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88 金剛經法眼註疏-清-性起 (master)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疏卷下



【△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此疑從前諸文無我而來。分二。初重詰細
。】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疏。宗泐師云。善現初問此義。至是復問者。何耶。葢
問辭雖同。其意則別。所云別者。謂初問意。但問能
降能住之法。此之問意。若謂我能住能降者。存此
分別之見。則障於證真無住之道。故尊者又問。其
文雖重。而義非贅也。
△二正示心印。】


「佛告須菩提阿耨多藐三菩提心者。」


【疏。宗泐師云。此一節文意。亦與前同。但是破情顯
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是地前粗執。所顯之
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顯理。破我人等四
相。即地上細執。所謂斷十障。證十如。由此賢位。漸
入聖位階矣。
當生如是心等下云云者。了一切異
[002-0670a]
生。即涅槃相。同一味故。是故平等淨界。佛無生度。
若有生度。即菩薩證智未忘。能所生滅。相未淨故。
所以我人等四相。決未斷也所以者何。實無有法
發菩提心者。以妙圓覺海心。證智都不得。所謂菩
薩入初地時。得徧行真如并下九種如如心也。故
即頓捨異生等障耳。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此疑從上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而來。文
二。初反問徵詰。二尊者領悟今初。反問徵詰。】


「須菩提於意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疏。宗泐師云。由前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意謂無
發心者。則無菩薩。云何本師。於燈佛前。名曰善慧。
行摩訶衍。得授記耶。佛恐尊者。潛有此疑。故佛反
問而詰之曰。佛於然燈佛所。為是有法得耶。無法
得耶。
△二領悟實答。】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尊者領悟答意云。佛雖為善慧。彼時都無所得。
離諸分別。證得唯識真勝義性。離諸名相。絕諸對
待。由證無生法忍。故燈佛而印證來記作佛云耳。
是故善慧。巳證能所相淨。誰云菩薩行耶。
△三印
證其答。】


「佛言如是如是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宗泐師云。善現會法無所得者。以了佛昔智境
相淨。始證無生忍果。故佛然其意。乃言如是如是。
印可尊者。契佛心地法耳。
△四反復申明。】
[002-0670b]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
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
斯反文也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
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
迦牟尼即順文也。」


【疏。由上示法無所得。始證阿耨菩提。今又反覆申
明。總示法無自相。離諸名字。以令尊者。頓悟如來
所證妙果。乃佛心地中。本來具足故。今直示心地
法門。於無授記中。而云授記也。故佛實無法得。昔
燈佛印證我佛心地之果耳。


△十三斷無因。則無佛法疑。此疑。從上佛在然燈佛前。因無法得而來。
分三。初斷無佛法疑。二直示法體。三喻示超法體今初斷無佛法疑。】


「何以故如來者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何以故者。徵起之辭也。疑意由前云。實無有法。
得菩提果。故授燈記。若果實無有法得而證佛者。
則因既無法得。果亦無法得。云何至佛菩提。而又
有法得耶。故佛直示斷疑。文曰。如來者。即諸法如
義。謂佛所證之法。非從外得。性本自如。非生滅之
法體耳。豈墮二邊者乎。
△二直示法體。】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是故名一切法。」


【疏。宗泐師云。所得菩提者。忘情執而理現。蕩智相
而無生。體露真常。無拘戲論法耳。無實等文者。掃
二邊相也。謂如來法體。非墮有為相也。故云無實。
獨露真常也。故云無虗。以是之故。所以如來觸處
[002-0670c]
自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須菩提下。佛又復示善
現。法非法義者。以一切法。虗相本盡。真性本現。故
云即非一切法也。亦不可云無一切法。故云是故
名一切法耳。所謂即妙有而真空。即真空而妙有。
空有鎔融。離即離非。獨顯如如。方契菩提心印法
故。
△三喻示超法體。】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宗泐師云。上示如來所證真如法體。徧一切處。豈
非是長大際相。故佛恐尊者。潛於法體中。生長大
見。特示以喻。而徵之曰。譬如人身長大。而起長大
見否。尊者因喻。有悟法體。非長短大小量也。以是
之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然大身有二。一者法性
身。是異熟果盡。證無為無漏。故非大小相也。二功
德身。轉識成智。證有為無漏。故非大小相也。前是
法身。後是報身。又報身攝歸法身。故名非身。攝法
身而成報身。故非大身。是以離諸漏相。證無我二
性。故非大小相也。


△十四斷無我度生嚴土疑此還從十二疑中。實無有法發心者而來。】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疏。上示無我無人。云何度生及淨佛土耶。佛恐善
現有疑。即示斷疑。文曰。菩薩亦如是。若云我當度
生。我當嚴土。則不名菩薩矣。以菩薩不了法界平
等。無增減故。若於平等淨界。達無增減。則終日度
生。無生可度。終日嚴土。無土可嚴。所以然者。以菩
[002-0671a]
薩通達無我法故。是則名為真大士也。故彌勒偈
云。不達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
顛倒。故知剎那生心。非達無我法故。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此疑。從不見生土。可淨可度意而來。文二。
初五眼明淨。二心徹智淨今初五眼明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疏。宗泐師云。前說不見生土不見為我菩薩者。如
是不見諸法。名為如來。然而如來。具足五眼。豈都
無所見耶。佛恐善現潛有此疑。由是一一反問。而
詰之曰。如來位證果圓。可得五眼圓明。見諸法否。
故尊者一一答云。如是如是。而具足之也。夫五眼
者。古德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
慧眼了諸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此之五眼。
通該十界。而優劣有殊。如經所說五眼。皆如來所
具者。無非佛眼也。
△二心徹智淨。】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未來心不可得。」


【疏。由佛既具五眼圓明。故復示尊者云。無量恒河
沙世界。若干眾生之心。種種異見不同。佛悉知者。
葢由以無分別智而知。猶圓鏡之臨空。若澄波之
月現。所謂光吞萬像影。無喜亦無嗔耳。一切諸心。
皆為非心者。妄識本空也。是名為心者。真心不滅
也。所以者何下。釋非心之所以。葢三世之心。過去
巳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皆是虗妄生滅。故求之
不可得也。
[002-0671b]


△十六斷福德例心顛例疑。此疑從上。心住顛倒而來。文二。初問答標
多。次反覆申明今初問答標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疏。宗泐師云。前說眾生。心有住著。是為顛倒。若福
由心造。豈亦是顛倒耶。佛恐潛有此疑。故佛舉示
大千滿中。七寶徧布。施與眾生。是人以是因緣。得
福多否。尊者答意。深解佛說。以無住相布施。方為
得福多耳。
△二反覆申明。】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說得福德多。」


【疏。宗泐師云。佛斷此福德有實者。住相布施。成有
漏因。其福則寡。福德無者。是離相布施。成無漏因。
其福乃多。是則不住於相。心離顛倒。所作之福。無
非善也。


△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此疑。從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而來。文二
初斷色身是佛疑。二斷諸相是佛疑今初斷色身是佛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是名具足色身。」


【疏。宗泐師云。上說諸佛所證。乃無為之法。云何佛
身而有相好色耶。佛恐尊者潛有此疑。故佛反問
而詰之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尊者深通實相。
故答云。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以色即非色。身即非
身。唯一法身體也。故云。法身妙無為。不墮於諸色。
亦不離色身。見佛具足體。
△二斷諸相是佛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是名諸相具足。」


【疏。前示色即非色。所謂匿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002-0671c]
佛又重示。諸相非相問答意者。謂法身無為。不墮
諸數。直指靈源。一真淨法界體故。慈氏偈曰。不離
於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說成就。亦無二及有。無
二者。無色相二身也。所謂色不異空。故即色相而
即法身之妙體也。故云了達本來際。智相都不得。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此疑。從上身相不可得見而來。文二。初遮
異見。二示正見今初遮異見。】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不能解我所說故。」


【疏。宗泐師云。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云何為人
演說法耶。佛恐尊者潛有此疑。故佛斷疑切誡辭
曰。汝勿謂如來有所說法。今眾生見佛有所說者。
乃佛昔悲願弘深。於平等法界。無增減中而示聲
色。演法利生。以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故云莫
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下。謂若生等不達此意。實
謂如來有所說者。則為謗佛。不能解我第一義諦
故。若生等不執此意。則知如來稱性而說。說即無
說。則無增益謗咎之過耳。
△二示正見二。初示說
無說相。二示大生得入。今初示說無說相。】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疏。由佛上遮異見。故向下直示說無說相。所說文
字。性空寂滅。即解脫相故。
△二示大生得入。】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宗泐師云。善現解空第一。與般若空慧相應。以慧
為命。故稱慧命。前云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說而
[002-0672a]
說。身說俱妙。難信難解。所以有此疑問。】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疏。宗泐師云。眾生有聖有凡。而凡夫眾生。於般若
性。不能深信。聖體眾生。乃能信解。言彼非眾生者。
非凡情眾生也。非不眾生者。非聖體眾生也。聖體
眾生者。即大根器也。豈可視為凡情眾生。而不能
信乎。佛恐善現。未達此意。故下文。重又釋之。】


「何以故須菩提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疏。宗泐師云。眾生眾生者。牒上文非眾生。非不眾
生也。如來說非眾生等文者。言非凡夫。是聖體眾
生。乃能信耳。


△十九斷無法。如何得說疑。此疑從上十二十三疑中無法得阿耨菩
提而來。文二。初詰探幽徹。二佛示玄妙今初詰探幽微。】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為無所得耶。」


【疏。宗泐師云。前既云。實無法得成無上覺。如何却
有修證。故疑問之曰。為佛證菩提。是得無所得耶。
證無所證耶。然尊者巳知佛得無所得。證無所證。
方入大圓覺海。今欲佛重露幽微。以示後徒云爾。


△二佛示玄妙三。初示無法得。二示平等為正。三示修成證果今初示無
法得。】


「佛言如是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由善現得悟佛意了證之處。故印證云。如是如
是。我證菩提。實無法得。所謂成道亦無得。本性圓
寂故。
△二示平等為正。】
[002-0672b]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三藐三菩提。」


【疏。由前示無少法可得。佛又恐尊者墮無生見解。
故此文中。復示菩提。無纖毫增減。所謂諸菩薩超
十地果圓。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至非寂非照。
即寂即照。離即離非。坐斷一切。頓離諸相。名曰平
等。真平等耳。故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是名得
阿耨菩提果也。
△三示由修成證。分三。初由證無
我。二示助修成證。三智淨果圓。今初。由證無我。】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疏。以無四相下。謂智淨理圓。獨無伴侶。豈有我人
眾生壽者智相。法我見哉。由菩薩妙舍摩他。止觀
力故。證無我分圓也。
△二示助修成證。】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修一切善法者。即三施該六度。六度成萬行也。
由修離相之力。超十地果圓。即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故。
△三智淨果圓。】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疏。夫斷障證真巳入妙圓覺海。所謂證無證相。智
無智相。生滅心淨。誰云善法。誰云非善法耶。唯證
者蕩無纖塵耳。故亦名善法也。


△二十斷所說無記非因疑此疑從上修善法而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疏。前云。既從修善法得證阿耨菩提者。則佛所說
是無記法。不能克證菩提果耶。佛恐尊者。潛有此
[002-0672c]
疑。故直示斷疑文曰。夫名句文身。雖屬無記之法。
若人得聞一歷耳根。即得頓斷色空二相。入無漏
心印。故持寶滿大千之界須彌之多。而不及持經
福行者。何也葢持經福行得成無漏福果之因。故
慈氏偈云。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彼因者。即菩
提妙果之因也。


△二十一斷平等云何度生疑。此疑從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來。
分三。初示實無生度。二示有度則墮四相。三示佛假我非墮情見今初示實無生

度。】


「須菩提於意云何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疏。由前既云。是法平等。則無生佛之相。云何諸佛
令生入滅度耶。故佛恐尊者潛有此疑。徵示斷疑
文曰。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有生可度。何以故。以平
等真界佛無生度。故云實無有生如來度者。
△二
示佛有度則墮四相。】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疏。若佛計度生見。則生界不空。墮於四相以實無
生度。故生界不減。佛界不增。是故達平等者。生無
生相。佛無佛相。
△三示假我非墮情見。】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疏。如來示云有我者。不見我非我耳。雖云我者。隨
世俗諦。說假我意。然而自證分際中。獨無伴侶。誰
云我耶非我耶。
而凡夫之人見佛云我。則云佛尚
稱我。云何是非我耶。故佛示云。若計我者。是凡夫
[002-0673a]
也。若不計我則非凡夫。是聖見眾生。即假名凡夫
也。


△二十二斷以相比知真佛疑。此疑從第十七疑如來不應以色身
諸相而來。分三。初詰探。二佛難。三佛遮今初詰探。】


「須菩提於意云何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疏。以三十二相者。應身也。觀如來者。法身也。今佛
擊探尊者曰。汝可以在吾三十二相應身中。觀法
身如來否。尊者答云。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應身
中。觀法身如來也。
△二佛難。】


「佛言須菩提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疏。由上善現即答以應身中可見法身如來。故佛
恐尊者以佛法身。仍墮聲色之量。隨示輪王。亦同
佛相。而難之也。夫輪王者。昔無非修施戒之福。未
脫欲界果色。因福果熟似同佛相。即非無漏之色。
是見愛色也。今佛轉識成智。得有為無漏不墮諸
數。即聲色而非聲色。同真際等法性。豈以輪王見
愛之色而可類哉。故佛難示尊者曰。若以三十二
相觀如來者。即轉輪聖王亦為如來矣。
須菩提白
佛言下。即尊者一聞難語。乃徹悟如來法身頓離
諸相。不可以聲色境上而見佛法身也。所謂宗門
法眼非是色邊際事。豈虗謬語耶。
△三佛遮。】


「爾引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疏。佛既見尊者。一悟法身非聲色境。故重示偈證
[002-0673b]
曰。若以聲色見聞我者。是人乃墮凡夫徧計性也。
豈見法身如來淨妙之體也哉。是知要百尺竿頭
重進一步。十方世界頓現金身矣。


△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此疑從上不應以具足相觀佛而來。
分四。初遮毀相之念。二出毀相之過。三明福相不失。四明不失所以今初遮毀相念。】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宗泐師云。上明如來所證菩提不從福德而致
是則菩薩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報
耶。佛恐尊者生疑墮無為坑見離福德相而成如
來。故佛誡辭曰。汝若執離相見不以具足福德相
故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墮毀相見撥
無因果過。故佛切誡尊者曰。莫作是念如來不以
具足福德相故。得阿耨菩提也。
△二出毀相過。】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疏。由上誡尊者切切辭云。汝莫作小乘斷滅見念。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豈非
說諸法斷滅相。則墮外道見也。葢大乘所修福德
之因福德之果。但離取著之相。故又誡云莫起小
乘斷滅見之念耳。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於法不說斷滅相。」


【疏。何以故下重徵其意。言發菩提心者。必須悲以
導諸行。智以斷諸惑。習三心之妙觀。運定慧之雙
融。遊十地之真如。涉五忍之覺海。方得成就妙菩
提果。遠離斷滅相也。宗門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
[002-0673c]
即不得。豈墮斷滅見也。
△四明不失福所以。分二。
初明地前住相行施。次地後證無我法。今初明地
前住相行施。】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疏。宗泐師云。假使初心大士。以無量世界七寶行
施度等行。皆以住相而行之者。所謂五蘊心相不
能廓徹清淨。知無我者。尚未得入通達位。況進修
習位。及究竟位中。忘取相心耶。
△次地上證知無
我法。分二。初超勝地前。二斷疑取證。今初超勝地
前。】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疏。宗泐師云。若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云
云者。無我。無人法二執見也。忍者。即無生法忍也。
謂初地巳去。至入究竟位中。俱名為忍。故地前。亦
名為忍。修比量觀。未脫取相心故。即解行無生也。
從初地至十地。謂之分證無生。從十地至等妙覺
地。謂之究竟無生。既得無生忍巳。則勝于地前忘
相行施。其究竟大不同耳。故云此地上。勝於地前
菩薩。所作功德。何以故。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言
不受者。不受有漏諸福德也。夫有漏者。未斷分段
及變易生死心意識也。今得無漏之福。所謂轉識
成智。得有為無漏。永證大圓覺地。故云不受住相
之福德也。
△二斷疑取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故說不受福德。」
[002-0674a]


【疏。佛直示無漏妙德。則不受而受。得入性功德耳。
尊者因不解此意生疑。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
不受。既不云受福德。云何能證無生法忍。佛即示
之曰。菩薩所作六度萬行之福德者。不應貪著有
漏無漏取相之心。是故云。不受諸福德也。所謂富
有萬德。蕩無纖塵者。是名真福德耳。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此疑從上不受福德而來。】


「須菩提若有人言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疏。宗泐師云。有來去坐臥者。乃應身如來也。無來
無去者。法身如來也。然如來昔行菩薩道時不受
福報。云何至果菩提有去來坐臥之相。使諸眾生
供養獲福。佛恐尊者。有此疑意。故佛示之曰。雖有
去來動作之相應身受供。而法身之體。如如恒不
動也。故彌勒偈云。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
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由非一非異。故亦能一能異。
一多圓融。自在無礙耳。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此疑從上應有去來法無去來而來
分七。初破應身異相。二破法身一相。三破一異合相。四破凡夫墮我相見。五示真我相。六示正知見相。七
示寂用雙忘相。今初應身異相。分二。初問微塵多否。次答微塵喻應無性今初微塵多

否。】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疏。佛問世界碎塵而又稱微塵者。乃極微細之塵
也。即如空中遊塵而破七分。七分之塵。又各破七
分。乃透佛金之塵。亦名隣虗塵。即色邊際塵也。今
[002-0674b]
佛舉示尊者。故答云甚多。
△二答微塵喻應無性。】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疏。以世界既碎為塵。故塵性實無所有。以世界對
待為名。故云微塵眾也。所以者何下。云佛說微塵
眾。微塵以世界為體。故塵無塵性。則非微塵也。然
此碎界為塵。各住本位。亦可寄名微塵。故云是名
微塵也。今則塵無異性。以喻法身流轉諸趣。動作
施為。如水成波。則波無異相。若內證一心。本無異
相。外應隨機。寓名應相。即應相。即應身而無應身
異相也。
△二破法身一相。】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疏。既微塵聚而為界。故界即非界。今現住本位故
亦名世界。以喻法身原本應身異相。而成法身。故
法身一相。了不可得。又則佛身無為。本不墮諸數。
豈有一相而可異哉。
△三破一異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疏。前示應無異相。後示法無一相。今既一異之相
不存。況存一合相者。善現又恐法眾墮一合相見。
故復示之曰。世界雖塵聚成。有似一合相者。然一
合相者。即非一合相也。所以然者。若塵既聚為界。
中間合相。又從誰立。因隨世俗言說。假名一合相
者。故佛印證尊者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也。但
凡情墮於心識。種種執取計量之見是故佛法性
體本是離垢。凡情不了。於無言說中。墮于言說耳。
[002-0674c]
以上破非一異合相巳竟。所謂法體如如。無自相
也。
△四破凡夫墮我相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疏。由前法無自相。法身真我又從誰得。故佛斷尊
者疑曰。若眾生自墮情執不空四相。反云如來亦
有四相之見。故佛徵尊者曰。若人云佛有四相我
見是人解我所說義不。尊者頓會佛意。答云不也。
是人不解佛義不見如來真法身我也。
△五示真
我體。】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假觀即非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示空觀是名我見人見眾生
見壽者見即中觀。」


【疏。何以故下。重徵真法身體。所云真法身體者。由
隨世俗假立我說。今溯本窮源我即非我。見即非
見。是名真我真見。真法身體也。
△六示真知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疏。佛示初心大士欲得超無上菩提者。莫墮心意
識見。而求佛真法身體。夫真佛法身體者。以無分
別智而知。以無分別見而見。以無分別信而解。是
為得真知。真見真信真解。是故信解理圓。智無生
見。豈生法相乎。
△七示寂用無礙。】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疏。夫內證一心。故寂用雙忘。一片真如。母容毛髮
相入。故佛直示一心相即非相耳。若以即寂而用。
[002-0675a]
應物示機。豈無法相。故云是名法相。其猶月落萬
川本非來去。若以即用而寂。如來不出世亦無有
涅槃。故證大圓覺海。是以寂用雙忘。法無自相。寂
用無礙。非一非異能一能異者。妙法蓮華證於斯
矣。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此疑從上塵喻化身是異而來。分二。
初明演法功德。次明說法離染。今初又二。初示無住相施。二較演法福勝所以今初。示無

住相施。】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七寶持用布施。」


【疏。阿僧祇者。此云無數。今云無量阿僧祇者。即無
量數之無數也。以為大千世界之數。則多多矣。今
菩薩以滿多多大千中七寶。徧布施與眾生。然雖
施寶之多。兼修離相之行。亦不及持經演法之福。


△二較演法福勝所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疏。若男子女人者。一者貫通五位大士。二者貫佛
座下弟子。七種人等。如華嚴善財參五十三位之
人耳。然雖文中云。發菩提心者。示因中大士。即該
果中諸大士也。今持經乃至四句偈等者。自修也。
為人演說者。令他修也。前示離相施行福。今示演
法施行福勝。所以福勝者。其義有三。一者弘法大
士自修勸他演法之時。若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大經云。如人食少量剛種子。必竟要穿有為無為
身故。是故彼菩薩雖修離相施行不能令生。得世
[002-0675b]
出世間如是諸妙利故。二者演法大士。非但自得
斷障證真。亦得令彼無量有情。速得斷障證真。展
轉教化。無量諸有情故。三者演法大士。自修益彼。
或以財施。或以法施。或以無畏施。總以般若波羅
密多止觀妙行。而為其行。斷障證真。得入大圓覺
海。是故云。其福勝彼耳。
△二示說法離染。】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疏。前先明自利。兼明利他。今此文中專為利生演
法即為利已斷障證真之義所以云利生演法何
故得利巳證真者。由大士為人演說法時。不取語
言文字相。不取音聲相。不見自不見他。不取性不
取相。以如如智。內證一心。以如如境。外無異相。所
謂心無心相。境無境相。同真際等法性。非一相非
異相。非一異相。寂而常照。應用了然故。照而常寂。
照本寂故。寂照同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故。離一
切相。名諸佛故。是故演法利生。故得斷障證真利
已而巳。豈虗謬哉。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此疑從上演法與不動而來。】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疏。上言如如不動。則佛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何
故又入涅槃耶。是故說偈示之曰。夫有為法者。即
世間生滅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滅。何故耶。由一
切眾生在迷。不達真如法一故。妄見無常生滅之
法。妄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今佛復示六種之喻。
[002-0675c]
以破我人等四相。所謂如夢不真故。如幻。不實故。
如泡。畢竟虗假故。如影。不常故。如露。剎那生滅故。
如電。非但剎那生滅而且無實故。又前三喻。以喻
虗假不實。當體全空故。後三喻以喻剎那生滅畢
竟無常故。又影兼二義。一虗假。二是無常。由前大
士入寂將證實相之地。復以如幻三摩提妙舍摩
他之力。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所謂一空一切
空法體如如無自相故。二一假一切假。非但有為
諸法如夢幻影。即此真如亦是幻故。三一中一切
中。即此幻法世出世間生滅之相。同真際等法性。
非空非假非中故。由此文字觀照般若而證入實
相第一義諦。故云應作如是觀者。所謂不觀五蘊
相。不觀五蘊性。不觀五蘊如。非觀非不觀。又觀無
所觀。故即觀而止。無觀而觀。故即止而觀。又由觀
本即止。止本即觀。是故止觀雙融。以妙定而即慧
也。以妙慧而即定也。方是真如活潑潑地。頓入金
剛心印法耳。以上釋正宗分一科巳竟。
△三是流
通分。】


「佛說是經巳長老須菩提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疏。佛說此經巳者。是阿難結集法藏般若義畢。乃
收語之辭也。長老須菩提者。舉請法之首也。比丘
二字前巳釋也尼者。梵音此云女也。前比丘等者。
出家二眾。後優婆塞優婆夷者。在家二眾。今云優
婆塞及夷者。梵語。此云覲事男及覲事女也。所言
[002-0676a]
覲事者。謂以在家二眾全受五戒。恒以親覲供養
三寶而為其事也。故在家二眾。謂之外護三寶。兼
弘正法。普引雜類有情而入佛道。故出家二眾。謂
之內護三寶。演法利生攝諸羣眾。三乘普濟引導
迷塗入涅槃故。然佛四類弟子。唯比丘而為其主。
然此比丘復更選擇有道具德者。乃可傳也。一者
得法眼。二者是戒德。三者具定慧。四者具辨才。五
者具大乘根器。六者具大悲心性。七者具聲相福
德圓滿。若缺一二德者。難為知識。豈可傳宗續於
慧命乎。若果具如是七德。將遊十地之法門。或古
佛重示現也。所謂流通不絕法週沙界。豈可量哉。


一切世間等云云者。天即三界二十八諸天也。人。
即是天子以至于庶民也。阿修羅者梵語。此云非
天。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也。具如別釋。等者。等諸
雜類眾也。如華嚴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也。
聞佛至
信受奉行者。凡在般若會中。一聞佛旨。所謂蕩色
空而非有。洗凡聖眼而入一心。洞法界之本由。徹
圓明之大覺。速得斷障證真。豈非皆大歡喜信受
奉行者哉。】
回向偈曰。


「 我以精進力
 悲智運妙心
 凡情毛道智
 測量法界空
 不取性相際
 妙觀入無為
 超十地行圓
 永證常樂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義
[002-0676b]


音釋



疏。了蘊處界法。本來寂滅
謂五蘊一科。十二處一
科十八界一科。
梵語塞建陀。華言蘊。仁王經云。諸
眾生等有色心二法。色名色蘊。心名四蘊。皆積聚
陰覆真實性也。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斯為合色
開心論。
二。十二處者眼耳。鼻舌身及色聲香味觸
謂之十處色法。又斯二處法塵。謂第六識七識各
有半分。所謂獨影境。及真帶質。似帶質境中論。即
無表色也。心者即六識及意識見分中論。謂之開
色合心論耳。
三十八界者。謂六根六塵六識。為十
八界。界者。各有分際。斯為心色俱開論。前五蘊為
實。在界處為假。即假實論三科義也。若溯流窮源
者。由迷自性智。故成識。或多或少論。由迷性。故成
色。亦或多或少論。若能轉識成智。轉性不計我人
等法。以智了色。色如影像不可得故。以性冥智。智
不可得。智性一如。所謂觸處成真法法本來常寂
滅故。是心印耳。


疏。斷十障證十如。而窮源實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註云。十障者。即十地中俱生所知障也。十如者。
即十地中所證真如也。今云十障。一凡夫我相障。
有二愚故。一執著我法愚。即異生障。二惡趣雜染
愚。即惡趣諸業果等。此業果等。雖非愚品。愚品類
故。若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徧行真如。謂此真如
所顯二空。無有一法而不在故。若證得此真如巳。
[002-0676c]
即入菩薩初歡喜地。言歡喜者。初獲聖性具證二
空。能益自他生大歡喜故。
又有三義。一得位。二證
理。三成行。由此三故。名極歡喜。即初始證一分實
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二邪見障。誤犯身口意三
業障。此障有二愚。一微細誤犯愚。二種種業趣愚。
以此一障二愚。能障二地。若斷此一障二愚。即證
得最勝真如具成無邊淨戒之德。於一切法最為
勝故。若證得此真如巳。即入菩薩第二離垢地。言
離垢者。由極遠離犯戒垢故。謂性戒成就。非如初
地思擇戒。由斯義故。名離垢地。而又進窮。證第二
分實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三闇鈍障。即令聞思
修三慧忘失。及障勝定總持。此障有二愚故。一貪
欲愚。此障勝定及彼修慧。二圓滿陀羅尼愚。此障
聞思及障陀羅尼故。若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勝
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極為勝故。若證得此
真如巳。得入菩薩第三發光地。言發光者。以成就
勝定總持。發起無邊妙慧光故。名發光地。而又進
窮證第三分實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四微細煩
惱現行障。即定愛。法愛而不捨故。此障有二愚故。
一等至愚味八定故。二法愛愚。即解法慢。今得無
漏定無漏慧教。故違於彼。由斷此一障二愚。即證
得無攝受真如巳。便成菩提法不住道。精進不退。
得入菩薩第四縱慧地。言𦦨慧者。法喻雙彰之名。
亦有三義。一初入證智能燒前地解法慢薪。二安
[002-0677a]
住最勝菩提法燒煩惱薪慧𦦨增故。三地滿足故。
依證智摩尼放淨慧光故名為𦦨。由斯三義故。名
𦦨慧地。又進窮證第四分實相金剛慧到彼岸故。


五下乘涅槃障。即前四地出世厭生死苦樂趣涅
槃障。此障有二愚故。一是欣。二是厭。所謂欣涅槃
之寂靜。厭生死之苦耳。有此二障。難越二乘。未得
出真入俗。利諸生故。由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類
無差別真如。謂此真如生死涅槃皆平等故。若證
得此真如巳。得入菩薩第五難勝地。言難勝者。此
地中真諦智。是無分別。世間工巧智。是有分別。此
真俗二諦相違。應令修合難合而能合故。令極相
應。故名難勝地。又進窮證第五分實相金剛智慧
到彼岸故。
六粗相現行障。即執有染淨粗相現行
故。此障有二愚故。一觀察行相流轉愚。即是此中
執有染故。二多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故。若
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
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若證得此真如巳。即
入菩薩第六現前地。言現前者。莊嚴論云。不住生
死及涅槃者。觀慧現前故。名現前地。又進窮證第
六分實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七細相現行障。即
生滅細相現行故。此生滅相即是二愚。一細相行
愚。執有流轉細生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執有
細還滅故。若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法無差別真
如。以了種種教法。冥同真際故。若證得此真如巳。
[002-0677b]
即入菩薩第七遠行地。言遠行者。十住論云。去三
界遠。近法王位故。名遠行地。又進窮證第七分實
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八無相加行障。即無相中
猶有加行。故未能現相及土。此障有二愚故。一於
無相功用愚。二於想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
由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
由不隨染淨及增減故。若證得此真如巳。得入菩
薩第八不動地。言不動者。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
用煩惱不動故。名不動地耳。又進窮證第八分實
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九利他不欲行障。即四無
礙障成二愚故。一名於無邊所說法名句文字後
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即第四樂
說無礙障。若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智自在所依
真如。謂若證此真如巳。即入菩薩第九善慧地。言
善慧者。由得最勝無礙智故。名善慧地。又進窮證
第九分實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
十未得法自在
障。即十地大法智雲及所起事業障。即此一障有
二愚故。一障所起名神通愚。二障大智。即不能悟
入微細秘密愚。若斷此一障二愚。即證得業自在
所依真如。謂此真如具總持定門及受位智波羅
密諸行業故。若證得此真如巳。即入菩薩第十法
雲地。言法雲者。法身。虗空。智慧如大雲。又由菩薩
諸三昧門。諸陀羅尼門。攝一切聞薰因。徧滿如來
藏中。以此聞薰習雲。徧週法界雨大法雨。充足無
[002-0677c]
量眾生。是名法雲地。又進窮證第十分實相。故云
斷十障證十如。而研窮永證實相金剛智慧到彼
岸故。又此十障。皆不越起信論中。生住異滅四相。
三細六粗。四相者。生住異滅。三細者。一業相。二轉
相。三現相。六粗者。即一智相。二相續相。三執取相。
四名字相。五造業相。六業繫苦果相。于此三細六
粗。總不越生住異滅。分三賢十地等妙二覺斷之。
謂地前及小果聲聞俱斷滅異二相。何則。由賢位
進初地。破第六七識中。執取名字相。故第六七識。
及身口意三業永捨分別二執。決不造也。故地前
破滅異二相。四果聲聞。初果破第六識中十種見
惑。初捨我法。永不造業。永不招苦果。故斷滅相。二
三四果。因破第七轉識。為第六意識根。故名為意
根。此第七識。由恒審思量我相隨。若依六識分別
前塵好惡之境。故有執取名字。及起惡造業招果。
今第六識念念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故帶令
第七識。亦念念成。戒定等故。破執取名字我法之
執。異見相也。又令第六七所起現行。薰入第八識
中。我法種子。亦皆拔去。故破欲界第七識中。九品
思惑種子。又聲聞修無漏定慧時。于第七識內緣
賴耶識性。永捨不計。將第八識中。我痴我慢我見
我愛四惑。最極計我法微細種子拔去。故頓斷色
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煩惱。破思惑煩惱者。有二。
一由凡夫色無色界天味八定故。即成障礙無漏
[002-0678a]
道果。故未脫分段生死。報盡還入輪趣。今羅漢不
味不取。永捨定味。名八背捨。二由不計賴耶識性。
永捨我法。頓斷我見痴愛。涅槃尚不計取。況計取
賴耶識性故永捨生死。不隨輪迴。成無生殺賊果
也。外道由計定味。及計識性。妄取涅槃性見。妄證
無生。故我法賊種未曾殺盡。豈越生死者乎。問小
乘。向不知有第八識。今又何故。云有第八識耶。答
小乘雖不知有。然斷分段煩惱習種。總在八識中
斷。若地前賢位。入通達。得見道分者。亦與羅漢位
見齊。但羅漢未知心外無法。當處出生當處寂滅。
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證大無生。成圓覺果。若羅漢
能知能了。頓空色心二法自性圓明。即得越超諸
地。得入無生。復次斷住相無明者。謂初地捨異生
障後。未至第六現前地時。還有染淨二相生滅流
轉未曾脫盡。若巳入第六地粗相生滅現行。方能
永捨。故斷住相中。相續相也。又菩薩六地未入七
地時。還有無相觀智未曾脫盡。故住相中智相未
破。若入七地時方能永斷。初證無生。六粗永捨。但
三細未除。故未入大無生忍。若第八地。證入大無
生忍。頓破第八識中現相。所謂即親疎二相是也。
又八地將入九地時。于第八識中見分。微細我執
未曾脫盡。故八地未進九地時。四無礙智未得自
在。若進九地第八識中。見分轉相。始得永捨。更證
無生。以上續智二粗。現轉二細。為之住相無明。後
[002-0678b]
之種子為之生相無明。所以云生相者。謂見相二
分計微細二執為之枝葉無明。見相二分種子業
相為之根本無明。故三細六粗合配賢聖分生住
異滅四相。又配五六七八識而破除之。始進十地
堦級之位。以至等妙二覺中更有業相種子細中
之細無明未盡。故未證妙圓。覺海之果德耳。問十
障中。只有生住二相。并無異滅二相。答初地捨異
生障。豈非斷滅異二相。是故執取。名字。業相。業繫
苦相。皆收異生障內。若能捨去。即斷滅異二粗相
也。向後十地脫業相種子。亦該等妙二覺所斷。金
剛道後異熟果空。生滅與不生滅種子。故又復分
等妙二位。而斷之也。


逈無異熟之相
註。宗鏡錄云。第八識本無賴耶之
名。由第七識。執第八見分為我。若不執持。但名異
熟識。此是善惡果位。以善惡業為因。即招感得此
因果也。故前世業為因。因是善惡。今世感第八識。
是無記異熟果。以世出世間分段及變易生滅之
相。總不能盡。直至金剛道後異熟果空。斷十障證
十如。逈無異熟之相。似心月孤圓。究竟絕言詮故。


轉八識而成四智
註云。八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
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轉識。八藏識。四智
者。一成所作智。二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圓
鏡智。謂前二智緣俗諦境多。後二智。緣真諦境多。
所言轉前眼耳鼻舌身五識。為成所作智。謂在凡
[002-0678c]
夫之中。墮在聲色五塵根境用事。今在佛果位中
能應能化。及于山河之身。隨機示現。故云成所作
智。二轉前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者。謂在凡夫位中。
于第六識恒審思量。能鑑五塵比量差別之境。所
謂以帶質真帶質之相。今在佛果位中轉成妙觀
察智。鑑機差別。而能隨根說法者。故名妙觀察智。
三轉前第七識。成平等智者。謂在凡夫位中。第七
原名末那。此云分別識。亦名染淨識。分別有無二
相起染污故。今于佛果位中轉成平等性智。永絕
二邊相。深知寂滅無生忍境。故名平等性智。四轉
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者。謂此凡夫位中。原名阿賴
耶識。此云含藏識。以能含藏諸法有漏種子。由此
三義故。所謂一能藏。如寶藏庫。以能含藏有漏諸
法故。二所藏。前七識一切善惡無記三性故。三執
藏。以七識見分執第八識相分。亦執第八見分。起
我痴我慢我見我愛。四惑相應。而不離故。今在佛
果位中。轉成大圓鏡智。以喻得名。所謂如大圓鏡。
週徧法界。照用自在。離諸相故。六祖偈云。大圓鏡
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鑑非功。成
所作智同圓鏡。以四智圓融妙偈之論。攝歸自性
真如。證有為無漏不落數故。不落數者。所謂斷障
證真。入大圓覺。到彼岸耳。


修道具五位人
註云。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
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是為五位。資糧者。十住。十
[002-0679a]
行。十向。為賢。亦名資糧位。資者。助也。糧者或食。或
鈔也。以修信住行向之糧鈔。而資十地福慧之基
址。故名資糧位也。加行者。三賢巳後。修煖頂忍世。
名入四加行位也。即精進之別名耳。通達者。前通
三賢。後通十地等妙二覺。名通達位也。修習位者。
即修十地真如。了六度而即一心。悟萬行而即一
體。名修習位也。究竟者。越十地進等妙二覺。斷最
細無明。名究竟位。


色界四天
註云。一初禪三天。一梵眾天。二梵輔天。
三大梵天。二禪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
音天。三禪三天。一少淨天。二徧淨天。三無量淨天。
四禪九天。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四無想
天。即外道天。六識粗想不行。妄計涅槃。名無想天。
五無煩天。六無熱天。七善見天。八善現天。九色究
竟天。以上五天名那含天。梵語那含。此云不來果。
即三果聖人。斷九品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寄住
色界天耳。


無色四空天
註云。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
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前色界無煩
天。以至超越非非想定。若不計我即證無生。若計
我取證。即墮外道見。不能斷惑證真。又三地菩薩。
亦由四禪八定之力。而得發起無邊妙慧光故。即
進四地果德。而佛遊履者。示軌後徒故。


四禪四空八定之力
註云。一初禪具三義。一離障。
[002-0679b]
即欲惡不善法。二修行對治。即有覺有觀。三修行
利益。即名離生喜樂地耳。二禪亦有三。初離障。即
滅覺觀。二修行對治。即內治一心。無覺無觀。三修
行利益。名定生喜樂地。三禪亦具三義。一離障。即
喜心。二修行對治。具三支心。一住捨。捨喜心故。二
正念。不隨喜心故。三正智。得成淨妙樂故。以上三
義。即對治心也。三得利益。名離喜妙樂地。四禪亦
具三義。一離障。即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二修行對
治。不苦不樂。三得利益。名捨念清淨地。次明四空
天。即無色界天也。一由前欲界天厭欲歸色。是定
果色。離欲界染污相。是淨妙色。如水月空花。無實
色故。今此天。復又厭色歸空。故此天。名空無邊處
天。二厭空歸識。方滅色空二境。無第七識粗相。故
此天只有半分末那。名識無邊處天。三厭識歸賴
耶。謂第七末那識見分不行。賴耶性漸除。名無所
有處天。四厭賴耶識性則覺有礙。故還厭之。研窮
識性皆無。頓入寂靜之處。豈不快哉。但此天粗想
雖滅。細想未除。粗想滅者。此天以盡識性故。細想
未除者。還計執有涅槃性。故云名非非想處天。


三輪體空
註云。身口意三輪以大士了自身如實
相。觀身如是。觀佛亦然。故內外三輪空寂。又布施
與者。受者。中間財物。以當體全空。故曰三輪空寂。


止觀二門
註云。一止門二觀門。今初止門者。有五。
一戒行止。以菩薩三聚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
[002-0679c]
戒。饒益有情戒。纖毫無毀犯故。故梵語毗尼。此翻
云滅。滅諸非故。是名戒行止。二依處止。謂大士勤
修最上一乘。必須遠離憒閙。名聞利養。在蘭若處
名為依處止。三定行止。謂古德專教人看一話頭。
綿綿密密。親親切切。必竟如何是本來面目。如此
看來看去。疑來疑去。參來參去。參到一個無參處。
疑到一個無可疑去。行也如此。坐也如此。蹔也如
此。睡也如此。穿衣也如此。喫飯也如此。乃至無一
時一刻剎那之際。究竟無不參之。無不疑之。所謂參
到無可參處。疑到無可疑處。忽然疑團脫落。坐斷
古今。㘞地一聲。原來一段現成公案。所謂觸處逢
真照體獨立名定行止。四斷惑止。古人謂大事未
明如喪考妣。大事巳明。還更要如喪考妣。若見道
之後。必須教觀印證心地。或習唯識真勝義性。所
云真勝義性者。以坐斷真際現量之見。所謂法不
得有無。始證無生際。了無少法可得。得入菩薩通
達位。見素法身。捨異生障。證徧行真如。頓入真如
大海。更無餘法。故得了六度而即一心。斷生住異
滅四相無明。永為斷絕。方證大圓覺地。所謂證無
證相。智無智相。唯證者。蕩無纖塵。名為斷惑止。五
不二止有三。初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三息二邊
分別止。初體真止者。以當處出生。當處寂滅。毫無
轉處留情。了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
相。不可破壞。唯是一心。名體真止。二方便隨緣止。
[002-0680a]
運無量大悲心。念念利生。修六度萬行。而隨來隨
息。如紅爐點雪。當下銷鎔。是名方便隨緣止。三息
二邊分別止。謂大士入初地。進二地三地四地時。
得無攝受真如。念念得入真諦。捨俗諦時。是息俗
諦止。又菩薩入俗諦時。以至入七地八地。頓入無
生法忍。證不增不減真如。捨無相觀智現行障。坐
斷涅盤心淨。況有生死者。是名息真諦止。次又從
八地進九地十地。以至等妙覺地。證無一異之相。
而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非一非多。非生非滅者。
名入妙圓覺海。是為息二邊分別止。又初是見道
分。次修道分。後證道分。所云證道分者。即真而俗。
放之則徧週法界而無外。即俗而真。卷之則退藏
毫末以無內。妙法蓮花至于斯矣。是為不二止也。
二觀行者。有三。一空觀。起信論云。恒念苦空無常
無我不淨法者。是為事行觀。復次觀空者。了一切
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以法體如如無自相
也。所謂一空一切空故。二假觀。以觀一切法。過去
如光影。未來如光影。現在如光影。又觀一切聖凡。
世出世間因果報應之法。如夢如影如幻如像。如
水月空華相似。無實體故。乃至真如。亦是假名。何
以故。真如性者。以無性為性。是故亦如幻也。所謂
一假一切假故。三中觀者。謂即全性起修。全修即
性。了六度而即一心。悟妙行而即一體。非一非多。
如淨滿月。獨無伴侶。不可得而思議也。所謂一中
[002-0680b]
一切中故。是以空假中全體圓融。圓融無礙。是為
真如活潑之地耳。故三觀而即三止。三止而即三
觀。乃至非止非觀。能止能觀者。得入大光明藏法
界海耳。


三性。三無性等
註云。一徧計性者。謂周徧計度一
切法非法相。如執夢幻之境。以為實有。即我法二
執也。故云徧計性。二依他起性者。謂從體起用。如
水成波。執波相以為實有者。是徧計性也。不執波
相者。即依他本位性也。若攝用歸體者。即依他無
性。即圓成性也。三圓成實性者。謂在凡不減。在聖
不增。無欠無餘者。名之為圓。而持諸法性相。名之
為成。由對徧計虗妄之性。名之為實。三法各有其
體。不能改易。名之為性。故名圓成實性耳。又徧計
性情有理無。依他性相有性無。圓成實性。理有情
無。故云三性三無性等。


三千大千世界
註云。謂四天下足滿一千。名為小
千世界。又小千數一。數至一千。名為中千世界。中
千數一。數至一千。為大千世界。三次言千。故名三
千大千世界。


二十四個不相應
一眾同分。二命根。三得。四異生。
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名身。八句。九文。十生。十一
老。十二住。十三無常。十四流轉。十五定慧。十六次
第。十七時。十八相應。十九勢違。二十不淨。二十一
薄皮。二十二數。二十三數和合。二十四不和合。共
[002-0680c]
二十四數。所云不相應者。離色心外無別法故。是
假名者。名不相應。以不與心相應。不與色相應。故
云不相應耳。


三心
註云。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修一
切諸善法故。三大悲心普救一切諸眾生故。又直
心。即攝十住。二深心。即攝十行。三大悲心。即攝十
回向。若三心齊修。即攝十地妙行。若三心滿足無
餘。即攝等妙二覺之位。總不越乎三心耳。


故三十一種色法
一形色十種。長短。方圓。粗細。高
下。正不正。二表色八種。取捨屈伸。行住坐臥。三顯
色十三種。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烟塵霧空。


如來三十二相
一足下平如奩底。二足下千福輪
相。三手足指長勝餘人。四手足柔軟。五手足指合縵
網。六足跟滿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九
立手摩膝。十陰藏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身
毛上生青色柔軟。十三毛上向右旋。十四金色光。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不停塵水。十
七兩足下兩手肩七處滿。十八兩腋下滿。十九身
如師子王。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
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根深。二十四四牙
白而大。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得味中上味。
二十七舌薄覆面至髮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頻
伽鳥。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𥇒如牛王。三十
一眉間白毫如兜羅綿。三十二頂上肉髻成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