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3 法華經玄籤證釋-清-智銓 (master)



玄籤證釋卷第二
苕上沙門 智銓 述


四正論今意。即第四正解。


○一念。天台一念心法。不
論六七八。用大論意。即指現在一剎那諸識為一念
也。


○體廣位高。玅樂云。一念心起徹實相底。故名為
高。具足諸法。故名為廣。又即權而實。故名為高。即實
而權。故名為廣。


○三諦一心。始終心要云。中諦統一
切法。真諦泯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
後也。


○止觀委悉。在止觀第五卷。


○法華三昧等分
三。初二句明十界十如為本經宗旨。次二句明界如
為一期佛教旨意。末二句明界如為摩訶止觀觀法
精髓導首也。


○法華三昧。荊溪云。摩訶止觀。法華三
昧異名。又天台自有法華三昧懺。文句云。法華三昧
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


○一經樞鍵。時舉法師云。十
如為今經三周開權顯實正體。玅樂云斯經之樞鍵。
[002-0575a]


○一代教旨并佛出世意。詳解云。一代時教。宗歸法
華。法華開顯三千實相。是諸法之大旨。眾流之歸趣
也。後玄云法華總括眾經。而事極於此。佛出世之本
意。諸教法之指歸。


○十法成觀。即初觀不思議境。次
真正發菩提心等。輔行云。為知玅境為九乘本。稱本
脩九。方堪入位。是故名為十乘玅觀。又十乘法。只一
不思議境。何者。由玅諦境。起四弘誓故。輔行云。復以
所觀顯於能觀。玅境義成。玅觀斯立故。又玅觀成即
破法徧等。故云成觀精髓。


○十不思議。止觀中初觀
陰境。次煩惱病患等。總有十境。皆開十乘。故有十不
思議。而煩惱等由觀陰發。又餘九境仍用三千空假
中玅三觀觀之。成不思議境。故十如為十不思議導
首。


○介爾心起。輔行云。言介爾者。謂剎那心。無間相
續。未曾斷絕。纔一剎那。三千具足。又云介者弱也。謂
細念也。


次釋即正釋。分二。初別名。次通名。初別名又二。初玅
法。次蓮華。初玅法又二。初釋法。次釋玅。初釋法又二。
先舉南岳分三云云


○殃掘。具云殃掘魔羅。此云世
間現。增一阿含云。殃掘害母逐佛。佛度成阿羅漢。又
如來成道六年說殃掘經有四卷。第三卷中佛問云
何為一學。殃掘說偈答。從一至十。經云云何名為五。
所謂彼五根。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所謂彼眼根。
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見。具作無減脩。乃至身根準
知。云何名為六。所謂六入處。乃至所謂意入處。明說
[002-0575b]
如來藏。不起違逆心。淨信來入門。止觀第七下云彼
是九法界眼根也。於如來常者。九界自謂非真。如來
觀之即佛法界。無二無別。無減脩者。觀諸眼一心三
諦圓因具足無缺減也。了了分明見。照實為了了。照
權為分明。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圓照。明了了見佛
性也。輔行三十一卷明。六自在王性清淨。大品廣乘
品文。


○一切法趣等。大品第五十二知識品中云。一
切法趣色。趣受想行識。是趣不過。何以故。色受想行
識畢竟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十二處十八界亦
如是。今準立云一切法趣眼等。故一切法趣眼。能所
皆假。眼尚不可得。一切法亦不可得。能所皆空。趣不
趣不可得。即不住二邊正顯中道。止觀第二記。輔行
第八卷。


○兼帶。華嚴兼也。帶含方等般若。


○普賢觀
經。是法華結經。普賢現身為行者說懺悔法。行者得
是六根清淨巳。身心歡喜。無諸惡相。心純是法。與法
相應。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又云見十方諸佛各
申右手摩行者頂作是言。善男子。汝今讀誦大乘經
故。乃至如此妄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
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
福無主。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
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
名大懺悔。玅樂云。計有能觀。名為我心。有我心故。能
所不亡。我所若空。罪福無主。能所盡故。故心無心法
不住法。


○淨名云見阿閦佛品中。爾時世尊問維摩
[002-0575c]
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是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諸佛解脫等。是問疾品中文。
華嚴云。晉譯華嚴第十一卷。如來林菩薩說偈云。心
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
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輔
行二十一卷解釋。


○是法界故。荊溪云。法界是三諦
全分。故不動退。


○隨喜。文句云隨順事理。無二無別。
喜是慶巳慶人。玅樂云事理秪是權實。即隨順開權
顯實之事理也。止觀第三記輔行第五卷。


大師廣分別。


○若廣眾生法等。詳解云。今問諸者不
一之辭。答。諸字訓於。即語助也。又問十界因果攝法
周足。何得又云及一切法。答。拾遺記云。一切法者。即
是假人實法。及以依報。各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本末
究竟等法也。是知上云因果通言十界。今云一切法
者。即十界中各具十如是法。界界互具。乃成千如矣。
又問須約一往通論。有何所以。答。玄文廣明千如玅
旨。正約眾生法說之。一往通論十界皆名眾生。則千
如義備也。


○不通於佛及唯在因。詳解云此二句。釋
上二往局義。以眾生法二往言之。正在於因不通佛
界。唯在九界。故不通於佛。既不通果佛。及唯在九界
之因。故云及也。


○理體無差。理性三千是同。差約事
用。事用三千有差。佛從事說。三千全得。圓住巳上。分
得三千。乃至凡夫但是理性。


○止觀十法。止觀第五
卷上。輔行第二十卷。


○止觀第六記輔行第二十六
[002-0576a]
卷。


○十如。輔行言十如者。南岳讀文皆以如為句末
故也。


○一家相承。謂天台一家宗承是法性宗。一家
宗旨是性具宗也。


○邐迤。謂非同別教次第邐迤之
言。故云雖也。


○互融三諦。複疎三諦即詳解明體一
互融三諦。及名隨德用三諦。輔行云未委分別。故名
為踈。更廣分別。故名為複。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如後
明三法玅中明。不縱不橫。輔行第五卷明。名為實相。
大論第十八卷明。又云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


○兩
義。謂互融複疎兩義也。


○三十三身。觀音三十二應。
連菩薩身則有三十三。若玅音共三十八身。


○止觀
第五記。輔行二十一卷。


○止觀不思議境。止觀第五
記上。


○十數皆依法界。十數是能依。法界是所依。十
法分齊。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十皆即
法界。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


○如前云云。即
互融複疎二義。


正解法相。


○一界十界百界千如。輔行二十一卷廣
明十界互具明一念三千。


○且依兩義。謂九界權。佛
界實。是兩義也。


○相即如向。即十界互具是相即義。
佛尚亦不說。謂互具相即界界互融。故佛亦不可說
云云。且依顯說。謂九權佛實。當界自位。皆準事造。故
是顯說。


五總歎。


○略歎廣歎。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
慧門難解難入。即略歎二智。即歎諸佛二智。舍利弗
吾從成佛巳來等。即歎釋迦二智。即廣歎也。


○重頌
[002-0576b]
中等。文句云初十七行半頌長行。後三行半略開三
顯一。動執生疑。就開顯二。初諸佛顯實。次釋迦開三。
又三。初一行正明開三。次佛以二句正斥三乘皆虗
偽。次眾生兩句出立三之意。意是權引。離諸苦故。非
為真實。但是方便門耳。


○廣約五佛。文句云從如是
玅法下。是正廣說。文為二。初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
實。二明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


○長者付子。文句云
今我所有下。第四正付家業。追指昔日大品領教所
委。有廣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知。即是汝有。


七引證。殃掘經增一阿含三十一卷。世尊聞殃掘殺
人。將欲害母。滿千人數。即往放光照彼山林。殃掘見
光語母言。此是何光。母告曰。此非日月火光明。此光
極清明云云。殃掘聞佛音響。歡喜。即放母逐佛。殃掘
白言。住住沙門。世尊告曰。我自住耳。汝自不住。殃掘
說偈言。去而復言住云云。佛復以偈言。世尊言巳住。
不害於一切云云。殃掘便說偈。尊今為我故。而說微
玅偈。乃至今禮沙門跡。即求作沙門。佛曰善來比丘。
即時殃掘便成沙門。佛說偈汝今巳剃頭。結滅成大
果。又殃掘第一卷云。舍衛城北。有婆羅門女。名䟦陀
羅。生一子名一切世間現。年十二。色力人相具足第
一。從摩尼䟦陀羅學。彼師暫受王請。留世間現守舍。
其師母年少端正。見世間現即生染心。前執其衣。世
間現白言。仁今便為是我之母。如何尊處而行非法。
懷愧避去。彼婦欲心熾盛。即以指攫體。以繩自縊。時
[002-0576c]
摩尼䟦陀還家見婦。問言誰為此事。婦答言是世間
現。欲行非法。強見陵逼。摩尼䟦陀語世間現。汝是惡
人當殺千人。可得除罪。世間現奉命。即殺千人。又告
言殺一人取一指作鬘。冠首而還。遂殺千人少一。其
母念子饑送食。世間現思惟令母生天。即執劍欲前
斷命。世尊知時。如鴈王來。殃掘見佛來。捨母。我今當
殺沙門瞿曇。世尊示現避去。殃掘說偈言。住住大沙
門。白淨王太子。我是殃掘魔。今當稅一指云云。世尊
為說偈言。住住殃掘魔。汝當住淨戒。第三卷佛問云
何為一學。殃掘說偈從一增至十。佛歎善哉殃掘。汝
來比丘。即成沙門。殃掘白言世尊。我今尋聲即得阿
羅漢果。四禪為四果。即無聞比丘事。


○普超經。大唐
內典錄中普超三昧經三卷。今大藏中只有西晉竺
法護第二譯普超三昧經四卷。第四卷中第十一心
本淨品文。與此所引同。


通解。


○相以據外等。大論云易知故名為相。如水火
相異則易可知。無行經稱不可動性。性即不改義。又
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又性是實性。此十界陰。俱用色
心為體質。力者堪任力用也。作者運為建立。若離心
者更無所作。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緣名緣由。助
業皆是緣。尅獲為果。習因獲習果。酬因曰報。習因習
果通為因。牽後世報。若作等。止觀第五上云。本末悉
從緣生。緣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為等也。又相但
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此就假名為等。又本末
[002-0577a]
互相表幟。覽初相表後報。覩後報知本相。初後相在。
此就假論等也。又相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
亦如是。一一皆入如實之際。此就中論等也。


○夢中
因果。圓中統一切法。舉中三法具足。引安樂行夢釋。
不合不散。輔行第五卷初明。


別解。


○四番。止觀分四類。一三惡趣。二三善趣。後二
類同此。


○迦葉等千人。增一阿含第十五卷文。大論
十四卷亦略引。第五記。輔行二十一卷。


○以脩為性。
謂若約理性。則本有法。不可改移。如理性三千。非佛
非天人所作。故此中明四趣性。是明染中惡性。乃以
脩為性。即是以脩惡。而為性惡也。正法念經云。如畫
師手畫出五彩黑青赤黃白正簡非理性之性。


○涅
槃二十三。大涅槃經高貴德王品之五。


○大經第八。
大涅槃經第十三文字品。


○俱舍同類因。頌云能作
及俱有。同類與相應。徧行并異熟。許因唯六種。業境
中。輔行三十五卷。


○書云雖悔可追。夏書五子歌末
云。弗慎厥德。雖悔可追。注云可追。言不可追也。今不
用彼意。故云可追及也。


○此四趣及十界之十。謂四
惡趣。及四趣各具十界。皆有十如也。


○相表清升表
樂為相。安樂色心。升出色心。五戒十善為作。善愛取
為緣。果是善習果。


次辨二乘。


○性非白非黑。止觀中解脫為性。五分為
體者。亦是色心。以戒為色。餘者為心。分為支分。五法
和合為法身。身即體也。無繫為力。道品為作。慧行為
[002-0577b]
因。大集云慧行者。即是四諦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
理斷惑。故名慧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捨等對治無
漏也。緣事起行。對治破諸煩惱。故名行行。


○無作戒
即聲聞無作戒也。無漏淨禪即根本淨禪。觀練熏脩。
無漏慧。四聖諦慧。


○盡無生智。毗曇云盡智者。謂我
知苦乃至知道。無生智者。言我知苦巳不復更知。乃
至我脩道巳不復更脩。輔行二十五卷明。


○中含二
十七。即中阿含第三十卷。福田經明學無學人二十
七第五記。輔行二十一卷云。若入無餘。無生處故。故
名不生。又云今此無漏唯果無報。是故無漏不受來
報。即不生義也。


○方便土三義。正從第二真似立方
便名。如法數明。


○大經第五。大涅槃經四相品之二。
觀行小異。藏二乘析空。通二乘體空也。


菩薩佛。


○前性相等即佛因。下文明三菩薩相性體
云云。若別證道。即可說相即緣因。性即了因。體則正
因也。


○因緣如止觀等。智慧為因。福德為緣。止觀第
五上明。


○第二義及佛界。別十住在第二義。圓七信
在佛界。


○未斷伏生。第二類未斷。初一類未伏。俱生
方便。若伏斷者。第二類是伏。第三類是斷。俱生變易。


○簡次第不次第。初地別次第。初住圓不次第也。約
下釋究竟等。謂約下釋佛界究竟等作之。以明初地
證道同圓之三諦也。二土通明變易。謂方便實報二
土皆明變易也。五人不同。初一類藏二乘通三人。皆
生方便。二土位行不同者。謂第二類伏別惑者。亦生
[002-0577c]
方便。第三類斷別惑者生報土。


佛界。


○佛界十法。此與文句中約位釋同。故文句相
性體唯約性說。玅樂釋云。以初三唯理。位定在凡等。
而此三亦本有性德。有二科。初三以對三軌。餘七成
就三軌。


○淨名云。菩薩品彌勒章。淨名訶云。若彌勒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
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輔行云菩薩乃證得之
道。既即眾生。故無所得。


○禪定三昧。梵語禪那。此云
靜慮。大論例飜定。又飜思惟脩。又云正心行處是三
昧。天台飜三昧為調直定。


○智應具三等。即智三理
三行三也。謂本有三。即理性三因也。智三即三德妙
解福即行也。行三即三德妙觀云云


○次釋本末中。
謂上文分科云。餘七成就三軌。此科前應云先釋力
作因緣果報。次釋本末。


○大論八十疑悞。在八十八
卷中。


○我今所獻食。大涅槃經純陀品。純陀說偈云。
我今所奉食。願得無上報云云。三賢十聖。仁王經上
卷波斯匿王說偈。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
土。


○初文中等。却指前正釋中先標佛地文。


○因緣
生死等。攝大乘論釋第十卷。有方便生死。因緣生死。
有有生死。無有生死。又十四卷明六種清淨中。第三
清淨云。由除七種生死故。輔行云。一分段生死。三界果報
二流來。有識之始三反出。背妄之始四方便。入滅二乘五因緣。初地巳上
六有後。第十地七無後。金剛心第七記。輔行二十九卷。



一人種一人耘。大論二十九卷云。復次五波羅蜜植
[002-0578a]
諸功德。般若波羅蜜除其著心邪見。如一人種穀。一
人耘除眾穢。令得增長。果實成就。


○皆有十法也。即
性相體等。


○現生後。謂現報生報後報也。


○大瓔珞
經。即菩薩瓔珞經。有十三卷。此引是第八卷中。第五
記。輔行二十一卷。


○賢聖集末詳。五文。即何者一段。
并四復次。


○下無升見上。此用唐譯俱舍頌。在第十
一卷。又論云。然下眼不能覩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


○唯至法華體方是即。謂由開顯。體不二故。方名為
即。


○無隔異者。開九界即佛界。當體全是。其體不二。
故無隔異。


○三以偈結中正結云多意者。前籤云一
代教旨於茲攢矣。佛出世意於茲辨矣。故此中以一
代經律論要偈。結顯十如是法。以見施開等意也。



一切眾生即滅盡定。此圓寂滅定。非小乘事滅盡定
也。


七佛通戒偈。增一阿含四十四卷佛說七佛禁戒偈。
毗婆尸佛偈。忍辱為第一云云。式詰佛偈。若眼見非
云云。毗舍佛偈。不害亦不非云云。世樓孫佛偈。譬
如蜂採華云云。拘那含牟尼佛偈。執志莫輕咲云云
迦葉佛偈。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自淨其志意。是
則諸佛教。釋迦佛偈。護口意清淨。身行亦清淨云云
彌勒佛偈。口意不行惡。身亦無所犯云云


○增一第
一卷初梵天欲天悉集。彌勒告諸菩薩等。勸勵諸族
姓子等。受持增一尊法云云。時阿難告優多羅曰我
今以此增一阿含囑累汝云云。何以故。此增一阿含
[002-0578b]
出三十七道品。及諸法皆由此生。大迦葉問阿難。云
何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云云。阿難報言。
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諸
法。迦葉問何等偈云云。阿難便說諸惡莫作云云。所
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
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脩清淨。
迦葉問阿難云。增一阿含獨出生三十七道品及諸
法。餘四阿含亦復出生乎。阿難云且置四阿含義。一
偈之中。盡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所以然
者。諸惡莫作。戒具足禁清淨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
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云
廣佛法。


○亦約顯說。如前云佛界實九界權。且依顯
說。


○十如中委明。疏有四釋。初用十法界釋。次約佛
法界釋。三約離合釋。四約位釋。彼第二釋。即此果佛
法也。


廣心法。


○一切眾生具三定。大涅槃經第二十五卷
云。上定謂佛性。故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中定。一切
眾生具足初禪。下定十大地心數定也。第五記。輔行
二十卷。


○上能兼下。佛性上定。故能兼下。二句三諦
具足。輔行云。既云佛境界。心具三諦。又法界秪是三
諦異名。


○一念心起。止觀云言一念。不同世人取著
一異定相一念。乃是非一非異。而論一耳。譬如眠法
覆心。一念之中。夢無量世事云云。荊溪云。剎那心無
間相續。三千具足。又大論云。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
[002-0578c]
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
雖多名為一心。則知天台一念。非定第六剎那一念
矣。


○千法皆三。謂眾生千法。五陰千法。國土千法也。


○縱橫乃至非縱橫。止觀第五卷上。先約四性問。次
答中。初橫破。次縱破。三亦橫亦縱破。四非橫非縱破。
如玄文自他共離推破。即橫破也。次縱破者。初句以
三千四計為生。次句以四句推三千巨得為滅三四
準知。生滅乃至非生非滅相望名竪也。亦縱亦橫者。
於豎四句一一計橫也。非縱非橫者。單約雙計被破。
便謂俱離生三千法。俱合尚不能生。俱離云何能生
耶。四句推不可得。故脩得境不可思議。


○止觀中說。
止觀第五卷上。初如意珠。次三毒惑心。三夢喻云云


○若理若脩等。止觀第五卷上觀不思議境中分四
大科。初理性不思議境。次脩德不思議境。三結成三
諦等。四舉如意珠等以譬於境。


○同申此旨。玄第七
卷下。明本門十玅竟。第七卷末即釋蓮華喻。


次釋玅分二。初正釋。次料簡。


○中含第三。中阿含第
五卷師子吼經云。阿難見諸比丘。便作是語。諸尊
者速詣講堂。今尊者舍利子當在佛前而師子吼。若
尊者舍利子所說甚深。息中之息。玅中之玅。如是說
者。諸尊及我得聞此巳。善受持。又云有梵行在佛前
說舍利弗輕慢我。世尊即喚舍利弗問。汝輕慢梵行
耶。舍利弗白世尊言。若無身念處者慢人。我身念處
者。云何慢人。如截角牛。至忍溫良。隨處不犯。


○又四
[002-0579a]
十三無諍經云。佛言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
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
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
云云。又云莫求欲樂乃至為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
求自身苦行。乃至無義相應者。是說二邊。又云有聖
道八支。即中道也。有稱有譏無稱無譏。乃至有諍無
諍。故云歷一切法。


○又四十九小空經云。阿難比丘
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
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於村想。空於人想。然有不空。
唯一無事想。若有疲勞。因村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
勞。因人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事想故。若
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
有。阿難行真實空。不顛倒也云云。乃至若欲多行空
者。莫念無量識無所有處想。當念一無想心定云云
又婆沙。是迦旃延子造。有八十二卷。禪中善根等。謂
四禪中成滿煖等善根。煖等觀四諦證果。得五分法
身也。


○又約部者。上約教簡。此下約部簡也。又約本
者。上約迹簡。此下約本簡也。


○通釋二玅。待絕名為
二玅。尅實而言。止一絕待。但先判後開。先論相待玅。
開即相待是絕待玅矣。故籤云以此俱絕。對前稱待。
所待未會。會方名絕云云。詳解云所待玅者。以法華
之玅。形四時為麤。以四時之麤。形法華為玅。前四時
為所待麤。法華為能待玅。絕待玅。絕前諸麤。無復形
待。故名為絕。相待論判。出前三教四時之上。絕待論
[002-0579b]
開。復能開前令皆圓玅。


○此經唯論二玅。輔行云判
今法華。唯具二玅。故法華中唯論二玅。更無非待非
絕之名。又云唯有待麤成玅。更無待玅成麤。


○故迹
門十玅等。與本門十玅稍異。如籤第八上。明權實中
問答料簡云云


○相待。詳解上卷云。彼此互形曰相。
以他望巳曰待。


○常無常等者。謂滿□□□具三教。
三俱名大。小唯三藏。故云大小可爾。而常無常不同
大小。無常一往通二教。若約含中真諦。則通教能通
常理。故云常等仍含云云


○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
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
不亡。輔行云不有不無。義通四教。今簡去藏教。故是
滿字。佛樹亦曰道樹。菩提樹等。從此得道等故。既降
魔巳。證得擇滅。見於諦理。離生死法。名甘露滅。斷德
成也。發得真道能斷之智。名覺道成。智德成也。滿大
玅者。方等般若是滿。大是涅槃。玅是法華。


○第一記。
輔行第二卷。大品十二。在大論六十五卷中。


○不應
對三教。三教即通別圓。謂他部經有以藏半對三教滿。
今法華部教純圓。則前四時及通別。皆為所對麤。故
云不應對三教。


○一往。謂下料簡方剋取相待玅義。此
中尚寬。故云一往。


○為鈍根弟子。中論第一卷緣起
文。


○不生不滅帶不帶。方等般若時不生不滅帶生
滅。唯法華不生不滅不帶生滅。亦且一往。謂實論唯
第四句圓是利。故且一往。


○通上中下根。輔行云四
地為上。六七為中。八九為下。故中根帶即空下根帶
[002-0579c]
假別教亦然者。謂別教亦有帶空帶假入中。故云亦
然。


絕待玅。


○第五記。輔行二十三卷。


○無所可待亦無
所絕。輔行云。絕體既徧。無所可待。又云絕諸待竟。絕
還自絕。


○華首經。大唐內典錄有華首經。又有華手
經。今大藏中只有華手經十卷。


○今玅不因麤。謂法
華開顯玅。即麤是玅故不因麤。


○中論以絕破待。謂
龍樹以絕待玅觀。以破相待緣生法。故中論唯有絕
而無待也。今且引絕以證絕待玅。


○待絕俱玅。等謂
此經要論二玅。故待絕俱玅云云。由待知下釋上非
碩異意。


○覺觀即尋伺。是言語加行。故言語從覺觀
生。


○第六記。輔行二十七卷。


○玅悟之時等。止觀第
五卷下。明得悟四句須引來。


○經意須雙明。謂經意
須判須開。故須雙明。輔行云。故法華中唯論二玅。雖
雙理無異趣。向云由待知玅。玅體是絕。絕亦無寄。玅
體無二。又圓中約時。待絕俱玅。故無異趣。此部得二
玅。唯約法華迹理論二玅。望前四時三教。須判須開。
又以部望部。一向唯玅。故此部有二玅。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詳解云。本迹久近雖殊。三千三諦不思議
一也。


○迹猶名麤。輔行云。若以迹望本。亦可互形。今
謂本迹是事。猶可互形。二玅約圓迹理。迹理本理無
二。不可互形。


次別釋。


○義各攝於心佛眾生。上文云。迹之絕玅。玅
上眾生法。乃至觀心玅玅上心法。今觀心既附迹本
[002-0580a]
門。不另開章。故云義各攝於心等三法。


○五心足也。
謂圓五根力。乃至開圓三解脫。


○標章中二十智。在
後明智玅文。從一世智。乃至第二十玅覺智。今文無
二十數。


釋境。


○一部三玅。即心法佛法眾生法三玅也。


○四
十二因緣。輔行云。迷理之本。所謂無明。無明為因緣
之首。故通別惑並約因緣。


○十二因緣。法界次第初
門云。通稱因緣者。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
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



三仙二天。外道本源。有一迦毗羅。二漚樓僧佉。三勒
沙婆。二天謂摩䤈首羅天毗緯天。第十記。輔行三十
九卷。


○正法念。即正法念處經。有七十卷。第五卷中。
有畫師喻六道由心業出。


○十二牽連。菩薩瓔珞經
十二因緣。名十二牽連。又名十二輪。展轉不窮。猶如
車輪。輔行云三世擊續。故名牽連。瓔珞第四。菩薩瓔
珞經第十因緣品云。爾時具行菩薩作是念。一切諸
法因緣相生。因緣相滅。從初發意乃至成佛。一一觀
了諸法之相。爾時過行比丘即起白佛言。如我所學
十二因緣甚深之法。我今當說。無明緣行便生十二。
行緣識便生十二云云。乃至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
惱。復生十二。彼經總有十番九箇十二。以未來二支
合說故也。今籤言十一番者。以連本十二因緣說故
也。則有十箇中間。故成一百二十也。點謂點慧。覈性
賦云孰癡孰點。


○婆沙雜犍度。迦旃延子造毗婆沙。
[002-0580b]
毗婆沙此云種種說。又云廣解。犍度此云法聚。以氣
類相從之法聚為一段。有八犍度。雜居第八。此中引
文。在第十七卷雜犍度人品中。


○四句中。初句因能
起果等。謂現三因能起未來二果故。次句因能生果
等。謂過二支是因。能生現果故。羅漢果不復起因故。
第三句。謂除過二支羅漢死陰。是除第二句相。既以
過現法為第三。即簡初句未來果相。故云除前二句
相。取過現果。對初句未來果看。及餘等。對次句羅漢
說。


○法身經。亦雜犍度人品所引阿含中法身經。



愛取至老死亦復如是。謂因是緣起。即愛取也。從因
所生。即是有也。從和合生。謂生老死也。


○如前。即前
引事所事等。


○支數多少。謂二三五二不同也。俱舍。
此是唐譯俱舍。頌云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
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此四句是以略攝廣。故論云。應
知緣起雖有十二。而二三為性。三謂惑業事。二謂因
果。就中又二。初兩句正明相攝。下兩句釋妨。妨曰。何
故過未略。而現在廣。釋曰。由中可以比知。現在為中
故也。第三記。輔行十三卷。


○十二時。是評家說。四種
色根。五色根中。除身根也。歌邏羅此云凝滑。初七日
也。阿浮陀亦頞部曇。此云疱。二七日也。卑尸此云凝
結。三七日也。伽那亦羯南。此云凝厚。四七日也。波羅
奢訶。此云形位。五七日也。


○三陰。謂受想行。愛增廣
名取。初生愛名愛。


○一剎那十二緣。尊者奢摩達說。


○俱舍連縛等。唐譯俱舍云。一剎那。二連縛。三分位。
[002-0580c]
四遠續。止觀第七記。輔行三十卷。又在三十四卷。



次料簡問答中。籤文分二。初明此中料簡。次彼料簡
下出彼文料簡。又四。初約增數釋十二因緣。次次文
又下料簡十二支徧三界。三又婆沙中下料簡無色
界有色。四論又譬下譬十二因緣樹。


○薄拘羅不識
頭痛。論者婆拘羅所說。我於佛法中出家。年過八十。
不曾有小頭痛。何況身病云云


○老不立支。謂老附
死支。不別立耳。


○復有說立不立。論具云復有說者
法起時生能使此法相續成立。老死能使不相續不
成立。


○又約增數釋。在婆沙十八卷中。


○現八支攝
過未。謂現五支攝屬未來。現三支攝屬過去也。過現
七支攝現未。謂過去二支現三支攝。五現支未來二
支攝。三世各二。論云過去因果。現在因果。未來因果。
復有七種等。論云七種。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受。八種所謂識以至有。九十十一。指他處說。


○大經
增數文同婆沙。大涅槃云。或說七種。謂識名色六入
觸受及愛取。或說八種。除無明行及生老死。其餘八
事。或說九種。如城經中除無明行識。其餘九事。或說
十一。如為薩遮尼犍子說。說除生一法。其餘十一。或
時具說十二。


○評者。大毗婆沙論是諸羅漢同集。而
有四大羅漢為評家正義。一世友。二玅音。三法救。四
覺天。


○毗婆闍婆提說等。在婆沙六十五卷中。二四
六人。論云欲色界命終生無色界。或經二萬劫色斷。
或經四萬劫色斷。或經六萬劫色斷。或經八萬劫色
[002-0581a]
斷。若無色界命終。還生欲色界。久遠斷色。還與色相
續。如是入無餘涅槃界。久遠滅行。亦應還與行相續。
欲令無如是過。故說無色界有色。


○說無者勝。謂育
多婆提也。三法隨逐。謂壽煖識也。四句分別。論云色
續色。色續無色。無色續無色。無色續色云云


○論又
譬等。在婆沙十八卷中。


無生因緣。


○四句破假等。謂自性。他性。共性。無因性。
衍門四性推檢法也。一切有為緣生法。若破性執。乃
名世諦。世諦三假。於相猶存。若破此相方名真諦。故
天台云。世諦破性。真諦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
空。


○無明體相等。金光明經空品疏云。無明體相兩
句。明本牲不有不無。是中觀境。妄想因緣兩句。是假
觀境云云。上明生空觀境不善思惟兩句。疏云是生
法二空觀境。此兩句明假觀。前不善思惟。致今名色。
今不善思惟。復有未來生死。此中引意皆證無生。



辨異可知。謂圓人觀生死即本有涅槃。故涅槃本非
生死。如藤本非蛇。通人觀無明本空。本空非無明。亦
如藤非蛇。


○不思議因緣。


○界外法。前二界內十二
因緣。此下界外十二因緣。為別圓人說也。


○華嚴偈。
兩教俱用。圓造即具。別造謂生也。


○假實國土。假即
眾生假名。實即五陰實法。此二是正。國土是依。


○或
言阿黎耶等。止觀第五上云。他人云一切解惑真妄
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云。法
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
[002-0581b]
者阿黎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


○略述兩
計。謂地論人自性計。攝論人他性計也。餘兩共無因
不敘。


○法則有始。大論引經云。佛語諸比丘。眾生無
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


○冥初二
十五諦。數論外道。立二十五冥諦。從冥初生覺等。藏
教所明正因緣破此計。故云不出云云


○破此如止
觀中說。止觀第五卷下。


○四句推無明。止觀第五中。
破地師法性生一切法。即初句。破攝論即次句。餘兩
句略。更就譬檢云。為依心故有夢。依眠故有夢。眠法
合心故有夢。離心離眠故有夢云云


○無常等四對
治。謂無常苦空無我。對治常樂我淨四倒。故云四對
治。復是顛倒。謂無常等四。依如來法身說。復為界外
四倒。


○緣相生壞。論文是緣因生壞。而言相者。或別
有意。究竟一乘寶性論第三卷云。聲聞辟支得大力
菩薩。為證如來功德法身第一彼岸。有四種障。一者
緣相。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壞相。緣相謂無明住
地。即此無明住地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無明住地
緣亦如是故因相謂無明住地緣行。即此無明住地
緣行為因。如行緣識。無漏業緣亦如是故。生相謂無
明住地緣依無漏業因。生三種意生身。如四取緣有
漏業因而生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相者。
謂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如依生緣故有
老死。三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亦如是故。


○第
三記。輔行十三卷。


○還如界內十二因緣。寶性論云。
[002-0581c]
又如煩惱染。無明住地亦如是。如業染。無漏業行亦
如是。如生染。三種意生身及不可思議變易生死亦
如是。今文無明愛取即煩惱染。行有即業染。名色等
并生死即生染也。


○義意大異。輔行云。而與界內。其
體永異。


○八自在我。一能示一身多身。數如微塵。二
以塵身滿大千界。三以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常
居一國。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想。七說一偈
經無量劫。八身如虗空存沒隨宜不窮。


○即事顯理。
大集云。一切法者。名為佛法。一切法即十二因緣。菩
提者亦十二因緣。


○大經云。大涅槃經師子吼品云。
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乃至
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菩提道。以是義故。十
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
為中道。


○二十五云。章安疏云。文分三。初唱中道。次
如是中下。明能破生死。三以是義下。結是佛性。章安
云。明不生不死中道之義。無明有愛下。但中間。只是
行識名色六入等。何以云有生老死耶。解云。後文云
現在世識名未來生。現在六入等名未來老死。中間
即是生死。義言中道者。兩因夾一果。一果居中。如此
論中。方是玅中破生死義。云何只以因緣因果不生
不滅名為中道。今作易解。無明與愛即現過見煩惱
道也。點煩惱道即般若。中間是苦道。即是法身。法身
即中道。若是中道。則無生死。無生死。故名破生死。第
三結為佛性。既是中道寧非佛性。


○寶篋經。大方廣
[002-0582a]
寶篋經中。無十二支三觀文。恐是文殊師利問經。此
經正明支支三觀義。去來品在上卷第八品。文殊白
佛言。來者何義。去者何義。佛云來者向義。去者背義。
若無向背。不來不去。是聖行處。來者癡義。去者不癡
義。非癡非不癡。是聖行處。來者有為。去者無為。無有
為無無為。是聖行處云云。又云來者我義。去者無我
義。非我非無我。無來無去。是聖行處。乃至來者有義。
去者無義。非有非無是聖行處。


○又下文中道品。即
第九品。文殊白佛。佛說無二法故。一切聲聞緣覺菩
薩竝無疑惑。悉知中道。乃至凡夫亦能生信。佛言無
明無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此謂中道具是真實觀
諸法。行無行無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此謂中
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識非識乃至老死非老死。無二
亦如是。文殊若無明有者是一邊。若無明無者是一
邊。此二邊中間。無有色。不可見。無有處。無相。無相待。
無標相。文殊此謂中道。行識乃至老死亦如是。此中
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諸法無二。無二有何義。謂末陀
摩。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此末陀摩義何以故。不取常見有見故
是故名末陀摩。


○如下第六。記籤第六下。判三藏教
三法中引。輔行二十六卷中明。


三開麤。


○盆器米麵。四禪體含支林如盆器。生空麤
如米。法空細如麵。


○一切法皆摩訶衍。是大品經意。
廣乘品明。又大經二十五。疏云第三明菩薩章十二
因緣。即是觀境。菩薩觀境生智。合取境智。皆名中道。
[002-0582b]


○又一切眾生下。明凡夫不見。十住下唯佛能見。菩
薩少見。如來具見。然十住既少見於終。亦應少見其
始。今互顯沒者。正言十地一轉。即便作佛。去終處近。
故言能見其終。始則杳然。故言不見。十住有治道能
分斷。則分見其終。而不能分見其始。諸佛見始見終
者。究竟知無始終。究竟鑑其始終。文中從惑起邊。是
故反此。始謂元品。終謂終末。最麤著故。見謂知見。有
智能治。故名為見。初住智淺。但見終末。故云見終。未
有治於元品之智。故云不見。眾生下。重明不見。


○但
見於空不見不空者。大經二十五卷云。聲聞緣覺見
一切空。不見不空。


○見不了了等。大經云。慧眼見故
不得明了。佛眼見故。故得明了。正答卷初師子吼問。
十住菩薩以何等眼。不了了見。佛以何眼而了了見。


四觀心。


○無明即是明。止觀觀不思議因緣云。若轉
無明為佛智明。


○託聖胎。輔行云。此觀初成。名觀行
位。以圓觀解託於世諦。觀是聖孕。聖託胎故。名託聖
胎。又聖種中生。名託聖胎。若入初住。名出聖胎。聖出
胎故。名出聖胎。從聖生故。名出聖胎。


四諦境。


○勝鬘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云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
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義。何以故。非因
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
世尊。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
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
[002-0582c]
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
滅道。如是入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無作四聖諦
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
竟。


○聖行。大經中明次第五行。初名聖行。有戒定慧。
今四種聖諦。慧聖行也。十一十二皆聖行品。第一記。
輔行第三卷云。第十一初。以八苦釋苦。即生滅苦也。
苦諦文末。約四諦簡云。凡夫有苦而無諦。聲聞有苦
有苦諦。菩薩解苦無苦。餘三亦然。即是通菩薩對三
藏簡。第十二初以善不善愛及以九喻以釋集諦。即
生滅集也。集諦文末。約四諦簡云。凡夫有苦無諦。二
乘有苦有苦諦。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三諦亦然。
章安疏云。前苦諦文末不云有真。故知是通。今云有
真。真是真實。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二種真實。此是
別圓對三藏簡。至釋滅諦文末。但云見滅煩惱故常。
無煩惱故樂。佛菩薩因緣名淨。無二十五有名我。道
諦文末。但云常無常有為無為等。滅道文末但云四
德。既不復與二乘比決。故知單約別圓釋也。自非一
家圓會經旨。佛語巧略。何由可通。


○能詮教殊。謂別
圓能詮中道教殊。藏通能詮偏真教殊。故有藏通別
圓教起。大涅槃經追說。在法華顯實後。故云涅槃實
後。隨說隨泯。故云暫用助圓。三偏。藏通別也。玅樂云。
偏圓約教。權實約法。內外各一事理者。藏通界內事
理。別圓界外事理。籤云惑無事理。隨人生解。解有巧
拙。故分事理。理有權實。分界內外。
[002-0583a]


三正釋中。


○諦緣度品。謂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
七品也。


○初雜心者等籤文。分二。初正釋玄文中義。
次又此下明諦名通別。雜心偈。即雜阿毗曇心論。有
十一卷。達摩鬱多羅造。


○重擔。大論云。五陰能生苦
惱。名曰重擔。


○八相雖異。指苦集等各四相。歷上下
界故一諦下則有八相。


○二因謂道諦集諦也。次又
此下。明諦名有通別。又二。初正明有通有別。次又婆
沙下。引論經明。又三。初引婆沙。說多聞法。中阿含第
七。大拘絺羅經。舍利子問云。賢者大拘絺羅。頗有事。
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利子。謂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集
知食滅知食滅道如真。云何知食如真。謂有四食
。云何知食集如真。謂因愛便有食。是謂知食集。云

何知食滅如真。謂愛滅食便滅云云。云何知食滅道
如真。謂八支聖道云云。乃至無明行等。


○四食。即摶
觸思識也。摶亦名段。


○十二緣無非四諦。輔行云。故
阿含中明四諦義徧一切法。如云知漏知漏集知漏
滅知漏滅道。十二因緣。十二頭陀。一一皆生滅四諦
之義。具如法華疏釋迦葉中明。


○次又如下。引思益
四諦。第一卷第四品中。三又婆沙中下。復引婆沙等。
此文在六十一卷。下阿毗曇中。即婆沙所引。


○數緣
滅。法相宗中名擇滅。雜心論第九卷云。得離繫名數
緣滅注云。謂藥病種數相對也


○婆沙廣說。在第六十卷
五釋名。禪法要解云。復次苦諦有二種。一者苦諦。二
[002-0583b]
者苦聖諦。苦諦者惱相故。所謂五受陰名為苦諦。苦
聖諦者。以知見故修道。名苦聖諦。集諦有二。一集諦
者。出生相。所謂愛等諸煩惱。名為集諦。二集聖諦者。
以斷故修道。是名集聖諦。滅諦有二。一滅諦者寂滅
相。所謂四沙門果。是名滅諦。二滅聖諦者。以證故行
道。為滅聖諦。道諦有二。一道諦者出到相。所謂八正
道為道諦。二道聖諦者。以脩故行道。為道聖諦。止觀
云。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
則滅有還無。是名生滅四諦也。


○眼智明覺。文句云。
謂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比忍為明。比智為覺。餘
三諦亦爾。成十六心。玅樂云。但眼智等無別體故。還
指忍等。


○故婆沙云。在毗婆沙五十九卷末。


○第三
名者。婆沙第三名。與玄文第三名。其名雖異而義是
同。故引文云苦我巳知。乃至與我不異。即是以此法
顯示於他也。


無生。四教義第一云。前以生滅之理為諦。今明不生
不滅真空之理為諦。亦名四真諦也。


○準思益。思益
經第一卷第四四諦品。佛告思益梵天。當知聖諦非
苦非集非滅非道。聖諦者。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諦。知
集無和合。是名集聖諦。於畢竟滅法中。知無生無滅。
是名滅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
聖諦。梵天真聖諦者無有虗妄云云


○大論三十七。
在三十六卷。經云習應色空。習應受想行識空。與般
若相應。謂苦諦法即色等。故引習應色空等證之。引
[002-0583c]
彼四諦一科者。大品總開八十一科。其第六四諦即
四諦一科也。彼經具三教。今引證通。故云即通教義
也。


○大經解苦無苦。大涅槃經十一卷末。菩薩摩訶
薩。於是八苦解苦無苦。章安疏云。此是通教。若十二
卷集諦文末云。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
真諦。乃至菩薩有道有真諦。疏云此是別圓二種真
實。此引且約通教。


○具如後說。後行玅文次第五行中。
慧聖行明。


○非聲聞緣覺所知。大經對鹿苑時說。故
云非二乘所知。


○大經知聖諦智等。示根辨智。知諸
陰苦等。初五陰。知諸入等。二十二入。知諸界等。三十
八界。次知諸色等。重約陰。初句色。知受句二受。知想
句三想。知行句四行。知識句五識。巳上苦諦也。知愛
等。二集諦。經云知愛因緣能生五陰。是名中智。一人
起愛無量無邊。聲聞緣覺所不能知。能知一切眾生
所起如是等愛。是名上智。知滅等。三滅諦。知是道等。
四道諦。章安疏云。凡聖五陰種別不同。於一一陰。復
更分別無量界入。豈是聲分緣覺所知。是無量苦諦。
從地獄至佛。行業不同。一一行業分別有無量相。亦
非二乘所知。是無量集諦。從地獄至佛。應以何身說
何法。令其脩學。一一身法分別無量法門云云。是為
無量道諦。從地獄至佛得解脫時因緣不同。一一解
脫復有無量解脫云云。是為無量滅諦。


無作。四教義云。明四實不作四。故名無作。菩提是煩
惱。仁王經上卷云。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
[002-0584a]
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於第一義而不二
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一實諦者。大論八
十六卷。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四諦皆是一諦。又菩
薩直過四諦入一諦。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等。


○大
經世諦等。文殊問佛。第一義中有世諦否。世諦之中
有第一義不。佛答。世諦者即第一義諦。文殊言若爾
者。則無二諦。佛言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如
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為世諦。
次文殊問實諦。佛答。實諦者無顛倒。無顛倒者乃名
實諦。實諦者無有虗妄。若有虗妄不名實諦。有常有
樂有我有淨。是則名為實諦之義。


○其實有無二法
相即。疏云理實中道唯有一體。善巧方便為緣說二。


○四教審實理等。當分而說。四教詮真中審實理。乃
至四教主轉藏通別圓法輪也。秪是一音之教者。是
跨節義。謂當分義。似有四教主說四教法。跨節而說。
豈有四佛說教。秪是圓一音演說耳。教既唯一。行理
準知。如前可知。即玄第一下料簡通別中明當分跨
節。


○廣破古師。


○然勝鬘等。經云世尊有二種如來
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云云。不空如來藏云云。此二
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
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
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
修一切滅苦道。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
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常。無常者是
[002-0584b]
虗妄法。虗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道
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
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虗妄法。非虗妄法者。是諦是常
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
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達摩鬱多羅。雜心論云法救。籤云法尚。


○無量中無
作。謂別教無量中具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今勝鬘所
說正指無量中無作也。發心畢竟不別之無作。乃圓
教無作。


次判。


○若不約教四句。此兩意貫通三大部。


○例下
乘玅。後玄三法玅即是乘玅。


三開。


○大品中第五十二知識品云。須菩提一切法
趣色。是趣不過。何以故。色畢竟不可得故。云何當有
趣非趣。大論七十一卷釋。


○經文不次。謂經中先假
次空後中也。三句。即無生意。無量意。無作意。三句也。


○中論偈。中論第六卷第二十四觀四諦品。偈云眾
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本是三意謂通別圓也。兩品屬藏。中論第二十六觀
十二因緣品初云。汝以摩訶衍說第一義道。我今欲
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第二十七觀邪見品。


○無
量義經。第二譯。說法品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
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
實相。又十功德品中。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云。
從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義復生百千萬數。
[002-0584c]
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


○三經同醍醐味。謂雖同味。然無量義為法華序。涅
槃是大收後捃拾。又被末代。故法華是醍醐正主也。


○追說追泯。統紀云。追說者。重施也。追泯者。重會也。
具斯二說。即說泯二說。


○生生不可說等。大經十九
卷云。云何不生生不可說。不生名為生。云何可說。何
以故。以其生故。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
不生亦不可說。云何生不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
不自生。故不可說。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者名
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以脩道得故。



生生故生者。即是大生生小生。有漏之法也。生生故
不生者。因緣生法即空即中。心行滅。言語斷。故不可
說也。


○實語是虗語。輔行云。大乘實教。本是實語。以
其依語各生見故。故成虗語。


四觀心。一念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觀此一生
滅。即生即滅。即滅即生。生即滅故。生即不生。玅空觀
也。滅即生故。滅即不滅。玅假觀也。合即不生不滅。此
有相寂。滅即無相寂滅。玅中觀也。觀一剎那中一生
滅。即一心三觀。此是廢權玅觀也。觀一念心即玅三
觀正開前四時三教麤一念心。即今圓一念心。故一
心三觀於一念心見四種四諦也。此是開權玅觀。


四二諦境。


○玅勝定經。大藏中不見。有。輔行引云。佛
告阿難。自我往昔作多聞士。共文殊諍二諦義。死墮
三塗。經無量劫。吞熱鐵丸。從地獄出。值迦葉佛。為我
[002-0585a]
解釋有無二諦。迦葉佛言。一切諸法皆無定性。汝言
有無。是義不然。一切萬法皆悉空寂。此二諦者亦有
亦無。汝但知文。不解其義。第三記。輔行十二卷。


○釋
迦值迦葉。四教義云。釋迦菩薩生在迦葉佛所。為補
處弟子。迦葉授記。次當作佛。


○初僧祗。從古釋迦至
尸棄佛初僧祗。從尸棄至然燈佛第二阿僧祗。從燃
燈至毗婆尸佛第三阿僧祗。五障。謂女身并四惡趣
也。集註云。初阿僧祗離障。且約功能。三祇方離。乃據
定位。


○金光明經等。此出隋開皇新金光明經。


○三
教並有十地。通乾慧等。別歡喜等。


○彼金勝陀羅尼
品。涅槃疏云。新金光明經陀羅尼淨地品。佛為十地
菩薩說十篇呪。第十陀羅尼名破金剛山。


○大經二
十高貴德王品中云。惡象唯壞臭身。惡知識壞淨身。
惡象壞肉身。惡知識壞法身云云


○若作廢權等。正
是大經意追說通教。


○進退不成。輔行云。若依今用
含中二諦。進退咸美。出不與出。義皆悉成。


○第三記
輔行十三卷。


○二十三家。廣弘明集第二十一卷。梁
昭明太子解二諦義章。從南㵎寺慧超。至光宅寺敬
脫。有十四法師。自晉安王綱。至蕭勱。有九居士。并昭
明共二十三人。四假恐即是四句破假。


○第三記。輔
行十二卷。


○止觀十力。止觀第七卷下。


○止觀第三
記。輔行十二卷。


○五百身因。出大涅槃三十二卷。釋
籤第二上引證行通別。止觀第二記。第二記中無。



見惑如小雲等。輔行云。雲即是障。障除明發。發即開
[002-0585b]
也。上顯譬見真。下明譬見俗。雲譬見思。


二正明二諦。


○但點法性等。跨節義說。唯用圓不思
議因緣。全無明是法性。點法性為真諦。全法性為無
明。即無明十二因緣為俗諦。大經疏云。言諦者。還是
審實。有隨情審實。隨智審實。隨情智審實。故隨凡隨
聖。約真約俗。俱得稱諦。


○俗即百界千如等。謂若事
若理。皆以一念為總。一念無相。即真法性。無相而相。
百界宛然。故云俗即百界千如。真即同居一念。即現
在一剎那念。顯示二諦。故要仍顯相異。如指要鈔詳
解中引釋。


○意如前說。前四諦判麤妙文中。止觀中
迦羅。止觀第十卷上云。此飜黃頭。初教即藏教也。


所言七重。


○止觀為成理觀等。輔行云。玄文以圓接
通別者。分於教證位行別故。今止觀不云。約證道故。
但約觀故。


○兩理之交。藏通偏真理為真諦。別有中
實理為真諦。故通別是兩理之交。


○文自為七。不釋
止有六科。以第三釋接義中含兩種二諦故。


○章安
七二諦。疏云。一世出世。二名無名。三實不實。四定不
定。五法不法。六燒不燒。七苦不苦。八和合。


○總冠諸
諦。通冠下七。一一二諦各有此意。


○名世句世等。大
經云何名世。男女瓶衣等。是名名世。四句一偈等。是
名名句世。捲合縛結等。是名縛世。鳴椎集僧。嚴鼓戒
兵等。是名法世。如望遠人有染衣者。生想執著言是
沙門。見有結繩橫佩身上。便生念言是婆羅門。是名
執著世。


○心無顛倒。如實而知。


○燒割死壞等。疏云
[002-0585c]
若燒若死。此明體法始終。若割若壞。此明析法始終。
即以兩始為有。兩終皆無。此之有無。合之為俗。即是
複俗。單指中道。非有非無。故無燒割。即第一義。明上
有作無生之真俗。同名為俗。指下一實諦而以為真。


○亦是複俗單中。此中讓下二諦名複中。故且言單。


○既不云即。大品是摩訶衍。本無藏教。故言既不云
即。且證藏教。


○三根不同。止觀云。藏上根初發心時
即能入假。中根二僧祗。下根三僧祗。通上根初心聞
慧即能。中根第二地去。下根七地。


○被會。被字二音
讀。此用上聲。集註第七卷明。又云。古明被接不出三
義。以含中為發源。點示為機要。發習為根性。又云接
聖不接賢。接真不接俗。


○不共般若。大論云。般若有
二種。一唯與大菩薩說。二者三乘共說。


○止觀第七
記。輔行二十九卷。


次別二諦。


○大經三十三悞。在三十二。


○多有所關。
疏中別有所關。


○大經十五等。疏云皆以生死為世。
涅槃為第一義。


○三諦各言趣。即前列一切法趣有
趣空趣不有不空。


○隨事假。止觀第五下。明三藏經
隨事三假。大乘隨理三假。


○止觀第五記。輔行二十
一卷。


○得二味益。生熟二味也。止觀第三記。輔行十
三卷。


○愛論思惑也。見論見惑也。


○如判四諦中說。
前教行證融不融判。此中只約教判。


○起語見。思益
經云。實語是虗妄。生語見故。輔行云語謂言教。既不
能達語下之旨。名為語見。


○前第二卷中明絕待玅
[002-0586a]
文初也。


三正開。


○止觀記輔行第七卷。


○四行說頓。文句云
謂說頓教。逗大根性也。三行漸初。文句云即是頓後。
次明三藏教也。此他土漸頓。方等般若二味有漸頓
也。寂場等。謂華嚴兼別頓後。為法華獨一圓教。而施
鹿苑漸初方等漸中般若漸末也。以一下。轉釋。謂華
嚴以別漸兼頓。不能取舍利弗等機。故歷三漸。至法
華方堪授記也。


○明得失。不見般若付財之能者。信
解品記云。付財在法華中。故未說法華前。般若時只
可云委業也。今見法華之玅。方見般若有付財之能。
是約法華意往說般若時耳。若言事相者。則不見法
華一代云云


○涅槃十四。今大經十四卷無此文。



八不淨。一田園。二種植。三穀帛等。戒門事門。即扶律
義。乘門理門。即談常義。統紀云。據經合云如來實不
畢竟涅槃。方是談常。今籤文云如來畢竟涅槃。此脫
實不兩字。


○贖命四念處云。若別圓有法身慧命。何
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
玅樂云抵吳也。吳手於掌。表勤勤也。


○攝大乘云云
大師時弘攝論師。即有計黎耶依持。故破地師法性
依持也。如止觀第五卷上。


○明十勝相。攝大乘論三
卷。無著造。陳真諦譯。論明十勝相云。一應知依止勝
相。二應知勝相。三應知入勝相。四入因果勝相。五入
因果脩差別勝相。六於修差別依戒學勝相。七此中
依心學勝相。八此中依慧學勝相。九學果寂滅勝相。
[002-0586b]
十智差別勝相。


○次生起。天親釋論云。此十義境界
有次第。正行有次第。果有次第。由觀此次第。故立十
義次第。若人巳了別諸法因。於十二緣生。則得聰慧
云云


○真諦所譯。即陳朝真諦三藏所譯攝大乘論。
後代諸譯。指唐三藏所譯攝大乘論等。


○一論二譯
尚生二計。籤第九卷下云。舊譯即立菴摩羅譯。唐三
藏譯。但立第八。


○新舊兩譯。新譯即唐三藏。舊譯即
真諦。


○南北二道。謂相州北道弘地論人。計黎耶為
依持。相州南道弘地論人。計真如為依持。


○止觀第
二記悞。在第四記。輔行十六卷。


五三諦。


○名出瓔珞仁王。瓔珞本業經下卷第五佛
母品云。所謂有諦無諦第一義諦。仁王般若經下卷
第七品末云。即證世諦三昧。真諦三昧。第一義三昧。
此三諦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云云


○名出勝鬘
經云。煩惱二種。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謂
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起煩惱
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
地。又云。有二種死。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
謂虗偽眾生。變易死。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
生身。


○第二云。諸比丘等。大經哀歎品文。


○佛言有
下疏云。唱昔四諦如來。非下唱今一實乃至佛性。非
苦非諦是實。


○道觀雙流者。謂迴向位人。化道與內
行觀雙流也。止觀第三記輔行十三卷云。今家借用
地論教證二道。以消別門。於中應須先知二意。一約
[002-0586c]
行。則地前為教。登地為證。何者地前仰信。登地現前。
豈有證而復隔歷。二約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何者。
如云真如為惑所覆。云悉是權施。為入地方便。入地
自證。權門自開。故云初地。即是初住入證道也。


無諦。


○如婆沙毗婆沙六十卷初。


○種種解脫。謂外
道計多種解脫也。能盡惡道苦。謂外道計多種道也。


○四諦下十六行輔行十三卷明。


○不破聖人心中
所得涅槃大論三十一卷云。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
破聖人所得。何以故。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緣無生使無即滅諦也。


玄籤證釋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