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48 觀音義疏-隋-智顗 (master)




No. 1728 [cf. Nos. 26225, 1729]
觀音義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此文既別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謂初
問去為序。佛答去為正。持地去為流通。復有
云經家序者為序。無盡意白佛去為正。持
[001-0921b]
地去為流通。今師有時亦作三段。有時不作
三段名。但分為三章。一無盡意問二佛答三持
地歎。或為四章三如前。四者聞品得益。或
作二段。謂前後兩問答也。多種分章隨人意
用也。若作問答分章則有兩問答。初問答明
觀音樹王冥益等義。後問答明普門珠王顯
益等義。就前問答為二。一問二答。就問為四。
一時節。二標人。三敬儀。四正問。一爾時者
爾言即也。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已訖。次說
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故言爾時。或可大眾已
聞妙音弘經歡喜已竟。宜聞觀音發心生善
之時。故言爾時。或可時眾疑於妙音。若為
利益上來說法破眾疑情已竟。時眾有疑觀
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時。故言爾時。或可時眾
機在妙音聞即得道。如二土菩薩得道已竟。
八萬四千悟理之時須聞觀音。故言爾時。諸
佛如來不空說法。有四悉檀因緣爾乃為說。
正是敷演四悉檀時故言爾時也。二標人者。
即是無盡意也。名無盡者。非盡非無盡為
對小乘名盡故言無盡。小乘明盡為對盡智
無生智。滅色取空之盡故名無盡也。又云。何
無盡所謂空不可盡假不可盡中不可盡。故
言無盡。大品經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
無盡也。又大集經釋無盡意。東方過十恒
沙國微塵世界。國名不眴佛號普賢。純諸菩
薩無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滅不生不出。
心行平等猶如虛空。是為念佛。即見佛時即
具六波羅蜜得無生忍。所謂不取色即檀。除
色相即尸。觀色盡即羼提。觀色寂滅即毘
[001-0921c]
黎耶。不行色即禪。不戲論色即般若也。身
子問。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答曰。一切諸法
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
提心已不可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為一切
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
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
不可盡。眾生性無盡。教化眾生無盡。知一切
法性無盡故無盡。是名菩薩發心無盡。又檀
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凡八十無盡。八
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
盡意也。又淨名云。何謂為盡謂不盡有為。何
謂無盡不住無為。華嚴有十無盡法門如此
等經皆就假名。分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以
明無盡意。又如勝鬘經云。如來色無盡智慧
亦復然。一切法常住。又大品經云。一切法
趣意是趣不過。意為法界意則非盡非無
盡。如是無盡例如非常非無常是乃為常。又
淨名云。法若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
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與不盡。故知非盡非
無盡是真無盡義。又大品經云。癡如虛空不
可盡。乃至老死如虛空不可盡。色不可盡乃
至識不可盡。如此等經皆約中道之理。以名
無盡。通達空假中三諦之法不可盡。故名無
盡意菩薩。亦名無盡心智識色受想行等義。
不可說不可說不能具載。菩薩者。外國云摩
訶菩提質多薩埵。此云大道心眾生。始心行
者為煩惱所生。二乘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
菩薩為福德所生。別圓為中道所生。故大品
云。如來身者不從一因一緣生。如來身菩薩
[001-0922a]
為眾行生。故言眾生發心求佛。故言為大
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眾生。廣釋
菩薩義如別記。三敬儀者為三。一起二袒三
合掌。起者禮云請益起請業起。菩薩於佛備
其二儀故言起也。觀釋者菩薩常修遠離行
故言起。亦是契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無
所染著故言起也。又菩薩安住空理理本無
起。愍眾生故乘機利益故言起。又中道之寂
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
實相亦起眾生實相故言起也。偏袒右肩者。
外國以袒為敬露右者示執奉為便。表弟
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此方以
袒為慢。然古有須賈肉袒謝於張儀露兩
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觀解者。覆露
表空假二諦。又表權實實不可說。如覆左表
有冥益權於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
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
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觀解者。昔權實不
合而今得合。又五指表陰。仁王經云。法性
色受想行識。此即實智真身亦有五陰也。應
化因緣亦有五陰也。眾生性德之理亦有五
陰也。眾生生死果報亦有五陰也。聖人為化
眾生示有應身五陰。是則權實陰殊。若眾生
法性理顯。聖人亦息化歸真權實不二。合掌
表於返本還源。入非權非實事理契合故合
掌也。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果也。亦
是行人分證權實合。向於究竟權實合故言
向佛也。四發問者。此下有兩番問答。初番
[001-0922b]
問觀世音後番問普門。前問為三。一稱歎。二
標所問人。三正問。大經云。汝具二莊嚴能問
是義。我具二莊嚴能答是義。今無盡意具二
莊嚴欲顯觀音二種莊嚴。諮發如來。如來究
竟具二莊嚴。當答此義。釋論云。問有多種不
解問試問赴機問。今無盡意即是赴機問也。
世尊者。即是稱歎尊號十號具出釋論。用彼
釋此觀世音菩薩。即是標所問之人也。具如
前釋。何因緣者。因緣甚多略言境智因緣。若
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
緣。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如上釋也。第二佛答即
為三。初總答。次別答。三勸持。就初總答為
二。一明機。二明應。就機為四。一標人數。二
遭苦。三聞名。四稱號。數者十法界機實自無
量而言百千萬億者。此乃通途商略。業同者
如一地獄界大略是同。其間優降復有何量。
如一獄復有百千萬億品格之殊。一一品格
復有百千萬億罪人。是罪業正同所以同受
一品罪苦。將此意廣歷餓鬼畜生修羅人天
皆亦如是。故知此數是標同業之意也。所以
舉多數者。明百千萬億種業遭苦稱名。一時
有機一時能應。皆得解脫。何況一人一業一
機獨來而不能救。此舉境眾機多以顯觀深
應大也。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諸苦惱也。此語
成上義。上百千是業同此言諸苦惱。一苦
惱是一業者。凡有百千萬億。故知有諸百千
萬億。上明數同下明業別。用此意歷十法界
萬機之徒。不可說不可說也。今言受苦惱
[001-0922c]
者。正是現遭苦厄也。此苦由於結業果多故
因亦多。此即總答文略而意廣。遍該十界不
止人道而已。後別答中文廣而意狹。別舉人
間七難而已。故此處總答也。三聞名者。上明
遭苦次明生善。善惡合為機。此即明文聞有
四義如別記。若能如是通達四種聞義即聞
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是思慧。一心稱名。
即修慧。此文雖窄三慧意顯。四稱名者。稱
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
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繫念
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
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
意。故名事一心也。稱名者。或可略稱。如此文
或廣稱如下文。南無者。歸命之辭。皆是事一
心稱名也。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
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
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
名無稱。是為理一心稱名也。二應者。先明應
次明解脫。應有多種。三教之應應不一時。圓
教觀音一時圓應眾機厄急應速。一時聞
即稱是機速。稱即應是應速。皆得解脫者。
即是蒙應利益也。皆者非但顯於多機眾益。
亦是顯於圓遍之應也。或時為機速應速平等
利益速貼文。


問。十法界眾生無量機既無
量。云何一時令得解脫。


答。譬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才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俱
拔之。菩薩亦如是。無緣慈悲重權實二智深。
聖財無量神通力大。十界雖多應有餘裕。安
樂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寶藏。以大慈悲如法
[001-0923a]
化世。即此意也。又如毒龍罪報尚能以一眼
遍視一切。視之皆死。何況菩薩種智圓明
耶。又如磁石。亦類明鏡。又是入王三昧力
一時十番利益一切。此義具在大本玄義。


問。
一心稱名皆得解脫。今見稱唱累。年不蒙寸
斆何也。


答。經云。一心稱名有事一理。一二
途。無取可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閉
口。何能致影響耶。第二別答為三。一口機
感應。二意機感應。三身機感應。就口機為二。
初明七難。次結口機。有人云。次第三機者
口顯居前音成由意意識成身也。通論口機
亦脫三種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滿願
與樂。


問。此中明拔苦那忽與樂。


答。少分與樂
欲引接之也。


問。何意不與其樂因。


答。因非
引接故不與。又其文在後為說法是與樂因。


問。悲門既少分與樂。慈門應少分拔苦。


答。前
悲全拔苦已竟後但與樂。無苦可拔何論少
分。有人解七難為兩雙一隻。火水無識為
一雙。鬼非類為一隻。王賤是類為一雙。鬼
開去來王論輕重故成七難也。次第者火水
無識為難則重。鬼雖有識非類為次。王賊有
識是類故輕。然鬼王相間初以鬼比王。王輕
則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輕。此二相似故
間出。有師以風足為八難。有人彈之。文云。
稱名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不道風為難。今
明聖人赴機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
第。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機拔苦。那得更以
與樂間之。今言次第者。先入國隨俗赴口
機為初。意冥身顯以為次也。若尋經意一時
[001-0923b]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經不云次第觀機。那可
作次第釋耶。他既作七難次第。今還復作對
之耳。入火即有焦身絕命之憂。最為卒重故
居初。水漂沈浮小緩於火。羅剎雖暴如經云
有五百羅剎女。妻五百飄人生子受樂。時節
猶長。然後頓食。此復緩於水。王難非即得即
戮。研罪虛實實刑虛赦。不同於鬼一概併食。
故復次羅剎也。鬼來取者無的所取。衰乃逢
害逃脫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復次
王難也。枷鎖節身不慮失命。但有禁固之苦
小緩於鬼。怨賊覓寶輸寶即畢。若能卑辭善
巧方便即可免脫。此一往次第爾。至如兇賊
忽發與火燒何異。


問。諸難眾多何意取七
耶。


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種成身。還以六種自
害。如人共七難同住復以七為難。今通用七
難等來表六種也。火水風即表身內三種也。
刀杖枷鎖表地種也。鬼賊王等表識種也。三
千大千世界表空種也。云何空得為難。如人
身有內空。四大圍之識於中住。何異大千界
圍地水火風。王鬼賊等於中住耶。空為難者
空是來難之由。如身體堅實外病不侵。身若
虛疎眾疾逼惱。又如人家宅無垣牆。盜賊則
進能來難。故空亦成難。識種是難者心識耶。
計橫起愛見毀滅法身慧命。如王鬼賊劫奪
財寶。斷傷壽命故識種是難。所以不多取者
正應表此。假令多舉諸難亦是表此一。火難
為四。一持名即是善為機。二遭苦即是惡為
機。三應。四結。上總云受諸苦惱未判其相。今
別答故舉水火等也。釋諸難例為三意。一貼
[001-0923c]
文。二舉事證。三觀行解釋。貼文者。持者口
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雖非口持
覺觀亦得是口行。故通屬口業機攝。若有設
有復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餘皆難起方
稱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難。此或是前後互
出爾。今為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
此難。設脫有者。皆是放捨所持。背善從惡稱
之為設。如慈童女因緣。若能至意修孝不遭
火輪。違母絕髮受地獄苦。此是秉孝不純
廣出因緣。云云。行人持名本不應遭難緣
差忽忘。設入大火若能憶先所持。即得免
難。火難既重機亦須深。故先持後脫其義可
見。威神力是結火難也。次約證者。晉世謝
敷作觀世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其傳
云。竺長舒晉元康年中於洛陽為延火所及。
草屋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名風迴火轉
隣舍而滅。鄉里淺見謂為自爾。因風燥日。
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即叩頭懺謝。法力於魯
郡起精舍。於上谷乞得一車麻。於空野遇火。
法力疲極小臥。比覺火勢已及。因舉聲稱
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又法智遇野火。頭
面作禮至心稱名。餘處皆燒智容身所無損。
又吳興郡吏此皆記傳所明非為虛說信矣。
三就觀行釋者。火有多種有果報火業火煩
惱火。果報火至初禪。業火通三界。煩惱火通
三乘人。果報火難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禪皆
有火難。如阿鼻鬲子八萬四千內外洞徹
上下交炎。餓鬼支節煙起舉體焦然。畜生
燠煮湯炭。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
[001-0924a]
若至劫盡須彌洞然。諸天宮殿悉皆都盡。
初禪已下無免火災。凡一十五有眾生百千
萬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火不能燒。何
但止就閻浮提人作解耶。直就一十五有果
報。望舊解火誠可笑哉。餘九番非彼所知。
次明修因惡業火者。隨有改惡修善之處。若
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故經云。燒諸善根
無過瞋恚。雖生有頂頭上火然。術婆伽欲
火所燒。金光明云。憂愁盛火今來燒我。能破
善業退上墮下。皆名為火。若能稱名得離惡
業。故請觀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
穢今得清淨。由斯菩薩威神之力也。次明煩
惱火。若聲聞人厭惡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
火宅。四倒結業煙炎俱起。輪轉墮落為火
所燒。生死蔓延晝夜不息。勤求方便競共推
排爭出火宅。稱觀世音機成感應。乘於羊
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也。
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別
教。次明圓教。次明變易土鈍根人。次明變易
土利根人。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並為五
住煩惱惑火之所燒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
火難恒逼。稱觀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脫。一
一當其法門細作機感之義。


問。菩薩住何法
門而能如是耶。


答。菩薩法門無量不出別圓兩
觀。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應。所以者何。菩薩
元初發菩提心。見果報火燒諸眾生。即起慈
悲誓當度脫。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諸業火。
修無漏觀白骨流光發火光三昧。八勝處中
有火勝處。十一切處中有火一切處。皆起慈
[001-0924b]
悲當為眾生滅煩惱火。又觀諸火悉是因緣
所生法。體之即空。又從火空而觀火假分別
因緣。又觀火中見火實相。如是次第節節皆
有慈悲誓當利物。今住補處力用無盡。以本
誓力熏諸眾生未曾捨離。隨有機感即能垂
應。若事火起稱名求救。即對本時果上慈悲
拔苦與樂。惡業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
煩惱火起即用無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
節節相關。若眾機競起一時牽感。慈悲遍
應皆得解脫。如華嚴第四十云。善財詣進求
國。見方便命婆羅門修苦行求一切智。有
大刀山四面火聚。從刀山上自投於火。語善
財云。能入此者是菩薩行。善財生疑言是邪
法。梵語善財。莫作此念。此是金剛大智人欲
竭愛海。自在天云。此菩薩五熱炙身。令我滅
邪見離我心諸魔。又云。菩薩炙身時。我等宮
殿猶如聚墨。我即發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
天於煩惱中得自在法門。乃至龍鬼阿鼻皆
發菩提心捨本惡念。善財聞空中語已。即時
悔過。登刀山入大火聚。未至得菩薩安住三
昧。入火得菩薩寂靜安樂照明三昧。此火山
者名為無盡法門。若入此門能知諸法。故舉
彼經火法門如此。證成觀音火法門慈悲救
苦十番利益也。次明菩薩本修圓觀所起慈
悲者。但觀一火具十法界。一切諸法入火字
門於一火門雖無分別。明識一切果報火業
火煩惱火等。明了通達。無緣慈悲遍覆一切。
是為火門入王三昧。若法界火起菩薩以本
地誓願。普應眾生如磁石吸鐵。雖無分別而
[001-0924c]
分別說者。以十五三昧救果報火。用二十四
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
六度別圓等入空煩惱火。還用二十五三昧
救別教山假火。還用二十五三昧圓救圓教
人入中煩惱火。雖應入諸火不為諸火所燒。
大集經云。譬如虛空火災起時所不能燒。菩
薩亦如是。以不思議慈悲。普應一切皆得解
脫也。常途釋七難。止解得救人中苦。失二十
四有及變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
二十四三昧廣大之用也。第二水難者。亦為
三意。一貼文。二引證。三觀釋。貼文為三。
一遭水是有苦。二稱名是善。三得淺處是應
也。


問。何意言為大水所漂。


答。小水不成難或
戲故入水亦不成難。欲論其難故言大水所
漂。火難所以言入者。小火亦能斷命。若故
入若不故入。入則害命。今舉其重難。重難
既救何況其輕。是故言其入火不言入水。言
其大水亦言大火。水論其淺即成應。火猶
少在未成應也。二引證者。應驗傳云。海鹽有
溺水同伴皆沈。此人稱觀音。遇得一石困倦
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有船人
送達岸。不復見人船。此人為沙門大精進。又
劉澄隨費淹。為廣州牧。行達宮停遭風。澄
母及兩尼聲聲不絕唱觀世音。忽見兩人
挾船遂得安隱。澄妻在別船及他船皆不濟。
道冏三人乘氷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
人次沒。冏進退氷上必死不疑。一心稱觀世
音。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徑得至岸。此例甚
多。皆蒙聖力也。三約觀解者。果報水至二禪。
[001-0925a]
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如地獄鑊
湯沸屎鹹海灰河流漂沒溺。餓鬼道中亦有
填河塞海。畜生淹沒衝波致患。阿脩羅亦有
水難。人中可知。水災及二禪汎瀁無岸。是時
若不稱名尚不致淺處。何況永免耶。次惡業
水者。諸惡破壞善業者。悉名惡業波浪愛欲
因緣之所毀壞。澍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
捨浮囊。見思羅剎退善入惡者即是水漂。何
必洪濤巨浪耶。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也。
次次明煩惱水者。經云。煩惱大河能飄香象。
緣覺觀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潦
水波蕩惱亂我心。暴風巨浪有河洄澓沒
溺眾生。無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
由可登。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機。運手動足
截有生死險岸。前途遙遠一心稱名。若發見
諦三果皆名淺處。無學為彼岸。次支佛侵習
為淺處。通教正習盡為彼岸。次別教斷四住
為淺處。斷無明為彼岸。次明圓教六根清淨
為淺處。入銅輪為彼岸。變易中分分是淺處。
究竟無明方稱彼岸。


復次初果免見流。三
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圓教方免無
明流。菩薩所以遍應水難者。皆是本修別圓
二觀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所以者何。菩
薩修別觀時。見眾生漂果報水。起誓拯濟。
菩薩修戒定時。以善治惡。於諸禪定水光三
昧水勝處水一切處。皆起慈悲以善攻惡。
又從水假入空發真無漏。從空出假達水因
緣。入水中道見水實相。節節法門皆起慈悲
熏諸眾生。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眾生報水
[001-0925b]
所漂。稱名為機對事。慈悲救果報水。戒定慈
悲救惡業水。三觀慈悲救煩惱水。一切一時
皆得解脫。如華嚴三十八明。善財至海門國。
海雲比丘為說普眼經云。十二年來常觀此
海漸漸轉深。大身居止珍寶聚集。如是觀已
則見海底生大蓮華。無量天龍八部莊嚴華
上。有佛相好無邊。即申右手摩於我頂。為說
普眼經千二百歲。一日所受阿僧祇品無量
無邊。若以海水為墨須彌聚筆。書寫此經不
能得盡。當知水法門攝一切法。亦如大品阿
字門具足一切義。觀音於水法門久已通達。
故能遍應一切水難。


復次本修圓觀法門。無
緣慈悲遍應一切者。觀水字門。十法界趣水
字是趣不過。水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不趣。
十法界趣水是俗諦。水尚不可得即真諦。云
何當有趣不趣。即雙非顯中道第一義諦。如
此觀水字十法界三諦之法。即起無緣慈悲
遍熏三諦十法界眾生。故能圓應一切。若分
別觀者。以十六三昧救果報水。以二十四三
昧救惡業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
入空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
於有流中令無染濕。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
入中無明流水。一切一時俱得解脫也。第
三羅剎難者。亦為三。一貼文。二約事。三
觀釋。貼文又為二。一明難。二結名。難中為
五。一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
五明應。人數者但舉百千總數不定判多少。
明入海求珍結伴無定。難無定數終不可獨
往。故舉百千也。賢愚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
[001-0925c]
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
次遭風是難由約下文證。今若開風為正難。
下文云。皆得解脫羅剎之難。此豈不獨是
羅剎難也。難由正應無在由者。何但由風。
由風墮難由入海遭風。求寶入海由貪求珍
寶。展轉相由風災難切。故風是墮難之由
也。七寶是正寶珠是偽寶。又如意珠寶最
上。今言等者等上等下諸寶也。樓炭云。巨
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黑風者。
舊云風無色吹黑沙故爾。有人彈云。沙中
無船水中無沙。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雲爾。
今還例此難。水中無雲雲中無船。何得彈沙
而取雲。風能吹黑雲何意不能吹黑沙。請
觀音云。黑風洄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風黑赤
青天地火也。受陰經明五風。阿含亦云。有黑
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羅剎是食人鬼人屍
若臭能呪養之令鮮。復有噉精氣鬼。人心中
有七渧甜水和氣精神。鬼噉一渧令頭痛。
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一人稱名餘者悉脫
者。同憂慼休否。是共雖口不同唱。心助
覓福故俱獲濟是均。若後值賊則同聲者。陸
地心多不并決。須稱號令。使齊與水難為
異。何意就此結觀音之名。此正就一人稱名
而賴兼群黨。明慈力廣被救護平等。顯觀音
之名也。二約事證。應驗傳云。外國百餘人
從師子國汎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
便欲盡食。一舶眾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
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
狼狽學稱亦得免脫。次觀釋者不但明世界
[001-0926a]
中風。黑業名風。華嚴云。嫌恨猛風吹罪心火
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墮落惡道。失人道善
寶及無漏聖財。從地獄上至三禪。皆有果報
風難。如僧護經明地獄種種形相。疾風猛浪
沒溺破壞。餓鬼所噉若鬼道中寒風裂骨身碎碑。䃀畜生飛走之類傾巢覆卵何可勝
言。脩羅亦有風災。若風災起時諸山擊搏。
上至三禪宮殿碎為微塵。當此之時誰能
救濟。唯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以王三昧力。
或以手障或以口吸。無量方便令得解脫也。
次明若修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
墮三途鬼國及愛見境中。大經云。羅剎婦女
隨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盡復食其夫。急
須稱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力能令解脫。次明
二乘人採聖財寶。為煩惱風吹慧行船。行
行舫墮見愛境。為見愛羅剎所害。若能稱觀
世音得脫見愛二輪。永得免二十五有黑
業也。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別圓變易等。入
煩惱海採一切智寶。八倒暴風所吹飄。諸行
船墮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諸法不生不
滅。入實際中。即得解脫。鬼義合前後章故
不重說也。法界風難無量一時圓應者。皆
由別圓慈悲所熏。菩薩本修別觀。見事中風
即起慈悲修戒定。見惡業風即起慈悲修三
觀時。節節慈悲令入風實相王三昧中。以事
慈悲救果報風。以戒定慈悲救惡業風。三觀
慈悲救煩惱風。故能十番拔難。若作圓觀論
機應者。但觀風字門具照十法界。三諦宛然
通達無礙慈悲遍覆。若分別說王三昧者。以
[001-0926b]
十七三昧救果報風。以二十四三昧救修因
風。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從假入空
煩惱風。以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無知風。
以二十五三昧救圓教入中無明風。變易可
解。如是遍救法界。一切一時皆得解脫也。第
四明刀杖難者。亦為三。一貼文二約證。三
觀釋。貼文為三。一遭難即是苦。二稱名即
是善。三應。今言刀杖段段壞者。明人執殺
具。一折一來隨來隨斷。彌顯力大。


問。水火何
不令再滅耶。


答。刀杖折再來重明聖力。水
火滅後誰復持來。既無持來滅何所顯。今只
令絕炎不燒洪流更淺。存顯力大各有其意。
不得一例作難也。二約事證者。應驗傳云。
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為賊。本供養金像
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斫頸終無異。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
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萇寇蜀。此人
與萇相遇。萇以手斫之聞頂有聲。退後看像
果見有痕。其人悲感。寧傷我身反損聖容。
益加精進。晉太元高簡榮陽京人。犯法臨刑
一心歸命。鉗鎖不復見處。下刀刀折。絞之
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在京縣。宋
太始初四方兵亂。沈文秀牧青州。為土人明
僧駿所攻。秀將杜賀刑妻司馬氏云云。三
明觀釋者。非但世間殺具名為刀杖。惡業亦
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三毒等皆名刀箭。
從地獄去即有刀山挂骨劍樹傷身。鋸解屠
膾狼籍痛楚。餓鬼更相斬刺互相殘害。畜生
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觸突。又被剉切㓟剝。脩
[001-0926c]
羅晝夜征戰。龍王降雨變成刀刃。人中前履
白刃却怖難誅。復有橫屍塞外。復有銜刀東
市。天共脩羅鬪時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
失命之苦。若能稱觀世音。若應刑所刀尋
斷壞。若應戰陣立之等力令得安和。次明
修諸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
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墮
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難崩易。萬劫不復
起怖畏心。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
昇受樂。即菩薩力也。次明聲聞人厭患生死。
即時觀三界見思劇於刀箭。故大經云。寧以
終身近旃陀羅。不能暫時親近五陰愛詐親善
六拔刀賊。趣向正路如為怨逐。大論云。譬如
臨陣白刃間。結賊未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
室居。如人被縛將去殺。爾時云何安可眠。五
苦章句云。十二重城三重棘舘五拔刀人
守門。爾時思惟如此怖畏何由得脫。著於正
路。須一心稱觀世音。三業至到機成感徹。則
能裂生死券度恩愛河。不為煩惱刀杖所害。
欲主魔王無如之何。次明支佛。次明六度
行。次明通別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
慧命者。若能稱名即蒙聖應。免離通別刀杖
脫二死地。豈非法身慈力耶。復次明刀杖機
應遍法界者。良由本修別圓觀時。見諸鋒刃
傷毀。即起慈悲我當救護。修善遮惡時。於
善惡業復起慈悲。若觀刀杖是因緣生法修
三觀時。復起慈悲願行填滿。今住王三昧
中。無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對果報刀箭。修善
慈悲救惡業刀箭。三觀慈悲救煩惱刀箭。刀
[001-0927a]
杖是質礙屬地字門攝。菩薩於質礙地門通
達明了。如華嚴四十明。彌多羅童女於師子
奮迅城師子幢王宮中。處明淨寶藏法堂。不
可思議莊校此堂。一瑠璃柱一金剛壁一
摩尼鏡。諸寶諸鈴諸樹諸形像諸瓔珞中。住
是一切質礙具內。悉見一切如來從初發心
行菩薩道。乃至成等正覺入滅。皆於中現無
不明了。如於淨水見月影像。此法門名般若
普莊嚴法門。善財入此地法門時。能得不可
說陀羅尼大慈大悲陀羅尼。能作佛事陀羅
尼。一切法無不具足。當知地字門普應一切
令得解脫也。


復次圓觀觀地大質礙之法。攝
一切十法界三諦宛然。明了在地門中。圓起
慈悲遍於法界。寂而常照無機不應。若欲分
別說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報刀杖。以
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
入空煩惱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無知
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無明刀杖。一切
一時皆得解脫。第五鬼難亦為三。一貼文。
二約證。三觀解。貼文為四。一標處所。二明
遭難即是苦。三稱名即是善。四應。三千大千
滿中者。此假設之辭也。若言滿中復。更從何
處來。知是假言爾。上水火何不假設滿大
千耶。鬼有心識相延故滿假設為便。水火無
心假設為難。鬼所以畏者觀音有威有恩。若
非懷恩則是畏威。所以聞名尚不能加於惡
眼。豈容興害心。害心惡眼二俱歇也。次約事證者。次觀解者。若果報論鬼難者。地獄道亦
應有弊惡大力鬼惱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惱
[001-0927b]
於小鬼。畜生道鬼亦噉畜生。人中可知諸天
既領鬼何容為鬼所惱。如阿含中云。有大力
鬼忽坐帝釋床。帝釋大瞋鬼光明轉盛。釋還
發慈心鬼光明滅即去。天主既為鬼所惱。
何況四王脩羅道耶。如是等處鬼難怖畏稱
觀世音。即不能加害也。次明修因者。自有惡
業名為鬼。自有鬼動三毒。如阿含云。婬亦有
鬼鬼入人心則使人婬佚無度。或鬼使瞋使
邪。當知鬼亦破善。三毒當體是鬼者。婬破梵
行。瞋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鬼惱不飲
戒。乃至十善諸禪亦如是。皆為惡業鬼毀
損。人天動不動業若能稱名即不加害也。次
明煩惱鬼者。見心為男鬼。愛心為女鬼。若論
此鬼即得滿三千大千世界。非復假設之言。
何以故。以見使歷三界有八十八。愛歷三
界合有九十八。豈不遍滿。此鬼欲來惱二乘
人乃至六度通別圓等行人。大經云。唯願世
尊。善良呪師當為我等除無明鬼。又云。愚癡
羅剎止住其中。豈非煩惱鬼耶。若稱名誦念
觀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隨意所轉不能為
害也。次別圓本觀慈悲機應者。別觀菩薩初
發心時。見諸惡鬼惱亂世間。無能救解。如訖
拏迦羅等惱毘舍離。是故菩薩興起慈悲為
作擁護。若修諸善為惡所壞。亦起慈悲令善
成就。若觀此鬼及以業鬼。皆是因緣生法從
假入空出假入中。皆節節慈悲誓願。於諸煩
惱深達實相成王三昧。以誓願熏修法界眾
生。若遭鬼難能遍法界救護。以事中慈悲救
果報上鬼。修善慈悲救惡業鬼。以三觀慈悲
[001-0927c]
救愛見無明等鬼。悉令諸鬼堪任乘御。不能
為惡眼視之。如華嚴四十三迦毘羅婆城。娑
婆陀夜天。於日沒後見處虛空。見其身上有
一切星現一毛孔中。見所化眾生。或生天上
或得二乘。或修菩薩行種種方便皆悉見聞。
爾時夜天告善財言。我於惡眾生發大慈心。
不善眾生發大悲心。於聲聞緣覺發安立一
切智道心。我見眾生遠離正道趣於邪徑。著
諸顛倒虛妄迷惑受眾苦惱。我見此已。無量
方便除諸邪惑安立正見。故知法身菩薩以
夜叉鬼身。能作如此安立眾生。觀音菩薩於
此鬼神法門。豈不通達。普應一切令得無害。
若圓觀識種是愛見鬼門。一切法趣此識種
鬼法門。十法界三諦具足無緣慈悲。普被一
切即是鬼門。王三昧力遍應法界。若分別說
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二十四三昧救惡業鬼。
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圓入空鬼。乃至
入中道。一切一時俱不加害。第六枷鎖難亦
為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釋。貼文為四。
一標有罪無罪。二遭難。三稱名。四應。上臨當
被害此定入死目。此明有罪無罪。或是推檢
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節。明
聖心等本救其囚執。不論有罪無罪也。在手
名杻在脚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鎖。此則三
木一鐵之名也。繫名繫礙檢是封檢。繫未必
檢檢必被繫。繫而具檢憂怖亦深。鳥死聲哀
人死言善。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
斷壞。次引事證者應驗傳云。蓋護山陽人。繫
獄應死。三日三夜心無間息。即眼見觀音放
[001-0928a]
光照之。鎖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
方息。張暢為譙王長史。王及暢繫廷尉誦經
千遍。鎖寸寸斷不日即散。虛丞相云云。三
觀釋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籠繫。
修羅亦被五縛。北方及天上自在應無此難。
降是已還無免幽厄。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
次明修因惡業即名枷鎖也。諸業雖有力不
逐不作者。若有造業果終不失。故云不失法
如券。若人修習諸善被惡業覆。如大山映覆
於心。使善敗壞更增惡業。惡業即招果縛無
由可解。若欲脫此業者因時可救。急稱觀音
能令三惡業壞。故經云。妻子以為鎖械。錢財
以為牢獄。王法以為獄籍。遮礙行人不得修
道。望現在是果報縛。望過去是業。次明聲聞
者。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羅漢是無罪。大品
云。摩訶那伽雖有罪無罪同在三界獄中。五
陰繩所縛三相無常檢束印封之。權實上惑
名杻。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
惑名鎖。如是等束縛行人不能得脫。稱名繫
念必蒙靈應。若發定慧是械斷。若發權實是
杻斷。若破無明是枷斷。法身顯現是鎖斷。入
無餘涅槃是縛斷。免三相是離檢。出三界是
出獄。此復有通別意。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別
圓。若論枷鎖猶是地質礙。別圓本觀所起慈
悲遍應之義不異於前。若三千大千以表空
種。王賊鬼等以表識種。論其十番普應此亦
如前論其本觀。今當說菩薩見眾生以空識
成果報身。還為空識所惱。修諸善時空識之
業亦能壞善。觀空識有三諦之障有三諦之
[001-0928b]
理。如是節節皆起慈悲。悲欲拔眾生苦。慈欲
與眾生樂。故淨名云。菩薩觀四大種空種識
種皆空空故。無四大無空無識。是為入不
二法門。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應。以事
中慈悲。救果報空識難。以修善慈悲。救惡業
空識難。以三觀慈悲。救煩惱空識難。故知
觀音於空識法門而得自在。華嚴三十九善住比丘於虛空中大作佛事。若作圓觀。觀空
種因緣性相本末究竟等。則一切十法界悉
趣空門。識亦如是。起無綠慈悲熏諸眾生。
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第七怨
賊難亦為三。一貼文。二約證。三觀釋。貼
文為四。一標難處。二標遭難人。三明有機。四
明應。難處者先明處。即是大千國土。次明難
即滿中怨賊滿中假設之辭也。國曠賊多
聖力能救顯功之至也。怨者此難重也。賊本
求財怨本奪命。今怨為賊必財命兩圖。若過
去流血名怨。現在奪財名賊。如此怨賊遍滿
大千尚能護之。輕者豈不能救也。二標遭難
人者。即商主也。此又為四。一明主。二有
從。三懷寶。四涉險。商者訓量。此人擇
識貴賤善解財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
主。既有商主即有將領。諸商人既涉險遠
所齎者。必是難得之貨。故言重寶也。險路
者或可曠絕幽隘。名為險路。或值怨賊衝
出之處。名為險路者也。機者亦四。先明一人
安慰。二勸稱名。三歎德。四眾人俱稱。所以安
慰者止其恐怖也。所以勸稱名者設其上策
也。所以歎德者獎令定膽也。若不安慰則怖
[001-0928c]
遽慞惶。雖安慰止怖。若不設計唐慰何益。故
勸稱名。雖勸稱名。若不歎德設計。則心不定
膽亦不勇。所以歎德。故知此菩薩決定能施
無畏。決果依憑三義既足。俱時稱唱機應即
得解脫也。南無云歸命。亦稱為救我。次結口
機也。今言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曠。豈止
七難而已。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
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明觀音之力出
於分段之外豎應二土。故言重明。載沐神
應故言高累。以是義故。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約事證者。應驗傳云。慧達以晉隆安二
年。北隴上掘甘草。于時羌餓捕人食之。達
為羌所得閉在柵中。擇肥者先食。達急一心
稱名誦經。食餘人稍盡。唯達并一小兒次擬
明日。達竟夜誦猶冀一感。向曉羌來取之。忽
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哮。諸羌散走虎因齧
柵作一穴而去。達將小兒走叛得免。又裴
安起從虜叛還。南至河邊不能得過。望見
追騎在後死至須臾。於是稱觀世音。見一白
狼安起透抱。一擲便過南岸。即失狼所。追
騎共在北岸望之歎惋無極。道明於武原劫
奪船道往徑遇賊難等。三觀釋者。若果報論
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鬪諍。如阿含
云。忉利戰不如修羅。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
會稱名得脫也。次修善時惡多是怨。猶如
氷炭。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闇滅明生。次
明煩惱為怨賊者。一切煩惱是出世法怨。商
主是三師羯磨。受戒人是商人。無作戒是
重寶。五塵是怨賊。或法師是商主。商人是
[001-0929a]
徒眾。理教是重寶。兩遇魔事是怨賊。或心王
是商主。心數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寶。覺觀
為怨賊。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
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將此意歷諸
教義自在作。悉成稱名即得解脫也。復次
約怨賊難結成別圓慈悲應。例前可解云云。
觀音義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