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08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唐- (master)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二 富二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釋


【○次明神通中標列釋。】


「第七明神通妙者。


此為四意一明次第二名數三同異四麤妙。」


【○前諸文中並立來意一門但寄在文前
明之今則別列言次第者次前文來故云
次第即來意異名也於中為三初舉前生
後次略示後文之相三上辨下正明次前
有此文來初文二初舉前。】


「來意者前論機應止是辨其可生可赴之相。」


【○次若正論下生後。】


「若正論化用益他即是三輪不思議化。」
[022-0456a]


【○次示後文相中二初列。】


「謂身輪口輪他心輪。」


【○次普門下釋釋中二初引普門證次遊
於下釋經意。】


「普門品但有二文而兼得三意。」


【初明普門品但有二文兼得三意者經文
先問次答問中具三答文但二問云觀世
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問身也云何
而為眾生說法問口也方便之力其事云
何問意也答中句句但舉身口以兼於意
應以聲聞身答身也而為說法答口也既
有身口必兼於意或將應以兩字即是意
也善達機緣故云應以。


○次文又二初約身口表意次又化下從
多少以論初又二謂法譬。】
[022-0456b]


「遊於娑婆世界即是身輪而為說法即是口
輪。」


【○譬又三謂譬合結。】


「如見蓮華大知池水深。


若見說法大則知智慧大。


故兩輪兼示他心輪也。」


【○次文又為三先正論多少。】


「又化他多示兩輪示心輪少從多但二故無
心輪。」


【○次引證。】


「經言其見聞者悉皆得度也。」


【○三正辨多用身口一切聖教但多有此
二相故也又為四先釋二身二鼓次此是
下明身口所由二若示下明所兼之意四
亦是下舉二行以釋二身二鼓。】
[022-0457a]


「示身輪者即是示藥樹王身如意珠王身示
口輪者即是示毒鼓天鼓。」


【初文中言藥樹王身者則示可畏破惡之
形如大經第二十九菩薩品云譬如藥樹
名曰樹王於諸藥中最為殊勝能滅諸病
樹不作念若取枝葉及皮身等雖不作念
能愈諸病涅槃亦爾云云如意珠王身者示
為可愛生善之形如大品第十云如摩尼
珠所在住處一切非人不得其便其珠著
身暗中得明熱時得涼寒時得濕若在水
中隨物現色毒鼓者大經云譬如有人以
諸毒藥用塗大鼓於大眾中擊令出聲聞
者皆死此譬說於破惡法也如止觀第五
記天鼓者如忉利天所有妙鼓隨天心念
出種種聲此譬說於生善法也。】
[022-0457b]


「此是慈悲熏於身口則有二身示現二鼓宣
揚。」


【次意者雖現身口皆由意慈。】


「若示心輪即是示隨自意隨他意等也。」


【第三意者覩身口相則知意業今且引大
經經從說邊故名為語今文略語以證於
意謂隨自意等語必待意故也隨自如珠
如天隨他如藥如毒。
△四舉二行以釋二身二鼓。】


「亦是同於病行嬰兒行。」


【二行對上亦應可見。


○次正明次第中二先法說。】


「上辨機感相關而妙理難顯應須神通發動
現於瑞相密表乎理。」


【○次譬況先舉小譬次小尚下以小況大
謂妙感應也。】
[022-0458a]


「世人以蜘蛛挂則喜事來鳱鵲鳴則行人至。」


【鳱鵲鳴者鳱鵲小鵲也西京雜記云乾鵲
鳴者則行人至亦可作䧲今時書本多作
乾字。】


「小尚有徵大焉無瑞以近表遠亦應如是。」


【○次名數中四列數釋名次第虛實後二
寄名數中辨耳。】


「二名數者諸經所出名數不同今且依六種
謂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身通無漏等也。」


【初如文。】


「此六皆稱神通者如瓔珞云神名天心通名
慧性天心者天然之心也慧性者通達無礙
也毗曇亦云障通無知若去即發慧性也當
知天然慧性與六法相應即能轉變自在故
名神通地持力品云神謂難測知通謂無壅
[022-0458b]
礙此解與瓔珞同天心即是難測知義慧性
即是無壅礙義。」


【釋名中雖三文不同義意不別地持云神
謂難測知者易云陰陽不測謂之神非佛
教意也。
△三次第。】


「然此六法修無前後證無次第用亦任時故
眾經列次不同也。」
△四虛實。】


「釋論云幻術事是虛誑法法於草木誑惑人
眼物實不變神通不爾實得變法使物實變
如地有成水之理水有成地之義若金銀得
火則融水遇寒則結火寒是融結法結則實
結融則實融若得天然慧性則實能如此變
用自在所變水火令他實得受用而非其果
報但是神通一時所作耳。」
 三同異


○神通不同者具如文列凡夫外道及四
[022-0459a]
教也三教如文略釋六通如止觀第七記
彼文並是發宿習通也復有生得通如鬼
畜等有報得通如諸天等有修得通如諸
聲聞及諸外道三藏菩薩通教出假等修
得又四若三藏二乘以無漏心依根本禪
若諸外道以有漏心依根本禪通教二乘
同通菩薩亦以無漏依根本禪別教菩薩
初依根本用無漏心次依界外恒沙三昧
後依實相發得妙通圓教初住初心雖別
發得義同又約六即六根清淨相似發得
初住已上分真發得妙覺一位究竟發得
今此文中即分真發既從圓位已後起應
現通故知正是發得通也故大經二十二
云通有二種一內二外外謂與外道共內
復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薩菩薩修行大
[022-0459b]
般涅槃所得神通不與小共故知即是別
圓菩薩如上得通也。】


「三明神通不同者鬼道報得通人能服藥亦
得通外道因根本禪亦發通諸天報得通二
乘依背捨勝處一切處修十四變化發得神
通六度菩薩因禪得五通坐道場時能得六
通通教菩薩因禪得五通依體法慧得無漏
通別教地前依禪發五通登地發正無漏通
任運常照不以二相見諸佛土。」


【前言十四變化者初禪二謂初禪初禪化
初禪欲界化二禪三三禪四四禪五準初
禪說可以意得具如法界次第委釋。


○圓教文相稍廣者用今經意以餘文助
釋於中又二先廣釋次料簡初文中二先
出不同。】
[022-0460a]


「圓教通者依今經及普賢觀以鼻舌兩根以
為六數菩薩處胎經同他心宿命入意根攝。」


【○次然下申今經以六根為通之意餘經
不明者今經最廣故知應用六根為通於
中二先明意次今云下釋。】


「然經文明鼻通最委悉取其互用無壅舌根
取四辯無礙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而不
取知味知味是報法經云諸根通利智慧明
了也六根皆智慧即互用意也。」


【初文中云然經明鼻通最委悉者一切諸
經不明鼻通非究竟說豈有諸根並得神
通而鼻舌獨無唯有今經六根清淨於中
鼻根文最委悉若華嚴明十種六根亦是
六根皆有神通但彼經在果謂初住己去
當知住前亦有似發華嚴又明十種神變
[022-0460b]
即十通也一眾生身二佛剎三供養四音
聲五行願六調伏七成就八菩提九說法
十住持。


○次釋中二先明所依次文云下出通相。】


「今云六根之通不因事禪而發此乃中道之
真真自有通任運成就不須作意故名無記
化化禪不別作意故名無記任運常明如阿
脩羅琴化復能化故言化化中道真通任運
如此與餘通異論其修習皆緣實相常住之
理。」


【初言無記化化如止觀第一記。


○次釋通相中二先且約眼根略釋次見
有下判真似初文三初略引此經。】


「文云得是常眼根清淨既言是常即本性清
淨常性無垢染。」
[022-0461a]


【○次借毗曇自爾之言彼論在小此中在
大自爾名同意義各別自爾秪是自然之
異名耳。】


「毗曇婆沙云六入殊勝本自爾故。」


【言毗曇云六入殊勝者皆有通用故云殊
勝自爾之名通於大小且引證大然小乘
中於一切法立因緣巳皆云自爾如青葉
紅華非染使然故云自爾通亦如是但是
得禪自爾有通雖是作意即是諸禪自爾
力也小乘尚爾何況大乘故今借小以證
於大。


○三引央掘。】


「鴦掘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
修了了分明見乃至耳鼻舌身意皆於諸如
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聞知等也彼者
[022-0461b]
於佛為自於眾生為彼眾生謂為無常於如
來是常也減修者依禪而修名為減修依實
相修名無減修不見佛性名不了了見若見
佛性名了了見又見實相理名了了識法界
事名分明也。」


【具如止觀第七記及第七文。


○次判真似中借華嚴意對辨之也。】


「見有二種一相似見二分真見相似者如六
根清淨中辨論其真見如華嚴所明佛眼耳
鼻舌身意也此經中亦明真身通相所謂普
現色身示一切眾生所喜見身即是外身通
也現身如瑠璃十方諸佛悉於身中現即是
內現身通也眼耳鼻舌等內外示現亦例如
此是則圓教神通異於前辨云云。」


【言內外身通者此是真如鏡淨任運能照
[022-0462a]
以能照外現十界像故外像現內也有此
二用故分內外論其實體內外不二。


○次料簡中言三根增減者此引大論四
十文云鼻舌身三者但引彼論云有增減
若對六根與今不同意云論文許有增減
何妨今經眼鼻身三數劣餘三是故引論
以例今經故云若例此義餘如䟽說於中
三先例不同。】


「問若以六根為六通者云何功德有增減答
大論四十云鼻舌身同稱覺眼稱見耳稱聞
意稱知三識所知為一三識所知為別而三
識助道法多故別說三識不爾故合說又三
識但知世間事故合說三識亦知世間亦知
出世間故別說又三識但無記法三識或緣
善惡無記等又三識能生三業因緣故別說
[022-0462b]
也若例此義三根種種義強故有千二百功
德三根力弱故但八百功德者蓋一途別說
非經圓意。」


【○次引正法華證等。】


「正法華功德正等等千。」


【○三復引今經證互用。】


「今經顯六根互用將三根足二百向三根而
互用耳自在無礙能等如正法華說能縮如
身眼鼻之八百能盈如耳舌意千二百經云
若能持是經功德則無量如虛空無邊其福
不可限互用之意彰矣。」


【○次明麤妙中二先判次開初判中二先
通敘變化所作不同次正釋初文三初立。】


「四明麤妙者若言神通度物非但變已身同
其正報亦變巳國土同其依報。」
[022-0463a]


【○次引證。】


「如瓔珞云起一切國土應起一切眾生應也。」


【○三若應同正報下各辨不同。】


「若應同正報者即是示為十法界像也若應
同依報者即是同十界所依處也。」


【○次正釋中二先正次依依正各二先教
次味初先正報約教中二先釋次如是下
結。】


「若應同四惡趣者用觀惡業慈悲熏無記化
化禪應作地獄等形質黑髮纏身猴猨鹿馬
犬鷲鵽鳥脩羅等像各各皆見同其事業若
應人天身者是用觀善業中慈悲熏無記化
化禪作善道身如後身菩薩正慧託胎墮地
七步盥洗手足楊枝自淨納妃生子猒世出
家乃至天像亦復如是各各皆見同其事業
[022-0463b]
若應作三藏二乘者是用析空慈悲熏無記
化化禪起老比丘像共僧布薩律儀䂓矩各
各皆見同其事業若應通教者是用即空慈
悲熏無記化化禪作體法應觀無生習應苦
空等悉不可得各各皆見同其事業若應別
教者是用即假即中慈悲熏無記化化禪起
漸頓應示修恒沙佛法各各皆見同其事業
若應圓教者是用即中慈悲熏無記化化禪
起圓頓應示修一中無量無量中一皆各各
見同其事業。」


【初文秖是十界不同而四趣合人天合二
乘合菩薩離尋意可見黑髮纏身者餓鬼
狀出大論盥者古煗切洗也澡也滌也通
論諸洗皆名為盥若別論者洗手曰盥洗
足曰洗洗音銑洗頭曰沐洗身曰浴䂓圓
[022-0464a]
矩方。】


「如是應同正報不可稱計可以意知不可以
言盡云云。」


【○次若得下約五味中二先四味。】


「若得此意徃望漸頓五味教中用神通者乳
教所用神力若多若少但表兩意一麤一妙
三藏用神力若多若少但為一麤方等用神
力若多若少三麤一妙般若用神力若多若
少二麤一妙。」


【○次今經又三先緫判是妙次別示妙相
三緫示妙相。】


「此經神力若多若少唯為一妙所以序品中
瑞相有十咸皆表妙也。」


【初如文。】


「地皆嚴淨表理妙放眉間光表智妙入于三
[022-0464b]
昧表行妙天雨四華表位妙栴檀香風表乘
妙四眾咸有疑表機見萬八千土表應此二
明感應妙也地六種動表神通妙天鼓自鳴
及而為說法表說法妙天龍大眾歡喜表眷
屬妙又見佛子修種種行表利益妙此用神
變若少若多俱表妙也。」


【次文中云地淨表理妙者理者境也地既
能持能生為諸法本故表理妙光表智者
光處二眉之閒故可表於中道智妙三昧
表行者首楞嚴定正當妙行風表乘者風
行於空而實非空不異於空乘乘實相乘
非實相而不異實相地動表神通者地本
不動而能現動實體非通而依實現通。】


「文云今佛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
現希有事是妙神通也。」
[022-0465a]


【○次應同依報中二先重判所屬兩意不
同次今且下正釋。】


「若應同依報者有兩意若國土苦樂由於眾
生非佛所作佛但應同而巳若作折伏攝受
者佛鑒機緣或作苦國或作樂國苦樂由佛
不關眾生。」


【初文者論其正報尚乃亦可生佛相攝但
眾生唯理諸佛事成故一切眾生悉皆攝
在佛境界中況所依土本是諸佛所化之
境如世王土土必屬王而萬姓所居各謂
自得其實王為萬姓以治國萬姓歸王而
立家是故以慈以忠更互相攝彼此相望
而從王義強今為分於機應義異前從機
說故云且從況諸佛寂理神無方所所依
寂境號常寂光是故砂石七珍隨生所感
[022-0465b]
若依此意復由生造是故從之以立土為
機。


○次正釋中為二初釋初意次若作下第
二意初文為三初引大論緫列次若戒下
釋所以三淨穢下結歸初文二初列。】


「今且釋初意大論云有國土純聲聞僧或國
土純菩薩僧或菩薩聲聞共為僧或淨或穢。」


【○次皆由下結示。】


「何故差別皆由乘戒緩急。」
△次釋所以。】


「若戒緩乘亦急亦緩者即是穢土以聲聞菩
薩共為僧以戒緩故五濁土穢乘亦緩故是
開三乘乘亦急故是顯一乘娑婆是也戒急
乘亦緩亦急者淨土也戒急故土無五濁乘
亦緩故開三乘亦急故顯一安養是也乘緩
戒急者即是淨土純聲聞為僧此可知也戒
[022-0466a]
緩乘急即是穢國純菩薩為僧此亦可知。」


【次文者然乘戒四句文在大經具如止觀
第二記淨名䟽初委釋今且從略直對聲
聞菩薩而為緩急之乘直對淨土穢土而
為緩急之戒者為以大槩攝諸土徧故也
於一一土若欲委明應隨諸教及三品戒
各各對之為上中下具如止觀第四卷中
所言乘亦緩亦急者初開三後顯一即初
緩後急也亦是中間具有諸乘緩急四句
依大經第六大無量壽經呼安樂為安養
大論二十八云有佛土說一乘純菩薩也
有佛土雜如彌陀也多菩薩僧少聲聞僧
若大論中明安養國非三界者秖是非此
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無量
壽經阿難白佛彼安養界既無須彌忉利
[022-0466b]
諸天依何而住佛反質云此土夜摩乃至
色界依何而住阿難默領反質意者此夜
摩等既許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空
而住具明土相復有多種共別不同如無
動界雖是淨土猶有男女及須彌等此同
居淨土既其不同同居穢土亦應不等委
明四土橫豎等相具如淨名佛國品䟽此
中大略示其綱紀以明神通現土不同若
細分別乘戒緩急應分三觀一觀三品九
品理觀細對三品事戒緩急以驗諸土聲
聞菩薩若純若雜廣尋經論以求其異知
大小乘所被不同則不起此座而觀法界。


△三結歸。】


「淨穢差別悉由眾生高下苦樂不關佛也。」


【○次明國土應第二意中二先標意。】
[022-0467a]


「若作伏攝義者國由於佛不關眾生。」


【以兩屬故故安若作之言。


○次佛以下正釋中二先釋次判初釋中
二釋結初中自六四趣人天四教如文。】


「佛以觀惡慈悲與無記化化禪合起於穢國
折伏攝受四趣眾生也以善業慈悲與無記
化化禪合折伏攝受兩趣眾生也佛以析空
六度等慈悲與無記化化禪合或起於穢國
或起淨國折伏攝受聲聞菩薩兩界眾生也
佛以體空慈悲與無記化化禪合或起淨國
或起穢國折伏攝受通教聲聞菩薩兩界眾
生也佛以歷別慈悲與無記化化禪合或起
穢國淨國折伏攝受別界菩薩眾生也佛以
即中慈悲與無記化化禪合或起淨國或起
穢國折伏攝受圓界菩薩眾生也。」
[022-0467b]


【一一文中皆言或淨或穢者教由乘種土
藉戒淨故戒有緩急使土有淨穢故也既
分菩薩四人不同應言上上品乃至下下
品乘聲聞既分兩教二乘緩急亦四品不
同一一皆言與無記禪合者無記是理慈
悲是事事熏於理至理能用故云合也若
圓教修無緣慈初心即合但用有廣狹耳。


○如是下結。】


「如是種種為國不同皆由如來神力轉變。」


【○次今將下判也通約依正者前正報文
約教之中直列而巳未判麤妙故今合判
於中又二初約教次約五味初約教又二
約教判者別教即約教道也。】


「今將此依正轉變待三教作意神通悉名為
麤譬如圖畫盡思竭力終不似真名之為麤
[022-0468a]
若明鏡寫容任運相似名之為妙方便神通
譬如麤畫中道任運即對即應譬於淨鏡故
為妙也。」


【○次約無記化化判者約證道也又二先
正判次引經。】


「就無記化化禪所作神變自論麤妙若為九
界眾生用方便神力作淨作穢若廣若狹悉
名為麤若為佛法界眾生用真實神力作淨
作穢若廣若狹悉名為妙。」


【初文者無記如鏡眾機如形發應如像像
關形對非鏡端醜但以形端醜判麤妙耳
故不以多少廣狹判也言淨穢者如鏡任
運現像有通有別通像如土別像如形通
別皆有淨穢皆有麤妙是故山河為通所
照人面為別所照故有通照端醜別照端
[022-0468b]
醜合譬可知。


○次引經。】


「如經放眉間光照萬八千土及三變土田比
餘經神力何足為多但為開發大事故言妙
也。」


【○次約五味中三初正約五味次又諸經
下重約麤妙難易轉判三唯以一大事下
約能所判麤妙。】


「又約五味論麤妙者乳教一麤一妙酪教一
麤生酥三麤一妙熟酥二麤一妙法華一妙
又諸經妙同麤異麤有二種一難轉麤二易
轉麤易轉者於諸經中已得為妙難轉者今
於法華無復兩麤但有一妙。」


【難轉謂二乘易轉謂菩薩。】


「唯一大佛事因緣曾無他事假同九界神通
[022-0469a]
眾生自謂他事於佛常是佛事客作自謂賤
人長者審知是子此即相待神通妙也。」


【三能所中即所麤能妙。


○次又諸下開。】


「又諸經諸麤神通隔妙神通者今經皆開權
顯實同妙神通是名絕待明妙神通此略記
不周悉也。」


【如文然此中神通之名通於深淺故前判
教中四俱神通但有麤妙耳若準下眷屬
妙中初乃別判以地前住前為神通巳上
名應後料簡中亦通取之如妙音是神通
來等今文通者以神通感應果上之變用
耳故與應色相例判之麤則俱麤妙則俱
妙思之可見。


○次說法妙中二標釋。】
[022-0469b]


「第八說法妙者。」


【○釋中二先明來意次正釋初文為三初
約說不說明來意。】


「諸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有因緣故亦可說
示。」


【為其機熟者說云因緣。


○次神通後明為來意也。】


「前藥珠二身先以定動今毒天二鼓後以慧
拔。」


【前雖通敘二輪三輪傍正正意但在身輪
故神通預表當說法之先兆所以現瑞表
於十妙前相若據行說則十妙之中說法
為說若從教言之則十妙俱教故序中所
表表當說十妙故前為二身今為二鼓若
滅惡生善通於偏圓而二身二鼓無不咸
[022-0470a]
妙。


○三演說下正明說意。】


「演說一乘無三差別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其
所說法皆實不虛是故次說法妙。」


【○次正說中先列章。】


「即為六意一釋法名二分大小三對緣同異
四判所詮五明麤妙六明觀心。」


【○次解釋釋中先略標釋名意。】


「釋法名者三世佛法雖多無量十二部經[冰-水+〡*ㄆ]
罄無不盡。」


【○次正釋名於中先出達磨鬱多羅釋。】


「先出達摩鬱多羅有七種分別體一相二制
名三定名四差別五相攝六料簡七。」


【達磨鬱多羅者此云法尚是阿羅漢佛滅
度後八百年中於婆沙中取三百偈以為
[022-0470b]
一部名雜阿毗曇又撰增一集三十卷此
義依彼此中章門初一至五增數列之第
一一法第二二法乃至第五五法。】


「體一者經以名味章句為體經無不然故體
一也。」


【初云體一者同是名句等也諸經皆然故
為一體。】


「相二者長行直說有作偈讚頌兩種相別何
者以人情喜樂不同有好質言有好美語故
相別有二也。」


【相二者有於長行偈頌二種相故。】


「制名三者脩多羅祇夜伽陀三部就字句為
名不就所表授記等八部不就所表又不就
字句從事立稱方廣一部名從所表何者脩
多羅等三部直說法相可即名以顯所表如
[022-0471a]
苦集滅道依名即顯所表故就名以為名也
授記等經所表之法不可但以言說要寄事
方乃得顯如授記經從事為名止明行因得
果道理理託事彰事以言辨如法華中與聲
聞授記彰一切皆當得成佛寄授記以彰所
顯故名授記經無問自說經者聖人說法皆
待請問然亦為眾生作不請之師故無問自
說又佛法難知人無能問若不自說眾則不
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為說何法故無問自
說乃所以彰所說甚深唯證是以寄無問自
說以彰所顯也因緣經者欲明戒法必因犯
彰過過相彰現方得立制此亦託因緣以明
所顯也譬喻經者法相微隱要假近以喻遠
故以言借況寄況以彰理也本事本生經者
本事說他事本生說自生因現事以說徃事
[022-0471b]
託本生以彰所表名本事經託本生以彰所
行名本生經也未曾有經者說希奇事由來
未有者未曾有也示法有大力有大利益託
未曾有事以彰所表也論義經者諸部中言
義隱覆徃復分別得明所顯寄論義以明理
也故授記等八經從事立稱方廣一部從所
表為名者方廣之理雖以名說而妙出名言
雖寄事以彰然不可如事而取故不就名不
就事就所表以為名也。」


【制名三者十二部中所制之名不出三義
初言從字句者此之三部長行二頌秖是
字句耳次言寄事得顯者謂所記是事所
說是事結戒因事託事為喻本生事本事
事未曾有事相最易知論義者假往復事
三從所表表理深故。】
[022-0472a]


「定名有四脩多羅名線經經體是名字而名
從況喻祇夜偈陀當體為名授記無問自說
論義等三經體事合目自餘從事也。」


【定名四者從喻從體從體事從事也授記
無問自說論義體事合目者如授記經記
是當體所記是事無問自說說是當體所
說是事論義往復名為當體所論是事不
同二偈但是二種偈相而巳以無孤起重
頌事故其中所說各別有事不得名為孤
起等事。】


「差別者脩多羅有九種經云從如是至奉行
一切名脩多羅是則脩多羅名通而體緫皆
名為經故名通就文字經體分為十二部故
體緫也第二就緫脩多羅中隨事分出十一
部即對十一部餘直說法相者是別相脩多
[022-0472b]
羅三者論義經解釋十一部經是則十一部
為經本當知論所解釋前十一部皆是脩多
羅又雜心中脩多羅品亦對論以經為脩多
羅又如婆修槃䭾解提婆百論論為經本亦
名論為脩多羅又經云除脩多羅餘四句偈
以為偈經即對四句偈經餘長行說者是脩
多羅又云祇夜名偈頌脩多羅即對祇夜頌
偈所頌即是脩多羅也又如分別三藏以敷
置理教為脩多羅對別毗尼阿毗曇也又如
經說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脩多
羅對十二別教以通教為脩多羅是九中初
二偈亦是也。」
△差別有五是總科一者九種修多羅是別科因文不可斷
并入註中


差別有五者一者九種修多羅如文從通
緫至二偈言二偈亦在九中攝也又如分
[022-0473a]
別至修多羅去但是敷置說理之教屬修
多羅不同二部故對二部得此藏名彼云
別教非今家別即指大乘為別小乘為通。】


「偈陀者有四種如言法華有阿閦婆等偈涅
槃二萬五千偈是則偈經復是通緫若四句
為偈一字一句得名為經非一字一句皆名
為偈但以聖言巧妙章句成就數句為偈故
通得名偈二除修多羅餘四句為偈三偈中
重頌者名祇夜當知不重頌偈名為偈經四
如脩多羅通緫隨事剋分別為異部以直說
為脩多羅當知偈中亦隨事剋分若授記因
緣等別為異部以不隨事直爾偈說名為偈
經。」


【二者偈陀四中初言阿閦婆等偈者且準
俱舍明十六重後數前十五重者初從十
[022-0473b]
十增之至第十六重名矜羯羅初謂一十
百千萬億兆京該梓欀搆諫正載此即前
十五重也第十六矜羯羅第十七矜羯羅
矜羯羅為大矜羯羅第十八頻䟦羅第十
九頻䟦羅頻䟦羅為大頻䟦羅第二十阿
閦婆第二十一阿閦婆阿閦婆為大阿閦
婆此第六經所列即第十六第十八第二
十也言除修多羅者除長行也第三意中復
除重頌孤起方名為偈第四意者於孤起
中復除十部相方名偈經從通緫來漸漸
向狹若前明修多羅則寬狹不定。


○祇夜有三。】


「祇夜者名為重頌頌有三種一頌意二頌事
三頌言。」


【○初頌意二先標次頌頌意下釋。】
[022-0474a]


「頌意者頌聖意所念法相及事若頌心所念
法相則名偈陀經若頌心所念授記等事則
隨事別為異經。」


【初頌意中釋取所念法相方名祇夜中偈
意次若頌下釋餘部意。】


「頌事謂授記等事亦隨所頌事別為異經。」


【次頌事中亦簡卻餘九部中事外方是祇
夜中事。】


「頌言者若頌隨事之言隨事別為異經若頌
直說脩多羅者名為重頌祇夜經也。」


【三頌言中亦簡九部之言直說之言方是
祇夜之言二偈同是偈頌雖開為兩同是
偈中差別耳。


○授記有二於中先釋名。】


「授記者果為心期名記聖言說與名授。」
[022-0474b]


【○次正釋大小二別。】


「授記有二種若與諸菩薩授佛記莂是大乘
中授記若記近因近果是小乘中記也。」


【○四者無問自說二。】


「無問自說有二種一理深意遠人無能問二
非不可問但聽者宜聞佛為不請之師不請
之師不待問自說也。」


【○五方廣。】


「方廣有二種一語廣二理廣。」


【○第六相攝應有多義文但列四。】


「相攝者就脩多羅中出十一部若偈與直說
相對言之脩多羅中得出九部但無二偈偈
陀中得出十部但無直說脩多羅也祇夜中
得出九部無脩多羅亦無偈經也。」


【○料簡全闕。】
[022-0475a]


「料簡有無云云。」
△先出達摩欝多羅釋已竟次大師正標釋又二初標


○次大師正標釋先直標十二名即別名
也。】


「釋法名者上起教中巳說今標名互有不同
翻譯多異今依大智論標名者一脩多羅此
云法本亦云契經亦線經二祇夜此云重頌
以偈頌脩多羅也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
伽陀此云不重頌亦略言偈耳四句為頌如
此間詩頌也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六尼
陀那此云因緣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
帝目多伽此云如是語亦云本事九闍陀伽
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十一阿浮陀
達摩此云未曾有十二優波提舍此云論義。」


【此標法名全依大論三十七文論文甚廣。


○次部者即通名也新譯名十二分教恐
[022-0475b]
濫部帙故也經名亦通於中三先略釋。】


「部者部別各有類從也經者外國云脩多羅
此云線經線能貫穿經能經緯言能持法如
線如經。」


【○次斥論師。】


「然阿毗曇雜心中說脩多羅五義者乃是彼
論師解義非翻名也。」


【○三舉世經義以釋出世也。】


「世俗亦對緯名經而訓經為常如物經亘始
終始終時別而物無改異不改異故名之為
常。」
△先直標十二名已竟次釋十二部別名義。】


「脩多羅者諸經中直說者謂四阿含及二百
五十戒出三藏外諸摩訶衍經直說者皆名
脩多羅也。」


【次釋十二部別名義者言出三藏外者即
[022-0476a]
簡小門三藏巳盡取衍門為修多羅彼釋
大品故作此說況復今文釋法華耶若如
第一卷通途釋者則不然下去皆須在大
然文中釋義皆通大小意在大也。】


「祇夜者諸經中偈四五七九言句少多不定
重頌上者皆名祇夜也。


和伽羅那者說三乘六趣九道刼數當得作
佛若後爾所歲當得聲聞支佛後爾所歲當
受六趣報皆名授記夫授記法面門放五色
光從上二牙出照三惡道下二牙出照人天
光中演說無常無我安隱涅槃遇光聞法者
三途中身心安樂人中癃殘者差六欲天猒
患欲樂色天猒禪樂光照十方遍作佛事還
遶七帀從佛足下入是記地獄道[跳-兆+尃]入䏶入
臍入胷入口入眉間入頂入者是記佛道論
[022-0476b]
不見記脩羅光當是開鬼道出脩羅從容在
於䏶臍之間耳。」


【授記中雖言二乘人天故知亦大又復通
釋放光[冰-水+〡*ㄆ]光等以表記也言[跳-兆+尃]入等者[跳-兆+尃]
入記畜生䏶入記鬼臍入記人胷入記天
口入記二乘眉間入記菩薩頂入記佛修
羅既從鬼畜二道開出今且略言從鬼故
寄䏶臍中間入也。】


「伽陀者一切四言五言七九等偈不重頌者
皆名伽陀也。


優陀那者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
開問端如佛在舍婆提毗舍佉堂上陰地經
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
是名優陀那又如般若中諸天子讚須菩提
所說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是名優
[022-0477a]
陀那乃至佛滅後諸弟子抄集要偈諸無常
偈作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品皆名優陀那也。」


【自說部中先舉自說無我所等者且舉小
耳次即云又如般若方等正明大也從乃
至巳下去明通攝之相乃兼婆羅門事何
但小乘耶。】


「尼陀那者說諸佛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
事脩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毗尼中有
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
尼陀那。」


【毗尼亦小一切通大況事毗尼本通於大。】


「阿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輭淺語如中阿
含長譬喻長阿含大譬喻億耳二十億耳譬
喻等無量譬喻皆名阿波陀那。」


【譬中亦然先舉阿含次通一切言億耳者
[022-0477b]
生時耳上自然有環評堪一億金錢二十
億耳者亦耳有環堪二十億故中阿含二
十九云佛在給孤二十億耳亦遊舍衛在
暗林中初夜後夜學習不眠精勤正住修
習道品於是億耳安坐思惟作是念言佛
弟子中精勤我最第一不得解脫我家大
富不如還家布施修福佛知彼心令比丘
呼來至巳禮佛卻坐一面佛言汝實如向
所念耶答實爾佛言我今問汝隨汝意解
汝在家時彈琴調絃琴隨歌音歌隨琴音
耶答如是佛又言絃若緩若急有樂音耶
答曰不也調和有耶答曰有也佛言極大
精進令心掉散極不精進令心懈怠故當
觀察時與非時二十億耳聞佛教巳於閑
靜處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大論三十三
[022-0478a]
廣明。】


「伊帝目多伽有二種一者結句言我先許說
者今巳說竟二者更有經名一目多伽有人
言因多伽目多伽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
是如淨飯王強逼千釋令出家佛選堪得道
者五百人將徃舍婆提令離親屬身子目連
教化初中後夜專精不睡以夜為長後得道
還本國從迦毗羅婆林五十里入城乞食覺
道路為長時有師子來禮佛足為三因緣說
云云說此三事本因緣故名一目多伽也。」


【次釋本事中云巳說者本謂謝在於徃故
云巳說一目等梵音輕重耳言更有者大
小部中復有此等本時之事耳言為說三
因緣者如大論三十三釋因目多伽云如
淨飯王強令五百釋種出家堪得道者將
[022-0478b]
至舍婆提城所以者何未離欲故若近親
里恐其破戒令身子等親教化之初夜後
夜專精不寐是故得道得道巳佛還將至
本國一切諸佛還本國時與大會諸天俱
至迦毗羅婆仙人林中去迦毗羅婆城五
十里是諸釋種所遊戲園此諸釋種比丘
以精進故以夜為長從林入城乞食覺道
路長佛知其心有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
住佛以三因緣故說偈云不寐夜長疲極
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道佛告諸比丘汝
本在家時放逸多睡今精進故覺夜為長
本在家時駕乘遊戲今著衣持鉢步行疲
極故路為長此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
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
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
[022-0479a]
禿輩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
業故從彼佛時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
畜生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
如是長久生死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
解脫如是等經名因目多伽。】


「闍陀伽者說菩薩本曾為師子受獼猴寄[國*瓜]
脅肉貿猴子於病世作赤目魚施諸病者或
作飛鳥救於泫溺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
濟皆名闍陀伽也。」


【次本生中云𤔩脇肉貿猴子者大論三十
三釋本生經中昔有菩薩曾為師子在林
中住與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子寄於
師子時有鷲鳥飢行求食值師子睡取猴
子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巳求覓猴子見鷲
持去在於樹上而告之言我受獼猴寄託
[022-0479b]
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辜負言信請從
汝索我為獸中王汝為鳥中王貴勢同等
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飢乏何論
同異師子知其叵得因以利爪自𤔩其肉
以貿猴子於疫病世為赤目大魚者出過
去因果經經文廣明䟽中略辨救於泫溺
者大論云菩薩昔為飛鳥救諸泫溺諸商
人等乃至溺水而心不退泫字乎罥切混流
也又救泫溺者如大論斥三藏中云於大
海中自剌而令諸商人依之至岸等。】


「毗佛略者所謂摩訶衍般若經六波羅蜜經
華首法華佛本起因緣雲法雲大雲如是等
無量諸經為得阿耨三菩提故說此毗佛略
也。」


【毗佛略略字大論云來夜切。】
[022-0480a]


「阿浮陀達摩者如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
曾有放光動地種種異相皆名阿浮陀達摩
也。


優波提舍者答諸問者釋其所以廣說諸義
如是等問答解義皆名優波提舍也佛自說
論義經迦旃延所解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
說者亦名優波提舍經也。」


【○次分大小中二初大小相望以論通別
次為緣下明通別意初又三初小九望大
三對十二為通別次有人言下大九望小
三對十二為通別三有經言下大一望小
十一對十二為通別初文中三初略標三
九別次釋十二通小三又涅槃下明十二
大小共。】


「二明分法大小者此經指九部為入大之本
[022-0480b]
則九部是小三部是大蓋別語耳。」


【初如文。


○次文又五初明通小。】


「通而為言小亦有記莂六道因果又阿含中
亦授彌勒當作佛記豈非授記經亦有自唱
善哉無問而說聲聞經中以法空為大空故
成論中云正欲明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
阿毗曇所不申而成論申於空空即廣經當
知小乘通具十二部也。」


【言大空經者阿含經中有大空經經中廣
明是老死誰老死為人法二空如止觀第
六記。


○次故涅槃下證通小意三大品下舉大
品況四有經下若通小故大小俱十二五
但是下釋三別在於大則十二唯大。】
[022-0481a]


「故涅槃云先雖得聞十二部經但聞名字不
聞其義今因涅槃得聞其義又云先雖得聞
十二部經我意猶謂故不如是大涅槃經。」


【次故涅槃下十二通小者大經既云先雖
得聞十二部者並指鹿苑故知鹿苑亦有
十二如次文魔雖不能說頓十二部故知
亦能說權十二部也亦為二乘說小十二
部。


○三大品下舉況。】


「大品亦云魔作比丘為菩薩說聲聞十二部
經。」


【魔說尚具十二況小乘耶。
△四若通下故大小俱十二。】


「有經言大小乘各具十二部若信六部通大
小乘不信六部互不相通按此者即是大小
俱有十二部也。」
[022-0481b]


【四引一經據信者情不偏於九則大小俱
十二按此下結言若信六部通大小乘不
信六部互不相通者河西云修多羅祇夜
和伽羅優陀那伊帝目多伽優波提舍此
六顯現是故易信餘六深隱是故不信復
有人云但信六部不信六部不論深淺今
謂不然將大小俱十二望大小各九各九
是別各十二是通各九之中緣喻議三局
在於小廣問記三局在於大餘之六部通
於大小此以通難別故云既信六部通於
大小不信餘六三唯在小三唯在大故云
不信六部互不相通此六若許通於大小
則成大小俱有十二。
△五釋三別在於大則十二唯大


○五正釋三九別中三初先[后-口+十]通義。】


「但是小乘中說非大乘之義。」
[022-0482a]


【○次正立別。】


「故別讓三存九。」


【○三何者下釋小無三。】


「何者小乘灰斷無如意珠身故無廣經假令
以法空為廣說之文小乘根鈍說必假緣無
天鼓任鳴少無問自說雖有授記記作佛少。」


【○三明十二大小共。】


「又涅槃第七云九部中不明佛性是人無罪
例此而言十二部中不明佛性是人有罪。」


【可知。


○次大九望小三中二先明大別在九。】


「有人言大乘九部除因緣譬喻論義大乘人
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別論。」


【○次通語下明大通十二。】


「通語大乘何得無此三經耶。」
△三大一望小十一對十二
[022-0482b]
為通別


○三明一與十一中二先別立十一。】


「有經言小乘但讓廣經一部有十一部無方
廣者大乘說如來是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正理為方包富為廣又理融無二亦名為等
聲聞中所無但十一部耳。」


【○次若言下亦通具十二。】


「若言小乘定有九不應復有十一部既取十
一亦通有十二。」


【言十二部者大經十四云又有說者名十
一部菩薩純說大乘方等第十九云復有
十一部經除毗佛略亦無如是甚深之義。】


「為緣別說或讓三或讓一以判大小乘云云。」


【次明通別意者如上所說一徃赴機據理
應以通說為正故第一卷中明一十六番
[022-0483a]
十二部也通別之意意在於斯。】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籤卷第二十二


音釋



音干鳱鵲鳥名

知滑切黃雀也
[國*瓜]
古獲切
貿
莫候切

音隆
疲病也

[跳-兆+尃]
市兖切腓膓也

前西切

胡畎切

部禮切股也



虛業切腋下也
[022-048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