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84 金剛經直說-清-迹刪鷲 (master)



No. 496-A


金剛直說序
東樵山人迹刪鷲著


邁邁時運。凜凜其秋。大林落木。危綠飄丹。老景履霜。
怵然興慨。掩室避風。哀如充耳。俄而商颷逸響。眾竅
怒號。恍然有得。於前聞。三世諸佛。是傳語人。觸類旁
通。傳會其說。天何言哉。無故於太虗空中。發為天籟
人籟地籟之聲。佛何言哉。無故於大般若中。演作佛
說法說僧說之教。皆傳語也。我佛世尊。為一大事因
緣。出現於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信口說出。三乘十
二分教。五千四十八卷。一大藏經。無法可說。是猶天
籟之傳語也。奈諸菩薩。地有高下。悟有淺深。乘示方
便。護念付囑。大乘小乘。隨機接引。必如其量滿其願
而後巳。雖云直指。早巳曲矣。是猶地籟眾竅之傳語
也。佛滅度後。義解者流。人各一師。師各一說。藏通別
圓。判為四教。分門立戶。合喙爭鳴。是猶人籟比竹之
傳語也。自有比竹以來。天籟不可復聞矣。此金剛真
經。佛與空生。於般若場中。啐喙同時。金針玅叶。正言
之。復反言之。翻覆不巳。不為異同。一言之。復再言之。
絮叨不巳。不為煩瑣。唯之。不之。是之。即之。建埽不巳。
不為支離。或抑或揚。或印或破。酬唱不巳。不為漫衍。
無非因乎。眾生根器之有勝劣。諸菩薩造就之有頓
[001-0566b]
漸。而施之教。直指曲成。隨緣善誘。是猶天籟之吹萬
不同。合於地籟之眾竅。使其自巳。咸其自取。三世諸
佛。所以稱為傳語人者。以此之故。老病無聊。目誦心
惟。於是乎有得。爰依經文。約略大義。著為直說。以示
吾徒。非敢雷同於比竹也。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凡例六則




* 按經名金剛。表佛性也。金剛乃眾寶之王。至堅至利。世界壞時。七寶俱壞。性金剛寶伏藏秘密。不可破壞。此經乃法寶之王。佛性寓焉。器界壞時。經與佛性。常在法藏之中。亦堅固不可破壞也。註經者。無識佛性。許談佛法。閱經者。自性佛性。非一非二。不可徒作文字領會。始與金剛指趣。少分相應云爾。
* 按此經。古本分作三十二分。各標題目。最初作俑於梁昭明太子。現受苦報。後來註疏。未及刪去。分數割裂。經旨斷續。文理互相乖違。血脉全無貫串。非佛意也。今註不敢效尤。刪改前謬。合一經為一章。務令問答照應。機解融通。間於承接闔闢處。略為節段。庶令操觚者。便於註脚。閱經者。易於寓目耳。
* 按此經。舊本分作上下二卷。照前分數割截。十四分以前為上卷。十五分後為下卷。藏本因之。襲於前文。便於編帙。習焉不察耳。愚意倘須分卷。當從經
[001-0566c] 首起。至果報亦不可思議止為一卷。自須菩提再請住心降心起。至末為二卷。於義甚當。蓋經中立教。前為未悟菩薩而說。後為巳悟菩薩而說。前淺後深。無妨經脈也。闕文以待知者。
* 按此經文。合作一卷。不分分數卷次者。止見近代憨祖決疑。獨立一格。惟於經中。承接段落。不無可議。今註多從憨祖定本。段落少別。
* 按此經解註。諸家不一。細閱詮義。未免互相矛盾。少見貫通。往往問答重複。次第參錯。觀者易至望洋。近代憨祖決疑。拂去前文。別出一解。披卷燎然。一覽洞達。愚意解因疑起。應先疑後決。空生未問。預出疑情。似未甚妥。今註多從憨本。拈出經文。前後承接。絡繹不斷。合一經為一章。似於佛心不大悖謬。識者教之。
* 按此經。不一家言。宗師提唱宗旨。教家牽引教相。各出所見。顯露家風。究於金剛真諦。尚隔一層。今註不及宗語。不參教乘。務契佛心。直指見性而巳。註中間或援引宗教。用資證據。亦造車合轍之解也。
[001-0567a] No. 49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宗旨



凡一經必有一經宗旨。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
以無相為宗。經中提唱。所言四句偈者。凡十有四。
確見指定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此四句
偈。為一經之宗旨也。諸家解註。多涉儱侗。歷代宗
師。不欲以實法與人。多從向上句。末後句。提唱宗
綱。不肯說破。令初機禪人。從空摸索。向自巳分中
四句偈參取。直至山窮水盡時。忽然豁開金剛正
眼。放出般若真光。原來四句偈。是我本來面目。無
我人眾生壽者等相。一部金剛經橫說豎說。權說
實說。無非欲人空却四相。收歸自巳般若分中。我
人眾生壽者諸相。如水中捉月。鏡裏尋頭。了無可
得。所以當日。天親菩薩。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
是四句偈。彌勒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
者相是也。此是慈氏婆心親切。開口一句道破了。
後來六祖大師。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為是。傅大士
[001-0567b]
云。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心。從上聖賢。千言萬語。
無非欲人直下承當。識取無相真宗。一部金剛經
頓成剩語。後來解經。不一家言。或以色見聲求四
句為偈。或以夢幻泡影四句為偈。未嘗不是。當知
經中二偈。不過欲人離却色相。一切有為法。識取
無相之相。為真。有相之相。為幻爾。細繹此經。一經
如一分。一分如一句。一句如一字。且道這一字。從
何處下註脚邪。昔日趙州禪師。每遇學人入室。令
參無字為話頭。這一無字。圅蓋乾坤。森羅萬象。識
得金剛宗旨。參禪悟道。始有少分相應也。


教意



此經大意。專為初地聖賢。大心菩薩巳悟未悟。著
相修行。不達無相本體而發。非為一切凡外迷心
邪見設也。經云。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
者說。兩種聖賢。實非尋常可比。巳於大乘最上乘
發菩提大心矣。無奈人法二執。未能盡忘。四相未
空。三心未了。未能降伏。未知住處。縱知住處。未免
住在一處。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世尊哀愍。為說
是經。首令空生發問。會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禪定如飲光。多聞如慶喜。神通智慧。說法第一。一
切賢聖僧。弗與焉者。蓋以是經。專為解空而發也。
初地聖賢。大心菩薩。未得心空及第。往往向外馳
求。其最上者。日以度生為念。必欲盡大地眾生。度
令成佛而後巳。孜孜兀兀。盡人提撕警覺。止知有
[001-0567c]
能度者屬我。所度者屬人。一切含靈眾生。一切福
德壽命。俱從人我起見。佛說此經。先從度生發端。
良以法界眾生。度脫不了。自性眾生。總以無餘涅
槃而滅度之。收歸四句偈中。千了萬當。故云無有
眾生得滅度者。降伏其心。而使之住。莫先於此。心
既住矣。不免住在一處。從眾生起見。或布施求福。
或禮拜供養求福。或莊嚴佛土以求福。一切有為
法。無非著相修行。不若受持四句偈之為實相也。
復次。住在一處。或證因果。或修六度。或開五眼。似
有實相之可據。究竟不如我佛世尊。昔日在然燈
會所。親受記莂。於法實無所得。到此地位。方稱四
相全空。萬德莊嚴。視彼種種布施。種種供養。種種
禮敬。種種建立修福。皆是有為之法。如夢幻泡影
露電等耳。故云。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為眾生說。則教他布施。教他供養。教他禮拜莊
嚴塔廟。以求福報。在所不免。四果六度。五眼等法
門。非是若輩境界。無勞建埽矣。


經題



金剛表義也。西域有金剛寶。至堅至利。不可破壞。
而能破壞一切物。故取此以喻般若真智。歷劫不
壞。能斷一切煩惱也。金剛為般若之體。般若為金
剛之用。體用合一。彼此同歸。謂到彼岸。彼岸是覺
地。此岸是迷津。眾生汩沒苦海。陷生死流不能自
渡。金剛般若。如渡海之浮囊。中流之航筏。憑此得
[001-0568a]
渡。佛說是經。欲人空却四相。無能度之我。無所度
之人。無此岸之眾生壽者。無彼岸之樂土福城。一
大藏經。不離此義。故曰。經者。徑也。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之徑路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
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
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巳。還至本處。飯食
訖。收衣鉢。洗足巳。敷座而坐。」


【初序所聞。次序其時。次序其主。次序其地。次序其
眾。乃從主位邊。詳序其日用尋常。著衣喫飯。行住
坐臥。悉從般若光中。次第流出。四相銷歸無相。靜
觀得之。以下問答經文。乃佛與空生。啐啄同時。眉
毛廝結。四相平等。默契無相之宗。或未答而先問。
或未問而先答。或隨問隨答。或即問即答。或離問
離答。或非問非答。總是一期建立。一期掃蕩。針芥
相投。水乳和合。寓言之。不為泛。重言之。不為複。詳
言之。不為繁。約言之。不為略。合一經而為一句。攝
有句而歸無句。此金剛般若。法寶其光。所以照天
照地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
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禮敬讚佛。起經首問答之端也。世尊日用
[001-0568b]
云為。一真如如。空却四相。任運隨緣。無甚奇特。空
生一見。便讚歎希有。於頂門上。別開一眼。與白毫
相光。眉毛廝結。發端起問護念付囑之佛慈。住心
降心之佛教。此未答而先問也。佛於發大乘心。與
發最上乘心者。如王子初生。先以四大海水。而灌
沐之。是護念義。及其長大。付以家業。授以王位。仍
以四大海水。灌其頂門。是付囑義。初心菩薩。四相
未空。二執未忘。譬如商賈居奇。過都越國。水宿山
行。了無棲泊之處。良由馳逐之心未息也。故先問
住。後問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
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
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隨問隨答也。諦聽為說。授受常儀。如其所問而
答之云。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會得如是句。方知
四句偈。俱從真如中來。不落有無。不涉知解。空生
所以傾心信受。願樂欲聞也。先發誓願。心生喜樂。
懇求所欲。得聞玅法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
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
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
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
[001-0568c]
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破諸菩薩度生之執。諸菩薩所以不能住心降
心者。由於度生念切。多作癡想。發弘誓願。眾生無
邊誓願度。舍巳為人。思以藐然之我。置四生十類
之中。人人普度。物物曲成。佛有三不能。堯舜其猶
病諸。是故我佛立教。於眾生無邊誓願巳。即收歸
自巳分中云。自性眾生誓願度。蓋以大地之眾生。
即自性之眾生也。著相菩薩分而二之。實相菩薩
合而一之。我能度自性之眾生。則自性涅槃。無欠
無剩。眾生涅槃。亦復如是。此即儒教所謂致中和。
天地位。萬物育也。梵語涅槃。此云寂滅。寂是不動。
滅是無生。能以寂滅而度眾生。則六合一家。八荒
一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為一。無量無數無
邊眾生。不出自性眾生之中。無有眾生而不滅度
者。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識得自性眾生。菩薩癡
念。一期降伏矣。到此一句說明。我人眾生壽者四
相本空。無所則聖。有所則凡。菩薩者以智度人之
名也。捨巳從人。顧子失母。非大菩薩矣。故四句偈
為金剛般若宗旨。】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
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
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虗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虗空可思量
[001-0569a]
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
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破諸菩薩住相布施求福之執。求造福修德之
人。心存四相。住在布施邊。漸成窠臼。不能當下掀
翻。必須不住四相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
復次須菩提者。再敘問答之詞。呼空生而語之。菩
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者。四相本無。三輪體
空。不見有能施之我。不見有所施之人。不見有布
施之眾生。不見有功德之壽者。眼之於色。耳之於
聲。鼻之於臭。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之於法。一切
不住。內淨六根。外淨六塵。大地眾生。日擾擾於根
塵器界之中。希求布施。其在我者。法住法位。寂然
不動。感而遂通。不必盡人布施。而有過化存神之
玅。無有一物。不得其所。是之謂不住相布施。福德
不可思議也。復呼空生而徵詰之。世界有相。故有
四維上下。成住壞空等劫。如其無相。四維上下虗
空無物。不可思量。空生遂於言下領解。信知無住
相布施。所有功德。亦復如是。佛乃印可。一切菩薩
皆應如所教而住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
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
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此因諸菩薩著相見佛。禮拜求福。不知栴檀金色
[001-0569b]
之外。有箇非相真佛。不可以著相見者。古德云。金
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
經中所云非身相者。即真佛之謂也。諸菩薩認取
四相。不識無相真空。故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如
我人眾生等。皆是虗妄。縱饒勤參默觀。能所未忘。
猶是虗妄之見。若見諸相非相。方許親見如來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
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
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
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巳於無
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
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
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
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
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
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反復問答。申言菩薩於四相之外。別生法執。取
法相與非法相。究竟未解真空也。昔如來自言。吾
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經云。知我說法如
筏喻者。皆因初心菩薩。法執未忘。得聞如是言說
章句。便生實信。從持戒修福起見。諦信受持。所種
善根固因宿植。雖具實信。未為究竟。待聞是章句。
[001-0569c]
乃至一念不生。而生淨信者。福德無量也。所云實
信者。取相也。持戒修福。種有漏因。縱饒歷劫善根。
從一佛至千萬佛所修種得來。猶是人天福報。究
竟所得。終有限量。不若一念淨信之為勝也。一念
則四相全空。淨信則六塵不住。無有一法可得。是
名真得。昔日傅大士。登座講經。撫案尺一聲。便云
講經巳竟。此是一念淨信榜樣。具佛知見。成佛知
見。感應道交。說者聽者。皆有無量福德。不可思議
也。何以故下。是申明四句偈義。倘能空却四相。則
法與非法。銷歸無有。反是。著相取相。便是法執。決
與非法。皆所不應取著也。又恐法執菩薩。受持經
典。依教奉行。如佛所說。不識佛心。殊不知佛所說
法。稱般若船。未渡迷津。必須船筏。既登彼岸。何用
舟航。六祖云。迷時師渡。悟時自渡。得魚忘筌。得兔
忘蹄。通達法要者。當如是爾。識得四句偈。方可誦
經閱藏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
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承上文。申前法執之義。恐初心菩薩。堅執佛言。以
為究竟。謂佛巳得無上正等正覺矣。執為定法。遂
成法執。故不待空生之問。先徵詰之。空生果能解
[001-0570a]
佛所說。無有定法。名為無上菩提者。亦無有定法
之可說。何以故。如來說法。皆從般若光中流出。聽
者不可取。說者不可與。若諸眾生。心取於相。即著
四相。取於法相。與非法相。皆著四相。是法非法。皆
非法故。未了人法二空。皆屬有為之法。空此二執。
方是無為。無為之法。無相之宗。如水傳器。得之淺
者。則為賢人。得之深者。則為聖人。雖有差別。實無
差別。後篇四果聖賢。皆從無為法中。而有差別者。
直至如來極果。四相全空。方稱於法實無所得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
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
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
非佛.法。」


【承上文。再遣著相布施之執。謂住在六根六塵。分
別我人眾生壽者諸相。而行布施。是謂法執邊事。
以諸菩薩。多從求福恒情起見。傾財竭力。所有七
寶。而行布施。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遍及三千
大千世界眾生。所得功德。宜與之等。不待空生致
問。先徵詰之。空生果能諦信。明知福德分中。有事
有性。七寶布施。福德事也。事有多少。故如來說福
德多。經中四句偈。為人演說。福德性也。性無增減。
[001-0570b]
以法施彼。聞者聽受。言下領悟。是能自盡其性。盡
人之性者。此中福德。非大千七寶之所能及。故云
勝彼。昔日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對御
云。事佛本無功德。不謂功德本無。乃是本性中。無
有功德之相也。又呼空生以曉之云。經中四句偈
所以勝於七寶者。蓋以一切諸佛。無上正覺玅法。
從此經出。為他解說。是以法施勝財施多多也。前
以無相破住相之執。此以法施破財施之執。意旨
不同。又恐諸菩薩。認取法施。為殊勝功德。故再語
空生言。所謂佛法者。非真佛法。乃經中四句偈之
佛法耳。要識佛法所在。吾教西來。不立文字。文字
之法。乃眾生法。所謂法法本無法。無法無非法。方
是真佛法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
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
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
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
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
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
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
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
[001-0570c]
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
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
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
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
阿蘭那行。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
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
實無所得。」


【此承上文。所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隨機問答。漸次深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由分
別名相。次第分疏。須陀洹。名為入流。謂初入其門
得預聖人之流。能捨麤重煩惱。未能離細微煩惱
者。是謂初果。斯陀含。名一往來。蓋自觀諸境。止有
一生一滅。更無第二生滅。實無生滅可得。是謂第
二果。阿那含者。名為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心無
所得。實無不來之相。是謂第三果。阿羅漢者。此云
無學。謂諸漏巳盡。不須修習。雖有法。實無有法可
得。是謂第四果。須菩提乃是四果聖賢。自呈見地。
故云。阿羅漢不著四相。不作是念。自謂我得阿羅
漢道也。憶承佛授記云。我得無諍三昧。人中第一。
謂之離欲阿羅漢。我若於授記時。直下承當。自謂
我是離欲阿羅漢。便是有所修行實法。世尊必定
不與我授記。是樂寂靜行者。四果聖賢於無為法
而有差別如此。此尚屬羅漢地位。迨至如來極果。
斯為極則。當知。世尊當日從然燈佛所親授記莂。
[001-0571a]
味於無為法。實無所得。雖云授記。但印此心而巳。
非謂有可得之法。有可成之佛也。此破諸菩薩。心
求證果。成佛授記之執。】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
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破住相莊嚴佛土之執。是義該管粗細。細為佛
性自心之上萬德莊嚴。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目覩。
道是莊嚴。即非莊嚴。是則名為莊嚴者性分中自
有之莊嚴也。麤如造寺建塔塑像書經等。一切有
為法。道是莊嚴。即非莊嚴。必須能所兩忘。乃名莊
嚴也。如來垂問。空生解悟。當知佛土莊嚴。是清淨
心。無住相心。一有住著心。為外塵所縛。不能活潑
自在。如朽木不復萌。死灰不復燃一般。自謂莊嚴。
非真莊嚴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正眼涅
槃妙心。直指單傳。最親最切句。昔日六祖從柴擔
上一聞便悟。入黃梅室。直下承當。凡屬祖師門下。
須從無住生心處討箇落著。不得作語言文字。拍
盲承當。要與祖師西來意相應。方是莊嚴佛土也。
按古作字。生心為性。性如流水。不生則竭。性如林
木。不生則折。性如活火。不生則滅。性如月輪。不生
則缺。天地之運。晝夜不停。萬物之機。循環不息。為
無所住。故無不生。自性如如。本無住著。本無生滅。
[001-0571b]
識得無住生心。便是無生法忍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
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承上文莊嚴佛土而言。隨機問答。悟得佛土莊嚴
不著實相。不落大小。假令有人從相作觀。由空入
假。丈六金身。忽而大等須彌。猶是法執邊事。何以
故。清淨法身無有大小。佛說非身。是真法身。故名
為大身也。】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
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
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
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
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三破著相布施求福之執。由諸菩薩。皆以七寶
布施。多者為勝。佛就空生發問。謂恒河最多。河中
之沙。非計較算數之所能及。是為多不。空生隨問
隨答。不容擬議。佛以寶喻沙。盡沙滿界。用以布施。
得福之多。自不容說。乃告之以受持經中四句偈。
為人解說者。此以法施。彼以財施。福德殊勝。非恒
河七寶之所能及也。受謂諦信領受。持謂持守遵
行。非泛泛念誦之比。為他人說者。四相全空。不說
而說。人法兩忘。說而不說。我以不說說之。彼以不
[001-0571c]
聞聞之。是名真解說。真福德也。】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
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
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
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承上文。告空生言。聞說此經。至四句偈等。當生希
有難遭之想。非但諸菩薩眾。所當恭敬受持。世間
天人。乃至阿修羅等皆當恭敬供養。如佛在塔在
廟一般。法寶光明。照天照地。不可思議。何況盲人
受持是經。行解相應。誦讀是經。心口如一。如是之
人。便能不離本處。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法法流通。
不令斷絕。經典所在。即佛所在。金剛會上。尊重弟
子。如須菩提等。逼塞虗空。無在無不在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
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
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法會未畢。遽請經名。蓋空生到此。巳領玅悟。當中
一問。截斷眾流。別通一路。結集前文。更進一解。學
者當知。華屋之門。從此深入。未可得少為足也。奉
持解義如上。所云佛說般若波羅蜜經云云者。謂
是法親出佛口。故云佛說。默傳佛心。超出言外。雖
有所得。實無可得。故云即非。即非即是。強與安名。
[001-0572a]
故云是名。經題解說無容添足。出經名後。世尊說
法巳竟。却恐諸菩薩眾。同時聽受。領略麤旨。皆謂
如來有所說法。故呼空生而徵詰之。空生果能密
望其旨。直下承當。一句道破。如來實無所說。何等
直截。所是所說之法。能是能說之人。如來人法兩
空。能所雙泯。豈復更有說法之相邪。到此方知黃
面老子。婆心叨怛。】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
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承上文。無所說法。不是頑空。蓋塵界銷鎔。合成
一體。是非粉碎。攝入真空。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鬱
鬱黃花。無非般若。現大為小。微塵即界。現小為大。
世界即塵。金剛全體。無處而非法身。般若真光。隨
在皆成法寶。是無所說。無非所說之法也。佛於□
坐。一徵一答。針芥相投。宮商玅叶處。悟者方知。】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
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
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承上文塵界銷鎔。是故法化如一。依正三身實
相非有非無。奈諸菩薩眾仰覩慈容。皆從三十二
相起見。殊不知此乃色相如來耳。當知別有一箇
真性如來。非色非空。超然萬象之表。無變無壞。消
歸四相之中。故云。是相即非相。識得非相。是名真
[001-0572b]
相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甚多。」


【四言福報。遣著相布施之執。前言七寶布施。是舍
外物。向外馳求。此言身命布施。識破幻身。從幻作
福。雖捨幻軀。究非實際也。須信受奉持四句偈。悟
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全無。三輪體空。為他人說。人
法兩忘。自他兼利。乃為究竟。其福甚多者。般若之
福。遍及眾生。不可思議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
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
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
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上文言其福甚多。此云第一希有功德。較前得福。
實為希有也。空生得聞是經。悟入真空實相。非前
福報之比。懽喜到極。轉生悲泣。自幸聞法之深。轉
傷際遇之晚。不待徵詰。而白佛言。悟後呈解也。空
生巳得慧眼。於有見真。未曾得聞是經。猶有空障。
聞是經巳。於空亦遣。了達中道。洞見實相。白世尊
言。若復有人。聞我所聞。亦應得我所得。經中功德
不求自至。遂於萬象森羅諸相虗幻之中。指出實
相。為一切功德根本。即自性也。自性若無。功德亦
[001-0572c]
無。識得自性。功德本有。所謂實相者。乃是信心清
淨。玅湛總持。常空常寂。一大藏教收歸自性分中。
無法可說。無佛可成。無生可度。是名實相成就第
一希有功德也。經中所言。福德兼舉。為中根人說
耳。此獨言功德者。是功成果滿之候。福報不足道
矣。壇經有德在法身中。非在於福之語。正謂此也。


恐諸菩薩聞說實相。以為實有。著相求之。去道遠
矣。故空生再白佛言。所謂實相者。心如太虗。無相
可求。故云即是非相。又恐聞說非相。舍實取空。認
作龜毛兔角。不知本來實相。即是非相。非有非無
非空非實。正如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
見其形。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
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
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
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
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承上文第一希有功德。此但言希有。功德不足道
矣。空生既悟之後。為眾生說法。使同歸於悟也。先
陳我得聞是經典。信解受持。未足為難。願與當來
五百年。為一小劫。所有眾生。同一信解。同一受持。
乃為希有難得之緣。何以故。此信解受持之人。識
[001-0573a]
得經中四句偈。即能空諸四相。我人眾生壽者。道
是無相。即是非相。是相非相。二見俱離。與佛平等。
故言即名是佛。佛乃印可。如是如是者。深契如來
法要也。空生又恐後世眾生。於大乘經典。河漢其
言。望洋而退。信受奉持難得其人。良由眾生心量
狹劣。少見多怪。遇大而驚。逢高而怖。見難而畏。審
能從聞入信。因信遣疑。安然不驚。怛然不怖。毅然
不畏者。信受奉持。固為第一希有功德。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非功德之可比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
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承上文。更進一解。上文空生聞經得悟。更發大
願。以此經偈。流通法界。直至五百年後眾生。人各
聞經。人各信解受持。空諸四相。不驚不怖不畏。此
是空生一片婆心法施。最為極則。世尊呼而告之
云。汝所法施。是第一究竟。當知一切眾生。盡人有
此一部真經。祕在如來藏中。悟則為佛。迷則眾生。
究竟無佛可成。無生所度。無法可施。無岸可到。佛
說布施。是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不過假
借名字。使人識取彼岸。先登直到耳。按波羅蜜有
十。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此云第一者。指布施言。
前為求福說。此度生說。】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
[001-0573b]
辱波羅蜜。」


【承上文。身命布施。更進一解。前屬布施分攝。此屬
忍辱者。蓋捨身斷命而行布施。是布施極則。不瞋
不恚。不煩不惱。是忍辱極則。是能究竟到彼岸之
人。當知更有向上一步。四相非有。三輪體空。無施
者。無受施者。無辱可忍。無岸可登。方是極則之極
則。故語空生云。如來說忍辱非忍辱。不過假借名
言。使人承當耳。】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
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
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
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
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承上文忍辱言。世尊現身說法。向自巳分中。拈出
忍辱榜樣。到此方是極則也。昔世尊五百世前作
忍辱仙人。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獵。王暫憩息。左
右彩女。往見仙人圍繞禮拜。王既覺知。大怒割截
仙人肢體。仙人懽喜納受。自發願云。願生生世世
度王成佛。此便是身命布施。當節節支解時不生
瞋恨。無甚奇特不過空諸所有。無受割截之我。無
施割截之人。無業報之眾生。無癡戀身令之壽者。
尚要解冤釋結。度令成佛而後巳。是能忍辱。而行
布施也。念過去下。乃追述前因。為後人布施榜樣耳。】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001-0573c]
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
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
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
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
生。即非眾生。」


【承上文。布施忍辱。離一切相而言。告須菩提。如來
離相度生。諸菩薩亦應離一切相。發無上菩提心
也。所云離相者。非是脫空之謂。謂於六塵擾擾。諸
相交集中。萬象森羅。一真獨露。見色聞聲不應住
著。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前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者。境與心融。今云應生無所住心者。心隨境化。若
心有所住。便是不融不化。著意安排。即為非住矣。
是故佛說菩薩度生真心。不應住在六塵邊。而行
布施。住相布施。利益有限。離相布施。利益無窮。故
云應如是布施也。又恐菩薩從眾生著相。認相為
我。眾生為人。相與眾生。分而為二。故佛隨建隨掃。
說是相即非相。說是眾生即非眾生。眾生即相。相
即眾生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
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虗。」


【上文出經題後。佛為空生說法。深入一層。說到因
果皆空時。却恐聞者。發起疑情。謂果空不必用因。
因空不能得果。且因中行施。不住生心。則無實果
可證矣。世尊不待請問。誡以勿疑。但當諦信。佛言
[001-0574a]
真語無偽。實語無虗。如語無變。不誑語無欺。不異
語無別。空生所聞之法。即如來所得之法。說實說
虗。皆為戲論。不可妄起疑情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
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此語空生重申法施玄旨。以菩薩心化度眾生者。
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便成法執。而生法障。如入暗
室。了無所見一般。若能不住於法。而行布施。豁開
法眼。覩見法光。如有目人。見地分明。更藉日光。種
種色相。照燭無遺。乃呼空生而付囑之。受持此經。
傳與當來。盡人皆得受持讀誦。其人智慧。入佛知
見。如來智慧所照亦復如是。感應道交。悉知悉見。
成就無量功德。不可思議。此無住相。而行布施之
玅用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
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
持.讀誦.為人解說。」


【承上文。不住相布施而言。前淺後深。前經所說。不
及時分。與等身分。此言一日三時。及恒河沙數等
[001-0574b]
身分不及命根者。意此非前文身命布施之解。蓋
謂隨時隨地種種現身。歷劫行施也。前經止云受
持。此云信心不逆。是與般若契合。直至不疑之地。
一心隨順。依教奉行。非徒受持而巳也。書寫受持
為人解說。是從般若光中。流出語言文字。代佛宣
揚。非徒紙上陳言。依文解義之可比。是能不住於
法而行布施者。其福勝彼。謂般若經中。自然本具
之福德。四句玅偈。包括恒沙身根器界一切眾生。
皆在如來福德之中。勝彼現身布施者相去遠矣。】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
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
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
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
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
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此要言一經旨趣。超出凡情世見之外。故不可思。
超出語言文字之外。故不可議。超出算數計較之
外。故不可量。充滿十方。徧周三界故無邊。所云功
德。即前不住相布施者是。此是佛法極則。非小根
小器之人所能承當。如來特為菩薩乘.佛乘而說。
能發大乘心者。即是菩薩。發最上乘心者。即同如
來。無上法門。需人荷擔。倘或畏大樂小。必不能堪
任負荷。儒教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也。乃復
[001-0574c]
申言。受持讀誦演說功德。具佛知見。當為如來之
所護念付囑。成就大功德藏。一肩負荷。無上菩提
無有退屈。若是喜樂小法之人。自甘下劣。便著我
見。分別彼巳。便著人見。置四生於度外。期身命之
延長。著眾生壽者見。四見存於隱微。四相積為生
滅。不能契此經旨。信受讀誦。為人解說。如上所云
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此讚般若法身常住。世人但知敬信法寶。殊不知
法寶即是法身。三世諸佛。慧命所寄。一切眾生。性
命所關。在在處處有此法寶。在在處處有此法身。
天人修羅同具同有。所當供養。如來滅度後遺下
舍利真身。天上人間建塔莊嚴。實為恭敬。此經乃
如來遺教。親口親言。非等閒文字之比。所當恭敬
圍繞散華香於其處者。恭敬表皈依。圍繞表回向。
散華香表一切功德。莊嚴佛土。處處皆然。無非般
若也。】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
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
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讚般若功德。有離障出纏之益。上明生善。今明
滅惡。造作定業。不可逃避者。修般若因。前生罪業
[001-0575a]
應墮三惡道者。乘般若力。轉重為輕。不過餘殘宿
報。定業難逃。為人輕賤。入般若門。宿生罪業即為
消除。而得無上菩提也。置此論者。緣世間有信心
行善。信經修性之人。現生轗軻。名位屈辱。衣食艱
難。受人罵辱輕賤者。亦復不少。俗眼視之。便謂佛
法無靈。不知此一輕賤。正是轉因易果。直趨無上
菩提時節。不可因此而退屈也。佛語空生。宣布此
義。】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
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
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
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
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此是如來現身說法。極言般若勝因。非供養承事
一切諸佛所及。自念我在過去無量劫。然燈佛所
得值若干數萬億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唐捐者。
此種功德。實非前文身命布施之比。若復有人。於
末後世。稱經功德。勝我供養承事功德。百不及一。
乃至多數等分。所不能及者。蓋謂無相功德勝有
為法萬萬也。極言此經功德。不可思議如此。功德
無盡。我說無盡。眾生無盡。疑信無盡。如來隨其根
[001-0575b]
器而善導之。不可不說。不容盡說。所謂止止不須
說。我法玅難思。一句道盡聞者易起疑情。心狂惑
亂。反生誹謗。墮三惡道。利之適所以害之。起下文
空生再問之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巳。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
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節問答。頗涉重複。憨山決疑略云。初問應住降
伏以來。通破凡夫修菩薩行者。所執之疑。當知我
法二執。有麤有細。前破凡夫麤執。以所執五蘊色
身為我執。執我所依為緣塵。六度之行。希求菩提
者為法執。緣此二執。皆著相故。是故破初發心菩
薩未悟般若之疑。但顯下不見有眾生可度也。此
後乃破細微我法二執。是巳悟般若之菩薩。但執
有能證之智。為我。有所證之真如。為人。能證能悟。
為眾生。證悟未忘。潛續如命。為壽者。以此四相。最
極微細。故為微細二執。所謂存我覺我也。故向下
發揮。獨標一我字。但破我執。上不見有佛果可求
也。此與前文。問同意別。觀者應知。
經中初問。云何
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謂初心菩薩.大心凡夫。始
[001-0575c]
發度生之心。種種著相。依著自巳五蘊色身修行。
其所布施。執著六塵麤相而求福報。其所求菩提。
執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則眾寶莊嚴之土。種種
修行。皆不離相。去般若遠矣。空生發問。被佛重重
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離。方契真如。般若實智。到
此。空生巳悟。大眾疑消。經文不可思議巳前。皆是
此意也。
今此經文以下。乃是破巳悟般若菩薩微
細之執。四相皆細。到此。獨標一我字為首。但云。我
應滅度眾生。再不復言及布施。是知巳悟菩薩。功
行巳圓。惟有生.佛之見未泯耳。然此細智為我。又
問應住降伏。似與前問同意何也。蓋此菩薩。巳離
五蘊。但習氣未忘。故於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謂
菩提有所住處。求而不得。致心不安。故問降伏。此
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見未泯。不達平等一如
之故。問同意別。故世尊破云。發菩提心者。當作如
是觀。我滅度一切眾生巳。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
者。良以眾生。本自如如。不待更滅更度。若執有滅
度。便著四相。非菩薩矣。此不見有眾生可度也。生
佛本來平等。眾生既無可滅。此中實無有法可求
菩提者。何以故。以眾生本自寂滅。即是菩提。不得
更求。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
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
[001-0576a]
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
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
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
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虗。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
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
一切法。」


【此承上文言。無上菩提。實無有法可得。佛呼空生
而徵詰之。昔從然燈受記。盡人皆謂無上菩提。有
法可得也。空生領悟。解佛所說玅義。信知無上菩
提無法可得。是名真得。佛為印可。如是如是云者。
蓋謂實無有法可得。方是無上菩提極則。然燈授
記。當得成佛。以此之故。倘我於法。實有所得。不名
如來。不蒙授記矣。反復申明無法可得之義。如來
授記當作釋迦牟尼者。以如來洪名。乃十號之一。
如是諸法如義。謂真如性。無得無失。無去無來。故
云如來。世尊成佛。然燈授記。即是此義。非更有所
得也。若復有人言。無上菩提實有所得。殊不知無
有法可得者。是名真得。無實無虗。是名實無所得。
如來所說一切法。正是無實無虗之玅諦。是法非
[001-0576b]
法。皆名佛法。要而言之。名為佛法。即非佛法。古德
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則寂而常知。方契玅覺。是
故名為一切法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
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
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
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
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
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
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
說名真是菩薩。」


【此借大身以喻法身。不可著相求也。如來徵詰。空
生領悟。大身之外。別有非身。非身者法身也。菩薩
若存我執。我滅度眾生。猶執認大身為我。不復知
有真我。即不名之為菩薩也。何以故。實無有法。名
為菩薩。無有大身。是名非身。法即非法。身即非身。
相即非相。我人眾生壽者。同歸於無。豈復更有一
法可得耶。又借佛土為喻。佛土者。心土也。佛土無
相。云何莊嚴。若有可莊嚴者。便是有法可得。不名
菩薩。當知如來所說莊嚴者。是莊嚴法身。非莊嚴
大身。法身非身也。識得非身。是名莊嚴。通達無我
之法。無有一法可得。是則名為真菩薩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
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001-0576c]
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
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
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
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
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
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此承上文。菩薩既悟之後。尚存人法細執。佛於諸
相之中。獨標一我。復於我相之中。表出法身。又曰
非身。種種破除。無法可執。却恐菩薩深信無相之解。
沉空滯寂。墮在空執。未免偏枯。故呼空生而徵詰
之。歷舉五眼。證明前解。即今青蓮紺目。現在如來
面上者。肉眼也。上見諸天。下徹十地者。天眼也。照
見眾生。根性深淺。識陰輪迴者。慧眼也。照見法身。
遍周法界。辨別一切有無空假者。法眼也。照見佛
土。無邊世界。放光普徧。破諸黑暗。圓滿十方。無障
無礙者。佛眼也。肉眼屬如來報身。四種聖眼。屬清
淨法身。法身無相。非藉報身。不能度人。聖眼無形。
非藉肉眼。不能見物。若執定是無。便落空亡外道。
故歷舉五眼。以徵詰之。空生領悟。隨機答問。不生
知解。如來再以恒河沙為喻。空生信為甚多。乃曉
[001-0577a]
之以眾生心量。如來悉知悉見者。以有五眼之故。
究竟眾生心量。萬別千差。盡屬妄想。皆為非心。非
心之心。即名為心。猶肉眼之眼。聖眼所寄。即名為
眼也。又恐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更須破遣。過去巳
滅。現在虗妄。未來未起。三際推尋。求心了不可得。
五眼所見。瞥地成空。有無俱遣矣。】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
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
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經中屢言福報。此於菩薩既悟之後。似不須說。如
來再三徵詰者。却恐巳悟菩薩。於人法細執之中。
未忘修福之見。仍是法執邊事。重重破遣。有者取
相也。無者離相也。離相見性。性如虗空。其福無量。
比前受持讀誦解說。更深一層。】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
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
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
相具足。」


【上文掃除相見。不得取有。不得落空矣。却恐菩薩
悟後起疑。謂布施福德乃成佛之因。故感具足莊
嚴之果。今謂福德實無。是無果也。無佛可成。是無
[001-0577b]
果也。即今現身如來。具足色相從何而有耶。故呼
空生而徵詰之。空生言下領悟。謂不應從色身諸
相見如來者。蓋以如來法身。具足三十二行。是故
成此報身。具足三十二相。識得法身。便不應從報
身上起見也。復自解悟如來所說具足色身者。無
非赤肉團中。幻化之軀。當知中有一箇無位真人。
清淨玅色之身。乃名法身。故云非具足色身。即非
即是也。具足諸相。則八十種好。萬德莊嚴。又不止
於三十二相矣。復次徵詰。空生領悟。一如前解。謂
諸相具足。依舊報身邊事。故云即非具足。離却諸
相。不見如來。故云是名具足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
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
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承上文言。玅相無相。固非諸相可見。即今說法。亦
是無說之說。非言說可求。語空生言。如來諸相非
相。所固然也。即今說法。不得著相。勿謂如來超心
作念。自言我當有所說法。說者不作此念。聽受者
亦不應作此念。若人從語生解。便謂如來有所說
法。不是信佛。乃是諸佛。何以故。我所說法。不在言
說。著相之人。但以言說為說。不能解我不說之說
也。復告空生以曉之云。凡說法者。本無法可說。特
為眾生去除外妄而說。是以妄遣妄。非有真實。眾
生既悟。則不用此法矣。】
[001-0577c]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
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
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
眾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
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承上文。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而言。空生玅悟法身。
能信能受。能續佛慧命矣。爾時故稱慧命須菩提。
此示生法一如。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也。空生領
悟無法可說之旨。但恐未來眾生。聞此妙法。未知
能信受不。問佛。蒙答云。若作此解。便是眾生佛法。
分而為二矣。當知眾生本如。與法平等。無有眾生
之相。故云彼非眾生。但以真如隨緣而成眾生。故
云非不眾生。復語空生。發明其故。所謂眾生者。謂
我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生。既無一切生。即無一切
法。法生眾生。眾生生法。是謂眾生生者。是故如來
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也。
空生意謂。佛法因於眾生。
而後有法。既無所得矣。今佛所得無上菩提。是有
耶。是無耶。佛決其無。故印可之。告空生言。無上菩
提。我與眾生。同具真性。本無得失。無所得固爾。即
[001-0578a]
一切細微少許之法。皆無所得。是故名為無上菩
提也。復告之言。所謂法者。乃是眾生平等正覺之
法。悟之為佛。無有高相。迷為眾生。無有下相。故名
為無上菩提也。若著我人眾生壽者之相。則非平
等矣。離却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無上菩提矣。善
法者。即經文所謂布施供養禮敬嚴土等。皆名善
法。亦名有為法。故云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
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承上文云。善法既非。則寶聚布施亦非善法。惟般
若功德。方稱殊勝。蓋以般若經中。四句偈等。乃是
如來慧命所寄。眾生迷悟所關。若受持讀誦演說
者。便能續佛慧命。能令眾生背迷合覺。福德廣大。
比之寶聚布施。相去多多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
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
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承上文云。經中四句偈為他人說。是為度生功德。
恐人錯解。謂如來有意於度生也。故呼空生而曉
之言。勿謂如來作念度生。汝亦勿作此念。謂如來
[001-0578b]
實有度生之相。若有眾生為如來所度者。如來便
有能度之我。有所度之人。人等眾生。我為壽者。則
非如來真我矣。如來說法。實非有我。而凡夫之人。
自生人我。以為有我。遂疑如來亦復有我耳。要之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悟則為聖。迷則為凡。說是凡
夫。却非凡夫。而名之為凡夫者。平等性智無聖無
凡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
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
來。」


【此遙承具足身相而言。三十二相即具足身相也。
因上文度生之解。誠恐眾生起疑。謂佛現身說法。
不離報身。身屬色相。法是音聲。離却色聲二者。從
何說法。從何聞法耶。呼空生而徵詰之。空生信能。
言下領悟。不可以身相觀如來也。佛再舉轉輪聖
王以實之。蓋以轉輪聖王。亦具有此三十二相。猶
是凡夫。喚作如來不得。空生再申前悟。如來不可
以相觀者。無相方是如來。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
音求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按經中四句偈。似指此四句而言。一經之中。無一
[001-0578c]
偈字。今明明說偈。解當屬此。要知此偈。即前文無
我人眾生壽者四句。前句是標出名相。此偈乃埽
蕩邪解。行邪行者。即著相眾生。從色聲邊。橫生人
我等見。不見自性真如來。即不見現前說法如來
也。味二我字。當識真我。即如來四德中。常樂我淨
之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
滅相。」


【前文說偈巳。又恐諸菩薩。悟後起疑云。如來不可
以色見。不可以聲求。經中所言。如來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離却色聲。誰是得者。豈非斷滅諸相。
并無上菩提。同歸斷滅。乃是究竟耶。此語空生。總
是反覆叮嚀。不可作斷滅會去。以具足相而得菩
提。固然不是。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亦是斷滅邪
見。當知無上菩提本無斷滅。說法度生。總是掃除
四相。不曾教人。并無上菩提。同歸斷滅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
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
[001-0579a]
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經中屢言福報。或淺或深。或麤或細。不一而足。總
是如來善觀眾生心量。凡夫之人。固然着相求福。
就是大心菩薩。未得悟入時。未免從法執上。頻起
福報之見。菩薩既悟之後。人法麤執巳忘。尚存微
細法執。未能盡化。孜孜汲汲。修行布施。又復勸人
布施。猶有細微受福報之見在。故說經至此。重申
明之。說一不受二字。蓋謂福報若無。固無可受。福
報若有。亦不容受。三輪體空。四相全無。了達一切
諸法無我。成就無生法忍。一切福報。皆不可得。無
有與者。亦無受者。世界空。七寶空。能施所施皆空。
受與不受。皆不可得。到此方是福報極則。受持經
偈。讀誦演說。不消再說矣。空生又慮菩薩法執。如
佛所說。不受功德。一切功德。盡舍盡棄。方成菩薩。
是斷絕世人作福之念矣。故有此問。如來曉之云。
所言不受者。乃當作福之時。不起一念貪求著相
之心。是名不受。即六祖所云。不思善。不思惡。初祖
云。布施本無功德。皆此意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
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
名如來。」


【承上文。不受功德。恐人起疑云。即今如來行住坐
臥四威儀中。去來自在。豈不是納受福德之人。故
呼空生而曉之云。若作如是見解。便不解我前所
[001-0579b]
說不受功德之義。蓋謂之如來者。是諸法如義。雖
云若來。無所從來。雖云若去。無所從去。無去不滅。
無來不生。乃是自性真佛。無功德之可受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
塵。於意云何。是微微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
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
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
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
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
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承上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謂佛身充滿於法界。隨
處和合。假如粉世界而作微塵。佛與塵合。而不為
多。所謂合大於小也。聚微塵為世界。佛與界合。而
不為大。所謂合小於大也。究竟如來實性。非一非
二。無離無合。合於微塵。塵中有界。合於世界。界中
有塵。故云非微塵。非世界。合於微塵。塵中有佛。合
於世界。界中有佛。故云是名微塵。是名世界。一者
法身也。合者法界也。非實非虗。非有非無。若以為
實有者。是法身合於法界。故云即是一合相。法界
異於法身。故云。即非一合相。法身不離法界。故云
是名一合相。究竟是與非。皆不可說。悟者得之。若
是凡夫之人。未免貪著。執理礙事。執事礙理。所謂
一合相者。落在事為邊。貪戀執著。不得自在矣。佛
[001-0579c]
語空生。反覆發明。解菩薩悟後。人法細微二執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
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
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遙承上文。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
見。更進一解。埽除細微法執知見也。前說小法。乃
為樂小乘者說。見有五蘊色相之我。見有對我之
人。見有無明煩惱之眾生。見有留形住世之壽者。
種種癡見。遂成種種著相。欲空諸相。先空諸見。方
不墮於小乘凡夫也。說經至此。乃為大乘菩薩。巳
入悟門。不復更有我人生壽諸相。但於微細惑中。
少存知見。見有巳悟之我。同悟之人。未悟之眾生。
悟後接續慧命之壽者。此見尚存。真見便著。不能
一超直入。直取菩提矣。故呼空生而詰之云。我前
曾說我人等見。乃為樂小法者說。若人說我果有
此說。是解我所說義不。空生領悟。信知是人。不解
如來玅義。蓋如來說法。隨人根器利鈍。而施法藥。
彼樂小法者。破其邪見。乃說諸見。所說諸見。是眾
生見。不是佛見。因眾生之有邪見。是故隨其所墮。
而名之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耳。若是大乘
[001-0580a]
菩薩。既悟之後。發無上菩提心者。一切知見。即一
切法。如是知。便是真知。如是見。便是真見。如是信
解。便是深信解悟法門。不復更生法相。蓋此法相。
著於四相。便非法相。不著四相。乃名法相也。再語
空生。當從諸見。而求真見。楞嚴經云。見見之時。見
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是之謂真見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
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說經至此。復言布施。菩薩悟後。不受福德。受持經
偈。為人演說。殊勝異常。惟演說玅義。非尋常名言
章句。依文解義之比。蓋謂演說真如。不取著外邊
語言文字之相。不動著中道如如之性。能闡揚佛
心。續佛慧命。乃謂之演。語默一如。無法可說。熾然
常說。乃謂之說。說經至此。一切語言文字。即真即
幻。即幻即真。三乘十二分教。總是有為之法。故說
偈以結之。】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以故。佛自發揮言。何故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
如不動乎。乃說偈言。一切佛法。皆有為法。虗妄不
實。如夢者。寐時為有。寤後全無。如幻者。幻術而有。
真實則無。如泡者。外邊似有。中間實無。如影者。隨
[001-0580b]
光而有。光滅則無。如露者。依草而有。見現則無。如
電者。先雷而有。雷後則無。如是觀想非真。一切有
為之法都無實相。一部真經。總在真如實相之中。
說有說無。皆為戲論也。】


「佛說是經巳。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此是結經常儀。所云皆大歡喜者。乃玅契於心。信
之真。受之切。奉行不虗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