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88 金剛經法眼註疏-清-性起 (master)



No. 500-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乃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之玅
諦也。誠所謂言思道斷。心智路絕。本來具足之理。聖
凡平等。無假旁參外求者。又何庸為之銓註哉。但因
根器不等。信解各別。故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不
有梯航。何由䟦涉。所以躋須彌之峻。探覺海之淵者。
必籍循於經疏。始得聞思修證斷惑之階。以漸臻於
[001-0658a]
不可思議之果德也。今
西天禪寺武林元公。師原名妙德。先習賢首宗乘。乃京都懷師之嗣。後謁金山天濤
雲師。得授磬山心印。因避香林叔諱。故別稱曰元峯幼而頴慧。師八歲雖依父習儒。敏慧達文。
絕無染世之見長而慈明。立四願之弘誓。究一經之苦心。師每
日恒究宗泐金剛斷疑文一卷為事探討淵賾。辨論圓通。爰取諸家金

剛註疏。參考互證。審詳法眼。一切無如宗泐大師所
註之為諦當也。於是膏晷相繼。不間寒暑。分科釋義。
一部宗註。總以 泐師斷疑文意之旨。而為其證也。
俾經眉目了然。宗旨不昧。無非欲令後進者常如視
掌。得以有所究明。而同歸於 金剛心印法也。有志
高賢。於斯樂修者。因註疏而漸通經旨。因經旨而頓
悟佛性。則速得斷障證真。咸達 最上一乘。庶幾不
虗元師精持廣利。一片婆心也。是為序。


旹在
乾隆歲次乙未中秋日謹識於淨意軒中


石城俞兆龍熏沐和南

No. 500-B


九祖來源敘


夫道本無名。法本無說。即斯 金剛般若尊經者。乃
[001-0658b]
 諸佛之心印。法藏之本源。雖則 華嚴主伴等經。
華嚴為主餘經為伴其寔皆不越乎 金剛般若心印之法也。
是以 釋迦本師。於燃燈佛前。得授心印。頓入無生。
以至圓極菩提。歸無所得。而又復示善現尊者。傳流
法海。若非
我祖彌勒大士。當補法王之位。得佛心印者。豈能宣
傳八十行妙偈。解釋斯經者乎。是以 彌勒之偈。授
於 無著。無著又授于 世親。親因得斯妙偈之旨。
以分二十七段。疑文頓掃。十地等妙二覺。脩證斷惑
之見。方得露彰 金剛心印之道。由是西域流傳。盡
闡斯義。自後六朝諸師翻譯。唯 羅什大師譯本。其
文義方妙。然震旦諸師註釋。總未得其旨歸。而只有
唐時 圭峰大師。得斯精要。故述 彌勒無著世親
等諸偈論。以證經旨。為之纂要。然斯纂疏。其旨也淵。
其文也簡。故 長水大師。乃 圭峯之裔孫。循照纂
要文義。分科細釋。為之刊定記。文合成四卷。後之學
者。又謂其記文繁義廣。難以一時便學。故諸師婆切。
總要辭便義近。俱依三十二分之文。註釋本經。殊不
知即將彌勒等語之要旨。漸皆昧矣。幸 明初洪武
年間。有宗泐大師。為海內法將之首領。奉 太祖帝
詔命。閱大藏。愽究諸宗。集彌勒等祖之要旨。所謂言
簡義豐。語近旨遠。猶杲日麗天。理足圓備者。至矣。然
此師註釋斷疑之文。雖則清而且徹。無非略其要旨。
故辭文易讀。而妙旨淵淵。即淺識之者。難以探其幽
[001-0658c]
閫。故余不揣固陋之見。乃利他切。分科釋義。欲令來
學。視如指掌。倘有錯謬半句之義。即沾鑪鑊之咎。亦
無恨矣。今將註釋
金剛九祖聖號。以冠其緒。令諸學者。知有來源。以發
 其端云序。



* 第一祖特授釋迦心印燃燈古佛
* 第二祖得授心印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 第三祖得佛心印宣傳妙偈彌勒尊佛
* 第四祖得授妙偈造十八住論無著大士
* 第五祖傳授妙偈分疑釋論世親大士
* 第六祖翻譯本經不謬佛意羅什大士
* 第七祖纂集論偈證經義旨圭峯大師
* 第八祖分科釋疏纂要義記長水大師
* 第九祖普攝諸祖要義註釋不謬宗泐大師


以上九祖聖號。凡諷誦講演者。必要拈香禮敬。冥祈護念。成就自行。四辨智。其為師者。
方不謬佛意。祈 高賢者一一奉行。故稽首云爾


乾隆歲次乙未仲秋月   日傳


臨濟宗三十七世兼演 慈賢二宗武林後學沙
門性起元峰氏謹識于西天丈室
[001-0659a] No. 50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疏卷上
清西天禪寺後學沙門 性起 述
石城居士 俞兆龍 校閱敬刊


「 如來大仙道
 微妙難可知
 離垢聰慧人
 淨眼乃明見
 我承佛力持
 疏釋冥佛意
 普令諸異生
 得法眼清淨」



【原夫道本無名。非名言而莫入。法本無說。非疏釋
而莫傳。故今以無說中而宣說之。即斯經文。疏釋
為二。初註釋名題。次銷釋文義。今先釋名題者。一
總釋。二別釋。云總釋者。梵語具名拔折囉般若波
羅蜜脩多羅。此方云金剛智慧到彼岸經。金剛是
喻。般若等是法。是法喻雙彰之名目也。又經之一
字。是通稱。金剛等七字。是別稱。即總別為名耳。

別釋者。分七義釋。一目三般若。二從體起用。三攝
用歸體。四獨顯中道。五攝受餘名。六攝歸一心。七
聞名得益。今初目三般若者。夫金剛本具堅利明
三義。謂堅喻實相。利如觀照。明如文字。即順修證
斷障之旨。何以故。由聽文字般若。剎那省悟。得入
觀照。了蘊處界法本來寂滅。斷十障證十如。而窮
源實相金剛智慧到彼岸故。又即法身即金剛二字
般若。即轉識成智即解脫。即斷障證真到彼岸故耳是三德密藏故。
[001-0659b]
一即三。三即一。三一存亡。不縱不橫不並不別耳。


第二從體起用者。金剛是體。以妙體常恒不變易
故。智慧是金剛性中相。以轉八識而成四智。得有
為無漏自他受用妙體相故。波羅蜜是金剛性中
妙用。以自性中念念流出八萬四千諸度行門。自
他俱益到彼岸故。故論云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
平等不增減故。二相大。謂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
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又云一切
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第三攝用歸體者。謂諸菩薩念念求證菩提自修
化彼斷障證真轉識成智。得入金剛心到彼岸時。
逈無異熟之相。似心月孤圓。究竟絕言詮故。
四獨
顯中道者。夫金剛心印法中。本具體相用三。無二
法故。由妙體應用隨緣不異相故。故得攝用歸體。
夫攝用即體離諸相。體離諸相。即金剛心印逈無
異相。名為佛故。
五攝受餘名者。金剛般若心法。原
為三世佛母諸藏本源。從一名流出諸名。所謂真
如涅槃菩提實相常住真性楞嚴大定等持王三
昧。金光明心地觀諸典之名。盡從金剛般若到彼
岸七字妙義中一一流出。是以諸典之名。不出本
題之目。本題之目。流出諸藏之名。直至溯流窮源。
唯證乃知。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以文字性空究
竟無所說故。
六攝歸自心者。夫金剛心印之法。一
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自他本具。物我無虧。從本
[001-0659c]
以來靈明廓徹廣大恢弘。昭昭乎在心目間而相
不可覔。晃晃乎在聲色內而理不可分。大而無外。
小而無內。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智燈。不能徹見
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古德云。祇自本來舊相識。
等閒舉著便訛訛。夜來一陣狂風起。吹落桃花知
幾多。故臨濟纔未入室。即刻打出。若不被大愚舉
破。濟未得徹。因舉破。濟言下坐斷心意識。得入金
剛心印法耳。
七聞名利益者。夫金剛心之法。雖生
佛本具。須假熏習。若不熏習成種。奚得斷惑證真
轉識成智。故熏有漏善。成有漏種。熏無漏法。成無
漏種。所謂金剛種入心。瓜豆云何得錯。故清凉云。
見聞成種。八難超十地之堦。解行在躬。一生圓曠
劫之果。是以尊者暫聞名即非名。頓悟大圓覺地。
鳥聽色空無二。轉報疾證無生。可為功不多施。即
得頓超妙果。一念淨信得法圓成。是以釋迦歷事
供佛尚不能喻。累修餘行豈可及哉。是故勉諸來
學。痛發善心。若得手捧目觀。非宿緣種。粉身求法。
豈偶遇斯。嗟乎。方今之際。見而不能持。持而不解。
解而不能修者。如人終日數寶。自無半錢。則何益
哉。裴休相國云。諸天纔樂。修羅方嗔。餓鬼飢渴。畜
生愚迷。惟人道修得聞正法。故人而不修者。則吾
未如之何也巳矣。以上總釋名題一科巳竟。


△第二別釋文義者。夫經非疏而不解。疏非經而
不彰。經疏兩全。文融義貫。更互彰明。所謂疏經而
[001-0660a]
辭不取茂。疏太略而又恐理不暢明。是以義不敢
略。文不敢繁。文質彬彬方敢註釋。今將照古分科
裂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初序分
又二。一證信序。二發起序。今初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宗泐師云。如是者。即信順之辭。指一經所聞法
體。即信成就義。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即聞
成就義。一時者。即佛說法應機之時。所謂曾子避
席夫子示孝。乃師資道合擊叩冥會之時。即時成
就義。佛者覺也。即三覺具圓。萬德悉成。乃稱至極
之聖。故名為佛。即說法主成就義。舍衛國祇樹給
孤獨園者。梵語舍衛。此云豐德。或曰名聞。謂彼國
中五塵甚妙。人多解脫。恒出智賢故。五天竺國多
聞其名。祇樹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獨
長者。以金磚墁地買太子園。請佛並同供養故。祇
樹云云等。然園該在前。樹應在次。長者是波斯匿
王之臣。祇陀即匿王太子。由君臣之別故。樹供以
佔其先也。即如來說法之處。即處成就義。言大比
丘者梵語。此云乞士。或曰怖魔。或曰破惡。即應供
殺賊無生之因名耳。今比丘云大者有三義簡。一
簡初戒。二簡未證果者。三簡無妙辯。故今無此三
種。唯果證巳具。辯才無量。敷揚佛化。名大比丘。千
二百五十人俱者。優樓五百。伽耶三百。那提二百。
三迦葉等。共合一千。舍利等具二百五十人共來
[001-0660b]
歸佛。初遇見佛果證。感佛恩義。故常隨事。即聽法
之眾成就義耳。
從初如是信成。師資機合。說聽時
成。佛主說法處在舍衛。祇桓精舍。眾成就等。名為
六種成就。即為證信序。證信來學。事事憑據。冠於
諸經之首。通該俱有。名為通序。故阿難問佛一切
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非但我法
如是。三世諸佛法皆如是。
△二發起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收衣鉢洗足巳敷座而座。」


【疏。發起序者。亦名為別序。夫諸經皆有發起。今此
以乞食為發起者。葢表一切眾生依食而住。即一
切諸佛依餐般若法住。爾時者當是時也。世尊者
超三賢之上。越十地之聖。三乘共仰。九界同歸。故
曰世尊。食時者。清旦之時也。著衣者。三衣中之大
衣。即二十五條福田衣也。持鉢者。梵語鉢多羅。此
云應量器。有大小升數之別。今云鉢者略梵語。即
天王所奉之鉢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
均利檀那。故次第而乞也。本處者。即還祇樹給孤
獨園中精舍之處也。洗足者。食訖而洗足也。
問佛
本無垢。何洗足乎。答生本不迷逐妄故迷。今表破
妄歸真。斷疑生信。故洗足去塵以表之也。敷座而
坐者。佛本具四威儀相。今云敷座者。即阿難敷尼
師檀之坐具。如來結跏敷坐之時。即四儀中之一
相耳。
夫如來為淨法界身。本無出沒。大悲願力示
現受生。故若來若去。似潭清而月現。若出若沒。若
[001-0660c]
孤雁以履空。故金剛藏讚佛偈云。如來大仙道。微
妙難可知。非念離諸念。求見不可得。又云寂滅佛
所行。言說莫能及等偈云云。所謂未舉足前大城
早至。未動心志而巳轉法輪。奚待善現申請佛示
妙音。以談般若也哉。以上釋證信發起序一科巳
竟。


△二正宗分四。初當機申請。二如來讚許。三當機
佇聞。四如來正說。初當機申請二。初修敬讚佛。二
正陳所問。初修敬讚佛。】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善付囑諸菩薩。」


【疏。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稱長老者。以其
德長年老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從
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儀。座起者。從本座起立
而至佛座前也。偏袒右肩者。尊者搭僧伽黎衣。面
上于佛。表師資道合無二體也。右膝著地者。右邊
膝葢著地跪佛名為胡跪。西域外國。如此方滿禮
無二。合掌者。合十指掌無二念也。恭敬者。內懷敬
佛之心。外有三業陳肅之表。希有者。即讚佛之辭
也。以上具陳三業儀表。
善護念者。為護念現在根
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與教化力。令其
攝受眾生也。善付囑者。為付囑未來根熟菩薩巳
得大乘者。令其不捨。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護
念付囑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無過度生。然雖注
意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覩相知意。即首稱
[001-0661a]
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二正陳所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宗泐師云。此發問之端也。阿耨多羅等者。華云無
上正等正覺也。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囑現在未來
菩薩令成佛果。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眾生。求成
佛道。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其心。使至佛
果而不退失耶。
文中云善男女者。具五位人。一資
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意位今
此經者。正攝資糧。及加行二位菩薩。漸入通達至
究竟位耳。
△二如來讚許。】


「佛言善哉善哉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疏。善現既實請問。稱佛妙心。故印可善哉。當為汝
說。而又誡約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即佛
心傳意授之辭。在佇聞中辨。
△三當機佇聞。】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疏。由佛示如是二字。意含得無住心。名為佛住。了
障即真。名降伏其心。故善現即會佛意。故曰唯然
世尊。而應諾之也。如孔子示門弟子一貫。曾子曰
唯。頓徹仲尼心印之法。今尊者於佛言下。廓徹心
源。如下文云。剎那淨信得法圓成。故尊者啟請。欲
佛細說博施於眾。故云願樂欲聞。願樂欲者。屬信
慧。聞即聞慧。所謂不依文字。而求真諦者。即真聞
慧耳。
△四如來正說二。初正答所問。二躡跡斷疑。
初正答所問二。初答伏心。又二。初標。】
[001-0661b]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疏。菩薩者梵語。此方云。覺有情。謂深悟佛性煩惱
未淨。名覺有情。摩訶薩者。此方云大生。即大道心
眾生。是菩薩中之大菩薩也所謂信大乘。解大法
修大行。證大果。故名大士稱耳。
△二釋分四。初廣
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顛倒心。今初廣大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非有想非無想。」


【疏。宗泐師云。人與傍生具通四生。諸天。地獄。中陰
三名化生。鬼通胎化。皆係欲界。若有色即色界。四
禪天也。若無色即無色界。四空天也。今云有想即
四空中識處天也。無想。即四空中無所有處天也
若非有想非無想者。四空天中有至極頂處。此天
由四禪四空八定之力。如水成氷。渰諸魚草。使勿
流動。諸識暫息亦復如是。所謂前轉識俱盡。唯留
賴耶識性。若計若亡。若計粗想雖滅。細想未除。若
亡。識性忽然不現由細想未除故在此天妄計涅
槃以為自得。諸世間人無如我者。故云生大我慢
故在無明我愛住地。生死未脫。報盡還墮淪趣。菩
薩見之生大悲心。三界無量眾生欲度脫盡。是為
廣大心耳。
△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疏。涅槃梵語。此云圓寂。或曰滅度。涅槃有四。一自
性涅槃。二無住涅槃。三有餘涅槃。四無餘涅槃。初
凡聖共有。次諸佛應化。三小果。只斷三界見思。未
[001-0661c]
脫無明。四巳脫盡。故曰無餘。然諸大士欲度生者。
乃以何法即以涅槃法而滅度之。然雖涅槃。非大
涅槃則度生何益。今欲令一切眾生悉入無餘大
涅槃故。方為菩薩第一心耳。
△三常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疏。請大士雖發殊勝之心。欲令一切眾生入涅槃
者。由恐自他生見未空。故修止觀二門。謂念念度
生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念念度生。了生即幻。非
幻不生。即是假觀。念念寔無生度。即是空觀。所謂
空有不住。二諦雙忘。了生佛于一如。鑑自他於不
二。諸見自除。法法本來常寂滅故。是則名為常住
心耳。
△四不顛倒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壽者相即非菩薩。」


【疏。若有四相。謂之四倒。宗泐師云。若一切眾生不
令滅度及見眾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
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我者於五蘊中
妄計有我我所。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於餘趣。眾
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
報。一期果報若長若短壽命也。此皆顛倒妄想。亦
名四見。大士用無生般若妙智。了蘊處界等本來
寂滅無諸相故。名降伏其心。則無顛倒心耳。否。則
非菩薩也。
△次答安住妙行三。初正答無住。次顯
益。三總結。今初正答無住。】


「復次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001-0662a]


【疏。應無所住者。謂心不住六塵境緣相想而行施
等諸度者。以念念恒習妙理真如寂滅行故。夫施
行之義。原係具該六度之行。故慈氏偈云。檀義攝
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初資
生施。即攝初度。二無畏施。即攝中二度謂持戒不
惱眾生。忍辱不報有冤。三法施。即攝後三度。謂精
進不倦說法。禪定不錯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
然三種施度不越六塵境緣。資生無畏。了達內外
中間三輪體空。故不住六塵之增。以了能取所取
心境諸法悉無我者。自性本不生空性圓寂故。法
施者。以師說法之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故。由菩
薩不住六塵相想心無取著三輪空寂妙理行故
故偈曰。是名修行住。由修妙理止觀二門。斷十障
證十如。故名為住行。又菩薩不因為自身而行施
行。不為報恩而行施行。不為果報而行施行。由恐
菩薩於六塵法中。起貪起嗔起癡起愛。成分段生
死障。及變易生死障諸異事故。故佛復示空生曰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二顯益斷疑。】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疏。宗泐師云。此段恐入疑云。既無住相行施等行
者。即離相行。則無福報。故佛破疑云。離相之施其
福轉多。葢由不住相施等諸行契合性空。故性空
寂滅。施福離相亦無際故。故十方虗空尚難為喻
也。論云。虗空諸喻其義有三。一遍一切。二寬廣高
[001-0662b]
大。三究竟不窮。此三輪喻。義兼法體。亦具含三義
耳。
△三結益應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疏。如所教住者。如我上來示不住相想度等諸行
深契無相妙理之性。所謂斷障證真。是菩薩真住
耳以上答降伏安住一科巳竟。


△疏。二攝跡斷疑。文分二十七段疑義。恐菩薩修
諸妙行時墮有為無為諸見異事取相心故。故文
中節節斷疑掃却諸見。彌勒偈云。調伏彼事中。遠
離取相心。及斷種種疑。亦防生成心。今初斷求佛
行施取相疑。此疑從前文不住相布施意而來。文
三。初探疑反詰。】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疏。斷疑云。佛恐尊者生疑。意云。前既修無住相行
施。是無相因行。云何今日。見佛成道。又感有相果
耶。故拈此辭。而探詰尊者云。可以身相見云云不。


△二斷疑了見。】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疏。由尊者。暫聽探辭即領會佛意。非住乎身相而
見如來也。以了達相即非相。則見佛法體耳。
△三
重釋顯真。】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又恐尊者。雖悟無相之旨未得徹淨疑種。故重
示斷疑文曰。爾凡所見者。皆屬徧計性也。若觸見
[001-0662c]
逢真。以了相即非相。即見真寔之相。所謂依他無
性即圓成體。故云山河大地。全是妙明真性中之
影像耳。綠水長天彰法身故。即兼依法相宗。而釋
之也。
若純依法性宗釋。彌勒偈云。分別有為體防
彼。成就得三。相異體故離。彼是如來謂。諸有為法
中。不出生住異滅四相。故諸菩薩修習中道觀時。
求佛真淨法體。恐墮生滅四相有為分別法中。故
云。離彼是如來。即前修離相妙因。今異熟果盡即
證成離相果耳。


△二斷因果俱深難信疑四。初無信為疑。二遮疑
顯信。三深詳信因。四結歸離相。今初無信為疑此疑
從前無住行施無相見佛。兩叚經意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疏。宗泐師云。無住相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
也因果之法既深。疑現未在迷鈍根眾生。難以領
悟不能如是生寔信心。誠恐傍無機者。故尊者發
言白佛。而請詰之。
△二遮疑顯信。】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疏。宗泐師云。佛答非但現在有信。而且未來末世
自有具福慧者。聞此般若能生寔信。後五百歲者
大集經云。正法一千年。兩個五百歲。恒修解脫。以
禪戒堅固故。次像法一千年。亦兩個五百歲。即多
聞修福堅固故。三末法一萬年。謂初五百年。即多
是非。以鬪諍堅固故。戒定不修。多貪利養。多甚怠
[001-0663a]
惰。故爭名奪利而為事也。況聞正法而修之者乎。
今佛示尊者。到此末世萬年初中。尚具宿根有人
深信況現在及正像二季法乎。又持戒者戒也。修
福者定也。聞章寔信者慧也。故彌勒偈云。說因果
深義。於彼惡世時。不空以有寔。菩薩三德備。三德
者。即具戒定慧三學也。故知法不礙信。時不礙機。


△三深詳信因二。初善根深遠。二慧福圓滿。今初
善根深遠。】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宗泐云。若論寔信之由。從多佛所巳種善根。聞此
大乘之法則能生實信者。至於一念少時生信。亦
從佛所種諸善根而然也所謂非十信位滿即資
糧加行。進通達位也。問。何以謂之一念寔信答直
心正念真如法體。觸境無生逢緣不動。了生滅本
無生滅。不墮情識。息心達本源耳。
△二福慧圓具
二。初佛智明鑑。次離我法執。今初佛智明鑑。】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疏。信心生一念。諸佛盡皆知。凡有眾生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淨信。佛智眼圓無不明鑑生悟妙圓本
性。得進通達遊十地果圓之處。所以得福無量。

二離我法執二。初遣二邊執。次轉破二見所以。今
初遣二邊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生空
見也無法相即法空也亦無非法相又遣除無相見。」

[001-0663b]


【宗泐云。此順釋生信得福之故。該乎生法二空。論
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言無復我人眾
生壽者四相。此生空也。言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
遣掃有無二邊見也。
△二轉破二見所以。】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宗泐云。此顯違經非福。言心取相等。即我執見也。
今破我執見故。心不取相想。若取法相者。此法執
見也。若不取之。則空法執見也。
何以故若取非法
等者云大士雖空我法二見毀相泯心。又恐咬傷
慧命。墮無為坑見不得超中道心印之法豈得圓
妙福乎。
△四結歸離相。】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是故者。承前契後之義。不應取下文中。本缺一句。
具說者。不應取心。不應取法等。謂內不取心。覔心
了不可得故。外不取法相。了境本空故。以觸境無
生。非生滅故。不應取非法者恐諸大士初心入般
若者。若心境既除。何法修證。故雖見無為實際。即
不住無為見。是故念念勤修妙行。淨佛國土成就
眾生。故云不應取非法耳以是義故等者。謂佛常
示諸比丘眾。我常示有示無。總掃眾生執見。汝不
可隨我文字而轉。取有取無取非有非無之見。我
常示說如人度筏。於語言文字。莫生住見想故。又
如以指示月。莫以指上而作月想。無非樹搖風動
舉扇類月云耳。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者。謂實相心
[001-0663c]
印之法捨却。尚不取見。況取非法斷滅見者。若取
著法非法見。總成外道見也。故彌勒偈云。彼不住
隨順。於法中證智。如人捨船筏。法中義亦然。證智
者。以智了如。如相不可得。以如冥智。智相不可得。
如不可得。徧法界而週圓。智不可得。應用全而彰
于心目。所謂寂寂然。用繁興以恒如。靈靈然。智週
鑑而常淨。得法自性。唯證者方知耳。


△三斷無相云何得說疑。此疑從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意
而來分二初問答斷疑。二校量顯勝。初章又二。初約疑處為問。二順理實
答今初疑處為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如來有所說法耶。」


【疏。因果不可得。故示無有相。云何得道果。菩提樹
下說。故恐尊者疑。反問而徵詰。
△二順理實答二。
初略標正意。二究竟根由。今略標正意。】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疏。尊者會佛意。我解佛法體。不得定有無。中道亦
不計。了了寂滅果。故無定法體。法體本自無生。言
辭相寂滅故。
△二究竟由二。初示法不可取。次因
名句出聖。今初示法不可取。】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疏。偈云。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由應化非真。故
所說語言文字無取著故。又不可以作有取。故云
非法。不可以作無取。故云非非法。
△次因名句出
聖。】
[001-0664a]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疏。雖本文字性空寂滅。無所取著。由斯寔相妙音
隨大小乘。三賢十聖機宜差別之見。差別之證。直
至等妙二覺之聖。由斯妙音。剎那暫聞。流入大圓
覺海。故淨名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
得解。所謂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其猶水無深淺。因
機有差別耳。
△二較量顯勝二。初示離相福妙。二
持法轉勝。今初示離相福妙。】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疏。佛雖徵示有為七寶滿大千世界而用施者。意
指無為福勝。所以福勝者。菩薩以無住相想而行
施等諸行。即修離相福行。今尊者領會佛意。即答
離相之福。寔果勝耳。
何以故下。重徵福勝所以。是
福德性者。即離相福德之性。同真際等法性。是故
佛說福德之性。最為多耳。
△二持法轉勝。】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疏。佛重示上離相之福而不及持行演說之福。言
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也。然持經福勝者。葢
諸佛及所證法。無不從此般若而生。故稱佛母。良
有以也。彌勒偈云。於寔為了因。亦為餘生因。釋曰。
了因者。成法身體。餘生因者。成報化體。謂佛示上
文離相行施不及者。只成報化果德。然斯離相因
行由持般若悟性之力。始得離相而成報佛。故為
餘生因耳。今持法演說得成法身者為了因。故又
[001-0664b]
偈曰。唯獨諸佛法。福成第一體。
佛又恐尊者。取著
法見墮智障中。故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圓極
菩提歸無所得。即斯義故。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此疑從上無為法。不可取說而來。分二
斷四果無我證。二斷智障不取證。初又四。初破我見證預流。二斷
二果障。三斷三果惑。四斷四果惑盡今初破我見障。】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是名須陀洹。」


【宗泐師云。梵云須陀洹。華言入流。亦名預流果。此
聲聞所證初果也。巳斷十種見惑。離四趣生。預入
聖人之流。故名入流。言無所入者。因破我見之惑。
故不著我證。入流果。又不著於六塵境界。故言不
入也。
△二斷二果障。】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是名斯陀含。」


【疏。宗泐師云。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果。此聲聞第
二果。葢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巳斷。後三品未斷。
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來。實無往來者。謂不
著於往來之相也。
△三斷三果惑。】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是名阿那含。」


【疏。宗泐師云。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三
果也。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言
實無不來者。謂不著於不來之相也。
△四斷四果
惑盡。】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疏。宗泐師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等四
[001-0664c]
果也。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
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證
之相也。若言有證即著四相耳。
巳上四果聲聞因
破我見得證。論云向說無佛果可證。無佛法可說。
云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
問。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
△二斷智障
不取證。】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疏。宗泐師云。此乃善現引自已所證離著。令人生
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
第一者。以無諍故也。梵語阿蘭那行。華言無諍行。
無諍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見思惑盡。二者智障。
則不計取涅槃性見。故無諍也。若云我自證。則墮
凡夫性。以寔無所得。印我證寂靜。
△五斷釋迦燃
燈取說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說而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法實無所得。」


【此段斷釋迦然燈授受之疑。善現述已所證離著
固巳得矣。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若受然燈之記。
於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而探尊者曰。如來於然
燈佛前有法得不。善現會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
夫無得者。非墮斷滅見故。唯識母頌云。若時所緣
智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夫離二取者。
得唯識真勝義性。是故法不得有無。始證無生際。


△六斷嚴土違於不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可取而來。】
[001-0665a]


「須菩提於意云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疏。疑意。法不究竟取。諸菩薩云何修諸萬行復取
淨土耶。佛恐有此疑反問而詰之曰。菩薩莊嚴佛
土不。佛一徵問。尊者即會佛意云。莊嚴佛土者。即
非莊嚴。是名莊嚴耳。
夫修六度妙行。本離諸相。銷
歸唯識真勝義性。本自淨耳。故云隨其心淨。即佛
土淨。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者。警
誡初心大士切不可墮于聲色之處。故不應住色
等六塵緣影之境。以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夫生心
者。以無所住心念念行施度等行。念念了施度等
相不可得故。由不可得即生滅相而無生滅。唯一
真如。所謂斷障證真。如十五夜中之月漸漸圓明。
下文云。信心清淨即生實相。至佛果地實相分證
究竟方圓。名為生心者耳。偈云智習唯識性。如是
取淨土。即寂光真境之淨土。故無取為取也。
△七
斷得受報身是取疑。此疑亦從第三疑中不取而來。分二初問斷疑。
二較量顯勝。今初問斷疑。】


「須菩提譬如有人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疏。佛又恐尊者起疑曰。法既不可云自取自證。故
諸聲聞及諸菩薩雖聞法音果證不可計云取證。
又諸菩薩修淨土行。亦不可云取云證。云何諸菩
薩至果菩提。又取證法王身相耶。故拈此譬而探
問尊者曰。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分別自身我
為大不。尊者即深悟佛意云。謂諸菩薩轉識成智。
[001-0665b]
得有為無漏。頓空色心二法。決無分別自取。我今
得受報身果證。若剎那有自取相心。即墮凡夫限
量分際。決不冥同實際。由不取故冥同寔際。故尊
者答云甚大。猶如須彌山王住世間中。最高最大。
終不取自相故。菩薩亦爾。得受報身之時。終不云
自取證。得受大報身相。因無自身相故。以無得為
得。無受為受。離諸相故。同真際等法性。故云佛說
非身是名大身。故彌勒偈云。如山王無取。受報亦
復然。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又云證無漏無為。
非身是大身。
夫佛菩提者。息心達本。萬慮都捐。智
離中際。寧得有無。故前文佛示法不可取。辭不可
得。是故尊者亡證。迦文亡取。取證寂然。以如如智。
證如如性。故依正二報冥同寔際。息却心意識耳。


△二較量勝二。初外財顯勝。二內財顯勝初又二。初正校
顯勝。二別顯經勝今初又二。初彰漏福至勝。二特顯法勝今初彰漏福

至勝。】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疏。宗泐師云。恒河西竺之河。周四十里。其河中沙
最多最細。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為喻。夫說一大千
世界七寶布施福尚殊勝。況今拈一恒河中沙。重
數多多恒河。而多多恒河中沙。復數多多大千世
界。即此多多大千世界滿中七寶徧施益眾。其有
漏因果福德寔無可喻。所謂等空界而為量。徧三
世以無盡。斯為佛借喻義。以彰法勝耳。
△二特顯
[001-0665c]
法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疏。夫得一句義。能破異熟二障。所謂蕩五蘊而非
有。洗凡聖眼而入一心。圓極菩提歸無所得。況四
句偈得法圓妙者哉。故今周徧恒沙廣施益眾。未
破五蘊終有漏故。云此無漏之福勝前有漏之福。
所以越過恒沙。未足奇也。
△二別顯經勝四。初尊
處讚人。二約義辨名。三施福劣塵。四感果離相。今
初尊處讚人。】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宗泐云。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
之廟。隨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固當敬之如佛塔
廟。況能具足持誦者乎。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
若是經典等者。經典所在
即佛之所在。持說之人即佛弟子。因法乃尊也。

二約義辨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宗泐云。善現既聞持經成就希有之法。故問此經
何名。我等云何受持。
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
蜜。能斷一切疑破一切執。斷十障證十如。金剛妙
智到彼岸耳。汝當奉持。奉持有三。一者見道分持。
謂聞文字般若章句。圓覺妙心廓然開悟。頓忘人
法而了真空。直至了無所了息心達本源者。是為
得見道分。奉而持之者也。二者以觀照般若妙利
[001-0666a]
之智。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
亦無真。所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
中。以無分別智。無證分別如。能所冥合。頓入第一
義諦者。名為得修道分。奉而持之者也。三者斷障
證真。無明永別。息却心意識種淨盡無餘。真寂滅
場大阿蘭若者。名為得證道分。奉而持之者也。前
屬初心。次屬地位。後屬佛果。然破執斷疑。雖用般
若之智以了于如。而如智之相了不可得。故云即
非般若波羅蜜也。故心經云。無智亦無得。
如來又
慮尊者。既無知智可得。云何又言。以文字三般若
等斷障證真耶。故又徵詰般若有可說耶。無可說
耶。尊者答云。以文字性空寂滅無所說故。法華云。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耳。
△三施福劣塵。】


「須菩提於意云何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疏。由前云。無量恒沙徧施益眾。無非轉報異熟果
福至廣至大。雖斯有情異熟福果。由成貪等煩惱
障性。不及微塵世界是無情無記。不生貪等惱性
不落損益之記。夫修有漏善。因通善惡。果唯無記。
故修善得益記。造惡得損記。今微塵世界。是唯無
記。既無善惡之因。焉屬異熟苦樂損益之果。故無
染心煩惱。由是較量徧施有情。不及塵界無情無
記之論。
今名句文身。在二十四個不相應中。亦屬
無記。然斯無記。超勝於前無記。所以超勝者。由前
無記。只不落損益。今茲名句。雖是無記。是無漏妙
[001-0666b]
法。若人得聞開悟。能斷煩惱。能證菩提。成無漏妙
果。是故超勝。由故非微塵。由故非也界也。
謂微塵
是因。世界是果。又世界散而為塵。微塵聚而為世
界。由故有散有聚無有定性。以喻金剛自性異熟
果空。永斷生滅非生滅之相。則非因非果。證入大
圓覺耳。
又前是有漏無記。今此斷障證旨是無漏
無記。故所展轉較量斯經宗旨。乃勝中之勝矣。

四感果離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名三十二相。」


【宗泐師云。三十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
也。是名三十二相者。應全是法。法全是應。不妨說
三十二相也。言施寶之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
身。不及持說功德能成法身。故云感果離相耳。

二內財顯勝二。初正較量。二別顯殊勝。今初正較
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宗泐云。七寶布施外財也。身命布施內財也。身施
者。如尸毗王代鴿是也。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
以輕重較之。則外財易而內財難。然斯二施皆有
為有漏因果。總不如持說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
也。
△二別顯殊勝四。初泣歎法深。二今信得益。三
當信同佛。四聞信不怖。以上四科。總顯法勝。離相得益。超佛果地今初
泣歎法深。】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001-0666c]


【宗泐師云。善現聽捨內外二財。重重較量。節節斷
疑。搜盡窮源。總不及持經功德之勝。故尊者深領
佛旨。於內外根境蕩然清淨。頓入二空心印之法。
故尊者歎云。希有佛說甚深旨趣。我從昔來所得
慧眼。未曾得悟如是實相深妙之經。夫尊者慧眼。
非大乘之慧眼。即證小乘之慧眼也。故尊者前得
小乘慧眼。今聞佛深旨。頓悟圓明。得法眼淨。巳入
通達位。至近八地得分證真如矣。或有教說。尊者
是青龍陀佛一轉。今權示小乘。故已未曉。啟請如
來般若妙門重重詳究。節節窮源。俾令在會之眾
住小乘者。見尊者一悟。即入回心向道。頓捨小乘。
又令初心菩薩。生其慚愧。永不退轉。頓證無生。小
乘尚以聞悟。況大乘乎。若巳證無生忍者。即一生
當得阿耨菩提。向下尊者。故慶現未眾機。必深悟
實相。決記無生忍耳。
△二今信得益。文二。初由信得益。次
得益所以今初由信得益。】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尊者慶現在生信心者。即頓忘人法了真空故。是
入通達位也。生寔相者。即得斷障。得分證真如。是
入修習位也。以至寔相圓成。得究竟位也。下文云。
離一切相即諸佛也。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
生如是寔相心也。
△次得益所以。】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疏。夫因生信。得證如是妙實相地。故云成就第一
[001-0667a]
希有功德至超彼岸云耳。
世尊是實相下。由證彼
岸得越相即非相。是名真實相也。
△三慶當信同
佛。】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疏。尊者前慶現機得益希有。次慶未來之機。若聞
此經更稱希有。所以稱希有者。宗泐師云。我今值
佛獲聽此經。信解受持不以為難而未來眾生得聞是經。若
能依此而修是為真修。依此而證是為真證。所以
然者。若人剎那生信。即得見道分。修道分。證道分。
頓破我人四相。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名為佛。是
故云希有中之希有。
△四聞信不怖三。初印證尊
者。次獲法離怖。三超第一彼岸。今初印證尊者。】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如是又如是者。有二義。一印尊者自悟。得法
眼淨。二印現未二機。得證實相之語。故印如是中
之如是耳。
△次獲法離怖。】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疏。不驚者。謂小乘權教二機。聞此真空實相妙旨
決生驚疑。今決不生者。故稱希有。得入通達見道
分也。次不怖不畏者。謂入初地時。頓悟聲色圓明。
捨異生障。證一分徧行真如。徧行者。即周徧一切
妙行。盡入真如大海更無餘法。所謂了六度而即
一心。悟萬行而即一體。始證一切色。無非佛色。證
一切相。無非佛相。所以永離怖畏。漸證真如大海。
[001-0667b]
故稱希有。得第一彼岸。
△三超第一彼岸。】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佛雖示般若第一彼岸者。然法本無說。慮恐初
地位機。又生般若智障。故又掃云。佛雖示般若第
一。然而又切不可以住般若智見。若生般若智見。
而後地諸障。決不能斷。妙圓覺海。決難證耳。


△八斷行說未脫苦果疑二。此疑從上捨身布施而來初證無
相以為忍。二勸離相以修忍。今初又二。初略標忍
體。二舉行釋成。今初略標忍體。】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毀害曰辱。前云捨
身命之福報。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說之福。此之行
忍亦捨身命。不成苦因者何也。佛恐尊者有此疑
意。故佛示斷疑文曰。須菩提。由忍行心。方到彼岸。
佛示忍辱即非忍辱行耳。所以非忍辱者。了內外
心境不可得故。由不可得。故云忍辱。即非忍行心。
夫忍辱者。有二義。一生忍。內有能忍之心。外有所
忍之境。未除。二法忍者。不見有少法可生。少法可
滅。生滅心相廓徹清淨。故證離相行耳。
△二舉行
釋成。】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宗泐師云。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割截
苦行之事。以證明之。梵語歌利。華言極惡。佛累宿
世作仙人時。山中修道。王因畋獵。忽睡片時。宮妃
[001-0667c]
女等。遊玩深山。忽覩仙人。端坐入定。而回繞之。仙
人即生慈念。而開導之。王睡忽省。見侍從不在。即
生惱怖而尋訪之。見自侍從回繞仙人。王即生惱。
怒而問之曰。爾可所作巳辦否。答曰。未辦。又問。可
生貪愛不。仙人答曰。不生貪愛。王言不信。又問。爾
道修行以何為本。答曰。以持戒忍辱為本。王曰。爾
既忍辱。吾當割截耳鼻。仙人凝然不動。侍從即止
王曰。此聖人也。王曰。他既聖人。更再割截。去其手
足看其動否。仙人又凝然不動。而仙人護法神眾。
即生惱怒。空中大石。如雨而下。王即懺悔。求救曰。
願求大士。莫生嗔恨。答曰。我無嗔恨。爾無果報。王
曰。實難信也。答曰。我有嗔恨無慈愍爾者。我身割
截不得如故。我若決無嗔恨。反有慈忍爾者。我身
還復如故。仙人立誓。大石即止身體如故。由我昔
得無生智力。能除我人等四相。了五蘊相本來空
故。
佛又引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我於爾時亦離
我人等四相。凡有一切來毀我者。我亦無生智力
而破除之。反以悲心而拔濟之。是故恒習悲智二
心雙運之力。證非一生妙行。況一世乎。故彌勒偈
云。離我及恚相。實無於苦惱。共樂有慈悲。如是苦
行果。又云。為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能學心者。即
悲智雙運。隨順無住法性。以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乃習如是妙行心耳。
△二勸初心離相以運悲智。
分三。初正勸示離相。二勸雙運悲智。三示離諸相。
[001-0668a]
今初。正勸示離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宗泐師云。佛累世行忍。以無我故。得成菩提。故勸
示初心大士。應離諸相。離相者。即不住色聲香味
觸法六塵心也。所以不住六塵心者。以了諸法從
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故菩提不住六塵不離六塵。
應生無所住心。設有一法。勝過一法。亦不取之。所
謂魔佛並遣。青天也須喫棒。故經云。若心有住則
為非住佛道矣。
△二勸雙運悲智。】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應如是布施。」


【是故者。承前契後之辭。前示佛行忍行。皆以悲智
雙運忘我離相之力。今佛勸示離相之後。亦勸示
以悲智雙運之力。而成就菩提。
分二義。一先示菩
薩不應住色布施者。運智也。宗泐師云。夫色為六
塵之首。施為六度之初。今舉其初即攝其後。不住
色等六塵而行施等行者。菩薩以無生般若妙智。
了施無施相。達五蘊內外三輪空寂。即不住生死
際也。
次佛又示尊者。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
是布施者。運悲也。謂菩薩雖以般若照空離相。但
恐若無悲心。則墮無為坑見。懶修萬行不度生耳。
故菩薩為利生脫苦忘已。念念而行財施法施無
畏施等。利諸生也。則菩薩不墮涅槃見也。
問。既巳
離諸相。奚得又運悲心耶。答雖以離相。則證素法
身也。今運其悲。方得萬德莊嚴而成菩提。故古德
[001-0668b]
云。眾生度盡恒沙佛。諸佛何曾度一生。是故以悲
心不墮涅槃。以智力不墮生死。故下文復示離相
寂滅。方得平等。
△三示離相證真。】


「如來說一切諸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前示悲智雙運。又恐菩薩仍墮偏愛之見。故重示
文曰。夫諸相寂滅本是清淨。何假修為。何假造作。
況一切眾生。即涅槃相無生可度。故示相即非相
生即非生耳。是故總彰離相。始得證真斷惑云爾。


△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此疑從上文為利生行施而來。】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宗泐師云。如來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證。離於言
說。何故累稱持說功德。勝餘布施等福耶。然佛無
所證而證。無所說而說。即所證所說。無不當理。佛
恐善現未達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實等語。真語者。
說佛菩提也。實語者。說小乘法也。如語者。說大乘
法也。不異語者。說授記事也。不誑語者。不誑眾生
也。古謂無此一句。今本有之。如來所證之法。本離
言說。故曰無實。對機有說。故曰無虗。夫無實者。因
內證真如。了無一性。故所言無實也。雖本無實。對
機示無虗者。謂如來海印定中流出名句文身。示
三乘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能令眾生得聲聞
乘。得緣覺乘。得菩薩乘。決無差耳。故云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而有差別。又云若持句法藏。即超佛妙
地。
[001-0668c]


△十斷真如遍有得無得疑。此疑從前不住相而來分二。初
喻斷疑。二贊經功德。今初喻斷疑。】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宗泐師云。聖人以無為法真如得名。然真如之體
徧一切時。徧一切處。何故眾生有得者。有不得者。
葢心有住法。不住法之異耳。
住者。著也。謂總然凡
情巳斷聖見未脫。皆為繫著。設聖見巳除。倘真如
現量體中。有絲毫能所未斷。種子未淨。皆為有住。
直至金剛道後。異熟果空。如淨滿月。獨無伴侶。名
無住也。故大士施行法中。有毫𨤲生滅心相。未曾
捨盡。名為有住。不成檀度波羅蜜也。如入暗中。則
無所見。暗者。即無明也。謂初地進二地三地四地
五六地等不明。俱屬無明暗也。故云如人入暗。無
淨眼見也。
設如菩薩行檀度施行時。永捨內外二
財。了無取相。假如真如一法。更又勝過真如法者。
亦不取之。所謂捨到無可捨處。證到無可證處。能
證所證。一切俱忍。方為菩薩不住心法而行布施。
永斷無明。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見種種
色者。即喻親見如來寶所。不求自得。成就如來大
檀波羅密也。
問既云。無法可見可住。云何又見寶
所成檀度耶。答夫寶所者。即大圓覺寂光性也。以
無得為得。無見為見。無成就中而成就耳。
△二讚
經功德分七。初與佛智分齊。二校捨命不及。三餘
乘不測。四在處如塔勝。五離障得果勝。六超事多
[001-0669a]
佛勝。七具說驚人勝。今初與佛智分齊。】


「須菩提當來之世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言未來世中。若有受持讀誦者。佛眼佛智。悉知悉
見。既行勝因。必成妙果。勝因者。入通達位也。妙果
者。超十地得妙圓覺海之果也。故曰。成就無量無
邊功德。
△二校捨命不及。】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初日分者。寅卯辰時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時也。後
日分者。申酉戌時也。如是一日三時。捨身無量。身
歷無量劫而行布施。然世間固無此事。今佛說此
喻。以示權教菩薩。乃累劫住相行施。終無利益。若
人得聞此經。剎那生信。即得頓超累劫。隨順自性
不逆果證。故曰其福超勝。何況書寫受持誦說耶。
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對文曰讀。背文曰誦。所謂書
寫受持讀誦者。自行也。為人解說者。化他也。
△三
餘乘不測。】


「須菩提以要言之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宗泐師云。此般若之體。本絕言思。其功德廣大。不
可得而稱量也。非樂小乘者所可得聞。故曰為發
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發大乘者。指資糧加
行二位之人。令入通達。得見道分也。最上乘者。指
修習位。及究竟位人說也。若約機宜。總指終頓圓
三機之人。餘者權教。取相菩薩及小乘之機。皆不
能攝也。如是大根之人。修此法者。則成就不可思
[001-0669b]
議功德。故能荷擔無上大菩提。故彼小乘者。不能
聽受讀誦為人解說。為著四見故也。
△四在處如
塔勝。】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宗泐師云。塔為藏佛舍利之處。若天人修羅。固當
敬事。此般若經卷。所在之處。是真法身舍利寶塔。
可不敬乎。
△五離障得果勝。】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宗泐師云。持誦此經。人當恭敬。而反被人輕賤者。
何也。以宿罪業。合招惡報。由經力故。轉重報而成
輕報。但被輕賤。被輕賤故。其罪消滅。當得無上菩
提。所謂煩惱所知二障。無不斷也。持經功德。可為
大矣。
△六超事多佛勝。】


「須菩提我念過去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宗泐師云。阿僧祇。翻無數時。那由他者。十億為洛
叉。十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那由他。如來於過去
然燈佛前。供養無數諸佛。其功德。可謂深且大矣。
乃言不及末世持經功德者。葢持經能生妙解。得
證菩提。供佛雖感福報。但是事相。故持經功德。千
百萬億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筭數譬喻所不能
及者。葢事相之福。是可思議之法。而般若妙智。忘
能所。絕對待。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七具說驚人
勝。】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果報亦不可思議。」
[001-0669c]


【疏。此經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誦。而持誦所感功德。
豈常人可聞。聞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說。葢此經之
義趣。與其果報。皆不可思議故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