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3 法華經科註-明-一如 (master)



妙法蓮華經科註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上天竺講寺住山比丘 一如 集註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昔奉雲雷音王佛十萬種伎今遊化他土音樂自
隨昔奉八萬四千寶鉢今爾許道器眷屬圍繞昔
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今以普現色身以妙音
聲徧吼十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品此品明菩薩
以難思之力隨類流通此經眾生但見其迹莫測
其本即是化他門中第二意也妙樂云此文具三
釋初因緣次昔得下約教次此品下本迹唯無觀
心因緣甚略且義立者音樂是世界自隨是為人
奉鉢是對治道器是第一義。
△次妙音觀音明受
命弘經弟子二初妙音菩薩品六初放光東召。】


「爾時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徧照其國。」


【大人相者大相海也徧體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
眾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諸相從下向上展轉相
勝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肉髻功德故是
大人相也此相業者從孝順師長起今放是光召
本弟子使弘中道之經利益大機者也白毫從一
道清淨起今放此光令弘此法也問佛有緣弟子
[007-0316c]
布滿十方何故召東說西不論八方耶答此有所
表淨名云日月何意行閻浮提欲以光明除眾暗
暝東是光始西是其終有始有終者其唯聖人乎
未發心者令其發心未究竟者令其究竟一菩薩
既爾諸眾亦然一方既爾諸方亦然聖不煩文舉
一蔽諸故但言東西耳妙樂云言本弟子者照非
無緣本曾關涉名昔為本未必久本召東說西者
問意謂十方菩薩豈皆無緣何故放光但召東方
妙音竟次說西方觀世音。
△二奉命西來二初發
來緣六初經家敘三初敘福由。】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無量百千萬億諸佛。」


【此敘福由者由值先佛多也妙樂云既值多佛亦
是慧由但是文略。
△二敘智慧。】


「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甚深智慧即智慧莊嚴也妙樂云經云悉又云甚
深故是圓慧。
△三敘福德。】


「得妙幢相三昧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十六三昧即福德莊嚴也妙樂云三昧屬定對慧
名福尚異三教豈同世有又此十六並是法華三
昧異名。
○補註云得字通冠一十六句即證得也
三千體寂竪超一切無相而相名妙幢相性淨無
染具常樂我名為淨德大威德陀羅尼經云宿王
乃是月之異名權智照機善巧逗會名宿王戲不
緣生法偏小之慈不緣而緣緣於平等大慈名為
[007-0317a]
無緣一心三智印一切法無非佛法名為智印解
一切眾生語言如前藥王品引大寶積經云云
品經云住是三昧集諸三昧功德名集一切功德
六根無染互用自在名為清淨化物自在遊諸世
間譬如兒戲名神通遊戲平等大慧如炬除暗名
為慧炬性具萬德緣了莊嚴融通自在名莊嚴王
性淨照明離諸垢染又大品經云住是三昧不得
諸三昧垢又悲華經云於諸法中不見有垢名淨
光明一念淨心具足權實功德含攝一切名為淨
藏即邊之定不共偏小名為不共實智依空而不
住空名為日旋如上三昧之義準補註箋難二書
而釋。
△二被光照。】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


【△三辭本佛。】


「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四誡至誡。】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然妙音乃是法身大士故不肅而成至此見穢寧
生劣想或恐所將眷屬有未達者故寄彼而規此
耳夫佛身與理相稱不得見卑小而忘其尊嚴此
約如來座為誡也夫師及弟子智斷具足師既施
權弟子亦隱其實此約如來衣為誡也夫依報國
土皆正報所感如來慈臨大千宜須高須下勿覩
依報而忽正報此約如來室為誡也妙樂云肅延
[007-0317b]
進也規謂規模初云約座為誡者依空亡相身是
有相理為妙空一塵之身咸與理等況丈六之質
生劣想耶次約衣為誡者佛及弟子身俱下劣者
俱隱寂忍而耐其拙三約室為誡者應身既住無
緣大慈即安其穢土也。
△五受佛旨。】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如來力是座力神通力是室力莊嚴力是衣力此
受弘經之大旨利物之宗要故能不動彼土遊化
十方也。
△六現來相六初遣蓮華。】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補註云閻浮檀金者西域有河近閻浮樹此河因
樹得名其金出彼河中故名也甄叔迦此云赤色
寶西域記云甄叔迦樹其華赤色大如手此寶色
似此華因名之。
△二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三釋迦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四請見相。】


「文殊師利白佛言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五明推功。】


「爾時釋迦牟尼佛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六明命來。】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問若文殊位下辭不應求見若文殊位高相來那
[007-0317c]
忽不識答雖同一位有始中終止此一事不知無
忝高位又眾中見瑞不了發起令知故問佛爾妙
樂云若文殊位下等者妙音辭彼佛時乃云欲見
文殊豈可遠來求見下位若文殊位高見華應識
何以問佛答中二義比竝文殊位高或同是補處
一位之中分始中終或同是古佛則無高下同位
居始未謝不知忝者辱也豈一事不知成屈辱耶
又大眾無敢問者文殊雖高為眾發起示為不知
耳。
○未謝等者謝去也言無明未去故不知也。

二正發來六初眷屬經歷。】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二敘相登臺。】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肇法師註維摩經云天竺有青蓮華其葉脩廣青
白分明有眼目之相故云目如廣大等也那羅延
此云力士。
△三問訊傳旨。】


「到巳下七寶臺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


【今經三處問訊病惱先達以三義通之一順同居
施化境本生身示同人法故二約禮儀法爾而然
故三約三身通大小故如涅槃經云華嚴是大乘
生相涅槃是大乘滅相安樂行行字平聲下諸不字除
不孝不敬二不字外餘皆否音無多貪欲至慳慢
上無字通貫於下謂無貪欲乃至無慳無慢
否無不孝父母至邪見不其無字亦貫於下謂
[007-0318a]
無不孝父母乃至無邪見否善心不攝五情不
能攝即意所攝即眼耳鼻舌身五情之根謂攝
令寂靜不放逸也。
△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分身既散塔閉如故多寶居於塔內故願示之令
見。
△五世尊為通。】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六塔中稱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多寶既順佛請即於塔內而答妙音。
△三十方弘
經二初問答善根神力二初問二初問種何善根。】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


【此問妙音昔世種何善根。
△二問有是神力。】


「脩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問妙音中間脩何功德今日有是神力耶。
△二
答二初答種善根。】


「佛告華德菩薩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多陀阿伽度等註見前序品昔獻樂奉器仍結會
古今悉如文。
△二答其神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三十四凡身四聖人身結成十法界六道耳自
在天者居欲界頂即魔王也大自在天者居色界
頂即魔醘首羅也小王者或天王為大人王為小
輪王為大粟散王為小也私問妙音是菩薩何以
[007-0318b]
能現佛界身也答初住便能分身百界況妙音是
深位菩薩豈不能現佛身須知佛界有三教果頭
之佛有圓教分證究竟之佛今妙音所現即果頭
分證之佛非究竟之佛也。
△二問答今住何定二
初問。】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此問今住何定而能如此自在利益。
△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四二土得益。】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三昧與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為三昧持用為
陀羅尼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辯說名陀羅尼
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餘根清淨名三昧都是六
根清淨法門耳妙樂云現色身名三昧音聲名陀
羅尼者語言與色身但是身口之異耳豈可現身
不能說法但從事別其理必同三昧從定陀羅尼
從慧即不思議定慧故得互用耳。
△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妙音還本土動地雨華者菩薩經歷諸國尚能傍
益一切眾生況佛前放光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
由他土亦傍論利益也。
△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無生法忍註見前分別功德品初。】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007-0318c]


【悲華經云過去散提嵐界善持劫中時有佛出名
曰寶藏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第一太子三月供佛
及比丘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
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
我終不成無上菩提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
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又大悲經云此菩薩
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巳於過去無量劫中作佛號
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
別行玄云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耶婆婁吉低
輪此云觀世音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
其本末故稱觀也世音者是所觀之境萬象流動
隔別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
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此即境智雙舉能所合
標也普門者普是徧義門曰能通用一實相開十
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此總釋也又釋此題有
通有別通有十雙別有五隻十雙者一人法二慈
悲三福慧四真應五藥珠六冥顯七權實八本迹
九緣了十智斷觀世音者人也普門者法也此品
有兩番問答依前問答論觀世音人依後問答論
普門法又觀世音者大悲拔苦依前問答百千
苦惱皆得解脫普門者大慈與樂依後問答應以
得度而為說法又觀世音者智慧莊嚴智能斷
惑如明時無暗普門者福德莊嚴福能轉壽如珠
雨寶故知前問答應機拔苦是慧莊嚴後問答住
[007-0319a]
首楞嚴定普現色身是定莊嚴又觀世音者觀
冥於境即真身也普門者隨所應現即應身也
又觀世音者譬藥樹王徧體愈病普門者譬如意
珠王隨意所與又觀世音者冥作利益無所見
聞三毒七難皆離二求兩願皆滿普門者顯作利
益目覩三十三聖容耳聞十九尊教也又觀世
音者隨自意照實智也普門者隨他意照權智也
又觀世音者不動本際也普門者迹任方圓也
又觀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種子普門者根本是
緣因種子也又觀世音者究竟是智德普門者
究竟是斷德經文兩問答含無量義略用十雙
釋品通名其義如是即是以人法合題名觀音普
門品乃至以智斷合題名觀世音普門品從要而
言秪以人法為名也別論五隻者一觀者觀有多
種謂析觀體觀次第觀圓觀也析觀者滅色入空
也體觀者即色是空也次第觀者從析觀乃至圓
觀也圓觀者即析觀是實相乃至次第觀亦實相
今揀三觀唯論圓觀也世者世亦多種謂有為世
無為世二邊世不思議世有為世者三界世也無
為世者有餘無餘二涅槃也二邊世者生死涅槃
也不思議世者實相境也今揀却諸世但取不思
議世也音者機也機亦多種人天機二乘機菩薩
機佛機人天機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二乘機
者厭畏生死欣尚無為也菩薩機者先人後巳慈
[007-0319b]
悲仁讓也佛機者一切諸法中悉以等觀入一切
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也今揀却諸音之機唯取佛
音之機而設應以此機應因緣故名觀世音也普
者周徧也諸法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若得普
者則是圓法故思益經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略
約十法明普得此意巳類一切法無不是普所謂
慈悲普弘誓普脩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
方便普說法普成就眾生普供養諸佛普始自人
天終至菩薩皆有慈悲然有普有不普生法兩緣
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無緣與實相體同
其理既圓慈靡不徧如磁石吸鐵任運相應如此
慈悲徧熏一切名慈悲普弘誓普者弘廣也誓制
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弘誓約四諦起若約有作
無生無量三種四諦收法不盡不名為普若約無
作四諦者名弘誓普也脩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
光佛前凡有所脩不與理合不名為普從得記巳
觸事即理理智歷法而脩行善無行而不普也斷
惑普者若用一切智道種智斷四住塵沙等惑如
却枝條不名斷惑普若用一切種智斷無明者五
住皆盡如除根本名斷惑普也入法門普者若二
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又為定所
縛故不名普若歷別諸地淺深階差亦不名普若
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門普也
神通普者大羅漢天眼照大千界支佛照百佛世
[007-0319c]
界菩薩照恒沙世界皆緣境狹發通亦偏若緣實
相脩者一發一切發相似神通如上說況真神通
而非普耶方便普者逗機利物稱適緣宜一時圓
徧雖復種種運為於法性實際而無損減是名方
便普說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稱十法界機隨其宜
類俱令解脫故名說法普成就眾生普者一切世
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皆菩薩所為乃至利益一
切賢聖令入三菩提是名成就眾生普供養諸佛
普者若作外事供養以一時一食一華一香普供
養一切佛無前無後一時等供於一塵中出種種
塵亦復如是若作內觀者圓智導眾行圓智名為
佛眾行資圓智即是供養佛若行資餘智不名供
養普眾行資圓智是名供養普門者從假入空空
通而假壅從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則非普壅
故則非門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實相雙照二諦故
名普正通故名門普門圓通義則無量略舉其十
類則可知此品猶是普現三昧化他流通也妙樂
云福能轉壽者羅漢尚能回福為壽況普門示現
以不思議福轉成種智即福智不二名之為轉。

二觀音普門品二初兩番問答二初長行二初初
番問答二初問二初經家敘。】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爾時者即是說東方妙音竟次說西方觀世音菩
薩時也無盡意者大品明空則無盡大集明八十
[007-0320a]
無盡門淨名云夫無盡者非盡非無盡總三經用
三觀三智釋無盡也意者智也無盡者境也境智
合稱故言無盡意也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菩
薩於佛備具二儀故言起也偏袒右肩者此方以
袒為慢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弟
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合掌者此方
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
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以表敬也向佛者表萬
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妙樂云先引三經次結成
三觀初引大品空次引大集假既多門不同即是
假也次引淨名中既雙非二邊即是中也。
△二正
興問。】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向下有兩番問答初問觀世音人後問普門法此
中即初番問也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今無
盡意具定慧二種莊嚴故能問如來究竟二種莊
嚴故能答觀世皆者即是標所問之人也何因緣
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則以眾生善惡兩機為因
菩薩靈智慈悲為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妙樂云
問答名莊嚴者定慧二嚴之中即慧莊嚴也。
△二
答三初總答機應四初標人數。】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十法界機實自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非謂十界
共有此數蓋指一業有如許人如一地獄同受一
[007-0320b]
苦以苦驗人知同一業以例諸趣皆亦如是故知
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觀深
應大。
△二明遭苦。】


「受諸苦惱。」


【受諸苦惱者正是現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
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
萬億眾生多人也受諸苦惱多苦也舉多顯少多
尚能救況少苦耶上言百千萬億是業同者共受
一苦今言諸苦者一苦是一業即是有諸百千萬
億也上明數同此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
之徒不可說不可說也。
△三聞稱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由過現惡故遭諸苦復由過現之善而得聞名此
以善惡相帶合為機也聞即聞慧心無住著即思
慧一心稱名即脩慧一心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
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一心皈憑更無二意是
為事一心稱名也若達事中一心自他共離皆不
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
為理一心稱名也。
△四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上聞即稱是機速今稱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
即是蒙應利益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亦是顯
於圓徧之應也問十界機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
脫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
[007-0320c]
子在難即能俱拔之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
實二智深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
裕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
効何也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有理二途無取何
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何能致影響耶。


△二別答三業三初口機應二初明七難七初舉
火難四初持名。】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此下別答也別答中不出三業為機今七難是口
機以稱名故後三毒是意機令常念故二求是身
機常禮拜故文云持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
為理不失雖非口持覺觀亦得是口行故屬口業
機攝耳。
△二遭苦。】


「設入大火。」


【此下釋諸難例為三意一貼文二舉事證三觀行
解釋今貼文者若有設有等皆是不定之辭也餘
皆難起方稱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難此或是前後
互出爾今為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此難
舉事證者晉世謝敷作觀世音應驗傳齊陸杲又
續之其傳云祝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
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隣
舍而滅鄉里淺見謂為自爾因風燥日擲火燒之
三擲三滅眾方懺謝又法力於魯郡起精舍於上
谷乞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法力疲極小臥比覺
[007-0321a]
火勢巳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此
皆記傳所載非為虗說信矣觀行釋者火有多種
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三乘人果
報火難者從地獄至初禪皆有火難如阿鼻鬲子
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交炎餓鬼支節煙起舉
體焦然畜生燠煑湯炭脩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
現見可知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蕩
盡初禪巳下無免火災惡業火者隨有改惡脩善
之處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
根無過嗔恚能破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煩惱
火者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
四倒結業煙𦦨俱起輪轉墮落為火所燒勤求方
便競共推排爭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
脫也若支佛及藏通別圓菩薩脩道之時並為五
住煩惱惑火之所燒害若能稱觀世音即得解脫
果報是事火眼見身覺業與煩惱但有燒義令世
善根及三觀壞皆名為火問三觀所對唯在煩惱
縱兼遠障只至於業事相火等全不妨觀何得果
報預觀釋也答經列七難止在人中智者深窮救
難之功在二十五王三昧力乃能徧拔眾生三障
之苦於一一有十番破障方盡大士拔苦之用若
盡理說於一一番皆破三障今欲易解從增勝說
報且在事業屬有漏唯煩惱惑直至於極。
△三冥
應。】
[007-0321b]


「火不能燒。」


【△四結成。】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威神力是結火難也。
△二明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第二水難亦為三意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貼文
者遭水是苦稱名是善即為機也得淺處是應也
問何意言為大水所漂答小水不成難欲論其難
故言大水所漂引證者應驗傳云海鹽有人溺水
同伴皆沉此人稱觀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
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人船及送達岸人船即
不復見此人為沙門大精進又問三人乘氷度
孟津垂半一人前滔一人次沒冏進退氷上必死
不疑一心稱觀世音脚如踏板夜遇赤光竟得至
岸此例甚多皆蒙聖力也觀釋者果報水至二禪
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果報水難者如
地獄鑊湯沸屎醎海灰河漂流沒溺餓鬼道中亦
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沒衝波致患脩羅亦有水難
人中漂溺可知若水災起時上至二禪汎瀁無岸
是時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況永免耶惡業水
者諸惡破壞善業者悉名惡業波浪令退善入惡
者即是水漂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也煩惱水
者經云煩惱大河能漂香象有河洄澓沒溺眾生
無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二乘之
[007-0321c]
人脩三十七道品截生死險岸若發一二三果皆
名淺處無學為彼岸支佛侵習為淺處通教正習
盡為彼岸別教斷四住惑為淺處斷無明為彼岸
圓教十信位中六根清淨為淺處入初住為彼岸
又初住巳去分分是淺處究竟無明方稱彼岸。

三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第三羅剎難者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貼
文者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雖無定數終不可獨往
故但舉百千等總數不定判多少也賢愚經云田
殖百倍商賈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
故入海也黑風者阿含經云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羅剎鬼者本毗沙門天王所管有其二部一曰夜
叉揵疾鬼也二曰羅剎食人鬼也徧在諸處然其
本居海外有國或人飄往其國或鬼來此惱人乃
至一人等明機也皆得解脫蒙應也一人稱名餘
人悉脫者以其同憂戚休否雖口不同唱心助覓
福故俱獲濟也引證者應驗傳云外國百餘人從
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便欲盡食
一船眾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
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免脫
觀釋者不但明世界中風黑業亦名風華嚴經云
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墮落
惡道失人道善寶及無漏聖財以風是墮難之由
[007-0322a]
且從風義而示風亦有三一果報風至三禪二惡
業風通三界三煩惱風通三乘人果報風難者如
僧護經明地獄種種形相疾風猛浪沒溺破壞若
鬼道中寒風裂骨身碎碑䃀畜生飛走之類傾巢
覆卵脩羅亦有風難人中可知若風災起時上至
三禪宮殿碎為微塵當此之時唯當一心稱菩薩
名菩薩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無量方
便令得解脫惡業風者能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墮
三途鬼國為愛見羅剎所害若稱觀世音名菩薩
以慈悲力能令解脫煩惱風者二乘採聖財寶為
煩惱風吹慧行船行行舫墮見愛境為見愛羅剎
所害支佛及藏通別圓四教菩薩入煩惱海採一
切智寶為八倒暴風所吹墮二邊鬼國若能稱觀
音名菩薩一時圓應皆得解脫也。
○䃀且對切磕也

四明王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第四王難亦名刀杖難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
觀釋貼文者遭難是苦稱名是善即機也而得解
脫即蒙應也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具一折
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力大也引證者應驗傳云晉
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為賊其人本供養金像
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斫頸終無
異解髻看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有一人檀
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萇寇蜀此人與萇相遇萇以
[007-0322b]
刃斫之但聞頂有聲退而視像果見有痕其人悲
感寧傷我身反損聖容益加虔奉又晉太元中高
簡榮陽京人犯法臨刑一心皈命鉗鎻不復見處
下刀刀折絞之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
在京縣觀釋者亦有三一果報刀杖至欲天二惡
業刀杖通三界三煩惱刀杖通三乘人果報刀杖
者地獄即有刀山掛骨劒樹傷身鋸解屠鱠狼藉
痛楚餓鬼更相斬刺互相殘害畜生自有雌雄牙
角相為觸突又被剉切㓟剝脩羅晝夜征戰龍王
降雨變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難誅復有橫
屍塞外䘖刀東市天共脩羅鬪時五情失守皆有
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稱觀音名或臨刑所刀
尋斷壞或於戰陣立之等力令律安和也惡業刀
杖者凡所脩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
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傷損法身慧命退失
人天善道登難墜易萬劫不復若能起怖畏心稱
菩薩名即能救護三毒不傷清昇受樂也煩惱刀
杖者聲聞之人厭患生死即觀三界見思甚於刀
箭如此怖畏何由可脫若能一心稱菩薩名三業
至到機成感徹則能裂生死劵度恩愛河不為煩
惱刀杖所害支佛及藏通別圓菩薩為五住刀箭
傷法身損慧命者若能稱名即蒙聖應免離煩惱
刀杖脫二死地豈非法身慈力耶。
△五明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007-0322c]


【第五鬼難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解貼文者
若三千下標處所欲來惱人明遭難是苦聞其下
稱名是善即機也諸惡鬼等蒙應也言三千大千
滿中者此假設之辭也鬼所以畏者觀音有威有
恩若非壞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於惡
眼豈容興害心引證者上羅剎難中巳彰其事茲
得以略觀解者亦有三若果報論鬼難者地獄亦
應有弊惡大力鬼惱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惱於
小鬼畜生道鬼亦噉畜生人中可知諸天既領鬼
何容為鬼所惱如阿含經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釋
床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帝釋還發慈心鬼光明
滅即去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脩羅道耶如
是時處鬼難怖畏稱觀世音即不能加害也惡業
鬼者自有惡業名為鬼自有鬼動三毒如阿含經
云婬亦有鬼鬼入人心則使婬佚無度或鬼使嗔
使邪當知鬼亦破善又三毒當體是鬼者婬破梵
行嗔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鬼惱不飲戒乃至
十善諸禪亦如是皆為惡業鬼毀損人天動人天散善
不動業四禪四定若能稱名即不加害也煩惱鬼者見
心為男鬼愛心為女鬼若論此鬼即得滿三千大
千世界非復假設之言何以故以見使歷三界有
八十八愛使歷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徧滿此鬼
欲來惱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別圓等行人大經云
唯願世尊善良呪師當為我等除無明鬼又云愚
[007-0323a]
癡羅剎止住其中豈非煩惱鬼耶若稱名誦念觀
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隨意所轉不能為害也。

六枷鎻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第六枷鎻難亦為三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貼文
者設復下標有罪無罪杻械等明遭難是苦稱觀
世音是善此二共為機也皆悉斷壞等應也有罪
無罪者或是推檢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
俱被禁制以明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
無罪也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鎻
此則三木一鐵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封檢繫未
必檢檢必被繫繫而具檢憂怖亦深若能稱觀世
音者重關自開鐵木亦斷壞也引事證者應驗傳
云葢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心無間息即
眼見觀音放光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
里光明方息又張暢為譙王長史王及暢繫廷尉
獄誦經千遍鎻寸寸斷不日即散觀釋者亦有三
一果報枷鎻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籠
繫脩羅亦有五縛北洲及天上應無此難降是巳
還無免幽厄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二惡業枷鎻
者若人脩習善法被惡業覆心使善敗壞更增惡
業惡業即招惡果所縛無由可解若欲脫此業者
因時可救急稱觀音能令三惡業壞三煩惱枷鎻
者凡夫見思全在初二三果思惑未盡皆名有罪
[007-0323b]
羅漢思盡名為無罪俱未無餘同在三界獄中五
陰繩所縛若就有罪示之礙於權實二智提拔之
惑名杻妨於定慧二行進趣之惑名械小乘以斷
常二邊之惑為中道枷能障五分之惑為法身鎻
支佛乃至六度通別圓菩薩煩惱未盡皆被束縛
不能得脫若稱名繫念名蒙靈應也。
△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第七怨賊難亦為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釋貼文
者大千國土標難處也滿中怨賊正明難也滿亦
假設之辭國曠賊多聖力能救以顯功力之至也
怨本奪命賊本求財今怨為賊必財命兩圖如此
怨賊徧滿大千尚能護之輕者豈不能救二標遭
難人者即商主也商者訓量此人擇識貴賤善解
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既有尚主即有將
領諸商人眾既涉險遠所齎者必是難得之貨故
言重寶險路者或可曠絕幽隘之處或值怨賊衝
出之處皆名險路其中一人下明機先明一人安
慰二勸稱名三歎德四眾人俱稱所以安慰者止
其恐怖也勸稱者設其上䇿也歎德者㢡令定膽
也三義具足俱時稱唱即得解脫也梵語南無或
那謨或南摩此云歸命亦稱為救我約證者應驗
傳云慧達以晉隆安二年北隴上掘甘草於時羗
餓捕人食之達為羗所得閉在柵中擇肥者先食
達急一心稱名誦經食餘人稍盡唯達并一小兒
[007-0323c]
次擬明日達竟夜稱誦猶冀一感向曉羗來取之
忽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哮諸羗散走虎因齧柵作
一穴而去達將小兒走叛得免又裴安起從虜叛
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追騎在後死至須臾
於是稱觀世音忽見一白狼安起透抱一擲便過
南岸即失狼所追騎共在北岸望之歎惋無極觀
釋者亦有三一果報論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
皆有鬪諍如阿含經云忉利天戰不如脩羅索援
至第六天如此怨會若能稱名即得解脫也二惡
業論怨賊者若脩善時惡多是怨猶如氷炭稱名
惡退善業成就如暗滅明生三煩惱為怨賊者一
切煩惱是出世怨心王是商主諸心數是商人正
觀之智是重寶惡覺觀為怨賊或般若是商主五
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若
能一心稱名即得解脫也。
△二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七難而巳當知徧
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
也明觀音之力出於同居分段之外竪應方便實
報二土故言重明載沐神應故言高累以是義故
故言巍巍如是。
△二意機應二初明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便得離癡。」


【此約三毒明意業機釋此為二一貼文二觀解貼
文者三毒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兩即是明
[007-0324a]
機三明離是明應也此三通稱毒者以能侵害行
人喻之如毒但有單複若云貪嗔癡此三單也今
從複列故云婬欲嗔恚愚癡又自愛為欲愛他為
婬自忿為恚忿他為嗔自惑為愚惑他為癡今明
三毒多者能念觀音菩薩神力尚令多者得離何
況少耶此則以多況少爾婬欲多者不擇禽獸不
避高墻廣壍之難不計名聞德行破家亡國滅族
傾宗禍延其身淨住經及禪經明多欲人有欲蟲
又言有欲鬼嬈動其心令生倒惑嗔恚多者今世
人不喜見如渴馬護水如射師子母故遺教經云
劫功德賊無過嗔恚華嚴經云一念嗔起障百法
明門大集經云一念起嗔一切魔鬼得便愚癡多
者邪畫諸見撥無因果謗毀大乘三毒過患若此
若能一心存念觀音即得離也觀解者不取界內
三毒相但就界外約順逆兩意而說順說者大經
云一切善法欲為其本二乘欲樂涅槃名貪厭惡
生死名嗔不達此理名癡菩薩貪求佛法名貪惡
賤二乘名嗔佛性見未了了名癡欲除此三煩惱
故常念觀音隨機應赴即得永離也若逆說者一
切眾生名為少欲嗔癡何以故止嗔三塗之苦貪
人天之樂二乘止嗔生死之苦欲得涅槃之樂皆
名為少菩薩不爾徧求一切不可說佛法名貪非
但不受生死亦不受涅槃名嗔最後無明之惑尚
在名癡如此三毒即為三法門一取二捨三不取
[007-0324b]
不捨大慈大悲四攝十力淨佛國土化度眾生名
為取門即大貪也一切法空無所有不住不著無
得無證名為捨門即大嗔也中道非取非捨不憎
不愛不斷不常無生無滅遮二邊故不可言說是
名不取不捨門即大癡也故文殊云我是貪欲尸
利嗔恚尸利邪見尸利此其明證也欲滿此三法
門常念觀音即得如願一切聖人自行化他無不
從此三門而入故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
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此三法門不可宣
示愍眾生故或作順說或作逆說互有去取此即
四悉檀意赴緣利益耳義疏記云就三煩惱常念
求離名為順說約三法門常念求滿名為逆說滿
離俱時但約悉檀去取說耳。
△二結饒益。】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三身機應二初明二求二初求男三初立願。】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


【此下明身業為機亦為二一貼文二觀解貼文者
文云女人求男若是無子則絕嗣有子則父母俱
欣云何獨標女人求男耶葢女人以無子為苦夫
之所棄並婦所輕旁人所笑又婦有七失六猶可
忍無子最劇容惡性妬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
無子既苦故以標女人也觀解見後。
△二脩行。】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三德業。】
[007-0324c]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福德等者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
則位卑而財貧觸途懍坎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
則財位高昇慧則名聞博遠故言便生福德智慧
之男也。
△二求女二初立願。】


「設欲求女。」


【求女文中但明願與德業不明脩行者行同禮拜
故不重論願與德殊故須各辯。
△二德業。】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而無相者或早孤少
寡相祿不隹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
招寵愛相則招於祿敬故文云眾人愛敬也如上
求男即生福慧之男求女即生端正之女斯葢觀
音聖力甚大無所不與能使先世有福慧者託生
也縱令先世不殖善緣亦能令其於中陰中脩福
此義出中陰經若觀解男女者有二初明果報求
男女者如阿含經云地獄界巳上乃至欲界天皆
有無子之苦禮拜求願即能滿心次明脩因論男
女者先辯法門次明與願法門者無明為父貪愛
為母六根男六塵女識為媒嫁出生無量煩惱之
子孫此男女不勞願求任運成眷屬也若就佛為
國王經教為夫人出生一切菩薩佛子又善權方
便父智度菩薩母一切諸導師無不由是生又慈
悲為女善心為男或禪定靜細為女觀慧分別為
[007-0325a]
男二乘定多慧少菩薩定少慧多今借世間男女
以表法門爾定靜慧照雖復二分不離法性言定
即有慧言慧即有定譬如女人而有左手亦如男
子而有右手定慧亦爾無緣之慈具正觀慧而以
定當名中道種智具大慈定而以智標目何但理
然今文亦爾文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語自具
二法門何勞有疑而稱男子也文云便生端正有
相之女端正則無邪醜表中道正觀離二邊之醜
即慧義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種即表定義雖
具二而名女也故知此文若作男女二解即表定
慧不二而二若作不二解即表定慧二而不二理
實非二非不二赴緣為二為不二即是表二法門
文義斯在焉次明與願者即應機滿願也果報滿
願如前說脩因滿願者若就脩五戒事論之不殺
是仁不盜是廉此二屬女表定法不妄語是質直
不婬是賢良不飲酒是離昏邪此三屬男表慧法
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則失人天道貧窮孤獨墮在
三途若歸命求救五戒不缺即男女願滿也十善
中妄語攝口四酒即意三並慧屬男身三例五戒
說可知若就脩世間禪定論之四禪四定各有脩
證且論初禪五法為脩五支為證五法中樂欲精
進巧慧此三方便分別屬男念一心為女五支中
覺觀喜三支為男樂一心二支為女次明聲聞男
女者五停心觀中治嗔用慈悲治散用數息此二
[007-0325b]
屬定為女治貪用不淨治癡用因緣治障道用念
佛此三屬慧為男若不得此男女即當墮落凡夫
為火宅燒害若蒙垂應五停心男女生即得入真
不復畏二十五有也次明支佛男女者若初脩福
種相之時緣方便道起慈觀名女觀十二因緣即
慧觀為男若得此男女即出三界所求願滿坦然
快樂也次明六度菩薩男女者有慈悲不斷惑在
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男化於現前
之人亦必脩行六度前人生五度是生女前人生
智慧是生男若定慧男女義不成則菩薩行亦不
立故求觀音而獲願滿次明通教菩薩男女者通
教菩薩既斷煩惱則有智斷緣諦理之慧為男扶
餘習入三界名女若不求願觀音即願不得滿也
次明別教菩薩男女者十信位菩薩脩福德莊嚴
五波羅蜜為女從一地二地智慧莊嚴為男十住
十行十迴向此三十心名男女交處聖胎初地中
道正智開發名為男生無緣慈心發名為女生此
兩要在初地方得開發亦名男女雙生生此男女
者生大歡喜故稱歡喜地次明圓教男女者以無
緣慈悲種三十二相業亦名為女此女端正有相
以中道智慧為男此男質直福德十信六根清淨
名為處胎初住慈智男女雙生即男女具足二求
願滿也。
○復次從五戒十善齊第六天皆無禪定
番番悉是散心慧法但慧無定狂男子也四禪諸
[007-0325c]
支既對定慧名為男女福慧備也又三界定慧男
女俱無動出之用何者男無破惑之功女無生出
無漏之力此無用之男女也從聲聞支佛通教菩
薩慧有斷惑之用定有發生無漏之德則是幹事
有用之男女也而其男女離曰有用慧則不能破
無明見佛性雖男而女定則不能懷於中道之子
猶如石女雖女而男故大經云二乘之人定多慧
少不見佛性通教菩薩之人慧多定少亦不見佛
性唯有別教登初地時真明慧發無緣慈成此乃
名為真正男女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
女相滿方稱經文男則福德女則端正故知借事
表法其義深廣若此若局於世間求男求女之事
則不顯觀音十番利益之用普且徧也不慮文繁
備錄於此凡讀之者幸致思焉。
△二結不虗。】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福不唐捐。」


【若有禮拜福不唐捐此結成身業之機亦是釋疑
之義結義可解釋疑者若言禮拜願滿自有禮拜
不蒙願滿者何得云不唐捐唐者言徒捐者言棄
由心不志即願未滿禮拜之功冥資不失此得是
釋疑也。
△三勸持名答三初勸持。】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辯形質但述
名論德若欲歸崇宜奉持名號故舉持名為勸也。


△二格量。】
[007-0326a]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六十二億舉福田多盡形壽舉時節多四事具足
舉種子多又持名號多凡舉四多為格量本也於
汝意云何下問也無盡意言下答也佛言若復有
人下正格量也正格量中還舉四少以格四多功
德正等問何意以少致多答佛眼稱量不增不減
四多重倍功德正齊如此格量秋毫無謬良以一
多性不可得無有二相一則非一多則非多同入
如實際實相正等無異。
△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一時稱名福不可盡大品云一華散空乃至畢苦
其福不盡義疏記云一華供佛以類一時持觀音
名言畢苦者二死盡也葢言成佛散華之福猶尚
不盡。
△第二番問答二初問三初問身。】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遊此娑婆世界。」


【前問何緣得名佛答眾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
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此義巳竟今問云何
遊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眾
生冥機云何遊是問身業云何說是問口業方便
是問意業此是聖人三業無謀而徧應一切亦名
三輪不思議化也義疏記云眾生稱名常念及以
禮拜三業現前故曰顯機法身靈智即始本二覺
分合之真身也乃以此智冥應拔苦故曰冥應今
問下明觀音意業鑑機身業現相口業說法既令
[007-0326b]
眾生知覺見聞故曰顯應而且不說眾生三業脩
行之相此由宿善冥伏在懷乃能致感故曰冥機。


△二問口。】


「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三問意。】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義疏記云方便問意者非是道前取理方便正當
證後鑒機之方便也。
△二答三初別答。】


「佛告無盡意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此別答還答三問也應以之言是答其方便之力
意業問也何以知然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
身宜說何法隨而化之故知應以是答意也現身
是答身業說法是答口業即是具答三問也此別
答中凡現三十三身十九說法束為十界身而缺
菩薩地獄二界菩薩理應合有但是文略地獄界
身別答雖無總答中有文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何得言無耶三十三身文為八番一聖身二天身
三人身四四眾身五婦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
身八金剛身聖身中先明佛身者為是應佛為是
化佛但聖人逗物具有二義若一時歘有為化應
同始終名應然應佛即有兩相一勝應二劣應勝
應應別圓之機劣應被藏通之眾若應實報土唯
示勝應身圓滿相海光明無量為四十一位說一
實諦正真之法此諸菩薩皆巳分入地位不可以
[007-0326c]
餘界身應亦不得以餘佛身應也若應方便土能
脩中觀伏無明者見相則勝若在二觀未伏無明
者見相則劣相雖勝劣只一尊特故非合身但說
次第不次第兩種大乘之法故不須餘身及餘法
化也若應凡聖同居土或稱淨穢同居土謂淨土
穢土各有凡聖同共居之故也若穢土中機有二
種一大二小小機則示三藏佛身說於漸法名為
劣應大機則現舍那佛身說於頓法名為勝應穢
土既爾淨土亦然既有利鈍兩機寧不頓漸二說
以明應身及說法也問經但言遊於娑婆不言實
報方便等土答總答中云遊諸國土諸是不一之
辭豈止獨娑婆耶又如大本文云若能深觀見我
在耆闍崛山共聲聞菩薩僧此即娑婆而是方便
也經云又見娑婆世界其地瑠璃乃至皆悉寶成
其菩薩眾咸處其中既云又見即非前處復云純
諸菩薩無聲聞緣覺驗知娑婆即是實報土也此
文皆是四信現在四信妙觀即於堪忍而見二土觀音
深智遊於娑婆豈容獨應同居穢土耶。】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如文殊二萬億劫作支佛化眾生現身說法是也。】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或作藏通聲聞或作隨五味轉聲聞內秘外現引
導眾生也。】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007-0327a]


【梵王即色界天主也名為尸棄此云頂髻瓔珞經
明四禪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禪頂猶有覺觀
語法得為大千世界主葢言觀音脩白色三昧不
取不捨不取故不隨禪生不捨故應為梵王說出
欲論以權引實也。】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帝釋即地居天主也具云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
此云能提桓只提婆此云天因陀羅此云主能作
天主故今從略稱故云帝釋也菩薩脩白色三昧
不取不捨說種種勝論以權引實也。】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自在天是欲界頂梵語婆舍䟦提此云他化自在
假佗所作以成巳樂即是魔王也淨名經云多是
不思議解脫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捨應為魔
王令諸魔界即是佛界并下示現諸身皆是菩薩
住於三昧以權引實例知之。】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而為說法。」


【大自在即色界頂摩醯首羅也樓炭經名為阿迦
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釋論云摩醯首羅此稱大
自在騎白牛八臂三眼是諸天將未知此是同名
為即指此天為將。】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而為說法。」


【金光明經即以散脂為大將大經云八徤提天中
力士又稱鳩摩伽此云童子騎孔雀擎鷄持鐸捉
[007-0327b]
赤幡又韋紐此云徧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
皆是諸天大將。】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毗沙門此云多聞索隱云福德之名聞四方故疏
不釋義疏記云缺釋毗沙門以可見故也。】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或云天王為大人王為小就人王中金銀銅鐵四
種輪王自有大小如非四輪王者名粟散王亦自
有大小中國名大附庸名小傳傳相望而今言小
者小尚為之何況其大耶。】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以有長人之德名曰長者大本疏云世間長者備
有十德合十種功德釋見譬喻品。】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多積財貨居業豐盈又能以道自居故名。】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宰即主義官是功能義謂三台以功能能輔政於
主故云宰官郡縣亦稱為宰官謂能宰政民下也。】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婆羅門此云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故人以淨
行稱之或名梵志即同。】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如前巳釋。】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007-0327c]


【不明小王婦女者王宮禁固不得遊散化物為難
故不作若如妙音即云於王後宮變為女像。】


「應以童男童女得度者而為說法。」


【童男女者取妙莊嚴王二子釋及華嚴童子算砂
嬉戲等是也。】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釋見序品。】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梵語䟦闍羅波膩名義云䟦闍羅此云金剛波膩
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立名正法念經云昔有
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拘留孫
佛探得第一籌乃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
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說法一願為金剛護千兄
教。
△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成就如是功德是結上別答也以種種形遊諸國
土是總答也諸名不一橫則周徧十方竪則冠通
三土隨緣變現何止三十三身託化逐緣豈局娑
婆世界以種種形總明示現身廣遊諸國土總明
所化處廣度脫眾生總明得益者廣言雖略於上
義則廣於前故稱總答也妙樂云問此經會三何
故云應以三乘等耶答形異法一故妙音品云種
種變化說是經典人不見之謂說三乘者謬矣問
何以妙音品中四乘居後今普門品中三乘在初
[007-0328a]
又無菩薩答總而言之無非菩薩於須別現者秪
是文略又三十三身隨感即應亦何前後但二文
互顯別答中文廣意狹文廣者謂離開多句意狹
者唯現三十三身總答中文狹意廣文狹者謂但
以種種等一十二字意廣者既云種種何所不該。


△三勸供二初正勸。】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佛答前番問先總後別末勸受持者由眾生仰荷
菩薩真身冥益但可持名秉字故勸受持也佛答
後番問先別後總末勸供養者由眾生既荷菩薩
三業顯益見色聞聲故勸供養也是故汝等下先
稱美也是觀世音下出供養意正由能施眾生無
畏從德受名眾生於畏得脫為作此名若楞嚴經
明十四種無畏功德即以救七難赴二求免三毒
等為施無畏今品既在第二番問答之後明施無
畏似用現身說法為施無畏若據文云於怖畏急
難之中能施無畏亦可總該前番問答是則真應
二身俱為能施冥顯二益皆得無畏。
△二受旨六
初奉命。】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眾寶等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若依瓔珞經從
初住銅寶瓔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瓔珞今無盡意
入位既高瓔珞合用無價之寶豈可止直百千兩
金答言百千者略舉多數如云百姓萬民豈局一
[007-0328b]
百一萬而巳約位辯瓔珞必無價也若就觀解者
將事表理何得一向事解耶頸者表中道一實之
理以眾多無著法門莊嚴實相如瓔珞在頸解者
表菩薩為常捨行故一切願行功德乃至佛智菩
提涅槃亦不住不著故言解也百千是十萬此表
一地有萬功德十地即十萬也法施者如法施也
正以財通於法名財即是法財即因緣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三諦一心一切具足於法平等於財亦
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輙受
亦是事須遜讓若約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
故無所受。
△三重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受此瓔珞。」


【重白愍我者或可請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齊故相
愍或可我為四眾故施仁愍四眾故受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也。
△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佛勸愍者即是愍一切眾生及四眾也正以菩薩
為物故施為物故受也。
△五即受。】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一分奉多寶佛塔。」


【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將二因趣二果也
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義疏記云以一瓔珞作
二分者表於一行必具二因理則正因事則緣了
[007-0328c]
事理不二名曰妙因能成法報之果不論應身者
因人趣果合表二身法報若成應用自發。
△六總
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遊於娑婆世界。」


【如是自在神力者即指普門示現三十三身說法
也。
△二偈頌三初雙頌二問二初歎德。】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義疏記云文後重頌什公不譯諸師皆謂梵本中
有荊溪尊者云此亦未測什公深意續高僧傳云
偈是闍那掘多所譯智者出時此偈未行故無所
解荊溪亦於輔行記中引還著於本人之文故知
具釋理亦無妨近有天竺寺式法師分節其文對
於長行二種問答宛如符契今依彼科略消此偈。】


「世尊妙相具。」


【世尊具相誠由萬德之所莊嚴是故歎相即是美
德。
△二雙問二初含上二問。】


「我今重問彼。」


【此一句含上二問長行先問得名因緣次問三業
遊化之相今既重頌豈缺後問故知句中問彼兩
字兼含次問也。
△二別頌初問。】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二雙頌二答二初經家敘。】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經家敘緝綴之語合當直說今為偈者或集經者
[007-0329a]
乘便頌之或是掘多以偈翻之貫散無在。
△二頌
佛答二初加總歎行願。】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發大清淨願。」


【汝聽二字勅令審諦觀音行者一心三智觀彼類
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是巳成利他行也不動
真心垂形三土方名善應處處現往故曰諸方此
二句總歎所尅真應二身次則總論能成行願初
明始心四弘願廣復示行行經劫難量以誓深故
長時不退以時長故值佛惟多隨佛作為方名侍
佛脩諸佛行也一一佛所皆發淨願後心別願也
若不爾者安得真智徧拔眾苦安能應身普度一
切。
△二別頌二番答二初頌初答觀音得名二初
頌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舉要言之故云略說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
禮身業機也心念正當意業機也聞名是冥應見
身是顯應二應具足也亦可見於妙智之身即冥
應也諸有即二十五有也。
△二頌別答二初頌答
七難十二初正頌第一火燒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問長行中求離三毒常念觀音疏云常念乃是正
念體達煩惱即是實際無能無所今偈那云念彼
觀音彼此既分豈忘能所答圓妙之教不可情求
大似相違義歸一揆今文言彼義當兩向若就佛
[007-0329b]
說觀音為彼即是師弟而分彼此若就眾生念彼
觀音此乃感應而分彼此師弟感應妙教詮之皆
是法界一一圓融眾生乃感心中彼佛諸佛還應
心內彼生既達觀音即念而具能念所念皆即法
界有何能所故彼此雖分能所俱絕是故偈文雖
云念彼與上正念全不相違。
△二正頌第二水漂
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三加頌墮須彌山難。】


「或在須彌峯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虗空住。」


【△四加頌墮金剛山難。】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五超頌第七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


【△六追頌第四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七追頌第六枷鎻難。】


「或囚禁枷鎻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八加頌呪咀毒藥難。】


「呪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還著本人者凡呪毒藥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
邪念方受其苦若人正念還著本人如譬喻經云
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後時衰老多有廢忘爾時山
中有渴梵志從其乞飲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
[007-0329c]
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殺鬼勅曰彼辱我往
殺之山中有羅漢知之往田家語言汝今夜早然
燈勤三自歸口誦守口身莫犯偈慈念眾生可得
安隱主人如教通曉念佛誦戒鬼莫能害鬼神之
法人令其殺即便欲殺但彼有不可殺之德法當
却殺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羅漢蔽之令
鬼不見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輔行引此云正是觀
音經中還著於本人之文。
△九追頌第三羅剎難。】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十加頌惡獸圍繞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十一加蚖蛇蝮蝎難。】


「蚖蛇及蝮蝎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十二加雲雷雹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加頌及正頌七難共為十二皆須具約果報惡業
煩惱六道四教一一釋之若論所表不出六種須
彌金剛亦是地種雲雷屬水獸蛇呪詛同是有情
皆表識種菩薩因中於此六種脩別圓觀今住六
種如實之際故徧法界救諸苦惱以要言之一切
依正皆是觀音妙色妙心一切眾生於聖色心而
自為難求救三業亦即觀音是故機成即時而應
當以此義念念觀之何患不同觀音利物。
△六種
者地水火風空識也。
△二三毒二求。】
[007-0330a]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一切眾生多於界內貪嗔邪見及以界外三毒之
惑外則無於報得男女內則乏於定慧男女致招
二種生死困厄是故名為無量苦逼疏解前長行
三毒二求義該一切對今重頌更無所遺。
△二頌
次答普門示現二初正頌示現二初超頌總答。】


「具足神通力廣脩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長行總答云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今頌
却論能應之由由神力及智方便若匪千如全體
之用不名具足神通力也通雖性具復由廣脩妙
智方便照性發通故得普門示現自在十方無外
三土非他不離一心徧應諸剎也。
△二追頌別答
三初頌身業普應。】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上長行中別列諸身身皆三業今重頌中別示三
業業皆徧周重頌之巧也今一行別頌身業普應
合明十界但示三塗者以下況上也又可種種惡
趣通指九界九界望佛皆名為惡次別舉三塗極
惡故也九界二死皆有四相漸令滅除歸於常寂
斯亦觀音證惡法門於惡自在方能任運滅除諸
惡趣之苦也。
△二頌意業普觀二初明本觀慈悲。】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五觀字皆去聲呼具明三觀及以慈悲真觀空也
清淨觀假也假從空得無見思染故名清淨廣大
[007-0330b]
智慧觀中也雙遮雙照無偏無待即平等大慧也
慈悲皆稱觀者其意有二一者觀音乃以無緣慈
悲觀察眾生名慈悲觀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觀
良以三觀能成眾行用三觀拔苦故名悲觀用三
觀與樂故名慈觀雖有二解體是一也菩薩從初
至於隣極三觀慈悲未始離念故令眾生常願修
此常仰茲觀。
△二明智光普照。】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上文三觀慈悲因中立誓也今智光徧照果上益
物鑑機也離三惑染故名無垢無垢淨光名為慧
日能破三惑諸暗能伏三災風火普益世出世間
之機火災至初禪喻同居土生死風災至三禪喻
實報土生死水災至二禪喻方便土生死舉風火
而不言水者中間例可知之故也。
△三頌口業普
說二初頌二輪為化本。】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說雖在口必假身意為授法本初句者為法現形
本期救苦故說法之身名為悲體此身先用戒德
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肅故云悲體戒雷震次句
者菩薩以慈而為心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
不覆譬若大雲故云慈意妙大雲二輪既施然可
授法。
△二正頌口輪說法。】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𦦨。」


【甘露者諸天不死之神藥也所宣至理解必無生
[007-0330c]
若匪無生焉能不死本性常法非說那知於慈雲
中注大法雨眾生受者三惑焰滅慈雲是慈悲普
注雨是說法普焰滅是利益普以茲三普為入道
門故當別頌普門義也。
△二加頌顯機。】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冤悉退散。」


【上長行三業顯應以被冥機疏以施瓔珞彰顯機
義今逢重頌普門示現中有加頌顯機之文益見
天台冥契聖旨事係訟庭身臨戰陣心憂刑罰命
慮兵殘今昔冤仇此時合會一心致感眾難皆袪
亦可例前疏釋七難通於三障即諍訟等事義說
諸有及以三乘思之可見。
△三雙頌二勸二初頌
勸受持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三句中有五音字皆是眾生稱唱言音以由菩薩
妙智觀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雙遮空
有即成妙音雙照空有即成世音世即二世間也
不別而別此二音字中智境也梵是四等即慈悲
喜捨四觀照之即成俗諦故名梵音稱俗照機若
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此二音字假智境也
畢竟空智出九界情照眾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
為勝世間音此一音字空智境也言雖次第觀在
一心智外無音音外無智境智冥一思慮頓忘是
故須常念者正勸持念也此之類音雖是眾生口
業所發大聖三智照成三諦即是三身故勸行者
[007-0331a]
念此三身言常念者如疏解云即是正念非破非
立無能無所三諦俱照三觀俱亡不次不偏名常
名正若其然者名為妙機。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
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上文先舉境智次勸常念今先勸勿疑次陳感應
左右互顯耳言念念者相續繫念也念即觀音深
妙智境雖達常住未免遷流即於遷流照常境智
是則念念不離觀音如是繫念慎勿生疑疑兕若
生理境斯障故明聖德以勸息疑縱久脩不成求
之未應須知淨聖冥資不虗於二死中如父如母
可依可怙念念持護感應必彰然疑有三所謂疑
人疑法疑自今但舉人其二可息勸令常念復誡
生疑疑去念成勸持意足。
△二頌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先舉功德方勸頂禮初句總示一切功德次二句
別彰慈眼及以福聚慈為善本福收萬行結示普
門勸脩供養禮既屬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秪此
頂禮巳成三業供養。
△二聞品功德二初持地歎
功德。】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者寶雲經云菩薩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
間地一者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
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
[007-0331b]
動十師子吼亦不能驚菩薩亦爾經一一合法言
聞是觀世音等者是聞初番冥益一段問答也普
門示現等者是聞次番顯益一段問答也此中明
自在業者若是凡夫之業為貪愛所潤有漏因緣
不得自在觀音為調伏十法界示此三業慈悲力
潤隨感受生不為煩惱所累故言自在業此自在
業為中道第一義諦所攝於二諦中而得自在故
也聞者能得觀行真似微妙功德故云不少。
△二
聞品獲利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
理故無等而等也又畢竟之理是無等初緣畢竟
理而發心能等於理故言無等等也又心之與理
俱不可得俱不可說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理
故言無等等耳又義疏云無等等者二乘雖出三
界猶有上法非是無等佛是極地故言無等發求
佛心故言無等等等於佛也發心有三一名字發
心即五品弟子二相似發心是十信六根清淨三
分真發心即初住巳上今品結益正在真發心。】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此翻總持總持惡不起善不失又翻能遮
能持能持善遮惡故也又遮二邊之惡持中道之
善眾經開遮所用不同或專用治病如那達居士
此緣諸文皆云未曾撿藏或專護法如此文或專用滅罪如方
[007-0331c]
等陀羅尼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消伏
毒害陀羅尼或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則
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若通方者亦應兼之若別
論者幸須依經勿乖教也。
△三陀羅尼品明惡世
弘經呪護四初問持經功德。】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二答功德甚多四初立格量本。】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恒河沙等諸佛。」


【△二舉問多否。】


「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三實答甚多。】


「甚多世尊。」


【△四格出功德。】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如說脩行功德甚多。」


【△三請以呪守護五初藥王四初請。】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陀羅尼呪以守護之。」


【陀羅尼呪者陀羅尼註見題下翻譯名義引闡義
云陀羅尼既是梵語呪字即華言今華梵雙標故
云陀羅尼呪葢古人見秘密不翻例如此土禁呪
等法便以呪名往翻呪者願也或云呪者是鬼神
王名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為非故能降伏一
切鬼魅或云呪者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
問若不相應即執治罪若不順呪者頭破七分若
順呪者則無過失或云呪者是諸佛密語如王索
[007-0332a]
先陀婆無有能識唯有智臣乃能知之洗時奉水
飲時奉器食時奉鹽遊時奉馬呪亦如是秪是一
法徧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為此義故皆存
本音譯人不翻意在此也惡世弘經喜多惱難以
呪護之使道流通也。
△二說。】


「即說呪曰。


安爾曼爾阿摩若荏蔗切那多夜四十三


【私謂凡呪語中地字悉宜以本音讀之此即四種
翻譯中翻字不翻音之一也或途買宅解二切者
未知有何所據且如三摩地同是梵語人皆以本
音呼之此何獨不依二切之音即其例也。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則為侵毀是諸佛巳。」


【△四印。】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二勇施三初請。】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富單那此云臭餓鬼主熱病鬼也吉蔗或名吉遮
此云所作即起尸鬼也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鳩
槃茶亦云俱槃茶此云甕形舊云冬瓜此鬼陰如
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是魘魅鬼也。
△二說。】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誓螺切摩訶痤隷涅犁墀婆底三十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則為侵毀是諸佛巳。」
[007-0332b]


【△三多聞三初請。】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說是陀羅尼。」


【大論云毗沙門此云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
半須彌北水精埵主夜叉羅剎光明疏云西域以
北方為首次東南西故今經中先舉北方也。
△二
說。】


「即說呪曰。


阿黎那棃那履拘那履


【△三歎。】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四持國三初請。】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擁護持法華經者。」


【梵語提頭賴吒亦云提多羅吒此云持國又翻安
民以能護持國土等故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
界之初天居半須彌東黃金埵主乾闥婆及毗舍
闍。
△二說。】


「即說呪曰。


阿伽禰伽禰浮樓莎柅音遏


【△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則為侵毀是諸佛巳。」


【△五十女五初列名。】


「爾時有羅剎女等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


【△二請說。】


「同聲白佛言世尊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007-0332c]


伊提履伊提泯兜醯十八㝹醯十九


【△三歎功。】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當獲如是殃。」


【毗陀羅赤色鬼犍陀黃色鬼烏摩勒伽烏色鬼阿
䟦摩羅青色鬼阿黎樹者名義云其樹似蘭枝若
墮地時自然破為七分義淨譯孔雀經頭破作七
分猶如蘭香蕱復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
杜迦蘭香也曼折利蕱頭也乃至云西方元無阿
梨樹也殺父母破僧是三逆罪壓油殃者外國壓
油之法擣麻使生蟲合壓之蟲多益肥此過尤也
斗秤欺誑人者斗則小出大入秤則輕出重入欺
盜之尤也世有小斗出大斗入震銘其背者斯罪
亦不輕也調達破僧者破和合僧也輔行一略引
大論等文云調達從佛索眾佛呵之曰癡人無知
我尚不以眾付身子及目連等況汝癡人食人涕
唾者因茲結恨別構五法以誘佛眾言五法者一
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
及以五味與正理論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
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寺佛
在王舍城有因緣集僧調達從座起行五法籌云
忍此五事者是毗尼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捉籌調
達語言不須佛及僧便將往伽耶山自共作羯磨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癡人消滅善心在於
[007-0333a]
泥黎一劫莫救身子目連在伽耶山調達告身子
曰為眾說法我今背痛便右脇臥目連現通身子
說法遂將五百新學還歸佛所臥起失眾而生嗔
恨。
△四誓護。】


「諸羅剎女說此偈巳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五印可。】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四聞品得利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緣出他經昔佛末法有四比丘於法華經極
生殷重雖卷舒秘教甘露未沾日夜翹誠晷刻無
忘歎云苟非其人乎地非其處乎世間紛愀靜散
相乖直爾求閑尚須厭棄況崇道乎於是結契山
林志欣佛慧幽居日積衣粮單罄有待多煩無時
不乏一䬸喀喀廢萬里之行十旬九飯屈雲霄之
志可得言哉其一人云吾等四窮尚不存身法當
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慮朝中我一人者
捨此身力誓給所須於是振鍚門閭以求供繼自
春至冬周而復始如僕奉大家甘苦無喜慍三人
得展其誠功圓事辦一世之益當無量生其一人
者數涉人間屢逢聲色坯器未火難可護持偶逢
王出車馬駢闐旌旗噏赫生心動念愛彼光榮功
德熏脩隨念受報人中天上常得為王福雖不貲
[007-0333b]
亦有限也三人得道會而議云我免籠樊功由此
王其躭果報增長有為從此死巳不復為王方沉
火坑良難可救幸其未苦正可開化其一人云此
王著欲而復邪見若非愛鈎無由可拔一人可為
端正婦二作聰明兒兒婦之言必當從順如宜設
化果獲改邪昔時婦者今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即
妙音也昔二子者但藥王藥上二菩薩是昔時王
者今華德菩薩是所以白毫東召升紫臺而西引
神呪護經 流通而大益說四聖之前緣故名妙
莊嚴王本事品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德莊嚴諸根
也此王往日於妙法有緣道薰時熟諸根應淨生
雖未獲其理必臻靈瑞感通嘉名早立例如善吉
雖未無諍巳號空生故下文云得清淨功德莊嚴
三昧以是義故名妙莊嚴王也前品說呪護今品
說人護人護尚爾呪護彌良普勸流通也。
○晷音軌
日月運行也漏刻也音容吐聲也不進貌吸同引也

△四妙莊嚴
王本事品明以人護六初總明事本。】


「爾時佛告諸大眾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二雙標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科為標能所者一人是所化三人是能化俱出其
名別顯二子福慧六度四等餘經指此為十波羅
蜜橫法門也三十七助道竪法門也餘經以三十
七道品為正道九想十想不淨觀等行行為助道
[007-0333c]
今經指十度為正道呼三十七品是助道也禪度
中具有三昧道品中唯四念處屬慧四正勤屬精
進餘五科內皆有定名定即三昧也更標七種三
昧者當知隨用立名其理不異。
○補註云圓離諸
染名淨實智如日權智如星名日星宿本性清淨
覺了名淨光普現色身名淨色本淨大慧之所照
明名淨照明久示莊嚴無所滅故名長莊嚴廣大
威德含攝一切名大威德藏此諸三昧皆從圓妙
而說。
○十度者即六度開出如禪度中有願智力
開出願度有神通力開出力度般若度中有道種
智開出方便度今經文方便波羅蜜故屬般若攝
有一切種智開出智度是為十也三十七道品者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
道具如四教儀詳出。
△三能化方便三初時至。】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於王緣弱則非其時若說法
華則其時矣故云引導等也。
△二論議四初二子
白母時至。】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妙樂云先白母者父邪母正故先白母共設化方
若據其本母子元知今約化儀機熟應發槌碪相
扣物器方成是故云白若附世情則母慈先白利
他之本慈復居先是故白母。
△二母讓令其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007-0334a]


【△三子怨生邪見家。】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而生此邪見家。」


【△四母責令憂念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三現化。】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現化應十八變一右脇出水二左脇出火三左出
水四右出火身上下各出水火為四并前為八九
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復在地
十二從地沒而復升空又於空中行住坐臥為四
兼上十二成十六現大身滿虗空成十七大復現
小成十八變也。
△四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可共俱往。」


【王覩邪變或一或二狹而且陋見子所作歎未曾
有信其子而伏其師問師是誰我亦願見。
△二父
信白母。】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此父巳信白母稱慶願放出家母亦聽之矣。
△三
言佛難值。】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此重催父母今正是時佛難值故妙樂云一眼龜
者約事秪是譬難值耳若作所表凡龜魚之眼兩
向看之既云一眼所見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見
何可值於佛法浮木實諦之孔。
△四化功巳著。】
[007-0334b]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此化功巳著佛歎功德也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
歸一實相如前說離惡趣者一往以三途為惡趣
具論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惡趣今皆離之
即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即三
德祕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處非餘人也。
△五
俱詣佛所。】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六佛與受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助佛道法者助猶護助也娑羅此云堅固。
△七出
家脩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八稱歎二子。】


「即升虗空高七多羅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知識有三種釋見達多品。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佛讚善知識大有義能作佛事此則外護善知識
云教利喜此則教授善知識化導令見佛此則同
行善知識令入菩提此則實際實相善知識外護
教授同行此三種詳見達多品。
△十歎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下說是語巳禮佛而出。」


【名義云頻婆此云相思果色丹而潤。
△五結會古
今二初結會。】
[007-0334c]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言佛前等者私謂佛於前時放光東召光照妙音
之身故云佛前光照也言莊嚴相者謂妙音菩薩
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其身光明照耀諸相具足故
云莊嚴相即指妙音菩薩也於彼中生者彼即指
淨光莊嚴國也。
△二結歎。】


「是藥王藥上菩薩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六聞品悟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妙樂云聞品益中法眼淨者有云初果也豈王及
夫人與八萬等皆持此經皆當作佛而聞品者得
小果耶名同義殊善須斟酌註者亦云所見清淨
不云小乘初果位也私謂雖云法眼名同體異定
非初果須判為六根清淨法眼位耳即七信巳上
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大論及觀經皆名徧吉此經稱普賢皆漢語梵音
邲輸颰陀此云普賢悲華經云我誓於穢惡世界
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勝諸菩薩寶藏佛
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為普賢今論等覺之位
居於眾伏之頂伏道周徧故名為普斷道纔盡所
較無幾隣終際極故名為賢勸發者戀法之辭也
遙在彼國具聞此經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
永無巳故自東自西而來勸發具四悉檀意文云
[007-0335a]
我為供養法華經故自現其身若見我身甚大歡
喜此世界悉檀也以見我故轉復精進即得三昧
及陀羅尼此為人悉檀也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
人能破壞者亦復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此對治悉
檀也三千世界微塵菩薩具普賢道此第一義悉
檀也如此明文即四悉檀而來勸發也。
○上判流
通為三從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巳後三品半舉
經力大以勸流通藥王品下五品舉菩薩化道力
大以勸流通此一品舉普賢誓願力大以勸流通
也。
△三普賢勸發品約自行勸流通四初經家敘
三初上供。】


「爾時普賢菩薩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德者人一也名
聞者教一也又自在者常也神通者樂也威德者
我也名聞者淨也言說如此即一而四德無不備
自在義焉淨力故雨華樂力故奏伎神通力故動
地自在力故隨意而雨隨去隨雨隨動隨奏譬如
大龍飛行不息身邊雲雨流起無窮普賢及眷屬
以菩薩身用四德力來勸四一所經歷處自行上
供其事如此妙樂云去動秪是表來去也隨者非
先積而後雨非先畜而後奏故以龍雨譬之。
△二
下化。】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所經歷處下化利益隨他所宜現八部像略用二
[007-0335b]
力隨所堪任其事如此妙樂云上文自在等四以
表四德今略無自在及以名聞但二兼二故也經
文既云與無數等各現二力者當知所隨皆法身
也主伴並具四德故云各也。
△三脩敬。】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右繞七帀。」


【△二明勸發二初請問勸發二初請問。】


「白佛言世尊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請問勸發中有問有答者普賢既於彼國遙聞
經竟戀法無巳遠來之志志在勸發共來聽受等
是更請正說勸發自行若善男子等是更請流通
勸發化他如來若許二途再演光光無極是故雙
請也。
△二佛答三初總。】


「佛告普賢菩薩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二別。】


「一者為諸佛護念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既雙請如來巧答略舉四以蔽諸何者四法
之要該括正通何者佛雖無偏若能遠惡從善反
迷還正開權知見顯佛知見者則稱可聖心諸佛
護念若佛知見開則般若照明是植眾德本亦是
入正定聚亦是發救眾生當知此四與開權顯實
名異體同無二無別又佛護念者是開佛知見植
眾德本是示佛知見發救眾生是悟佛知見入正
定聚是入佛知見迹門之要此四收矣又迹則有
本從本開示悟入故有迹中開示悟入今開迹即
[007-0335c]
顯本本迹無二無別以四法答其請正於義明矣
以四法答請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唯三者發
救眾生是入如來室入正定聚佛所護念是著如
來衣植眾德本是坐如來座唯四者發救眾生是
誓願安樂行入正定聚是意安樂行植眾德本是
口安樂行護念是身安樂行一答詶其兩請舉四
冠罩一經法華之重演言正宗也斯經之再宣言流通也
來之勸發其義如此箋難云邪定聚屬博地凡夫
不定聚屬住前正定聚屬十住本業瓔珞經云十
信菩薩如空中毛此名不定聚據此正定在十住
明矣然正定位寬故疏謂十地若俱舍論中諸聖
人名正定造五逆者名邪定自餘凡夫名不定定
聚名同大小位別。
△三結。】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必得是經。」


【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舊云能行四法於未來世
當手得是經今謂不爾上文云諸法實相義巳為
汝等說又云咸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葢法
華之正體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為經此結其
請正之問若能運此解行傳與他人他人得斯信
解成初依人能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
結其請流通之問此意不見浪作餘說耶妙樂云
浪作餘解者設若有人不許此解則為不許自行
化他則為不許開示悟入則為不許室衣座三則
為不許三軌弘經若言非是不許但是無文若謂
[007-0336a]
經無即是不許逐要重說若不爾者將何以攬今
經正宗至此為重說耶經初存其開等四句而為
四釋今至此經末又示開等還須四釋故知始末
並是此經體宗用也。
△二誓願勸發二初護人六
初攘其外難二初總攘其難。】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二別攘其難。】


「若魔若魔子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上文使無伺求得其便者即總攘其難也今文舉
十二非者是別攘其難也灌頂經云韋陀羅此云
善妙主厭禱鬼也。
△二教其內法三初行立讀誦
此經。】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二坐則思惟其義。】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得如是等陀羅尼。」


【旋陀羅尼者旋假入空也百千旋者旋空出假也
方便者二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諦也又文
句二云空觀是旋羅陀尼假觀是百千陀羅尼中
觀是法音方便陀羅尼又釋籤六云陀羅尼此云
總持此三各能總持諸法如云一空一切空等假
中亦然故名為總乃至此三秪是一心三觀持一
切法通名總持。
△三三七一心精進。】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教其內法中凡三番教訓初行立讀誦乘六牙白
[007-0336b]
象安慰其心次坐思惟復乘六牙教示其經與其
三昧今三七一心精進復乘六牙示教利喜也。】


「阿檀地檀陀婆地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薩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若聞若持莫非神力如文。
△四示其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若能為五種法師流通法華即是於三世佛所為
種為熟為脫此人同未來諸佛得脫故言同普賢
行此人巳於先佛植善故言深種善根此人為現
佛所熟故言手摩其頭。
△五示其近果。】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書寫近在忉利具五法師次在兜率。
△六總
結功德。】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正憶念如說脩行。」


【△二護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三明述發二初超述護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如來舉勝述成其劣增進行者勇銳弘宣今先述
護法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內積慈悲又久劫巳
來作如此護我亦以佛之神力守護是法況復汝
耶。
△二追述護人五初述示身教法。】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007-0336c]


【當知是人見釋迦牟尼佛者述其示身教法也其
尚見我萬德果身況汝因中六牙白象其尚從佛
口具足聞經況汝所教忘失章句其尚為佛口讚
手摩佛衣所覆況汝因人陀羅尼覆耶。
△二超述
舉勝因。】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能脩普賢之行。」


【廣舉因中無諸過惡少欲知足脩普賢行述勝因
也。
△三超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其人當詣道場必成遠果況近果耶亦於現世得
其近果不但生天也。
△四追述攘外難。】


「若有人輕毀之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佛廣示毀者之罪令知過必改不相惱亂非但持
經者難滅亦乃欲毀者福生無毀無難彼此安樂
曠濟無偏慈之至也。
○繚戾相纏紏不申展之貌郎代切目傍視
也玉篇云目中瞳子不正也

△五述信者功德。】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四明發益二初聞品得道。】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是初地位具普賢道是十地
位。
△二聞經利益。】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大眾歡喜是聞經得益也此中猶稱聲聞者乃是
結集經家存其本位耳又經家稱其是大乘聲聞
[007-0337a]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斯義彌顯也妙樂云東京安
國寺尼慧忍置法華道場今天下倣效而迷其本
不知此尼依憑有在而親感普賢然雖有置道場
處多分師心況今講者而欲輕略斯教良由不知
教旨故也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臺山因見不
空三藏門人含光奉勅在山脩道云與不空三藏
親遊天竺彼有僧問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簡
邪正曉偏圓可能譯之將至此土耶豈非中國失
法求之四維而此方少有識者如魯人耳故厚德
向道者莫不仰之敬願學者行者隨力稱讚應知
自行兼人並異他典若說若聽境智存焉若冥若
顯種熟可期並由弘經者有方故也若直爾講說
是弘經者何須衣座室三之誡如來所遣豈可聊
爾余省躬揣見自覺多慚迫以眾緣強復疏出縱
有立破為樹圓乘使同志者開佛知見終無偏黨
而順臆度冀諸覽者悉鑑愚誠一句染神咸資彼
岸思惟脩習永用舟航隨喜見聞恒為主伴若取
若捨經耳成緣或順或違終因斯脫願解脫之日
依報正報常宣此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惟願諸
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薩密借威靈在在未說皆惟
勸請凡有說處親承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
色一香永無退轉。
○增治云一句染神等偈名四
施願文凡誦經竟無不傳誦茲略註釋初施三慧
願初二句聞慧願神謂心神法音經耳入染於心
[007-0337b]
便為緣種必臻三德大涅槃岸言一句者以少況
多耳思惟等二句思脩慧願若聞而能思思而能
脩即合從因至果為度生死大海之舟航矣次施
隨喜見聞願若隨喜若見聞此界他方現生他世
恒得為主為伴宣說是經次若取下施取捨順違
願不論取捨順違但使捨違成種捨違尚爾取順
何言巳上施因願也願解脫下施果願云依報說
法者教行錄泰禪師再問四明法智尊者無情說
法中云十方齊說十方齊聞三世俱宣三世俱聽
既齊說又如何齊聞既俱宣又如何俱聽答云當
知剎剎塵塵俱說俱聽說聽同時了無異趣妙哉
此境不可以言想求不可以凡情測是大總相法
門寂而常照法身冥資之境也故荊溪云願解脫
之日依報正報常宣妙經一剎一塵無非利物
惟願諸佛下求加流通一句一偈即經能詮教一
色一香即經所詮理是諸佛之巳證是眾生之性
德普願增進而不退也。】


妙法蓮華經科註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