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167 般若心經斲輪解-明-通容 (master)



No. 548-A


心經斵輪解序


泰昌元年余于雲門結冬時值雨雪以寂寥中與二
三法友聚話道及諸經吾輩輙演却心經一種未嘗
措辭他日倘為人天座主不可于此徒默而去也余
遂命筆註成厥工十日乃竣越明年
天啟辛酉春聞一雨師開演楞嚴敬將此解往就正
焉師既一覽卷而懷之承允作序乃講席內交際旁
午其約不果以後再晤無期閱今不覺巳七稔矣是
解于囊包中檢出亦成故物矣然昔之所作今之所
觀有不翅富歲之見凶歲燼之可矣乃聞五百比丘
各解佛言而問誰當佛意佛云皆非我意眾曰既非
佛意將無得罪佛云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
有福無罪據此則舊解存留而有新意不妨後錄以
明先後皆解佛言耳且註經之志有欲就其廣博而
樂多聞者有欲就其好簡而從略者亦欲就其彼此
偏長得所宗者故講肆看解務要虗心不可是此以
非彼故曰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雖然心經之解如汗牛充棟其有金聲而玉振則余
此解亦不復論量矣茲因福嚴蔡居士請梓以志其
歲月如此。
別峰通容識
[001-0846a] No. 54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斵輪解
明福州後學釋 費隱通容 述


【般若梵語此云智慧波羅蜜多梵語此云彼岸到
義取到彼岸般若之義尊重智慧之義輕薄今依
尊重不翻故存梵語以立名焉且般若之義有其
五種一曰實相二曰觀慧三曰文字四曰境界五
曰眷屬言實相般若者以所證之理元本真實當
體實相也觀慧般若者以能證之智了諸法空更
無障礙頓契心源也文字般若者以能詮教體稱
理無遺非世俗文字不情之具也境界般若者以
境緣了無好醜不興憎愛了了常如也眷屬般若
者以理與神御諸所有法妙契寰中不悖不背統
為一理也今觀此經實該五焉蓋所證之理真空
一法不存如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
緣六度等法當體全空元本實相即實相般若也
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
等即觀慧般若以能一念照見萬法根元頓入無
生即觀慧般若也佛洎菩薩能所神會觀根逗教
隨時闡義就此一經文字縱橫作大利益非世俗
不情之具即文字般若也如後文菩提薩埵依般
若故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001-0846b]
槃則唯四真無四顛倒即境界般若也如後文般
若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則
知般若妙契三德如環無端即眷屬般若也解義
現後然般若唯一隨其功能有此五義隨五義功
能之上建立彼岸蓋不明般若則無明妄想名言
習氣恐怖顛倒總言三惑覊縻皆生死業望無生
死名為此岸一明般若無明即非無明妄想即非
妄想名言即非名言恐怖即非恐怖總言幻滅都
盡慧光渾圓所謂生滅滅巳寂滅現前對諸生滅
名為彼岸到此則名之不得狀亦不得以隨教途
流布與世標準名之曰心此心之妙不可知知亦
難識識獨許悟入若悟此心身心一如心外無餘
乃知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百千三昧無量妙門皆
是此心分量至于博地凡夫經營產業作務施為
見色聞聲莫若不是此箇消息但欠一㘞悟而巳
故曰此心獨許悟入經者道也以此經所詮心法
可入大道故又經者常也以此經所詮心法古今
不易之常法也按五重玄義此經單法為名實相
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熟酥為教相。
○昔
者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斵輪于堂下釋椎鑿而
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耶公曰聖人
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巳死矣曰然則公之所
讀者古人之糟魄巳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
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
[001-0846c]
事觀之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
不疾得之于手應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
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
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
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矣夫。】


「觀自在菩薩。」


【觀有二義一者能觀觀慧二者所觀實相能所契
證名為自在以此契證之理而導眾生即名菩薩
以一切眾生妄知莫返而起三毒造種種業輪迴
三界昇沈上下窮劫無有得自在者唯此菩薩了
諸法空境智如如在生死不為生死根絆在涅槃
不為涅槃果縛乃至凡夫界如聲聞界如外道界
如魔王界如此世界如他世界如實為大獅子王
無畏自在也然此教家常途若在自巳分中無物
當情內不放出外不放入心身如牆壁即入于無
生便乃通身手眼何生死之根絆何是非之作障
然則能頓悟自心承當自巳即名觀自在菩薩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者乃能契入之智也深般若者乃所契入之智
理也時乃能所雙忘智理俱泯之時也然此般若
何以言深蓋此般若無形無相無方無所無內無
外無邊無表求之于有相有相無也求之于無相
無相無也實為石火電光無容擬議直得深之又
深深猶相也徹之又徹徹猶名也非名非相能使
[001-0847a]
闡提惡性見之如大火聚四邊莫能入也能使大
乘真子見之如清涼池四門皆可入也是知般若
之功大強名之為深實有以哉又般若有五契一
即契五契五即契一如環之無端何乖方之有然
則即行即深般若即深般若即行實為一念一時
一際頓入于無生也此如棗栢大論五位法門八
相成道只在一時一際一剎那不容第二念第二
時作遠近也又如禪宗擬議則白雲萬里思量則
黑山鬼窟直得開口成雙橛無言落二三默契于
此者可謂行深般若也。】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釋前以謂此菩薩契入甚深般若何由致耶此
釋云蓋此菩薩最初便能以觀照力徹見一念之
中生滅五蘊亦名五陰蘊即蘊積業行陰即蓋陰
真理由此業行蓋陰真理所以聽不出聲見不超
色而入輪迴為大害也且此五蘊有一念中五蘊
有實果五蘊今此照見五蘊皆空即徹見一念之
中五蘊徹底全空命根斷也以一念中見理堅固
即名色蘊領納此理即名受蘊思惟此理即名想
蘊遷變此理即名行蘊了別此理即名識蘊此五
蘊者言雖前後其實只在一念以行人二六中時
取捨功夫不離此念若離此念禪門所謂斷命根
矣命根若斷報果五蘊自然得解脫矣所謂皮之
不存毛將安附今此菩薩最初撩著便行不顧前
[001-0847b]
後得喪是非取捨如握一柄金剛劍以斬一絲綟
相似更無有斷不斷者實謂頓契真空證入無生
者矣然則何業果而不徹何苦厄而不度故曰度
一切苦厄予謂苦厄即實果五蘊解在下文以有
實果五蘊必有三界報苦報苦雖多不出八苦此
八苦者實為危厄哉如玄沙謂直如寒潭月影靜
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
岸頭邊事須知到此猶屬生死則今隱隱取捨之
念非五蘊而何唯過量大人如德山臨濟不在此
限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梵語舍利此云鶖蓋此尊者其母目利如鶖鳥之
目時人借以贊稱也尊者因母得名故呼為舍利
子此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以智慧堪入般若
故世尊特召告之蓋聲聞人不知固質色蘊如幻
不實將以析色明空多件去取而作種種厭離觀
三界如牢獄視色身如桎梏是以鹿野苑中多有
棄身如蔽帚殆不得巳欲入戕之者世尊當時不
敢與伊說破萬法本空蓋恐諸子忽生怕怖退失
其心故漸漸與伊淘汰經歷多年到此般若會上
根機頗熟漸相體信故敢于人天眾前特呼告之
以謂汝聲聞之人不知萬法本空妄修妄證妄取
涅槃始不知如是妄修妄證于真空之理不相應
也且汝觀此菩薩行深般若何曾用許多辛苦安
[001-0847c]
排而得他只一念徹見五蘊當體全空而便度脫
既爾汝當省覺須知萬法皆從緣起本無實體汝
不知將謂此堅固色身蘊積有異于真空其實不
異于真空將謂真空有異于色質其實真空不異
于色質何也蓋此色空皆從緣起既皆從緣起則
色空豈有異乎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然則色
空俱從緣空則色起二種在吾心之中唯是名相
無實體也如此則目為心經者有旨哉又色空皆
從緣起則色空之性無二性既無二不須色外覔
空空外厭色是空是色是色是空故曰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然而不須忻界外為涅槃厭界內為牢
獄即此業報色蘊完全大解脫矣何勞析色而後
然哉問異之與即又何辯耶曰不異言者如不識
燈明者將謂燈不是明明不是燈有人與伊點曰
燈不異明明不異燈由是始會燈元來即是明明
元來即是燈須知不異之言啟理之初即是之言
會理之元此推色蘊先竟以下推四蘊蓋此色蘊
堅固我執凡夫猶重所以執有家財產業乃至一
言相觸懷忿沒世者亦不可勝數此實色蘊堅執
所由過也問舍利弗智慧第一豈復爾耶曰告舍
利弗意警凡夫也曰若然者何不親告凡夫并告
菩薩乎曰若告凡夫凡夫自愚何能即解若告菩
薩菩薩巳了而今忽告則凡下生疑蓋世尊在方
等會上贊褒菩薩呵叱聲聞今若告之寧不生疑
[001-0848a]
有此二緣故不告也唯告之聲聞以聲聞在上更
有菩薩地位令其昇進在下超凡夫種類易竟曉
也且凡夫人因生渴仰以謂舍利弗尚然未了況
我不勉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以四蘊例推前之色蘊亦復緣生也所言受者
領納為性以領順違俱非之三境故起愛為業在
于順境則起愛合在于違境則起愛離在于俱非
未至之境則愛不合巳至之境則愛不離然此性
業皆無實體若有實體領納于順終有順性遇違
境時理不應起云何復遇違境而生嗔恨違順既
爾俱非可返則知三境互無體性既無體性非空
而何是知受即是空又能領納三境非受而何是
知空即是受然則空不自空因受而空受不自受
因空而受是知空受二者互從緣起此緣又是自
心之妙應也雖然推此受蘊亦名相也自心何由
而有哉所言想蘊者于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
言為業以于境上安立分齊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然此性業亦無實體若想前境前境有體不復想
後既復想後則知無體若無有體非空而何是知
想即是空又能想像隨施名言非想而何是知空
即是想然亦空不自空因想而空想不自想因空
而想是知空想亦互緣起推此則自心之中亦名
相也所言行蘊者遷流造作為義剎那無常念念
[001-0848b]
遷謝生死死生如旋火輪無暫停息然此亦無實
性若性在內不應遷外性若在外不應遷內是知
內外無得非空而何是知行蘊即空又能熾然遷
變非行而何是知空即行蘊然則空行亦從緣起
在吾自心空行名相也所言識蘊者識有其三一
曰阿賴耶二曰末那三曰了境且從了境或名色
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意故謂于六境了別
名識且此三識其性元虗互起互滅猶如交蘆本
無可得既無可得非空而何則知識蘊即空又能
了別諸境非識而何則知空是即識以是觀之空
識亦從緣起在我自心元是夢幻空識但名相耳
總而言之受想行識四即真空真空即四故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意謂舍利須知五蘊如是虗幻何
勞肯綮而妄除蘊哉問若不能會緣起性空將何
方便而誘之哉曰但看父母未生前此身在什麼
處安立不許測度計校作道理解念茲在茲久久
自然打失鼻孔。】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前推空蘊緣起無體此當會歸自心始顯此經以
心為主蓋前空蘊對顯則知蘊屬緣生蘊既屬緣
則知空非蘊外空非蘊外則此真空亦從緣生到
此自心之中蘊法不可得也其真空之法亦不可
得也蓋真空猶名相也蘊法亦名相也此二者既
屬名相則在我自心之中本不可得者也故曰是
[001-0848c]
諸法空相既爾則寧非會心耶問此心豈不隨緣
耶若不隨緣何顯此心之妙耶曰此心非隨非不
隨即隨即不隨非即非不即非不即非即直得離
四句絕百非口欲言而辭喪意欲緣而慮亡揚眉
也白雲萬里瞬目也鷂過新羅世尊到此亦無下
口處但不得巳為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
減數言為註脚耳須知此四句經實闡自心體性
如此能不勉乎以此自心本無無明生相本無無
明住相本無無明異相本無無明滅相故曰不生
不滅以不生不滅而略異住也又此自心本無貪
嗔癡本無殺盜婬本無五欲生死本無三界六道
本無邪見外道本無戒定慧本無六度萬行本無
聲聞緣覺本無諸佛菩薩總而言之一切染法不
可得一切淨法不可得故曰不垢不淨也然而此
心又能隨應無方顯四聖界顯六凡界然且此心
在四聖界不增一毫在六凡界不減一毫實為平
等平等無有高下者故曰不增不減也問此經以
心為主當以心為宗何以觀照為宗曰此有二意
不以心為宗一者遵于古人不敢擅改以古人判
觀照為宗故如愚意以實相為體以自心為宗以
觀照為用以醍醐為教相曰心宗照用則且置如
何般若之教為醍醐乎若是醍醐應在法華何為
般若稱耶曰約時般若約教味是醍醐以五時之
中有不定教故且此心宗萬法之源諸經之主所
[001-0849a]
謂心也者總持之大本萬法之洪源是以不肖判
為醍醐試決諸高明意何如耳問心既如此顯勝
為何世尊茲不言心獨言空者其義何在曰世尊
之意以一切眾生皆妄認昭昭靈靈為自心者或
執在內在外在諸六根如是等處而強主宰實為
偏著邪謬今若直說心言恐就其執返此妙心而
為妄心復何益哉惟後文結歸以心足見意之妙
也故此惟以空言提醒與人要人自巳領會物外
知歸言先識旨耳所以經家以心目題則又知佛
之微意也可不依乎問文中謂諸法空相諸之為
言豈獨空蘊之二不可得乎曰有二意故一者以
蘊有五及所顯之空共言諸耳二者以空蘊例諸
根身及諸器界種種不一皆可互推故謂之諸向
下顯出。】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以五蘊六根六塵十二處而顯叵得也蓋前推
蘊空緣起次會自心一體然且會歸自心實由緣
起而後至也故今又顯萬法緣起至後結歸自心
則見前後意之微也蓋初若不推空蘊凡夫未免
妄執為謬故必先推空蘊也次若不會歸自心則
恐般若惟空似有不涉緣之妙而聲聞人依舊坐
落無為床上亦不見得故次必當會歸自心始見
圓妙也此中若不廣顯緣生則恐萬法有不盡之
[001-0849b]
疑故此必廣顯萬法始見徹底無疑矣至後結歸
自心始乃究竟圓滿以是因緣所以前後文意有
隱顯者端在此耳此中廣顯緣生者先五蘊六根
六塵十二處十八界此中五蘊即前所推之蘊不
須重解問五蘊前既推竟此復出之何故曰只借
前意以例後耳故不再解所言六根者眼根如蒲
萄朵惟奔于色且此眼根本無所有蓋由明暗二
塵于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殃色結色成根則知
眼根除其妄見妄境此根本無所有然則此根即
是緣起無復得也耳根如新卷葉惟奔于聲且此
耳根本無所有蓋由動靜二塵于妙圓中黏湛發
聽卷聽映精卷聲成根則知耳根除其妄聽妄聲
此根本無所有然則此根即是緣起無復得也鼻
根如雙垂瓜惟奔于香且此鼻根本無所有蓋由
通塞二塵于妙圓中黏湛發齅齅精映香納香成
根則知鼻根除其妄齅妄香本無所有然則此根
即是緣起無復得也舌根如初偃月惟奔于味且
此舌根本無所有蓋由恬變二塵于妙圓中黏湛
發甞甞精殃味絞味成根則知此根除其恬變妄
甞本無所有然則此根即是緣起無復得也身根
如腰鼓顙惟奔于觸且此身根本無所有蓋由離
合二塵于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
則知此根除其離合妄覺本無所有然則此根即
是緣起無復得也意根如幽室見惟奔于法且此
[001-0849c]
意根本無所有蓋由生滅二塵于妙圓中黏湛發
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則知此根除其生滅妄知
本無所有然則此根即是緣起無復得也所言色
塵雖有多種究惟一義且如佛問阿難汝觀祗陀
樹林及諸泉池此即色塵也彼文廣推不能俱引
今取略自作釋以下例此且此色塵本無所有蓋
由眼識眼根分別而有除其眼識眼根則此色塵
無復有也此又色塵惟從緣起所言聲塵雖有多
種究竟一義且如佛問阿難汝更聽此祗陀林中
食辦擊鼓眾集撞鐘此即聲塵也且此聲塵亦復
無有蓋由耳根耳識分別而有若無根識聲從何
得是知聲塵無復有也此又聲塵亦從緣起所言
香塵雖亦多種究歸一義且如佛告阿難汝又齅
此鑪中旃檀此即香塵也且此香塵本無所有蓋
因鼻根鼻識分別而有若無分別香無復得則知
香塵惟從緣起所言味塵亦復多種且如世尊告
阿難言汝常二時眾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醍醐
名為上味此即味塵由根識有亦如前例所言觸
塵如告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此即觸塵亦由
根識所有並如前例所言法塵如世尊言汝常意
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即法塵亦如
前例無復有也所言界者梵語䭾都此云界界是
因義根境識三互為因故又種族義根境識三各
一種族又眼等六種族別故此十八界亦復無有
[001-0850a]
蓋此界言以根境識三因為界一根有三六三十
八此十八者究無有體且根境識自無有體此三
無有界從奚立然則此十八界亦惟緣起此解取
意楞嚴令人易解然不錄全文惟取摘句義者望
人甞臠以知全鼎耳或曰此中與楞嚴不同予謂
實相同耳但楞嚴多種推破此中直告文意雖有
不同其旨實為一也問此中但直說無有便了何
必以緣生之理而推窮也曰若不推緣生則凡夫
之人何由開解必應爾也只如阿難多聞第一尚
然以多方辯究況吾儕乎。】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顯十二因緣緣覺之道亦是緣生也且此十二
因緣有其生起亦有還滅言生起者良由真性之
中一念不覺真性不明則曰無明以不明故而妄
發動則曰行以發動故而有分別則曰識以有分
別而有入胎羯邏藍遏蒲曇蔽尸羯南等則曰名
色以有名色漸長六根則曰六入以有六入而便
觸境觸境即六塵則曰觸以有觸故而便領納領
納違順俱非之三境則曰受以有受故而起愛心
違境愛常離順境愛常合于俱非未至愛長離巳
至愛長合則曰愛以有受故而便執取則曰取以
有取故而便有業果相繫則曰有以有業果即屬
眾生則曰生以有生故便有老死則曰老死此俱
以十二資始為因十二助因為緣故名曰因緣且
[001-0850b]
此十二因緣猶係三世無明緣行過去二支因識
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乃至觸緣受現在五支果以
有無明之行必感如是之果愛緣取取緣有現在
二支因以有報果在先必造如是惑因生緣老死
未來二支果以有現在之因必感未來之果如是
三世輪環頭出頭沒真可厭離者也所以緣覺之
人聞此十二因緣便欲厭離而修觀行以斷滅之
猶如斬樹先要斬根根若斬矣枝葉必不存也今
欲滅此十二因緣亦復如是若欲滅根先滅無明
無明若滅十二因緣亦復無矣故曰無明滅則行
滅乃至老死亦復滅矣此所謂無明盡也老死亦
盡也因緣既滅便入有餘涅槃此乃緣覺之道也
然此緣覺之道實亦無性蓋生起因緣由還滅而
顯還滅因緣由生起而顯既因互顯俱無體性則
緣覺之道實由緣起俱不可得故曰無無明乃至
無無明盡等。】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顯四諦聲聞及菩薩之道亦緣起也且四諦者
苦集屬世間因果也滅道出世間因果也世間因
果者集是招感性苦是逼迫性以貪嗔癡招感報
業而逼迫也此逼迫性不出八苦其八苦有無量
危厄真可厭之唯聲聞人知此苦故便修戒定慧
道而入寂滅涅槃此所謂捨世間因果修出世間
因果也然此二種因果亦無實性如緣覺道例之
[001-0850c]
又菩薩之道廣有無量總之則萬行略之則六度
約之則智得二言而該之以有智故則自利利他
亦謂得矣然菩薩之道亦從緣起若無緣起行將
安施是知菩薩之道從緣無可得也亦如上例又
智之為言屬菩薩得之為言屬諸佛以菩薩屬因
智故以諸佛屬得果故然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是知諸佛亦為緣起不可得也須知萬法無量不
出聖凡二界攝該盡矣故今雖文字作四段顯其
緣生推意實有無量故曰廣顯緣生抑可知矣顯
生巳竟向下結歸。】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
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所謂結歸自心也蓋前廣顯緣生即是性空般
若一無所得故曰以無所得故且此故之為言即
有結顯意也下故字倣此菩薩依此性空般若圓
證自心了無遺餘故標曰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
無罣礙且此心剎那不住如大火聚纖毫不存如
閃電光無容擬議居有有壞居空空敗直得言思
道斷心行處滅更無一物當情可作障礙然則心
法如是之勝何恐怖而不除何顛倒之不遠何夢
想之可亂何涅槃之可得故標曰無罣礙故無有
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是亦逕𨓍語哉且
此恐怖本無有體由人不了一切境法而生惶恐
畏怖以有恐怖便有種種夢想不實妄取涅槃其
[001-0851a]
實涅槃何從而可得耶然此皆凡夫法耳以凡夫
人不了萬法惟心起惑造業或造世間地獄三途
法或造出世間聲聞緣覺道法乃至希取大涅槃
法此皆起惑恐怖之所致耳以正理觀之皆是夢
想幻興幻滅無有實體如昔者盃弓幻影妄惑恐
怖不亦虗誑乎今此菩薩了證自心如是夢想悉
皆無矣問夢想無之則信何乃涅槃亦復無耶若
無菩薩何處究竟乎曰此又不了自心作是疑也
若了自心佛之一字尚是名相何況涅槃乎盡虗
空徧法界渾淪一箇自巳那容名相于其間耶不
見張拙秀才是箇俗人一悟自心便云光明寂照
徧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
纔動被雲遮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依此信去自
然相應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此結顯諸佛亦依般若性空而圓證自心也蓋阿
耨多羅雖然果稱亦實自心之別名也阿云梵語
此翻為無耨多羅梵語此翻為上三云梵語此翻
為正藐云梵語此翻為等菩提梵語此翻為覺即
此無上正等之覺便是自心分量蓋萬法至心而
極名曰無上更無邪正等差名曰正等無法不了
名曰覺實覺昏迷之識性能照萬法之重衢是知
[001-0851b]
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造寧不然乎此又一解以
前廣顯萬法緣起性空一法不存惟是一心若了
惟心便名菩薩不但菩薩而巳亦即是諸佛故此
結歸之文而以菩薩諸佛結之者實有以哉問此
心之中一法無有何以有諸佛菩薩哉曰此心剎
那不住能有能無非有非無無容擬議何聖凡之
可得今云菩薩諸佛者以對凡夫而說除凡夫諸
佛亦不可得何況菩薩乎以菩薩不自云菩薩諸
佛不自云諸佛知此則諸佛無得也雖然此之所
論皆屬理具法身以法身惟從證得未論果上報
身以報身惟修感得若執理具法身撥無報身是
為大謬慎之慎之。】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
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


【既云般若又云呪者蓋呪祕密不容解說之意如
軍中密令無容外傳是知呪是祕密之義今云般
若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須
知般若是祕密也蓋由前來推性空般若會歸自
心恐人作疑將謂般若之外有心自心之外有般
若則成兩箇何通融之此如來末後極則開示又
一重要關也意謂不可作此見解以般若元與法
身解脫聯絡不斷牽連自在如𠁼字三點不縱不
橫不並不別舉一即三言三即一但不可心思言
議可也故曰般若是大神呪以呪之為言不解可
[001-0851c]
也神之為言推功有在說之可也言其大神即是
法身之德以法身神而莫測故曰大神此以般若
即是法身然不可以言說但可以默契故曰般若
是大神呪般若之德猶如千日能破萬惑亦不可
以言說故曰般若是大明呪然般若能破萬惑則
是解脫之德且此解脫非二乘凡夫可上故名無
上然亦不可以言說故曰般若是無上呪然則三
德如是明顯而云呪者正以三德祕密互為相攝
文雖般若即法身解脫意實亦有解脫即是般若
法身例此故此三者連環自在直出思議之表無
有一法過之者實為三世諸佛共相祕受故結贊
曰般若是無等等呪既爾三德圓融之功大何變
易生死分段生死之有苦哉真為終古真實之法
也故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虗然則般若與心又
何如哉。】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
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正顯能除諸苦真實之功德也特呪宣者以出
思議表耳且呪無理路無義解不容思量不許擬
議直得無言可伸無語可說正當恁麼時千差路
絕不通凡聖何苦不除何業不脫可謂般若平等
中平等之功德也禪門所謂無味之談塞斷人口
此雖通理亦須通義蓋一切經呪元初皆屬梵語
而譯師獨翻其經不翻其呪者以有四義故一是
[001-0852a]
佛密語祕密之法惟佛與佛乃能知之二是總持
門一一字句含多義故如婆伽婆具六種義三是
佛蜜印如王印信所往無所不通幽顯遵奉佛佛
相傳不移易故四是不思議力所加持故但能密
誦即得滅過有此四義所以不翻此所謂祕密不
翻應知問此經亦具三分否曰有之觀自在菩薩
至度一切苦厄此屬序分蓋因菩薩而序起法門
也告舍利子洎至般若是大神呪是無等等呪此
屬正宗分正以性空會心與聲聞說也後語呪文
意屬流通蓋此流通非同他經以他經專勸贊弘
持功德為主獨此經惟以密呪為流通者蓋謂此
經無相般若非可文言贊說弘持而盡其意直于
無言無說無思無解以默契于言先領略于物表
是為真弘通般若真流傳正宗故以密呪宣在經
末實有以也是以自心現量只可自悟非從他得
所以不肖以斵輪為解者意在此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斵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