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51 觀音經玄義記條箇-- (master)



No. 641-A


刻觀音玄義疏記序


葢普門一品乃法華經中流通分之正軌也觀音菩
薩與此土眾生有緣以音聲逗機無苦不拔無苦不
救故稱觀音普門至哉所謂機緣速證三摩地也有
隋之天台智者大師以別行觀音玄義二卷解題義
疏二卷解經部外別別流通後有趙宋四明尊者有
觀音玄義記四卷疏記四卷但各自成帙置在藏中
初學不便披讀工部王季常居士意欲聖行分會之
始於崇禎戊辰元年稿將成會徒法濟有金陵請藏
因緣齎稿往謁居士即為相證首捐俸貲三十金用
刻流通至已己秋日適吳興閔昭余老先生過菴談
及亦慨然樂助而楚先居士又補足之可謂佛法流
通非偶然也後有閱此教者即悟自性三摩地心心
心相證不由諸居士之樂助何由得覩斯經斯疏記
無窮奧義也哉。


菩提菴聖行和南述
[001-0021b]

No. 641-B


重刻觀音玄疏記會本附言


有親友勸喻曰。聞觀音玄疏記者。善用性具之旨。
貫冥顯感應。顯無作與拔。學者最宜研究。而各部
別行。不便初學披讀。玉溪曾為分會。但恨分會不
正。却錯亂脈絡。先達詳評。雖有定論。其文依然不
移。猶云弊懸會。師何不務加考訂而充童蒙之求
也。予固辭不免。乃有此舉焉。且語之曰。蓋行師者
時之望也。又分會既成。一人挍之。一人對之。更相
證而即流行。則理應完璧也。而如玄文會本第二。明境
智中約理外斥之。一科并釋之。記及引中論斥之。
科語凡三十四字脫。則文不可讀。乃子科二泛無
所屬。又義疏會本第三章安私釋結文末著二結歎三
字。將記續疏。欠剩尤易見。而存此疎妄。因竊謂現
行會本必非其完本。恐是田舍書肆偶得厥殘篇
亂簡。不復是正。纔補接急刻耳。妄謬之甚。全由茲
也。今子之勸喻。不亦宜乎。將極鄙力考訂。復其完
璧。則前修之功。亦永不朽焉。



* 慈雲天台教觀目錄云。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
[001-0021c] 二卷。清藏玄疏卷數同焉。
* 開元全公記主實錄云。觀音玄疏記共四卷。而清藏玄記四卷疏記四卷。明藏同此。今之會本文雖盈縮。調卷準之。以記收所釋玄與疏各四卷成。
* 分會之例。昂低一字。以分能所。釋題則玄義昂一字。記低一字。釋文則昂一字者。經文疏記同低一字。記科冠○。記釋冠【記】。以與疏甄。
* 文字者宜揀俗偽從真正。而不可盡。文中辨辯通用辯。且從一例。見者隨文勢取義可也。
* 挍訂之例。玄疏與記竝依清本為體。以他本讐對。若他本正而清本訛無疑者。則直取捨之。若文字異而各帶義者。就其優者。其劣者書之格上。又或引文。或意據文。若有猶豫者。撿其本處補正之。又或準餘處之同文足字成句等。竝標格上。任他取捨。雖招專輙之誚。而亦有由易讀進者焉。
* 抄出科文。附行其製。一道豎進。或文遠則指歸處。意在使易推求而巳。


天台沙門實乘誌
[001-0022a] No. 641
觀音玄義記條箇



* 卷第一

* 知禮自序
* 玄義得名
* 天台智者大師
* 說者悅也
* 法界圓融像無所像
* 真如義化現化轉不同
* 觀音顯益冥益
* 佛界身通局觀音所現約通
* 應身真身德與拔攝生
* 觀音名施無畏者
* 寶藏佛所蒙觀音目
* 過去號正法明未來稱普光功德
* 觀音本迹難測
* 觀世音梵漢付記或名觀自在
* 略釋觀世音義
* 修性離合修中緣了各有本末
* 就觀世音兩重能所
* 釋經字付記此品別行有經字
* 釋普門品三字
[001-0022b]
* 釋一實相語三千皆實相相圓融
* 此品題亦約五章
* 設廣略二釋所以付記利鈍各有廣略
* 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
* 今用十義約處中說一人法 二慈悲 三福慧 四真應 五藥珠 六冥顯 七權實 八本迹 九緣了 十智斷
* 十義次第約觀約教兩義
* 約觀人法為初所以
* 先人次法所以
* 人法次明慈悲三無差
* 慈悲悲慈次第各二義
* 福慧居三先福後慧義
* 真應居四真應先後
* 藥珠居五藥珠次第
* 三惑名取相義
* 冥顯居六付注冥顯無前後
* 權實居七權實先後三義
* 本迹居八本迹次第
* 緣了居九緣了約性德
* 智斷居十
* 約諸教明次第下
* 通四教各有十雙
* 約華嚴題明具六義彼經闕四義所以四義權實本迹緣了智斷也
* 神力品付囑限本化義記云佛告地涌菩薩及地涌通經也
[001-0022c]
* 三藏明人法慈悲福慧無餘七
* 三藏名二乘教義
* 大師設難明三藏唯三
* 方等般若亦六意闕四意
* 六意亦有今昔異
* 六重本迹爾前但有四闕二
* 燈明迦葉法華入滅
* 涅槃利鈍二機至涅槃十義具足
* 性三成修二并三德
* 約教次第約五味用與論
* 十雙約四教明
* 十法收一切付記商略猶較量也
* 就六意五味不同
* 廣釋十法下
* 初明人法付記假名實法五陰相委悉大小乘常
* 無常異
* 觀音普門各屬人法義
* 人法通凡聖轉五陰為五分
* 眾生無上佛是等
* 凡夫六道人法
* 約三藏四門義明人法
* 有門非無法空前後觀故且云無
* 成實三假與大乘異
* 雙亦双非門語似中道理只在空
* 體空通三教
* 大品色性如我性等
* 觀人空是了因種子
[001-0023a]
* 人法二空性相二空實同時
* 觀法空是緣因種子
* 相對種種類種委悉分別
* 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
* 寂照配假實
* 約三佛性明分證
* 二明慈悲慈悲得名
* 誓願如膠四弘願
* 拔苦與與樂因果次第不同所以
* 四弘皆佗或三通自行
* 依四諦境起四弘誓四教不同
* 滅非真諦因滅會真
* 別理隨緣
* 別教四種四諦皆名無量
* 違順非違順俱依法界圓融
* 眾生緣等三種慈悲
* 卷第二

* 三釋福慧亦名定慧
* 定慧得名亦稱目足
* 約四教明定慧
* 智慧光義付記色心一體故
* 四釋真應得名
* 境智合名真稱機名應
* 三千俱體為真俱用為應
* 簡外道小乘大乘二身
* 五釋藥珠藥王樹如意珠
[001-0023b]
* 奈女祇域緣
* 引摩尼珠為如意珠
* 菩薩利益譬藥王如意
* 大悲熏身相真應各有與拔經文為易解分別
* 說
* 六釋冥顯得名
* 文殊不知妙音神力例冥益
* 真應各有冥顯
* 聖欲令知蜫蟲能知聖益
* 七釋權實得名
* 三種種實付記今用因果辨三番
* 今品約自行化佗論權實
* 八釋本迹得名
* 本迹通凡夫乃至別教
* 本迹一往并細判
* 本迹高下四句
* 九釋緣了得名
* 四教緣了不同
* 性德緣了付記引性緣了文
* 一切諸法本性自空性了因
* 眾生有初禪滅盡定性緣因
* 依性緣了成修德相
* 此一科不論六即
* 十釋智斷
* 通途明二德相
* 圓淨方便淨名義
* 大小乘斷德不同
* 大乘斷德達修惡即性惡
* 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
* 大經佛性因果約修性辨
* 三因三德不縱不橫
* 大乘義通眾經共用
[001-0023c]
* 此品具有十義
* 第四料簡下
* 方等普門法王子對今料簡
* 人法相對四句分別歷五味明
* 此經方等普門人法互舉
* 身子等諸弟子名就一法門論
* 分慈悲兩門所以
* 此中不論喜捨所以
* 阿輸迦王七日應死緣
* 禪支先喜次樂四無量先樂次喜所以
* 就四無量簡外道二乘所修
* 觀音智拔苦普門福與樂所以
* 福慧相對四句約五味明
* 今經福慧互具
* 大經佛性有五種名
* 真應相對四句分別
* 常間二益不相離二鳥相遊譬
* 小乘真應各有常間義
* 大乘真應各有常間義
* 藥珠各有拔苦與樂
* 冥顯兩益凡有三十六句
* 權實二智脫權實二苦四句分別
* 通論本迹各有拔苦與樂
* 前問答迹本後問答本迹
* 真應橫約一世本迹竪約三世
* 觀音本迹體用久近
* 性善性惡付記性惡今家所談
* 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
[001-0024a]
* 闡提翻無欲又翻信不具
* 性善惡名法門義
* 闡提起修善佛不起修惡所以
* 舉地人梨耶熏義難
* 性惡不斷修惡不常等
* 通別人斷見常見攝
* 智對拔苦斷對與樂所以
* 第二別釋之下
* 理外理內四教義淨名玄此文不同
* 以四性名天然相待因緣絕待有二意
* 破四性計
* 隨執一見成九十八使失四諦三寶
* 凡夫三種我羅漢一我
* 凡夫執著如虫蝕木成字等
* 思議理內境智
* 金錍決膜譬
* 不思議境智
* 四悉因緣作四句說
* 不思議境智相
* 思議為性空不思議為相空料簡
* 龍樹釋經先破執今亦例彼
* 名便觀境義便境觀
* 釋世字三種世間
* 世間法界名義
* 百界千法法數
* 今明千法即是三千
* 自佗二境約三法分
* 內外二境心是近要
* 破獨頭色不具三千
* 萬法唯色但圓教談
* 色由心造全體是心色亦然
* 諸文專約心者以易顯難
[001-0024b]
*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 三法無差此下三諦無差也
* 釋三無差文事理二造
* 釋音下付記佛非極果但指圓機
* 菩薩觀三業機而但稱觀音古師六義
* 今家破舊偏釋以三業圓備釋
* 意業尚具三業
* 卷第三

* 第二明觀下
* 結束世音境為六因緣 四諦 三諦 二諦 一諦 無諦
* 十如境同因緣故不別立
* 明觀智有五番因緣四 四諦四 三諦二 二諦七 一諦一
* 境順涅槃觀依中論
* 中論四句通別二義付記通頓觀別漸觀
* 次第三觀相付記第三中道三觀俱用從勝名中
* 三智名義
* 觀智名通因果別觀因智果
* 大經四乘觀智
* 涅槃四觀對大品瓔珞三觀明開合
* 三經開合對五眼
* 三觀對四教又涅槃四觀對四教
* 三觀對四教所以
* 或一佛說四教或四佛相說四教
* 有四佛故有四輔處
* 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001-0024c]
* 三藏菩薩初發心六度滿相
* 六度對六道檀餓 戒地 忍畜 進修 禪人 慧天
* 三祇百劫種相
* 功德身肥無脂肥羊譬
* 以三祇等對聲聞位
* 聲聞速證菩薩經劫數所以
* 藏佛樹下正習俱盡義
* 釋迦九劫超越付記引婆沙
* 彌勒應有超劫付記梵文未至
* 明通教下
* 釋論破三藏檀行
* 通教六度行相
* 通菩薩斷結行
* 通教十地
* 菩薩斷正侵習佛地二習俱盡
* 誓扶習生利佗之相
* 別教下付記別別前後圓未別後不名不共
* 別教諸位伏斷相
* 別向圓修
* 圓斷譬冶鐵別斷譬燒金
* 別教對假所以
* 明圓教下圓觀之相
* 鏡像水月譬修性三千
* 圓位斷惑
* 佛知佛見具三智五眼從勝名佛
* 大乘肉眼名佛眼例之小乘雖有慧眼名肉眼
* 圓六雙拔與二益
* 觀眾生中道而行慈悲義
[001-0025a]
* 依中道有四種四諦
* 約圓觀明一體三寶
* 妙覺名僧寶義
* 月光增減譬智斷
* 不生不生不滅不滅義
* 不明中道破四教四諦三寶
* 圓教圓具而用四教為鈍人
* 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 施權廢權
* 權實俱權双非為實付記是袪著情理無別途
* 上釋相外立觀心一科所以觀心近要
* 世滅後不同
* 性絕百非心非四運
* 由緣感故立境觀相
* 性三諦三觀及一切法一念具足付記此三對三因
* 千種性相緣生即空假中
* 圓具金師子譬
* 十乘別相三千空假中總相
* 一言心造即二造也
* 以心三諦故諸法皆三諦
*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三無差
* 圓觀外皆名邪觀
* 開佛知見坐如來座
* 觀心名觀佛心
* 第二釋普門下
* 有漏世間諸門
* 四教四門各有教觀合三十二門
* 四教四門相
* 迦毗羅城空因緣
* 諸門能通所通權實
* 三教不普圓教普門
* 圓空門引淨名大經
[001-0025b]
* 經不二外大師加非一所以
* 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 淨名諸菩薩說不二一往空門再往有四門義
* 引諸經明普門
* 其智慧門唯有一門
* 別釋普門約處中作十義一慈悲 二弘誓 三修行 四斷惑 五入法門 六神通 七方便 八說法 九供養諸佛 十成就眾生
* 十義生起
* 慈悲與弘誓不同
* 成論無礙道伏解脫道斷毗曇方便道伏無礙道斷解脫道證
* 法供養是供養中最
* 第卷四

* 眾生法緣非普無緣是普
* 圓眾生緣慈
* 千種性相冥伏在心
* 地獄十如
* 本性德末修德等
* 大本今文本末釋異所以
* 地獄具佛相性等所以
* 仙豫緣地獄三念婆藪緣
* 佛界十如
*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師子筋師子乳譬
* 修德相貌在性德中
* 雪山有藥王毒草譬地獄具佛
* 菩薩照修性善惡起慈悲
* 約性善惡明與拔所以
* 地獄明與拔所以
[001-0025c]
* 眾生緣一假一切假法緣一空一切空
* 三千皆空法緣慈
* 圓法緣空假中共幻化
* 無緣慈付記無緣與拔義
* 三慈各照三諦故名同體慈悲
* 普門能通所通
* 二弘誓普弘誓願得名
* 四弘誓願
* 四弘次第苦集道滅所以
* 由道獲滅大經鑽搖譬
* 四諦皆依一心弘誓亦然
* 二乘不除別惑
* 攝論師立四種緣集今家但立二種
* 人天且立道滅名
* 三千皆中即名實相
* 章安以性十界顯弘誓普
* 三明修行普付記次第五行圓五行
* 四明斷惑普
* 五明入法門普
* 善財知識唯知一法屬別教
* 王三昧攝一切三昧法門
* 六明神通普
* 支佛見百佛土此必通教
* 圓天眼具五眼付與佛眼異
* 七明方便普道前道後方便
* 圓人亦二諦為方便入中
[001-0026a]
* 八明說法普一音異解
* 九明供養諸佛普事理二供養
* 十明成就眾生普
* 普門義無量無邊
* 觀世音普門對佛三號
* 章安引經文證十義
* 第二體玄義之下
* 此品靈智合法身為體
* 理智合義法身靈智名義
* 諸經法身為體此品理智合為體所以
* 理智一體不二義如左右名
* 隱名如來藏顯名大法身
* 第三宗玄義之下
* 此品以感應為宗
* 扣照拔苦扣寂與樂
* 餘經因果為宗此品不然
* 楞嚴大悲經明觀音因果
* 聖無因果與上釋名相違料簡
* 今宗約感應略有三義
* 感應義有六指大本
* 機義惡亦成機義
* 性善冥伏感聖即發
* 善關大慈惡關大悲故言相關
* 釋機用宜所以
* 法身應身俱成應義
* 感應一異虗實
* 古師感應道交料簡
* 章安破古師義
* 雖離四句四悉因緣有感應
* 妄執之善亦能感
[001-0026b]
* 善惡機感非善非惡應所以
* 第四用玄義下
* 慈悲利物為用付記感應慈悲同異
* 二智不為用所以
* 佗解法常應無常
* 今解法應俱常俱無常
* 觀音巳成佛未成佛兩說四悉赴緣不可求其實
* 第五教玄義下
* 觀音經部黨多今品一千五百三十言
* 今品別行之由
* 此品法華流通醍醐味
* 觀音雖說種種教而屬圓教相義
* 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 觀音受囑累品付囑
* 開權教相
* 正宗廢權故云捨方便流通施權故云以方便


觀音玄義記略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