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4 大部妙玄格言-宋-善月 (master)


No. 587
大部妙玄格言卷上
四明沙門栢庭 善月 述


○妙玄第一



玄一初吾佛演一大藏教由慶喜□□持智者說三部雄文
非章安何以結集苟非結集□言必不至於今日不
假傳持吾佛之教何以示於後世至哉吾佛祖之道
有如是之聖賢必有如是之述作亦猶夫子之教門
弟子記諸善言垂於將來是知前聖後賢相與為化
其揆則一此私記緣起所以述也大略有二一歎師
德文總十事明之考其後五頗似冗煩亦非□□尊
大師德在所取舍之而巳二正述緣起則聽次之□
□餘□□之安布次第學者當自得之不俟委論也。


玄一五大哉言乎其旨也若是將示□□必本諸理性證極
言之即此經之本始也故玄序曰本地者說實際之
本也雖無始之始亦不足以言其極視塵點劫前猶
為信宿所謂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是也奧藏亦歎其
法妙爾經曰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然亦不
可近遠難易識其至故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苟知世相無非常住則不□□前當處全彰夫亦何
遠之有然則證此理者其誰乎故曰三世諸佛之所
證得又曰是第一寂滅於道場知巳夫知也者極證
[001-0431b]
之謂也由證故能有說此佛所以乘時設化俾夫羣
生亦同此證而後巳故曰大事因緣等故眾生以此
因感佛佛以此緣起應即今因緣義也始見我身入
佛慧者則上根利智於頓門先入其中下之流則不
免餘教逗會也故有方便兼帶之說至於靈山將當
開顯則舍前方便唯說一乘極言此理本無法可舍
而此云者亦對乎昔教相待言之其實今經絕待開
顯無別有也故曰妙法蓮華經焉夫妙法者謂妙無
別妙美其所以法也法無別法實其所以妙也仍以
一妙字貫之則一題之旨一部之文十界十如是之
法無非妙者以一一當體皆圓融三諦故也故曰妙
者自行權實之法妙也惟其法法皆妙故舉蓮華以
況之蓮華所以喻權實法也而有本迹施開廢之三
義與夫自他等三雙權實此特云自行者謂以開顯
故則彼化他無非自行寧存自他之別是則若本迹
權實若題若文皆歸於此只一妙字彌顯今言最勝
修多羅者是亦以勝顯妙示妙極之意因以甘露門
稱之即今經所入之門也。


玄一七列章本為起心以達門建名所以開深而進始乃知
祖師為深切雖一文一義至一科目之細亦不徒爾
如今開章首列七科便有起五心成五根排五障乃
至入三脫門之趣又曰原聖建立蓋為開深而進始
者謂深理非名不開始行非言不進原始要終皆自
此得夫豈小哉視聽見聞託於聲色二教使由其途
[001-0431c]
迹而趣至至極之理不亦要乎則知一一法義無非
為學者入道而設豈若後人科節之敝彼甲此乙動
以百千徒擾者哉此當入文之初不可不知也。


玄一七三諦一而巳矣一尚無一況得言異尚何融別麤妙
之有特由教有偏圓時有今昔開未開異故麤妙所
以判也其在今文則曰隔歷三諦麤法也圓融三諦
妙法也又曰此妙諦本有所謂天然之性德也然以
本有言之則未嘗加損此法法所以各住法位則世
間相常住是巳然而此理以常住明世相則易以世
相言常住則難蓋世相者人情之所狎見故於以明
其理不亦難乎曾不知法法各住法位則相相常住
庶幾易明如妙樂波水之喻其理曉然抑開顯之意
本以理而格情不應以情而蔽理學者要當忘情體
究深於自得可也。


玄一八如來一代五時之化首見於此故玄義曰初教建立
融不融等要不過融別之二途而巳故以融不融對
言之但機有小大化有兼獨不必一向一向則不足
以引小入大故有兼言者有但言者有以融斥不融
者有寄融向不融者其於二味則又有圓融融通之
別來至法華則一切皆融開顯三諦無非一乘也然
言圓融對不融則偏圓之義融通對不融則小衍之
義不可槩論也餘如籤釋云云


玄一八圓乘一也於其未堪聞獨一則謗聞兼三則不謗何
也此亦未易曉今謂兼三必偏圓並陳彼雖於圓非
[001-0432a]
宜而猶有偏可入故捨其不宜而從其宜若聞獨一
則永乖其志所以謗也譬如飲食而陳二味彼於美
者而非所好於不美則反嗜之故取舍異焉若唯陳
一味而非所好彼且不食惡得不謗哉其理葢如此
若約秘密隱小而說則又不在聞者之例。


籤本卅今釋法華必判麤妙有約部約教之異義如常明
若據今經部無餘教雖無二判可也但對昔有偏

圓故約教惟揀於偏部總偏圓故分二別所以昔圓
以部兼帶故非妙以教無彼此故為妙譬之麤人細
人謂麤如偏人細如圓人而俱有過者圓有覆權之
失偏有隱實之過所以俱非是則在昔之圓義有與
奪與猶細人非謂麤也奪言有過不立妙名正如君
子小人其分自定以其與小人競則君子不能無過
焉類之可知。


玄一九法有麤妙譬亦如之此華所以例有麤妙也麤華則
狂華是巳文凡列六華譬六種人然人必約法通而
言之則前四時三教皆是也以其權實法異故譬之
麤華焉豈若蓮華多奇華實具足及蓮成亦落之義
以譬今經權實相即及非權實等由是言之則自昔
所謂蓮華三喻並譬今經妙法屬同體義者蓋正本
是文約今經部旨言之故也不然在昔人法既譬麤
華矣豈施權等又譬蓮華不應亦一四時而兩譬之
故此一義不可不明。


玄一九為蓮故華譬即實而權等則同體義明矣而又曰開
[001-0432b]
彼能覆約機情以釋者昔人以謂三喻屬同體機情
屬異體以為同異相違曾不知一出今文何特作異
義解耶以今言之亦無大異華本無殊見有開合自
蓮華明之謂之同可也以見者言之謂其異可也見
即機情之謂故知文旨須本根源大體苟明同異得
矣文曰教行人理同一理故同冥三德不當權實者
是皆至極法爾而然未契極理終難言會。


玄一九書以體釋禮今借以釋體體以釋禮正取君臣父子
體有尊卑同遵禮法之義禮以釋體正言善惡等雖
迷解有異而一切不出法性故曰云云舊或以下文
取佛所見等疑今開廢不同者說者云云今謂不然
須知凡謂體義無問今昔開廢皆當作此說如四明
云法性之體雖通一切如來所遊義局果證豈非正
同今文但彼說猶通於今則成開廢義也故不約開
權無以顯此經體徧一切不明廢權無以見此體妙
極諸法故知二義理實相符奈何強生分別而取舍
於其間耶若曰此文未論開廢者縱非正文豈全不
攝要知此文正顯今經開顯之妙何謂非耶委如類
云云


玄一十壽量非如非異之見證今實相之體記家謂之引同
夫非如非異者蓋體即中道故以遮照言之則其為
遠壽所依之本證今實相宜矣然三界之體一也而
所見各異克言正體孰當其實耶是亦未可定論自
其所見如異等言之莫不自謂各當其實謂之當可
[001-0432c]
也自其所見三界論之則未始定一直不思議妙體
而巳謂無當可也然以九界所見者妄也佛所見者
真也則佛所見諸法實相稱性證極亦得謂之當可
也然雖方其謂當未始而當方其謂不當未始而不
當謂無當無不當可也吾又焉能知之此其所以為
今經正體也。


玄一十論曰說智及智處皆名為實相故得文以觀智證體
如前引佛之知見及能見三界之相皆其理也以其
理不易明故寄能以顯所若克論此體獨彰性德正
應取一性為體方可得曰性家之體若以所顯能則
成宗家之體非今正意雖然要亦不可抗分約修門
說正為後代修顯此體亦不妨兼有此意。


玄一十今以圓融三諦為實相正體引金剛藏說甚微智為
證雖以辭異意同其初二句且是空有而巳如何並
證經體也故記有應以之釋意令說者於前二句以
妙空妙假示之則圓融三諦其旨斯成雖云等者然
以辭異意同義當俱體而空假二句體義何在此則
以合難離故得答中以離釋合則曰云云既曰不思
議空假則是圓融三諦舉一即三故得空假有即中
義中具空假義雖兼離合莫不指中為體以必揀修
取性故也若欲委知如四明光明句記及類論當自
得知不煩文也。


玄一十前以不受為謗此以不解為謗雖內外淺深之異其
為法一也然亦不無與奪焉今文不出有四謂斷無
[001-0433a]
等以其於法起執橫計成非雖稟內教見則成外所
謂學佛法外道者也亦是乖於實相而起魔見所謂
除實相外餘皆魔事是也使執而不舍幾何而不謗
法墮苦哉然亦可謂不受者直不信耳未必執以成
謗若今謗者雖本內教而其過餘甚。


玄一十一大凡私謂必助釋本文使非助顯亦必有意與文旨
合者非別自為說謂之私也然復此後特加私釋者
得無深意乎蓋前明離謗所以簡非也而不言謗者
何人能破者何法故曰橫破凡夫之四執等乃知前
所謂謗者則今所破之凡夫及三乘等是也其能破
則四句而巳故曰空有之旨正破此證等抑若簡而
不收則法無歸人為棄物今經何所開顯耶故曰既
不會正體攝屬何法是則前但空等執還為三雙權
實所攝於理無非體內方便則今經之開顯故復有
體者下一段文旨是知文有收簡破會其所以助釋
者多矣讀者詳之玄云體化佗之權實等正示開權
文也籤謂體達之體由開故達云爾言之雖易理實
難明當知本亦一理對機設教故分三異今經開顯
指權即實亦令圓機稱性體之故曰云云所謂化他
權實亦是但空之理約當分亦得名實自他權實亦
是但不但空相對言之故化他雖有權實皆名為權
等自行之權亦只是但中對圓名權此等權實今皆
開之於理無非同體權實圓妙三諦是也如是體會
斯得之矣。
[001-0433b]


若論佛之境界巳自難言況言極乎夫既云極乃曰
祇是十如權實似作局限分齊說却縱是經云唯佛
與佛究顯諸法實相不出界如者然亦不當便作此
示縱如此示學者亦不當作此會既不作如此示又
不可作此會畢竟如何但知不可作此示會便了。


籤一本四十四凡論設化機緣得益功由於佛可也而此及前文特
推功於法華之力其理何在曰是固在佛夫佛之所
以設化機緣之所以得益在乎一化大用而巳而佛
不自以為功歸之於同體權實法爾故曰若非同體
方便無以施開廢等然化不自化法復何有焉復歸
之於理經則曰天人羣生類皆承此恩力是固出於
理之謂也理無分別尚何力之有邪其必曰人事人
之力天自天之力夫如是佛之力猶法之力法之力
猶理之力理之力猶巳之力則一而巳矣若之何其
必歸之哉。


玄一十五籤一本四十五一家建立五時正約法華信解述領之文兼出涅槃
五味相生之說以判諸經布敘次第其義明矣而復
引華嚴三照證成何也故籤文料簡云云答中先出
二文各譬之意次明彼此相成之旨則曰今演華嚴
等謂非五味無以演三而成五故曰數雖不等結答
初問意也又曰涅槃以牛譬佛等則華嚴但成分譬
而巳若非一日三照成之無以見五味皆從牛出以
譬五味皆佛所說故曰故用兩經二義相成結答其
次意也所謂二義者兩經之義而巳政不必別作節
[001-0433c]
目釋也。


籤一本四十七籤曰秘密橫被無時不徧者意以華嚴鹿苑對方等
為難顯秘密橫被則皆得有此同座並聞今云大小
相隔則約橫論竪隱顯在機而巳或據此謂通法華
者誤矣又曰遂本居初者且約最初得以說大云爾
然亦兼別故遂而未暢文引大經從熟酥出醍醐以
證法華涅槃時味者特見其同味一意耳然亦應問
既同一味何以不云從般若出法華應答曰以在彼
經說故既說在涅槃又不何云從法華出涅槃應答
曰以約兩番熟脫從後說故兩番熟脫義見後文


籤一末初釋籤明華嚴不動不離而升而遊者凡列四家之說
至於藏師約四義謂時處等記主悉評其說且示之
云云今謂通途大體如諸師之說彼各一意亦既巳
評之矣如籤所示無不可者第其說不詳今得以申
之是應知有應體有機見有機應合明者故自如來
應體言之則全法界體起法界用一身無量身無量
身一身不合不散無施不可者應體之說也自其機
見言之則小大各隨所見如華嚴鹿苑大者見其大
而不見其小小者見其小而不見其大又安知所謂
大者不動於小而見大小者即其大而為小邪此文
機見之論也然則今云不動寂場而遊鹿苑等者此
乃判釋之家以其佛只是一而機見有異又據其化
儀有先後而佛無彼此故合機應大小以為一說宜
[001-0434a]
其曰不動不離而升而遊有以見不思議化用其無
妨無礙也若此苟得是意乃知諸家之說不無得失
佛之勝用未易評量故經曰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
上升須彌等與夫教門有脫珍著敝者皆其理也今
判顯密法輪正本大論故得引以為說何者蓋論因
經有云第二法輪轉夫第二云者必其初巳說與今
同故云爾初謂鹿苑彼未甞說而指言之故以彼機
不知推此眾之巳聞故知其為密教也故曰云云是
則秘密一教發迹於彼天台判之於此然後乃知爾
既曰密矣安得而傳乎使不可傳又何得此判耶此
如妙樂示之詳矣余亦甞因為之說委如彼示云云


玄一十八以十方此座等三對示秘密相乃見如來於法得大
自在無不可者而文有云俱說俱默籤復例云俱頓
俱漸等若使彼此說等而互不相知則亦應有秘密
定邪昔人因立兩種定教是還可否曰若據文義機
教此亦不無但非設此教意若使彼此機教無異又
何待以神力隱覆邪故知其不當別立也。


玄一十九籤一末九玄文只一巧為籤凡作兩文結釋之云云益文明種
熟脫三於種該二種為一乘頓種兼餘七教調停之
種文總以一巧為冠之乃寄調停種於頓種中說既
分二異故籤分釋之非謂別有其文也是殆見玄不
煩文籤釋之巧矣。


玄一廿籤一末十三諸餘集上四十五文殊答問偈玄文引之以證五章而籤文因對彌勒
釋疑言者葢深有所以一者答必由問示不孤起故
[001-0434b]
二者凡明難釋義必相關故則兼對為說一舉而兩
得也但其文簡密為自來講學之難余甞以四句中
其說曰合二文為一致彰疑難之各有影略於難釋
之中互形於潛義之內試詳言之夫彌勒之問因疑
六瑞而生故文殊因問而有答文雖相懸義實一貫
故得合之以彰一致方其彌勒欲問而文殊因伏疑
以拒之彌勒既知其意乃正釋所疑而傍兼請答故
曰彰疑難之各有亦得謂之潛難六瑞也故繼之曰
難云等至於文殊正申決答而彌勒因伏疑以扣之
文殊亦知其意乃顯釋所疑而潛答其問亦得謂之
潛釋也故繼之曰釋云等故曰影略於難釋之中互
形於潛義之內得今四句難釋煥然尚何艱棘之有
而置異論於其間哉。


籤一末十五夫五章之釋申一經大旨蓋各有所以名以名其法
體以示其性用以顯其功教以判其相固缺一不可
然以如來垂世立教意在修門急於機緣入道則莫
若因果之宗故以宗為主主者本也是則四意皆本
於宗推而言之則凡餘四章莫不顯於名歸於體彰
有用判於教相各當其義但記作此釋但約宗義云
爾非謂餘章之不如也然後世猶有明體而不言起
修者無不悖哉。


玄廿一一經既以五章為大旨故凡所說莫非是者而特引
此二文以其古佛事定舉要付囑顯出此二品故如
文云云抑又為下教行二釋次第張本則名體宗用
[001-0434c]
者約行之次也名用體宗者約教之次也雖通教行
正約行論故今玄文符行為次若引正宗者如開示
悟入即其文也餘文非要故略不引。


玄一廿三文以梵王譬法華最得自在之名故有所謂諸經或
於俗諦自在等此則簡歷別而取圓融即今玄文之
意而巳若以對光明經王之義則今昔之異互有通
局如類論云云又籤約譬就法以明者則空假各不
融攝不得自在唯中道遮照無妨故得其名或三皆
自在則當分言之各當其說初不相違。


玄一廿四如來常依二諦說法故二者不可相舍真而無俗則
世諦不立俗而無真則於道不明今釋妙名首引肇
師名實之論特借以啟言端未必全用彼意若據彼
宗旨天台判之多附通意則今所謂無相者直真諦
意耳籤釋之文是也真雖無名而不得不有名則又
曰無名無以顯法此妙名所以名實相之體是則一
家建言真俗權實兩行而不相妨礙者其皆出於中
道乎凡諸經教率多言之莫非此理讀者知之。


玄一廿四籤一末廿一名始於無名則名出於理名為萬法之始則法本於
名由是籤明名相生起故有名既依理理復依誰之
問答以理依無明無明法性體徧一切而卒於無所
依而巳今謂是猶未盡復應云雖無所依而能徧為
諸法之本一切諸法由之生起如淨名所謂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其說方圓信乎言道之難又曰名之與
體無明法性互為因依是猶離義若乃名即是體無
[001-0435a]
明法性依而復即此別圓所以異也故以二文為證
云云


玄一廿四有佛無佛性相常然則一切法性本皆法爾夫豈容
有生佛之異迷悟之端也哉奈何而言一切法本皆
佛法若是則法性之理亦有偏乎曰本妙之理一而
無私惟其無私故未始加損所謂性相常然是也但
依之者得失自殊所以悟者得也迷者失也得者得
其本然之理則能稱性證極故名此法為此之人法
失者雖未嘗失而不以此人為得是法故生佛之所
以異也又曰一切世諦於如來即第一義者此又對
眾生邊得世諦之名於佛無非第一義理本無二法
也故知迷者自迷以顛倒故見為世諦而體不迷故
無非佛法即第一義又曰今明言示之故言一切法
者正示向本有之一切法也極至凡迷可非一切乎
而所以異者情離不離耳佛以情離故見一切法本
來離相故一切法非復一切法見法自性從本示之
故楞伽所謂此四句離方名一切法又楞嚴曰離四
句巳此句方名無戲論法正此謂也凡夫以情染故
動輙墮四句見不見一切法之自性所以非也餘經
玄義明一五章惟今玄有約教約行之別云云是為
部旨而然為餘經亦通有耶即曰今明教行葢依二
文所出次第而立政不約此以論部旨設若論之自
有教相一章足辨同異何待此也但餘經未必有此
體前之用縱有其事未必有其文文事兼之者唯此
[001-0435b]
文為然故特用明二種耳。


玄一廿五談經玄義及教相一章合云約教可也而云約行者
有二意故一以名體宗用正符行門之次二以一從
四故且從行說故曰云云若彼妙記云寄行約教者
非今文意鹿苑小化其權一也或以譬草庵或以譬
蓮華譬草庵則化佗之權譬蓮華則自行之權其同
異如何故問答云云籤釋大略二意一約佛意二約
法體此知屬自行一邊而巳要必約機論方彰異體
故草庵須破破者破其情非破其法也若夫其法則
與蓮華所喻同體還為所顯耳。


玄一廿八凡示觀心即空假中當約心體本妙言之非待推度
而後得也今此云者姑即近情以示其端爾非所以
極論三觀之旨何則所謂空者緣生故空雖有亦空
也何待不見色質然後為空所謂假者即空只是假
何待必起念慮然後為假所謂中者即絕待處是中
何待不以有無思度為中余故曰此特示其端爾苟
能由之以體其妙亦何遠之有第恐初學昧於圓旨
故特發之也。


玄一三十解行二門葢一家入道之宗故三部解行昭然可見
諸文之下觀心一科尤為切著舍是無他術矣然復
須知有得失焉得在乎相濟而不偏及依教而無僻
其失反是蓋不止於偏失而巳甚至於能牽惡道今
文示之是也往往蹈其失者有之可不審哉。


玄一卅二悉檀是佛所說又曰是佛智慧則其為如來一化機
[001-0435c]
教之本也所謂欲知智在說不其然乎今天台以五
重玄義會釋之意將通攝一切教法故也若被緣利
鈍彼此皆通而此特云專為鈍者次第則異正據列
次為說則第一義一向居後故知專為鈍明矣不類
五章之次利鈍兼得故也但其文相少能條理耳。


玄一卅六夫第一義者佛法至極之論而有可說有不可說可
說者謂實相之理皆可以一切法實等四句言之故
知其理未始膠於一端亦即門門皆可以入實入則
證證則極極則不可以言語心行到故皆可說皆不
可說理無異致也大凡四門四句約教言之雖有通
別淺深說不說等及其至也唯一圓極不可說耳然
於初心或有得失如快馬見鞭影即著正路得也不
然則因句生著執為戲論又何貴於第一義乎。


玄一五十教起於無言非無言無以彰言說之妙言詮於至理
非言說無以知無言之極此佛所以常樂默然了所
證之不可說也而不得不有說為機緣之不獲巳也
淨名所以杜口葢達不二之理非言非無言之所能
契直以默然示之而巳此經不可以言宣者謂其理
寂滅非言辭分別所能到也大經生生等不可說者
示夫四教之說皆本於亡言所以先其言而泯之則
所言者皆離相寂絕安得而不泯耶由是論之雖不
言之妙一也而所以不言之旨則異矣所謂有因緣
故亦可得說者據今所釋則無明等十二因緣所成
眾生若以四種樂欲故如來赴之為說者亦得是四
[001-0436a]
悉因緣也。


為圓頓之機說即事之理可謂至矣夫言一切國土
依正等事也言常寂光者理也此猶分別之說若不
得其旨知有事理而巳未知所以事即是理故曰離
是無菩提謂事只是理無別理也惟其無別理故雖
不言理可也或但言事而理在其中說至於此可謂
得圓理之極也。


玄一五十五教證二道本教門中一難事具諸別釋今此云者直
言別教教道權實通局耳故文有若取地前為教道
等如籤釋云云然教道一也而約位有通局或以一
教始終為教道或以地前為教道蓋各有說焉夫以
一教始終云者此正如來於諸經中言別教則唯一
教道爾如云十地隔歷為引下凡為入地方便謂之
約說教道是也若以地前言者則以行從位故約行
教道止前三十心約行證道則登地同圓是也故進
退於是異矣若約行證道則指初地即初位句是即
其義無有別也苟能知此教證之說思過半矣委如
類論。


玄一五十六開權顯實之說玄文言之盛矣其所以為說雖各不
同要其大體體妙情麤之義為得其多如今文云一
切諸法無不皆妙則稱本言之惟其本妙則諸法權
實一而巳矣尚不當同何異之有尚不當開何施之
有然則所以為實施權者以機緣未宜此聞故一期
作差別說機情不解執以為實今圓機既熟會本論
[001-0436b]
開則知本妙不從他得故曰法本自妙麤由物情即
其謂也然則開同乎開異乎第深究之當自得矣。


論宗途者不可不辨不可甚其辨不可不辨者或所
傳之差所判之失恐悞後學固宜辨之使辨而不革
或宗旨巳定彼又惡能盡棄其所學而從我雖勿辨
可也則盍曰於汝安則言之然不可甚其辨者殆於
佛法起諍非所以示無我之道每讀籤記等文因彼
異判必詳辨之是固為佛法教門而然恐其疑悟後
學故也與其辨而無益不若聽其自化如必欲直之
難哉。


玄一卅四文引地持出四優檀那翻為宗印者所以證古師之
誤也然彼翻猶可爾以悉檀翻宗印則不可特以語
音差近且其數同故也曾不究彼文旨與今悉檀意
義全別故知其非雖非文正意而所謂四優檀那者
文義亦不易明一末卅七籤釋以謂彼經雖是大乘欲明攝法
及為初行且脩此四云爾故知祇是小教三印然以
文中教行兩釋印是楷定不易之論且曰佛所傳授
等詳其旨義又不止謂小乘法印而巳此所以難明
余謂不然凡所謂小乘者葢漸化之始雖未盡教理
苟非小乘則大乘不立非戒定慧亦無以為入道之
本所以大經扶律談常凡諸經教必尊之尚之正為
是爾故知其為大教之權輿佛法之正宗何莫由斯
道也後學不達而生優劣之論豈識所以佛化元本
者哉。
[001-0436c]


玄二二當分者謂偏圓大小各當其分而未始踰越也跨節
者謂越彼當分開小即圓無非真實今文言之是也
而文有相別理融離易之論如籤釋云云此直以二
義申其問難而巳未言其意也意則施開待絕二妙
之旨也故曰當分通乎一代等惟其通乎一代故時
有今昔教有偏圓皆當分也跨節唯在今經即開彼
鹿苑之麁無非今經之妙越彼二味二乘於中而非
顯入故得其名若夫佛意則本在於大通前四時三
教皆跨節之意非適今也由是言之當分在昔以今
則相待之義跨節唯今通昔則佛意之說所謂跨節
者今經部旨而巳矣無他說也。


玄二三言不並出語不相到雖相為後先亦未免乖異克實
論之不當前後所謂此法即妙此妙即法無二無別
庶幾可也今以名義為言故互有前後然則題標妙
法從名便也解釋從義故先法後玅故曰雖復前後
亦不相乖是也。


玄二四凡諸評舊使其說無足取不若置而勿論與其義有
可不而盡奪其說不若與其可者斥其不可者足以
見吾之公論而伏其短此不可不知。


玄二四舊釋妙之一字玄文凡舉數師之說而曰但破光宅
餘者望風據彼所立義約今昔因果有廣高長狹下
短之論今凡作二十四難云云又觀師以三非三等
為說今謂一往與之各得一偏之意可也二往奪之
雖知以昔對辨曾不言其所以妙者果何如耶至於
[001-0437a]
開顯之旨全不涉言其無足取一也以光宅較之其
廣高長之義雖若可用其間矛盾處多如言法華不
明佛性說長遠壽量則曰猶是無常神通延壽是不
知本迹之要也此皆以法華下於他經安在其獨顯
乎況全不達部教兼獨開判之旨故今家以昔形今
顯今非妙反昔非麤以例廣等全成倒置及以四一
有無縱而斥之宜也。


義例曰夫觀心者義為三種此其一也云云益法行
根性烝於觀心約行有所不待故於事法隨所見聞
皆得以覽境歸心隨文作觀故曰隨聞一句等夫曰
一句則句句皆然既曰攝事則事事皆妙所謂言言
見諦句句朝宗未有一法而不與心境會者苟會諸
心境則境觀必融道斯得矣旨哉攝事成理真學行
者入道要門此語本出今宗奈何謾不加省而反為
他用惜哉。


○玄義第二



玄二十義有所當者不可不因理有所短者不可不革如向
評光宅是理之所短得以斥之彼有體廣位高用長
之目是理之所當得以用之何者葢今經妙體不出
十界三諦非廣高長而何但彼得其言不知其所以
言有其名不得其所以實故為今所陋今既得其實
雖用彼名無咎夫既十界互具三諦融即不出一心
更無前後一異並別則妙旨斯彰又豈直名實而巳
哉抑體廣用長者法也位高者人也人必即法法必
[001-0437b]
顯人而以人介於其間者則貫攝之意也惟其得是
體用故所以位高非位高則不足以得是體用推是
而言義不可盡此天台所以長於用與獨拔古今者
也。


玄二十一夫心一而巳而有具不具即不即等不等者所謂若
非圓心不攝三千則凡圓心無不具者豈十界心而
不具乎豈有即不即等不等之異乎所以體廣用長
之妙亦即心其更無別法若論此心人誰不具何法
不然豈待知而後圓觀而後妙但一念情生遂起分
別即不能具況即而能等耶雖然直下體之何往弗
具若以今文對止觀以辨同異者則彼委悉於今今
復顯要於彼以其妙旨則無二也抑又止觀約本示
之從本顯具易明今約末論從末會體為要故以心
具推一切心則等於佛心以等佛心推於究竟則極
其果用雖若次第理非異時一念圓明無法不顯思
之之囑良有旨哉。


玄二十二前約十界三諦以示妙又於巳心觀具以示觀此承
南岳用三法以釋法葢上下相顯爾夫以十界言之
雖不開心法及以依報而於眾生法則開之所謂因
果及一切法是也故知法相互有開合其為妙體該
攝一也三法本出華嚴今引以釋妙者部旨雖異開
未開別通而論之彼以無差為言今以妙法為義故
妙即無差無差即妙但言無差未必彰妙今言妙者
理必無差是知用與隨宜不必一槩文明眾生法妙
[001-0437c]
故以六根言之要不出三諦之理在今文則曰佛之
知見肉眼即五眼等央掘則曰具足無減修大品則
曰一切法趣等明佛法妙以權實二智言之明心法
妙以觀心實相言之其理一也但以此意觸類長之
無不可也。


三法名略今以十界因果廣之而有
通局之論故曰云云謂一往眾生之名通該凡聖二
往唯局九界故不通於佛及唯在因者揀非心法之
在因也其說甚徑雖有他說亦以疏矣既曰及一切
法則今三法不特正報兼亦通依方顯此經妙該依
正不然何謂不語三千開權不遍若論心法本亦該
通而曰定在因者且據心法屬巳約因心造法言之
故得以心例佛等而彼以心法為非因果豈知此乎
又復約三法各具論者則心佛眾生俱通因果以例
迷悟亦應可知雖則互通至於從局還歸上義云云


因果通局者事用也三無差別者理體也故籤
有理體事用之釋葢各當其義夫言理體無差謂三
法雖異一性平等雖因果自他迷悟之別其為理性
一也又曰心造有二等則三法各具事理三千所以
因果理一自他何殊止觀約之以成妙境一念三千
故曰不解今文如何消偈蓋若不了一心具法之妙
將何以消三無差別之旨理雖一致文旨當分初約
事理通說故以三法為差別一性為無差次約能造
心對生佛說則成三法各具二造為差別既該二造
復當通以事造為差別理造為無差若以會籤文則
[001-0438a]
事理俱理事理俱事雖兼通各二義皆得以為差即
無差無差則差大旨無別也亦猶四明所謂兩重總
別而皆指歸事中一念正合彼輔行之意也若曰彼
佛法界者既明三千亦兼於果而不專在果無非圓
其理性故也。


玄二十五十如之三轉十界之離合通對別對無非三諦者葢
法體圓妙故施之文義應於名言宛轉合變無適不
可奈何於中而起定見苟得此意三諦不離而曰得
意為言空即假中謂空則即假而言空言假則點空
而設假謂中則即邊而言中故三皆即中所以一中
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假空例然故自亡言之則非
一二三以照言之則而一二三亦得謂之覆疎也言
雖前後不出一念此三諦所以不縱不橫名為實相
唯佛究盡豈言思所到邪。


玄二十五若論權實妙體只是佛所證三千毗盧身土尚何境
智能所之有而曰是諸佛二智之境者葢約因修寄
果示迷而說自佛言之所謂唯一真如智獨存者斯
言得之矣又以二智通貫三周則曰云云謂莫非此
十如是境權實之法也故知本迹二門一部所說亦
豈出此以其理無所存徧在於事三千諸法無非實
相然則諸佛以之究顯眾生以之所依心法以之本
妙此經以之開顯皆其旨也學者尤當盡心。


玄二十九指的妙境出自法華則止觀不思議境一念三千本
於此經十如是文也文曰不語十如因果不備則十
[001-0438b]
如者因果法耳是何足以為指的乎今謂若前九如
其義猶通此應須指本末究竟等一句方見其旨何
者謂本末則九如所以皆究竟等者即今文曰所歸
趣處既曰歸趣則有事有理理則三千諸法皆究竟
等所謂生佛依正假實至於初相後報本末相在無
有一法而不等者所以等者三諦而巳矣故得指之
為妙境本委如別示云云若約事說則止觀所謂地
獄界以癡法為究竟等推言十界各指一法為所歸
云云由是始得定前九如各所歸趣即此一如之
別相也由是明之則事理之極指的之要莫過此究
竟等一句不本於此更指何邪文又曰今不依此三
法具足為究竟等者若論三諦皆不思議何容一是
二非此亦一往以究竟之言形於二諦云爾實言三
皆究竟方名為等亦何取舍於其間邪。


玄二卅二三觀之妙融歸一心不出一念而有三相理頗難明
情未易曉今以夢喻示之庶可髣髴矣文曰如於夢
中修因得果則知夢事該於本末既皆宛然豈非假
乎皆不可得豈非空乎夢之心性不有不空豈非中
乎如是分別只在一時故不前後亦不一異故非合
散如是體之非妙而何。


玄二二十修性善惡亦教門一節目之義據玄釋如是性有曰
四趣惡性相義者黑自分性純習惡業故難改變如
木有火性等此言性分之性所謂久習成性是也第二三十七
釋因其不可改之言則曰約理則本有之性不可改
[001-0438c]
在修則性分之性不可改則又兼本有之性言之夫
不可改一也而有修性事理焉一往雖然使性分之
性當處無生何不可改之有若理性之性以隨緣時
容有轉變但不變之性未始改耳抑又以能生之性
言之如地有生性雖美惡種別皆能生也故遇其善
則為善遇其惡則為惡克論其性本非善惡所謂性
惡融通寂滅是也以融通故容有轉變以寂滅故性
未始改非若惡習之性唯惡是從而巳故曰不同染
中之惡即修惡也以其性融則彼惡非惡此又見修
惡即性惡之旨也故復與止觀不思議境初界如對
論則彼該修性此是修中之惡性耳。


玄二廿三佛菩薩類也而有因果之殊因果猶通須知別義以
通則偏圓各有因果別則偏因圓果理方的顯夫惟
佛界唯圓則性相體三即理性三軌故曰一切眾生
即菩提相等為緣因則宜指煩惱即菩提為了因而
玄以智願不失等言之則是聞法種子豈性德之謂
乎故籤以理性大體正之云云謂名雖通修旨實歸
性方稱此三皆本有性又位則理即繼之曰後七秪
是修德三法謂力等即發心義當名字以去所以若
因若果始終皆約行論並指圓教為佛界也文曰如
是釋者可不異前正謂與前偏教異也。


玄二廿四文有上下互指而意不可曉者如前此明伏無明生
方便者應攝圓信指在今文至此自合論之而不言
者反指前說其意各有以所以前不論者意讓今圓
[001-0439a]
信為相似即佛故不應在菩薩攝也今不論者其意
既發於上矣豈有圓頓即佛而生方便土邪故亦置
之復是文略其實正顯圓人始終皆佛界故也又曰
因緣云二莊嚴等者點合示離也謂約能顯說智亦
具三等無當作應字之誤所謂緣能資了了能發正
是也此中法相正同不二門性指三障是故具三等
即修性各三義也。


籤二五十一舊論涅槃部中四教始終皆知常住安得於中復論
被接不然其七二諦文如何消邪或曰義亦通論但
是接行不接解耳多不取此說今謂接行亦未失也
此文既曰涅槃解即而行不即豈非約行不即亦得
言接耶況以解行證言之通教正當證位論接何直
解行而巳。


玄二廿九法門殊散名相廣略小大一多以論結攝初無定法
惟其義而巳矣如此文中以百界千如縱橫之法結
歸三諦不出一心稱一切教攝無不盡故籤以三意
示之云云然以涅槃諸行無常及七佛通戒之偈約
小乘教本結今妙教者此亦三意一者名通義別二
者以小例大三者開顯妙旨如文可知云云


佛界眾生界一如無二如此佛境界所以不離眾生
界眾生界不離佛境界故曰一佛成道等又曰眾生
自於佛依正中等又曰阿鼻依正等皆其理也由是
言之法無定法無定法故妙妙故雖非諸法而不隔
諸法譬如摩尼映於五色隨色變現而彼摩尼自性
[001-0439b]
未甞異也是法亦爾本無自性惟其情智取之而巳
矣然而此理未易究言政使言之亦不能盡所以籤
記等文每至於此直科節點定而巳未甞廣其言衍
其義也正為此理不易明故意在學者研幾自得惟
根器之淺深隨小大之所得各足其分至於極而後
巳往往因其不委多不盡心則又為來學之病也余
故得以併言之。


玄二卅一至微而廣大至近而莫窮者其唯心法乎故語甚廣
大雖佛法之高眾生法之廣莫不悉具在是心法中
而不得其朕所以甚微也言其莫窮雖所具生佛之
高廣而不離乎一念所以至近也今明心法必對佛
法眾生法言之故曰前所明法豈得異心而有差無
差之異於初心入道則有難易之殊然以無差言之
何高廣之可揀以差別言又豈得攝生佛觀之為易
邪故文以無差而差揀生佛之高廣於初心為難以
差而無差取心法之近要觀巳心則易故曰云云文
特以三無差別句介於難易之間者則成上貫下之
義亦文之法也。


玄二卅一文引華嚴凡為二釋初約觀具釋則曰法界即中等
輔行所謂但觀理具是也次約起心釋則曰觀一念
心起等葢有合乎變造也應更作二義申之一者隨
心示妙二者約事揀夫惟隨心示妙則不問善惡迷
悟因果之別皆可即心而具具無不妙所謂一念之
中悉皆備足是也夫唯約事揀心則有所謂當自選
[001-0439c]
擇之誡果如所云又安在其為隨心示妙邪故知二
文不可一准苟為不然未免矛盾又籤曰心之所遊
者謂圓頓教凡言能所其體本一豈容有異縱或言
之亦義云爾定計則非其諸名相莫不皆然又曰千
法皆三故有三千此言三千之數極得其要不可不
知也修觀行者必依四性三觀入道而此一文既簡
且明最為顯要如曰觀心自生心等其言可謂知本
矣自此推知則心無生力故非自緣無故非他合無
故非共離則何有故非無因離四性外無一法可得
故空空不自空因有而後有空假不自假點空所以
設假假有之有非實有性空之空非蕩空非假非空
此中道所以畢竟清淨也故今一家觀門學者不可
不必通而默契也。


玄二卅三約法揀心者明觀境之要也從心示妙者啟具法之
端也夫既啟其端故此問不得不設云云然非正示
境觀未暇詳明姑指三喻例見於彼而巳第二五十七籤復對生
佛揀各具所以意在以心通彼二法亦使心法莫不
顯妙今既指彼止觀意令說者以彼例此示其皆妙
至於後諸大節悉會顯此旨此旨者何心具之妙旨
也。


玄二卅三妙固極美之稱而義有通別有以當分而言妙者如
第二五十八籤記所出離斷常中等有以究竟言者如法華名妙
是也有以待絕言者如今釋妙字冠以二妙是也夫
以相待為妙對麤以彰其妙也對麤以彰其妙妙未
[001-0440a]
足為妙也以絕待為妙則無適而不妙也無適而不
妙麤亦未始麤也要知二妙所以論者以其部旨明
開判故故曰相待論判絕待論開非他經所得與也
前文曰但舉一不思議此釋妙字正當以理揀情則
唯一絕待更無思議之可待也既無可待是則相待
巳在其中更不立必別立也而止觀為成觀故故必
揀偏取圓故以相待義似於別意顯圓頓以為所修
此待絕所以對明思議不思議所以兩立也今則不
爾者却對止觀形今部旨則圓通今昔文曰圓中約
時待絕俱妙者今圓也餘味約部者昔圓也以昔圓
則相待為麤絕待為妙故或麤或妙也若前三教則
在昔之偏為所待所絕故一向為麤至今經被開始
得稱妙則前待絕俱妙也然則文曰待絕滅絕而又
曰更無非待非絕者謂此待絕不絕則巳絕必破無
明顯中道故更無別雙非可論況今待絕體是理性
理性祇是非待非絕故無別有也然而他文或亦言
之者文各有旨不可一槩此彰理性妙極無餘故更
不論也彼以絕待猶屬教行望所顯理約悟而論故
明雙非二皆滅絕所謂滅者體本是寂滅之謂非別
有所滅思之可知。
妙玄格言上
[001-04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