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149 般若心經疏詒謀鈔-宋-智圓 (master)



No. 530-A


刻般若心經疏詒謀鈔䟦


詒謀鈔。宋孤山圓師。釋自撰般若心經疏。其書研精
發微。使經疏旨益彰彰焉。誠有益於物也。然疏巳久
行。而其鈔未流。學者憾之。近吾 靈空和尚。嘗為之
較正。且加訓點。劂生請鍥諸梓。就予需䟦語。予雖不
文。隨喜其成。遂書卑云。


享保巳亥年五月天台沙門智空謹書No. 530
般若心經疏詒謀鈔有引


序曰此經理幽辭要中庸子嘗以三觀義疏之愚恐
後昆惑疏之之言於是作鈔以翼之號詒謀焉。


釋疏為二初題目二初標總題。


標題尚簡止取四
字為疏別目疏者疏通經義也并序者顯疏中有序
也。


二顯述者孤山所居之處也住錢唐二湖之西北孤
[001-0740a]
絕峙於水中而不與眾山連接世謂之孤山也沙門
釋者沙門云息惡號也釋者具云釋迦此翻能仁姓
也外道有號沙門者稱釋以簡之釋種有不出家者
稱沙門以簡之兼稱之旨也又此方古者皆隨師姓
如支遁本姓關既從支法領出家因姓支也道安嘗
謂既皆依佛出家宜同佛姓自是沙門皆稱釋氏及
阿含經後至果有四河入海無復本名四姓出家同
稱釋氏之說故知道安深識冥符聖典智圓名也字
無外不知何許人既養疾孤山遂以標其所住姓徐
氏自號中庸子作中庸子傳三篇以見意嘗慨此經
三觀之義明道若昧故後生日誦其語而不知之因
撰斯疏一日而就且曰冀後世有達如智者章安者
疏之則吾之言期灰滅今有述者事不得巳也吾豈
好名哉譬若幻人撰幻疏訓幻眾以修學吾不得其
是□高下矣即大宋天禧元年歲次丁巳秋九月十
一日也述者鄭康成云述謂訓其義也樂記曰知禮
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二本文二初總序二初廣序教法旨趣二初明文字
能顯二初正明至道觀照般若也真空實相般若也
名說文字般若也理智一如本無名說眾生不覺須
立其名字以詮辨假言說以識知是故文字能詮其
二也。


二繇下結示繇自也由不覺故自是以般若之名名
於無名之觀照廣略之說說於無說之實相。
[001-0740b]


二既下示廣略被機二初通序廣略二初明廣略理
等三初明教異由機利鈍者此約得悟為機利根聞
略說則悟鈍根待廣說方解若約聞持為機則利根
能持廣鈍根但持略非今意也詳略者詳則六百卷
略則一十四行詳謂審說亦廣也。


二譬下寄喻顯理筌蹄喻廣略教魚兔喻真空理莊
子云筌者所以在魚也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也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注云
筌魚笱音拘蹄兔置音嗟也說文作[ㄇ@企-止/弟]
三若下悟者一如二十萬頌者頌有四種一名阿耨
窣覩婆頌此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
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諷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
頌長行舊云孤起是也三名祇夜此云應頌舊云重
頌四名蘊駄南此云集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
他誦持今云二十萬頌葢阿耨窣覩婆頌也十四行
者古經以一十七字為行也後世變亂制度或增或
減非多非少者以所悟真空無廣略故。


二然下明廣略教等謂非但所詮一如只約能詮其
義亦等故不可於廣略二教起優劣心也文為三初
約法雙標圓音四辨也雅誥廣略也雅正也誥覺也
以廣略教覺悟眾生令歸正道也爰曰也相去聲視
也異宜者彼鈍宜廣此利宜略實下此略則但指本
根彼廣則具論枝末俱談一樹也故云相攝。


二彼則下舉喻雙釋毛目綱領者舉衣網為喻也毛
[001-0740c]
謂衣之毛目謂網上之目綱謂網上之繩領謂衣上
之領毛者古以獸皮為衣如狐裘羔裘之屬是故下
雙釋六百卷廣說如備談毛目十四行略說如舉綱
領俱是談其衣網故示毛目不為煩陳綱領不為寡。


三二涂下指同雙結二涂謂廣略相埒者以彼廣談
只是委示今經三科因緣四諦境智之法耳故文雖
廣略義則相等涂音圖道路也與塗途同禮記作涂
埒音劣等也馬遷史云吳諸候也以即山鑄錢富埒
天子一味下同歸熟蘇一味亦是同歸真空一味也。


二至下別歎今經二初正歎二初舉玄旨歎初二句
歎用次二句歎宗後四句歎體由遣著故知果成由
智果成故空理顯此其次第也蕩滌羣疑者謂外道
諸見三教凡聖圓內外凡若了空相眾惑皆蕩開濟
正理者中道真空名為正理部既帶二稍通通真及
以但中今從正意及利根說則正理唯圓豈止下歎
宗也由圓照故能見能知抑語辭也迷不二故為生
悟不二故為佛迷悟雖異不二理同無首下歎體也
圓空之理無始無終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
後豈可以凡夫偏小心思言議也杳深也朕直引反
兆也。


二苦下舉經文歎苦厄空故無可度菩提空故無可
得經云度一切苦厄得阿耨菩提者蓋以無度名度
無得名得耳。


二可下結歎反本等者復本性之徑路也以十四行
[001-0741a]
攝彼六百非要如何前陣者言其勇也喻破迷之勝
上歎生善下歎滅惡。


二敢下序撰疏所宗二初示所宗率循也台崕者山
也以上應台星故名天台指智者所住也龍樹即付
法藏第十三祖以去佛逾遠學路不一諸宗詭雜故
龍樹作大智度論釋摩訶般若經大明中道之義名
法性宗焉於後秦世教流此土北齊慧文依論立觀
口授南岳傳智者故三觀之學大行於華夏矣故智
者所說法門悉是開張龍猛之義耳發揮者謂發越
揮散此經深理要文也。


二庶下明利物庶幸也詒遺也厥其也謂遺其後世
法子法孫修道之善謀也俾使也室心也白道也心
虗則體道上句出毛詩下句出莊子者矣語辭也。


五蘊皆空者本唯一空迷成五蘊如由眼病見空有
華華處空處曾無二相簡異偏淺者藏通觀空別觀
次第此三偏說不稱本性悉名為淺此即下智冥於
境義通五即既約破死的在分極相似但破分段不
得名為度一切苦然度苦之義亦通五即名字解了
二死一心本無所有豈非度一切耶二死者界內有
分段生死界外有變易生死金口謂黃金色身口業
所宣也四門謂空有兩亦雙非異名召理者如華嚴
名法界方等名解脫大品名佛母法華名一乘涅槃
名佛性今經名蘊空皆召於無名之理也多在空門
者以亦有四門正在空耳問何文明四門耶答色不
[001-0741b]
異空空門也空不異色有門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兩亦雙非門也是空是色即兩亦色空遮色空色
遮空即雙非而正為談空蕩著故云多在空門般若
翻智慧者祕密與多含此無并順古生善故不翻奘
師立五例般若可翻而存梵者為生善故大論云般
若尊重智慧輕薄不可以輕代重而有三種者準般
若論有五種三如今文四相應般若亦名般若伴即
與智相應同時心王心所皆名般若五者眷屬般若
亦名般若境即與智同時五蘊能與般若而為眷屬
故攝此二歸觀照中一家宗塗多者束為三少者開
為三俾三一互融歸一心故生死此岸謂理等四即
煩惱中流謂分真四十一位無明未盡也涅槃彼岸
妙覺究竟也亦應近取分真為彼岸須存兩意方盡
經旨方寸者俗書說人之心藏唯方一寸正法念經
云心如蓮華開合提謂經云心如帝王皆肉團心也
問經云依般若故心無罣礙是則約法解心其義甚
便何以約喻釋耶答約法義通廣略皆爾約喻義局
局在略文局親通疎思之可解訓法訓常各含教行
理三義謂教行理俱可軌俱不易也一切賢聖等者
無為是一賢解則淺聖證則深故有差別般若是一
法者即實相般若問下恐皆空之言濫於偏小故須
簡擇文中先對三藏小簡次對通別簡具法是俗者
謂本具百界三千也不動是中者荊谿云心性不動
假立中名遠近巧拙等者十界為遠六界為近藏析
[001-0741c]
空通即空界內巧拙也別次第圓不次第外巧拙也
前三不具法唯圓即具法與奪而言者與其生空之
稱奪其法空之名此乃半與半奪若全奪則皆無尚
受變易生死故全與則皆有巳破分段假實故正以
空中破著者夫三諦圓融無時不爾隨機破病用有
不同如如意珠具寶瑩圓體常無減點以示人或言
其瑩或言其圓或言具寶般若論空點其無也心珠
理體豈爽寶圓自古人師不識大體或云般若是無
相教或稱泯絕無寄宗或號誑相不真宗謂比華嚴
涅槃其理猶劣執瑩非珠不知其可也今以旁正言
之自曉進不故一家所說論其兼帶開會則優劣自
殊圓理元同經王無別菩薩下著盡體顯顯有分極
故有二果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故乃至云究竟涅
槃證分果也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菩提
證極果也四用下度二死是破惡用得二果是生善
用度二死得二果俱通分極菩提智果也涅槃斷果
也五教下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教傚也使人放傚
之也熟蘇者準大經五味喻也則華嚴如乳鹿苑如
酪方等如生蘇般若如熟蘇法華涅槃如醍醐此約
逗機次第為言非論法體濃淡般若罽賓國人法月
西域人竝唐時來此土通四人者為佛印可咸名佛
說即靈鷲山者法月所翻本云一時佛在王舍大城
靈鷲山中也。


此經無序等者人釋藏疏皆將疏文足成三分截鶴
[001-0742a]
續鳧難成一體分本分經經既唯正何用足之經家
者阿難是結集經家也然此二段初是阿難記事次
是阿難記言是知結集不出言事問撰疏者何不以
記事為序分記言為正說分邪答此分節有何不可
今詳疏文顯有此義初云標起即敘起也次段則顯
云利他正說豈非分經為序正二段邪然於序中但
是別序通序全瑩若爾何故疏文向云無序及流通
邪答此據法月所譯顯令記事之文宜在正宗故彼
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即從座起白佛言我欲於此
會中說諸菩薩普徧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
尊聽我所說爾時世尊以微妙音告觀自在言具大
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此即發起序也
經云於是觀自在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於佛慧光
三昧正受入此定巳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等觀文次第豈非正宗是故
今疏不分為序若一往分文則似有二段義如向說
觀其音聲即普門品不縱不橫者一即三故不縱三
即一故不橫無前無後者其猶一月等現百川誰分
前後從境得名者菩提是上求境眾生是下化境。


但中不但中者離邊之中名為但中中即邊故名不
但中即修般若者修三觀也。


蘊取積聚者謂多法積聚如色有多種等陰取蓋覆
者使真空不得顯故新舊兩翻各得一義又婆沙云
陰是何義答聚義略義積義總義是知言陰亦有積
[001-0742b]
聚義也今云蓋覆且取一邊初觀陰境者彼明十境
一陰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
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陰境現觀餘九待發方觀
全色是心者如即波是水也寧豈也中亦下淨名疏
云菩薩以趣佛慧觀中道法性不見涅槃生死內外
可住可在此即空二邊名中也故光明疏釋空品云
空者空有空無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三惑者見思塵沙無明也正在住前者即觀行相似
也位位至義也者分修中智即行般若分破變易即
度苦厄今觀音位居等覺則是度十地變易生死之
苦厄。


所以下以聖人說法不出四悉益物故適悅亦歡喜
也應知下至則能發慧者即是境隨心轉也一對示
至釋成者文三義二謂前二解文後一引證意唯在
一以觀法示偏小故引中論證觀法故儆大者儆誡
也高著者著陟慮反明也顯也凡夫小之執者凡夫
外道及兩教小乘也偏菩薩三教也圓初心謂住前
也心漸通泰者方等被呵雖小執漸輕而慕大彌切
情存高下悟理何從故聞皆空之談稍除彼此之見
對揚大法通泰可知故至法華直聞一乘即能棄小
利根菩薩等者三教初心者轉入通別斷惑者接入
圓教住前者進入悉由聞般若教修無所得心也存
梵從華者西域是梵國梵天種故此方稱華夏冕服
彩章曰華大國曰夏或謂不然者然是也恐執新翻
[001-0742c]
以非今釋故答云吾從古翻釋義也以祖師智者用
古翻故極隣虗者其塵至微隣於虗空名隣虗塵三
藏有門存隣虗空門破隣虗七隣虗為一透金塵七
透金塵為一透水塵七透水塵為一兔毛塵七兔毛
塵為一羊毛塵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七牛毛塵為
一隟中游塵還須扶習者至八地時以誓願扶餘殘
習氣也由習故入生死由願故化有情儻知空不異
色何須留習潤生離空有二邊者十住破有十行破
空十向習中十地證中豈知下遮照同時即三觀圓
融圓教初心便即修學問般若唯三教何故對示藏
教人耶答部內說三許修學故若論蕩破尚及外道
況藏教乎豈以所破為所說耶是知至符契者觀與
文合如符契符者孚也徵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
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代以書翰契者結也上古純
質結繩執契今羌胡徵數負販記緡其遺風也文心
彫龍曰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伐樹得根者以枝
葉之多悉一根故去尺就寸者以丈尺之內悉是寸
故根與寸喻識心也觀色知心者雖先示色空豈不
知色由心變色即心乎彼明下滅後根性豈如佛世
例餘四蘊者具談應云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
空空即是受乃至識皆爾。


分四下生起者法體本空故離諸法達空遣著得有
果證既由空得須歎勝能各有蘊等者皆具下四段
義也當相是空等者即諸法相是真空相猶如波相
[001-0743a]
即是水相義均者均齊也對障下生死是動相故名
生涅槃是靜相故稱滅煩惱染汙名垢菩提覺了名
淨結業累縛名增解脫離縛名滅以三下述意也以
空無二相故六竝不頗符今意者頗偏也符合也以
論立三偏合六即但開合之殊耳既是合六為三則
順今經三雙義也道前謂真道之前即理等四也自
性住者在纏不染也道中者即分真也在極聖及住
前凡夫之中間故引出者初住巳上以智發理名為
引出道後者居聖道之極故至于得果究竟顯性也
異名也者其理本一立二種名因人有果人之性名
為佛性果人所覺唯覺真空故真空佛性義異名異
心體無別染位者理等四即無明惑染全在故染淨
者無明未盡分得真智故純淨者無明究竟盡故彼
論以染位名眾生界染淨位名菩薩界純淨位名如
來界。


答下六凡中人天攝藏菩薩也三科亦通佛者涅槃
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乃至捨無常識獲常識樂我
淨等皆爾此乃四德之理非聚而聚亦可名蘊央掘
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
見乃至意根云分明知是故佛界亦有處等是故三
科通佛也境智亦該凡者該包也至如地獄眾生亦
有發心觀理之者文舉初後二段也其四諦因緣亦
界界各有此皆約事非論理具互具意者此即約理
具釋也以一界具十界故仍用四段別對亦自相收
[001-0743b]
由互具故然此兩重總意至下別釋言不累述意乃
常合行者照之讀者了之消者示之蘊處界者俱舍
云愚根樂有三故說蘊處界愚者迷也佛為迷心眾
生說五蘊則合色開心為迷色眾生說十二處則開
色合心為俱迷者說十八界則心色俱開又對上中
下根故說此三又為樂略樂中樂廣說三也然此三
科等義止陳梗槩無用委談將恐此經變成名相亡
情遣著正在斯文宗旨宜分不當瀆亂故藏師至此
亦指對法等論今疏亦然略示名數耳合色為一者
色是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
五塵此之十四竝是色法故云合也開心為四者謂
受想行識也領納所緣為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
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
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能取所領之緣相
名為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造
作之心能起於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為
六思思即是業謂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
動業也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
若論師多云識在三心之前諸大乘經皆明識最居
後今依經為次。


十二處者處以生長為義謂內六根能發生六識外
六境能牽生六識舊名十二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
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言
十二入者從所入受名合心為一半者對蘊開心故
[001-0743c]
此云合一謂意處心對一切法即有能知之用名之
為意意即心王也是中除諸心數法但取心王以為
意入故下釋云意處全也半謂法處一分心所也一
切對意所知之法名法處法有二種攝一切法一者
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應諸心數法也二者非心
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及三無為法
也今除非心法故下釋云及法處一分五根謂眼耳
鼻舌身也五境謂色聲香味觸也身分對色能見色
之處名眼眼是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所謂四大
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身分對聲能聞聲之處名耳
耳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
耳根微身分對香能聞香之處名鼻鼻是四大造色
亦為十色共成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身分對味
能知味之處名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所成
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六分假合之體對觸能覺
觸之處皆名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四
大四微身根微是為五根也。


五境者一切對眼所見之色名為色色有二種攝一
切色一正報可見色眾生身色青黃赤白黑色等二
依報可見色外無知青黃赤白黑等色也一切耳所
聞之色曰聲聲有二種攝一切聲一從正報色出聲
眾生語言音聲也二從依報色出聲也一切對鼻所
聞之色名香香有二種攝一切香外一切無知色眾
生身中香臭也二依報色出香外一切無知色中所
[001-0744a]
有香臭也一切對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種攝一
切味一正報色處味眾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報色
處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六味也一切對身所覺之
色名觸觸有二種攝一切觸一正報色處觸眾生身
中冷煖澀滑等觸也二依報色處外一切無知色中
冷煖等觸也是為五境法處一分者即法處中非心
法也如前記。


十八界者謂於十二更加六識言界者以種族為義
六根為一種族同根故六境六識亦爾又眼根眼識
色是一種族餘五例說或云界者以界別為義此十
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混濫故通受名色心俱開者開
色為十半開心為七半七心法界中一分心所為半
也六根界六境界分別如十二處。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
依於根能識別於塵故此六通名識也眼識界者眼
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
識界耳識鼻識身識界例說意識界者五識生巳即
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
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後意識為意識此意
識滅次意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亦說
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
之識為意識界也如是三科不出色心色由心造全
體是心當知悉由虗妄分別故有種種法生既達境
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故於今
[001-0744b]
經皆云無也。


十二至凡夫者謂二因感五果三因感二果輪轉不
窮即凡夫也一無明謂過去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
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一切煩惱得起二行從無明
生業業即是行以善惡業能作果報故故名行也三
識從行生垢心即父母交合初欲託胎一剎那間有
了別之義也四名色即從結生後乃至六處支前中
間諸位總號名色從託胎生識支後一七日名羯邏
藍此云雜穢狀如凝蘇二七日名案部曇此云疱狀
如瘡疱三七日名閉尸此云凝結狀如就血四七日
名健男此云凝厚漸堅硬故五七日名鉢羅奢佉此
云形位具諸根形四支差別故六七日名毛髮爪齒
位有毛髮生故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此名
色支從羯邏藍至第五鉢羅奢佉位前雖有身根及
意根由未有眼等四根故六處未圓皆號名色五六
處從鉢羅奢佉位眼等諸根悉圓滿至未出胎以來
根境識三未相和合生於觸果以前皆六處攝六觸
由六處對六境也即從出胎後至三四歲來雖根境
識三和合於苦樂中庸境上未能了知生於三受至
此皆名觸也七受即從五六歲至十二三以來於三
受境上巳能了別猶未能起婬愛之心八愛即從十
四五至十八九以來貪於種種勝妙質具及婬欲等
境然猶未能周徧追求故不名取九取即十九二十
以後年既長大貪欲轉盛不藉身命而無勞倦然愛
[001-0744c]
取體同分勝劣故十有有即是業為馳求諸境起善
惡業牽引當生三有果故十一生即從捨命結當生
果一剎那中名生十二老死當果熟壞是為老死老
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眾惱合集或云從生支
後念念變異便名老死未必髮白面皺也十二因緣
滅成聖人者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
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此正觀三世
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今達凡聖由心心如
幻故從心所起凡聖之境一切不實故皆無也中略
十支者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也具談應
云無行亦無行盡等厭苦斷集者苦即生死果謂觀
八苦逼迫三相遷移等令生厭棄集謂煩惱業能招
苦果既厭其苦必須斷集欣滅修道者滅謂二解脫
道謂戒定慧廣之則三十七品也欲證滅果必修道
因。


用前至得智斷果也者猶水清則珠相自現攪水求
之終無得理究竟亦有斷者涅槃云無上士者名無
所斷今言有斷者由等覺後心斷微細惑則得究竟
智也是則等覺後心名究竟斷前以下即前分四科
對十界中以境智是佛菩薩法界也入無功用道者
以不作意加功而自然流入故三障者報業煩惱也
四魔者陰死煩惱天子也。


等覺則雙照二邊者即平等俱照故云等覺也轉凡
為聖者轉住前凡夫為分證聖人轉因為果者轉等
[001-0745a]
覺因人為究竟果人果臝之呪螟蛉者郭璞云果臝
細腰蜂也俗呼為蠮螉螟蛉桑蟲也果臝負螟蛉之
子於空木中七日成其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
果臝祝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注云肖類也果臝遇
螟蛉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殪於計反死也祝音呪
詩云螟蛉有子果臝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鄭氏
箋云式用也穀善也今有教誨萬民由善道者亦似
果臝故今以果臝喻佛螟蛉喻眾生臝即果反咸是
呪義者若作此釋豈唯此經顯密名呪遂知一代大
小據佛本懷為令如佛悉可名呪從強從正且指密
語除障名神呪者神名天心除三障見三德天然之
理實由般若故名神呪智鑒無昧者了達無明即法
性明故更無加過者超偏小故獨絕無倫者由無過
所以獨絕亦是徧蕩相著無法可為倫等故也此但
釋無等於下等字其義未明四悉謂四悉檀也悉之
言徧檀翻為施謂以歡喜等四徧施眾生也即者
理同故即事異故六闇禪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
上人竝由不曉六而復即今以四悉橫辨六不即竪
論於五即中一一具橫亦可以四竪收五即則名字
歡喜觀行生善相似破惡分極入理也歡喜名神呪
者神名不測由智見不測之理所以歡喜生善名明
呪者智明善生故破惡名無上呪者智破惑惡更無
過故入理者以真空智證無等理即第一義也無等
之理生佛互等名無等等彼此法身等故者佛果三
[001-0745b]
身互相齊等也故華嚴云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何故下問也示現下答也明諸佛道齊故。


□□等密說至心耳者但言密說無所得心其義巳
足似長□般若三字若令文顯著有亦無如典語至
而知者庸常也如大武柔毛以召牛羊清滌清酌以
召水酒常俗不解則是祕密□呼只不同而牛羊酒
水其實無異譬喻得解智者思之今無取焉者無不
也防人強釋故□□之或別所斥庶贊述功益乎自
他同至于道。


般若心經疏詒謀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