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55 觀音經義疏記會本-隋-智顗 (master)


No. 64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義疏記會本卷第一


【觀音義疏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譯疏二初釋題目二初正釋題。


觀音義疏卷上


【記】義者宜也謂解釋經文使合宜又義理也斯蓋
智者入法華三昧於觀行位中見第一義理以此
義理解今經文疏者通意之辭又音疎即疏通疏
條之義也。


○二說記人。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灌頂記


○二釋疏文二初預分章段二初敘二家三段。
[001-0110b]


此文既別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謂初問去
為序佛答去為正持地去為流通復有云經家序
者為序無盡意白佛去為正持地去為流通。


【記】此品既是讖師為北凉沮渠蒙遜別傳于世故
涼陳巳來講者甚多於是分節經文三段有異。


○二今師下示天台多種二初泛明多種分文。


今師有時亦作三段有時不作三段名但分為三
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地歎或為四章三如
前四者聞品得益或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
種分章隨人意用也。


○二若作下正依三段節目。


若作問答分章則有兩問答初問答明觀音樹王
冥益等義後問答明普門珠王顯益等義。


○二就前下正釋經文三初前問答二初分科。


就前問答為二一問二答就問為四一時節二標
人三敬儀四正問。】


「爾時。」


【○二一爾下隨釋二初問四初時節二初釋字義。


一爾時者爾言即也。


○二即是下明悉檀二初別釋相四初世界。


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巳訖次說西方觀音弘經
之時故言爾時。


【記】東方西方隨機樂欲。


○二或可下為人。
[001-0110c]


或可大眾巳聞妙音弘經歡喜巳竟宜聞觀音發
心生善之時故言爾時。


【記】或有根性聞於前品巳得世界故云喜竟今聞
此品即生宿善。


○三或可下對治。


或可時眾疑於妙音若為利益上來說法破眾疑
情巳竟時眾有疑觀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時故言
爾時。


【記】疑破解事屬於對治疑破悟理屬第一義今從
解事當第三悉。


○四或可下第一義。


或可時眾機在妙音聞即得道如二土菩薩得道
巳竟八萬四千悟理之時須聞觀音故言爾時。


【記】二土者謂淨光莊嚴土八萬四千隨妙音者此
土華德及四萬二千天子因彼菩薩來往得道今
八萬發心悟在觀音。


○二諸佛下總明悉。


諸佛如來不空說法有四悉檀因緣爾乃為說正
是敷演四悉檀時故言爾時也。


【記】如來如鼓四機如桴擊之有聲聲不孤發今乃
四機扣佛之時也。】


「無盡意菩薩。」


【○二標人二初釋別名三初中道對小。


二標人者即是無盡意也名無盡者非盡非無盡
[001-0111a]
為對小乘名盡故言無盡小乘明盡為對盡智無
生智滅色取空之盡故名無盡也。


【記】此菩薩名由證中立中必不偏今偏從無盡者
為對小乘是滅盡法特彰中道性無盡故小乘盡
智者謂我見苦巳斷集巳證滅巳修道巳如是念
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無生智者謂我見苦巳不
復更見斷集巳不復更斷盡證巳不復更證修道
巳不復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二又云下三諦明圓二初總示。


又云何無盡所謂空不可盡假不可盡中不可盡
故言無盡。


○二大品下別示三初圓空無盡。


大品經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也。


【記】揀折示體故云即色是空應知體空通衍三教
通則但體生死即空此偏空也別圓能體涅槃亦
空此中空也離邊屬別即邊屬圓今在圓也圓中
名空此空無盡。


○二又大下圓假無盡二初引經示相三初大集
約八十明假二初本土所修。


又大集經釋無盡意東方過十恒沙國微塵世界
國名不眴佛號普賢純諸菩薩無二乘名但修念
佛三昧不滅不生不出心行平等猶如虗空是為
念佛即見佛時即具六波羅蜜得無生忍所謂不
取色即檀除色相即尸觀色盡即羼提觀色寂滅
[001-0111b]
即毗黎耶不行色即禪不戲論色即般若也。


【記】此是妙假具於三觀不滅故假不生故空不出
故中蓋不流出二邊故也此觀觀佛具觀三身至
分證位名為見佛一切佛法無不現前且舉六度耳。


○二身子下依法立字二初身子問。


身子問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


○二菩薩答。


答曰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
初發無上菩提心巳不可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
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
可盡眾生性無盡教化眾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
盡故無盡是名菩薩發心無盡又檀波羅蜜無盡
乃至方便無盡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
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意也。


【記】具彰願行願行無盡名於此立因緣果報即依
苦集立誓因緣集也果報苦也為一切等依滅立
誓以一切智及五分等佛果法故眾生性下依道
立誓以順法性教化眾生知道法故皆云發心知
是立誓又檀下依誓立行萬行皆為檀等攝也稱
波羅蜜行到果也若願若行皆無作故方得無盡
凡八下結上願行皆即法界是故皆含一切佛法。


○二又淨下淨名就二諦明假。


又淨名云何謂為盡謂不盡有為何謂無盡不住
[001-0111c]
無為。


【記】有為是俗可盡之法無為是真不可盡法小乘
智淺盡於有為住於無為故歸灰斷圓人觀俗即
是妙有故行萬行觀真能達不空之真是故不住
三無為坑是故二諦皆是常住不思議假故名無
盡。


○三華嚴約十藏明假。


華嚴有十無盡法門。


【記】新經二十十無盡藏品云菩薩有十種藏三世
諸佛皆說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
藏念藏持藏辯藏乃至云此十種無盡藏有十種
無盡令諸菩薩究竟菩提何等為十饒益一切眾
生故以本願善迴向故一切劫無斷絕故盡虗空
界悉開悟心無限故迴向有為而不著故一念境
界一切法無盡故大願心無變異故善攝取諸陀
羅尼故一切諸佛所護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是為十種無盡法能令一切世間所作皆得究竟
無盡大藏。


○二如此下結經明假。


如此等經皆就假名分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以
明無盡意。


○三又如下圓中無盡二初引經示相四初勝鬘
約佛法明中。


又如勝鬘經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
[001-0112a]
常住。


【記】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法無不中中故常住常住
故無盡。


○二大品約法界明中。


又大品經云一切法趣意是趣不過意為法界意
則非盡非無盡如是無盡例如非常非無常是乃
為常。


【記】法界體是大總相故諸法皆趣如提綱領毛目
悉歸造境皆中何法非總今特言意盖為釋經意
為法界理必雙非名無盡者名偏意圓故例真常
實無邊倒今釋無盡上下皆然。


○三淨名示即邊是中。


又淨名云法若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
是空空則無有盡與不盡故知非盡非無盡是真
無盡義。


【記】空有當體皆是圓中中性不改豈可有盡此之
無盡蕩二邊情是故能空盡與不盡故知下結成
圓中是真無盡。


○四大品明諸法皆中。


又大品經云癡如虗空不可盡乃至老死如虗空
不可盡色不可盡乃至識不可盡。


【記】修惡全體是性惡故十二因緣及以五陰一一
如空常住周徧非當宗義此文莫銷。


○二如此下結經明中。
[001-0112b]


如此等經皆約中道之理以名無盡。


○三通達下從德立名二初正立名。


通達空假中三諦之法不可盡故名無盡意菩薩。


【記】能達之意從所達法得無盡名學者須了意即
三諦無別所達能達亦無若其不然非無盡意。


○二亦名下例諸法。


亦名無盡心智識色受想行等義不可說不可說
不能具載。


【記】心智五陰及一切法既即三諦故皆得立無盡
之名。


○二菩薩下釋通名三初對梵翻名。


菩薩者外國云摩訶菩提質多薩埵此云大道心
眾生。


○二約華釋義二初釋眾生二初通明因果。


始心行者為煩惱所生二乘為五分法身所生六
度菩薩為福德所生別圓為中道所生故大品云
如來身者不從一因一緣生如來身。


【記】能生實法所生假人始自凡人訖尊極人莫不
從於眾法而生。


○二別明菩薩。


菩薩為眾行生故言眾生。


【記】從於無盡眾行而生故曰眾生。


○二發心下釋餘字。


發心求佛故言為大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
[001-0112c]
言成眾生。


【記】又約上求下化而釋前以眾行生巳假人今以
道法成他眾生。


○三廣釋如別。


廣釋菩薩義如別記。


○三敬儀二初分經。


三敬儀者為三一起二袒三合掌。】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二起者下隨釋三初釋起二初事釋。


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菩薩於佛備其二儀故
言起也。


【記】禮即曲禮彼云請業則起請益則起鄭氏註云
尊師重道也起若今摳衣前請也業謂篇卷也益
謂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之今無盡意欲請觀音
利他之業欲益巳心菩薩之行故從座而起。


○二觀釋三初約空論起。


觀釋者菩薩常修遠離行故言起亦是契諸法空
空即是座於此空無所染著故言起也。


【記】文有二意初明空觀不著諸法次明空觀自不
著空故名為起。


○二又菩下約假論起。


又菩薩安住空理理本無起愍眾生故乘機利益
故言起。


【記】即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也。
[001-0113a]


○三又中下約中論起。


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
起起即實相亦起眾生實相故言起也。


【記】中道遮照皆絕待對故起不起無非中實即遮
之照名不起之起此起自能起發中實亦能令他
起發中實。


○二偏袒下釋祖二初事釋二初約西土。


偏袒右肩者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
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


○二此方下約此方。


此方以袒為慢然古有須賈肉袒謝於張儀露兩
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


【記】言須賈謝張儀者合云張祿字之誤也元是茫
睢魏人也初仕魏與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以睢
為賢私賞金壁及牛酒須賈嫉而怒之使還讒睢
於魏相魏齊云茫睢以魏密事告齊魏齊大怒拉
脇折齒遭簀卷棄之廁中睢不死求守間者出之
睢既得免易姓名曰張祿隨秦使王稽入秦見昭
王昭王悅之拜為客卿稍遷左丞相後須賈為秦
使睢乃微服而出杖於路賈見而大驚問睢曰復
說於秦乎睢曰逃亡之人免死而巳何敢說秦乎
又問睢曰秦相張君子知之乎睢曰主人公亦得
接近賈曰今欲因子請謁張君於是同詣下車守
門者驚起正色賈疑之睢入而不出賈問門人知
[001-0113b]
是秦相失色戰懼脫冠肉袒請入謝罪睢乃數而
怒之及賈使還睢曰為我報魏君令斬魏齊不然
我將圖魏矣魏齊後乃自縊魏王斬首送秦。


○二觀解。


觀解者覆露表空假二諦又表權實實不可說如
覆左表有冥益權於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


【記】以事表理既成法門可以修觀故名觀解。


○三釋合掌二初釋合掌二初事釋。


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
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
以此表敬也。


○二觀解二初表權實。


觀解者昔權實不合而今得合。


【記】昔分今合順部表觀百界一念權實昭然。


○二又五下表事理。


又五指表陰仁王經云法性色受想行識此即實
智真身亦有五陰也應化因緣亦有五陰也眾生
性德之理亦有五陰也眾生生死果報亦有五陰
也聖人為化眾生示有應身五陰是則權實陰殊
若眾生法性理顯聖人亦息化歸真權實不二合
掌表於返本還源入非權非實事理契合故合掌
也。


【記】迷殊悟合法性五陰凡聖豈殊但聖出纏眾生
在染染中性陰起生死陰以為能感故使聖人出
[001-0113c]
纏實陰起於權陰而為能應感若復性應則歸真
故以兩掌表今方合欲令行人即觀事陰合於性
陰。


○二釋向佛。


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亦是行人分
證權實合向於究竟權實合故言向佛也。


【記】文唯觀解而有二意初直明向佛次兼合掌明
向義。


○四正發問二初分文立意三初帶總分節。


四發問者此下有兩番問答初番問觀世音後番
問普門前問為三一稱歎二標所問人三正問。】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二大經下問答功德。


大經云汝具二莊嚴能問是義我具二莊嚴能答
是義今無盡意具二莊嚴欲顯觀音二種莊嚴諮
發如來如來究竟具二莊嚴當答此義。


○三釋論下簡示今問。


釋論云問有多種不解問試問赴機問今無盡意
即是赴機問也。


○二世尊下依文釋義三初釋稱歎。


世尊者即是稱歎尊號十號具出釋論用彼釋此。


○二觀世音下釋所問。


觀世音菩薩即是標所問之人也具如前釋。


○三何因下釋正問二初問能成因緣二初別取
[001-0114a]
境智。


以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因緣。


【記】境是機感智即聖應感應名局因緣則通。


○二若就下互通凡聖。


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
緣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以是
因緣。


【記】因親緣疎互論因發互論緣助。


○二名觀下問所成名號。


名觀世音如上釋也。


【記】因緣是實法名號是假人攬實成假也。


○二佛答二初分科。


第二佛答即為三初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就初總
答為二一明機二明應就機為四一標人數二遭
苦三聞名四稱號。】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二數者下隨釋三初總答二初貼文二初明機
四初標人數二初舉多數三初牒經略示。


數者十法界機實自無量而言百千萬億者此乃
通途商略業同者。


【記】經文所舉百千萬億非謂十界共有此數蓋指
一業有如許人。


○二如一下同受一苦。
[001-0114b]


如一地獄界大略是同其間優降復有何量如一
獄復有百千萬億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復有百千
萬億罪人是罪業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


【記】以苦驗人知同一業若不然者那得同受一品
苦邪。


○三將此下以例諸趣。


將此意廣歷餓鬼畜生脩羅人天皆亦如是故知
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


○二所以下明多意。


所以舉多數者明百千萬億種業遭苦稱名一時
有機一時能應皆得解脫何況一人一業一機獨
來而不能救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觀深應大也。


【記】凡地發心尚能徧攝果中濟物豈有所遺境眾
等者機新若多應火必盛。


○二遭苦二初成上義顯無量二初以別業該同
受。


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諸苦惱也此語成上義上百
千是業同此言諸苦惱一苦惱是一業者凡有百
千萬億故知有諸百千萬億上明數同下明業別。


【記】上言百千是同業者共受一苦今言諸苦即是
有諸百千萬億。


○二用此下以此意歷十界。


用此意歷十法界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也。


【記】界界有諸百千萬億華嚴明數極至不可說不
[001-0114c]
可說。


○二今言下對別答彰徧該二初明總答。


今言受苦惱者正是現遭苦戹也此苦由於結業
果多故因亦多此即總答文略而意廣徧該十界
不止人道而巳。


【記】文略意廣上明諸苦實徧十界苦由惑業即顯
能脫十界三障廣豈過此。


○二後別答。


後別答中文廣而意狹別舉人間七難而巳故此
處總答也。


【記】文廣意狹別答七難約觀行解始通三乘今之
總答文該十界。


○三聞名二初遭苦聞名共作機。


三聞名者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惡合為機此即
明文。


【記】由過現惡故遭諸苦復由二世之善而得聞名
妙玄云從闡提起改悔心上至等覺皆有善惡相
帶為機。


○二聞有下四聞三慧俱能感二初釋相二初別
指四教四聞。


聞有四義如別記。


【記】三藏能聞所聞皆是實有通教即空別教即假
圓知能所皆是法界聞既有四思修亦然故大本
疏解我聞有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
[001-0115a]


○二若能下正示圓教三慧。


若能如是通達四種聞義即聞慧心無所依無住
無著即是思慧一心稱名即修慧。


【記】前三聞慧不得圓聞圓教聞慧四種徧達達四
皆是不聞不聞即聞而思何依何著二慧導行一
心稱名名圓修慧。


○二此文下結示。


此文雖窄三慧意顯。


○四稱號二初牒示事理。


四稱名者稱名有二一事二理。


○二若用下各示稱念二初事二初明一心。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
如請觀音中繫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
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
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


【記】有相續一心有數息一心。


○二明稱名。


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
歸命之辭皆是事一心稱名也。


【記】今文但稱所歸之名未稱能歸之辭故是略非
廣。


○二理二初明一心。


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
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
[001-0115b]


【記】心有生滅不名為一今達心性非四句生既本
不生亦復無滅乃名一心然立一心對他成二若
無一無心則無諸無法畢竟叵得名理一心言達
此心者即是體達事中一心。


○二知聲下明稱名。


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
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


【記】既達心空從心所生一切皆空故令聲響能稱
所稱皆非生滅故曰理稱事未必理理必具事以
此為因安不感聖。


○二明應二初分科。


二應者先明應次明解脫。】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應有下隨釋二初明應相二初判偏圓益相。


應有多種三教之應應不一時圓教觀音一時圓
應。


【記】三教作意應不一時圓任運應一時普徧。


○二眾機下明機應速相。


眾機戹急應速一時聞即稱是機速稱即應是應
速。


【記】觀音應赴心內眾生眾生機感心內觀音若不
然者不徧不速。


○二皆得下明解脫二初約多機顯圓應。


皆得解脫者即是蒙應利益也皆者非但顯於多
[001-0115c]
機眾益亦是顯於圓徧之應也。


【記】故前釋人數云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觀深應大。


○二或時下約三速再貼文。


或時為機速應速平等利益速貼文。


【記】經云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如
何觀之能令眾苦普皆解脫說聽之者宜善思之。


○二問十下料簡二初明十界機應俱時徧二初
以多機差別難。


問十法界眾生無量機既無量云何一時令得解
脫。


○二答譬下以四事圓普答五初以四喻示。


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財具大勢力眾子
在難即能俱拔之。


○二菩薩下約四法合。


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聖財無量
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


○三安樂下引此經證。


安樂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化
世即此意也。


【記】智慧寶藏證財智二。


○四又如下又三喻顯。


又如毒龍罪報尚能以一眼徧視一切視之皆死
何況菩薩種智圓明耶又如磁石亦類明鏡。


【記】五又如下示三昧力。
[001-0116a]


又如入王三昧力一時十番利益一切此義具在
大本玄義。


【記】中道為王統攝二諦一心圓入十益普霑觀音
入此三昧即是偏入一切眾生心性常以三昧之
力與其十番之益但由機感親疎致使利益淺深
王三昧在妙玄第四十益在第六。


○二問一下明一心事理立能感二初久稱無効
問。


問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秊不蒙寸効
何也。


○二散心乖法答。


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途無取何能感
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口何能致影響耶。


【記】若能一心稱於事理其猶形對影生聲騰響答。


○第二別答二初分科敘意二初分科。


第二別答為三一口機感應二意機感應三身機
感應就口機為二初明七難次結口機。


○二敘意二初敘他師意三初立三機三初有人
下定三業前後。


有人云次第三機者口顯居前音成由意意識成
身也。


○二通論下論三機與拔。


通論口機亦脫三種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
滿願與樂。
[001-0116b]


【記】免難是除果離毒是除因得子是與樂。


○三敘二番料簡三初問。


問此中明拔苦那忽與樂答少分與樂欲引接之
也。


【記】那忽與樂者古以得子為樂故也答云少分與
樂不礙悲門。


○二問。


問何意不與其樂因答因非引接故不與又其文
在後為說法是與樂因。


【記】禮拜乞子示求樂果何不令求戒善等業為樂
因耶答樂果稱意可引入求修因勤苦非引接法
其文在後者十九說法廣示修因也。


○三問并答可見。


問悲門既少分與樂慈門應少分拔苦答前悲全
拔苦巳竟後但與樂無苦可拔何論少分。


○二有人下立七難二初明雙雙。


有人解七難為兩雙一隻火水無識為一雙鬼非
類為一隻王賊是類為一雙鬼聞去來王論輕重
故成七難也。


【記】鬼開去來者去謂飄墮其國來謂到此惱人王
論輕重者被害則重撿繫則輕體則是五開則成
七。


○二明次第。


次第者火水無識為難則重鬼雖有識非類為次
[001-0116c]
王賊有識是類故輕然鬼王相間初以鬼比王王
輕則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輕此二相似故間
出。


【記】鬼王相間者三鬼國難四臨害難五來惱難六
枷鎖難三四相比鬼難在海國則重王難在城邑
似輕四五相比王難或死故重鬼惱或不死故輕
各論輕重故云相似乃相間也。


○三有師下立八難二初一師立。


有師以風足為八難。


○二一師破。


有人彈之文云稱名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不道風
為難。


○二今明下明今師意二初明三機二初斥他非
二初斥情卜聖應。


今明聖人赴機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第。


○二今不下斥悲門與樂。


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機拔苦那得更以與樂間
之。


○二今言下明今意二初隨世立次。


今言次第者先入國隨俗赴口機為初意冥身顯
以為次也。


【記】此娑婆國聲為佛事口機為初意根冥密起必
先身身業麤顯後心而動三業之次豈不然乎。


○二若尋下聖應無謀。
[001-0117a]


若尋經意一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經不云次第
觀機那可作次第釋耶。


【記】且隨世俗立次如前據聖無謀即扣即應。


○二他既下明七難二初明次第二初且一往立
次。


他既作七難次第今還復作對之耳入火即有燋
身絕命之憂最為卒重故居初水漂沈浮小緩於
火羅剎雖暴如經云有五百羅剎女妻五百飄人
生子受樂時節猶長然後頓食此復緩於水王難
非即得即戮研罪虗實實則刑虗赦不同於鬼一
概併食故復次羅剎也鬼來取者無的所取衰乃
逢害逃脫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復次王難
也枷鎻節身不慮失命但有禁固之苦小緩於鬼
怨賊覓寶輸寶即畢若能卑辭善巧方便賊可免
脫此一往次第爾。


【記】從重至輕一往次第。


○二至如下誡不可定執。


至如兇賊忽發與火燒何異。


○二問諸下明所表二初以難多唯七責。


問諸難眾多何意取七耶。


○二答此下以七難表六答二初正示表意二初
通明七六。


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種成身還以六種自害如人
共七難同住復以七為難今通用七難等來表六
[001-0117b]
種也火水風即表身內三種也刀杖枷鎻表地種
也鬼賊王等表識種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種也。


【記】經明七難不止在事故約觀釋通互三乘若無
所表不能該深故約七難以表六種外水火風表
內三種刀鎖堅礙表內地種王等有情可表識種
三千世界雖非正難是難所依可表內空。


○二云何下別示空識二初明表相。


云何空得為難如人身有內空四大圍之識於中
住何異大千界圍地水火風王鬼賊等於中住耶。


○二空為下明為難二初空。


空為難者空是來難之由如身體堅實外病不侵
身若虗疎眾疾逼惱又如人家宅無垣牆盜賊則
進能來難故空亦成難。


【記】雖非正難而是難由若論觀行亦為所觀。


○二識。


識種是難者心識邪計橫起愛見毀滅法身慧命
如王鬼賊劫奪財寶斷傷壽命故識種是難。


【記】識起愛見必該通別二種愛見。


○二所以下結示唯七意。


所以不多取者正應表此假令多舉諸難亦是表
此。


○二一火下依義釋文三初口機二初明七難七
初火難二初科意三初節經文。


一火難為四一持名即是善為機二遭苦即是惡
[001-0117c]
為機三應四結。】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
是菩薩威神力故。」


【○二上總下敘經意。


上總云受諸苦惱未判其相今別答故舉水火等
也。


○三釋諸下列義門。


釋諸難例為三意一貼文二舉事證三觀行解釋。


○二貼文下隨釋三初貼文四初持名二初釋文
義二初釋持名。


貼文者持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
雖非口持覺觀亦得是口行故通屬口業機攝。


【記】秉持屬口者大論云出入息是身行覺觀是口
行受為心行秉持之心既是覺觀故屬口業。


○二釋若有。


若有設有復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


【記】挑字去聲不定貌也。


○二餘皆下明前後二初敘古。


餘皆難起方稱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難此或是前
後互出爾。


【記】謂是互出其義不然。


○二今釋三初約義釋。


今為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此難設脫有
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惡稱之為設。
[001-0118a]


○二如慈下引事勸二初引事證。


如慈童女因緣若能至意修孝不遭火輪違母絕
髮受地獄苦此是秉孝不純廣出因緣云云


【記】此是男子名慈童女鬻薪養母督於孝誠後欲
涉海母抱其足不欲兒去違母掣身絕母一髮海
上失伴入諸寶城多歲受樂行孝報也後入鐵城
火輪著頂絕髮之報若專行孝不遭火輪。


○二行人下勸憶持。


行人持名本不應遭難緣差忽忘設入大火若能
憶先所持即得免難。


○三火難下約重結二遭苦三應。


火難既重機亦須深故先持後脫其義可見。


○四威神下結。


威神力是結火難也。


○二次約下舉事二初示二人著傳。


次約證者晉世謝敷作觀世音應驗傳齊陸果又
續之。


○二其傳下舉四人免難。


其傳云竺長舒晉元康秊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
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名風迴火轉鄰舍而
滅鄉里淺見謂為自爾因風燥日擲火燒之三擲
三滅即叩頭懺謝法力於魯郡起精舍於上谷乞
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法力疲極小臥比覺火勢
巳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又法智
[001-0118b]
遇野火頭面作禮至心稱名餘處皆燒智容身所
無損又吳興郡吏此皆記傳所明非為虛說信矣。


○三就觀下觀釋三初通標列。


三就觀行釋者火有多種有果報火業火煩惱火。


【記】報是事火眼見身覺業與煩惱但有燒義令世
善業及三觀壞故名為火是以稱為就觀行釋問
三觀所對唯在煩惱縱兼遠障只至於業事相火
等全不妨觀何得果報預觀釋邪答經列七難止
在人中智者深窮救難之功在王三昧即二十五
有真常我性觀音證巳乃能徧拔眾生之苦於一
一有十番破障令與我性究竟冥一方盡大士拔
苦之用然十番破不出三障若盡理說於一一番
皆破三障今欲易解從增勝說報且在事業屬有
漏唯惑至極觀音修習王三昧時具有弘誓拔於
法界三障之苦故今眾生三障苦逼一心稱名皆
得解脫其義若此豈得不論果報火等應知吾祖
說觀世音圓修三昧圓發僧那圓入法門圓救諸
難意令行人倣之修入所列三障豈獨即今修觀
之境亦是將來所拔之苦故知具示七難淺深正
論觀行始末之相也。


○二果報下示分劑。


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三乘人。


【記】報業煩惱始自博地終至等覺皆具此三故輔
行明分段土至實報土各有三道分段三道謂見
[001-0118c]
思惑為煩惱道煩惱潤業名為業道感界內生名
為苦道方便三道謂塵沙惑為煩惱道以無漏業
名為業道變易生死名為苦道實報三道謂無明
惑為煩惱道非漏非無漏業為業道彼土變易名
為苦道今從增勝而說故約事火而為果報只至
初禪輪迴之因以為業火故至有頂三觀所破方
名煩惱故通三乘下去諸難其意準此。


○三果報火難下隨次釋三初果報火二初遭難
三初通明處。


果報火難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禪皆有火難。


○二如阿下別示相。


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上下交炎餓鬼
支節煙起舉體燋然畜生燠煑湯炭脩羅亦有火
難人中焚燒現見故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
殿悉皆都盡初禪巳下無免火災。


○三凡一下總結數。


凡一十五有眾生百千萬億諸業苦惱。


【記】四趣四洲六天初禪若加梵王合云十六同在
初禪且云十五。


○二持是下感應二初機成獲脫。


持是觀世音名火不能燒何但止就閻浮提人作
解耶。


○二直就下指數斥局。


直就一十五有果報望舊解火誠可笑哉餘九番
[001-0119a]
非彼所知。


【記】直就果報地上清涼驗於舊解所失者眾因華
巳去九番破有他不聞名。


○二次明下惡業火二初遭難二初明修因。


次明修因惡業火者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五戒
十善。


【記】上之所明於現報上求免苦戹安其果身今所
論者修行戒善及八地定求於未來人天樂果。


○二多為下明遭火三初釋相。


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無過瞋恚雖生
有頂頭上火然。


【記】宿習破戒十惡業等於修持時起作障難使戒
定等善業不成名為被燒有頂等者然有漏善極
非想定非惡業火無所有下即為所業且欲示於
惡通三界故引之耳。


○二術婆下引證二初引事。


術婆伽欲火所燒。


【記】術婆伽婬欲熾盛火起燒身此即業火能生事
火驗三種火其性不別。


○二金光下引經。


金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燒我。


○三能破下被燒。


能破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


【記】上升之善既為所焚乃隨惡業牽墮於下。
[001-0119b]


○二若能下感應三初成機得脫。


若能稱名得離惡業。


○二故請下引消伏證。


故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令得
清淨。


【記】梵行者淨行也謂大小諸戒是三乘之人清淨
之行十惡是能破梵行是所破。


○三由斯下用此文結。


由斯菩薩威神之力也。


○三煩惱火二初就機應解釋二初明偏圓機感
二初別釋二初就聲聞廣示。


次明煩惱火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
如火宅四倒結業煙炎俱起輪轉墮落為火所燒
生死蔓延晝夜不息勤求方便競共推排爭出火
宅稱觀世音機成感應乘於羊車速出火宅入有
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也。


【記】見思之因分段之果四心流動三相遷移名為
火宅競共推排爭出此宅若非一心稱觀世音或
當墮落為火所燒此教觀音身在此岸度人彼岸
故令聲聞得二涅槃。


○二次明下例餘位俱機。


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別教次明
圓教次明變易土鈍根人次明變易土利根人。


【記】劑於通教見思為火別教正以塵沙為火圓教
[001-0119c]
初後無明為火上之二土通名變易未能伏斷無
明惑者名鈍根人若能伏斷稱利根人伏在方便
斷窮實報。


○二凡有下總示二初修觀被燒。


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竝為五住煩惱惑火之
所燒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難恒逼。


【記】唯除求離果報火者戒善巳上皆名修道故云
九番竝為五住惑火燒者修因禪定亦被愛惑二
住所燒況三毒業見思通攝。


○二稱觀下稱名得脫。


稱觀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脫一一當其法門細
作機感之義。


【記】各依本法而修一心及以稱號若成機者無不
得脫。


○二問菩下明漸頓慈悲二初問起。


問菩薩住何法門而能如是耶。


【記】如上所明二十五有三障苦難十番令脫未知
大士修何方便證何法門得如是力。


○二答菩下釋出二初略示。


答菩薩法門無量不出別圓兩觀本起慈悲故能
十番垂應。


○二所以下廣釋二初明漸次二初修觀本誓三
初果報慈悲。


所以者何菩薩元初發菩提心見果報火燒諸眾
[001-0120a]
生即起慈悲誓當度脫。


【記】既於元始發菩提心凡曰見聞終期濟拔。


○二受持下修因慈悲。


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諸業火。


【記】略云禁戒須兼根本十二門禪以其業火皆能
壞故。


○三修無下無漏慈悲二初事定。


修無漏觀白骨流光發火光三昧八勝處中有火
勝處十一切處中有火一切處皆起慈悲當為眾
生滅煩惱火。


【記】若據根本味禪之外有根本淨禪謂六妙門十
六特勝通明禪此等亦帶無漏能滅煩惱今但從
觀骨光等為無漏者葢取出世事禪有火名者辨
其觀相此乃以事禪之火滅見思之火然事禪有
四即觀練熏修觀謂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
處練謂九次第定熏謂師子奮迅三昧修謂超越
三昧今於四中但舉觀禪中三不引八背者以八
背中無火名故蓋隨便也初云白骨流光者即九
想中於第八白骨修八色流光言八色者見地色
如黃白淨潔之地見水色如深淵清澄之水見火
色如無煙清淨之火見風色如無塵迥淨之風見
青色如金精山見青色如薝蔔華見赤色如春朝
霞見白色如珂貝雪見色分明而無質礙八勝者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三
[001-0120b]
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此四
句末皆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五地勝處六
水勝處七火勝處八風勝處此於緣中轉變自在
觀心淳熟勝前八色故也十一切處者一青一切
處二黃一切處三赤一切處四白一切處五地一
切處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九空
一切處十識一切處此於所觀普徧即觀禪成就
也。


○二又觀下三觀。


又觀諸火悉是因緣所生法體之即空又從火空
而觀火假分別因緣又觀火中見火實相如是次
第節節皆有慈悲誓當利物。


【記】諸火者報業煩惱及事定中火皆是三觀所觀
境也此境緣生故先即空次假後中故成別觀節
節慈悲誓拔報業及三惑火。


○二今住下熏心起應二初乘誓赴難三初真悲
妙力。


今住補處力用無盡以本誓力熏諸眾生未曾捨
離隨有機感即能垂應。


【記】即是鄰極同體慈悲冥熏眾生令成機感垂應
拔苦。


○二若事下眾機關誓。


若事火起稱名求救即對本時果上慈悲拔苦與
樂惡業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煩惱火起即
[001-0120c]
用無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節節相關。


【記】眾生若起三種火時與本菩薩所起無殊故關
分果之悲以答因中之誓肇師云發僧那於始心
終大悲以趣難。


○三若眾下一時普救。


若眾機競起一時牽感慈悲徧應皆得解脫。


【記】別教雖則修有次第證必圓融故十種機能一
時應。


○二如華下引經證成二初引經。


如華嚴第四十云善財詣進求國見方便命婆羅
門修苦行求一切智有大刀山四面火聚從刀山
上自投於火語善財云能入此者是菩薩行善財
生疑言是邪法梵語善財莫作此念此是金剛大
智人欲竭愛海自在天云此菩薩五熱炙身令我
滅邪見離我心諸魔又云菩薩炙身時我等宮殿
猶如聚墨我即發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天於煩
惱中得自在法門乃至龍鬼阿鼻皆發菩提心捨
本惡念善財聞空中語巳即時悔過登刀山入大
火聚未至得菩薩安住三昧入火得菩薩寂靜安
樂照明三昧此火山者名為無盡法門若入此門
能知諸法故。


【記】問今家判華嚴善財未見彌勒文殊巳前皆是
別教歷別法門今文既云此火山者名為無盡法
門若入此門能知諸法此門豈非圓融義耶答此
[001-0121a]
唯於火法門中能知諸法不能於餘法門知諸法
故以彼經云我唯知此一法門故知仍是教道之
說若爾此之三昧住何諦理破何等惑答既云無
盡法門又云能知諸法即是中道三昧破無明惑
故釋籤明善財若於知識得實相三昧則破障中
微細無明多分竝約教道不融破無明惑上皆釋籤


○二舉彼下結示。


舉彼經火法門如此證成觀音火法門慈悲救苦
十番利益也。


【記】觀音若是別教救於煩惱火者即如方便命婆
羅門所修之相也十番利益者乃是通結前來三
番慈悲。


○二次明下明圓頓二初明本修圓觀慈悲。


次明菩薩本修圓觀所起慈悲者但觀一火具十
法界一切諸法入火字門於一火門雖無分別明
識一切果報火業火煩惱火等明了通達無緣慈
悲徧覆一切是為火門入王三昧。


【記】初心觀火不思議境即一火門具三千法雖皆
互徧相相分明即於此境發菩提心誓拔眾生三
障火難誓與眾生三種火樂。


○二若法下明入位法界機應二初釋三初無謀
而應。


若法界火起菩薩以本地誓願普應眾生如磁石
吸鐵。
[001-0121b]


【記】圓修圓證以圓誓願熏圓力用不動一心救十
火難。


○二雖無下不分而分。


雖無分別而分別說者以十五三昧救果報火用
二十四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
教六度別圓等入空煩惱火還用二十五三昧救
別教出假火還用二十五三昧圓救圓教人入中
煩惱火。


【記】圓普之悲徹底而拔實非前後淺深應之但就
機感三障分齊對二十五王三昧力自成多少免
果報火當於十五王三昧力修有漏善免惡業火
當二十四王三昧力闕何一耶若除惡業不用非
想若成善因不用地獄以地獄因無成就故非想
之因無破除故故修因惡業極上極下互論不用
一三昧也二乘巳去至圓入中節節皆用二十五
有王三昧力。


○三雖應下入而不入。


雖應入諸火不為諸火所燒大集經云譬如虗空
火災起時所不能燒。


【記】雖入諸有三障之火以其體了即空假中故無
相可得何有能燒及所燒邪。


○二菩薩下結。


菩薩亦如是以不思議慈悲普應一切皆得解脫
也。
[001-0121c]


○二常途下示已他得失。


常途釋七難止解得救人中苦失二十四有及變
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二十四三昧廣
大之用也。


【記】如幻三昧破閻浮有具論十番他師唯知果報
一益故云少分。


○二水難二初列義門。


第二水難者亦為三意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


○二貼文下隨門釋三初貼文二初科經。


貼文為三一遭水是有苦二稱名是善三得淺處
是應也。】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二問何下釋義三初遭水二初問。


問何意言為大水所漂。


○二答二初就水難答。


答小水不成難或戲故入水亦不成難欲論其難
故言大水所漂。


○二火難下對火難答。


火難所以言入者小火亦應斷命若故入若不故
入入則害命今舉其重難重難既救何況其輕是
故言其入火不言入水言其大水亦言大火。


○二稱名﹂三水論下蒙應。


水論其淺即成應火猶少在未成應也。


○二引證。
[001-0122a]


二引證者應驗傳云海鹽有溺水同伴皆沈此人
稱觀音遇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
開眼果見有船人送達岸不復見人船此人為沙
門大精進又劉澄隨費淹為廣州牧行達宮停遭
風澄母及兩尼聲聲不絕唱觀世音忽見兩人挾
船遂得安穩澄妻在別船及他船皆不濟道冏三
人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沒冏進退
冰上必死不疑一心稱觀世音脚如蹋板夜遇赤
光徑得至岸此例甚多皆蒙聖力也。


○三觀釋二初列三水。


三約觀解者果報水至二禪惡業水通三界煩惱
水通大小乘。


【記】從增勝意同前火難。


○二如地下釋三水三初果報二初遭難。


如地獄鑊湯沸屎鹹海灰河流漂沒溺餓鬼道中
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沒衝波致患阿脩羅亦有
水難人中可知水災及二禪汎瀁無岸。


○二是時下機應。


是時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況永免耶。


○二次惡下惡業二初遭難。


次惡業水者諸惡破壞善業者悉名惡業波浪愛
欲因緣之所毀壞[澍-士+上]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捨
浮囊見思羅剎退善入惡者即是水漂何必洪濤
巨波耶。
[001-0122b]


【記】放捨浮囊等者大經云如人帶持浮囊欲度大
海有一羅剎乞此浮囊初則全乞其人不與次乞
其半次乞三分之一次乞手許後乞微塵許其人
念言若與塵許氣當漸出何由度海故悉不與護
持禁戒亦復如是常有煩惱羅剎令人破戒若破
根本如全與破增殘如半與破捨墮如與三分之
一破波夜提如與手許破突吉羅如與塵許若不
發露則不能度生死彼岸菩薩護持重禁及突吉
羅等無差別今明惡業故言放捨。


○二若能下機應。


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也。


○三煩惱二初明機二初論惑水二初通明諸有
水。


次次明煩惱水者經云煩惱大河能飄香象緣覺
觀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潦水波蕩惱亂
我心暴風巨浪有河洄澓沒溺眾生無明所盲而
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


【記】菩薩香象足雖到底若未達岸寧免被飄緣覺
觀集而為初門故云愛水增長諸有。


○二二乘下別示四教機二初示聲聞。


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機運手動足截有生死險
岸前途遙遠一心稱名若發見諦三果皆名淺處
無學為彼岸。


○二次支下例諸位。
[001-0122c]


次支佛侵習為淺處通教正習盡為彼岸次別教
斷四住為淺處斷無明為彼岸次明圓教六根清
淨為淺處入銅輪為彼岸變易中分分是淺處究
竟無明方稱彼岸。


【記】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觀緣起久種三多福慧
既隆預侵二習雖未發真四流莫動名得淺處頓
證極果名到彼岸通教菩薩正盡得淺習盡到岸
變易二土同以別惑而為中流上品寂光方為彼
岸。


○二復次下示四流。


復次初果免見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
圓教方免無明流。


【記】常途四流只是界內之惑今取別惑方名無明
故知即與五住無異但合色愛及無色愛為一有
流耳。


○二菩薩下明應前之十番各有修相皆所被機
求脫之事今說本觀二種修相皆是觀音垂應之
本二初通示二觀慈悲。


菩薩所以徧應水難者皆是本修別圓二觀慈悲
今日成就王三昧力。


【記】兼別觀者略有二意一者此教初心立行雖依
漸次以知中實後心能證王三昧故二者欲以歷
別之相顯於圓融一念具故摩訶止觀十乘之初
先明次第顯不次故今釋此品本觀皆兩有茲二
[001-0123a]
意。


○二所以下別明三昧漸頓二初漸二初漸修。


所以者何菩薩修別觀時見眾生漂果報水起誓
拯濟菩薩修戒定時以善治惡於諸禪定水光三
昧水勝處水一切處皆起慈悲以善攻惡又從水
假入空發真無漏從空出假達水因緣入水中道
見水實相節節法門皆起慈悲熏諸眾生。


【記】元始發心上求下化水光三昧即觀白骨八色
流光中一色也水勝處等例如火難中說。


○二今成下順應二初乘誓赴難。


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眾生報水所漂稱名為機
對事慈悲救果報水戒定慈悲救惡業水三觀悲
救煩惱水一切一時皆得解脫。


【記】漸修頓證常鑑法界十番機緣三障水漂對於
因中節節誓願令彼一切皆得解脫。


○二如華下引經證成二初證。


如華嚴三十八明善財至海門國海雲比丘為說
普眼經云十二秊來常觀此海漸漸轉深大身居
止珍寶聚集如是觀巳則見海底生大蓮華無量
天龍八部莊嚴華上有佛相好無邊即申右手摩
於我頂為說普眼經千二百歲一日所受阿僧祇
品無量無邊若以海水為墨須彌聚筆書寫此經
不能得盡。


【記】託於事海觀三障海十二秊者十二緣也漸漸
[001-0123b]
轉深見海十德十觀成也生大蓮華顯妙境也天
龍莊嚴者具妙力用也有佛相好常見盧舍那也
申右手者權智應也摩我頂者實智感也即以感
應道交彰始本分合也說普眼經者分得果法也
一日所受至不能得盡者一念心塵顯大千經卷
也。


○二當知下結。


當知水法門攝一切法亦如大品阿字門具足一
切義觀音於水法門久巳通達故能徧應一切水
難。


【記】既如阿字具一切義應知亦是中道法門但帶
教道唯知此一耳。


○二復次下頓二初頓修。


復次本修圓觀法門無緣慈悲徧應一切者觀水
字門十法界趣水字是趣不過水尚不可得云何
當有趣不趣十法界趣水是俗諦水尚不可得即
真諦云何當有趣不趣即雙非顯中道第一義諦。


【記】十界趣水者水為法界攝諸法盡故言趣也既
立能趣及以所趣故當俗諦水尚等者所趣之水
全體是性無相可得無所趣故那有能趣能所俱
空名為真諦云何等者水尚叵得則無有趣有趣
既絕不趣自忘即以雙非顯於中道此之三諦同
一法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思議也。


○二如此下頓應二初明不應而應。
[001-0123c]


如此觀水字十法界三諦之法即起無緣慈悲徧
熏三諦十法界眾生故能圓應一切。


【記】大經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名如來慈豈非三
諦起慈悲邪前總難中十界眾生受苦稱名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不觀十界即空假中那
得一時離於眾苦良以三諦是生本性亦聖果源
無有二體故同體悲方能圓拔。


○二明不分而分。


若分別觀者以十六三昧救果報水以二十四三
昧救惡業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入空
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於有流中
令無染溼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入中無明流水
一切一時俱得解脫也。


【記】大意同前火難中說今以四流對諸位難四教
入空離於有流等於見欲二流也假於有流無染
溼者假雖破空亦不著有以雙流故應知假顯空
亦彌著名平等觀義在於斯中破無明如常所說。


觀音義疏記卷第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義疏記會本卷第一
[001-01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