何況者比上之辭。言但知義趣。
[005-0579c]
則起佛智慧。何況廣聞而轉教他人。六種受持。則
功德無邊。自然生一切種智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言深信解相也。言能深心信解法身常住。則靈
山一會儼然常存。娑婆穢土宛然華藏。能如是觀。
是為深信解相。以一念頓超十地即得成佛。故云
深信解也。前方便品。即許身子以信得入。及四大
弟子領悟。乃品標信解之名。雖蒙授記信解未深。
但以信佛語。故每誡曰如來所說言不虗妄。然未
信佛心也。及現寶塔。雖見多寶不滅三變淨土。猶
然不知釋尊法身常住。穢土本淨。以自心未有開
悟也。及說持經四安樂行。依之精研。地涌現前乃
自心發悟。故如來自說壽量長遠。以顯法身常住
不滅。到此乃見法身永無生滅。淨穢一如。方信佛
心。故結指觀心曰。若能如是觀者是為深信解相。
故愚前云信解標品。直至現寶塔品。乃由信而知
解。從提婆品至此。由行而悟。故為深信解。以徹悟
法身極則也。天台通以三觀釋經。義宗於此。以悟
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現存。是自證深信解相。
非特爾也。但學人智淺心麤。不能融入妙觀。故以
為繁耳。豈知古人之妙悟哉。】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上明壽量一品之利。此明全經之利也。言但能隨
喜此經。則巳為深信解相矣。何況讀誦受持。豈不
[005-0580a]
為頂戴如來耶。以此經是如來法身全體故。】


「阿逸多是善男子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巳。」


【此言若能受持讀誦此經。則為供佛及僧。以此經
乃一體三寶。所以持經即供三寶也。】


「阿逸多若我滅後供養於我及比丘僧。」


【此重舉持經。則為巳供三寶者。以顯法供養最故
也。】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此結顯法供最勝也。不須塔寺等。以顯理行最勝
故。】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疾至一切種智。」


【此言持經又能兼行六度。則功德無量。以能疾至
一切種智故也。】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讚歎菩薩功德。」


【上言但能持經。不須復造塔寺僧坊等。恐廢於行
也。故此又言既能持經。又能兼行事行。起造寺塔
僧坊。又能讚歎三乘之人。如此理事雙修。豈不更
為殊勝。】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言既能持經。又能解說。又能備修眾多理行。豈
不為巳趣道場。得近菩提。坐道樹下。將成正覺哉。
此釋上疾得一切種智之義也。有人如此妙行。則
四威儀處皆應起塔供養。以此人巳具佛心佛行。
去佛不遠。固當供養也。此總結深信解相之功德
[005-0580b]
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經行及坐臥。」


【若我滅度後四句。總頌持經勝福。是則為具足下
十八句。頌則為供佛。若能持此經下十二句。頌則
為供僧。若有信解心下十二句。頌單持經供養之
福。況復持此經下四句。頌兼行六度。恭敬塔廟下
六句。頌備具眾善。若能行是行二十二句。頌結持
經之人。以敬持經之人如佛。則凡於所止坐臥之
處。則當莊嚴如供養佛。以此佛子如佛。則受用亦
如佛也。須曼那。又云蘇摩那。此云適意。薝蔔亦云
瞻博迦。此云黃華。阿提目多伽。此云無龍䑛。此三
華最香。熏麻取油。然燈供佛。】


妙法蓮華經通義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